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人、強人、超人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六年十一月二日「牧者心聲」。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六年十一月二日「牧者心聲」。 常人——「我便軟弱像常人一樣」這是參孫所說的一句話(士十六17)。他的大力來自拿細耳人式的長髮,而這長髮象徵完全的奉獻。當參孫失去獻身的心志時,他的長髮被剪去,就變為像常人一樣。由此可見,常人與強人或超人之間的區別,乃在於是否有真正奉獻的心志而持守之。 強人——這裡所說的強人乃指性格上與才幹上的強人,即一般報章書籍中的強人。彼得就是這樣的一個強人。他是十二使徒之首,曾說過:「别人跌倒,我總不會跌倒!」但看哪,這一位自己眼中和別人眼中的強人,終於跌倒了! 超人——超人是俱有超自然能力的人。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每一個超人都是從軟弱轉變而成的,正如杏林子的經驗,正如保羅的經驗:「我甚麼時候軟弱,就什麼時候剛強了。」(林後十二10 )。當基督的能力進入我們裡面的時候,我們就成爲強人和超人。 常人、強人、超人,三者是互通互變的:常人可以變爲超人;強人可以變為常人;超人可以回變爲常人(當他失去基督同在的時候)。我們常在三者之間生活。我們追求的目標就是藉着信心,奉獻和儆醒,在生活與事奉中保守與基督的密切關係。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六年十一月二日「牧者心聲」。
常人——「我便軟弱像常人一樣」這是參孫所說的一句話(士十六17)。他的大力來自拿細耳人式的長髮,而這長髮象徵完全的奉獻。當參孫失去獻身的心志時,他的長髮被剪去,就變為像常人一樣。由此可見,常人與強人或超人之間的區別,乃在於是否有真正奉獻的心志而持守之。
強人——這裡所說的強人乃指性格上與才幹上的強人,即一般報章書籍中的強人。彼得就是這樣的一個強人。他是十二使徒之首,曾說過:「别人跌倒,我總不會跌倒!」但看哪,這一位自己眼中和別人眼中的強人,終於跌倒了!
超人——超人是俱有超自然能力的人。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每一個超人都是從軟弱轉變而成的,正如杏林子的經驗,正如保羅的經驗:「我甚麼時候軟弱,就什麼時候剛強了。」(林後十二10 )。當基督的能力進入我們裡面的時候,我們就成爲強人和超人。
常人、強人、超人,三者是互通互變的:常人可以變爲超人;強人可以變為常人;超人可以回變爲常人(當他失去基督同在的時候)。我們常在三者之間生活。我們追求的目標就是藉着信心,奉獻和儆醒,在生活與事奉中保守與基督的密切關係。
本堂卅四週年紀念 趁風舉帆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六年十月十二日「牧者心聲」。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六年十月十二日「牧者心聲」。 本堂的首卅一年中只有三位傳道同工(事實上只有兩位半同工,因爲我自己在執事會的同意之下,只有一半的時間從事本堂的工作)。因此,本堂的事工有許多未盡之處。感謝主,最近大半年來,本堂連續增加了四位新傳道同工,都是本堂的會友,受過良好的神學教育,有獻身的精神,愛主的心志,和屬靈的恩賜。他們在主的帶領之下,投入本堂事奉的行列,使本常同工的實力大爲增强,這是令我們欣喜的事。這一種新形勢把本堂帶入一個新的階段。 在這一個新階段的開始,讓我們趁風舉帆,大家一同抓住機會,振發精神,奮起前行,「挺起下垂的手和發酸的腿」(來十二12),向着新標桿努力追求,使本堂在主的恩待之下,氣象一新! 我衷誠的希望本堂在八方面開始新的長進:在祈禱上、事奉上、傳福音上、肢體生活上、家庭基督化上、個人輔導和牧養上、靈性栽培與訓練上、社會見證上。 神既然在過去恩待了本堂,深信將來也必恩待,而且更加恩待。同工與弟兄姊妹的配搭十分重要,而我們與神的關係更加重要。求主保守我們堅立在聖經的信仰和原則上,向前邁進!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六年十月十二日「牧者心聲」。
本堂的首卅一年中只有三位傳道同工(事實上只有兩位半同工,因爲我自己在執事會的同意之下,只有一半的時間從事本堂的工作)。因此,本堂的事工有許多未盡之處。感謝主,最近大半年來,本堂連續增加了四位新傳道同工,都是本堂的會友,受過良好的神學教育,有獻身的精神,愛主的心志,和屬靈的恩賜。他們在主的帶領之下,投入本堂事奉的行列,使本常同工的實力大爲增强,這是令我們欣喜的事。這一種新形勢把本堂帶入一個新的階段。
在這一個新階段的開始,讓我們趁風舉帆,大家一同抓住機會,振發精神,奮起前行,「挺起下垂的手和發酸的腿」(來十二12),向着新標桿努力追求,使本堂在主的恩待之下,氣象一新!
我衷誠的希望本堂在八方面開始新的長進:在祈禱上、事奉上、傳福音上、肢體生活上、家庭基督化上、個人輔導和牧養上、靈性栽培與訓練上、社會見證上。
神既然在過去恩待了本堂,深信將來也必恩待,而且更加恩待。同工與弟兄姊妹的配搭十分重要,而我們與神的關係更加重要。求主保守我們堅立在聖經的信仰和原則上,向前邁進!
佈道會聲中談 傳福音的激勵與動力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六年十月五日「牧者心聲」。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六年十月五日「牧者心聲」。 使徒保羅一生不懈的爲福音努力,爲什麼?在羅馬書一章裡面,題到在他的工作中有下述的多種動力: 面對當前的佈道機會,求主幫助我們好好的加以利用,帶領親友信主得救。請大家注意幾件事: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六年十月五日「牧者心聲」。
使徒保羅一生不懈的爲福音努力,爲什麼?在羅馬書一章裡面,題到在他的工作中有下述的多種動力:
- 使命感——他深信自己是「奉召」(一1)傳福音的人,具有强烈的使命感。
- 真實感——他深知福音的主人翁基督眞是神的兒子(一2-4)。
- 報恩感——他自己蒙恩得救,又認爲傳幅音的責任是神的「恩惠」,是他報恩的好機會(一5)。
- 欠債感——「我都欠他們的債」(一14),債是非還不可的。
- 樂意感——祂「情願」到處付代價傳福音,決不是出於勉强。
- 忠誠感——他「盡」上自己的力量傳福音(一15),不遺餘力。
- 榮譽感——「我不以福音爲恥」(一16),反引以爲榮,因他深知福音的寶貴。
- 保証感——「這福音是神的大能」(一16),必然不致落空。
面對當前的佈道機會,求主幫助我們好好的加以利用,帶領親友信主得救。請大家注意幾件事:
- 從現在開始就選定自己所要帶來聽福音的人:或家人、或同事、或同學、或親戚。
- 選定以後,就開始爲他們懇切祈禱,求主預備他們的心,除去赴會的攔阻。也求主增加自己的信心。
- 然後向他們發出誠懇的邀請,甚至安排時間親自去帶他們赴會。
- 聽道後,以智慧鼓勵他們與陪談員談話。
- 若你沒有機會帶人赴會,也應安排時間自己赴會,在會中為講員與聽衆祈禱。同時你的出席也表達你心靈中一份對佈道工作的關心,並且你的出席會使聚會因人多而有更好的氣氛,這對講員與聽衆大有幫助。
第三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簡報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六年九月廿八日「牧者心聲」。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六年九月廿八日「牧者心聲」。 時間:八六年八月六日至十三日;地點:台灣中原大學:出席人數:一八七七人,其中一千一百來自海外,七七七人來自台灣。 内容重點: 華福之夜在台北中華體育館舉行,赴會的弟兄姊妹達八千餘人,充分表現一般教會對華福運動的關心與支持。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六年九月廿八日「牧者心聲」。
時間:八六年八月六日至十三日;地點:台灣中原大學:出席人數:一八七七人,其中一千一百來自海外,七七七人來自台灣。
内容重點:
- 質與量並重:追求教會擴展,但以更新與復興為基礎。大會極注重祈禱。
- 遠近並重:本地佈道與外地差傳皆為大會要點。
- 全職事奉與帶職事奉並重:大會極其注重基督徒專業人員的事奉,此項共有廿二個專題之多。
- 福音内涵與外延兼顧:保守福音的純質,兼求福音真理滲入華人文化之中。
- 成聖與關懷互應:大會呼籲信徒在社會中彰顯神榮。
- 這一代與下一代並重:大會中提出基督徒家庭教育的關鍵性。
- 教會與機構的配搭:福音機構是教會的一部份,也是教會的膀臂。兩者必須緊密合作。
- 事工與訓練並重:信徒、長執、教牧人員的訓練,在大會中佔重要地位。
- 擴堂與植堂:許多植堂的實例,在大會中引起響應。
- 絕對化與多元化:持守聖經信仰,但在傳福音的事工上追求多元化。各種方式在大會中廣泛介紹。
- 都市與基層:大會中討論都市福音事工,也注意到基層人士的需要。
- 教會與國度:大會中極注重「國度」的信息,追求衆教會在聖經信仰的基礎上努力達成合一的目標。
華福之夜在台北中華體育館舉行,赴會的弟兄姊妹達八千餘人,充分表現一般教會對華福運動的關心與支持。
「強心針」與「挑旺」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六年九月七日「牧者心聲」。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六年九月七日「牧者心聲」。 「強心針」與「挑旺」之間,有重大的區別,而這區別主要是在觀念上。讓我們把這一件事弄清楚,因為它對基督徒的影響太大了。 有些基督徒把奮興會、夏令會、培靈會等,叫做「強心針」,言下有拒絕或輕視之意,因而不參加這些聚會。另有些基督徒以謙卑和愛慕主的心,去尋求主的話和靈性的復興及長進。他們把奮興會、夏令會等,看作「挑旺」的機會,因而帶着渴慕的心赴會。 結果呢?許多事實証明:前者多數漸漸退後、冷淡、甚至離開主。而後者卻時常得到靈性的「挑旺」,再接再勵的奔走靈程。 不錯,有人在挑旺之後,又會冷淡下來,但是這正如吃了飯之後,還會漸漸肚餓一樣。沒有人因爲會再肚餓而拒絕吃飯。冷淡正是表示需要另一次的挑旺與復興。爲什麼事先否定復興的可能性呢? 有許多人在奮興會、培靈會、夏令會、冬令會中得到復興或奉獻自己,這是一件重要的事實。每一個基督徒都需要不斷的挑旺與復興。在奉獻的路綫上,有許多「點」,而每一點都是挑旺和重新奉獻。 讓我們不要上魔鬼的當,讓我們把「強心針」這一個名詞丟掉吧!讓我們以渴慕的心去繼續追求「挑旺」。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六年九月七日「牧者心聲」。
「強心針」與「挑旺」之間,有重大的區別,而這區別主要是在觀念上。讓我們把這一件事弄清楚,因為它對基督徒的影響太大了。
有些基督徒把奮興會、夏令會、培靈會等,叫做「強心針」,言下有拒絕或輕視之意,因而不參加這些聚會。另有些基督徒以謙卑和愛慕主的心,去尋求主的話和靈性的復興及長進。他們把奮興會、夏令會等,看作「挑旺」的機會,因而帶着渴慕的心赴會。
結果呢?許多事實証明:前者多數漸漸退後、冷淡、甚至離開主。而後者卻時常得到靈性的「挑旺」,再接再勵的奔走靈程。
不錯,有人在挑旺之後,又會冷淡下來,但是這正如吃了飯之後,還會漸漸肚餓一樣。沒有人因爲會再肚餓而拒絕吃飯。冷淡正是表示需要另一次的挑旺與復興。爲什麼事先否定復興的可能性呢?
有許多人在奮興會、培靈會、夏令會、冬令會中得到復興或奉獻自己,這是一件重要的事實。每一個基督徒都需要不斷的挑旺與復興。在奉獻的路綫上,有許多「點」,而每一點都是挑旺和重新奉獻。
讓我們不要上魔鬼的當,讓我們把「強心針」這一個名詞丟掉吧!讓我們以渴慕的心去繼續追求「挑旺」。
神言的意義與功用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六年六月廿九日「牧者心聲」。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六年六月廿九日「牧者心聲」。 詩篇第十九篇中題及神言的六種名稱及其六種功用: (一)神言的六種名稱 神言又幫助我們脫離各種的罪。本詩中提及六種罪: 一、「心裡意念」的罪(14)——尚未發出,但已存在。主耶穌很注意這樣的罪:淫意和恨意皆屬此類(太五22,28)。 二、「口中言語」的罪(14)——雅各很注意這一種罪,稱之為焚燒樹林之「火」,焚燒生命輪子之「火」,充滿毒氣的「惡物」,和「罪惡世界」(雅三1-12)。 三、「隱而未顯」的罪(12)——可以分爲兩種:一、心意已起,但尚未演成罪行;二、已有罪行,卻未被人覺察。 四、「任意妄為」的罪(13)——罪已成性,不受約束,無所顧忌。 五、「轄制」的罪(13)——捆綁人,使人不能自拔。 六、「大罪」(13)——罪漸漸發展,由小而大,不能制止。 神的六種言語能救我們,脫離上述六種的罪過。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六年六月廿九日「牧者心聲」。
詩篇第十九篇中題及神言的六種名稱及其六種功用:
(一)神言的六種名稱
- 「律法」(7)——此二字在原文中的主要意義是「標準」和「規範」。功用:「甦醒人心」。
- 「法度」(7)——意義是「見証」,即見証神的本性,使我們淸楚的認識神是怎樣的神。功用:「使人有智慧」。
- 「訓詞」(8)——其主要意義是「職責」,告訴我們人生的責任是甚麼。功用:「快活人的心」。
- 「命令」(8)——是我們必須遵行的。功用:「明亮人的眼目」。
- 「道理」(9)——原文是「敬畏」,幫助我們敬畏神。
- 「典章」(9)——原意是「審斷」,顯明神對各樣事物的審斷和裁定。功用:「使人受警誡」(11)。
神言又幫助我們脫離各種的罪。本詩中提及六種罪:
一、「心裡意念」的罪(14)——尚未發出,但已存在。主耶穌很注意這樣的罪:淫意和恨意皆屬此類(太五22,28)。
二、「口中言語」的罪(14)——雅各很注意這一種罪,稱之為焚燒樹林之「火」,焚燒生命輪子之「火」,充滿毒氣的「惡物」,和「罪惡世界」(雅三1-12)。
三、「隱而未顯」的罪(12)——可以分爲兩種:一、心意已起,但尚未演成罪行;二、已有罪行,卻未被人覺察。
四、「任意妄為」的罪(13)——罪已成性,不受約束,無所顧忌。
五、「轄制」的罪(13)——捆綁人,使人不能自拔。
六、「大罪」(13)——罪漸漸發展,由小而大,不能制止。
神的六種言語能救我們,脫離上述六種的罪過。
建立靈修生活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六年六月八日「牧者心聲」。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六年六月八日「牧者心聲」。 記憶中,有三幅圖畫常浮現於我的腦海裏:第一幅圖畫——我十一、二歲時,有一位西教士常邀請我在主日的清早到他家裏,他把美麗的聖誕卡片放在我面前,對我說:「你把經文抄在上面,將它背過後,這卡片就是你的了。」因那時候聖誕卡片很珍貴,我就很快樂的照着做了。於是我收藏的聖誕卡片越來越多,而神的話也越來越多儲放在我的腦海裏。第二幅圖畫——我在讀神學時,把新約聖經中主耶穌所講的話,用紅筆畫起來,我都背過。第三幅圖畫——我一九五七年開始在北宣事奉主。有一位阮老太太,會唱很多的經文詩歌,她也教許多人唱。 這三幅圖畫留在我記憶中非常清晰、深刻。 恆久而用心讀經是必要的,因爲神的話是我們信仰、生活、事奉等一切的中心。詩篇一百一十九篇是全部聖經中最長的一章,共有一百七十六節,內容論及神話語與信徒的關係。這篇詩的中心在八十八、八十九兩節,第八十八節:「照祢的慈愛,將我救活,我就遵守祢口中的法度。」我們得了生命後,要遵守生命之道。第八十九節:「耶和華啊!祢的話安定在天,直到永遠。」這是信心的保證,在此保證之下,我們讀經。 在詩篇一一九篇中,「活」字用了十次,這給予我很重要的提醒:主的話是能使人「活」,也使我的靈性「活」潑起來。對「活」字的領悟,曾帶給我在讀經生活上的啟發,我開始學習「生命讀經 」:每讀一段聖經時,必把這一段聖經變做我的禱告題目;如此可以把聖經裏面客觀的真理透過禱告變成我自己靈裏面主觀的體會,更可以使我的禱告活潑、豐富,而不致千篇一律。 讓我們建立靈修的生活。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六年六月八日「牧者心聲」。
記憶中,有三幅圖畫常浮現於我的腦海裏:第一幅圖畫——我十一、二歲時,有一位西教士常邀請我在主日的清早到他家裏,他把美麗的聖誕卡片放在我面前,對我說:「你把經文抄在上面,將它背過後,這卡片就是你的了。」因那時候聖誕卡片很珍貴,我就很快樂的照着做了。於是我收藏的聖誕卡片越來越多,而神的話也越來越多儲放在我的腦海裏。第二幅圖畫——我在讀神學時,把新約聖經中主耶穌所講的話,用紅筆畫起來,我都背過。第三幅圖畫——我一九五七年開始在北宣事奉主。有一位阮老太太,會唱很多的經文詩歌,她也教許多人唱。
這三幅圖畫留在我記憶中非常清晰、深刻。
恆久而用心讀經是必要的,因爲神的話是我們信仰、生活、事奉等一切的中心。詩篇一百一十九篇是全部聖經中最長的一章,共有一百七十六節,內容論及神話語與信徒的關係。這篇詩的中心在八十八、八十九兩節,第八十八節:「照祢的慈愛,將我救活,我就遵守祢口中的法度。」我們得了生命後,要遵守生命之道。第八十九節:「耶和華啊!祢的話安定在天,直到永遠。」這是信心的保證,在此保證之下,我們讀經。
在詩篇一一九篇中,「活」字用了十次,這給予我很重要的提醒:主的話是能使人「活」,也使我的靈性「活」潑起來。對「活」字的領悟,曾帶給我在讀經生活上的啟發,我開始學習「生命讀經 」:每讀一段聖經時,必把這一段聖經變做我的禱告題目;如此可以把聖經裏面客觀的真理透過禱告變成我自己靈裏面主觀的體會,更可以使我的禱告活潑、豐富,而不致千篇一律。
讓我們建立靈修的生活。
虹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六年五月廿五日「牧者心聲」。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六年五月廿五日「牧者心聲」。 破碎的影子在水面上跳動盪漾 總合不成那一幅理想的形像 響亮的歌聲已變為壇慄的嚅語 雄心大志在現實的嘲笑下唯唯諾諾地消亡 驀地,那一道永恒的彩虹 把萬縷「不息之愛」的光芒撤在我萎縮的心靈上 巨雷滾動在田野上 暴雨橫掃山谷的胸膛 溪水在狂風的蹂躝下呻吟抽搐 陰雲挾着陰雲,向天邊擴張 撕不開的黑暗,壓不住的驚惶 驀的,我轉眼向着各各他的山巔 看見一道眩目的虹光閃耀在風雲之上 撒但的纖指握着魔杖 揮起那用私欲之紗新織成的美夢 蒙上我已沉睡的心靈 夢中,我舉起璀爛的金杯 大踏步在「大巴比倫 」的王宮裡,高歌盡情…… 驀地,那環繞十字架的彩虹把我照醒 耀出迷境,再燃起心香向着「祂」上升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六年五月廿五日「牧者心聲」。
破碎的影子在水面上跳動盪漾
總合不成那一幅理想的形像
響亮的歌聲已變為壇慄的嚅語
雄心大志在現實的嘲笑下唯唯諾諾地消亡
驀地,那一道永恒的彩虹
把萬縷「不息之愛」的光芒撤在我萎縮的心靈上
巨雷滾動在田野上
暴雨橫掃山谷的胸膛
溪水在狂風的蹂躝下呻吟抽搐
陰雲挾着陰雲,向天邊擴張
撕不開的黑暗,壓不住的驚惶
驀的,我轉眼向着各各他的山巔
看見一道眩目的虹光閃耀在風雲之上
撒但的纖指握着魔杖
揮起那用私欲之紗新織成的美夢
蒙上我已沉睡的心靈
夢中,我舉起璀爛的金杯
大踏步在「大巴比倫 」的王宮裡,高歌盡情……
驀地,那環繞十字架的彩虹把我照醒
耀出迷境,再燃起心香向着「祂」上升
在書房的牆壁上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六年五月十八日「牧者心聲」。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六年五月十八日「牧者心聲」。 在我書房的板牆上懸掛着六張畫,它們對我形成一串的信息和靈感,每當我坐在書案邊向它們凝視時,常常獲得一些啓發和提醒。 第一幅是一位華人宣教士送給我的,用銀黄二色的貝殼砌成的「祈禱之手」,很美麗。它常常發出微小的聲音:祈禱吧!」。 第二幅是基督最新的畫像,頭上戴着荆冠;流血下滴。它是我三年前在美國發現而買來的。它不断的述說着十字架之愛。在它斜對面的書櫃頂上擺着另一幅頭戴荆冠的木刻,是用印尼最堅硬而沉重的「鐵木」雕刻的。那是廿年前我在印尼一間「僑生」(不懂華語的土生華僑)的「聖靈教會」中講道而獲贈的禮物。 第三幅是一條將地和天接起來的虹。海、山、天、虹合成一種奇特的美。這虹上留下了我百次千次的眼光。它似乎在歌唱「恩典之詩」,神不改變的信實。 第四幅是五子崙華所攝神學院裏面的一道瀑布,放大,裝在自製的鏡框中送給我的。它在發出無言之言:聖靈中的生命江河。 第五幅是來自印尼的「草畫」,以染色的稻草製成,呈現着印尼的「河畔村色」。它常常帶回許多印尼加里曼丹福音旅程的回憶。它也不斷在低呼:「差傳!差傳!」。 第六幅是鄭板橋所畫的風中之竹,在柔和的線條之中,却象微着」氣節 」:「以聖潔公義事奉神」(路一75)。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六年五月十八日「牧者心聲」。
在我書房的板牆上懸掛着六張畫,它們對我形成一串的信息和靈感,每當我坐在書案邊向它們凝視時,常常獲得一些啓發和提醒。
第一幅是一位華人宣教士送給我的,用銀黄二色的貝殼砌成的「祈禱之手」,很美麗。它常常發出微小的聲音:祈禱吧!」。
第二幅是基督最新的畫像,頭上戴着荆冠;流血下滴。它是我三年前在美國發現而買來的。它不断的述說着十字架之愛。在它斜對面的書櫃頂上擺着另一幅頭戴荆冠的木刻,是用印尼最堅硬而沉重的「鐵木」雕刻的。那是廿年前我在印尼一間「僑生」(不懂華語的土生華僑)的「聖靈教會」中講道而獲贈的禮物。
第三幅是一條將地和天接起來的虹。海、山、天、虹合成一種奇特的美。這虹上留下了我百次千次的眼光。它似乎在歌唱「恩典之詩」,神不改變的信實。
第四幅是五子崙華所攝神學院裏面的一道瀑布,放大,裝在自製的鏡框中送給我的。它在發出無言之言:聖靈中的生命江河。
第五幅是來自印尼的「草畫」,以染色的稻草製成,呈現着印尼的「河畔村色」。它常常帶回許多印尼加里曼丹福音旅程的回憶。它也不斷在低呼:「差傳!差傳!」。
第六幅是鄭板橋所畫的風中之竹,在柔和的線條之中,却象微着」氣節 」:「以聖潔公義事奉神」(路一75)。
名人的母親集錦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六年五月十一日「牧者心聲」。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六年五月十一日「牧者心聲」。 名人的母親集錦 三位名牧 一位總統 一位發明家 一位歌唱家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六年五月十一日「牧者心聲」。
名人的母親集錦
三位名牧
- 馬丁路德的父親是一名礦工,家境貧困。他的母親省吃儉用,節省下來一點金錢,供他讀書。
- 約翰衞斯理的母親有十九個孩子,丈夫是一位牧師。她是教會歷史中最著名的母親之一。雖然家境窮苦,孩子多病,但是她把一切處理得井井有條。她爲自己訂下一些原則,而且實踐出來。約翰衞斯理非常尊重她,受她的影響很深。他在大學讀書時,還常常問她應該讀些什麼書。
- 華人佈道家王載,幼時很頑皮,常常不聽話。他的母親有一次用棍子打自己說:「我很慚愧,孩子不好,一定是因爲我不好,讓我處罰自己。」王載因此而改變。
一位總統
- 美國總統艾森豪說:我的母親教導我敬愛上帝,摯愛國家。她的教導成爲我在許多重要關頭中的指引。
一位發明家
- 發明家愛迪生(Thomas Edison)年幼時很懶散,他的母親以信心和耐心教導他訓練他,使他改變。他一生最懷念的就是母親。
一位歌唱家
- 歌唱家卡魯索(Enrico Caruso)名滿天下。他年幼時在工廠工作,每天十幾小時。他希望成爲一位歌唱家。十歲時上第一堂音樂課,老師說,你的聲音太差,你不能唱歌。但是他的母親千方百計鼓勵他,在窮苦中爲他籌措學費,終於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