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困難重重的時候——談談工作與環境
原載於《播種人》5期,1962年2月,頁14。
「制難」與「制於難」有很大的分別。當一個人遭遇困難的時候,可能有兩種情形:制難,即制勝困難;或制於難,即被困難所制服。制難產於心,制於難亦產於心。所以制難之心與制於難之心,造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與工作。
原載於《播種人》5期,1962年2月,頁14。
「制難」與「制於難」有很大的分別。當一個人遭遇困難的時候,可能有兩種情形:制難,即制勝困難;或制於難,即被困難所制服。制難產於心,制於難亦產於心。所以制難之心與制於難之心,造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與工作。
保羅說:「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林後四8)。當他被困難團團圍住的時候,他的內心仍然保持着勝利。他的信心不被「困住」,因此勝利至終是屬於他的。
舉個例子來說,假設兩個人面對徒步環行地球的艱鉅工作(假如海洋是可以步行而過的話),一個心裏想:這是不可能的一件事;但另一個人想:假如我每日行六小時,三年半的行程就是地球的圓圈。這兩種想法代表了兩種工作的態度,一種引向失敗,一種導致成功。
英國歷史家卡萊爾Carlyle說:「每一樣高貴的工作,起初都是不可能的。」普通人最容易說:「不可能」,但是眞有信心的人常記得主耶穌的話:「你們必因信看見神的榮耀。」當保羅在被困難包圍的時候(我們還沒有遭遇那樣的困難),說:「不是憑眼見,乃是憑信心」。肉眼閉上,信服纔得張開。
每人的工作都有困難,大禮拜堂的牧師辭職,小禮拜堂的傳道搖頭嘆氣。成功的大衣裏面,不曉得隱藏了多少代價與艱難。不過成功以後,一般人就看不見這些了,以為成功是容易的,徼倖的。
多少人羨慕保羅,但是如果眞要他們作保羅的話恐怕作了一個月就後悔了——沒有想到要付這麼大的代價!
當我們遭遇困難的時候,讓我們默想聖經中為我們記載的榜樣:
「亞伯拉罕在無可指望的時候,因信仍有指望。」(羅四18)
「我們既然蒙憐憫,受了這職份,就不喪胆。」(林後四1)
「(保羅說)我們從前在亞西亞遭遇苦難,被壓太重,力不能勝」(林後一8)
「他們因着信,軟弱變為剛強,爭戰顯出勇敢」(來十一34)
「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
「所以你們要把下垂的手發酸的腿挺起來」(來十二12)
「三百人吹角……(敵人)被殺的約有十二萬」(士七22,八10)
迦勒與約書亞並非眼瞎,看不見迦南地居民的可怕,但他的着眼點不同。其他的十個探子是看環境的艱難可怕,而他二人是看神的同在與能力。結果如何?神說:「我就把他領進他所去過的那地(迦南)」(民十四24)
事奉主的弟兄姊妹們,願主在你被困難包圍的時候,安慰你,鼓勵你,使你曉得怎樣運用信心,終能制難而不制於難。
滕近輝師母談婚後生活
作者:曾曼萍
原載於《播種人》2期,1960年3月,頁6-10。
作者:曾曼萍原載於《播種人》2期,1960年3月,頁6-10。 一九五九年除夕前一日,我去訪問傅忠愛姊妹,也就是本文要談到的滕近輝師母。這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嘗試的工作——「採訪新聞」。 這一次的訪問,真的有些難倒我了。我擔心的是:「到底問些什麼?怎樣問?我怎能在這短短的一兩個鐘頭中,去儘量觀察她的生活呢?」但是這種訪問的新奇、陌生和有趣,漸漸克服了我的驚惶,心情反而寧靜且輕鬆了。 乘電梯升至十一樓,正想推開電梯門,門卻自己呀的一聲開了,你道怎的?原來是滕近輝牧師正好送客出門。在他旁邊,立著一位女士,戴著一副深色的玳瑁眼鏡,手裏織著一件灰色的毛線衣,笑瞇瞇的,跟滕牧師一道送客。她就是滕師母。 他們夫婦倆很客氣的招待我進屋,滕師母招待我進臥房裏去傾談。我的訪問,正式的開始了—— 我道明來意後,接著這樣問她:「請問滕師母是那年進建道,那年畢業的呢?」 「一九四八年進去,一九五一年畢業的。」 「有多少位同班呢?」 「我們一共有二十位同學,男女同學剛巧各佔一半。」 由於這次訪問有一個特別的目的,所以我不得不這樣問下去:「滕師母,當妳在學院時,曾否想及妳的『終身大事』呢?」她笑了,也許是因為我問得太唐突了吧?但是她沒有拒絕給我答覆: 「在我的記憶裏,似乎從未有這樣想過。」 我再問:「其他與妳同學的姊妹們如何?有否為這些事祈禱?甚至感到煩惱?」回答仍是:「從來沒有。」並且她向我解釋她們之所以對這件事從未想及的原因,是為了她們當時多抱有往海外傳道的志願與熱望,連她自己也是一心以為快要到印尼工作的,所以對這些所謂「大事」也沒心去想了。她一邊說,一邊卻勾起我一個新的思想:「真的,先以父家的事為念、神沒有理由不為祂的兒女計劃與安排的,而且,在學時期,也不是去想這些事的時候。」 我們談到這裏,只如一件剛起了頭的毛線衣,只織了一個衣腳,還有許多話在後頭呢。所以我又問:「滕師母,那麼你什麼時候有這意思的呢?怎樣開始的?」她停了手上的編織工夫,沉思了一會: 「這是一九五二年的事了,何時鑑先生(當時尚未被封立為牧師)向我提及與滕先生的婚事。我未給他一個正面的答覆,只允在禱告中尋求神的旨意。後來,一九五三年我們就結婚了。」我素悉滕師母為人爽朗活潑,態度輕鬆愉快,今天更顯然的可見到她這種特性,但我想她應該多說這麼一句:「這一件終身大事,我感到十分美滿。」 我看到他們在神的帶領下,組織了這一個可愛的家,使我不期然想起以撒與利百加來,深深為他們感謝神。但我又想到另一個問題,本來是有些難為情的,可是這上面一大串問題的趨勢就是向著這路線走,所以我不得不又開口:「滕師母,我懷疑一個像我跟妳這樣奉獻與主的,結了婚,這終身傳道的志願能否達到呢?怎樣可以達到呢?」也許她以為我是故意針對「神學院女生應否結婚」的問題而有此一問,所以她有些不大好意思,又微微的笑了一笑: 「是的,我覺得多少有點影響,因為有丈夫和孩子們要服侍與照料。雖然如此,我還可以做一些探訪,教主日學和司琴的工作。」從滕師母的回答,使我們知道,即令有影響,也只是外表上的。可不是嗎?她是神賜與其僕人的賢妻,孩子是神託付與他們的產業,服事丈夫與孩子,不也是服事神嗎?何況她還有教會的工作要做呢。 她一直未放開過手上的編織工作,看她如此忙,我不期然想到:「她的靈修與追求有否受影響呢?」所以我又多口了:「滕師母,妳一天之中什麼時候靈修呢?」 「嗯,白天事情多,所以我多在晚間做我的靈修。」我又得了一個答案:「一個結了婚的姊妹,她的靈修與追求,實際上仍可以繼續的。」 我們正談得興緻很濃時,忽然跑來一個嬉皮笑臉,天真活潑的小孩子,邊唱邊說的跑向滕師母這邊來。 「崧華,來,叫『亞姨』啦。」 「亞姨!」多響亮清脆的聲音!那種調皮相怪逗人愛。這孩子是她的次子,今年只四歲大,她並且告訴我這孩子膽子很大,真是什麼都不怕;他六歲的大哥磯華卻在這一點跟他剛相反,很怕惹事,但卻愛讀書;三子礎華卻靜得像個女孩子,也有兩歲多了;最小的潞嘉怎樣呢?他只九個多月大。你若要問我:「這小孩子有什麼特性?」那我希望一年以後再答覆你了,因為現在他的母親也不能斷然的告訴我呢。滕師母共有四個孩子,都是男孩,我故意問她:「為什麼最小的不也叫個什麼『華』?」 她很快的答道:「不要再『華』了。」 我明白她此語何意,再打趣道:「希望妳明年添位千金。」她連聲說:「夠啦,夠啦。」其實,你猜猜她聽了我這一句話,心裏會有什麼反應呢? 我們一直傾談了很久,有些重要的,也有些是瑣碎的。但我還是覺得不夠,我覺得應該站在「播種人」採訪記者的地位,再向她作一個如下的請示:「滕師母,妳是『過來人』,從妳的經驗與觀察,妳覺得有什麼忠告可以帶給那些未結婚的女校與在院的女同學呢?」她很慎重的默然了半晌,只給我一個她本人的經驗作為借鏡。她告訴我,當做介紹人的何牧師向她提及此事之時,她在等候神的旨意中,第二天早上,神給她一句經文作為指示:「當將你的事交托耶和華,並倚靠祂,祂就必成全。」(詩卅七:5)她雖不多說,但我感到很滿意,我深感真不負此行。
作者:曾曼萍
原載於《播種人》2期,1960年3月,頁6-10。
一九五九年除夕前一日,我去訪問傅忠愛姊妹,也就是本文要談到的滕近輝師母。這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嘗試的工作——「採訪新聞」。
這一次的訪問,真的有些難倒我了。我擔心的是:「到底問些什麼?怎樣問?我怎能在這短短的一兩個鐘頭中,去儘量觀察她的生活呢?」但是這種訪問的新奇、陌生和有趣,漸漸克服了我的驚惶,心情反而寧靜且輕鬆了。
乘電梯升至十一樓,正想推開電梯門,門卻自己呀的一聲開了,你道怎的?原來是滕近輝牧師正好送客出門。在他旁邊,立著一位女士,戴著一副深色的玳瑁眼鏡,手裏織著一件灰色的毛線衣,笑瞇瞇的,跟滕牧師一道送客。她就是滕師母。
他們夫婦倆很客氣的招待我進屋,滕師母招待我進臥房裏去傾談。我的訪問,正式的開始了——
我道明來意後,接著這樣問她:「請問滕師母是那年進建道,那年畢業的呢?」
「一九四八年進去,一九五一年畢業的。」
「有多少位同班呢?」
「我們一共有二十位同學,男女同學剛巧各佔一半。」
由於這次訪問有一個特別的目的,所以我不得不這樣問下去:「滕師母,當妳在學院時,曾否想及妳的『終身大事』呢?」她笑了,也許是因為我問得太唐突了吧?但是她沒有拒絕給我答覆:
「在我的記憶裏,似乎從未有這樣想過。」
我再問:「其他與妳同學的姊妹們如何?有否為這些事祈禱?甚至感到煩惱?」回答仍是:「從來沒有。」並且她向我解釋她們之所以對這件事從未想及的原因,是為了她們當時多抱有往海外傳道的志願與熱望,連她自己也是一心以為快要到印尼工作的,所以對這些所謂「大事」也沒心去想了。她一邊說,一邊卻勾起我一個新的思想:「真的,先以父家的事為念、神沒有理由不為祂的兒女計劃與安排的,而且,在學時期,也不是去想這些事的時候。」
我們談到這裏,只如一件剛起了頭的毛線衣,只織了一個衣腳,還有許多話在後頭呢。所以我又問:「滕師母,那麼你什麼時候有這意思的呢?怎樣開始的?」她停了手上的編織工夫,沉思了一會:
「這是一九五二年的事了,何時鑑先生(當時尚未被封立為牧師)向我提及與滕先生的婚事。我未給他一個正面的答覆,只允在禱告中尋求神的旨意。後來,一九五三年我們就結婚了。」我素悉滕師母為人爽朗活潑,態度輕鬆愉快,今天更顯然的可見到她這種特性,但我想她應該多說這麼一句:「這一件終身大事,我感到十分美滿。」
我看到他們在神的帶領下,組織了這一個可愛的家,使我不期然想起以撒與利百加來,深深為他們感謝神。但我又想到另一個問題,本來是有些難為情的,可是這上面一大串問題的趨勢就是向著這路線走,所以我不得不又開口:「滕師母,我懷疑一個像我跟妳這樣奉獻與主的,結了婚,這終身傳道的志願能否達到呢?怎樣可以達到呢?」也許她以為我是故意針對「神學院女生應否結婚」的問題而有此一問,所以她有些不大好意思,又微微的笑了一笑:
「是的,我覺得多少有點影響,因為有丈夫和孩子們要服侍與照料。雖然如此,我還可以做一些探訪,教主日學和司琴的工作。」從滕師母的回答,使我們知道,即令有影響,也只是外表上的。可不是嗎?她是神賜與其僕人的賢妻,孩子是神託付與他們的產業,服事丈夫與孩子,不也是服事神嗎?何況她還有教會的工作要做呢。
她一直未放開過手上的編織工作,看她如此忙,我不期然想到:「她的靈修與追求有否受影響呢?」所以我又多口了:「滕師母,妳一天之中什麼時候靈修呢?」
「嗯,白天事情多,所以我多在晚間做我的靈修。」我又得了一個答案:「一個結了婚的姊妹,她的靈修與追求,實際上仍可以繼續的。」
我們正談得興緻很濃時,忽然跑來一個嬉皮笑臉,天真活潑的小孩子,邊唱邊說的跑向滕師母這邊來。
「崧華,來,叫『亞姨』啦。」
「亞姨!」多響亮清脆的聲音!那種調皮相怪逗人愛。這孩子是她的次子,今年只四歲大,她並且告訴我這孩子膽子很大,真是什麼都不怕;他六歲的大哥磯華卻在這一點跟他剛相反,很怕惹事,但卻愛讀書;三子礎華卻靜得像個女孩子,也有兩歲多了;最小的潞嘉怎樣呢?他只九個多月大。你若要問我:「這小孩子有什麼特性?」那我希望一年以後再答覆你了,因為現在他的母親也不能斷然的告訴我呢。滕師母共有四個孩子,都是男孩,我故意問她:「為什麼最小的不也叫個什麼『華』?」
她很快的答道:「不要再『華』了。」
我明白她此語何意,再打趣道:「希望妳明年添位千金。」她連聲說:「夠啦,夠啦。」其實,你猜猜她聽了我這一句話,心裏會有什麼反應呢?
我們一直傾談了很久,有些重要的,也有些是瑣碎的。但我還是覺得不夠,我覺得應該站在「播種人」採訪記者的地位,再向她作一個如下的請示:「滕師母,妳是『過來人』,從妳的經驗與觀察,妳覺得有什麼忠告可以帶給那些未結婚的女校與在院的女同學呢?」她很慎重的默然了半晌,只給我一個她本人的經驗作為借鏡。她告訴我,當做介紹人的何牧師向她提及此事之時,她在等候神的旨意中,第二天早上,神給她一句經文作為指示:「當將你的事交托耶和華,並倚靠祂,祂就必成全。」(詩卅七:5)她雖不多說,但我感到很滿意,我深感真不負此行。
八不
原載於《播種人》2期,1960年3月,頁4-5。
原載於《播種人》2期,1960年3月,頁4-5。 不燬 摩西所見「荊棘不燬」的異象,不但實現於以色列人身上,也實現於他自己身上。在四十年的艱鉅工作中,與如火的試煉中,他的忠心沒有被燒燬,他的愛心沒有被燒燬。四十年而不燬,這是神恩,這是保守,這是神蹟!但是有人剛開始事奉,就被試煉所燒燬了! 不乾 「葉子也不枯乾」(詩一3),因為生命的汁漿時時供應。 一同事奉主的校友們,我們的事奉是否青綠色?我們工作的心情是否青綠色?枯乾的事奉與心情,是很痛苦的。感謝主,祂恩典的「溪水」正是為我們預備的。不乾的秘訣就是「吸取」湧流不息的「溪水」。我們需要繼續學習「吸取」的功課。 不竭 神對以利亞說:「罈內的麵必不減少,瓶裏的油必不缺短」(王上十七14)。 你的講章用完了沒有?還有富源等待你去開發。活水的江河是流不盡的。我曾經站在滔滔河邊驚異的思索:為什麼小的源頭能維持這大河不息的傾流?不管我們的答案怎樣,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神能使我們對信徒的供應,源源不竭,但是我們必須追求,必須開發。 不落 摩西禱告的手舉起不落,直到戰爭完畢的時候(出十七12)。我們的手放下了沒有?摩西的秘訣在那裏?在於有人扶持。我們也需要同心禱告的友伴,彼此扶住舉起的手。 不乏 「他們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賽四十31) 我們多麼羨慕迦勒!他能說:「現今我八十五歲了,還是強壯……我的力量那時如何,現在還是如何。」我們能否在自己的崗位上說。「我奉獻的時候如何熱心愛主,現在還是如何?」 不息 「愛是永不止息」。「許多人因為……愛心漸漸冷淡?惟有忍耐到底的……」(太廿四12)。 每一個人都可以舉出好些使愛心冷淡的理由,但是最寶貴的是「到底」兩個字。不要再提理由了,求主保守我們的愛,使之「永不止息」。 不老 「他們年老的時候,仍要結果子,要滿了汁漿而常發青」(詩九十二14)。 年齡日老的主僕,不一定靈性日老。年老的身體配上一顆年輕而結果子的心靈,是多麼美麗的一件事!真是靈界裏的「鶴髮童顏」了。 不退 「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的,努力面前的。」「他若退後,我心裏就不喜歡他」(來十38)。前線的兵士一個一個的退下來了。其中有你?有我?看哪,那些奮勇當先,始終不渝的戰士們!其中有你?有我?
原載於《播種人》2期,1960年3月,頁4-5。
不燬
摩西所見「荊棘不燬」的異象,不但實現於以色列人身上,也實現於他自己身上。在四十年的艱鉅工作中,與如火的試煉中,他的忠心沒有被燒燬,他的愛心沒有被燒燬。四十年而不燬,這是神恩,這是保守,這是神蹟!但是有人剛開始事奉,就被試煉所燒燬了!
不乾
「葉子也不枯乾」(詩一3),因為生命的汁漿時時供應。
一同事奉主的校友們,我們的事奉是否青綠色?我們工作的心情是否青綠色?枯乾的事奉與心情,是很痛苦的。感謝主,祂恩典的「溪水」正是為我們預備的。不乾的秘訣就是「吸取」湧流不息的「溪水」。我們需要繼續學習「吸取」的功課。
不竭
神對以利亞說:「罈內的麵必不減少,瓶裏的油必不缺短」(王上十七14)。
你的講章用完了沒有?還有富源等待你去開發。活水的江河是流不盡的。我曾經站在滔滔河邊驚異的思索:為什麼小的源頭能維持這大河不息的傾流?不管我們的答案怎樣,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神能使我們對信徒的供應,源源不竭,但是我們必須追求,必須開發。
不落
摩西禱告的手舉起不落,直到戰爭完畢的時候(出十七12)。我們的手放下了沒有?摩西的秘訣在那裏?在於有人扶持。我們也需要同心禱告的友伴,彼此扶住舉起的手。
不乏
「他們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賽四十31)
我們多麼羨慕迦勒!他能說:「現今我八十五歲了,還是強壯……我的力量那時如何,現在還是如何。」我們能否在自己的崗位上說。「我奉獻的時候如何熱心愛主,現在還是如何?」
不息
「愛是永不止息」。「許多人因為……愛心漸漸冷淡?惟有忍耐到底的……」(太廿四12)。
每一個人都可以舉出好些使愛心冷淡的理由,但是最寶貴的是「到底」兩個字。不要再提理由了,求主保守我們的愛,使之「永不止息」。
不老
「他們年老的時候,仍要結果子,要滿了汁漿而常發青」(詩九十二14)。
年齡日老的主僕,不一定靈性日老。年老的身體配上一顆年輕而結果子的心靈,是多麼美麗的一件事!真是靈界裏的「鶴髮童顏」了。
不退
「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的,努力面前的。」「他若退後,我心裏就不喜歡他」(來十38)。前線的兵士一個一個的退下來了。其中有你?有我?看哪,那些奮勇當先,始終不渝的戰士們!其中有你?有我?
第二届世界華人福音會議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一年六月七日「牧者心聲」。
五年前,在本港舉行了第一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赴會者約一千五百人,來自世界廿餘個不同的地區。那一次的會議是嘹亮的角聲,號召全世福曾信仰的華人教會,走上合一、合作、見證、與復興的道路。因此,它是一次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一年六月七日「牧者心聲」。
五年前,在本港舉行了第一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赴會者約一千五百人,來自世界廿餘個不同的地區。那一次的會議是嘹亮的角聲,號召全世界福音信仰的華人教會,走上合一、合作、見證、與復興的道路。因此,它是一次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
會後,成立了「華福中心」,設於香港。在過去五年中,華福中心推行了差傳,教會增長,中西合作,青年工作等會議;也出版「今日華人教會」月刊及「教牧分享」雙月刊,發行網遍及全球,影響廣泛。
第二屆會議將於本月十七至廿四日在新加坡舉行,赴會者將達一千三百人,香港佔二百人。在香港赴會者中,宣道會同工及會友比例最高。大會數十位講員中。宣道會佔五位。胡牧師和我將出席大會。大會主題是「生命與事工」。大會將推動各地教會的「十年計劃」。
大會的費用相當大,已經收到的奉献相差尙遠,因此今天崇拜中收一次特別奉献,請眾弟兄姊妹們代禱與支持。
但願「華福」異象逐漸造成全世界華人教會更强的合一運動與福音事工!阿們。
系統講道的優點與缺點及禁食祈禱的呼籲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一年五月三十一日「牧者心聲」。
由本主日開始,我每月的講道都有一個系統。(有時要配合該月所推行的事工目標)。系統講道有其優點亦有其缺點。所以在教會歷史中有人推行亦有人反對。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一年五月三十一日「牧者心聲」。
由本主日開始,我每月的講道都有一個系統。(有時要配合該月所推行的事工目標)。系統講道有其優點亦有其缺點。所以在教會歷史中有人推行亦有人反對。
英國教會的清教徒運動(十六至十八世紀)很注重全年講壇系統化,但最著名的傳道人如司布真等,卻強烈反對系統化的講道,因為他認為講道者必須每週懇切而順服的尋求聖靈的活潑引導,從而決定其講題與內容。
我們可以在兩者之間採取一個折中的路綫。聖靈即可引導講道者每主日講不同的獨立題目,當然也可以引導講道者採取一連串的系統化題目,正如聖靈可以臨時把重要信息賜給講道者,也可以在講道者詳盡的準備中,把信息放在他心中。這正是英國當代著名講道者Martin Lloyd Jones所主張的。因此,我們這一年內所要作的,就是系統化的講道,但隨時可以按照當時的需要而改變講題。我們不願意讓任何形式變成桎梏。
禁食祈禱的呼籲
本堂定於本週六晨舉行禁食祈禱會,我懇切希望有許多弟兄姐妹抽出時間,參加這一個重要的學習與追求,使本堂進一步走上「建立祈禱的教會」的道路。
神學教育及禁食祈禱的意義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一年五月廿四日「牧者心聲」。
神學教育是教會的命脉之一,神學教育的索質如何,就决定教牧人員的素質如何。教會的前途與神學教育有極密切的關係,不容忽視。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一年五月廿四日「牧者心聲」。
神學教育
神學教育是教會的命脉之一,神學教育的素質如何,就决定教牧人員的素質如何。教會的前途與神學教育有極密切的關係,不容忽視。
過去,華人的神學教育完全由西教士主辦。在行政上和經濟上都是如此。因此,一般華人 教會完全沒有關心與支持神學教育的觀念。
今天,華人教會已經進入一個新時代。神學教育人才倍增,而且已達專門水準。同時,獻身全時間事奉的青年也逐漸增加。這是令人鼓舞的好現象。此外,華人教會對神學教育也開始有了新的認識和關心,在支持上有了新的表現。
建道神學院是本會的神學教育機構,已有八十餘年歷史,桃李在六大洲事奉主,學生數目為本港各神學院之冠,而且目前已有繼續發展的計劃,需要甚大。因此,本堂執事會通過,每月奉献八千元,並在「建道主日」收一次特別獻金,支持該院聖工。
禁食祈禱的意義
本堂本年度的目標之一, 是使本堂成為一個祈禱的教會,而我們要學習的功課之一 就是禁食祈禱。但是禁食祈禱是什麼?
一、禁食祈禱是聖經中的榜樣——摩西,但以理,尼希米,保羅,安提阿教會,更加上主耶穌!
二、禁食祈禱使我們更能集中精神和心力在祈禱上。
三、禁食祈禱使我們的祈禱更深入,脫離繁忙生活中膚淺匆促的祈禱。
四、禁食祈禱使我們超越只有「代求」的祈禱,而進入「靈交」的祈禱。
五、禁食祈禱表示我們對祈禱的重視和決心。
六、禁食祈禱訓練我們靈性上的堅持力。
七、禁食祈禱引發屬靈的能力(太十七:21)。
八、禁食祈禱提供信徒之間最深刻交通的機會。
以後在每一個主日的週刊中,我要和你們談談「北宣」的家事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一年五月十七日「牧者心聲」。
以後在每一個主日的週刊中,我要和你們談談「北宣」的家事,把我心裏的話傾訴出來。有許多話是在主日講道時沒有機會題說的,但是它們在靈性,事奉,交通,和彼此了解上,都是有意義的。我很快樂能和大家分享「心事」。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一年五月十七日「牧者心聲」。
主內親愛的弟兄姊妹們:
以後在每一個主日的週刊中,我要和你們談談「北宣」的家事,把我心裏的話傾訴出來。有許多話是在主日講道時沒有機會題說的,但它們在靈性,事奉,交通,和彼此了解上,都是有意義的。我很快樂能和大家分享「心事」。
感謝主,我得以由本年四月中旬起,有一年的時間不出外領會,留在本堂,作些我應該作的事工。這是令我感覺興奮和欣悅的一件事。這份心情使我覺察到,我的靈性與心力,在近六十歲的年紀,還沒有衰老。(與我去年的感覺顯然不同。)我心靈裏感覺滿有主的同在 和一種屬靈追求的願望。
我常常感謝主,祂賜給本堂一班愛主又愛教會的弟兄姊妹:真誠 、謙卑、合一、熱誠事奉主、對福音工作有負担、甘心奉献金錢支持聖工、心胸寬闊——不但熱心本堂事工,也關懷堂外福音機構,甚至海外救靈大工。這些表現都令我心中無限欣慰。
本年度我們有許多目標要達成。目前已經進行的,有門徒訓練(約一百八十人參加,一連三個月),崇拜的改進,教牧輔導(每週五晚舉行),祈禱的加强(週四晚祈禱時間約有一百五十人參加,分十五組),讀經運動的推進。 將於六月份開始推動的事工如下:一、主日系統性講道——五月第五主日及六月份講題:基督徒的宇宙觀,基督徒的人生觀,基督徒的價值觀,基督徒的倫理觀(敬老主日),基督徒的社會觀。二、學習禁食祈禱——每兩個月一次,週六晨七時至九時,禁食早餐。首次定於六月六日舉行。三、信仰座談會——暫定每月首個週一晚八時在九〇三室舉行,試行三個月。歡迎帶領未信主之親友參加。全用討論方式。七月份開始之事工,以後再談。 請為上述事工懇切代禱,求主恩待。
我們的榜樣與挑戰
原載於《宣道會一百年紀念》刊物,1987年。
南美秘鲁首都利瑪市的宣道會,在一九五八年成立,當時只有一百二十位會友。不久牧師離開,會務陷入停頓狀態。有些會友開始懇切祈禱,求主復興教會。
原載於《宣道會一百年紀念》刊物,1987年。
一、南美秘魯宣道會:突飛猛進
南美秘魯首都利瑪市的宣道會,在一九五八年成立,當時只有一百二十位會友。不久牧師離開,會務陷入停頓狀態。有些會友開始懇切祈禱,求主復興教會。一九七三年,阿根廷籍的史密斯牧師(Rev . Alfredo Smith)到任,他立即展開了一連十五個月的佈道運動。他所採用的方式是:兩週佈道會,跟着兩週栽培聚會,一直連續了十五個月。結果有二千人決志信主,主日崇拜人數增至七百五十人。
美國一個與宣道會有關的基金會,以低息貸款給該堂,興建了一間可容納一千人的禮拜堂,也幫助該堂邀請南美最好的佈道家來領會。結果在十年內(七三至八三年),會友增至二千人,同時建立了十三間分堂,總人數達到五千二百人。
這情況引起世界各地的注意。不少教會增長學者加以研究與報導。今天利瑪市會友已增至七千五百人。
後來史密斯牧師往厄瓜多爾去作宣教士,也有很好的成績。
二、菲律賓宣道會:驚人的信心
宣道會的宣教士由一九0七年開始在菲律賓工作。在最初的二十三年裏,充了困難與攔阻,但在這期間創立了「以便以謝」神學院(一九二五年),成為教會發展的基礎。由三0年代開始,黎明來臨。但第二次世界大戰又帶來破壞與攔阻。戰後,教會迅速發展,一九六一年已有一萬六千八百名受洗會友。由一九七三年開始,他們努力推動佈道與訓練工作,結果,教會大大發展,會友迅速增加。在一九八七年,受洗會友已達十萬二千人,十四年內增加了五倍;教會也增至一千二百間。
但他們並不以此為滿足,又在一九八三年訂立了「二·二·二」計劃:到了主後二OOO年時,教會增至二萬間,會友增至二百萬名。這是多麼大的信心!他們全面發動會友,向着這個目標前進。按照他們過去十年的表現来看,這並不是一個絕對不可能達成的目標。
過去,菲律賓宣道會專在鄉鎮裏工作,但由十年前開始,他們兼向大都市進軍,目前已在馬尼拉市建立了十餘間教會。
三、印尼宣道会:完全奉献的碩果
日期:一九二八年。
當事人:翟輔民。
年齡:五十五歲。
背景:已在中國傳道三十二年。
健康:心藏衰弱,自青年起患有糖尿病。
目的地:荷屬東印度(印尼)。
原因:出於年來心中的感動,加上夢中見自己手上有血,須還血債。
經濟背景:北美經濟大蕭條期問(The Great Depression ),差會無力支持工作。心須依靠私人積蓄與信心。
同行:五個中國傳道人,全無經濟能力。
任何人獲悉以上的情况,都會搖頭.但是在完全奉獻與無窮信心之下,翟輔民牧師與五位華人同工.買棹南渡,開展了基督國度中的豐功偉業。
在神的帶領與使用下,他們在華人與達雅族人中間建立了三十多間教會。同時,北美宣教士陸續來到,逐步在加里曼丹與伊里安查亞展開工作。翟牧師於一九四五年死於日軍集中營內。今天,在上述兩處地方與蘇拉威西島上,共有一千五百間教會,受洗會友超過十五萬人,有十七間聖經學院,兩間神學院。
一九七八年,當印尼宣道會慶祝立會五十周年紀念的時候.領袖們仰望主發動了「爪哇五百」( Java 500)計劃:在十二年內進軍爪哇島,建立五百間教會。
在最初八年間,有四十位本地宣教士從加里曼丹的教會被差遣到爪哇工作,在其後四年中,增加了二十五位宣教士。他們在爪哇開始了一間聖經學院,就地造才,加強工作。目前,他們已建立了約一百間教會;雖距離日標還遠,但是相信將來必能達成目標。
四、非洲金沙薩市:植堂運動豐收
非洲的扎伊爾國(Zaire),舊稱比屬剛果(Belgian Congo).它的首都是金沙薩市(Kinshasa)。
宣信牧師在創立宣道會之前,於一八八四年差遣了五位宣教士到比屬剛果去宣揚福音。結果,其中一人在到達後一個月內,就染上虐疾而死。另一人轉往另一個比較容易的地區,加入浸信會差會工作。其餘三人因無法工作而返回美國。一八八七年宣道會成立.翌年差派四位宣教士再往剛果去。在一八九O至一九OO的十年內,共差派了八十七位宣教士到達剛果,成為當時宣教士最多的宣教區。在這十年內,宣教士付上極大的代價:三十一位宣教士與子女死在剛果;但工作漸有成果。一九一五年,共有受洗會友一千一百餘人。二O年代之後,開始迅速發展。今天,扎伊爾的宣道會僅次於印尼,全國教會達一千六百餘間,另有一千八百餘所未成立教會的聚會處,傳道人數高達四千三百,受洗會友近十一萬人。
金沙薩市宣道會的工作始於一九六五年。當時有宣道會會友從內陸移居金巿。因此宣道會差派傳道人到那裏牧養他們。當時市內已有大宗派的教會存在,宣道會開始植堂運動,在二十二年內建立了五十間堂會,以及在四百零五處有家庭聚會。這五十間堂會都是由家庭聚會逐漸發展而成的。當一處家庭聚會人數漸多,能負擔一位傳道人時,就選出執事成立教會。因此目前的四百零五處家庭聚會都有發展成為堂會的可能性。事實上,有七十幾處家庭聚會已可稱為教會,因其人數已起過一百人。前景極其樂觀。
這種情況可作為各國宣道會植堂工作的借鏡。它是教會增長的基本原則之一。
美國著名的教會增長學家麥蓋文博士(Dr . McGovron),曾於一九八五年訪問金市宣道會,並加以特別研究。他說:照當時的情況推論,到了一九九○年金巿的宣道會會友可能增至二萬人。
我們的回應
面對上述的榜樣與挑戰,我們可能有種反應,一種是:他們能作得到,因為他們的條件不同;我們卻作不到。另一種是:求主給我們信心,我們應該像他們一樣,努力追求教會增長,在神的恩待之下,我們也可以為主有更大的成就。
香港宣道會所要推動的全面十年計劃,正需要我們憑信心而努力去作。切望各堂同工與會友同心仰望主,投入這追求的行列之中。是所至禱!
宣道會歷史中的高潮
原載於《宣道會一百年紀念》刊物,1987年。
(本文有溯資料取自《全然為主》,宣道出版社出版。)
十五歲的宣信,經歷重生得救。他讀了父親書房中的一本書(《成聖的奧秘)),其中一段深深地進入他的心靈:你所能作的最好一件事,就是相信主耶穌基督。
原載於《宣道會一百年紀念》刊物,1987年。
(本文有溯資料取自《全然為主》,宣道出版社出版。)
■一八五八年
十五歲的宣信,經歷重生得救。他讀了父親書房中的一本書(《成聖的奧秘)),其中一段深深地進入他的心靈:「你所能作的最好一件事,就是相信主耶穌基督。不然,你一切行需、祈禱、立志、眼淚.都是徒然的。相信主耶穌基督就是單純的相信他此時此刻已接納你,拯救你。因為地說過:「凡到我這裏來的,我總不丢棄他。」他立刻在湧溢的信心中,好像一個在海裡掙扎到氣盡力竭的人,忽然到達岸邊一樣,跪倒在耶穌足前。這個飽受精神與疾病折磨的青年.獲得了完全而有決定性的重生經歷。他後來把這經歷比作保羅在大馬色路上所經歷的。
■一八七四年
三十一歲的宣信牧師經歷聖靈充滿。
九年前,他在神學院畢業,立即被聘請擔任加拿大安大略省咸美頓市一間長老會的牧師。該堂建築面積之大,是全國長老會教會的第二位,但聚會人數只有座位的四分之一。他在八年半的時間裏,得到七百五十位新會友。一八七三年,他被聘轉往美國肯州路易維爾市擔任長老會牧師。他轉移工作崗位是因為他身體軟弱的緣故。他在讀書期間,由於用功過度,又在牧會時工作過勞.以致瀕臨精神崩潰的邊緣。他軟弱的身體與熱切的性格,恰成對比。他在路市的教會中責任較輕.而且每年可得到兩月的假期休養,更可在靈命上追求。他對自己的靈性很不滿意,使他探求更深的生命。
■一八七五年
他在圖書館裏發現一本残舊的書——《更高的基督徒生命》。這一本書幫助他認識並經歷基督活潑而豐足的同在與內居。這奧秘的發現,成需他一生的榮耀與力量:「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腓四13)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轉機。基督的豐富與能力,藉着聖靈的內居,充滿他整個生命——思想、感情、意志、身體、工作等等。
■一八七六年
宣信牧師一天夜裏從夢中醒來,因感到神無限的能力而全身戰慄,腦中仍出現着夢中的情景:他坐在一個極大的會場中,滿了無數的人,似乎全世界的基督徒都聚集在那裡。場中的台上坐着許多人,似乎大部份都是中國人。他們在痛苦中無聲的搓着自己的手,他說:「他們面上的表情令我永遠也不能忘記!」在這以前,他從來沒有想過中國人或其他民族的需要。這情景使他因聖靈的感動而全身戰慄,他俯伏在主面前,以整個生命向祂說:「主啊,我要去!我要去!」他立刻寫信給妻子,說明他決定往中國宣教的心意.要她先作準備,神一開路就和孩子們一起動身。
神沒有開路.但是神使用他開始了一個向普世傳福音的運動。
■一八八一年
在醫生也束手無策,並且藥石無靈的時候,宣信牧師的心臟病得到神奇妙而完全的醫治。
■一八八二年
宣信牧師在紐約開始「福音會幕堂」——一間獨立教會——的工作。數年內會友增至千餘人。
■一八八七年
宣信牧師創立宣道會。
■一八八八年
宣道會差遣第一位宣教士往中國去,他的名字是賈錫德醫生(Dr . William Cossidy)。但是當他所乘搭的客輪快抵達日本時,船上發生天花疫症,他拒絕避入安全區,反而投入病人中間去醫治他們,結果,他自己也染上天花而病逝。宣道會的第一位宣教士就是這樣為主犧牲了生命。但是同年,他的妻子和孩子們毅然決定與另外兩位宣教士,一同到達中國。跟著,其他的教宣士開始在四個最困難的地區:廣西、湖南、西藏與蒙古邊境、貴州四川等,從事開荒工作。
■一八八八至一八九五年
這七年是宣道會歷史中發展得最快的一段時期,充滿了神自己奇妙工作。宣教士由一人增至三百人,在十幾個國家中宣揚福音。
■一八九八年
創立建道聖經學院,九十年來訓練了近二千位傳道人。
■一九零零年
中國發生義和團拳匪之亂,宣道會被殺的宣教士共十九人,另有十三名兒童亦遭害。但他們的血澆灌了中國的教會,開放了更美麗的花朵,結出了更豐碩的果實。
■一九二八年
翟輔民牧師與五位華人同工往印尼開始工作。
■一九三九至一九四五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攔阻了許多地區的福音聖工;但相反的,宣道會宣教士的人數卻增至五百餘位。大戰期間,有十位宣教士在日軍集中營內死亡。
■一九四五年
宣道會在香港開始工作。四十七年來,教會增至六十七間,實際會友超過一萬一千人,另有神學院、出版社、海外佈道會、宣道園、學校及其他社會服務等。
■一九四九年
宣教士由中國大陸撤退。
■一九五九年
宣教士增至八百二十四人。各宣教區受洗人數增至十三萬餘。
■一九六零年
宣教區教會開始海外宣教工作,日本一馬當先。
■一九七四年
宣道會正式成一個宗派。
■一九七五年
寮國、高棉、越南被共產黨政府統治,宣教士撒退。「宣道會國際團契」誕生,各國宣道會完全自立,彼此平等,開始新紀元。
■一九七七年
宣教士增至九百人。各宣教區受洗會友人數增至三十三萬二千,共有教會四千四百五十三間。
■一九七八年
美加宣道會開始推動十年倍增計劃。
■一九八一年
加拿大宣道會獨立,與美國宣道分開。
■一九八四年
香港宣道會發動十年植堂計劃,以八十間堂會為目標。
■一九八五年
宣教士增至一千一百三十四人。宣教區受洗人數增至五十六萬九千餘人,共有教會一萬一千間。另有慕道友及信徒家庭子女約一百二十萬人(以非洲、印尼、印度、菲律賓為最多,因為是大家庭,而且是父權制度。)故廣義來說,會友達一百八十餘萬人。
■一九八七年
宣道會百周年紀念。宣教士超過一千二百人,在五十四個國家中工作。美國與加拿大共有教會約二千間,廣義會友約三十一萬人。為差傳獻金共三千萬美元,平均每堂每年一萬五千元,比七年前增加一倍。
■一九八八年
香港宣道會發動十年植堂計劃,包括會友訓練、差傳、植堂、會友倍增等在內。
教會生活的五重因素
原載於《宣訊》62期,2005年2月,頁2。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聖經將教會生活的藍圖顯示給我們,其中有五重因素
原載於《宣訊》62期,2005年2月,頁2。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聖經將教會生活的藍圖顯示給我們,其中有五重因素:
一、敬拜
敬拜是被造者向創造者的全德、全知、全能,所表現的心意與姿態。敬拜是基本的事奉。在使徒時代,敬拜與事奉互相通用(徒十三2);啟示錄裡面也用事奉表示敬拜(啟二十二3);英文的敬拜與事奉也常用同一個字:service。
我們用心靈與誠實敬拜父神。聖經新譯本將「誠實」譯為「真理」,這是很有理由的。因為「心靈」與「誠實」的基本意義相同,所以這樣的譯法似乎重複;而且,「誠實」的原文亦有真理之意。以心靈與真理敬拜父神,才是最好的敬拜,因為它既誠實又符合聖經所顯示關於敬拜的真理。
教會必須培植敬拜的氣氛與實質。信徒應該改變以講道為崇拜中心的觀念,代之以敬拜為中心。許多信徒經常在崇拜時遲到,因而破壞敬拜的氣氛與實意,這是因為他們認為只要趕得上聽道就可以了。
二、教導
教導信徒是教會的主要功能之一。但是在過去,一般教會偏重講台的教導,而忽略了其他教導的方式。不錯,講道是極其重要的,當保羅提及各種恩賜時,他説:「其中更要羨慕的是作先知講道。」(林前十四1)事實上,沒有一間缺少靈糧供應的教會,能興旺與發展,但是如果單靠「講台」就會產生下列各種問題:
1.整間教會建立在一位有講道恩賜的人身上,他一離開,教會就垮台。
2.有講道恩賜的傳道人比較少,結果興旺的教會也跟著少。
3.「講台」只能作單方面的灌輸,而無「雙軌式」的交互作用,這樣的栽培工作不夠完整。
主日學(兒童、青少年、成人)可以彌補這個缺口。主日學是教導工作中重要的一環。凡是主日學興旺的教會,一定是信仰與靈性有根基的教會。
三、傳福音
教會是福音的燈台。教會必須努力傳福音:集體的、個人的;直接的、間接的;近處的、遠處的;言語的、生活的;等等。在傳福音的事工上,教會必須總動員。
主日學是教會傳福音的重要基地之一。其作用至少有三方面:
1.帶領學生歸向基督。
2.鼓勵與訓練學生去傳福音。
3.教職員成為傳福音的幹部。
四、事奉
聖經告訴我們,事奉有三種:1.工作的事奉。2.本位的事奉:信徒站在受造者的本位上,向父神獻上敬拜。3以生命的見證來榮耀父神。這三樣都是不可或缺的。單有工作的事奉,並不能滿足主的心意。生命的事奉加強工作的事奉。每一個蒙恩的信徒都應該有完整的事奉生活。
本位的事奉以敬拜與讚美為重心;工作的事奉以恩賜與忠心為重心;生命的事奉以表現基督的樣式為重心。
主日學是訓練會友的好場地,全家上主日學應該是教會的重要目標與發展。
五、團契
對團契生活的注重,似乎是現代教會的新重點。但是事實上,在古老的「使徒信經」中,早已有「我信聖徒相通」的真理,只是近代才獲得更普遍的注意,以及方法上的改進。
橫面的團契建於縱面團契的基礎上。橫面的團契是信徒與信徒之間的交通;縱面的團契是信徒與父神之間的交通。二者缺一,都是不健全的團契生活。
各種年齡的信徒都需要團契生活。有些教會的成年信徒缺少屬靈的活力與長進,究其原因在於缺少團契生活。主日學能同時提供縱面及橫面的團契生活,成人主日學的發展,將帶給教會更全面的發展。
總結
教會是一個有機體,其發展與長進在於其整體的適當與活潑的配搭,好像一個身體一樣。正如保羅所説:「眼不能對手説:『我用不著你;』頭也不能對腳説:『我用不著你。』」(林前十二21)
願主恩待眾教會,賜下量與質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