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轉萬事的基督──腓立比書中的信息(二)
原載於《宣訊》72期,2005年12月,頁2。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原載於《宣訊》72期,2005年12月,頁2。[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在腓立比書中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有七方面的對比,分述如下: 一、降卑與升高(二6-9) 基督本有神的形象,但是祂甘願虛己,取了奴僕的地位,神卻將祂升為至高。 二、被捆鎖與放膽(一14) 經文:「那在主裡的弟兄多半因我受的捆鎖就篤信不疑,越發放膽傳神的道,無所懼怕。」 一般來説,當一個人為了作一件事而坐牢,別人的自然反應,是盡量避免受嫌疑而退後。但是這些「在主裡的弟兄」,反而「篤信不疑,越發放膽傳神的道」。這是因為他們看見保羅為福音付代價,甘願坐牢,就知道保羅深信神的道是真實的,因此他們「越發放膽傳神的道,無所懼怕」。 三、有益與有損(三7-8) 經文:「我先前以為與我有益的,我現在因基督都當作有損的。」為什麼?「因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保羅的人生價值觀因認識了耶穌基督而一百八十度的改變了。他過去反對基督徒,逮捕他們送入監牢。但是主在大馬色的路上向他顯現,對他説:「掃羅!掃羅!你為什麼逼迫我?」(徒九1-4)然後他失去了視覺,卻獲得了屬靈的看見,其後神又藉著亞拿尼亞使他恢復視力(徒九18)。 掃羅後來改名為保羅(徒十三9),他的原名掃羅是過去以色列人的王,但是保羅卻是「微小」之意。這也令人體會到他生命中鉅大的改變。 四、丟棄與得著(腓三8) 經文:「我為祂〔指基督〕已經丟棄萬事,看作糞土,為要得著基督。」 保羅以失為得,以得為失,與世上一般人的價值觀完全相反。一般人整日所想的都是物質上的好處。正如箴言三十章15節説:「給〔我〕呀,給〔我〕呀!」 五、忘記背後與努力面前(腓三13) 經文:「弟兄們,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著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腓三13-14上) 保羅在這裡説:「我只有一件事」,這表示他的人生中有一個努力與追求的焦點:要得神在基督裡召他來得的獎賞。這一個焦點好像一面放大鏡在陽光中造成一點焦點,可以引起燃燒。人生中努力的焦點可以達致鉅大的成功。 六、被囚與興旺(腓一12) 經文:「弟兄們,我願意你們知道,我所遭遇的事〔指坐監〕更是叫福音興旺。」 在教會歷史中多次顯明:在基督徒遭受迫害之後,教會反而更加興旺。中國大陸的家庭教會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七、活著與死了(腓一21) 經文:「我活著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處。」(腓一21) 保羅又説:「無論是生是死,總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顯大。」(腓一20) 這是何等寶貴的屬靈豪語!這正是歷代殉道士們的榜樣。
原載於《宣訊》72期,2005年12月,頁2。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在腓立比書中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有七方面的對比,分述如下:
一、降卑與升高(二6-9)
基督本有神的形象,但是祂甘願虛己,取了奴僕的地位,神卻將祂升為至高。
二、被捆鎖與放膽(一14)
經文:「那在主裡的弟兄多半因我受的捆鎖就篤信不疑,越發放膽傳神的道,無所懼怕。」
一般來説,當一個人為了作一件事而坐牢,別人的自然反應,是盡量避免受嫌疑而退後。但是這些「在主裡的弟兄」,反而「篤信不疑,越發放膽傳神的道」。這是因為他們看見保羅為福音付代價,甘願坐牢,就知道保羅深信神的道是真實的,因此他們「越發放膽傳神的道,無所懼怕」。
三、有益與有損(三7-8)
經文:「我先前以為與我有益的,我現在因基督都當作有損的。」為什麼?「因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保羅的人生價值觀因認識了耶穌基督而一百八十度的改變了。他過去反對基督徒,逮捕他們送入監牢。但是主在大馬色的路上向他顯現,對他説:「掃羅!掃羅!你為什麼逼迫我?」(徒九1-4)然後他失去了視覺,卻獲得了屬靈的看見,其後神又藉著亞拿尼亞使他恢復視力(徒九18)。
掃羅後來改名為保羅(徒十三9),他的原名掃羅是過去以色列人的王,但是保羅卻是「微小」之意。這也令人體會到他生命中鉅大的改變。
四、丟棄與得著(腓三8)
經文:「我為祂〔指基督〕已經丟棄萬事,看作糞土,為要得著基督。」
保羅以失為得,以得為失,與世上一般人的價值觀完全相反。一般人整日所想的都是物質上的好處。正如箴言三十章15節説:「給〔我〕呀,給〔我〕呀!」
五、忘記背後與努力面前(腓三13)
經文:「弟兄們,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著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腓三13-14上)
保羅在這裡説:「我只有一件事」,這表示他的人生中有一個努力與追求的焦點:要得神在基督裡召他來得的獎賞。這一個焦點好像一面放大鏡在陽光中造成一點焦點,可以引起燃燒。人生中努力的焦點可以達致鉅大的成功。
六、被囚與興旺(腓一12)
經文:「弟兄們,我願意你們知道,我所遭遇的事〔指坐監〕更是叫福音興旺。」
在教會歷史中多次顯明:在基督徒遭受迫害之後,教會反而更加興旺。中國大陸的家庭教會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七、活著與死了(腓一21)
經文:「我活著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處。」(腓一21)
保羅又説:「無論是生是死,總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顯大。」(腓一20)
這是何等寶貴的屬靈豪語!這正是歷代殉道士們的榜樣。
要為所信的福音齊心努力──腓立比書中的信息(一)
原載於《宣訊》70期,2005年10月,頁2。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原載於《宣訊》70期,2005年10月,頁2。[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在腓立比書一章1節,保羅宣稱他是「基督耶穌的僕人」。他站在僕人的立場來事奉與傳福音,並提醒我們: 一、神在過去的恩典是現在的鼓勵 「我每逢想念你們,就感謝我的神。」(腓一3)這表示在過去的日子裡面,神在腓立比的教會中動了善工,施了恩典,也顯明了祂的作為。 二、神永遠對信心有回應 「從頭一天直到如今,你們是同心合意的興旺福音。」(腓一5)「頭一天」就是保羅在腓立比工作開始的那一天。當時保羅與西拉接受了神給他們的馬其頓呼聲,就越過海峽到了歐洲的腓立比城,開始傳福音。想不到工作一開始就面對逼迫:他倆被棍打,囚在內監裡面,手銬腳鐐加在他們身上。這是何等大的打擊! 但是感謝主,他倆在半夜「禱告,唱詩讚美神」。就在這時,「地大震動」,「鎖鍊也都鬆開了」(徒十六22-26)。神永遠對信心有回應。 在新約中五次提到地震: 1.在主耶穌釘十字架的時候,地大震動(太二十七51)。 2.在主耶穌復活的時候,地大震動(太二十八2)。 3.門徒被聖靈充滿的時候,地大震動(徒四31)。 4.保羅與西拉在歐洲的腓立比傳福音坐監時,地大震動。 5.在主再來的預兆中有地震的現象(太二十四7)。 上述五次的地震都是神能力的彰顯,説明祂的計劃必不落空。 三、福音工作是全教會的共同目標 「只要你們行事為人與基督的福音相稱,叫我或來見你們,或不在你們那裡,可以聽見你們的景況,知道你們同有一個心志,站立得穩,為所信的福音齊心努力。」(腓一27) 保羅在這裡提到「同有一個心志」、「站立得穩」、「齊心努力」。這是何等寶貴! 「同有一個心志」表示腓立比的全教會都參與福音事工。今天我們最高的目標就是教會把福音傳給全世界。 華人佔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我相信我們是神所要使用的一個民族。如果我們「齊心努力」傳福音,其影響將是何等的大! 四、好領袖對福音工作非常重要 保羅説:「你們要一同效法我。」(腓三17)這一句話很不容易講。他説:「你們在我身上所學習的、所領受的、所聽見的、所看見的,這些為你們都要去行。」(腓四9) 這是一位真正領袖所説的話。他沒有慚愧、毫不虛偽的把自己擺在眾人面前,要眾人效法他。 翟輔民牧師給我們的榜樣是:他原可承繼父親的豐富家業,卻奉獻自己到中國來傳福音。他也是第一位到越南去的宣教士。在他五十多歲時,主又呼召他到印尼去傳福音。他帶領了約十五萬人歸信基督。他也是一位可效法的傳道人,是宣道會西差會的光榮。
原載於《宣訊》70期,2005年10月,頁2。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在腓立比書一章1節,保羅宣稱他是「基督耶穌的僕人」。他站在僕人的立場來事奉與傳福音,並提醒我們:
一、神在過去的恩典是現在的鼓勵
「我每逢想念你們,就感謝我的神。」(腓一3)這表示在過去的日子裡面,神在腓立比的教會中動了善工,施了恩典,也顯明了祂的作為。
二、神永遠對信心有回應
「從頭一天直到如今,你們是同心合意的興旺福音。」(腓一5)「頭一天」就是保羅在腓立比工作開始的那一天。當時保羅與西拉接受了神給他們的馬其頓呼聲,就越過海峽到了歐洲的腓立比城,開始傳福音。想不到工作一開始就面對逼迫:他倆被棍打,囚在內監裡面,手銬腳鐐加在他們身上。這是何等大的打擊!
但是感謝主,他倆在半夜「禱告,唱詩讚美神」。就在這時,「地大震動」,「鎖鍊也都鬆開了」(徒十六22-26)。神永遠對信心有回應。
在新約中五次提到地震:
1.在主耶穌釘十字架的時候,地大震動(太二十七51)。
2.在主耶穌復活的時候,地大震動(太二十八2)。
3.門徒被聖靈充滿的時候,地大震動(徒四31)。
4.保羅與西拉在歐洲的腓立比傳福音坐監時,地大震動。
5.在主再來的預兆中有地震的現象(太二十四7)。
上述五次的地震都是神能力的彰顯,説明祂的計劃必不落空。
三、福音工作是全教會的共同目標
「只要你們行事為人與基督的福音相稱,叫我或來見你們,或不在你們那裡,可以聽見你們的景況,知道你們同有一個心志,站立得穩,為所信的福音齊心努力。」(腓一27)
保羅在這裡提到「同有一個心志」、「站立得穩」、「齊心努力」。這是何等寶貴!
「同有一個心志」表示腓立比的全教會都參與福音事工。今天我們最高的目標就是教會把福音傳給全世界。
華人佔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我相信我們是神所要使用的一個民族。如果我們「齊心努力」傳福音,其影響將是何等的大!
四、好領袖對福音工作非常重要
保羅説:「你們要一同效法我。」(腓三17)這一句話很不容易講。他説:「你們在我身上所學習的、所領受的、所聽見的、所看見的,這些為你們都要去行。」(腓四9)
這是一位真正領袖所説的話。他沒有慚愧、毫不虛偽的把自己擺在眾人面前,要眾人效法他。
翟輔民牧師給我們的榜樣是:他原可承繼父親的豐富家業,卻奉獻自己到中國來傳福音。他也是第一位到越南去的宣教士。在他五十多歲時,主又呼召他到印尼去傳福音。他帶領了約十五萬人歸信基督。他也是一位可效法的傳道人,是宣道會西差會的光榮。
在個人及肢體生活上的長進──從歌羅西書中看屬靈的長進(四)
原載於《宣訊》67期,2005年7月,頁2。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原載於《宣訊》67期,2005年7月,頁2。[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彼此聯絡,一起長進 「持定元首。全身既然靠著祂,筋節得以相助聯絡,就因神大得長進。」(西二19) 教會是基督的身體,這身體上有許多肢體,互相連絡結合在一起。連絡得好的時候,身體就得以長進。因此教會的弟兄姊妹須有彼此的交通、團契、互相關懷。這是非常重要的。我發現有的教會傳道人講道很好,但教會不一定興旺,因為會眾聽慣了,沒有什麼感動。但是如果教會裡面有肢體之間的美好交通,一起祈禱、交通、見證、互相關懷、勉勵,教會就興旺,弟兄得到造就。這不是說講道不重要,但是在講道之外若沒有肢體交通,就有很大的缺欠。我事奉主已經五十多年,觀察了很多教會,獲得一個結論:單單講道仍然不足。那些真正蒙恩靈性長進的教會,都是多有肢體交通。 有一次,我到香港長洲去,在一個夏令營地舉行的夏令會中講道,那裡蚊子很多。散會之後回到宿舍睡覺時,看見桌子上有蚊香,卻沒有架子。我想出一個辦法:將一盤蚊香放在下面充作架子,就把蚊香點燃起來。睡了不久,我被蚊香煙味弄醒,發現上下兩盤蚊香一起燃燒。我想到基督徒也是如此:弟兄姊妹在一起,一人熱心也會影響別人一同熱心起來。反過來說,一個人冷淡也會影響別人一同冷淡。我聽過有人說:「我是否熱心是我個人的事,與別人無關。」事實並非如此,一個人冷淡,他會發出冷氣,那些與他在一起的人就會冷淡下來。反之,一個熱心的基督徒會發出熱氣,使那些與他在一起的人也會熱心起來。一個愛主的人會影響別人也愛主。讓我們靠著主做恩典的出口,這是何等寶貴的一件事。 除舊換新,學像基督 「不要彼此說謊;因你們已經脱去舊人和舊人的行為,穿上了新人。這新人在知識上漸漸更新,正如造他主的形象。」(西三9-10) 這一種「更新」甚為重要,使我們愈來愈像主。這與羅馬書八章29節有同樣的意義,那裡說:「祂預先所知道的人,就預先定下效法祂兒子的模樣……。」這是神預定的旨意。 上述兩處經文告訴我們「漸漸更新」的方法:第一,「脱去舊人」;第二,「穿上新人」。 我記得,當我約十二歲時,在山東省青島市聽宋尚節博士講道。那天晚上他走上講台,好像一個大胖子,因為他穿了許多件的衣服。每一件衣服上寫了一種罪的名稱。當他講到對付一種罪時,就脱去一件衣服。這樣一件一件的脱去。脱完以後,跟著穿上一件一件的新衣服,上面寫著新人的各種屬靈的美德。這一種講道方式在我記憶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除舊換新是神在我們身上的旨意,也是我們追求的目標。但願我們認定這一個目標,像保羅所說:「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奬賞。」(腓三13-14) 我記得中日戰爭期間,我在中國大後方陝西省城固縣「國立西北聯合大學」的外文系讀書時,曾一度靈性退步。當時一對西教士獲邀請在該系授課,他們的名字是孔保羅牧師夫婦(Rev. & Mrs. Paul Contento)。有一段時間我的靈性有些後退,孔師母為我擔心。有一天,當她見到我時,伸出一根手指,對我說:「保羅說,我只有一件事。」講完就走開了。我明白她的意思:保羅只有一件事,而我卻有許多分心的事。這一種關心使我醒覺。我一直記念他們。後來孔師母推薦我到英國愛丁堡大學攻讀神學,畢業後回到香港事奉,實在是主的大恩典。
原載於《宣訊》67期,2005年7月,頁2。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彼此聯絡,一起長進
「持定元首。全身既然靠著祂,筋節得以相助聯絡,就因神大得長進。」(西二19)
教會是基督的身體,這身體上有許多肢體,互相連絡結合在一起。連絡得好的時候,身體就得以長進。因此教會的弟兄姊妹須有彼此的交通、團契、互相關懷。這是非常重要的。我發現有的教會傳道人講道很好,但教會不一定興旺,因為會眾聽慣了,沒有什麼感動。但是如果教會裡面有肢體之間的美好交通,一起祈禱、交通、見證、互相關懷、勉勵,教會就興旺,弟兄得到造就。這不是說講道不重要,但是在講道之外若沒有肢體交通,就有很大的缺欠。我事奉主已經五十多年,觀察了很多教會,獲得一個結論:單單講道仍然不足。那些真正蒙恩靈性長進的教會,都是多有肢體交通。
有一次,我到香港長洲去,在一個夏令營地舉行的夏令會中講道,那裡蚊子很多。散會之後回到宿舍睡覺時,看見桌子上有蚊香,卻沒有架子。我想出一個辦法:將一盤蚊香放在下面充作架子,就把蚊香點燃起來。睡了不久,我被蚊香煙味弄醒,發現上下兩盤蚊香一起燃燒。我想到基督徒也是如此:弟兄姊妹在一起,一人熱心也會影響別人一同熱心起來。反過來說,一個人冷淡也會影響別人一同冷淡。我聽過有人說:「我是否熱心是我個人的事,與別人無關。」事實並非如此,一個人冷淡,他會發出冷氣,那些與他在一起的人就會冷淡下來。反之,一個熱心的基督徒會發出熱氣,使那些與他在一起的人也會熱心起來。一個愛主的人會影響別人也愛主。讓我們靠著主做恩典的出口,這是何等寶貴的一件事。
除舊換新,學像基督
「不要彼此說謊;因你們已經脱去舊人和舊人的行為,穿上了新人。這新人在知識上漸漸更新,正如造他主的形象。」(西三9-10)
這一種「更新」甚為重要,使我們愈來愈像主。這與羅馬書八章29節有同樣的意義,那裡說:「祂預先所知道的人,就預先定下效法祂兒子的模樣……。」這是神預定的旨意。
上述兩處經文告訴我們「漸漸更新」的方法:第一,「脱去舊人」;第二,「穿上新人」。
我記得,當我約十二歲時,在山東省青島市聽宋尚節博士講道。那天晚上他走上講台,好像一個大胖子,因為他穿了許多件的衣服。每一件衣服上寫了一種罪的名稱。當他講到對付一種罪時,就脱去一件衣服。這樣一件一件的脱去。脱完以後,跟著穿上一件一件的新衣服,上面寫著新人的各種屬靈的美德。這一種講道方式在我記憶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除舊換新是神在我們身上的旨意,也是我們追求的目標。但願我們認定這一個目標,像保羅所說:「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奬賞。」(腓三13-14)
我記得中日戰爭期間,我在中國大後方陝西省城固縣「國立西北聯合大學」的外文系讀書時,曾一度靈性退步。當時一對西教士獲邀請在該系授課,他們的名字是孔保羅牧師夫婦(Rev. & Mrs. Paul Contento)。有一段時間我的靈性有些後退,孔師母為我擔心。有一天,當她見到我時,伸出一根手指,對我說:「保羅說,我只有一件事。」講完就走開了。我明白她的意思:保羅只有一件事,而我卻有許多分心的事。這一種關心使我醒覺。我一直記念他們。後來孔師母推薦我到英國愛丁堡大學攻讀神學,畢業後回到香港事奉,實在是主的大恩典。
重聚營營歌《建道家、建道情》
原載於《建道通訊》104期,1996年6月,頁16。
原載於《建道通訊》104期,1996年6月,頁16。 詞:滕近輝 曲:林子揚 海浪拍岸岩,聲聲入夢,再挑建道情。 四載海闊天空,窗前獻身壯志話心聲。 建道一家,靈裡友情,歌頌祈禱,祈禱歌頌。 憂喜甘苦與共,盡向施恩寶座前陳情。 如今各奔西東,祭壇聖火仍然熊熊? 如今各奔西東,祭壇聖火仍然熊熊? 互禱互勉奮進終全程!奮進終全程!奮進終全程!
原載於《建道通訊》104期,1996年6月,頁16。
詞:滕近輝
曲:林子揚
海浪拍岸岩,聲聲入夢,再挑建道情。
四載海闊天空,窗前獻身壯志話心聲。
建道一家,靈裡友情,歌頌祈禱,祈禱歌頌。
憂喜甘苦與共,盡向施恩寶座前陳情。
如今各奔西東,祭壇聖火仍然熊熊?
如今各奔西東,祭壇聖火仍然熊熊?
互禱互勉奮進終全程!奮進終全程!奮進終全程!
悼念滕近輝師母
原載於《建道通訊》91期,1993年3月,頁5。
原載於《建道通訊》91期,1993年3月,頁5。 滕師母、傅忠愛校友已於一月二十八日在美國紐約奈亞寓所安息主懷,終年六十四歲,安息禮拜亦已於一月三十日在美國舉行。滕師母為建道遷港後首屆畢業生之一(一九五一年),與本院永遠榮譽院長滕近輝牧師結婚四十年,培育六名兒子並一生忠心襄助滕牧師的事奉,令滕牧師的事奉無後顧之憂,實為賢妻良母。滕師母生性樂觀虔誠愛主,熱心主工,為後進之典範。滕師母自九二年春發現患上癌症後,幾經診治無效終於脫離病魔纏繞,安息主懷,深信作工的果效隨著她。我們深切懷念她。請眾建道之友及校友確切紀念主忠心僕人滕牧師及其家人,更求主繼續大大使用滕牧師未來的事奉,造益普世及華人教會。
原載於《建道通訊》91期,1993年3月,頁5。
滕師母、傅忠愛校友已於一月二十八日在美國紐約奈亞寓所安息主懷,終年六十四歲,安息禮拜亦已於一月三十日在美國舉行。滕師母為建道遷港後首屆畢業生之一(一九五一年),與本院永遠榮譽院長滕近輝牧師結婚四十年,培育六名兒子並一生忠心襄助滕牧師的事奉,令滕牧師的事奉無後顧之憂,實為賢妻良母。滕師母生性樂觀虔誠愛主,熱心主工,為後進之典範。滕師母自九二年春發現患上癌症後,幾經診治無效終於脫離病魔纏繞,安息主懷,深信作工的果效隨著她。我們深切懷念她。請眾建道之友及校友確切紀念主忠心僕人滕牧師及其家人,更求主繼續大大使用滕牧師未來的事奉,造益普世及華人教會。
懷念滕近輝師母(一封無法投遞的信)
原載於《建道通訊》91期,1993年3月,頁5。
原載於《建道通訊》91期,1993年3月,頁5。 滕近輝師母,傅忠愛女士(1951班校友),在世六十四載,便先被神接回天家。按人來說,她仍未踏上高齡,便先離開我們,實在感到非常惋惜。但深知她已息了世上被疾病纏累的痛苦,先回到神的家中,有一天必會再相見,叫我們稍得安慰。下面藉一封無法投遞的信箋,來表達我們對她一生的敬意與懷念。 滕師母︰我們懷念您 自您從建道畢業後,四十多年來,盡心竭力以歌聲傳揚真理信息,以愛維繫姊妹們的信心,以神賦您的恩賜,全力投入教會各項聖工,您「火熱」事主不間斷的表現,叫我們從心底裏對您發出敬佩之情。 滕師母:我們懷念您 由您年青到您步入人生的終點,您那清淡年華的形象,您那簡樸的家居生活模式,您對物質的一無所求,一無所羡,願意為主而活,為主「喫苦」的態度,叫我們想起便肅然起敬。 滕師母:我們懷念您 從北角堂到灣仔堂、到跑馬地堂、黃竹坑堂、華基堂;由香港到九龍、到新界、到印尼、到紐約,您與滕牧師同心並肩建立教會;您那願為主去宣教植堂的「開荒」精神,充份表現出巾幗不讓鬚眉的氣質。 滕師母:我們懷念您 願您一生持守著建道「火熱、喫苦、開荒」精神的美好榜樣,能成為建道家每一位成員的典範! 然 九三年二月十三日
原載於《建道通訊》91期,1993年3月,頁5。
滕近輝師母,傅忠愛女士(1951班校友),在世六十四載,便先被神接回天家。按人來說,她仍未踏上高齡,便先離開我們,實在感到非常惋惜。但深知她已息了世上被疾病纏累的痛苦,先回到神的家中,有一天必會再相見,叫我們稍得安慰。下面藉一封無法投遞的信箋,來表達我們對她一生的敬意與懷念。
滕師母︰我們懷念您
自您從建道畢業後,四十多年來,盡心竭力以歌聲傳揚真理信息,以愛維繫姊妹們的信心,以神賦您的恩賜,全力投入教會各項聖工,您「火熱」事主不間斷的表現,叫我們從心底裏對您發出敬佩之情。
滕師母:我們懷念您
由您年青到您步入人生的終點,您那清淡年華的形象,您那簡樸的家居生活模式,您對物質的一無所求,一無所羡,願意為主而活,為主「喫苦」的態度,叫我們想起便肅然起敬。
滕師母:我們懷念您
從北角堂到灣仔堂、到跑馬地堂、黃竹坑堂、華基堂;由香港到九龍、到新界、到印尼、到紐約,您與滕牧師同心並肩建立教會;您那願為主去宣教植堂的「開荒」精神,充份表現出巾幗不讓鬚眉的氣質。
滕師母:我們懷念您
願您一生持守著建道「火熱、喫苦、開荒」精神的美好榜樣,能成為建道家每一位成員的典範!
然
九三年二月十三日
滕近輝牧師歡送會後記
作者:李關婉芬
原載於《建道通訊》69期,1987年8月,2頁。
作者:李關婉芬原載於《建道通訊》69期,1987年8月,2頁。 我們所敬愛的滕近輝牧師將於七月底遠赴美國乃役神學院肩負當地華人道學碩士課程工作,是以學院特地預備在六月十日的早上為滕牧師舉行歡途會,是次歡途會有如下的特色: 1.攻其不備:為免滕牧師有所推卻、學院只是邀請滕牧師作專題分享。 當天早上滕牧師在往長洲的渡輪上偶遇曾仲愚牧師同往建道時,想必定「有所懷疑」;多得曾牧師堅守諾言,未有洩露長洲之行的目的。 2.笑話連篇:當日的司儀可能是心情緊張及太過文藝化,竟將開場白的「減輕」說成「息了」,致令大家發出會心微笑。及後由曾仲愚牧師致詞,未知是否太高興之故,曾牧師竟改為臨時述史,披露了滕牧師與建道間鮮為人知的歷史,引得哄堂大笑。 3.心曲盡獻:歡送會由教職員以「事奉耶穌蒙福」——詩作序曲,繼由各班以詩歌或表演顯示對滕牧師的心意,雖則佔用了最多時間,但卻能扣人心弦。 4.物輕情重:最後,每班均預備了精緻的禮物送予滕牧師。其中要以張慕皚院長代表院方致送的禮物最具深意——近輝樓金鑰匙,意表學院歡迎滕牧師隨時再回「建道」家。 歡送會過後,我們的代禱亦要隨滕牧師的出發而切實開始!
作者:李關婉芬
原載於《建道通訊》69期,1987年8月,2頁。
我們所敬愛的滕近輝牧師將於七月底遠赴美國乃役神學院肩負當地華人道學碩士課程工作,是以學院特地預備在六月十日的早上為滕牧師舉行歡途會,是次歡途會有如下的特色:
1.攻其不備:為免滕牧師有所推卻、學院只是邀請滕牧師作專題分享。
當天早上滕牧師在往長洲的渡輪上偶遇曾仲愚牧師同往建道時,想必定「有所懷疑」;多得曾牧師堅守諾言,未有洩露長洲之行的目的。
2.笑話連篇:當日的司儀可能是心情緊張及太過文藝化,竟將開場白的「減輕」說成「息了」,致令大家發出會心微笑。及後由曾仲愚牧師致詞,未知是否太高興之故,曾牧師竟改為臨時述史,披露了滕牧師與建道間鮮為人知的歷史,引得哄堂大笑。
3.心曲盡獻:歡送會由教職員以「事奉耶穌蒙福」——詩作序曲,繼由各班以詩歌或表演顯示對滕牧師的心意,雖則佔用了最多時間,但卻能扣人心弦。
4.物輕情重:最後,每班均預備了精緻的禮物送予滕牧師。其中要以張慕皚院長代表院方致送的禮物最具深意——近輝樓金鑰匙,意表學院歡迎滕牧師隨時再回「建道」家。
歡送會過後,我們的代禱亦要隨滕牧師的出發而切實開始!
滕牧師訪問記:事奉的動力——主的恩典
原載於《建道通訊》69期,1987年8月,頁2。
原載於《建道通訊》69期,1987年8月,頁2。 我們所尊敬的滕近輝牧師,三十多年來一直在華人教會中多元化地事奉主,服事眾教會及弟兄姊妹,是位靈力充沛的教會領袖。有關他個人與主相交的經歷、預備信息的經過及平靜安穩的秘訣,是任何一位盼望靈命長進及更踏實事奉主的人所不可忽視的。 滕牧師認為與主靈交是日常生活中的主要項目,每日接觸神的話語所用的時間,可分兩方面: 1﹒靈修性讀經——每讀一段經文,抓住信息要點,把要點與自己的情況及需要連在一起,再根據這些要點祈禱。由靈修性祈禱再進入為各方面需要代禱。數十年來,每日都有不同的內容,每日都有新鮮的感覺。 2﹒研究性讀經——為講道、為教書而深入研究聖經,是有興趣、活潑的。注意經文的深入意思,如有疑問及不清楚時便查原文聖經,對聖經認識了解,隨時都會有幫助。 預備信息方面,可分三方面來說: 1﹒領會講道——多數是冬夏令會或特別聚會,講題是被指定的,按照所指定的題目講道,可幫助自己對神的話語深一步思想,也注意到平時忽視及不喜歡的題目,讓自己有均衡發展。由於教會籌備者事前要求大綱,必須清楚的詳盡的預備,對自己也是個很好的訓練。 2﹒查經講道——由於在北宣帶領每個星期四的查經祈禱會,常常按卷查經,要有題目及講義,需要眉目清楚,讓弟兄姊妹容易掌握信息要點,故三十多年來,聖經內很多重要書卷都查過了,對自己的研經有很大幫助。 3﹒主日講道——在預備方面多是自己平時讀經的心得或感受,在平時發現弟兄姊妹的需要,便會拿出來分享,有時也會按實際需要作出適時的教導。三十多年來,已講過三千篇以上的講章了。 滕牧師感謝北角宣道會給他有相當自由去協助其他機構的事工,執事們看到神國度的多方面需要,而讓他按心中感動幫助其他機構,使他能超越堂會事奉主。 至於時間安排方面,除打理北宣本堂主要工作外,可按工作重要性來安排時間,一直運用優先次序的原則,不容許次要的事佔去自己的時間。在工作中有交託的態度,把有限的時間善於運用,一切交託神,內心保持平靜,凡事以屬靈的重要性來決定取捨。 滕牧師永遠會把靈修生活及講道放在第一位,寫作是講道的副產品。在神學院教書是預備講章的最大幫助,備課時要看參攷書,從書內吸收材料可用在講道上,神學院的工作與教會的工作能充份配合。 滕牧師強調有信息與弟兄姊妺分享全是靠著神的恩典。神的恩典是事奉的動力,做事時祇要專心去做,清楚感受神的幫助,有暢順的思路,全心全意倚靠祂及榮耀祂,祂夠用的恩典必會隨時地臨到事奉祂的人,叫他們超越自己的能力而作成,總之,事奉就是靠主的恩典。
原載於《建道通訊》69期,1987年8月,頁2。
我們所尊敬的滕近輝牧師,三十多年來一直在華人教會中多元化地事奉主,服事眾教會及弟兄姊妹,是位靈力充沛的教會領袖。有關他個人與主相交的經歷、預備信息的經過及平靜安穩的秘訣,是任何一位盼望靈命長進及更踏實事奉主的人所不可忽視的。
滕牧師認為與主靈交是日常生活中的主要項目,每日接觸神的話語所用的時間,可分兩方面:
1﹒靈修性讀經——每讀一段經文,抓住信息要點,把要點與自己的情況及需要連在一起,再根據這些要點祈禱。由靈修性祈禱再進入為各方面需要代禱。數十年來,每日都有不同的內容,每日都有新鮮的感覺。
2﹒研究性讀經——為講道、為教書而深入研究聖經,是有興趣、活潑的。注意經文的深入意思,如有疑問及不清楚時便查原文聖經,對聖經認識了解,隨時都會有幫助。
預備信息方面,可分三方面來說:
1﹒領會講道——多數是冬夏令會或特別聚會,講題是被指定的,按照所指定的題目講道,可幫助自己對神的話語深一步思想,也注意到平時忽視及不喜歡的題目,讓自己有均衡發展。由於教會籌備者事前要求大綱,必須清楚的詳盡的預備,對自己也是個很好的訓練。
2﹒查經講道——由於在北宣帶領每個星期四的查經祈禱會,常常按卷查經,要有題目及講義,需要眉目清楚,讓弟兄姊妹容易掌握信息要點,故三十多年來,聖經內很多重要書卷都查過了,對自己的研經有很大幫助。
3﹒主日講道——在預備方面多是自己平時讀經的心得或感受,在平時發現弟兄姊妹的需要,便會拿出來分享,有時也會按實際需要作出適時的教導。三十多年來,已講過三千篇以上的講章了。
滕牧師感謝北角宣道會給他有相當自由去協助其他機構的事工,執事們看到神國度的多方面需要,而讓他按心中感動幫助其他機構,使他能超越堂會事奉主。
至於時間安排方面,除打理北宣本堂主要工作外,可按工作重要性來安排時間,一直運用優先次序的原則,不容許次要的事佔去自己的時間。在工作中有交託的態度,把有限的時間善於運用,一切交託神,內心保持平靜,凡事以屬靈的重要性來決定取捨。
滕牧師永遠會把靈修生活及講道放在第一位,寫作是講道的副產品。在神學院教書是預備講章的最大幫助,備課時要看參攷書,從書內吸收材料可用在講道上,神學院的工作與教會的工作能充份配合。
滕牧師強調有信息與弟兄姊妺分享全是靠著神的恩典。神的恩典是事奉的動力,做事時祇要專心去做,清楚感受神的幫助,有暢順的思路,全心全意倚靠祂及榮耀祂,祂夠用的恩典必會隨時地臨到事奉祂的人,叫他們超越自己的能力而作成,總之,事奉就是靠主的恩典。
在事奉上的長進──從歌羅西書中看屬靈的長進(三)
原載於《宣訊》66期,2005年6月,頁2。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原載於《宣訊》66期,2005年6月,頁2。[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照祂榮耀的權能,得以在各樣的力上加力,好叫你們凡事歡歡喜喜的忍耐寬容。」(西一11) 歡歡喜喜,忍耐寬容 「力上加力」表示豐富的力量。感謝主,我們可以隨時從主那裡領受豐富的力量。我們時時、事事都需要力量;我將特別需要力量的一件事提出來,就是事奉。在事奉上需要進步,而進步需要力量。 這一節經文告訴我們,當我們「力上加力」時,就產生「歡歡喜喜的忍耐寬容」如果一個人沒有力量,他就會失去「歡歡喜喜」,開始怨天尤人、嘆氣,心靈枯乾。反過來講:什麼時候一個人一面事奉一面歌唱,你就知道他心中有力量。這樣的事奉蒙神悅納。同時自己與別人皆得益處。當我在事奉中感覺勉強,要別人推動我們,才肯去做,就表示我已經失去力量。有力量就有歡喜與「忍耐寬容」。 「忍耐」是對工作,「寬容」是對人。我們在事奉中難免有工作上的難處,這時候就需要忍耐;有時在人事上有難處,就需要寬容。不僅忍耐寬容,並且是「歡歡喜喜的忍耐寬容」。當我們在事奉中看見這樣表現的人,我們會深受感動。我們應為他們感謝神。 我見過一位八十八歲的姊妹,她因年老不能在教會裡面做什麼。但她仍有一顆願意事奉主的心。有一天她發現了一件可以為主作的事:教會裡的公用聖經有一部分已經破損,她就用透明膠紙把它們黏連起來。有些聖經的外殼有殘損的,她就把它們修整好。過了一段時間,禮拜堂的聖經都好看了。沒有人要她去作這件事,是主的愛激勵她而作的。當我發現這一件事的時候,好像聽了一篇最好的講章,很受感動。在神的家中,大小的事都需要愛主的人去作,而且是歡歡喜喜的去作。 為主而作,絕不馬虎 有一天,我很早到教會去,發現教會的一位女執事在那裡擦窗戶。她怕被人看見,所以很早就到教會去作這一件事。其實教會裡有工人,並不需要她作這一件事。她的家境富有,有兩三個女傭,她自己不需要作什麼。如果不是主的愛激勵她,她決不會這樣作。而且她不願意被別人知道,完全是為了主。我看見以後,立刻離開。一直到今天她仍未知我已看見她這樣作。我感覺這是她與主之間很神聖的一件事。我為她感謝主。她所作的正如歌羅西書三章23節所說的:「無論作什麼,都要從心裡作,像是給主作的,不是給人作的。」 意大利著名畫家米開朗基羅,他在一座禮拜堂的天花板上繪畫,有時整天在高架上仰臥作畫,非常細心。有人對他說:「這麼高的地方,誰會看得清楚,隨便一點不要緊。」他回答說:「不能馬虎,我知道,神知道。」這是一種為神工作的精神。
原載於《宣訊》66期,2005年6月,頁2。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照祂榮耀的權能,得以在各樣的力上加力,好叫你們凡事歡歡喜喜的忍耐寬容。」(西一11)
歡歡喜喜,忍耐寬容
「力上加力」表示豐富的力量。感謝主,我們可以隨時從主那裡領受豐富的力量。我們時時、事事都需要力量;我將特別需要力量的一件事提出來,就是事奉。在事奉上需要進步,而進步需要力量。
這一節經文告訴我們,當我們「力上加力」時,就產生「歡歡喜喜的忍耐寬容」如果一個人沒有力量,他就會失去「歡歡喜喜」,開始怨天尤人、嘆氣,心靈枯乾。反過來講:什麼時候一個人一面事奉一面歌唱,你就知道他心中有力量。這樣的事奉蒙神悅納。同時自己與別人皆得益處。當我在事奉中感覺勉強,要別人推動我們,才肯去做,就表示我已經失去力量。有力量就有歡喜與「忍耐寬容」。
「忍耐」是對工作,「寬容」是對人。我們在事奉中難免有工作上的難處,這時候就需要忍耐;有時在人事上有難處,就需要寬容。不僅忍耐寬容,並且是「歡歡喜喜的忍耐寬容」。當我們在事奉中看見這樣表現的人,我們會深受感動。我們應為他們感謝神。
我見過一位八十八歲的姊妹,她因年老不能在教會裡面做什麼。但她仍有一顆願意事奉主的心。有一天她發現了一件可以為主作的事:教會裡的公用聖經有一部分已經破損,她就用透明膠紙把它們黏連起來。有些聖經的外殼有殘損的,她就把它們修整好。過了一段時間,禮拜堂的聖經都好看了。沒有人要她去作這件事,是主的愛激勵她而作的。當我發現這一件事的時候,好像聽了一篇最好的講章,很受感動。在神的家中,大小的事都需要愛主的人去作,而且是歡歡喜喜的去作。
為主而作,絕不馬虎
有一天,我很早到教會去,發現教會的一位女執事在那裡擦窗戶。她怕被人看見,所以很早就到教會去作這一件事。其實教會裡有工人,並不需要她作這一件事。她的家境富有,有兩三個女傭,她自己不需要作什麼。如果不是主的愛激勵她,她決不會這樣作。而且她不願意被別人知道,完全是為了主。我看見以後,立刻離開。一直到今天她仍未知我已看見她這樣作。我感覺這是她與主之間很神聖的一件事。我為她感謝主。她所作的正如歌羅西書三章23節所說的:「無論作什麼,都要從心裡作,像是給主作的,不是給人作的。」 意大利著名畫家米開朗基羅,他在一座禮拜堂的天花板上繪畫,有時整天在高架上仰臥作畫,非常細心。有人對他說:「這麼高的地方,誰會看得清楚,隨便一點不要緊。」他回答說:「不能馬虎,我知道,神知道。」這是一種為神工作的精神。
在認識神上長進──從歌羅西書中看屬靈的長進(二)
原載於《宣訊》65期,2005年5月,頁2。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原載於《宣訊》65期,2005年5月,頁2。[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以悟性認識神 歌羅西書一章9至10節:「因此,我們自從聽見的日子,也就為你們不住的禱告祈求,願你們在一切屬靈的智慧悟性上,滿心知道神的旨意;好叫你們行事為人對得起主,凡事蒙祂喜悅,在一切善事上結果子,漸漸的多知道神。」 當我們讀這兩節經文的時候,好像覺得有點矛盾:既然已經「滿心知道神的旨意」,「滿心」就是一百分,怎麼可能在下文又說:「漸漸的多知道神」?這好像是矛盾,其實不是矛盾,因為這兩節經文的範圍不同。第9節是講「智慧與悟性」,這是指知識方面的了解,而第10節是進入生活的圈子裡面:「行事為人對得起主,凡事蒙祂喜悅,在一切善事上結果子。」 有人問:「悟性」與理性之間有什麼分別?悟性是靈光照過的理性。一個人單憑理性不能認識神,但是聖靈光照他的理性,使他的理性變為悟性,他就能悟解神是怎樣的一位神。 有些人讀大學教育系,畢業後繼續讀碩士、博士,這時我們是否可以稱呼他們為「教育家」呢?還不能。我們只能稱呼他們為「教育學家」。直到他們在教育界作育英才,善於教導,有很好的成績,那時我們稱他們為教育家,因為他們把理論都實行出來了。 以渴慕的心祈禱 我們需要屬靈的知識,這是很重要的,因為知識是智慧的基礎。智慧與知識有什麼分別?智慧是知識的活潑運用。有人頭腦裡面裝滿了書本的知識,而不會運用。有人把這樣的人叫做「書呆子」。基督徒可能在頭腦中滿有神的話,但是不曉得怎樣把它實踐出來。有人說了一句話很有意思:「認識聖經與認識神是兩回事。」聖靈的光照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在聖靈的光照中我們看見主的形象在聖經中返照出來。然後在聖靈繼續的工作中,我們漸漸變成主的樣式。這正是保羅在哥林多後書三章18節所說的:「我們眾人既然敞著臉得以看見主的榮光,好像從鏡子裡返照,就變成主的形狀,榮上加榮,如同從主的靈變成的。」這是屬靈的映象術,使基督的形象彰顯在我們的面上。讀經的目標就是「變成主的形狀」。 有人問我自己是怎樣讀經的,我幾十年來一直用一方法,就是我靈修的時候,讀一段經文,然後按經文的內容來祈禱。這樣立志使經文與我的生活打成一片。這就是所謂「生命讀經」。當我如此作的時候,發現每天的祈禱都是新鮮的。如果我們只為所想到的事項而祈禱,就會千篇一律了。神所垂聽的祈禱是由渴慕之心所發出來的祈禱。 以懇切的態度禱告 主耶穌說:「祈求,就給你們;……叩門,就給你們開門。」(太七7)「祈求」與「叩門」有什麼分別?主耶穌是否在修辭?不是。一個叩門的人,相信屋內有人,所以叩了再叩,一直到開門為止。主既然應許給我們開門,那麼我們可以憑信心抓住祂的應許而祈求。 主耶穌向門徒發出關於祈禱的另一個信息:「常常禱告,不可灰心。」(路十八1) 祈禱是一個反合性的信息:一方面主要我們常常禱告,另一方面祂提醒我們不可以為「話多了必蒙垂聽」(太六7),最重要的是信心與懇切。 主耶穌自己為我們留下了最好的榜樣:祂在客西馬尼園中三次懇切祈求父神救祂脱離十字架上的痛苦(太二十六39、42、44)。但是另一方面,祂對父神說:「我父啊,倘若可行,求祢叫這杯離開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祢的意思。」祂重複的說了三次。 保羅也曾「三次求過主,叫這刺離開我」(林後十二8),但是他也像耶穌一樣,最後接受了主的安慰:「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林後十二9)保羅發出最後信心的呼聲:「我什麼時候軟弱,什麼時候就剛強了!」(林後十二10) 求主幫助我們在認識神上有長進。
原載於《宣訊》65期,2005年5月,頁2。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以悟性認識神
歌羅西書一章9至10節:「因此,我們自從聽見的日子,也就為你們不住的禱告祈求,願你們在一切屬靈的智慧悟性上,滿心知道神的旨意;好叫你們行事為人對得起主,凡事蒙祂喜悅,在一切善事上結果子,漸漸的多知道神。」
當我們讀這兩節經文的時候,好像覺得有點矛盾:既然已經「滿心知道神的旨意」,「滿心」就是一百分,怎麼可能在下文又說:「漸漸的多知道神」?這好像是矛盾,其實不是矛盾,因為這兩節經文的範圍不同。第9節是講「智慧與悟性」,這是指知識方面的了解,而第10節是進入生活的圈子裡面:「行事為人對得起主,凡事蒙祂喜悅,在一切善事上結果子。」
有人問:「悟性」與理性之間有什麼分別?悟性是靈光照過的理性。一個人單憑理性不能認識神,但是聖靈光照他的理性,使他的理性變為悟性,他就能悟解神是怎樣的一位神。
有些人讀大學教育系,畢業後繼續讀碩士、博士,這時我們是否可以稱呼他們為「教育家」呢?還不能。我們只能稱呼他們為「教育學家」。直到他們在教育界作育英才,善於教導,有很好的成績,那時我們稱他們為教育家,因為他們把理論都實行出來了。
以渴慕的心祈禱
我們需要屬靈的知識,這是很重要的,因為知識是智慧的基礎。智慧與知識有什麼分別?智慧是知識的活潑運用。有人頭腦裡面裝滿了書本的知識,而不會運用。有人把這樣的人叫做「書呆子」。基督徒可能在頭腦中滿有神的話,但是不曉得怎樣把它實踐出來。有人說了一句話很有意思:「認識聖經與認識神是兩回事。」聖靈的光照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在聖靈的光照中我們看見主的形象在聖經中返照出來。然後在聖靈繼續的工作中,我們漸漸變成主的樣式。這正是保羅在哥林多後書三章18節所說的:「我們眾人既然敞著臉得以看見主的榮光,好像從鏡子裡返照,就變成主的形狀,榮上加榮,如同從主的靈變成的。」這是屬靈的映象術,使基督的形象彰顯在我們的面上。讀經的目標就是「變成主的形狀」。
有人問我自己是怎樣讀經的,我幾十年來一直用一方法,就是我靈修的時候,讀一段經文,然後按經文的內容來祈禱。這樣立志使經文與我的生活打成一片。這就是所謂「生命讀經」。當我如此作的時候,發現每天的祈禱都是新鮮的。如果我們只為所想到的事項而祈禱,就會千篇一律了。神所垂聽的祈禱是由渴慕之心所發出來的祈禱。
以懇切的態度禱告
主耶穌說:「祈求,就給你們;……叩門,就給你們開門。」(太七7)「祈求」與「叩門」有什麼分別?主耶穌是否在修辭?不是。一個叩門的人,相信屋內有人,所以叩了再叩,一直到開門為止。主既然應許給我們開門,那麼我們可以憑信心抓住祂的應許而祈求。
主耶穌向門徒發出關於祈禱的另一個信息:「常常禱告,不可灰心。」(路十八1)
祈禱是一個反合性的信息:一方面主要我們常常禱告,另一方面祂提醒我們不可以為「話多了必蒙垂聽」(太六7),最重要的是信心與懇切。
主耶穌自己為我們留下了最好的榜樣:祂在客西馬尼園中三次懇切祈求父神救祂脱離十字架上的痛苦(太二十六39、42、44)。但是另一方面,祂對父神說:「我父啊,倘若可行,求祢叫這杯離開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祢的意思。」祂重複的說了三次。
保羅也曾「三次求過主,叫這刺離開我」(林後十二8),但是他也像耶穌一樣,最後接受了主的安慰:「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林後十二9)保羅發出最後信心的呼聲:「我什麼時候軟弱,什麼時候就剛強了!」(林後十二10)
求主幫助我們在認識神上有長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