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長的話】更深的生命
原載於《建道通訊》69期,1987年8月,頁1。
原載於《建道通訊》69期,1987年8月,頁1。 「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裏面活著。並且我如今在肉身活著,是因信神的兒子而活,他是愛我,為我捨己。」(加二:20)這節經文是宣信博士最注重的經文之一,也是宣道會所注重的。即所謂“開到水深之處”。生命愈深,基礎愈堅固。“不再是我,乃是基督”——被否定的自我和被肯定的基督,乃是更深生命的基礎和秘訣。自我的對付是必須的,沒有別的途徑可繞行。一個自我還未受對付的人,很難事奉主事奉得好。自我常呈現的人便成為自己的攔阻,一手建立,一手破壞。現試分析領受這節經文: 一﹒更深的生命是與基督聯合的生命。秘訣在於「同」字,我的生命與主合一,「同釘」在原文的時式是表示一種既成的事實,是神所成全的地位。保羅如此說,一方面是他的經驗和追求,亦是他認清了神的定命。“同釘”是我們的立場,是我們所當守住的。在神的計劃裏,我們要和基督同釘十字架,十字架的意義在於認同和合一(Identification)。從客觀而言,主與我們認同,為我們釘十字架。第二,就主觀而言,我與主同釘十字架。客觀的認同就是贖罪,是救恩的基礎。主觀的認同就是我與主同釘十字架。代死是主作的,同死是我們作的。這兩方面的認同是十字架的真正意義。十字架的救贖是福音的中心;我們與主同死、同活是另一重心。合起來便是全備的福音。 二﹒更深的生命是否定自我的生命——「不再是我」。生命聖詩內「非我唯主」是宣信牧師作曲的,每次唱的時候我們都受提醒和鼓勵。在本節經文中,「我」字出現了六次,都是被否定的,因為是與基督同釘十字架。 三﹒更深的生命是一個反合性(Paradoxical)的生命與生活。保羅一方面說:“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隨即卻說:“如今我活著”。表面看來是矛盾的,其實卻是一個很深的真理。我們活著是被動也是主動的。被動是基督在我們裏面推動一切,而我們在被動下卻運用個人的意志接受主並主動的順服祂,所以仍然是“我活著”。是主活在我裡面,也是我活在主裡面。 四﹒更深的生命是一個具體的生命和生活。保羅說:“我如今在肉身活著”。肉身與肉體有很大分別,不能混為一談。肉身是肢體、是我整個人的具體生活。與基督同活很易成為一個空泛的口號,失去了具體的含意。當我們能夠在每天的生活、事奉裏切實做到與主同活時,就可如保羅一樣經歷在肉身活著是因信神的兒子而活。在日常生活上與主同活、同死,否定自我,高舉基督。在平凡的生活中顯出偉大。 五﹒更深的生命是信心的生活。“我如今在肉身活著,是因信神的兒子而活”。明年是宣道會向華人開始工作的百週年紀念。宣道會香港區聯會特別將原定於十二月二十六日在伊館舉行的末次感恩讚美會改至八八年一月十六日舉行。在1888年第一位來華的宣道會宣教士還未抵中國便染病死於旅途中,表面看來他的工作是落空的,後來卻發現在旅途上被他帶領歸主的幾位中國人在中國有傳福音的工作開展。「一粒麥子若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這件事正是這節經文的寶貴詮釋。憑信而活、而把自己獻上、傳福音、事奉是不會落空的,因基督是我們信心的創始成終者。這次在美國宣道會百週年大會中看見一位百歲高齡的西國宣教士站起來向七、八千人講話,滿有信心的表現,叫多人受感動。 六﹒更深的生命是愛的生命:“祂是愛我,為我捨己。”在這次宣道會百週年大會中,有三百多位宣教士從不同國家而來,他們當中有兩鬢斑白的,也有年輕的;他們拿著自己所事奉的區域或國家的旗幟在會場遊行,掌聲不絕。我相信沒有一人不受感動。在呼召的時候,有許多青年人到台前奉獻自己。現在宣道會的宣教士人數已超過一千二百人,被愛激勵而奉獻的人願意到主所要他去的地方去事奉。戴德生牧師常向侯任宣教士發一個問題:「你為甚麼要到中國去?」最受讚賞的回答是「因為主的愛激勵我!」惟其如此,才能勝過一切的攔阻、困難。這個力量也是我們今天事奉主的最大力量,「祂是愛我,為我捨己!」 (本文乃滕牧師於六月十日歡送會中所分享信息)
原載於《建道通訊》69期,1987年8月,頁1。
「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裏面活著。並且我如今在肉身活著,是因信神的兒子而活,他是愛我,為我捨己。」(加二:20)這節經文是宣信博士最注重的經文之一,也是宣道會所注重的。即所謂“開到水深之處”。生命愈深,基礎愈堅固。“不再是我,乃是基督”——被否定的自我和被肯定的基督,乃是更深生命的基礎和秘訣。自我的對付是必須的,沒有別的途徑可繞行。一個自我還未受對付的人,很難事奉主事奉得好。自我常呈現的人便成為自己的攔阻,一手建立,一手破壞。現試分析領受這節經文:
一﹒更深的生命是與基督聯合的生命。秘訣在於「同」字,我的生命與主合一,「同釘」在原文的時式是表示一種既成的事實,是神所成全的地位。保羅如此說,一方面是他的經驗和追求,亦是他認清了神的定命。“同釘”是我們的立場,是我們所當守住的。在神的計劃裏,我們要和基督同釘十字架,十字架的意義在於認同和合一(Identification)。從客觀而言,主與我們認同,為我們釘十字架。第二,就主觀而言,我與主同釘十字架。客觀的認同就是贖罪,是救恩的基礎。主觀的認同就是我與主同釘十字架。代死是主作的,同死是我們作的。這兩方面的認同是十字架的真正意義。十字架的救贖是福音的中心;我們與主同死、同活是另一重心。合起來便是全備的福音。
二﹒更深的生命是否定自我的生命——「不再是我」。生命聖詩內「非我唯主」是宣信牧師作曲的,每次唱的時候我們都受提醒和鼓勵。在本節經文中,「我」字出現了六次,都是被否定的,因為是與基督同釘十字架。
三﹒更深的生命是一個反合性(Paradoxical)的生命與生活。保羅一方面說:“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隨即卻說:“如今我活著”。表面看來是矛盾的,其實卻是一個很深的真理。我們活著是被動也是主動的。被動是基督在我們裏面推動一切,而我們在被動下卻運用個人的意志接受主並主動的順服祂,所以仍然是“我活著”。是主活在我裡面,也是我活在主裡面。
四﹒更深的生命是一個具體的生命和生活。保羅說:“我如今在肉身活著”。肉身與肉體有很大分別,不能混為一談。肉身是肢體、是我整個人的具體生活。與基督同活很易成為一個空泛的口號,失去了具體的含意。當我們能夠在每天的生活、事奉裏切實做到與主同活時,就可如保羅一樣經歷在肉身活著是因信神的兒子而活。在日常生活上與主同活、同死,否定自我,高舉基督。在平凡的生活中顯出偉大。
五﹒更深的生命是信心的生活。“我如今在肉身活著,是因信神的兒子而活”。明年是宣道會向華人開始工作的百週年紀念。宣道會香港區聯會特別將原定於十二月二十六日在伊館舉行的末次感恩讚美會改至八八年一月十六日舉行。在1888年第一位來華的宣道會宣教士還未抵中國便染病死於旅途中,表面看來他的工作是落空的,後來卻發現在旅途上被他帶領歸主的幾位中國人在中國有傳福音的工作開展。「一粒麥子若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這件事正是這節經文的寶貴詮釋。憑信而活、而把自己獻上、傳福音、事奉是不會落空的,因基督是我們信心的創始成終者。這次在美國宣道會百週年大會中看見一位百歲高齡的西國宣教士站起來向七、八千人講話,滿有信心的表現,叫多人受感動。
六﹒更深的生命是愛的生命:“祂是愛我,為我捨己。”在這次宣道會百週年大會中,有三百多位宣教士從不同國家而來,他們當中有兩鬢斑白的,也有年輕的;他們拿著自己所事奉的區域或國家的旗幟在會場遊行,掌聲不絕。我相信沒有一人不受感動。在呼召的時候,有許多青年人到台前奉獻自己。現在宣道會的宣教士人數已超過一千二百人,被愛激勵而奉獻的人願意到主所要他去的地方去事奉。戴德生牧師常向侯任宣教士發一個問題:「你為甚麼要到中國去?」最受讚賞的回答是「因為主的愛激勵我!」惟其如此,才能勝過一切的攔阻、困難。這個力量也是我們今天事奉主的最大力量,「祂是愛我,為我捨己!」 (本文乃滕牧師於六月十日歡送會中所分享信息)
在傳福音上長進──從歌羅西書中看屬靈的長進(一)
原載於《宣訊》64期,2005年4月,頁2。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原載於《宣訊》64期,2005年4月,頁2。[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在歌羅西書中多次提到基督徒靈性的長進,對基督徒有重要的提醒,祈與主內弟兄姊妹互相勉勵。 真知道神的恩惠 歌羅西書一章6節:「這福音傳到你們那裡,也傳到普天之下,並且結果,增長,如同在你們中間,自從你們聽見福音,真知道神恩惠的日子一樣。」這是保羅對歌羅西基督徒的見證;他們接受了福音,結了果子又把福音傳出去。這是美好的見證。 他們為什麼傳福音呢?原因就是一章6節的下半節所説的:「自從你們聽見福音,真知道神恩惠……」「真知道」三個字很重要:他們真知道什麼?他們真知道「神的恩惠」。神的恩惠就是祂愛子耶穌的愛,已經在十字架上顯明出來。他們知道十字架的愛能拯救一切相信的人。當他們真知道這十架大愛的時候,就被這愛激動而樂意與他人分享。「真知道」三個字很重要:不是僅僅頭腦中的知道,乃是經驗中的知道,是他們深深體會到的無比之愛。這愛推動他們向別人傳福音;與別人分享十架大愛。 被基督的愛激勵 在香港的一間學院內有基督徒學生團契。團契中的一位職員很熱心工作,但他自己還未真正的認識基督。他所以熱心是因為喜歡活動與交際。 有一年,在受難節的時候,該團契決定演出基督釘十字架的話劇。籌備會討論時,推選這位職員擔任基督的角色,在劇中要把他釘在十字架上。最後預演時,燈光轉暗,他們用很細的鐵絲把他的雙手綁在十字架上,在他的腳跟下面安裝一小片木頭,可以承托他的腳跟。然後把十字架豎起來。預演的時間相當長,他掛在十字架上很辛苦。預演之後他回到家裡要睡覺時,忽然想到:今晚只表演一下,已經感覺如此辛苦,當日主耶穌真的被釘在十字架上,那痛苦是何等的大。聖靈感動了他,把十字架的愛充滿在他心中。這時他就在床邊跪下,開始流淚,打開心門接受主耶穌做他的救主;從此以後他大大改變,熱心事奉主,傳福音,因為他體會了十架大愛,明白了這愛是何等「長闊高深」,「過於人所能測度的」(弗三18-19)。 弟兄姊妹們,如果我們真的體會了十字架的愛,我們一定不會在傳福音的事上袖手旁觀。 有一次我到越南去,見到一位山地的傳道人,他曾被越南的共產黨捉去,他竟然向他們傳福音。誰也想不到越共把他放走了。他又去傳福音,越共又捉了他,放了他,如此七擒七縱。他身材矮小,卻有堅強的心志傳福音,這是何等令人感動的一個寶貴見證。 求神幫助我們在傳福音上有長進。
原載於《宣訊》64期,2005年4月,頁2。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在歌羅西書中多次提到基督徒靈性的長進,對基督徒有重要的提醒,祈與主內弟兄姊妹互相勉勵。
真知道神的恩惠
歌羅西書一章6節:「這福音傳到你們那裡,也傳到普天之下,並且結果,增長,如同在你們中間,自從你們聽見福音,真知道神恩惠的日子一樣。」這是保羅對歌羅西基督徒的見證;他們接受了福音,結了果子又把福音傳出去。這是美好的見證。
他們為什麼傳福音呢?原因就是一章6節的下半節所説的:「自從你們聽見福音,真知道神恩惠……」「真知道」三個字很重要:他們真知道什麼?他們真知道「神的恩惠」。神的恩惠就是祂愛子耶穌的愛,已經在十字架上顯明出來。他們知道十字架的愛能拯救一切相信的人。當他們真知道這十架大愛的時候,就被這愛激動而樂意與他人分享。「真知道」三個字很重要:不是僅僅頭腦中的知道,乃是經驗中的知道,是他們深深體會到的無比之愛。這愛推動他們向別人傳福音;與別人分享十架大愛。
被基督的愛激勵
在香港的一間學院內有基督徒學生團契。團契中的一位職員很熱心工作,但他自己還未真正的認識基督。他所以熱心是因為喜歡活動與交際。
有一年,在受難節的時候,該團契決定演出基督釘十字架的話劇。籌備會討論時,推選這位職員擔任基督的角色,在劇中要把他釘在十字架上。最後預演時,燈光轉暗,他們用很細的鐵絲把他的雙手綁在十字架上,在他的腳跟下面安裝一小片木頭,可以承托他的腳跟。然後把十字架豎起來。預演的時間相當長,他掛在十字架上很辛苦。預演之後他回到家裡要睡覺時,忽然想到:今晚只表演一下,已經感覺如此辛苦,當日主耶穌真的被釘在十字架上,那痛苦是何等的大。聖靈感動了他,把十字架的愛充滿在他心中。這時他就在床邊跪下,開始流淚,打開心門接受主耶穌做他的救主;從此以後他大大改變,熱心事奉主,傳福音,因為他體會了十架大愛,明白了這愛是何等「長闊高深」,「過於人所能測度的」(弗三18-19)。
弟兄姊妹們,如果我們真的體會了十字架的愛,我們一定不會在傳福音的事上袖手旁觀。
有一次我到越南去,見到一位山地的傳道人,他曾被越南的共產黨捉去,他竟然向他們傳福音。誰也想不到越共把他放走了。他又去傳福音,越共又捉了他,放了他,如此七擒七縱。他身材矮小,卻有堅強的心志傳福音,這是何等令人感動的一個寶貴見證。
求神幫助我們在傳福音上有長進。
【院長的話】神學教育與聖靈之風
原載於《建道通訊》54期,1984年6月,頁1。
原載於《建道通訊》54期,1984年6月,頁1。 獻身事主的青年愈來愈多,這是一種令人希奇的現象。其原因何在?無人能用任何方法使青年放下一切,走上獻身全職事主之路。這現象乃是出於聖靈的感動。當聖靈之風吹動的時候,教會和神學院應該拉起船帆,順風而駛。 或有人問,當香港面對一九九七的時候,應該繼續擴展麼?答案是:這一件事的決定應該是在於神,而非在於人。如果聖靈正在感動更多的青年獻身,這就顯明神必有祂的計劃。祂正在按照將來更大的機會和需要,而預備人才。 如果建道神學院擴建成功,容納學生的總人數就會從目前的一百五十增加至三百,即等於每年可比目前增收卅位新學生。那麼在一九九七之前就可以多訓練出來四百位傳道人。那對教會是多麼大的貢獻!如果一九九七之後還有五十年的話,這數目更可大大增加。其意義實在難以估計! 在教會歷史中,神常使危機變為轉機。教會復興之前常有難處出現,但神的奇妙作為卻造成意料之外的改變。教會歷史的主要部份,正是危機和轉機構成的。 因此,讓我們以信心面對前面的一切,也讓我們更加積極的支持建道神學院的擴建計劃。我們為主所付的代價必不落空,到了時候就必收成。 (註:此文取自宣道會北角堂五月份週刊之「牧者心聲)。
原載於《建道通訊》54期,1984年6月,頁1。
獻身事主的青年愈來愈多,這是一種令人希奇的現象。其原因何在?無人能用任何方法使青年放下一切,走上獻身全職事主之路。這現象乃是出於聖靈的感動。當聖靈之風吹動的時候,教會和神學院應該拉起船帆,順風而駛。
或有人問,當香港面對一九九七的時候,應該繼續擴展麼?答案是:這一件事的決定應該是在於神,而非在於人。如果聖靈正在感動更多的青年獻身,這就顯明神必有祂的計劃。祂正在按照將來更大的機會和需要,而預備人才。
如果建道神學院擴建成功,容納學生的總人數就會從目前的一百五十增加至三百,即等於每年可比目前增收卅位新學生。那麼在一九九七之前就可以多訓練出來四百位傳道人。那對教會是多麼大的貢獻!如果一九九七之後還有五十年的話,這數目更可大大增加。其意義實在難以估計!
在教會歷史中,神常使危機變為轉機。教會復興之前常有難處出現,但神的奇妙作為卻造成意料之外的改變。教會歷史的主要部份,正是危機和轉機構成的。
因此,讓我們以信心面對前面的一切,也讓我們更加積極的支持建道神學院的擴建計劃。我們為主所付的代價必不落空,到了時候就必收成。
(註:此文取自宣道會北角堂五月份週刊之「牧者心聲)。
榮歸我主:滕近輝牧師六秩榮壽感恩會
作者:曾仲愚
作者:曾仲愚 原載於《建道通訊》40期,1982年2月,頁4。 (一)滕近輝牧師六秩榮壽感恩會記敘 滕牧六秩榮壽之慶乃由宣道會香港區聯會屬下各單位同工所發動,以表懷念他多年來領導宣道會各堂聖工之發展,迅速走上自立之途及不遺餘力扶掖後進,造就不少人才,分散世界各地;勞苦功高,配得敬重。決定於一九八二年一月十三日下午七時,假宣道會北角堂舉行祝壽感恩見証會,八時在金京酒樓聯歡聚餐。是日赴會者除本會同工、各堂執事代表及建道校友外,餘者皆為教會先進賢達,濟濟一堂,生色不少;聚會氣氛有莊有諧,使我們衷心地將「榮歸我主!」 學院方面,為了向多年師長祝賀及向神表達感恩,也於該日早會時假校友紀念堂舉行感恩慶祝會,由張慕皚院長主持。有師長致詞、見証、獻唱、以及全體同學獻詩——「願主賜福保護你」、院方致送禮物、同學致送紀念物品,最後由滕牧師講述主恩、汪教士祈禱、艾師母獻花給滕師母等,情況熱鬧,充滿感恩。中午師長、同學一齊用膳,以及同工們一齊分享生日蛋糕;接著,下午散學後,學院同工們又一同乘船出外參加壽慶和壽筵。該日實為一難忘的日子! (二)感恩晚會花絮 容保羅牧師致詞,以六點詳論滕牧師之美德,使聽者動容、肅然起敬。 湯兆奇牧師以滕近輝三字為題,暢所欲言,妙語橫生,最後竟以客語高歌一曲,帶來輕鬆氣氛。 建道老少咸集詩班,一曲「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愛隨著我⋯⋯」,充份流露出對滕牧師的情懷,是何等真純。 滕近輝以詩篇103:3-5節列出蒙恩見証五點,與大衛英雄所見略同,可見神向敬畏祂的人所施的恩惠,是古今依然。 滕牧師、師母靜聽會衆高唱「祝你生辰快樂」歌後,面露笑容,吹熄蠟燭,共切蛋糕,重溫「結婚」舊夢。 金京聚餐筵開十九席,大家無拘無束高談闊論,分享佳餚,盡歡而散。
作者:曾仲愚
原載於《建道通訊》40期,1982年2月,頁4。
(一)滕近輝牧師六秩榮壽感恩會記敘
滕牧六秩榮壽之慶乃由宣道會香港區聯會屬下各單位同工所發動,以表懷念他多年來領導宣道會各堂聖工之發展,迅速走上自立之途及不遺餘力扶掖後進,造就不少人才,分散世界各地;勞苦功高,配得敬重。決定於一九八二年一月十三日下午七時,假宣道會北角堂舉行祝壽感恩見証會,八時在金京酒樓聯歡聚餐。是日赴會者除本會同工、各堂執事代表及建道校友外,餘者皆為教會先進賢達,濟濟一堂,生色不少;聚會氣氛有莊有諧,使我們衷心地將「榮歸我主!」
學院方面,為了向多年師長祝賀及向神表達感恩,也於該日早會時假校友紀念堂舉行感恩慶祝會,由張慕皚院長主持。有師長致詞、見証、獻唱、以及全體同學獻詩——「願主賜福保護你」、院方致送禮物、同學致送紀念物品,最後由滕牧師講述主恩、汪教士祈禱、艾師母獻花給滕師母等,情況熱鬧,充滿感恩。中午師長、同學一齊用膳,以及同工們一齊分享生日蛋糕;接著,下午散學後,學院同工們又一同乘船出外參加壽慶和壽筵。該日實為一難忘的日子!
(二)感恩晚會花絮
容保羅牧師致詞,以六點詳論滕牧師之美德,使聽者動容、肅然起敬。
湯兆奇牧師以滕近輝三字為題,暢所欲言,妙語橫生,最後竟以客語高歌一曲,帶來輕鬆氣氛。
建道老少咸集詩班,一曲「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愛隨著我⋯⋯」,充份流露出對滕牧師的情懷,是何等真純。
滕近輝以詩篇103:3-5節列出蒙恩見証五點,與大衛英雄所見略同,可見神向敬畏祂的人所施的恩惠,是古今依然。
滕牧師、師母靜聽會衆高唱「祝你生辰快樂」歌後,面露笑容,吹熄蠟燭,共切蛋糕,重溫「結婚」舊夢。
金京聚餐筵開十九席,大家無拘無束高談闊論,分享佳餚,盡歡而散。
【院長的話】生產之苦
原載於《建道通訊》32期,1980年6月,頁1。
原載於《建道通訊》32期,1980年6月,頁1。 本院因獻身事主的學生逐漸增加,必須擴建院舍。擴建之後,本院的容納量可由目前的一百人增至一百五十人,這是一次「生產」性進展。 每一次的生產都必須經受生產之苦。這「苦」包括了建築費的籌劃在內。因為實際的需要,新院舍的建築面積增加了一倍。原來的擴建計劃只能解決女同學宿舍的需要,男同學的宿舍仍是問題。因此,為了節省金錢,我們決定一次過解決兩種需要,免得將來物價更加上漲時,再興土木建築男生室舍。 新的擴建面積增至超過一萬方呎,分為三層:頂層是女生宿舍,可容七十人;中層是圖書館(將比現有的圖書館大二倍);下層是餐廳與生活室。完成之後,現有的圖書館可改為課室,而現有男生宿舍樓下的課室,可成為宿舍。 這樣修改圖則多用了時間,政府對圖則的批准也多用了時間,因此工程的開始將延遲了不少,卻是值得的。 建築費比原定的增加了近一倍——由九十萬增至一百七十萬。我們已購買一座臨時的小木碼頭,和二架小摩托運材車,從長洲的後灣將建築材料運上山頂。五月底已看見建築材料逐漸運至建築地盤。 在這第一步發展的「生產之苦」裏面,本院需要衆主內弟兄姊妹,眾教會(包括校友們所主持之教會在內)的關心與幫助。目前本院已經有九十萬元(包括呂明才基金會所允諾的卅萬元在內),尚差八十萬元。願豐富的主施恩賜下,使更多獻身青年能夠進入本院接受造就,他日擴展聖工,廣傳福音,榮歸主名。
原載於《建道通訊》32期,1980年6月,頁1。
本院因獻身事主的學生逐漸增加,必須擴建院舍。擴建之後,本院的容納量可由目前的一百人增至一百五十人,這是一次「生產」性進展。
每一次的生產都必須經受生產之苦。這「苦」包括了建築費的籌劃在內。因為實際的需要,新院舍的建築面積增加了一倍。原來的擴建計劃只能解決女同學宿舍的需要,男同學的宿舍仍是問題。因此,為了節省金錢,我們決定一次過解決兩種需要,免得將來物價更加上漲時,再興土木建築男生室舍。
新的擴建面積增至超過一萬方呎,分為三層:頂層是女生宿舍,可容七十人;中層是圖書館(將比現有的圖書館大二倍);下層是餐廳與生活室。完成之後,現有的圖書館可改為課室,而現有男生宿舍樓下的課室,可成為宿舍。
這樣修改圖則多用了時間,政府對圖則的批准也多用了時間,因此工程的開始將延遲了不少,卻是值得的。
建築費比原定的增加了近一倍——由九十萬增至一百七十萬。我們已購買一座臨時的小木碼頭,和二架小摩托運材車,從長洲的後灣將建築材料運上山頂。五月底已看見建築材料逐漸運至建築地盤。
在這第一步發展的「生產之苦」裏面,本院需要衆主內弟兄姊妹,眾教會(包括校友們所主持之教會在內)的關心與幫助。目前本院已經有九十萬元(包括呂明才基金會所允諾的卅萬元在內),尚差八十萬元。願豐富的主施恩賜下,使更多獻身青年能夠進入本院接受造就,他日擴展聖工,廣傳福音,榮歸主名。
【院長的話】獻身者之「角」
原載於《建道通訊》31期,1980年3月,頁2。
原載於《建道通訊》31期,1980年3月,頁2。 「角」在聖經中象徵能力。例如在舊約時代的金香爐上鑄有四角,表示祈禱的能力。 聖經中所題及的諸角之一,象徵獻身給神的人所具有的屬魅能力,可以稱之為「獻身者之角」。 雅各的兒子約瑟有「角」(申卅三17),為甚麼?因為他有一個特點:他被稱為「那與弟兄迥別之人」(卅三16)。他之所以與別人不同,在於他敬畏耶和華,將自己分別為聖獻與神。因此神的能力在他身上彰顯出來。 這使我們想起基甸來(士七19)。他和三百勇士,一手執角一手執瓶,瓶內裝著火把。他們潛入敵營之後,就一齊吹角,打破瓶子,點起火把,大聲呼喊:「和華和基甸的刀!」他們都是獻身給耶和華的人,將生死置於度外。結果,神的能力彰顯,數萬敵軍潰敗。 他們手中無刀,但他們呼喊說:「基甸的刀」。是的,基甸的獻身精神就是他屬靈的刀。這武器鋒利無比,使他獲得勝利。 每一個獻身的人都可以說:「你(耶和華)高舉了我的角,如野牛的角!」(詩九十二10) 如果基甸沒有獻身的心志,他決不敢在敵營中吹角:因為那樣作就等於向敵人說:「起來殺我吧!」基甸的精神何等寶貴! 今天的教會正需要一班肯為主將自己擺在祭壇上的獻身者。他們不是在那裏斤斤計較地位,薪水,名聲,特權,乃是進入戰區的戰士們。他們成為教會的真正力量,正如以利亞與以利沙被稱為「以色列的戰車馬兵」(王下二12,十三14)。他們正是耶和華箭袋中「磨亮的箭」(賽四十九2),也是祂手中的「權杖」,用以彰顯祂的權能。
原載於《建道通訊》31期,1980年3月,頁2。
「角」在聖經中象徵能力。例如在舊約時代的金香爐上鑄有四角,表示祈禱的能力。
聖經中所題及的諸角之一,象徵獻身給神的人所具有的屬魅能力,可以稱之為「獻身者之角」。
雅各的兒子約瑟有「角」(申卅三17),為甚麼?因為他有一個特點:他被稱為「那與弟兄迥別之人」(卅三16)。他之所以與別人不同,在於他敬畏耶和華,將自己分別為聖獻與神。因此神的能力在他身上彰顯出來。
這使我們想起基甸來(士七19)。他和三百勇士,一手執角一手執瓶,瓶內裝著火把。他們潛入敵營之後,就一齊吹角,打破瓶子,點起火把,大聲呼喊:「和華和基甸的刀!」他們都是獻身給耶和華的人,將生死置於度外。結果,神的能力彰顯,數萬敵軍潰敗。
他們手中無刀,但他們呼喊說:「基甸的刀」。是的,基甸的獻身精神就是他屬靈的刀。這武器鋒利無比,使他獲得勝利。
每一個獻身的人都可以說:「你(耶和華)高舉了我的角,如野牛的角!」(詩九十二10)
如果基甸沒有獻身的心志,他決不敢在敵營中吹角:因為那樣作就等於向敵人說:「起來殺我吧!」基甸的精神何等寶貴!
今天的教會正需要一班肯為主將自己擺在祭壇上的獻身者。他們不是在那裏斤斤計較地位,薪水,名聲,特權,乃是進入戰區的戰士們。他們成為教會的真正力量,正如以利亞與以利沙被稱為「以色列的戰車馬兵」(王下二12,十三14)。他們正是耶和華箭袋中「磨亮的箭」(賽四十九2),也是祂手中的「權杖」,用以彰顯祂的權能。
【院長的話】平凡中的靈感
原載於《建道通訊》29期,1979年10月,頁1-2。
原載於《建道通訊》29期,1979年10月,頁1-2。 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人,過著平凡的生活。但是有不少人在平凡的生活中,不斷吸取靈感,因而造成有價值有意義的收穫和成就。這一個信息對神學生和一般傳道人有密切關係。 神學生帶著興奮的心情進入神學院,每一件事和每一種學習都是新鮮的。但是過了一段時期以後,一切都習以為常,心情漸漸平靜下來,各種現實問題逐漸發生,甚至導致失望與消沉。這時,便產生危機。每一個神學生必須對這一種心理狀態有所認識,然後在平凡的生活中,學習如何吸取神豐富的恩典。 一、在平凡的固定靈修生活中,追求保持愛主和愛慕主話的心 為了達成這一個目標,有兩個好方法:一、將所讀每段經文的各要點,作為祈禱的要點。二、約定一二位同學,同心祈禱。至少每週一次。 二、抓住每一個平凡的講道機會,加以充份利用,儘量發揮恩賜 在任何一次講道機會中,千萬不要隨便,要充份準備,當作一件大事,全力以赴。這樣必然進步迅速。 三、在平凡,甚至卑微的實習工作中,完全投入 這樣,你會使平凡的實習產生寶貴的價值和作用,因而獲得心靈的滿足與喜樂。 四、在平凡的生活中,像文學家一般,學習不斷吸取靈感 把這些靈感隨時記下,它們成為你與人分享的豐富資源,講道和寫作的材料。 五、在平凡的肢體生活中,發揮你對愛的最高理想與實習 與人相處得好,是屬靈生活的一種藝術;也是主僕的寶貴財產,更是將來事奉成功的要素。六、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學習捨己精神 沒有一個不肯捨己的人,能成為主恩典的通渠。捨己是真正門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神學院的年日,正是這一種基本學習的開始。 七、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學習逐步改造自己的性格 有的神學生過於內向,有的過於外向,有的太喜歡說話,有的太沈默,有的太好勝,有的太消極……這些都不適合聖工。每個神學生應該學習認識自己,分析自己,改進自己,這都是為了更合主用的緣故。 八、在平凡的生活中,進行偉大理想的構思 人類的一切成就都是由理想而來。停止了理想,就停止了進步。聖工也是一樣。主阿,求你賜給我們有理想的一代傳道人!
原載於《建道通訊》29期,1979年10月,頁1-2。
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人,過著平凡的生活。但是有不少人在平凡的生活中,不斷吸取靈感,因而造成有價值有意義的收穫和成就。這一個信息對神學生和一般傳道人有密切關係。
神學生帶著興奮的心情進入神學院,每一件事和每一種學習都是新鮮的。但是過了一段時期以後,一切都習以為常,心情漸漸平靜下來,各種現實問題逐漸發生,甚至導致失望與消沉。這時,便產生危機。每一個神學生必須對這一種心理狀態有所認識,然後在平凡的生活中,學習如何吸取神豐富的恩典。
一、在平凡的固定靈修生活中,追求保持愛主和愛慕主話的心
為了達成這一個目標,有兩個好方法:一、將所讀每段經文的各要點,作為祈禱的要點。二、約定一二位同學,同心祈禱。至少每週一次。
二、抓住每一個平凡的講道機會,加以充份利用,儘量發揮恩賜
在任何一次講道機會中,千萬不要隨便,要充份準備,當作一件大事,全力以赴。這樣必然進步迅速。
三、在平凡,甚至卑微的實習工作中,完全投入
這樣,你會使平凡的實習產生寶貴的價值和作用,因而獲得心靈的滿足與喜樂。
四、在平凡的生活中,像文學家一般,學習不斷吸取靈感
把這些靈感隨時記下,它們成為你與人分享的豐富資源,講道和寫作的材料。
五、在平凡的肢體生活中,發揮你對愛的最高理想與實習
與人相處得好,是屬靈生活的一種藝術;也是主僕的寶貴財產,更是將來事奉成功的要素。六、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學習捨己精神
沒有一個不肯捨己的人,能成為主恩典的通渠。捨己是真正門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神學院的年日,正是這一種基本學習的開始。
七、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學習逐步改造自己的性格
有的神學生過於內向,有的過於外向,有的太喜歡說話,有的太沈默,有的太好勝,有的太消極……這些都不適合聖工。每個神學生應該學習認識自己,分析自己,改進自己,這都是為了更合主用的緣故。
八、在平凡的生活中,進行偉大理想的構思
人類的一切成就都是由理想而來。停止了理想,就停止了進步。聖工也是一樣。主阿,求你賜給我們有理想的一代傳道人!
「父親形象」的突破
原載於《宣道文礪》第28期,1996年8月,頁10-11。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原載於《宣道文礪》第28期,1996年8月,頁10-11。[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嚴父」是一般華人心目中父親的形象。通常來說,父親與子女間極少說話或接近,更談不上心意的交流了。在這種形象的傳統下,曾經產生了多少隔膜,甚至悲劇!不錯,在華人這一種文化傳統中,數千年來也曾產生了無數孝順和敬愛父親的子女,濃厚的孝思隨處流露,但是這種觀念模式今天已經暴露其種種缺點,而且造成了家庭生活中的許多危機。 爆炸性的擁抱 面對兩個差不多跟自己一樣高,已在高中讀書的兒子,我鼓足了勇氣,閉上眼睛,過去擁抱了他們。我從來沒有這樣做過。這是一個爆炸性的經驗,對我和他們都是如此。一陣愛的洪流漫過我的心靈,這是我們父子間新關係、新開放、新感情的開始。另一次,我和已經二十五歲的兒子互相擁抱的時候,眼淚——他的和我的——湧流出來,沖開了新的溝通。 一次爆炸性的認錯 一次,我向進大專的兒子發脾氣,心中十分不安,最後決定順從聖靈的感動,向他認錯。那是一個炸彈——炸毀了「嚴父」的權威形象,炸毀了父親永遠沒有錯的形象!但它卻造成了兒子靈性的轉機。 一句爆炸性的話 億萬孩子從來沒有向父親說過︰「父親,我愛你。」億萬父親從來沒有向子女說過︰「孩子,我愛你。」他們從來沒有洩漏過心中的祕密——一個緘封得太久了的祕密!一個炸彈安藏在這一個祕密裏面,祕密之盒一旦被打開,即刻發生爆炸!多麼動聽的爆炸聲!多麼美麗的突破!防堤一開,愛的洪流就沖出來。 浪父回頭曲 「……父親就往遠方去了……」他的影子消失在辦公室、公司、餐廳、會議廳、交際、活動、朋友中間,這些曾使得他與子女難得一見。「於是他醒悟過來,說,在我家裏有可愛的太太和兒女,我要起來回家去,對他們說,我得罪了天,也忽略了你們,從今以後……子女們說,我們的父親是失而復得的……他們就歡樂起來……」 爆炸性的呼聲 「法官,請你判我坐監吧!我只忙於賺錢、活動、應酬、娛樂,我沒有教導和照顧我的孩子。你不要判他有罪,判我吧,判我吧!」這法庭上的一幕,已在千萬父親的心靈中重演、又重演過。 新形象的建立——導師良友 「嚴父」的嚴字沒有錯——只要嚴得有理,嚴得正確。子女絕對需要父親權威性的管教。事實上有許多子女巴不得父親嚴格的教導他們,約束他們,訓練他們。人性深處有一個真空地帶,是為了愛的權威預備的。 父親們,你的「父親形象」是否須要突破? 〔本文節錄自《大使命季刊》第十一期(九六年五月),承蒙大使命中心允准節錄,特此鳴謝。〕
原載於《宣道文礪》第28期,1996年8月,頁10-11。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嚴父」是一般華人心目中父親的形象。通常來說,父親與子女間極少說話或接近,更談不上心意的交流了。在這種形象的傳統下,曾經產生了多少隔膜,甚至悲劇!不錯,在華人這一種文化傳統中,數千年來也曾產生了無數孝順和敬愛父親的子女,濃厚的孝思隨處流露,但是這種觀念模式今天已經暴露其種種缺點,而且造成了家庭生活中的許多危機。
爆炸性的擁抱
面對兩個差不多跟自己一樣高,已在高中讀書的兒子,我鼓足了勇氣,閉上眼睛,過去擁抱了他們。我從來沒有這樣做過。這是一個爆炸性的經驗,對我和他們都是如此。一陣愛的洪流漫過我的心靈,這是我們父子間新關係、新開放、新感情的開始。另一次,我和已經二十五歲的兒子互相擁抱的時候,眼淚——他的和我的——湧流出來,沖開了新的溝通。
一次爆炸性的認錯
一次,我向進大專的兒子發脾氣,心中十分不安,最後決定順從聖靈的感動,向他認錯。那是一個炸彈——炸毀了「嚴父」的權威形象,炸毀了父親永遠沒有錯的形象!但它卻造成了兒子靈性的轉機。
一句爆炸性的話
億萬孩子從來沒有向父親說過︰「父親,我愛你。」億萬父親從來沒有向子女說過︰「孩子,我愛你。」他們從來沒有洩漏過心中的祕密——一個緘封得太久了的祕密!一個炸彈安藏在這一個祕密裏面,祕密之盒一旦被打開,即刻發生爆炸!多麼動聽的爆炸聲!多麼美麗的突破!防堤一開,愛的洪流就沖出來。
浪父回頭曲
「……父親就往遠方去了……」他的影子消失在辦公室、公司、餐廳、會議廳、交際、活動、朋友中間,這些曾使得他與子女難得一見。「於是他醒悟過來,說,在我家裏有可愛的太太和兒女,我要起來回家去,對他們說,我得罪了天,也忽略了你們,從今以後……子女們說,我們的父親是失而復得的……他們就歡樂起來……」
爆炸性的呼聲
「法官,請你判我坐監吧!我只忙於賺錢、活動、應酬、娛樂,我沒有教導和照顧我的孩子。你不要判他有罪,判我吧,判我吧!」這法庭上的一幕,已在千萬父親的心靈中重演、又重演過。
新形象的建立——導師良友
「嚴父」的嚴字沒有錯——只要嚴得有理,嚴得正確。子女絕對需要父親權威性的管教。事實上有許多子女巴不得父親嚴格的教導他們,約束他們,訓練他們。人性深處有一個真空地帶,是為了愛的權威預備的。
父親們,你的「父親形象」是否須要突破?
〔本文節錄自《大使命季刊》第十一期(九六年五月),承蒙大使命中心允准節錄,特此鳴謝。〕
教會歷史中扭轉局勢的祈禱
原載於《宣道文礪》第25期,1996年2月,頁3-4。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原載於《宣道文礪》第25期,1996年2月,頁3-4。[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在二千年的教會歷史中,曾有不少扭轉大局的祈禱,茲列擧一部分,作為今天華人教會的提醒與鼓勵。 一、敲開了愛爾蘭福音之門的四十天祈禱 聖帕提克(St. Patrick)被稱為愛爾蘭的使徒。他於主後第四世紀末出生於大不列顛羣島,幼年時被愛爾蘭的海盜擄到愛爾蘭,被賣為奴隸,有六年之久。他在此期間經歷了重生,成為基督徒。其後,他逃回本國,得到主的呼召,在四十歲時到愛爾蘭去傳福音。開始之前,他爬上一座高山,俯視平原,在那裏祈禱了四十天。然後他下山到處佈道,建立了三百多間教會,為二萬人施洗。他曾十二次面對死亡,終於完成使命,約在主後四六零年,他寫了《懺悔錄》(Confession),敘述靈性經歷及佈道情況。他使我們想起主耶穌四十天的禁食祈禱。 二、約翰諾克斯(John Knox)的祈禱完成了蘇格蘭的宗教革命 我在蘇格蘭愛丁堡大學的New College讀神學的時候,每天經過院中的諾克斯雕像,上面刻了他著名的禱詞︰「求給我蘇格蘭,不然我寧可死!(Give me Scotland or I die!)」這是他獻身祈禱的中心。這種強烈的使命感,感動了許多人,終於建立了蘇格蘭教會(Church of Scotland),那裏數世紀之久被稱為敬虔之土。這讓我們想起了舊約的以斯帖王后之祈禱與獻身精神︰三晝三夜禁食祈禱。她說︰「我若死就死吧!」結果令波斯國內的猶太人被她感動,響應了她的呼召,同心地向神呼求,結果滅族的危機成為蒙恩的轉機。 三、莫拉維亞弟兄會的同心祈禱帶來大西洋兩岸的大復興 莫拉維亞弟兄會的六百餘位弟兄姊妹,開始了長時間的熱切祈禱,尋求靈裏的合一與復興,結果在一七三二年,聖靈大大澆灌在他們身上,於是他們開始了普世宣教的工作,在頭十年內就差派了宣教士到北方的格陵蘭島、非洲、北美、南美與亞洲。他們的復興影響了衞斯理約翰,為英國帶來了復興;然後,衞斯理約翰的同工懷特腓德(George Whitefield)到北美去,成為北美大覺醒運動(The Great Awakening)的主要領袖之一。這大復興又產生了一個祈禱運動,而且蔓延到英國去,造成了普世的宣教運動,克理威廉(William Carey)就是這運動早期的領袖,被稱為近代普世宣教運動之父。 四、衞理公會的五旬節 在衞斯理約翰的日記中,有這樣的記載︰一七三九年一月一日,他和六十位同工通宵祈禱。清早三時,聖靈澆灌在他們身上,使他們大有能力;他們充滿了喜樂,高聲敬拜讚美神……那日被稱為衞理宗的五旬節。跟着,英國的大復興便開始了。歷史學家認為那一次全國性的復興,救英國脫離了一次像法國大革命式的流血暴動,也帶來了社會改革運動。 五、愛德華約拿單(Jonathan Edwards)三日三夜的祈禱成為北美大覺醒的前奏曲 愛德華約拿單是北美大覺醒的主要領袖。他那出於心中沈重負擔的三日三夜祈禱,成為大復興的序曲,與保羅三晝三夜的祈禱前後輝映。他是一位著名的學者,兼具敬虔的靈性,是極有能力的佈道奮興講員,也是美國一所最著名的大學之創辦人。 六、北美印第安人中間的使徒布銳內德大衞(David Brainerd) 他對北美土人極有傳福音的負擔,常常獨自到樹林中為到土人的信主懇切祈禱,甚至在冬天的低溫中仍汗透衣服。結果,印第安人中間產生大復興,是復興史上光輝的一頁。他的書信,是傑出的屬靈遺產之一。 七、葛培理佈道運動中的祈禱因素 我記得在一九五四年,香港眾教會聯合邀請葛培理於英倫一連三個月的佈道大會之後,到香港來主領一場佈道會。會前擧行了通宵祈禱會,數百人聚集在青年會向神懇切呼求,當時我也在其中。結果,當晚有五萬人坐滿兩個球場,數千人決志信主。次日星島日報頭版新聞的標題是︰五萬人聆聽一個人的聲音。七十年代,他被邀請到巴西首都擧行佈道會,會前一年之久,已有五千個祈禱小組(每組十人,共五萬人)為大會懇切祈禱,結果每晚有二十萬人赴會,決志人數破了紀錄。 八、韓國教會的祈禱精神震撼全球,帶來教會增長上的大躍進 眾所周知的漢城福音大爆炸(一九七四年)期內,六十萬人通宵祈禱,結果在八年之內,韓國基督徒人數由三百萬增至一千萬。漢城被羣山包圍,而每一座山頭上都有許多祈禱室,教會怎能不興旺! 九、中國大陸福音廣傳的動力 在中國大陸開放之前,全球教會的祈禱集中在中國教會身上,於是從神的寶座發出極大的能力。此外,成千上萬為了信仰被囚的信徒,在獄中只作一件事,就是祈禱,並且有時被迫禁食祈禱(無餐可食),你想,如此的祈禱洪流升向神的寶座,怎能不獲得神的大能回應!結果,中國信主人數的增長,比韓國至少大十倍。 但願這些歷史先例,能帶給華人信徒強大的祈禱動力。
原載於《宣道文礪》第25期,1996年2月,頁3-4。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在二千年的教會歷史中,曾有不少扭轉大局的祈禱,茲列擧一部分,作為今天華人教會的提醒與鼓勵。
一、敲開了愛爾蘭福音之門的四十天祈禱
聖帕提克(St. Patrick)被稱為愛爾蘭的使徒。他於主後第四世紀末出生於大不列顛羣島,幼年時被愛爾蘭的海盜擄到愛爾蘭,被賣為奴隸,有六年之久。他在此期間經歷了重生,成為基督徒。其後,他逃回本國,得到主的呼召,在四十歲時到愛爾蘭去傳福音。開始之前,他爬上一座高山,俯視平原,在那裏祈禱了四十天。然後他下山到處佈道,建立了三百多間教會,為二萬人施洗。他曾十二次面對死亡,終於完成使命,約在主後四六零年,他寫了《懺悔錄》(Confession),敘述靈性經歷及佈道情況。他使我們想起主耶穌四十天的禁食祈禱。
二、約翰諾克斯(John Knox)的祈禱完成了蘇格蘭的宗教革命
我在蘇格蘭愛丁堡大學的New College讀神學的時候,每天經過院中的諾克斯雕像,上面刻了他著名的禱詞︰「求給我蘇格蘭,不然我寧可死!(Give me Scotland or I die!)」這是他獻身祈禱的中心。這種強烈的使命感,感動了許多人,終於建立了蘇格蘭教會(Church of Scotland),那裏數世紀之久被稱為敬虔之土。這讓我們想起了舊約的以斯帖王后之祈禱與獻身精神︰三晝三夜禁食祈禱。她說︰「我若死就死吧!」結果令波斯國內的猶太人被她感動,響應了她的呼召,同心地向神呼求,結果滅族的危機成為蒙恩的轉機。
三、莫拉維亞弟兄會的同心祈禱帶來大西洋兩岸的大復興
莫拉維亞弟兄會的六百餘位弟兄姊妹,開始了長時間的熱切祈禱,尋求靈裏的合一與復興,結果在一七三二年,聖靈大大澆灌在他們身上,於是他們開始了普世宣教的工作,在頭十年內就差派了宣教士到北方的格陵蘭島、非洲、北美、南美與亞洲。他們的復興影響了衞斯理約翰,為英國帶來了復興;然後,衞斯理約翰的同工懷特腓德(George Whitefield)到北美去,成為北美大覺醒運動(The Great Awakening)的主要領袖之一。這大復興又產生了一個祈禱運動,而且蔓延到英國去,造成了普世的宣教運動,克理威廉(William Carey)就是這運動早期的領袖,被稱為近代普世宣教運動之父。
四、衞理公會的五旬節
在衞斯理約翰的日記中,有這樣的記載︰一七三九年一月一日,他和六十位同工通宵祈禱。清早三時,聖靈澆灌在他們身上,使他們大有能力;他們充滿了喜樂,高聲敬拜讚美神……那日被稱為衞理宗的五旬節。跟着,英國的大復興便開始了。歷史學家認為那一次全國性的復興,救英國脫離了一次像法國大革命式的流血暴動,也帶來了社會改革運動。
五、愛德華約拿單(Jonathan Edwards)三日三夜的祈禱成為北美大覺醒的前奏曲
愛德華約拿單是北美大覺醒的主要領袖。他那出於心中沈重負擔的三日三夜祈禱,成為大復興的序曲,與保羅三晝三夜的祈禱前後輝映。他是一位著名的學者,兼具敬虔的靈性,是極有能力的佈道奮興講員,也是美國一所最著名的大學之創辦人。
六、北美印第安人中間的使徒布銳內德大衞(David Brainerd)
他對北美土人極有傳福音的負擔,常常獨自到樹林中為到土人的信主懇切祈禱,甚至在冬天的低溫中仍汗透衣服。結果,印第安人中間產生大復興,是復興史上光輝的一頁。他的書信,是傑出的屬靈遺產之一。
七、葛培理佈道運動中的祈禱因素
我記得在一九五四年,香港眾教會聯合邀請葛培理於英倫一連三個月的佈道大會之後,到香港來主領一場佈道會。會前擧行了通宵祈禱會,數百人聚集在青年會向神懇切呼求,當時我也在其中。結果,當晚有五萬人坐滿兩個球場,數千人決志信主。次日星島日報頭版新聞的標題是︰五萬人聆聽一個人的聲音。七十年代,他被邀請到巴西首都擧行佈道會,會前一年之久,已有五千個祈禱小組(每組十人,共五萬人)為大會懇切祈禱,結果每晚有二十萬人赴會,決志人數破了紀錄。
八、韓國教會的祈禱精神震撼全球,帶來教會增長上的大躍進
眾所周知的漢城福音大爆炸(一九七四年)期內,六十萬人通宵祈禱,結果在八年之內,韓國基督徒人數由三百萬增至一千萬。漢城被羣山包圍,而每一座山頭上都有許多祈禱室,教會怎能不興旺!
九、中國大陸福音廣傳的動力
在中國大陸開放之前,全球教會的祈禱集中在中國教會身上,於是從神的寶座發出極大的能力。此外,成千上萬為了信仰被囚的信徒,在獄中只作一件事,就是祈禱,並且有時被迫禁食祈禱(無餐可食),你想,如此的祈禱洪流升向神的寶座,怎能不獲得神的大能回應!結果,中國信主人數的增長,比韓國至少大十倍。
但願這些歷史先例,能帶給華人信徒強大的祈禱動力。
神的醫治
原載於《宣道文礪》第16期,1994年8月,頁2-3。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原載於《宣道文礪》第16期,1994年8月,頁2-3。[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今日一般華人教會對神的醫治所注意的程度和教導是否足夠?神的醫治有沒有救贖上的意義(redemptive significance)? 歷史淵源 從教會歷史的角度來看,可知幾個大宗派都相信和注意神的醫治。如聖公會,其公禱書中有一段提到抹油為病人禱告,就表示出聖公會是贊成並支持神醫治疾病的。如信義會指神在馬丁路德的妻子Katherine病重垂危時,聽了他懇切的禱告,使她由死復生;他的同工Melanchthon也是在最危險的情況中得到神的醫治,所以馬丁路德很着重抹油禱告。他說過︰只要不把抹油當作是聖禮,就可以憑着信心,為患病的人禱告。又如衞理公會約翰衞斯理也很着重為病人禱告。他把醫病看為使徒的恩賜(Apostolic gift)。十九世紀,美國衞理公會是各大宗派中最注重為病人禱告的一個宗派,這是很少人注意到的一件事。從一些著名的福音信仰傳道者的事奉中,也可以看見一些例子。司布真在他的傳記中,有一章是講他在倫敦的會幕堂中以祈禱治病的情況與效果。南非長老會的著名牧師慕安得烈(Andrew Murray)的著作,至今仍有許多人閱讀,他也經歷到神的醫治,所以在他的講壇與著作中常提到神的醫治。慕迪先生的同工杜雷博士也注重神的醫治。在北美有許多的人讀A. J. Gordon(Gordon College的創辦人)的著作,也看到他特別看重神的醫治。宣道會的創辦人宣信牧師(A. B. Simpson)也經歷過神特別的醫治——他四十多歲時身體很輭弱,一天,他在沮喪的時候默想,突然得到信心接受神的醫治,結果他的病立刻痊愈,成為他事奉的轉捩點。從那時候直至他年邁逝世,一直保持健壯的精神和體力。因此,他再一次把神醫治的信息着重表達出來。他認為,身體的醫治是全備福音的一部分。 神醫與救贖 神醫治疾病,是否屬於神救贖計畫中的一部分呢?馬太福音八章十七節︰「這是要應驗先知以賽亞的話,說︰他代替我們的輭弱,擔當我們的疾病。」這一節經文是引用以賽亞書五十三章四節︰「他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這裏「憂患」、「痛苦」,其原文是指疾病與病痛。這一節經文表達了馬太對神的醫治與祂的救贖兩者之間的關係。以賽亞書五十三章是講到耶穌基督擔當我們的罪,把我們從罪的咒詛中拯救出來,在此計畫的表達中,清楚用了疾病得醫治的字眼。德國一位著名的聖經學者德里茲(Delitzsch, Franz)認為這節經文表示神醫治疾病是有救贖上的意義。從前Princeton Seminary的教授A. A. Hodge也採用同樣看法;R. A. Torrey也是一樣。 對於治病在救贖工作上的地位,今日在神學上有五種不同的看法︰(一)否定身體的醫治是神救贖之工的一部分。(二)肯定身體的醫治是在神的救贖計畫之中,但加進時間的因素︰在主再來時方得成就。葉菲德(Benjamin Warfield. B.)持此看法。(三)肯定神對身體的醫治是神救贖計畫的一部分,但將它置於次要的地位上,就是說,身體的醫治與罪的救贖在比較下雖屬次等的地位,卻是神全備救贖的一部分,不應輕視、忽略。在神學與實踐上應肯定其地位。(四)非常注重「神醫」的恩賜,將之發揮,成為神醫大會,成為教會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功用。這是靈恩派的路線。(五)時代主義認為神醫是國度性的,現時暫不存在。我認為第三種看法最合乎聖經真理。一般來講,今日的教會忽略了這一部分的真理,沒有足夠的教導,也沒有足夠的實踐。原因之一,是以為講神的醫治容易與靈恩派的神醫混在一起,被人誤會、批評。因此,許多教會避免講神的醫治,但這樣做是矯枉過正。 取得平衡 疾病從哪裏來?雖然聖經沒有很清楚的啟示,但我們可以作一個合理的推想︰亞當夏娃在墮落以前是沒有病的。身體的疾病是罪的咒詛一部分。雅各書五章十六節︰「你們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使你們可以得醫治。」醫治承接上文,是指身體疾病的醫治(當然也可以包括屬靈的醫治在內)。可見罪與病有關。在舊約中,耶和華特別警告以色列人說︰如果他們不遵行祂的誡命,祂要刑罰他們,包括疾病在內。從根本意義來說,疾病與罪有關係,這是人類從亞當承受的,以個別的情況來說,並非一切的疾病都是從罪而來,有時神要藉着疾病顯出祂的榮耀,有時神用疾病來對付罪,有時神藉疾病來叫人領受更深、更高、更完全的屬靈功課。 今天教會注重神醫治疾病這件事不夠,在這件事上信心的操練也不夠。我們須要對神的醫治有更強的信心,有更多的實踐,讓我們更多的接受神對身體醫治的恩典。
原載於《宣道文礪》第16期,1994年8月,頁2-3。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今日一般華人教會對神的醫治所注意的程度和教導是否足夠?神的醫治有沒有救贖上的意義(redemptive significance)?
歷史淵源
從教會歷史的角度來看,可知幾個大宗派都相信和注意神的醫治。如聖公會,其公禱書中有一段提到抹油為病人禱告,就表示出聖公會是贊成並支持神醫治疾病的。如信義會指神在馬丁路德的妻子Katherine病重垂危時,聽了他懇切的禱告,使她由死復生;他的同工Melanchthon也是在最危險的情況中得到神的醫治,所以馬丁路德很着重抹油禱告。他說過︰只要不把抹油當作是聖禮,就可以憑着信心,為患病的人禱告。又如衞理公會約翰衞斯理也很着重為病人禱告。他把醫病看為使徒的恩賜(Apostolic gift)。十九世紀,美國衞理公會是各大宗派中最注重為病人禱告的一個宗派,這是很少人注意到的一件事。從一些著名的福音信仰傳道者的事奉中,也可以看見一些例子。司布真在他的傳記中,有一章是講他在倫敦的會幕堂中以祈禱治病的情況與效果。南非長老會的著名牧師慕安得烈(Andrew Murray)的著作,至今仍有許多人閱讀,他也經歷到神的醫治,所以在他的講壇與著作中常提到神的醫治。慕迪先生的同工杜雷博士也注重神的醫治。在北美有許多的人讀A. J. Gordon(Gordon College的創辦人)的著作,也看到他特別看重神的醫治。宣道會的創辦人宣信牧師(A. B. Simpson)也經歷過神特別的醫治——他四十多歲時身體很輭弱,一天,他在沮喪的時候默想,突然得到信心接受神的醫治,結果他的病立刻痊愈,成為他事奉的轉捩點。從那時候直至他年邁逝世,一直保持健壯的精神和體力。因此,他再一次把神醫治的信息着重表達出來。他認為,身體的醫治是全備福音的一部分。
神醫與救贖
神醫治疾病,是否屬於神救贖計畫中的一部分呢?馬太福音八章十七節︰「這是要應驗先知以賽亞的話,說︰他代替我們的輭弱,擔當我們的疾病。」這一節經文是引用以賽亞書五十三章四節︰「他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這裏「憂患」、「痛苦」,其原文是指疾病與病痛。這一節經文表達了馬太對神的醫治與祂的救贖兩者之間的關係。以賽亞書五十三章是講到耶穌基督擔當我們的罪,把我們從罪的咒詛中拯救出來,在此計畫的表達中,清楚用了疾病得醫治的字眼。德國一位著名的聖經學者德里茲(Delitzsch, Franz)認為這節經文表示神醫治疾病是有救贖上的意義。從前Princeton Seminary的教授A. A. Hodge也採用同樣看法;R. A. Torrey也是一樣。
對於治病在救贖工作上的地位,今日在神學上有五種不同的看法︰(一)否定身體的醫治是神救贖之工的一部分。(二)肯定身體的醫治是在神的救贖計畫之中,但加進時間的因素︰在主再來時方得成就。葉菲德(Benjamin Warfield. B.)持此看法。(三)肯定神對身體的醫治是神救贖計畫的一部分,但將它置於次要的地位上,就是說,身體的醫治與罪的救贖在比較下雖屬次等的地位,卻是神全備救贖的一部分,不應輕視、忽略。在神學與實踐上應肯定其地位。(四)非常注重「神醫」的恩賜,將之發揮,成為神醫大會,成為教會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功用。這是靈恩派的路線。(五)時代主義認為神醫是國度性的,現時暫不存在。我認為第三種看法最合乎聖經真理。一般來講,今日的教會忽略了這一部分的真理,沒有足夠的教導,也沒有足夠的實踐。原因之一,是以為講神的醫治容易與靈恩派的神醫混在一起,被人誤會、批評。因此,許多教會避免講神的醫治,但這樣做是矯枉過正。
取得平衡
疾病從哪裏來?雖然聖經沒有很清楚的啟示,但我們可以作一個合理的推想︰亞當夏娃在墮落以前是沒有病的。身體的疾病是罪的咒詛一部分。雅各書五章十六節︰「你們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使你們可以得醫治。」醫治承接上文,是指身體疾病的醫治(當然也可以包括屬靈的醫治在內)。可見罪與病有關。在舊約中,耶和華特別警告以色列人說︰如果他們不遵行祂的誡命,祂要刑罰他們,包括疾病在內。從根本意義來說,疾病與罪有關係,這是人類從亞當承受的,以個別的情況來說,並非一切的疾病都是從罪而來,有時神要藉着疾病顯出祂的榮耀,有時神用疾病來對付罪,有時神藉疾病來叫人領受更深、更高、更完全的屬靈功課。
今天教會注重神醫治疾病這件事不夠,在這件事上信心的操練也不夠。我們須要對神的醫治有更強的信心,有更多的實踐,讓我們更多的接受神對身體醫治的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