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傳年會聲中再看 宣教士的動人事蹟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五年八月二十五日「牧者心聲」。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五年八月二十五日「牧者心聲」。 美國宣道會一對宣教士夫婦在印尼屬的新畿內亞島上傳福音。後來有一天,丈夫被土人殺害了。當妻子聽到這消息時,心痛欲絕。許多土族的信徒聚集在她門前,以為她預備回國,但她將一歲大的嬰兒放在牀上,走到鋼琴旁邊彈出一首詩歌——那一首曾感動她決志獻身作宣教士的詩歌:「完全的奉獻」,她說:「我當日在奉獻的時候,向主唱過這一首詩歌,今日我仍然向主唱這一首詩歌,我仍要完全的奉獻自己給主。我不回國,我要繼續在我丈夫為主倒下去的地方為主傳福音。」 宣道會名作家陶恕博士(Tozer)寫了宣教士翟輔民牧師(R. A. Jaffray)的傳記,書中這樣說:他從靑年時期開始,就患了糖尿病和心臟衰弱症,但是他以信心依靠主,又以獻身的精神來工作。他在華南時,每天早上四時起身,靈修後,就開始為聖經報以中文寫稿;擔起建道聖經學院院長、聖經報主編、和差會主席的三重職務。他在華南工作了一段時間以後,又開始往越南去作開荒佈道工作(他是那裏的第一位基督教宣教士)。在他五十多歲的時候,又順服主的呼召,組織了「中華國外佈道團」,到印尼去作開荒佈道工作,直到死在日軍集中營裏面的時候(七十五歲)。 蘇格蘭著名女宣教士施瑪利(Mary Slessor)在少年時十分害羞怕見人,是一位十足的弱女子。但是長大後被主愛激勵,獻身到非洲去作宣教士,剛強勇敢,為神作了大事。死後,倫敦差會需要派二十位男宣教士去接續她的工作。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五年八月二十五日「牧者心聲」。
美國宣道會一對宣教士夫婦在印尼屬的新畿內亞島上傳福音。後來有一天,丈夫被土人殺害了。當妻子聽到這消息時,心痛欲絕。許多土族的信徒聚集在她門前,以為她預備回國,但她將一歲大的嬰兒放在牀上,走到鋼琴旁邊彈出一首詩歌——那一首曾感動她決志獻身作宣教士的詩歌:「完全的奉獻」,她說:「我當日在奉獻的時候,向主唱過這一首詩歌,今日我仍然向主唱這一首詩歌,我仍要完全的奉獻自己給主。我不回國,我要繼續在我丈夫為主倒下去的地方為主傳福音。」
宣道會名作家陶恕博士(Tozer)寫了宣教士翟輔民牧師(R. A. Jaffray)的傳記,書中這樣說:他從靑年時期開始,就患了糖尿病和心臟衰弱症,但是他以信心依靠主,又以獻身的精神來工作。他在華南時,每天早上四時起身,靈修後,就開始為聖經報以中文寫稿;擔起建道聖經學院院長、聖經報主編、和差會主席的三重職務。他在華南工作了一段時間以後,又開始往越南去作開荒佈道工作(他是那裏的第一位基督教宣教士)。在他五十多歲的時候,又順服主的呼召,組織了「中華國外佈道團」,到印尼去作開荒佈道工作,直到死在日軍集中營裏面的時候(七十五歲)。
蘇格蘭著名女宣教士施瑪利(Mary Slessor)在少年時十分害羞怕見人,是一位十足的弱女子。但是長大後被主愛激勵,獻身到非洲去作宣教士,剛強勇敢,為神作了大事。死後,倫敦差會需要派二十位男宣教士去接續她的工作。
「港九培靈研經大會」感想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五年八月十八日「牧者心聲」。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五年八月十八日「牧者心聲」。 一連十日的「港九培靈研經大會」剛剛結束,我心中有一些感受,與弟兄姊妹分享: 三十四年前我第一次被邀請,在大會的上午講道,查考詩篇,而這次也是講詩篇,內容卻不同。那次在士他令道浸信會舉行,上午聽眾約三四百人。今昔對比之下,益加感覺神恩得了「港九培靈研經大會」。 為什麼這「大會」能夠在五十七年來,不但一直進行,而且在近十餘年來保持高峯狀態?除了英國的Keswick培靈大會已有一〇九年的歷史而且繼續發展(增至七千人)之外,就以本港的「大會」為最長久了。新加坡的英語培靈大會曾有過六七年的好時光(三千人),但目前已跌至千人以下。台北市的同名的「培靈研經大會」,於約十年前開始,但二三年內就跌下去了。本港「大會」之所以特別蒙恩,我相信與眾教會的合作及信徒們對它的重視有特別關係。 每日上午的兩次聚會,靑年人約佔會衆的十分之四,晚上聚會則佔十分之八。由此可見「純聖經信息」仍然適合今日各種年齡信徒的需要和興趣。 上午聚會平均約一千四百人,這是難能可貴的,晚上聚會約三千人(城浸禮拜堂後面的大樓開放,停車場、副堂、及宣道中學禮堂皆開放),每日六時半已有人在會場外的鐵閘前等待開門),七時半才開會。渴慕主話的心十分感人。 第三晚有二百五十五位青年響應呼召,作全職事奉之奉獻,第五晚約四五百人響應參與教會的祈禱會。願主成全。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五年八月十八日「牧者心聲」。
一連十日的「港九培靈研經大會」剛剛結束,我心中有一些感受,與弟兄姊妹分享:
三十四年前我第一次被邀請,在大會的上午講道,查考詩篇,而這次也是講詩篇,內容卻不同。那次在士他令道浸信會舉行,上午聽眾約三四百人。今昔對比之下,益加感覺神恩得了「港九培靈研經大會」。
為什麼這「大會」能夠在五十七年來,不但一直進行,而且在近十餘年來保持高峯狀態?除了英國的Keswick培靈大會已有一〇九年的歷史而且繼續發展(增至七千人)之外,就以本港的「大會」為最長久了。新加坡的英語培靈大會曾有過六七年的好時光(三千人),但目前已跌至千人以下。台北市的同名的「培靈研經大會」,於約十年前開始,但二三年內就跌下去了。本港「大會」之所以特別蒙恩,我相信與眾教會的合作及信徒們對它的重視有特別關係。
每日上午的兩次聚會,靑年人約佔會衆的十分之四,晚上聚會則佔十分之八。由此可見「純聖經信息」仍然適合今日各種年齡信徒的需要和興趣。
上午聚會平均約一千四百人,這是難能可貴的,晚上聚會約三千人(城浸禮拜堂後面的大樓開放,停車場、副堂、及宣道中學禮堂皆開放),每日六時半已有人在會場外的鐵閘前等待開門),七時半才開會。渴慕主話的心十分感人。
第三晚有二百五十五位青年響應呼召,作全職事奉之奉獻,第五晚約四五百人響應參與教會的祈禱會。願主成全。
神能用你嗎?——「破碎的器皿」(詩三十一12)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五年八月十一日「牧者心聲」。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五年八月十一日「牧者心聲」。 本堂在聖工上有份的弟兄姊妹,不下二百餘人。每一個事奉主的人都願意保守自己合主使用。下面的經文指出一些神所不能使用的器皿,可以作為我們的鑑戒: 一、「被棄的銀渣」(耶六29-30)——若銀子內的雜質不被煉掉,就不宜製成器皿,結果被神棄置一旁。 二、脆弱的枝子不能作神手中的杖(結十九14)——脆弱的枝子受不起壓力,很容易折斷,因此神不能用它作杖,顯出祂的能力。 三、腐蝕的腰帶(耶十三3-11)——很可惜,神原本要用作腰帶彰顯祂作為的人,卻不肯貼近祂身邊,以致被埋藏在沙土中,受腐蝕而失去效用。 四、埋在地下的銀子(太廿五25)——這一個僕人埋沒了神給他的恩賜,結果失去永遠的賞賜,遭受責備與虧損。神要祂的每一個僕人都去「賺」——發揮和發展他們的恩賜,為神使用。 五、失去彈性的弓(何七10)——「反背的弓」的意義之一,就是失去了彈力,毫無作用。當神的手要在我們身上工作時,我們是否麻木而無反應,以致神不能用我們? 六、偏行己路的牛(何四16)——牛原本是最善於工作的家畜,但是如果牠變為「倔強」,不肯順從主人的意思,就變為無用。 感謝神,祂能重新製作合用的器皿(耶十八4),願主隨時重新塑造我們。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五年八月十一日「牧者心聲」。
本堂在聖工上有份的弟兄姊妹,不下二百餘人。每一個事奉主的人都願意保守自己合主使用。下面的經文指出一些神所不能使用的器皿,可以作為我們的鑑戒:
一、「被棄的銀渣」(耶六29-30)——若銀子內的雜質不被煉掉,就不宜製成器皿,結果被神棄置一旁。
二、脆弱的枝子不能作神手中的杖(結十九14)——脆弱的枝子受不起壓力,很容易折斷,因此神不能用它作杖,顯出祂的能力。
三、腐蝕的腰帶(耶十三3-11)——很可惜,神原本要用作腰帶彰顯祂作為的人,卻不肯貼近祂身邊,以致被埋藏在沙土中,受腐蝕而失去效用。
四、埋在地下的銀子(太廿五25)——這一個僕人埋沒了神給他的恩賜,結果失去永遠的賞賜,遭受責備與虧損。神要祂的每一個僕人都去「賺」——發揮和發展他們的恩賜,為神使用。
五、失去彈性的弓(何七10)——「反背的弓」的意義之一,就是失去了彈力,毫無作用。當神的手要在我們身上工作時,我們是否麻木而無反應,以致神不能用我們?
六、偏行己路的牛(何四16)——牛原本是最善於工作的家畜,但是如果牠變為「倔強」,不肯順從主人的意思,就變為無用。
感謝神,祂能重新製作合用的器皿(耶十八4),願主隨時重新塑造我們。
靈修的目標之一:成聖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五年六月三十日「牧者心聲」。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五年六月三十日「牧者心聲」。 靈修的目標之一,就是達到成聖的地步。成聖的意義究竟如何呢? 一、地位上的成聖與生活中的成聖 二、關係上的成聖與生命上的成聖 三、消極性的成聖與積極性的成聖 四、狹義的成聖與廣義的成聖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五年六月三十日「牧者心聲」。
靈修的目標之一,就是達到成聖的地步。成聖的意義究竟如何呢?
一、地位上的成聖與生活中的成聖
- 地位上的成聖——「因爲祂一次獻祭,便叫那得以成聖的人永遠完全。」(來十14)。使徒保羅把一切信徒稱為「聖徒」因為他們都已經被基督的寶血洗淨,站在聖潔的地位上。
- 生活上的成聖——「人若自潔,脫離卑賤的事,就必作貴重的器皿,成為聖潔,合乎主用。」(提後二21)
二、關係上的成聖與生命上的成聖
- 關係上的成聖——在舊約時代中,凡與神或會幕或聖殿發生關聯的人,皆冠以聖字,例如:「聖物」、「聖職」、「聖膏油」、「聖民」等。
- 生命上的成聖——「神啊,求你為我造清潔的心,使我裡面重新有正直的靈。」(詩五十一10)
三、消極性的成聖與積極性的成聖
- 消極的成聖——分別。基督徒應該與一切不合神旨意的事物分開。
- 積極的成聖——「歸耶和華為聖」。「歸」字有獻的意思,即把自己獻給耶和華,屬祂所有,為祂所用。
四、狹義的成聖與廣義的成聖
- 狹義的成聖——道德的潔淨,「就當潔淨自己,除去身體靈魂一切的污穢,敬畏神得以成聖。」(林後七1)
- 廣義的成聖——主耶穌說:「凡結果子的,祂就修理乾淨,使枝子結果子更多。」(約十五2)
「今日屬靈人」的表現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五年六月二十三日「牧者心聲」。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五年六月二十三日「牧者心聲」。 一、一個屬靈的人「不體貼」、「不隨從」肉體,而隨從聖靈(羅八5)。他追求靠著聖靈去勝過世俗潮流中的「肉體的情慾,眼目的情慾,今生的驕傲」(約壹二16)。 二、一個屬靈的人有一個超越物質主義的人生總目標,就是「先求神的國和祂的義」(太六33)。 三、一個屬靈的人是一個「用心靈和誠實」敬拜神的人。(約四23-24) 四、一個屬靈的人是一個結出聖靈果子的人(加五22-23)。若一個人沒有聖靈的果子卻自認是一個屬靈的人,那是自欺欺人之談。 五、一個屬靈的人是一個按照神啟示的原則去行事為人的人。他把自己的理智、感情、和意志,完全放在聖經眞理的權威之下,因為他深信聖經是聖靈所默示的。 六、一個屬靈的人能超越聖經的字句而進入「精意」之內。「精意」二字的原文是「靈」(林後三6),係指聖靈啟示字句時原意而言。 七、一個屬靈的人是一個親近神的人,他常讀經祈禱。 八、一個屬靈的人重視拯救靈魂的事工,著眼於俱有永恆價值的事物。 九、一個屬靈的人是一個關心別人的人,「用溫柔的心」去「挽回」那些「被過犯所勝」的人,又會謙卑保守自己,免被引誘(加六1)。他不是一個自義而歡喜定人罪的人,相反的,他有一顆同情和體恤的「溫柔」之心,盡力去「挽回」。 十、一個屬靈的人是一個追求在社會中榮耀神的人,他在世上作光作鹽,彰顯神的慈愛與公義。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五年六月二十三日「牧者心聲」。
一、一個屬靈的人「不體貼」、「不隨從」肉體,而隨從聖靈(羅八5)。他追求靠著聖靈去勝過世俗潮流中的「肉體的情慾,眼目的情慾,今生的驕傲」(約壹二16)。
二、一個屬靈的人有一個超越物質主義的人生總目標,就是「先求神的國和祂的義」(太六33)。
三、一個屬靈的人是一個「用心靈和誠實」敬拜神的人。(約四23-24)
四、一個屬靈的人是一個結出聖靈果子的人(加五22-23)。若一個人沒有聖靈的果子卻自認是一個屬靈的人,那是自欺欺人之談。
五、一個屬靈的人是一個按照神啟示的原則去行事為人的人。他把自己的理智、感情、和意志,完全放在聖經眞理的權威之下,因為他深信聖經是聖靈所默示的。
六、一個屬靈的人能超越聖經的字句而進入「精意」之內。「精意」二字的原文是「靈」(林後三6),係指聖靈啟示字句時原意而言。
七、一個屬靈的人是一個親近神的人,他常讀經祈禱。
八、一個屬靈的人重視拯救靈魂的事工,著眼於俱有永恆價值的事物。
九、一個屬靈的人是一個關心別人的人,「用溫柔的心」去「挽回」那些「被過犯所勝」的人,又會謙卑保守自己,免被引誘(加六1)。他不是一個自義而歡喜定人罪的人,相反的,他有一顆同情和體恤的「溫柔」之心,盡力去「挽回」。
十、一個屬靈的人是一個追求在社會中榮耀神的人,他在世上作光作鹽,彰顯神的慈愛與公義。
偏差的屬靈觀念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五年六月十六日「牧者心聲」。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五年六月十六日「牧者心聲」。 誰是「屬靈的人」?這是一個極重要的問題。 讓我們找出一些對「屬靈」的偏差觀念: 一、將屬靈限於某些術語之內——有人只愛講一些屬靈術語或名詞,叫人聽見時,覺得他們是屬靈的人。 二、將屬靈限於某種性格之內——人的性格各有不同,這是神造人的妙處之一。但有人將屬靈限於某種性格之內,認為只有這一類型的人,才是屬靈。在許多中國信徒的意識中,只有安靜、沉默、內向的人,才是屬靈,因為不少著名的傳道人是如此。這是一種不成熟的觀念。事實上,也有活潑幽默、而又虔誠的傳道人。 三、將屬靈限於生活的一部份之內——只將屬靈限於聚會、聽道、事奉等的圈子內,而沒有將屬靈的原則應用於生活的每一個部份內。 四、生硬的將人生劃為屬靈與屬世的兩部份——將祈禱、讀經、聚會、傳輻音等視為屬靈,而將社會的、事業的、家庭的等,視為屬世。忘記了「在一切事上為主而活」和「在凡事上榮耀神」的原則。 五、消極的屬靈——單從消極的角度看屬靈,只注意不可作什麼,而忽略了應該積極去作什麼。有所不為,而有所為。 「在神我們的父面前,那清潔沒有玷污的虔誠,就是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並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雅一27)。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五年六月十六日「牧者心聲」。
誰是「屬靈的人」?這是一個極重要的問題。
讓我們找出一些對「屬靈」的偏差觀念:
一、將屬靈限於某些術語之內——有人只愛講一些屬靈術語或名詞,叫人聽見時,覺得他們是屬靈的人。
二、將屬靈限於某種性格之內——人的性格各有不同,這是神造人的妙處之一。但有人將屬靈限於某種性格之內,認為只有這一類型的人,才是屬靈。在許多中國信徒的意識中,只有安靜、沉默、內向的人,才是屬靈,因為不少著名的傳道人是如此。這是一種不成熟的觀念。事實上,也有活潑幽默、而又虔誠的傳道人。
三、將屬靈限於生活的一部份之內——只將屬靈限於聚會、聽道、事奉等的圈子內,而沒有將屬靈的原則應用於生活的每一個部份內。
四、生硬的將人生劃為屬靈與屬世的兩部份——將祈禱、讀經、聚會、傳輻音等視為屬靈,而將社會的、事業的、家庭的等,視為屬世。忘記了「在一切事上為主而活」和「在凡事上榮耀神」的原則。
五、消極的屬靈——單從消極的角度看屬靈,只注意不可作什麼,而忽略了應該積極去作什麼。有所不為,而有所為。
「在神我們的父面前,那清潔沒有玷污的虔誠,就是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並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雅一27)。
靈修:保持靈覺敏銳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五年六月九日「牧者心聲」。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五年六月九日「牧者心聲」。 數年前我被邀請到中東領會。有一天,幾位同工帶我到毘斯迦山頂上去,踞高下望,整個約但河平原一望無遺;再向遠處看,基列山地呈現眼前,何等巍峨壯麗!這使我體會到,當日摩西看見神的應許美地,清楚的展現在他眼前,他就生出了愛慕的心。照樣,在我們靈修時,我們看見屬靈福份的美好,就產生愛慕的心,而愛慕產生追求,從此再不輕視屬靈的福氣,反而全心全意的追求。我們聯想到保羅的話:「但願神藉著啟示的靈,照亮你們心中的眼睛,使你們知道祂的恩召有何等指望;祂在聖徒中得的基業,有何等豐盛的榮耀。」(弗一18)。這裡面我們看見了兩件事:第一,神給我們的恩召有何等指望;第二,神在聖徒身上所得的基業,有何等豐盛的榮耀。第一方面是我們從神所得的——天上各樣屬靈的福氣;第二方面是神在我們身上所得到的——何等豐盛榮耀的基業。我們從神「得」,神又從我們「得」。但願聖靈開我們的心眼,讓我們清楚地看見這兩方面。 在以弗所書第一章內有十個「得」字,其中六個是我們從神「得」,另四個是神從我們「得」。這兩方面的「得」合在一起,就是神寶貴的永遠計劃。 缺少靈修的人,靈覺麻木,以致這個世界中物質的享受充滿他肉體的眼睛。懇求主照亮我們心中的眼睛,把我們帶到高處,清楚看見神旨意,保持敏銳的靈覺和追求。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五年六月九日「牧者心聲」。
數年前我被邀請到中東領會。有一天,幾位同工帶我到毘斯迦山頂上去,踞高下望,整個約但河平原一望無遺;再向遠處看,基列山地呈現眼前,何等巍峨壯麗!這使我體會到,當日摩西看見神的應許美地,清楚的展現在他眼前,他就生出了愛慕的心。照樣,在我們靈修時,我們看見屬靈福份的美好,就產生愛慕的心,而愛慕產生追求,從此再不輕視屬靈的福氣,反而全心全意的追求。我們聯想到保羅的話:「但願神藉著啟示的靈,照亮你們心中的眼睛,使你們知道祂的恩召有何等指望;祂在聖徒中得的基業,有何等豐盛的榮耀。」(弗一18)。這裡面我們看見了兩件事:第一,神給我們的恩召有何等指望;第二,神在聖徒身上所得的基業,有何等豐盛的榮耀。第一方面是我們從神所得的——天上各樣屬靈的福氣;第二方面是神在我們身上所得到的——何等豐盛榮耀的基業。我們從神「得」,神又從我們「得」。但願聖靈開我們的心眼,讓我們清楚地看見這兩方面。
在以弗所書第一章內有十個「得」字,其中六個是我們從神「得」,另四個是神從我們「得」。這兩方面的「得」合在一起,就是神寶貴的永遠計劃。
缺少靈修的人,靈覺麻木,以致這個世界中物質的享受充滿他肉體的眼睛。懇求主照亮我們心中的眼睛,把我們帶到高處,清楚看見神旨意,保持敏銳的靈覺和追求。
詩班的事奉——一個呼籲——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五年五月十九日「牧者心聲」。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五年五月十九日「牧者心聲」。 詩班的事奉在教會崇拜中佔了很重要的地位,代表會眾以優美的歌聲讚美神,將榮耀歸於祂。會眾的歌唱自有其重要意義,但是詩班的獻唱,使崇拜更豐富,以更高的歌唱水準讚美神。這正是以由神而來的恩賜榮耀神。 詩班的聖經根據,是舊約聖殿中的廿四個詩班,天天歌唱讚美神。在啟示錄中,天上的詩班也佔了重要的地位,時常出現。 當然,詩班獻唱的關鍵在於班員以眞誠的心靈來歌唱讚美神而不是表演。因此,詩班班員的正確事奉觀是很重要的。事實上,我深信本堂的詩班員是為了事奉神而參加詩班行列的,因為在本堂,詩班無風頭可出,只有天長日久的付出練習時間的代價,忠誠的站住崗位。這是使我們感謝神的。 本堂還有許多有歌唱恩賜的弟兄姊妹們,未曾加入詩班,以致詩班班員常呈人數不足的現象。人數零落的詩班會減低讚美敬拜的氣氛,使神的榮耀受到虧損。同時,若詩班人數充足,則可使班員在練習時間的要求上,獲得輪流喘息的機會,也可以有小組獻唱的機會。 因此,我奉主的名發出呼籲:懇切希望更多有歌唱恩賜的弟兄姊妹踴躍參加詩班,使本堂敬拜與讚美的心靈得以振奮起來!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五年五月十九日「牧者心聲」。
詩班的事奉在教會崇拜中佔了很重要的地位,代表會眾以優美的歌聲讚美神,將榮耀歸於祂。會眾的歌唱自有其重要意義,但是詩班的獻唱,使崇拜更豐富,以更高的歌唱水準讚美神。這正是以由神而來的恩賜榮耀神。
詩班的聖經根據,是舊約聖殿中的廿四個詩班,天天歌唱讚美神。在啟示錄中,天上的詩班也佔了重要的地位,時常出現。
當然,詩班獻唱的關鍵在於班員以眞誠的心靈來歌唱讚美神而不是表演。因此,詩班班員的正確事奉觀是很重要的。事實上,我深信本堂的詩班員是為了事奉神而參加詩班行列的,因為在本堂,詩班無風頭可出,只有天長日久的付出練習時間的代價,忠誠的站住崗位。這是使我們感謝神的。
本堂還有許多有歌唱恩賜的弟兄姊妹們,未曾加入詩班,以致詩班班員常呈人數不足的現象。人數零落的詩班會減低讚美敬拜的氣氛,使神的榮耀受到虧損。同時,若詩班人數充足,則可使班員在練習時間的要求上,獲得輪流喘息的機會,也可以有小組獻唱的機會。
因此,我奉主的名發出呼籲:懇切希望更多有歌唱恩賜的弟兄姊妹踴躍參加詩班,使本堂敬拜與讚美的心靈得以振奮起來!
寫給求眞理的朋友們 幻影與實體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五年四月十四日「牧者心聲」。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五年四月十四日「牧者心聲」。 耶路撒冷的御園中 湖水小心翼翼地 怕抖碎夕陽投下的樹影 只讓晚風的輕步 貶著夢幻的眼睛踏過倒映的花叢 所羅門從紫色的王袍中伸出一雙御手 一隻手握著權杖一隻手四周尋搜 喃喃地自語 「捕風的捕風,捉影的捉影 都是捕風,都是捉影」 智慧之君在深思中低下了頭 第一道星光在湖面上跳抖 它的光輝閃入他的靈魂 於是他松開緊緊握住的手 放走了那原來握不住的風和影 然後又緊緊地握起,向上舉首 「日光之下,虛空的虛空 虛空的虛空 都是捕風,都是捉影 讓我握住那日光之上的實存者 祂的途徑是永恒的意義與喜樂」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五年四月十四日「牧者心聲」。
耶路撒冷的御園中
湖水小心翼翼地
怕抖碎夕陽投下的樹影
只讓晚風的輕步
貶著夢幻的眼睛踏過倒映的花叢
所羅門從紫色的王袍中伸出一雙御手
一隻手握著權杖一隻手四周尋搜
喃喃地自語
「捕風的捕風,捉影的捉影
都是捕風,都是捉影」
智慧之君在深思中低下了頭
第一道星光在湖面上跳抖
它的光輝閃入他的靈魂
於是他松開緊緊握住的手
放走了那原來握不住的風和影
然後又緊緊地握起,向上舉首
「日光之下,虛空的虛空
虛空的虛空
都是捕風,都是捉影
讓我握住那日光之上的實存者
祂的途徑是永恒的意義與喜樂」
獻身中的「缺環」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五年三月三日「牧者心聲」。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五年三月三日「牧者心聲」。 在基督徒獻身為主而活的過程中,時常容易缺少重要的一環。我們可以從基甸建築耶和華祭壇的過程中,看出這缺環是甚麽。士師記六24記載,基甸在俄弗拉為耶和華築了一座祭壇,這是第一環。在下文廿五、廿六節中,告訴我們第二環和第三環:「當夜耶和華吩咐基甸說,你取你父親的牛來,就是那七歲的第二隻牛,並拆毀你父親為巴力所築的壇,砍下壇旁的木偶,在這磐石上整整齊齊的為耶和華你的神築一座壇,將第二隻牛獻為燔祭,用你所砍下的木偶作柴。」這兩環就是:拆毀巴力的祭壇;和「整整齊齊」的建成耶和華的祭壇。第二環是絕對不可少的:拆毀巴力的壇,把壇上的偶像砍毀,就是巴力和亞舍拉的偶像;然後用偶像的木頭當柴向耶和華獻祭。偶像的木頭成為了耶和華獻祭的柴,多麼奇妙!這才是眞正的祭。 弟兄姊妹!如果我們要將自己奉獻,建起祭壇,單有第一步的奉獻還不夠,那不過是態度,不過是起步;還要拆毀偶像。世俗上一切的一切,不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要把一切奉獻給神,這才能完成我們向耶和華的奉獻。這時的祭壇才是「整整齊齊」的祭壇。我們要問:建壇在前或拆偶像在前?兩樣都在前。奉獻的態度在拆除偶像之前;但是拆除偶像又是在實際的奉獻之前。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五年三月三日「牧者心聲」。
在基督徒獻身為主而活的過程中,時常容易缺少重要的一環。我們可以從基甸建築耶和華祭壇的過程中,看出這缺環是甚麽。士師記六24記載,基甸在俄弗拉為耶和華築了一座祭壇,這是第一環。在下文廿五、廿六節中,告訴我們第二環和第三環:「當夜耶和華吩咐基甸說,你取你父親的牛來,就是那七歲的第二隻牛,並拆毀你父親為巴力所築的壇,砍下壇旁的木偶,在這磐石上整整齊齊的為耶和華你的神築一座壇,將第二隻牛獻為燔祭,用你所砍下的木偶作柴。」這兩環就是:拆毀巴力的祭壇;和「整整齊齊」的建成耶和華的祭壇。第二環是絕對不可少的:拆毀巴力的壇,把壇上的偶像砍毀,就是巴力和亞舍拉的偶像;然後用偶像的木頭當柴向耶和華獻祭。偶像的木頭成為了耶和華獻祭的柴,多麼奇妙!這才是眞正的祭。
弟兄姊妹!如果我們要將自己奉獻,建起祭壇,單有第一步的奉獻還不夠,那不過是態度,不過是起步;還要拆毀偶像。世俗上一切的一切,不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要把一切奉獻給神,這才能完成我們向耶和華的奉獻。這時的祭壇才是「整整齊齊」的祭壇。我們要問:建壇在前或拆偶像在前?兩樣都在前。奉獻的態度在拆除偶像之前;但是拆除偶像又是在實際的奉獻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