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的特性:學與行
原載於《北宣主日學特刊》,一九八0年,頁4-5。
原載於《北宣主日學特刊》,一九八0年,頁4-5。 聖經的真理是一種「存在性 」的境界,所以主耶穌說:「真理的聖靈來了,祂要引導你們進入一切的真理。」(約十六13)。我們與真理的關係,不是明白真理,而是「進入」真理。因此,真理的範疇是生活,而不是知識。不過它的途徑是知識。換言之,明白真理並不等於進入真理,但是明白真理是進入真理的必經之途。這樣,學與行就連繫在一起了:「學」爲要明白;「行」爲要進入。 保羅也把學與行的關係講得很清楚,他說:「你們聽過基督的道,領了祂的愛,學了祂的真理,就要脫去從前行爲上的舊人⋯⋯穿上新人⋯⋯ 」(弗四21-24)。「學」了真理以後,就產生「行爲」上的改變,進入「新人」的生活之中。 照樣,主耶穌把「學」和「樣式」連在一起。他說:「你們要學我的樣式」(太十一29)。學的結果不單是了解,更有樣式上的改變:像基督。 學生與門徒不同。學生讀課本;而門徒傚法老師。基督的真理所產生的,不是學生,乃是門徒。 在使徒行傳裡面記載,初期教會的信徒被稱爲「門徒」。在使徒行傳裡面,「信徒」,「聖徒」這兩個名詞只各用了一次,而「門徒」却用了四十次。可見當時的教會,在使徒們的領導之下,是何等注重門徒的意義! 保羅在提摩太前書裡面,把「教育」和「服從善道」連在一起(四6)。一個受過眞理敎育的人,就有服從真理的表現。 眞理有如醫書,其目的不在於僅僅獲得醫學知識,乃在於醫病,使人進入健康的境界。真理又有如地圖,其目的不在於地理知識,乃在於到達目的地。 彼得把「認識」和四件事連在一起:一、認識和「結果子」連在一起。他說:「使你們在認識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上,不至於閑懶不結果子了。」(彼後一8)。二、「認識」和「生命」連在一起(彼後一3)。三、認識和脫離罪惡連在一起(二20)。四、認識和恩典連在一起(三18)。這四件事都是人生的境界。由此可見,我們對真理的真正認識(即知識),一定引入新的人生境界之中。 約翰的「認識論」更加具體。他用最强的語氣說明眞理的境界性。例如,他說:「人若說,我認識神,却不遵守祂的誡命,便是說謊的,真理也不在他心裡了。」(約書二4)。「凡犯罪的,未曾認識神。」 (三6)。「沒有愛心的,就不認識神。」(四8)。 舊約的教訓也是一樣。大衛在王宮中教導一班弟子學習真理。課程是什麼?「眾弟子阿,你們當來聽我的話,我要將敬畏耶和華的道教訓你們。」(詩卅四11)。他的課程是在生活中敬畏神。 中文「道」字的寫法極有意義:它是「首」與「腿」,二字合成的。是的,道在頭中(知識);也在腿中(生活行動)。這正是學與行的連繫。 主日學的一切課程,都包括在「學與行」之內。這才是主日學教育的正確終線。
原載於《北宣主日學特刊》,一九八0年,頁4-5。
聖經的真理是一種「存在性 」的境界,所以主耶穌說:「真理的聖靈來了,祂要引導你們進入一切的真理。」(約十六13)。我們與真理的關係,不是明白真理,而是「進入」真理。因此,真理的範疇是生活,而不是知識。不過它的途徑是知識。換言之,明白真理並不等於進入真理,但是明白真理是進入真理的必經之途。這樣,學與行就連繫在一起了:「學」爲要明白;「行」爲要進入。
保羅也把學與行的關係講得很清楚,他說:「你們聽過基督的道,領了祂的愛,學了祂的真理,就要脫去從前行爲上的舊人⋯⋯穿上新人⋯⋯ 」(弗四21-24)。「學」了真理以後,就產生「行爲」上的改變,進入「新人」的生活之中。
照樣,主耶穌把「學」和「樣式」連在一起。他說:「你們要學我的樣式」(太十一29)。學的結果不單是了解,更有樣式上的改變:像基督。
學生與門徒不同。學生讀課本;而門徒傚法老師。基督的真理所產生的,不是學生,乃是門徒。
在使徒行傳裡面記載,初期教會的信徒被稱爲「門徒」。在使徒行傳裡面,「信徒」,「聖徒」這兩個名詞只各用了一次,而「門徒」却用了四十次。可見當時的教會,在使徒們的領導之下,是何等注重門徒的意義!
保羅在提摩太前書裡面,把「教育」和「服從善道」連在一起(四6)。一個受過眞理敎育的人,就有服從真理的表現。
眞理有如醫書,其目的不在於僅僅獲得醫學知識,乃在於醫病,使人進入健康的境界。真理又有如地圖,其目的不在於地理知識,乃在於到達目的地。
彼得把「認識」和四件事連在一起:一、認識和「結果子」連在一起。他說:「使你們在認識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上,不至於閑懶不結果子了。」(彼後一8)。二、「認識」和「生命」連在一起(彼後一3)。三、認識和脫離罪惡連在一起(二20)。四、認識和恩典連在一起(三18)。這四件事都是人生的境界。由此可見,我們對真理的真正認識(即知識),一定引入新的人生境界之中。
約翰的「認識論」更加具體。他用最强的語氣說明眞理的境界性。例如,他說:「人若說,我認識神,却不遵守祂的誡命,便是說謊的,真理也不在他心裡了。」(約書二4)。「凡犯罪的,未曾認識神。」 (三6)。「沒有愛心的,就不認識神。」(四8)。
舊約的教訓也是一樣。大衛在王宮中教導一班弟子學習真理。課程是什麼?「眾弟子阿,你們當來聽我的話,我要將敬畏耶和華的道教訓你們。」(詩卅四11)。他的課程是在生活中敬畏神。
中文「道」字的寫法極有意義:它是「首」與「腿」,二字合成的。是的,道在頭中(知識);也在腿中(生活行動)。這正是學與行的連繫。
主日學的一切課程,都包括在「學與行」之內。這才是主日學教育的正確終線。
教會生活的五重因素
原載於《北宣主日學特刊》,一九七九年,頁2-3。
原載於《北宣主日學特刊》,一九七九年,頁2-3。 聖經將教會生活的藍圖顯示給我們,其中有五重因素: 一、敬拜 敬拜是被造者向創造者的全德,全慧,全能,所表現的心意與姿態。敬拜是基本的事奉。在使徒時代裏面,敬拜與事奉互相通用(徒十三2)。英文的敬拜與事奉也常用一個字:service。在啟示錄裏面,用事奉表示敬拜(啟廿二3)。 我們的用靈與誠實敬拜父神。聖經新譯本將「誠實」譯作「真理」,這是很有理由的。因爲一、「心靈」與「誠實」的基本意義相同,這樣的譯法似乎重複。二、「誠實」的原文亦有眞理之意。 以心靈與真理敬拜父神,才是最好的敬拜,因爲它既真誠又符合聖經所顯示關於敬拜的真理。 教會必須培植敬拜的氣氛與實質。信徒應該改變以「講道」爲崇拜中心的觀念,而代之以「敬拜」爲 中心。許多信徒經常在崇拜時遲到,因而破壞了敬拜的氣氛與實意。這是因爲他們認爲,只要趕上聽道就可以了。 二、教導 教導信徒是教會主要的功能之一。但是在過去,一般教會偏重「講道」的聚會,而忽略了其他教導的方式。不錯,「講道」是極其重要的,當保羅提及各種恩賜時,他說:「其中更要羨慕的,是作先知講道。」(林前十四1)。幾乎沒有一間缺少靈糧供 應,而能興旺發展的敎會。但是如果單靠「講台」,就會產生下列問題: 1.整間教會建立在一個有講道恩賜的人身上,他一離開,教會就跨台。 2.有恩賜的傳道人比較少,因而興旺的教會也跟着少。 3.「講台」只能作單方面的灌輸,而無「雙軌式」的交互作用,以致只能完成部份的栽培工作。 正在這裏,主日學(兒童,青少年,成年)可以彌補「缺口」。主日學是「教導」工作中重要的一環。主日學興旺的教會,一定是信仰與靈性有根基的教會。 三、 傳福音 敎會是福音的燈台。敎會必須努力傳福音:集體的,個人的;直接的,間接的;近處的,遠處的;言語的,生活的;等等。在傳福音的事工上,教會必須總動員。 主日學是教會傳福音的重要「基地」之一。其作用至少有三方面: 1)帶領學生歸向基督。2)鼓勵與訓練學生去傳福音。3)敎員成為教會傳福音的幹部。 四、事奉 聖經告訴我們,事奉有三種:一、本位的事奉:信徒站在受造者的本位上,向父神獻上敬拜的事奉。二、工作的事奉:發揮恩賜,完成聖工。三、生命的事奉:以生命的見證來榮耀父神。這三樣都是不可缺少的。單有工作的事奉,並不能滿足主的心意。生命的事奉加强工作的事奉。每一個蒙恩的信徒都應該有完整的事奉生活。 本位的事奉以敬拜與讚美爲重心;工作的事奉以恩賜與忠心爲重心;生命的事奉以表現基督的樣式為重心。 主日學是訓練會友事奉的好場地。 五、團契 對團契生活的注重,似乎是現代的新重點,但是事實上,在古老的「使徒信經」裏面,早已有「我信聖徒相通」的真理。只是最近才獲得更加普遍的注意,和方法上的改進。 橫面的團契建於縱面團契的基礎上。橫面的團契是信徒與信徒之間的交通;縱面的團契是信徒與父神之間的交通。二者缺一,都是不健全的團契生活。 各種年齡的信徒都需要團契生活。本堂的成年信徒,一般說來缺少屬靈的活力與長進,究其原因在於缺少團契生活。本堂參加成人團契的人數,在一百左右(錫安,婦女,以諾三團契)。成人主日學的發展將帶來更多訓練與團契的機會。
原載於《北宣主日學特刊》,一九七九年,頁2-3。
聖經將教會生活的藍圖顯示給我們,其中有五重因素:
一、敬拜
敬拜是被造者向創造者的全德,全慧,全能,所表現的心意與姿態。敬拜是基本的事奉。在使徒時代裏面,敬拜與事奉互相通用(徒十三2)。英文的敬拜與事奉也常用一個字:service。在啟示錄裏面,用事奉表示敬拜(啟廿二3)。
我們的用靈與誠實敬拜父神。聖經新譯本將「誠實」譯作「真理」,這是很有理由的。因爲一、「心靈」與「誠實」的基本意義相同,這樣的譯法似乎重複。二、「誠實」的原文亦有眞理之意。
以心靈與真理敬拜父神,才是最好的敬拜,因爲它既真誠又符合聖經所顯示關於敬拜的真理。
教會必須培植敬拜的氣氛與實質。信徒應該改變以「講道」爲崇拜中心的觀念,而代之以「敬拜」爲 中心。許多信徒經常在崇拜時遲到,因而破壞了敬拜的氣氛與實意。這是因爲他們認爲,只要趕上聽道就可以了。
二、教導
教導信徒是教會主要的功能之一。但是在過去,一般教會偏重「講道」的聚會,而忽略了其他教導的方式。不錯,「講道」是極其重要的,當保羅提及各種恩賜時,他說:「其中更要羨慕的,是作先知講道。」(林前十四1)。幾乎沒有一間缺少靈糧供 應,而能興旺發展的敎會。但是如果單靠「講台」,就會產生下列問題:
1.整間教會建立在一個有講道恩賜的人身上,他一離開,教會就跨台。
2.有恩賜的傳道人比較少,因而興旺的教會也跟着少。
3.「講台」只能作單方面的灌輸,而無「雙軌式」的交互作用,以致只能完成部份的栽培工作。
正在這裏,主日學(兒童,青少年,成年)可以彌補「缺口」。主日學是「教導」工作中重要的一環。主日學興旺的教會,一定是信仰與靈性有根基的教會。
三、 傳福音
敎會是福音的燈台。敎會必須努力傳福音:集體的,個人的;直接的,間接的;近處的,遠處的;言語的,生活的;等等。在傳福音的事工上,教會必須總動員。
主日學是教會傳福音的重要「基地」之一。其作用至少有三方面:
1)帶領學生歸向基督。2)鼓勵與訓練學生去傳福音。3)敎員成為教會傳福音的幹部。
四、事奉
聖經告訴我們,事奉有三種:一、本位的事奉:信徒站在受造者的本位上,向父神獻上敬拜的事奉。二、工作的事奉:發揮恩賜,完成聖工。三、生命的事奉:以生命的見證來榮耀父神。這三樣都是不可缺少的。單有工作的事奉,並不能滿足主的心意。生命的事奉加强工作的事奉。每一個蒙恩的信徒都應該有完整的事奉生活。
本位的事奉以敬拜與讚美爲重心;工作的事奉以恩賜與忠心爲重心;生命的事奉以表現基督的樣式為重心。
主日學是訓練會友事奉的好場地。
五、團契
對團契生活的注重,似乎是現代的新重點,但是事實上,在古老的「使徒信經」裏面,早已有「我信聖徒相通」的真理。只是最近才獲得更加普遍的注意,和方法上的改進。
橫面的團契建於縱面團契的基礎上。橫面的團契是信徒與信徒之間的交通;縱面的團契是信徒與父神之間的交通。二者缺一,都是不健全的團契生活。
各種年齡的信徒都需要團契生活。本堂的成年信徒,一般說來缺少屬靈的活力與長進,究其原因在於缺少團契生活。本堂參加成人團契的人數,在一百左右(錫安,婦女,以諾三團契)。成人主日學的發展將帶來更多訓練與團契的機會。
主耶穌的教導法
原載於《北宣主日學特刊》,一九七八年,頁4-5。
原載於《北宣主日學特刊》,一九七八年,頁4-5。 耶穌基督是歷史中最偉大的敎師,堪稱萬世師表。祂在教學法上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榜樣。祂當日教導門徒的方法,可以歸納為十五種: 1.比喻法——主耶穌的講章裏面充滿了通俗而實際的比喩,取自日常生活,生動而易於了解,極盡「深入淺出」之能事。 2.故事法——例如浪子回頭,不義管家,蒙恕不恕的故事等等。 3.問題法——主耶穌屢發問題,引起門徒的思想,然後指出正確的答案。「學問」就是「學」習發「問」和答「問」。屬靈的學習也是一樣。 4.對比法——主耶穌的講章中滿了對比:光暗、永暫、先後、高下、真偽、憂樂、表內、好歹、新舊、貧富、得失、沙土盤石,光明之子今世之子等。這種方法易於引起聽眾的注意和興趣。 5.實物敎材法——主耶穌把小孩子、百合花、飛鳥、芥菜種、葡萄樹、無花果、鴿子和蛇等等當作教材。 6.時事法——主耶穌把當時的新聞當作敎材,引起聽眾注意,例如路加福音十三章一至五節。 7.因事施敎法——主耶穌就門徒日常生活中所經歷的事,隨時隨地發出敎訓。這是實際生活的教導法。例如:主耶穌在聖殿中看見一個寡婦奉獻兩個小錢,就向門徒發出敎訓。 8.反合法——或稱矛盾法。主耶穌運用一些似乎是互相矛盾的字眼或「似是而非」的字眼來表達屬靈的眞理。例如「在後的將要在前,在前的將要在後」;「得著生命的將要失去生命,失去生命的將要得著生命」;「有的,還要加給他,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大的服事小的」等等。 9.反問法——當有人向主耶穌發問時,祂時常避免作正面的答覆,反而向發問者發出問題。他這樣作有兩種意義:(一)發問者不是誠心求答,乃是出於惡意,想捉弄或難為祂,所以祂避而不答。(二)當祂反問時,祂就取得主動,以問題引導對方的思想,面對真理。(對於頑皮的主日學生,這是很好的一種方法。)例如:當法利賽人捉住淫婦要用石頭打死她時,他們向主耶穌提出發問,為要尋找把柄陷害祂,祂反問「你們中間誰沒有罪?可以先用石頭打她。」結果,他們知罪而退。 10.講道法——主耶穌長篇大論的把真理講給門徒聽,例如約翰福音十四至十六章。這是不可少的一種方法,也是對比較成熟的人的一種重要方法。 11.榜樣法——主耶穌有時默不作聲的用自己的好榜樣去感化門徒,有時用好榜樣加上 教訓去指點門徒。使他們銘刻在心,永遠不能忘記,又能按著主所行的去行。 12.反激法——當迦南婦人求主耶穌醫治她的女兒時,祂故意用反面的話去激動她,好顯出她的信心。這是一種重要的教導法,但一般教師用此法時,需要十分小心——必須對學生的個性有相當了解,才可適當的使用此法。如果使用不當,會收相反的效果。 13.考驗法——主耶穌面對五千聽眾,問腓力說:「我們從那裏買餅叫這些人吃呢?」他這樣說,是要試驗腓力的信心。當時腓力和安得烈都在這次的考試中失敗了。然後主耶穌以大能教導他們信心的功課(約六5-9)。 14.出奇法——兵家以「出奇制勝」為貴,照樣,在教導中也貴乎能用令學生驚奇的話語,來引起他們的注意和興趣。例如:當彼得問主耶穌應當饒恕人幾次的時候,祂說:「不是七次,乃是七十個七次!」祂本可說七個七次,但祂故意說「七十個七次」,藉此引起更大的注意和興趣。又如主耶穌說:「我來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動刀兵」(太十34)。這也是令人吃驚和納罕的話,在聽衆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有點像修辭學上的「誇張法」,例如「愁絲三千丈」之類。 15.沉默法——主耶穌三次用這方法:(一)對迦南婦人(太15:23),目的是試驗她的信心,(二)對法利賽人(約8:6),目的是要他們安靜自省;(三)對瞎子巴底買(可10:46-48),目的是試驗他的信心和門徒的愛心。給學生安靜思想的機會,是很重要 的教導法。 我們(包括主日學敎員在內)可以從上述的教導方式獲得許多寶貴的啟發。
原載於《北宣主日學特刊》,一九七八年,頁4-5。
耶穌基督是歷史中最偉大的敎師,堪稱萬世師表。祂在教學法上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榜樣。祂當日教導門徒的方法,可以歸納為十五種:
1.比喻法——主耶穌的講章裏面充滿了通俗而實際的比喩,取自日常生活,生動而易於了解,極盡「深入淺出」之能事。
2.故事法——例如浪子回頭,不義管家,蒙恕不恕的故事等等。
3.問題法——主耶穌屢發問題,引起門徒的思想,然後指出正確的答案。「學問」就是「學」習發「問」和答「問」。屬靈的學習也是一樣。
4.對比法——主耶穌的講章中滿了對比:光暗、永暫、先後、高下、真偽、憂樂、表內、好歹、新舊、貧富、得失、沙土盤石,光明之子今世之子等。這種方法易於引起聽眾的注意和興趣。
5.實物敎材法——主耶穌把小孩子、百合花、飛鳥、芥菜種、葡萄樹、無花果、鴿子和蛇等等當作教材。
6.時事法——主耶穌把當時的新聞當作敎材,引起聽眾注意,例如路加福音十三章一至五節。
7.因事施敎法——主耶穌就門徒日常生活中所經歷的事,隨時隨地發出敎訓。這是實際生活的教導法。例如:主耶穌在聖殿中看見一個寡婦奉獻兩個小錢,就向門徒發出敎訓。
8.反合法——或稱矛盾法。主耶穌運用一些似乎是互相矛盾的字眼或「似是而非」的字眼來表達屬靈的眞理。例如「在後的將要在前,在前的將要在後」;「得著生命的將要失去生命,失去生命的將要得著生命」;「有的,還要加給他,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大的服事小的」等等。
9.反問法——當有人向主耶穌發問時,祂時常避免作正面的答覆,反而向發問者發出問題。他這樣作有兩種意義:(一)發問者不是誠心求答,乃是出於惡意,想捉弄或難為祂,所以祂避而不答。(二)當祂反問時,祂就取得主動,以問題引導對方的思想,面對真理。(對於頑皮的主日學生,這是很好的一種方法。)例如:當法利賽人捉住淫婦要用石頭打死她時,他們向主耶穌提出發問,為要尋找把柄陷害祂,祂反問「你們中間誰沒有罪?可以先用石頭打她。」結果,他們知罪而退。
10.講道法——主耶穌長篇大論的把真理講給門徒聽,例如約翰福音十四至十六章。這是不可少的一種方法,也是對比較成熟的人的一種重要方法。
11.榜樣法——主耶穌有時默不作聲的用自己的好榜樣去感化門徒,有時用好榜樣加上 教訓去指點門徒。使他們銘刻在心,永遠不能忘記,又能按著主所行的去行。
12.反激法——當迦南婦人求主耶穌醫治她的女兒時,祂故意用反面的話去激動她,好顯出她的信心。這是一種重要的教導法,但一般教師用此法時,需要十分小心——必須對學生的個性有相當了解,才可適當的使用此法。如果使用不當,會收相反的效果。
13.考驗法——主耶穌面對五千聽眾,問腓力說:「我們從那裏買餅叫這些人吃呢?」他這樣說,是要試驗腓力的信心。當時腓力和安得烈都在這次的考試中失敗了。然後主耶穌以大能教導他們信心的功課(約六5-9)。
14.出奇法——兵家以「出奇制勝」為貴,照樣,在教導中也貴乎能用令學生驚奇的話語,來引起他們的注意和興趣。例如:當彼得問主耶穌應當饒恕人幾次的時候,祂說:「不是七次,乃是七十個七次!」祂本可說七個七次,但祂故意說「七十個七次」,藉此引起更大的注意和興趣。又如主耶穌說:「我來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動刀兵」(太十34)。這也是令人吃驚和納罕的話,在聽衆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有點像修辭學上的「誇張法」,例如「愁絲三千丈」之類。
15.沉默法——主耶穌三次用這方法:(一)對迦南婦人(太15:23),目的是試驗她的信心,(二)對法利賽人(約8:6),目的是要他們安靜自省;(三)對瞎子巴底買(可10:46-48),目的是試驗他的信心和門徒的愛心。給學生安靜思想的機會,是很重要 的教導法。
我們(包括主日學敎員在內)可以從上述的教導方式獲得許多寶貴的啟發。
主日學成功的要素
原載於《北宣主日學特刊》,一九七七年,頁2-3。
原載於《北宣主日學特刊》,一九七七年,頁2-3。 沒有一件事的成功是偶然的,必定有其原因。主日學的成功自不例外。任何一間教會的主日學若想成功,必須有下述的條件: (一)教會當局的重視 如果教會當局(指執事會與傳道人)清楚認識主日學的重要性,就會加以提倡和推進,在經濟上也予以協助。這對主日學是一種主要的助力。很少主日學能在教會當局的漠視之下發展得好。 (二)事奉的熱誠 一間靈性低沉的教會,很難有成功的主日學。會友的靈性好,才肯將自己的恩賜和時間献上爲主使用。會友愈了解事奉的真理,就會愈加熱誠的在教會中工作。這樣的教會決不會缺少主日學師資。 (三)師資的訓練 熱誠不能代替知識,一如恩賜不能代替靈性。如果一位學者需要接受教育方法的訓練,才能成爲一位好講師,照樣一個靈性好的基督徒,需要接受訓練,才能成爲一位良好的主日學教員。凡不願意接受訓練的主日學教員,不是不認真就是驕傲。主日學教員應對自己的要求不斷提高。 (四)觀念的重塑 主日學的舊觀念一天不拆毀,主日學便一天不能成功。舊觀念把主日學限於兒童階段之內;而新觀念是教會全體會友都是主日學學生。除了主日學以外,一切訓練都只能影響部份會友;只有當全體會友都參加主日學的時候,教會整體訓練的目標就達成了。 (五)功課的編排 主日學的課程並非只限於教義的範圍之內,而應該把觀念的灌輸和人生實際問題的討論,都包括在內。所以它的功用是包括了信仰和訓練兩方面。 (六)團契的合作 如果想把主日學推入青年和成年的範圍之內,就必須獲致各級團契的合作。當各級團契的職員們充份了解和支持主日學的時候,主日學的發展是指日可待的。例如本堂主日學的發展,顯然是因爲各團契鼓勵團友參加主日學的緣故。 (七)本堂主日學的展望 本堂同層鄰居(四千方呎)的業主,表示願意租給本堂,但是租戶不肯搬遷。讓我們懇切爲這件事祈禱。如果本堂能增加四千呎的地方,就可以多開廿班主日學。那麼,本堂成人主日學發展的時期就要開始了。
原載於《北宣主日學特刊》,一九七七年,頁2-3。
沒有一件事的成功是偶然的,必定有其原因。主日學的成功自不例外。任何一間教會的主日學若想成功,必須有下述的條件:
(一)教會當局的重視
如果教會當局(指執事會與傳道人)清楚認識主日學的重要性,就會加以提倡和推進,在經濟上也予以協助。這對主日學是一種主要的助力。很少主日學能在教會當局的漠視之下發展得好。
(二)事奉的熱誠
一間靈性低沉的教會,很難有成功的主日學。會友的靈性好,才肯將自己的恩賜和時間献上爲主使用。會友愈了解事奉的真理,就會愈加熱誠的在教會中工作。這樣的教會決不會缺少主日學師資。
(三)師資的訓練
熱誠不能代替知識,一如恩賜不能代替靈性。如果一位學者需要接受教育方法的訓練,才能成爲一位好講師,照樣一個靈性好的基督徒,需要接受訓練,才能成爲一位良好的主日學教員。凡不願意接受訓練的主日學教員,不是不認真就是驕傲。主日學教員應對自己的要求不斷提高。
(四)觀念的重塑
主日學的舊觀念一天不拆毀,主日學便一天不能成功。舊觀念把主日學限於兒童階段之內;而新觀念是教會全體會友都是主日學學生。除了主日學以外,一切訓練都只能影響部份會友;只有當全體會友都參加主日學的時候,教會整體訓練的目標就達成了。
(五)功課的編排
主日學的課程並非只限於教義的範圍之內,而應該把觀念的灌輸和人生實際問題的討論,都包括在內。所以它的功用是包括了信仰和訓練兩方面。
(六)團契的合作
如果想把主日學推入青年和成年的範圍之內,就必須獲致各級團契的合作。當各級團契的職員們充份了解和支持主日學的時候,主日學的發展是指日可待的。例如本堂主日學的發展,顯然是因爲各團契鼓勵團友參加主日學的緣故。
(七)本堂主日學的展望
本堂同層鄰居(四千方呎)的業主,表示願意租給本堂,但是租戶不肯搬遷。讓我們懇切爲這件事祈禱。如果本堂能增加四千呎的地方,就可以多開廿班主日學。那麼,本堂成人主日學發展的時期就要開始了。
插花與插樹
原載於《北宣主日學特刊》,一九七六年,頁2-3。
原載於《北宣主日學特刊》,一九七六年,頁2-3。 插花是一種藝術,美麗悅目。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美麗是暫時的——數日內花朵就凋殘了。在花瓶的背後必須有花圃。花圃內的花枝供應花瓶內的花枝。沒有花圃,花瓶中就沒有花朵。 當我們欣賞瓶中美麗花朵的時候,應該記念那些在花圃中工作的人。 從插花想到插樹。 有沒有人插樹?答案是兩面的: ①沒有人插樹(特殊樹木除外),因爲那是最愚蠢的一件事——插下的樹幹必然會死,因爲它沒有根。 ②有人插樹。是的,每一間不注重主日學工作的教會,就是在那裏插樹。它是一間沒有根的教會,快要枯萎。 根是看不見的,所以常常被人忘記和忽畧。但是事實上,樹根之大是驚人的,樹根的範圍並不小過樹枝的範圍。樹根的長度加在一起,遠超過樹枝的長度。 照樣,主日學也常常被人忘記和忽畧,因爲主日學的「可見性」(VISIBILITY)比主日聚會的可見性小得多。但是主日學的重要性不亞於樹根的重要性。 插樹比植樹容易得多,只要把砍下的樹幹插入土中就行了。但是植樹就不同了,在植樹之前,必須先將全樹挖出——地面上的部份連同地面下的部份一起取出,然後植入新地方。沒有根的樹不可能移植。照樣,如果一個教會只學別間教會的皮毛,而忽畧了主日學,它永遠不會成爲一間有根有基的教會。 一個外行人參觀一間教會的時候,只會注意主日崇拜的人數和奉献的情形,但是一個內行人却會注意主日學,青少年團契,和祈禱會的情形。 那些按時澆灌樹根的工人,是重要的人物,也是少不得的人物,因爲全樹的成長與他們有密切的關係。照樣,教會裏面的主日學敎員們也是重要而少不得的人物。他們辛勤灌漑,值得大家的尊敬,欣賞,和代禱上的支持。每一位主日學教員應該了解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和功效上的可能性,因此再接再勵的忠心工作下去。他們對教會的貢獻是難以估計的。他們就是那些「能教導別人的人」(提後二2)。
原載於《北宣主日學特刊》,一九七六年,頁2-3。
插花是一種藝術,美麗悅目。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美麗是暫時的——數日內花朵就凋殘了。在花瓶的背後必須有花圃。花圃內的花枝供應花瓶內的花枝。沒有花圃,花瓶中就沒有花朵。
當我們欣賞瓶中美麗花朵的時候,應該記念那些在花圃中工作的人。
從插花想到插樹。
有沒有人插樹?答案是兩面的:
①沒有人插樹(特殊樹木除外),因爲那是最愚蠢的一件事——插下的樹幹必然會死,因爲它沒有根。
②有人插樹。是的,每一間不注重主日學工作的教會,就是在那裏插樹。它是一間沒有根的教會,快要枯萎。
根是看不見的,所以常常被人忘記和忽畧。但是事實上,樹根之大是驚人的,樹根的範圍並不小過樹枝的範圍。樹根的長度加在一起,遠超過樹枝的長度。
照樣,主日學也常常被人忘記和忽畧,因爲主日學的「可見性」(VISIBILITY)比主日聚會的可見性小得多。但是主日學的重要性不亞於樹根的重要性。
插樹比植樹容易得多,只要把砍下的樹幹插入土中就行了。但是植樹就不同了,在植樹之前,必須先將全樹挖出——地面上的部份連同地面下的部份一起取出,然後植入新地方。沒有根的樹不可能移植。照樣,如果一個教會只學別間教會的皮毛,而忽畧了主日學,它永遠不會成爲一間有根有基的教會。
一個外行人參觀一間教會的時候,只會注意主日崇拜的人數和奉献的情形,但是一個內行人却會注意主日學,青少年團契,和祈禱會的情形。
那些按時澆灌樹根的工人,是重要的人物,也是少不得的人物,因爲全樹的成長與他們有密切的關係。照樣,教會裏面的主日學敎員們也是重要而少不得的人物。他們辛勤灌漑,值得大家的尊敬,欣賞,和代禱上的支持。每一位主日學教員應該了解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和功效上的可能性,因此再接再勵的忠心工作下去。他們對教會的貢獻是難以估計的。他們就是那些「能教導別人的人」(提後二2)。
大使命的三個角度
原載於《北宣主日學特刊》,一九七五年,頁2-3。
原載於《北宣主日學特刊》,一九七五年,頁2-3。 「主日學最寶貴的地方,就是它與「傳」、「教」、「洗」三方面都有份;它帶領學生信主,又教導他們,同時在受洗的人當中,主日學學生佔了很高的比例。」 主耶穌所託付我們的大使命,包括三種工作。這三種工作都是我們應該作的,缺一不可。 一、「傳」 「你們要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可十六15)。 傳福音是最基本的工作,每一間教會都應該是注重傳福音的教會。注重傳福音的教必然是興旺的教會,沒有例外。非拉鐵非教會的力量(人力物力)雖然小,但是他們憑着信心去順服主耶穌的話,努力傳福音,結果就進入主耶穌為他們所打開的福音之門,這門是無人能關的。 主是不偏待人的,她同樣為每一間憑着信心和順服去努力傳福音的教會,打開福音之門。 我們不但要傳福音,而且要往「普天下」去傳福音。這是主的吩咐。今日華人教會必須遵行這一個命令!我們不但要在近處傳福音,也要往遠處傳福音,雙管齊下。 二、「教」 「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太廿八20)。 我們傳了福音以後,决不可就此满足,還必須教導信者,使他們在基督的眞理上長進,靈性成熟,爲主結果子。 養而不教,父母之過;照樣,傳而不教,教會之過。養而不教的父母,不會有好兒女;照樣,傳而不教的教會也不會有好信徒。 主日學之所以重要,就是因爲它是教會裡面從事「教」的部門。每一間重視「教」的教會,必然重視主日學。 過去華人教會之所以軟弱和幼稚,就是因爲信徒在信主以後,缺少教導和訓練。目前雖然有許多教會漸漸醒覺,明白了「教」的重要,因而開始注重主日學的工作,但是仍然有幾種缺點: ①許多父母仍未充份了解子女接受主日學教育的重要,以致未能積極的與教會合作。 ②主日學的「教」限於兒童與少年,未能普及於青年和成年信徒中間。因此,其效果有限。 ③一般信徒仍然以主日崇拜裡面的講道爲一切的中心,未曾了解有系統的研討和事奉的訓練,比主日講道更能造就信徒。 ④一般信徒對於「基督教教育」的觀念仍甚模糊。 它並不是指基督教學校裡面的宗教教育,而是指教會裡面每一個信徒所應該接受的屬靈教導和訓練。不錯,主日學只是這教導和訓練的一部份,但它是重要的一部份。 求主恩待本堂,能夠逐漸走上「令教會上主日學」之路。那時,本堂屬靈實力將會增加幾倍。 有人說過一句極有道理的話:「今日敎會所最需要的,是兩個字:訓練。這訓練包括教導在內。信徒好像兵士,未經訓練的兵士在打仗時一定潰不成軍;照樣,未經教導和訓練的信徒,只會打敗仗。 「教」的目的是使信徒成爲門徒,所以主在大使命中說:「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太廿八19)。「門徒訓練」是每個信徒所需要的。 大使命的「教」的這一個角度,是在教會中最被忽略的一個角度。華人教會的興旺有賴於這一方面的醒覺和努力。 三、「洗」 「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可十六16);「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太廿八19)。 主沒有輕看洗禮。洗禮的意義 很豐富,其中之一就是加入教會。 我們必須訓練信徒對於教會的「歸屬感」。教會是神計劃的中心。在神的旨意裡面,沒有教會以外的信徒,正如沒有身體以外的肢體一樣。神要祂的兒女都在教會裡 面,彼此有肢體的交通,一同事奉,一同傳福音,一同禱告。 主日學最寶貴的地方,就是它與「傳」,「教」,「洗」三方面都有份:它帶領學生信主,又教導他們,同時在受洗的人當中,主日學學生佔了很高的比例。求主繼續恩待本堂的主日學工作。
原載於《北宣主日學特刊》,一九七五年,頁2-3。
「主日學最寶貴的地方,就是它與「傳」、「教」、「洗」三方面都有份;它帶領學生信主,又教導他們,同時在受洗的人當中,主日學學生佔了很高的比例。」
主耶穌所託付我們的大使命,包括三種工作。這三種工作都是我們應該作的,缺一不可。
一、「傳」
「你們要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可十六15)。
傳福音是最基本的工作,每一間教會都應該是注重傳福音的教會。注重傳福音的教必然是興旺的教會,沒有例外。非拉鐵非教會的力量(人力物力)雖然小,但是他們憑着信心去順服主耶穌的話,努力傳福音,結果就進入主耶穌為他們所打開的福音之門,這門是無人能關的。
主是不偏待人的,她同樣為每一間憑着信心和順服去努力傳福音的教會,打開福音之門。
我們不但要傳福音,而且要往「普天下」去傳福音。這是主的吩咐。今日華人教會必須遵行這一個命令!我們不但要在近處傳福音,也要往遠處傳福音,雙管齊下。
二、「教」
「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太廿八20)。
我們傳了福音以後,决不可就此满足,還必須教導信者,使他們在基督的眞理上長進,靈性成熟,爲主結果子。
養而不教,父母之過;照樣,傳而不教,教會之過。養而不教的父母,不會有好兒女;照樣,傳而不教的教會也不會有好信徒。
主日學之所以重要,就是因爲它是教會裡面從事「教」的部門。每一間重視「教」的教會,必然重視主日學。
過去華人教會之所以軟弱和幼稚,就是因爲信徒在信主以後,缺少教導和訓練。目前雖然有許多教會漸漸醒覺,明白了「教」的重要,因而開始注重主日學的工作,但是仍然有幾種缺點:
①許多父母仍未充份了解子女接受主日學教育的重要,以致未能積極的與教會合作。
②主日學的「教」限於兒童與少年,未能普及於青年和成年信徒中間。因此,其效果有限。
③一般信徒仍然以主日崇拜裡面的講道爲一切的中心,未曾了解有系統的研討和事奉的訓練,比主日講道更能造就信徒。
④一般信徒對於「基督教教育」的觀念仍甚模糊。 它並不是指基督教學校裡面的宗教教育,而是指教會裡面每一個信徒所應該接受的屬靈教導和訓練。不錯,主日學只是這教導和訓練的一部份,但它是重要的一部份。
求主恩待本堂,能夠逐漸走上「令教會上主日學」之路。那時,本堂屬靈實力將會增加幾倍。
有人說過一句極有道理的話:「今日敎會所最需要的,是兩個字:訓練。這訓練包括教導在內。信徒好像兵士,未經訓練的兵士在打仗時一定潰不成軍;照樣,未經教導和訓練的信徒,只會打敗仗。
「教」的目的是使信徒成爲門徒,所以主在大使命中說:「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太廿八19)。「門徒訓練」是每個信徒所需要的。
大使命的「教」的這一個角度,是在教會中最被忽略的一個角度。華人教會的興旺有賴於這一方面的醒覺和努力。
三、「洗」
「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可十六16);「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太廿八19)。
主沒有輕看洗禮。洗禮的意義 很豐富,其中之一就是加入教會。
我們必須訓練信徒對於教會的「歸屬感」。教會是神計劃的中心。在神的旨意裡面,沒有教會以外的信徒,正如沒有身體以外的肢體一樣。神要祂的兒女都在教會裡 面,彼此有肢體的交通,一同事奉,一同傳福音,一同禱告。
主日學最寶貴的地方,就是它與「傳」,「教」,「洗」三方面都有份:它帶領學生信主,又教導他們,同時在受洗的人當中,主日學學生佔了很高的比例。求主繼續恩待本堂的主日學工作。
聖經中的十類訓練方式
原載於《北宣主日學特刊》,一九七四年,頁1。
原載於《北宣主日學特刊》,一九七四年,頁1。 聖經記載神的子民在歷史中所使用的十種訓練方式,值得我們注意與學習。 (一)問答教導法 在摩西時代,當百姓有問題的時候,就到摩西面前求問,他就為他們解決問題,並且把耶和華的律例和法度教導他們(出十八15-16)。 摩西接受了岳父葉忒羅的勸告,揀選許多領袖和他一同担當此任。 (二)家庭教導法 在耶和華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以後,他就吩咐摩西對以色列人說:「當那日,你要告訴你的兒子說:這是耶和華在我出埃及的時候,為我所行的事。」(出十三8)。「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話,都要記在心上,也要慇懃教訓你的兒女……寫在你房屋的門框上。」(申六6-7)。 每一個以色列人都是教師——教導自己的兒女,向他們作見證。以色列人在被擄歸回以前,從來沒有學校的設立,父母就是教師,家庭就是學校。主後六十四年之後,才普遍的設立學校。 猶太法典記載,每一個以色列人所生的男嬰,在第八天受割禮的時候,他的父親在儀式中說:「讚美主上帝,他以其律例使我們成聖,藉此聖禮把這孩子帶入他與亞伯拉罕所立的約中。」兒童一開始說話,母親就教他背誦經文;五歲正式開始誦讀經文;十歲開始學習傳統的律例,十二歲就開始遵守律法。十五歲就應該完成他的學習與遵行。 在新約時代,提摩太就是從母親學習聖經的。 (三)視覺教導法 以色列人,一過約但河進入迦南,就立刻在最當眼的地方,把耶和華的誡命刻在大石上,使百姓常常看見。 耶和華又吩咐以色列人,把經文「繫在手上為記號」,寫在衣襟的帶子上(民十五39);「寫在你房屋的門框上,並你的城門上」(申六9)。換一句話說,以色列到處看見神的話,由眼入心。這是極好的教導法。 (四)門徒式教導法 大衛說:「眾弟子阿,你們當來聽我的話,我要將敬畏耶和華的道教訓你們」(詩卅四11)。大衛在他的王宮裏,把青年召聚在一起,用經訓教導他們。「弟子 」二字表示大衛有他的學生。 主耶穌在世時,也是用這方法教導門徒。主與門徒生活在一起,在言行和實際生活中指導他們。 (五)節期教導法 以色列人有九大節期(除利未記廿三章所記七大節期之外,加上献殿節和普珥節)。以色列人的歷史告訴我們,在每一個節期的慶祝中,都要特別宣讀耶和華的話,教導百姓遵守。漸漸形成一種定型的習俗:某一個節期讀某一卷書,例如在普珥節讀以斯帖記等(以斯帖記九26-28)。 (六)音樂教導法 以色列人將神的話寫成詩歌,以各種樂器伴奏,教導百姓歌唱,正如中國的民謠和「大鼓書」歌詞等一樣。透過歌曲將神言刻記在一般人的心中。詩篇一〇六篇很像歐洲中古時代的吟遊詩人Minstrels所唱的詩。一般人對這些歌曲極有興趣,在歌唱與聆聽中,不知不覺接受神的話。 (七)會堂宣講法 以色列人在被擄時期,開始設立會堂。每逢安息日,百姓聚集在會堂中,聆聽領袖們宣讀神的律法。耳染目濡,就被神的話潛移默化。 在會堂的宣讀之中,常用啟應的方式。歌唱也是一樣。這種方式極有價值,因為它使會眾參與神言的宣讀,使經文更易進入心中和思想中,在記憶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這是極富於教育價值的一種方法。 (八)戲劇教導法 例如約伯記就是以戲劇的形式表達屬靈的真理。戲劇是視聽的綜合體,在人心中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其影响也最廣遠。先知耶利米常以動作來象徵神的話,教導百姓。 路得記和以斯帖記也是極富戲劇意味的二卷,以色列人常常演出它們的內容。 (九)誦讀教導法 所羅門王所寫的箴言和傳道書,成為教導文學,鑄造了以色列人的思想,好像中國的孔孟之道流行民間一樣。 (十)先知學校或門徒學校式的訓練方法 先知以利沙似乎主辦了一間門徒或先知訓練學校(王下六1),學生日漸加多,所以需要擴建院舍(六2)。這些學生必然成為以色列人信仰的中堅份子,把神的話傳達給百姓,在巴力教的壓力之下,他們保守了對耶和華的信仰。 今日基督教教育,就是用各種方式,把聖經真理灌輸在信徒心中。「當用各樣智慧,把基督的道理豐豐富富的存在心裏」(西三16)。
原載於《北宣主日學特刊》,一九七四年,頁1。
聖經記載神的子民在歷史中所使用的十種訓練方式,值得我們注意與學習。
(一)問答教導法
在摩西時代,當百姓有問題的時候,就到摩西面前求問,他就為他們解決問題,並且把耶和華的律例和法度教導他們(出十八15-16)。
摩西接受了岳父葉忒羅的勸告,揀選許多領袖和他一同担當此任。
(二)家庭教導法
在耶和華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以後,他就吩咐摩西對以色列人說:「當那日,你要告訴你的兒子說:這是耶和華在我出埃及的時候,為我所行的事。」(出十三8)。「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話,都要記在心上,也要慇懃教訓你的兒女……寫在你房屋的門框上。」(申六6-7)。
每一個以色列人都是教師——教導自己的兒女,向他們作見證。以色列人在被擄歸回以前,從來沒有學校的設立,父母就是教師,家庭就是學校。主後六十四年之後,才普遍的設立學校。
猶太法典記載,每一個以色列人所生的男嬰,在第八天受割禮的時候,他的父親在儀式中說:「讚美主上帝,他以其律例使我們成聖,藉此聖禮把這孩子帶入他與亞伯拉罕所立的約中。」兒童一開始說話,母親就教他背誦經文;五歲正式開始誦讀經文;十歲開始學習傳統的律例,十二歲就開始遵守律法。十五歲就應該完成他的學習與遵行。
在新約時代,提摩太就是從母親學習聖經的。
(三)視覺教導法
以色列人,一過約但河進入迦南,就立刻在最當眼的地方,把耶和華的誡命刻在大石上,使百姓常常看見。
耶和華又吩咐以色列人,把經文「繫在手上為記號」,寫在衣襟的帶子上(民十五39);「寫在你房屋的門框上,並你的城門上」(申六9)。換一句話說,以色列到處看見神的話,由眼入心。這是極好的教導法。
(四)門徒式教導法
大衛說:「眾弟子阿,你們當來聽我的話,我要將敬畏耶和華的道教訓你們」(詩卅四11)。大衛在他的王宮裏,把青年召聚在一起,用經訓教導他們。「弟子 」二字表示大衛有他的學生。
主耶穌在世時,也是用這方法教導門徒。主與門徒生活在一起,在言行和實際生活中指導他們。
(五)節期教導法
以色列人有九大節期(除利未記廿三章所記七大節期之外,加上献殿節和普珥節)。以色列人的歷史告訴我們,在每一個節期的慶祝中,都要特別宣讀耶和華的話,教導百姓遵守。漸漸形成一種定型的習俗:某一個節期讀某一卷書,例如在普珥節讀以斯帖記等(以斯帖記九26-28)。
(六)音樂教導法
以色列人將神的話寫成詩歌,以各種樂器伴奏,教導百姓歌唱,正如中國的民謠和「大鼓書」歌詞等一樣。透過歌曲將神言刻記在一般人的心中。詩篇一〇六篇很像歐洲中古時代的吟遊詩人Minstrels所唱的詩。一般人對這些歌曲極有興趣,在歌唱與聆聽中,不知不覺接受神的話。
(七)會堂宣講法
以色列人在被擄時期,開始設立會堂。每逢安息日,百姓聚集在會堂中,聆聽領袖們宣讀神的律法。耳染目濡,就被神的話潛移默化。
在會堂的宣讀之中,常用啟應的方式。歌唱也是一樣。這種方式極有價值,因為它使會眾參與神言的宣讀,使經文更易進入心中和思想中,在記憶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這是極富於教育價值的一種方法。
(八)戲劇教導法
例如約伯記就是以戲劇的形式表達屬靈的真理。戲劇是視聽的綜合體,在人心中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其影响也最廣遠。先知耶利米常以動作來象徵神的話,教導百姓。
路得記和以斯帖記也是極富戲劇意味的二卷,以色列人常常演出它們的內容。
(九)誦讀教導法
所羅門王所寫的箴言和傳道書,成為教導文學,鑄造了以色列人的思想,好像中國的孔孟之道流行民間一樣。
(十)先知學校或門徒學校式的訓練方法
先知以利沙似乎主辦了一間門徒或先知訓練學校(王下六1),學生日漸加多,所以需要擴建院舍(六2)。這些學生必然成為以色列人信仰的中堅份子,把神的話傳達給百姓,在巴力教的壓力之下,他們保守了對耶和華的信仰。
今日基督教教育,就是用各種方式,把聖經真理灌輸在信徒心中。「當用各樣智慧,把基督的道理豐豐富富的存在心裏」(西三16)。
本堂主日學應用的目標
原載於《北宣主日學特刊》,一九七三年,頁2-3。
原載於《北宣主日學特刊》,一九七三年,頁2-3。 近代教會歷史告訴我們,凡注重主日學工作的教會和宗派,都是興旺和發展的。這一個基本的原則具有經文的有力支持(申命記六5-7,十一18-19)。所以凡輕視與忽畧主日學工作的教會,不但是患了屬靈的愚昧症,而且是直接違反神的旨意。求主幫助本堂的眾弟兄姊妹,同心合意追求把主日學的工作做好。 怎樣才能作好呢?至少有左列三個條件: 1、眾弟兄姊妹必須醒覺——本堂裏面仍有一些會友,尚未認真注意家中子弟的信仰教育問題,所以沒有盡力督促子女參加主日學。這種疏忽是子女信仰的致命傷。父母自己得救而不關心子女的得救,實在是對不起子女,也對不起主。父母在督促子女參加主日學的時候,可能遇見難處,但是不要灰心。家長應該注意左列各點: A、要從年幼養成子女參加主日學的習慣,不可容許他們時輟時續,要養成他們參加主日學的固定習慣。換一句話講,不要容許任何事情攔阻子女上主日學。要使他們深深感覺父母重視主日學,這樣他們自己也會重視主日學。 B、不要讓子女在主日早上睡懶覺,那種的體貼是錯誤的體貼,等於以子女的信仰基礎作賭注。 C、不要等到子女大了才想到督促他們參加主日學,那時恐怕已經太晚,他們不肯聽話了。 D、做父母的不要體貼自己的不方便,總要真正付代價抽出時間,帶領子女上主日學,這種代價是值得付的。 2、在一年內使主日學人數增至四百——如果一間教會的主日學,確定了一年的目標,就自然會向著目標去努力追求。沒有目標的教會永遠是死沉沉的,難有進步。就本堂會友的數目來講,使主日學生的人數增至四百,不應該是不可能的。在美國羅省一間華人教會,主日崇拜的人數是六百,而主日學人數是七百。如果衆會友與主日學合作,四百的目標一定可以達成。但是主日學當局應該擬定具體的方法和步驟:例如: A、獎勵每一個主日學學生帶領一人參加本班或他班。 B、除主日學主日崇拜之外,舉辦其他與主日學有關的活動,例如「主日學月」等,以期造成全教會注重主日學工作的氣氛。 C、將每月主日學生人數向會眾報告,以收鼓勵之效。 3、提高主日學教學效率——例如: A、使主日學教員重視並喜愛自己的工作。 B、教員帶領全班學生決志信主,時時向此目標努力。 C、增加主日學經費,儘量搜購對教學有助益的各種教材,藉以提高教員與學生的興趣。 D、鼓勵更多青年奉献自己的時間與恩賜,從事主日學工作。事實證明,主日學教員是全教會中比較信仰最堅固,靈性最長進,事奉最熱心的會友,是基督國度中的精兵。他們一生都成為教會的中堅份子,而同時,他們所造就栽培出來的學生,又是教會將來的得力會友。 求主幫助本堂在本年度中,在主日學的工作上有長足的進展。
原載於《北宣主日學特刊》,一九七三年,頁2-3。
近代教會歷史告訴我們,凡注重主日學工作的教會和宗派,都是興旺和發展的。這一個基本的原則具有經文的有力支持(申命記六5-7,十一18-19)。所以凡輕視與忽畧主日學工作的教會,不但是患了屬靈的愚昧症,而且是直接違反神的旨意。求主幫助本堂的眾弟兄姊妹,同心合意追求把主日學的工作做好。
怎樣才能作好呢?至少有左列三個條件:
1、眾弟兄姊妹必須醒覺——本堂裏面仍有一些會友,尚未認真注意家中子弟的信仰教育問題,所以沒有盡力督促子女參加主日學。這種疏忽是子女信仰的致命傷。父母自己得救而不關心子女的得救,實在是對不起子女,也對不起主。父母在督促子女參加主日學的時候,可能遇見難處,但是不要灰心。家長應該注意左列各點:
A、要從年幼養成子女參加主日學的習慣,不可容許他們時輟時續,要養成他們參加主日學的固定習慣。換一句話講,不要容許任何事情攔阻子女上主日學。要使他們深深感覺父母重視主日學,這樣他們自己也會重視主日學。
B、不要讓子女在主日早上睡懶覺,那種的體貼是錯誤的體貼,等於以子女的信仰基礎作賭注。
C、不要等到子女大了才想到督促他們參加主日學,那時恐怕已經太晚,他們不肯聽話了。
D、做父母的不要體貼自己的不方便,總要真正付代價抽出時間,帶領子女上主日學,這種代價是值得付的。
2、在一年內使主日學人數增至四百——如果一間教會的主日學,確定了一年的目標,就自然會向著目標去努力追求。沒有目標的教會永遠是死沉沉的,難有進步。就本堂會友的數目來講,使主日學生的人數增至四百,不應該是不可能的。在美國羅省一間華人教會,主日崇拜的人數是六百,而主日學人數是七百。如果衆會友與主日學合作,四百的目標一定可以達成。但是主日學當局應該擬定具體的方法和步驟:例如:
A、獎勵每一個主日學學生帶領一人參加本班或他班。
B、除主日學主日崇拜之外,舉辦其他與主日學有關的活動,例如「主日學月」等,以期造成全教會注重主日學工作的氣氛。
C、將每月主日學生人數向會眾報告,以收鼓勵之效。
3、提高主日學教學效率——例如:
A、使主日學教員重視並喜愛自己的工作。
B、教員帶領全班學生決志信主,時時向此目標努力。
C、增加主日學經費,儘量搜購對教學有助益的各種教材,藉以提高教員與學生的興趣。
D、鼓勵更多青年奉献自己的時間與恩賜,從事主日學工作。事實證明,主日學教員是全教會中比較信仰最堅固,靈性最長進,事奉最熱心的會友,是基督國度中的精兵。他們一生都成為教會的中堅份子,而同時,他們所造就栽培出來的學生,又是教會將來的得力會友。
求主幫助本堂在本年度中,在主日學的工作上有長足的進展。
臨別心聲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七年六月廿八日「牧者心聲」。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七年六月廿八日「牧者心聲」。 三十年:只有感謝 我已寫了約二百次的「牧者心聲」(由八一年起),但這一次的筆最沉重難舉。 三十年前,一個年輕的傳道人踏進北宣,今天,他帶着卅年的歲月留痕,踏出北宣 悲別之情湧溢心頭,但回首過去既長又短的歲月,心中充滿了感謝——只有感謝。 回憶中,我看見一個伏案沉思,預備講章的傳道人。若不是主的恩典,他從那裏得來三千篇講章在北宣講出? 我看見廿多年前,一個重病卧床的傳道人,誰曉得那竟是轉機——從此他的健康比過去更好。 我看見一個傳道人赴海外領會,乘搭飛機越過太平洋四五十次,在東南亞逾百次,却未曾失事。 我看見一間教會,願意把自己的牧師和别人分享,竟能容忍他全薪而半職的工作,同工和許多弟兄姊妹以鑒諒的心態,熱心補上他一切的虧欠,踴躍事奉,使教會蒙恩發展成長,從未有一次的紛爭。神的恩典大過一切虧欠與缺乏。 我看見一個有六個孩子的傳道人,因主藉教會的愛心豐富供應。都能接受好的教育,並且有的願意献身事主。 我看見一個性格内向寡言的傳道人,竟能獲得同工與弟兄姊妹的諒解與包容。 我看見……我看見……。 都是恩典,只有感謝。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七年六月廿八日「牧者心聲」。
三十年:只有感謝
我已寫了約二百次的「牧者心聲」(由八一年起),但這一次的筆最沉重難舉。
三十年前,一個年輕的傳道人踏進北宣,今天,他帶着卅年的歲月留痕,踏出北宣
悲別之情湧溢心頭,但回首過去既長又短的歲月,心中充滿了感謝——只有感謝。
回憶中,我看見一個伏案沉思,預備講章的傳道人。若不是主的恩典,他從那裏得來三千篇講章在北宣講出?
我看見廿多年前,一個重病卧床的傳道人,誰曉得那竟是轉機——從此他的健康比過去更好。
我看見一個傳道人赴海外領會,乘搭飛機越過太平洋四五十次,在東南亞逾百次,却未曾失事。
我看見一間教會,願意把自己的牧師和别人分享,竟能容忍他全薪而半職的工作,同工和許多弟兄姊妹以鑒諒的心態,熱心補上他一切的虧欠,踴躍事奉,使教會蒙恩發展成長,從未有一次的紛爭。神的恩典大過一切虧欠與缺乏。
我看見一個有六個孩子的傳道人,因主藉教會的愛心豐富供應。都能接受好的教育,並且有的願意献身事主。
我看見一個性格内向寡言的傳道人,竟能獲得同工與弟兄姊妹的諒解與包容。
我看見……我看見……。
都是恩典,只有感謝。
你有平安麼?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七年六月二十一日「牧者心聲」。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七年六月二十一日「牧者心聲」。 從聖經中我們發現,基督徒的平安來自下列的途徑; 1. 順服神旨的平安——「我所遭遇的是出於祢,我就默然不語」(詩卅九9)。這不是強忍,乃是安然接受神旨與內心的順服而帶來的安然心情。 2. 與神和好——「神藉着基督使我們與祂和好」(林後五18)。基督成為神公義審判的「挽回祭」(約壹二2,四10)。這正是舊約的「平安祭」所預表的意義。「神在基督裡使世人與自己和好,不將他們的過犯歸到他們身上。」(林後五19)。我們必須向神悔改,接受基督,才能獲得這赦罪的平安。 3. 與人和睦——「你們也要彼此和睦」(帖前五13)。「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弗四3)。和睦帶來內心的平安。 4. 內心安息——「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太十一29)。主耶穌「心裡柔和謙卑」,當我們學祂樣式的時候,我們心裡就滿有喜樂與安息。 5. 風浪中的平靜——主耶穌向門徒說:」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你們在我裡面有平安」(約十六33)。 6. 體貼聖靈而得的平安——「體貼聖靈的乃是生命與平安」(羅八6)。 7. 良心的平安——「無愧的良心」是保羅所極其注重的內心平安。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七年六月二十一日「牧者心聲」。
從聖經中我們發現,基督徒的平安來自下列的途徑;
1. 順服神旨的平安——「我所遭遇的是出於祢,我就默然不語」(詩卅九9)。這不是強忍,乃是安然接受神旨與內心的順服而帶來的安然心情。
2. 與神和好——「神藉着基督使我們與祂和好」(林後五18)。基督成為神公義審判的「挽回祭」(約壹二2,四10)。這正是舊約的「平安祭」所預表的意義。「神在基督裡使世人與自己和好,不將他們的過犯歸到他們身上。」(林後五19)。我們必須向神悔改,接受基督,才能獲得這赦罪的平安。
3. 與人和睦——「你們也要彼此和睦」(帖前五13)。「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弗四3)。和睦帶來內心的平安。
4. 內心安息——「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太十一29)。主耶穌「心裡柔和謙卑」,當我們學祂樣式的時候,我們心裡就滿有喜樂與安息。
5. 風浪中的平靜——主耶穌向門徒說:」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你們在我裡面有平安」(約十六33)。
6. 體貼聖靈而得的平安——「體貼聖靈的乃是生命與平安」(羅八6)。
7. 良心的平安——「無愧的良心」是保羅所極其注重的內心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