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歸我主:滕近輝牧師六秩榮壽感恩會
作者:曾仲愚
作者:曾仲愚 原載於《建道通訊》40期,1982年2月,頁4。 (一)滕近輝牧師六秩榮壽感恩會記敘 滕牧六秩榮壽之慶乃由宣道會香港區聯會屬下各單位同工所發動,以表懷念他多年來領導宣道會各堂聖工之發展,迅速走上自立之途及不遺餘力扶掖後進,造就不少人才,分散世界各地;勞苦功高,配得敬重。決定於一九八二年一月十三日下午七時,假宣道會北角堂舉行祝壽感恩見証會,八時在金京酒樓聯歡聚餐。是日赴會者除本會同工、各堂執事代表及建道校友外,餘者皆為教會先進賢達,濟濟一堂,生色不少;聚會氣氛有莊有諧,使我們衷心地將「榮歸我主!」 學院方面,為了向多年師長祝賀及向神表達感恩,也於該日早會時假校友紀念堂舉行感恩慶祝會,由張慕皚院長主持。有師長致詞、見証、獻唱、以及全體同學獻詩——「願主賜福保護你」、院方致送禮物、同學致送紀念物品,最後由滕牧師講述主恩、汪教士祈禱、艾師母獻花給滕師母等,情況熱鬧,充滿感恩。中午師長、同學一齊用膳,以及同工們一齊分享生日蛋糕;接著,下午散學後,學院同工們又一同乘船出外參加壽慶和壽筵。該日實為一難忘的日子! (二)感恩晚會花絮 容保羅牧師致詞,以六點詳論滕牧師之美德,使聽者動容、肅然起敬。 湯兆奇牧師以滕近輝三字為題,暢所欲言,妙語橫生,最後竟以客語高歌一曲,帶來輕鬆氣氛。 建道老少咸集詩班,一曲「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愛隨著我⋯⋯」,充份流露出對滕牧師的情懷,是何等真純。 滕近輝以詩篇103:3-5節列出蒙恩見証五點,與大衛英雄所見略同,可見神向敬畏祂的人所施的恩惠,是古今依然。 滕牧師、師母靜聽會衆高唱「祝你生辰快樂」歌後,面露笑容,吹熄蠟燭,共切蛋糕,重溫「結婚」舊夢。 金京聚餐筵開十九席,大家無拘無束高談闊論,分享佳餚,盡歡而散。
作者:曾仲愚
原載於《建道通訊》40期,1982年2月,頁4。
(一)滕近輝牧師六秩榮壽感恩會記敘
滕牧六秩榮壽之慶乃由宣道會香港區聯會屬下各單位同工所發動,以表懷念他多年來領導宣道會各堂聖工之發展,迅速走上自立之途及不遺餘力扶掖後進,造就不少人才,分散世界各地;勞苦功高,配得敬重。決定於一九八二年一月十三日下午七時,假宣道會北角堂舉行祝壽感恩見証會,八時在金京酒樓聯歡聚餐。是日赴會者除本會同工、各堂執事代表及建道校友外,餘者皆為教會先進賢達,濟濟一堂,生色不少;聚會氣氛有莊有諧,使我們衷心地將「榮歸我主!」
學院方面,為了向多年師長祝賀及向神表達感恩,也於該日早會時假校友紀念堂舉行感恩慶祝會,由張慕皚院長主持。有師長致詞、見証、獻唱、以及全體同學獻詩——「願主賜福保護你」、院方致送禮物、同學致送紀念物品,最後由滕牧師講述主恩、汪教士祈禱、艾師母獻花給滕師母等,情況熱鬧,充滿感恩。中午師長、同學一齊用膳,以及同工們一齊分享生日蛋糕;接著,下午散學後,學院同工們又一同乘船出外參加壽慶和壽筵。該日實為一難忘的日子!
(二)感恩晚會花絮
容保羅牧師致詞,以六點詳論滕牧師之美德,使聽者動容、肅然起敬。
湯兆奇牧師以滕近輝三字為題,暢所欲言,妙語橫生,最後竟以客語高歌一曲,帶來輕鬆氣氛。
建道老少咸集詩班,一曲「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愛隨著我⋯⋯」,充份流露出對滕牧師的情懷,是何等真純。
滕近輝以詩篇103:3-5節列出蒙恩見証五點,與大衛英雄所見略同,可見神向敬畏祂的人所施的恩惠,是古今依然。
滕牧師、師母靜聽會衆高唱「祝你生辰快樂」歌後,面露笑容,吹熄蠟燭,共切蛋糕,重溫「結婚」舊夢。
金京聚餐筵開十九席,大家無拘無束高談闊論,分享佳餚,盡歡而散。
【院長的話】生產之苦
原載於《建道通訊》32期,1980年6月,頁1。
原載於《建道通訊》32期,1980年6月,頁1。 本院因獻身事主的學生逐漸增加,必須擴建院舍。擴建之後,本院的容納量可由目前的一百人增至一百五十人,這是一次「生產」性進展。 每一次的生產都必須經受生產之苦。這「苦」包括了建築費的籌劃在內。因為實際的需要,新院舍的建築面積增加了一倍。原來的擴建計劃只能解決女同學宿舍的需要,男同學的宿舍仍是問題。因此,為了節省金錢,我們決定一次過解決兩種需要,免得將來物價更加上漲時,再興土木建築男生室舍。 新的擴建面積增至超過一萬方呎,分為三層:頂層是女生宿舍,可容七十人;中層是圖書館(將比現有的圖書館大二倍);下層是餐廳與生活室。完成之後,現有的圖書館可改為課室,而現有男生宿舍樓下的課室,可成為宿舍。 這樣修改圖則多用了時間,政府對圖則的批准也多用了時間,因此工程的開始將延遲了不少,卻是值得的。 建築費比原定的增加了近一倍——由九十萬增至一百七十萬。我們已購買一座臨時的小木碼頭,和二架小摩托運材車,從長洲的後灣將建築材料運上山頂。五月底已看見建築材料逐漸運至建築地盤。 在這第一步發展的「生產之苦」裏面,本院需要衆主內弟兄姊妹,眾教會(包括校友們所主持之教會在內)的關心與幫助。目前本院已經有九十萬元(包括呂明才基金會所允諾的卅萬元在內),尚差八十萬元。願豐富的主施恩賜下,使更多獻身青年能夠進入本院接受造就,他日擴展聖工,廣傳福音,榮歸主名。
原載於《建道通訊》32期,1980年6月,頁1。
本院因獻身事主的學生逐漸增加,必須擴建院舍。擴建之後,本院的容納量可由目前的一百人增至一百五十人,這是一次「生產」性進展。
每一次的生產都必須經受生產之苦。這「苦」包括了建築費的籌劃在內。因為實際的需要,新院舍的建築面積增加了一倍。原來的擴建計劃只能解決女同學宿舍的需要,男同學的宿舍仍是問題。因此,為了節省金錢,我們決定一次過解決兩種需要,免得將來物價更加上漲時,再興土木建築男生室舍。
新的擴建面積增至超過一萬方呎,分為三層:頂層是女生宿舍,可容七十人;中層是圖書館(將比現有的圖書館大二倍);下層是餐廳與生活室。完成之後,現有的圖書館可改為課室,而現有男生宿舍樓下的課室,可成為宿舍。
這樣修改圖則多用了時間,政府對圖則的批准也多用了時間,因此工程的開始將延遲了不少,卻是值得的。
建築費比原定的增加了近一倍——由九十萬增至一百七十萬。我們已購買一座臨時的小木碼頭,和二架小摩托運材車,從長洲的後灣將建築材料運上山頂。五月底已看見建築材料逐漸運至建築地盤。
在這第一步發展的「生產之苦」裏面,本院需要衆主內弟兄姊妹,眾教會(包括校友們所主持之教會在內)的關心與幫助。目前本院已經有九十萬元(包括呂明才基金會所允諾的卅萬元在內),尚差八十萬元。願豐富的主施恩賜下,使更多獻身青年能夠進入本院接受造就,他日擴展聖工,廣傳福音,榮歸主名。
【院長的話】獻身者之「角」
原載於《建道通訊》31期,1980年3月,頁2。
原載於《建道通訊》31期,1980年3月,頁2。 「角」在聖經中象徵能力。例如在舊約時代的金香爐上鑄有四角,表示祈禱的能力。 聖經中所題及的諸角之一,象徵獻身給神的人所具有的屬魅能力,可以稱之為「獻身者之角」。 雅各的兒子約瑟有「角」(申卅三17),為甚麼?因為他有一個特點:他被稱為「那與弟兄迥別之人」(卅三16)。他之所以與別人不同,在於他敬畏耶和華,將自己分別為聖獻與神。因此神的能力在他身上彰顯出來。 這使我們想起基甸來(士七19)。他和三百勇士,一手執角一手執瓶,瓶內裝著火把。他們潛入敵營之後,就一齊吹角,打破瓶子,點起火把,大聲呼喊:「和華和基甸的刀!」他們都是獻身給耶和華的人,將生死置於度外。結果,神的能力彰顯,數萬敵軍潰敗。 他們手中無刀,但他們呼喊說:「基甸的刀」。是的,基甸的獻身精神就是他屬靈的刀。這武器鋒利無比,使他獲得勝利。 每一個獻身的人都可以說:「你(耶和華)高舉了我的角,如野牛的角!」(詩九十二10) 如果基甸沒有獻身的心志,他決不敢在敵營中吹角:因為那樣作就等於向敵人說:「起來殺我吧!」基甸的精神何等寶貴! 今天的教會正需要一班肯為主將自己擺在祭壇上的獻身者。他們不是在那裏斤斤計較地位,薪水,名聲,特權,乃是進入戰區的戰士們。他們成為教會的真正力量,正如以利亞與以利沙被稱為「以色列的戰車馬兵」(王下二12,十三14)。他們正是耶和華箭袋中「磨亮的箭」(賽四十九2),也是祂手中的「權杖」,用以彰顯祂的權能。
原載於《建道通訊》31期,1980年3月,頁2。
「角」在聖經中象徵能力。例如在舊約時代的金香爐上鑄有四角,表示祈禱的能力。
聖經中所題及的諸角之一,象徵獻身給神的人所具有的屬魅能力,可以稱之為「獻身者之角」。
雅各的兒子約瑟有「角」(申卅三17),為甚麼?因為他有一個特點:他被稱為「那與弟兄迥別之人」(卅三16)。他之所以與別人不同,在於他敬畏耶和華,將自己分別為聖獻與神。因此神的能力在他身上彰顯出來。
這使我們想起基甸來(士七19)。他和三百勇士,一手執角一手執瓶,瓶內裝著火把。他們潛入敵營之後,就一齊吹角,打破瓶子,點起火把,大聲呼喊:「和華和基甸的刀!」他們都是獻身給耶和華的人,將生死置於度外。結果,神的能力彰顯,數萬敵軍潰敗。
他們手中無刀,但他們呼喊說:「基甸的刀」。是的,基甸的獻身精神就是他屬靈的刀。這武器鋒利無比,使他獲得勝利。
每一個獻身的人都可以說:「你(耶和華)高舉了我的角,如野牛的角!」(詩九十二10)
如果基甸沒有獻身的心志,他決不敢在敵營中吹角:因為那樣作就等於向敵人說:「起來殺我吧!」基甸的精神何等寶貴!
今天的教會正需要一班肯為主將自己擺在祭壇上的獻身者。他們不是在那裏斤斤計較地位,薪水,名聲,特權,乃是進入戰區的戰士們。他們成為教會的真正力量,正如以利亞與以利沙被稱為「以色列的戰車馬兵」(王下二12,十三14)。他們正是耶和華箭袋中「磨亮的箭」(賽四十九2),也是祂手中的「權杖」,用以彰顯祂的權能。
【院長的話】平凡中的靈感
原載於《建道通訊》29期,1979年10月,頁1-2。
原載於《建道通訊》29期,1979年10月,頁1-2。 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人,過著平凡的生活。但是有不少人在平凡的生活中,不斷吸取靈感,因而造成有價值有意義的收穫和成就。這一個信息對神學生和一般傳道人有密切關係。 神學生帶著興奮的心情進入神學院,每一件事和每一種學習都是新鮮的。但是過了一段時期以後,一切都習以為常,心情漸漸平靜下來,各種現實問題逐漸發生,甚至導致失望與消沉。這時,便產生危機。每一個神學生必須對這一種心理狀態有所認識,然後在平凡的生活中,學習如何吸取神豐富的恩典。 一、在平凡的固定靈修生活中,追求保持愛主和愛慕主話的心 為了達成這一個目標,有兩個好方法:一、將所讀每段經文的各要點,作為祈禱的要點。二、約定一二位同學,同心祈禱。至少每週一次。 二、抓住每一個平凡的講道機會,加以充份利用,儘量發揮恩賜 在任何一次講道機會中,千萬不要隨便,要充份準備,當作一件大事,全力以赴。這樣必然進步迅速。 三、在平凡,甚至卑微的實習工作中,完全投入 這樣,你會使平凡的實習產生寶貴的價值和作用,因而獲得心靈的滿足與喜樂。 四、在平凡的生活中,像文學家一般,學習不斷吸取靈感 把這些靈感隨時記下,它們成為你與人分享的豐富資源,講道和寫作的材料。 五、在平凡的肢體生活中,發揮你對愛的最高理想與實習 與人相處得好,是屬靈生活的一種藝術;也是主僕的寶貴財產,更是將來事奉成功的要素。六、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學習捨己精神 沒有一個不肯捨己的人,能成為主恩典的通渠。捨己是真正門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神學院的年日,正是這一種基本學習的開始。 七、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學習逐步改造自己的性格 有的神學生過於內向,有的過於外向,有的太喜歡說話,有的太沈默,有的太好勝,有的太消極……這些都不適合聖工。每個神學生應該學習認識自己,分析自己,改進自己,這都是為了更合主用的緣故。 八、在平凡的生活中,進行偉大理想的構思 人類的一切成就都是由理想而來。停止了理想,就停止了進步。聖工也是一樣。主阿,求你賜給我們有理想的一代傳道人!
原載於《建道通訊》29期,1979年10月,頁1-2。
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人,過著平凡的生活。但是有不少人在平凡的生活中,不斷吸取靈感,因而造成有價值有意義的收穫和成就。這一個信息對神學生和一般傳道人有密切關係。
神學生帶著興奮的心情進入神學院,每一件事和每一種學習都是新鮮的。但是過了一段時期以後,一切都習以為常,心情漸漸平靜下來,各種現實問題逐漸發生,甚至導致失望與消沉。這時,便產生危機。每一個神學生必須對這一種心理狀態有所認識,然後在平凡的生活中,學習如何吸取神豐富的恩典。
一、在平凡的固定靈修生活中,追求保持愛主和愛慕主話的心
為了達成這一個目標,有兩個好方法:一、將所讀每段經文的各要點,作為祈禱的要點。二、約定一二位同學,同心祈禱。至少每週一次。
二、抓住每一個平凡的講道機會,加以充份利用,儘量發揮恩賜
在任何一次講道機會中,千萬不要隨便,要充份準備,當作一件大事,全力以赴。這樣必然進步迅速。
三、在平凡,甚至卑微的實習工作中,完全投入
這樣,你會使平凡的實習產生寶貴的價值和作用,因而獲得心靈的滿足與喜樂。
四、在平凡的生活中,像文學家一般,學習不斷吸取靈感
把這些靈感隨時記下,它們成為你與人分享的豐富資源,講道和寫作的材料。
五、在平凡的肢體生活中,發揮你對愛的最高理想與實習
與人相處得好,是屬靈生活的一種藝術;也是主僕的寶貴財產,更是將來事奉成功的要素。六、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學習捨己精神
沒有一個不肯捨己的人,能成為主恩典的通渠。捨己是真正門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神學院的年日,正是這一種基本學習的開始。
七、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學習逐步改造自己的性格
有的神學生過於內向,有的過於外向,有的太喜歡說話,有的太沈默,有的太好勝,有的太消極……這些都不適合聖工。每個神學生應該學習認識自己,分析自己,改進自己,這都是為了更合主用的緣故。
八、在平凡的生活中,進行偉大理想的構思
人類的一切成就都是由理想而來。停止了理想,就停止了進步。聖工也是一樣。主阿,求你賜給我們有理想的一代傳道人!
現代華人教會神學家滕近輝牧師之普世差傳宣教觀
作者:蕭錦華 撮要 本文爬梳滕牧師的專書、論文、講章、牧養感言、回憶錄及訪問等載述,考察他從六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紀初各時期推動本地海外華人差傳事工過程中形成發展的普世差傳宣教觀念,以及影響其觀念發展的基督教歷史和時代背景包括諸信仰運動思潮,揭示當代華人教會普世宣教神學思想發展之成就。針對基督教天主教聯合思潮、普世基督教合一運動、東方宗教興起、國家主義、自由派福音派差傳觀爭辯、普救主義、華人教會狹隘佈道視野及普宣事業不振等問題,借鑑十七至十九世紀歐洲敬虔運動、屬靈大學生運動及世宣運動等宣教擴展歷史,響應十九世紀中以來歐美基督教會合一運動、普世教會增長與差傳運動、亞洲教會差傳意識覺醒、韓國教會爆增、華人教會的屬靈復興、合一協作、植堂差傳、研經培靈、神學教育等運動及福音派《惠敦宣言》普世佈道立場,滕牧師從六十年代起從聖經差傳異象、使徒教會發展及個人豐富的世界宣教經驗,建構發展面向華人教會的普世差傳宣教神學觀念。他主張基督教會尤其華人教會合一、 研經培靈、普及門訓、加強差傳的年會、神學教育、護教學裝備及文字事工, 感召青年,培訓一流宣教人才,緊握差傳異象和救恩信仰,傳承教會尤其宣道會屬靈傳統,推行普宣。信徒應掌握差傳事工的循環擴展規律和神與救贖論本位佈道觀念,平衡超世入世等兩面傳教進路,養成普世教會思想,以基督應許權柄為確據,效法主愛及其精神,憑信心、同心、禱告、方言預表及聖靈引導大能,合一總動員進行本地海外的教會植堂增長及差傳事工,兼重質量,以差傳為主線, 走從本國到普世、宣講為本見證為輔的跨民族文化宣教路線,完成普世福音大使命。差傳由國際視野的戰略型先知教會領袖帶領,作好佈道預工繼工,利用新時代佈道組織及方法工具,佈道與社會服務並行,因地制宜進行本色化、處境化宣教。東西方教會尤其福音派華人教會進行跨國族、宗派、教會、堂會合作傳教,不結天主教不倚西差會,應用國度擴展原則,追求普世教會拓展,建立基督國度。總之,滕牧師以聖經異象、基督大使命、聖靈權能、使徒教會進路、教會差傳增長擴展、國度建立為中心的普宣神學觀,對於當代華人教會的普宣思想與差傳事業的建立發展,作出莫大貢獻,也標誌着當代華人普宣神學思想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原載於《建道學刊》54期(2020年7月),頁 135-175。
作者:蕭錦華
撮要
本文爬梳滕牧師的專書、論文、講章、牧養感言、回憶錄及訪問等載述,考察他從六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紀初各時期推動本地海外華人差傳事工過程中形成發展的普世差傳宣教觀念,以及影響其觀念發展的基督教歷史和時代背景包括諸信仰運動思潮,揭示當代華人教會普世宣教神學思想發展之成就。針對基督教天主教聯合思潮、普世基督教合一運動、東方宗教興起、國家主義、自由派福音派差傳觀爭辯、普救主義、華人教會狹隘佈道視野及普宣事業不振等問題,借鑑十七至十九世紀歐洲敬虔運動、屬靈大學生運動及世宣運動等宣教擴展歷史,響應十九世紀中以來歐美基督教會合一運動、普世教會增長與差傳運動、亞洲教會差傳意識覺醒、韓國教會爆增、華人教會的屬靈復興、合一協作、植堂差傳、研經培靈、神學教育等運動及福音派《惠敦宣言》普世佈道立場,滕牧師從六十年代起從聖經差傳異象、使徒教會發展及個人豐富的世界宣教經驗,建構發展面向華人教會的普世差傳宣教神學觀念。他主張基督教會尤其華人教會合一、 研經培靈、普及門訓、加強差傳的年會、神學教育、護教學裝備及文字事工, 感召青年,培訓一流宣教人才,緊握差傳異象和救恩信仰,傳承教會尤其宣道會屬靈傳統,推行普宣。信徒應掌握差傳事工的循環擴展規律和神與救贖論本位佈道觀念,平衡超世入世等兩面傳教進路,養成普世教會思想,以基督應許權柄為確據,效法主愛及其精神,憑信心、同心、禱告、方言預表及聖靈引導大能,合一總動員進行本地海外的教會植堂增長及差傳事工,兼重質量,以差傳為主線, 走從本國到普世、宣講為本見證為輔的跨民族文化宣教路線,完成普世福音大使命。差傳由國際視野的戰略型先知教會領袖帶領,作好佈道預工繼工,利用新時代佈道組織及方法工具,佈道與社會服務並行,因地制宜進行本色化、處境化宣教。東西方教會尤其福音派華人教會進行跨國族、宗派、教會、堂會合作傳教,不結天主教不倚西差會,應用國度擴展原則,追求普世教會拓展,建立基督國度。總之,滕牧師以聖經異象、基督大使命、聖靈權能、使徒教會進路、教會差傳增長擴展、國度建立為中心的普宣神學觀,對於當代華人教會的普宣思想與差傳事業的建立發展,作出莫大貢獻,也標誌着當代華人普宣神學思想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原載於《建道學刊》54期(2020年7月),頁 135-175。
二十世紀華人福音信仰者的面譜: 滕近輝牧師的思想和事工
作者:梁家麟 撮要 滕近輝牧師可說是二十世紀普世華人教會最重要的領袖。他一生的思想和 事功,既是華人福音信仰者在此時期尋索回應教會內外的各種挑戰、掌握時代機遇、積極發展的一個頗為完整的歷程;而他的思想和言論,所參與締造的各項事業,亦塑造了當代甚或更遠的未來的華人教會的外觀和路線。檢視滕牧師的生平和事功,我們便大致掌握華人教會在二十世紀的面貌,或說是最好一面的面貌。 本文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討論滕近輝如何繼承他身處的時代的不同的屬 靈和事工傳統,並藉以塑造他的身分和使命。我們會分開四個段落:第一是他所承傳的華人教會的屬靈傳統;第二是他對十九世紀以來華人福音信仰和事工的繼承;第三是他跟二十世紀福音派運動的關係;第四是他在宣道會運動中的繼往與開來。 第二部分,我們檢視滕近輝在七十年的事奉生涯裏在思想和事工上的獨特貢獻,他如何塑造二十世紀香港乃至普世的華人教會。文章分別介紹他在堂會牧養和發展、神學教育、文字工作、青年事工和普世合一運動等方面的成就。可以看出,滕近輝是一個滿有屬靈智慧,有學識與見識的領袖;更是身體力行的實踐者,參與和推動多種事工,領導普世教會的發展。 原載於《建道學刊》45期(2016年1月),頁 1-52。
作者:梁家麟
撮要
滕近輝牧師可說是二十世紀普世華人教會最重要的領袖。他一生的思想和 事功,既是華人福音信仰者在此時期尋索回應教會內外的各種挑戰、掌握時代機遇、積極發展的一個頗為完整的歷程;而他的思想和言論,所參與締造的各項事業,亦塑造了當代甚或更遠的未來的華人教會的外觀和路線。檢視滕牧師的生平和事功,我們便大致掌握華人教會在二十世紀的面貌,或說是最好一面的面貌。
本文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討論滕近輝如何繼承他身處的時代的不同的屬 靈和事工傳統,並藉以塑造他的身分和使命。我們會分開四個段落:第一是他所承傳的華人教會的屬靈傳統;第二是他對十九世紀以來華人福音信仰和事工的繼承;第三是他跟二十世紀福音派運動的關係;第四是他在宣道會運動中的繼往與開來。
第二部分,我們檢視滕近輝在七十年的事奉生涯裏在思想和事工上的獨特貢獻,他如何塑造二十世紀香港乃至普世的華人教會。文章分別介紹他在堂會牧養和發展、神學教育、文字工作、青年事工和普世合一運動等方面的成就。可以看出,滕近輝是一個滿有屬靈智慧,有學識與見識的領袖;更是身體力行的實踐者,參與和推動多種事工,領導普世教會的發展。
原載於《建道學刊》45期(2016年1月),頁 1-52。
滕近輝與八十年代初香港福音派的政教挑戰
作者:邢福增 撮要 滕近輝牧師是見證着華人教會變遷的重要人物。檢視他對華人教會的影 響,大多均從「屬靈」的層面探討其事奉職事,相對而言,他對社會政治課題的回應,卻未受到充分的關注。本文以八十年代初香港教會的時代背景為脈絡,聚焦社關及中國這兩個香港基督教無法迴避的課題,探討滕近輝對福音信仰與社會關懷的理解。其中涉及1984年發生的三起事件:與大專基督徒就關社問題對話、〈信念書〉的發表及香港基督教人士訪京團。上述三個例子雖是獨立事件,卻具體地展現了滕氏在其中的反省與實踐,並突顯出華人福音派面對的政教挑戰。 原載於《建道學刊》45期(2016年1月),頁 53-76。
作者:邢福增
撮要
滕近輝牧師是見證着華人教會變遷的重要人物。檢視他對華人教會的影 響,大多均從「屬靈」的層面探討其事奉職事,相對而言,他對社會政治課題的回應,卻未受到充分的關注。本文以八十年代初香港教會的時代背景為脈絡,聚焦社關及中國這兩個香港基督教無法迴避的課題,探討滕近輝對福音信仰與社會關懷的理解。其中涉及1984年發生的三起事件:與大專基督徒就關社問題對話、〈信念書〉的發表及香港基督教人士訪京團。上述三個例子雖是獨立事件,卻具體地展現了滕氏在其中的反省與實踐,並突顯出華人福音派面對的政教挑戰。
原載於《建道學刊》45期(2016年1月),頁 53-76。
滕近輝與青年基督徒
作者:郭偉聯 撮要 滕近輝事奉的年代,正值香港青年基督徒風起雲湧之際,本文利用口述歷史及文獻資料,描述滕在當時年輕人眼中的形象,指出他服侍年輕人的特點。本文亦以滕的著作為資料,分析滕如何看待年輕人,並他在教會發展的位置。 原載於《建道學刊》45期(2016年1月),頁 77-92。
作者:郭偉聯
撮要
滕近輝事奉的年代,正值香港青年基督徒風起雲湧之際,本文利用口述歷史及文獻資料,描述滕在當時年輕人眼中的形象,指出他服侍年輕人的特點。本文亦以滕的著作為資料,分析滕如何看待年輕人,並他在教會發展的位置。
原載於《建道學刊》45期(2016年1月),頁 77-92。
滕近輝牧師對教會合一的貢獻
作者:陳智衡 撮要 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普世基督教運動引發香港教會的基要主義和普世派的爭論。當時滕牧師是基要主義的學者和牧者。但由於滕牧師十分重視福音佈道, 所以他努力推動普世基督教運動以外的教會合一運動,他突破了基要主義和普世派長期的爭論。滕近輝牧師是世界華福中心的創辨人之一,而華福中心是為了推動華人教會往普天下去傳福音而成立的。 原載於《建道學刊》45期(2016年1月),頁 93-104。
作者:陳智衡
撮要
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普世基督教運動引發香港教會的基要主義和普世派的爭論。當時滕牧師是基要主義的學者和牧者。但由於滕牧師十分重視福音佈道, 所以他努力推動普世基督教運動以外的教會合一運動,他突破了基要主義和普世派長期的爭論。滕近輝牧師是世界華福中心的創辨人之一,而華福中心是為了推動華人教會往普天下去傳福音而成立的。
原載於《建道學刊》45期(2016年1月),頁 93-104。
滕近輝牧師與香港宣道會
作者:何明章 撮要 滕近輝牧師是近代知名的華人牧者,也是香港宣道會舉足輕重的人物。滕牧師在1955年或以前已加入宣道會,1987年宣布退下前線,至2013年他離世為止。 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歲月裏,滕牧師致力推動文字工作、神學教育、差傳佈道、植堂擴展,對宣道會在香港的發展影響深遠。另外,滕牧師那謙和的性情、胸懷普世的視野、身先士卒的精神,均贏得宣道會人士普遍的愛戴與敬重;這使他能擔當會內聯絡、維繫、領導及顧問的角色,與同袍齊心合力,實踐福音使命。本文 以歷史學角度,回顧及整理昔日滕牧師在香港宣道會各個片段,同時亦探討他在不同時期於不同崗位所扮演的角色,分析滕牧師對香港宣道會的影響與貢獻。 原載於《建道學刊》45期(2016年1月),頁 105-130。
作者:何明章
撮要
滕近輝牧師是近代知名的華人牧者,也是香港宣道會舉足輕重的人物。滕牧師在1955年或以前已加入宣道會,1987年宣布退下前線,至2013年他離世為止。 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歲月裏,滕牧師致力推動文字工作、神學教育、差傳佈道、植堂擴展,對宣道會在香港的發展影響深遠。另外,滕牧師那謙和的性情、胸懷普世的視野、身先士卒的精神,均贏得宣道會人士普遍的愛戴與敬重;這使他能擔當會內聯絡、維繫、領導及顧問的角色,與同袍齊心合力,實踐福音使命。本文 以歷史學角度,回顧及整理昔日滕牧師在香港宣道會各個片段,同時亦探討他在不同時期於不同崗位所扮演的角色,分析滕牧師對香港宣道會的影響與貢獻。
原載於《建道學刊》45期(2016年1月),頁 105-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