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鷹返老還童──滕近輝牧師九秩壽筵記趣
作者:編輯室
原載於《宣訊》147期,2012年3月,頁3。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作者:編輯室原載於《宣訊》147期,2012年3月,頁3。[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問及今年幾歲時,滕近輝牧師答道:「我今年十九歲,明年就十八歲。」區聯會一眾執委及辦公室主管同工,立時大笑,知道滕牧師今天精神大佳,特別風趣幽默。 一月十八日中午,宣道會區聯會在酒店訂了兩圍枱,慶祝牧顧長滕近輝牧師九秩壽辰(滕牧師生於一九二二年農曆一月十五日)。滕牧師近年體能漸差,有時須以輪椅出入,當天也是坐著輪椅到來。但到場後,竟有問必答,還會開玩笑。 區聯會邀請執委許蓮華姊妹畫了一張水彩肖像畫送給滕牧師,他看著就説:「這不是畫啊,這是照片嘛!」大家都樂了。執委蕭如發牧師以打油詩為滕牧師祝壽後,滕牧師為表示自己身壯力健,就擺出「手膼起𦟌」的姿勢,還裝作在打拳。他在席前和席後高歌幾曲,更重複唱頌:「耶穌愛我萬不錯,因有聖書告訴我……」 滕張佳音師母説,這首兒童聖詩是滕牧師近年的「飲歌」之一。原來約十年前,滕牧師跟師母回鄉省親,但滕牧師的二姐因多經憂患,神智不清,對造訪毫無反應。滕牧師相當失望,準備離去時與師母為她祈禱,然後二姐就哼起這歌,説:「我是基督徒,我父親是滕景瑞牧師。」最後她還認出「懷智」(滕牧師小時的名字)來。滕牧師深感安慰,認定小時候的宗教教育,能植根人心,往後就時常唱頌這詩。 滕牧師喜歡「飲茶」,所以壽筵裡包括好些廣式點心,滕牧師自然大快朵頤。後來他看見菜餚有剩,就逐一分配誰吃甚麼,一位位獨當一面的「大牧」,此時都成了順服的「晚輩」。滕牧師看見區聯會主席蕭壽華牧師那麼「消瘦」,更著他努力加餐飯。 壽筵盡興而散,看見滕牧師如鷹返老還童,大家都不禁發出「都是恩典」的讚歎。
作者:編輯室
原載於《宣訊》147期,2012年3月,頁3。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問及今年幾歲時,滕近輝牧師答道:「我今年十九歲,明年就十八歲。」區聯會一眾執委及辦公室主管同工,立時大笑,知道滕牧師今天精神大佳,特別風趣幽默。
一月十八日中午,宣道會區聯會在酒店訂了兩圍枱,慶祝牧顧長滕近輝牧師九秩壽辰(滕牧師生於一九二二年農曆一月十五日)。滕牧師近年體能漸差,有時須以輪椅出入,當天也是坐著輪椅到來。但到場後,竟有問必答,還會開玩笑。
區聯會邀請執委許蓮華姊妹畫了一張水彩肖像畫送給滕牧師,他看著就説:「這不是畫啊,這是照片嘛!」大家都樂了。執委蕭如發牧師以打油詩為滕牧師祝壽後,滕牧師為表示自己身壯力健,就擺出「手膼起𦟌」的姿勢,還裝作在打拳。他在席前和席後高歌幾曲,更重複唱頌:「耶穌愛我萬不錯,因有聖書告訴我……」
滕張佳音師母説,這首兒童聖詩是滕牧師近年的「飲歌」之一。原來約十年前,滕牧師跟師母回鄉省親,但滕牧師的二姐因多經憂患,神智不清,對造訪毫無反應。滕牧師相當失望,準備離去時與師母為她祈禱,然後二姐就哼起這歌,説:「我是基督徒,我父親是滕景瑞牧師。」最後她還認出「懷智」(滕牧師小時的名字)來。滕牧師深感安慰,認定小時候的宗教教育,能植根人心,往後就時常唱頌這詩。
滕牧師喜歡「飲茶」,所以壽筵裡包括好些廣式點心,滕牧師自然大快朵頤。後來他看見菜餚有剩,就逐一分配誰吃甚麼,一位位獨當一面的「大牧」,此時都成了順服的「晚輩」。滕牧師看見區聯會主席蕭壽華牧師那麼「消瘦」,更著他努力加餐飯。
壽筵盡興而散,看見滕牧師如鷹返老還童,大家都不禁發出「都是恩典」的讚歎。
華人教會的瑰寶
作者:鄭子遴
原載於《宣訊》114期,2009年6月,頁6。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作者:鄭子遴原載於《宣訊》114期,2009年6月,頁6。[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潛心牧養傳主道:滕近輝牧師 滕牧師領導香港宣道會超過三十年,學貫中西,多次擔任國際性佈道會及宣教聚會講員,但他從不炫耀,只專心在牧養、宣教及教育的工作上,其足跡遍及六大洲四十個國家和地區。 他博學亦博愛。他以優異成績畢業於國立西北大學外文系,獲美國乃役學院頒授法學博士學位,精通中英語言,著作等身,如《路標》、《生命的事奉》、《偏差與平衡》,以及譯作《祈禱出來的能力》、《飲於能力之源》等都是信徒熟悉的作品。他又多番幫助經濟拮据的神學生和奉獻予開荒植堂的傳道人。 滕牧師專心向神的見證,是值得信徒學習的。他的新作《都是恩典──滕近輝回憶錄》記錄了他大半生的事奉歷程,他如何在困難的環境下開展宣道會北角堂的事工,如何在擴展上帝的國度中盡心盡力,例如他把翻譯得來的錢奉獻支持教會的開支等,讓我們更「貼身地」認識這位謙卑盡忠的神僕。這書初版不足三個月已售罄,修訂版亦隨即上市,願上帝大大使用本書,藉滕牧師的生命經歷激勵更多信徒盡心事奉。
作者:鄭子遴
原載於《宣訊》114期,2009年6月,頁6。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潛心牧養傳主道:滕近輝牧師
滕牧師領導香港宣道會超過三十年,學貫中西,多次擔任國際性佈道會及宣教聚會講員,但他從不炫耀,只專心在牧養、宣教及教育的工作上,其足跡遍及六大洲四十個國家和地區。
他博學亦博愛。他以優異成績畢業於國立西北大學外文系,獲美國乃役學院頒授法學博士學位,精通中英語言,著作等身,如《路標》、《生命的事奉》、《偏差與平衡》,以及譯作《祈禱出來的能力》、《飲於能力之源》等都是信徒熟悉的作品。他又多番幫助經濟拮据的神學生和奉獻予開荒植堂的傳道人。 滕牧師專心向神的見證,是值得信徒學習的。他的新作《都是恩典──滕近輝回憶錄》記錄了他大半生的事奉歷程,他如何在困難的環境下開展宣道會北角堂的事工,如何在擴展上帝的國度中盡心盡力,例如他把翻譯得來的錢奉獻支持教會的開支等,讓我們更「貼身地」認識這位謙卑盡忠的神僕。這書初版不足三個月已售罄,修訂版亦隨即上市,願上帝大大使用本書,藉滕牧師的生命經歷激勵更多信徒盡心事奉。
詩篇中的「福」
原載於《宣訊》114期,2009年6月,頁2。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原載於《宣訊》114期,2009年6月,頁2。[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福從何處來? 一、上帝是我的福分。(七十三26) 二、上帝要賜福給我們。(六十七7) 蒙受怎樣的福氣? 三、永遠的福樂。(十六11) 四、美福。(二十一3) 五、洪〔大〕福。(二十一6) 六、福杯滿溢。(二十三5) 七、蒙福。(七十二17) 八、有福。(七十二17) 九、我們的牛馱著滿馱,沒有人闖進來搶奪,也沒有人出去爭戰;我們的街市上也沒有哭號的聲音,遇見這光景的百姓便為有福。(一四四14-15) 怎樣的人可以蒙福? 十、凡投靠耶和華的人,都是有福的。(二12) 十一、耶和華賜福給義人。(五12) 十二、幫助貧窮的人有福了。(四十一1) 十三、耶和華所管教的人是有福的。(九十四12) 十四、仰望耶和華的人便為有福。(一四六5) 十五、有耶和華為他們上帝的人,這百姓便為有福。(一四四15) 十六、行為完全的人便為有福。(一一九1) 十七、一心尋求耶和華的人便為有福。(一一九2) 十八、敬畏耶和華的人,祂〔耶和華〕必賜福給他們。(一一五13) 十九、敬畏耶和華,遵行祂道的人便為有福。(一二八1) 二十、正直人的後代必要蒙福。(一二二2) 結語 二十一、我為你求福。(一二二9)
原載於《宣訊》114期,2009年6月,頁2。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福從何處來?
一、上帝是我的福分。(七十三26)
二、上帝要賜福給我們。(六十七7)
蒙受怎樣的福氣?
三、永遠的福樂。(十六11)
四、美福。(二十一3)
五、洪〔大〕福。(二十一6)
六、福杯滿溢。(二十三5)
七、蒙福。(七十二17)
八、有福。(七十二17)
九、我們的牛馱著滿馱,沒有人闖進來搶奪,也沒有人出去爭戰;我們的街市上也沒有哭號的聲音,遇見這光景的百姓便為有福。(一四四14-15)
怎樣的人可以蒙福?
十、凡投靠耶和華的人,都是有福的。(二12)
十一、耶和華賜福給義人。(五12)
十二、幫助貧窮的人有福了。(四十一1)
十三、耶和華所管教的人是有福的。(九十四12)
十四、仰望耶和華的人便為有福。(一四六5)
十五、有耶和華為他們上帝的人,這百姓便為有福。(一四四15)
十六、行為完全的人便為有福。(一一九1)
十七、一心尋求耶和華的人便為有福。(一一九2)
十八、敬畏耶和華的人,祂〔耶和華〕必賜福給他們。(一一五13)
十九、敬畏耶和華,遵行祂道的人便為有福。(一二八1)
二十、正直人的後代必要蒙福。(一二二2)
結語
二十一、我為你求福。(一二二9)
滕近輝牧師──信徒必要認識的牧者
作者:鄭子遴
原載於《宣訊》111期,2009年3月,頁6。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作者:鄭子遴原載於《宣訊》111期,2009年3月,頁6。[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他,曾為佈道家葛培理擔任即時傳譯;他,領導香港宣道會超過三十年,期間堂會數目增加一倍;他,是《生命聖詩》這本影響無數信徒靈命的詩歌集的主要翻譯者之一;他,是亞洲宣教運動重要的倡導者之一。筆者有幸聽過他多次講道,初信時首先拜讀的也是他的經典著作《生命的事奉》,以及譯作《祈禱出來的能力》、《飲於能力之源》。他的名字叫滕近輝。 滕牧師現年八十七歲,比詩人兼翻譯家余光中先生還要大七歲。余先生八十彌堅,還未有封筆的念頭,滕牧師比他更拚命,除了寫作,也在宣道會北角堂及其他聚會中講道,又替機構和堂會題字,這份對事奉的熱誠和毅力,絕對是信徒的榜樣。當筆者細讀他最新出版的回憶錄《都是恩典》,對這位「良牧」就更深廣地認識,簡單歸納為一句「既隱且揚,既博亦專」。 隱:滕牧師學貫中西,精通中外語言,多次擔任國際性佈道會及宣教聚會的主要講員,又是多間神學教育、宣教等機構的顧問及主席,但他從沒有伺機向人侃侃而談,或者穿梭於大小宴會,反而把精力放在牧養、宣教及教育上,因此,他並不是高曝光率的牧師,卻造就了無數的信徒,現今許多知名的牧者如蔡元雲醫生、華福總幹事李秀全牧師、香港宣道會區聯會總幹事姚添壽牧師等都是他曾牧養的小羊和門生。 楊:滕牧師隱藏自己,卻盡力宣揚福音。他説:「自我中心與以基督為中心永遠是對立的。」(《都是恩典》,頁69)他善用主給他講道和寫作的恩賜,到目前為止寫下超過三千篇的講章,宣教足跡遍及六大洲四十個國家和地區(詳列於《都是恩典》,頁66),是唯一一位華人被列入《宣教披荊斬棘史》一書的宣教士名單之中。他説自己年紀大,記憶力減退,但他在回憶錄中,記述了有名無名的信徒的見證,共四十一位之多!當中不乏一些瑣碎事,但只要能彰顯神的榮耀,他也細心記下,足證他專一記念主的事,而非炫耀自己的功德。 博:滕牧師的博,在於學問,亦在於愛心。於學問上,他畢業於國立西北大學外文系,成績優異;及後獲美國乃役學院頒授法學博士學位;曾與史托德博士在「第二屆亞洲福音會議」中分別負責查經。於愛心上,他曾幫助經濟拮据的神學生,每月定期奉獻經費給開荒植堂的傳道人,他未有為自己購置物業,只不斷供應主內肢體的需要,他出任許多機構的主席和顧問的崗位,為的只是扶掖後輩,只要碰到合適人選,便安然退下,絕不好大喜功、沽名釣譽。 專:他年少時曾被一位屬靈長者提醒:「保羅説他只有一件事」(腓三13),他明白 到自己因許多事分心了,從此專一尋求神。有神學院教授問他會否感到事奉忙碌,他説:「我每一個時段做一件事,完了再做另一件,不會忙。」(同上,頁58);有牧者請教他得力之源,他説:「我講道時便是休息。」這絕非故弄玄虛,而是專心向神的明證,東奔西跑,與人會面不絕,只會容易陷入馬大的窘境,抓不住馬利亞的福分。他曾激勵現任華福總幹事李秀全牧師要專一事奉主,這不僅是對李牧師説,也是向我們每一位信徒説的。 片言隻字難以言明滕牧師整個屬靈生命,但願《都是恩典》這本回憶錄能帶給華人教會一個祝福,讓更多信徒能認識這位「牧者中的牧者」,從而更專一的事奉神。
作者:鄭子遴
原載於《宣訊》111期,2009年3月,頁6。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他,曾為佈道家葛培理擔任即時傳譯;他,領導香港宣道會超過三十年,期間堂會數目增加一倍;他,是《生命聖詩》這本影響無數信徒靈命的詩歌集的主要翻譯者之一;他,是亞洲宣教運動重要的倡導者之一。筆者有幸聽過他多次講道,初信時首先拜讀的也是他的經典著作《生命的事奉》,以及譯作《祈禱出來的能力》、《飲於能力之源》。他的名字叫滕近輝。
滕牧師現年八十七歲,比詩人兼翻譯家余光中先生還要大七歲。余先生八十彌堅,還未有封筆的念頭,滕牧師比他更拚命,除了寫作,也在宣道會北角堂及其他聚會中講道,又替機構和堂會題字,這份對事奉的熱誠和毅力,絕對是信徒的榜樣。當筆者細讀他最新出版的回憶錄《都是恩典》,對這位「良牧」就更深廣地認識,簡單歸納為一句「既隱且揚,既博亦專」。
隱:滕牧師學貫中西,精通中外語言,多次擔任國際性佈道會及宣教聚會的主要講員,又是多間神學教育、宣教等機構的顧問及主席,但他從沒有伺機向人侃侃而談,或者穿梭於大小宴會,反而把精力放在牧養、宣教及教育上,因此,他並不是高曝光率的牧師,卻造就了無數的信徒,現今許多知名的牧者如蔡元雲醫生、華福總幹事李秀全牧師、香港宣道會區聯會總幹事姚添壽牧師等都是他曾牧養的小羊和門生。
楊:滕牧師隱藏自己,卻盡力宣揚福音。他説:「自我中心與以基督為中心永遠是對立的。」(《都是恩典》,頁69)他善用主給他講道和寫作的恩賜,到目前為止寫下超過三千篇的講章,宣教足跡遍及六大洲四十個國家和地區(詳列於《都是恩典》,頁66),是唯一一位華人被列入《宣教披荊斬棘史》一書的宣教士名單之中。他説自己年紀大,記憶力減退,但他在回憶錄中,記述了有名無名的信徒的見證,共四十一位之多!當中不乏一些瑣碎事,但只要能彰顯神的榮耀,他也細心記下,足證他專一記念主的事,而非炫耀自己的功德。
博:滕牧師的博,在於學問,亦在於愛心。於學問上,他畢業於國立西北大學外文系,成績優異;及後獲美國乃役學院頒授法學博士學位;曾與史托德博士在「第二屆亞洲福音會議」中分別負責查經。於愛心上,他曾幫助經濟拮据的神學生,每月定期奉獻經費給開荒植堂的傳道人,他未有為自己購置物業,只不斷供應主內肢體的需要,他出任許多機構的主席和顧問的崗位,為的只是扶掖後輩,只要碰到合適人選,便安然退下,絕不好大喜功、沽名釣譽。
專:他年少時曾被一位屬靈長者提醒:「保羅説他只有一件事」(腓三13),他明白
到自己因許多事分心了,從此專一尋求神。有神學院教授問他會否感到事奉忙碌,他説:「我每一個時段做一件事,完了再做另一件,不會忙。」(同上,頁58);有牧者請教他得力之源,他説:「我講道時便是休息。」這絕非故弄玄虛,而是專心向神的明證,東奔西跑,與人會面不絕,只會容易陷入馬大的窘境,抓不住馬利亞的福分。他曾激勵現任華福總幹事李秀全牧師要專一事奉主,這不僅是對李牧師説,也是向我們每一位信徒説的。
片言隻字難以言明滕牧師整個屬靈生命,但願《都是恩典》這本回憶錄能帶給華人教會一個祝福,讓更多信徒能認識這位「牧者中的牧者」,從而更專一的事奉神。
馬太福音中主耶穌所説的「福」
原載於《宣訊》111期,2009年3月,頁2。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原載於《宣訊》111期,2009年3月,頁2。[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天國子民的品格與福氣 一、耶穌説:「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五3) 二、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五4) 三、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即豐富之意〕。(五5) 四、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滿足之意〕。(五6) 五、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五7) 六、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上帝。(五8) 七、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上帝的兒子。(五9) 八、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五10) 九、人若因我辱罵你們,逼迫你們……你們就有福了!應當歡喜快樂,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大的,在你們以前的先知,人也是這樣逼迫他們。(五11-12) 十、凡不因我跌倒的就有福了!(十一6) 十一、主人來到,看見他這樣行,那僕人就有福了。(二十四46) 認識主的福氣 十二、你們的眼睛是有福的,因為看見了〔耶穌〕。(十三16上) 十三、你們的耳朵也是有福的,因為聽見了〔耶穌所説的話〕。(十三16下) 十四、耶穌説:「你們説我是誰?」彼得回答説:「你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兒子。」耶穌説:「你是有福的!」(十六15-17上) 這福是從神而來的 十五、耶穌祝福。(二十六26) 十六、蒙我〔耶穌〕父賜福。(二十五24) 要傳這「福」音 十七、窮人有福音傳給他們。(十一5) 十八、耶穌説:「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二十四14上) 十九、傳福音。(二十六13)
原載於《宣訊》111期,2009年3月,頁2。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天國子民的品格與福氣
一、耶穌説:「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五3)
二、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五4)
三、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即豐富之意〕。(五5)
四、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滿足之意〕。(五6)
五、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五7)
六、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上帝。(五8)
七、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上帝的兒子。(五9)
八、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五10)
九、人若因我辱罵你們,逼迫你們……你們就有福了!應當歡喜快樂,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大的,在你們以前的先知,人也是這樣逼迫他們。(五11-12)
十、凡不因我跌倒的就有福了!(十一6)
十一、主人來到,看見他這樣行,那僕人就有福了。(二十四46)
認識主的福氣
十二、你們的眼睛是有福的,因為看見了〔耶穌〕。(十三16上)
十三、你們的耳朵也是有福的,因為聽見了〔耶穌所説的話〕。(十三16下)
十四、耶穌説:「你們説我是誰?」彼得回答説:「你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兒子。」耶穌説:「你是有福的!」(十六15-17上)
這福是從神而來的
十五、耶穌祝福。(二十六26)
十六、蒙我〔耶穌〕父賜福。(二十五24)
要傳這「福」音
十七、窮人有福音傳給他們。(十一5)
十八、耶穌説:「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二十四14上)
十九、傳福音。(二十六13)
以弗所書中「愛」的真理
原載於《宣訊》108期,2008年12月,頁2。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原載於《宣訊》108期,2008年12月,頁2。[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上帝的愛 一、上帝愛我們。(一5) 二、這恩典是祂〔上帝〕在愛子裡賜給我們的。(一6) 三、我們藉這愛子的血得蒙救贖,過犯得赦免。(一7) 愛的激勵 四、你們信從主耶穌,親愛眾聖徒。(一15) 五、因上帝愛我們的大愛……要將祂極豐富的恩典……顯明……。(二4-7) 六、基督因你們的信,住在你們心裡,使你們的愛心有根有基。(三17) 七、與眾聖徒一同明白,基督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三18) 八、這愛是過於人所能測度的。(三19) 愛的表現 九、用愛心互相寬容。(四2) 十、用愛心説誠實話。(四15) 十一、蒙慈愛的兒女。(五1) 十二、憑愛心行事。(五2上) 十三、正如基督愛我們,為我們捨己。(五2下) 夫妻之愛 十四、丈夫愛妻子,正如基督愛教會。(五25) 十五、丈夫也當照樣愛妻子,如同愛自己的身子。(五28上) 十六、愛妻子便是愛自己了。(五28下) 十七、各人都當愛妻子,如同愛自己一樣。(五33上) 愛的祝福 十八、仁愛。(六23) 十九、誠心愛主耶穌基督的人都得恩惠。(六24)
原載於《宣訊》108期,2008年12月,頁2。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上帝的愛
一、上帝愛我們。(一5)
二、這恩典是祂〔上帝〕在愛子裡賜給我們的。(一6)
三、我們藉這愛子的血得蒙救贖,過犯得赦免。(一7)
愛的激勵
四、你們信從主耶穌,親愛眾聖徒。(一15)
五、因上帝愛我們的大愛……要將祂極豐富的恩典……顯明……。(二4-7)
六、基督因你們的信,住在你們心裡,使你們的愛心有根有基。(三17)
七、與眾聖徒一同明白,基督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三18)
八、這愛是過於人所能測度的。(三19)
愛的表現
九、用愛心互相寬容。(四2)
十、用愛心説誠實話。(四15)
十一、蒙慈愛的兒女。(五1)
十二、憑愛心行事。(五2上)
十三、正如基督愛我們,為我們捨己。(五2下)
夫妻之愛
十四、丈夫愛妻子,正如基督愛教會。(五25)
十五、丈夫也當照樣愛妻子,如同愛自己的身子。(五28上)
十六、愛妻子便是愛自己了。(五28下)
十七、各人都當愛妻子,如同愛自己一樣。(五33上)
愛的祝福
十八、仁愛。(六23)
十九、誠心愛主耶穌基督的人都得恩惠。(六24)
光明人生
原載於《宣訊》105期,2008年9月,頁2。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原載於《宣訊》105期,2008年9月,頁2。[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1.「你們是世上的光」。(約九5) 2.「為光作見證」。(約一7) 3.「光明之子」。(帖前五5) 4.「耶穌説:人拿燈光來,豈是放在斗底下,床底下,不放在燈臺上嗎?因為掩藏的事,沒有不露出來的。」(可四21-22) 5.「走光明的道路」。(箴九6) 6.「雅各家啊,來吧!我們在耶和華的光明中行走。」(賽二5) 7.「行真理的人必來就光」。(約三21) 8.「耶穌説: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裡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約八12) 9.「耶和華的話是我腳前的燈,是我路上的光。」(詩一一九105) 10.「福音的光照著他們」。(林後十14) 11.「你們顯在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腓二15) 12.「就被光顯明出來」。(弗五13) 13.「光明所結的果子就是一切良善、公義、誠實」。(弗五9) 14.「那吩咐光從黑暗裡照出來的上帝,已經照在我們心裡」。(林後四6上) 15.「叫我們得知上帝榮耀的光顯在耶穌基督的面上」。(林後四6下) 16.「點燈光照亮一家的人」。(太五15) 17.「你們應當趁著有光,信從這光,」(約十二36上) 18.「使你們成為光明之子」。(約十二36下) 19.「使燈常常點著」。(出二十七20) 20.「眼睛就是身上的燈。」(太六22上) 21.「你的眼睛若瞭亮,全身就光明」。(太六22下) 22.「義人的路好像黎明的光,愈照愈明」。(箴四18) 23.「誡命是燈」。(箴六23上) 24.「法則是光」。(箴六23下) 25.「義人的光明亮」。(箴十三9) 26.「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見了大光」。(賽九2上) 27.「住在死蔭之地的人有光照耀他們」。(賽九2下) 28.「基督作外邦人的光」。(賽四十九6) 29.「興起,發光!」(賽六十1上) 30.「因為你的光已經來到!」(賽六十1下) 31.「耶和華要作你永遠的光」。(賽六十19) 32.「公理為萬民之光」。(賽五十一4) 33.「使困苦的人得滿足,你的光就必在黑暗中發現」。(賽五十八10) 34.「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太五16)
原載於《宣訊》105期,2008年9月,頁2。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1.「你們是世上的光」。(約九5)
2.「為光作見證」。(約一7)
3.「光明之子」。(帖前五5)
4.「耶穌説:人拿燈光來,豈是放在斗底下,床底下,不放在燈臺上嗎?因為掩藏的事,沒有不露出來的。」(可四21-22)
5.「走光明的道路」。(箴九6)
6.「雅各家啊,來吧!我們在耶和華的光明中行走。」(賽二5)
7.「行真理的人必來就光」。(約三21)
8.「耶穌説: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裡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約八12)
9.「耶和華的話是我腳前的燈,是我路上的光。」(詩一一九105)
10.「福音的光照著他們」。(林後十14)
11.「你們顯在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腓二15)
12.「就被光顯明出來」。(弗五13)
13.「光明所結的果子就是一切良善、公義、誠實」。(弗五9)
14.「那吩咐光從黑暗裡照出來的上帝,已經照在我們心裡」。(林後四6上)
15.「叫我們得知上帝榮耀的光顯在耶穌基督的面上」。(林後四6下)
16.「點燈光照亮一家的人」。(太五15)
17.「你們應當趁著有光,信從這光,」(約十二36上)
18.「使你們成為光明之子」。(約十二36下)
19.「使燈常常點著」。(出二十七20)
20.「眼睛就是身上的燈。」(太六22上)
21.「你的眼睛若瞭亮,全身就光明」。(太六22下)
22.「義人的路好像黎明的光,愈照愈明」。(箴四18)
23.「誡命是燈」。(箴六23上)
24.「法則是光」。(箴六23下)
25.「義人的光明亮」。(箴十三9)
26.「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見了大光」。(賽九2上)
27.「住在死蔭之地的人有光照耀他們」。(賽九2下)
28.「基督作外邦人的光」。(賽四十九6)
29.「興起,發光!」(賽六十1上)
30.「因為你的光已經來到!」(賽六十1下)
31.「耶和華要作你永遠的光」。(賽六十19)
32.「公理為萬民之光」。(賽五十一4)
33.「使困苦的人得滿足,你的光就必在黑暗中發現」。(賽五十八10)
34.「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太五16)
好靈性的表現
原載於《宣訊》第102期(2008年6月),頁2。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原載於《宣訊》第102期(2008年6月),頁2。[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一、「回答柔和,使怒消退」(箴十五1) 二、「同心合意……讚美神」(徒二46-47) 三、「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加五22-23) 其中以仁愛為主,喜樂是仁愛的笑容;和平是仁愛的言語;恩慈是仁愛的手;良善是仁愛的心;信實是仁愛的簽字;溫柔是仁愛的眼睛;節制是仁愛的腳步:知道在何處應該止步。正如中國人所説:「君子止步」。 四、「靠主常常喜樂。我[保羅]再説:你們要喜樂。」(腓四4) 五、「愛人如己」(太十九19) 六、「恆切禱告」(歌四2) 七、「你們當以基督的心為心:祂本有上帝的形像,不以自己與上帝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二5-8) 八、「彼此相愛」,主耶穌説:「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十三34-35) 九、「效法基督」(羅十五5) 十、「追求和睦」(羅十四19) 十一、「你們彼此同心,效法基督耶穌,一心一口榮耀上帝……」(羅十五5-6) 十二、「以恩慈相待……彼此饒恕,正如上帝在基督裡饒恕了你們一樣。」(弗四32) 十三、樂意幫助人:「馬其頓和亞該亞人樂意湊出捐項給耶路撒冷聖徒中的窮人。」(羅十五26) 十四、「在善事上聰明,在惡事上愚拙。」(羅十六19) 十五、「彼此體恤」(彼前三8上) 十六、「存慈憐謙卑的心。不以惡報惡……倒要祝福。」(彼前三8-9) 十七、「彼此饒恕」(弗四31) 十八、「光明的子女」──「從前你們是暗昧的,但如今在主裡是光明的,行事為人就當像光明的子女。」(弗五8) 十九、「光明所結的果子就是一切良善、公義、誠實。」(弗五9) 二十、「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林前十三4-8) 二十一、「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林前十三13) 二十二、「你們該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樣。」(林前十一1) 二十三、「你們務要警醒,在真道上站立得穩,要作大丈夫,要剛強。凡你們所作的都要憑愛心而作。」(林前十六13-14)
原載於《宣訊》第102期(2008年6月),頁2。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一、「回答柔和,使怒消退」(箴十五1)
二、「同心合意……讚美神」(徒二46-47)
三、「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加五22-23)
其中以仁愛為主,喜樂是仁愛的笑容;和平是仁愛的言語;恩慈是仁愛的手;良善是仁愛的心;信實是仁愛的簽字;溫柔是仁愛的眼睛;節制是仁愛的腳步:知道在何處應該止步。正如中國人所説:「君子止步」。
四、「靠主常常喜樂。我[保羅]再説:你們要喜樂。」(腓四4)
五、「愛人如己」(太十九19)
六、「恆切禱告」(歌四2)
七、「你們當以基督的心為心:祂本有上帝的形像,不以自己與上帝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二5-8)
八、「彼此相愛」,主耶穌説:「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十三34-35)
九、「效法基督」(羅十五5)
十、「追求和睦」(羅十四19)
十一、「你們彼此同心,效法基督耶穌,一心一口榮耀上帝……」(羅十五5-6)
十二、「以恩慈相待……彼此饒恕,正如上帝在基督裡饒恕了你們一樣。」(弗四32)
十三、樂意幫助人:「馬其頓和亞該亞人樂意湊出捐項給耶路撒冷聖徒中的窮人。」(羅十五26)
十四、「在善事上聰明,在惡事上愚拙。」(羅十六19)
十五、「彼此體恤」(彼前三8上)
十六、「存慈憐謙卑的心。不以惡報惡……倒要祝福。」(彼前三8-9)
十七、「彼此饒恕」(弗四31)
十八、「光明的子女」──「從前你們是暗昧的,但如今在主裡是光明的,行事為人就當像光明的子女。」(弗五8)
十九、「光明所結的果子就是一切良善、公義、誠實。」(弗五9)
二十、「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林前十三4-8)
二十一、「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林前十三13)
二十二、「你們該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樣。」(林前十一1)
二十三、「你們務要警醒,在真道上站立得穩,要作大丈夫,要剛強。凡你們所作的都要憑愛心而作。」(林前十六13-14)
基督徒屬靈生命中的關鍵時刻(二)──大衛的失敗與復興
原載於《宣訊》99期,2008年3月,頁2。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原載於《宣訊》99期,2008年3月,頁2。[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一、大衛王愛神,但他竟然跌倒了。 大衛所寫的詩篇五十一篇真是一字一淚,向神認罪悔改。 有人只學大衛的跌倒,卻不肯像他一樣憂傷痛悔與復興。我們應該向他學習完整的功課。 二、大衛王為何愛神? 撒母耳記上十三章14節:「大衛是合神心意的人。」神對大衛的愛沒有落空:大衛也愛神。他怎樣愛神呢? 詩篇十六篇第5節,大衛説:「耶和華是我的產業,是我杯中的分;我所得的,祢為我持守。」 「杯中的分」就是指酒而言。很多人因飲酒而滿足。但大衛以神為滿足。 詩篇十七篇15節,大衛説:「至於我,我必在義中見祢的面;我醒了的時候,得見祢的形像就心滿意足了。」「醒了的時候」不是指每天早晨睡醒的時候,乃是在永世中醒來。那時他在天家見到神的面,就心滿意足了。他不是因天家的名稱福分而心滿意足,乃是因見神的面。 詩篇一百三十一篇2節,大衛説:「我的心平靜安穩,好像斷過奶的孩子在他母親的懷中……」 斷過奶的孩子與沒有斷過奶的孩子有甚麼分別?沒有斷過奶的孩子在母親懷中一定要吃奶方得滿足:他要的是母親的奶。但是斷了奶的孩子,不再需要母親的奶了。那時,他在母親懷中乃是因母親的愛而滿足。這是大衛愛神的寫照。 三、大衛愛神甚至忘了自己 撒母耳記下六章14至16節:「大衛穿著細麻布的以弗得,在耶和華面前極力跳舞。這樣,大衛和以色列的全家歡呼吹角,將耶和華的約櫃擡上來。耶和華的約櫃進了大衛城的時候,掃羅的女兒米甲從窗戶裡觀看,見大衛王在耶和華面前踴躍跳舞,心裡就輕視他。」第22節説:「我也必更加卑微,自己看為輕賤……」大衛愛神到了無己的境界:最高境界。 有一次,一群鳥按著季候遷飛,甚麼都不能使它們停止。但是有一次,兩隻鳥停止飛翔,降落田間。一隻是幼鳥,另一隻是母鳥。幼鳥受了傷而降落。母鳥雖然有遷飛的天性,但牠被更強的天性所勝了,就是母愛。祂也降落了。 基督的愛激勵我們,使我們回應祂的愛。這是愛的回應。這愛能勝過我們原有的愛己的天性。有一部分的基督徒有這一種表現。成為他們的新動力。 四、大衛樂於親近神 他所寫的詩篇一百二十二篇第1節:「人對我説:我們往耶和華的殿去,我就歡喜。」因為他愛神。有不少基督徒不是如此。 我記得香港一份報紙刊登一篇小品文:「一名男子寫信給他的女友:『海枯石爛,此心不變。』但是在信尾,他説:『我明天來看你,如果不下雨的話。』」我相信他的女朋友讀了這一封信之後,很難相信他真是愛她。一陣雨就把他的愛沖走了。 我們愛神必須以行動表現出來。 有一次,我參加一個聚會,在大家唱詩時,出現一種怪聲。我轉身看見一位弟兄閉著眼睛用走調的聲音唱詩,我很受感動。他心裡充滿愛主的心,忘記了一切!這是真正的愛。
原載於《宣訊》99期,2008年3月,頁2。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一、大衛王愛神,但他竟然跌倒了。
大衛所寫的詩篇五十一篇真是一字一淚,向神認罪悔改。
有人只學大衛的跌倒,卻不肯像他一樣憂傷痛悔與復興。我們應該向他學習完整的功課。
二、大衛王為何愛神?
撒母耳記上十三章14節:「大衛是合神心意的人。」神對大衛的愛沒有落空:大衛也愛神。他怎樣愛神呢?
詩篇十六篇第5節,大衛説:「耶和華是我的產業,是我杯中的分;我所得的,祢為我持守。」
「杯中的分」就是指酒而言。很多人因飲酒而滿足。但大衛以神為滿足。
詩篇十七篇15節,大衛説:「至於我,我必在義中見祢的面;我醒了的時候,得見祢的形像就心滿意足了。」「醒了的時候」不是指每天早晨睡醒的時候,乃是在永世中醒來。那時他在天家見到神的面,就心滿意足了。他不是因天家的名稱福分而心滿意足,乃是因見神的面。
詩篇一百三十一篇2節,大衛説:「我的心平靜安穩,好像斷過奶的孩子在他母親的懷中……」
斷過奶的孩子與沒有斷過奶的孩子有甚麼分別?沒有斷過奶的孩子在母親懷中一定要吃奶方得滿足:他要的是母親的奶。但是斷了奶的孩子,不再需要母親的奶了。那時,他在母親懷中乃是因母親的愛而滿足。這是大衛愛神的寫照。
三、大衛愛神甚至忘了自己
撒母耳記下六章14至16節:「大衛穿著細麻布的以弗得,在耶和華面前極力跳舞。這樣,大衛和以色列的全家歡呼吹角,將耶和華的約櫃擡上來。耶和華的約櫃進了大衛城的時候,掃羅的女兒米甲從窗戶裡觀看,見大衛王在耶和華面前踴躍跳舞,心裡就輕視他。」第22節説:「我也必更加卑微,自己看為輕賤……」大衛愛神到了無己的境界:最高境界。
有一次,一群鳥按著季候遷飛,甚麼都不能使它們停止。但是有一次,兩隻鳥停止飛翔,降落田間。一隻是幼鳥,另一隻是母鳥。幼鳥受了傷而降落。母鳥雖然有遷飛的天性,但牠被更強的天性所勝了,就是母愛。祂也降落了。
基督的愛激勵我們,使我們回應祂的愛。這是愛的回應。這愛能勝過我們原有的愛己的天性。有一部分的基督徒有這一種表現。成為他們的新動力。
四、大衛樂於親近神
他所寫的詩篇一百二十二篇第1節:「人對我説:我們往耶和華的殿去,我就歡喜。」因為他愛神。有不少基督徒不是如此。
我記得香港一份報紙刊登一篇小品文:「一名男子寫信給他的女友:『海枯石爛,此心不變。』但是在信尾,他説:『我明天來看你,如果不下雨的話。』」我相信他的女朋友讀了這一封信之後,很難相信他真是愛她。一陣雨就把他的愛沖走了。
我們愛神必須以行動表現出來。
有一次,我參加一個聚會,在大家唱詩時,出現一種怪聲。我轉身看見一位弟兄閉著眼睛用走調的聲音唱詩,我很受感動。他心裡充滿愛主的心,忘記了一切!這是真正的愛。
基督徒屬靈生命中的關鍵時刻(一)
原載於《宣訊》96期,2007年12月,頁2。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原載於《宣訊》96期,2007年12月,頁2。[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聖經中的幾位人物在危機中有了轉機,這是主的恩典。 一、馬利亞的經歷 約翰福音二十章11節記載馬利亞在主的墓前哭泣,因為她所信仰的主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被埋葬的屍體又不見了。 及至第14至16節記載:她轉過身來看見已經復活的主,雖然她沒有立刻認出來;但是當她聽見主叫她:「馬利亞!」她立刻認出是主耶穌。 有些基督徒相信主已復活,但是主的復活對他們尚無真切的意義,直到主向他們的心靈直接講話。那時,復活的主變為何等真實與寶貴,因而改變了他們的人生。 二、使徒約翰的經歷 啟示錄第一章中記載使徒約翰被放逐到拔摩海島上去,面對迫害與苦工,那是何等困苦! 但是第一章10、12、18節記載約翰轉過身來要看是誰。他聽見後面有聲音,像吹號的聲音。他看見復活之主的榮耀──手中拿著死亡和陰間的鑰匙,那時約翰的感受立刻完全改變。 此後他看見基督的異象,他記下來留在聖經中。 今天,我們也願意有同樣的經歷與感受。 三、使徒彼得的經歷 使徒彼得曾三次跌倒不認主,但最後在神的恩典中復興。 主復活之後,三次問彼得説:「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你愛我嗎?」「你愛我嗎?」彼得回答説:「主啊,是的,祢知道我愛祢。」(約二十一15-17) 彼得有了這樣的經歷後,他的表現如何? 彼得前書四章12至13節:「親愛的弟兄啊,有火煉的試驗臨到你們,不要以為奇怪(似乎是遭遇非常的事),倒要歡喜;因為你們是與基督一同受苦,使你們在祂榮耀顯現的時候,也可以歡喜快樂。」 彼得寫這封書信的時候,正面對大迫害。在那樣的處境中,他如此寫信勉勵那些面對迫害的弟兄姊妹,何等寶貴! 結語 啟示錄三章3節記載主耶穌對撒狄的教會説:「你要回想,你是怎樣領受,怎樣聽見的……」 「回想」有甚麼作用呢?他們記起過去從使徒們所領受的道。 上述的三個例子使我們知道:「危機」可以變為「轉機」。但是在這轉機,我們必須重新領受使徒們所傳達的信仰。 有一次,一個人在走路時,看見一位老婦人站在十字路口,她將手中的拐杖拋上去落下來三次。這人看得莫明其妙,就問她説:「老太太,妳為甚麼這樣作?」她説:「我是基督徒,正在尋求神指示我應走那一條路,我把拐杖拋上去,它落在地面時,拐杖頭指向那一條路,我就選那一條路。」那人説:「我明白。但是妳為甚麼拋上去三次?」她回答説:「因它很笨,不明白我的意思。」 有些基督徒也是這樣尋求神的引導,但最後仍然按自己的心意作決定,是無法把「危機」變為「轉機」的。 基督徒在面對人生每一個關鍵時刻,必須認真回到神的旨意裡。
原載於《宣訊》96期,2007年12月,頁2。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聖經中的幾位人物在危機中有了轉機,這是主的恩典。
一、馬利亞的經歷
約翰福音二十章11節記載馬利亞在主的墓前哭泣,因為她所信仰的主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被埋葬的屍體又不見了。
及至第14至16節記載:她轉過身來看見已經復活的主,雖然她沒有立刻認出來;但是當她聽見主叫她:「馬利亞!」她立刻認出是主耶穌。
有些基督徒相信主已復活,但是主的復活對他們尚無真切的意義,直到主向他們的心靈直接講話。那時,復活的主變為何等真實與寶貴,因而改變了他們的人生。
二、使徒約翰的經歷
啟示錄第一章中記載使徒約翰被放逐到拔摩海島上去,面對迫害與苦工,那是何等困苦!
但是第一章10、12、18節記載約翰轉過身來要看是誰。他聽見後面有聲音,像吹號的聲音。他看見復活之主的榮耀──手中拿著死亡和陰間的鑰匙,那時約翰的感受立刻完全改變。
此後他看見基督的異象,他記下來留在聖經中。
今天,我們也願意有同樣的經歷與感受。
三、使徒彼得的經歷
使徒彼得曾三次跌倒不認主,但最後在神的恩典中復興。
主復活之後,三次問彼得説:「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你愛我嗎?」「你愛我嗎?」彼得回答説:「主啊,是的,祢知道我愛祢。」(約二十一15-17)
彼得有了這樣的經歷後,他的表現如何?
彼得前書四章12至13節:「親愛的弟兄啊,有火煉的試驗臨到你們,不要以為奇怪(似乎是遭遇非常的事),倒要歡喜;因為你們是與基督一同受苦,使你們在祂榮耀顯現的時候,也可以歡喜快樂。」
彼得寫這封書信的時候,正面對大迫害。在那樣的處境中,他如此寫信勉勵那些面對迫害的弟兄姊妹,何等寶貴!
結語
啟示錄三章3節記載主耶穌對撒狄的教會説:「你要回想,你是怎樣領受,怎樣聽見的……」
「回想」有甚麼作用呢?他們記起過去從使徒們所領受的道。
上述的三個例子使我們知道:「危機」可以變為「轉機」。但是在這轉機,我們必須重新領受使徒們所傳達的信仰。
有一次,一個人在走路時,看見一位老婦人站在十字路口,她將手中的拐杖拋上去落下來三次。這人看得莫明其妙,就問她説:「老太太,妳為甚麼這樣作?」她説:「我是基督徒,正在尋求神指示我應走那一條路,我把拐杖拋上去,它落在地面時,拐杖頭指向那一條路,我就選那一條路。」那人説:「我明白。但是妳為甚麼拋上去三次?」她回答説:「因它很笨,不明白我的意思。」
有些基督徒也是這樣尋求神的引導,但最後仍然按自己的心意作決定,是無法把「危機」變為「轉機」的。
基督徒在面對人生每一個關鍵時刻,必須認真回到神的旨意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