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異象——神工作的架構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76期,1984年10月,頁5-7。
[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76期,1984年10月,頁5-7。[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神將一個重要的異象賜給先知撒迦利亞(亞四)。這異象曾在以色列人的歷史中,產生重大的作用,它與以色列人被擄歸回後的中興,有密切的關係。它不但對當時的選民有意義,也對今天的教會富有意義。 三「金」 在這異象中,有三樣事物是用「金」來形容的。這表示它們的意義極為寶貴和重要,値得我們特別注意和研究。 一、「金」燈臺(四2) 這金燈臺是整個異象的中心,它表示神對選民的旨意:在列國中為神發光。它有七個燈頭,表示發出完全的光。這燈臺的意義對神極為寶貴。當選民復興時,這燈臺的光輝就明亮地照射出來。這是他們的生命見證。 二、「金」色油(四12) 這金色油是從金燈臺兩邊的兩棵橄欖樹流出來的。它代表聖靈的能力和作為。它的作用在第六節宣告出來:「不是倚靠勢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靈方能成事!」這裏所說的「事」,就是指金燈臺發光說的,只有聖靈的能力和作為,才能使選民或教會發光。今天教會必須重新追求聖靈的能力。 三、「金」咀(四12) 這是本文信息的重點。金色油藉金咀流出。因此,「咀」是通道或聯繫的意思。在這一個異象中,有幾種通道是極其重要和寶貴的。 1﹒第一種通道——「兩根橄欖枝」(四12-14) 橄欖樹的油藉着兩根枝子流出來,流進四十九條管子裏面去。這兩根枝子是甚麼意思?在其意義闡明的過程中,在短短四節經文裏面,竟有三問二答,可見神要先知撒迦利亞十分清楚及徹底地明白這兩根樹枝的意義。 神的使者說:「這是兩個受膏者,站在普天下主的旁邊。」(四14)。這裏所說的「受膏者」,就是蒙揀選被膏立作領袖的意思。在當時來說,這兩位領袖就是大祭司約書亞(三1)和民政領袖所羅巴伯(四9)。一位是宗教領袖,一位是民政領袖。兩人合作成為聖靈工作的通道。在今天來說,這兩種領袖的意義是甚麼? ⅰ)宗教領袖 今天基督教的領袖,可以說就是各宗派的領袖、各福音機構的領袖、各種運動的領袖等。他們的影響力很大,所以他們的責任也很大。他們是否合神使用?是否能成為金色油——聖靈能力與作為的通道?這是極重要的問題。他們必須常常在神面前自省,認識和體會自己在神面前責任的重大,努力追求合神使用。 ⅱ)民政領袖 神不但用大祭司約書亞,也用民政領袖所羅巴伯。後者的作用同樣重要。今天,神不但用聖職人員,也用社會裏面基督徒的領袖們,例如基督徒政府首長、基督徒科學家、基督徒教授學者、基督徒作家、基督徒藝術家、基督徒教育家、基督徒運動員、基督徒政治家、基督徒社會名流等等。如果這些有地位和影響力的人,是有堅固信仰和獻身精神的基督徒,又有使命感,那麼,他們對福音和社會的貢獻,將會是多麼大! 今天,我們必須把基督徒獻身的觀念和範圍擴大,才能號召更多的基督徒投入神國度的行列裏面,產生更大的力量,動員更多的人才! 2﹒第二種通道——四十九條管子(四2) 金色油從兩根橄欖枝流入四十九條管子(每個燈頭有七條管子,七個燈頭共四十九條管子)。這些管子有甚麼意義?它們至少可以給我們三種提示: ⅰ)聖靈的各種恩賜 聖靈在教會中賜下全備(七七四十九:完全的完全)的恩賜,使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我們在教會中應該幫助和指導信徒發現自己的恩賜,發揮恩賜,發展恩賜,追求恩賜,加强恩賜,保守恩賜,鼓勵恩賜等,使聖工更加活潑興旺。 ⅱ)各種作聖工和傳福音的方法 神重視工人,也指示方法。只要方法,不顧工人,是要不得的;但是,只要工人不要方法,也是偏差。神在聖經歷史和教會歷史中,常常使用好方法。今天教會裏面也有不少有功效的好方法,例如:主日學、團契、學生福音事工、文字佈道、聖樂佈道、大眾傳播、藝術團契、工業福音事工、社會福利、教會學校、福音廣告等等。那裏有關心和負擔,那裏就有方法和途徑。新時代需要新方法。 3﹒第三種通道——先知的異象(四1、2) 神把這異象賜給先知撒迦利亞,然後藉着他把這異象傳達給選民。這是極重要的一條通道。 在《舊約》裏面,神曾興起各種類型的先知,例如:摩西是教導型的先知;以利亞是奮興型的先知;但以理是政治型的先知;阿摩司是社會正義型的先知;大衛是藝術型的先知(詩歌音樂)等。 今天,教會也需要一些在靈性和時代眞理上具先知先覺的領袖們,把神對這一個時代中教會的心意和計劃傳達出來,作為方向和重點上的指導。 4﹒第四種的通道——屬靈的幹部 教會不但需要高層領袖,也需要幹部人才,來有效地推行神藉高層幹部所啟發出來的心意和計劃。在此,我們看見訓練和栽培人才的需要。幹部人才愈多,教會的實力愈强。 神學院的造就事工,和教會內部的門徒訓練,是同樣的重要,都是教會當局所應該支持與推動的。 信心的呼聲 在聖靈能力、橄欖枝,和管子之間的相互關係中,有一個極重要的條件,就是信心。因此,在這異象中有信心的四個呼聲: 1﹒「大山哪,你算甚麼呢?在所羅巴伯面前,你必成為平地。」(四7)信心能使大山變為平地。這恰是「信公移山」。 2﹒「人且大聲歡呼,說:願恩惠、恩惠,歸予這殿(原文作石)!」(四7)不但大山變為平地,而且大山上的石頭,竟成為建殿的材料:攔阻終成祝福與助力。 3.「他的手也必完成這工!」(四9)神是創始成終的神。 4.「誰藐視這日的事為小呢?」(四10)小的開端,在全能神的手中,終必成就大業。 這異象是今天教會所極其需要的。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76期,1984年10月,頁5-7。
[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神將一個重要的異象賜給先知撒迦利亞(亞四)。這異象曾在以色列人的歷史中,產生重大的作用,它與以色列人被擄歸回後的中興,有密切的關係。它不但對當時的選民有意義,也對今天的教會富有意義。
三「金」
在這異象中,有三樣事物是用「金」來形容的。這表示它們的意義極為寶貴和重要,値得我們特別注意和研究。
一、「金」燈臺(四2)
這金燈臺是整個異象的中心,它表示神對選民的旨意:在列國中為神發光。它有七個燈頭,表示發出完全的光。這燈臺的意義對神極為寶貴。當選民復興時,這燈臺的光輝就明亮地照射出來。這是他們的生命見證。
二、「金」色油(四12)
這金色油是從金燈臺兩邊的兩棵橄欖樹流出來的。它代表聖靈的能力和作為。它的作用在第六節宣告出來:「不是倚靠勢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靈方能成事!」這裏所說的「事」,就是指金燈臺發光說的,只有聖靈的能力和作為,才能使選民或教會發光。今天教會必須重新追求聖靈的能力。
三、「金」咀(四12)
這是本文信息的重點。金色油藉金咀流出。因此,「咀」是通道或聯繫的意思。在這一個異象中,有幾種通道是極其重要和寶貴的。
1﹒第一種通道——「兩根橄欖枝」(四12-14)
橄欖樹的油藉着兩根枝子流出來,流進四十九條管子裏面去。這兩根枝子是甚麼意思?在其意義闡明的過程中,在短短四節經文裏面,竟有三問二答,可見神要先知撒迦利亞十分清楚及徹底地明白這兩根樹枝的意義。
神的使者說:「這是兩個受膏者,站在普天下主的旁邊。」(四14)。這裏所說的「受膏者」,就是蒙揀選被膏立作領袖的意思。在當時來說,這兩位領袖就是大祭司約書亞(三1)和民政領袖所羅巴伯(四9)。一位是宗教領袖,一位是民政領袖。兩人合作成為聖靈工作的通道。在今天來說,這兩種領袖的意義是甚麼?
ⅰ)宗教領袖
今天基督教的領袖,可以說就是各宗派的領袖、各福音機構的領袖、各種運動的領袖等。他們的影響力很大,所以他們的責任也很大。他們是否合神使用?是否能成為金色油——聖靈能力與作為的通道?這是極重要的問題。他們必須常常在神面前自省,認識和體會自己在神面前責任的重大,努力追求合神使用。
ⅱ)民政領袖
神不但用大祭司約書亞,也用民政領袖所羅巴伯。後者的作用同樣重要。今天,神不但用聖職人員,也用社會裏面基督徒的領袖們,例如基督徒政府首長、基督徒科學家、基督徒教授學者、基督徒作家、基督徒藝術家、基督徒教育家、基督徒運動員、基督徒政治家、基督徒社會名流等等。如果這些有地位和影響力的人,是有堅固信仰和獻身精神的基督徒,又有使命感,那麼,他們對福音和社會的貢獻,將會是多麼大!
今天,我們必須把基督徒獻身的觀念和範圍擴大,才能號召更多的基督徒投入神國度的行列裏面,產生更大的力量,動員更多的人才!
2﹒第二種通道——四十九條管子(四2)
金色油從兩根橄欖枝流入四十九條管子(每個燈頭有七條管子,七個燈頭共四十九條管子)。這些管子有甚麼意義?它們至少可以給我們三種提示:
ⅰ)聖靈的各種恩賜
聖靈在教會中賜下全備(七七四十九:完全的完全)的恩賜,使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我們在教會中應該幫助和指導信徒發現自己的恩賜,發揮恩賜,發展恩賜,追求恩賜,加强恩賜,保守恩賜,鼓勵恩賜等,使聖工更加活潑興旺。
ⅱ)各種作聖工和傳福音的方法
神重視工人,也指示方法。只要方法,不顧工人,是要不得的;但是,只要工人不要方法,也是偏差。神在聖經歷史和教會歷史中,常常使用好方法。今天教會裏面也有不少有功效的好方法,例如:主日學、團契、學生福音事工、文字佈道、聖樂佈道、大眾傳播、藝術團契、工業福音事工、社會福利、教會學校、福音廣告等等。那裏有關心和負擔,那裏就有方法和途徑。新時代需要新方法。
3﹒第三種通道——先知的異象(四1、2)
神把這異象賜給先知撒迦利亞,然後藉着他把這異象傳達給選民。這是極重要的一條通道。
在《舊約》裏面,神曾興起各種類型的先知,例如:摩西是教導型的先知;以利亞是奮興型的先知;但以理是政治型的先知;阿摩司是社會正義型的先知;大衛是藝術型的先知(詩歌音樂)等。
今天,教會也需要一些在靈性和時代眞理上具先知先覺的領袖們,把神對這一個時代中教會的心意和計劃傳達出來,作為方向和重點上的指導。
4﹒第四種的通道——屬靈的幹部
教會不但需要高層領袖,也需要幹部人才,來有效地推行神藉高層幹部所啟發出來的心意和計劃。在此,我們看見訓練和栽培人才的需要。幹部人才愈多,教會的實力愈强。
神學院的造就事工,和教會內部的門徒訓練,是同樣的重要,都是教會當局所應該支持與推動的。
信心的呼聲
在聖靈能力、橄欖枝,和管子之間的相互關係中,有一個極重要的條件,就是信心。因此,在這異象中有信心的四個呼聲:
1﹒「大山哪,你算甚麼呢?在所羅巴伯面前,你必成為平地。」(四7)信心能使大山變為平地。這恰是「信公移山」。
2﹒「人且大聲歡呼,說:願恩惠、恩惠,歸予這殿(原文作石)!」(四7)不但大山變為平地,而且大山上的石頭,竟成為建殿的材料:攔阻終成祝福與助力。
3.「他的手也必完成這工!」(四9)神是創始成終的神。
4.「誰藐視這日的事為小呢?」(四10)小的開端,在全能神的手中,終必成就大業。
這異象是今天教會所極其需要的。
門徒生活中的危機:正流行的十種主義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71期,1984年5月,頁24-26。
[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71期,1984年5月,頁24-26。[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令人希奇地,今日門徒生活中的危機,仍與二千年前一樣,不過改頭換面而已。當日主耶穌發現門徒們生活中出現危機時,就提醒他們要小心提防。祂所用的字眼是:「謹愼」、「儆醒」、「留心」、「小心」等。祂所提出來的要點,恰與今日流行的一些觀念互相吻合。分述如下。 一、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 主耶穌對門徒們說:「你們要小心,不可將善事行在人的面前。」(太六1)。當時的一般宗教徒,善於自我表現,把善事當作沽名釣譽的工具。主的門徒們甚易受其影響,所以主耶穌提醒他們要小心。 今天正是「表現主義」流行的時代。一般人從兒童時期開始,就受着「自我表現」的鼓勵。社會上的一切理論和風尚,都在直接地提倡「自我表現」。生存在這樣的一個時代裏面,教會很容易受其影響,不知不覺走上表現主義的道路。當大家爭着有所「表現」時,一切就趨於表面化,無人肯作「密室」工夫、品格工夫,和根基工夫了。這種情況的必然結果,就是膚淺和虛偽。這無疑是一種危機。 這危機的解藥,就是主所說的:「你父在暗中察看。」(太六4)讓我們牢牢的記住這一句話。讓我們把表現自己變為表現基督。 二、宗教物質主義Religious materialism 主耶穌對門徒們說:「你們要謹愼防備……撒都該人的酵。」(太十六6) 撒都該人腳踏兩家船,一方面要宗教,一方面要抓世界。他們聰明地形成了一種混合的信仰:宗教性的物質主義。今天在這一個物質主義流行的時代中,教會若不小心,也會陷溺其中。事實上,教會裏面已經有不少宗教物質主義的表現了。 你看:以物質的標準來衡量教會的水準,這不是宗教物質主義麼?以數目字來計算教會的成功,這不是宗教物質主義麼?以長執的社會地位來決定他們在教會中的領導地位,這不是宗教物質主義麼?以行政組織取代靈力和肢體關係,這不是宗教物質主義麼?以建築漂亮的禮拜堂作為最重要的追求目標,這不是宗教物質主義麼?以「大」為教會的追求對象,這不是宗教物質主義麼?不錯,數字、組織、大、獻金等,都有它們的意義和價値,但是我們必須當心它們有酵的作用——發展到變質的地步。 三、規條主義Legalism 主耶穌對門徒說:「你們要謹愼防備法利賽人……的酵。」(太十六6)。法利賽人的酵是律法主義或規條主義的酵。 今天社會的病態之一,是「縱容主義」(permissiveness)——甚麼事都可以作。「容許」(tolerance)成為美德;約束與管制被視為「偏狹」。這是社會敗壞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有不少人認為,針對時弊,教會裏面必須有嚴厲的規條,才是解救這種縱容潮流的良藥。 其實不然。規條主義從來不能解決問題。只有「生命所發的自律」才能救人脫離縱容主義的禍害。只有當教會中有聖靈的工作,多人眞正重生時,我們才可以有功效地宣講屬靈的道德律,得到重生者的遵守。基督徒家庭中、基督教學校中、神學院中都是一樣。門徒生活中的危機之一是以規條代替生命的自律。 四、傳統主義Traditionalism 傳統主義也是法利賽人的酵之一。主耶穌說,他們死守古人的遺傳,卻違背了神的旨意。 今天教會增長和更新的最大阻力之一,就是教會裏面許多出於人意的傳統。有的是聚會方式的傳統(不能容納會友參與較多的方式);有的是牧師權柄的傳統(不能接受由會友而來較合《聖經》的建議);有的是長執權柄的傳統(不能接受傳道人屬靈的領導,也不肯接受訓練。);有的是佈道方式的傳統(只使用某一種固定的佈道方式);有的是年齡上的傳統(對青年壯年會友的不信任);有的是組織上的傳統(只有兒童主日學,成人沒有團契生活。);有的是觀念上的傳統(只顧本堂,不支持福音機構的工作)等等。這些傳統造成聖工停滯不前的現象。 但是,當我們面對教會傳統時,必須十分小心分辨:那些是符合《聖經》的,那些是不符合的,那些是好的,那些是不好的,那些是中性的等等。分辨時,千萬不要犯幼稚病,要注意各種有關的因素。當謀求改變時,絕不可用血氣,必須多祈禱,求主動工,採用協議、漸進方式,等候神的時間和機會。智慧、謙卑、等候,是不可缺少的。不然,害多利少。五、字句主義Letterism 字句主義又是法利賽人的酵之一。他們咬文嚼字,頑守字面意義,造成固執不化和劃地自限的結果。 字句主義今天仍然在影響着教會,攔阻門徒進入「精意」之堂。你看,有人不肯進入講壇在正中的禮拜堂參加崇拜,因為那是人奪取了神的地位;有人一聽見講員用「上帝」二字,就立刻關起心門不能聽道;有人不准用「神」字的傳道人到自己的教會裏來講道;有人不接受「洗」禮的愛主信徒在自己的浸禮教會中同領聖餐;有的教會只可有七位執事,因為初期教會只有七位執事;有人絕不稱呼人為牧「師」,因為主說過不可被人稱為「師」;有人認為每一城市裏面只可以有一所教會,因為使徒時代各城市中只有一所教會,其他的都是「家」等等。這些字句的影響,攔阻門徒進入基督身體的愛之交通裏面去。 六、工作主義Activism 主耶穌對門徒說:「總要儆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太廿六41) 當人認為主耶穌應該工作時,祂卻往曠野去多用時間禱告(參可一32-37)。祂也吩咐門徒要儆醒禱告。 今天是一個行動主義的時代(an activist age):有政治上的行動主義,有社會上的行動主義,也有宗教上的行動主義。讓我借用這一個字眼,來形容教會中許多熱心工作的人。他們以為工作是一切:以工作代替了禱告,代替了關係,代替了愛心,代替了靈性…… 「免得入了迷惑」這一句話中的「迷惑」二字,可否包括「工作的迷惑」在內?工作確實可以變成一種迷惑。 有人說得好:「我們在禱告中的(似乎)不工作,把工作的機會給予神。」神一工作,甚麼都成了。 七、自我中心主義Egoism 主耶穌在客西馬尼園中的禱告,最主要的焦點,是「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跟着,祂對門徒說:「總要儆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很自然地,這句話中的要點,是要門徒藉着禱告避免陷入「自我中心」的迷惑,而能和主一同說:「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 今天顯然是一個自我中心的時代:在哲學上來說,實存主義最為流行,而實存主義的基本觀念,是以人自己為一切的標準;在道德上而言,正如保羅所預言末世的情況:「人要專顧自己」,即自私自利。在風氣上來說,人在放縱並表現自己;在文化上而言,人本主義滲透一切,而人本主義即人神對立之下的自我中心。在這樣的潮流中,基督門徒必須學習「不再是我,乃是基督」的基本功課。 八、形式主義Formalism 主耶穌對門徒說:「所以你們應當小心怎樣聽,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凡沒有的,連他自以為有的,也要奪去。」(路八18) 在這裏,主耶穌提及一種人,他們在靈性上是「沒有」的一羣,但是他們卻「自以為有」。他們的結果是由屬靈的貧乏下墜至更貧乏。這是主耶穌要我們「小心」的一件事。 那些「沒有而自以為有」的人,為甚麼會自以為有呢?必然是因為他們具有某種「有」的形式。形式上有而實際上無。這就是形式主義。 形式主義是欺人呢,還是自欺呢?起初是欺人,但是日久之後,連自己也漸漸把形式當作眞實而自以為有了。這就是自欺。基督門徒所尋求的,是實有,而非自以為有。 九、神學上的人本主義Theological humanism 主耶穌對門徒說:「你們應當小心怎樣聽。」(路八18)「所以要回想你是怎樣領受,怎樣聽見的,又要遵守,並要悔改。若不儆醒……」(啟三3)。 主耶穌要門徒「小心聽」——聽得正確,領受得正確,然後才能信仰正確。主耶穌要他們儆醒回想:他們起初是怎樣從主和使徒領受了信仰,並且保守和遵守。 今天是一個用人的理論代替神啟示的時代,而在許多神學理論中滲透着人本主義的思想。不但如此,在福音信仰的教會中,也有不少以人為中心的因素,例如:以人為中心的崇拜(娛樂興趣多於敬拜態度entertainment worship);以人為中心的傳道信息(信耶穌可得喜樂滿足平安,而不講向神悔改);以人的興趣為中心的團契節目等等。 今天,在福音信仰的圈子裏面,那些受過高等神學教育的年輕領袖們,必須特別留心保持聖經信仰,不可妥協和動搖! 十、沒有生命的正統主義Dead orthodoxism 主耶穌對門徒說:「你們要謹愼……你總要饒恕他。」(路十七3、4)。主耶穌要門徒小心不可失去愛心。有一次主醫好了一個手臂枯乾的人,但是週圍那些正統信仰的猶太教徒,卻硬着心要對付主耶穌,因為他們認為祂破壞了安息日的規例。主為他們憂傷而發義怒。 今天,純正信仰確實非常重要。但是,讓我們牢記:有純正信條的人可能尚未重生,那就是死的純正信仰了。若一個人沒有愛心,他的信仰無論多麼正確,都難以證明他是一個重生了的人。基督門徒必須緊記:「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雅二17)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71期,1984年5月,頁24-26。
[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令人希奇地,今日門徒生活中的危機,仍與二千年前一樣,不過改頭換面而已。當日主耶穌發現門徒們生活中出現危機時,就提醒他們要小心提防。祂所用的字眼是:「謹愼」、「儆醒」、「留心」、「小心」等。祂所提出來的要點,恰與今日流行的一些觀念互相吻合。分述如下。
一、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
主耶穌對門徒們說:「你們要小心,不可將善事行在人的面前。」(太六1)。當時的一般宗教徒,善於自我表現,把善事當作沽名釣譽的工具。主的門徒們甚易受其影響,所以主耶穌提醒他們要小心。
今天正是「表現主義」流行的時代。一般人從兒童時期開始,就受着「自我表現」的鼓勵。社會上的一切理論和風尚,都在直接地提倡「自我表現」。生存在這樣的一個時代裏面,教會很容易受其影響,不知不覺走上表現主義的道路。當大家爭着有所「表現」時,一切就趨於表面化,無人肯作「密室」工夫、品格工夫,和根基工夫了。這種情況的必然結果,就是膚淺和虛偽。這無疑是一種危機。
這危機的解藥,就是主所說的:「你父在暗中察看。」(太六4)讓我們牢牢的記住這一句話。讓我們把表現自己變為表現基督。
二、宗教物質主義Religious materialism
主耶穌對門徒們說:「你們要謹愼防備……撒都該人的酵。」(太十六6)
撒都該人腳踏兩家船,一方面要宗教,一方面要抓世界。他們聰明地形成了一種混合的信仰:宗教性的物質主義。今天在這一個物質主義流行的時代中,教會若不小心,也會陷溺其中。事實上,教會裏面已經有不少宗教物質主義的表現了。
你看:以物質的標準來衡量教會的水準,這不是宗教物質主義麼?以數目字來計算教會的成功,這不是宗教物質主義麼?以長執的社會地位來決定他們在教會中的領導地位,這不是宗教物質主義麼?以行政組織取代靈力和肢體關係,這不是宗教物質主義麼?以建築漂亮的禮拜堂作為最重要的追求目標,這不是宗教物質主義麼?以「大」為教會的追求對象,這不是宗教物質主義麼?不錯,數字、組織、大、獻金等,都有它們的意義和價値,但是我們必須當心它們有酵的作用——發展到變質的地步。
三、規條主義Legalism
主耶穌對門徒說:「你們要謹愼防備法利賽人……的酵。」(太十六6)。法利賽人的酵是律法主義或規條主義的酵。
今天社會的病態之一,是「縱容主義」(permissiveness)——甚麼事都可以作。「容許」(tolerance)成為美德;約束與管制被視為「偏狹」。這是社會敗壞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有不少人認為,針對時弊,教會裏面必須有嚴厲的規條,才是解救這種縱容潮流的良藥。
其實不然。規條主義從來不能解決問題。只有「生命所發的自律」才能救人脫離縱容主義的禍害。只有當教會中有聖靈的工作,多人眞正重生時,我們才可以有功效地宣講屬靈的道德律,得到重生者的遵守。基督徒家庭中、基督教學校中、神學院中都是一樣。門徒生活中的危機之一是以規條代替生命的自律。
四、傳統主義Traditionalism
傳統主義也是法利賽人的酵之一。主耶穌說,他們死守古人的遺傳,卻違背了神的旨意。
今天教會增長和更新的最大阻力之一,就是教會裏面許多出於人意的傳統。有的是聚會方式的傳統(不能容納會友參與較多的方式);有的是牧師權柄的傳統(不能接受由會友而來較合《聖經》的建議);有的是長執權柄的傳統(不能接受傳道人屬靈的領導,也不肯接受訓練。);有的是佈道方式的傳統(只使用某一種固定的佈道方式);有的是年齡上的傳統(對青年壯年會友的不信任);有的是組織上的傳統(只有兒童主日學,成人沒有團契生活。);有的是觀念上的傳統(只顧本堂,不支持福音機構的工作)等等。這些傳統造成聖工停滯不前的現象。
但是,當我們面對教會傳統時,必須十分小心分辨:那些是符合《聖經》的,那些是不符合的,那些是好的,那些是不好的,那些是中性的等等。分辨時,千萬不要犯幼稚病,要注意各種有關的因素。當謀求改變時,絕不可用血氣,必須多祈禱,求主動工,採用協議、漸進方式,等候神的時間和機會。智慧、謙卑、等候,是不可缺少的。不然,害多利少。五、字句主義Letterism
字句主義又是法利賽人的酵之一。他們咬文嚼字,頑守字面意義,造成固執不化和劃地自限的結果。
字句主義今天仍然在影響着教會,攔阻門徒進入「精意」之堂。你看,有人不肯進入講壇在正中的禮拜堂參加崇拜,因為那是人奪取了神的地位;有人一聽見講員用「上帝」二字,就立刻關起心門不能聽道;有人不准用「神」字的傳道人到自己的教會裏來講道;有人不接受「洗」禮的愛主信徒在自己的浸禮教會中同領聖餐;有的教會只可有七位執事,因為初期教會只有七位執事;有人絕不稱呼人為牧「師」,因為主說過不可被人稱為「師」;有人認為每一城市裏面只可以有一所教會,因為使徒時代各城市中只有一所教會,其他的都是「家」等等。這些字句的影響,攔阻門徒進入基督身體的愛之交通裏面去。
六、工作主義Activism
主耶穌對門徒說:「總要儆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太廿六41)
當人認為主耶穌應該工作時,祂卻往曠野去多用時間禱告(參可一32-37)。祂也吩咐門徒要儆醒禱告。
今天是一個行動主義的時代(an activist age):有政治上的行動主義,有社會上的行動主義,也有宗教上的行動主義。讓我借用這一個字眼,來形容教會中許多熱心工作的人。他們以為工作是一切:以工作代替了禱告,代替了關係,代替了愛心,代替了靈性……
「免得入了迷惑」這一句話中的「迷惑」二字,可否包括「工作的迷惑」在內?工作確實可以變成一種迷惑。
有人說得好:「我們在禱告中的(似乎)不工作,把工作的機會給予神。」神一工作,甚麼都成了。
七、自我中心主義Egoism
主耶穌在客西馬尼園中的禱告,最主要的焦點,是「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跟着,祂對門徒說:「總要儆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很自然地,這句話中的要點,是要門徒藉着禱告避免陷入「自我中心」的迷惑,而能和主一同說:「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
今天顯然是一個自我中心的時代:在哲學上來說,實存主義最為流行,而實存主義的基本觀念,是以人自己為一切的標準;在道德上而言,正如保羅所預言末世的情況:「人要專顧自己」,即自私自利。在風氣上來說,人在放縱並表現自己;在文化上而言,人本主義滲透一切,而人本主義即人神對立之下的自我中心。在這樣的潮流中,基督門徒必須學習「不再是我,乃是基督」的基本功課。
八、形式主義Formalism
主耶穌對門徒說:「所以你們應當小心怎樣聽,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凡沒有的,連他自以為有的,也要奪去。」(路八18)
在這裏,主耶穌提及一種人,他們在靈性上是「沒有」的一羣,但是他們卻「自以為有」。他們的結果是由屬靈的貧乏下墜至更貧乏。這是主耶穌要我們「小心」的一件事。
那些「沒有而自以為有」的人,為甚麼會自以為有呢?必然是因為他們具有某種「有」的形式。形式上有而實際上無。這就是形式主義。
形式主義是欺人呢,還是自欺呢?起初是欺人,但是日久之後,連自己也漸漸把形式當作眞實而自以為有了。這就是自欺。基督門徒所尋求的,是實有,而非自以為有。
九、神學上的人本主義Theological humanism
主耶穌對門徒說:「你們應當小心怎樣聽。」(路八18)「所以要回想你是怎樣領受,怎樣聽見的,又要遵守,並要悔改。若不儆醒……」(啟三3)。
主耶穌要門徒「小心聽」——聽得正確,領受得正確,然後才能信仰正確。主耶穌要他們儆醒回想:他們起初是怎樣從主和使徒領受了信仰,並且保守和遵守。
今天是一個用人的理論代替神啟示的時代,而在許多神學理論中滲透着人本主義的思想。不但如此,在福音信仰的教會中,也有不少以人為中心的因素,例如:以人為中心的崇拜(娛樂興趣多於敬拜態度entertainment worship);以人為中心的傳道信息(信耶穌可得喜樂滿足平安,而不講向神悔改);以人的興趣為中心的團契節目等等。
今天,在福音信仰的圈子裏面,那些受過高等神學教育的年輕領袖們,必須特別留心保持聖經信仰,不可妥協和動搖!
十、沒有生命的正統主義Dead orthodoxism
主耶穌對門徒說:「你們要謹愼……你總要饒恕他。」(路十七3、4)。主耶穌要門徒小心不可失去愛心。有一次主醫好了一個手臂枯乾的人,但是週圍那些正統信仰的猶太教徒,卻硬着心要對付主耶穌,因為他們認為祂破壞了安息日的規例。主為他們憂傷而發義怒。
今天,純正信仰確實非常重要。但是,讓我們牢記:有純正信條的人可能尚未重生,那就是死的純正信仰了。若一個人沒有愛心,他的信仰無論多麼正確,都難以證明他是一個重生了的人。基督門徒必須緊記:「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雅二17)
教會傳統的價值與權威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70期,1984年4月,頁8-10。
[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70期,1984年4月,頁8-10。[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教會有傳統,這是事實,但傳統並非固定的,而是在不斷演變中,今天新的措施可能成為明日的傳統。例如約翰衛斯理的露天佈道會,在當時是一個新的傳福音方式,他常在清晨五時在郊外主領佈道會,多人信主得救,這在當時來說,是一個新的方向,一種新的途徑,但到了今日,在教會裏開佈道會已成為傳統的方式。又如主日學,其發展是近世的事,起初是教會一種新的事工,但今天已成傳統,可見傳統是經常在變遷之中。 我們應如何看教會傳統的價值與權威?我們要用一種非固定的眼光來看,同時要認識到教會傳統的權威是建基於神的啟示。教會有權威,但教會的權威不是本身具備的,而是來自神的啟示,甚麼時候教會走在神啟示的路上,教會就有權威,甚麼時候離開神的啟示,就失去權威。我們若探討教會的傳統有沒有價值,就要看那傳統是否基於神的啟示,這是十分重要的事。 教會的權威是從神領受的權威,《馬太福音》十八章十八節說:「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們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單看這句話,我們覺得門徒有很大的權柄,但若進一步想,就發現這權柄有其基礎和根據。門徒不能隨便捆綁一個人,也不能任意釋放一個人,門徒所以能捆綁一個人,是因為看到那人是被基督的眞理所捆綁,意思是他被眞理所定罪,門徒就根據眞理的權威捆綁他,宣告他是被捆綁的,而在地上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 另一方面,門徒也可以根據基督的眞理宣告一個人的釋放,門徒所作的,就是執行基督的權柄,這是一種代表性的權柄。 我們要看教會傳統的權威,就得先知道神的啟示是甚麼,然後根據神的啟示來評判教會的傳統。今天,每一基督徒都有一個評判的地位,評判的標準就是《聖經》。當教會的傳統離開《聖經》的路線時,我們就可以否定那一傳統,不管這傳統已流傳多少年代,仍可被否定。我們不是跟隨傳統做事,也非盲目的反傳統,基督徒不跟着世界的潮流走,但也不反潮流,我們跟從的是基督,若基督的方向與潮流的方向相反,我們就要反潮流,但如果潮流的某一部分與基督的方向相同,我們就在那一部分順潮流而行。所以或順或逆,都以基督為根據,並非出於自己的喜好。眾人都喜歡的不一定好,但也不一定錯,我們若跟隨基督,就會清楚看到甚麼是該擁護的,甚麼是該反對的。我相信在這個新時代裏愈來愈多基督徒有這樣的眼光,不是說過去沒有,但不如今天的普遍。我們在這新時代裏一步一步向前走,需要根據《聖經》和基督作評準,才能有正確的眼光。 當有人站起來高呼改革時,我們在心裏馬上要有這樣的反應:我要聽聽他所講的是否合乎《聖經》的眞理。這種冷靜的聆聽與思攷,在今天的時代極為需要。今天的時代有一個好處,就是一切事物都在一種動的狀態之中,在一般人的思想裏,沒有甚麼是固定的,都在變動之中,基督徒也受這種思想影響。我相信聖靈會利用這個時代的特點,讓基督徒藉此機會冷靜思攷今天教會的傳統到底合不合《聖經》,這是很大的好處。教會甚麼時候失去自我評判的能力,就停止進步。教會絕不可失去獨立思攷與評判的能力,而評判的依據就是基督的眞理。今天的年輕人有一特點,就是愛自己獨立思攷和評判,但是一般非基督徒的青年沒有標準,於是自己就變為自己的標準,他們有思想與評判的自由,卻沒有標準,於是就產生混亂,這是全世界的青年人所面對的眞實情況。但基督徒不但有思想的自由、評判的權利,還有眞理的標準,因此當我們思想與評判時,要持定基督眞理的標準,那後果就不是混亂,而是進步。這是屬靈的檢討,這檢討對今天的教會有極良好的作用。 評判教會的傳統,切勿過於極端,不要過分着重表面的字句。有人說要按《聖經》來評判教會,其實是根據《聖經》的字句,作為絕對的尺度來衡量教會。例如:有一個團體十分着重「回到《聖經》去」這個口號,他們指出今天的教會有那些那些地方不合《聖經》,一定要改變,他們所提的要點之一,就是人信主後應立刻受洗或受浸,因為埃提阿伯太監(參徒八)是一信主即受洗,因此信徒也應如此。這種「回到《聖經》」的做法,事實上是回到《聖經》表面的字句。若有另外一個團體說,隨便給一個人施洗太危險,一定要等一段時間,看他有否新生命的表現,於是規定人信主後必須等候兩年才可受洗,這是另一個極端。我們用《聖經》來評判教會的傳統,要小心避免跑到字面的極端去。我現在提出三個評判教會傳統的準則: 一、《聖經》基本的原則 神的話語給予我們基本的原則,但切忌把原則變成字句。倘若有兩間教會對立,一間只設立執事,另一間則認為有執事也必須有長老,兩間教會因此對立,各執一詞,都說自己是依據《聖經》,這就是把原則變為細則,因而產生錯誤。教會甚麼時候把一個屬靈的原則變為字句,就馬上四分五裂,同一教會的人也可能變成水火不容。我們必須盡量去體會和了解《聖經》的基本原則,而以這些原則本身作為標準。 我舉一個實例:有一教會為籌募經費而舉行賣物會,因為一般會友沒受過奉獻眞理的教導和訓練,不願甘心樂意奉獻,必須透過一些較吸引的方法才肯奉獻。倘若這教會每逢有經濟需要就舉行賣物會,而忽略教導信徒熱心奉獻和受託作好管家的眞理,就忽略了很基本很重要的屬靈原則。賣物會本身沒錯,有人批評賣物會所定價格太高,是欺騙,我覺得這批評太過分。誠然,賣物會所訂的售價比物品的原價高,但這並不是偷偷的做,而是公開的,大家都曉得。人來賣物會,是明知物品的賣價遠超它本身的價值,他們所以買這貴東西,一方面是要湊熱鬧,另一方面還想支持籌款工作,所以這並非欺騙。重點不是賣物會的對錯,眞正問題的焦點其實是教會忽略了運用最基本的屬靈原則:訓練信徒負起甘心樂意奉獻、做好管家的責任。若不舉行賣物會,信徒就不奉獻,這是失敗,是忽略了基本的屬靈原則。我們的注意力要放在基本的事上,而非表面的事上,就不致鑽牛角尖,不會為自己造成許多問題,減少很多不必要的對立,而能走在神心意的路上。有人認為教會若舉行聖樂聚會來籌募經費,就沒問題,賣物會則絕對不可,其實兩種方法的基本性質一樣,都不是弟兄姊妹毫無條件的奉獻,而是必須加上一些有吸引性的節目他們才願意奉獻。因此,主要的問題仍是教會教導的責任。 倘若一間教會已盡力訓練信徒奉獻,但是明白奉獻不等如實行奉獻,因為人性的輭弱,信徒在奉獻的事上仍表現冷淡,教會於是就人性的輭弱給他們一點幫助,用一些特別的節目來吸引他們,使他們更樂意奉獻,這可以不可以?這與屬靈價值無關,而是為遷就人性的輭弱退一步的辦法。神用不用退一步的辦法呢?有些時候用。神對我們的旨意是最好的,但有時我們不體會、不接受,神就退而求其次,就我們的輭弱而用退一步的方法。無疑教會應有最高的目標和準則,求屬靈眞正的價值,但當我們盡了一切的努力和本分後,也不要因別人流露了人性的輭弱而苛刻地批評。我相信我的教會永遠不會有賣物會,但我從不批評那些有賣物會的教會,我只是盼望所有教會都注重那個屬靈的最基本原則,盡量求最高的標準,而不是退而求其次。我們評判教會的傳統,一方面要持定基督的眞理,另一方面還要寬容人性的輭弱,也許有人不同意,這我也了解,事實上我巴不得自己可以說要百分之百贊成絕對的標準,但我若在神與人面前誠實的話,我會說只要我們一天仍在肉身之內,就至少要有一些的寬容,但是不要太多。也許我是在打自己的嘴巴,但這是出自我內心的誠實話。 若我的教會每週舉行一次聖餐,我就不要批評每月舉行一次聖餐的教會;若我的教會是每季舉行一次聖餐,我也不要批評每週舉行一次聖餐的教會。我們切忌把原則變為字句。我們別把寶貴的屬靈精力花費在字句上,或花在雞毛蒜皮的事上。今天這個大時代有極多的需要,有許多重要的事工亟待完成,我們別在小事上虛耗屬靈的力量,我深信這是神的心意。 有人說過這樣的話,十分正確:今天的講道也許能使一個基督徒發了脾氣而認罪,但卻未能造成一個人為眞理而犧牲性命。為發脾氣認罪是好的,是靈性的一部分,是生命的表現,但比起為信仰、為眞理而犧牲性命卻差得太遠了。我們今天應有的方向,是把力量集合起來,為眞理而犧牲,而不是花費氣力在小事情上。我絕不輕看小事,因為小事乃生命的表現,然而今天教會應有更大的目標,我們要把整個生命,把一切投在這個總目標上,要榮耀神、要傳福音、要教會增長……這許多工作的需要,就是把我們整個生命擺上仍不夠用!所以我們要於大處着眼,持定屬靈基本的原則,作為評判教會傳統的第一個標準。 二、聖靈的引導 聖靈對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引導,聖靈曉得這個時代的需要,就在這時代引導教會走一條合乎時代需要的路。聖靈是活潑的,祂曉得一切的情形,也曉得人心的需要,所以祂能帶領教會走上適切時代需要的道路。我們要給聖靈工作的機會,讓聖靈可以在教會中自由運作,發揮祂的能力。倘若有一個方法,雖不合傳統,但在其中卻可以看到聖靈能力的彰顯,叫人重生、悔改、奉獻、愛主……這樣的話,這方法是可行的,因為這是聖靈活潑的帶領,我們千萬不要限制聖靈活潑的工作。 三、時代的特性 在這個時代,我們應如何傳福音?如何引導人走愛主的道路?若一個團體出版一種突破性的刊物,用側面的方法來傳福音,把福音的種子撒在一般年輕人的心中,這方法可能是過去華人教會沒做過的。然而,在今天這個時代裏有這樣的需要,這是新的東西,非傳統的東西,但卻是時代需要的產品。 我們用這三個準則和方法:(一)《聖經》的基本原則、(二)聖靈的引導、(三)時代的需要,來評判教會的傳統,就能肯定與認識傳統的價值與權威。 今天,華人教會處於一個新的時代,在這個新時代裏有許多的可能性,大的可能性。當我們往前觀看的時候,心裏就有一個禱告:「主啊,求祢帶領華人教會在這新時代裏更有果效地事奉祢,更有果效地傳福音。主啊,我們該作甚麼?求主引領前路。」 這樣的禱告,主必答允。 (本文原為作者於一九七三年香港福音證主協會所舉辦之「教會教育事工研討會」中之講稿,經編輯室整理,並經作者過目允許刊出,謹此致謝。)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70期,1984年4月,頁8-10。
[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教會有傳統,這是事實,但傳統並非固定的,而是在不斷演變中,今天新的措施可能成為明日的傳統。例如約翰衛斯理的露天佈道會,在當時是一個新的傳福音方式,他常在清晨五時在郊外主領佈道會,多人信主得救,這在當時來說,是一個新的方向,一種新的途徑,但到了今日,在教會裏開佈道會已成為傳統的方式。又如主日學,其發展是近世的事,起初是教會一種新的事工,但今天已成傳統,可見傳統是經常在變遷之中。
我們應如何看教會傳統的價值與權威?我們要用一種非固定的眼光來看,同時要認識到教會傳統的權威是建基於神的啟示。教會有權威,但教會的權威不是本身具備的,而是來自神的啟示,甚麼時候教會走在神啟示的路上,教會就有權威,甚麼時候離開神的啟示,就失去權威。我們若探討教會的傳統有沒有價值,就要看那傳統是否基於神的啟示,這是十分重要的事。
教會的權威是從神領受的權威,《馬太福音》十八章十八節說:「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們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單看這句話,我們覺得門徒有很大的權柄,但若進一步想,就發現這權柄有其基礎和根據。門徒不能隨便捆綁一個人,也不能任意釋放一個人,門徒所以能捆綁一個人,是因為看到那人是被基督的眞理所捆綁,意思是他被眞理所定罪,門徒就根據眞理的權威捆綁他,宣告他是被捆綁的,而在地上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
另一方面,門徒也可以根據基督的眞理宣告一個人的釋放,門徒所作的,就是執行基督的權柄,這是一種代表性的權柄。
我們要看教會傳統的權威,就得先知道神的啟示是甚麼,然後根據神的啟示來評判教會的傳統。今天,每一基督徒都有一個評判的地位,評判的標準就是《聖經》。當教會的傳統離開《聖經》的路線時,我們就可以否定那一傳統,不管這傳統已流傳多少年代,仍可被否定。我們不是跟隨傳統做事,也非盲目的反傳統,基督徒不跟着世界的潮流走,但也不反潮流,我們跟從的是基督,若基督的方向與潮流的方向相反,我們就要反潮流,但如果潮流的某一部分與基督的方向相同,我們就在那一部分順潮流而行。所以或順或逆,都以基督為根據,並非出於自己的喜好。眾人都喜歡的不一定好,但也不一定錯,我們若跟隨基督,就會清楚看到甚麼是該擁護的,甚麼是該反對的。我相信在這個新時代裏愈來愈多基督徒有這樣的眼光,不是說過去沒有,但不如今天的普遍。我們在這新時代裏一步一步向前走,需要根據《聖經》和基督作評準,才能有正確的眼光。
當有人站起來高呼改革時,我們在心裏馬上要有這樣的反應:我要聽聽他所講的是否合乎《聖經》的眞理。這種冷靜的聆聽與思攷,在今天的時代極為需要。今天的時代有一個好處,就是一切事物都在一種動的狀態之中,在一般人的思想裏,沒有甚麼是固定的,都在變動之中,基督徒也受這種思想影響。我相信聖靈會利用這個時代的特點,讓基督徒藉此機會冷靜思攷今天教會的傳統到底合不合《聖經》,這是很大的好處。教會甚麼時候失去自我評判的能力,就停止進步。教會絕不可失去獨立思攷與評判的能力,而評判的依據就是基督的眞理。今天的年輕人有一特點,就是愛自己獨立思攷和評判,但是一般非基督徒的青年沒有標準,於是自己就變為自己的標準,他們有思想與評判的自由,卻沒有標準,於是就產生混亂,這是全世界的青年人所面對的眞實情況。但基督徒不但有思想的自由、評判的權利,還有眞理的標準,因此當我們思想與評判時,要持定基督眞理的標準,那後果就不是混亂,而是進步。這是屬靈的檢討,這檢討對今天的教會有極良好的作用。
評判教會的傳統,切勿過於極端,不要過分着重表面的字句。有人說要按《聖經》來評判教會,其實是根據《聖經》的字句,作為絕對的尺度來衡量教會。例如:有一個團體十分着重「回到《聖經》去」這個口號,他們指出今天的教會有那些那些地方不合《聖經》,一定要改變,他們所提的要點之一,就是人信主後應立刻受洗或受浸,因為埃提阿伯太監(參徒八)是一信主即受洗,因此信徒也應如此。這種「回到《聖經》」的做法,事實上是回到《聖經》表面的字句。若有另外一個團體說,隨便給一個人施洗太危險,一定要等一段時間,看他有否新生命的表現,於是規定人信主後必須等候兩年才可受洗,這是另一個極端。我們用《聖經》來評判教會的傳統,要小心避免跑到字面的極端去。我現在提出三個評判教會傳統的準則:
一、《聖經》基本的原則
神的話語給予我們基本的原則,但切忌把原則變成字句。倘若有兩間教會對立,一間只設立執事,另一間則認為有執事也必須有長老,兩間教會因此對立,各執一詞,都說自己是依據《聖經》,這就是把原則變為細則,因而產生錯誤。教會甚麼時候把一個屬靈的原則變為字句,就馬上四分五裂,同一教會的人也可能變成水火不容。我們必須盡量去體會和了解《聖經》的基本原則,而以這些原則本身作為標準。
我舉一個實例:有一教會為籌募經費而舉行賣物會,因為一般會友沒受過奉獻眞理的教導和訓練,不願甘心樂意奉獻,必須透過一些較吸引的方法才肯奉獻。倘若這教會每逢有經濟需要就舉行賣物會,而忽略教導信徒熱心奉獻和受託作好管家的眞理,就忽略了很基本很重要的屬靈原則。賣物會本身沒錯,有人批評賣物會所定價格太高,是欺騙,我覺得這批評太過分。誠然,賣物會所訂的售價比物品的原價高,但這並不是偷偷的做,而是公開的,大家都曉得。人來賣物會,是明知物品的賣價遠超它本身的價值,他們所以買這貴東西,一方面是要湊熱鬧,另一方面還想支持籌款工作,所以這並非欺騙。重點不是賣物會的對錯,眞正問題的焦點其實是教會忽略了運用最基本的屬靈原則:訓練信徒負起甘心樂意奉獻、做好管家的責任。若不舉行賣物會,信徒就不奉獻,這是失敗,是忽略了基本的屬靈原則。我們的注意力要放在基本的事上,而非表面的事上,就不致鑽牛角尖,不會為自己造成許多問題,減少很多不必要的對立,而能走在神心意的路上。有人認為教會若舉行聖樂聚會來籌募經費,就沒問題,賣物會則絕對不可,其實兩種方法的基本性質一樣,都不是弟兄姊妹毫無條件的奉獻,而是必須加上一些有吸引性的節目他們才願意奉獻。因此,主要的問題仍是教會教導的責任。
倘若一間教會已盡力訓練信徒奉獻,但是明白奉獻不等如實行奉獻,因為人性的輭弱,信徒在奉獻的事上仍表現冷淡,教會於是就人性的輭弱給他們一點幫助,用一些特別的節目來吸引他們,使他們更樂意奉獻,這可以不可以?這與屬靈價值無關,而是為遷就人性的輭弱退一步的辦法。神用不用退一步的辦法呢?有些時候用。神對我們的旨意是最好的,但有時我們不體會、不接受,神就退而求其次,就我們的輭弱而用退一步的方法。無疑教會應有最高的目標和準則,求屬靈眞正的價值,但當我們盡了一切的努力和本分後,也不要因別人流露了人性的輭弱而苛刻地批評。我相信我的教會永遠不會有賣物會,但我從不批評那些有賣物會的教會,我只是盼望所有教會都注重那個屬靈的最基本原則,盡量求最高的標準,而不是退而求其次。我們評判教會的傳統,一方面要持定基督的眞理,另一方面還要寬容人性的輭弱,也許有人不同意,這我也了解,事實上我巴不得自己可以說要百分之百贊成絕對的標準,但我若在神與人面前誠實的話,我會說只要我們一天仍在肉身之內,就至少要有一些的寬容,但是不要太多。也許我是在打自己的嘴巴,但這是出自我內心的誠實話。
若我的教會每週舉行一次聖餐,我就不要批評每月舉行一次聖餐的教會;若我的教會是每季舉行一次聖餐,我也不要批評每週舉行一次聖餐的教會。我們切忌把原則變為字句。我們別把寶貴的屬靈精力花費在字句上,或花在雞毛蒜皮的事上。今天這個大時代有極多的需要,有許多重要的事工亟待完成,我們別在小事上虛耗屬靈的力量,我深信這是神的心意。
有人說過這樣的話,十分正確:今天的講道也許能使一個基督徒發了脾氣而認罪,但卻未能造成一個人為眞理而犧牲性命。為發脾氣認罪是好的,是靈性的一部分,是生命的表現,但比起為信仰、為眞理而犧牲性命卻差得太遠了。我們今天應有的方向,是把力量集合起來,為眞理而犧牲,而不是花費氣力在小事情上。我絕不輕看小事,因為小事乃生命的表現,然而今天教會應有更大的目標,我們要把整個生命,把一切投在這個總目標上,要榮耀神、要傳福音、要教會增長……這許多工作的需要,就是把我們整個生命擺上仍不夠用!所以我們要於大處着眼,持定屬靈基本的原則,作為評判教會傳統的第一個標準。
二、聖靈的引導
聖靈對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引導,聖靈曉得這個時代的需要,就在這時代引導教會走一條合乎時代需要的路。聖靈是活潑的,祂曉得一切的情形,也曉得人心的需要,所以祂能帶領教會走上適切時代需要的道路。我們要給聖靈工作的機會,讓聖靈可以在教會中自由運作,發揮祂的能力。倘若有一個方法,雖不合傳統,但在其中卻可以看到聖靈能力的彰顯,叫人重生、悔改、奉獻、愛主……這樣的話,這方法是可行的,因為這是聖靈活潑的帶領,我們千萬不要限制聖靈活潑的工作。
三、時代的特性
在這個時代,我們應如何傳福音?如何引導人走愛主的道路?若一個團體出版一種突破性的刊物,用側面的方法來傳福音,把福音的種子撒在一般年輕人的心中,這方法可能是過去華人教會沒做過的。然而,在今天這個時代裏有這樣的需要,這是新的東西,非傳統的東西,但卻是時代需要的產品。
我們用這三個準則和方法:(一)《聖經》的基本原則、(二)聖靈的引導、(三)時代的需要,來評判教會的傳統,就能肯定與認識傳統的價值與權威。
今天,華人教會處於一個新的時代,在這個新時代裏有許多的可能性,大的可能性。當我們往前觀看的時候,心裏就有一個禱告:「主啊,求祢帶領華人教會在這新時代裏更有果效地事奉祢,更有果效地傳福音。主啊,我們該作甚麼?求主引領前路。」
這樣的禱告,主必答允。
(本文原為作者於一九七三年香港福音證主協會所舉辦之「教會教育事工研討會」中之講稿,經編輯室整理,並經作者過目允許刊出,謹此致謝。)
愛的回應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69期,1984年2、3月,封底。
[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69期,1984年2、3月,封底。[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西乃曠野會幕中的祭壇上 擺着切成碎塊的祭牲 在熊熊壇火閃爍中 若隱若現着十架上神羔羊破碎的生命 在各各他的蔭影中,我看見 馬利亞手中打破的玉瓶 傾倒着愛的至情 二千年的時間之霧,未能掩住 那手中釘痕和肋旁的傷處 二十個世紀的風吹雨淋,未能蝕損 保羅身上纍纍傷痕所繪成的「基督之印」 各各他的十字架 將它的影兒倒投在愛河的波下 我看見,兩個十字架緊緊的結連 正釘的,倒釘的 倒懸的彼得注目荊冠下基督的血面 「我不配,不配,但這是我的心願」 以破碎回應破碎 以愛痕回應愛痕 以十架回應十架 (經許可節錄自宣道會北角堂週刊八三年十二月)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69期,1984年2、3月,封底。
[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西乃曠野會幕中的祭壇上
擺着切成碎塊的祭牲
在熊熊壇火閃爍中
若隱若現着十架上神羔羊破碎的生命
在各各他的蔭影中,我看見
馬利亞手中打破的玉瓶
傾倒着愛的至情
二千年的時間之霧,未能掩住
那手中釘痕和肋旁的傷處
二十個世紀的風吹雨淋,未能蝕損
保羅身上纍纍傷痕所繪成的「基督之印」
各各他的十字架
將它的影兒倒投在愛河的波下
我看見,兩個十字架緊緊的結連
正釘的,倒釘的
倒懸的彼得注目荊冠下基督的血面
「我不配,不配,但這是我的心願」
以破碎回應破碎
以愛痕回應愛痕
以十架回應十架
(經許可節錄自宣道會北角堂週刊八三年十二月)
生命的事奉——我的牧者滕近輝牧師
作者:黃碩然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58期,1983年2、3月,頁13-16。
[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作者:黃碩然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58期,1983年2、3月,頁13-16。[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小序 我不願在此寫一個「超人」的故事,我是在見證一個把自己完全獻在祭壇上的人,如何以一個平凡的生命,活出不平凡的意義。 出生與重生 滕近輝牧師一九二二年一月十五日出生於山東省的一個牧者家中,自幼生性內向、害羞、不喜歡說話。念小學時,可以整天不發一言,終日靜坐看書,所以成績比同班年紀較大的同學還優異。十八歲那年,清楚明白救恩,切實認罪悔改,重生得救。 信主後的滕牧師有一顆火熱的心,要為主作見證。那時在他裏面有一個很強的動力,使他一反常態,勝過了害怕和不喜歡說話的性情,時常與兩三位弟兄走二、三十里路,下鄉佈道,向人唱詩,並邀請人來聽道。後來漸漸有了膽量,便特意購買船票,在渡船上來回,向乘客派發單張,傳講福音,請人相信耶穌。當時,因着救人靈魂的心志熱切催促,使他能不顧一切,衝破了性格的限制去傳福音。有了這樣的經驗後,主預備了他的心,以接受日後臨到他的呼召。 蒙召與復興 他十九歲那年(剛信主一年),有一天,他獨自在城外散步,忽然看見地面上有些地方被大雨沖裂了,露出地下的纍纍白骨。這情景觸動了他的心,為那些尚未信主便死去的人深感難過。就在那一晚,他嚴肅地作出一個重要的決定:把一生奉獻給主,宣揚基督福音,拯救失喪亡魂。 到了大學時期,他陷入靈性的低潮,主的呼召在他心裏漸漸褪色。但神有奇妙的恩典,藉着幾件接二連三發生在他身上的事,使他大得復興。 有一次,他乘坐開篷卡車,在中國西北秦嶺的山路上馳騁,正當怡神眺望雄偉的山脈時,突然車身一側,整個人立時感到天旋地轉,卡車翻下山坡,面對死亡的忽臨。但神卻使他安然渡過這死蔭的山谷,從那四輪朝天的車中爬出來。這事令他深深感到拾回的生命是神從火中抽出來的一根柴,應該讓這根柴為基督全然燒盡。 一九四五年的夏天,他參加了全國各大學基督徒學生在重慶舉行的第一屆夏令會。會中聖靈在他心裏大大作工,他被主耶穌向彼得發出的問題——「你愛我比這些更深麼?」——震動了心弦,跪在主前流淚懺悔,霎時,靈性大得復興,毅然決心放下世界的一切,邁向終生奉獻的道路。 一九四六年,他畢業於國立西北大學外文系。翌年神為他預備道路,到蘇格蘭愛丁堡大學的神學院(New College)念神學。 神學教育 一九五零年十二月,滕牧師抵達香港,滿心盼望可以在神學教育上事奉,覺得這與他的性格較吻合,神也替他開路,為他安排廣州聖經學院的教席,並於一九五三年擔任教務主任之職,及後,他又應邀在伯特利神學院兼任講師。 至一九五六年,在建道神學院院長劉福羣牧師(Dr. William C. Newbern)的賞識和力邀之下,進入該院授課,並兼任神學科主任。二十多年來,他風雨不改,每週至少兩次,不辭跋涉,往長洲授課。一九七五年,他接任建道神學院義務院長,直到一九八零年卸任,轉任董事會主席,一九八二年任榮譽院長。在他擔任院長期間,致力尋覓有深度之神學學者及專門人才任教,為要提高神學教育質素,並為神學院羅致接棒人,他對建道神學院盡心盡力地貢獻自己。 他對神學教育向來特別有負擔,因他看見在今日教會各種事奉岡位上,都迫切需要有靈性與知識均衡發展的工人,所以他願意在這方面作較大的「投資」。正因這緣故,一九七四年,他領導一羣由海外學成歸來的年輕有為、熱誠愛主的學者,成立了中國神學研究院,為主塑造精兵,並被聘為義務院長。這是華人神學教育的里程碑。 牧養教會 在滕牧師最初事奉的經歷中,他深感「主恩浩大」,並以為一生大概都會在神學院中事奉。誰知神奇妙地在一九五七年,當宣道會北角堂需要傳道人時,感動他接受了這個他原以為與他的性格和恩賜都不相稱的牧養之職。 在他參與牧會工作的第二年,被按立為宣道會北角堂主任牧師。每個主日,除非他不在香港,或是有路經香港的特別講員,否則他必定站在「北宣」的講壇上宣講,有時更是早、午、晚三堂,但希奇的是,他從來沒有用過同一篇信息,這是極其難得的。他說每次他都在神面前等候信息,然後才與會眾分享。 除了講臺事奉之外,他帶領「北宣」在港九新界各處建立了十間分堂,竭力推動差傳事工,並且時常主持執事會,主領查經禱告會……同時也參與福音廣播、文字等事工。今年更大力在堂內推動「輔導」和「父老福音聚會」等工作。 滕牧師在「北宣」的事奉,至今整整二十五年了,雖然這不是一段太長的時間,但以二十五年的時間,在同一間教會牧養同一羣羊,那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但他在「北宣」不斷倡導各項聖工,帶動整間教會,像車輪一般,向着時代的需求邁進。 又大又難的事 有關他經常到各地講道領會的事,他見證說,每一次都是神感動教會寫信邀請他。他說,本知道自己的恩賜很普通,有很多人講道都比他好,所以他一直感覺到這完全是出於神的恩典,是他不配得的。他並透露,雖然他常常講道,有時一天講多堂,但他每次都有緊張感。但神總把信息賜給他。 有了這樣特殊的經驗後,他心裏得着鼓勵和力量,深知這是神特別的恩典,因此靠着神,繼續講道。主果眞在他身上,成就了「又大又難的事」,因為在人所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 差傳事奉 自從神為他開了出外講道之門後,他的眼光逐漸擴大了,看見海外宣教事工的迫切需要,故領導「北宣」積極參與差傳事工。 一九七四年,當「香港差傳事工聯合會」成立時,他被選為主席。翌年,他在「北宣」組織差傳事工委辦會,舉辦差傳年會,全力推介差傳異象,鼓勵信徒們起來承擔香港本地及海外各處的宣教責任。至今「北宣」在他的帶動下,每年資助各福音機構或支持差傳事工的經費達港幣一百三十萬元,比「北宣」之經常費大一倍。 一九七八年是非常值得一提的日子。那年,滕牧師在聖靈的催迫和引導下,決然放下一切工作和仍需父母照顧的兒子們,與滕師母同往印尼的加里曼丹,任短期宣教士。他說,這是他從未計劃和安排的,全然出於神的帶領。那一年,從他每月給「北宣」的「家信」中,清楚顯見他那傳福音、救亡魂的心志,雖然經過二十多年的時間攷驗,不但不見褪色,反而更加鮮明和熱切。他以一年的時間,在印尼各島嶼上,親嘗宣教士開荒、吃苦、簡樸……等生活經歷,他一面學習印尼文,一面從事建立教會,協助神學院等工作。雖然他所作的,我們可耳聞目睹,但他所付出的,卻非常人所能體會的。 文字事奉 滕牧師對文字工作也有極大的負擔。自他開始事奉以來,便一直參與各種文字事工。 他經常被邀約在各種基督教刊物中撰文,或擔任顧問工作。無論他如何忙碌,仍然在文字園圃上努力耕耘。因他認為文字最能衝破時、空的限制,發人深省,使人得造就。 機構事奉 滕牧師不單全力投入神學、教會、宣講、差傳及文字等事工中,他更親自扶持和推介那如雨後春筍般興起的機構工作。 他看見神興起許多機構的工作,正好補足了教會某方面的缺欠。當他遇見有眞誠愛主,信仰純正的青年人被聖靈引導而興起,但教會卻因不認識他們,不肯接納他們所帶領的機構時,他就出來承擔「橋梁」的責任,幫助,鼓勵他們,並給予路線、信仰和事工上的指導,且將他們引介給教會,直到他們能自力推動事工時,便功成身退。 溫馨的家 滕近輝先生與傅忠愛小姐於一九五三年二月七日結婚。 有不少人常問滕師母做了將近三十年的師母,有何感想。她總是以那滿足和愉快的態度回答說,她是一個奉獻的人,所以明白走這條路是要付上很大代價的,心裏早已作好準備。同時因明白教會有很多工作,且有很多弟兄姊妹需要照顧,每天總有做不完的事,加上滕牧師除了教會工作之外,還參與許多其他的事奉,又要經常往外地講道,所以只要滕牧師自己不感覺太疲憊,身體可以應付得來,她是從來不加任何阻攔和干涉的。只是有時因滕牧師參與太多機構的事奉,接觸面太廣,休息的時間太少,內心也有點為他不忍,但她也很少作出太强烈的表示,一切都由滕牧師自己作主。滕牧師的成功,相信必定與她在背後付上的代價,和給予的支持,有極其密切的關係。 雖然滕牧師經常有那麼多工作要做,而且他又是一個非常含蓄的人,但他們仍有許多說不完的生活情趣。 有一次,我因有要事打電話找滕師母,誰知耳中傳來:「一早跟爸爸出去了。」原來那天剛好是滕師母的生日,滕牧師陪她到公園散步和賞花。偶然,他也會與滕師母一起購買一些日常用品和衣着。 在他們的銀婚記念日子裏,他特意再訂購一對戒指,上面刻着「同心愛主」四個字,這雙戒指戴在他們手中,具有特殊的意義。 滕牧師雖身兼許多職務,但他除了在「北宣」受薪之外,其他工作大多是義務的,連他出外領會的酬金,也常奉獻在其他聖工上。他有五個兒子要供養,這樣大的一個家,是一個不容易承擔的擔子,但他和滕師母都異口同聲見證說:「我們從來都沒有缺欠過甚麼,神的恩典夠用。」 在他們身上,再一次印證了愛我們的主,是一位誠信可靠的神,凡是忠心愛祂、服事祂的人,必蒙祂賜恩福。 滕牧師五個兒子中,有三個跟隨他的佳美腳蹤,踏上奉獻之路,這是神所賜的福,也是因他在家中有美好的見證,使兒子們能敬重他,並效法他的榜樣。 善牧、忠僕 我最初認識滕牧師是在「北宣」的青年團契。那時,他擔任詩班的指揮,我雖然還沒有決志信主,但他接納我加入詩班,我便開始參加主日崇拜,為我的「得救」鋪了一條路。 他常在主日崇拜中,傳講佈道信息,請人舉手相信耶穌。「北宣家」有不少人是他在主日講道中所結的果實,我也是纍纍中的一個。 每當有弟兄姊妹決志奉獻自己,進入神學院受造就時,無論遭遇何種困難,或是家人的誤會和攔阻,或是經濟的問題,他都給予幫助、鼓勵和安慰,並盡力協助辦理繁複的入學手續。凡親身經驗過的,無不由衷感激他。 只要是愛主的弟兄姊妹,他都會以完全信任的態度,把各項大小的聖工,交託他們去做。平時他雖然很少過問,但每當有問題發生時,他必迅速且積極地從旁協助解決。 在我的印象中,他最注重教會整體性的禱告會,時常構思很多不同的內容和形式,以鼓勵、吸引並督促信徒們參加,因他認定教會的興旺,是由禱告而來的。由此可見,「北宣」能如此蒙恩,並非偶然。 只要他有時間,會友們的婚禮或葬禮,他都會主持或參加,並且有時候會在百忙中抽空與滕師母前往探望年老或患病的信徒。他對會友們的關懷,「北宣家」裏的人,相信都能深深體會和感受到。 他手中的工作,有時候弟兄姊妹在閒談中,也難以為他數得清。執事會多次提議為他聘請一位秘書,協助他處理一些日常瑣事,但都遭他婉拒。他說,寧可將這樣的一筆錢用在救人靈魂的事工上,所以他常常親自打電話,通知在他編排之主日崇拜或特殊聚會中,有分負責程序的弟兄姊妹們。其次是查經禱告會中的講義,甚至是執事會的議程,只要是他帶領的,他往往會親自抄寫臘紙油印。有人會自告奮勇,要替他效勞,他卻回答說,他所寫的,都是原稿,寫在那一張紙上,都是一樣的,沒有多花時間。知道的人,都很希奇並佩服他有這種特殊的恩賜。 […]
作者:黃碩然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58期,1983年2、3月,頁13-16。
[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小序
我不願在此寫一個「超人」的故事,我是在見證一個把自己完全獻在祭壇上的人,如何以一個平凡的生命,活出不平凡的意義。
出生與重生
滕近輝牧師一九二二年一月十五日出生於山東省的一個牧者家中,自幼生性內向、害羞、不喜歡說話。念小學時,可以整天不發一言,終日靜坐看書,所以成績比同班年紀較大的同學還優異。十八歲那年,清楚明白救恩,切實認罪悔改,重生得救。
信主後的滕牧師有一顆火熱的心,要為主作見證。那時在他裏面有一個很強的動力,使他一反常態,勝過了害怕和不喜歡說話的性情,時常與兩三位弟兄走二、三十里路,下鄉佈道,向人唱詩,並邀請人來聽道。後來漸漸有了膽量,便特意購買船票,在渡船上來回,向乘客派發單張,傳講福音,請人相信耶穌。當時,因着救人靈魂的心志熱切催促,使他能不顧一切,衝破了性格的限制去傳福音。有了這樣的經驗後,主預備了他的心,以接受日後臨到他的呼召。
蒙召與復興
他十九歲那年(剛信主一年),有一天,他獨自在城外散步,忽然看見地面上有些地方被大雨沖裂了,露出地下的纍纍白骨。這情景觸動了他的心,為那些尚未信主便死去的人深感難過。就在那一晚,他嚴肅地作出一個重要的決定:把一生奉獻給主,宣揚基督福音,拯救失喪亡魂。
到了大學時期,他陷入靈性的低潮,主的呼召在他心裏漸漸褪色。但神有奇妙的恩典,藉着幾件接二連三發生在他身上的事,使他大得復興。
有一次,他乘坐開篷卡車,在中國西北秦嶺的山路上馳騁,正當怡神眺望雄偉的山脈時,突然車身一側,整個人立時感到天旋地轉,卡車翻下山坡,面對死亡的忽臨。但神卻使他安然渡過這死蔭的山谷,從那四輪朝天的車中爬出來。這事令他深深感到拾回的生命是神從火中抽出來的一根柴,應該讓這根柴為基督全然燒盡。
一九四五年的夏天,他參加了全國各大學基督徒學生在重慶舉行的第一屆夏令會。會中聖靈在他心裏大大作工,他被主耶穌向彼得發出的問題——「你愛我比這些更深麼?」——震動了心弦,跪在主前流淚懺悔,霎時,靈性大得復興,毅然決心放下世界的一切,邁向終生奉獻的道路。
一九四六年,他畢業於國立西北大學外文系。翌年神為他預備道路,到蘇格蘭愛丁堡大學的神學院(New College)念神學。
神學教育
一九五零年十二月,滕牧師抵達香港,滿心盼望可以在神學教育上事奉,覺得這與他的性格較吻合,神也替他開路,為他安排廣州聖經學院的教席,並於一九五三年擔任教務主任之職,及後,他又應邀在伯特利神學院兼任講師。
至一九五六年,在建道神學院院長劉福羣牧師(Dr. William C. Newbern)的賞識和力邀之下,進入該院授課,並兼任神學科主任。二十多年來,他風雨不改,每週至少兩次,不辭跋涉,往長洲授課。一九七五年,他接任建道神學院義務院長,直到一九八零年卸任,轉任董事會主席,一九八二年任榮譽院長。在他擔任院長期間,致力尋覓有深度之神學學者及專門人才任教,為要提高神學教育質素,並為神學院羅致接棒人,他對建道神學院盡心盡力地貢獻自己。
他對神學教育向來特別有負擔,因他看見在今日教會各種事奉岡位上,都迫切需要有靈性與知識均衡發展的工人,所以他願意在這方面作較大的「投資」。正因這緣故,一九七四年,他領導一羣由海外學成歸來的年輕有為、熱誠愛主的學者,成立了中國神學研究院,為主塑造精兵,並被聘為義務院長。這是華人神學教育的里程碑。
牧養教會
在滕牧師最初事奉的經歷中,他深感「主恩浩大」,並以為一生大概都會在神學院中事奉。誰知神奇妙地在一九五七年,當宣道會北角堂需要傳道人時,感動他接受了這個他原以為與他的性格和恩賜都不相稱的牧養之職。
在他參與牧會工作的第二年,被按立為宣道會北角堂主任牧師。每個主日,除非他不在香港,或是有路經香港的特別講員,否則他必定站在「北宣」的講壇上宣講,有時更是早、午、晚三堂,但希奇的是,他從來沒有用過同一篇信息,這是極其難得的。他說每次他都在神面前等候信息,然後才與會眾分享。
除了講臺事奉之外,他帶領「北宣」在港九新界各處建立了十間分堂,竭力推動差傳事工,並且時常主持執事會,主領查經禱告會……同時也參與福音廣播、文字等事工。今年更大力在堂內推動「輔導」和「父老福音聚會」等工作。
滕牧師在「北宣」的事奉,至今整整二十五年了,雖然這不是一段太長的時間,但以二十五年的時間,在同一間教會牧養同一羣羊,那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但他在「北宣」不斷倡導各項聖工,帶動整間教會,像車輪一般,向着時代的需求邁進。
又大又難的事
有關他經常到各地講道領會的事,他見證說,每一次都是神感動教會寫信邀請他。他說,本知道自己的恩賜很普通,有很多人講道都比他好,所以他一直感覺到這完全是出於神的恩典,是他不配得的。他並透露,雖然他常常講道,有時一天講多堂,但他每次都有緊張感。但神總把信息賜給他。
有了這樣特殊的經驗後,他心裏得着鼓勵和力量,深知這是神特別的恩典,因此靠着神,繼續講道。主果眞在他身上,成就了「又大又難的事」,因為在人所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
差傳事奉
自從神為他開了出外講道之門後,他的眼光逐漸擴大了,看見海外宣教事工的迫切需要,故領導「北宣」積極參與差傳事工。
一九七四年,當「香港差傳事工聯合會」成立時,他被選為主席。翌年,他在「北宣」組織差傳事工委辦會,舉辦差傳年會,全力推介差傳異象,鼓勵信徒們起來承擔香港本地及海外各處的宣教責任。至今「北宣」在他的帶動下,每年資助各福音機構或支持差傳事工的經費達港幣一百三十萬元,比「北宣」之經常費大一倍。
一九七八年是非常值得一提的日子。那年,滕牧師在聖靈的催迫和引導下,決然放下一切工作和仍需父母照顧的兒子們,與滕師母同往印尼的加里曼丹,任短期宣教士。他說,這是他從未計劃和安排的,全然出於神的帶領。那一年,從他每月給「北宣」的「家信」中,清楚顯見他那傳福音、救亡魂的心志,雖然經過二十多年的時間攷驗,不但不見褪色,反而更加鮮明和熱切。他以一年的時間,在印尼各島嶼上,親嘗宣教士開荒、吃苦、簡樸……等生活經歷,他一面學習印尼文,一面從事建立教會,協助神學院等工作。雖然他所作的,我們可耳聞目睹,但他所付出的,卻非常人所能體會的。
文字事奉
滕牧師對文字工作也有極大的負擔。自他開始事奉以來,便一直參與各種文字事工。
他經常被邀約在各種基督教刊物中撰文,或擔任顧問工作。無論他如何忙碌,仍然在文字園圃上努力耕耘。因他認為文字最能衝破時、空的限制,發人深省,使人得造就。
機構事奉
滕牧師不單全力投入神學、教會、宣講、差傳及文字等事工中,他更親自扶持和推介那如雨後春筍般興起的機構工作。
他看見神興起許多機構的工作,正好補足了教會某方面的缺欠。當他遇見有眞誠愛主,信仰純正的青年人被聖靈引導而興起,但教會卻因不認識他們,不肯接納他們所帶領的機構時,他就出來承擔「橋梁」的責任,幫助,鼓勵他們,並給予路線、信仰和事工上的指導,且將他們引介給教會,直到他們能自力推動事工時,便功成身退。
溫馨的家
滕近輝先生與傅忠愛小姐於一九五三年二月七日結婚。
有不少人常問滕師母做了將近三十年的師母,有何感想。她總是以那滿足和愉快的態度回答說,她是一個奉獻的人,所以明白走這條路是要付上很大代價的,心裏早已作好準備。同時因明白教會有很多工作,且有很多弟兄姊妹需要照顧,每天總有做不完的事,加上滕牧師除了教會工作之外,還參與許多其他的事奉,又要經常往外地講道,所以只要滕牧師自己不感覺太疲憊,身體可以應付得來,她是從來不加任何阻攔和干涉的。只是有時因滕牧師參與太多機構的事奉,接觸面太廣,休息的時間太少,內心也有點為他不忍,但她也很少作出太强烈的表示,一切都由滕牧師自己作主。滕牧師的成功,相信必定與她在背後付上的代價,和給予的支持,有極其密切的關係。
雖然滕牧師經常有那麼多工作要做,而且他又是一個非常含蓄的人,但他們仍有許多說不完的生活情趣。
有一次,我因有要事打電話找滕師母,誰知耳中傳來:「一早跟爸爸出去了。」原來那天剛好是滕師母的生日,滕牧師陪她到公園散步和賞花。偶然,他也會與滕師母一起購買一些日常用品和衣着。
在他們的銀婚記念日子裏,他特意再訂購一對戒指,上面刻着「同心愛主」四個字,這雙戒指戴在他們手中,具有特殊的意義。
滕牧師雖身兼許多職務,但他除了在「北宣」受薪之外,其他工作大多是義務的,連他出外領會的酬金,也常奉獻在其他聖工上。他有五個兒子要供養,這樣大的一個家,是一個不容易承擔的擔子,但他和滕師母都異口同聲見證說:「我們從來都沒有缺欠過甚麼,神的恩典夠用。」
在他們身上,再一次印證了愛我們的主,是一位誠信可靠的神,凡是忠心愛祂、服事祂的人,必蒙祂賜恩福。
滕牧師五個兒子中,有三個跟隨他的佳美腳蹤,踏上奉獻之路,這是神所賜的福,也是因他在家中有美好的見證,使兒子們能敬重他,並效法他的榜樣。
善牧、忠僕
我最初認識滕牧師是在「北宣」的青年團契。那時,他擔任詩班的指揮,我雖然還沒有決志信主,但他接納我加入詩班,我便開始參加主日崇拜,為我的「得救」鋪了一條路。
他常在主日崇拜中,傳講佈道信息,請人舉手相信耶穌。「北宣家」有不少人是他在主日講道中所結的果實,我也是纍纍中的一個。
每當有弟兄姊妹決志奉獻自己,進入神學院受造就時,無論遭遇何種困難,或是家人的誤會和攔阻,或是經濟的問題,他都給予幫助、鼓勵和安慰,並盡力協助辦理繁複的入學手續。凡親身經驗過的,無不由衷感激他。
只要是愛主的弟兄姊妹,他都會以完全信任的態度,把各項大小的聖工,交託他們去做。平時他雖然很少過問,但每當有問題發生時,他必迅速且積極地從旁協助解決。
在我的印象中,他最注重教會整體性的禱告會,時常構思很多不同的內容和形式,以鼓勵、吸引並督促信徒們參加,因他認定教會的興旺,是由禱告而來的。由此可見,「北宣」能如此蒙恩,並非偶然。
只要他有時間,會友們的婚禮或葬禮,他都會主持或參加,並且有時候會在百忙中抽空與滕師母前往探望年老或患病的信徒。他對會友們的關懷,「北宣家」裏的人,相信都能深深體會和感受到。
他手中的工作,有時候弟兄姊妹在閒談中,也難以為他數得清。執事會多次提議為他聘請一位秘書,協助他處理一些日常瑣事,但都遭他婉拒。他說,寧可將這樣的一筆錢用在救人靈魂的事工上,所以他常常親自打電話,通知在他編排之主日崇拜或特殊聚會中,有分負責程序的弟兄姊妹們。其次是查經禱告會中的講義,甚至是執事會的議程,只要是他帶領的,他往往會親自抄寫臘紙油印。有人會自告奮勇,要替他效勞,他卻回答說,他所寫的,都是原稿,寫在那一張紙上,都是一樣的,沒有多花時間。知道的人,都很希奇並佩服他有這種特殊的恩賜。
事無大小,只要他看見了,有時間,他必定會盡力以赴。
常人?超人?
當「北宣」初辦成人主日學時,特意邀請他教授一個「聖經概要」課程,他接受了。於是,他幾乎每個主日上午都要講三堂道,全無休息的機會;故此滕師母也有點不安。有一次,當他上完課的時候,我因身為主日學校長,故上前為所加給他的「忙碌」而道歉。但他不慌不忙地對我說,神很恩待他,當他最初出來講道的時候,講一堂也會感覺疲倦,但現在越講越多,不但不覺得累,而且聲音始終響亮不變,身體也越來越健康。在他身上,再一次證明,日子如何,力量也必如何。
其實,在我的記憶中,滕牧師曾經歷幾場大病,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他患了肺結核,不但沒有停下來休息,仍滿有信心和喜樂,繼續所有的事奉。後來更在講壇上,對會眾說,他在禱告中,清楚知道他的病已蒙神醫治,在很短的時間內會完全痊癒。當時有些小信的人,為他抹了一把汗,但過不多久,他果然康復了,與常人無異。有時心覺一位靈命如此有分量、有深度的牧者,確實有點令人望而卻步,不敢與他接近。
但另一方面,他也與我們相差不會太遠。他的記事本、筆記本、聖經,甚至鑰匙……,偶然也會不知所蹤。從外表和情理上,我們無法想像他在講道之前,也會緊張,但事實就是這樣。
在模糊中,我看見一位奮不顧身,在各各他的路上拚命馳騁的、有血有淚、有愛有靈的傳道者。
堂會增長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42期,1981年9月,頁17-18。
[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42期,1981年9月,頁17-18。[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I、量的增長(數目的增長) 一、栽植新堂: 各地區植堂的目標差别很大,由百分之十二至百分之二百不等。 綜合各區所建議的方法有: 1﹒灌輸植堂觀念。這是最基本且必須的步驟,從教牧人員及教會各部門開始,推展植堂觀念。可舉行教牧研討會,教導合乎聖經的基本觀念,牧者再藉着講臺信息,使會友有同樣心態。然後可舉行植堂禱告會或研討會,讓全會眾有具體的認識、討論及參與。 2﹒成立植堂委員會或植堂小組,負起研究及訂定植堂目標、堂會地點及設立方法等責任。 3﹒設立植堂基金。有些地區建議教會應以奉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作為植堂基金。 4﹒先成立家庭聚會,然後將家庭聚會發展為教會。 5﹒為不易被一般教會所接納的某些職業人士建立全單元性的團契或教會,但只屬過渡性質,當成員習慣教會生活時,就應自動取消。 6﹒一間教會力量若不足,可集合多間教會的力量植堂。 7﹒已有二十個家庭為成員的教會,或會友達二百人者,就可設分堂。 8﹒一間以上的教會合用一個堂址,以解決堂址的問題。 9﹒借用福音機構的辦公室聚會。 10﹒歐、美地區建議將查經班及團契等發展為教會。 11﹒推動青年軍參與事奉或作短期的宣教士工作。 12﹒注意土生華裔的工作,包括北美洲及東南亞多處地區的華裔。 13﹒舉行地區性的華福會議或分享會。 14﹒建立難民教會。 15﹒訓練長老、執事擔任分堂的工作。 16﹒推行十年倍加運動。 17﹒設立不同語言的華人教會。 18﹒任何地區若有超過一千華人居住,就應設立教會。 19﹒差傳佈道隊可作為建立新教會的先鋒部隊。 20﹒向設立分堂有好成績的教會學習。 二、推動差傳事工: 1﹒推動國內差傳。 中華民國區把國內差傳分為兩大類。 a﹒更生區——區內已設有教會,但是既冷淡又輭弱,故其他地區中實力較強的教會應派人前往協助。 b﹒開拓區——完全開荒的地區。 同時或可在本區內展開異文化的差傳工作,如西加里曼丹區建議,當地華人教會可向山地土著傳福音。 2﹒推動海外差傳。 有三個地區特别提出用移民的方法。例如:南美洲巴西有許多中華民國的移民,於是長老會就在巴西建立了幾間教會,一方面牧養已信主者,同時亦向其他未信主者傳福音。 3﹒協助本地教會的差傳工作。例如西馬華人教會可協助西馬英語教會的差傳工作。 三、一般性福音工作的推進: 1﹒中華民國區提出建立「責任區」的觀念,即每間教會應對本身所屬地區有責任感,負責該區的福音工作。這是很實際而有意義的方略。 2﹒設立特殊的宣教士制度,鼓勵專業人士在其職業範圍內傳福音。教會可以攷慮按立他們作特殊的宣教士,有如天主教耶穌會的會士,既是聖職人員,卻專職在學校裡工作並傳道。這是值得攷慮採用的方式。 3﹒發動學生及青年人組織各類決志遍傳工作隊,例如:衛生教導隊、功課輔助隊、醫療隊等,前赴同一個地區,集中力量,盡自己所長為當地服務,建立當地人對基督教會的好感,同時把握機會直接傳福音。 4﹒劃定某地區作實驗研究區,集中人力與物力,以五年或更長的時間作教會增長理論或可行方式的實驗,盼望研究結果可供其他地區作借鏡。 5﹒重新研究福音工作的對象。例如香港,教會裡一般勞工的人數很少,工人福音工作也很少,但是勞苦大眾卻佔全港人口的大部分。台灣鄉村的人口約佔百分之三十五,大城市人口只有百分之十八,但鄉村中基督徒的比例很低。了解這種情況,對福音工作對象就會重新估計。 6﹒加强福音豫工。其目的不是使人立刻決志信主,乃是使人對基督教有好感,豫備他們的心注意屬靈的事物,到當他們直接聽到福音時,便可歸向基督。 7﹒教會本色化,及注重佈道工作全面的研究。 II、質的增長 一、建立正確增長觀念:不單是數字的增長,而是屬靈的實際增長。 二、實行屬靈的「化學」:信徒門徒化、教會家庭化、教會學校化、講臺生活化及使徒化、家庭教會化、教會小組化、見證社會化。 三、推行健全的教會管理之道。 四、大的教會幫助小的教會:非指金錢,而是人才及訓練的幫助。 五、提高教牧人員及長執的屬靈素質。 六、堂會與堂會、宗派與宗派之間的合一與合作。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42期,1981年9月,頁17-18。
[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I、量的增長(數目的增長)
一、栽植新堂:
各地區植堂的目標差别很大,由百分之十二至百分之二百不等。
綜合各區所建議的方法有:
1﹒灌輸植堂觀念。這是最基本且必須的步驟,從教牧人員及教會各部門開始,推展植堂觀念。可舉行教牧研討會,教導合乎聖經的基本觀念,牧者再藉着講臺信息,使會友有同樣心態。然後可舉行植堂禱告會或研討會,讓全會眾有具體的認識、討論及參與。
2﹒成立植堂委員會或植堂小組,負起研究及訂定植堂目標、堂會地點及設立方法等責任。
3﹒設立植堂基金。有些地區建議教會應以奉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作為植堂基金。
4﹒先成立家庭聚會,然後將家庭聚會發展為教會。
5﹒為不易被一般教會所接納的某些職業人士建立全單元性的團契或教會,但只屬過渡性質,當成員習慣教會生活時,就應自動取消。
6﹒一間教會力量若不足,可集合多間教會的力量植堂。
7﹒已有二十個家庭為成員的教會,或會友達二百人者,就可設分堂。
8﹒一間以上的教會合用一個堂址,以解決堂址的問題。
9﹒借用福音機構的辦公室聚會。
10﹒歐、美地區建議將查經班及團契等發展為教會。
11﹒推動青年軍參與事奉或作短期的宣教士工作。
12﹒注意土生華裔的工作,包括北美洲及東南亞多處地區的華裔。
13﹒舉行地區性的華福會議或分享會。
14﹒建立難民教會。
15﹒訓練長老、執事擔任分堂的工作。
16﹒推行十年倍加運動。
17﹒設立不同語言的華人教會。
18﹒任何地區若有超過一千華人居住,就應設立教會。
19﹒差傳佈道隊可作為建立新教會的先鋒部隊。
20﹒向設立分堂有好成績的教會學習。
二、推動差傳事工:
1﹒推動國內差傳。
中華民國區把國內差傳分為兩大類。
a﹒更生區——區內已設有教會,但是既冷淡又輭弱,故其他地區中實力較強的教會應派人前往協助。
b﹒開拓區——完全開荒的地區。
同時或可在本區內展開異文化的差傳工作,如西加里曼丹區建議,當地華人教會可向山地土著傳福音。
2﹒推動海外差傳。
有三個地區特别提出用移民的方法。例如:南美洲巴西有許多中華民國的移民,於是長老會就在巴西建立了幾間教會,一方面牧養已信主者,同時亦向其他未信主者傳福音。
3﹒協助本地教會的差傳工作。例如西馬華人教會可協助西馬英語教會的差傳工作。
三、一般性福音工作的推進:
1﹒中華民國區提出建立「責任區」的觀念,即每間教會應對本身所屬地區有責任感,負責該區的福音工作。這是很實際而有意義的方略。
2﹒設立特殊的宣教士制度,鼓勵專業人士在其職業範圍內傳福音。教會可以攷慮按立他們作特殊的宣教士,有如天主教耶穌會的會士,既是聖職人員,卻專職在學校裡工作並傳道。這是值得攷慮採用的方式。
3﹒發動學生及青年人組織各類決志遍傳工作隊,例如:衛生教導隊、功課輔助隊、醫療隊等,前赴同一個地區,集中力量,盡自己所長為當地服務,建立當地人對基督教會的好感,同時把握機會直接傳福音。
4﹒劃定某地區作實驗研究區,集中人力與物力,以五年或更長的時間作教會增長理論或可行方式的實驗,盼望研究結果可供其他地區作借鏡。
5﹒重新研究福音工作的對象。例如香港,教會裡一般勞工的人數很少,工人福音工作也很少,但是勞苦大眾卻佔全港人口的大部分。台灣鄉村的人口約佔百分之三十五,大城市人口只有百分之十八,但鄉村中基督徒的比例很低。了解這種情況,對福音工作對象就會重新估計。
6﹒加强福音豫工。其目的不是使人立刻決志信主,乃是使人對基督教有好感,豫備他們的心注意屬靈的事物,到當他們直接聽到福音時,便可歸向基督。
7﹒教會本色化,及注重佈道工作全面的研究。
II、質的增長
一、建立正確增長觀念:不單是數字的增長,而是屬靈的實際增長。
二、實行屬靈的「化學」:信徒門徒化、教會家庭化、教會學校化、講臺生活化及使徒化、家庭教會化、教會小組化、見證社會化。
三、推行健全的教會管理之道。
四、大的教會幫助小的教會:非指金錢,而是人才及訓練的幫助。
五、提高教牧人員及長執的屬靈素質。
六、堂會與堂會、宗派與宗派之間的合一與合作。
得門徒的使命與策略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42期,1981年9月,頁8-10。
[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42期,1981年9月,頁8-10。[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作門徒」與「得門徒」合在一起,就構成教會的全部內容。「作門徒」是基督徒內在生命的流露;而「得門徒」是向外傳福音得人歸向基督的事工。這正符合大會主題:「生命與事工」。 一、得門徒的使命 主耶穌呼召門徒時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跟從我」是作門徒;「得人如得魚」是得門徒。每一個作主門徒的人都應該作「得門徒」的工作。 今天,普世華人教會必須建立强烈的傳福音的使命感!有如保羅的使命感:「我不以性命為念……只要成就我從主耶穌所領受的職事!」有如宋尚節的使命感:將金鑰匙丟在太平洋裡面!有如戴德生的使命感:「我若有一千條性命,我願意都給中國!」更有如主耶穌的使命感——在約翰福音裏祂卅七次提到父差祂到世上來。祂從十二歲起就說:「我當以父的事為念!」直到祂在十字架上說:「成了!」祂以生命成全了父所託付祂的使命! 從聖經看我們的使命是: 1﹒神聖的使命 約翰福音廿章20-21節記載:復活的主將祂有釘痕的手和有槍傷的肋旁給門徒看,然後說:「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這是何等神聖的一刻!讓我們永不要忘記:我們是從主有釘痕的手裡接受了使命,又是站在祂受傷的肋旁繼續執行我們的使命! 2﹒戰鬥性的使命 保羅把傳福音的責任與職分交託給提摩太,對他說:「你要為眞道打那美好的仗!」保羅在提摩太前後書四次用「打仗」來形容福音的工作。保羅要提摩太以戰鬥的精神完成使命。主要我們打「美好」的仗而不是打敗仗!要我們作「精兵」而不是作「逃兵」!要我們在福音的戰爭中有高漲的士氣!失去士氣的軍隊永遠不能打美好的勝仗! 3﹒普世性的使命 華人教會福音工作的箭頭,應該指向全世界的各民族。基督徒應該愛自己的國家,但不是狹窄的國家主義;基督徒應該愛自己的民族,但不是狹窄的民族主義。我們應有「屬靈的國際主義」,關心的對象是全世界,工作的範圍是普天下。 讓我們記住,主把往普天下傳福音的大使命交託給門徒。使徒時代的教會同時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撒瑪利亞、小亞細亞和歐洲宣揚福音!今天我們也應同時在本地,在外地,向本族,向外族宣揚福音!多少華人教會因心胸小和信心小而不肯開始差傳工作!多少教會認為别的教會有力量而自己的教會沒有力量作差傳而失去許多福分!普世華人教會只有十分之一開始走上差傳的路。但願每一間教會都走上差傳的路! 當日神對亞伯拉罕說:「地上萬族要因你得福。」今天神也對華人教會說:「地上萬族要因你得福。」當日神如何說,耶路撒冷要成為一個沒有城牆的城市,因為它要無限止的發展。今天,神照樣要把一切華人教會的牆拆掉,讓它無限止的廣傳福音。但願從此在每一間華人教會的門口,都有一條差傳的河流出來,好像在先知以西結的異象裡面,有一條河從聖殿的門口流出一樣,滋潤約但河平原的廣大地土,成為物產豐富的地方! 二、得門徒的策略 聖靈是神的策略家。祂引導耶穌的事工(可一12);祂引導使徒時代教會中的一切福音事工。「使徒行傳」實在是「聖靈行傳」。聖靈也在整個教會歷史中引導福音事工。因此,我們可以從四福音、使徒行傳和教會歷史中獲得聖靈所使用的策略,也可以祈求聖靈按照今日時代的特點,引導我們推進福音聖工。 主耶穌吩咐門徒先等候聖靈降臨,然後才開始福音工作,可見聖靈是福音工作的創始者。同時,聖靈也是福音事工的成終者,因為主曾說:「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着能力,從耶路撒冷……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 正如主耶穌是我們信心的創始成終者,同樣,聖靈是普世福音事工的創始成終者。 綜言之,聖靈是普世福音事工的策略家,祂又是創始成終者。 聖靈行動的箭頭永遠是向外的。聖靈是「奉差遣往普天下去的」(啟五6)。內向的教會是與聖靈背道而馳的。被聖靈充滿的個人或教會,永遠是外向的——向外廣傳福音。 策略永遠不是死板的,必須活潑運用,因時制宜。但有些策略的通則,是可普遍應用的。以下要提出的即屬這一類: 1﹒栽培信徒靈性與愛人靈魂的心 教會的靈性若沒有基礎,缺少愛靈魂的心,就必然對福音事工缺少響應與熱誠。因此,傳道人和長執應先省察自己,追求建立靈性和傳福音的熱誠,然後藉着祈禱和講道,建立會友的靈性和傳福音的熱誠。 安提阿的教會是熱愛基督的教會(故得「基督徒」的綽號——徒十一26)。最早的差傳事工始於他們。 教會復興與福音事工是循環性的:教會復興時就熱誠傳福音;熱誠傳福音時教會就更復興。有人說,今日華人教會尚未復興,所以不可能眞正從事差傳工作。但是,只要肯開始作差傳工作,就可能造成教會的復興。 2﹒養成外向的心態 主耶穌說:「我另外有羊,不是這圈裡的,我必須領他們來。」(約十16)。這話原意指將有外邦人信主。但這話有其自然的延伸意義,就是主要更多的人得救。「另外有羊」應該成為我們的心態——常常想為主得更多的羊。這種心態產生「展望」的眼光:不單單看教會裡面有多少羊,更要看教會外面千萬億迷失的羊! 主耶穌吩咐門徒「向田舉目」,不是低頭看已經收割的麥子。「舉目」是奔向禾田的第一步。 主「看見」「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太九36)。這六個字有其一定的先後次序:先「看」,才能見「許多」迷失的羊,然後才生出「憐憫」的心,跟着產生傳福音的行動。 由此可得一個具體的策略:傳道人要常常將各種傳福音的實際需要,擺在會友面前,讓他們看見,就產生上述的連鎖反應。 有些傳道人不肯把堂外的福音事工擺在會友面前,因怕會友的奉獻會流到堂外去。我建議傳道人作兩件事:一、發動本堂自己的福音工作,這樣,奉獻自然就會留在本堂。二、鼓勵會友為福音機構奉獻,而且讓獻金經由本堂轉出去,作為本堂對各種福音工作的參與。傳道人很快便發現會友為本堂的奉獻也增加了。 3﹒佈道方法與材料的研究 「得人如得魚」這話含有一個很重要的暗示——方法。捕魚必須有好方法才能多有收穫,而方法與許多事物互相關連:季節、氣候、潮水漲退、光線强弱、地點等等。照樣,佈道需要有好方法,而好方法是由研究得來的。 過去,佈道的成功在於講員的恩賜,故由有恩賜的講員主領的佈道會才有好果效。因此,成功的佈道會比較少。有些教會的佈道方法很成功,但是其他地區的教會卻不得聞知;有些講員有很好的佈道資料或工具,卻為其獨享。 這些問題都可以用設立研究中心的方法來解決。今日華人教會需要在每一個教會集結的中心地點,設立佈道研究中心(台北市已經有一個)。這些中心可以按期交換研究成果。 設立佈道研究中心是急不容緩的事工,值得普世華人教會聯合努力來實現。它所需要的人才與經費不少,但是極有價值。 4﹒佈道事工的專業化與多元化 教會歷史上早就有一班專業的信徒進行傳道的工作,例如教育宣教士、文字宣教士(如廣學會)、慈善工作宣教士等。今天,佈道事工專業化的需要越來越大,因此各種福音機構陸續興起。這是好現象。它們正在作一般個別教會所作不到的事工,例如大眾傳播、出版、工業福音事工、藝術福音事工、學生福音事工、福音戒毒事工等等。眾教會應該把它們看作神所興起作為教會膀臂的事工,而加以鼓勵和支持。這是一條很重要的佈道路線。若教會與機構之間產生對立狀態,那就是最大的不幸。雙方必須彼此了解與合作。 5﹒注重計劃與目標 每教會都應在一年之始訂立佈道工作的計劃和目標,然後教育和鼓勵會眾共同向着目標前進。 教牧和長執應是這些目標與計劃的推動者。有些教會缺乏積極的領導,會友中的先知先覺者就有責任起來推動。 沒有目標的教會是自生自滅的教會,很難發展與進步。今天是一個計劃的時代。教會也應運用神所賜的智慧,走上有計劃的道路。 6﹒重新檢討缺少效果的傳統事工 有些教會事工原本甚好,但竟缺少效果,必有原因,需要檢討與糾正。現舉二例: ⅰ)有的宗派或教會創設了許多學校。有的在佈道方面頗見果效,但有的卻沒有甚麼果效。為甚麼?通常有三個原因:一是福音工作不夠積極。二是信主的教師太少,對學生不能起影響作用。三是辦學的宗旨問題。有人認為教會應為教育而教育。教育本身的價值就是教會對社會的貢獻。另有人認為教會辦學唯一的目的是傳福音。我們有一條中間路線,是最正確的,就是「兼重政策」:教會應把學校辦好,榮神益人;同時抓住機會,在可能與適當的範圍內積極傳福音。我們深信基督之外並無救恩。 ⅱ)教會所辦的福利工作也同一道理。 上述兩種工作原是可能最有功效的福音橋樑。(天主教在這兩方面的傳教果效,可作證明。)若不能充分利用,實是鉅大損失。 7﹒擴大獻身範圍 最近在我工作的教會裡發生一件事,我覺得很好。有人在教會的月刊裡提出反對用「全時間奉獻」這名詞來形容神學生和傳道人。作者說,每一個完全奉獻的人,都是全時間奉獻,並非讀神學的人才是全時間奉獻。這一種思想表示,我們近年來所宣講的「擴大獻身範圍」的信息,已經在青年心中引起共鳴與響應。放棄「全時間奉獻」,用「全職事奉」四字來形容那些全時間在教會或福音機構工作的人,這改變是一種進步。 求主興起更多「全職事奉」的人,更求主興起千萬非全職而是「全時間奉獻」的人——教師、教授、作家、藝術家、商人、醫生、律師、護士、大眾傳播工作者等等,把福音見證放在人生首位,而不是徒有「全時間奉獻」之名,而只把工作之餘的一點疲乏時間奉獻給主。 8﹒佈道工作家庭化、小組化、團契化 不錯,大型佈道會或全教會性的佈道會仍有其功用及果效,但許多事實顯示,增長最迅速的教會卻是走「化整為零路線」的教會。他們把佈道工作的重點多放在家庭式福音性查經、主日學佈道、各團契佈道、福音營、福音座談會等之上。這值得每間教會去研究與推動。 9﹒機動性的差傳事工 華人教會擴展佈道事工最重要的路線之一,是發動活潑性或機動性的差傳工作。華人教會的差傳工作應有自己的路線,換言之應本色化,而不是沿用西方的傳統觀念。本色化就是找出最適合華人教會自己需要的路線。 今日華人教會最需要的,是分階段的差傳工作。一般華人教會還沒有力量一下子就跳入海外差傳工作。我們若認為只有海外差傳工作才是差傳工作,那就是沿襲西方的差傳觀念,而不適合絕大部分華人教會的需要。若走這一條路,就必然將差傳工作局限於極少數的大教會,永遠不能成為一種普遍的運動。 […]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42期,1981年9月,頁8-10。
[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作門徒」與「得門徒」合在一起,就構成教會的全部內容。「作門徒」是基督徒內在生命的流露;而「得門徒」是向外傳福音得人歸向基督的事工。這正符合大會主題:「生命與事工」。
一、得門徒的使命
主耶穌呼召門徒時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跟從我」是作門徒;「得人如得魚」是得門徒。每一個作主門徒的人都應該作「得門徒」的工作。
今天,普世華人教會必須建立强烈的傳福音的使命感!有如保羅的使命感:「我不以性命為念……只要成就我從主耶穌所領受的職事!」有如宋尚節的使命感:將金鑰匙丟在太平洋裡面!有如戴德生的使命感:「我若有一千條性命,我願意都給中國!」更有如主耶穌的使命感——在約翰福音裏祂卅七次提到父差祂到世上來。祂從十二歲起就說:「我當以父的事為念!」直到祂在十字架上說:「成了!」祂以生命成全了父所託付祂的使命!
從聖經看我們的使命是:
1﹒神聖的使命
約翰福音廿章20-21節記載:復活的主將祂有釘痕的手和有槍傷的肋旁給門徒看,然後說:「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這是何等神聖的一刻!讓我們永不要忘記:我們是從主有釘痕的手裡接受了使命,又是站在祂受傷的肋旁繼續執行我們的使命!
2﹒戰鬥性的使命
保羅把傳福音的責任與職分交託給提摩太,對他說:「你要為眞道打那美好的仗!」保羅在提摩太前後書四次用「打仗」來形容福音的工作。保羅要提摩太以戰鬥的精神完成使命。主要我們打「美好」的仗而不是打敗仗!要我們作「精兵」而不是作「逃兵」!要我們在福音的戰爭中有高漲的士氣!失去士氣的軍隊永遠不能打美好的勝仗!
3﹒普世性的使命
華人教會福音工作的箭頭,應該指向全世界的各民族。基督徒應該愛自己的國家,但不是狹窄的國家主義;基督徒應該愛自己的民族,但不是狹窄的民族主義。我們應有「屬靈的國際主義」,關心的對象是全世界,工作的範圍是普天下。
讓我們記住,主把往普天下傳福音的大使命交託給門徒。使徒時代的教會同時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撒瑪利亞、小亞細亞和歐洲宣揚福音!今天我們也應同時在本地,在外地,向本族,向外族宣揚福音!多少華人教會因心胸小和信心小而不肯開始差傳工作!多少教會認為别的教會有力量而自己的教會沒有力量作差傳而失去許多福分!普世華人教會只有十分之一開始走上差傳的路。但願每一間教會都走上差傳的路!
當日神對亞伯拉罕說:「地上萬族要因你得福。」今天神也對華人教會說:「地上萬族要因你得福。」當日神如何說,耶路撒冷要成為一個沒有城牆的城市,因為它要無限止的發展。今天,神照樣要把一切華人教會的牆拆掉,讓它無限止的廣傳福音。但願從此在每一間華人教會的門口,都有一條差傳的河流出來,好像在先知以西結的異象裡面,有一條河從聖殿的門口流出一樣,滋潤約但河平原的廣大地土,成為物產豐富的地方!
二、得門徒的策略
聖靈是神的策略家。祂引導耶穌的事工(可一12);祂引導使徒時代教會中的一切福音事工。「使徒行傳」實在是「聖靈行傳」。聖靈也在整個教會歷史中引導福音事工。因此,我們可以從四福音、使徒行傳和教會歷史中獲得聖靈所使用的策略,也可以祈求聖靈按照今日時代的特點,引導我們推進福音聖工。
主耶穌吩咐門徒先等候聖靈降臨,然後才開始福音工作,可見聖靈是福音工作的創始者。同時,聖靈也是福音事工的成終者,因為主曾說:「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着能力,從耶路撒冷……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
正如主耶穌是我們信心的創始成終者,同樣,聖靈是普世福音事工的創始成終者。
綜言之,聖靈是普世福音事工的策略家,祂又是創始成終者。
聖靈行動的箭頭永遠是向外的。聖靈是「奉差遣往普天下去的」(啟五6)。內向的教會是與聖靈背道而馳的。被聖靈充滿的個人或教會,永遠是外向的——向外廣傳福音。
策略永遠不是死板的,必須活潑運用,因時制宜。但有些策略的通則,是可普遍應用的。以下要提出的即屬這一類:
1﹒栽培信徒靈性與愛人靈魂的心
教會的靈性若沒有基礎,缺少愛靈魂的心,就必然對福音事工缺少響應與熱誠。因此,傳道人和長執應先省察自己,追求建立靈性和傳福音的熱誠,然後藉着祈禱和講道,建立會友的靈性和傳福音的熱誠。
安提阿的教會是熱愛基督的教會(故得「基督徒」的綽號——徒十一26)。最早的差傳事工始於他們。
教會復興與福音事工是循環性的:教會復興時就熱誠傳福音;熱誠傳福音時教會就更復興。有人說,今日華人教會尚未復興,所以不可能眞正從事差傳工作。但是,只要肯開始作差傳工作,就可能造成教會的復興。
2﹒養成外向的心態
主耶穌說:「我另外有羊,不是這圈裡的,我必須領他們來。」(約十16)。這話原意指將有外邦人信主。但這話有其自然的延伸意義,就是主要更多的人得救。「另外有羊」應該成為我們的心態——常常想為主得更多的羊。這種心態產生「展望」的眼光:不單單看教會裡面有多少羊,更要看教會外面千萬億迷失的羊!
主耶穌吩咐門徒「向田舉目」,不是低頭看已經收割的麥子。「舉目」是奔向禾田的第一步。
主「看見」「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太九36)。這六個字有其一定的先後次序:先「看」,才能見「許多」迷失的羊,然後才生出「憐憫」的心,跟着產生傳福音的行動。
由此可得一個具體的策略:傳道人要常常將各種傳福音的實際需要,擺在會友面前,讓他們看見,就產生上述的連鎖反應。
有些傳道人不肯把堂外的福音事工擺在會友面前,因怕會友的奉獻會流到堂外去。我建議傳道人作兩件事:一、發動本堂自己的福音工作,這樣,奉獻自然就會留在本堂。二、鼓勵會友為福音機構奉獻,而且讓獻金經由本堂轉出去,作為本堂對各種福音工作的參與。傳道人很快便發現會友為本堂的奉獻也增加了。
3﹒佈道方法與材料的研究
「得人如得魚」這話含有一個很重要的暗示——方法。捕魚必須有好方法才能多有收穫,而方法與許多事物互相關連:季節、氣候、潮水漲退、光線强弱、地點等等。照樣,佈道需要有好方法,而好方法是由研究得來的。
過去,佈道的成功在於講員的恩賜,故由有恩賜的講員主領的佈道會才有好果效。因此,成功的佈道會比較少。有些教會的佈道方法很成功,但是其他地區的教會卻不得聞知;有些講員有很好的佈道資料或工具,卻為其獨享。
這些問題都可以用設立研究中心的方法來解決。今日華人教會需要在每一個教會集結的中心地點,設立佈道研究中心(台北市已經有一個)。這些中心可以按期交換研究成果。
設立佈道研究中心是急不容緩的事工,值得普世華人教會聯合努力來實現。它所需要的人才與經費不少,但是極有價值。
4﹒佈道事工的專業化與多元化
教會歷史上早就有一班專業的信徒進行傳道的工作,例如教育宣教士、文字宣教士(如廣學會)、慈善工作宣教士等。今天,佈道事工專業化的需要越來越大,因此各種福音機構陸續興起。這是好現象。它們正在作一般個別教會所作不到的事工,例如大眾傳播、出版、工業福音事工、藝術福音事工、學生福音事工、福音戒毒事工等等。眾教會應該把它們看作神所興起作為教會膀臂的事工,而加以鼓勵和支持。這是一條很重要的佈道路線。若教會與機構之間產生對立狀態,那就是最大的不幸。雙方必須彼此了解與合作。
5﹒注重計劃與目標
每教會都應在一年之始訂立佈道工作的計劃和目標,然後教育和鼓勵會眾共同向着目標前進。
教牧和長執應是這些目標與計劃的推動者。有些教會缺乏積極的領導,會友中的先知先覺者就有責任起來推動。
沒有目標的教會是自生自滅的教會,很難發展與進步。今天是一個計劃的時代。教會也應運用神所賜的智慧,走上有計劃的道路。
6﹒重新檢討缺少效果的傳統事工
有些教會事工原本甚好,但竟缺少效果,必有原因,需要檢討與糾正。現舉二例:
ⅰ)有的宗派或教會創設了許多學校。有的在佈道方面頗見果效,但有的卻沒有甚麼果效。為甚麼?通常有三個原因:一是福音工作不夠積極。二是信主的教師太少,對學生不能起影響作用。三是辦學的宗旨問題。有人認為教會應為教育而教育。教育本身的價值就是教會對社會的貢獻。另有人認為教會辦學唯一的目的是傳福音。我們有一條中間路線,是最正確的,就是「兼重政策」:教會應把學校辦好,榮神益人;同時抓住機會,在可能與適當的範圍內積極傳福音。我們深信基督之外並無救恩。
ⅱ)教會所辦的福利工作也同一道理。
上述兩種工作原是可能最有功效的福音橋樑。(天主教在這兩方面的傳教果效,可作證明。)若不能充分利用,實是鉅大損失。
7﹒擴大獻身範圍
最近在我工作的教會裡發生一件事,我覺得很好。有人在教會的月刊裡提出反對用「全時間奉獻」這名詞來形容神學生和傳道人。作者說,每一個完全奉獻的人,都是全時間奉獻,並非讀神學的人才是全時間奉獻。這一種思想表示,我們近年來所宣講的「擴大獻身範圍」的信息,已經在青年心中引起共鳴與響應。放棄「全時間奉獻」,用「全職事奉」四字來形容那些全時間在教會或福音機構工作的人,這改變是一種進步。
求主興起更多「全職事奉」的人,更求主興起千萬非全職而是「全時間奉獻」的人——教師、教授、作家、藝術家、商人、醫生、律師、護士、大眾傳播工作者等等,把福音見證放在人生首位,而不是徒有「全時間奉獻」之名,而只把工作之餘的一點疲乏時間奉獻給主。
8﹒佈道工作家庭化、小組化、團契化
不錯,大型佈道會或全教會性的佈道會仍有其功用及果效,但許多事實顯示,增長最迅速的教會卻是走「化整為零路線」的教會。他們把佈道工作的重點多放在家庭式福音性查經、主日學佈道、各團契佈道、福音營、福音座談會等之上。這值得每間教會去研究與推動。
9﹒機動性的差傳事工
華人教會擴展佈道事工最重要的路線之一,是發動活潑性或機動性的差傳工作。華人教會的差傳工作應有自己的路線,換言之應本色化,而不是沿用西方的傳統觀念。本色化就是找出最適合華人教會自己需要的路線。
今日華人教會最需要的,是分階段的差傳工作。一般華人教會還沒有力量一下子就跳入海外差傳工作。我們若認為只有海外差傳工作才是差傳工作,那就是沿襲西方的差傳觀念,而不適合絕大部分華人教會的需要。若走這一條路,就必然將差傳工作局限於極少數的大教會,永遠不能成為一種普遍的運動。
差傳工作應分段推行。第一階段是本地的福音事工;第二階段是外地華人中間的福音事工;第三階段是超越文化與種族的福音事工。每教會可決定自己要從事那一個階段。但每教會都應有一個最後的目標——往普天下去傳福音。
今天,全世界每一間華人教會都可以開始差傳工作。開始時不怕作得小,只怕不開始!只要憑着信心和祈禱開始,一開始定會發現神的同在!
華人教會復興運動的八角涵義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36期,1981年1月,頁4-5。
[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36期,1981年1月,頁4-5。[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總意:生命與事奉 目標:教會增長 方法:門徒訓練與神學教育 全世界華人教會需要父神的憐憫,賜下復興。從人方面來看,我們所需要的復興至少有八個角度或因素。讓我們同心在八十年代中為了復興而向父神呼求。沒有復興不是由祈禱而來的。 (一)靈性的更新 華人教會復興運動的基本要素,就是靈性的更新。靈性若沒有復興,任何其他因素與方法都屬皮毛,正如沒有靈魂的軀殼一樣。我們千萬不可容許任何「方法」取代靈性上的基本追求。不然,可能方法越多,教會越輭弱。因此,在本文的圖形裡面,「靈性更新」是在最下面基礎的地方。 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當我們有了靈性的根基,與父神有了正確的關係以後,還需要一些符合聖經眞理的途徑,作為增長與發展的通渠。因此,我們還要提出其他的因素。 (二)門徒訓練 門徒訓練即是基督教教育,兩者的內容在實際上是相同的。「得門徒」與「做門徒」是教會聖工全部內容的綱領。前者就是傳福音,後者就是門徒訓練。 今天是一個「訓練時代」——全教會受訓練,包括傳道人、長老執事,及全體會友在內。這訓練包括三大方面:效法主(亦稱跟從主),事奉主,見證主(包括言語見證、生活見證、及社會見證)。 (三)差傳事工 差傳運動對於華人教會的實際意義,等於傳福音工作的系統性的加强和推廣。事實告訴我們,凡是推行差傳事工的教會,都在傳福音上有更强和更積極的表現。差傳運動等於華人教會傳福音上的復興運動。這是關係重大的一件事,不容忽視。願主在八十年代中,繼續親自引導並推動華人教會的差傳事工。 (四)福音媒介多元化 有些華人教會已經嘗試多元化的福音事工。福音機構在這方面作出了貢獻。在八十年代中,希望華人教會與福音機構之間有更多的連繫與合作。目前已有的福音機構包括廣播、文字、劇團、電視、電影、藝術、聖樂、社區輔導、教育、社會服務(如孤兒院、醫院、盲人院、老人院)等等。透過這些媒介,福音事工得以更加全面展開。 差傳事工與福音機構之間,有密切的關係。當各教會推動差傳事工時,獻身的青年增加。教會只能吸收他們的一部份,另一部份進入福音機構事奉主。同時,這些福音機構獲得各教會差傳獻金(一部份)的支持。由此可見,神有完善的全盤計劃來推動福音事工。 (五)神學教育 神學教育與教會前途之間有密切關係。好的神學教育造就好的教會領袖,教會因而蒙福。故此,教會必須重視神學教育,加以積極的支持與推進。諸如設備的改進、師資的訓練與進修、學生實習機會的供應等,都應該得到教會的關心。希望有一天,神學教育的獻金成為每一間華人教會的基本奉獻項目之一。 一方面,神學院有其僕人性的任務。它是眾教會的僕人,按照教會的需要而訓練合用的人才。教會的需要就是神學院訓練的方針,正如市場的需要決定工廠的製品一樣。但另一方面,神學院也必須按照聖經眞理的路線,來引導教會,糾正傳統上可能發生的偏差。這是它先知性的任務。 (六)擴大獻身範圍 過去,在奮興會或夏令會的奉獻呼召裡面,只有兩種奉獻:奉獻自己全時間事奉主、奉獻自己為主而活。後者的涵義極為空泛。而前者則限於教會裡面的事奉,充其量不過擴及神學院和文字工作上的事奉。其他一切工作皆不在獻身範圍之內,就算偶而有人去作,也是散漫輭弱,缺少組織、計劃、和推動力,處於一種自生自滅的狀態之中。 近數年來青年獻身的情況稍有進步,但仍然缺少觀念上的傳播與強化,以及推動上的系統化。所有從事直接和間接福音工作的人,都應該有獻身的意識,和獻身的形式(例如立約、按手、差遣等儀式)。我們需要教會工作的獻身者、文字工作的獻身者、大眾傳播工作的獻身者、學校福音工作的獻身者、藝術工作的獻身者、醫務工作的獻身者……讓福音透過這一切獻身的途徑傳揚開來!讓我們追求「福音的百花齊放」! (七)教會合一 華人教會在合一上已經跨進了一步。大家已經逐漸看見:在基本信仰合一的大前題下,我們決不可容許細節上的歧見使我們分裂!我們已經看見:最可怕的不是宗派,而是宗派主義所築起的藩籬!求父神使我們在八十年代中,再跨進一大步:在福音聖工上更加合作;在彼此的態度上更加謙卑;在交通上更加密切。 (八)社會關懷 社會關懷就是信徒的社會見證——在社會生活中流露基督的慈愛與公義。這是我們重生生命的一部份,決不可忽視。每一個信徒被基督差遣進入世界,作鹽作光!這是我們使命的一部份,我們決不能卸責!教會復興的時候,一定會影響社會! 主阿,求你在這一代中,再一次賜下復興!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36期,1981年1月,頁4-5。
[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總意:生命與事奉
目標:教會增長
方法:門徒訓練與神學教育
全世界華人教會需要父神的憐憫,賜下復興。從人方面來看,我們所需要的復興至少有八個角度或因素。讓我們同心在八十年代中為了復興而向父神呼求。沒有復興不是由祈禱而來的。
(一)靈性的更新
華人教會復興運動的基本要素,就是靈性的更新。靈性若沒有復興,任何其他因素與方法都屬皮毛,正如沒有靈魂的軀殼一樣。我們千萬不可容許任何「方法」取代靈性上的基本追求。不然,可能方法越多,教會越輭弱。因此,在本文的圖形裡面,「靈性更新」是在最下面基礎的地方。
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當我們有了靈性的根基,與父神有了正確的關係以後,還需要一些符合聖經眞理的途徑,作為增長與發展的通渠。因此,我們還要提出其他的因素。
(二)門徒訓練
門徒訓練即是基督教教育,兩者的內容在實際上是相同的。「得門徒」與「做門徒」是教會聖工全部內容的綱領。前者就是傳福音,後者就是門徒訓練。
今天是一個「訓練時代」——全教會受訓練,包括傳道人、長老執事,及全體會友在內。這訓練包括三大方面:效法主(亦稱跟從主),事奉主,見證主(包括言語見證、生活見證、及社會見證)。
(三)差傳事工
差傳運動對於華人教會的實際意義,等於傳福音工作的系統性的加强和推廣。事實告訴我們,凡是推行差傳事工的教會,都在傳福音上有更强和更積極的表現。差傳運動等於華人教會傳福音上的復興運動。這是關係重大的一件事,不容忽視。願主在八十年代中,繼續親自引導並推動華人教會的差傳事工。
(四)福音媒介多元化
有些華人教會已經嘗試多元化的福音事工。福音機構在這方面作出了貢獻。在八十年代中,希望華人教會與福音機構之間有更多的連繫與合作。目前已有的福音機構包括廣播、文字、劇團、電視、電影、藝術、聖樂、社區輔導、教育、社會服務(如孤兒院、醫院、盲人院、老人院)等等。透過這些媒介,福音事工得以更加全面展開。
差傳事工與福音機構之間,有密切的關係。當各教會推動差傳事工時,獻身的青年增加。教會只能吸收他們的一部份,另一部份進入福音機構事奉主。同時,這些福音機構獲得各教會差傳獻金(一部份)的支持。由此可見,神有完善的全盤計劃來推動福音事工。
(五)神學教育
神學教育與教會前途之間有密切關係。好的神學教育造就好的教會領袖,教會因而蒙福。故此,教會必須重視神學教育,加以積極的支持與推進。諸如設備的改進、師資的訓練與進修、學生實習機會的供應等,都應該得到教會的關心。希望有一天,神學教育的獻金成為每一間華人教會的基本奉獻項目之一。
一方面,神學院有其僕人性的任務。它是眾教會的僕人,按照教會的需要而訓練合用的人才。教會的需要就是神學院訓練的方針,正如市場的需要決定工廠的製品一樣。但另一方面,神學院也必須按照聖經眞理的路線,來引導教會,糾正傳統上可能發生的偏差。這是它先知性的任務。
(六)擴大獻身範圍
過去,在奮興會或夏令會的奉獻呼召裡面,只有兩種奉獻:奉獻自己全時間事奉主、奉獻自己為主而活。後者的涵義極為空泛。而前者則限於教會裡面的事奉,充其量不過擴及神學院和文字工作上的事奉。其他一切工作皆不在獻身範圍之內,就算偶而有人去作,也是散漫輭弱,缺少組織、計劃、和推動力,處於一種自生自滅的狀態之中。
近數年來青年獻身的情況稍有進步,但仍然缺少觀念上的傳播與強化,以及推動上的系統化。所有從事直接和間接福音工作的人,都應該有獻身的意識,和獻身的形式(例如立約、按手、差遣等儀式)。我們需要教會工作的獻身者、文字工作的獻身者、大眾傳播工作的獻身者、學校福音工作的獻身者、藝術工作的獻身者、醫務工作的獻身者……讓福音透過這一切獻身的途徑傳揚開來!讓我們追求「福音的百花齊放」!
(七)教會合一
華人教會在合一上已經跨進了一步。大家已經逐漸看見:在基本信仰合一的大前題下,我們決不可容許細節上的歧見使我們分裂!我們已經看見:最可怕的不是宗派,而是宗派主義所築起的藩籬!求父神使我們在八十年代中,再跨進一大步:在福音聖工上更加合作;在彼此的態度上更加謙卑;在交通上更加密切。
(八)社會關懷
社會關懷就是信徒的社會見證——在社會生活中流露基督的慈愛與公義。這是我們重生生命的一部份,決不可忽視。每一個信徒被基督差遣進入世界,作鹽作光!這是我們使命的一部份,我們決不能卸責!教會復興的時候,一定會影響社會!
主阿,求你在這一代中,再一次賜下復興!
北美中國信徒佈道會舉行總會辦公室奉獻典禮
作者:游宏湘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25期,1980年1月,頁39-40。
[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作者:游宏湘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25期,1980年1月,頁39-40。[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去年十月廿日,中國信徒佈道會美國加州總會舉行辦公室奉獻典禮,約有四百人參加,同心同聲將「榮耀歸神」。 是日霪雨霏霏,可是下午聚會開始前一小時卻風靜雨停,太陽破雲而出,迎接由各地各方陸續蒞臨的嘉賓。| 各地弟兄姊妹踴躍赴會,很快坐滿了禮堂中二百五十個座位,甚至早到十分鐘的來賓也沒有位子。有人席地而坐,有人為了一睹台上講員的風采,祇好難為雙腿,在四圍站立。青年人充分表現出禮讓精神,大家都很樂意讓出座位給長者。 聚會內容包括幾位中信董事祈禱和報告,林素慧女士獻唱聖詩,以及滕近輝牧師傳講信息。林女士的詩歌實在令人靈性復甦,滕牧師的信息,談到華人教會在異象、委身、目標、合作及事奉五方面的擴展,甚富挑戰,使與會者得到造就。 十八年來,中信總會首次擁有自己的辦公室。這座一萬方呎的辦公室是一個活生生的標誌,證實世界各地的信徒對中信事工的愛護關懷及代禱支持。
作者:游宏湘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25期,1980年1月,頁39-40。
[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去年十月廿日,中國信徒佈道會美國加州總會舉行辦公室奉獻典禮,約有四百人參加,同心同聲將「榮耀歸神」。
是日霪雨霏霏,可是下午聚會開始前一小時卻風靜雨停,太陽破雲而出,迎接由各地各方陸續蒞臨的嘉賓。|
各地弟兄姊妹踴躍赴會,很快坐滿了禮堂中二百五十個座位,甚至早到十分鐘的來賓也沒有位子。有人席地而坐,有人為了一睹台上講員的風采,祇好難為雙腿,在四圍站立。青年人充分表現出禮讓精神,大家都很樂意讓出座位給長者。
聚會內容包括幾位中信董事祈禱和報告,林素慧女士獻唱聖詩,以及滕近輝牧師傳講信息。林女士的詩歌實在令人靈性復甦,滕牧師的信息,談到華人教會在異象、委身、目標、合作及事奉五方面的擴展,甚富挑戰,使與會者得到造就。
十八年來,中信總會首次擁有自己的辦公室。這座一萬方呎的辦公室是一個活生生的標誌,證實世界各地的信徒對中信事工的愛護關懷及代禱支持。
書評:「靈力剖視」的評介
評論:周天和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25期,1980年1月,頁26。
[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評論:周天和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25期,1980年1月,頁26。[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本書著者滕近輝牧師在書的緒言中開宗明義便說:「我深深的相信,今天基督的眾教會最大的需要,就是聖靈的作為。讓我們一同研究並追求聖靈的能力與充滿。」 接着他在聖經中找出了十四個比喻,詳細分析聖靈的工作和聖靈的充滿之涵義。這十四個比喻是:聖靈如手,如酵,如火,如覆煦,如油,如角,如輪,如眼,如鴿,如光,如風,如水,如印,如樹。 末了,在結論中,他總論聖靈充滿的意義,認為聖靈的充滿有四種:即工作上的聖靈充滿、生命上的聖靈充滿、感情上的聖靈充滿、和聖靈的澆灌(說方言)。不過他認為,生命上的聖靈充滿乃是四種聖靈充滿中最高級的。「這一種的充滿不憑感覺」;「當一個基督徒得到這種聖靈充滿以後,他就結出聖靈的九樣果子」來(168頁)。 其次,工作上的聖靈充滿也十分重要。因此,他勸勉信徒:「我們應該集中精神與力量追求生命上與工作上的聖靈充滿,為主傳福音,為主結果子。」(179頁) 至於聖靈的澆灌,「我們每人應該有渴慕的心,但是不可强求……如果主把方言賜給我們,我們應該感謝着領受;如果主只把聖靈充滿的實際賜給我們,我們也感謝着領受。不要勉强別人去追求方言,也不要禁止別人講方言。」(179頁) 在所引用的十四個比喻中,有一些是比較明顯、比較熟悉的,如聖靈如火,如油,如鴿,如光,如風,如水。其餘則比較隱晦、比較陌生。但經滕牧師加以解釋,也覺得言之成理,至少,從聖靈的功用而言,確有這些涵義。 滕牧師在這本書中所採用的解經法,基本上乃是「靈意的解經法」。這種解經法在釋經學上不是最穩健的解經法;教宣道學的老師也時常警告學生要小心使用。因為這種解經法最容易陷於穿鑿附會的地步,把個人的意思强行加入經文中。 不過滕牧師沒有跌進這個「陷阱」。一方面是由於他所引用的經文,特別是以西結書和啟示錄,基本上都是涵有「靈意」或者象徵意義的;別方面又由於滕牧師本人對聖經眞理早已融會貫通、理解入微,再加上他在教會的事奉以及人生的經歷上都有豐富的經驗和深入的體察,因此對經義之闡釋,確能做到不偏不倚、得心應手、運用自如的地步。 這本書不僅對「靈力」有深刻的「剖視」,對時常縈繞在許多信徒或非信徒心中的好些難題也有簡明扼要的解答。例如:基督教說人人都是「罪人」,這是否把人的價值貶得太低呢?(參20頁)聖經裏面明明說「麪酵」象徵罪惡,那麼,主耶穌用麪酵來象徵聖靈,這樣的解釋正確麼?(28頁)如果我們為了獲得賞賜而為主工作或愛主,那不是很自私嗎?(142頁)……雖然本書原不是為解答這些問題而作,但在適當的場合中對這些問題加以闡釋,確能使讀者獲得「額外」的幫助。 滕牧師根據他豐富的生活經驗,在本書中引用了許多實例和比方去闡釋經義的要點,使內容更加分明生動。不過,在所引用的比方中,有一則在神學上可能容易被人誤解,那就是他在「聖靈如手」那篇中所引用的另一位傳道人所打的比方: 「神的手在水平線之上,來回移動,當一個人從水平線之下升上來的時候,神的手就馬上握住他,這一個人在神的手中就成為有用的器皿。他怎樣能夠從水平線之下升上來呢?祇有一個條件,就是渴慕和追求的心。當一個基督徒,或一個傳道人,心裏有眞正屬靈的渴慕和追求的時候,他就升到水平線之上。這時,神的手就在那裏握住他。」(10頁) 作為勗勉基督徒在屬靈的事上要繼續不斷的渴慕追求,這比方有其一定的作用;可是假如這比方被一些對眞道認識不深的讀者誤以為在救恩的事上,人的行動居先,神的施恩在後,則顯然與聖經所啟示的救恩之道相違。因為聖經清楚表明,當我們還作罪人與神為敵的時候,神就差遣祂的兒子降世為人,去尋找拯救失喪之人,為我們死在十字架上了。(參約三16;路十五1-10;十九10;羅五6-11等。) 本書印刷精美,校對的工夫也做得很好。除了在172頁倒數第二行「方言具有三種重要的意義」的「三」字應作「四」字以外,我並未發現其他的錯誤。本書的封面設計也別出心裁:蔡啟仁先生用十四個藝術性的「靈」字去表達所引用的十四個聖靈的比喻。 凡對聖靈的工作和聖靈的充滿有興趣作進一步研究的基督徒,都當人手一册!
評論:周天和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25期,1980年1月,頁26。
[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本書著者滕近輝牧師在書的緒言中開宗明義便說:「我深深的相信,今天基督的眾教會最大的需要,就是聖靈的作為。讓我們一同研究並追求聖靈的能力與充滿。」
接着他在聖經中找出了十四個比喻,詳細分析聖靈的工作和聖靈的充滿之涵義。這十四個比喻是:聖靈如手,如酵,如火,如覆煦,如油,如角,如輪,如眼,如鴿,如光,如風,如水,如印,如樹。
末了,在結論中,他總論聖靈充滿的意義,認為聖靈的充滿有四種:即工作上的聖靈充滿、生命上的聖靈充滿、感情上的聖靈充滿、和聖靈的澆灌(說方言)。不過他認為,生命上的聖靈充滿乃是四種聖靈充滿中最高級的。「這一種的充滿不憑感覺」;「當一個基督徒得到這種聖靈充滿以後,他就結出聖靈的九樣果子」來(168頁)。
其次,工作上的聖靈充滿也十分重要。因此,他勸勉信徒:「我們應該集中精神與力量追求生命上與工作上的聖靈充滿,為主傳福音,為主結果子。」(179頁)
至於聖靈的澆灌,「我們每人應該有渴慕的心,但是不可强求……如果主把方言賜給我們,我們應該感謝着領受;如果主只把聖靈充滿的實際賜給我們,我們也感謝着領受。不要勉强別人去追求方言,也不要禁止別人講方言。」(179頁)
在所引用的十四個比喻中,有一些是比較明顯、比較熟悉的,如聖靈如火,如油,如鴿,如光,如風,如水。其餘則比較隱晦、比較陌生。但經滕牧師加以解釋,也覺得言之成理,至少,從聖靈的功用而言,確有這些涵義。
滕牧師在這本書中所採用的解經法,基本上乃是「靈意的解經法」。這種解經法在釋經學上不是最穩健的解經法;教宣道學的老師也時常警告學生要小心使用。因為這種解經法最容易陷於穿鑿附會的地步,把個人的意思强行加入經文中。
不過滕牧師沒有跌進這個「陷阱」。一方面是由於他所引用的經文,特別是以西結書和啟示錄,基本上都是涵有「靈意」或者象徵意義的;別方面又由於滕牧師本人對聖經眞理早已融會貫通、理解入微,再加上他在教會的事奉以及人生的經歷上都有豐富的經驗和深入的體察,因此對經義之闡釋,確能做到不偏不倚、得心應手、運用自如的地步。
這本書不僅對「靈力」有深刻的「剖視」,對時常縈繞在許多信徒或非信徒心中的好些難題也有簡明扼要的解答。例如:基督教說人人都是「罪人」,這是否把人的價值貶得太低呢?(參20頁)聖經裏面明明說「麪酵」象徵罪惡,那麼,主耶穌用麪酵來象徵聖靈,這樣的解釋正確麼?(28頁)如果我們為了獲得賞賜而為主工作或愛主,那不是很自私嗎?(142頁)……雖然本書原不是為解答這些問題而作,但在適當的場合中對這些問題加以闡釋,確能使讀者獲得「額外」的幫助。
滕牧師根據他豐富的生活經驗,在本書中引用了許多實例和比方去闡釋經義的要點,使內容更加分明生動。不過,在所引用的比方中,有一則在神學上可能容易被人誤解,那就是他在「聖靈如手」那篇中所引用的另一位傳道人所打的比方:
「神的手在水平線之上,來回移動,當一個人從水平線之下升上來的時候,神的手就馬上握住他,這一個人在神的手中就成為有用的器皿。他怎樣能夠從水平線之下升上來呢?祇有一個條件,就是渴慕和追求的心。當一個基督徒,或一個傳道人,心裏有眞正屬靈的渴慕和追求的時候,他就升到水平線之上。這時,神的手就在那裏握住他。」(10頁)
作為勗勉基督徒在屬靈的事上要繼續不斷的渴慕追求,這比方有其一定的作用;可是假如這比方被一些對眞道認識不深的讀者誤以為在救恩的事上,人的行動居先,神的施恩在後,則顯然與聖經所啟示的救恩之道相違。因為聖經清楚表明,當我們還作罪人與神為敵的時候,神就差遣祂的兒子降世為人,去尋找拯救失喪之人,為我們死在十字架上了。(參約三16;路十五1-10;十九10;羅五6-11等。)
本書印刷精美,校對的工夫也做得很好。除了在172頁倒數第二行「方言具有三種重要的意義」的「三」字應作「四」字以外,我並未發現其他的錯誤。本書的封面設計也別出心裁:蔡啟仁先生用十四個藝術性的「靈」字去表達所引用的十四個聖靈的比喻。
凡對聖靈的工作和聖靈的充滿有興趣作進一步研究的基督徒,都當人手一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