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道會精神的持守與發揮——以利亞的神在哪裏呢?
原載於《宣道文礪》第14期,1994年4月,頁1。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原載於《宣道文礪》第14期,1994年4月,頁1。[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教會歷史中著名佈道家慕迪先生曾說,當他感覺自己的靈性須要挑旺時,就去聽宣信牧師講道。倪柝聲先生在他對同工訓練的課程中,宣信牧師的著作列為必讀之書。有「教會增長學之父」美稱的馬蓋文教授(Donald MacGaveran)有好幾次說,宣道會的差傳事工是好榜樣。由諸如此類的例子,可見神實在使用了宣信牧師,也恩待了宣道會的普世宣教事工。 當我想到宣道會的宣教事工時,腦海中多次出現一幅情景︰十九世紀末葉三位宣道會的宣教士到了非洲比屬剛果(今日的札伊爾),其中一位在教會建立之前,患傳染病死亡——他的墳墓在教會之前。另一位因工作困難而遷移到另外一個非洲工場去。第三位受不了工作的難處而返回美國。當宣信牧師在聚會中宣佈了這些消息時,同時呼召人為剛果獻身,結果有九位青年到台前來應召。三位倒下去,九位接上來!一九七三年我到札伊爾去的時候,在一間有二千人參與主日聚會的宣道會堂中講道,心中深深體會到福音的大能和神在百般困難中藉着宣教士所作成的奇妙工作。當時宣道會在該國已有六萬名會友。 我們在這樣的一個屬靈傳統裏面事奉主,內心常受激勵。我們願意常常祈禱說︰願那感動宣信與翟輔民的靈,也感動我。求主將宣道會精神一代一代的注入全世界各國的宣道會會友心中。 神恩待了香港宣道會的事工,每年都有所擴展。堂會的數目已增至九十一間,在全港各教會中起了鼓勵的作用。差傳事工也穩步向前,有更多的堂會參與差傳。最突出的,是神學教育的發展。建道神學院的學生數目已經遠超「十年增長計畫」的目標二百五十人,達到三百餘人。此外,出版社及社會服務等也有所進展。這一切都是我們要感謝讚美神的。 若按「十年增長計畫」來看,除神學教育已超額完成之外,堂會數目的增長也符合預期的進度,但會友人數及宣教士人數等則與目標相差尚多。 至於各堂內部事工方面,顯然有些堂會已有進展,但仍有部分堂會有待努力,向計畫書所提供的目標與作法繼續積極追求。 宣道會同工的年輕化,事實上是變相的祝福,帶來了新的潛能與挑戰。新一代的傳道人有其優點與新條件。雖然欠於經驗,但長於進取。經驗可能成為包袱與攔阻;新手可作新途徑的嘗試而造就新氣象與新成就。「後生可畏」的事實,常常在歷史中出現。我常常想到新加坡政府的年輕官員們的光輝成就。這在政治上是事實,在教會中也可以成為事實。在神的恩待與扶助之下,讓我們拭目以待。年輕的同工們,為神立大志吧!時代的聖工已落在你們的肩頭上。年輕的以利沙用信心說︰「願感動以利亞的靈,加倍的感動我!」當他用以利亞的外衣打約但河水的時候,水就分開,出現了一條路,他就走過去。他在用外衣打水的時候說︰「以利亞的神在哪裏呢?」以利亞的神並沒有因以利亞離開而消失。今天,以利亞的神仍然繼在。真正的問題是︰「今天的以利沙在哪裏呢?」求主今天在宣道會裏興起許多以利沙來。 是的,今天以利沙的神仍在,宣信的神仍在。今天,我們需要他們的心志,這心志必然帶來復興。只有在這一種精神與心志中,才能達成「十年增長計畫」。
原載於《宣道文礪》第14期,1994年4月,頁1。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教會歷史中著名佈道家慕迪先生曾說,當他感覺自己的靈性須要挑旺時,就去聽宣信牧師講道。倪柝聲先生在他對同工訓練的課程中,宣信牧師的著作列為必讀之書。有「教會增長學之父」美稱的馬蓋文教授(Donald MacGaveran)有好幾次說,宣道會的差傳事工是好榜樣。由諸如此類的例子,可見神實在使用了宣信牧師,也恩待了宣道會的普世宣教事工。
當我想到宣道會的宣教事工時,腦海中多次出現一幅情景︰十九世紀末葉三位宣道會的宣教士到了非洲比屬剛果(今日的札伊爾),其中一位在教會建立之前,患傳染病死亡——他的墳墓在教會之前。另一位因工作困難而遷移到另外一個非洲工場去。第三位受不了工作的難處而返回美國。當宣信牧師在聚會中宣佈了這些消息時,同時呼召人為剛果獻身,結果有九位青年到台前來應召。三位倒下去,九位接上來!一九七三年我到札伊爾去的時候,在一間有二千人參與主日聚會的宣道會堂中講道,心中深深體會到福音的大能和神在百般困難中藉着宣教士所作成的奇妙工作。當時宣道會在該國已有六萬名會友。
我們在這樣的一個屬靈傳統裏面事奉主,內心常受激勵。我們願意常常祈禱說︰願那感動宣信與翟輔民的靈,也感動我。求主將宣道會精神一代一代的注入全世界各國的宣道會會友心中。
神恩待了香港宣道會的事工,每年都有所擴展。堂會的數目已增至九十一間,在全港各教會中起了鼓勵的作用。差傳事工也穩步向前,有更多的堂會參與差傳。最突出的,是神學教育的發展。建道神學院的學生數目已經遠超「十年增長計畫」的目標二百五十人,達到三百餘人。此外,出版社及社會服務等也有所進展。這一切都是我們要感謝讚美神的。
若按「十年增長計畫」來看,除神學教育已超額完成之外,堂會數目的增長也符合預期的進度,但會友人數及宣教士人數等則與目標相差尚多。
至於各堂內部事工方面,顯然有些堂會已有進展,但仍有部分堂會有待努力,向計畫書所提供的目標與作法繼續積極追求。
宣道會同工的年輕化,事實上是變相的祝福,帶來了新的潛能與挑戰。新一代的傳道人有其優點與新條件。雖然欠於經驗,但長於進取。經驗可能成為包袱與攔阻;新手可作新途徑的嘗試而造就新氣象與新成就。「後生可畏」的事實,常常在歷史中出現。我常常想到新加坡政府的年輕官員們的光輝成就。這在政治上是事實,在教會中也可以成為事實。在神的恩待與扶助之下,讓我們拭目以待。年輕的同工們,為神立大志吧!時代的聖工已落在你們的肩頭上。年輕的以利沙用信心說︰「願感動以利亞的靈,加倍的感動我!」當他用以利亞的外衣打約但河水的時候,水就分開,出現了一條路,他就走過去。他在用外衣打水的時候說︰「以利亞的神在哪裏呢?」以利亞的神並沒有因以利亞離開而消失。今天,以利亞的神仍然繼在。真正的問題是︰「今天的以利沙在哪裏呢?」求主今天在宣道會裏興起許多以利沙來。
是的,今天以利沙的神仍在,宣信的神仍在。今天,我們需要他們的心志,這心志必然帶來復興。只有在這一種精神與心志中,才能達成「十年增長計畫」。
現代華人教會神學家滕近輝牧師之普世差傳宣教觀
作者:蕭錦華 撮要 本文爬梳滕牧師的專書、論文、講章、牧養感言、回憶錄及訪問等載述,考察他從六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紀初各時期推動本地海外華人差傳事工過程中形成發展的普世差傳宣教觀念,以及影響其觀念發展的基督教歷史和時代背景包括諸信仰運動思潮,揭示當代華人教會普世宣教神學思想發展之成就。針對基督教天主教聯合思潮、普世基督教合一運動、東方宗教興起、國家主義、自由派福音派差傳觀爭辯、普救主義、華人教會狹隘佈道視野及普宣事業不振等問題,借鑑十七至十九世紀歐洲敬虔運動、屬靈大學生運動及世宣運動等宣教擴展歷史,響應十九世紀中以來歐美基督教會合一運動、普世教會增長與差傳運動、亞洲教會差傳意識覺醒、韓國教會爆增、華人教會的屬靈復興、合一協作、植堂差傳、研經培靈、神學教育等運動及福音派《惠敦宣言》普世佈道立場,滕牧師從六十年代起從聖經差傳異象、使徒教會發展及個人豐富的世界宣教經驗,建構發展面向華人教會的普世差傳宣教神學觀念。他主張基督教會尤其華人教會合一、 研經培靈、普及門訓、加強差傳的年會、神學教育、護教學裝備及文字事工, 感召青年,培訓一流宣教人才,緊握差傳異象和救恩信仰,傳承教會尤其宣道會屬靈傳統,推行普宣。信徒應掌握差傳事工的循環擴展規律和神與救贖論本位佈道觀念,平衡超世入世等兩面傳教進路,養成普世教會思想,以基督應許權柄為確據,效法主愛及其精神,憑信心、同心、禱告、方言預表及聖靈引導大能,合一總動員進行本地海外的教會植堂增長及差傳事工,兼重質量,以差傳為主線, 走從本國到普世、宣講為本見證為輔的跨民族文化宣教路線,完成普世福音大使命。差傳由國際視野的戰略型先知教會領袖帶領,作好佈道預工繼工,利用新時代佈道組織及方法工具,佈道與社會服務並行,因地制宜進行本色化、處境化宣教。東西方教會尤其福音派華人教會進行跨國族、宗派、教會、堂會合作傳教,不結天主教不倚西差會,應用國度擴展原則,追求普世教會拓展,建立基督國度。總之,滕牧師以聖經異象、基督大使命、聖靈權能、使徒教會進路、教會差傳增長擴展、國度建立為中心的普宣神學觀,對於當代華人教會的普宣思想與差傳事業的建立發展,作出莫大貢獻,也標誌着當代華人普宣神學思想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原載於《建道學刊》54期(2020年7月),頁 135-175。
作者:蕭錦華
撮要
本文爬梳滕牧師的專書、論文、講章、牧養感言、回憶錄及訪問等載述,考察他從六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紀初各時期推動本地海外華人差傳事工過程中形成發展的普世差傳宣教觀念,以及影響其觀念發展的基督教歷史和時代背景包括諸信仰運動思潮,揭示當代華人教會普世宣教神學思想發展之成就。針對基督教天主教聯合思潮、普世基督教合一運動、東方宗教興起、國家主義、自由派福音派差傳觀爭辯、普救主義、華人教會狹隘佈道視野及普宣事業不振等問題,借鑑十七至十九世紀歐洲敬虔運動、屬靈大學生運動及世宣運動等宣教擴展歷史,響應十九世紀中以來歐美基督教會合一運動、普世教會增長與差傳運動、亞洲教會差傳意識覺醒、韓國教會爆增、華人教會的屬靈復興、合一協作、植堂差傳、研經培靈、神學教育等運動及福音派《惠敦宣言》普世佈道立場,滕牧師從六十年代起從聖經差傳異象、使徒教會發展及個人豐富的世界宣教經驗,建構發展面向華人教會的普世差傳宣教神學觀念。他主張基督教會尤其華人教會合一、 研經培靈、普及門訓、加強差傳的年會、神學教育、護教學裝備及文字事工, 感召青年,培訓一流宣教人才,緊握差傳異象和救恩信仰,傳承教會尤其宣道會屬靈傳統,推行普宣。信徒應掌握差傳事工的循環擴展規律和神與救贖論本位佈道觀念,平衡超世入世等兩面傳教進路,養成普世教會思想,以基督應許權柄為確據,效法主愛及其精神,憑信心、同心、禱告、方言預表及聖靈引導大能,合一總動員進行本地海外的教會植堂增長及差傳事工,兼重質量,以差傳為主線, 走從本國到普世、宣講為本見證為輔的跨民族文化宣教路線,完成普世福音大使命。差傳由國際視野的戰略型先知教會領袖帶領,作好佈道預工繼工,利用新時代佈道組織及方法工具,佈道與社會服務並行,因地制宜進行本色化、處境化宣教。東西方教會尤其福音派華人教會進行跨國族、宗派、教會、堂會合作傳教,不結天主教不倚西差會,應用國度擴展原則,追求普世教會拓展,建立基督國度。總之,滕牧師以聖經異象、基督大使命、聖靈權能、使徒教會進路、教會差傳增長擴展、國度建立為中心的普宣神學觀,對於當代華人教會的普宣思想與差傳事業的建立發展,作出莫大貢獻,也標誌着當代華人普宣神學思想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原載於《建道學刊》54期(2020年7月),頁 135-175。
二十世紀華人福音信仰者的面譜: 滕近輝牧師的思想和事工
作者:梁家麟 撮要 滕近輝牧師可說是二十世紀普世華人教會最重要的領袖。他一生的思想和 事功,既是華人福音信仰者在此時期尋索回應教會內外的各種挑戰、掌握時代機遇、積極發展的一個頗為完整的歷程;而他的思想和言論,所參與締造的各項事業,亦塑造了當代甚或更遠的未來的華人教會的外觀和路線。檢視滕牧師的生平和事功,我們便大致掌握華人教會在二十世紀的面貌,或說是最好一面的面貌。 本文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討論滕近輝如何繼承他身處的時代的不同的屬 靈和事工傳統,並藉以塑造他的身分和使命。我們會分開四個段落:第一是他所承傳的華人教會的屬靈傳統;第二是他對十九世紀以來華人福音信仰和事工的繼承;第三是他跟二十世紀福音派運動的關係;第四是他在宣道會運動中的繼往與開來。 第二部分,我們檢視滕近輝在七十年的事奉生涯裏在思想和事工上的獨特貢獻,他如何塑造二十世紀香港乃至普世的華人教會。文章分別介紹他在堂會牧養和發展、神學教育、文字工作、青年事工和普世合一運動等方面的成就。可以看出,滕近輝是一個滿有屬靈智慧,有學識與見識的領袖;更是身體力行的實踐者,參與和推動多種事工,領導普世教會的發展。 原載於《建道學刊》45期(2016年1月),頁 1-52。
作者:梁家麟
撮要
滕近輝牧師可說是二十世紀普世華人教會最重要的領袖。他一生的思想和 事功,既是華人福音信仰者在此時期尋索回應教會內外的各種挑戰、掌握時代機遇、積極發展的一個頗為完整的歷程;而他的思想和言論,所參與締造的各項事業,亦塑造了當代甚或更遠的未來的華人教會的外觀和路線。檢視滕牧師的生平和事功,我們便大致掌握華人教會在二十世紀的面貌,或說是最好一面的面貌。
本文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討論滕近輝如何繼承他身處的時代的不同的屬 靈和事工傳統,並藉以塑造他的身分和使命。我們會分開四個段落:第一是他所承傳的華人教會的屬靈傳統;第二是他對十九世紀以來華人福音信仰和事工的繼承;第三是他跟二十世紀福音派運動的關係;第四是他在宣道會運動中的繼往與開來。
第二部分,我們檢視滕近輝在七十年的事奉生涯裏在思想和事工上的獨特貢獻,他如何塑造二十世紀香港乃至普世的華人教會。文章分別介紹他在堂會牧養和發展、神學教育、文字工作、青年事工和普世合一運動等方面的成就。可以看出,滕近輝是一個滿有屬靈智慧,有學識與見識的領袖;更是身體力行的實踐者,參與和推動多種事工,領導普世教會的發展。
原載於《建道學刊》45期(2016年1月),頁 1-52。
滕近輝與八十年代初香港福音派的政教挑戰
作者:邢福增 撮要 滕近輝牧師是見證着華人教會變遷的重要人物。檢視他對華人教會的影 響,大多均從「屬靈」的層面探討其事奉職事,相對而言,他對社會政治課題的回應,卻未受到充分的關注。本文以八十年代初香港教會的時代背景為脈絡,聚焦社關及中國這兩個香港基督教無法迴避的課題,探討滕近輝對福音信仰與社會關懷的理解。其中涉及1984年發生的三起事件:與大專基督徒就關社問題對話、〈信念書〉的發表及香港基督教人士訪京團。上述三個例子雖是獨立事件,卻具體地展現了滕氏在其中的反省與實踐,並突顯出華人福音派面對的政教挑戰。 原載於《建道學刊》45期(2016年1月),頁 53-76。
作者:邢福增
撮要
滕近輝牧師是見證着華人教會變遷的重要人物。檢視他對華人教會的影 響,大多均從「屬靈」的層面探討其事奉職事,相對而言,他對社會政治課題的回應,卻未受到充分的關注。本文以八十年代初香港教會的時代背景為脈絡,聚焦社關及中國這兩個香港基督教無法迴避的課題,探討滕近輝對福音信仰與社會關懷的理解。其中涉及1984年發生的三起事件:與大專基督徒就關社問題對話、〈信念書〉的發表及香港基督教人士訪京團。上述三個例子雖是獨立事件,卻具體地展現了滕氏在其中的反省與實踐,並突顯出華人福音派面對的政教挑戰。
原載於《建道學刊》45期(2016年1月),頁 53-76。
滕近輝與青年基督徒
作者:郭偉聯 撮要 滕近輝事奉的年代,正值香港青年基督徒風起雲湧之際,本文利用口述歷史及文獻資料,描述滕在當時年輕人眼中的形象,指出他服侍年輕人的特點。本文亦以滕的著作為資料,分析滕如何看待年輕人,並他在教會發展的位置。 原載於《建道學刊》45期(2016年1月),頁 77-92。
作者:郭偉聯
撮要
滕近輝事奉的年代,正值香港青年基督徒風起雲湧之際,本文利用口述歷史及文獻資料,描述滕在當時年輕人眼中的形象,指出他服侍年輕人的特點。本文亦以滕的著作為資料,分析滕如何看待年輕人,並他在教會發展的位置。
原載於《建道學刊》45期(2016年1月),頁 77-92。
滕近輝牧師對教會合一的貢獻
作者:陳智衡 撮要 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普世基督教運動引發香港教會的基要主義和普世派的爭論。當時滕牧師是基要主義的學者和牧者。但由於滕牧師十分重視福音佈道, 所以他努力推動普世基督教運動以外的教會合一運動,他突破了基要主義和普世派長期的爭論。滕近輝牧師是世界華福中心的創辨人之一,而華福中心是為了推動華人教會往普天下去傳福音而成立的。 原載於《建道學刊》45期(2016年1月),頁 93-104。
作者:陳智衡
撮要
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普世基督教運動引發香港教會的基要主義和普世派的爭論。當時滕牧師是基要主義的學者和牧者。但由於滕牧師十分重視福音佈道, 所以他努力推動普世基督教運動以外的教會合一運動,他突破了基要主義和普世派長期的爭論。滕近輝牧師是世界華福中心的創辨人之一,而華福中心是為了推動華人教會往普天下去傳福音而成立的。
原載於《建道學刊》45期(2016年1月),頁 93-104。
滕近輝牧師與香港宣道會
作者:何明章 撮要 滕近輝牧師是近代知名的華人牧者,也是香港宣道會舉足輕重的人物。滕牧師在1955年或以前已加入宣道會,1987年宣布退下前線,至2013年他離世為止。 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歲月裏,滕牧師致力推動文字工作、神學教育、差傳佈道、植堂擴展,對宣道會在香港的發展影響深遠。另外,滕牧師那謙和的性情、胸懷普世的視野、身先士卒的精神,均贏得宣道會人士普遍的愛戴與敬重;這使他能擔當會內聯絡、維繫、領導及顧問的角色,與同袍齊心合力,實踐福音使命。本文 以歷史學角度,回顧及整理昔日滕牧師在香港宣道會各個片段,同時亦探討他在不同時期於不同崗位所扮演的角色,分析滕牧師對香港宣道會的影響與貢獻。 原載於《建道學刊》45期(2016年1月),頁 105-130。
作者:何明章
撮要
滕近輝牧師是近代知名的華人牧者,也是香港宣道會舉足輕重的人物。滕牧師在1955年或以前已加入宣道會,1987年宣布退下前線,至2013年他離世為止。 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歲月裏,滕牧師致力推動文字工作、神學教育、差傳佈道、植堂擴展,對宣道會在香港的發展影響深遠。另外,滕牧師那謙和的性情、胸懷普世的視野、身先士卒的精神,均贏得宣道會人士普遍的愛戴與敬重;這使他能擔當會內聯絡、維繫、領導及顧問的角色,與同袍齊心合力,實踐福音使命。本文 以歷史學角度,回顧及整理昔日滕牧師在香港宣道會各個片段,同時亦探討他在不同時期於不同崗位所扮演的角色,分析滕牧師對香港宣道會的影響與貢獻。
原載於《建道學刊》45期(2016年1月),頁 105-130。
滕近輝牧師對華人神學教育的理念
作者:周永健 撮 要 滕近輝牧師是華人教會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在西方接受高等神學教育的極少數人中的一位。他的神學訓練擴闊了他的視野和胸襟,塑造了他事奉的觀念,使他日後對神學教育的運作和發展,既能吸取西方優良的傳統,亦能針對華人教會的處境。本文從滕牧師的言談,以及他曾發表的文章和寫作這些資料中,搜索有關他論及神學教育的片斷,整理他對神學教育的理念,作為他留下給華人教會一份寶貴的產業。本文大綱如下:一、引言:滕近輝牧師與神學教育;二、神學教育的目標與使命;三、神學教育與教會的關係;四、神學教育的發展方向;五、神學教育的素質;六、神學教育的合作事工;七、結語:滕近輝牧師對神學教育的貢獻。 原載於《建道學刊》45期(2016年1月),頁131-143。
作者:周永健
撮 要
滕近輝牧師是華人教會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在西方接受高等神學教育的極少數人中的一位。他的神學訓練擴闊了他的視野和胸襟,塑造了他事奉的觀念,使他日後對神學教育的運作和發展,既能吸取西方優良的傳統,亦能針對華人教會的處境。本文從滕牧師的言談,以及他曾發表的文章和寫作這些資料中,搜索有關他論及神學教育的片斷,整理他對神學教育的理念,作為他留下給華人教會一份寶貴的產業。本文大綱如下:一、引言:滕近輝牧師與神學教育;二、神學教育的目標與使命;三、神學教育與教會的關係;四、神學教育的發展方向;五、神學教育的素質;六、神學教育的合作事工;七、結語:滕近輝牧師對神學教育的貢獻。
原載於《建道學刊》45期(2016年1月),頁131-143。
光輝耀遐邇——滕近輝牧師在世界各地事奉的研究
作者:陳惠文 撮要 滕近輝牧師是華人教會的瑰寶,神賜他多方面的恩賜和事奉機會。他在牧養北角宣道會的同時,兼任中國神學研究院和建道神學院院長,十多個機構的董事會主席,並時常被邀到世界各地講道。在他超過六十年的事奉中,不僅在華人教會中帶動了多個福音運動,也直接或間接推動亞洲教會及普世教會的宣教運動。本文將集中探討滕牧師在以下四方面的貢獻:高等神學教育運動、教會合一合作運動、佈道植堂宣教運動、研經釋經培靈運動。 原載於《建道學刊》45期(2016年1月),頁 145-168。
作者:陳惠文
撮要
滕近輝牧師是華人教會的瑰寶,神賜他多方面的恩賜和事奉機會。他在牧養北角宣道會的同時,兼任中國神學研究院和建道神學院院長,十多個機構的董事會主席,並時常被邀到世界各地講道。在他超過六十年的事奉中,不僅在華人教會中帶動了多個福音運動,也直接或間接推動亞洲教會及普世教會的宣教運動。本文將集中探討滕牧師在以下四方面的貢獻:高等神學教育運動、教會合一合作運動、佈道植堂宣教運動、研經釋經培靈運動。
原載於《建道學刊》45期(2016年1月),頁 145-168。
滕近輝牧師的寬宏、恩典與智慧——個人觀察滕牧師所代表的上一代教牧的靈性精神
作者:陳士齊 撮要 本文從個人與滕牧師交往的經歷,觀察滕牧師的為人與胸懷。本人從當年越南戰事尾聲與滕牧師的交談,直接感受滕牧師的寬宏。從1984年香港基督教代表團首次訪京事件,領略到滕牧師的政治智慧。另外,從當年滕牧師、師母之印尼宣教行,體會到滕牧師於教會事奉所顯露的恩典與智慧。而滕牧師忠誠智慧地講解主基督在啟示錄中的七對名字,至今仍深深沈澱在筆者的心坎中。滕牧師可謂代表了上一代香港教牧優美的靈性精神。 原載於《建道學刊》45期(2016年1月),頁 169-176。
作者:陳士齊
撮要
本文從個人與滕牧師交往的經歷,觀察滕牧師的為人與胸懷。本人從當年越南戰事尾聲與滕牧師的交談,直接感受滕牧師的寬宏。從1984年香港基督教代表團首次訪京事件,領略到滕牧師的政治智慧。另外,從當年滕牧師、師母之印尼宣教行,體會到滕牧師於教會事奉所顯露的恩典與智慧。而滕牧師忠誠智慧地講解主基督在啟示錄中的七對名字,至今仍深深沈澱在筆者的心坎中。滕牧師可謂代表了上一代香港教牧優美的靈性精神。
原載於《建道學刊》45期(2016年1月),頁 169-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