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近輝牧師對華人神學教育的理念
作者:周永健 撮 要 滕近輝牧師是華人教會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在西方接受高等神學教育的極少數人中的一位。他的神學訓練擴闊了他的視野和胸襟,塑造了他事奉的觀念,使他日後對神學教育的運作和發展,既能吸取西方優良的傳統,亦能針對華人教會的處境。本文從滕牧師的言談,以及他曾發表的文章和寫作這些資料中,搜索有關他論及神學教育的片斷,整理他對神學教育的理念,作為他留下給華人教會一份寶貴的產業。本文大綱如下:一、引言:滕近輝牧師與神學教育;二、神學教育的目標與使命;三、神學教育與教會的關係;四、神學教育的發展方向;五、神學教育的素質;六、神學教育的合作事工;七、結語:滕近輝牧師對神學教育的貢獻。 原載於《建道學刊》45期(2016年1月),頁131-143。
作者:周永健
撮 要
滕近輝牧師是華人教會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在西方接受高等神學教育的極少數人中的一位。他的神學訓練擴闊了他的視野和胸襟,塑造了他事奉的觀念,使他日後對神學教育的運作和發展,既能吸取西方優良的傳統,亦能針對華人教會的處境。本文從滕牧師的言談,以及他曾發表的文章和寫作這些資料中,搜索有關他論及神學教育的片斷,整理他對神學教育的理念,作為他留下給華人教會一份寶貴的產業。本文大綱如下:一、引言:滕近輝牧師與神學教育;二、神學教育的目標與使命;三、神學教育與教會的關係;四、神學教育的發展方向;五、神學教育的素質;六、神學教育的合作事工;七、結語:滕近輝牧師對神學教育的貢獻。
原載於《建道學刊》45期(2016年1月),頁131-143。
光輝耀遐邇——滕近輝牧師在世界各地事奉的研究
作者:陳惠文 撮要 滕近輝牧師是華人教會的瑰寶,神賜他多方面的恩賜和事奉機會。他在牧養北角宣道會的同時,兼任中國神學研究院和建道神學院院長,十多個機構的董事會主席,並時常被邀到世界各地講道。在他超過六十年的事奉中,不僅在華人教會中帶動了多個福音運動,也直接或間接推動亞洲教會及普世教會的宣教運動。本文將集中探討滕牧師在以下四方面的貢獻:高等神學教育運動、教會合一合作運動、佈道植堂宣教運動、研經釋經培靈運動。 原載於《建道學刊》45期(2016年1月),頁 145-168。
作者:陳惠文
撮要
滕近輝牧師是華人教會的瑰寶,神賜他多方面的恩賜和事奉機會。他在牧養北角宣道會的同時,兼任中國神學研究院和建道神學院院長,十多個機構的董事會主席,並時常被邀到世界各地講道。在他超過六十年的事奉中,不僅在華人教會中帶動了多個福音運動,也直接或間接推動亞洲教會及普世教會的宣教運動。本文將集中探討滕牧師在以下四方面的貢獻:高等神學教育運動、教會合一合作運動、佈道植堂宣教運動、研經釋經培靈運動。
原載於《建道學刊》45期(2016年1月),頁 145-168。
滕近輝牧師的寬宏、恩典與智慧——個人觀察滕牧師所代表的上一代教牧的靈性精神
作者:陳士齊 撮要 本文從個人與滕牧師交往的經歷,觀察滕牧師的為人與胸懷。本人從當年越南戰事尾聲與滕牧師的交談,直接感受滕牧師的寬宏。從1984年香港基督教代表團首次訪京事件,領略到滕牧師的政治智慧。另外,從當年滕牧師、師母之印尼宣教行,體會到滕牧師於教會事奉所顯露的恩典與智慧。而滕牧師忠誠智慧地講解主基督在啟示錄中的七對名字,至今仍深深沈澱在筆者的心坎中。滕牧師可謂代表了上一代香港教牧優美的靈性精神。 原載於《建道學刊》45期(2016年1月),頁 169-176。
作者:陳士齊
撮要
本文從個人與滕牧師交往的經歷,觀察滕牧師的為人與胸懷。本人從當年越南戰事尾聲與滕牧師的交談,直接感受滕牧師的寬宏。從1984年香港基督教代表團首次訪京事件,領略到滕牧師的政治智慧。另外,從當年滕牧師、師母之印尼宣教行,體會到滕牧師於教會事奉所顯露的恩典與智慧。而滕牧師忠誠智慧地講解主基督在啟示錄中的七對名字,至今仍深深沈澱在筆者的心坎中。滕牧師可謂代表了上一代香港教牧優美的靈性精神。
原載於《建道學刊》45期(2016年1月),頁 169-176。
《給我羊》——滕近輝牧師牧養模式初探
作者:高明發 撮要 滕近輝牧師在香港宣道會北角堂擔任主任牧師一職三十年。「牧者心聲」是滕牧師自1981年5月17日在主日周刊上開始的一個專欄,以分享「心事」為主。 「牧者心聲」乃是一種牧養的方法,藉着溝通可以處理不適合在講道中提及的課題。筆者假定滕牧師在每一個主日周刊中的「牧者心聲」呈現了他的牧養理念、方法,在這一個意義上它就成為了解他的牧養神學與教會管理的重要原始資料。 本文將按照《給我羊》一書中第二部分一共六十九篇的「牧者心聲」,分類進行研究,試圖整理出滕牧師的牧養理念,接着,也從第一部分「事奉心路」篇章中,挑選涵蓋北宣事工重點的篇章,希望可以勾畫出滕牧師在推動這些事工所展現的教會觀與神學理念。 原載於《建道學刊》45期(2016年1月),頁 177-196。
作者:高明發
撮要
滕近輝牧師在香港宣道會北角堂擔任主任牧師一職三十年。「牧者心聲」是滕牧師自1981年5月17日在主日周刊上開始的一個專欄,以分享「心事」為主。
「牧者心聲」乃是一種牧養的方法,藉着溝通可以處理不適合在講道中提及的課題。筆者假定滕牧師在每一個主日周刊中的「牧者心聲」呈現了他的牧養理念、方法,在這一個意義上它就成為了解他的牧養神學與教會管理的重要原始資料。
本文將按照《給我羊》一書中第二部分一共六十九篇的「牧者心聲」,分類進行研究,試圖整理出滕牧師的牧養理念,接着,也從第一部分「事奉心路」篇章中,挑選涵蓋北宣事工重點的篇章,希望可以勾畫出滕牧師在推動這些事工所展現的教會觀與神學理念。
原載於《建道學刊》45期(2016年1月),頁 177-196。
座落在教會場景的聖經——滕近輝在批判時代中對轉化生命的信念
作者:高銘謙 撮要 本文主要探討滕近輝牧師對詮釋聖經那種轉化生命的信念。首先,筆者描述西方學術界如何把聖經與教會的場景分家,然後說明詮釋聖經最理想的場景就是教會,進而帶出滕牧師對詮釋聖經那種轉化生命的信念在批判時代的重要性,以此來突顯他在當今華人教會的釋經上所作出的貢獻。 原載於《建道學刊》45期(2016年1月),頁 197-212。
作者:高銘謙
撮要
本文主要探討滕近輝牧師對詮釋聖經那種轉化生命的信念。首先,筆者描述西方學術界如何把聖經與教會的場景分家,然後說明詮釋聖經最理想的場景就是教會,進而帶出滕牧師對詮釋聖經那種轉化生命的信念在批判時代的重要性,以此來突顯他在當今華人教會的釋經上所作出的貢獻。
原載於《建道學刊》45期(2016年1月),頁 197-212。
祈禱出來的傳統——滕近輝的禱告觀與華人教會屬靈傳統
作者:陳韋安 撮要 滕近輝牧師的歷史,可稱之一段禱告的歷史——從他回憶錄對祈禱事件描述之豐富可以得知。在中國奮興佈道運動的背景下成長,禱告醫治、通宵禁食、興旺祈禱會等屬靈傳統,塑造出滕牧師對禱告能力堅定不移的確信。正與他所說, 「禱告,就是推動上帝的手工作。」1956年,滕牧師翻譯 E.M Bounds 一書《祈禱出來的能力》(Power through Prayer),更讓他深信禱告對信仰不可取締的角色。在香港牧會時期,滕牧師繼續以此想念作牧會方針。本文嘗試從歷史與神學的角度,分析滕牧師對禱告的理解,探討在禱告中上帝的工作與人的工作之間的關係,從而反省華人教會在這屬靈傳統的影響下如何走下去。 原載於《建道學刊》45期(2016年1月),頁 213-228。
作者:陳韋安
撮要
滕近輝牧師的歷史,可稱之一段禱告的歷史——從他回憶錄對祈禱事件描述之豐富可以得知。在中國奮興佈道運動的背景下成長,禱告醫治、通宵禁食、興旺祈禱會等屬靈傳統,塑造出滕牧師對禱告能力堅定不移的確信。正與他所說, 「禱告,就是推動上帝的手工作。」1956年,滕牧師翻譯 E.M Bounds 一書《祈禱出來的能力》(Power through Prayer),更讓他深信禱告對信仰不可取締的角色。在香港牧會時期,滕牧師繼續以此想念作牧會方針。本文嘗試從歷史與神學的角度,分析滕牧師對禱告的理解,探討在禱告中上帝的工作與人的工作之間的關係,從而反省華人教會在這屬靈傳統的影響下如何走下去。
原載於《建道學刊》45期(2016年1月),頁 213-228。
靈上加靈——一代忠僕滕近輝牧師之「靈力長進」聖靈觀
作者:蕭錦華 撮要 本文根據滕近輝牧師(1922-2013年)所著神學專書、論文、講章及回憶錄 等文獻,尤其《靈力剖視—— 聖靈比喻研究》(1979年)和《在聖靈中長進》(1996年)兩部專論聖靈充滿工作的名著,考察他在七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分別建構兩約異象歷史為本的「多元靈力」聖靈觀和新約保羅神學本位的「屬靈長進」聖靈觀的時代背景和個人屬靈經歷,分析這兩個以靈力靈命為中心的聖靈觀的淵源、內涵及特色,揭示這兩個新舊觀念的傳承和更新關係。兩個新舊聖靈觀是滕牧師的靈力本位聖靈論體系發展的兩個重要里程碑,拓展了聖靈學的視野和內涵,並對華人教會和神學界在追求正確屬靈方向方面,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原載於《建道學刊》45期(2016年1月),頁 229-252。
作者:蕭錦華
撮要
本文根據滕近輝牧師(1922-2013年)所著神學專書、論文、講章及回憶錄 等文獻,尤其《靈力剖視—— 聖靈比喻研究》(1979年)和《在聖靈中長進》(1996年)兩部專論聖靈充滿工作的名著,考察他在七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分別建構兩約異象歷史為本的「多元靈力」聖靈觀和新約保羅神學本位的「屬靈長進」聖靈觀的時代背景和個人屬靈經歷,分析這兩個以靈力靈命為中心的聖靈觀的淵源、內涵及特色,揭示這兩個新舊觀念的傳承和更新關係。兩個新舊聖靈觀是滕牧師的靈力本位聖靈論體系發展的兩個重要里程碑,拓展了聖靈學的視野和內涵,並對華人教會和神學界在追求正確屬靈方向方面,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原載於《建道學刊》45期(2016年1月),頁 229-252。
宣信博士、滕近輝牧師與宣道會的聖靈觀
作者:黃彩蓮 撮要 一個宗派如何回應信仰的衝擊?原則上,彼此同心面對,一起確立應有的立場,並加以教導,是必要的方法。然而,在實際處境,當宗派出現不同意見時,一個宗派又需要如何面對?如何避免問題再出現? 此論文探討宣信、滕近輝牧師與宣道會的聖靈觀,從而認識一個宗派在百多年的歷史裏,如何在不同的地區,按着聖經教導持守聖靈的觀念,來面對靈恩運動的衝擊,以致成為我們信仰的省思。 原載於《建道學刊》45期(2016年1月),頁 253-268。
作者:黃彩蓮
撮要
一個宗派如何回應信仰的衝擊?原則上,彼此同心面對,一起確立應有的立場,並加以教導,是必要的方法。然而,在實際處境,當宗派出現不同意見時,一個宗派又需要如何面對?如何避免問題再出現?
此論文探討宣信、滕近輝牧師與宣道會的聖靈觀,從而認識一個宗派在百多年的歷史裏,如何在不同的地區,按着聖經教導持守聖靈的觀念,來面對靈恩運動的衝擊,以致成為我們信仰的省思。
原載於《建道學刊》45期(2016年1月),頁 253-268。
滕近輝牧師論恩典和充滿感恩的事奉生命——充滿積極動力的恩典論
作者:蔡少琪 撮要 滕近輝牧師是一位信靠、教導和經歷神浩大的恩典的僕人。本文從三方面談論滕牧師關於恩典的論述:「神主權性的恩典」;充滿積極動力的恩典論;一生感恩蒙恩的僕人。滕牧師可被看為是溫柔的加爾文主義者,但他更重視聖經全備的立場,並兼容不同的福音派論述。他以保羅為榜樣,相信預定論,但又積極傳福音。他提出充滿積極動力的恩典論:積極追求聖靈的能力,並重視禱告。他教導我們在恩典上與神合作:我們不單要追求恩典,也要追求恩膏和恩賜,要成為「得勝」的基督徒,而不是僅僅得救,沒有果子的基督徒。他深信恩典能帶給人多方面的福氣,並能轉化我們對受苦的看法。「全是恩典、都是恩典」是他晚年要留下的見證。 原載於《建道學刊》45期(2016年1月),頁 269-287 。
作者:蔡少琪
撮要
滕近輝牧師是一位信靠、教導和經歷神浩大的恩典的僕人。本文從三方面談論滕牧師關於恩典的論述:「神主權性的恩典」;充滿積極動力的恩典論;一生感恩蒙恩的僕人。滕牧師可被看為是溫柔的加爾文主義者,但他更重視聖經全備的立場,並兼容不同的福音派論述。他以保羅為榜樣,相信預定論,但又積極傳福音。他提出充滿積極動力的恩典論:積極追求聖靈的能力,並重視禱告。他教導我們在恩典上與神合作:我們不單要追求恩典,也要追求恩膏和恩賜,要成為「得勝」的基督徒,而不是僅僅得救,沒有果子的基督徒。他深信恩典能帶給人多方面的福氣,並能轉化我們對受苦的看法。「全是恩典、都是恩典」是他晚年要留下的見證。
原載於《建道學刊》45期(2016年1月),頁 269-287 。
被聖靈充滿必須說方言嗎?
原載於《播種人》9期,1964年1月,頁1-4。
當這個問題擺在我面前要我回答的時候,我感覺戰戰兢兢,因為時於這一個問題的答案,其關係是何等大,我身上所負的責任也是何等大。但是我們不能逃避答案;對於如此重要的一個問題,我們必須尋得答案。
原載於《播種人》9期,1964年1月,頁1-4。
當這個問題擺在我面前要我回答的時候,我感覺戰戰兢兢,因為時於這一個問題的答案,其關係是何等大,我身上所負的責任也是何等大。但是我們不能逃避答案;對於如此重要的一個問題,我們必須尋得答案。
我在兩難之間
我在兩難之間:一方面我看見有些在生活上滿有見證,熱心愛主,頭腦清楚的基督徒,在那裏說方言;另一方面有三件事也引起我的注意。
一、在靈恩運動之全面歷史中,產生了許多不良的現象與後果(請注意「全面」二字,不是指一個地區)。
二、在教會歷史中有些最充滿聖靈能力的大奮興運動,決不是人力所能做到的。但是在這些運動中都沒有說方言的表現。例如:
約翰衛斯理所領導的大復興運動。他在一七三九年一月一日的日記中這樣記下:「我們(約六十人)在斐特巷舉行愛筵,當我們繼續禱告的次晨三時的時候,「神的能力強烈的降臨在我們身上……當我們從因神的同在而生出驚畏awe的感覺中稍為恢復時,我們同聲唱出:神阿,我們讚美祢!」但是在這大有能力的復興運動中,沒有說方言的表現。
慕迪有被聖靈充滿的經驗:一八七一年是他一生工作的大轉機,他說:「一種極深的飢渴感動進入我心中,我覺得如果我得不到這一種服事主的能力,寧願死去……我繼續求主以聖靈充滿我,一天……阿,我不能形容它……是過於我的心所能擔受的,我甚至需要求主止住這大能的感動!」但是在他的經驗中沒說方言。
芳尼所領導的復興運動,也是極其奇妙,聖靈能力的表現到了難以思議的地步,但是在他整本的傳記中找不到方言。
杜雷博士Dr. Torrey說:「我被引導去追求聖靈充滿……最後我決定,若不得到聖靈充滿,就再不登台講道……我終於在一個禮拜之內獲得這祝福。」但是他沒有說方言。
在中國教會歷史中,宋尚節博士所領導的復興運動也沒有說方言的事。
總之:在中外的大復興運動中,都沒有方言的表現。
三、在我自己的經驗中,聖靈充滿與說方言也似乎沒有一定的關聯。我曾經在一連幾個禮拜的時間,一直在極度充滿的狀態之下,心靈裏充滿了禱告,常常有一連兩小時的禱告,在鎖住的房間裏,感動的熱淚不斷的在流着,靈裏的高峯與讚美的喜樂,像浪潮一樣一陣一陣的泛濫,禱告是湧出來的,迸出來的,但是室外的人聽不見什麼,最多知道我是在關門安靜禱告。我心靈裏充滿了主的愛與得勝,講道有新的能力,似乎心裏充滿了要傳的信息,湧流出來。我毫無懷疑的相信是被聖靈充滿。這一切的來源只是因為我正在繙譯「祈禱出來的能力」那一本書,書中句句話語在打動着我的心,我就在跪下禱告時,進入了這種充滿的狀態,一連一二月的時間。而我沒有說方言。
上述兩方面的情形,使我覺感處在兩難之中,按照我的感情來講,我巴不得說方言是一條正確的路,讓我全心追求,投身在那無比的興奮與快樂的巨流裏,讓它吞滅一切軟弱。但是,我必須凡事以聖經的話為依循,我必須在主的話語中找出答案。到底聖靈充滿必須說方言麼?說方言是聖靈充滿的唯一標記麼?這不是一個抽象理論的問題,乃是一個實際追求的路綫問題。所以極其重要。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我們都應當追求說方言,或更正確的說,我們都應該按說方言的路綫追求聖靈充滿。
我再一次說,我決不是用一種不關痛癢的態度來作答案,我知道有不少謙卑追求的信徒正在憂焦的向着這一個問題(我從遙遠的星洲接到一封長信詢問答案。)同時,這問題與我自己有密切的關係。
我們在聖經中發現什麼?
在一本宣講「靈浸」的書裏(香港有許多基督徒手中都有這一本書),這樣說:「使徒行傳中有五次提到靈浸,而每次都有說方言的表現。」(見該書第一一四—八頁)。實在是這樣麼?讓我們看下列的各處經文:
一、「那時,彼得被聖靈充滿,對他們說……」(徒四8)。這裏沒有提說方言。
二、「禱告完了,聚會的地方震動,他們就都被聖靈充滿,放膽講論神的道。」(徒四31)。這裏沒有提說方言。
三、「司提反被聖靈充滿,定睛望天……大聲喊着說,不要將這罪歸與他們。」(徒七55,60)。這裏沒有提說方言。
四、「(保羅)被聖靈充滿」(徒九17)。這裏沒有提說方言。
五、「門徒滿心喜樂,又被聖靈充滿。」(徒十三52)。這裏沒有提說方言。
從以上的經文裏,我們看見:
1﹒該書只指出提及說方言的經文,而不提其它關於聖靈充滿的經文。
2﹒按照上述之經文,聖靈充滿的表現是:見證眞道的能力;膽量;定睛望天;充滿主愛饒恕仇敵;為主受苦時充滿喜樂。這些是聖經所告訴我們聖靈充滿的表現。
不錯,使徒行傳中提到聖靈充滿有時有說方言的表現,例如:二4,十46,十九6。但是讓我們注意幾件事:
1﹒當彼得在哥尼流的家裏講道時,聖靈降在「一切聽道的人身上」。請注意:這些人並未追求聖靈充滿與說方言,他們只是剛剛信主。
a﹒這與今天拼命追求說方言的情形正相反:不是求來的。
b﹒這些人未經潔淨的階段,尚未對付個別的罪,可見他們的情形與我們所追求的聖靈充滿不同。當時所發生的乃是一件特殊的事。
2﹒凡是有說方言的表現的經文,都是用「降」字——聖靈降在他們身上。例如:
「保羅經過了上邊一帶地方,就來到以弗所,在那裏遇見了幾個門徒,問他們說,你們信的時候,受了聖靈沒有?他們回答說,沒有。保羅說,這樣,你們受的是什麼洗呢?他們說,是約翰的洗。保羅說……當信那在他以後要來的,就是耶穌,他們……就奉主耶穌的名受洗。保羅按手在他們頭上,聖靈便「降」在他們身上,他們就說方言,又說預言。」(徒十九1-6)
這裏所用的是「降」字,不是聖靈充滿。他們是初次得到聖靈,因為他們是初初信主。請注意:他們沒有追求說方言,也沒有在聖靈的亮光下對付自己的罪。
聖靈也是「降」在那些哥尼流家中聽道信主的人身上。不是說聖靈充滿。
在撒瑪利亞,也是用「降」字(徒八16)。這裏雖然沒有明說方言,但從徒八18可以看出當時有說方言的表現。請注意,他們也沒有求說方言。
一個重要的發現
因此,我們有一個重要的發現:在提到降聖靈與方言相連的四處經文中(僅有四處),都是用「降」字(二3,此處譯為「落」,八16,十44,十九6)。「降」字表明是聖靈初次臨到他們。為了這特別的意義,所以有特殊的表現——說方言。
請記住,這四次聖靈降臨有特殊的意義:一、五旬節是聖靈初次降臨在信徒身上。二、在撒瑪利亞是聖靈初次降在外邦人身上。三、在哥尼流的家中,神特別向彼得作見證,顯明外邦人也是蒙神揀選的。彼得後來根據這一個見證,力爭應該向外邦人傳福音。四、在以弗所,聖靈降臨顯明約翰的洗與奉主名受洗大大不同。所以上述四次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因此神賜下特殊的現象,都不是求來!不,沒有一次是求來的!連五旬節以前的「同心合意的禱告」,也不過「等候」主的應許成就而已。
讓我們再從保羅書信中看方言的問題。我從保羅的教訓中可以歸納出三個要點:
1﹒保羅故意把方言放在各種恩賜的最後。兩次都是這樣(林前十二10,十二28)。
2﹒保羅明顯說,方言是一種恩賜。既是恩賜就是普遍性的。
3﹒保羅明說:「豈都是說方言的麼?」(林前十二30)。這一句話似乎應該結束一切辯論,使那些主張「必須說方言」的閉口無言,但是他們提出一個辯駁的理由。
他們說:就事奉的恩賜說,不一定人人都說方言,但就聖靈充滿說,人人都必須說方言。
又有人說:「說方言的不一定是聖靈充滿,但是聖靈充滿必然說方言。」
上述的兩種說法,意義是一樣。就是把方言分為兩種:恩賜的方言與聖靈充滿的方言。
但是問題的解決在於:是誰作了這個劃分?是人還是主的話?我們在聖經中找不到這種劃分。在理論上與實際上,這個理由都有困難。就實際上說,你怎能分辨那一個人是在說恩賜的方言?那一個是在說聖靈充滿的方言?
結論:我們應該注意的兩件事
一、我們到底應該怎樣決定我們對方言派的態度呢?我們可以說他們是被邪靈充滿麼?不可。因為聖靈可以「隨己意」令人在聖靈充滿的時候說方言。我們只可以說,因為追求的路綫與真理有出入,同時因為「有時」追求的方式是出於「人意」(例如製造身體與精神的極度緊張,興奮,不自知覺的疲倦,與靈裏的眞空等),因此撒但「有時」乘機而入,造成有害的情形。正如許多事實所證明的。有許多時候,那些眞正被聖靈充滿而說方言的人,還不知道在某些時地,實在有人被撒但利用的事實,所以他們很眞誠的勸告那些反對他們所採路綫的人,認為他們是攔阻聖靈。有時,他們不了解那些說過方言的人為什麼反而似乎隱藏這恩賜。這些人的經驗告訴他們不要過於高舉方言,雖然他們自己眞正的說過方言。保羅正是這樣。
但是,讓我加上一句,在神恩典的手中,一件不合眞理的事,也可以被祂使用,完成祂的旨意,成為恩典的出口。教會裏不是多有不合眞理的事麼?但是神仍然使用那些教會,作為祂恩典的出口。
二、我們極其需要追求聖靈充滿!千萬不要為了方言問題而放下了追求聖靈充滿!求主常常提醒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