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談新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二年一月三日「牧者心聲」。
五年前,在本港舉行了第一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赴會者約一千五百人,來自世界廿餘個不同的地區。那一次的會議是嘹亮的角聲,號召全世福曾信仰的華人教會,走上合一、合作、見證、與復興的道路。因此,它是一次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二年一月三日「牧者心聲」。
神一年一度使大地「氣象一新」,照樣,神的心意也要他的兒女們在靈性上更新。新年就是一個追求靈性更新的好時節。
一、新酒新袋——主耶穌說:「沒有人把新酒裝在舊皮袋裏……惟獨把新酒裝在新皮袋裏,兩樣就都保全了。」(太九17)。這一個比喻的意思就是說:神的新恩典需要配合新的方式。換一句話說,新生命需要配合新方式。求主帶領本堂有生命的更新,因之帶出新的途徑,使神的新恩典在本堂有新的表達。
二、新團——保羅說:「應當把舊酵除淨,好使你們成為新團。」保羅希望教會得到完全的潔淨,脫離一切罪過,能榮耀神。這是我們每一個人在八二年內追求的目標之一。
三、新樣——保羅說:「叫我們服事主,要按着心靈的新樣,不按着儀文的舊樣。」羅七6)。保羅要我們在事奉上有更新:由儀文(外表)的事奉進入心靈的事奉。願主恩待我們,使我們在八二年中在事奉上有進步,更蒙祂悅納,更屬靈,更出自內心,更活潑,更積極,更喜樂,更有恩賜,更有聖靈的能力。
四、新命令(約十三34)——但願我們對這彼此相愛的新命令,在八二年裏面,有新的體驗。
延長時光的秘訣——充實人生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一年十二月廿七日「牧者心聲」。
五年前,在本港舉行了第一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赴會者約一千五百人,來自世界廿餘個不同的地區。那一次的會議是嘹亮的角聲,號召全世福曾信仰的華人教會,走上合一、合作、見證、與復興的道路。因此,它是一次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一年十二月廿七日「牧者心聲」。
一逝不返!這一句形容人生的話,多麼令人觸目驚心!
每到年終時,個個人心中都有所感觸,這是好的,可以提醒我們正視人生的一個事實:時光不我待!從而檢討自己對光陰的用法是否正確。更進一步,對自己的人生意義重新估值。
許多人在時間的利用上,留下了廣濶的邊緣部份,讓它糊裏糊塗的溜過去。這一部份時光有時竟佔了可用時間的四分之一。一個人的人生是否充實,與這一部份「邊緣時間」(margin time)有密切關係。成功的人就是那些善於利用它的人。他們的人生等於增加了四分之一的長度。如果他的壽命是六十歲,實際上等於活了七十五年。
浪費光陰的人,是一種「浪子」,而他所浪費的,不是父母的財產,乃是自己的生命!
保羅說:「要愛惜光陰,因為現今的世代邪惡」(弗五16)。「光陰」二字亦含有「機會」之意在內。光陰裏面藏着各種的機會,一縱即失。善於利用光陰的人,就能抓緊機會,作成許多有意義的事。「愛惜」的原文有「贖」與「買」的意義在內。就「贖」而言,每一個被主救贖的人,連他的光陰也在救贖範圍之內:光陰為主用。就「買」而言,我們應該為了善於利用光陰而付上努力的代價。
差遣禮中談 美中不足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一年十二月十三日「牧者心聲」。
五年前,在本港舉行了第一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赴會者約一千五百人,來自世界廿餘個不同的地區。那一次的會議是嘹亮的角聲,號召全世福曾信仰的華人教會,走上合一、合作、見證、與復興的道路。因此,它是一次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一年十二月十三日「牧者心聲」。
今天我們心中充滿歡喜,在崇拜當中舉行劉恭受宣教士的差遣禮。她將於最近往東馬來西亞的古晉區去傳福音。她是我們所差遣的第十七位宣教士。我深相信,九龍塘宣道會和本堂共同努力所推動的差傳工作,在神的恩待之下,必然繼續有進展。每次舉行差遣禮,我心中都有無限的感恩,每一位宣教士都代表着神豐富的恩典和造就。我們在每一次的差遣禮中,都會重新挑旺自己為宣教士代禱的心,和對整個華人教會差傳運動的關切。
但是,就本堂而言,我們的差傳工作顯然有一個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從一九六三年我們開始差傳工作以來,本堂本身還未曾產生過一位宣教士,我們所差出去的宣教士,都是其他教會的會友。我相信本堂的弟兄姊妹,都會覺得這是一個遺憾。
主阿,什麼時候本堂才會有第一位宣教士呢?
我們渴慕神的恩典沛降在本堂身上。讓我們求「莊稼的主」從本堂「打發祂的工人,出去收祂的莊稼。」但願本堂有人願意對主說:「主阿,我在這裏,請差遣我!」
但願這一次的差遣禮,對我們成為一個新的挑戰!
聖誕節與聖誕期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一年十二月六日「牧者心聲」。
五年前,在本港舉行了第一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赴會者約一千五百人,來自世界廿餘個不同的地區。那一次的會議是嘹亮的角聲,號召全世福曾信仰的華人教會,走上合一、合作、見證、與復興的道路。因此,它是一次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一年十二月六日「牧者心聲」。
有些宗派把基督受難節的時間放長,從一天增至一周或十天,稱之為「大齋期」,藉之紀念救主為我們受苦。這是頗有意義的一種做法。我們可以把它用在聖誕節上——把聖誕節擴大為「聖誕期」,用二三個星期的時間來紀念和慶祝救主的降生。
我們怎樣使「聖誕期」成為一段富有意義的時間呢?以下是幾個可行的方法:
一、在這一段時間內,每天讀一段關於基督降生的經文,仔細查閱與默想。向主獻上感謝。
二、一連三個主日,在崇拜中宣講與救主降生有關的信息。這是本堂今年要作的。
三、加強寄聖誕賀咭的意義———在你心目中擬定一些人,作為特別的對象,把賀咭寄給他們。例如一些孤單的老人,曾遭遇變故的人,患病的人,在苦難中的人,遠離家鄉與親友的人,你所敬愛的人等等。咭內刻意寫上安慰與鼓勵的心聲(不要忘記貼足郵票)。
四、預備幾份特別的禮物,送給一些需要的人。
五、計劃一二件「愛心的行動」,把溫暖帶進這充滿冷酷與自私的世間。
六、為自己創造一種親切、喜樂、和愛的心態。
婚禮重重之際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一年十一月廿九日「牧者心聲」。
五年前,在本港舉行了第一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赴會者約一千五百人,來自世界廿餘個不同的地區。那一次的會議是嘹亮的角聲,號召全世福曾信仰的華人教會,走上合一、合作、見證、與復興的道路。因此,它是一次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一年十一月廿九日「牧者心聲」。
近來,本堂青年弟兄姊妹們當中,舉行婚禮的真如雨後春筍,幾乎每週都有,甚至有時每週兩對。全教會喜氣洋洋。
這是很好的現象,表示基督徒與基督徒結婚,成立基督化的家庭,同心愛主、事主、見證主。這樣可以避免基督徒與非基督徒結婚所可能產生的許多難處與問題:漸漸遠離主,甚至放棄信仰,兒女失去接受福音的機會,或家庭不和造成心靈痛苦等等。
結婚年齡的基督徒們繼續留在團契內,這是造成基督徒彼此結婚的重要因素。他們結婚後仍留在團契內,構成壯年期基督徒的中堅份子,加強了一般華人教會中最弱的一環,也可以說是填上了「破口」。他們逐漸形成教會的「接棒人」,是教會前途的新希望。這是令我們滿心感謝主的。
在準備結婚的青年會友中,有些約我作婚前輔導,這是我所樂為的。一般來說,我向他們提出四方面的建議:
一、夫婦二人在性格上,習慣上,對事物的見解上等等,彼此的適應與協調,各人只是一半,合成一體。人格的發展在結婚後才進入成熟階段。
二、靈性生活的建立:一同祈禱讀經,彼此帮助與勉勵。尤其在有小寶寶之後,如何計劃時間,不致影響對主的事奉。
三、與雙方家長和親友的相處關係。
四、提醒他們往家庭計劃處去接受指導,閱讀有關書籍。
對本堂聖樂的期望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一年十一月十五日「牧者心聲」。
五年前,在本港舉行了第一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赴會者約一千五百人,來自世界廿餘個不同的地區。那一次的會議是嘹亮的角聲,號召全世福曾信仰的華人教會,走上合一、合作、見證、與復興的道路。因此,它是一次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一年十一月十五日「牧者心聲」。
趁此聖樂主日的機會,稍述我對本堂聖樂的希望。
聖詩是信仰、喜樂、感恩、和勝利的流露。堅強的信仰產生雄壯的詩歌;喜樂的心靈發出活潑的吟詠;感恩的誠摯湧出由衷的讚美;勝利的生活孕育振奮的歡頌。因此, 但願本堂的弟兄姊妹先獲致這種靈性實質,然後發出屬天的歌唱。
本堂主日崇拜中的歌頌,還不夠嚮亮,這就是說,還有不少弟兄姊妹未曾開口讚美。但願每一個領受救恩的人,都不放棄頌讚的權利。讓我們的歌聲滙成讚美的洪流!
詩班肩負着代表和帶領會眾向父神發出讚美的重大責任,這是一項特殊的事奉,每一位詩班班員都應當珍貴這一個權利。靠着主儘量發揮與增進聖樂的恩賜。本堂還有不少有歌唱恩賜的人,希望他們把恩賜献給主,投入讚美的行列。
本堂顯然缺少一二位具有在特別聚會中領導會眾唱詩恩賜的人,尚未能帶起會眾熱烈唱詩的情緒。求主在未來的日子中把這恩典賜給我們。
本堂可能組成一個成人詩班麼?這是值得思想的一件事。
願主更加恩待本堂的聖樂水準。
文字聖工主日談 大題小做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一年十一月一日「牧者心聲」。
五年前,在本港舉行了第一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赴會者約一千五百人,來自世界廿餘個不同的地區。那一次的會議是嘹亮的角聲,號召全世福曾信仰的華人教會,走上合一、合作、見證、與復興的道路。因此,它是一次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一年十一月一日「牧者心聲」。
——大使命與文字福音工作——
每一次在美國乘車經過守望台(耶和華見證人)的印刷機構,我心中都泛起一陣深深的感觸:最善於利用文字工具的團體,竟是異端教派!而「福音信仰」的眾教會,在文字福音工作上,總是不能振發起來。這是令人嘆息的事。這當然不是說,文字福音工作全無進展。多種新譯新著新刊陸續出現,令人得到安慰。但是,一般教會對文字福音工作的關心,支持,以及人才的訓練,實在仍然是十分淡漠。
文字福音工作是「大使命」實施中主要項目之一。它是一項重大的工作,但是今天一般教會對於它確實是輕描淡寫。這豈不正是「大題小做」?
「小題大做」是錯誤,「大題小做」更是錯誤!前者是浪費,後者是教會的失策與失職。
若對目前一般教會的情况稍加分析,就會發現三種現象;
第一種教會對傳福音的事工沒有熱誠,只求維持教會現狀,便心滿意足; 第二種教會只關心本堂的佈道工作,對本堂範圍以外的任何福音事工皆不問不聞;第三種教會不但積極推動本堂的佈道事工,也有寬闊的心胸,去關心和支持那些本堂獨力作不到,因而需要各教會聯合推進的福音事工,例如福音文字事工,廣播事工等等。
世界各地華人教會,皆應學習有廣濶的眼光,教導本堂會友關心各類福音事工。連小教會也應如此。「施比受更為有福」永遠是真確的。當我們按照屬靈原則去作的時候,小教會將漸漸長大,大教會更加蒙福。
在福音事工戰畧中,文字工作永遠有其極重要的地位。如果我們在文字工作上失敗,就永遠不能在「思想爭奪戰」中獲戰。
但願文字福音事工在父神的恩待之下,有全面的推進。
兩個極端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一年十月廿五日「牧者心聲」。
五年前,在本港舉行了第一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赴會者約一千五百人,來自世界廿餘個不同的地區。那一次的會議是嘹亮的角聲,號召全世福曾信仰的華人教會,走上合一、合作、見證、與復興的道路。因此,它是一次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一年十月廿五日「牧者心聲」。
關於聖靈充滿,有兩個極端,一個是把說方言與聖靈充滿混為一談;另一個是因為怕靈恩派而絕口不題聖靈。兩者皆屬錯誤。
說方言是聖靈的恩賜之一(林前十二28)。 哥林多的教會過份注重說方言,所以保羅在林前十二和十四章裏面,糾正他們的錯誤。他給了我們一個正確的指示:「不要禁止說方言」,但他同時說:「豈都是說方言的麼?」(林前十二29)。他也禁止說方言時的混亂(十四33)。我們不可高舉方言,正如我們不可高舉其他任何一種恩賜一樣。聖靈「隨着己意」把各種恩賜分給人(十二11),我們絕不應要所有的信徒都追求說方言,如果強求,便是違反神的旨意,撒但就乘機而入。靈恩派中間甚至有人認為不說方言便尚未得救。這更是遠離經訓。
在另一方面,我們不可因噎廢食,反而應該在教會中多講聖靈的能力、工作、與充滿。使信徒有正確的認識。主耶穌自己很注重聖靈的工作。祂在給門徒的臨別訓言中(約十四至十六章),多次提及聖靈的工作。我們甚至可以說,聖靈是其主要信息。
讓我潔淨自己,藉着信心和祈禱,領受聖靈的充滿。
聖靈的方向:上下內外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一年十月十八日「牧者心聲」。
五年前,在本港舉行了第一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赴會者約一千五百人,來自世界廿餘個不同的地區。那一次的會議是嘹亮的角聲,號召全世福曾信仰的華人教會,走上合一、合作、見證、與復興的道路。因此,它是一次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一年十月十八日「牧者心聲」。
一、向外——「神的七靈,奉差遣往普天下去的」(啓五6)。聖靈永遠是向外擴展的。在其帶領之下,福音傳至地極。一個被聖靈充滿的教會,一定是一個廣傳福音的教會!主耶穌說:「信我的人,從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來。這是主指着信祂的人要受聖靈說的」(約七37-38)。聖靈流「入」一個人裏面,其目的是要從他流「出」來,使別人得福。
二、向內——「聖靈旣來了,就要叫世人……自己責備自己」(約十六8)。聖靈的光,射入人的內心,顯露他的罪過,使他知罪,認罪,離罪。聖靈使人的眼睛向內看,省察自己,常得潔淨。
三、向上——「對我說,你上到這裏(天上)來,我立刻被聖靈感動,見(天上)一個寶座」(啟四1-2)。聖靈把約翰帶到天上,看見神的寶座,然後在天上寶座的亮光中,看世上一切的事物。「靈將我舉起,帶入內院」(結四三5)。聖靈將我們舉至靈程高處,與神的寶座接近,在祂面光之中生活與事奉。
四、向下——「凡事謙虛、溫柔……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弗四3)。聖靈使人自願降卑,作眾人的僕人,過服務的一生,俲法基督的樣式。
聖靈充滿使我們向上述四方面發展。
寫於維園佈道之前 爲福音付代價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一年十月四日「牧者心聲」。
五年前,在本港舉行了第一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赴會者約一千五百人,來自世界廿餘個不同的地區。那一次的會議是嘹亮的角聲,號召全世福曾信仰的華人教會,走上合一、合作、見證、與復興的道路。因此,它是一次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一年十月四日「牧者心聲」。
本堂的八個團契聯合起來,在傳福音的事工作積極的努力——以「去」的姿態進入維多利亞公園作個人談道工作。這是信心和為福音付代價的工作,必不落空。
去年的經驗使不少團友得到鼓勵。他們發現公園裏面的人,不少願意和他們談論信仰的事。也有數十位願意應邀參加佈道會,而且接受福音。願主今年賜給他們更好的機會,帶領更多的人歸向基督。
保羅為福音付代價的精神,使我們受感動。他「多受勞苦,多下監牢,受鞭打是過重的,冒死是屢次有的……被棍打了三次,被石頭打了一次,遇着船壞三次,一晝一夜在深海裏,又屢次行遠路,遭江河的危險,盜賊的危險……曠野的危險,假弟兄的危險……多次不得睡,又飢又渴……受寒冷,赤身露體,還有為眾教會掛心的事,天天壓在我身上……」(林後十一23-29)。此外,他為了福音放棄結婚的權利;放棄「靠福音養生」的權利,親自織造帳棚維持自己和同工的生活,同時拚命傳福音;他放棄「自由身」的權利,甘願「作眾人的僕人」;他將萬事看作糞土為要得着並見證基督。
願主在這一個時代裏面,興起更多願意為福音付代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