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福音的意義:交換
原載於《抉擇月刊》,1974年5月,頁10。
如果我必須用兩個字來表示基督福音的意義,我會用“交換”兩個字。
(一)人子 <—-> 神子
使徒保羅說:神子生為人子,為要使我們成為神子(加拉太書4:4-5 )。我們成為神的兒子,這不僅是地位上的改變而已,也是內在生命上的改變 。保羅說:「你們既為兒子,上帝就差祂兒子的靈進入你們的心,呼叫“阿爸,父”。小孩子向父親叫“阿爸” 是最自然的事,因為他們之間有生命 (血統)的關係。當一個人以信心接受神子基督的時候,聖靈就進入他裡面,使他獲得神子的生命,成為天父的真兒女。一個重生的基督徒必然與他的天父之間有生命的交通;這交通就是祈禱。而且,這交通不是形式化的,乃是父子之間的傾談。“阿 爸”二字把這種自由交通的意味,很生動的表達出來。這生命的交通使“上帝的形像”漸漸在他的生活中彰顯出來。
(二)貧窮 <—-> 富足
「祂(基督)本來富足,却為你們成了貧窮,叫你們因祂的貧窮,可以成為富足」(林後8:9)。
基督的貧窮可以用“赤貧”二字來形容。祂生在馬槽裡,成為人下人;祂做木匠的兒子,作粗重 的工作,祂“沒有枕首的地方”;祂和門徒有時須要搓麥穗充飢;祂赤身露體的死在十字架上,唯一 的內衣還要被兵士拈鬮取去。祂在物質上是毫無所有,但是祂將心靈的豐富賜給一切接受祂的人:豐盛的生命,滿足的喜樂,充沛的靈力,和不息之愛。
約翰衛斯理的親筆遺囑,於二百年前被人發現。遺囑上所提到只有三樣東西:書籍,一只錶,和 一件聖袍。這是他在物質上所有的一切 ;但是他會 使千萬人的靈性因他的工作得到富足。他實在是走在基督的道路上。
保羅也是一樣,當他走到人生旅途的終點時,他寫信給提摩太,信中提到他的“皮卷”和“那件外衣”(提後4:13)。他在物質方面所擁有的極少,,但是我們可以用他自己的話來形容他:「似乎貧窮,却是叫許多人富足的;似乎一無所有,卻是樣樣都有的」(林後6:10)。
(三)捆綁 <—-> 自由
在馬可福音15:1–14有這樣的記載:猶太教的領袖們將耶穌捆綁起來,押送到羅馬巡撫彼拉多那裡去。結果耶穌被定了罪,反而一個強盜巴拉巴被釋放了。這是多麼大的一個諷刺!但是在這一個諷刺裡面,藏着一個重要的福音真理:基督自動的犧牲了祂的自由,却使原來被罪惡捆綁的人獲得釋。教會歷史相傳,這一個強盜後來悔改作了基督徒。我相信他是最了解“代贖”真理的一個人——那正是他自己的親身體驗:基督代他而死。
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一個真理。
基督說:「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約8:32) 。當我們被基督的真理所限制 (捆綁)的時候,就獲得真正的自由。真理和自由是分不開的。沒有真理的自由是放蕩,最後淪為奴役。 一個撇棄真理的自由者,必然成為自我的奴隸,正如一個完全不受管教,約束與限制的兒童終必成為一個無用或危險人物一樣。
聖經告訴我們,基督所給予我們的自由是有原則的:
1 愛——基督徒的自由永不違反仁愛的原則 (加5: 13)
2 服務——基督徒的自由永遠是在服務的架構中進 行的。
3 眞理——基督徒的自由永不可與真理為敵。
(四)負扼 <—-> 安息
基督說:「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馬太福音11:29 )
基督所說“我的軛”含有三種意義:
1 軛表示對上帝旨意的順服——基督到世上來,為要遵行上帝的旨意。祂也邀請我們來負同樣的軛當我們順服與遵行上帝旨意的時候,心靈裡面就有安息與滿足。
2 軛表示工作——當我們與主一同事奉天父和服務 人羣的時候,心靈中就有安息與滿足。
3 軛表示十字架——基督為我們在十架上捨己,作成救贖之工。祂也要求我們與祂同釘十字架,正如保羅所說:「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着」( 加 2:20)。一個走捨己道路的人,心靈中獲得最大的 安息與滿足。
基督為我們負軛,却使我們走上安息的道路,又與祂一同負軛。
(五)罪人 <—-> 新人
「上帝使那無罪的,替我們成為罪,好叫我們 在祂裡面成為上帝的義」( 林後5:21 )。「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林後5:17) 基督站在罪人的地位上,受了上帝公義的審判却因此使一切信靠祂的人成為新人;新的地位, 新的態度,新的心性,新的生活。
但是這更新不是一蹴而成的,乃是逐步達成的。保羅說:「要脫去舊人和舊人的行為;穿上了新人,這新人在知識上漸漸更新,正如造他主「基督的形像」(西3:10) 。 基督救贖的目的,是使“舊人”變成“新人” 而這新人正是基督自己的樣式。換一句話說,基督教的目標是“基督化”。
(六)降低 <—-> 升高
基督降卑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從最高到最低。 「祂本有上帝的形像,不以自己與上帝同等為強取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 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 (腓2:6–8 )。
祂在降卑之後,被上帝升為至高,而且也使屬祂的人與祂一同升高。聖經用最令人驚奇的話來形容基督徒在基督裡面所得到的崇高地位:上帝的兒女;基督的朋友;上帝的同工;與基督一同作王;與基督合一;基督的身體;基督的新婦… 許多人批評基督教,認為它否定了人的價值:把他看作罪人,根性敗壞;完全附屬上帝,要絕對順服其旨意;否定自我等等。但是事實上,上述的種種否定,正是積極提高人類身價的準備。聖經確定了人類在墮落之前的崇高地位:具有上帝的形像;又確定了人類在被救贖以後的崇高地位:與基督合一。
基督教面對人類醜惡的現實,而指出他們的出 路。所以基督教對人類的否定,正表現它的現實感而不是在那裡大發其玫瑰夢。
(七)生 <—-> 死
「祂(基督)替衆人死,是叫那些活着的人不再為自己活,乃為那替他們死而復活的生活」(林後5:15)。
基督之死使我們得生。不但如此,祂的死使我們的人生獲得新目標:為主而活。我們人生的目標轉移了方向——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乃是以基督為中心。保羅說得好:我活着就是基督。他又說:身上常常帶着耶穌的死,使耶穌的生也顯明在我們身上」(林後4:10) 。
這生死的交換包含兩個要點,缺一不可:
1. 因基督之死,我們出死入生,不至沉淪滅亡。
2. 因基督之死,我們從以自我為中心的舊生活,進入以基督為中心的新生活。
許多基督徒只注意第一點,而忽略了或拒絕了第二點,那不是上帝的旨意,也不合聖經的教訓。
(八)荊冠 <—-> 榮冠
基督戴了荊冠,忍受了最大的羞辱;但是祂為我們爭取了榮冠。聖經中多次提及基督徒將來要戴榮耀的冠冕——永世中的光榮。基督教是一個今生 與來生並重的宗教,並不偏重於任何一方面。永生之路是今生就開始的,正如詩人說:「上帝啊,鑒察我,看在我裡面有甚麼惡行沒有,引導我走永生的道路」(詩139:24 )。
基督教是一個均衡的宗教:它在今生觀與來生觀之間,有適度的調和;二者揉合為一。有時乍觀之下,基督教似乎偏重來生,但是看實加以分析之後,就會發現並非如此。聖經教導我們以來生的眼光看今生,又以今生的眼光看來生。當我們這樣看一切事物的時候,就不致有所蒙蔽。永世的眼光使我們發現事物的永恆價值如何,不致迷醉於暫時的享受之中;同時也會使我們實事求是的去作每一件事,不致貪圖虛名,務名失實。
總括一句來講,基督的福音引導我們認識天父,投回他的懷抱,獲得心靈的富足,享受真的自由幸福,負起基督之軛去順服天父的旨意,擔起祂所託付給我們的責任,捨己從主,讓基督的樣式(新人)彰顯在我們的生活中因而與基督一同升高,獲得永遠的榮耀和福份。這一切都是藉着基督與我們的交換而獲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