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輔民墓前
原載於《宣教情》5期,1995年10月,頁4。
聖經歷史是一個使命的歷史,以亞伯拉罕為開始。
原載於《宣教情》5期,1995年10月,頁4。
這裡
在距離你故鄉一萬哩的異邦
在你以基督之心所認領的地方
在你的靈魂因十架大愛而跳動過的他鄉
在你以信以愛以汗殷勤耕種過的禾場
你的忠骨在這稱為“地極”之地埋葬[1]
今天,這蒙福音之恩的小子
在這裡憑弔你的獻身——百世留芳
在受基督之愛激勵的青春日子
你帶著軟弱多病的身體
越過重洋到達中國的偏僻之地
抱著不求人知只求神旨的雄心大志
為著福音到處騁馳、騁馳……
你的馬其頓異象並不在此停止
越南的呼聲在你心中響起
你在那漁米之鄉的大街小巷
到處尋找那無數的失喪之子
又呼籲華人宣教士
到那裡去建立福音基地
更遠之地的呼聲又在你耳邊迴盪
你夢中手上的血漬使你再奔向疆場
你策勵著佈道團的同工
向婆羅洲、巴厘島、蘇門答臘進攻
到處揚起基督慈愛的旗幟
不斷吹響永恒福音的號筒
直到你在日軍的集中營裡閉上眼睛
如今,在你的墓前
仍震盪著你不止息的呼聲:
“獻上你自己——為著愛的大使命”
[1]翟輔民宣教士由多倫多到華南廣西省,又到越南與印尼開荒,最後葬在印尼UJUNG PANDANG即《地角》之意。筆者在1978到其墓前追思。
你滿意了麼?你滿意了麼?每間堂會可能在差傳上有更大的貢獻:途徑
原載於《宣教情》5期,1995年10月,頁2。
聖經歷史是一個使命的歷史,以亞伯拉罕為開始。
原載於《宣教情》5期,1995年10月,頁2。
每一位堂會牧師或傳道人可以對差傳有更強的負擔及作用
一般說來,每一間在差傳上有貢獻的教會,都與其牧師有密切的關係。反過來說,許多對差傳沒有興趣的教會也常是由於牧師沒有異象與負擔。熱誠有感染力,冷漠也散發冷漠。為著符合一個注重差傳的宗派對所屬堂會的要求而勉強作一點,是一回事,但出自內心的重視與熱誠而推動差傳,是另一件事。其效果大不相同。一位堂主任可作下述的追求:
1﹒尋求體會主耶穌是如何的重視大使命。
2﹒追求關於差傳的信心。
3﹒更細心與積極的籌劃一年一次的差傳年會。
4﹒教導與鼓勵執事們重視差傳。
5﹒每年一二次邀請華人宣教士在主日作見證。
6﹒自己參與一次短宣。
7﹒在教會祈禱會中為差傳事工及宣教士禱告。
8﹒鼓勵會友獻身作宣教士。若有會友有感動作宣教士,應予栽培,幫助他們走上這一條路。希望十年內產生至少一位宣教士。
- 將差傳教導編入主日學教材,使主日學學生早日接觸差傳的聖經真理。
- 將差傳書藉放入教會圖書之內,並鼓勵會友閱讀,包括宣教士傳記在內。
- 鼓勵會友參與短宣隊,並報導各差會的短宣隊活動消息及日期。把假期用在短宣上是最喜樂和有意義的事。
- 儘量為教會訂閱各種差傳刊物,並鼓勵會友閱讀。
- 儘量利用教會主日週刊,每兩月一次刊登差傳消息或短篇信息。
- 每年酌量增加差傳奉獻目標的數目,作為鼓勵。全教會學習信心的功課。
- 在教會團契中教導差傳,和對宣教士的關顧與代禱。這是青少年很喜歡作的事。
- 在教會中公佈所支持的宣教士或機構的情況,一來作為代禱資料,二來作為鼓勵。
- 連繫會友向宣教士寫信,表示關懷,效果很大。
- 教導會友了解“施比受更為有福”的真理,造成全教會的屬靈心態。
- 避免單單向華人差傳的心態,要教導會友擴大心胸:胸懷世界。至終走上超文化與超種族的差傳道路。
- 如果本堂沒有差宣教士出去,可以與宣道會總會或華人差會連繫,認領幾位宣教士,為他們特別代禱,在節期時寄問侯卡或禮物給他們。父母可以教導子女製作手工品寄給他們,兒童的信有時發揮極大果效。
- 教會可以與差傳機構連繫,多租用一些宣教事工或宣教士傳記的錄影帶,供給會友家庭或教會聚會使用。這是很有果效的一種工具。
- 不要忘記,宣教士常常感覺孤單,思念鄉土,後方教會弟兄姊妹對他們任何關心的表示,都是沙漠清泉。他們很容易感覺已經被人忘記,如果“有好消息從遠方來,就如拿涼水給口渴的人喝。”(箴25:25)對他們是何等寶貴!
- 後方支持宣教士的人,就如戰爭中的支援部隊,聖經上說:在後方看守兵器的人與前方打仗的人,同得賞賜。(撒上30:24)
- 有三件事不要忘記:
1﹒屬靈戰爭中獲得勝利的要素,是後方有人像摩西在山上舉手禱告。
2﹒宣教士的產生是因為有人按主的吩咐,“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出去收他的莊稼。”(太9:38)
3﹒差傳是一個神聖之愛的有機體,體上的每一部份都進行著愛的功用。
動態的聖靈:向韓國教會學習差傳與祈禱——紀元2000普世宣教研討會觀感(1995,5,18-26,漢城)
原載於《宣教情》4期,1995年8月,頁2-3。
聖經歷史是一個使命的歷史,以亞伯拉罕為開始。
原載於《宣教情》4期,1995年8月,頁2-3。
這是我第六次到南韓來,每一次都因韓國教會所蒙的大恩感覺到心靈的震撼、挑旺、和信心的堅固。這一次也不例外。
約四千赴會者從二百個國家到漢城來參與這一次的普世宣教會議。大會選定在漢城舉行,這背景與大會配合起來,相得益彰,加強了赴會者的感動與造就。在赴會者中,最搶眼的是由俄國和東歐來的弟兄姊妹,他們列隊唱著動聽的聖詩步入會堂前的場地,令人感動。他們的出現是神奇妙作為的見證。
在一次來自各地的華人同工聚會中,我與他們分享我的感受,題目是“動的聖靈”,完全以韓國教會與大會見聞為背景。撮要如下:
1﹒聖靈發動祈禱:懇求的靈(亞12:10)
大會籌備會主席金俊坤牧師(韓國學園傳道會總幹事,全國教會最出色的領袖)為大會禁食祈禱四十日,多年來他已多次如此祈禱。他也是過去數項巨型聚會的主席,例如1974年的“福音大爆炸”,(五十萬人赴會),1980年的“普世宣教會議”(五十萬人赴會)等,對韓國教會有鉅大的影響。
大會中我所參加的一組裡面,有一位是南非洲一個小國的女王,她作見證說,在她的王宮中,每週有兩次的禁食祈禱會,是她自己帶領的,可能是史無前例。全國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基督徒。
我那一組內還有一對夫婦,都是醫生,是從澳洲來的。我有一次和他們談話,發現他們是到中東也門的醫藥宣教士,在那裡工作已經七年。他們在大會之後,將到新彊的烏魯木齊去,只作一件事,就是雙腳站在那回教徒的地區裡,為他們的歸向基督祈禱,從事一場屬靈的爭戰。這樣的人真是好像聖經所說“世界不配有的人”(來11:38)。令人感動不已。
大會中的一個主日,我與大會主席王永信牧師在一間長老會的“環球堂”分擔主日信息,其主任牧師告訴我們,他每晚七時半就寢,晨二時半起身祈禱到天明。這一間教會只有十年歷史,但已有七千成年會友,分四次主日崇拜。一千會友已受訓練作聖經教師。該堂每年經費是一千萬美元,其中三百萬作宣教經費,他們已經派出158宣教士到海外傳福音。他們經常出版八種刊物,其中有中文版。這一切令人驚奇感嘆!神的作為超出人的想像。
大會中不少人以一睹韓國教會每日黎明前的祈禱會為快。這種祈禱會已有四十五年的歷史,仍然繼續不輟。它自1950從北韓共產政權下逃出的信徒開始,一直維持到今日,是苦難與逼迫的產物。大會的會場Chung Hyun長老會(可容六千人)就是一個好例子,每日晨禱會(主日除外)的詩班就有二百人,全堂坐滿,令人咋舌。
大會的書面報告中提到北美近一二年推進祈禱運動,已有廿多個專門發動祈禱的機構,是聖靈的工作。
2﹒聖靈發動普世差傳——直到地極(徒1:8)
南韓教會已經派出四千位宣教士到世界各地去傳福音。單單在俄國已達五百位,為第三世界之冠,成為各國教會極大的鼓舞與榜樣。這些宣教士不包括短期宣教士在內,他們以破釜沉舟的心志出發。韓國教會的目標是在主後二千年派出一萬位宣教士。
這一個目標能達成麼?從一件事可以明顯看出他們確實可能成功:大會中的一晚,在奧林匹克運動場舉行“大學生差傳之夜”(Student Mission 2000),赴會者達八萬人之眾,顯出韓國大學生對普世宣教的熱誠。據云,去年在同一地點舉行的敬拜讚美大會中,有一萬個大學生奉獻自己作宣教士。求主成全,寫出宣教史上新的一頁。
美南浸信會頂層領袖在大會報告,他們的宣教士已由2800增至4300人。
3﹒聖靈發動教會增長(徒2:4,14,41,4:4)
大會中印度同工報告,目前印度的信徒已達四千七百萬人之數,是顯著的增長。此外,印度國內各不同語言地區互派之宣教士已有三千餘位。
至於韓國,自從七四年舉行福音大爆炸之後,全國信徒數目已從三百萬增至一千二百萬,佔全國人口的四分之一。但金牧師在大會報告,最近信徒數目的增長已經停止,他們正在推動新的努力計劃,目標是在主後二千年時到達全國人口的一半。目前韓國已經出現敵對基督教的勢力,他呼求代禱。
新加坡的基督徒人數也在增長中,據云新加坡政府因基督徒增長迅速而禁止報導人數,以免刺激其他宗教。一般估計,基督徒在學生中間的比例已超過百分之二十。
4﹒聖靈發動對神的敬拜讚美(路10:21)
道成肉身的基督給我們一個好榜樣:“那時耶穌被聖靈感動就歡樂說,父阿,天地的主,我要感謝你……父阿是的,你的美意本是如此,”聖靈也感動信徒,使我們歡欣,感謝,讚美,敬拜。聖靈提升我們,超越形式,進入心靈的敬拜讚美,多麼甜美!
大會中放映了普世各地“為耶穌遊行”的錄影帶,到處洋溢著讚美的歌聲。
今天有更多的教會,開始了對敬拜讚美有了新感受與投入,這是聖靈的新工作,決不是靈恩派的專利品。一個宣稱為非靈恩派的組織“敬拜讚美運動”,影響了韓國、台灣、香港、北美許多非靈恩派的教會,開始了對敬拜讚美的新里程。
大會中有顯著的敬拜讚美祈禱的氣氛,但在形式上仍需多一點的過濾,才能適合眾人。
5﹒聖靈發動愛心(羅5:5)
“聖靈將神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裡”。
在大會中我的那一組裡面,還有一位政府顯要,就是前南韓總理Lee Yung-Dug,他讀出了一信息:如何在政治與社會中為基督作見證。他與現任總統都是長老會的長老。他在信息中提到他致力於將登山寶訓中的愛在社會中表達出來。他也在神面前代表全國認罪。
上文提到的女王也見證她嘗試在國內推行愛心的服務。
天國是個人性的,也是群體性的。天國的品質應該投射在社會裡面:“叫你們宣揚(見證)那召你們出黑暗入祂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前2:9)。
結言
正如大會主席王永信牧師在開幕禮講道時所說的:“如手掌大的雲卻帶來傾盆大雨”。我們在各處發現聖靈正在初步動工的跡象,求主賜下大恩雨!阿們,阿們!
聽阿
原載於《宣教情》3期,1995年6月,頁4。
聖經歷史是一個使命的歷史,以亞伯拉罕為開始。
原載於《宣教情》3期,1995年6月,頁4。
聽阿!
基督正在呼喚——呼喚今天的基甸勇士們
打破你們的瓶子
取出其中的火把—點燃起來!點燃起來!
舉起那熊熊的火光去照耀在迷途中的人們
取出其中的號角—吹得響亮!吹得響亮!
宣告那在基督裡的慈愛與盼望
區區三百勇士?
他們展化成為普世一區一區的勇士隊
看哪,看哪!那開往地極的勇士隊!
聽阿,聽阿!普世的福音號角正在吹響!
廿世紀的中華基甸勇士們,歸隊吧!歸隊吧!
聽阿!
基督正在呼喚—呼喚今天的馬利亞們
打破你們的玉瓶,傾出其中的真哪達香膏
讓它的香氣充滿神的家!充滿神的家!
把它抹在基督的釘痕與槍傷之處
抹在祂曾戴荊冠的頭上
抹在祂曾負十架的肩上和曾受鞭傷的背上阿,
這香膏與普世福音事工編織在一起:
“你們在普天之下傳福音時,
要述說記念這香膏”
基督的愛已經傾倒出來——
我們的愛已經傾倒出來?
我們的愛已經傾倒出來?
亞伯拉罕的四祭壇與差傳的四部曲
原載於《宣教情》3期,1995年6月,頁1。
聖經歷史是一個使命的歷史,以亞伯拉罕為開始。
原載於《宣教情》3期,1995年6月,頁1。
亞伯拉罕的一生道路,可以用一句話來表達:“叫別人得福”(創12:2)。這也是今天差傳的意義。他在這條路上的經歷,可以用他所建立的四座祭壇來表達。這也是差傳的四部曲。分述如下。
(一)示劍的祭壇:斷根與植根(創12:7)
亞伯拉罕蒙神選召,從故鄉吾珥出來(徒7:2-3),離開他的“本地、本族、父家”(創12:1),就是他所習慣的一切,也就是他的“根”,而往神所指示的新地方去,重新植根。開始過一個不同的生活,有新的目標,新的價值觀和新的歸宿。這一切改變都是為了達成他的人生意義:叫別人得福。當他到達迦南的時候,神再一次向他顥現,重新確定與堅固了他的觀念與道路。他就在那裡建立了一座壇來回應神的呼召,開始重新植根。他從巴比倫出來(當時的吾珥是在後來的巴比倫境內)(賽5:11),進入應許美地。今天,華人教會也要放下屬世的人生觀與價值觀,轉而植根於新的目標:叫別人得福。
(二)伯特利與艾之間的祭壇:展望與復興(創12:8,13:4)
亞伯拉罕在應許之地繼續前進,來到伯特利與艾之間的高地,踞高臨下,可以望見應許之地更美好廣闊的地區,進一步欣賞神的旨意和經歷神應許的真實。但是很可惜,因為饑荒的緣故,他離開了應許美地,下到埃及去(12:10)。神保守了他,又引導他回到迦南(13:1-4),走到伯特利與艾之間的祭壇那裡,恢復與神的交通與關係。
今天,也有些基督徒在與主同行了一段時間之後,漸漸後退,進入屬靈的埃及,離開了叫別人得福的道路。同時也有些教會在從事差傳工作一段時間之後,停頓下來,失去了心志與動力。“求主藉著祂的靈叫你們心裡的力量剛強起來”(弗3:16)。
(三)希伯崙的祭壇:行動與擴展(創13:14-18)
自私的羅得選擇了肥沃的約但平原(創13:8-11)。亞伯拉罕雖然是長輩,卻堅持了骨肉不爭的原則,甘願吃虧。結果他得了更大的祝福。神對他說:“你要舉目向東西南北觀看,凡你所看見的,我都要賜給你和你的後裔,直到永遠……你起來縱橫走遍這地,我必把這地賜給你。”“起來!”這是行動的呼召!“觀看”與“起來”必須連在一起。當亞伯拉罕“起來”的時候,就是擴展開始的時候。
今天,許多華人教會和信徒仍然停留在“觀看”的地步。讓我們順服神的呼召,起來開步向前,跨上“使別人得福”的差傳大道!讓我們建起希伯崙的祭壇。神必回應這祭壇,成全祂的應許,賜下擴展。
(四)摩利亞山的祭壇:奉獻與成全(創22:1-18)
亞伯拉罕終於面臨他人生中最高的考驗:把他最心愛的獻在祭壇上,蒙神悅納。並且神把這一件事作為祂把愛子耶穌放上救恩祭壇的預表(摩利亞山成為後來建造聖殿的地方,其中有祭壇,預表耶穌贖罪)。這兩件事(兩愛子被獻)成為互相輝映的千古美談!
今天,神的愛仍然是我們獻上自己的基本動力,神藉祂愛子的奉獻成全救恩,神也藉我們的奉獻成全大使命。
懷念滕近輝牧師
作者:趙偉彬
原載於《大使命》雙月刊,第108期,2014年2月,頁37。
作者:趙偉彬原載於《大使命》雙月刊,第108期,2014年2月,頁37。 上世紀50年代初,滕近輝牧師從英國愛丁堡神學院學成歸來,在香港開始事奉,不久成為神重用的僕人。當時建道神學院院長劉福群博士具慧眼賞識,邀請滕牧師加入教授團,滕牧師從此與建道和宣道會結緣,一生盡忠職守。他在從事神學教育的同時,也在香港宣道會北角堂牧會,還經常被邀請到世界各地領會,又負責好些福音機構及聯合性組織的重任。 作者有幸在建道神學院修讀滕牧師的課,他擁有高度的學術修養,而且為人謙卑,生活嚴謹,忠於職責,少談閒話,所以同學們較少與他放話交談,卻甚得師生們尊敬。然而,他很有愛心,主動關心身體軟弱或有需要的同學們,常從香港乘坐最早的頭班渡輪往長洲島,提前到學院為有需要的同學個別一起禱告。滕牧師生來文靜,具學者風度,但有一事鮮為人知:一次在學院的懇親校友日,其中一項餘慶是師生排球賽,他竟是排球高手,真是靜與動兼備,文與武皆能。此外,眾所周知的是他寫得一手好書法;講道常指出七點(分題或內容),他講授摩西五經時解釋聖經中的數字,七是完全之意。這「七」也許是他講道和個人追求的目標。 滕牧師,您一生為主擺上,現今回天家了,息了地上的勞苦,安息主懷。當跑的路跑盡了,當守的道守住了,必有冠冕為您存留。
作者:趙偉彬
原載於《大使命》雙月刊,第108期,2014年2月,頁37。
上世紀50年代初,滕近輝牧師從英國愛丁堡神學院學成歸來,在香港開始事奉,不久成為神重用的僕人。當時建道神學院院長劉福群博士具慧眼賞識,邀請滕牧師加入教授團,滕牧師從此與建道和宣道會結緣,一生盡忠職守。他在從事神學教育的同時,也在香港宣道會北角堂牧會,還經常被邀請到世界各地領會,又負責好些福音機構及聯合性組織的重任。
作者有幸在建道神學院修讀滕牧師的課,他擁有高度的學術修養,而且為人謙卑,生活嚴謹,忠於職責,少談閒話,所以同學們較少與他放話交談,卻甚得師生們尊敬。然而,他很有愛心,主動關心身體軟弱或有需要的同學們,常從香港乘坐最早的頭班渡輪往長洲島,提前到學院為有需要的同學個別一起禱告。滕牧師生來文靜,具學者風度,但有一事鮮為人知:一次在學院的懇親校友日,其中一項餘慶是師生排球賽,他竟是排球高手,真是靜與動兼備,文與武皆能。此外,眾所周知的是他寫得一手好書法;講道常指出七點(分題或內容),他講授摩西五經時解釋聖經中的數字,七是完全之意。這「七」也許是他講道和個人追求的目標。
滕牧師,您一生為主擺上,現今回天家了,息了地上的勞苦,安息主懷。當跑的路跑盡了,當守的道守住了,必有冠冕為您存留。
與滕牧師談「主權性的恩典」的一席話
作者:歐陽萬璋
原載於《大使命》雙月刊,第108期,2014年2月,頁36-37。
作者:歐陽萬璋原載於《大使命》雙月刊,第108期,2014年2月,頁36-37。 相信會有很多文章紀念我們所敬重的滕近輝牧師,我只想與華人教會牧者分享與滕牧師的一席話。 岳母顏太是一位護士,早年因滕牧師身體軟弱,時常給他打針;我與內子美琳也有幸蒙滕牧師在我們的婚禮中證道,當然,在「中神」讀神學時,也常常可以聽到他證道。但最印象深刻的相遇,則是十多年前他到澳洲柏斯證道時的一次交通。 我一直欣賞滕牧師在任何情況下都展現出那種安寧的心神。當我瞭解到這安靜的神僕,無論在文字工作、神學訓練、牧養、宣教、傳福音⋯⋯各種的事奉中的貢獻,我更驚訝這樣平靜的人怎可以完成那麼多好事。同時,我被他心中那份安息深深地吸引。我一直很想向所敬重的傳道人問這個問題:是甚麼信念在你內心一直支撐著你的事奉?所以,十多年前,我有一次單獨與他交通時,就問了。 他很安靜,很快便回答我說是「上帝主權性的恩典」(The Sovereign Grace of God)!我似懂不懂的回應了幾句:「啊⋯⋯上帝主權性的恩典。」他當時沒有解釋,我也沒有多問。但不知為甚麼,在這些牧養年日裏,無論是牧養上的順逆、無論是處理危機、無論是協調教會關係、無論是輔導遇上一些棘手的個案⋯⋯無論是掙扎反思各種神學理念的衝擊與實踐,一直支撐滕牧師事奉與生活的這個寶貴信念,也隱約不時影響著我!至於為何如此,就只有讓讀者自己在上帝面前去體會了。 在這高超奧秘的信念中,我還看到一位有血有肉,有靈力有活力的牧者⋯⋯。在同一次的交通,他告訴我怎樣讀聖經。他說,你就是每天慢慢的讀,讀到有一個字,一個詞觸動你的心,就不要再讀下去,跟著安安靜靜的默想,吸收,禱告。那時,他沒有告訴我這就是屬靈閱讀的方法(Lectio Divina),直到近十年來,華人教會才慢慢重拾這早期教會的靈修操練。 滕牧師與人談話,通常是言簡意賅,點到即止,引發聽者的興趣,自己去尋求、去體會! 他事奉的動力,又可以從他所寫及翻譯有關聖靈工作與禱告的書籍中可見一斑。當他翻譯一本禱告的書時,他見證自己被聖靈大大充滿,個多星期都滿有聖靈的經歷!似乎他被聖靈充滿,不是那種狂熱,近乎失控,我自己滿足的表現;而是為神國、為造就別人、滿有溫柔之愛的表現! 同一次談話,他突然提醒我多服食維他命C,他說一天吃2,000毫克也不怕。雖然我沒有服用那麼多,但也經常吃一點。他在宴會中,總是吃一點點便收手,通常熱心的人總是要勉強他多吃,但他都只是禮貌地、溫柔地堅決拒絕。這小小的動作、小小的節制,我相信會幫助我們作牧者的,能保持平靜的心神、健康的身體! 最後,我不能不提到有一次滕張佳音師母告訴我他的一個「秘密」。滕牧師一直很喜歡觀看美國籃球聯盟的比賽(NBA)。相信每次當他歡呼喝采時,他疲累的精神,也得到舒解!這正合我的興趣,多年來在柏斯我都喜歡打籃球,培養大兒子打球,現在大兒子又在教導小兒子,而小兒子現在又總是天天「逼著」我與他打球! 但願滕牧師的美好的見證在華人教會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但願感動滕牧師的聖靈多多感動華人教會的牧者,叫我們能在自己內心、家庭生活、教會事奉,都能以安靜信心的禱告,在基督裏,向天父時刻支取祂「主權性的恩典」! 上帝啊,我們為你賜給華人教會這麼溫柔、平衡、智慧的牧者──滕近輝牧師獻上感恩,謝謝祢!滕牧師,我們也謝謝您!
作者:歐陽萬璋
原載於《大使命》雙月刊,第108期,2014年2月,頁36-37。
相信會有很多文章紀念我們所敬重的滕近輝牧師,我只想與華人教會牧者分享與滕牧師的一席話。
岳母顏太是一位護士,早年因滕牧師身體軟弱,時常給他打針;我與內子美琳也有幸蒙滕牧師在我們的婚禮中證道,當然,在「中神」讀神學時,也常常可以聽到他證道。但最印象深刻的相遇,則是十多年前他到澳洲柏斯證道時的一次交通。
我一直欣賞滕牧師在任何情況下都展現出那種安寧的心神。當我瞭解到這安靜的神僕,無論在文字工作、神學訓練、牧養、宣教、傳福音⋯⋯各種的事奉中的貢獻,我更驚訝這樣平靜的人怎可以完成那麼多好事。同時,我被他心中那份安息深深地吸引。我一直很想向所敬重的傳道人問這個問題:是甚麼信念在你內心一直支撐著你的事奉?所以,十多年前,我有一次單獨與他交通時,就問了。
他很安靜,很快便回答我說是「上帝主權性的恩典」(The Sovereign Grace of God)!我似懂不懂的回應了幾句:「啊⋯⋯上帝主權性的恩典。」他當時沒有解釋,我也沒有多問。但不知為甚麼,在這些牧養年日裏,無論是牧養上的順逆、無論是處理危機、無論是協調教會關係、無論是輔導遇上一些棘手的個案⋯⋯無論是掙扎反思各種神學理念的衝擊與實踐,一直支撐滕牧師事奉與生活的這個寶貴信念,也隱約不時影響著我!至於為何如此,就只有讓讀者自己在上帝面前去體會了。
在這高超奧秘的信念中,我還看到一位有血有肉,有靈力有活力的牧者⋯⋯。在同一次的交通,他告訴我怎樣讀聖經。他說,你就是每天慢慢的讀,讀到有一個字,一個詞觸動你的心,就不要再讀下去,跟著安安靜靜的默想,吸收,禱告。那時,他沒有告訴我這就是屬靈閱讀的方法(Lectio Divina),直到近十年來,華人教會才慢慢重拾這早期教會的靈修操練。
滕牧師與人談話,通常是言簡意賅,點到即止,引發聽者的興趣,自己去尋求、去體會!
他事奉的動力,又可以從他所寫及翻譯有關聖靈工作與禱告的書籍中可見一斑。當他翻譯一本禱告的書時,他見證自己被聖靈大大充滿,個多星期都滿有聖靈的經歷!似乎他被聖靈充滿,不是那種狂熱,近乎失控,我自己滿足的表現;而是為神國、為造就別人、滿有溫柔之愛的表現!
同一次談話,他突然提醒我多服食維他命C,他說一天吃2,000毫克也不怕。雖然我沒有服用那麼多,但也經常吃一點。他在宴會中,總是吃一點點便收手,通常熱心的人總是要勉強他多吃,但他都只是禮貌地、溫柔地堅決拒絕。這小小的動作、小小的節制,我相信會幫助我們作牧者的,能保持平靜的心神、健康的身體!
最後,我不能不提到有一次滕張佳音師母告訴我他的一個「秘密」。滕牧師一直很喜歡觀看美國籃球聯盟的比賽(NBA)。相信每次當他歡呼喝采時,他疲累的精神,也得到舒解!這正合我的興趣,多年來在柏斯我都喜歡打籃球,培養大兒子打球,現在大兒子又在教導小兒子,而小兒子現在又總是天天「逼著」我與他打球!
但願滕牧師的美好的見證在華人教會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但願感動滕牧師的聖靈多多感動華人教會的牧者,叫我們能在自己內心、家庭生活、教會事奉,都能以安靜信心的禱告,在基督裏,向天父時刻支取祂「主權性的恩典」!
上帝啊,我們為你賜給華人教會這麼溫柔、平衡、智慧的牧者──滕近輝牧師獻上感恩,謝謝祢!滕牧師,我們也謝謝您!
從滕近輝牧師身上學習的功課
作者:羅錫為
原載於《大使命》雙月刊,第108期,2014年2月,頁35。
作者:羅錫為原載於《大使命》雙月刊,第108期,2014年2月,頁35。 滕近輝牧師哲人其萎。他是現代華人教會以至普世福音派教會的領袖。從他的自述,讀到他的生平。他對華人教會的貢獻,也會流傳在教會歷史中,自有史家記敘和評述。 大人物,幹大事,名垂千古。但是,在他身邊的小人物,跟他學習事奉的小同工怎樣看他?在同工事奉中的一些細節,交往中不為人著意的小事情,那些一點一滴的印象,才會令人懷念他! 就讓我說一些讓我景仰和佩服滕牧師的「小事情」吧! 像很多人一樣,愛聽滕牧師講道。凡他主領的研經培靈會,都會去聽。他翻譯的書《祈禱出來的能力》,比原著更好看,更令我受用。他是一位有名望的教會領袖。40多年前,我參加九龍禮賢會其中一個青年團契,團契想請他講道,竟然一口答應,在百忙之中,從香港的北角來到又一村,向20多個青年人講道,那是我第一次近距離聽他講道。他絕無欺場,給我們一群青年人有很大的鼓勵。多年之後,猶記得他那篇講章。反而對他在許多大型的和國際性聚會上的講道,印象糢糊了。後來,我也蒙召事奉,也忙起來。我從滕牧師榜樣學習了,教會或團契請我講道,不計較大小遠近,只要有空檔,一定答應,直至教會的事奉不容許我跑出去。 以後,有很多機會和場合跟滕牧師學習事奉。內子文錫祺在中國神學研究院受造就,是滕牧師的學生。我們在溫哥華牧會時,幫忙內子的母校在加西區推廣事工。滕牧師當時擔任中神的院長,來溫哥華主領中神的公開聚會,見到我們,就認得,並且能說出我們的名字。滕牧師相識滿天下,竟可以記得後輩和學生的名字,令我們十分感動。滕牧師有牧者風範,對每一個人都是那麼親切,能記得學生和同工的名字,這激勵我加把勁,在牧會的日子,把會友和新朋友的名字記牢。 與滕牧師最密切同工的日子,是在大使命中心的董事會。大使命中心董事會,有兩位神所重用的僕人,一位是創辦人王永信會長,另一位是董事會主席滕牧師。他們兩位自華福的年代,配搭事奉,有很深的默契。滕牧師兼任許多福音機構的董事,藉他的關係網和屬靈見識,建立了很多事工。大使命中心是走在宣教最前線,開拓宣教新領域。在董事會中,他的領導方式和宣教視野,教我心悅誠服。讓我明白,所謂「強勢領導」,是以權術和權力服人;「屬靈領導」則是有天國的視野,和像主耶穌一樣柔和謙卑。 滕牧師服侍了他那個風起雲湧的世代,也造就了我和內子。對我來說,令我仰之彌高的牧者榜樣和屬靈領袖,又少一人。勉我後輩同工,奮勇向前,繼續滕牧師開拓出來的宣教路!
作者:羅錫為
原載於《大使命》雙月刊,第108期,2014年2月,頁35。
滕近輝牧師哲人其萎。他是現代華人教會以至普世福音派教會的領袖。從他的自述,讀到他的生平。他對華人教會的貢獻,也會流傳在教會歷史中,自有史家記敘和評述。
大人物,幹大事,名垂千古。但是,在他身邊的小人物,跟他學習事奉的小同工怎樣看他?在同工事奉中的一些細節,交往中不為人著意的小事情,那些一點一滴的印象,才會令人懷念他!
就讓我說一些讓我景仰和佩服滕牧師的「小事情」吧!
像很多人一樣,愛聽滕牧師講道。凡他主領的研經培靈會,都會去聽。他翻譯的書《祈禱出來的能力》,比原著更好看,更令我受用。他是一位有名望的教會領袖。40多年前,我參加九龍禮賢會其中一個青年團契,團契想請他講道,竟然一口答應,在百忙之中,從香港的北角來到又一村,向20多個青年人講道,那是我第一次近距離聽他講道。他絕無欺場,給我們一群青年人有很大的鼓勵。多年之後,猶記得他那篇講章。反而對他在許多大型的和國際性聚會上的講道,印象糢糊了。後來,我也蒙召事奉,也忙起來。我從滕牧師榜樣學習了,教會或團契請我講道,不計較大小遠近,只要有空檔,一定答應,直至教會的事奉不容許我跑出去。
以後,有很多機會和場合跟滕牧師學習事奉。內子文錫祺在中國神學研究院受造就,是滕牧師的學生。我們在溫哥華牧會時,幫忙內子的母校在加西區推廣事工。滕牧師當時擔任中神的院長,來溫哥華主領中神的公開聚會,見到我們,就認得,並且能說出我們的名字。滕牧師相識滿天下,竟可以記得後輩和學生的名字,令我們十分感動。滕牧師有牧者風範,對每一個人都是那麼親切,能記得學生和同工的名字,這激勵我加把勁,在牧會的日子,把會友和新朋友的名字記牢。
與滕牧師最密切同工的日子,是在大使命中心的董事會。大使命中心董事會,有兩位神所重用的僕人,一位是創辦人王永信會長,另一位是董事會主席滕牧師。他們兩位自華福的年代,配搭事奉,有很深的默契。滕牧師兼任許多福音機構的董事,藉他的關係網和屬靈見識,建立了很多事工。大使命中心是走在宣教最前線,開拓宣教新領域。在董事會中,他的領導方式和宣教視野,教我心悅誠服。讓我明白,所謂「強勢領導」,是以權術和權力服人;「屬靈領導」則是有天國的視野,和像主耶穌一樣柔和謙卑。
滕牧師服侍了他那個風起雲湧的世代,也造就了我和內子。對我來說,令我仰之彌高的牧者榜樣和屬靈領袖,又少一人。勉我後輩同工,奮勇向前,繼續滕牧師開拓出來的宣教路!
人間真君子,神國大丈夫──懷念敬愛的滕牧師
作者:張路加
原載於《大使命》雙月刊,第108期,2014年2月,頁34。
作者:張路加原載於《大使命》雙月刊,第108期,2014年2月,頁34。 雖然早就耳聞滕牧師對華人基督教界在教牧、神學、文字、宣道等諸方面的傑出建樹和巨大貢獻,然而本人藉著參加自1996年起在美國德州銅谷一連數年所舉行的「中國學人培訓營」,以及之後數次在「中國福音大會」上的接觸,使我得以近距離地聆聽滕牧師多方位的教導,親眼目睹這位屬靈長輩為人處世的風範,對一個神國小兵如我,產生了深深的震撼和影響,至今仍難以磨滅忘懷。在此僅述一二: 人間真君子 不只是滕牧師外表就讓人感覺親切、謙和、寬廣,對我而言,一連數屆的「中國學人培訓營」中,在滕牧師每天多場的講道完畢之後,那時的我不曉得講員有多辛勞,總是盡可能不失時機地抓住中間的間隙,向他請教各類問題,有時甚至耽誤了他的午餐;然而滕牧師總是不厭其煩地一一解答,並指點還有哪些書上可找到答案。每次總能聽見他說:「我所知甚為有限,某某在其書上對這問題談得很深入。」言談之間,對他人那種尊重和推介,讓我對這位華人教會界的泰斗充滿了敬意。當有同工前來提醒要讓滕牧師多休息時,他總是笑笑說:「我不累,我喜歡!」坐在他的跟前,感覺不只是一位老師,更像是一位慈父,一位胸襟坦蕩、真誠透明的君子。 神國大丈夫 每屆的「中國學人培訓營」,雖然參加人數也常常僅百人左右,且學員也多半是像我這樣初出茅廬的年青人,然而每次滕牧師擔任講員時,都是細細地為我們準備各堂講義,而且內容十分「厚重」,有聖靈論、教會論、宣教論、聖經人物的成敗分析等等。每次的培訓營會,常常時間在五天以上,滕牧師每天都要講數小時,卻從不見他有任何倦態,反而是將這些重要的神國真理,一一向我們講明。數屆營會下來,感覺自己好像上完了神學院的基本課程一樣。今天,許多活躍在北美的教牧及宣教工場上的工人,其中具大陸背景者,多半出自那幾屆「中國學人培訓營」,大家聚在一起時,每每談及滕牧師對我們的言傳身教,都深為感佩這位導師深遠的屬靈眼光和國度性的看見,也折服於一位神國大丈夫的忠心、敬虔、毫無保留。 不計個人毀譽得失,傾力提攜神國後進,忠心事主任勞任怨,謙和寬廣碩果纍纍;壯哉,一位真正的君子,神國大丈夫!
作者:張路加
原載於《大使命》雙月刊,第108期,2014年2月,頁34。
雖然早就耳聞滕牧師對華人基督教界在教牧、神學、文字、宣道等諸方面的傑出建樹和巨大貢獻,然而本人藉著參加自1996年起在美國德州銅谷一連數年所舉行的「中國學人培訓營」,以及之後數次在「中國福音大會」上的接觸,使我得以近距離地聆聽滕牧師多方位的教導,親眼目睹這位屬靈長輩為人處世的風範,對一個神國小兵如我,產生了深深的震撼和影響,至今仍難以磨滅忘懷。在此僅述一二:
人間真君子
不只是滕牧師外表就讓人感覺親切、謙和、寬廣,對我而言,一連數屆的「中國學人培訓營」中,在滕牧師每天多場的講道完畢之後,那時的我不曉得講員有多辛勞,總是盡可能不失時機地抓住中間的間隙,向他請教各類問題,有時甚至耽誤了他的午餐;然而滕牧師總是不厭其煩地一一解答,並指點還有哪些書上可找到答案。每次總能聽見他說:「我所知甚為有限,某某在其書上對這問題談得很深入。」言談之間,對他人那種尊重和推介,讓我對這位華人教會界的泰斗充滿了敬意。當有同工前來提醒要讓滕牧師多休息時,他總是笑笑說:「我不累,我喜歡!」坐在他的跟前,感覺不只是一位老師,更像是一位慈父,一位胸襟坦蕩、真誠透明的君子。
神國大丈夫
每屆的「中國學人培訓營」,雖然參加人數也常常僅百人左右,且學員也多半是像我這樣初出茅廬的年青人,然而每次滕牧師擔任講員時,都是細細地為我們準備各堂講義,而且內容十分「厚重」,有聖靈論、教會論、宣教論、聖經人物的成敗分析等等。每次的培訓營會,常常時間在五天以上,滕牧師每天都要講數小時,卻從不見他有任何倦態,反而是將這些重要的神國真理,一一向我們講明。數屆營會下來,感覺自己好像上完了神學院的基本課程一樣。今天,許多活躍在北美的教牧及宣教工場上的工人,其中具大陸背景者,多半出自那幾屆「中國學人培訓營」,大家聚在一起時,每每談及滕牧師對我們的言傳身教,都深為感佩這位導師深遠的屬靈眼光和國度性的看見,也折服於一位神國大丈夫的忠心、敬虔、毫無保留。
不計個人毀譽得失,傾力提攜神國後進,忠心事主任勞任怨,謙和寬廣碩果纍纍;壯哉,一位真正的君子,神國大丈夫!
憶滕牧
作者:陳惠榮
原載於《大使命》雙月刊,第108期,2014年2月,頁33。
作者:陳惠榮原載於《大使命》雙月刊,第108期,2014年2月,頁33。 「大衛按神的旨意,服事了他那一世的人,就睡了。」(徒十三36註) 風雲際會,領袖迭起 二十世紀50年代的華人社會,大變之後,無論政治、民生、宗教各方面都動盪不定。基督教會之中,新派力量勢大,基要福音派在摸索、成型的過程之中。在那一個特別的時代,神興起好幾位祂的僕人,如:吳明節牧師、寇世遠監督、邵慶彰牧師、胡恩德先生、吳勇長老、周主培牧師、戴紹曾牧師、曾霖芳牧師、鮑會園牧師、滕近輝牧師等(略提幾位已息勞歸主的前輩)。由於他們的忠心,奠下了福音派教會的基礎,確立了福音派教會的方向。其中,滕牧肯定是重要的一位。1976年首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及其後的華福中心,滕牧被推舉為主席,可見他在同工們心中的地位。 百花競艷,百鳥爭鳴 60年代末至70年代,是基督教機構起飛的年代。但當時的教會,對機構的出現,抱持很大的疑慮。而一個新的機構的成長,很需要長輩的扶持。當時,滕牧為了基督教事工全方位的發展,不管別人的看法,毅然答應了不下百個機構的邀請,出任他們的董事,主席或創辦委員。筆者當年參與的「中文聖經新譯委員會」(環球聖經公會的前身),也是受惠者之一。由於滕牧的支持,很多機構可以迅速發展。十數年間,僅香港一地,基督教機構已增至200餘所,多采多姿,跟地方教會相輔相承,基督教會事工倍增。 提攜後進,果實纍纍 筆者是1966年12月15日在宣道會北角堂受洗,施洗的正是滕牧。不過,領筆者歸主的另有其人;撒種的是簡亦微先生,澆灌的是司徒清平牧師。但在事奉的路上,卻得到滕牧多次多方的提攜。在建道就讀時,滕牧為筆者引介助學金,後又因助學人的問題,為筆者另作安排。到了三年級暑假,筆者告訴滕牧想去台灣實習,他就為筆者預備了機票,並寫信給台灣宣道會主席林秀庭牧師,林牧師就接待筆者在他府上一整個月。在1972到76年間,筆者受邀到北宣任中級團導師,期間,筆者想趁周末到教會學習牧會,滕牧就安排筆者到宣道會葵涌堂,跟崔冠軍牧師同工約一、二年,同時,滕牧又自費每月300元給筆者當車馬費。到了1979年,筆者想出國深造,請了滕牧和艾理德牧師寫推薦信,Dallas神學院馬上接納,並給予助學金。上述只是筆者記憶所及較為具體的事,在這一切事情中,滕牧從沒有向筆者提過任何要求,這就是真正的提攜。筆者不過是千百位後輩同工中的一位,蒙滕牧的愛護提攜,很多位現今已是獨當一面的領袖,讚美主! 唯主無我,芥種成樹 滕牧在50年代到宣道會北角堂牧會時,會眾只有數十人。正如當日許多小型教會一樣,是「前鋪後居」的格式。滕牧一家居於教會後面的房間,兒子們一個一個的出生,實在侷促不便。滕牧還得備課教學,撰稿翻譯,一切都在那樣的環境中完成。起初,教會的經費不足,滕牧教學,稿費所得,都擺上補足。而且,滕牧的母語並非粵語,在香港牧會殊為不易。但在這一切困難之中,北宣從數十位的會眾,在20年間發展成600位會眾,當時香港有數的大型教會之一,並設立分堂數間。宣道會也從數間堂會,發展為約30間堂會,是當時發展最快的本地宗派。期間,滕牧更支持百多機構的成立,他也成了蜚聲國際的講員。 滕牧的一生,事主愛神,是神僕人的典範,本文不過見證一二,榮歸上主!
作者:陳惠榮
原載於《大使命》雙月刊,第108期,2014年2月,頁33。
「大衛按神的旨意,服事了他那一世的人,就睡了。」(徒十三36註)
風雲際會,領袖迭起
二十世紀50年代的華人社會,大變之後,無論政治、民生、宗教各方面都動盪不定。基督教會之中,新派力量勢大,基要福音派在摸索、成型的過程之中。在那一個特別的時代,神興起好幾位祂的僕人,如:吳明節牧師、寇世遠監督、邵慶彰牧師、胡恩德先生、吳勇長老、周主培牧師、戴紹曾牧師、曾霖芳牧師、鮑會園牧師、滕近輝牧師等(略提幾位已息勞歸主的前輩)。由於他們的忠心,奠下了福音派教會的基礎,確立了福音派教會的方向。其中,滕牧肯定是重要的一位。1976年首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及其後的華福中心,滕牧被推舉為主席,可見他在同工們心中的地位。
百花競艷,百鳥爭鳴
60年代末至70年代,是基督教機構起飛的年代。但當時的教會,對機構的出現,抱持很大的疑慮。而一個新的機構的成長,很需要長輩的扶持。當時,滕牧為了基督教事工全方位的發展,不管別人的看法,毅然答應了不下百個機構的邀請,出任他們的董事,主席或創辦委員。筆者當年參與的「中文聖經新譯委員會」(環球聖經公會的前身),也是受惠者之一。由於滕牧的支持,很多機構可以迅速發展。十數年間,僅香港一地,基督教機構已增至200餘所,多采多姿,跟地方教會相輔相承,基督教會事工倍增。
提攜後進,果實纍纍
筆者是1966年12月15日在宣道會北角堂受洗,施洗的正是滕牧。不過,領筆者歸主的另有其人;撒種的是簡亦微先生,澆灌的是司徒清平牧師。但在事奉的路上,卻得到滕牧多次多方的提攜。在建道就讀時,滕牧為筆者引介助學金,後又因助學人的問題,為筆者另作安排。到了三年級暑假,筆者告訴滕牧想去台灣實習,他就為筆者預備了機票,並寫信給台灣宣道會主席林秀庭牧師,林牧師就接待筆者在他府上一整個月。在1972到76年間,筆者受邀到北宣任中級團導師,期間,筆者想趁周末到教會學習牧會,滕牧就安排筆者到宣道會葵涌堂,跟崔冠軍牧師同工約一、二年,同時,滕牧又自費每月300元給筆者當車馬費。到了1979年,筆者想出國深造,請了滕牧和艾理德牧師寫推薦信,Dallas神學院馬上接納,並給予助學金。上述只是筆者記憶所及較為具體的事,在這一切事情中,滕牧從沒有向筆者提過任何要求,這就是真正的提攜。筆者不過是千百位後輩同工中的一位,蒙滕牧的愛護提攜,很多位現今已是獨當一面的領袖,讚美主!
唯主無我,芥種成樹
滕牧在50年代到宣道會北角堂牧會時,會眾只有數十人。正如當日許多小型教會一樣,是「前鋪後居」的格式。滕牧一家居於教會後面的房間,兒子們一個一個的出生,實在侷促不便。滕牧還得備課教學,撰稿翻譯,一切都在那樣的環境中完成。起初,教會的經費不足,滕牧教學,稿費所得,都擺上補足。而且,滕牧的母語並非粵語,在香港牧會殊為不易。但在這一切困難之中,北宣從數十位的會眾,在20年間發展成600位會眾,當時香港有數的大型教會之一,並設立分堂數間。宣道會也從數間堂會,發展為約30間堂會,是當時發展最快的本地宗派。期間,滕牧更支持百多機構的成立,他也成了蜚聲國際的講員。
滕牧的一生,事主愛神,是神僕人的典範,本文不過見證一二,榮歸上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