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的母親集錦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六年五月十一日「牧者心聲」。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六年五月十一日「牧者心聲」。 名人的母親集錦 三位名牧 一位總統 一位發明家 一位歌唱家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六年五月十一日「牧者心聲」。
名人的母親集錦
三位名牧
- 馬丁路德的父親是一名礦工,家境貧困。他的母親省吃儉用,節省下來一點金錢,供他讀書。
- 約翰衞斯理的母親有十九個孩子,丈夫是一位牧師。她是教會歷史中最著名的母親之一。雖然家境窮苦,孩子多病,但是她把一切處理得井井有條。她爲自己訂下一些原則,而且實踐出來。約翰衞斯理非常尊重她,受她的影響很深。他在大學讀書時,還常常問她應該讀些什麼書。
- 華人佈道家王載,幼時很頑皮,常常不聽話。他的母親有一次用棍子打自己說:「我很慚愧,孩子不好,一定是因爲我不好,讓我處罰自己。」王載因此而改變。
一位總統
- 美國總統艾森豪說:我的母親教導我敬愛上帝,摯愛國家。她的教導成爲我在許多重要關頭中的指引。
一位發明家
- 發明家愛迪生(Thomas Edison)年幼時很懶散,他的母親以信心和耐心教導他訓練他,使他改變。他一生最懷念的就是母親。
一位歌唱家
- 歌唱家卡魯索(Enrico Caruso)名滿天下。他年幼時在工廠工作,每天十幾小時。他希望成爲一位歌唱家。十歲時上第一堂音樂課,老師說,你的聲音太差,你不能唱歌。但是他的母親千方百計鼓勵他,在窮苦中爲他籌措學費,終於成功。
奇葩異草:屬靈的生命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六年四月二十七日「牧者心聲」。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六年四月二十七日「牧者心聲」。 我見過四種奇花異草,它們恰是屬靈生命的寫照: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六年四月二十七日「牧者心聲」。
我見過四種奇花異草,它們恰是屬靈生命的寫照:
- 倒生蘭——新加坡和印尼的倒生蘭實在別緻:它的根生在懸於室壁高處的木板上,莖向下生,開滿美麗的花朶。如果要為它「尋根」的話,不是向下尋,乃是向上尋。屬靈的生命恰恰如此。主耶穌所講的「重生」二字,其原文有二意…「再生」與「由上而生」(約三3,7)。讓我們記住:我們新生命的根是在天上(信與望),而我們的花是開在地上(愛)。
- 生命草——在南美洲一些地區居民的客廳中,你可以不時見到以細線吊在空中的「生命草」,它們不需要花瓶就可以憑空生長,它的草莖上生滿細而長的茸毛,那就是它的根,吸取空氣中的水份而生存。它無根而處處是根。那些與基督相連的人,能在任何環境中具有「活潑的盼望」(彼前一3,活潑二字的原文是不死,英文聖經譯作living hope)。
- 深水蓮——生在深水中的水蓮,就叫做「深水蓮」。它的葉子浮在水面,因爲莖枝很長。池塘的水無論多深,總不能漫過它,它永遠超出水面之上,開放美麗的花朵。是的,無論甚麼環境都不能掩住我們的生命花朶。
- 向日葵——它的花永遠向着太陽開放。正如英國桂冠詩人Lord Tennyson 所說:「基督對於我的心靈,正如陽光之於花朶。」讓我們的心窗永遠迎向基督的榮面。
築牆與開河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六年四月二十日「牧者心聲」。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六年四月二十日「牧者心聲」。 先知以西結在異象中,看見聖殿的藍圖。顯然,這聖殿是理想的聖殿——符合上帝 的心意與計劃。 舊約的聖殿與新約的教會,在意義上是互相通達的。所以我們可以從這聖殿的藍圖,領悟到教会的路線。 這聖殿的藍圖中,有兩個顯著的特點:厚而堅的圍牆和廣而深的河流。這兩個特點似乎是對立的,但是事實上,兩者配合在一起,含有很大的意義。 (一)築牆 聖殿的四周,有嚴密的圍牆,共長二千肘(結四十二16-20),厚六肘(四十5),高六肘。(以西結書内的肘,約長一呎八吋半。)這道圍墻的作用,是「為要分別聖地與俗地」(四十二2)。上帝要藉著這一道高與厚各約十呎的圍牆,來著重的表明聖殿是聖潔的。這「分別為聖」的信息,對於今天的教會有重大的意義。教會必須超越世俗之上,從一切違反上帝旨意的萬物中分別出來。這是教會永遠不變的路線。 (二)開河 聖殿建築在高山頂上、從這居高臨下的聖殿東門口,流出一條河來,澤及約旦河平原,灌溉全地(四十七章)。這河愈流愈深,它象徵上帝的恩典與慈愛,也象徵豐盛的生命。上帝的旨意,是要聖殿成為祂恩典的渠道,供應世人的需要。這是一幅美麗的圖畫,把教會的使命描繪出來。教會是賜福的器皿,是救恩的渠道。因此,教會與世界之間有密切的關係。單單築牆的教會,是不能完全合乎上帝心意的;單單開河的教會也是一樣。讓我們接受上帝對教會的完整計劃。正如雅各所說,真正虔誠的信仰,是兩種因素合成的:「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分别為聖),和「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賜福器皿)。(雅一27)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六年四月二十日「牧者心聲」。
先知以西結在異象中,看見聖殿的藍圖。顯然,這聖殿是理想的聖殿——符合上帝
的心意與計劃。
舊約的聖殿與新約的教會,在意義上是互相通達的。所以我們可以從這聖殿的藍圖,領悟到教会的路線。
這聖殿的藍圖中,有兩個顯著的特點:厚而堅的圍牆和廣而深的河流。這兩個特點似乎是對立的,但是事實上,兩者配合在一起,含有很大的意義。
(一)築牆
聖殿的四周,有嚴密的圍牆,共長二千肘(結四十二16-20),厚六肘(四十5),高六肘。(以西結書内的肘,約長一呎八吋半。)這道圍墻的作用,是「為要分別聖地與俗地」(四十二2)。上帝要藉著這一道高與厚各約十呎的圍牆,來著重的表明聖殿是聖潔的。這「分別為聖」的信息,對於今天的教會有重大的意義。教會必須超越世俗之上,從一切違反上帝旨意的萬物中分別出來。這是教會永遠不變的路線。
(二)開河
聖殿建築在高山頂上、從這居高臨下的聖殿東門口,流出一條河來,澤及約旦河平原,灌溉全地(四十七章)。這河愈流愈深,它象徵上帝的恩典與慈愛,也象徵豐盛的生命。上帝的旨意,是要聖殿成為祂恩典的渠道,供應世人的需要。這是一幅美麗的圖畫,把教會的使命描繪出來。教會是賜福的器皿,是救恩的渠道。因此,教會與世界之間有密切的關係。單單築牆的教會,是不能完全合乎上帝心意的;單單開河的教會也是一樣。讓我們接受上帝對教會的完整計劃。正如雅各所說,真正虔誠的信仰,是兩種因素合成的:「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分别為聖),和「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賜福器皿)。(雅一27)
傳福音的熱誠集錦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六年四月六日「牧者心聲」。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六年四月六日「牧者心聲」。 本港學園傳道會登高一呼,發動今年三、四月各教會聯合傳福音運動,嚮應的教會達二百五十間,分别在十四區內舉辦四十次的聯合佈道會。我目睹荃葵區的四百多位弟兄姊妹(來自卅間教會),聚集在荃灣宣道會內,舉行「動員祈禱大會」,他們都獻上時間在這一段時間內從事個人佈道工作。這種情形合人感動。 歷代以來,熱誠傳福音的例子,浮現眼前: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六年四月六日「牧者心聲」。
本港學園傳道會登高一呼,發動今年三、四月各教會聯合傳福音運動,嚮應的教會達二百五十間,分别在十四區內舉辦四十次的聯合佈道會。我目睹荃葵區的四百多位弟兄姊妹(來自卅間教會),聚集在荃灣宣道會內,舉行「動員祈禱大會」,他們都獻上時間在這一段時間內從事個人佈道工作。這種情形合人感動。
歷代以來,熱誠傳福音的例子,浮現眼前:
- 美國宣道會的Stanley Tam弟兄(「誰是老闆」一書的作者),把全部公司的利潤獻給福音工作,自己只領薪水。每年獻金近百萬美元。
- 宋尚節以超衆的聰穎,用五年的時間,在美國Cornell大學完成了大學、碩士、和博士的學位(化學)。但他決志放下一切回國作傳福音者。跑遍全國,常常每日七小時大聲疾呼(没有擴聲器)向偌大群眾傳福音。在十五年內燃盡一切力量,完成主給他的託負,與世長辭(一九四四)。
- 印度的孫大信弟兄(Sundar Singh)拒絕了千萬家產的承繼權,獻身傳福音,引起了福音的震撼。他最終在喜馬拉雅山區內傳福音時喪生。
- 目前威克理夫譯經宣教差會的五千宣教士,離鄉别井在一百個落後的國家和部落中,一面傳福音,一面翻譯聖經。他們已經把聖經譯爲一千種語言文字。
聖經裏的雙城記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六年三月二十三日「牧者心聲」。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六年三月二十三日「牧者心聲」。 雙城記是英國著名作家Dickens的傑作之一,在該書的結尾,朋友替朋友受絞刑的極動人的一幕情景,令人淚下。凡對文學有興趣的人,多半都讀過這本書而記得這一幕吧。該書作者Dickens是一位基督徒,他將聖經裏面所記載耶穌基督為了罪人釘在十字架上的事,放入他的著作裏去。另有歷史中一件事,也可以把耶穌基督所完成之救恩的性質,表達出來。克林威爾Gromwell在英格蘭攝政的時候,有一個人犯了絞首之罪,定於午時鐘響之時執刑。這犯人的妻子摯愛她的丈夫,就跑到鐘樓上去,抱住鐘錘。時候到了,拉鐘的人見鐘不响十分奇怪,便更加用力拉,後來才看見一個偏身血漬的婦人從鐘内跌下。監刑的克林威爾知道了這件事,極受感動,便頒宣赦令,把絞架上的犯人放下。聖經告訴我們,上帝憐愛世人,不忍他們因罪惡而沉淪,但他是宇宙的主宰,不能違反祂所立公正的律則而濫加赦免,正如一個法官不能違反法律而隨便赦免犯人一樣,不然法律的尊嚴與社會秩序便不能維持。所以上帝「道成肉身」即耶穌基督,祂親自担受罪人所應受到的刑罰與痛苦,使一切悔改而信奉祂的人得蒙上帝赦免之恩。 古代的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對他的弟予柏拉圖說:「上帝或許可能赦免人的罪行,但那是我所不能了解的!」他的意思就是說,公正的上帝怎能違反自己的公正律則,而任意放過罪行不究呢?徇情的法官是不稱職的法官,他就是縱容罪行,等於容讓罪惡將公義推翻,這是統治宇宙全善的上帝所决不能作的。所以一切罪人必須受他的審判而受刑,這是無可置疑的。但是上帝又是慈愛的,祂不忍罪人滅亡。因此祂為人類受苦於十字架上,担當他們的罪刑使一切真誠悔改而信奉祂的人,可以獲得赦罪之恩。這是極大的慈愛!代死之愛!所以在十字架上我們同時看見上帝的公正與慈愛。 十字架本是死亡的象徵,代表一切罪人的結局,但是因為耶穌基督的代死,它竟一變而為上帝將永生與新生命賜予信者的標號。所以十字架是永生與滅亡的交叉點,也是生與死的分界線——悔改而接受十字架救恩的人,是出死入生了。基督教首先是生死之道,其次才是倫理之道。二者滙合於聖經大道之內,構成了上帝完全的恩惠。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六年三月二十三日「牧者心聲」。
雙城記是英國著名作家Dickens的傑作之一,在該書的結尾,朋友替朋友受絞刑的極動人的一幕情景,令人淚下。凡對文學有興趣的人,多半都讀過這本書而記得這一幕吧。該書作者Dickens是一位基督徒,他將聖經裏面所記載耶穌基督為了罪人釘在十字架上的事,放入他的著作裏去。另有歷史中一件事,也可以把耶穌基督所完成之救恩的性質,表達出來。克林威爾Gromwell在英格蘭攝政的時候,有一個人犯了絞首之罪,定於午時鐘響之時執刑。這犯人的妻子摯愛她的丈夫,就跑到鐘樓上去,抱住鐘錘。時候到了,拉鐘的人見鐘不响十分奇怪,便更加用力拉,後來才看見一個偏身血漬的婦人從鐘内跌下。監刑的克林威爾知道了這件事,極受感動,便頒宣赦令,把絞架上的犯人放下。聖經告訴我們,上帝憐愛世人,不忍他們因罪惡而沉淪,但他是宇宙的主宰,不能違反祂所立公正的律則而濫加赦免,正如一個法官不能違反法律而隨便赦免犯人一樣,不然法律的尊嚴與社會秩序便不能維持。所以上帝「道成肉身」即耶穌基督,祂親自担受罪人所應受到的刑罰與痛苦,使一切悔改而信奉祂的人得蒙上帝赦免之恩。
古代的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對他的弟予柏拉圖說:「上帝或許可能赦免人的罪行,但那是我所不能了解的!」他的意思就是說,公正的上帝怎能違反自己的公正律則,而任意放過罪行不究呢?徇情的法官是不稱職的法官,他就是縱容罪行,等於容讓罪惡將公義推翻,這是統治宇宙全善的上帝所决不能作的。所以一切罪人必須受他的審判而受刑,這是無可置疑的。但是上帝又是慈愛的,祂不忍罪人滅亡。因此祂為人類受苦於十字架上,担當他們的罪刑使一切真誠悔改而信奉祂的人,可以獲得赦罪之恩。這是極大的慈愛!代死之愛!所以在十字架上我們同時看見上帝的公正與慈愛。
十字架本是死亡的象徵,代表一切罪人的結局,但是因為耶穌基督的代死,它竟一變而為上帝將永生與新生命賜予信者的標號。所以十字架是永生與滅亡的交叉點,也是生與死的分界線——悔改而接受十字架救恩的人,是出死入生了。基督教首先是生死之道,其次才是倫理之道。二者滙合於聖經大道之內,構成了上帝完全的恩惠。
登山寶訓中關於人生的七個基本問題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六年三月九日「牧者心聲」。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六年三月九日「牧者心聲」。 (一)荊棘上豈能摘葡萄呢?蒺藜裏豈能摘無花菓呢?」(太七16) 在平凡的言詞中卻藏着極重要的基本真理:重生。好樹結好果子,壞樹結壞果子,若要果子改變,必須先改變樹的生命。 接枝的方法可以改良植物的品種,照樣,我們以單純而真誠的信心,接受基督,與祂的生命接連,因而獲得生命的更新:重生。 (二)「鹽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鹹呢?」(太五13) 這一個問題帶出基督徒道德的眞理。「鹽」象徵基督徒在世上所應該發揮的道德影響力。 主耶穌到世上來的首要任務,不是講道德說仁義,乃是宣講生命的眞理和成全救恩。但是,新生命必然帶來新品格。 (三)「你裏頭的光若黑暗了,那黑暗是何等大呢?」(太六23) 這一個問題帶出靈修的眞理。眼睛明亮的人,全身光明;但是,心眼——「裏頭的光」——更加重要! 這「裏頭的光」是藉着靈修來維持和剔亮的。靈修是基督徒的內光之源,在這忙碌的「行動時代」裏面,讓我們燃起心燈,然後才能在這充滿誘惑與迷亂的世界上,有真知灼見。 (四)「為甚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樑木呢?」(太七3) 這一個問題帶出基督徒待人接物的眞理,也就是做人的道理。 我們必須先「正己」,然後才能「正人」;主耶穌從這裏指向金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七12)。這金律教導我們爭取道德上的主動:先去作在别人身上!然後別人就會受感動而回應在我們身上。 (五)「你們若單愛那愛你們的人,有甚麼賞賜呢?就是稅吏不也是這樣行麼?」 (太五46) 這一個問題帶出愛仇敵的真理。基督的十架大愛是人類歷史中最偉大動人的事蹟!它也是基督徒生命中最强的動力。每一個蒙十架救贖的人,在這大愛的推動之下,去愛那些原來不可愛的人。 (六)「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麼?」(太六26) 這一個問題帶出信心的眞理。主耶穌在登山寶訓裏面,十七次用「天父」這一個名稱。 主耶穌教導我們憑着信心向天父祈求。信心的祈禱把我們與宇宙間的能源接連起來,使我們能作成原本作不到的事。 (七)「生命不勝於飲食麼?身體不勝於衣裳麼?你們那一個能用思慮使壽數多加一刻呢?」(太六25,27) 這一個問題帶出人生意義與價值的眞理。人生的眞價值不在於物質的享受,乃在於「生命」。這生命不在於它的長度,乃在於它的質。從這裏,主耶穌指向人生的眞意義:「先求神的國,和祂的義。」(太六33)。人生的意義不是求財,而是求義。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六年三月九日「牧者心聲」。
(一)荊棘上豈能摘葡萄呢?蒺藜裏豈能摘無花菓呢?」(太七16)
在平凡的言詞中卻藏着極重要的基本真理:重生。好樹結好果子,壞樹結壞果子,若要果子改變,必須先改變樹的生命。
接枝的方法可以改良植物的品種,照樣,我們以單純而真誠的信心,接受基督,與祂的生命接連,因而獲得生命的更新:重生。
(二)「鹽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鹹呢?」(太五13)
這一個問題帶出基督徒道德的眞理。「鹽」象徵基督徒在世上所應該發揮的道德影響力。
主耶穌到世上來的首要任務,不是講道德說仁義,乃是宣講生命的眞理和成全救恩。但是,新生命必然帶來新品格。
(三)「你裏頭的光若黑暗了,那黑暗是何等大呢?」(太六23)
這一個問題帶出靈修的眞理。眼睛明亮的人,全身光明;但是,心眼——「裏頭的光」——更加重要!
這「裏頭的光」是藉着靈修來維持和剔亮的。靈修是基督徒的內光之源,在這忙碌的「行動時代」裏面,讓我們燃起心燈,然後才能在這充滿誘惑與迷亂的世界上,有真知灼見。
(四)「為甚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樑木呢?」(太七3)
這一個問題帶出基督徒待人接物的眞理,也就是做人的道理。
我們必須先「正己」,然後才能「正人」;主耶穌從這裏指向金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七12)。這金律教導我們爭取道德上的主動:先去作在别人身上!然後別人就會受感動而回應在我們身上。
(五)「你們若單愛那愛你們的人,有甚麼賞賜呢?就是稅吏不也是這樣行麼?」
(太五46)
這一個問題帶出愛仇敵的真理。基督的十架大愛是人類歷史中最偉大動人的事蹟!它也是基督徒生命中最强的動力。每一個蒙十架救贖的人,在這大愛的推動之下,去愛那些原來不可愛的人。
(六)「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麼?」(太六26)
這一個問題帶出信心的眞理。主耶穌在登山寶訓裏面,十七次用「天父」這一個名稱。
主耶穌教導我們憑着信心向天父祈求。信心的祈禱把我們與宇宙間的能源接連起來,使我們能作成原本作不到的事。
(七)「生命不勝於飲食麼?身體不勝於衣裳麼?你們那一個能用思慮使壽數多加一刻呢?」(太六25,27)
這一個問題帶出人生意義與價值的眞理。人生的眞價值不在於物質的享受,乃在於「生命」。這生命不在於它的長度,乃在於它的質。從這裏,主耶穌指向人生的眞意義:「先求神的國,和祂的義。」(太六33)。人生的意義不是求財,而是求義。
基督徒人生的智慧(二)行善的智慧(續)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六年三月二日「牧者心聲」。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六年三月二日「牧者心聲」。 四、溫柔是一種可愛的美德,是聖靈的九果之一,是主耶穌所講的八福之一,是保羅屢次提到的。但是溫柔也應有其範圍,超過了這個範圈,便是妥協,蔽惡,懦弱,而再不是溫柔了。 例如主耶穌教訓我們把兩頰給人打,但是祂在大祭司面前受審的時候,卻嚴詞責備那打祂的人(約十八23)。保羅也是這樣(徒二十三3)。他們並不是與自己的教訓相矛盾,而是了解「溫柔」二字的眞義。為了眞理而剛強不屈,為了正義而嚴厲,與溫柔不是相對的,而是相輔的。 「節制」或「合度」是非常重要的幾個字,越度的事都是不好。罪是什麼?作者經過思考之後,作了如下的結論:人在「墮落」後,失去了節制與控制自己的能力,而把神所給人的本能加以不「合度」的使用,超出了神所定的範圍,這種對本能不合度的使用即是罪,例如:「自重」是神給人的一種良善的本性,但自重越度之後,就變為驕傲,男女的愛慕是神給人的本性,但是越度之後,就變為淫亂。 五、勇敢與坦白是公認的美德,看見了錯誤與罪惡,應該勇敢加以攻擊責備,誰也不能否認這是可嘉的,但是,我們也不要忘記經上的教訓: 「你們的言語要常常帶著和氣,好像用鹽調和,就可知道怎麼回答各人」(西四6)。在坦白勇敢的責摘之中,若能帶有愛心的溫柔,則更有能力,更能領人悔改,更能使人心服。 「他們的勇力使得不正」(耶二十三10)這一句經文,使我們聯想到(該句經文之本意,另有所指):勇敢應有一種範圍,要用得合適,要會用。不要有血氣的勇敢,血氣的勇敢不但不能成事,反能破壞主的工作。彼得的刀永遠是一個鑑戒!我們要放下我們手中屬血氣的刀,而穿起全副屬靈的「軍裝」。屬靈的境界中,沒有「英雄主義」。 六、愛心是最高的美德,但是愛也有它的範圍。彼得滿有愛心的「拉住」主耶穌,並「勸」祂(可八32)不要去耶路撒冷,但是這種愛心卻受了主的責備。這是體貼肉體的愛心,給了肉體發展的機會,撒但常藉著這種愛完成它的工作。總之,能產生屬靈惡果的愛心,都是我們要竭力避免的,不讓撒但戴了愛心的假面具來欺騙我們,不讓我們的愛心被罪利用。溺愛、因體貼親人而不順從主的旨意、不應有的鬆寬態度(產生破壞性的結果)等等,都屬於這一種愛。「要你們的愛心在知識和各樣見識上多而又多。」(腓一9)。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六年三月二日「牧者心聲」。
四、溫柔是一種可愛的美德,是聖靈的九果之一,是主耶穌所講的八福之一,是保羅屢次提到的。但是溫柔也應有其範圍,超過了這個範圈,便是妥協,蔽惡,懦弱,而再不是溫柔了。
例如主耶穌教訓我們把兩頰給人打,但是祂在大祭司面前受審的時候,卻嚴詞責備那打祂的人(約十八23)。保羅也是這樣(徒二十三3)。他們並不是與自己的教訓相矛盾,而是了解「溫柔」二字的眞義。為了眞理而剛強不屈,為了正義而嚴厲,與溫柔不是相對的,而是相輔的。
「節制」或「合度」是非常重要的幾個字,越度的事都是不好。罪是什麼?作者經過思考之後,作了如下的結論:人在「墮落」後,失去了節制與控制自己的能力,而把神所給人的本能加以不「合度」的使用,超出了神所定的範圍,這種對本能不合度的使用即是罪,例如:「自重」是神給人的一種良善的本性,但自重越度之後,就變為驕傲,男女的愛慕是神給人的本性,但是越度之後,就變為淫亂。
五、勇敢與坦白是公認的美德,看見了錯誤與罪惡,應該勇敢加以攻擊責備,誰也不能否認這是可嘉的,但是,我們也不要忘記經上的教訓:
「你們的言語要常常帶著和氣,好像用鹽調和,就可知道怎麼回答各人」(西四6)。在坦白勇敢的責摘之中,若能帶有愛心的溫柔,則更有能力,更能領人悔改,更能使人心服。
「他們的勇力使得不正」(耶二十三10)這一句經文,使我們聯想到(該句經文之本意,另有所指):勇敢應有一種範圍,要用得合適,要會用。不要有血氣的勇敢,血氣的勇敢不但不能成事,反能破壞主的工作。彼得的刀永遠是一個鑑戒!我們要放下我們手中屬血氣的刀,而穿起全副屬靈的「軍裝」。屬靈的境界中,沒有「英雄主義」。
六、愛心是最高的美德,但是愛也有它的範圍。彼得滿有愛心的「拉住」主耶穌,並「勸」祂(可八32)不要去耶路撒冷,但是這種愛心卻受了主的責備。這是體貼肉體的愛心,給了肉體發展的機會,撒但常藉著這種愛完成它的工作。總之,能產生屬靈惡果的愛心,都是我們要竭力避免的,不讓撒但戴了愛心的假面具來欺騙我們,不讓我們的愛心被罪利用。溺愛、因體貼親人而不順從主的旨意、不應有的鬆寬態度(產生破壞性的結果)等等,都屬於這一種愛。「要你們的愛心在知識和各樣見識上多而又多。」(腓一9)。
基督徒人生的智慧(一) 行善的智慧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六年二月十六日「牧者心聲」。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六年二月十六日「牧者心聲」。 不但行惡不好,行善越出應有的範圍也不好,越度的美德,恐怕不能稱之為美德了,常常會產生惡果。所以連行善也需要運用智慧,行得適中。 一、「不可叫你的善被人毀謗」(羅十四16) 如果善事行得不合適,不合時,不合身份,不合地,則可能被別人誤會,而成為毀謗的把柄,甚至引起不快的後果,欲善而成惡,實在是最可惜的事。 從上下文,我們得到這節經文的另一個意思:有些事情本身是好的,是明達的表現,但是因為對某一部份軟弱的信徒(判斷力尚未成熟的信徒),會發生不良的影響,那末,我們便應小心去做,免得使人絆倒。我們對這件事情價值的審斷標準,由它本身的好壞,轉為影響的好壞。 二、「生氣卻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弗四26) 這一節經文的第一句表示我們生氣與犯罪是兩件事情,就是說:某種生氣是犯罪,某種生氣不是犯罪,生氣而不犯罪是可能的,不然這一句經文便沒有意義。 所以,生氣本身不是罪,其是否為罪,須按其生氣的態度來定。如果你的怒氣是疾惡如仇的怒氣,是像主耶穌用鞭子潔淨聖殿的那種怒氣,是義怒,那末,你的生氣就不是罪。反過來說,如果你「含怒到日落」,換一句話說,你讓怒氣存留在心中,而變為仇恨之心,不肯饒恕別人,那末,你的生氣便是罪。 不過,我們在分辨的時候要小心,每一個人都容易認為自己的生氣是「義怒」,連「發脾氣」也是義怒。 三、「心中誠實的遮隱事情」(箴十一13)「唯用愛心說誠實話」(弗四15) 聖經沒有説:「心中誠實的,凡事都說」。乃是說:「心中誠實的,遮隱事情」。「誠實」和「遮隱」似乎是互相矛盾,但是事實上是和諧的,(遮隱不是說謊,而是不說)誠實加上愛心,便產生了「遮隱」,所以保羅在誠實上加了一個形容詞「愛心」。誠實應有的範圍是愛心。與人無益而有損的話,不要侃侃而談。「愛能遮掩一切過錯」(箴十12)。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六年二月十六日「牧者心聲」。
不但行惡不好,行善越出應有的範圍也不好,越度的美德,恐怕不能稱之為美德了,常常會產生惡果。所以連行善也需要運用智慧,行得適中。
一、「不可叫你的善被人毀謗」(羅十四16)
如果善事行得不合適,不合時,不合身份,不合地,則可能被別人誤會,而成為毀謗的把柄,甚至引起不快的後果,欲善而成惡,實在是最可惜的事。
從上下文,我們得到這節經文的另一個意思:有些事情本身是好的,是明達的表現,但是因為對某一部份軟弱的信徒(判斷力尚未成熟的信徒),會發生不良的影響,那末,我們便應小心去做,免得使人絆倒。我們對這件事情價值的審斷標準,由它本身的好壞,轉為影響的好壞。
二、「生氣卻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弗四26)
這一節經文的第一句表示我們生氣與犯罪是兩件事情,就是說:某種生氣是犯罪,某種生氣不是犯罪,生氣而不犯罪是可能的,不然這一句經文便沒有意義。
所以,生氣本身不是罪,其是否為罪,須按其生氣的態度來定。如果你的怒氣是疾惡如仇的怒氣,是像主耶穌用鞭子潔淨聖殿的那種怒氣,是義怒,那末,你的生氣就不是罪。反過來說,如果你「含怒到日落」,換一句話說,你讓怒氣存留在心中,而變為仇恨之心,不肯饒恕別人,那末,你的生氣便是罪。
不過,我們在分辨的時候要小心,每一個人都容易認為自己的生氣是「義怒」,連「發脾氣」也是義怒。
三、「心中誠實的遮隱事情」(箴十一13)「唯用愛心說誠實話」(弗四15)
聖經沒有説:「心中誠實的,凡事都說」。乃是說:「心中誠實的,遮隱事情」。「誠實」和「遮隱」似乎是互相矛盾,但是事實上是和諧的,(遮隱不是說謊,而是不說)誠實加上愛心,便產生了「遮隱」,所以保羅在誠實上加了一個形容詞「愛心」。誠實應有的範圍是愛心。與人無益而有損的話,不要侃侃而談。「愛能遮掩一切過錯」(箴十12)。
教會路線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六年二月九日「牧者心聲」。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六年二月九日「牧者心聲」。 使徒保羅在以弗所書中,用八個比喻說明教會八種定義,而每一種定義都向我們顯示今天教會的路線。 一、個人領導或全體動員? 教會是基督的身體(弗一23)。所以教會中每一份子都是這身體的四肢百體,各有其專司之職責和功能,互相配合成人體之奇妙作用。這正是教會的藍圖。但是一般教會的傳統路線,正與這種原則背道而馳。 傳道人唱獨腳戲,是個人領導;積極的平信徒訓練,才是全面動員。無疑的,今日教會的盼望,是平信徒運動。 二、增加會友或增加新人? 教會是新人(弗二15);就個人的意義而言,教會中每個份子也是新人(弗四24)。無可諱言,今日大多數教會是有意無意的以增加會友為目標。信條已經為淪為信條主義。(信條是不可少的,但這信條主義則是信仰的化石,是死的。) 三、語言或行動? 教會是國度(弗二19)。這國度的精意是權能。保羅說:「神的國度不在乎言語,乃在乎權能。」(林前四20)。而權能彰顯於信徒對於基督旨意的順服行動。 四、專重集中型的聚會或兼重分散型的團契? 教會是家(弗二19)。在教會中産生愛之團契的不二法門,是小組團契與活動。約翰衞斯理把教會分為許多「家」,實在是灼見。今天教會的傳統路線是注重禮拜堂裡面的集中式的聚會,而忽略了初期教會裡面的「家」的作用。 五、人意的方法或屬靈的原則? 教會是靈宮(弗二21~22)是「神借著聖靈居住的所在」,教會是聖靈運行的地方,而聖靈的運行是依循屬靈的原則。 人意的方法只能聯絡感情,卻不能「建立」教會;聯絡決不能代替靈性的成長。 六、與社會隔離或關懷? 教會是燈台(弗五11)。教會的每一個份子既是「光明子女」,所以教會是燈台,在社會中爲主發光。積極方面,光明的果子是「良善、公義、信實」;消極方面,光明子女不與人同行黑暗的事。 七、儀式或愛主的心? 教會是新婦(弗五31-32)。就團體的意義講,整個教會是基督的新婦;就個人的意義講,教會中的每一個份子是新婦(林後十一2),他與基督之間,應該有愛之交通:讀經與祈禱,亦即個人的靈修生活。 八、妥協或爭戰? 教會是軍隊(弗六11),必須穿戴全副屬靈軍裝,與撒但和罪惡作戰。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六年二月九日「牧者心聲」。
使徒保羅在以弗所書中,用八個比喻說明教會八種定義,而每一種定義都向我們顯示今天教會的路線。
一、個人領導或全體動員?
教會是基督的身體(弗一23)。所以教會中每一份子都是這身體的四肢百體,各有其專司之職責和功能,互相配合成人體之奇妙作用。這正是教會的藍圖。但是一般教會的傳統路線,正與這種原則背道而馳。
傳道人唱獨腳戲,是個人領導;積極的平信徒訓練,才是全面動員。無疑的,今日教會的盼望,是平信徒運動。
二、增加會友或增加新人?
教會是新人(弗二15);就個人的意義而言,教會中每個份子也是新人(弗四24)。無可諱言,今日大多數教會是有意無意的以增加會友為目標。信條已經為淪為信條主義。(信條是不可少的,但這信條主義則是信仰的化石,是死的。)
三、語言或行動?
教會是國度(弗二19)。這國度的精意是權能。保羅說:「神的國度不在乎言語,乃在乎權能。」(林前四20)。而權能彰顯於信徒對於基督旨意的順服行動。
四、專重集中型的聚會或兼重分散型的團契?
教會是家(弗二19)。在教會中産生愛之團契的不二法門,是小組團契與活動。約翰衞斯理把教會分為許多「家」,實在是灼見。今天教會的傳統路線是注重禮拜堂裡面的集中式的聚會,而忽略了初期教會裡面的「家」的作用。
五、人意的方法或屬靈的原則?
教會是靈宮(弗二21~22)是「神借著聖靈居住的所在」,教會是聖靈運行的地方,而聖靈的運行是依循屬靈的原則。
人意的方法只能聯絡感情,卻不能「建立」教會;聯絡決不能代替靈性的成長。
六、與社會隔離或關懷?
教會是燈台(弗五11)。教會的每一個份子既是「光明子女」,所以教會是燈台,在社會中爲主發光。積極方面,光明的果子是「良善、公義、信實」;消極方面,光明子女不與人同行黑暗的事。
七、儀式或愛主的心?
教會是新婦(弗五31-32)。就團體的意義講,整個教會是基督的新婦;就個人的意義講,教會中的每一個份子是新婦(林後十一2),他與基督之間,應該有愛之交通:讀經與祈禱,亦即個人的靈修生活。
八、妥協或爭戰?
教會是軍隊(弗六11),必須穿戴全副屬靈軍裝,與撒但和罪惡作戰。
基督徒生活秘訣之一 保持主動的心態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六年二月二日「牧者心聲」。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六年二月二日「牧者心聲」。 聖經教導我們學習掌握主動的心態與生活方式。主動永遠是積極的和創造性的,它對基督徒的人生,有重要的關係。 (一)新因果境界 「若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若有人強迫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路」。右臉被打和被逼走一里路,是無奈何的消極忍受,但是「左臉」和「第二里路」卻由愛產生的新主動。這主動推翻了被打和打人的因果關係,而造成了新的因果境界——愛人和被愛。 所以,「轉過左臉來由他打」決非字面之義,乃是愛的主動所造成的新天地,衝破了人類仇恨的「死結」。我們在基督十字架的背景中,才能眞正了解這新因果的意義。 (二)更進一步 「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主耶穌要我們超越一般的因果關係(人怎樣待你,你也怎樣待人),而進入另一種因果關係:你先去愛人,人就會愛你。但主耶穌的意思並不止於此,祂的意思是更進一步:完全不以別人的反應來決定自己的行動,乃是自己向自己所定標準的反應。這標準是「我願意人怎樣待我」,這是自己主動定的標準,然後主動去響應它。這樣,不管別人對自己的主動有正面或反面的反應,仍然愛下去。這就回答了一個問題:當我愛別人卻得不到愛的反應時,怎麼辦? (三)喜樂與樂觀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喜樂超越了一般的因果關係(逆境產生沮喪),而向信心作出了回應。這是屬靈的新因果關係。樂觀也是同樣的一回事。基督的喜樂是一種由意志產生的態度,一種持續性的回應,而不是一種建立在情緒上的感覺。因此我們可以說:我要喜樂!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六年二月二日「牧者心聲」。
聖經教導我們學習掌握主動的心態與生活方式。主動永遠是積極的和創造性的,它對基督徒的人生,有重要的關係。
(一)新因果境界
「若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若有人強迫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路」。右臉被打和被逼走一里路,是無奈何的消極忍受,但是「左臉」和「第二里路」卻由愛產生的新主動。這主動推翻了被打和打人的因果關係,而造成了新的因果境界——愛人和被愛。
所以,「轉過左臉來由他打」決非字面之義,乃是愛的主動所造成的新天地,衝破了人類仇恨的「死結」。我們在基督十字架的背景中,才能眞正了解這新因果的意義。
(二)更進一步
「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主耶穌要我們超越一般的因果關係(人怎樣待你,你也怎樣待人),而進入另一種因果關係:你先去愛人,人就會愛你。但主耶穌的意思並不止於此,祂的意思是更進一步:完全不以別人的反應來決定自己的行動,乃是自己向自己所定標準的反應。這標準是「我願意人怎樣待我」,這是自己主動定的標準,然後主動去響應它。這樣,不管別人對自己的主動有正面或反面的反應,仍然愛下去。這就回答了一個問題:當我愛別人卻得不到愛的反應時,怎麼辦?
(三)喜樂與樂觀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喜樂超越了一般的因果關係(逆境產生沮喪),而向信心作出了回應。這是屬靈的新因果關係。樂觀也是同樣的一回事。基督的喜樂是一種由意志產生的態度,一種持續性的回應,而不是一種建立在情緒上的感覺。因此我們可以說:我要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