《給我羊》——滕近輝牧師牧養模式初探
作者:高明發 撮要 滕近輝牧師在香港宣道會北角堂擔任主任牧師一職三十年。「牧者心聲」是滕牧師自1981年5月17日在主日周刊上開始的一個專欄,以分享「心事」為主。 「牧者心聲」乃是一種牧養的方法,藉着溝通可以處理不適合在講道中提及的課題。筆者假定滕牧師在每一個主日周刊中的「牧者心聲」呈現了他的牧養理念、方法,在這一個意義上它就成為了解他的牧養神學與教會管理的重要原始資料。 本文將按照《給我羊》一書中第二部分一共六十九篇的「牧者心聲」,分類進行研究,試圖整理出滕牧師的牧養理念,接着,也從第一部分「事奉心路」篇章中,挑選涵蓋北宣事工重點的篇章,希望可以勾畫出滕牧師在推動這些事工所展現的教會觀與神學理念。 原載於《建道學刊》45期(2016年1月),頁 177-196。
作者:高明發
撮要
滕近輝牧師在香港宣道會北角堂擔任主任牧師一職三十年。「牧者心聲」是滕牧師自1981年5月17日在主日周刊上開始的一個專欄,以分享「心事」為主。
「牧者心聲」乃是一種牧養的方法,藉着溝通可以處理不適合在講道中提及的課題。筆者假定滕牧師在每一個主日周刊中的「牧者心聲」呈現了他的牧養理念、方法,在這一個意義上它就成為了解他的牧養神學與教會管理的重要原始資料。
本文將按照《給我羊》一書中第二部分一共六十九篇的「牧者心聲」,分類進行研究,試圖整理出滕牧師的牧養理念,接着,也從第一部分「事奉心路」篇章中,挑選涵蓋北宣事工重點的篇章,希望可以勾畫出滕牧師在推動這些事工所展現的教會觀與神學理念。
原載於《建道學刊》45期(2016年1月),頁 177-196。
座落在教會場景的聖經——滕近輝在批判時代中對轉化生命的信念
作者:高銘謙 撮要 本文主要探討滕近輝牧師對詮釋聖經那種轉化生命的信念。首先,筆者描述西方學術界如何把聖經與教會的場景分家,然後說明詮釋聖經最理想的場景就是教會,進而帶出滕牧師對詮釋聖經那種轉化生命的信念在批判時代的重要性,以此來突顯他在當今華人教會的釋經上所作出的貢獻。 原載於《建道學刊》45期(2016年1月),頁 197-212。
作者:高銘謙
撮要
本文主要探討滕近輝牧師對詮釋聖經那種轉化生命的信念。首先,筆者描述西方學術界如何把聖經與教會的場景分家,然後說明詮釋聖經最理想的場景就是教會,進而帶出滕牧師對詮釋聖經那種轉化生命的信念在批判時代的重要性,以此來突顯他在當今華人教會的釋經上所作出的貢獻。
原載於《建道學刊》45期(2016年1月),頁 197-212。
祈禱出來的傳統——滕近輝的禱告觀與華人教會屬靈傳統
作者:陳韋安 撮要 滕近輝牧師的歷史,可稱之一段禱告的歷史——從他回憶錄對祈禱事件描述之豐富可以得知。在中國奮興佈道運動的背景下成長,禱告醫治、通宵禁食、興旺祈禱會等屬靈傳統,塑造出滕牧師對禱告能力堅定不移的確信。正與他所說, 「禱告,就是推動上帝的手工作。」1956年,滕牧師翻譯 E.M Bounds 一書《祈禱出來的能力》(Power through Prayer),更讓他深信禱告對信仰不可取締的角色。在香港牧會時期,滕牧師繼續以此想念作牧會方針。本文嘗試從歷史與神學的角度,分析滕牧師對禱告的理解,探討在禱告中上帝的工作與人的工作之間的關係,從而反省華人教會在這屬靈傳統的影響下如何走下去。 原載於《建道學刊》45期(2016年1月),頁 213-228。
作者:陳韋安
撮要
滕近輝牧師的歷史,可稱之一段禱告的歷史——從他回憶錄對祈禱事件描述之豐富可以得知。在中國奮興佈道運動的背景下成長,禱告醫治、通宵禁食、興旺祈禱會等屬靈傳統,塑造出滕牧師對禱告能力堅定不移的確信。正與他所說, 「禱告,就是推動上帝的手工作。」1956年,滕牧師翻譯 E.M Bounds 一書《祈禱出來的能力》(Power through Prayer),更讓他深信禱告對信仰不可取締的角色。在香港牧會時期,滕牧師繼續以此想念作牧會方針。本文嘗試從歷史與神學的角度,分析滕牧師對禱告的理解,探討在禱告中上帝的工作與人的工作之間的關係,從而反省華人教會在這屬靈傳統的影響下如何走下去。
原載於《建道學刊》45期(2016年1月),頁 213-228。
靈上加靈——一代忠僕滕近輝牧師之「靈力長進」聖靈觀
作者:蕭錦華 撮要 本文根據滕近輝牧師(1922-2013年)所著神學專書、論文、講章及回憶錄 等文獻,尤其《靈力剖視—— 聖靈比喻研究》(1979年)和《在聖靈中長進》(1996年)兩部專論聖靈充滿工作的名著,考察他在七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分別建構兩約異象歷史為本的「多元靈力」聖靈觀和新約保羅神學本位的「屬靈長進」聖靈觀的時代背景和個人屬靈經歷,分析這兩個以靈力靈命為中心的聖靈觀的淵源、內涵及特色,揭示這兩個新舊觀念的傳承和更新關係。兩個新舊聖靈觀是滕牧師的靈力本位聖靈論體系發展的兩個重要里程碑,拓展了聖靈學的視野和內涵,並對華人教會和神學界在追求正確屬靈方向方面,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原載於《建道學刊》45期(2016年1月),頁 229-252。
作者:蕭錦華
撮要
本文根據滕近輝牧師(1922-2013年)所著神學專書、論文、講章及回憶錄 等文獻,尤其《靈力剖視—— 聖靈比喻研究》(1979年)和《在聖靈中長進》(1996年)兩部專論聖靈充滿工作的名著,考察他在七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分別建構兩約異象歷史為本的「多元靈力」聖靈觀和新約保羅神學本位的「屬靈長進」聖靈觀的時代背景和個人屬靈經歷,分析這兩個以靈力靈命為中心的聖靈觀的淵源、內涵及特色,揭示這兩個新舊觀念的傳承和更新關係。兩個新舊聖靈觀是滕牧師的靈力本位聖靈論體系發展的兩個重要里程碑,拓展了聖靈學的視野和內涵,並對華人教會和神學界在追求正確屬靈方向方面,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原載於《建道學刊》45期(2016年1月),頁 229-252。
宣信博士、滕近輝牧師與宣道會的聖靈觀
作者:黃彩蓮 撮要 一個宗派如何回應信仰的衝擊?原則上,彼此同心面對,一起確立應有的立場,並加以教導,是必要的方法。然而,在實際處境,當宗派出現不同意見時,一個宗派又需要如何面對?如何避免問題再出現? 此論文探討宣信、滕近輝牧師與宣道會的聖靈觀,從而認識一個宗派在百多年的歷史裏,如何在不同的地區,按着聖經教導持守聖靈的觀念,來面對靈恩運動的衝擊,以致成為我們信仰的省思。 原載於《建道學刊》45期(2016年1月),頁 253-268。
作者:黃彩蓮
撮要
一個宗派如何回應信仰的衝擊?原則上,彼此同心面對,一起確立應有的立場,並加以教導,是必要的方法。然而,在實際處境,當宗派出現不同意見時,一個宗派又需要如何面對?如何避免問題再出現?
此論文探討宣信、滕近輝牧師與宣道會的聖靈觀,從而認識一個宗派在百多年的歷史裏,如何在不同的地區,按着聖經教導持守聖靈的觀念,來面對靈恩運動的衝擊,以致成為我們信仰的省思。
原載於《建道學刊》45期(2016年1月),頁 253-268。
滕近輝牧師論恩典和充滿感恩的事奉生命——充滿積極動力的恩典論
作者:蔡少琪 撮要 滕近輝牧師是一位信靠、教導和經歷神浩大的恩典的僕人。本文從三方面談論滕牧師關於恩典的論述:「神主權性的恩典」;充滿積極動力的恩典論;一生感恩蒙恩的僕人。滕牧師可被看為是溫柔的加爾文主義者,但他更重視聖經全備的立場,並兼容不同的福音派論述。他以保羅為榜樣,相信預定論,但又積極傳福音。他提出充滿積極動力的恩典論:積極追求聖靈的能力,並重視禱告。他教導我們在恩典上與神合作:我們不單要追求恩典,也要追求恩膏和恩賜,要成為「得勝」的基督徒,而不是僅僅得救,沒有果子的基督徒。他深信恩典能帶給人多方面的福氣,並能轉化我們對受苦的看法。「全是恩典、都是恩典」是他晚年要留下的見證。 原載於《建道學刊》45期(2016年1月),頁 269-287 。
作者:蔡少琪
撮要
滕近輝牧師是一位信靠、教導和經歷神浩大的恩典的僕人。本文從三方面談論滕牧師關於恩典的論述:「神主權性的恩典」;充滿積極動力的恩典論;一生感恩蒙恩的僕人。滕牧師可被看為是溫柔的加爾文主義者,但他更重視聖經全備的立場,並兼容不同的福音派論述。他以保羅為榜樣,相信預定論,但又積極傳福音。他提出充滿積極動力的恩典論:積極追求聖靈的能力,並重視禱告。他教導我們在恩典上與神合作:我們不單要追求恩典,也要追求恩膏和恩賜,要成為「得勝」的基督徒,而不是僅僅得救,沒有果子的基督徒。他深信恩典能帶給人多方面的福氣,並能轉化我們對受苦的看法。「全是恩典、都是恩典」是他晚年要留下的見證。
原載於《建道學刊》45期(2016年1月),頁 269-287 。
回望半世紀的恩典(下)──滕近輝牧師、蕭壽華牧師訪談錄
原載於《宣訊》34期,2002年10月,頁5。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原載於《宣訊》34期,2002年10月,頁5。[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日期:2002年6月5日 時間:晚上8:00-9:30 地點:北宣主任牧師室 主持:陳季瑜傳道 記錄:梁敏慧姊妹、王礽福弟兄 交棒與接棒 問:滕牧師為何會選蕭牧師作接班人,在您初認識蕭牧師時,他給您什麼印象? 滕:那時侯我覺得北宣的前途與年輕人有密切的關係,年輕人要帶領、推動北宣的發展。蕭牧師曾是皇仁團契和港大團契的團長,又擔任青少年部部長多年,對教會工作很關切,在同輩中相當突出。我與他相處當中,感受到他的領導能力與奉獻心志,強烈感到神為北宣預備了蕭牧師。於是我就越過許多人找蕭牧師擔任主任牧師。 從容不迫的滕牧師 問:蕭牧師您在與滕牧師相處的過程裡有什麼感受?您最佩服他什麼? 蕭:滕牧師很忙,但每次找他他都樂意安排時間與我溝通。我十四歲已在北宣聚會,感受最深是他那平穩的性情,有時我説了不合宜的説話,他也表現出毫不介懷的態度。 有些晚上見滕牧師在辦公桌前「啦啦啦」的哼著,筆桿在桌上打拍子,反覆推敲後就執筆書寫。原來那時他在翻譯《生命聖詩》。滕牧師是一個很開放的人,什麼都願意做,樂意嘗試做,所以神給他許多恩賜,讓他在各方面的事工都有果效。他總是以playful(遊樂)的心境在工作,好像沒有什麼壓力。 滕:我一生都沒有感覺過工作有壓力,這是恩典。有一段時間每隔兩三個月會depressed(情緒低落)一次,我相信這跟健康有關。後來我跟自己説I refuse to be depressed(我拒絕沮喪!),我依靠恩典用意志力去拒絕它,以後就沒事了。 蕭:但您有沒有試過因許多工作堆在一起而感壓力,譬如第二天要講道,但又有文件、又有教會事務要處理? 滕:我通常很早就預備講章,如果是去外領會,更會有充份的準備。也試過通宵準備,但我會把壓力轉化在準備工作上。 兩張辦公桌,兩種牧養 問:蕭牧師,您覺得自己的牧養模式跟滕牧師有何分別? 蕭:我立時想到以前到滕牧師的辦公桌上都佈滿書,而現在我的辦公桌卻佈滿文件。我很羨慕滕牧師可以不斷充實自己,給信徒許多的餵養。現在堂會大,我必須處理許多事工、計劃、策略;如果兩者能平衡那就最好。 為北宣感恩 問:北宣家五十年的發展,您們最感恩的是什麼? 滕:有兩件事,第一是同工、執事、弟兄姊妹間能保持和諧的關係和氣氛;第二是大家對差傳的重視,北宣的發展速度十分快,這全是神特別的恩典。同時北宣並不會只內耗,將一切資源用於自己本堂,而是整體的關心神的國度,開支有很大的比例用於堂外,事奉多元化。 蕭:我也同樣為到教會的和諧關係感恩,特別是同工隊伍與執事間的和諧關係。小摩擦偶有發生,但二十多位同工能彼此尊重與接納,不堅持己見,這是很難得的。另外就是神奇妙的供應,北宣在二十五週年時就開始考慮擴堂,結果等了十五年才搬進康澤。這裡的地點相當理想,就連平台、天橋都能配合教會的需要,很多弟兄姊妹是在沒有人引薦下自己走入北宣的。 異象的教會 蕭:記得有一個韓國姊妹在北宣搬來康澤前,在現在外牆掛十字架的地方看見異象,看到主耶穌伸出雙手,像在呼籲人到祂那裡去,她就感到這個地方將要成為教會,一直為此祈禱。到北宣遷來後,她就來到我們當中聚會。 滕:回到開始的講話(編按:見上期),玻璃牆的異夢到我退休時還沒有應驗,但後來我來到康澤新北宣時,看見玻璃門牆後有一盆一盆的植物,知道異夢終於在幾十年後應驗了。 (本文將刊於本年10月出版的《宣道會北角堂五十週年堂慶紀念特刊》,蒙北角堂允許轉載。)
原載於《宣訊》34期,2002年10月,頁5。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日期:2002年6月5日
時間:晚上8:00-9:30
地點:北宣主任牧師室
主持:陳季瑜傳道
記錄:梁敏慧姊妹、王礽福弟兄
交棒與接棒
問:滕牧師為何會選蕭牧師作接班人,在您初認識蕭牧師時,他給您什麼印象?
滕:那時侯我覺得北宣的前途與年輕人有密切的關係,年輕人要帶領、推動北宣的發展。蕭牧師曾是皇仁團契和港大團契的團長,又擔任青少年部部長多年,對教會工作很關切,在同輩中相當突出。我與他相處當中,感受到他的領導能力與奉獻心志,強烈感到神為北宣預備了蕭牧師。於是我就越過許多人找蕭牧師擔任主任牧師。
從容不迫的滕牧師
問:蕭牧師您在與滕牧師相處的過程裡有什麼感受?您最佩服他什麼?
蕭:滕牧師很忙,但每次找他他都樂意安排時間與我溝通。我十四歲已在北宣聚會,感受最深是他那平穩的性情,有時我説了不合宜的説話,他也表現出毫不介懷的態度。
有些晚上見滕牧師在辦公桌前「啦啦啦」的哼著,筆桿在桌上打拍子,反覆推敲後就執筆書寫。原來那時他在翻譯《生命聖詩》。滕牧師是一個很開放的人,什麼都願意做,樂意嘗試做,所以神給他許多恩賜,讓他在各方面的事工都有果效。他總是以playful(遊樂)的心境在工作,好像沒有什麼壓力。
滕:我一生都沒有感覺過工作有壓力,這是恩典。有一段時間每隔兩三個月會depressed(情緒低落)一次,我相信這跟健康有關。後來我跟自己説I refuse to be depressed(我拒絕沮喪!),我依靠恩典用意志力去拒絕它,以後就沒事了。
蕭:但您有沒有試過因許多工作堆在一起而感壓力,譬如第二天要講道,但又有文件、又有教會事務要處理?
滕:我通常很早就預備講章,如果是去外領會,更會有充份的準備。也試過通宵準備,但我會把壓力轉化在準備工作上。
兩張辦公桌,兩種牧養
問:蕭牧師,您覺得自己的牧養模式跟滕牧師有何分別?
蕭:我立時想到以前到滕牧師的辦公桌上都佈滿書,而現在我的辦公桌卻佈滿文件。我很羨慕滕牧師可以不斷充實自己,給信徒許多的餵養。現在堂會大,我必須處理許多事工、計劃、策略;如果兩者能平衡那就最好。
為北宣感恩
問:北宣家五十年的發展,您們最感恩的是什麼?
滕:有兩件事,第一是同工、執事、弟兄姊妹間能保持和諧的關係和氣氛;第二是大家對差傳的重視,北宣的發展速度十分快,這全是神特別的恩典。同時北宣並不會只內耗,將一切資源用於自己本堂,而是整體的關心神的國度,開支有很大的比例用於堂外,事奉多元化。
蕭:我也同樣為到教會的和諧關係感恩,特別是同工隊伍與執事間的和諧關係。小摩擦偶有發生,但二十多位同工能彼此尊重與接納,不堅持己見,這是很難得的。另外就是神奇妙的供應,北宣在二十五週年時就開始考慮擴堂,結果等了十五年才搬進康澤。這裡的地點相當理想,就連平台、天橋都能配合教會的需要,很多弟兄姊妹是在沒有人引薦下自己走入北宣的。
異象的教會
蕭:記得有一個韓國姊妹在北宣搬來康澤前,在現在外牆掛十字架的地方看見異象,看到主耶穌伸出雙手,像在呼籲人到祂那裡去,她就感到這個地方將要成為教會,一直為此祈禱。到北宣遷來後,她就來到我們當中聚會。
滕:回到開始的講話(編按:見上期),玻璃牆的異夢到我退休時還沒有應驗,但後來我來到康澤新北宣時,看見玻璃門牆後有一盆一盆的植物,知道異夢終於在幾十年後應驗了。
(本文將刊於本年10月出版的《宣道會北角堂五十週年堂慶紀念特刊》,蒙北角堂允許轉載。)
回望半世紀的恩典(上)──滕近輝牧師、蕭壽華牧師訪談錄
原載於《宣訊》33期,2002年9月,頁5。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原載於《宣訊》33期,2002年9月,頁5。[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日期:2002年6月5日 時間:晚上8:00-9:30 地點:北宣主任牧師室 主持:陳季瑜傳道 記錄:梁敏慧姊妹、王礽福弟兄 點點滴滴的回憶 問:滕牧師,您是怎樣加入北宣的? 滕:一九五七年有一晚,我夢見自己作了牧師,禮拜堂有一道玻璃門牆,後面是一盆一盆青翠的植物,第二天北宣就派執事來邀請我事奉,當時我覺得是主的預備,就一口答應了;之前有一間新建成的大教堂邀請我,但我沒有感動。這是我一生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依夢行事。 問:在北宣的事奉中,兩位牧者有甚麼難忘的事件? 滕:我想起以前在北角道舉行佈道會前,手捧一碗漿糊,跟胡欽牧師在路邊的電燈柱上貼街招的情景。 有一次台灣宣道會的美國宣教士諾牧師來探望我們,看見我和胡牧師正拿著掃帚打掃,就脱下外套,跟我們一起打掃。 有一次我早上六點回教會,開了門,看見一位女執事正在洗窗戶。她家境相當富有,有傭人。我知道這是她跟神之間的事,就靜靜的離開。 蕭:北宣常常發生水患。雲華時代有一次凌晨五點鐘,胡牧師打電話給我,説教會淹水,叫我馬上下來一起舀水。當時我也是住在雲華大廈,迷迷糊糊的下來後,看見胡牧師已摺起衣袖在舀水,再看,原來樓上水渠出了問題,污水從廁所湧進辦公室,有兩三吋高,你能想到的污物都有,於是我也跟著舀水。 北宣也曾遭人縱火,幸好只燒了門外的壁報板,沒有波及其他地方。又有一次有人入內爆竊,把所有的奉獻箱撬開,又把書室的門拆了,拿了收銀機的錢,幸好那次損失也不算嚴重,不過滕師母看到書室的門被拆掉很心疼,一直説:「怎麼可以這樣!怎麼可以這樣!」 遷堂軼事 問:北宣數度遷堂,當中有甚麼軼事可與我們分享? 滕:我想起劉福群牧師動用自己的積蓄幫助北宣的情形。當時北宣在北角道一個地舖聚會,可坐八十人,但業主要將房租加倍,我們只好暫時租用渣華街一間三樓的幼稚園,坐在學生的椅子上聚會。後來我們用劉牧師的錢付了首期,買了馬寶道的堂址。 當時教會間為兩間房間,一間九百呎,一間三百五十呎。大的作聚會用途,小的再分為兩間,作為我一家人和黎姑娘(按:當時的女傳道黎金貞姑娘)的居所,我一家人睡在一張碌架床,孩子們睡上層,我和師母睡下層,一開門就是教堂。胡牧師則打斜角的睡在四呎乘五呎的廚房裡。 蕭:北宣為了搬到康澤開過許多次會議,有次僅僅為了討論講台該怎樣建造,開至凌晨一點四十五分,足足談了四個小時!多高、多長、多闊、什麼形狀、與座位的距離等,鉅細無遺。現在回想,當時許多會議都談得太過仔細,不過這也反映了大家對教會的愛護。許多弟兄姊妹主動問教會有什麼事情他們可以幫助,能夠給他們工作他們就很開心。 弟兄姊妹的相處 問:與會友相處的過程中,有甚麼片段令您們留下深刻印象? 滕:我主要牧養青年人,每星期有一天下午會跟弟兄姊妹個別約談,與他們談論團契、青年人的處境、信仰等問題,無所不談。我雖然住在禮拜堂後面,但與會友接觸的機會不多,所以這段時間是十分重要的。 蕭:我在這間房裡跟許多弟兄姊妹處理過紀律問題,我還記得他們當時坐在哪個位置,有什麼表情。在我提出詢問時,有些先是驚訝,不知為何我會知道,他們大多坦承回答問題,甚至泣訴,其實那些罪憋在心裡他們也很難受。多年後我看到他們繼續事奉,知道他們已得到醫治,恢復過來,就很得安慰和感恩。 早期的事奉中,我負責婚前輔導小組,帶領奉獻小組、門訓,很享受與弟兄姊妹相處的時間,常有機會與他們個別會談,深入交往,就像好朋友一樣,毋須顧忌,暢所欲言。我每次帶婚前輔導小組都是與太太一起當輔導員的,當我們談論他們的相處之道時,也給我們很多反省,重溫昔日許多片段。 弟兄姊妹常會以書籤寫幾句感謝的話給我,偶爾也會寫封長信給我。有一次收到一封五頁紙的長信,記下我那三個月講道的撮要,又寫下他怎樣得到領受和幫忙,要感謝我。我看後熱淚盈眶,幾乎哭出來,感到得著很大的鼓勵,其實我也需要別人常常的鼓勵。 (本文將刊於本年10月出版的《宣道會北角堂五十週年堂慶紀念特刊》,蒙北角堂允許轉載。)
原載於《宣訊》33期,2002年9月,頁5。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日期:2002年6月5日
時間:晚上8:00-9:30
地點:北宣主任牧師室
主持:陳季瑜傳道
記錄:梁敏慧姊妹、王礽福弟兄
點點滴滴的回憶
問:滕牧師,您是怎樣加入北宣的?
滕:一九五七年有一晚,我夢見自己作了牧師,禮拜堂有一道玻璃門牆,後面是一盆一盆青翠的植物,第二天北宣就派執事來邀請我事奉,當時我覺得是主的預備,就一口答應了;之前有一間新建成的大教堂邀請我,但我沒有感動。這是我一生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依夢行事。
問:在北宣的事奉中,兩位牧者有甚麼難忘的事件?
滕:我想起以前在北角道舉行佈道會前,手捧一碗漿糊,跟胡欽牧師在路邊的電燈柱上貼街招的情景。
有一次台灣宣道會的美國宣教士諾牧師來探望我們,看見我和胡牧師正拿著掃帚打掃,就脱下外套,跟我們一起打掃。
有一次我早上六點回教會,開了門,看見一位女執事正在洗窗戶。她家境相當富有,有傭人。我知道這是她跟神之間的事,就靜靜的離開。
蕭:北宣常常發生水患。雲華時代有一次凌晨五點鐘,胡牧師打電話給我,説教會淹水,叫我馬上下來一起舀水。當時我也是住在雲華大廈,迷迷糊糊的下來後,看見胡牧師已摺起衣袖在舀水,再看,原來樓上水渠出了問題,污水從廁所湧進辦公室,有兩三吋高,你能想到的污物都有,於是我也跟著舀水。
北宣也曾遭人縱火,幸好只燒了門外的壁報板,沒有波及其他地方。又有一次有人入內爆竊,把所有的奉獻箱撬開,又把書室的門拆了,拿了收銀機的錢,幸好那次損失也不算嚴重,不過滕師母看到書室的門被拆掉很心疼,一直説:「怎麼可以這樣!怎麼可以這樣!」
遷堂軼事
問:北宣數度遷堂,當中有甚麼軼事可與我們分享?
滕:我想起劉福群牧師動用自己的積蓄幫助北宣的情形。當時北宣在北角道一個地舖聚會,可坐八十人,但業主要將房租加倍,我們只好暫時租用渣華街一間三樓的幼稚園,坐在學生的椅子上聚會。後來我們用劉牧師的錢付了首期,買了馬寶道的堂址。
當時教會間為兩間房間,一間九百呎,一間三百五十呎。大的作聚會用途,小的再分為兩間,作為我一家人和黎姑娘(按:當時的女傳道黎金貞姑娘)的居所,我一家人睡在一張碌架床,孩子們睡上層,我和師母睡下層,一開門就是教堂。胡牧師則打斜角的睡在四呎乘五呎的廚房裡。
蕭:北宣為了搬到康澤開過許多次會議,有次僅僅為了討論講台該怎樣建造,開至凌晨一點四十五分,足足談了四個小時!多高、多長、多闊、什麼形狀、與座位的距離等,鉅細無遺。現在回想,當時許多會議都談得太過仔細,不過這也反映了大家對教會的愛護。許多弟兄姊妹主動問教會有什麼事情他們可以幫助,能夠給他們工作他們就很開心。
弟兄姊妹的相處
問:與會友相處的過程中,有甚麼片段令您們留下深刻印象?
滕:我主要牧養青年人,每星期有一天下午會跟弟兄姊妹個別約談,與他們談論團契、青年人的處境、信仰等問題,無所不談。我雖然住在禮拜堂後面,但與會友接觸的機會不多,所以這段時間是十分重要的。
蕭:我在這間房裡跟許多弟兄姊妹處理過紀律問題,我還記得他們當時坐在哪個位置,有什麼表情。在我提出詢問時,有些先是驚訝,不知為何我會知道,他們大多坦承回答問題,甚至泣訴,其實那些罪憋在心裡他們也很難受。多年後我看到他們繼續事奉,知道他們已得到醫治,恢復過來,就很得安慰和感恩。
早期的事奉中,我負責婚前輔導小組,帶領奉獻小組、門訓,很享受與弟兄姊妹相處的時間,常有機會與他們個別會談,深入交往,就像好朋友一樣,毋須顧忌,暢所欲言。我每次帶婚前輔導小組都是與太太一起當輔導員的,當我們談論他們的相處之道時,也給我們很多反省,重溫昔日許多片段。
弟兄姊妹常會以書籤寫幾句感謝的話給我,偶爾也會寫封長信給我。有一次收到一封五頁紙的長信,記下我那三個月講道的撮要,又寫下他怎樣得到領受和幫忙,要感謝我。我看後熱淚盈眶,幾乎哭出來,感到得著很大的鼓勵,其實我也需要別人常常的鼓勵。
(本文將刊於本年10月出版的《宣道會北角堂五十週年堂慶紀念特刊》,蒙北角堂允許轉載。)
被聖靈充滿必須說方言嗎?
原載於《播種人》9期,1964年1月,頁1-4。
當這個問題擺在我面前要我回答的時候,我感覺戰戰兢兢,因為時於這一個問題的答案,其關係是何等大,我身上所負的責任也是何等大。但是我們不能逃避答案;對於如此重要的一個問題,我們必須尋得答案。
原載於《播種人》9期,1964年1月,頁1-4。
當這個問題擺在我面前要我回答的時候,我感覺戰戰兢兢,因為時於這一個問題的答案,其關係是何等大,我身上所負的責任也是何等大。但是我們不能逃避答案;對於如此重要的一個問題,我們必須尋得答案。
我在兩難之間
我在兩難之間:一方面我看見有些在生活上滿有見證,熱心愛主,頭腦清楚的基督徒,在那裏說方言;另一方面有三件事也引起我的注意。
一、在靈恩運動之全面歷史中,產生了許多不良的現象與後果(請注意「全面」二字,不是指一個地區)。
二、在教會歷史中有些最充滿聖靈能力的大奮興運動,決不是人力所能做到的。但是在這些運動中都沒有說方言的表現。例如:
約翰衛斯理所領導的大復興運動。他在一七三九年一月一日的日記中這樣記下:「我們(約六十人)在斐特巷舉行愛筵,當我們繼續禱告的次晨三時的時候,「神的能力強烈的降臨在我們身上……當我們從因神的同在而生出驚畏awe的感覺中稍為恢復時,我們同聲唱出:神阿,我們讚美祢!」但是在這大有能力的復興運動中,沒有說方言的表現。
慕迪有被聖靈充滿的經驗:一八七一年是他一生工作的大轉機,他說:「一種極深的飢渴感動進入我心中,我覺得如果我得不到這一種服事主的能力,寧願死去……我繼續求主以聖靈充滿我,一天……阿,我不能形容它……是過於我的心所能擔受的,我甚至需要求主止住這大能的感動!」但是在他的經驗中沒說方言。
芳尼所領導的復興運動,也是極其奇妙,聖靈能力的表現到了難以思議的地步,但是在他整本的傳記中找不到方言。
杜雷博士Dr. Torrey說:「我被引導去追求聖靈充滿……最後我決定,若不得到聖靈充滿,就再不登台講道……我終於在一個禮拜之內獲得這祝福。」但是他沒有說方言。
在中國教會歷史中,宋尚節博士所領導的復興運動也沒有說方言的事。
總之:在中外的大復興運動中,都沒有方言的表現。
三、在我自己的經驗中,聖靈充滿與說方言也似乎沒有一定的關聯。我曾經在一連幾個禮拜的時間,一直在極度充滿的狀態之下,心靈裏充滿了禱告,常常有一連兩小時的禱告,在鎖住的房間裏,感動的熱淚不斷的在流着,靈裏的高峯與讚美的喜樂,像浪潮一樣一陣一陣的泛濫,禱告是湧出來的,迸出來的,但是室外的人聽不見什麼,最多知道我是在關門安靜禱告。我心靈裏充滿了主的愛與得勝,講道有新的能力,似乎心裏充滿了要傳的信息,湧流出來。我毫無懷疑的相信是被聖靈充滿。這一切的來源只是因為我正在繙譯「祈禱出來的能力」那一本書,書中句句話語在打動着我的心,我就在跪下禱告時,進入了這種充滿的狀態,一連一二月的時間。而我沒有說方言。
上述兩方面的情形,使我覺感處在兩難之中,按照我的感情來講,我巴不得說方言是一條正確的路,讓我全心追求,投身在那無比的興奮與快樂的巨流裏,讓它吞滅一切軟弱。但是,我必須凡事以聖經的話為依循,我必須在主的話語中找出答案。到底聖靈充滿必須說方言麼?說方言是聖靈充滿的唯一標記麼?這不是一個抽象理論的問題,乃是一個實際追求的路綫問題。所以極其重要。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我們都應當追求說方言,或更正確的說,我們都應該按說方言的路綫追求聖靈充滿。
我再一次說,我決不是用一種不關痛癢的態度來作答案,我知道有不少謙卑追求的信徒正在憂焦的向着這一個問題(我從遙遠的星洲接到一封長信詢問答案。)同時,這問題與我自己有密切的關係。
我們在聖經中發現什麼?
在一本宣講「靈浸」的書裏(香港有許多基督徒手中都有這一本書),這樣說:「使徒行傳中有五次提到靈浸,而每次都有說方言的表現。」(見該書第一一四—八頁)。實在是這樣麼?讓我們看下列的各處經文:
一、「那時,彼得被聖靈充滿,對他們說……」(徒四8)。這裏沒有提說方言。
二、「禱告完了,聚會的地方震動,他們就都被聖靈充滿,放膽講論神的道。」(徒四31)。這裏沒有提說方言。
三、「司提反被聖靈充滿,定睛望天……大聲喊着說,不要將這罪歸與他們。」(徒七55,60)。這裏沒有提說方言。
四、「(保羅)被聖靈充滿」(徒九17)。這裏沒有提說方言。
五、「門徒滿心喜樂,又被聖靈充滿。」(徒十三52)。這裏沒有提說方言。
從以上的經文裏,我們看見:
1﹒該書只指出提及說方言的經文,而不提其它關於聖靈充滿的經文。
2﹒按照上述之經文,聖靈充滿的表現是:見證眞道的能力;膽量;定睛望天;充滿主愛饒恕仇敵;為主受苦時充滿喜樂。這些是聖經所告訴我們聖靈充滿的表現。
不錯,使徒行傳中提到聖靈充滿有時有說方言的表現,例如:二4,十46,十九6。但是讓我們注意幾件事:
1﹒當彼得在哥尼流的家裏講道時,聖靈降在「一切聽道的人身上」。請注意:這些人並未追求聖靈充滿與說方言,他們只是剛剛信主。
a﹒這與今天拼命追求說方言的情形正相反:不是求來的。
b﹒這些人未經潔淨的階段,尚未對付個別的罪,可見他們的情形與我們所追求的聖靈充滿不同。當時所發生的乃是一件特殊的事。
2﹒凡是有說方言的表現的經文,都是用「降」字——聖靈降在他們身上。例如:
「保羅經過了上邊一帶地方,就來到以弗所,在那裏遇見了幾個門徒,問他們說,你們信的時候,受了聖靈沒有?他們回答說,沒有。保羅說,這樣,你們受的是什麼洗呢?他們說,是約翰的洗。保羅說……當信那在他以後要來的,就是耶穌,他們……就奉主耶穌的名受洗。保羅按手在他們頭上,聖靈便「降」在他們身上,他們就說方言,又說預言。」(徒十九1-6)
這裏所用的是「降」字,不是聖靈充滿。他們是初次得到聖靈,因為他們是初初信主。請注意:他們沒有追求說方言,也沒有在聖靈的亮光下對付自己的罪。
聖靈也是「降」在那些哥尼流家中聽道信主的人身上。不是說聖靈充滿。
在撒瑪利亞,也是用「降」字(徒八16)。這裏雖然沒有明說方言,但從徒八18可以看出當時有說方言的表現。請注意,他們也沒有求說方言。
一個重要的發現
因此,我們有一個重要的發現:在提到降聖靈與方言相連的四處經文中(僅有四處),都是用「降」字(二3,此處譯為「落」,八16,十44,十九6)。「降」字表明是聖靈初次臨到他們。為了這特別的意義,所以有特殊的表現——說方言。
請記住,這四次聖靈降臨有特殊的意義:一、五旬節是聖靈初次降臨在信徒身上。二、在撒瑪利亞是聖靈初次降在外邦人身上。三、在哥尼流的家中,神特別向彼得作見證,顯明外邦人也是蒙神揀選的。彼得後來根據這一個見證,力爭應該向外邦人傳福音。四、在以弗所,聖靈降臨顯明約翰的洗與奉主名受洗大大不同。所以上述四次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因此神賜下特殊的現象,都不是求來!不,沒有一次是求來的!連五旬節以前的「同心合意的禱告」,也不過「等候」主的應許成就而已。
讓我們再從保羅書信中看方言的問題。我從保羅的教訓中可以歸納出三個要點:
1﹒保羅故意把方言放在各種恩賜的最後。兩次都是這樣(林前十二10,十二28)。
2﹒保羅明顯說,方言是一種恩賜。既是恩賜就是普遍性的。
3﹒保羅明說:「豈都是說方言的麼?」(林前十二30)。這一句話似乎應該結束一切辯論,使那些主張「必須說方言」的閉口無言,但是他們提出一個辯駁的理由。
他們說:就事奉的恩賜說,不一定人人都說方言,但就聖靈充滿說,人人都必須說方言。
又有人說:「說方言的不一定是聖靈充滿,但是聖靈充滿必然說方言。」
上述的兩種說法,意義是一樣。就是把方言分為兩種:恩賜的方言與聖靈充滿的方言。
但是問題的解決在於:是誰作了這個劃分?是人還是主的話?我們在聖經中找不到這種劃分。在理論上與實際上,這個理由都有困難。就實際上說,你怎能分辨那一個人是在說恩賜的方言?那一個是在說聖靈充滿的方言?
結論:我們應該注意的兩件事
一、我們到底應該怎樣決定我們對方言派的態度呢?我們可以說他們是被邪靈充滿麼?不可。因為聖靈可以「隨己意」令人在聖靈充滿的時候說方言。我們只可以說,因為追求的路綫與真理有出入,同時因為「有時」追求的方式是出於「人意」(例如製造身體與精神的極度緊張,興奮,不自知覺的疲倦,與靈裏的眞空等),因此撒但「有時」乘機而入,造成有害的情形。正如許多事實所證明的。有許多時候,那些眞正被聖靈充滿而說方言的人,還不知道在某些時地,實在有人被撒但利用的事實,所以他們很眞誠的勸告那些反對他們所採路綫的人,認為他們是攔阻聖靈。有時,他們不了解那些說過方言的人為什麼反而似乎隱藏這恩賜。這些人的經驗告訴他們不要過於高舉方言,雖然他們自己眞正的說過方言。保羅正是這樣。
但是,讓我加上一句,在神恩典的手中,一件不合眞理的事,也可以被祂使用,完成祂的旨意,成為恩典的出口。教會裏不是多有不合眞理的事麼?但是神仍然使用那些教會,作為祂恩典的出口。
二、我們極其需要追求聖靈充滿!千萬不要為了方言問題而放下了追求聖靈充滿!求主常常提醒我們。
長進
劉國安筆記
原載於《播種人》7期,1963年4月,頁4-5,15。
「全身既然靠着他筋節得以相助聯絡,就因上帝大得長進。」(西二19)
今晚我們特別注意「長進」這兩個字。新的同學必定有一個新的盼望:希望在靈性上有進步;在與主的關係上有長進。舊同學也有他們希望長進的新目標。總之,盼望我們大家在這學期中都成為有長進的學期。
劉國安筆記
原載於《播種人》7期,1963年4月,頁4-5,15。
「全身既然靠着他筋節得以相助聯絡,就因上帝大得長進。」(西二19)
今晚我們特別注意「長進」這兩個字。新的同學必定有一個新的盼望:希望在靈性上有進步;在與主的關係上有長進。舊同學也有他們希望長進的新目標。總之,盼望我們大家在這學期中都成為有長進的學期。
我們要有長進,必須相助聯絡。就是說與主的關係能保持正確的程度,則自然就有長進了。我們盼望在這一個學期內,每一個同學都能與主互相緊密聯絡。好比鎖鏈的環子,每一環都是健全的,才能發揮鎖鏈的力量,換言之,我們每一環是健全的,那麼整個團體才是健全的;才可以有力量要求長進的。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們這團體是否被撒但攻進來,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責任。我們若盼望大家能長進,那更應該特別儆醒。團體中每一個份子得自己檢察,自己小心,免得成了最弱的一環,被撒但所攻破。以前我們也曾發生過不大不小的事,究竟發生的原因是為了甚麼呢?是因為我們當中某一環破損了,以致更多的環相繼損壞,就成了一個缺口。盼望我們同聲求告神,因着我們每環與祂能緊密相助聯絡,使我們這一學期成為有長進的一個學期。
「這些事你要殷勤去作,並要在此專心,使眾人看出你的長進來。」(提前四15)以上是保羅對提摩太所說的一段話。怎樣可以表現出長進來呢?第一,要殷勤;第二,要專心。
假如中國人都沒有別的長處,那麼起碼殷勤是中國人的長處。這一點我在東南亞曾看見華僑眞的在殷勤方面有極好的表現。我在印尼瑪琅神學院,看見有一位已經有十個小孩子的學生,但他的成績卻令人非常滿意。有一位教員對我說:「我想少給他一點分數都不可以。」可見這一位已有家庭負擔的學生之殷勤向學了。他的殷勤是難能可貴的。
其次是專心,專心就是能集中焦點,使努力不致白費。我在日本曾參觀明治天皇的博物館,裏面陳列出明治天皇成功的紀念物。明治天皇是日本一個了不起的人物,他使日本中興,因為他的專心,很快使日本從一個弱小的國家成了一個大國。日本能在短短的時間內有着這麼大的改變,全賴明治天皇的專心。
我們在屬靈方面肯專心,雖然受許多痛苦,但假如肯集中所得的經歷,我們很快就得着長進。
「惟用愛心說誠實話,凡事長進,連於元首基督。」(弗四15)一個有愛主的心的人,他會長進得很快。有人信主幾年,已能為主作很有功效的工作,為甚麼有些人卻那樣遲遲沒有表現呢?這是因為有愛與沒有愛的分別。我們有愛主的心,我們的長進就迅速了。
「誠實」不單限於話語,還要有誠實的態度。如能常用眞誠的態度觀看自己,結果就看出自己非往上進不可。用誠實的態度看自己,對自己沒有虛諱。對主也應該沒有虛諱,將自己的本相放在自己眼前,求主光照。我們的長進就是當主的亮光照到我們本相時得着的,所以應常借主的目光看自己。最漂亮的人在X光底下也顯出了不好看的骨頭,各位不要怕神的光將我們顯露,當主顯露我們的弱點,是要使我們蒙福的時候。
「不是說,我已經得着了,已經完全了,我乃是竭力追求,或者可以得着基督耶穌所以得着我的。」(腓三15)
在這一章經文中,保羅提供了五點成功的秘訣,我們試作簡單的討論:
(一)他在十二、十三兩節內曾兩次提到相仿的意思:「不是說我已經得着了」。保羅覺得自己不夠;覺得自己的不足。這謙卑不是一種感覺。有一位小孩,他彈琴遠比他兄姊好,因此他就疏於練習了。有一次去聽一位比他年紀小的小朋友演奏,他發覺人家遠比他好時,他就自動積極練習起來了。有一個小孩對父母說:「今學期我不願升班,因為我留在原班,必定會考第一名。」我們不要自欺,我們要常把自己與最好的比較,就能激發我們要求長進了。我們的靈性要與最高的比較,就發覺自己的不夠,渴慕長進的心就增加了。
(二)「忘記背後」(腓三13):過去我們靈性上的成就,我們要忘記。昨天不是屬於你的;前天也不是屬於你的,祗有今天纔屬於你的。現在你的事奉怎樣?現在你的靈性怎樣?義人昨日所行的義,「都不被記念」(結卅三13),可見以前的好處是不算數的,祗有今天的事纔被神數算,假如我們抓着昨天我們不過是抓着空氣;我們抓着前天,我們不過是抓着泡影,祗有今天的事纔實在是我們的。
(三)「向着標竿直跑」(腓三14):過去我們要得的而還未得着的是甚麼呢?我們應細細想出來,我們再一次認準我們的目標,既有了目標,我們就知道我們不是打空氣了。沒有目標,斷不能有成功的。
(四)愛得獎賞(腓三14):不是過得去就算了,目的就是要得獎賞。我相信保羅時刻抱着得獎賞的心。我們作傳道人要作一個最好的傳道人;作神學生要作最好的神學生。
(五)價值觀念的改變(腓三7-8):為要得基督,看萬事就看作有損的,我們肯負代價決心要得着,主眞是不給也不成。以上五點乃是長進的秘訣。
要長進,我們應該在那幾方面長進呢?
(1)在恩典和智識上長進(彼後三18):恩典加上智識就均衡了,單在智識上長進,就成了屬靈上陋惡的怪物。智識是帶來責任的;恩典卻帶來義務。主將恩典多給誰就向誰多要,這是很公平;也是很均衡的。
(2)對主的愛上長進(約翰十七26):我們常聽主的話,一次又一次,有一天我們猛然醒過來,我們會發抖,因為發覺主的愛在我們身上如此浩大。主向他的門徒講了再講,盼望祂的愛能常在他們心中。我們眞盼望能早日醒覺主在我們身上莫大的愛。
(3)在心志上長進(弗四21-24):穿上新人,脫去舊人的私慾、迷惑等,在心志上改換一新,努力要求像主。
(4)在扎根上長進(西二7):在祂裏面扎根,根在隱藏的地方生長,因此要在隱密處學習長進。在地底的深處是水源的所在,植物的枝葉在烈日下炙曬,但因為它的根有水源的支持,它就更青翠更茂盛了。你有沒有看見有主恩典的人失敗?有、正因為他在隱密處沒有扎根。
(5)在感謝上長進(西二7):感謝是我們生活的基本態度。流淚時你能感謝嗎?有試探來臨時你能感謝嗎?要盼望在感謝的心上增長,這要看我們凡事上有沒有學曉感謝。
「弟兄們,在心志上不要做小孩子。」(林前十四2):我們很多時候心志仍像小孩子,不夠堅強;不夠進取,我們必須有堅強的心志,在心志上改換一新,無論在感謝上、扎根上、對主的愛心和智識上都要要求長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