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棒、接印、接袍
王少勇筆錄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200期,1996年9、10月,頁18。
[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王少勇筆錄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200期,1996年9、10月,頁18。[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我要用六個字來表達我要說的話。 一﹒接棒 接棒是賽跑的一環,接了棒就要盡力地快跑。我立刻想到保羅所說的話:事奉主好像賽跑一樣,目標是要得獎賞,得到勝利,得到最高的榮譽,所以賽跑的人總是盡全力要跑得快。我們希望我們的新總幹事,有快跑、得獎賞、得勝利的心志。 二﹒接印 我們立刻想到在《加拉太書》第六章十七節,保羅說:不要攪擾我,因為我身上有耶穌的印記。我相信保羅所說的印記,是指著他在傳福音的時候受的傷,那個傷痕一直在他的身上,那是一個付代價的印記。這樣的人誰也不敢攪擾,只有尊重,所以今天新總幹事接到華福的印的時候,不但是那個印本身的意義,更是為主付代價的那個印的意義。我們相信麥牧師、師母對這一點已經想得很清楚了,他們已經預備好要為了主,要為了華福付代價。一個願意付代價的人是甚麼都不怕的人。感謝神,我們相信這一點一定是麥牧師、師母共同有的一個記號。 三﹒接袍 大家都記得當先知以利亞要升天之前,他的門徒以利沙緊緊的跟著他,寸步不離,他說了一句話:願那感動以利亞的靈加倍的感動我。這是個最高的標準,一個最高的屬靈理想,這是個最高的追求心志。以利亞如果知道了他這樣的心志,不會怪他說:我還不夠好嗎,要比我好兩倍嗎?如果他知道以利沙這個意思,我相信以利亞不會怪他,反而為他感謝神。過去的兩位總幹事都是很傑出的總幹事,但是我們是否還可以向神求一個更好的總幹事呢?我們敢不敢那樣求呢?讓我們向神求,那感動以利亞的靈加倍的感動以利沙,那感動過去兩位好的總幹事的靈,也加倍的感動新的總幹事。 在我們這一個時代裏需要好的領袖,在這個時代裏也需要更多願意支持、擁護領袖的人。我們華人在擁護領袖的功課上,還有很多要學的。一個人還沒有做領袖以前,大家待他很好;他一做了領袖,只有批評,沒有鼓勵,沒有擁護;所以在華人教會裏面,沒有領袖。我相信神願意興起領袖,我們不要破壞神興起的領袖,也不要攔阻祂。我們學習這個新的功課,要愛戴、擁護、鼓勵我們的領袖。我們願意為麥牧師、師母禱告,願聖靈充滿他們,願聖靈的恩賜也充滿他們。願他們的事奉中帶著基督的權柄——不是地位的權柄,是服侍的權柄,是愛的權柄,好像剛才我們唱的詩一樣。求神把以利亞的袍、王永信牧師的袍,以及我們的卸任總幹事陳喜謙牧師的袍加在麥牧師的身上。所以「接棒、接印、接袍」,這是我們今天為新總幹事的禱告。 (本文為總幹事交職禮時華福董事會主席滕近輝牧師的講詞,王少勇筆錄,本文未經滕牧師過目)
王少勇筆錄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200期,1996年9、10月,頁18。
[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我要用六個字來表達我要說的話。
一﹒接棒
接棒是賽跑的一環,接了棒就要盡力地快跑。我立刻想到保羅所說的話:事奉主好像賽跑一樣,目標是要得獎賞,得到勝利,得到最高的榮譽,所以賽跑的人總是盡全力要跑得快。我們希望我們的新總幹事,有快跑、得獎賞、得勝利的心志。
二﹒接印
我們立刻想到在《加拉太書》第六章十七節,保羅說:不要攪擾我,因為我身上有耶穌的印記。我相信保羅所說的印記,是指著他在傳福音的時候受的傷,那個傷痕一直在他的身上,那是一個付代價的印記。這樣的人誰也不敢攪擾,只有尊重,所以今天新總幹事接到華福的印的時候,不但是那個印本身的意義,更是為主付代價的那個印的意義。我們相信麥牧師、師母對這一點已經想得很清楚了,他們已經預備好要為了主,要為了華福付代價。一個願意付代價的人是甚麼都不怕的人。感謝神,我們相信這一點一定是麥牧師、師母共同有的一個記號。
三﹒接袍
大家都記得當先知以利亞要升天之前,他的門徒以利沙緊緊的跟著他,寸步不離,他說了一句話:願那感動以利亞的靈加倍的感動我。這是個最高的標準,一個最高的屬靈理想,這是個最高的追求心志。以利亞如果知道了他這樣的心志,不會怪他說:我還不夠好嗎,要比我好兩倍嗎?如果他知道以利沙這個意思,我相信以利亞不會怪他,反而為他感謝神。過去的兩位總幹事都是很傑出的總幹事,但是我們是否還可以向神求一個更好的總幹事呢?我們敢不敢那樣求呢?讓我們向神求,那感動以利亞的靈加倍的感動以利沙,那感動過去兩位好的總幹事的靈,也加倍的感動新的總幹事。
在我們這一個時代裏需要好的領袖,在這個時代裏也需要更多願意支持、擁護領袖的人。我們華人在擁護領袖的功課上,還有很多要學的。一個人還沒有做領袖以前,大家待他很好;他一做了領袖,只有批評,沒有鼓勵,沒有擁護;所以在華人教會裏面,沒有領袖。我相信神願意興起領袖,我們不要破壞神興起的領袖,也不要攔阻祂。我們學習這個新的功課,要愛戴、擁護、鼓勵我們的領袖。我們願意為麥牧師、師母禱告,願聖靈充滿他們,願聖靈的恩賜也充滿他們。願他們的事奉中帶著基督的權柄——不是地位的權柄,是服侍的權柄,是愛的權柄,好像剛才我們唱的詩一樣。求神把以利亞的袍、王永信牧師的袍,以及我們的卸任總幹事陳喜謙牧師的袍加在麥牧師的身上。所以「接棒、接印、接袍」,這是我們今天為新總幹事的禱告。
(本文為總幹事交職禮時華福董事會主席滕近輝牧師的講詞,王少勇筆錄,本文未經滕牧師過目)
開幕禮禱告
周建華筆錄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200期,1996年9、10月,頁8。
[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周建華筆錄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200期,1996年9、10月,頁8。[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榮耀、慈悲的父神,我們來到你的施恩臺前,我們在大會的一開始,我們一同向你舉手。我們的幫助從何而來?是從造天地的耶和華而來。 主啊!你是歷史的主、世界的光,主你是唯一的盼望;主啊!我們仰望你,我們求你在歷史的最後階段,裂天而降,求你的大能大力、大恩大愛,向全世界顯明。 天父,我們為華福過去二十年蒙恩獻上感謝,你使用了華福,你藉華福來推進普世福音的工作,雖然有人的軟弱、人的虧欠,但你有豐富的恩典。主啊,我們在這個時刻,在這個世紀末和下一個世紀將要開始的時候,在這個重要的關頭,我們聚集在一起。在這個歷史性的聚會當中,我們完全依靠,求你裂天而降在我們當中,引導、顯明你的旨意,而重新藉著聖靈的充滿裝備我們,讓我們合乎你用,在這個大時代裏面,能夠成為你福音的使者。 噢!主啊,我們華人普世教會在你面前,願意靠著你擔起把福音傳遍世界的責任。我們願意投入整個努力的鉅流當中,天父,我們將一切前途的需要仰望交託在你的手中,求你成全你最高的旨意,用我們這些願意完全奉獻的人。我們在這個時刻,我們再一次將自己完全交託在你的全能手中,作你的器皿,作你恩典的出口。 主啊,整個大會你在我們中間運行,聖靈來光照,把新的看見、新的負擔、新的計劃,主啊,放在我們的心中,讓我們被你所用。奉耶穌基督的名禱告。阿們。 (本文為華福董事會主席滕近輝牧師於開幕禮時的禱告,周建華筆錄,本文未經滕牧師過目)
周建華筆錄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200期,1996年9、10月,頁8。
[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榮耀、慈悲的父神,我們來到你的施恩臺前,我們在大會的一開始,我們一同向你舉手。我們的幫助從何而來?是從造天地的耶和華而來。
主啊!你是歷史的主、世界的光,主你是唯一的盼望;主啊!我們仰望你,我們求你在歷史的最後階段,裂天而降,求你的大能大力、大恩大愛,向全世界顯明。
天父,我們為華福過去二十年蒙恩獻上感謝,你使用了華福,你藉華福來推進普世福音的工作,雖然有人的軟弱、人的虧欠,但你有豐富的恩典。主啊,我們在這個時刻,在這個世紀末和下一個世紀將要開始的時候,在這個重要的關頭,我們聚集在一起。在這個歷史性的聚會當中,我們完全依靠,求你裂天而降在我們當中,引導、顯明你的旨意,而重新藉著聖靈的充滿裝備我們,讓我們合乎你用,在這個大時代裏面,能夠成為你福音的使者。
噢!主啊,我們華人普世教會在你面前,願意靠著你擔起把福音傳遍世界的責任。我們願意投入整個努力的鉅流當中,天父,我們將一切前途的需要仰望交託在你的手中,求你成全你最高的旨意,用我們這些願意完全奉獻的人。我們在這個時刻,我們再一次將自己完全交託在你的全能手中,作你的器皿,作你恩典的出口。
主啊,整個大會你在我們中間運行,聖靈來光照,把新的看見、新的負擔、新的計劃,主啊,放在我們的心中,讓我們被你所用。奉耶穌基督的名禱告。阿們。
(本文為華福董事會主席滕近輝牧師於開幕禮時的禱告,周建華筆錄,本文未經滕牧師過目)
從《聖經》看女教牧的事奉角色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176期,1994年2、3月,頁43-44。
[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176期,1994年2、3月,頁43-44。[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一‧歷史角度 (一)舊約有女士師——底波拉 士師是政治和宗教上的領袖。底波拉是神揀選與設立的士師,神藉她打勝仗,故從舊約看神的揀選是不分男女的。 (二)新約方面——保羅對婦女事奉的立場與觀念 1﹒《羅馬書》十六章三至十六節 保羅提名問候十位姊妹。第七節,保羅稱安多尼古和猶尼亞為女使徒。在當時代使徒身分很特別,保羅卻把這兩位姊妹與一般使徒同列,並指她們是有名望的,即在工作上有表現的,這是很值得注意的。 2﹒《羅馬書》十六章一節 保羅舉薦堅革哩教會的女執事非比。 3﹒《羅馬書》十六章三節 保羅問百基拉和亞居拉安。在排名上是妻子在先,丈夫在後。先婦後夫的稱呼在當時是反文化的。保羅如此寫並非偶然,而是他們這樣的排名已成為當時的習慣,被公認的。 4﹒《使徒行傳》十八章二十四至二十八節 這段經文記載亞波羅大有學問,最能講解《聖經》,只是他單曉得約翰的洗禮。百基拉、亞居拉在會堂裏聽他講道後,就接他到家中,將神的道給他講解得更加詳細。使他日後更有力引用《聖經》證明耶穌是基督。神使用百基拉幫助亞波羅,把神的道更準確地教導他,亞波羅也虛心領受這位姊妹的教導。 從以上例子看,保羅並不輕視姊妹,相反的,卻是十分欣賞姊妹的事奉。 (三)現代宣教士中,姊妹數目比弟兄還多 她們既是領袖,也是教會中的牧師。在宣教工場主持行政、教導工作。帶領的會眾包括男女,這事實是不能否認的。在宣教事工上,姊妹是領先的,值得我們反省。倪柝聲先生反對姊妹講道、作領袖,但他一生中卻從三位姊妹身上受益最多。 1﹒和受恩教士(M. E. Barber) 2﹒賓路易師母(Jessie Penn-Lewis) 她的著作是倪柝聲神學思想的主要引導之一。賓路易師母是神大大使用的一位姊妹,經歷聖靈充滿,對付罪,完全奉獻。神在英國、歐洲大陸、印度、俄國等國家使用她,復興教會,教導會眾,到處講道,她的著作影響很多讀者,可見被神使用的人,是不分男女的。 3﹒內地會一位女教士 倪柝聲自己承認在他一次靈性低潮時,因聽她講道而得着靈性復興。 二﹒神學方面的探討 我現年七十一歲,別人容易以為我是支持傳統思想的人,然而經過多年詳細思考、研究、閱讀,我得着以下的結論與大家分享。 反對姊妹事奉的辯論焦點: (一)《提摩太前書》二章十二節 這段經文不許女人講道,也不許她管轄男人,只要沉靜。《聖經》學者有兩種看法: 其一認為講道是指正式教會的講道;但更多學者認為應以家庭為背景,因上文提及的是一般生活。講道的原文是指權威性的教導,是承接上文指對丈夫而言,而不是指教會的講道。 (二)《加拉太書》三章二十八至三十節 在基督裏不分男女,都成為一。起初神從亞當的肋骨創造夏娃,雙方是平等的,給夏娃的名稱是配偶,即幫助同伴(helpmate),所以在人未墮落前,男女是平等的。人墮落後,女人要順服男人,男人要轄管女人。但在耶穌基督的救贖裏把男女復合,男女在地位上是平等的,同是天父的兒女。在實際上,卻因為整個宇宙仍服在虛空中(unfulfillment),不能實現神原本的旨意,仍在墮落的影響之下,要等到末日屬主的人身體得贖,整個宇宙才恢復正常。今日教會仍在罪惡權勢影響之下,故夫婦仍有別。 (三)《哥林多前書》十一章一至三節 神為三一神,從次序看聖父第一,是頭;聖子第二,聖靈第三。保羅看丈夫是頭,妻子蒙頭表示順服神,丈夫蒙頭卻是羞辱。故此,蒙頭並非絕對,否則按推理:妻子順服丈夫故要蒙頭,那麼基督順服聖父也要蒙頭嗎?故此這是文化性、時代性、相對性的表達,在當時代姊妹蒙頭表示順服,但在今日蒙頭卻是裝飾而已。 (四)《哥林多前書》十一章十四節 保羅從神學性推論到人的本性。當時代的特色:女——長髮,男——短髮。頭髮長短是與當時文化比較,女比男的長,是相對性的。其實當時代男性的頭髮在今日看來,是相當長的。 (五)《哥林多前書》十四章三十七節 姊妹若不蒙頭,就不可講道。言外之意,若蒙頭就可講道。保羅這裏說的「主的命令」是處境化的。 兩個例子: 1﹒彼得在午正上房頂禱告見異象,神要他把過去一直看為不潔淨的生物宰了吃,他不肯,神三次說:神所潔淨的,他不可當作俗物。《舊約》清楚將生物分潔淨與不潔淨的,是象徵神是聖潔的。福音時代,不再分潔淨的,不潔淨的,好像今日我們可以吃豬肉,主說祂來是要成全,神將屬靈意義(實體)表明。姊妹蒙頭也是如此,只在當時文化需要。因以弗所有一大女神廟,其女祭司均披頭散髮,當時不蒙頭的女子代表不正經的人。 2﹒地上有男女之分是為結婚,是過渡性的,相對性的。天上卻無男女之分,因是在永恆中。 總結 一﹒姊妹在教會中可做教導工作,因許多姊妹具有教導恩賜。例如:中國大陸的焦維眞姊妹被邀請到各處的培靈會傳講信息。 五十年代的趙君影牧師夫婦,二位都有講道恩賜,但有人較喜愛聽趙師母講道。 二﹒菲律濱一些土著以女性為首,男的也要取妻子的姓。越南山地,以女性為首,牧師也是女的,有男牧師是例外,這是處境問題。原則上是各人應按神所賜的恩賜,去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 三﹒潮流——香港的潮流雖然愈來愈開放,但在教會方面,事實上,一般的教會的弟兄姊妹仍未能接納女牧師。保羅處事的原則是無論行甚麼事,都要注意輭弱的人,不要絆跌他們。保羅有許多權利,但他一樣也沒有使用,為的是要在甚麼人當中做甚麼人,為要得着他們。 在神學上、解經上,按立女牧師均無問題,但要顧慮的是處境問題。因為這是一個處境文化因素的問題。我建議女同工要尊重自己所屬宗派對這問題的立場,和自己堂會長執與一般會友對這事情的領受程度,從各方面作詳盡的思考。 (本文是滕牧師於一九九三年十月十八日全球公元二千婦女佈道運動東北亞洲區主辦「港澳女教牧日」聚會上之講稿。本文經滕牧師過目修正。)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176期,1994年2、3月,頁43-44。
[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一‧歷史角度
(一)舊約有女士師——底波拉
士師是政治和宗教上的領袖。底波拉是神揀選與設立的士師,神藉她打勝仗,故從舊約看神的揀選是不分男女的。
(二)新約方面——保羅對婦女事奉的立場與觀念
1﹒《羅馬書》十六章三至十六節
保羅提名問候十位姊妹。第七節,保羅稱安多尼古和猶尼亞為女使徒。在當時代使徒身分很特別,保羅卻把這兩位姊妹與一般使徒同列,並指她們是有名望的,即在工作上有表現的,這是很值得注意的。
2﹒《羅馬書》十六章一節
保羅舉薦堅革哩教會的女執事非比。
3﹒《羅馬書》十六章三節
保羅問百基拉和亞居拉安。在排名上是妻子在先,丈夫在後。先婦後夫的稱呼在當時是反文化的。保羅如此寫並非偶然,而是他們這樣的排名已成為當時的習慣,被公認的。
4﹒《使徒行傳》十八章二十四至二十八節
這段經文記載亞波羅大有學問,最能講解《聖經》,只是他單曉得約翰的洗禮。百基拉、亞居拉在會堂裏聽他講道後,就接他到家中,將神的道給他講解得更加詳細。使他日後更有力引用《聖經》證明耶穌是基督。神使用百基拉幫助亞波羅,把神的道更準確地教導他,亞波羅也虛心領受這位姊妹的教導。
從以上例子看,保羅並不輕視姊妹,相反的,卻是十分欣賞姊妹的事奉。
(三)現代宣教士中,姊妹數目比弟兄還多
她們既是領袖,也是教會中的牧師。在宣教工場主持行政、教導工作。帶領的會眾包括男女,這事實是不能否認的。在宣教事工上,姊妹是領先的,值得我們反省。倪柝聲先生反對姊妹講道、作領袖,但他一生中卻從三位姊妹身上受益最多。
1﹒和受恩教士(M. E. Barber)
2﹒賓路易師母(Jessie Penn-Lewis)
她的著作是倪柝聲神學思想的主要引導之一。賓路易師母是神大大使用的一位姊妹,經歷聖靈充滿,對付罪,完全奉獻。神在英國、歐洲大陸、印度、俄國等國家使用她,復興教會,教導會眾,到處講道,她的著作影響很多讀者,可見被神使用的人,是不分男女的。
3﹒內地會一位女教士
倪柝聲自己承認在他一次靈性低潮時,因聽她講道而得着靈性復興。
二﹒神學方面的探討
我現年七十一歲,別人容易以為我是支持傳統思想的人,然而經過多年詳細思考、研究、閱讀,我得着以下的結論與大家分享。
反對姊妹事奉的辯論焦點:
(一)《提摩太前書》二章十二節
這段經文不許女人講道,也不許她管轄男人,只要沉靜。《聖經》學者有兩種看法:
其一認為講道是指正式教會的講道;但更多學者認為應以家庭為背景,因上文提及的是一般生活。講道的原文是指權威性的教導,是承接上文指對丈夫而言,而不是指教會的講道。
(二)《加拉太書》三章二十八至三十節
在基督裏不分男女,都成為一。起初神從亞當的肋骨創造夏娃,雙方是平等的,給夏娃的名稱是配偶,即幫助同伴(helpmate),所以在人未墮落前,男女是平等的。人墮落後,女人要順服男人,男人要轄管女人。但在耶穌基督的救贖裏把男女復合,男女在地位上是平等的,同是天父的兒女。在實際上,卻因為整個宇宙仍服在虛空中(unfulfillment),不能實現神原本的旨意,仍在墮落的影響之下,要等到末日屬主的人身體得贖,整個宇宙才恢復正常。今日教會仍在罪惡權勢影響之下,故夫婦仍有別。
(三)《哥林多前書》十一章一至三節
神為三一神,從次序看聖父第一,是頭;聖子第二,聖靈第三。保羅看丈夫是頭,妻子蒙頭表示順服神,丈夫蒙頭卻是羞辱。故此,蒙頭並非絕對,否則按推理:妻子順服丈夫故要蒙頭,那麼基督順服聖父也要蒙頭嗎?故此這是文化性、時代性、相對性的表達,在當時代姊妹蒙頭表示順服,但在今日蒙頭卻是裝飾而已。
(四)《哥林多前書》十一章十四節
保羅從神學性推論到人的本性。當時代的特色:女——長髮,男——短髮。頭髮長短是與當時文化比較,女比男的長,是相對性的。其實當時代男性的頭髮在今日看來,是相當長的。
(五)《哥林多前書》十四章三十七節
姊妹若不蒙頭,就不可講道。言外之意,若蒙頭就可講道。保羅這裏說的「主的命令」是處境化的。
兩個例子:
1﹒彼得在午正上房頂禱告見異象,神要他把過去一直看為不潔淨的生物宰了吃,他不肯,神三次說:神所潔淨的,他不可當作俗物。《舊約》清楚將生物分潔淨與不潔淨的,是象徵神是聖潔的。福音時代,不再分潔淨的,不潔淨的,好像今日我們可以吃豬肉,主說祂來是要成全,神將屬靈意義(實體)表明。姊妹蒙頭也是如此,只在當時文化需要。因以弗所有一大女神廟,其女祭司均披頭散髮,當時不蒙頭的女子代表不正經的人。
2﹒地上有男女之分是為結婚,是過渡性的,相對性的。天上卻無男女之分,因是在永恆中。
總結
一﹒姊妹在教會中可做教導工作,因許多姊妹具有教導恩賜。例如:中國大陸的焦維眞姊妹被邀請到各處的培靈會傳講信息。
五十年代的趙君影牧師夫婦,二位都有講道恩賜,但有人較喜愛聽趙師母講道。
二﹒菲律濱一些土著以女性為首,男的也要取妻子的姓。越南山地,以女性為首,牧師也是女的,有男牧師是例外,這是處境問題。原則上是各人應按神所賜的恩賜,去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
三﹒潮流——香港的潮流雖然愈來愈開放,但在教會方面,事實上,一般的教會的弟兄姊妹仍未能接納女牧師。保羅處事的原則是無論行甚麼事,都要注意輭弱的人,不要絆跌他們。保羅有許多權利,但他一樣也沒有使用,為的是要在甚麼人當中做甚麼人,為要得着他們。
在神學上、解經上,按立女牧師均無問題,但要顧慮的是處境問題。因為這是一個處境文化因素的問題。我建議女同工要尊重自己所屬宗派對這問題的立場,和自己堂會長執與一般會友對這事情的領受程度,從各方面作詳盡的思考。
(本文是滕牧師於一九九三年十月十八日全球公元二千婦女佈道運動東北亞洲區主辦「港澳女教牧日」聚會上之講稿。本文經滕牧師過目修正。)
「華福」的意義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153期,1992年1月,頁11。
[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153期,1992年1月,頁11。[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運動‧感動‧行動‧推動‧震動 「華福」的意義何在? 一﹒「華福」是「運動」 「華福」是主在普世華人教會中,所興起的傳福音運動,其目標是努力在主再來之前完成大使命。我們懇切祈禱,求主使這一個運動產生實際上的作用,催使全球華人教會在傳福音上,作加倍的努力。 二﹒「華福」是「感動」 聖靈將一種明確的感動,放入各地華人信徒的心中,所以當有人登高一呼的時候,立刻發生普世性的共鳴與響應,這是聖靈感動的證明。 三﹒「華福」是「行動」 華福聯絡中心所主辦的一切會議,都有一個具體的目標:產生傳福音的實際行動。會議本身沒有甚麼價值,但是會議所產生的行動卻有無限的價值。 四﹒「華福」是「推動」 那些在福音事工上已經有行動的教會,聯合起來,去鼓勵那些尚未有積極行動的教會,同時又自勉更加努力。 五﹒「華福」是「震動」 華福運動在主恩待之下,可能在華人教會中造成一種復興的震動。 (作者為華福董事會主席,本文原載於香港北角宣道會週刊,年日不詳)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153期,1992年1月,頁11。
[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運動‧感動‧行動‧推動‧震動
「華福」的意義何在?
一﹒「華福」是「運動」
「華福」是主在普世華人教會中,所興起的傳福音運動,其目標是努力在主再來之前完成大使命。我們懇切祈禱,求主使這一個運動產生實際上的作用,催使全球華人教會在傳福音上,作加倍的努力。
二﹒「華福」是「感動」
聖靈將一種明確的感動,放入各地華人信徒的心中,所以當有人登高一呼的時候,立刻發生普世性的共鳴與響應,這是聖靈感動的證明。
三﹒「華福」是「行動」
華福聯絡中心所主辦的一切會議,都有一個具體的目標:產生傳福音的實際行動。會議本身沒有甚麼價值,但是會議所產生的行動卻有無限的價值。
四﹒「華福」是「推動」
那些在福音事工上已經有行動的教會,聯合起來,去鼓勵那些尚未有積極行動的教會,同時又自勉更加努力。
五﹒「華福」是「震動」
華福運動在主恩待之下,可能在華人教會中造成一種復興的震動。
(作者為華福董事會主席,本文原載於香港北角宣道會週刊,年日不詳)
第四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宣言
資料室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150期,1991年9、10月,頁30-33。
[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資料室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150期,1991年9、10月,頁30-33。[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一九九一年七月十日至十七日,一千四百位來自世界各區的華人教會同工及信徒齊集在馬尼拉,參與第四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八天當中,我們在同心敬拜、祈禱、聆聽、等候、研討、交流、分享中,經歷了天父的慈愛、基督的恩惠、聖靈的感動,及聖徒的相交。我們作出下列的觀察、反省及回應。 基督、歷史、我們 我們今天距離基督降世為人、成就救贖已近二千年;身為華人信徒,我們更不忘一百八十四年來,神藉著從西方而來的宣教士馬禮遜、戴德生等,及在中國興起的宋尚節、王明道等僕人帶給華人的恩典;我們亦肯定十五年來,神透過「華福運動」帶給華人教會在異象、使命、生命、事工多方面的衝擊;我們按著起初訂定的長期目標,正從「華人廣傳」步入「普世廣傳」的年代。 我們同心將榮耀歸給歷史的主,更戰兢地聆聽莊稼的主對我們的囑咐與差遣,我們願意倚靠聖靈的能力,跟隨基督同寫華人教會下一頁的歷史。 跟隨基督 在敬拜中,我們共同頌讚上帝的全能與榮耀,並尋求神的國度降臨、神的旨意成就;我們不斷回到基督的十字架下;感謝祂的捨己、救贖,並稱謝上帝的公義、慈愛,在安靜、禱告中,我們再次經歷聖靈的大能運行,並盼望着那榮耀與審判的日子、基督必定再來作王。 透過《聖經》,我們再聆聽到跟隨基督在這一代的意義,並願意再次委身基督。我們發現自己缺乏力量,並認定與主合一是跟隨基督的基礎。我們又承認自己的怯懦及自我中心,並再思跟隨基督的代價——與主同死。我們的人生價值觀也需要改變,以至我們眞正與主同活,彰顯基督的生命。身為跟從基督的門徒,我們天天效法耶穌如何道成肉身,成為僕人,在個人、社會、自然界不同的層面,彰顯福音的豐盛;我們更不忘基督的囑咐,並站立在眞理的磐石上,帶著屬靈的權柄,以生命與宣講成為基督的見證,直到地極,等候主榮耀的再來。 我們願意在祭壇上重新獻上自己、跟隨基督,並遵從祂所交託同得萬民的大使命。 同得萬民 在馬尼拉共聚一堂的包括了傳統文化的華人信徒,及海外生長的華裔信徒,我們雖然擁有不同的國籍、不同的文化背景,卻不忘中華民族的根,並且在主面前表達對十一億中國大陸未得之民關切之心。我們一方面為五千萬的信徒感恩祈求,更迫切祈求神憐憫那佔全世界未歸主人口三份一的骨肉之親,特別是那被忽略的九千多萬少數民族,並且具體表達我們的關懷:以祈禱、經濟支持福音事工、提供物資援助、鼓勵專業人士到中國帶職事奉、支持培訓工作、關懷海外中國留學生、成立中國關懷小組等 父神許可我們「分散」各大洲,是為了「聚斂」福音的果子:為五千萬不同國籍、多類文化、各種語言的華人,我們呼籲六千間海外華人教會在他們中間成為基督的見證,特別是關注那些未得的羣體:工人、邊緣青少年、老人、新移民、中國留學生,及華裔等。 今日第一及第二世界都出現鉅變:北美與西歐步入「後基督教時期」,東歐與蘇聯又先後進入「後共產時期」,我們不能忽略這第一及第二世界中未得的羣體,特別是各大都市中的貧窮人、邊緣人、新移民、少數民族,其中更有不少因政治經濟衝擊而失去一切信念,正在尋找眞理、對福音有回應的人。 三份之二世界未得之民更是世界最大的福音禾場,尤其是「10/40之窗」(歐亞非、北緯10°至40°之間),更包括了全世界未得之民的80%;大部份都是活在貧困當中,並受到各種宗教及政治勢力的壓制。 宣教學專家估計全世界現有一萬二千個未得羣體,倘若華人教會以堂會、地區,或聯區作為單位參與「認領羣體」運動,與全球教會合作,則在主後二千年之際將福音傳遍地極是個可期的目標。 華福運動以跟隨基督、同得萬民為未來的動員重點,我們深感需要從上頭來的智慧、才能洞察這世代,明瞭萬民的處境實況,更適切地回應他們的獨特需要,宣揚那榮耀的福音。 邁向二千 邁向二千的世界正處於一個劇變的年代:科技的進展、資訊的爆炸、共產主義的崩潰、資本主義造成的物慾氾濫、個人主義的擡頭、天災人禍的劇增、自然環境的破壞、道德的眞空、人際的疏離、迷信的盛行等等,都叫我們更深信基督再來的日子近了。我們願意效法基督以不同的身分與角色,面對這萬變的世代。 多元化的世界帶來相對主義、宗教混合主義、泛神主義的危機,其結果產生價值相對化,終於導致信念的崩潰;我們務要穩立在《聖經》的眞理上,堅持基督乃唯一的道路,並高舉那信實不變的三一眞神;同時我們追隨基督道成肉身的精神,進入不同的人中間,認同並承擔諸般的苦難,並且肯定基督為教會唯一的元首,宗派雖多,恩賜雖有不同,卻是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 世俗化是世界的持續趨勢,世俗化精神蘊自古人文主義中,爆於二十世紀之正式運動,以絕對化墮落之人性為本,否定聖化世界之價值,强調俗世及現世之意義,排斥了一切形上的、超然的、啟示的、永恆的及倫理的絕對性及客觀性,只在今生享受可見可覺之物慾生活,導致終極的幻滅價值眞空,人心空虛之痛苦的社會現狀。 在抵抗這世俗洪流中,我們必須在《聖經》中深深扎根,宣揚那不變之十架福音,並堅信基督代死與復活之救贖大功的絕對性與完整性,在這信仰上不容變質,在生命上保持聖潔。我們仰望那位十字架上的救贖主,長遠活着為我們祈求的大祭司,保守我們入世而不沾染世俗。 我們跟隨的基督又是受苦的僕人,祂指出這是個苦難的世界,包括了貧窮、疾病、環境破壞、天災、戰爭、家庭破裂、人際疏離所造成的肉體、思想、感情、心靈多方面的苦楚。基督以祂的十字架勝過苦難,以祂的鞭傷帶來醫治,以祂的復活及再來帶來盼望。我們謙卑承認有逃避苦難的心態,求聖靈賜勇氣與能力,與基督及萬民的苦難認同,不單自己勝過苦難,並為苦難中的人帶來醫治、安慰與盼望。 現今這世界正急步邁進資訊年代,由於電腦科技及通訊科技結合形成的資訊科技,使得人類在倏忽之間,陷入資訊爆炸的狂颷之中,絕對眞理混淆,人性尊嚴喪失,活在資訊化社會中的人羣必將更加迷惘及焦慮。我們深信基督是道路、眞理、生命,因此我們必須充份善用現代傳訊科技,發揮先知功能,傳達從神而來的信息。在華人教會的文學創作、影音製作、電子傳播、資訊科技等人才及資源都缺乏的情況下,我們懇切求神憐憫,並呼召專業人才,投身這福音與文化的戰線。 我們面對的是個靈力的世界:在東方宗教復興、撒但教張狂、異端邪教充斥、新紀元運動(New Age Movement)擴展的背後,是那些「執政的、掌權的、管轄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屬靈氣的惡魔」(弗六12)。我們認定基督是神,祂必帥領我們爭戰,所以我們迫切祈求:聖徒要聖潔與成熟,工人要同心與合一,教會要全面動員,在靈力爭戰中倚靠聖父、聖子、聖靈得勝。 邁向二千的華福運動 以跟隨基督為根基、同得萬民為目標,我們齊步邁向二千,並且訂下七個重點作為各區跟進指標:教會更新、都市佈道、二千運動、羣體佈道、普世差傳、關懷中國,及華裔動員。 我們願意更加努力促進華人教會在主裏的合一,尊崇《聖經》的絕對權威,而在非絕對性的問題、傳統、體制、重點與作風等事情上互相尊重、接納和學習。邁向二千的華福運動,更要謹守使命,達成普世傳福音的目標。 願全球華人教會認同並投入華福運動,完成主所託付的福音使命。 一九九一年七月十八日定稿
資料室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150期,1991年9、10月,頁30-33。
[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一九九一年七月十日至十七日,一千四百位來自世界各區的華人教會同工及信徒齊集在馬尼拉,參與第四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八天當中,我們在同心敬拜、祈禱、聆聽、等候、研討、交流、分享中,經歷了天父的慈愛、基督的恩惠、聖靈的感動,及聖徒的相交。我們作出下列的觀察、反省及回應。
基督、歷史、我們
我們今天距離基督降世為人、成就救贖已近二千年;身為華人信徒,我們更不忘一百八十四年來,神藉著從西方而來的宣教士馬禮遜、戴德生等,及在中國興起的宋尚節、王明道等僕人帶給華人的恩典;我們亦肯定十五年來,神透過「華福運動」帶給華人教會在異象、使命、生命、事工多方面的衝擊;我們按著起初訂定的長期目標,正從「華人廣傳」步入「普世廣傳」的年代。
我們同心將榮耀歸給歷史的主,更戰兢地聆聽莊稼的主對我們的囑咐與差遣,我們願意倚靠聖靈的能力,跟隨基督同寫華人教會下一頁的歷史。
跟隨基督
在敬拜中,我們共同頌讚上帝的全能與榮耀,並尋求神的國度降臨、神的旨意成就;我們不斷回到基督的十字架下;感謝祂的捨己、救贖,並稱謝上帝的公義、慈愛,在安靜、禱告中,我們再次經歷聖靈的大能運行,並盼望着那榮耀與審判的日子、基督必定再來作王。
透過《聖經》,我們再聆聽到跟隨基督在這一代的意義,並願意再次委身基督。我們發現自己缺乏力量,並認定與主合一是跟隨基督的基礎。我們又承認自己的怯懦及自我中心,並再思跟隨基督的代價——與主同死。我們的人生價值觀也需要改變,以至我們眞正與主同活,彰顯基督的生命。身為跟從基督的門徒,我們天天效法耶穌如何道成肉身,成為僕人,在個人、社會、自然界不同的層面,彰顯福音的豐盛;我們更不忘基督的囑咐,並站立在眞理的磐石上,帶著屬靈的權柄,以生命與宣講成為基督的見證,直到地極,等候主榮耀的再來。
我們願意在祭壇上重新獻上自己、跟隨基督,並遵從祂所交託同得萬民的大使命。
同得萬民
在馬尼拉共聚一堂的包括了傳統文化的華人信徒,及海外生長的華裔信徒,我們雖然擁有不同的國籍、不同的文化背景,卻不忘中華民族的根,並且在主面前表達對十一億中國大陸未得之民關切之心。我們一方面為五千萬的信徒感恩祈求,更迫切祈求神憐憫那佔全世界未歸主人口三份一的骨肉之親,特別是那被忽略的九千多萬少數民族,並且具體表達我們的關懷:以祈禱、經濟支持福音事工、提供物資援助、鼓勵專業人士到中國帶職事奉、支持培訓工作、關懷海外中國留學生、成立中國關懷小組等
父神許可我們「分散」各大洲,是為了「聚斂」福音的果子:為五千萬不同國籍、多類文化、各種語言的華人,我們呼籲六千間海外華人教會在他們中間成為基督的見證,特別是關注那些未得的羣體:工人、邊緣青少年、老人、新移民、中國留學生,及華裔等。
今日第一及第二世界都出現鉅變:北美與西歐步入「後基督教時期」,東歐與蘇聯又先後進入「後共產時期」,我們不能忽略這第一及第二世界中未得的羣體,特別是各大都市中的貧窮人、邊緣人、新移民、少數民族,其中更有不少因政治經濟衝擊而失去一切信念,正在尋找眞理、對福音有回應的人。
三份之二世界未得之民更是世界最大的福音禾場,尤其是「10/40之窗」(歐亞非、北緯10°至40°之間),更包括了全世界未得之民的80%;大部份都是活在貧困當中,並受到各種宗教及政治勢力的壓制。
宣教學專家估計全世界現有一萬二千個未得羣體,倘若華人教會以堂會、地區,或聯區作為單位參與「認領羣體」運動,與全球教會合作,則在主後二千年之際將福音傳遍地極是個可期的目標。
華福運動以跟隨基督、同得萬民為未來的動員重點,我們深感需要從上頭來的智慧、才能洞察這世代,明瞭萬民的處境實況,更適切地回應他們的獨特需要,宣揚那榮耀的福音。
邁向二千
邁向二千的世界正處於一個劇變的年代:科技的進展、資訊的爆炸、共產主義的崩潰、資本主義造成的物慾氾濫、個人主義的擡頭、天災人禍的劇增、自然環境的破壞、道德的眞空、人際的疏離、迷信的盛行等等,都叫我們更深信基督再來的日子近了。我們願意效法基督以不同的身分與角色,面對這萬變的世代。
多元化的世界帶來相對主義、宗教混合主義、泛神主義的危機,其結果產生價值相對化,終於導致信念的崩潰;我們務要穩立在《聖經》的眞理上,堅持基督乃唯一的道路,並高舉那信實不變的三一眞神;同時我們追隨基督道成肉身的精神,進入不同的人中間,認同並承擔諸般的苦難,並且肯定基督為教會唯一的元首,宗派雖多,恩賜雖有不同,卻是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
世俗化是世界的持續趨勢,世俗化精神蘊自古人文主義中,爆於二十世紀之正式運動,以絕對化墮落之人性為本,否定聖化世界之價值,强調俗世及現世之意義,排斥了一切形上的、超然的、啟示的、永恆的及倫理的絕對性及客觀性,只在今生享受可見可覺之物慾生活,導致終極的幻滅價值眞空,人心空虛之痛苦的社會現狀。
在抵抗這世俗洪流中,我們必須在《聖經》中深深扎根,宣揚那不變之十架福音,並堅信基督代死與復活之救贖大功的絕對性與完整性,在這信仰上不容變質,在生命上保持聖潔。我們仰望那位十字架上的救贖主,長遠活着為我們祈求的大祭司,保守我們入世而不沾染世俗。
我們跟隨的基督又是受苦的僕人,祂指出這是個苦難的世界,包括了貧窮、疾病、環境破壞、天災、戰爭、家庭破裂、人際疏離所造成的肉體、思想、感情、心靈多方面的苦楚。基督以祂的十字架勝過苦難,以祂的鞭傷帶來醫治,以祂的復活及再來帶來盼望。我們謙卑承認有逃避苦難的心態,求聖靈賜勇氣與能力,與基督及萬民的苦難認同,不單自己勝過苦難,並為苦難中的人帶來醫治、安慰與盼望。
現今這世界正急步邁進資訊年代,由於電腦科技及通訊科技結合形成的資訊科技,使得人類在倏忽之間,陷入資訊爆炸的狂颷之中,絕對眞理混淆,人性尊嚴喪失,活在資訊化社會中的人羣必將更加迷惘及焦慮。我們深信基督是道路、眞理、生命,因此我們必須充份善用現代傳訊科技,發揮先知功能,傳達從神而來的信息。在華人教會的文學創作、影音製作、電子傳播、資訊科技等人才及資源都缺乏的情況下,我們懇切求神憐憫,並呼召專業人才,投身這福音與文化的戰線。
我們面對的是個靈力的世界:在東方宗教復興、撒但教張狂、異端邪教充斥、新紀元運動(New Age Movement)擴展的背後,是那些「執政的、掌權的、管轄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屬靈氣的惡魔」(弗六12)。我們認定基督是神,祂必帥領我們爭戰,所以我們迫切祈求:聖徒要聖潔與成熟,工人要同心與合一,教會要全面動員,在靈力爭戰中倚靠聖父、聖子、聖靈得勝。
邁向二千的華福運動
以跟隨基督為根基、同得萬民為目標,我們齊步邁向二千,並且訂下七個重點作為各區跟進指標:教會更新、都市佈道、二千運動、羣體佈道、普世差傳、關懷中國,及華裔動員。
我們願意更加努力促進華人教會在主裏的合一,尊崇《聖經》的絕對權威,而在非絕對性的問題、傳統、體制、重點與作風等事情上互相尊重、接納和學習。邁向二千的華福運動,更要謹守使命,達成普世傳福音的目標。
願全球華人教會認同並投入華福運動,完成主所託付的福音使命。
一九九一年七月十八日定稿
「跟隨基督」查經會紀要
林來慰整理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150期,1991年9、10月,頁5-7。
[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林來慰整理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150期,1991年9、10月,頁5-7。[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第四屆華福大會主題中「跟隨基督」的部份,主要是以查經會的方式去思想。大會邀約兩位講員——華福董事會主席滕近輝牧師及前新加坡三一神學院院長鍾志邦博士——各負責傳講三堂研經信息。 滕近輝牧師的信息總題,是「從《腓立比書》看跟隨基督」。第一講的分題是「跟隨基督的基礎:與主合一」,查考《腓立比書》第一章中的教訓。 滕牧師指出:保羅所說的「我活着就是基督」就是基督徒生命的最高表現。如基督而活,我們有了效法的對象;為基督而活,我們有了生活的目標;藉基督而活,基督的能力便在我們身上彰顯出來。《羅馬書》八章二十八至二十九節說明神預定了我們像基督,基督的目標就是我們的目標,祂用我們的腳和口,在傳福音的大使命上為主而活。 《腓立比書》第一章處處流露了保羅與主合一的多種表現。第一,與基督的心腸合一。能「體會基督的心腸」(一8),一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會改觀,在基督裏關心弟兄姊妹,用基督的眼光看弟兄姊妹,我們便可以互相欣賞、代禱、合一,不會失望。神的恩典是全人的、流通的。第二,與基督的形像合一。無論是生是死,我們要彰顯基督(一20),把生死置諸度外。假如基督在我們裏面活着,基督的生命便會在我們身上照常顯大。第三,與基督在愛中合一。保羅說「與基督同在……好得無比」(一23),我們享受與基督同在是否一種感情上的享受?我們要祈求主,使我們有愛祂的感受。有時我們缺乏了與基督同在的甜蜜感受,我們是否可以如詩人所說:「我醒了的時候,得見你的形像,就心滿意足了。」(詩十七15)第四,與基督的工作合一。我們住在世間,便要完成主交託給我們的工作(一24、25)。第五,與基督的喜樂合一(一26)。保羅寫《腓立比書》的時候是在監獄,而「喜樂」一詞卻出現了十七次。能將喜樂帶給人是有福的。我們在工作和人事上有困難,但只要想到主的恩典夠用,就能歡歡喜喜地忍耐、寬容,裏面有力量,而且力上加力。若一面事奉,一面批評、埋怨、歎氣,那就失去了力量。第六,與基督的受苦合一(一29)。我們是否在基督的苦難上有份?跟隨基督是一條十字架的道路,因為基督為我們背負十字架,我們要與基督同背十字架。十字架中有冠冕,冠冕中也有十字架。假如我們的生命中沒有十字架,我們便不是眞的事奉。跟隨基督的基礎就是與主合一。 第二講的分題是「跟隨基督的代價:與主同死」,以《腓立比書》第二章為經文根據。滕牧師重申:跟隨基督腳蹤的人,必須付出與主同死的代價。他指出,「死」字乃「不好的刀」,並沒有人喜歡。 滕牧師闡釋《腓立比書》二章五至八節的著名「虛己篇」,重申主耶穌降世為人的生命,已示範出一條逐步降卑的道路,是作門徒的人也必須踏上的。 他指出,耶穌在道成肉身之時是採取一種「向下」的導向,好讓我們得以經歷「向上」的提升——做神的兒女。 但我們在蒙神升高之後,仍須在生命的經歷上再與主一同降卑,就是與主同死。 在這個過程中,跟隨主的人能夠經歷一些奇妙的「交換」——因着不抓住、堅持一些權利,反得眞正的自由(不自由的自由);因着神子本身成為人子,我們卻又成為神子;因着基督由富足而成為貧窮,使我們從貧窮而變成富足…… 滕牧師感慨說,到今天華人基督徒仍然沒有很多人願意做宣教士,其中原因,可能是因為華人擁有太多,要放棄就不容易了。 第三講的分題是「跟隨基督的生命:與主同活」,續以《腓立比書》第三章為研經素材。 「基督離不開十字架,跟隨基督的人,也離不開十字架。」這是滕近輝牧師第三天查經會令人心弦震動的信息。 主來世上是為人的罪被釘十字架上成就救贖;復活的主手上釘痕仍在、肋旁的槍傷仍在;在永世榮耀的主依然像是「被殺過的羔羊」。十字架的傷痕永遠留在主身上,問題是我們信靠主、跟隨主、事奉主的人,是否背着十字架,身上是否有十字架的印記。 保羅傳道不知別的,只知耶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保羅身上也帶着耶穌的印記,包括傳道時為主受苦的傷痕,更包括他整個生命中一些翻天覆地的轉變。滕牧師從《腓立比書》第三章列舉出其中七項:喜樂觀、能力觀、敬拜觀、誇耀觀、損益觀、標準觀、稱義觀。當我們靠近十字架,體會基督犧牲捨命的大愛,我們的生命不能不深深被震動。 神也要不斷培植我們,使我們能靠主建立喜樂的態度,在輭弱中擁抱基督而堅強,視世上之得為失,甚至主所賜的冠冕也能在神的寶座前摘下奉上,且天天在聖靈裏有眞實的敬拜和事奉。 基督用祂的十字架、祂的眞理和愛,和祂自己來得着我們。跟隨基督、與主聯合的人,也應該一生對主所以得着我們的有活潑、持續不斷的回應。 鍾志邦博士第一講的題目,是「從耶穌作僕人的角度去認識作門徒的意義」,他根據《馬可福音》一章一至十三節及八章二十七至三十三節兩段經文,闡明耶穌基督降世,正標誌着新的彌賽亞時代已揭開序幕;而基督竟接受其先鋒施洗約翰「悔改的洗禮」,絕非表示祂需悔改,乃是表明祂完完全全與罪人認同。從浸於約但河水的耶穌身上,我們看見一位受苦的僕人,背負着世人的罪孽,你和我均恍如看見自己。 耶穌受洗時,從天上有父神的聲音說話,聖靈亦像鴿子降在他身上,皆足顯明聖父的聖子與受苦的僕人兩重身分,均集於基督一身。這個莫大的奧秘,至今仍成為猶太人不能接受耶穌的絆腳石,卻是眞確的事實。鍾博士坦然指出,今天教會有很大的試探,只顧歌頌神的尊貴、榮耀、得勝、權能等方面,而忽略基督曾處於作為受苦奴僕的降卑地位。我們只懂慶祝聖誕節和復活節,卻輕輕帶過受難節。他說:「了解基督的僕人角色,是了解做基督門徒,尤其是作門徒的代價的鑰匙。」 他強調,天國的福音,若不強調悔改回轉歸向神、信靠神、對神的福音作出非此即彼的斷然抉擇、付出門徒的代價這些眞理,就不是全備的福音,而是扭曲、片面的福音。 鍾博士第二講的題目,是「耶穌道成肉身與做門徒」。他首先補充昨天未講完的信息,關於基督所傳講的「神國」,是一個內在、屬靈、永恆的國度,要人以悔改、謙卑的心接受神,讓基督在其生命中行使絕對的主權,常常祈求神的旨意成就在其身上。箇中含意,就是要求基督徒過一種與世界完全不同的生活,採取完全不同的價值觀,去衡量自己事奉與生活的成功與失敗,而不走捷徑。 他以《約翰福音》一章十四至十八節及十七章十四至十九節兩段經文,闡述基督「道成肉身」的眞義,就如在人間設置帳棚,暫時居住。他提醒我們:人世間很多事物,甚至是在教會或神學院中的一些地位和職分,也不外是暫時而已,要「拿得起,放得下」。 耶穌基督「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祂立下了一個最佳模式,恩典與眞理缺一不可,必須平衡。全備的福音一方面宣告神的赦罪與接納,另一方面警告神有公義的審判,兩者並重。 鍾博士進一步指出,豐盛的福音,也關乎個人、社會及宇宙三方面;華人教會一向十分注重福音個人的涵義,較忽略其社會性及宇宙性意義。 鍾博士第三講的題目,是「真理與見證」。 承接第二講,他補充指出福音的全面性,不只關乎個人,也同時關乎社會,甚至整個宇宙。天國的福音,與個人信心、個人倫理、家庭危機、社會問題、區域政治、全球污染、空中邪靈莫不有關。他說:「越看見福音的全面性,就越覺福音是如此精彩。只有這樣的福音,才值得我們為此全然擺上。」 他以《約翰福音》十八章中耶穌與彼拉多論「眞理」的對話,指出彼拉多代表羅馬政權,但在羣眾壓力下,反而沒有勇氣和膽量面對眞理;坐在寶座上審判階下囚的彼拉多,結果反被萬王之王、萬主之主耶穌審判。此事激勵我們:為福音作見證時,完全不必害怕地上任何政權,甚至那空中掌權的惡魔,因基督已勝過一切。 今天在世界很多地方,尤其是亞洲,福音的見證莫不到處碰到人間的權柄。他問:「我們在他們面前,是否又肯又敢為眞理作見證?」耶穌基督的榜樣,是永遠站在眞理的一邊,結果卻需付上十字架的代價,並無捷徑。鍾博士說:「在神智慧的安排中,只有這種立場和獻身,才能瓦解人間一切的權柄,包括空中掌權者的權柄。」 他鼓勵更多華人教會的弟兄姊妹,勇敢地闖入「敵人的堡壘」,參與思想的戰爭,為主作見證,絕不妥協。
林來慰整理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150期,1991年9、10月,頁5-7。
[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第四屆華福大會主題中「跟隨基督」的部份,主要是以查經會的方式去思想。大會邀約兩位講員——華福董事會主席滕近輝牧師及前新加坡三一神學院院長鍾志邦博士——各負責傳講三堂研經信息。
滕近輝牧師的信息總題,是「從《腓立比書》看跟隨基督」。第一講的分題是「跟隨基督的基礎:與主合一」,查考《腓立比書》第一章中的教訓。
滕牧師指出:保羅所說的「我活着就是基督」就是基督徒生命的最高表現。如基督而活,我們有了效法的對象;為基督而活,我們有了生活的目標;藉基督而活,基督的能力便在我們身上彰顯出來。《羅馬書》八章二十八至二十九節說明神預定了我們像基督,基督的目標就是我們的目標,祂用我們的腳和口,在傳福音的大使命上為主而活。
《腓立比書》第一章處處流露了保羅與主合一的多種表現。第一,與基督的心腸合一。能「體會基督的心腸」(一8),一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會改觀,在基督裏關心弟兄姊妹,用基督的眼光看弟兄姊妹,我們便可以互相欣賞、代禱、合一,不會失望。神的恩典是全人的、流通的。第二,與基督的形像合一。無論是生是死,我們要彰顯基督(一20),把生死置諸度外。假如基督在我們裏面活着,基督的生命便會在我們身上照常顯大。第三,與基督在愛中合一。保羅說「與基督同在……好得無比」(一23),我們享受與基督同在是否一種感情上的享受?我們要祈求主,使我們有愛祂的感受。有時我們缺乏了與基督同在的甜蜜感受,我們是否可以如詩人所說:「我醒了的時候,得見你的形像,就心滿意足了。」(詩十七15)第四,與基督的工作合一。我們住在世間,便要完成主交託給我們的工作(一24、25)。第五,與基督的喜樂合一(一26)。保羅寫《腓立比書》的時候是在監獄,而「喜樂」一詞卻出現了十七次。能將喜樂帶給人是有福的。我們在工作和人事上有困難,但只要想到主的恩典夠用,就能歡歡喜喜地忍耐、寬容,裏面有力量,而且力上加力。若一面事奉,一面批評、埋怨、歎氣,那就失去了力量。第六,與基督的受苦合一(一29)。我們是否在基督的苦難上有份?跟隨基督是一條十字架的道路,因為基督為我們背負十字架,我們要與基督同背十字架。十字架中有冠冕,冠冕中也有十字架。假如我們的生命中沒有十字架,我們便不是眞的事奉。跟隨基督的基礎就是與主合一。
第二講的分題是「跟隨基督的代價:與主同死」,以《腓立比書》第二章為經文根據。滕牧師重申:跟隨基督腳蹤的人,必須付出與主同死的代價。他指出,「死」字乃「不好的刀」,並沒有人喜歡。
滕牧師闡釋《腓立比書》二章五至八節的著名「虛己篇」,重申主耶穌降世為人的生命,已示範出一條逐步降卑的道路,是作門徒的人也必須踏上的。
他指出,耶穌在道成肉身之時是採取一種「向下」的導向,好讓我們得以經歷「向上」的提升——做神的兒女。
但我們在蒙神升高之後,仍須在生命的經歷上再與主一同降卑,就是與主同死。
在這個過程中,跟隨主的人能夠經歷一些奇妙的「交換」——因着不抓住、堅持一些權利,反得眞正的自由(不自由的自由);因着神子本身成為人子,我們卻又成為神子;因着基督由富足而成為貧窮,使我們從貧窮而變成富足……
滕牧師感慨說,到今天華人基督徒仍然沒有很多人願意做宣教士,其中原因,可能是因為華人擁有太多,要放棄就不容易了。
第三講的分題是「跟隨基督的生命:與主同活」,續以《腓立比書》第三章為研經素材。
「基督離不開十字架,跟隨基督的人,也離不開十字架。」這是滕近輝牧師第三天查經會令人心弦震動的信息。
主來世上是為人的罪被釘十字架上成就救贖;復活的主手上釘痕仍在、肋旁的槍傷仍在;在永世榮耀的主依然像是「被殺過的羔羊」。十字架的傷痕永遠留在主身上,問題是我們信靠主、跟隨主、事奉主的人,是否背着十字架,身上是否有十字架的印記。
保羅傳道不知別的,只知耶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保羅身上也帶着耶穌的印記,包括傳道時為主受苦的傷痕,更包括他整個生命中一些翻天覆地的轉變。滕牧師從《腓立比書》第三章列舉出其中七項:喜樂觀、能力觀、敬拜觀、誇耀觀、損益觀、標準觀、稱義觀。當我們靠近十字架,體會基督犧牲捨命的大愛,我們的生命不能不深深被震動。
神也要不斷培植我們,使我們能靠主建立喜樂的態度,在輭弱中擁抱基督而堅強,視世上之得為失,甚至主所賜的冠冕也能在神的寶座前摘下奉上,且天天在聖靈裏有眞實的敬拜和事奉。
基督用祂的十字架、祂的眞理和愛,和祂自己來得着我們。跟隨基督、與主聯合的人,也應該一生對主所以得着我們的有活潑、持續不斷的回應。
鍾志邦博士第一講的題目,是「從耶穌作僕人的角度去認識作門徒的意義」,他根據《馬可福音》一章一至十三節及八章二十七至三十三節兩段經文,闡明耶穌基督降世,正標誌着新的彌賽亞時代已揭開序幕;而基督竟接受其先鋒施洗約翰「悔改的洗禮」,絕非表示祂需悔改,乃是表明祂完完全全與罪人認同。從浸於約但河水的耶穌身上,我們看見一位受苦的僕人,背負着世人的罪孽,你和我均恍如看見自己。
耶穌受洗時,從天上有父神的聲音說話,聖靈亦像鴿子降在他身上,皆足顯明聖父的聖子與受苦的僕人兩重身分,均集於基督一身。這個莫大的奧秘,至今仍成為猶太人不能接受耶穌的絆腳石,卻是眞確的事實。鍾博士坦然指出,今天教會有很大的試探,只顧歌頌神的尊貴、榮耀、得勝、權能等方面,而忽略基督曾處於作為受苦奴僕的降卑地位。我們只懂慶祝聖誕節和復活節,卻輕輕帶過受難節。他說:「了解基督的僕人角色,是了解做基督門徒,尤其是作門徒的代價的鑰匙。」
他強調,天國的福音,若不強調悔改回轉歸向神、信靠神、對神的福音作出非此即彼的斷然抉擇、付出門徒的代價這些眞理,就不是全備的福音,而是扭曲、片面的福音。
鍾博士第二講的題目,是「耶穌道成肉身與做門徒」。他首先補充昨天未講完的信息,關於基督所傳講的「神國」,是一個內在、屬靈、永恆的國度,要人以悔改、謙卑的心接受神,讓基督在其生命中行使絕對的主權,常常祈求神的旨意成就在其身上。箇中含意,就是要求基督徒過一種與世界完全不同的生活,採取完全不同的價值觀,去衡量自己事奉與生活的成功與失敗,而不走捷徑。
他以《約翰福音》一章十四至十八節及十七章十四至十九節兩段經文,闡述基督「道成肉身」的眞義,就如在人間設置帳棚,暫時居住。他提醒我們:人世間很多事物,甚至是在教會或神學院中的一些地位和職分,也不外是暫時而已,要「拿得起,放得下」。
耶穌基督「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祂立下了一個最佳模式,恩典與眞理缺一不可,必須平衡。全備的福音一方面宣告神的赦罪與接納,另一方面警告神有公義的審判,兩者並重。
鍾博士進一步指出,豐盛的福音,也關乎個人、社會及宇宙三方面;華人教會一向十分注重福音個人的涵義,較忽略其社會性及宇宙性意義。
鍾博士第三講的題目,是「真理與見證」。
承接第二講,他補充指出福音的全面性,不只關乎個人,也同時關乎社會,甚至整個宇宙。天國的福音,與個人信心、個人倫理、家庭危機、社會問題、區域政治、全球污染、空中邪靈莫不有關。他說:「越看見福音的全面性,就越覺福音是如此精彩。只有這樣的福音,才值得我們為此全然擺上。」
他以《約翰福音》十八章中耶穌與彼拉多論「眞理」的對話,指出彼拉多代表羅馬政權,但在羣眾壓力下,反而沒有勇氣和膽量面對眞理;坐在寶座上審判階下囚的彼拉多,結果反被萬王之王、萬主之主耶穌審判。此事激勵我們:為福音作見證時,完全不必害怕地上任何政權,甚至那空中掌權的惡魔,因基督已勝過一切。
今天在世界很多地方,尤其是亞洲,福音的見證莫不到處碰到人間的權柄。他問:「我們在他們面前,是否又肯又敢為眞理作見證?」耶穌基督的榜樣,是永遠站在眞理的一邊,結果卻需付上十字架的代價,並無捷徑。鍾博士說:「在神智慧的安排中,只有這種立場和獻身,才能瓦解人間一切的權柄,包括空中掌權者的權柄。」
他鼓勵更多華人教會的弟兄姊妹,勇敢地闖入「敵人的堡壘」,參與思想的戰爭,為主作見證,絕不妥協。
「華福北美九○大會」提出新策略:採多元化路線應付轉變
林來慰整理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140期,1990年10月,頁44-47。
[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林來慰整理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140期,1990年10月,頁44-47。[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邁向主後二千年,北美華人教會面對人口及文化的急劇轉變,必須重整策略,採取靈活及多元化路線。 這是出席「華福北美九○大會」的教牧同工及信徒所得的共識,也是這次大會向北美華人教會提出的挑戰。 為期五天的「華福北美九○大會」,於八月六日至十日在美國加州洛杉磯亞蘇撒太平洋大學舉行,參加者有三百二十多名,均來自美加各大城市,其中有幾位則為臺灣、香港、新加坡及菲律濱等地的過境訪客。 是次大會,為一九八七年夏「北美華人福音事工推進會」與「世界華人福音事工聯絡中心」合併後,由華福北美辦事處主辦的第一次全北美華人教會的福音會議。 大會總主題為「華人教會邁向公元二千年——轉變與成長」。早上的查經會,即從《聖經》眞理溫習「主不變的心意」,尤其是祂對世界、信徒、教會和工人四方面的心意。查經會分兩組舉行:中文組由滕近輝牧師主講,英文組則由安大略神學院暨聖經學院院長麥戈理博士(Dr. William McRae)主講。 上午另一系列的聚會乃主題研討,以「轉變中的北美華人教會」為中心,分開四天由多位講員探討如何「了解轉變」、「善用轉變」、「應付轉變」及「探求轉變」。 在茶點之後,即再度分開中英語兩組舉行聯席研討,其分題為「面對轉變的具體策略」,每次亦由三至五位講員提出事工模式,題目計有:「教會的醒覺與反省」、「創意的羣體佈道」、「多元化的教會模式」,及「整全的福音事工」。 在午餐後,大會共安排十七個小組專題研習,以「裝備與聯繫」為中心,希望一些對某方面事工有深切負擔者,得以在一連三個下午(共九小時)的研討中,深入探討事工課題,並形成以後推進事工的聯絡網,作為跟進。可能由於組別過多,有些題目的參與研討人數不如理想。 大會的晚堂聚會,全部公開給洛杉磯區的信徒參加。信息則以「委身與動員」為重心。各晚之題目與講員如下: 一﹒面前的挑戰(Partners International主席Dr. Luis Bush);二﹒分歧中的合一(華福總幹事陳喜謙牧師);三﹒地方教會與普世宣教(馬利蘭聖經教會主任牧師劉傳章牧師);四﹒屬靈的氣質與能力(貝克萊第一長老會副牧師阮培德牧師);五﹒邁向主後二千年(大使命神學院院長/主後二千福音運動主席王永信牧師)。 第四天晚堂聚會之前,絕大部份出席者不吃晚餐,參加為時一個半小時的禁食祈禱會,迫切為普世福音事工、北美華人教會,及很多大小個人事項禱告。 最後一天的晚餐,則為一個特別愛筵,邀得洛杉磯若干教牧同工前來參加。其後並舉行聖餐聚會,與會的肢體均體會在主裏之合一。 綜合大會信息及研討內容,可見踏入九十年代,北美華人及華人教會勢必面對急劇的轉變。在大會中,多位講者透過不同的研究調查,對轉變中的華人社區及教會作出了深入剖析。促使北美處境產生巨大變化的因素相當複雜,包括:人口的結構及遷徙、社會背景的轉變、價值系統的崩潰、生活方式的更改等等。而北美華人的數目將由目前二百萬增至主後二千年時的三百萬,除大量新移民湧入之外,在北美土生土長的一代也日益增加。 面對急劇轉變的處境,北美華人教會必須深切認識周圍的變遷,本身亦要更新改變,適切時代的需要。 在大會研討中,與會者咸認為北美華人教會必須正視日益增加的華人人口之福音需要,接受北美華人人口極度多元化的事實,從而突破傳統框框,透過研究方法,把龐大的北美華人人口分成各種不同羣體,作為福音工作的對象,釐定創新而有效的福音事工策略。 對於配合新世代新社會的福音事工策略,與會者提出四項綱領,一是靈活運用不同的植堂方法,在華人居住的地方多設宣教點;二是建立不同模式、多元化的教會,吸納多重文化背景的福音未得羣體;三是開拓普世宣教觀念,加强地方教會的信仰異象,堅固信徒教牧的地方工作;第四是各區華人教會應同心合力,總動員工作,互相協調,以應付不同羣體的需要。 邁向主後二千年,能否把福音遍傳北美及至全世界每一角落?這正是享有豐厚資源的北美華人信徒及教會面前的挑戰,是在轉變與成長中應肩負的福音大使命。
林來慰整理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140期,1990年10月,頁44-47。
[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邁向主後二千年,北美華人教會面對人口及文化的急劇轉變,必須重整策略,採取靈活及多元化路線。
這是出席「華福北美九○大會」的教牧同工及信徒所得的共識,也是這次大會向北美華人教會提出的挑戰。
為期五天的「華福北美九○大會」,於八月六日至十日在美國加州洛杉磯亞蘇撒太平洋大學舉行,參加者有三百二十多名,均來自美加各大城市,其中有幾位則為臺灣、香港、新加坡及菲律濱等地的過境訪客。
是次大會,為一九八七年夏「北美華人福音事工推進會」與「世界華人福音事工聯絡中心」合併後,由華福北美辦事處主辦的第一次全北美華人教會的福音會議。
大會總主題為「華人教會邁向公元二千年——轉變與成長」。早上的查經會,即從《聖經》眞理溫習「主不變的心意」,尤其是祂對世界、信徒、教會和工人四方面的心意。查經會分兩組舉行:中文組由滕近輝牧師主講,英文組則由安大略神學院暨聖經學院院長麥戈理博士(Dr. William McRae)主講。
上午另一系列的聚會乃主題研討,以「轉變中的北美華人教會」為中心,分開四天由多位講員探討如何「了解轉變」、「善用轉變」、「應付轉變」及「探求轉變」。
在茶點之後,即再度分開中英語兩組舉行聯席研討,其分題為「面對轉變的具體策略」,每次亦由三至五位講員提出事工模式,題目計有:「教會的醒覺與反省」、「創意的羣體佈道」、「多元化的教會模式」,及「整全的福音事工」。
在午餐後,大會共安排十七個小組專題研習,以「裝備與聯繫」為中心,希望一些對某方面事工有深切負擔者,得以在一連三個下午(共九小時)的研討中,深入探討事工課題,並形成以後推進事工的聯絡網,作為跟進。可能由於組別過多,有些題目的參與研討人數不如理想。
大會的晚堂聚會,全部公開給洛杉磯區的信徒參加。信息則以「委身與動員」為重心。各晚之題目與講員如下:
一﹒面前的挑戰(Partners International主席Dr. Luis Bush);二﹒分歧中的合一(華福總幹事陳喜謙牧師);三﹒地方教會與普世宣教(馬利蘭聖經教會主任牧師劉傳章牧師);四﹒屬靈的氣質與能力(貝克萊第一長老會副牧師阮培德牧師);五﹒邁向主後二千年(大使命神學院院長/主後二千福音運動主席王永信牧師)。
第四天晚堂聚會之前,絕大部份出席者不吃晚餐,參加為時一個半小時的禁食祈禱會,迫切為普世福音事工、北美華人教會,及很多大小個人事項禱告。
最後一天的晚餐,則為一個特別愛筵,邀得洛杉磯若干教牧同工前來參加。其後並舉行聖餐聚會,與會的肢體均體會在主裏之合一。
綜合大會信息及研討內容,可見踏入九十年代,北美華人及華人教會勢必面對急劇的轉變。在大會中,多位講者透過不同的研究調查,對轉變中的華人社區及教會作出了深入剖析。促使北美處境產生巨大變化的因素相當複雜,包括:人口的結構及遷徙、社會背景的轉變、價值系統的崩潰、生活方式的更改等等。而北美華人的數目將由目前二百萬增至主後二千年時的三百萬,除大量新移民湧入之外,在北美土生土長的一代也日益增加。
面對急劇轉變的處境,北美華人教會必須深切認識周圍的變遷,本身亦要更新改變,適切時代的需要。
在大會研討中,與會者咸認為北美華人教會必須正視日益增加的華人人口之福音需要,接受北美華人人口極度多元化的事實,從而突破傳統框框,透過研究方法,把龐大的北美華人人口分成各種不同羣體,作為福音工作的對象,釐定創新而有效的福音事工策略。
對於配合新世代新社會的福音事工策略,與會者提出四項綱領,一是靈活運用不同的植堂方法,在華人居住的地方多設宣教點;二是建立不同模式、多元化的教會,吸納多重文化背景的福音未得羣體;三是開拓普世宣教觀念,加强地方教會的信仰異象,堅固信徒教牧的地方工作;第四是各區華人教會應同心合力,總動員工作,互相協調,以應付不同羣體的需要。
邁向主後二千年,能否把福音遍傳北美及至全世界每一角落?這正是享有豐厚資源的北美華人信徒及教會面前的挑戰,是在轉變與成長中應肩負的福音大使命。
亞伯拉罕生命中的十次突破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98期,1986年11月,頁30-31。
[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98期,1986年11月,頁30-31。[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神向亞伯拉罕五次顯現(徒七2;創十二7,十五1,十七1,十八1),而他四次以「築壇」作為向神的回應。換言之,他以奉獻作為向神的回應。今天,我們也要以完全的奉獻作為向神的回應。 在亞伯拉罕的「築壇」中,表現了他人生中的十次突破,富有屬靈的意義。亞伯拉罕在示劍的摩利橡樹那裏所築的壇(創十二),代表了三種的突破: 一﹒衝出自我中心的突破 亞伯拉罕按照神向他顯現時所作的指示,離開了故鄉吾珥(後來的巴比倫境內),放下了他所擁有的一切,習慣的一切,喜愛的一切。換言之,他放下了自己,毅然決定走上「賜福器皿的道路」。這是一個意義重大的突破。今天,主也呼召我們走上一條「只有祝福」的道路(彼前三9),如同蘇恩佩姊妹所昭示我們的寶言一樣,也正是韓偉院長所走的路徑。 二﹒衝出「次好」的突破 亞伯拉罕離開吾珥以後,逗留在哈蘭一段時間,他需要神再一次向他呼召,才肯離開哈蘭繼續前行,他想以哈蘭代替迦南,卻以次好代替最好。但在神的恩待之下,終於奔向神的「最好」。這也是重大的突破。 我們是否以次好為滿足。 當羅得逃出所多瑪蛾摩拉的時候,神要他往山上跑,但他卻選擇了瑣珥。「小」、「近」、「容易」是他的理由(創十九20)。啊!多少事奉主的人陷入了這四個字的囹圄中! 三﹒環境控制的突破 當亞伯拉罕到達迦南時,他發現該地已被別人佔據。但是他並未因此而灰心沮喪,反而築壇,憑着信心向神預先獻上感恩祭,他把神的應許當作事實一樣的感恩。 許多基督徒被環境打倒和控制,成為可憐的犧牲品!讓我們看看戴德生牧師的好榜樣:當他初到中國,在江蘇省的鎭江縣工作時,有一天他的居所被焚毁,但是他說:「這所房子不是我的環境,神自己才是我的環境,祂永不改變!」這是一種寶貴的突破。 四﹒展望與觀念上的突破 亞伯拉罕來到伯特利和艾的中間地帶,那是高原地方,踞高臨下。他從那裏週圍觀望——約但平原的肥沃地帶呈現眼前;更引起他對應許之地的嚮往,他就在那裏築了第二座壇(創十二8),以信心與奉獻向神回應,產生了觀念上的新水平線。新的擴展都是由新的展望產生出來的。 五﹒復興的突破 亞伯拉罕「漸漸遷往南地去」,「就下埃及去」(創十二9、10)。他面臨危機——離開了應許之地,進入埃及。但是他不久即重回迦南,重修祭壇(創十三1-4)。今天我們需要從「世界」的控制之下衝出來。 六﹒化觀念為行動的突破 羅得十分自私地選取了約但平原的肥美地帶,使亞伯拉罕蒙受損失。但是就在此時,神向亞伯拉罕說:「你舉目向東西南北觀看……你起來縱橫走遍這地……我必把這地賜給你……亞伯蘭……來到希伯崙……在那裏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創十三14-18) 亞伯拉罕化「觀看」為行動。 七﹒家庭教育上的突破 神再有兩次向亞伯拉罕顯現(創十五1、4,十七1、4),題到他的後代。神給他改名為亞伯拉罕,意即「多國之父」。然後神吩咐他為所有的家人行割禮;他的後代也要一樣受割禮,並且他要教導他們遵守神的約(創十七9-11)。在這兩次顯現之間,亞伯拉罕又在壇上獻祭(創十五9),作為信心的回應。 亞伯拉罕注重家庭信仰教育!今天我們需要家庭信仰教育上的突破! 八﹒生活見證上的突破 亞伯拉罕的一口井(當時的生命線)被亞比米勒的僕人奪去,但他依靠神避免爭奪,悄悄讓步。結果,亞比米勒看見神的祝福在他身上(創二十一22)。這是生活上的好見證,使敵人折服,彼此和好。亞伯拉罕就在那裏敬拜神(創二十一33)。這敬拜與築壇獻祭的意義一樣。 九﹒奉獻上的突破 亞伯拉罕把獨生子以撒擺上祭壇獻給神,這是信心與愛心的最高奉獻——萬世的顛峯,千古的突破!向神回應的極限! 十﹒賜福器皿範圍上的突破 亞伯拉罕不但使以色列本族蒙福,並且使萬國蒙福(創十二3,二十二18)。今天,但願華人蒙福,也願普世因華人教會得聞福音,直到地極!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98期,1986年11月,頁30-31。
[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神向亞伯拉罕五次顯現(徒七2;創十二7,十五1,十七1,十八1),而他四次以「築壇」作為向神的回應。換言之,他以奉獻作為向神的回應。今天,我們也要以完全的奉獻作為向神的回應。
在亞伯拉罕的「築壇」中,表現了他人生中的十次突破,富有屬靈的意義。亞伯拉罕在示劍的摩利橡樹那裏所築的壇(創十二),代表了三種的突破:
一﹒衝出自我中心的突破
亞伯拉罕按照神向他顯現時所作的指示,離開了故鄉吾珥(後來的巴比倫境內),放下了他所擁有的一切,習慣的一切,喜愛的一切。換言之,他放下了自己,毅然決定走上「賜福器皿的道路」。這是一個意義重大的突破。今天,主也呼召我們走上一條「只有祝福」的道路(彼前三9),如同蘇恩佩姊妹所昭示我們的寶言一樣,也正是韓偉院長所走的路徑。
二﹒衝出「次好」的突破
亞伯拉罕離開吾珥以後,逗留在哈蘭一段時間,他需要神再一次向他呼召,才肯離開哈蘭繼續前行,他想以哈蘭代替迦南,卻以次好代替最好。但在神的恩待之下,終於奔向神的「最好」。這也是重大的突破。
我們是否以次好為滿足。
當羅得逃出所多瑪蛾摩拉的時候,神要他往山上跑,但他卻選擇了瑣珥。「小」、「近」、「容易」是他的理由(創十九20)。啊!多少事奉主的人陷入了這四個字的囹圄中!
三﹒環境控制的突破
當亞伯拉罕到達迦南時,他發現該地已被別人佔據。但是他並未因此而灰心沮喪,反而築壇,憑着信心向神預先獻上感恩祭,他把神的應許當作事實一樣的感恩。
許多基督徒被環境打倒和控制,成為可憐的犧牲品!讓我們看看戴德生牧師的好榜樣:當他初到中國,在江蘇省的鎭江縣工作時,有一天他的居所被焚毁,但是他說:「這所房子不是我的環境,神自己才是我的環境,祂永不改變!」這是一種寶貴的突破。
四﹒展望與觀念上的突破
亞伯拉罕來到伯特利和艾的中間地帶,那是高原地方,踞高臨下。他從那裏週圍觀望——約但平原的肥沃地帶呈現眼前;更引起他對應許之地的嚮往,他就在那裏築了第二座壇(創十二8),以信心與奉獻向神回應,產生了觀念上的新水平線。新的擴展都是由新的展望產生出來的。
五﹒復興的突破
亞伯拉罕「漸漸遷往南地去」,「就下埃及去」(創十二9、10)。他面臨危機——離開了應許之地,進入埃及。但是他不久即重回迦南,重修祭壇(創十三1-4)。今天我們需要從「世界」的控制之下衝出來。
六﹒化觀念為行動的突破
羅得十分自私地選取了約但平原的肥美地帶,使亞伯拉罕蒙受損失。但是就在此時,神向亞伯拉罕說:「你舉目向東西南北觀看……你起來縱橫走遍這地……我必把這地賜給你……亞伯蘭……來到希伯崙……在那裏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創十三14-18)
亞伯拉罕化「觀看」為行動。
七﹒家庭教育上的突破
神再有兩次向亞伯拉罕顯現(創十五1、4,十七1、4),題到他的後代。神給他改名為亞伯拉罕,意即「多國之父」。然後神吩咐他為所有的家人行割禮;他的後代也要一樣受割禮,並且他要教導他們遵守神的約(創十七9-11)。在這兩次顯現之間,亞伯拉罕又在壇上獻祭(創十五9),作為信心的回應。
亞伯拉罕注重家庭信仰教育!今天我們需要家庭信仰教育上的突破!
八﹒生活見證上的突破
亞伯拉罕的一口井(當時的生命線)被亞比米勒的僕人奪去,但他依靠神避免爭奪,悄悄讓步。結果,亞比米勒看見神的祝福在他身上(創二十一22)。這是生活上的好見證,使敵人折服,彼此和好。亞伯拉罕就在那裏敬拜神(創二十一33)。這敬拜與築壇獻祭的意義一樣。
九﹒奉獻上的突破
亞伯拉罕把獨生子以撒擺上祭壇獻給神,這是信心與愛心的最高奉獻——萬世的顛峯,千古的突破!向神回應的極限!
十﹒賜福器皿範圍上的突破
亞伯拉罕不但使以色列本族蒙福,並且使萬國蒙福(創十二3,二十二18)。今天,但願華人蒙福,也願普世因華人教會得聞福音,直到地極!
國度意義的探討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94期,1986年6月,頁28-29。
[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94期,1986年6月,頁28-29。[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華福運動有一個很基本而又非常重要的觀念,那就是國度的觀念。主耶穌非常注重國度的眞理。《馬太福音》有三份之一的篇幅闡論國度的眞理。 使徒保羅也非常注重這個眞理,在他每一封書信裏面都提到國度。在《使徒行傳》二十八章最後一段,記載使徒保羅在羅馬傳福音,他所傳的正是國度的福音。由此可見,無論是我們的主或使徒保羅都是非常注重國度的眞理。 在近代教會歷史中,最先注重國度的是自由派的神學家,他們之所以注重國度,是基於他們倡導社會福音。他們把國度的理論與社會福音配合起來。另一方面,在福音信仰的圈子裏,有那一派系是特別注重國度的眞理的呢?我們很自然想到聚會所——小羣。他們有一段頗長的時間,很注重講解國度的信息,而他們的重點就是把得救和進國度分作兩件事。一個基督徒得救以後,他還要追求得勝,才能夠進入國度得榮耀、得獎賞,與基督一同作王。這一個重點給聚會所會眾帶來了屬靈的活力。 在自由派神學和福音信仰圈子之間的範疇,有甚麼國度的重點呢?我們想到龔斯德牧師(Stanley Jones),這一位美國宣教士在印度展開宣教工作的時候,成立了很多基督教社團(Christian communities),在其中推行基督化生活,在印度產生了很好的果效和貢獻。他也寫了好幾本關於國度信息的書,很受推重。 今天,國度的眞理究竟對華人教會有甚麼意義?讓我們看一看國度的特質對華人教會的時代意義。 一﹒使徒保羅說:「神的國不在乎言語,乃在乎權能。」(林前四20) 神國的特質之一就是權能。神的權能在甚麼時候彰顯出來呢?乃是當信徒順服基督主權的時候。換句話說,如果我們都服從主的話,跟隨祂,作祂的門徒,國度的權柄和能力便能彰顯出來。這個信息與今天門徒訓練的重點是相配合的。順服基督的權柄、跟從他、實踐基督的眞理,這些都是門徒訓練的中心要點。 二﹒國度被稱為「愛子的國」(參西一13)。並且在《雅各書》二章五節裏說這國度是神「所應許給那些愛他之人的國」。這兩處經文都是講到「愛」:神愛子的國和神所愛之人的國。由此可見,這個國度的重點之一就是信徒和主之間愛的關係。在今天的華人教會中,我們仍然需要保持並注重愛主這一個教導。對於現今的世代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基本的信息,因為末世是愛主的心漸漸冷淡的時代。 三﹒國度是那「不能震動的國」(參來一8,十二28)。這國度是永存的,堅立到永永遠遠。在今天的香港,我們生活在面對轉變的壓力底下,需要重新思索國度的這一個特質。在香港和其它類似的地區,這信息實在有重要的意義,能更加堅定我們對基督國度的信念。 四﹒保羅說:「神的國不在乎吃喝,只在乎公義、和平,並聖靈中的喜樂。」(羅十四17)神國的特質之一就是公義、和平、喜樂。這跟社會秩序有關,也是今天福音信仰的教會的一個新方向和目標。我們要關心社會,使我們能彰顯神的公義與和平。 五﹒「進祂國得祂榮耀」(參帖前二12)。這裏把進國度和得榮耀這兩件事連在一起。得救和進國度在神學思想上不能截然分作兩件事。這樣的劃分在神學上是很難成立的。但是我們可以用另一個方式來達致同樣的造就功效。《聖經》裏論及國度的意義,常是注重國度的榮耀、勝利和能力。與基督一同作王是我們得救後所追求的路向,這重點鼓勵弟兄姊妹追求得榮耀與獎賞。這是今日華人教會所切切需要的。 六﹒保羅說,所有屬主的人都是同國的人(參弗二19)。我們同屬於這個國度,也同忠於這個國度。這是教會合一的基本因素,也是華人教會最需要注重的一個眞理。 教會是基督的身體,而基督的身體只有一個,所以合一的意義在「教會」這個名稱上已經十分明顯。但是「教會」這兩個字已成為慣語,常常和宗派及堂會連在一起,已失去了合一的涵義,國度這個名稱明顯地重新帶來了合而為一的基本觀念。 七﹒「聖潔的國度」(參彼前二9)。國度的另外一項特質是聖潔,正是針對今天黃色泛濫的潮流而言。在這一個充滿色情的時代中,基督的國度是一股聖潔的力量,使基督徒離開一切罪惡得以成聖。 八﹒主耶穌基督說:「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太六33)求「神的義」就是求神國本質的實現;而求「神的國」是指求神國度的擴展。 第一個重點是關於我們基督徒的生活——在生活上見證神和榮耀神;第二個重點就是以傳福音來擴大基督國度的範圍,帶領更多人進入這國度。這個重點對於今天的福音運動和許多人獻身投入佈道工作有着緊密的聯繫。 國度的觀念和華福運動的路線與目標有密切的關係。 (本文整理自於本年二月一日假尖沙咀浸信會舉行之華福運動未來動向分享會上之錄音,經講者過目及修訂。)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94期,1986年6月,頁28-29。
[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華福運動有一個很基本而又非常重要的觀念,那就是國度的觀念。主耶穌非常注重國度的眞理。《馬太福音》有三份之一的篇幅闡論國度的眞理。
使徒保羅也非常注重這個眞理,在他每一封書信裏面都提到國度。在《使徒行傳》二十八章最後一段,記載使徒保羅在羅馬傳福音,他所傳的正是國度的福音。由此可見,無論是我們的主或使徒保羅都是非常注重國度的眞理。
在近代教會歷史中,最先注重國度的是自由派的神學家,他們之所以注重國度,是基於他們倡導社會福音。他們把國度的理論與社會福音配合起來。另一方面,在福音信仰的圈子裏,有那一派系是特別注重國度的眞理的呢?我們很自然想到聚會所——小羣。他們有一段頗長的時間,很注重講解國度的信息,而他們的重點就是把得救和進國度分作兩件事。一個基督徒得救以後,他還要追求得勝,才能夠進入國度得榮耀、得獎賞,與基督一同作王。這一個重點給聚會所會眾帶來了屬靈的活力。
在自由派神學和福音信仰圈子之間的範疇,有甚麼國度的重點呢?我們想到龔斯德牧師(Stanley Jones),這一位美國宣教士在印度展開宣教工作的時候,成立了很多基督教社團(Christian communities),在其中推行基督化生活,在印度產生了很好的果效和貢獻。他也寫了好幾本關於國度信息的書,很受推重。
今天,國度的眞理究竟對華人教會有甚麼意義?讓我們看一看國度的特質對華人教會的時代意義。
一﹒使徒保羅說:「神的國不在乎言語,乃在乎權能。」(林前四20)
神國的特質之一就是權能。神的權能在甚麼時候彰顯出來呢?乃是當信徒順服基督主權的時候。換句話說,如果我們都服從主的話,跟隨祂,作祂的門徒,國度的權柄和能力便能彰顯出來。這個信息與今天門徒訓練的重點是相配合的。順服基督的權柄、跟從他、實踐基督的眞理,這些都是門徒訓練的中心要點。
二﹒國度被稱為「愛子的國」(參西一13)。並且在《雅各書》二章五節裏說這國度是神「所應許給那些愛他之人的國」。這兩處經文都是講到「愛」:神愛子的國和神所愛之人的國。由此可見,這個國度的重點之一就是信徒和主之間愛的關係。在今天的華人教會中,我們仍然需要保持並注重愛主這一個教導。對於現今的世代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基本的信息,因為末世是愛主的心漸漸冷淡的時代。
三﹒國度是那「不能震動的國」(參來一8,十二28)。這國度是永存的,堅立到永永遠遠。在今天的香港,我們生活在面對轉變的壓力底下,需要重新思索國度的這一個特質。在香港和其它類似的地區,這信息實在有重要的意義,能更加堅定我們對基督國度的信念。
四﹒保羅說:「神的國不在乎吃喝,只在乎公義、和平,並聖靈中的喜樂。」(羅十四17)神國的特質之一就是公義、和平、喜樂。這跟社會秩序有關,也是今天福音信仰的教會的一個新方向和目標。我們要關心社會,使我們能彰顯神的公義與和平。
五﹒「進祂國得祂榮耀」(參帖前二12)。這裏把進國度和得榮耀這兩件事連在一起。得救和進國度在神學思想上不能截然分作兩件事。這樣的劃分在神學上是很難成立的。但是我們可以用另一個方式來達致同樣的造就功效。《聖經》裏論及國度的意義,常是注重國度的榮耀、勝利和能力。與基督一同作王是我們得救後所追求的路向,這重點鼓勵弟兄姊妹追求得榮耀與獎賞。這是今日華人教會所切切需要的。
六﹒保羅說,所有屬主的人都是同國的人(參弗二19)。我們同屬於這個國度,也同忠於這個國度。這是教會合一的基本因素,也是華人教會最需要注重的一個眞理。
教會是基督的身體,而基督的身體只有一個,所以合一的意義在「教會」這個名稱上已經十分明顯。但是「教會」這兩個字已成為慣語,常常和宗派及堂會連在一起,已失去了合一的涵義,國度這個名稱明顯地重新帶來了合而為一的基本觀念。
七﹒「聖潔的國度」(參彼前二9)。國度的另外一項特質是聖潔,正是針對今天黃色泛濫的潮流而言。在這一個充滿色情的時代中,基督的國度是一股聖潔的力量,使基督徒離開一切罪惡得以成聖。
八﹒主耶穌基督說:「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太六33)求「神的義」就是求神國本質的實現;而求「神的國」是指求神國度的擴展。
第一個重點是關於我們基督徒的生活——在生活上見證神和榮耀神;第二個重點就是以傳福音來擴大基督國度的範圍,帶領更多人進入這國度。這個重點對於今天的福音運動和許多人獻身投入佈道工作有着緊密的聯繫。
國度的觀念和華福運動的路線與目標有密切的關係。
(本文整理自於本年二月一日假尖沙咀浸信會舉行之華福運動未來動向分享會上之錄音,經講者過目及修訂。)
聖經歷史中一個靈性復興的模式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89期,1985年12月,頁5-6。
[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89期,1985年12月,頁5-6。[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在以色列歷史中最重要的復興之一,發生於希西家王在位時期,這事記載於《歷代志下》廿九至卅一章內。這一次的復興有下列數方面重要的表現: 一、敬虔與良善生活上的復興 「希西家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廿九2) 真正的復興必然與生活有關。它產生「正」的人生。這「正」是敬虔與公義良善的綜合體。「敬虔」是對神而言,公義良善是對人而言。真正的復興必然調整基督徒對神對人的關係。不然便不是真復興。 王明道先生說,他見過一個熱誠追求聖靈充滿的人,散會後回到家中,卻打太太。他是被自己的愚昧所欺騙。 一九○六年,英國威爾斯發生空前的大復興。復興所及之處,居民生活產生明顯的改變。在某一個城市中,罪案全無。市民特別舉行一次大會,來慶祝這一件事。坐在臺上的法官全都戴着白手套,表示他們無事可作——無案可審。那是真復興。 真復興產生真悔改,而真悔改含有四個元素:知罪、為罪憂傷、認罪、離罪。單有前三個元素,還不是真悔改。悔改不僅是流淚,更是行動。 二、領袖的復興 「正月間他們不能守(逾越節),因為自潔的祭司尚不敷用……會中(百姓)有許多人尚未自潔……」(三十3、17) 由此可見,未自潔的祭司(領袖)產生未自潔的百姓。當復興來臨時,「祭司與利未人覺得慚愧,就潔淨自己。」(三十15)結果,百姓也被潔淨(參三十17)。我們在這裏看見一個原則:聖潔的領袖造成聖潔的會友;復興的領袖造成復興的會友。 二十多年前,史密斯牧師(Rev. Oswald Smith加拿大民眾教會的創辦人)到香港來,向一千位傳道人講道時,說了一句話,使我永遠不能忘記:「怎麼樣的傳道人,就產生怎麼樣的會友。」 主應許把「榮耀的冠冕」賜給那些作別人榜樣的牧人(參彼前五4)。 三、敬拜上的復興 「在耶路撒冷的以色列人大大喜樂,守除酵節七日……日日頌讚耶和華……全會眾商議要再守節七日,於是歡歡喜喜的又守節七日。」(三十21、23) 在復興中,以色列人以喜樂的心敬拜神,守節七日還覺不夠,決定再來一次。這種「日日頌讚」的精神,正是愛神之心復興的流露。 復興中的敬拜之心,與敬拜的形式之間,並沒有直接的關係。心靈活潑而成熟的基督徒,可以在任何形式之中喜樂地敬拜神。那些嫌崇拜聚會枯燥的人,問題的真正所在,還是他們的心靈狀態。他們豈不是曾在同樣的形式中,虔誠滿足地敬拜過神麼?豈不是仍然有人在被認為是枯燥死板的形式中活潑而喜樂地敬拜神麼? 四、事奉上的復興 「我的眾子啊,現在不要懈怠,因為耶和華揀選你們站在祂面前事奉祂……於是……」(廿九11、12) 希西家王發出鼓勵的呼召,立刻得到響應。 真正的復興決不會是「感而不動」,而行動的重要出口之一,就是事奉。真事奉是「甘心事奉,好像服侍主,不像服侍人」(弗六7)。亞伯拉罕給我們留下了好榜樣:「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祢不要離開僕人往前去,容我拿點水來,你們洗洗腳……亞伯拉罕又跑到牛羣裏,牽了一隻又嫩又好的牛犢來……擺在他們面前,自己在樹下站在旁邊。」(創十八3-8)這個「跑」字何等生動!年老的亞伯拉罕以喜樂的心熱切事奉神。他口裏說「一點點」,獻上的都是最好的。「站在旁邊」正是他謙卑事奉的表現。 我永遠忘記不了:一日清早我到教會時,發現一位家中有兩個工人的女執事,正在抹禮拜堂的窗子,我悄悄退出,為她感謝神。最近,另一位姊妹每週到禮拜堂來擦地板。 五、儆醒上的復興 「封鎖(殿中)廊門,吹滅燈火,不在聖所中向以色列神燒香,或獻燔祭。」(廿九7) 上述情形是復興之前的現象,現在改正過來。「香」象徵祈禱(詩一四一2;啟八3),而祈禱是人神團契交通的流露。教會歷史給我們清楚看見,祈禱與復興是互為因果的:祈禱是復興的前奏曲,而復興又挑旺祈禱。從來沒曾有過不着重祈禱的復興。南韓教會在這一方面,成為現代最顯著的見證。 六、聖潔上的復興 「從正月初一日潔淨起……用八日的工夫潔淨耶和華的殿,到正月十六日才潔淨完了。」(廿九17) 在復興中,聖殿得到完全的潔淨。這與《新約》中主耶穌潔淨聖殿先後輝映。 在這一節經文中,字裏行間顯示出一個富有意義的過程:他們先用八日的時間去潔淨聖殿,以為潔淨之工已經完成了,但是在更仔細的檢查之下,他們發現更多需要潔淨的地方,於是又進行了八日。這正符合我們的經驗:我們的靈程越高,就越多發現自己需要潔淨的地方。 七、除去偶像 「他們起來,把耶路撒冷(偶像)的祭壇和燒香的壇,盡都除去。」(三十14) 以色列人把偶像盡都除去,單單敬拜耶和華。這是復興中極重要的一件事。「讓主居首位」是復興必然的現象。基督徒心目中和生活中一切漸漸形成的偶像,即一切爭取首位的事物和一切與基督對立的行為,都被清除。這才是真復興。 八、奉獻上的復興 「以色列人就把初熟的五穀、新酒、油、蜜,和田地的出產,多多送來。又把各物的十份之一送來的極多。」(卅一5) 以色列人過去忽略了他們應有的奉獻,但現在熱誠響應希西家王的發動,使神的「倉庫」充實起來。今天,許多聖工在經費上有缺乏,就是因為有許多基督徒尚未盡上應盡的責任。復興的到來,必然大大加强聖工的支持力量。 「喜樂!喜樂!」 在這三章經文內,「喜樂」二字出現了六次(廿九30,三十21、23、25、26)。整個教會歷史都證實:真復興的總表現就是心靈裏的喜樂! (本文獲許轉載自香港教會更新運動委員會出版之《教會更新論壇》第一卷第一期)。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89期,1985年12月,頁5-6。
[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在以色列歷史中最重要的復興之一,發生於希西家王在位時期,這事記載於《歷代志下》廿九至卅一章內。這一次的復興有下列數方面重要的表現:
一、敬虔與良善生活上的復興
「希西家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廿九2)
真正的復興必然與生活有關。它產生「正」的人生。這「正」是敬虔與公義良善的綜合體。「敬虔」是對神而言,公義良善是對人而言。真正的復興必然調整基督徒對神對人的關係。不然便不是真復興。
王明道先生說,他見過一個熱誠追求聖靈充滿的人,散會後回到家中,卻打太太。他是被自己的愚昧所欺騙。
一九○六年,英國威爾斯發生空前的大復興。復興所及之處,居民生活產生明顯的改變。在某一個城市中,罪案全無。市民特別舉行一次大會,來慶祝這一件事。坐在臺上的法官全都戴着白手套,表示他們無事可作——無案可審。那是真復興。
真復興產生真悔改,而真悔改含有四個元素:知罪、為罪憂傷、認罪、離罪。單有前三個元素,還不是真悔改。悔改不僅是流淚,更是行動。
二、領袖的復興
「正月間他們不能守(逾越節),因為自潔的祭司尚不敷用……會中(百姓)有許多人尚未自潔……」(三十3、17)
由此可見,未自潔的祭司(領袖)產生未自潔的百姓。當復興來臨時,「祭司與利未人覺得慚愧,就潔淨自己。」(三十15)結果,百姓也被潔淨(參三十17)。我們在這裏看見一個原則:聖潔的領袖造成聖潔的會友;復興的領袖造成復興的會友。
二十多年前,史密斯牧師(Rev. Oswald Smith加拿大民眾教會的創辦人)到香港來,向一千位傳道人講道時,說了一句話,使我永遠不能忘記:「怎麼樣的傳道人,就產生怎麼樣的會友。」
主應許把「榮耀的冠冕」賜給那些作別人榜樣的牧人(參彼前五4)。
三、敬拜上的復興
「在耶路撒冷的以色列人大大喜樂,守除酵節七日……日日頌讚耶和華……全會眾商議要再守節七日,於是歡歡喜喜的又守節七日。」(三十21、23)
在復興中,以色列人以喜樂的心敬拜神,守節七日還覺不夠,決定再來一次。這種「日日頌讚」的精神,正是愛神之心復興的流露。
復興中的敬拜之心,與敬拜的形式之間,並沒有直接的關係。心靈活潑而成熟的基督徒,可以在任何形式之中喜樂地敬拜神。那些嫌崇拜聚會枯燥的人,問題的真正所在,還是他們的心靈狀態。他們豈不是曾在同樣的形式中,虔誠滿足地敬拜過神麼?豈不是仍然有人在被認為是枯燥死板的形式中活潑而喜樂地敬拜神麼?
四、事奉上的復興
「我的眾子啊,現在不要懈怠,因為耶和華揀選你們站在祂面前事奉祂……於是……」(廿九11、12)
希西家王發出鼓勵的呼召,立刻得到響應。
真正的復興決不會是「感而不動」,而行動的重要出口之一,就是事奉。真事奉是「甘心事奉,好像服侍主,不像服侍人」(弗六7)。亞伯拉罕給我們留下了好榜樣:「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祢不要離開僕人往前去,容我拿點水來,你們洗洗腳……亞伯拉罕又跑到牛羣裏,牽了一隻又嫩又好的牛犢來……擺在他們面前,自己在樹下站在旁邊。」(創十八3-8)這個「跑」字何等生動!年老的亞伯拉罕以喜樂的心熱切事奉神。他口裏說「一點點」,獻上的都是最好的。「站在旁邊」正是他謙卑事奉的表現。
我永遠忘記不了:一日清早我到教會時,發現一位家中有兩個工人的女執事,正在抹禮拜堂的窗子,我悄悄退出,為她感謝神。最近,另一位姊妹每週到禮拜堂來擦地板。
五、儆醒上的復興
「封鎖(殿中)廊門,吹滅燈火,不在聖所中向以色列神燒香,或獻燔祭。」(廿九7)
上述情形是復興之前的現象,現在改正過來。「香」象徵祈禱(詩一四一2;啟八3),而祈禱是人神團契交通的流露。教會歷史給我們清楚看見,祈禱與復興是互為因果的:祈禱是復興的前奏曲,而復興又挑旺祈禱。從來沒曾有過不着重祈禱的復興。南韓教會在這一方面,成為現代最顯著的見證。
六、聖潔上的復興
「從正月初一日潔淨起……用八日的工夫潔淨耶和華的殿,到正月十六日才潔淨完了。」(廿九17)
在復興中,聖殿得到完全的潔淨。這與《新約》中主耶穌潔淨聖殿先後輝映。
在這一節經文中,字裏行間顯示出一個富有意義的過程:他們先用八日的時間去潔淨聖殿,以為潔淨之工已經完成了,但是在更仔細的檢查之下,他們發現更多需要潔淨的地方,於是又進行了八日。這正符合我們的經驗:我們的靈程越高,就越多發現自己需要潔淨的地方。
七、除去偶像
「他們起來,把耶路撒冷(偶像)的祭壇和燒香的壇,盡都除去。」(三十14)
以色列人把偶像盡都除去,單單敬拜耶和華。這是復興中極重要的一件事。「讓主居首位」是復興必然的現象。基督徒心目中和生活中一切漸漸形成的偶像,即一切爭取首位的事物和一切與基督對立的行為,都被清除。這才是真復興。
八、奉獻上的復興
「以色列人就把初熟的五穀、新酒、油、蜜,和田地的出產,多多送來。又把各物的十份之一送來的極多。」(卅一5)
以色列人過去忽略了他們應有的奉獻,但現在熱誠響應希西家王的發動,使神的「倉庫」充實起來。今天,許多聖工在經費上有缺乏,就是因為有許多基督徒尚未盡上應盡的責任。復興的到來,必然大大加强聖工的支持力量。
「喜樂!喜樂!」
在這三章經文內,「喜樂」二字出現了六次(廿九30,三十21、23、25、26)。整個教會歷史都證實:真復興的總表現就是心靈裏的喜樂!
(本文獲許轉載自香港教會更新運動委員會出版之《教會更新論壇》第一卷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