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時代教會的十二個危機(九):內向的危機——本地主義或普世宣道?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21期,1979年9月,頁39-42。
[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我在研讀「使徒行傳」的時候,發現在使徒時代教會的歷史中,有十二個危機;每一個危機,在神的恩典之下,都變成神的子民的祝福。這發現對我來說眞是寶貴,美好到幾乎不敢信以為眞。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21期,1979年9月,頁39-42。
[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人自然而然會分門別類、糾黨結派,顧自己多於顧別人。家庭觀念、鄉族觀念、民族主義、種族主義、階級觀念、工會主義等,都是人類「內向」的表現。教會在人的層面上也無例外。這種自然趨勢,為教會的擴展計劃帶來極大的危機。但因着神的介入,祂用四種方法把使徒時代的教會從危機中解救出來。
一、頒佈大使命
大使命是教會擴展的觀念性基礎,是普世宣道的憲章,是傳福音的房角石,是基督的教會基本的取向。每一位教會領袖和信徒,都必須熟習大使命。
在頒佈大使命之前,主有特别周詳、刻意的準備。祂曾三次——一次在受死之前,兩次在復活之後——叫門徒到加利利的一個山上遇祂。這樣三番四次的囑咐,使門徒引頸期待主要在那裏做的事。當他們到達那裏,主向他們顯現,然後聖經強調說,祂就近前來,給他們大使命。「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去!去!去!這就是在初期教會每一位信徒的耳際常響起的聲音。
二、藉聖靈的催逼
主耶穌在約三38預言聖靈的工作時,所說的既眞實又生動:「信我的人,就如經上所說,從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來。」這正是聖靈在基督徒身上所作的事——流入與流出。流入充滿,流出祝福。所謂被聖靈充滿,意思永遠不是只被充滿而已,也包括聖靈的流露。何時停止流出,何時就停止充滿。被充滿,是為了溢出。
聖靈永遠是向外伸延的。祂把我們推到田野去收割莊稼。徒一8永遠是基督的教會爭戰的口號:「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要……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証。」聖靈永遠指向地極。我們一被聖靈充滿,就開始舉目,看見全世界的田野,開始推動福音的廣傳。
三、藉着逼迫
使徒們忙着在耶路撒冷建立教會,對於向周圍的地方傳福音,卻太久沒有行動。或許他們有點內向了,因此神要用逼迫把門徒趕出去傳福音。徒八1、4所說的很有趣:「從這日起,耶路撒冷的教會,大遭逼迫,……門徒都分散在猶太和撒瑪利亞各處……那些分散的人,往各處去傳道。」在徒九31,我們發現他們在那些地方建立了很多教會。我們又發現,這些教會沒有一間是使徒們建立的;使徒們要留在耶路撒冷,治理當地教會。如前文所說,逼迫使福音向最少五個方向傳開。
四、藉着差傳事工
我們發現從徒九32開始,彼得在耶路撒冷以外旅行佈道,到過不少省份的很多地方。雖然聖經沒有明言彼得是耶路撒冷教會正式差派的宣教士,但我們有理由推論:他身為教會的首要領袖,既離開耶路撒冷到附近地區旅行佈道,必先得到教會所有領袖的祝福。
早在安提阿教會差遣保羅和巴拿巴做宣教士以前,耶路撒冷教會已差遣他們的首席使徒到宣教工場上去。但安提阿教會却常被譽為第一間把最優秀的人才差出去的教會,主要是因為保羅的佈道行程歷時較久,且更為人所知。
安提阿的教會,從各方面看都是出類拔萃的教會。這教會的領袖們禁食禱告。這教會有堅強的平信徒事奉,建立了教會的根基。神賜給這教會一位被聖靈充滿的領袖——巴拿巴,他甘願把領導權移交給一位比他更好的同工——保羅,此捨己之舉,足見其靈命的深度。這教會的領導層是國際性的,成員包括兩位非洲的弟兄(稱呼尼結的西面、古利奈人路求),兩位希伯來弟兄(巴拿巴和保羅),一位皇室中人(與分封之王希律一同長大的馬念)。還有,這是一間有差傳意識的教會,成為差傳事工的先鋒。
安提阿教會的領袖們一同禁食禱告的時候,聖靈就向他們說話;他們再多禱告,然後順服,隨即有所行動。他們做了最不容易做的事:差遣最優秀、最需要的領袖——保羅和巴拿巴——出去做宣教士。
此舉具有重大意義和效果,它成為後來歷代所有教會的榜樣。差傳事工是由三個因素產生的:聖靈的引導、禱告、和順服——這包括安提阿教會方面的順服(即願意獻上最好的),和保羅、巴拿巴方面的順服(即願意獻身、憑信心前往)。
差傳的呼聲,今天已臨到亞洲教會。或許我應確切一點的說:差傳的呼聲一直是在亞洲,但越來越多的亞洲教會,正用更具體可見的方法回應這呼聲,以致可能成為一個普遍性的運動。在過去,只有孤單的聲音為差傳事工呼籲,得到零星的反應。現在時候到了,所有亞洲教會應携手參與差傳事工——包括國內和國外的差傳。亞洲差傳協會已組織成立,成為我們的號角,催使我們更積極的合作參與完成差傳的任務;這對我們是一大鼓勵。
早期教會的差傳運動從禱告中誕生,讓我們也多為亞洲的差傳工作禱告。讓我們在差傳的事工上自我教育,也教育我們的信徒。讓我們尋求具體的途徑和方法,去履行我們的異象。
如果你覺得你的團體太軟弱,不能做海外差傳,你可以做四件事:第一、求主賜下去做的信心和能力;第二、開始為差傳收特别奉獻,以幫助現有的在你團體以外的差傳工作;第三、開始傳講差傳的信息;第四、推動本地差傳。
有人高唱差傳的反調。如果你是其中一位,請更深入、更透徹的反省一下,看你這樣做對亞洲教會是益是害?
我絕對相信,當差傳在亞洲成為普遍的運動之時,也就是亞洲教會經歷最大的增長和復興之日。
內向是基督的教會生長和擴展最大的攔阻,我們必須教導信徒抗拒它。我們應訓練信徒在事奉、團契和佈道事工上有廣闊的眼光。
內向的病徵有以下幾種:
一、為了一些不合聖經的理由,而與其他教會沒有或少有交通。
二、無論在本地或海外的差傳事工上,都沒有或少有經常的佈道工作。
三、在超宗派或眾教會合作的福音事工上,沒有或少有參與。
四、在傳福音、差傳、或教會擴展上,沒有或少有經費預算。
五、沒有專人負責擴展教會的工作。
六、沒有計劃栽建教會或增加會友人數。
七、教會理事會沒有定下每年要達到的目標,以告訴會眾,使他們代禱實施。
八、沒有或甚少傳講有關大使命或會眾傳福音責任的信息。
九、沒有或甚少為佈道、差傳、和教會擴展而代禱。
十、對教會過往的成就,存有滿足感。
十一、強調靈命進深生活,多過強調傳福音。
十二、禱告會以自我為中心,只關心小圈子。
這些病徵若出現,我們就應提高警覺,積極的對付。內向可能是教會增長最大的威脅,是絕對不能忽略的。
使徒時代教會的十二個危機(八):先後次序的危機——權宜或定序?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20期,1979年8月,頁44-46。
[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我在研讀「使徒行傳」的時候,發現在使徒時代教會的歷史中,有十二個危機;每一個危機,在神的恩典之下,都變成神的子民的祝福。這發現對我來說眞是寶貴,美好到幾乎不敢信以為眞。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20期,1979年8月,頁44-46。
[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先後次序是成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沒有先後次序,就只有權宜之計,如莎士比亞所說:「虛空的忙碌」,結果重要的事卻一無所成。
很多聖工人員都是「權宜」的犧牲者——他們遇到甚麼就應付甚麼,結果把時間甚至生命浪費在小事情上,到頭來並沒有完成一件有價值的事。因此,無論個人或團體,是否仔細定下先後次序,是關係重大的一件事。
使徒們都有深邃的屬靈洞察力,使他們有正確的價值觀。正確的價值觀就衍生對事物正確的觀點與角度;正確的觀點與角度又產生工作上正確的先後次序。他們以驚人的恆心和忍耐去實行所定的次序。
一、順服先於行動
主命令使徒們在任何福音工作之前,先留在耶路撒冷,等候聖靈的降臨。他們知道,順服主的話語才是最有智慧;他們因此等候、禱告。結果,主的應許實現了,他們的順服得到了報答。
他們學習到一個很大的功課:順服是工作——這工作比他們所有的活動更重要。我們的「不動」,給神有機會「活動」。我們要學習「有所不為始能有所為」的秘訣。「藉不為而為」——雖看似矛盾,卻是屬靈成功的基本因素。
二、質先於量
那一百廿位被聖靈充滿的門徒,都有優秀的質素,每一位都滿有屬靈的能力。他們成為初期教會的領袖,每天吸引人進入教會,結果會眾急劇增長。他們訓練那一大批初信主的人,「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徒二42)。後來這些人又再吸引其他人進入教會。
這個連續不斷的訓練過程,一直保持信徒們的優秀質素,使他們結出很多屬靈的果子。很多運動的失敗,是因為放鬆訓練,以致跟從者的質素降低。
使徒彼得嚴厲對付亞拿尼亞和撒非喇的假冒為善,從這一件事,可見他十分重視門徒的質素和單純。他採取的方法,似乎太過極端,但當我們從保守質素的角度來看時,結論就不同。會眾的質素是基督徒運動的生命線。
三、能力先於財富
當一個瘸腿乞丐在聖殿門口要求使徒彼得和約翰賙濟時,彼得對他說:「金銀我都沒有,只把我所有的給你。」然後他醫好乞丐,使他能行走。在物質方面,他甚麼都沒有,但他有一些更好的東西——能力!
倘若使徒們只有財富而無能力,教會歷史的整個路向將完全不同。有些時候,教會跌到屬靈的低潮,只有財富和地位,卻沒有屬靈的能力,實在是一大悲劇。
四、屬靈事工先於屬世服務
當耶路撒冷的教會越發增長,行政問題越益複雜時,使徒們眼見危險迫近眉睫:他們被拖離屬靈事工的主要任務。於是彼得說:「我們撇下神的道,去管理飯食,原是不合宜的。」(徒六2)他們作出明智之舉:選出七位又好又夠資格的弟兄去負責行政,包括服事照顧寡婦。
福利服務很有意義,很重要,也是整個基督徒事奉的一部份。但我們必須看見眞正的先後次序,千萬別讓福利服務佔去首要的位置,或軟化我們屬靈的事工。我們若把次好的當作最好的,或把次要的看為首要的,就會產生眞正的危機。
五、禱告先於傳道
彼得代表所有使徒說:「我們要專心以祈禱傳道為事。」(徒六4)請注意這裏的次序:
祈禱在先,傳道次之。
我相信這並非巧合,因為這個次序,表明使徒們在一切的工作上,都有強烈完全倚靠神的能力和智慧的意識。他們清楚的認識到:他們所完成的一切,都是藉着超自然的資源;如果靠自己的力量去工作,將是愚不可及。
注重禱告,永遠是倚靠神的眞正標記,也是屬靈成功的先決條件之一。繁忙的事務,多麼容易把我們個人禱告的時間擠走!但神喜歡向那些決意用禱告表示倚靠祂的僕人施恩。
六、歷史重於理論
使徒們有其護教體系。他們的方法是完全訴諸歷史的証據。在使徒行傳內有兩大段經文,把神用以啟示祂自己的以色列人歷史,提綱挈領的覆述一次。其中一段長達五十三節。司提反、彼得、保羅和腓利四位,都用歷史方法,提出事實,証明基督教信仰的眞實性(七1-53;十34-43;十三16-41;八29-35)。
使徒的講章中最強調的是耶穌復活的歷史事實。連保羅那僅有的一段,被認為是訴諸哲學的講章,其重點和結論也是耶穌的復活,以之為基督教信仰的屬天証據。
近年來,越來越多資深的神學家,闡明護教學上歷史方法的重要和合理,從此把護教學從哲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囚籠中解放出來。
百多年來,新派神學一直尾隨各種著名的哲學理論;神學和哲學緊密的平行發展,但神學卻總遲了一步。這平行發展有兩個意義:(一)新派神學依附哲學,(二)神學家敏銳地覺得需要使神學更具時代意義。
很有趣的是:在每個主要的神學發展期之後,必定有兩個不同的反應:其一比原有自由理論更自由,另一卻比原來的更合乎聖經。即是說,無論在甚麼時代,聖經信仰總以不同的形式和途徑湧現。最重要的一點是:各種新派神學理論興起,沉下,消失了,但歷史性基督教信仰卻屹立如山,歷久不衰。
使徒時代教會的十二個危機(七):數目的危機——大展鴻圖或順服神的帶領?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19期,1979年7月,頁41-42。
[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我在研讀「使徒行傳」的時候,發現在使徒時代教會的歷史中,有十二個危機;每一個危機,在神的恩典之下,都變成神的子民的祝福。這發現對我來說眞是寶貴,美好到幾乎不敢信以為眞。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19期,1979年7月,頁41-42。
[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經文:徒八5-38
「傳福音的腓利」因逼迫離開耶路撒冷,來到撒瑪利亞城。差不多同時,有些别的基督徒也因同一個緣故來到該城。腓利得到他們的幫助,傳福音非常成功。他帶領多人悔改信主,行了很多神蹟奇事。在他領導之下,信徒人數日多,城內也充滿喜樂。這一切是多麼光榮而令人振奮。
際此成功和興旺的時刻,他面對意義深遠的一個危機,聖靈引導腓利離開撒瑪利亞城,往曠野去。腓利面臨進退兩難的抉擇,這是一個數目的危機。他的抉擇是在「一大羣人」和「一個人」之間。
腓利是否被成功冲昏了頭腦,以致內心對聖靈微小的聲音麻木不仁?神的引導,是否被羣眾的讚美聲淹沒,以致腓利不能察覺?進一步說,即使他聽見了聖靈的微聲,他是否願意放下這有迫切需要、且願意接受福音的城市而退向曠野?他可以列舉很多充份的理由,去拒絕那看似愚昧的引導。
腓利因為有湛深的靈命,以致他的靈耳,能聆聽聖靈的聲音。聖靈引導他到曠野去做偉大的個人佈道事工。什麼?在曠野有偉大的事工?一點不錯!這條孤單、荒僻的曠野之路,帶領腓利完成一種事奉,其效果之巨,比他在撒瑪利亞城中一切的成功更大!這是他作夢也想不到的。他得享那極罕有的特權:在曠野帶領了有權有勢的太監信主,藉此開始了北非埃提阿伯國的福音事工。何等奇妙!
腓利的經歷教導我們以下幾個重要的功課:
一、我們絕不應該讓教會中那些成功的事工,取代我們個人佈道的工作。個人佈道,比講台佈道更能顯示我們對人眞正的關懷。站講台的人,不一定眞正愛人的靈魂;但個人工作者必然愛人的靈魂。
二、我們應該小心,不讓我們靈裏的耳朶被成功掩蓋,而聽不到聖靈的聲音。
三、眞正的成功不在於工作的規模越來越大,或地位越來越高,乃在於順服神的旨意和引導。
四、靈命眞正的考驗,視乎是否願意為遵從神的旨意而犧牲任何尊榮和權利。
五、神自己會報答你的順服。如果你順服祂的旨意,祂會領你進入眞正的成功,得到超乎你所求所想的東西。
六、如果神給你有一間好教會,請停下來禱告,尋求神下一步要你和你的教會做些什麼。
七、「大規模」本身並無不對,事實上又大又强的增長是好的;但追求成功的時候,千萬別離開神旨意的中心。
八、我們應該訓練平信徒成為得靈魂的個人工作者。請記着:除非他們被建立,靈命達到愛主的水平,否則他們不會領人歸主。換句話說,除了使信徒認識主、愛主之外,沒有別的訓練方法可以使他們成為得人的漁夫。
九、我們絕不應該讓佈道聚會或福音運動取代個人佈道的工作。
使徒時代教會的十二個危機(六):孤立的危機——隔離主義或處境化?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18期,1979年6月,頁40-42。
[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我在研讀「使徒行傳」的時候,發現在使徒時代教會的歷史中,有十二個危機;每一個危機,在神的恩典之下,都變成神的子民的祝福。這發現對我來說眞是寶貴,美好到幾乎不敢信以為眞。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18期,1979年6月,頁40-42。
[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經文:徒五42;十五13-31;十六4-5。
使徒們兩次面臨孤立的危機,而兩次都做了正確的抉擇。
I、關乎傳福音的方法
當使徒們開始傳福音的時候,他們最少有兩種方法可以選擇:一種是集中力量,建立一個「總部」,然後從這總部推動一切工作,包括講道在內;另一種是把事工分散,羣眾在那裏,就在那裏工作。
結果他們選擇後者,「每日在殿裏,在家裏,不住的教訓人」(五42),而且得到很大的果效。假若他們選擇前者,就會在民中孤立起來,像我們今天的教會一樣,只在教堂的四壁內活動。
當時的聖殿位於市中心,是各階層人士聽取新聞、恭聆宗教訓誨、做生意、崇拜、求乞、遊玩、看罪犯受死刑、尋求消遣的地方。把當日的聖殿比作今日倫敦的「海德公園」並不為過,人可以在那裏聽見各種的意見和偉論,也可以享受各種意想不到的樂趣。這樣的地方,是一般人表現自己、得到最多人注意的有利陣地。使徒就在這樣的地方放置他們的講壇,基督徒也在那裏談論他們的信仰,使徒們也在此施行神蹟(三7)。
使徒和門徒也在「各家中」,舉行聚會。這些家庭聚會,漸漸變成有效地推行佈道和訓練事工的「家庭教會」。羣眾既聽到福音,又接受了訓練,於是便組成强而有力、合一而分工的教會。
聖殿佈道為教會帶來一種「能見度」,這在傳福音事工上是很重要的,因為它在教會和羣眾之間建立了一道心理上的橋樑。但家庭佈道卻更重要,因為它產生了個人的接觸,而這是佈道和訓練最有效的方法。
家庭佈道和家庭團契,仍然是我們今天的教會所面臨最大的挑戰。這兩者都是「敬虔運動」成功的秘訣;是英國十八世紀差傳運動成功的秘訣;也是華人教會中「小羣」運動成功的秘訣。最近我聽說,瑞典宣教差會中的五百多位宣教士,幾乎全部來自約五百個瑞典家庭差傳禱告會。
II、關乎使徒大會
初期教會面臨一個大危機,結果舉行了第一次教會大公會議(使徒行傳第十五章)。經過不少討論和爭辯(徒十五7),他們在聖靈的引導下(十五28)達到一致的結論:立刻果敢堅決的拒絕妥協,並實行「處境化」的明智之舉。
(一)拒絕妥協
耶路撒冷教會的領袖和會眾中的「猶太黨」,向使徒們施壓力,甚至鼓動他們立例,强行為所有基督徒行割禮。保羅和他的跟隨者都激烈反對,因為這抵觸了福音的基本眞理:因信稱義;任何回到律法綑綁之下的開倒車做法,都是對基督徒自由的致命打擊。使徒彼得也提出反對,他的兩個基本理由是:恩典是純粹的,同時神曾用聖靈澆灌未受割禮的外邦人。最後雅各作出結論,並提出反對割禮的議案,獲得使徒們和教會長老們一致接納。這項決議對教會歷史有莫大的影響,使各處門徒心裏歡喜,得着堅固(十五31)。
(二)「處境化」的明智之舉
使徒的頒令(徒十五28-29)包括五點:免行割禮,禁戒祭偶像的物,和血,並勒死的牲畜,和姦淫。這些事項的眞正意義可分析如下:
1) 免行割禮的意義,如上所述,乃在拒絕在福音眞理上妥協。
2) 禁戒姦淫,是一條道德律,這律適用於各時代的基督徒。當時特別在所有罪惡中提到姦淫,是因為當時的特殊環境:小亞細亞的宗教節期中,民眾盛行在廟宇中與娼妓行淫。很多基督徒都面臨這極大的試探。
3) 禁戒血和勒死的牲畜,屬於另一類問題。這兩樣都是舊約的遺習;在新約的亮光中,這些不過是屬靈事物的影兒。血預表基督的代贖之血。基督徒已活在屬靈的實際(而非影子)中,故不應受它的束縛。保羅書信也很清楚的闡釋了這眞理。「聖靈和使徒」立下這些命令,顯然有另一種原因:摒除佈道的攔阻。換言之,這些禁令乃為因地制宜而定——在基督徒和猶太人之間建立福音的橋樑。使徒雅各在使徒行傳十五章20-21節把這用意說得很清楚:「……要寫信吩咐他們禁戒……因為從古以來,摩西的書在各城有人傳講,每逢安息日在會堂裏誦讀。」意思就是說,雖然這兩件事沒有甚麼屬靈價值,但既然所有的猶太人都奉行,且成為生活的一部份,假若信主的猶太人打破這些古老的習俗,就會在基督徒和猶太人之間,產生心理上和文化上的障礙。
4) 關於其餘的事項,即禁戒祭偶像的物,我必須很小心的指出,這是介乎屬靈的實際和影兒之間的東西。在不同的場合,它會有不同的涵義。
在哥林多前書十章,保羅從三個角度論吃祭偶像的物:
(i)基督徒可以放心的從市上買任何東西來吃(十25)。
(ii)但在軟弱的弟兄面前,基督徒要小心,不因吃祭偶像的物而絆倒别人(十28-33)。
(iii)若吃祭偶像的物是在廟宇內與拜偶像相連的場合中吃的,基督徒就絕對不可參與(十21)。
驟看之下,保羅似乎是自相矛盾;對同一件事卻有三種不同說法。但事實上,保羅是在實際的生活上活用眞理。眞理若離開活的境况,就不再是活的眞理了。
總括來說,使徒行傳十五章中的使徒禁令,像刀一樣有兩鋒:一方面拒絕在福音眞理上妥協,另一方面是因地制宜。這兩方面就合成「處境化」的兩重聖經根據:因地制宜,而不妥協。
今天的亞洲教會,應多尋求具體的方法去應用處境化的原則,而這原則將大大加强在亞洲區傳福音的力量。
使徒時代教會的十二個危機(五):組織的危機——任其自然或有計劃的教會增長?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17期,1979年5月,頁36-38。
[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我在研讀「使徒行傳」的時候,發現在使徒時代教會的歷史中,有十二個危機;每一個危機,在神的恩典之下,都變成神的子民的祝福。這發現對我來說眞是寶貴,美好到幾乎不敢信以為眞。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17期,1979年5月,頁36-38。
[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經文:徒六1至7
當使徒時代的教會開始在耶路撒冷迅速增長的時候,這增長也附帶着危機。若不及時挽救這危機,這增長可能招致教會的覆亡。
這危機的訊號——埋怨——頗使耶路撒冷教會的領袖們震驚。結果他們想出一條妙策:把教會組織得更完善。結果,危機變成祝福。
從上述經文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耶路撒冷教會的領袖們面對教會內最少九種衝突,每一種皆足以傷害教會,軟化團契生活,威脅合一,把領導人物的力量引離正當的用途,從而阻滯增長和進步。這些衝突是:
一、屬靈事工和行政之間的衝突(六2)。
二、屬靈事工和愛心服事之間的衝突(六1)。
三、會眾社會地位的差異所引起的衝突(六1)。
四、生產與生產之苦之間的衝突(六1上)。
五、領袖們的遠見和會眾的領會程度之間的衝突。當時領袖們透過有效的傳達方法明智地處理這衝突(六2-4)。領袖判斷正確是一回事,他們能否把這判斷有效地傳遞給會眾是另一回事。很多領袖就在此失敗。
六、教會領袖中的種族界線所引起的衝突(六5)。
七、職位與人才之間的衝突(六3)。值得注意的是:使徒們解決這問題的辦法,是列明職位所要求的資格,包括品格和智慧在內(構成一個平衡的結合),然後選出符合條件的人去作這些工作。好品格並非解決一切需要的唯一條件,知識與智慧也是不可少的。
八、人的委任和神的呼召之間的衝突(六3)。
九、工作和禱告之間的衝突(六4)。
這些衝突,全部被初期教會用明智的組織瓦解。由此可見,好組織的眞正意義,概言之有以下幾點:
一、組織是作出安排,動員教會一切的人力。
二、組織是聖靈施展能力和作為的渠道。
三、組織是善用一切屬靈和物質資源的方法。
四、組織是有計劃地訓練和發揮屬靈恩賜。
五、組織是在會眾和領袖之間,及教會各部門之間,建立有效的溝通系統。
六、組織是在教會生活任何一個範疇內,避免因重覆或疏忽而引起衝突和浪費的途徑。
七、組織是提供肢體生活和事奉機會的模式。
八、組織是釐訂教會增長的具體步驟,以完成大使命。
今天所有的教會都需要這樣的組織。亞洲教會在傳福音、事奉和增長上,大都沒有健全的組織,這顯然是可哀的事實。
蔑視組織,是屬靈的幼稚病。從宇宙的創造奇工,可見神是組織大師。聖靈依照人體奇妙的模式,為基督身體的每一肢體預備了屬靈的恩賜,又透過歷世歷代的差傳事工,勾描出普世傳福音的策略,可見祂也是組織大師。主耶穌命令五千人的羣眾五十人一組一組的坐下,用五餅二魚餵飽他們;又差派門徒兩個兩個出去傳揚天國的福音,凡此皆証明基督也是組織大師。
從很多跡象來看,使徒時代的教會組織十分堅強。譬如說:教會剛成立數週,最少就有八千個新信徒加入團契,當時急劇的增長必定帶來很多的難題。在這麼短的時間,湧進這麼大批的新血,必然產生很多可以拖跨全教會的大問題。但教會卻解決了所有的問題,一點也沒有軟弱下來的徵兆。
又譬如,數以千計的基督徒變賣一切所有,把所得的交給教會。這是鉅額奉獻。當時全無處財不當的醜聞。相反,使徒行傳清楚記載,會眾在捨己奉獻以後,教會領袖們大受平民的尊重(五13)。這些都足以証明,初期教會領袖們處理一切事務又忠心、又智慧、又能幹。
一個人越漸趨成熟,生活就越有條不紊。同樣,教會若沒有好好的組織起來以求有效的作見証和增長,就不能算是成熟。如果我們說亞洲教會已成熟、長大成人,那麼,讓我們向全世界顯出我們有好的組織罷。
有關組織,有另一方面值得注意:有的時候,我們可能有錯誤的組織,不但不能釋放我們屬靈的生命力,反倒窒息了它。這樣的組織,使靈命凝固和僵化,產生很多的事務員,而非領袖。我們可能組織過度,也可能組織不足。
使徒時代教會的十二個危機(四):取代超自然能力的危機——聖靈能力或才能與熱心?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16期,1979年4月,頁35-38。
[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我在研讀「使徒行傳」的時候,發現在使徒時代教會的歷史中,有十二個危機;每一個危機,在神的恩典之下,都變成神的子民的祝福。這發現對我來說眞是寶貴,美好到幾乎不敢信以為眞。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16期,1979年4月,頁35-38。
[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當主耶穌復活後,在加利利一個山頭上向門徒顯現,頒佈大使命之際,門徒一定大感興奮,滿腔熱忱,要為主做大事。主卻對他們說:「甚麼也不要做,只管禱告,等候從上而來的能力。」要他們這樣做實在又困難又屈辱。
就在這緊要關頭,他們決定不信任自己天然的力量、熱心和志向,卻聽從主的吩咐,禱告等候聖靈帶着超自然的能力降臨。他們這樣做,是最為明智之舉。
但他們的信心與順服,卻經受高度的熬煉,因為禱告等候了九天之後,甚麼事情都沒有發生。但是他們恆久忍耐。到了第十天,五旬節一到,主的應許就實現,聖靈如火熖的舌頭降臨。這大事的整個情景與過程是超自然的,而且充滿榮耀和意義:
一、聖靈降臨的時間因素是超自然的。門徒起初不明白,為甚麼要禱告等候十天之久,聖靈才降臨。但後來他們豁然大悟:這延遲不單是神要試驗他們的信心,還有更深的意義。
「猶太人在五旬節慶祝神把律法頒佈給選民。神揀選這一天賜下聖靈,實在含意深長,因為這就表示神賜下生命的聖靈,來取代字句的律法,以致神的子民,不再受律法的束縛,卻由生命和恩典的靈管制。
另一方面,聖靈的降臨,正應驗了舊約利未記廿三章中七個節期的預表;其中一個節期是預表聖靈降臨的五旬節。守節時要向神獻「新素祭」,這正奇妙地象徵在聖靈改變一切的能力下,基督徒身上所產生的新心性。
二、基督教會的產生,始於一個超自然的景象;有舌頭如火熖降在門徒的頭上,賜給他們如火的能力,使三千人扎心知罪,回轉歸向神,成為剛誕生的基督教會初熟的果子。
三、所得屬靈的大能大力,是超自然的;這由聖靈降臨時的「大風」顯示出來。這風使我們想起先知以西結所見「平原枯骨」的異象中的風(結卅七)。神命令先知以西結向骸骨說預言。他說了,就有風好像氣息吹過那些骸骨,骸骨就有了生命,且變成一支强大的軍隊。從這聖經背景來看,五旬節的大風顯然是象徵那藉着聖靈的工作,把初期教會變成基督强大軍隊的新生命氣息。被聖靈充滿的基督徒,變得心志堅強、信心堅強、禱告堅強、愛心堅強、有能力勝過罪惡和自私、有能力面對逼迫和為主作見証。五旬節前的懦夫,在五旬節後變成勇士。
四、「方言」也是超自然的。方言包括三種意義:它是應驗,是預言,又是解藥。
(1)正如使徒彼得在徒二16所說的,方言應驗了先知約珥的預言。
(2)方言也是未來事實的一個預表:在聖靈的能力之下,福音將被傳遍說不同語言的萬民中。因此,五旬節這個看似怪誕的說方言現象,其實是神為祂的教會在開始普世福音工作時所賜下的超自然確據。今天,這証據仍然是所有從事福音差傳事工的人最大的鼓勵。
(3)方言也是人類混亂情况的解藥。這混亂始於建造巴别塔(創十一)。語言的混亂出於罪——人高舉自己敵擋神。這正是巴別塔所象徵的。然後,隨語言混亂而來的是各種的混亂——道德、家庭、社會、宗教等的混亂。神在其救恩計劃中,差遣聖靈進入世界,解除罪和罪所引起的混亂,把一切被救贖的人,從各國各時代帶進基督之愛的合一中。說方言的超自然現象,正是這合一的美好記號。那就是說:所有方言都異口同聲讚美神、傳揚祂偉大的作為。罪帶來分裂,聖靈卻賜下合一。
故此,五旬節的整個情景是超自然的。五旬節不過是初期教會歷史的開端;而根據使徒行傳全書的記載,初期教會滿有聖靈超自然的工作。我在研讀使徒行傳的時候,發現在初期教會的歷史中,最少有十五件重要事情,是在聖靈明顯的引導下發生的。把使徒行傳叫做「聖靈行傳」是對的。讀使徒行傳的時候,我感覺到初期教會充滿企盼的氣氛——他們等候神的能力隨時以超自然的作為彰顯出來。
在近二千年的教會歷史中,神多次用超自然的方法彰顯祂的恩典和能力;使徒行傳不過是這歷史的第一章而已。明乎此,我們不能不覺得:今天基督的教會,大體上已遠離使徒時代教會那超自然的模式,安心於一種近乎自然主義式的狀態,只口頭承認基督教中超自然的事物,但在事工上,卻幾乎毫無例外地用自然的方法。我們對超自然的因素,難道不應尋求一種新的、更合乎聖經的路向麼?單對超自然的事物有開明的心態是不夠的,我們需要有積極的態度;那就是說,應該主動的追求它,並且培養一種企盼它發生的心態。
聖經說,那惡者在末世將更見活躍,比從前更施展牠超自然的能力。很少人會懷疑,我們現今已處身末世,而且在四方八面看見撒但加緊工作的徵兆。顯然,我們如果嘗試用自然的力量和資源去與撒但交戰,眞是愚不可及。我們根本不是牠的對手,我們若在自然的層面上與牠交鋒,是注定要失敗的。
研讀聖經預言的人有理由相信,神為了末世時代特别的需要,會在基督再來之前為祂的子民預備聖靈特别的能力。但我們同時應該知道,撒但一直很活躍,膺造神賜給祂子民的多種恩賜,尤其是聖靈充滿的恩賜。在教會歷史中,混亂的甚至有害的膺品一再的出現,造成不少禍患。我們都記得,就在耶路撒冷的使徒教會中,當着彼得的面前,且在聖靈充滿的會眾面前,撒但充滿了亞拿尼亞和他妻子撒非喇的心,利用他們來串演一場偉大捨己的奉獻壯舉。啟示錄說,撒但在末世能夠施行奇事異能,連基督徒也受騙了。
我們不要被這些事物蒙蔽了。不然,就再次墮入撒但的圈套。牠的戰略是:或用膺品蒙騙我們,或威嚇我們不敢去追求神美善的事物。無論如何,我們必須小心翼翼的用神的話——萬物的試金石——去察驗每一事物。一方面我們積極追求神最好的恩賜,另一方面我們要在接受每一事物之前,都用神的話冷靜地予以試驗。我們不給人強迫接受任何事物,也不給人嚇倒不敢接受任何事物。我們憑着「神的旨意是要把最好的賜給我們」這信念行事,也確信神的旨意是要我們站穩在祂的話語上,不被任何事物欺騙。
我們的目標,是要得着聖靈超自然能力的本身,而不是追求它的形式。如果神喜歡把表徵(方言)也賜下,固然是好。如果神只賜下我們所追求的實質,一樣是好。如果你已有聖靈的能力和果子,就不必追求表徵;如果你已有了表徵,就要自我省察是否確有實質——聖靈的能力和果子,並在生活和事奉上把它表彰出來。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我們不應强迫别人追求聖靈充滿的超自然表徵。如果你覺得表徵是重要,讓神藉着你的禱告賜給你。如果神的旨意是要把表徵賜給每個追求的人,祂必會賜下。但是如果這不是祂的心意而你卻强要,你就會造成很多害處,正如教會歷史曾發生的。我們對神應有足夠的信心,相信祂不需要我們的勉强,就能成就祂自己的旨意。
最重要的,是無論我們感覺如何,都要倚靠神的話。神的話判斷一切——教會傳統、講道、方法、政策、理論、感覺、價值觀、標準、和經驗。
最後,我們應該讓神有否定我們的意見和釋經方法的餘地。祂是一位出人意料之外的神。祂能使我們驚奇,正如祂使摩西和彼得驚奇一樣。教條可以僵化到不讓神有運用祂主權的餘地。我們往往發現,人比神的話更教條化。我們對神的話,常常需要謙卑求知的心。
時代的洪流與時代的夾縫
原原載於《抉擇月刊》,1974年9月,頁16。
兩個月以前,我寫過「基督真理的創造性」,本期再指出基督真理的另一個特點:均衡性。這一個特點使我們更加認識基督真理的寶貴價值。 均衡的真理造成均衡的人生,而我們所需要的,正是均衡的人生。
原原載於《抉擇月刊》,1974年9月,頁16。
歷史告訴我們,各時代中對人類有貢獻的人,都是那些投身時代洪流之中的的人;反過來說,那些被時代淘汰的人,就是那些留在時代夾縫裡的人。
時代夾縫
那些留在時代夾縫裡面的人,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由於對時代的特性缺乏認識,以致在不知覺中被撇在時代後面的人;另一種是逃避時代的挑戰,而鑽入夾縫裡面藏身的人。總之,他們都成了時代的犧牲者。
時代的夾縫是甚麼?
(一)悲觀主義所形成的時代夾縫
每一個時代裡面,都有一股新潮流在冲激着人群。這一股激流的成份有好有壞。悲觀主義者缺少實地分析的眼光,就將潮流當作一個整體看待,加以絕對的否定。他們既不能制止潮流的進行,就只好悲觀的退入時代的夾縫裡面去,尋找心理上的寧靜,讓時代隨意發展下去。他們完全與時代脫節。
(二)消極主義所形成的時代夾縫
許多人只對時代潮流的壞因素作單純的消極反應:批評、不滿、牢騷、嘆息。這種反應的最後結果是隔離——跌入夾縫。我們不能只靠隔絕去完成任何任務。隔離的結果是萎縮。是的,夾縫裡面沒有擴展的餘地。消極性的反應只有一個命運——永遠跟着時代的尾巴跑。
(三)逃避現實所形成的時代夾縫
現實的潮流裡面充滿了醜惡、隔膜、矛盾、虛空、痛苦、孤單。如果要面對這一切,需要勇氣、智慧、獻身、戰鬥。但是逃避這一切,只需要兩條向後轉的長腿。許多人揀選了逃避,但是逃避實在是失敗的代名詞。時代的潮流終必追上逃避者——若不是追上他們,就是追上他們的子女。這一個夾縫終必破裂。
(四)兩個時代之間的夾縫
處於兩個時代之間的人,感覺徬徨,沒有方向,只有被窒息了的信息。他們站在一個時代的尾巴上,向新的時代發怔。漸漸他們發現自己被遺棄在時代的夾縫中。從遺棄到遺忘。
時代洪流
既然時代的夾縫不是我們的安身之所,那麼我們就必須投身在時代的洪流中。投身時代洪流具有兩種意義:
(一)作中流砥柱
在時代潮流的因素中,有一部份是壞的,它們把許多青年毀滅了。這些因素的力量強大,難以抵禦。那些沒有基督信仰和生命的,很容易被它冲走。這些因素構成了時代潮流的主流。當基督徒面對這主流的時候,決不可悲觀,也不可只作消極性的反應,更不可逃避,我們只有一條路可走:挺身而出,積極的傳福音,作見証,發動各種攻勢,呼召大批志願軍開入戰場,以福音的能力作中流砥柱。這是積極的反應,主動的作戰。我們決不靜靜等待時代的淘汰。在這一種的投身之中,就產生了基督的強大隊伍。
讓我們永遠記住:在這一個時代中,不是戰士,就是俘虜!這一個時代不容許基督徒衰老、畏縮,患得患失!基督徒的人生裡面沒有悲觀,因為我們有一位勝利的主。
但基督徒的態度並不是幼稚的樂觀主義——沒有悲觀的樂觀。我們的樂觀是透過悲觀的樂觀,是現實與信仰的揉和體。我們以沉痛的心去承認現實的醜惡,而且相信這種醜惡還要惡化下去(多麼悲觀!),正如聖經所言;但是我們深深相信基督的最後勝利!這樂觀使我們在現實的醜惡中,不計目前成敗的戰鬥下去。
(二)駕御洪流
我們既然不能逃避潮流,就要積極的認識潮流,分析潮流,把潮流裡面中立性的因素加以利用,成為我們的工具;了解時代青年的心理,移入他們的營地去作戰,而不是在幻想的陣地裡,在他們聽不到的地方吶喊,用他們聽不懂的語言挑戰。
具體來講,在禮拜堂裡「等」人來信主,就是跌入時代的夾縫裡面去;跑到教會外面「去」見証基督,就是投入時代的需要,按照今日社會的組織特點,打入一般人生活圈子裡去。例如工業福音團契的工作,就是按照工業時代的社會特點,打入工人生活裡面去傳福音;香港「突破」運動裡面計劃開始的青年輔導工作,就是投入本時代青年的生活圈子裡面去,與他們一同面對現實的各種問題,最後引領他們發現基督,接受基督;學生福音團契的工作,就是投入本時代學子的生活圈子裡面去,藉着許多時代問題的討論,引領他們認識基督。差傳工作就是趁着第三世界興起的潮流和局勢,鼓勵這些國家的教會,負起廣傳福音的責任;教會的大眾傳播運動,就是追求充份利用本時代的特有工具,去傳揚福音。夏令福音營就是主動的去拉青年們進入一個安靜的地方,使他們在安排好的與時代觀念發生關連的氣氛中,聆聽基督的真理。福音咖啡屋,就是使那些因時代潮流的冲激而不肯與教會接觸的青年們,有遇見基督的機會。
從事這些工作的人,必須對基督的福音有堅強的信心,透徹的了解,知道自己的使命所在,不氣餒,不妥協。
基督所要求於我們的,就是「獻身和投入」!只有這些人是真正的駕御了時代。
五律交戰中的福音
原載於《抉擇月刊》,1974年9月,頁2。
保羅描寫人類心靈中最激烈的戰爭(羅馬書7:7-8:11),每一個具有敏銳 道德感的人,都會深深感覺到這戰爭所產生精神上的痛苦。這種戰爭在人類歷史中不斷的進行着。
原載於《抉擇月刊》,1974年9月,頁2。
保羅描寫人類心靈中最激烈的戰爭(羅馬書7:7-8:11),每一個具有敏銳道德感的人,都會深深感覺到這戰爭所產生精神上的痛苦。這種戰爭在人類歷史中不斷的進行着。
參加這場戰爭的,有五個「律」:「心中的律」(即良心之律),「肢體中犯罪的律」(即肉體之律),「上帝的律」(即舊約的律法),「死律」,和「賜生命聖靈的律」(羅馬書7:23,22;8:2)。 首先交鋒的是良心之律和肉體之律。
讓我們先聽保羅向我們介紹「良心之律」:它有幾個不同的名稱,有時稱為「裡面的人」(the inner man)(羅7:22);有時稱為「心中的律」(羅7:23) 有時稱為「我」。良心之律是如何的呢?
(1)感情方面——良心之律「喜歡上帝之律」(7:22 );它「恨惡」罪惡(7:15)。 這表示它是愛善恨惡的。
(2)理智方面——良心之律「應承」(即同意)上帝之律是善的。這表示它了解善的意義。
(3)意志方面——良心之律「立志為善」(7:18 )。
現在讓我們聽保羅向我們介紹「肉體之律」:保羅把它稱作「肢體中犯罪的律」 ( 7:23 )。在它裡面「沒有良善」(7:18),它與善為敵,滲透一切善(7:21)。
這兩個律彼此交戰的時候,結果如何?保羅說,肉體之律把良心之律擊倒,把它「擄去」,要它「附從」自己。在這種情況之下,良心之律無能為力,只能立志却行不出來。是的,人類的良心是處於被俘擄的景况之中,階下囚當然不會有甚麼 作為。因此,人類表現著極大的矛盾:「我所願意的,我並不作;我所恨惡的,我倒去作」( 7:15)。人類永遠在扮演着這一個悲劇的角色。
正當良心之律被打倒在地的時候,上帝之律走了過來,參加戰爭。它是如何的呢?保羅也對它加以介紹:它是「聖潔、公義、良善的」(7:12)。
當上帝之律參戰的時候,表面上看來,它是來幫助良心之律的,但是實際上, 它竟然作了肉體之律的助手。它作了三件事:
(1)它發動罪———「罪趁着機會,就藉着誡命(上帝之律)叫諸般的貪心在我裡面發動」(7:8)。這似乎是一件令人難以置信的事,但是事實確實如此。這裡是 一個事實的例證:
九龍有一間中學,設立了基督徒學生團契,有一次當筆者去宣講福音的時候, 校長在升降機裡面對我說:「你看見壁上用小刀刻的字麼?我在這升降機初建成的時候,對學生說,你們絕對不可在壁上畫字。想不到,第二天就出現了這小刀刻劃的字。」校長未講之前,無事發生,一講之後,即刻出事。這正是保羅所說,誡命發動罪。
(2)它使人知罪——上帝之律能使人知罪——(7:7),但它不能救人脫離罪,或勝過罪。
(3)它引誘欺騙人——「罪趁着機會,就藉着誡命引誘我,並且殺了我」(7:11)。 為甚麼保羅說誡命引誘人或欺騙人呢?誡命的字句常使人誤會其精意,正如基督在世時猶太人的情形一樣,誡命對他們成為一種沒有意義的束縛。他們自以為遵守了誡命,事實上他們在精意上違反了上帝的旨意。四福音中滿了這一類的實例。
為甚麼上帝之律在實際上產生了相反的效果呢?保羅把真正的原因告訴了我們。他說,「律法(上帝之律)是屬靈的,但我是屬肉體的」(7:14 )。屬肉體的人不可能遵守屬靈的誡命和原則。這是生命的問題,屬肉體的生命無法發出屬靈生命的行動。因此,屬靈的誡命,無論它多麼好,都不可能對屬肉體的人有任何幫助。 正如對飛鳥有益的事物,對於魚類却無盆,甚至起相反的作用:清新的空氣使人身體健康,但是如果你把一條魚從水裡拉上來,放在清新的空氣中,它會立刻死亡。
因此,上帝之律在實際上的作用,只是將人定罪,沒有實際的功效。
當上帝之律與肉體之律在實際上合作,而將人類與其良心之律擊倒的時候, 「死律」就跳過來,招住人類的喉嚨,欲置之死地!
「死」字充滿在這一段經文裡面——共用十二次:死!死!死!死亡的陰影遮 蓋了一切。保羅在絕望中呼喊說:「我真是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肉 體之律)呢?」( 7:24 )。
「取死的身體」這一句話,有一個特殊的歷史背景:當時,羅馬帝國有一種特別的刑法,就是把犯人和一個已經死了的人面對面綁在一起,在野外,等他慢慢因懼怕和昆蟲的咬啃而死亡。這犯人無法擺脫那死人的身體。保羅就用這一件事來形容他無法擺脫那「肉體之律」!
正在這最危急的當兒,忽然一切改觀——保羅的絕望呼聲變成了歡呼:「感謝上帝!」( 7:25 )。到底發生了甚麼事?
在上述的四律之外,還有第五律,就是「賜生命的聖靈之律」(8:2)。它在這生死關頭加入戰爭,頓使戰局改觀!
保羅告訴我們,聖靈的生命之律如何運行和發生功效:
(1)聖靈的生命之律是在基督救贖的基礎上運行的。換一句話說,它不單獨行動,它 永遠與基督的救贖相輔而行。保羅說,這生命之律「在基督裡」釋放了他(8:2)。 上帝的救恩計劃分為兩部份:a 「上帝差遣自己的兒子,成爲罪身的形狀,作了贖罪祭」(8:3)——這是十架救贖之功;b 然後,聖靈就在那些接受基督的人心中運行,幫助他們在生活中「成就律法的義」(8:4)。換一句話說,上帝藉着基督使我們獲得「得救的地位」,然後又藉着聖靈使我們獲得「得救的實際」, 那就是說,聖靈使我們有遵行上帝旨意(律法)的能力。
保羅在8:10-11,把基督的工作和聖靈的工作加以比較。他說:「基督若在你 們心裡,身體就因罪而死,心靈却因義而活。」換言之,基督的救贖只使我們的 靈魂活過來得救,却不能使我們的身體活過來成為上帝手中的器皿。我們的身體 仍在「肢體之律」的控制之下。但是他繼續說:「然而那叫耶穌從死裡復活者的靈,若住在你們心裡………使你們必死的身體又活過來。」換言之,聖靈能使我們 的身體活過來,脫離罪和死的律,成為上帝手中的器皿。這不是輕看基督的救贖, 乃是將基督與聖靈在救贖之工中的作為,清楚的表達出來。
(2)聖靈的運行需要一個條件,就是「隨從」(8:4-6)。保羅所說的「隨從」聖靈,包括「體貼聖靈」的意思在內。隨從是被動的順服,體貼是主動的順服。這兩樣合在一起,就符合了聖靈運行的條件。這樣的基督徒就得到聖靈的能力,勝過罪和死的律。
一個屬靈的人,就是一個與聖靈有正確關係的人。保羅在這一章經文裡面,告 訴我們這一種正確的關係是甚麼。
(1)「體貼聖靈的事」( 8:5 )——意即以聖靈的事為念。
(2) 「靠着聖靈治死身體的惡行」( 8:13)——意即藉着信心與聖靈合作,對付肉體。
(3)「被上帝的靈引導」(8:14) ——在意志上向聖靈降服。
(4)「聖靈住在你們心裡」(8:9 )——「住」字表示經常的聯繫,而非偶然的相交。
人類正受着罪和死的律所控制,道德感越強的人,越感覺這控制之軛是多麼沉重。基督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救贖之功,加上聖靈在這救贖的基礎上所運行的能力, 正供應了人類最大的需要,這就是人人所需要的「拯救的福音」。
朋友,請你用信心來接受這福音。
四個劃時代的異象——四幅屬靈的圖案
原載於《抉擇月刊》,1974年8月,頁16。
兩個月以前,我寫過「基督真理的創造性」,本期再指出基督真理的另一個特點:均衡性。這一個特點使我們更加認識基督真理的寶貴價值。 均衡的真理造成均衡的人生,而我們所需要的,正是均衡的人生。
原載於《抉擇月刊》,1974年8月,頁16。
在聖經的記載中,我們至少可以看見四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異象。而它們也正是基督徒人生的里程碑。
(一)伯拉河畔:賜福器皿的嚮往
亞伯蘭在伯拉河(底格里斯河)畔的吾珥,看見耶和華在異象中向他顯現(使徒行傳7:2),對他說:「我要賜福給你,你也要叫別人得福」(創12:2)。換一句話說。耶和華要用他作賜福的器皿,而且當他這樣作的時候,他自己也要蒙福——成為選民的始祖,開始一個新的時代。
但是,在耶和華的這一個應許之中,有一個必須履行的條件:離開他的故鄉吾珥,走上耶和華的道路,換一句話說,他必須離開他所習慣的生活,行走耶和華的道路,作賜福的器皿。
照樣,如果今天我們接受基督對我們的呼召,去作賜福的器皿,我們也必須放下我們所習慣的生活方式:自我中心,願意將自己獻於主的手中,讓祂按照祂的心意去用我們。
我們必須學習,將我們的以撒獻給基督,像亞伯拉罕一樣;我們必須學習走信心的道路,像亞伯拉罕一樣,因為在賜福器皿的道路上,常有攔阻,非有信心不能勝過;我們必須學習認識:自己的福份和別人的福份是分不開的,這正是耶和華所指示亞伯拉罕的。你會否看見這一個異象?你會否接受基督的呼召?如果你這樣作,你的人生必然進入一個新的時期,正像亞伯拉罕接受了這個異象而開始了一個新時代一樣。
(二)何烈山麓:腐化毒素的擺脫
摩西在何烈山麓看見了耶和華的異象;荊棘燃而不毀。耶和華藉這個異象呼召摩西,然後用他帶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奔向應許之地。出埃及是以色列人歷史中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以色列人在埃及面對兩大危機︰奴役與腐化。二者的目的,都是使以色列人離開耶和華,也離開祂為他們所定的人生道路作賜福的器皿。奴役是用壓力來迫以色列人離開耶和華和祂所定的道路;腐化是用物欲來引誘以色列人自動的離開耶和華和祂所定的道路。逼迫與腐化是撒但一貫使用的二種武器。逼迫在外,腐化在內,這就叫做內外夾攻。後者比前者更難防禦。以色列人在埃及住了四百餘年以後,就不想離開了,他們死心塌地的做奴隸。摩西也灰心了,他在曠野裡嘆息了四十年。
但是何烈山麓的異象,給摩西一個極大的挑戰——耶和華有保守的能力:燒而不毀!這異象已經應驗在摩西一生和選民整個的歷史中。只要他們仰望祂,跟隨祂。祂必幫助和保守他們,引導他們走賜福器皿的道路。
但願今日的基督徒也看見這個異象。讓我們擺脫世俗中一切攔阻我們跟隨基督的腐化毒素。這就是我們生命強化時期的開始。只要我們仰望和跟隨基督,祂就能永遠保守我們,在我們身上成全祂最好的計劃:用我們作賜福的器皿。甚麼力量都不能毀掉我們!
(三)輟工的殿旁:不竭能源的支取
先知撒迦利亞悲傷的躑躅在已停工的聖殿旁邊的碎石中間,波斯帝國的壓力使已經開始了的建殿工程停頓下來——一停就是好多年。也許那天晚上,先知在悲傷和疲乏之中,和衣睡眠於未完成的聖殿址內。耶和華就向祂顯示異象(撒迦利亞四章)。當他將這一個異象的內容向以色列人宣告的時候,他們就大受激勵,挺身而起,合力將聖殿建成(以斯拉4:23-5:2)。這一個異象開始了以色列人的中興時代。
這一個異象的內容是甚麼?一個金燈台在兩棵橄欖樹之間,以四十九條油管相連,將橄欖樹的油引入燈內,供應能源。在這異象中有呼聲發出:「大山哪,你算甚麼呢!」「……倚靠耶和華的靈方能成事!」這一個異象在以色列人身上發揮了極大的功效,他們將「大山山一般的攔阻,鏟為平地,而且進一步,這座大山的石頭成為建殿的材料——阻力變為助力!
兩棵橄欖樹象徵聖靈的能力,它們的油源源不絕的藉着管子(信心:「倚靠」)流入燈內,使燈發光。這燈象徵耶和華的百姓,他們倚靠聖靈的能力,「方能成事」;成業之後,就光芒四射,榮耀耶和華。
這一個異象的信息,是我們永遠需要的:聖靈的能力。如果主耶穌離世前對門徒最重要的信息,是聖靈的能力,那麼我們就千萬不可輕視它。一個忽略主耶穌所最重視之事的人,必然是最愚蠢的人!讓我們在這一個注重方法的時代中,不要忽略追求聖靈的能力。但願末世時代是一個聖靈能力彰顯的時代。
(四)愛琴海濱:福音巨流的奔放
那一天夜裡,使徒保羅迷惘的躺在愛琴海濱特羅亞的一間旅店裡的床上:「主到底要引領我到哪裡去?」當夜,他看見了「馬其頓的異象」海洋的那邊!海洋的那邊!更遙遠的地方!
主耶穌把小亞細亞傳福音的門,都在保羅面前關起來,却開了西方之門。從此傳福音的巨流越過愛琴海,向歐洲奔放。這是主所揀選的路線,後世歷史證明這是最正確的路線。這個異象開始了教會歷史的新時代。今天,這一個異象已經臨到了東方的教會:海洋的那邊!海洋的那邊!這是一個擴展心腦和視野的異象。這一個異象將使東方的教會開始一個新的時代——差傳時代。
亞洲的教會應投入這福音的洪流,成為完成大使使命的一股生力軍。過去在華人教會裡面,只有差傳事工的星星火花,零散的飄蕩着。今天,讓這些星星火花滙集起來,形成一種廣泛的運動。過去的歷史告訴我們,星星火花並不能成事。唯一的盼望就是大家聯合在一起,,同心去播撒差傳事工的種子,期待差傳的洪流出現!!上述四個異象構成四幅圖案:油瓶(器皿),燒而不毁的荆棘,橄欖樹之間的金燈台,和號角(馬其頓呼聲聲)。
讓這四個圖案不斷的向我們傳講着信息。
基督真理的均衡性
原載於《抉擇月刊》,1974年8月,頁2。
兩個月以前,我寫過「基督真理的創造性」,本期再指出基督真理的另一個特點:均衡性。這一個特點使我們更加認識基督真理的寶貴價值。 均衡的真理造成均衡的人生,而我們所需要的,正是均衡的人生。
原載於《抉擇月刊》,1974年8月,頁2。
兩個月以前,我寫過「基督真理的創造性」,本期再指出基督真理的另一個特點:均衡性。這一個特點使我們更加認識基督真理的寶貴價值。均衡的真理造成均衡的人生,而我們所需要的,正是均衡的人生。
(一)靈性需要與物質需要的均衡
當基督受撒但試探的時候,他說:「人活着,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上帝口裡所出的一切話。」基督的意思就是說,人生的基本需要有二:物質(以食物為代表)和真理(上帝之道)。「不單」二字顯示兩者都是需要的。基督不否認人生裡面的物質需要。上帝既然創造人類的身體,當然承認其需要。人類為了供應其物質需要而作的種種努力,是合理的,並不違反上帝的旨意。科學進步使人類的物質福利增進,這當然是好的。基督教並非苦修的宗教,它承認人類一切合理的需要。
但是,人類有一個危險的傾向,就是「單靠食物」,基督所要否定的,就是這個。人類的物質生活必須受靈性真理的約束和領導,不然,物質的追求就導向虛空、壓榨、拜金、甚至於毀滅。這就是為甚麼今日科學的進步正把人類帶向毀滅的邊緣。
基督所稱「無知的人」,是那些「為自己積財,在上帝面前(靈性)卻不富足」的人(路12:21)。今天我們需要那些「不為五斗米(物質)折腰(失去真理亮節)」的人。
(二)神道與人道的均衡
基督在世時,有些人為了逃避奉養父母的責任,就說:「各耳扳」,意思就是「我已經把錢奉獻給上帝了。」基督責備他們不應該這樣行。這些人把神道和人道混淆不清,基督糾正了他們的錯誤。
基督清楚指出:人道是以神道為本,二者是絕對不可分割的。除去神道,人道就漂浮無基,終必崩潰。但是,在實行上,二者不可混亂。一個敬奉上帝追求神道的人,必須戰戰兢兢的克盡人道,不可以神道為推搪的藉口。這種合而分、分而合的關係,使人生走上康莊大道。
基督說:「你們把這些事(愛心的表現)行在我弟兄中最小的一個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太25:40)。這一句話,把神道和人道的既分又合,表達得生動而貼切。
基督向那些把薄荷奉獻十分之一而不行公義的人,發出嚴重的警告。他們所犯的錯誤,正是神道與人道割離的悲劇。
在另一方面,單要人道而不要神道,也是不正確的,等於捨本取末。基督說:「你在祭壇上獻禮物的時候,想起弟兄向你懷怨,就把禮物留在壇前,先去同弟兄和好」神道使我們「想起」我們與別人之間不和諧的關係,而尋求改進,這是神道對人道的幫助。
(三)「有諸內」與「形諸外」的均衡
基督極注意道德的內在性,但是同時他也非常重視真理在行動上的外在表現。
基督說:「你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作的(善事)。」這是內在道德的真實境界,毫無虛偽與釣譽的卑鄙動機。基督所宣講天國的意義之一,就是這一種內在之善的境界。所以基督說:「看哪,天國就在你們心裡。」
但是,在另一方面,基督要我們將這一種內在的真善,也彰顯於外。祂說:「人點燈,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燈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點燈的目的,是「照亮一家的人」,使人得好處;照樣,當我們彰顯善行的時候,目的絕不是自炫自耀,乃是使人得益處,使天父得榮耀。
甚麼時候應該隱善,什麼時候應該揚善?這是一個很微妙的問題。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只能以動機來決定。如果動機不是為了自炫,那麼或隱或顯都是好的。若對別人有激勵作用並且使天父得榮耀,就可以顯善;若沒有這種作用,就應該隱善。
(四)良善與智慧的均衡
基督說:「你們要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太10:16)。「靈巧」代表智慧,「馴良」代表良善。這兩樣的聯結,含有重大的意義。
許多善良的人不能成功,原因是缺少智慧。善而無謀,結果不能成全自己的善,何等可惜!聖經很注重行善的智慧,這是每一個良善的人所應該學習的。
有些善良的人受人家的誤會,一部份原因是由於他們作事缺少智慧,以致容易引起誤會。保羅在這一方面頗有心得,他說:「我們要留心行光明的事」(林後8:21)。意思就是說,我們不但要行正大光明的善事,還要小心去作,免得留下批評和誤會的餘地。
撒但和世上的惡勢力,時刻與良善的人作對,所以善人若不運用智謀,就難以取勝,一切善意都歸徒然。那是最大的悲劇。
(五)信心與悔改的均衡
基督在開始傳道的時候,他的第一句話就是「你們要悔改,信福音。」悔改和信,是基督對我們的要求。
信的意義是接受——接受上帝為我們預備的一切恩典。但是,在我們接受以前,必須先履行一個條件,就是悔改。沒有悔改的信心,不是真信心。偽信心毫無益處。
陶恕博士(Dr.Tozer)在其所著「引往能力之路」一書中,特别指出:悔改是我們自己必須作的,上帝不能代替我們悔改。如果我們不肯悔改而希望得救,那是絕對不可能的。他說,今天教會的軟弱無力,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會裡面太多沒有經過悔改的信徒。基督旣然把悔改與信心並提,我們就絕對不可忽略悔改,如果忽略就是自誤;不講悔改道理的傳道人就是誤人。基督清清楚楚的說:「凡稱呼我主阿主阿的人,不能都進天國,唯有遵行天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去。」
(六)入世與超世的均衡
基督說:「我不求你(指天父)叫他們離開世界,只求你保守他們脫離罪惡。他們不屬世界,正如我不屬世界一樣。求你用真理使他們成聖……你怎樣差我到世上,我也照樣差他們到世上」(約17:15-18)。
我們在這一段經文中,看見兩個極重要的對比:1.不離世界而離世界之惡;2.進入世界而不屬世界。
換言之,入世而不屬世;超世而不離世。
讓我們問:主用什麼方法使基督徒達到這樣的水準?我們在這一段經文裡面看見主所用的兩種方法:真理和使命。前者可以說是消極的方法:藉真理成聖;後者是積極的方法:推出基督去改變和拯救世人。前者是防腐;後者是放射。只有當基督徒自覺的擁有真理的時候,他們才能勝過世上的罪惡;只有當基督徒擁有使命感的時候,他才能有超世的生活態度。
(七)權利與義務的均衡
基督說:「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要作你們的用人。」誰為大?用人——服務別人的人。基督在這裡把偉大的真正意義和衡量的標準告訴我們:服務。
「大」是權利;服務是義務。權利與義務是並行的,相連的,永不可分離的。
我有一天在香港中環走進一家書店,在書架上取下一部書,翻的時候發現了一位著名的傳教士所講的一句話:
「七種致死之罪:沒有正義的戰爭;沒有原則的政治;沒有道德的商業;沒有品格的教育;沒有貞操的婚姻;沒有犧牲的禮拜;沒有義務的權利。」是的,這七種罪惡正在毀滅着人類!
但願每一個享受基督權利和恩典的人,都担起基督所委託給我們的責任和義務。
(八)今生與來生的均衡
基督教導門徒禱告說:「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在這一句話裡面,「地上」和「天上」結連在一起。上帝的旨意將天上和地上貫通起來。祂的旨意與我們在地上的生活有關,也與我們的永生有關。
在這一句話裡面,「天上」是「地上」的標準,因為上帝的旨意在天上充份的被遵行。換一句話說,我們是在天上的亮光中看地上的一切。當我們這樣看的時候,就會注意那些有永恆價值的事物,而不至於被暫時性的物欲所蒙蔽。我們就會積極的,發憤的去追求屬天的高尚事物。這樣,我們整個的人生標準就提高起來。
有了來生的盼望,今生就更正確,更豐富,更喜樂,更向上。基督到世上來,不但把上帝顯示給我們看,也把永生之道給予我們。他為我們開了一條「又新又活的路」這條路由今生開始直通入永生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