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宣教事工的再思
原載於《大使命》雙月刊,第36期,2002年2月,頁6-7。
原載於《大使命》雙月刊,第36期,2002年2月,頁6-7。 一、華人與非華人雙管齊下 華人宣教事工自廿世紀廿年代初「中華國外佈道團」開始,至今已有八十餘年的歷史。當時已經在神的帶領之下採取兩條路線:一方面在印尼的華人中間工作,同時在另一方面向婆羅洲的土人傳福音,建立了千人以上的教會。今日婆羅洲宣道會的土人會友已超過卅萬,而華人宣道會教會也超過卅間。 這一種雙管齊下的路線,事實上早已在使徒時代的教會中開始:「他們只向猶太人講…他們到了安提阿也向希利尼人(外邦人)傳講主耶穌。主與他們同在,信而歸主的人就很多了。」(徒十一20-21) 二、以主的引領為主導 今天華人教會的差傳事工,可以不必再斤斤計較應否以華人為對象,而應以主的引領為主導。主將負擔放在那裡,主就在那裡工作。事實上,中國人佔全球人口總數的五分之一,任何福音事工很難避開中國人。 聖靈之風(主的引導)向那裡吹,差傳事工就應該向那裡發展。 三、以「未得之民」為對象 同時,我們今天可以將「未得之地」與「未得之民」兩者之間的差別淡化。例如:今天,非洲已不再是未得之地,因為非洲本土的宣教士已達二萬多位,他們在非洲內部進行超種族與超文化的福音事工。非洲基督徒的人數已達全洲總人口的百分之十七,即一億七千萬,比中國基督徒的人數多一億。非洲已不再是未得之地,但那裡仍有許多「未得之民」。因此,今天華人的差傳事工應以「未得之民」為對象,不管他們在那裡居住。今天非洲的華人仍是未得之民。 四、短宣與長宣配搭 另一方面,今天華人差傳事工不應將短宣與長宣對立起來。事實上,短宜事奉有其聖經根據,即舊約的拿細耳人。他們自願的將自己獻給神,一過所定的時期就可以還俗。從一個角度看,今日的短宣優於昔日的拿細耳人,因為前者短宣是多次的,在一種意義上講,是在一生中陸續分期出現的。 短宣運動在事實上加強了本地福音事工,也加強了外地福音事工。因此,短宣與長宣是一種美好的配搭。事實上有一部份短宣隊員後來成為長期宣教士。 從某一個角度來看,保羅的長宣是由一處一處的短期工作積成的。他在一處地方工作最久的是兩年(以弗所),其次是哥林多(一年半)。 五、多向度戰略 另一件值得注意的事,是華人差傳事工應採取多向度的戰略。除了直接傳福音之外,「愛」的渠道也是十分需要的。此渠道可以用教育的方式,或愛心服務的方式進行。中亞的基督教英文學校已獲致突破性的福音果效。 主的活潑引導是最重要的因素。當保羅與西拉計劃向小亞細亞進軍的時候,主的靈卻不許。主引導他到歐洲去工作,但是他在歐洲工作的時候,仍是把歐洲人與猶太人都包括在內。 在保羅經驗中最奇妙的一件事,就是加拉太書四13所記載的。保羅說:「我頭一次傳福音給你們是因為身體有疾病。」他原想到更遠的地區去傳福音,但是因為身體有病就在附近的加拉太區工作。這樣一來就成就了一件影響久遠的事工,即當時有許多塞耳提克人(The Celtic people)在北歐受到戰爭的影響而移民到小亞細亞加拉太一帶去。他們那裡聽到保羅所傳的福音就接受了。後來北歐局勢安定,他們就回去,成為羅馬帝國北歐的宣教士,透過在學校教書而把福音傳開。神這樣奇妙的把歐亞福音事工連繫在一起。 六、幾項呼籲 今天,普世華人教會可以共同作一件意義重大的事,就是每一間華人教會都同心訂立一個目標:把本堂的奉獻按適當比例分為四份:一份為本堂內部的需要,一份為本地福音事工的需要,一份為外地華人佈道的需要,一份為超越文化福音事工的需要。其中第二、三項即短宣事工(包括中國大陸事工在內)。不論是為了肯定超越文化的事工而否定短宣事工,或為了肯定短宣事工而否定超越文化事工,都是偏差。 在這一種綜合性的觀念中,短宣與超文化事工可以互相配合起來。不再是對立,而是互成。 七、我們的禱願 我相信,在神的恩助和全球華人教會共同追求的公約性實施運動之下,差傳運動將有突破性的發展。每間教會皆投身其中。經濟力量也大大加強。 最後,讓我們懇切向神呼求:使中國大陸教會早日成為差傳的強國,向全世界差出巨大數目的宣教士! 「創始成終的奇妙之主阿,求你親自引導與完成普世救恩大功,迎向你的再臨!阿門。」 (小標題乃編者所加。)
原載於《大使命》雙月刊,第36期,2002年2月,頁6-7。
一、華人與非華人雙管齊下
華人宣教事工自廿世紀廿年代初「中華國外佈道團」開始,至今已有八十餘年的歷史。當時已經在神的帶領之下採取兩條路線:一方面在印尼的華人中間工作,同時在另一方面向婆羅洲的土人傳福音,建立了千人以上的教會。今日婆羅洲宣道會的土人會友已超過卅萬,而華人宣道會教會也超過卅間。
這一種雙管齊下的路線,事實上早已在使徒時代的教會中開始:「他們只向猶太人講…他們到了安提阿也向希利尼人(外邦人)傳講主耶穌。主與他們同在,信而歸主的人就很多了。
」(徒十一20-21)
二、以主的引領為主導
今天華人教會的差傳事工,可以不必再斤斤計較應否以華人為對象,而應以主的引領為主導。主將負擔放在那裡,主就在那裡工作。事實上,中國人佔全球人口總數的五分之一,任何福音事工很難避開中國人。
聖靈之風(主的引導)向那裡吹,差傳事工就應該向那裡發展。
三、以「未得之民」為對象
同時,我們今天可以將「未得之地」與「未得之民」兩者之間的差別淡化。例如:今天,非洲已不再是未得之地,因為非洲本土的宣教士已達二萬多位,他們在非洲內部進行超種族與超文化的福音事工。非洲基督徒的人數已達全洲總人口的百分之十七,即一億七千萬,比中國基督徒的人數多一億。非洲已不再是未得之地,但那裡仍有許多「未得之民」。因此,今天華人的差傳事工應以「未得之民」為對象,不管他們在那裡居住。今天非洲的華人仍是未得之民。
四、短宣與長宣配搭
另一方面,今天華人差傳事工不應將短宣與長宣對立起來。事實上,短宜事奉有其聖經根據,即舊約的拿細耳人。他們自願的將自己獻給神,一過所定的時期就可以還俗。從一個角度看,今日的短宣優於昔日的拿細耳人,因為前者短宣是多次的,在一種意義上講,是在一生中陸續分期出現的。
短宣運動在事實上加強了本地福音事工,也加強了外地福音事工。因此,短宣與長宣是一種美好的配搭。事實上有一部份短宣隊員後來成為長期宣教士。
從某一個角度來看,保羅的長宣是由一處一處的短期工作積成的。他在一處地方工作最久的是兩年(以弗所),其次是哥林多(一年半)。
五、多向度戰略
另一件值得注意的事,是華人差傳事工應採取多向度的戰略。除了直接傳福音之外,「愛」的渠道也是十分需要的。此渠道可以用教育的方式,或愛心服務的方式進行。中亞的基督教英文學校已獲致突破性的福音果效。
主的活潑引導是最重要的因素。當保羅與西拉計劃向小亞細亞進軍的時候,主的靈卻不許。主引導他到歐洲去工作,但是他在歐洲工作的時候,仍是把歐洲人與猶太人都包括在內。
在保羅經驗中最奇妙的一件事,就是加拉太書四13所記載的。保羅說:「我頭一次傳福音給你們是因為身體有疾病。」他原想到更遠的地區去傳福音,但是因為身體有病就在附近的加拉太區工作。這樣一來就成就了一件影響久遠的事工,即當時有許多塞耳提克人(The Celtic people)在北歐受到戰爭的影響而移民到小亞細亞加拉太一帶去。他們那裡聽到保羅所傳的福音就接受了。後來北歐局勢安定,他們就回去,成為羅馬帝國北歐的宣教士,透過在學校教書而把福音傳開。神這樣奇妙的把歐亞福音事工連繫在一起。
六、幾項呼籲
今天,普世華人教會可以共同作一件意義重大的事,就是每一間華人教會都同心訂立一個目標:把本堂的奉獻按適當比例分為四份:一份為本堂內部的需要,一份為本地福音事工的需要,一份為外地華人佈道的需要,一份為超越文化福音事工的需要。其中第二、三項即短宣事工(包括中國大陸事工在內)。不論是為了肯定超越文化的事工而否定短宣事工,或為了肯定短宣事工而否定超越文化事工,都是偏差。
在這一種綜合性的觀念中,短宣與超文化事工可以互相配合起來。不再是對立,而是互成。
七、我們的禱願
我相信,在神的恩助和全球華人教會共同追求的公約性實施運動之下,差傳運動將有突破性的發展。每間教會皆投身其中。經濟力量也大大加強。
最後,讓我們懇切向神呼求:使中國大陸教會早日成為差傳的強國,向全世界差出巨大數目的宣教士!
「創始成終的奇妙之主阿,求你親自引導與完成普世救恩大功,迎向你的再臨!阿門。」
(小標題乃編者所加。)
教會的危機:死海化/泥沼化
原載於《大使命》雙月刊,第34期,2001年10月,頁10。
原載於《大使命》雙月刊,第34期,2001年10月,頁10。 本文從三個角度來傳達神對今日教會的心意。 (一)死海的屬靈意義 在先知以西結所見的異象中(結四十七1-12),指出死海的意義:「鹽海」(四十七8)。死海的鹽份很重,任何生物不能生存,因此稱為死海。曾在死海游泳過的人都知道,人體自然浮在水面上,不會下沉。死海的成因是沒有出口:只入無出。 同樣,當一間教會在神的恩典中,自滿自足,只接受神的恩典,而無恩典的流出,忘記大使命的託付,就必然漸漸死海化。 (二)生命江河的異象 先知以西結向今日教會傳達了一個極為重要的異象,它昭示了針對死海化的基本信息:一條生命之河從聖殿門口流出去,這是多麼美麗的圖畫!每一間教會都應該成為神恩典的渠道。這一條生命之河具有幾個重點: 1. 它經過祭壇(四十七1)——這一節經文特別提及這一條河繞經祭壇,然後向東流出。這是很富有意義的一件事。只有一間具有奉獻心志的教會,才肯付代價成為神恩典的渠道。 2. 這河從殿門口「往下流」(四十七1) 聖殿本身是建立在「至高的山上」(四十2),但是這一條河卻是從至高的地方往下流,一直流到最低的地方:死海。一個靈性愈高的教會,就愈顧念人群中最卑微的人,和最遠離神恩典的人。讓我們伸出兩隻手:一隻向上伸,拉住神的手;一隻向下伸,拉住那些最需要神恩愛的卑微人士。F. B. Meyer說,他原以為神最好的恩典是貯藏在他實庫的最高層裡面,我們必需努力向上爬才能得到。但後來他發現:事實上神最大的恩典是貯藏在最低層裡面,我們必向下躬身又躬身才能獲得。 3. 這河愈流愈深(四十七3-5)——請注意,河水的深度是以一個人的身體來度量的:由足而膝、而腰、而頭頂。當河水愈深時,對人的阻力就愈大,最後,河水漫過他全身,他就被河水沖去,河的方向就成為他的方向。這是聖靈充滿的一幅寫照。一個人愈多被聖靈充滿,他的老自己就愈不自由,愈多受聖靈的管理。 4. 河邊的樹木得到河水的滋潤,就開始多結果子,而且每日都結果子(四十七12),即超越了季節的限制,它們在任何的處境中都能結果子。 5. 這河使死海的水「變甜」(原文是得醫治)(四十七(8),死海的本質被新生命改變了。「滋生」變為「生活」(四十七9)。用英文來說,”to exist” 提升為“to live”:不再僅僅生存而已,乃是活潑而有意義的生活。這是生命的提升:豐盛的生命,結果子的生命。 (三)警告 「只是泥濘之地不得醫治」(四十七11) 泥濘之地有少量的水,只能使乾地變為泥沼,而不能結果子或產生漁業之利,比乾地更糟:無用而難行。僅僅得救是可憐的,只有豐盛的生命才能成為賜福器皿。 禱告:主阿,求你醫治你的教會,使之成為普世福音事工的福渠,而不是腐渠。
原載於《大使命》雙月刊,第34期,2001年10月,頁10。
本文從三個角度來傳達神對今日教會的心意。
(一)死海的屬靈意義
在先知以西結所見的異象中(結四十七1-12),指出死海的意義:「鹽海」(四十七8)。死海的鹽份很重,任何生物不能生存,因此稱為死海。曾在死海游泳過的人都知道,人體自然浮在水面上,不會下沉。死海的成因是沒有出口:只入無出。
同樣,當一間教會在神的恩典中,自滿自足,只接受神的恩典,而無恩典的流出,忘記大使命的託付,就必然漸漸死海化。
(二)生命江河的異象
先知以西結向今日教會傳達了一個極為重要的異象,它昭示了針對死海化的基本信息:一條生命之河從聖殿門口流出去,這是多麼美麗的圖畫!每一間教會都應該成為神恩典的渠道。這一條生命之河具有幾個重點:
1. 它經過祭壇(四十七1)——這一節經文特別提及這一條河繞經祭壇,然後向東流出。這是很富有意義的一件事。只有一間具有奉獻心志的教會,才肯付代價成為神恩典的渠道。
2. 這河從殿門口「往下流」(四十七1)
聖殿本身是建立在「至高的山上」(四十2),但是這一條河卻是從至高的地方往下流,一直流到最低的地方:死海。一個靈性愈高的教會,就愈顧念人群中最卑微的人,和最遠離神恩典的人。讓我們伸出兩隻手:一隻向上伸,拉住神的手;一隻向下伸,拉住那些最需要神恩愛的卑微人士。F. B. Meyer說,他原以為神最好的恩典是貯藏在他實庫的最高層裡面,我們必需努力向上爬才能得到。但後來他發現:事實上神最大的恩典是貯藏在最低層裡面,我們必向下躬身又躬身才能獲得。
3. 這河愈流愈深(四十七3-5)——請注意,河水的深度是以一個人的身體來度量的:由足而膝、而腰、而頭頂。當河水愈深時,對人的阻力就愈大,最後,河水漫過他全身,他就被河水沖去,河的方向就成為他的方向。這是聖靈充滿的一幅寫照。一個人愈多被聖靈充滿,他的老自己就愈不自由,愈多受聖靈的管理。
4. 河邊的樹木得到河水的滋潤,就開始多結果子,而且每日都結果子(四十七12),即超越了季節的限制,它們在任何的處境中都能結果子。
5. 這河使死海的水「變甜」(原文是得醫治)(四十七(8),死海的本質被新生命改變了。「滋生」變為「生活」(四十七9)。用英文來說,”to exist” 提升為“to live”:不再僅僅生存而已,乃是活潑而有意義的生活。這是生命的提升:豐盛的生命,結果子的生命。
(三)警告
「只是泥濘之地不得醫治」(四十七11)
泥濘之地有少量的水,只能使乾地變為泥沼,而不能結果子或產生漁業之利,比乾地更糟:無用而難行。僅僅得救是可憐的,只有豐盛的生命才能成為賜福器皿。
禱告:主阿,求你醫治你的教會,使之成為普世福音事工的福渠,而不是腐渠。
廿世紀華人教會生命發展歷程的回顧——“我所經歷的七大屬靈運動”
原載於《大使命季刊》第25期,1999年11月,頁1-3。
原載於《大使命季刊》第25期,1999年11月,頁1-3。 我在過去六七十年內,蒙神恩待,直接或間接地經歷了華人教會生命發展過程中七個具有重要意義的屬靈運動。分別簡述如下: (一)A、早期大學生中間的佈道與奮興運動。代表人物:丁立美牧師(二、三十年代) 丁立美牧師的佈道行蹤,超過十餘省,帶領許多大學生信主,然後組成「學生立志佈道團」,獻身者日增,形成強大的學生福音隊伍。他常每日講道超過三次,獲得「中國的慕迪」之稱。有時一月內帶領千餘大學生信主,在幾十間大學中設立支團,團友達一千六百人之多,獻身終生傳道者甚多,在二、三十年代中作出對中國教會的重要貢獻。他在代禱上留下極為寶貴的榜樣,在各地組成「連環代禱運動」,參與者數千人,他自己的代禱名單,保持在二千人以上。他也是雲南邊境苗族佈道的先驅。他每天四時起身祈禱。我在中學初信主時期,已對丁牧師的遺聞有深刻印象。先父就是受其呼召而獻身的。 (一)B、中日戰爭時期及勝利後的大學生佈道與復興運動。代表人物:趙君影牧師 在中日戰爭期間,許多大專院校從沿海各省遷往大後方。神親自在大學生中間興起了祂的工作。在當時共約150間大專院校當中,有三分之二組成了基督徒團契,人數日益增加,屬靈素質亦相當高。聖靈大大工作,祈禱的氣氛甚為濃厚。通宵祈禱的例子,到處可見。許多大學生獻身終身事主。 我當時在陝西南部城固縣的國立西北大學外文系就讀,擔任學生團契的主席,但後來靈性倒退。正當此際,一位在該校任教的宣教士孔保羅師母鼓勵我到戰時首都四川重慶去參加「各大學基督徒學生夏令會」,約六百人赴會。會中聖靈大大工作,我得到復興,再一次將自己獻給主,一生事奉祂。當時有十六位學生奉獻,其中有陳終道牧師。 這一次的復興運動前後約十年,造就出來許多信仰堅定,靈性有根基的知識青年,日後在迫害的日子,為主作了隱藏的好見證。在這時期中出版了一本神所特別使用的書:「信仰問題」,幫助許多基督徒在唯物論的挑戰下,保持了對基督的信仰。 這特別蒙恩的學生運動,於五十年代初也興起在東南亞一帶的各國華人中:台灣(校園團契),香港(學生福音團契FES),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日本等。為眾教會造就了許多領袖人才,成為復興的強大動力,直到今日。艾得理牧師(David Adeney)是其中一位重要的領袖。 (二)奮興佈道運動——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有五位:古約翰、宋尚節、趙世光,計志文、唐崇榮 古約翰牧師(Jonathan Goforth)是廿世紀初葉由加拿大華的宣教士,被神大大使用,在中國東北及華北主領奮興會,帶來震撼性的復興,聖靈能力大大彰顯。 尚節博士由一九二八至一九四四,一連十五年在全國各省及南洋各國主領奮興佈道大會,歸主與復興者數以萬計,充份彰顯聖靈的大能。他每天早上四時起身為人祈禱,每天講道三次,每次二個半小時,共七個半小時的大聲疾呼,感人至深。他的日記被神奇妙的保存下來,在美國出版,是靈界傑出的文獻,書名:「靈歷集光」。與北美土人使徒David Brainard的著作一同百世流芳。我十幾歲時已聽他講道,印象深刻。 計志文與趙世光兩位牧師一生到處主領奮興佈道大會,結果纍纍,是華人信徒所記念,神大大使用的僕人。 唐崇榮牧師有特別向知識份子傳福音的恩賜,多次出現萬人赴會的場面,許多青年獻身事主。 (三)靈命進深運動——代表人物:王明道,賈玉銘,倪柝聲 王明道先生——他所出版的「靈食季刊」銷行全國,對各地基督徒影響很大,他對聖經真理的認真與追求的態度,形成了一種靈命進深的路線。又配合了他剛強的屬靈操守見證,更加深其作用。他講道足蹤遍全國。 賈玉銘牧師——曾任華北神學院,金陵神學院及靈修院院長,他將神學與培靈融合一起,造就了許多優質的傳道人,對眾教會有很大的貢獻。他的鶴髮慈顏給我很深的印象。他在靈修院帶領學生追求聖靈充滿,又熱衷傳福音。有一次,他在四川灌縣帶領學生街頭佈道,被人從樓上窗口把糞湯澆在他頭上,傳為美談。他確是一代屬靈楷模。 倪柝聲弟兄——他將英國及歐洲大陸弟兄會的路線與模式帶入中國教會,成為教會聚會所的中堅領袖,其口號是回到聖經,否定公會制度,推動帶職事奉,加強教會中「家」的組織與作用,人人事奉,注重傳福音,教導屬靈觀念與路線。在二、三十年間建立了二百餘處的聚會所,遍及各主要城市,形成一股屬靈的強流。他們亦發動移民佈道,在南洋、北美、南美、歐洲建立教會。可惜在李常受帶領之下漸漸偏離原路,甚至陷入異端。但神保守了一部份教會,持守原來的路線,並且更加開放。 (四)差傳運動——先鋒組織:中華國外佈道團 華人教會的差傳運動可以分為五波: 1. 丁立美牧師首往雲南省苗族中間傳道(二十年代)。 2. 中華國外佈道團(1928-1941)––翟輔民(R.A. Jaffray)與王載組成此團,團友皆廣西建道聖經學院校友,其中以林證耶牧師最著名,他在婆羅洲土著中工作十五年,為三千人施洗,成立十五間教會,著有「蓬島闢荒記」。我曾到過他工作的地區。此團也在爪哇、蘇門答臘、巴里島、望加錫等處以及越南,建立了不少華人教會。 3. 「回到耶路撒冷佈道團」(1938-1949)––其目標是向中國大西北邊疆省份傳福音,然後再經過印度傳回教會發源地:耶路撒冷,迎接主再來。 4. 「靈糧世界佈道會」(1945-至今)––由趙世光牧師發動,推行至香港、台灣、印度、日本及北美。 5. 海外差傳運動由1960推行至今,逐漸引起華人教會廣泛的響應。華人差會繼續成立,亦有華人宣教士加入國際差會。今日約有華人宣教士七百位,分別在亞洲、非洲、歐洲、南北美洲、澳洲等六大洲工作。這運動加深了教會屬靈的追求與福音的負擔。 (五)華人神學教育運動 各地華人大專學生團契運動所產生的獻身者當中,有許多投入神學教育的行列,人才陡增。碩士級的神學院陸續設立,目前已近卅間,分設港、台、星、馬、印尼、美、加等處,造就大量牧會及福音機構人才,引致更多教會與機構的建立。單在香港,福音機構已有三百之多,使福音工作更加全面發展。教會的素質因之提高。 (六)中國大陸教會復興運動——苦難洗禮之下,信仰與靈性深深扎根 根據各種資料,國內信徒的總人數當在七千萬以上,包括三自的一千三百萬在內。信徒一般愛慕主話,熱切祈禱,在壓力下盡力傳福音,以為主付代價為榮,處處彰顯了聖靈大能的作為,寫成教會歷史中光輝的一頁,與初期教會的見證前後輝映,可歌可泣,永垂不朽。 (七)中國文化更新運動 神在中國大陸興起了基層與高層兩極的福音工作,令人驚歎。在草根層中千千萬萬的人歸信基督,堅定不移;又在文化高層人士中間,興起了文化對話運動。由梁燕城推動的「中國文化更新運動」正在逐步展開,已經開始打入高層知識份子的營地,引起響應。在北美,已有千計的中國學者歸向基督,勢必有久遠而深入的影響。在此過程中,基督真理與基督教文化在中國海內外的知識份子中間,進行了有深度的傳達,創造了新里程碑。 我在回顧中,心中充滿了對神奇妙恩工的感謝與讚歎。神啊,繼續施恩吧!
原載於《大使命季刊》第25期,1999年11月,頁1-3。
我在過去六七十年內,蒙神恩待,直接或間接地經歷了華人教會生命發展過程中七個具有重要意義的屬靈運動。分別簡述如下:
(一)A、早期大學生中間的佈道與奮興運動。代表人物:丁立美牧師(二、三十年代)
丁立美牧師的佈道行蹤,超過十餘省,帶領許多大學生信主,然後組成「學生立志佈道團」,獻身者日增,形成強大的學生福音隊伍。他常每日講道超過三次,獲得「中國的慕迪」之稱。有時一月內帶領千餘大學生信主,在幾十間大學中設立支團,團友達一千六百人之多,獻身終生傳道者甚多,在二、三十年代中作出對中國教會的重要貢獻。他在代禱上留下極為寶貴的榜樣,在各地組成「連環代禱運動」,參與者數千人,他自己的代禱名單,保持在二千人以上。他也是雲南邊境苗族佈道的先驅。他每天四時起身祈禱。我在中學初信主時期,已對丁牧師的遺聞有深刻印象。先父就是受其呼召而獻身的。
(一)B、中日戰爭時期及勝利後的大學生佈道與復興運動。代表人物:趙君影牧師
在中日戰爭期間,許多大專院校從沿海各省遷往大後方。神親自在大學生中間興起了祂的工作。在當時共約150間大專院校當中,有三分之二組成了基督徒團契,人數日益增加,屬靈素質亦相當高。聖靈大大工作,祈禱的氣氛甚為濃厚。通宵祈禱的例子,到處可見。許多大學生獻身終身事主。
我當時在陝西南部城固縣的國立西北大學外文系就讀,擔任學生團契的主席,但後來靈性倒退。正當此際,一位在該校任教的宣教士孔保羅師母鼓勵我到戰時首都四川重慶去參加「各大學基督徒學生夏令會」,約六百人赴會。會中聖靈大大工作,我得到復興,再一次將自己獻給主,一生事奉祂。當時有十六位學生奉獻,其中有陳終道牧師。
這一次的復興運動前後約十年,造就出來許多信仰堅定,靈性有根基的知識青年,日後在迫害的日子,為主作了隱藏的好見證。在這時期中出版了一本神所特別使用的書:「信仰問題」,幫助許多基督徒在唯物論的挑戰下,保持了對基督的信仰。
這特別蒙恩的學生運動,於五十年代初也興起在東南亞一帶的各國華人中:台灣(校園團契),香港(學生福音團契FES),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日本等。為眾教會造就了許多領袖人才,成為復興的強大動力,直到今日。艾得理牧師(David Adeney)是其中一位重要的領袖。
(二)奮興佈道運動——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有五位:古約翰、宋尚節、趙世光,計志文、唐崇榮
古約翰牧師(Jonathan Goforth)是廿世紀初葉由加拿大華的宣教士,被神大大使用,在中國東北及華北主領奮興會,帶來震撼性的復興,聖靈能力大大彰顯。
尚節博士由一九二八至一九四四,一連十五年在全國各省及南洋各國主領奮興佈道大會,歸主與復興者數以萬計,充份彰顯聖靈的大能。他每天早上四時起身為人祈禱,每天講道三次,每次二個半小時,共七個半小時的大聲疾呼,感人至深。他的日記被神奇妙的保存下來,在美國出版,是靈界傑出的文獻,書名:「靈歷集光」。與北美土人使徒David Brainard的著作一同百世流芳。我十幾歲時已聽他講道,印象深刻。
計志文與趙世光兩位牧師一生到處主領奮興佈道大會,結果纍纍,是華人信徒所記念,神大大使用的僕人。
唐崇榮牧師有特別向知識份子傳福音的恩賜,多次出現萬人赴會的場面,許多青年獻身事主。
(三)靈命進深運動——代表人物:王明道,賈玉銘,倪柝聲
王明道先生——他所出版的「靈食季刊」銷行全國,對各地基督徒影響很大,他對聖經真理的認真與追求的態度,形成了一種靈命進深的路線。又配合了他剛強的屬靈操守見證,更加深其作用。他講道足蹤遍全國。
賈玉銘牧師——曾任華北神學院,金陵神學院及靈修院院長,他將神學與培靈融合一起,造就了許多優質的傳道人,對眾教會有很大的貢獻。他的鶴髮慈顏給我很深的印象。他在靈修院帶領學生追求聖靈充滿,又熱衷傳福音。有一次,他在四川灌縣帶領學生街頭佈道,被人從樓上窗口把糞湯澆在他頭上,傳為美談。他確是一代屬靈楷模。
倪柝聲弟兄——他將英國及歐洲大陸弟兄會的路線與模式帶入中國教會,成為教會聚會所的中堅領袖,其口號是回到聖經,否定公會制度,推動帶職事奉,加強教會中「家」的組織與作用,人人事奉,注重傳福音,教導屬靈觀念與路線。在二、三十年間建立了二百餘處的聚會所,遍及各主要城市,形成一股屬靈的強流。他們亦發動移民佈道,在南洋、北美、南美、歐洲建立教會。可惜在李常受帶領之下漸漸偏離原路,甚至陷入異端。但神保守了一部份教會,持守原來的路線,並且更加開放。
(四)差傳運動——先鋒組織:中華國外佈道團
華人教會的差傳運動可以分為五波:
1. 丁立美牧師首往雲南省苗族中間傳道(二十年代)。
2. 中華國外佈道團(1928-1941)––翟輔民(R.A. Jaffray)與王載組成此團,團友皆廣西建道聖經學院校友,其中以林證耶牧師最著名,他在婆羅洲土著中工作十五年,為三千人施洗,成立十五間教會,著有「蓬島闢荒記」。我曾到過他工作的地區。此團也在爪哇、蘇門答臘、巴里島、望加錫等處以及越南,建立了不少華人教會。
3. 「回到耶路撒冷佈道團」(1938-1949)––其目標是向中國大西北邊疆省份傳福音,然後再經過印度傳回教會發源地:耶路撒冷,迎接主再來。
4. 「靈糧世界佈道會」(1945-至今)––由趙世光牧師發動,推行至香港、台灣、印度、日本及北美。
5. 海外差傳運動由1960推行至今,逐漸引起華人教會廣泛的響應。華人差會繼續成立,亦有華人宣教士加入國際差會。今日約有華人宣教士七百位,分別在亞洲、非洲、歐洲、南北美洲、澳洲等六大洲工作。這運動加深了教會屬靈的追求與福音的負擔。
(五)華人神學教育運動
各地華人大專學生團契運動所產生的獻身者當中,有許多投入神學教育的行列,人才陡增。碩士級的神學院陸續設立,目前已近卅間,分設港、台、星、馬、印尼、美、加等處,造就大量牧會及福音機構人才,引致更多教會與機構的建立。單在香港,福音機構已有三百之多,使福音工作更加全面發展。教會的素質因之提高。
(六)中國大陸教會復興運動——苦難洗禮之下,信仰與靈性深深扎根
根據各種資料,國內信徒的總人數當在七千萬以上,包括三自的一千三百萬在內。信徒一般愛慕主話,熱切祈禱,在壓力下盡力傳福音,以為主付代價為榮,處處彰顯了聖靈大能的作為,寫成教會歷史中光輝的一頁,與初期教會的見證前後輝映,可歌可泣,永垂不朽。
(七)中國文化更新運動
神在中國大陸興起了基層與高層兩極的福音工作,令人驚歎。在草根層中千千萬萬的人歸信基督,堅定不移;又在文化高層人士中間,興起了文化對話運動。由梁燕城推動的「中國文化更新運動」正在逐步展開,已經開始打入高層知識份子的營地,引起響應。在北美,已有千計的中國學者歸向基督,勢必有久遠而深入的影響。在此過程中,基督真理與基督教文化在中國海內外的知識份子中間,進行了有深度的傳達,創造了新里程碑。
我在回顧中,心中充滿了對神奇妙恩工的感謝與讚歎。神啊,繼續施恩吧!
回歸聖經:歷史中的七波
原載於《大使命季刊》第19期,1998年5月,頁16-18。
原載於《大使命季刊》第19期,1998年5月,頁16-18。 經文:「神的話安定在天,直到永遠。」(詩篇119:89) 歷史中有兩種現象,值得我們注意:其一是人類心中信上帝存在的這一種觀念;一直在歷史中強韌的一再復現,克服了一次次的反對理論,壓下復起、壓下復起,一直到今天,仍然屹立。 其二是神的話——聖經:一再被各種情勢與理論否定或沖沒,但是它一再重被肯定與信服。 本文集中在第二方面,加以探討。 在歷史中至少有七次回歸聖經的運動,分述如下: 第一波:約西亞重新發現神的律法 歷代志下記載,瑪拿西在位共55年,「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代下33:1-2)。他重建拜巴力的邱壇,又拜天上的星宿萬象。他甚至在聖殿中設立邱壇與偶像,推行交鬼、巫術等。他也毀滅神的律法書。雖然他後來在神的管教之下悔改(代下33:10-13),但是一般百姓仍然繼續在邱壇上獻祭。亞們王繼位後又行神眼中看為惡的事。 約西亞王登位後,轉離惡行。他在重修神殿時,無意中發現了忠貞人士暗藏的「摩西所傳耶和華的律法書」(代下34:14)。當約西亞王聆聽律法書被朗誦時,他就「撕裂衣服」,表示震驚與悔改(代下34:19),並且敬服、自卑、哭泣。(代下34:27)他繼而召集全民領袖在聖殿前,把律法書宣讀給他們聽。並且他和眾民與神「立約」,「要盡心盡性的順從耶和華,遵守祂的誡命」(代下34:31)。他一生之久沒有離開神。 第二波:以斯拉帶領的運動 以斯拉帶領以色列人舉行了一次全民性的回歸神律法的運動(尼8-9)。情況極為感人: 「他們如同一人聚集」,「眾民側耳而聽」,「在眾民面前展開此書。他一展開,眾民就都站起來…眾民都舉手應聲說:阿們!阿們!就低頭,面伏於地,敬拜耶和華」。「使眾民明白律法」,「他們清清楚楚地念神的律法,講明意思,使百姓明白所念的」。「眾民聽見律法書上的話都哭了」。眾民「大大快樂,因為明白所教訓他們的話」。 當時情況的特點有五項: 1. 同心歸向神的話:「如同一人」。 2. 尊重神的話:「眾民就都站起來」。 3. 了解神的話:「使百姓明白所念的」 4. 分組教導:「百姓都站在自己的地方」。 5. 因神的話而憂傷痛悔:「眾民都哭了」。 以斯拉同時開始了訓練:「族長、祭司、和利未人都聚集到以斯拉那裡,要留心聽律法上的話。」(8:13)。眾民一連8日舉行住棚節,每天聆聽神的話(8:14-8)。跟著他舉行禁食認罪大會(9:1-3),心中就充滿了赦罪的喜樂、敬拜、與祈禱(9:5-31)。最後全民與神立約,眾領袖都在約書上簽了名(9:38),並且舉行十分之一的自動奉獻。 第三波:聖經成典——去蕪存菁 聖經最後成典是在紀元後390年於非洲迦太基(Carthage)的教會會議中決定的,經過了漫長的兩個多世紀的討論。 「去蕪」的過程是將一些偽作剔出去。 在新約方面來說,這些偽作被稱爲次經或偽經(Apocrypha and Pseudepigrapha)。它們都是偽託使徒之名,補充使徒們所寫書信的內容,放入一些虛構之作。它們沒有甚麼價值,只是反映當時一些人士的觀念。例如巴拿巴書信,聖多馬書信等。 在第二世紀的教會中出現了一個異端派別:馬慎安派(The Marcionist Sect)。他們顯然受了當時流行的智慧主義(Gnosticism)的影響,也有了偏差的靈恩傾向。他們的出現刺激教會進行信仰內容的清理。這是催促新約成典的主要原因之一。新約成典的主要標準是使徒們親自寫的書信,或與使徒們有密切關係的同工所寫的書信或福音書,例如馬可與路加。 聖經成典的過程,把教會帶進神純正的話語裡面去。這是回歸神的話的重要一關。 第四波:宗教革命 馬丁路德所領導的宗教革命,是以「回歸聖經」為口號的。他指出天主教偏離聖經的幾個重要方面: 1. 以立功德代替因信稱義。 2. 敬拜聖母與聖徒,向他們祈禱。這就形成了雙重的中保架構:基督+聖母與聖徒。 最近一位美國天主教的神學家,收集了五百萬天主教徒的簽名,向羅馬教廷提請,將馬利亞升格為「共救贖主」,與基督共成救贖之功。雖然這提請已被教廷否決,但它顯示天主教內部的重大問題。 3. 告解——信徒必須向神父認罪,然後由神父轉達神的赦罪。這是進一步的疏遠了信徒與基督之間的直接關係。 4. 教宗的絕對權柄——天主教顯然誤解了主耶穌在馬太16:18的話,而教宗自認是彼得的承繼人。主所指的不是彼得個人,而是他對基督的認信(太16:16) 5. 強迫性的獨身主義——志願的獨身主義是主耶穌的教訓(太19:12),但是天主教將它改為強迫性;若不獨身便不能成為神父或修女,換言之,不能全職事奉神。 基督教可以考慮志願性的獨身事奉,正如德國一些基督教會所作的。 6. 承認次經——百分之九十的更正教徒拒絕了「次經」(Apocrypha)。只有聖公會是例外,但是他們也只是以之為次要的經卷。 馬丁路德根據因信稱義的大前提,指出雅各書有問題,但那只是片面的看法。 第五波:新正統主義——自由神學的剋星 不少人認為巴特(Karl Barth)在1919出版的羅馬書釋義是自由神學的喪鐘。他至少在六方面糾正了自由神學的理論: 1. […]
原載於《大使命季刊》第19期,1998年5月,頁16-18。
經文:「神的話安定在天,直到永遠。」(詩篇119:89)
歷史中有兩種現象,值得我們注意:其一是人類心中信上帝存在的這一種觀念;一直在歷史中強韌的一再復現,克服了一次次的反對理論,壓下復起、壓下復起,一直到今天,仍然屹立。
其二是神的話——聖經:一再被各種情勢與理論否定或沖沒,但是它一再重被肯定與信服。
本文集中在第二方面,加以探討。
在歷史中至少有七次回歸聖經的運動,分述如下:
第一波:約西亞重新發現神的律法
歷代志下記載,瑪拿西在位共55年,「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代下33:1-2)。他重建拜巴力的邱壇,又拜天上的星宿萬象。他甚至在聖殿中設立邱壇與偶像,推行交鬼、巫術等。他也毀滅神的律法書。雖然他後來在神的管教之下悔改(代下33:10-13),但是一般百姓仍然繼續在邱壇上獻祭。亞們王繼位後又行神眼中看為惡的事。
約西亞王登位後,轉離惡行。他在重修神殿時,無意中發現了忠貞人士暗藏的「摩西所傳耶和華的律法書」(代下34:14)。當約西亞王聆聽律法書被朗誦時,他就「撕裂衣服」,表示震驚與悔改(代下34:19),並且敬服、自卑、哭泣。(代下34:27)他繼而召集全民領袖在聖殿前,把律法書宣讀給他們聽。並且他和眾民與神「立約」,「要盡心盡性的順從耶和華,遵守祂的誡命」(代下34:31)。他一生之久沒有離開神。
第二波:以斯拉帶領的運動
以斯拉帶領以色列人舉行了一次全民性的回歸神律法的運動(尼8-9)。情況極為感人:
「他們如同一人聚集」,「眾民側耳而聽」,「在眾民面前展開此書。他一展開,眾民就都站起來…眾民都舉手應聲說:阿們!阿們!就低頭,面伏於地,敬拜耶和華」。「使眾民明白律法」,「他們清清楚楚地念神的律法,講明意思,使百姓明白所念的」。「眾民聽見律法書上的話都哭了」。眾民「大大快樂,因為明白所教訓他們的話」。
當時情況的特點有五項:
1. 同心歸向神的話:「如同一人」。
2. 尊重神的話:「眾民就都站起來」。
3. 了解神的話:「使百姓明白所念的」
4. 分組教導:「百姓都站在自己的地方」。
5. 因神的話而憂傷痛悔:「眾民都哭了」。
以斯拉同時開始了訓練:「族長、祭司、和利未人都聚集到以斯拉那裡,要留心聽律法上的話。」(8:13)。眾民一連8日舉行住棚節,每天聆聽神的話(8:14-8)。跟著他舉行禁食認罪大會(9:1-3),心中就充滿了赦罪的喜樂、敬拜、與祈禱(9:5-31)。最後全民與神立約,眾領袖都在約書上簽了名(9:38),並且舉行十分之一的自動奉獻。
第三波:聖經成典——去蕪存菁
聖經最後成典是在紀元後390年於非洲迦太基(Carthage)的教會會議中決定的,經過了漫長的兩個多世紀的討論。
「去蕪」的過程是將一些偽作剔出去。
在新約方面來說,這些偽作被稱爲次經或偽經(Apocrypha and Pseudepigrapha)。它們都是偽託使徒之名,補充使徒們所寫書信的內容,放入一些虛構之作。它們沒有甚麼價值,只是反映當時一些人士的觀念。例如巴拿巴書信,聖多馬書信等。
在第二世紀的教會中出現了一個異端派別:馬慎安派(The Marcionist Sect)。他們顯然受了當時流行的智慧主義(Gnosticism)的影響,也有了偏差的靈恩傾向。他們的出現刺激教會進行信仰內容的清理。這是催促新約成典的主要原因之一。新約成典的主要標準是使徒們親自寫的書信,或與使徒們有密切關係的同工所寫的書信或福音書,例如馬可與路加。
聖經成典的過程,把教會帶進神純正的話語裡面去。這是回歸神的話的重要一關。
第四波:宗教革命
馬丁路德所領導的宗教革命,是以「回歸聖經」為口號的。他指出天主教偏離聖經的幾個重要方面:
1. 以立功德代替因信稱義。
2. 敬拜聖母與聖徒,向他們祈禱。這就形成了雙重的中保架構:基督+聖母與聖徒。
最近一位美國天主教的神學家,收集了五百萬天主教徒的簽名,向羅馬教廷提請,將馬利亞升格為「共救贖主」,與基督共成救贖之功。雖然這提請已被教廷否決,但它顯示天主教內部的重大問題。
3. 告解——信徒必須向神父認罪,然後由神父轉達神的赦罪。這是進一步的疏遠了信徒與基督之間的直接關係。
4. 教宗的絕對權柄——天主教顯然誤解了主耶穌在馬太16:18的話,而教宗自認是彼得的承繼人。主所指的不是彼得個人,而是他對基督的認信(太16:16)
5. 強迫性的獨身主義——志願的獨身主義是主耶穌的教訓(太19:12),但是天主教將它改為強迫性;若不獨身便不能成為神父或修女,換言之,不能全職事奉神。
基督教可以考慮志願性的獨身事奉,正如德國一些基督教會所作的。
6. 承認次經——百分之九十的更正教徒拒絕了「次經」(Apocrypha)。只有聖公會是例外,但是他們也只是以之為次要的經卷。
馬丁路德根據因信稱義的大前提,指出雅各書有問題,但那只是片面的看法。
第五波:新正統主義——自由神學的剋星
不少人認為巴特(Karl Barth)在1919出版的羅馬書釋義是自由神學的喪鐘。他至少在六方面糾正了自由神學的理論:
1. 他以「神的超在性」(Transcendent God)挑戰自由神學的「神的內在性」(Immanent God)。
2. 他以神的超然啟示挑戰自由神學的理性主義。
3. 他以人類墮落的真實性挑戰自由神學對人性的樂觀。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種種現象,堅固了他的立場。
4. 他以基督的神性挑戰自由神學以基督為先知與理想人。
5. 他以十架的救贖觀挑戰自由神學的模範十架觀。
6. 他以天國的超然降臨觀挑戰自由神學的自然天國降臨觀。
巴特在這些方面的貢獻不容忽視。當然他與正統神學之間還是有些距離。
第六波:福音信仰——堅守聖經的無上權威
福音信仰(Evangelicalism)與基要派信仰(Fundamentalism)之間,有異同之處。在基本教義來說,兩者是相同的;但在路線而言,兩者有差異之處。例如:基要派主張所有基要信仰的信徒都必須從大宗派裡面出來,因為後者已受自由神學影響;但福音派認為,福音信仰的信徒可以留在大宗派裡面起好的作用,影響自己的宗派。例如英國聖公會裡面有兩派:高派與低派(High Churches and Low Churches),後者是福音信仰的(John Stott,J. J. Packer在其中)。前中國內地會的會長Bishop Haughton,就是低派的一位主教。又例如,在美國衛理公會內,近年來興起「回歸約翰衛斯理運動」,重新注重聖經信仰與福音事工。
最近的《今日基督教》報導福音——基要路線的復興現象:回歸聖經!
第七波:聖經靈恩路線——糾正偏差的靈恩運動
一般來說,靈恩運動是由英國威爾斯大復興開始的。當時有兩條截然不同的路線,一條是由賓路易師母帶領的,另一是由羅伯賜(Roberts)帶領的。後者演變為靈恩派,前者被稱為古典靈恩路線(The Classical Approach to the Fullness of the Holy Spirit)。
在今天的靈恩運動中發生不少偏差現象:過份注重方言與說預言,聚會中的混亂情況(在地上打滾等),動物聲音與動作等等。常與非洲土著的巫教現象如出一輒。
今天教會的極大需要之一,就是在靈恩的追求上回歸聖經。
在近代歷史中,約翰衛斯理,莫拉維亞弟兄會,賓路易師母,慕安得烈牧師,慕迪先生,中國的丁立美牧師,賈玉銘牧師,宋尚節博士等,都曾有過靈恩的經驗,但他們沒有偏差。讓我們追求回到他們的經歷中去,符合聖經的原則。
神阿,求你這些年間顯出你的大作為!阿們。
「宣教人」的塑造
原載於《大使命季刊》第15期,1997年5月,頁32-37。
原載於《大使命季刊》第15期,1997年5月,頁32-37。 教會有兩種,外向的和內向的。一般來說,外向的教會是發展比較快的教會,更興旺的教會。內向的教會,很多是停步不前的教會。懇求神,使華人教會當中有更多外向的教會。 但是,真正結果子的教會,必須是一個內向外向配合得好的教會。聖靈的工作是外向的也是內向的。主耶穌說:「信我的人,就如經上所說,從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來。」但在這句話之前,主耶穌說:「人若渴了,可以到我這裡來喝。」先到主面前,得到屬靈的供應、滿足、豐富,然後從豐富中流出去和別人分享。這是聖靈的工作:內向與外向配合。主說的這條河,很明顯就是以西結書47章中的河;這條河從聖殿裡面流出來,是經過祭壇的;然後向外流,向下流,進入約旦平原,供給那裡的人之需要。我們再一次看見,聖靈的工作,是內向外向的配合。聖經說:「向下扎根,往上結果。」不扎根就沒有果子。在以賽亞書54章有個呼聲:「堅固你的橛子,擴張你的幔子。」擴張幔子之前,要先堅固橛子。 「宣教人」是外向的教會之主幹。真正「宣教人」有他的塑造。他的塑造是扎根的工作,他必須經過內向塑造的過程,然後才能夠有向外宣教的心志、價值觀、動力與成功。求神在華人教會裡多多興起「宣教人」。 「宣教人」這名稱很有意思,也許將來會成為一個流行的名詞。有三個名稱可以構成一個類比(parallel names)。第一,「基督人」。「基督徒」這字的原文是兩個字的合成:「基督」與「人」。我曾聽見一位宣教士說:「基督徒就是 “One who is possessed by Christ”。」這個人被基督得到了,和基督結聯起來了,成了「基督徒」。「基督人」作為一個通用的名稱不太適合;翻譯「基督徒」很符合中國文化。在使徒行傳裡,「門徒」和「基督徒」有同樣意義;「基督徒」這名稱只出現過兩次:一次是在安提阿教會,使徒保羅在那裡工作一年後,非基督徒給信主的人起的一個外號,他們發現這些信耶穌的人,信耶穌、拜耶穌、跟隨耶穌、效法耶穌、高舉耶穌、榮耀耶穌,因此叫他們「基督人」。這名字是個見證。另外一次是保羅站在亞基帕王的面前受審。王說:「保羅啊,你講的這幾句話,幾乎叫我做基督徒了。」王用「基督徒」這名稱,表示它已經相當普遍了。 不過「基督徒」這名稱在使徒行傳只出現了兩次;「門徒」在使徒行傳中卻出現四十次。可見在使徒的領導和聖靈的感動之下,教會採取這名稱來形容一個信耶穌的人。「門徒」也就是「基督徒」。如果歷世歷代的教會一直持守這重點,而不是到現代「門徒訓練運動」才開始注重「門徒」這名稱,我相信教會的情況可能不同。 另外,「信徒」在使徒行傳只出現兩次。「弟兄」,二十五次。「會友」,兩次。「聖徒」,兩次。這不是說只有「門徒」是正確的。上述各名稱都是正確的,都是好的。當我們注重「門徒」的時候,或「基督徒」的時候,我們也完全不否定「信」與「聖」的重點;也絕對不忽略「會友」是團體的一份子,是投入者的意義。「弟兄」也是我們很熟悉的名稱,有的教會專用這名稱。所以每個名稱有它的好處,值得我們了解、接受。 另外一個名稱,也有同樣意味,就是舊約的「神人」。它在新約裡面只用了一次:「你這屬神的人」(提前6:11),英文譯作 “man of God”。這名稱的希伯來文原字是「神」與「人」兩個字的結合(a compound noun),表示一個認識神、愛神、敬畏神、事奉神、效法神、與神有密切關係的人。以利亞、以利沙、撒母耳、摩西和大衛都被稱做「神人」。 「宣教人」是同樣的一個類比,這名字可以用在傳道人、長老、執事、和會友的身上。一個「宣教人」就是有宣教使命感、被神使用的人。求神在眾華人教會裡面增加「宣教人」的數字,使他們成為普世宣教的主力軍,作出極大的貢獻。 華人教會要向普世看,超越自己的堂會、宗派。這就是「胸懷普世」的「基督徒」。我們的主就是這樣,祂說:「我另外有羊。」「另外」把全世界包括在內;神的心也是「胸懷普世」的心。神的心有多大?世上有多少人,神的心就有多大。 一個「宣教人」是一個體會神這樣心胸的人,他讓神的心來摸到自己的心,他也摸到神的心;讓我們與神心心相印。「心心相印」這四個字,在華人的文化裡只用在婚禮中,夫婦的結合是「心心相印」。但是讓我們也可用在基督與祂新婦之間的關係上,基督的新婦「教會」與基督「心心相印」。我們愛主,而主要我們用兩種的愛愛祂。主問彼得「你愛我嗎?」用了兩個不同的「愛」字:一個是感情的愛,一個是道義的愛。主要彼得用這兩種不同的愛來愛祂:感情的愛,道義的愛。 道義的愛是甚麼?「有了我命令又遵守的,這人就是愛我的;愛我的必蒙我父愛他,我也要愛他,並且要向他顯現。」主要這樣的愛。主也要感情的愛。 有時我們見人唱詩禱告,很激動,充滿感情,這是正確的。我們不要感情主義,卻要感情。 理性、感性和意志都是神給我們的,祂都重視。神要在我們在這三個基本因素上和祂建立美好的關係。感情主義乃是除了感情以外甚麼都沒有。那就好像祭壇上有火,但是沒有祭物。有的人反過來,有祭無火:冰冷冷地奉獻自己。當我們與神的關係中缺少感情時,就失去了祂所給我們人性構造裡面很重要的一項。 當我們愛主有了感情的愛,進一步又有了道義的愛,主說,這樣的人父愛他,主愛他,且要向他顯現:就是說這個人對主有特別的認識。顯現還有一個意思,就是同在。所以跟著主說:「並且我們要…與他同住。」那是何等的寶貴。 主的三大命令:「盡心、盡性、盡力愛神」、「彼此相愛」,和「大使命」。 「宣教人」的塑造路線,就是回應神的呼召。「回應」有一個基本的意思在內,就是回應神的主動。感謝神,神是主動的神,祂創造一切是祂主動的,祂成全了一切是祂主動的。但是祂的主動要我們回應。我們起初的回應是被動的,從被動漸漸成為主動的;所以它是「被動的主動」。 保羅在腓立比書2章13節說:「你們立志行事,都是神在你們心裡運行。」我們立志行事是我們的主動,但是保羅說:「是神在我們的心裡運行」而產生的。所以起初神主動,我們被動。慢慢我們成了主動。這是神工作的目的,我們不是單單被動。不然就是傀儡;沒有真正的屬靈價值。神可以造許多傀儡,要他們做甚麼,就做甚麼;最聽話,最順服,最簡單。但是神的創造,神的救贖,是以主動的恩典引發我們被動的回應,然後在這回應中探取主動,去主動地愛神,主動地順服,主動地與神合作。這時候,神創造的作為與救贖的作為成功了。神得到了許多用自由意志來愛祂,順服祂,榮耀祂的人。這是神最後的目的。所以神要經過那麼多的麻煩,那麼長的過程,付那麼大的代價,完成真正的創造。神創造大自然,說有就有,命立就立,但是祂創造與祂同享榮耀,同做王的得救的人,神卻要付上最高的代價:受苦的代價。 有一節聖經對我有極大的幫助。以賽亞書63章9節,「神與他們一同受苦。」如果單單我們受苦,神不受苦,神的愛無從顯明;我們會懷疑神的愛。人類墮落之後,神要拯救人類,祂自己受苦;與我們一同經歷人類墮落罪惡中的痛苦,和各樣的痛苦。有人說神是個自私的神,祂創造人,讓人墮落、受痛苦、滅亡。好像是一個毫無意義殘忍的鬧劇。不是,不是。The suffering of God is the key to His redemption. 這是神學上一個非常重要的了解。 「宣教人」如何回應神的呼召呢? 第一,「宣教人」回應神所發出愛的呼召。在哥林多後書6章2-3節中,我們看見兩件事。神說:「在悅納的時候,我應允了你,在拯救的日子,我搭救了你。」然後下半節:「看哪!現在正是悅納的時候,現在正是拯救的日子。」「看哪」是神的呼聲,是每一個蒙神拯救的人千萬不可忽略的。每個蒙恩的人呀,現在神要用你們去拯救別人。在香港一間大學基督徒學生團契裡,有一位職員是掛名的基督徒,但是很熱心國務,因為他生性好動,很歡喜交朋友,很歡喜活動。大家看到他很熱心就選他當職員,他也很樂意去作。有一次,團契決定在受難節上演主耶穌釘十字架的話劇,大家公推他演耶穌的角色。最後綵排時,大禮堂燈光放暗,安裝起十字架,把他掛上去,用很細的鐵絲把兩隻手綁在十字架上,腳後跟的地方有一塊木頭伸出來站腳。那天晚上他回家,要睡覺的時候,忽然有生平第一次的感受。他想:「今天晚上我不過是表演一下,已經這麼辛苦;當年,耶穌基督真釘十字架時是何等痛苦!」聖靈動工,他內心第一次發出對十字架愛的感應;他跪下、打開心門接受主。從此他整個心態變了,仍然熱心,但這時是為了主。那一年裡頭,他帶了三十幾個學生信主。這見證告訴我們一個事實:誰肯付代價做一個「宣教人」呢?就是那些經歷過神愛而回應的人。 第二,「宣教人」回應神所發出信心的呼召。啓示錄3章8節,又一個「看哪」的呼聲。「我…給你一個敞開的門,是無人能關的。」這是個機會的門,進入後必然成功的保證。感謝主,祂在整個教會歷史中,一直在開門關門;在這開關之際,使福音傳到全世界去。這開關之間有一個錯綜複雜奧秘的關係;有時關是為了一個更大的開。中國大陸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大陸福音的門關了嗎?有一個大陸基督徒說過:「事實上,大陸福音的門從來都沒有關過。關是對外關,外面的人進不去,宣教士進不去;但對內部的人一直在開著。關了外面的門,好像是悲劇;事實上是打開裡面又大又有功效的門。」所以許多宣教士,現在感謝神把他們趕出去。他們出來以後,中國人自己在神的恩待之下,聖靈的能力之下,做了更大的工作,是神自己做的。所以神開門有祂的理由,關門也有祂的理由。在這一切事上我們要稱頌那獨行奇事的神、那駕馭一切環境之上和掌握所有鑰匙的主耶穌。這是差傳必然成功的保證。 我在一本英文刊物上看見一個統計數字:越南全國人口有七千五百萬。其中三千二百萬住在山地,他們中間有七百萬人信了主,約佔人口的五分之一。在平地上則有五十多萬基督徒。我記得九五年一月,我去越南時,一位越南牧師告訴我現在那裡有五十多萬基督徒。而二十年前,在政權改變之時只有五萬多基督徒。二十年壓力之下,從五萬多增加到五十多萬!山地人信主的一個最大的動力是神醫治了他們兩種咒詛:醉酒與吸毒。很多山地人吸毒,因為離毒品來源太近了,太方便了。但是信主之後,在這兩件事上都改變了,都克服了。所以很多人驚奇、受感動,信主的人越來越多,成為一個“Tribal people movement”。 另一件事,去年在基督使者協會主辦的華人差傅九五(被稱為”Chinese Urbana”)大會中,有一位講員來自靠近印尼的新加坡,他說:「印尼現在有差不多四千萬基督徒。」我聽見這數字,心裡覺得不容易接受。有一天我問唐崇榮牧師:「唐牧師,你住在印尼,你覺得這個數字怎麼樣?」他說:「大致上是這樣。」就是說基督徒佔全國人口一億九千二百萬的五分之一。近來在印尼發生迫害基督教的事件,因為基督徒太多了。師悌德牧師 ( Rev George Steed ) 告訴我:「他們燒了二十多間禮拜堂,也殺基督徒。是很強的一個反基督教運動」。為甚麼?他們感覺受威脅了。 […]
原載於《大使命季刊》第15期,1997年5月,頁32-37。
教會有兩種,外向的和內向的。一般來說,外向的教會是發展比較快的教會,更興旺的教會。內向的教會,很多是停步不前的教會。懇求神,使華人教會當中有更多外向的教會。
但是,真正結果子的教會,必須是一個內向外向配合得好的教會。聖靈的工作是外向的也是內向的。主耶穌說:「信我的人,就如經上所說,從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來。」但在這句話之前,主耶穌說:「人若渴了,可以到我這裡來喝。」先到主面前,得到屬靈的供應、滿足、豐富,然後從豐富中流出去和別人分享。這是聖靈的工作:內向與外向配合。主說的這條河,很明顯就是以西結書47章中的河;這條河從聖殿裡面流出來,是經過祭壇的;然後向外流,向下流,進入約旦平原,供給那裡的人之需要。我們再一次看見,聖靈的工作,是內向外向的配合。聖經說:「向下扎根,往上結果。」不扎根就沒有果子。在以賽亞書54章有個呼聲:「堅固你的橛子,擴張你的幔子。」擴張幔子之前,要先堅固橛子。
「宣教人」是外向的教會之主幹。真正「宣教人」有他的塑造。他的塑造是扎根的工作,他必須經過內向塑造的過程,然後才能夠有向外宣教的心志、價值觀、動力與成功。求神在華人教會裡多多興起「宣教人」。
「宣教人」這名稱很有意思,也許將來會成為一個流行的名詞。有三個名稱可以構成一個類比(parallel names)。第一,「基督人」。「基督徒」這字的原文是兩個字的合成:「基督」與「人」。我曾聽見一位宣教士說:「基督徒就是
“One who is possessed by Christ”。」這個人被基督得到了,和基督結聯起來了,成了「基督徒」。「基督人」作為一個通用的名稱不太適合;翻譯「基督徒」很符合中國文化。在使徒行傳裡,「門徒」和「基督徒」有同樣意義;「基督徒」這名稱只出現過兩次:一次是在安提阿教會,使徒保羅在那裡工作一年後,非基督徒給信主的人起的一個外號,他們發現這些信耶穌的人,信耶穌、拜耶穌、跟隨耶穌、效法耶穌、高舉耶穌、榮耀耶穌,因此叫他們「基督人」。這名字是個見證。另外一次是保羅站在亞基帕王的面前受審。王說:「保羅啊,你講的這幾句話,幾乎叫我做基督徒了。」王用「基督徒」這名稱,表示它已經相當普遍了。
不過「基督徒」這名稱在使徒行傳只出現了兩次;「門徒」在使徒行傳中卻出現四十次。可見在使徒的領導和聖靈的感動之下,教會採取這名稱來形容一個信耶穌的人。「門徒」也就是「基督徒」。如果歷世歷代的教會一直持守這重點,而不是到現代「門徒訓練運動」才開始注重「門徒」這名稱,我相信教會的情況可能不同。
另外,「信徒」在使徒行傳只出現兩次。「弟兄」,二十五次。「會友」,兩次。「聖徒」,兩次。這不是說只有「門徒」是正確的。上述各名稱都是正確的,都是好的。當我們注重「門徒」的時候,或「基督徒」的時候,我們也完全不否定「信」與「聖」的重點;也絕對不忽略「會友」是團體的一份子,是投入者的意義。「弟兄」也是我們很熟悉的名稱,有的教會專用這名稱。所以每個名稱有它的好處,值得我們了解、接受。
另外一個名稱,也有同樣意味,就是舊約的「神人」。它在新約裡面只用了一次:「你這屬神的人」(提前6:11),英文譯作 “man of God”。這名稱的希伯來文原字是「神」與「人」兩個字的結合(a compound noun),表示一個認識神、愛神、敬畏神、事奉神、效法神、與神有密切關係的人。以利亞、以利沙、撒母耳、摩西和大衛都被稱做「神人」。
「宣教人」是同樣的一個類比,這名字可以用在傳道人、長老、執事、和會友的身上。一個「宣教人」就是有宣教使命感、被神使用的人。求神在眾華人教會裡面增加「宣教人」的數字,使他們成為普世宣教的主力軍,作出極大的貢獻。
華人教會要向普世看,超越自己的堂會、宗派。這就是「胸懷普世」的「基督徒」。我們的主就是這樣,祂說:「我另外有羊。」「另外」把全世界包括在內;神的心也是「胸懷普世」的心。神的心有多大?世上有多少人,神的心就有多大。
一個「宣教人」是一個體會神這樣心胸的人,他讓神的心來摸到自己的心,他也摸到神的心;讓我們與神心心相印。「心心相印」這四個字,在華人的文化裡只用在婚禮中,夫婦的結合是「心心相印」。但是讓我們也可用在基督與祂新婦之間的關係上,基督的新婦「教會」與基督「心心相印」。我們愛主,而主要我們用兩種的愛愛祂。主問彼得「你愛我嗎?」用了兩個不同的「愛」字:一個是感情的愛,一個是道義的愛。主要彼得用這兩種不同的愛來愛祂:感情的愛,道義的愛。
道義的愛是甚麼?「有了我命令又遵守的,這人就是愛我的;愛我的必蒙我父愛他,我也要愛他,並且要向他顯現。」主要這樣的愛。主也要感情的愛。
有時我們見人唱詩禱告,很激動,充滿感情,這是正確的。我們不要感情主義,卻要感情。
理性、感性和意志都是神給我們的,祂都重視。神要在我們在這三個基本因素上和祂建立美好的關係。感情主義乃是除了感情以外甚麼都沒有。那就好像祭壇上有火,但是沒有祭物。有的人反過來,有祭無火:冰冷冷地奉獻自己。當我們與神的關係中缺少感情時,就失去了祂所給我們人性構造裡面很重要的一項。
當我們愛主有了感情的愛,進一步又有了道義的愛,主說,這樣的人父愛他,主愛他,且要向他顯現:就是說這個人對主有特別的認識。顯現還有一個意思,就是同在。所以跟著主說:「並且我們要…與他同住。」那是何等的寶貴。
主的三大命令:「盡心、盡性、盡力愛神」、「彼此相愛」,和「大使命」。
「宣教人」的塑造路線,就是回應神的呼召。「回應」有一個基本的意思在內,就是回應神的主動。感謝神,神是主動的神,祂創造一切是祂主動的,祂成全了一切是祂主動的。但是祂的主動要我們回應。我們起初的回應是被動的,從被動漸漸成為主動的;所以它是「被動的主動」。
保羅在腓立比書2章13節說:「你們立志行事,都是神在你們心裡運行。」我們立志行事是我們的主動,但是保羅說:「是神在我們的心裡運行」而產生的。所以起初神主動,我們被動。慢慢我們成了主動。這是神工作的目的,我們不是單單被動。不然就是傀儡;沒有真正的屬靈價值。神可以造許多傀儡,要他們做甚麼,就做甚麼;最聽話,最順服,最簡單。但是神的創造,神的救贖,是以主動的恩典引發我們被動的回應,然後在這回應中探取主動,去主動地愛神,主動地順服,主動地與神合作。這時候,神創造的作為與救贖的作為成功了。神得到了許多用自由意志來愛祂,順服祂,榮耀祂的人。這是神最後的目的。所以神要經過那麼多的麻煩,那麼長的過程,付那麼大的代價,完成真正的創造。神創造大自然,說有就有,命立就立,但是祂創造與祂同享榮耀,同做王的得救的人,神卻要付上最高的代價:受苦的代價。
有一節聖經對我有極大的幫助。以賽亞書63章9節,「神與他們一同受苦。」如果單單我們受苦,神不受苦,神的愛無從顯明;我們會懷疑神的愛。人類墮落之後,神要拯救人類,祂自己受苦;與我們一同經歷人類墮落罪惡中的痛苦,和各樣的痛苦。有人說神是個自私的神,祂創造人,讓人墮落、受痛苦、滅亡。好像是一個毫無意義殘忍的鬧劇。不是,不是。The suffering of God is the key to His redemption. 這是神學上一個非常重要的了解。
「宣教人」如何回應神的呼召呢?
第一,「宣教人」回應神所發出愛的呼召。在哥林多後書6章2-3節中,我們看見兩件事。神說:「在悅納的時候,我應允了你,在拯救的日子,我搭救了你。」然後下半節:「看哪!現在正是悅納的時候,現在正是拯救的日子。」「看哪」是神的呼聲,是每一個蒙神拯救的人千萬不可忽略的。每個蒙恩的人呀,現在神要用你們去拯救別人。在香港一間大學基督徒學生團契裡,有一位職員是掛名的基督徒,但是很熱心國務,因為他生性好動,很歡喜交朋友,很歡喜活動。大家看到他很熱心就選他當職員,他也很樂意去作。有一次,團契決定在受難節上演主耶穌釘十字架的話劇,大家公推他演耶穌的角色。最後綵排時,大禮堂燈光放暗,安裝起十字架,把他掛上去,用很細的鐵絲把兩隻手綁在十字架上,腳後跟的地方有一塊木頭伸出來站腳。那天晚上他回家,要睡覺的時候,忽然有生平第一次的感受。他想:「今天晚上我不過是表演一下,已經這麼辛苦;當年,耶穌基督真釘十字架時是何等痛苦!」聖靈動工,他內心第一次發出對十字架愛的感應;他跪下、打開心門接受主。從此他整個心態變了,仍然熱心,但這時是為了主。那一年裡頭,他帶了三十幾個學生信主。這見證告訴我們一個事實:誰肯付代價做一個「宣教人」呢?就是那些經歷過神愛而回應的人。
第二,「宣教人」回應神所發出信心的呼召。啓示錄3章8節,又一個「看哪」的呼聲。「我…給你一個敞開的門,是無人能關的。」這是個機會的門,進入後必然成功的保證。感謝主,祂在整個教會歷史中,一直在開門關門;在這開關之際,使福音傳到全世界去。這開關之間有一個錯綜複雜奧秘的關係;有時關是為了一個更大的開。中國大陸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大陸福音的門關了嗎?有一個大陸基督徒說過:「事實上,大陸福音的門從來都沒有關過。關是對外關,外面的人進不去,宣教士進不去;但對內部的人一直在開著。關了外面的門,好像是悲劇;事實上是打開裡面又大又有功效的門。」所以許多宣教士,現在感謝神把他們趕出去。他們出來以後,中國人自己在神的恩待之下,聖靈的能力之下,做了更大的工作,是神自己做的。所以神開門有祂的理由,關門也有祂的理由。在這一切事上我們要稱頌那獨行奇事的神、那駕馭一切環境之上和掌握所有鑰匙的主耶穌。這是差傳必然成功的保證。
我在一本英文刊物上看見一個統計數字:越南全國人口有七千五百萬。其中三千二百萬住在山地,他們中間有七百萬人信了主,約佔人口的五分之一。在平地上則有五十多萬基督徒。我記得九五年一月,我去越南時,一位越南牧師告訴我現在那裡有五十多萬基督徒。而二十年前,在政權改變之時只有五萬多基督徒。二十年壓力之下,從五萬多增加到五十多萬!山地人信主的一個最大的動力是神醫治了他們兩種咒詛:醉酒與吸毒。很多山地人吸毒,因為離毒品來源太近了,太方便了。但是信主之後,在這兩件事上都改變了,都克服了。所以很多人驚奇、受感動,信主的人越來越多,成為一個“Tribal people movement”。
另一件事,去年在基督使者協會主辦的華人差傅九五(被稱為”Chinese Urbana”)大會中,有一位講員來自靠近印尼的新加坡,他說:「印尼現在有差不多四千萬基督徒。」我聽見這數字,心裡覺得不容易接受。有一天我問唐崇榮牧師:「唐牧師,你住在印尼,你覺得這個數字怎麼樣?」他說:「大致上是這樣。」就是說基督徒佔全國人口一億九千二百萬的五分之一。近來在印尼發生迫害基督教的事件,因為基督徒太多了。師悌德牧師 ( Rev George Steed ) 告訴我:「他們燒了二十多間禮拜堂,也殺基督徒。是很強的一個反基督教運動」。為甚麼?他們感覺受威脅了。
在九六年Newsweek 有一篇文章 “The Pope Goes to War in Latin America”。為甚麼?因為拉丁美州現有四千萬到六千萬基督徒。相信 Newsweek一定不會亂說。我記得五十年前聽見南美洲基督徒的人數是二十多萬,現在有二百到三百倍的增長。主的話是真實的,祂開的門沒有人能關,祂關的門沒有人能開。開開關關,造成預料不到極大的果效。這是信心的呼召。主說:「看哪!」,我們說:「是啊!」我們願意憑著信心,走上這條宣教的路。
第三,「宣教人」回應開廣心胸的呼召。保羅西拉回應「馬其頓的呼聲」,超越亞洲的界線進軍歐洲。歐洲是羅馬帝國的大本營。兩個人赤手空拳,豈不是以卵擊石嗎?但是兩個人被神的呼召感動了。他們看見、他們回應、他們就離開亞洲進軍歐洲。誰能想到,教會宣教二百五十年之後,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基督教甚麼時候開始墮落呢?我相信就是當教皇戴上皇冠的時候。我們常說:「權力使人腐化」,是有歷史証明的。
甚麽時候我們把自己的皇冠拿下、擁戴基督為王的時候,我們會聽見寶座上有聲音說:「成了!」(啓示錄16章17節)在啓示錄裡頭,神的寶座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隱藏的寶座——藏在羅馬帝國的寶座後面。啓示錄第一章,約翰看見神的寶座,但那是在異象裡看見。事實上,一般人心目中完全看不見神的寶座,被這羅馬帝國的寶座遮住。第二個階段:半隱半現,就是啓示錄16章17節中聖殿裡的寶座。這寶座只有聖殿裡的人看見,聖殿外面的人看不見;所以是半隱半現的。但是到了第21章第5-6節:「坐在寶座的說『都成了。』」。這三個階段都有說:「成了」。主耶穌被釘十字架時,神的寶座完全被羅馬帝國的寶座遮蓋,然而在那個完全隱藏的時候,主耶穌說:「成了」。在半隱半現的階段,啓示錄16章17節說「成了」。最後在宇宙中心神的寶上說:「都成了」。感謝神,我們能夠在任何階段,無論我們的眼睛看見或看不見寶座,我們都能說:「成了」。這是我們從異象所得到信心的看見。我們在這一個寶座的保證之下,開廣我們的心胸、超越現在的界線、進入新的範圍去宣教。
第四,「宣教人」回應聖靈的呼聲。啟示錄22章17節:「聖靈和新婦都說:『來!』聽見的人也該說:『來!』口渴的人也當來,願意的,都可以白白取生命的水喝。」這呼聲從「聖靈」發起;跟著新婦,就是教會,響應這呼聲,都說,來。跟著聽見的人也說,來。這些人聽見了、來了、喝了生命水以後,又轉過身來向外面更大圈的人說:「來」。就這樣一圈一圈地擴大。這節聖經描寫整個差傳歷史的過程:新的一班人進入、領受恩典、轉身向外說,來;使這隊伍行列擴展到普世。這呼聲是聖經最後一章中最後一段的呼聲,讓我們給它起一個名字:”The ultimate cry”。
跟著20節:「證明這事的說:『是了,我必快來。』阿們。主耶穌阿,我願你來。」這是主再來的呼聲;然後普世屬主的人響應說:「阿們」,這真是雷動的聲音。這響應是整體的,也是個人的。不是說,我們願你來,乃是在群體裡有個別的回應:「我願你來」。主再來的呼聲和大使命的呼聲聯在一起,不能劃分,二而一,一而二。
第五,「宣教人」回應代禱的呼聲。這個呼聲在以賽亞書62章6節開始,「耶路撒冷啊(就是屬於神的人啊),我在你城上設立守望的,他們晝夜必不靜默,呼籲耶和華的,你們不要歇息,也不要使他歇息…」這句話太特別了,這些守望的人,他們的呼聲不停止,不但如此,他們也叫神不停止工作。經文的意思是:我們不停止祈求,神就不停止工作。我們不歇息地呼求,神也不歇息地工作。我們使神不停止工作的唯一秘訣,就是不停止禱告。到甚麼時候為止呢?「直等他建立耶路撒冷,使耶路撒冷在全地上成為可讚美的。」這就是普世性的教會。舊約的耶路撒冷與新約的教會,在意義上是相連的。這個禱告的呼聲,也是主耶穌自己發出來的:「你們要求莊稼的主,打發他的工人收莊稼。」
第六,「宣教人」回應奉獻的呼召。以賽亞書6章8節:「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以賽亞說:「我在這裡,請差遣我!」以賽亞是一個皇族,地位很高,但是他接受神的呼召。這令我們想到要求神差遣最好的人才出去。你看,聖靈最早差遣的宣教士是甚麼人?是安提阿教會絕對少不了的兩個領袖人物:保羅和巴拿巴。他們禁食禱告的時候,聖靈就說:「差這兩個人出去」。當他們知道聖靈心意的時候,他們一定很驚訝。巴拿巴是那麼寶貴的工人,謙卑地去找保羅來取代自已的領袖地位,這種心胸只有被聖靈充滿的人才有。他是領袖,但是他知道保羅比他更有恩賜,對教會有更大的幫助。所以他去找,請他來做領袖;這兩個人對教會那麼重要,神說,祂要差遣他們兩個人出去。
我們要向神求最好的宣教士人才。在差傳歷史裡,神不斷興起最好的人才。平常我們認為最好的人才,應該留在教會裡,在後方做教會牧師,做神學教授,做教會領袖。但聖經的價值觀是把這些最好的派出去。差傳歷史中常常見到這種情況;這應該是我們求的目標之一。但不要誤會說,只要最好的,次好的就不要。神揀選的都是好的。宣救士之間雖有分別,但每一個宣教士,神都寶貴;看他們的腳蹤何等佳美。但是讓我們向神求最好的。
我記得好多年前被邀請主領菲律賓各華僑教會每年聯合的夏令會,在菲律賓南部一個城市舉行。大會用英文把主題做出來掛在講台的牆上,”Here am I. Send Me”。有一天晚上起了大風,第二天我們到會場一看,最重要的字“Send”被吹掉了,變成 “Here am I. me”。這是華人教會的一個很重要的關鍵。有沒有這個「差」字,就決定我們差傳工作的成敗,不管多少人在推動,在呼喚,若沒有人去,都是空的。”I,me” 是自我中心。我們在主的恩典之下衝破這一關,這是華人教會差傳工作上極大的突破。
只有從「宣教人」中間才能產生宣教士。我們向神仰望祈求,求神自己創始成終,在這個時代行一個大神蹟,顯出祂右手的能力。禱告:父神,我們感謝你,因為你拿著大衛的鑰匙。主,這兩千年來,我們看見你白己在動工,在引導,在發動,在成全。最後這一段路程中,我們仰望你。主啊,求你再發出你的呼聲,讓我們回應。求主產生「宣教人」與「宣教士」。奉主的名禱告,阿門。
(本文撮自滕牧師於九六年十一月美國德州華人差傳大會中之講稿,經滕牧師過目修正。)
致弟兄姊妹的一封信
原載於《大使命季刊》第11期,1996年5月,頁43。
原載於《大使命季刊》第11期,1996年5月,頁43。 北宣家的弟兄姊妹們: 小兒礎華被主接回天家,你們為這件事所表現的愛心與同情,以及參加安息禮拜,使我們萬分的感激。我們為了聖工的責任,不能返港見他最後一面,參加葬禮。 礎華這麼快離開我們,我們的心靈經歷了死別的最深痛苦,但恩主已經安慰了我們的心。我們用信心、順服,和感謝,接受祂的旨意。以下是正當安息禮拜的時候,我在台灣花蓮所寫下的幾句心聲。 礎華,我的孩子,安息吧 正當你的安息禮拜進行時 我與你母親在花蓮跪於主前痛哭 我巴不得飛回你的棺邊 最後一次擁抱你 再見,礎華,我的孩子 你的母親曾徹夜不眠流淚 她說,她一閉上眼睛就看見你 我強忍著眼淚 但在黎明時終於洪流迸發 我們幾日來幾次抱頭痛哭 礎華,你是個心地善良的好孩子 父神把你賜給我們廿二年 這麼快就把你接回天家 我知道你真是一個屬主的人 你現在與恩主永遠同在 主的愛在我心中安慰我 但是我的眼淚卻不能自禁的湧流 由於中國人的傳統 我從來沒有向你說過我愛你 今天,我在心靈中抱住你 礎華,我的孩子,我愛你,我愛你 多年來,我在海外工作時 多少次夜間想起對孩子們的虧欠而流淚 但見面時卻又似乎無話可說 由於我緘默的性格 加上頭十八年方言的隔膜 礎華,你沒有嘗受過甚麼父愛 但是,讓我向你千遍說,我愛你 這幾天,我每次臥下總覺心頭擁塞 只有化作眼淚時才能安息一會兒 我懼怕安靜,踱不掉孤單的重壓 我現在才知道你我的生命是結連的 我慚愧未能早日將你教導成為愛主的人 我知道你有愛主的心 但是尚未有具體的表現 我知道你終會走上愛主的路 但是想不到你早年離開了世界 讓我更加愛主和忠心事奉主 以求彌補我的虧欠 死別的痛苦使我更同情別人同樣的遭遇 求主用我去安慰別人 礎華,我的孩子,安息吧 你永在我的心上 滕近輝、傅忠愛 一九八○年二月十日 下午三時
原載於《大使命季刊》第11期,1996年5月,頁43。
北宣家的弟兄姊妹們:
小兒礎華被主接回天家,你們為這件事所表現的愛心與同情,以及參加安息禮拜,使我們萬分的感激。我們為了聖工的責任,不能返港見他最後一面,參加葬禮。
礎華這麼快離開我們,我們的心靈經歷了死別的最深痛苦,但恩主已經安慰了我們的心。我們用信心、順服,和感謝,接受祂的旨意。以下是正當安息禮拜的時候,我在台灣花蓮所寫下的幾句心聲。
礎華,我的孩子,安息吧
正當你的安息禮拜進行時
我與你母親在花蓮跪於主前痛哭
我巴不得飛回你的棺邊
最後一次擁抱你
再見,礎華,我的孩子
你的母親曾徹夜不眠流淚
她說,她一閉上眼睛就看見你
我強忍著眼淚
但在黎明時終於洪流迸發
我們幾日來幾次抱頭痛哭
礎華,你是個心地善良的好孩子
父神把你賜給我們廿二年
這麼快就把你接回天家
我知道你真是一個屬主的人
你現在與恩主永遠同在
主的愛在我心中安慰我
但是我的眼淚卻不能自禁的湧流
由於中國人的傳統
我從來沒有向你說過我愛你
今天,我在心靈中抱住你
礎華,我的孩子,我愛你,我愛你
多年來,我在海外工作時
多少次夜間想起對孩子們的虧欠而流淚
但見面時卻又似乎無話可說
由於我緘默的性格
加上頭十八年方言的隔膜
礎華,你沒有嘗受過甚麼父愛
但是,讓我向你千遍說,我愛你
這幾天,我每次臥下總覺心頭擁塞
只有化作眼淚時才能安息一會兒
我懼怕安靜,踱不掉孤單的重壓
我現在才知道你我的生命是結連的
我慚愧未能早日將你教導成為愛主的人
我知道你有愛主的心
但是尚未有具體的表現
我知道你終會走上愛主的路
但是想不到你早年離開了世界
讓我更加愛主和忠心事奉主
以求彌補我的虧欠
死別的痛苦使我更同情別人同樣的遭遇
求主用我去安慰別人
礎華,我的孩子,安息吧
你永在我的心上
滕近輝、傅忠愛
一九八○年二月十日
下午三時
「父親形象」的突破
原載於《大使命季刊》第11期,1996年5月,頁42。
原載於《大使命季刊》第11期,1996年5月,頁42。 「嚴父」是一般華人心目中父親的形象。通常來說,父親與子女間極少說話或接近,更談不上心意的交流了。在這種形象的傳統下,曾經產生了多少隔膜,甚至悲劇!不錯,華人這一種文化傳統中,數千年來也曾產生了無數孝順和敬愛父親的子女,濃厚的孝思隨處流露,但是這種觀念模式今天已經暴露其種種缺點,而且造成了家庭生活中的許多危機。 爆炸性的擁抱:面對兩個差不多跟自己一樣高,已在高中讀書的兒子,我鼓足了勇氣,閉上眼睛,過去擁抱了他們。我從來沒有這樣做過。這是一個爆炸性的經驗,對我和他們都是如此。一陣愛的洪流漫過我的心靈,這是我們父子間新關係、新開放、新感情的開始。另一次,我和已經廿五歲的兒子互相擁抱的時候,眼淚——他的和我的——湧流出來,沖開了新的溝通。 一次爆炸性的認錯:一次,我向進大專的兒子發脾氣,心中十分不安,最後決定順從聖靈的感動,向他認錯。那是一個炸彈——炸毀了「嚴父」的權威形象,炸毀了父親永遠沒有錯的形象!但它卻造成了兒子靈性的轉機。 一句爆炸性的話:億萬孩子從來沒有向父親說過:「父親,我愛你。」億萬父親從來沒有向子女說過:「孩子,我愛你。」他們從來沒有洩漏過心中的秘密——一個緘封得太久了的秘密!一個炸彈安藏在這一個秘密裏面,秘密之盒一旦被打開,即刻發生爆炸!多麼動聽的爆炸聲!多麼美麗的突破!防堤一開,愛的洪流就沖出來。 浪父回頭曲:「……父親就往遠方去了……」他的影子消失在辦公室、公司、餐廳、會議廳、交際、活動、朋友中間,這些曾使得他與子女難得一見。「於是他醒悟過來,說,在我家裏有可愛的太太和兒女,我要起來回家去,對他們說,我得罪了天,也忽略了你們,從今以後……子女們說,我們的父親是失而復得的……他們就歡樂起來……」 爆炸性的呼聲:「法官,請你到我坐監吧!我只忙於賺錢、活動、應酬、娛樂,我沒有教導和照顧我的孩子,你不要判他有罪,判我吧,判我吧!」這法庭上的一幕,已在千萬父親的心靈中重演、又重演過。 新形象的建立——導師良友:「嚴父」的嚴字沒有錯——只要嚴得有理,嚴得正確。子女絕對需要父親權威性的管教。事實上有許多子女巴不得父親嚴格的教導他們,約束他們,訓練他們。人性深處有一個真空地帶,是為了愛的權威預備的。 父親們,你的「父親形象」是否須要突破?
原載於《大使命季刊》第11期,1996年5月,頁42。
「嚴父」是一般華人心目中父親的形象。通常來說,父親與子女間極少說話或接近,更談不上心意的交流了。在這種形象的傳統下,曾經產生了多少隔膜,甚至悲劇!不錯,華人這一種文化傳統中,數千年來也曾產生了無數孝順和敬愛父親的子女,濃厚的孝思隨處流露,但是這種觀念模式今天已經暴露其種種缺點,而且造成了家庭生活中的許多危機。
爆炸性的擁抱:面對兩個差不多跟自己一樣高,已在高中讀書的兒子,我鼓足了勇氣,閉上眼睛,過去擁抱了他們。我從來沒有這樣做過。這是一個爆炸性的經驗,對我和他們都是如此。一陣愛的洪流漫過我的心靈,這是我們父子間新關係、新開放、新感情的開始。另一次,我和已經廿五歲的兒子互相擁抱的時候,眼淚——他的和我的——湧流出來,沖開了新的溝通。
一次爆炸性的認錯:一次,我向進大專的兒子發脾氣,心中十分不安,最後決定順從聖靈的感動,向他認錯。那是一個炸彈——炸毀了「嚴父」的權威形象,炸毀了父親永遠沒有錯的形象!但它卻造成了兒子靈性的轉機。
一句爆炸性的話:億萬孩子從來沒有向父親說過:「父親,我愛你。」億萬父親從來沒有向子女說過:「孩子,我愛你。」他們從來沒有洩漏過心中的秘密——一個緘封得太久了的秘密!一個炸彈安藏在這一個秘密裏面,秘密之盒一旦被打開,即刻發生爆炸!多麼動聽的爆炸聲!多麼美麗的突破!防堤一開,愛的洪流就沖出來。
浪父回頭曲:「……父親就往遠方去了……」他的影子消失在辦公室、公司、餐廳、會議廳、交際、活動、朋友中間,這些曾使得他與子女難得一見。「於是他醒悟過來,說,在我家裏有可愛的太太和兒女,我要起來回家去,對他們說,我得罪了天,也忽略了你們,從今以後……子女們說,我們的父親是失而復得的……他們就歡樂起來……」
爆炸性的呼聲:「法官,請你到我坐監吧!我只忙於賺錢、活動、應酬、娛樂,我沒有教導和照顧我的孩子,你不要判他有罪,判我吧,判我吧!」這法庭上的一幕,已在千萬父親的心靈中重演、又重演過。
新形象的建立——導師良友:「嚴父」的嚴字沒有錯——只要嚴得有理,嚴得正確。子女絕對需要父親權威性的管教。事實上有許多子女巴不得父親嚴格的教導他們,約束他們,訓練他們。人性深處有一個真空地帶,是為了愛的權威預備的。
父親們,你的「父親形象」是否須要突破?
大使命—小心胸
原載於《大使命季刊》第10期,1996年2月,頁6-7。
原載於《大使命季刊》第10期,1996年2月,頁6-7。 大使命是天父的心,讓我們摸到祂的心。也讓他摸到我們的心——讓我們的心與祂的心合一。 主耶穌說:「我另外有羊,不是這圈裏的;我必須領他們來,他們也要聽我的聲音,並且要合成一群,歸一個牧人了。」(約10:16)。另外,另外……直擴展到全世界。主耶穌胸懷全世界,願祂開闊我們的心胸,一直到包容得下全世界,像他的心胸一樣。 天父也是一樣,祂「愛世界,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主耶穌對門徒說:「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 大使命是「廣大」的使命——把全球包括在內; 大使命是「重大」的使命——是主所最重視的; 大使命是「偉大」的使命——其價值崇高無比,等於全球靈魂的總值。 悲劇:大使命竟配上只顧自我的小心胸。 大使命 – 小信心 主耶穌在賜下大使命之後,跟著發出祂的應許:「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祂是大使命的主,祂也是創始成終的主,所以二千年來,在他的領導與幫助之下,福音已幾乎傳遍全世界,但仍有許多地區未聞福音,等待我們投入。差傳工作決不會落空或失敗,值得華人教會大力投入。 許多教會在大使命上未曾嘗試過信心的投入;也有許多曾受感動獻上自己作宣教士,因為缺少信心就不敢走上去。 戴德生牧師走上大使命的道路時,只有十鎊,但他願意仰望主的供給,結果十變百,變千、變萬,至今已經一百四十年了。 大使命 – 小地位 許多華人教會與信徒常把大使命放在教會中很小的地位上——只附帶的作一點,裝飾一下。或只在教會偶然稍有餘款時,奉獻一點給差傳工作,安慰一下不安的良心,在會務的先後次序表上,差傳總是在最底下。講台上很少傳講大使命的信息。如果偶然舉辦差傳性聚會,出席人數常是各種聚會中最少的。 大使命 – 小範圍 每間教會可以由近開始差傳,但不應以近處為永遠的目標。不怕小,只要由小而大;不怕近,只要由近而遠。有的教會永遠把自己限於本區福音工作之內。初期教會的確是由耶路撒冷開始,但他們不久之後擴展到猶太全地,而撒瑪利亞,而歐洲。 福音傳給華人已經一百九十年之久,讓我們倚靠主放長我們差傳的「繩子」(賽54:2)。 大使命 – 小預算 做生意是量入為出,辦教會是量出為入。有些教會永遠錢少,是因為他們沒有把信心計算進去。有的教會每年憑信心增加差傳的預算,結果實際的奉獻就跟著增加上去。很希奇,金錢的奉獻與靈性的長進之間有密切的關係。奉獻愈多,靈性愈好。有的牧師怕講奉獻,結果教會愈來愈低沉;有時牧師按聖經講為聖工多奉獻,結果奉獻增加,會友喜樂蒙恩,聖工愈來愈興旺。 我們倚靠主提高差傳的預算,看看主如何施恩。 大使命 – 小代價 華人信徒步步為營,精打細算,前思後想,結果很少很少步上宣教士之路。這已經成了華人的民族性。反而在美國長大的華人青年中間有更高的比例投入宣教行列。 在全球六千間華人教會裏面,只產生了四百多位長期宣教士,平均每間教會只有0.07位宣教士。在那些曾經到台前獻身作宣教士的青年當中,也有很高的比例走不上去。 恩主正在繼續向華人信徒發出呼聲:「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但願更多華人回應主的呼召,向主說:「我在這裏,請差遣我。」 ※轉載自《宣教情》九五年十二月。
原載於《大使命季刊》第10期,1996年2月,頁6-7。
大使命是天父的心,讓我們摸到祂的心。也讓他摸到我們的心——讓我們的心與祂的心合一。
主耶穌說:「我另外有羊,不是這圈裏的;我必須領他們來,他們也要聽我的聲音,並且要合成一群,歸一個牧人了。」(約10:16)。另外,另外……直擴展到全世界。主耶穌胸懷全世界,願祂開闊我們的心胸,一直到包容得下全世界,像他的心胸一樣。
天父也是一樣,祂「愛世界,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主耶穌對門徒說:「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
大使命是「廣大」的使命——把全球包括在內;
大使命是「重大」的使命——是主所最重視的;
大使命是「偉大」的使命——其價值崇高無比,等於全球靈魂的總值。
悲劇:大使命竟配上只顧自我的小心胸。
大使命 – 小信心
主耶穌在賜下大使命之後,跟著發出祂的應許:「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祂是大使命的主,祂也是創始成終的主,所以二千年來,在他的領導與幫助之下,福音已幾乎傳遍全世界,但仍有許多地區未聞福音,等待我們投入。差傳工作決不會落空或失敗,值得華人教會大力投入。
許多教會在大使命上未曾嘗試過信心的投入;也有許多曾受感動獻上自己作宣教士,因為缺少信心就不敢走上去。
戴德生牧師走上大使命的道路時,只有十鎊,但他願意仰望主的供給,結果十變百,變千、變萬,至今已經一百四十年了。
大使命 – 小地位
許多華人教會與信徒常把大使命放在教會中很小的地位上——只附帶的作一點,裝飾一下。或只在教會偶然稍有餘款時,奉獻一點給差傳工作,安慰一下不安的良心,在會務的先後次序表上,差傳總是在最底下。講台上很少傳講大使命的信息。如果偶然舉辦差傳性聚會,出席人數常是各種聚會中最少的。
大使命 – 小範圍
每間教會可以由近開始差傳,但不應以近處為永遠的目標。不怕小,只要由小而大;不怕近,只要由近而遠。有的教會永遠把自己限於本區福音工作之內。初期教會的確是由耶路撒冷開始,但他們不久之後擴展到猶太全地,而撒瑪利亞,而歐洲。
福音傳給華人已經一百九十年之久,讓我們倚靠主放長我們差傳的「繩子」(賽54:2)。
大使命 – 小預算
做生意是量入為出,辦教會是量出為入。有些教會永遠錢少,是因為他們沒有把信心計算進去。有的教會每年憑信心增加差傳的預算,結果實際的奉獻就跟著增加上去。很希奇,金錢的奉獻與靈性的長進之間有密切的關係。奉獻愈多,靈性愈好。有的牧師怕講奉獻,結果教會愈來愈低沉;有時牧師按聖經講為聖工多奉獻,結果奉獻增加,會友喜樂蒙恩,聖工愈來愈興旺。
我們倚靠主提高差傳的預算,看看主如何施恩。
大使命 – 小代價
華人信徒步步為營,精打細算,前思後想,結果很少很少步上宣教士之路。這已經成了華人的民族性。反而在美國長大的華人青年中間有更高的比例投入宣教行列。
在全球六千間華人教會裏面,只產生了四百多位長期宣教士,平均每間教會只有0.07位宣教士。在那些曾經到台前獻身作宣教士的青年當中,也有很高的比例走不上去。
恩主正在繼續向華人信徒發出呼聲:「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但願更多華人回應主的呼召,向主說:「我在這裏,請差遣我。」
※轉載自《宣教情》九五年十二月。
七重的超越:事奉的轉機
滕近輝講述、曾張娟旻整理
原載於《大使命季刊》第9期,1995年11月,頁23-26。
滕近輝講述、曾張娟旻整理原載於《大使命季刊》第9期,1995年11月,頁23-26。 經文:「他們用自己度量自己……是不通達的。」(林後10:12) 如果一個人把自己的現狀作為標準,他就永遠不能超越自己,只能侷限在自己的小框框裏面。 基督徒的人生,基本而言,是超自然的人生。因爲主的生命進入我們裏面,我們便可以有一個新的屬靈生活,從自然的層面昇華、超越,進入新的境界。 保羅說:「若有人在基督裏,他就是新造的人…」(林後5:17)。新造的人不單指我們重生得救離開罪惡而已,更包含了另一意義——我們在基督裏可以有一個新的自己,一個更高度、更深度、更完美、更可能的自己。保羅也說:「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裏面活著」(加2:20)。不再是我,就是否定自己、超越自己的意思。感謝主,不再是我乃是基督,這正是超越自我的途徑。我們的注意力若轉離自己,定睛在超越的主身上,他便成了釋放者,將我們從自我裏面釋放出來,這樣我們便能夠超越以往的各種限制了。 讓我們來思想七方面的超越。 (一)超越自己原來性格上的侷限 使徒約翰的原名為半尼其,即雷子之意。不少聖經學者認為是指他原來的性格而言的。路加福音9:54記載了約翰對於不接待耶穌和他的村人而有的反應。他問主耶穌要不要他求神降火下來燒滅這些人,就像以利亞所作的。他的心中可能有兩個意思,其一是:做以利亞不錯,可以得到他的神蹟能力與榮耀。他誤會了神蹟能力的意義。第二個意思則是對付那些不歡迎他的人。這是原來的約翰。雷子發雷霆時有如晴天霹靂,難以預測;但他後來卻成爲主所愛,也是愛主的使徒。約翰福音裏有一些的信息,例如約3:16、14:21,是其它福音書所沒有的,因此新派的聖經學者懷疑約翰福音的作者不是約翰。我們認為約翰福音與其它福音書不同,乃是因爲約翰由主領受的深度與注意的角度有所分別。因此,另外三本福音書加上約翰福音便成了完美的基督的寫照,成為我們敬拜、學習、見證與追求的對象。可見約翰的改變乃性格超越的改變。常言道,「性難改」,此話很真確。然而,在基督裏,約翰可以改變。我們也可以讓祂來改變我們。 我小時候是個極其內向的孩子。每回客人來訪,我便躲藏,客人走了,我才出現。因此,當我奉獻時,我的母親又高興又擔心地說:「你這個樣子怎麼做牧師呢?」我自己也不敢妄想做牧師,只想在神學院教書,做些文字工作便可。後來因爲參與鄉村佈道隊,漸漸地訓練出講道的膽量。十九歲尾時,我被邀請在一個教會的主日講道。今天我已經超越了自己的性格很多,但不能完全超越。感謝主,讓我的會眾不怪我說話少。有人會覺得言少是驕傲,但是言多必失,兩面作難。感謝主,神給我的會眾很同心,不嫌我少言,所以我能三十年牧養一個教會。這是神給我極大的恩典及性格上的改造。 (二)超越恩賜上的侷限 提摩太有雙重的限制,第一是性格上的膽怯(提後1:7,2:1)。很多事奉主的人也有性格上的膽怯,擔心這個怕那個,膽怯造成了他們的壓力。提摩太的第二個限制是他需要恩賜的發揮長進(提前4:14-16;提後1:6)。保羅被聖靈感動告訴他,若要在恩賜上超越原來的水準,必須有四個條件:(1)勿「輕忽」恩賜。切勿以為自己恩賜太小,無法貢獻甚麼。神所賜的恩賜都是好的而且重要,倘若發揮得好,可以超越原來恩賜的水準,神必定要用他。一個人的估價不在自己而在於主。焦點轉移到主身上便可以不再輕看主所賜的恩賜,因爲主不輕看;(2)「殷勤去作」,使用恩賜;(3)「專心」一意;(4)有「恆心」、忠心地運用恩賜。 教會的宣道史告訴我們提摩太是被棍打死的,他原來是膽怯的人,後來卻有屬靈的膽量、獻身的精神,走上殉道士的行列。多麼大的改變!他做了出色的主僕,超越了自己的恩賜、原來的性格。 (三)超越傳統上的侷限 彼得是個有很強猶太背景的人,觀念根深蒂固,要他向外邦人傳福音需要大的動力啓發才能改變。神給他一個新的異象——由天而降的大布,裏面有各樣的活物(使徒行傳10:9-16)重現了三次。彼得看到了神的異象,他了解到過去以為不潔淨的外邦人如今潔淨了。由此可見要超越傳統的限制實非易事。今日事奉行列中常要面對超越傳統的挑戰。中國人很保守,北美的中國人也不例外。在保守的環境裏要面對許多與福音有密切關係的事,若不能活用屬靈的原則,便會留下許多工作的障礙,受其限制。我們必須常常檢討在我們的傳統中有甚麼是屬於神工作的限制或攔阻。彼得超越了傳統的限制,以致耶路撒冷的教會在彼得帶領下有了默契,向猶太人與外邦人傳福音。 我們很容易將相對的事物當成了絕對的,或是把絕對的事相對化,二者均爲嚴重的錯誤。若把絕對的事相對化,我們就會漸漸放棄了那絕對基本信仰,而相對的信仰卻一點點地增加。我一生中經歷了華人教會中新派的興起,福音派興起及逐漸站立得穩,新派的漸衰微,特別在大學生中福音信仰運動的興盛(IVF),及SCM(爲迎合人的心態而妥協)的衰微。我在愛丁堡大學讀神學時,那裏的教授一半是新派,一半是福音信仰。接觸之下得知新派神學是甚麼,問題的焦點何在,以致於後來在神學教育中可以很小心地確定純正的信仰,把絕對的當成是絕對的。我們若將相對的和絕對的事物劃分清楚,對相對的事務有開闊的心胸,便不會受到不必要的限制攔阻。在傳統裏有些東西是相對的,我們可以靠主藉著交通、討論,讓弟兄姊妹、教會的領袖階層了解這是相對的限制,是傳統的包袱,是可以放下的。 (四)超越人際關係上的侷限 在事奉中人際關係是個很大而且複雜的問題。有位傳道人說:「我們教會中有三個頭痛人物,我求神把他們拿去,結果變成了四個。」後來他改求神幫助他如何藉著禱告,透過愛心、交通來解決問題,結果問題解決了,他學了一個大功課,付了代價,也看見神的工作。 保羅和巴拿巴對馬可的看法不同,二人分成兩隊(徒15:37-39)。他們均非出於私心,而是本於為工作之好處,神仍繼續使用這兩隊。感謝神,在神的保守下,馬可有了大的改變。保羅也未被他過去的看法所封閉,繼續地觀察,最後他對馬可的估價完全改變了。他看見馬可是可用之才,要他做同工。過去的不同,後來的融和,這是在神恩待中的大超越——人際關係的超越。 每個教會均有不同的人際關係問題,事奉主的人都必須面對它。讓主在這事上教導我們新的功課,給我們更高的智慧、更強的愛。保羅面對這樣的問題時,給哥林多教會嚴重的警告(參林後2:5-11),原來公義的心態也會成為撒旦利用的方法。巴斯卡(Pascal)有句名言:”Love has its own reason that reason does not understand.”(愛有它的道理是理性無法了解的)。理性和愛各有它們的領域。感謝主,神將我們帶入愛的領域,用愛的眼光看一切,便有不同的結論、感受和作法。我們需要在神面前謙卑跪下等候、禱告、求主親自來解決,按祂的時間、方法,完成他美好的旨意。這是事主很重要的超越和學習。 (五)超越靈性上的侷限 靈性的程度、經驗與我們的事奉有直接的關係。如何超越這個限制?聖經提供的方法是學習操練禁食的禱告,感謝神在此事上教導我,每週有一次禁食禱告。當我心靈覺得下沉,心裏的剛強減少時,經過禁食禱告,剛強的感覺又增加。有時面對的工作是明顯地超出自己的能力,便有了壓力,經過禁食禱告,內心就剛強起來。心裏的剛強是屬靈的士氣。兩軍作戰,士氣高昂的一方,即使武器差一點,仍然可以戰勝。我事奉主四十三年,我的經驗是:心裏若剛強:靈性強,愛主的心強,禱告強,即使沒有財力也可以做好工作。反之,若無財力又無剛強,只有關門一途。我們的靈命如何,乃是決定性的因素。 保羅為以弗所教會禱告,求神叫他們心裏的力量剛強起來(弗3:14-16)他有自己的經驗:他到歐洲是按照神的引導(馬其頓的呼聲)才去的,一去便坐監,而且手銬腳鐐地被下在監裏。若換成你、我,我們會懷疑、抱怨、消沉。但是保羅、西拉半夜裏唱詩、禱告、讚美神!他們心裏有神蹟,外面的神蹟隨即而生,結果地大震動,許多囚犯信主,獄卒全家信主。這是他們到歐洲的第一個工作果效。 大使命的第一步,就是超越亞洲進軍歐洲:大震動!神回應我們的愛、奉獻、禱告與信心,我們的神永遠是個回應的神! (六)超越能力觀念上的侷限 中國大陸家庭教會裏面會發生過不少神蹟奇事(他們並非靈恩派),這是神的恩惠之工。這一個事實鼓勵我們放闊我們有關能力的視野與容量,向神求神蹟與奇事在我們的事奉中彰顯。 有不少時候,是我們的觀念限制了我們的工作,以致我們從不期待神蹟發生在我們的工作中。我們的觀念也限制了我們禱告的範圍:乾脆不求神。「期待神作大事」這一種信心也包括了神蹟奇事在內。當然「大事」並不限於神蹟奇事,但也並不排除神蹟奇事。我求神給我一個超自然的信心觀念與追求,把我提升到「自然」的水平之上。 先知以利沙向神求,「願那感動以利亞的靈,加倍的感動我!」結果他所行的神蹟比以利亞多了一倍。他有屬靈的雄心大志與高闊的視野,結果神回應了他的渴慕。 另一方面,我們要小心,不可把幾件奇事當作我們追求的實質。那是降低了我們的屬靈水準。我們的大事是國度的擴展與靈性的超越:與基督同行、同工、彰顯神的榮耀。 (七)超越信心上的侷限 主耶穌所說的「照著你的信心給你成全」,是一個不變的屬靈原則。冬天的暖氣爐和夏天的冷氣機,都是先扭動了或按下了樞掣才發生溫度上的改變。先有信心的提升,才跟著發生效果上的改變。保羅說:「他向我們這信的人所顯的能力,是何等浩大!」(弗1:19)信心之父亞伯拉罕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榜樣:「他所信的,是那叫死人復活,使無變爲有的神」(羅4:17)。 聖經上提到一些死了卻仍然說話的人(來11:4),他們都是有信心的人。信心的主要工作就是把我們提升超越自己,再不以自己衡量自己,乃是以神的恩典與能力來看自己。 保羅的驚人之語就是「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腓4:13) 讓我們不要忘記普世宣教運動之父的名言,事實上就是這運動的能源:期待神作大事:嘗試為神作大事。「期待」與「嘗試」是孿生子,不能分開。 主阿,提升我超越自己!!! (編按:本文原是滕近輝牧師在大使命中心主辦之「敎牧與長執研討會」上分享之信息,後再經講者補充内容而成。)
滕近輝講述、曾張娟旻整理
原載於《大使命季刊》第9期,1995年11月,頁23-26。
經文:「他們用自己度量自己……是不通達的。」(林後10:12)
如果一個人把自己的現狀作為標準,他就永遠不能超越自己,只能侷限在自己的小框框裏面。
基督徒的人生,基本而言,是超自然的人生。因爲主的生命進入我們裏面,我們便可以有一個新的屬靈生活,從自然的層面昇華、超越,進入新的境界。
保羅說:「若有人在基督裏,他就是新造的人…」(林後5:17)。新造的人不單指我們重生得救離開罪惡而已,更包含了另一意義——我們在基督裏可以有一個新的自己,一個更高度、更深度、更完美、更可能的自己。保羅也說:「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裏面活著」(加2:20)。不再是我,就是否定自己、超越自己的意思。感謝主,不再是我乃是基督,這正是超越自我的途徑。我們的注意力若轉離自己,定睛在超越的主身上,他便成了釋放者,將我們從自我裏面釋放出來,這樣我們便能夠超越以往的各種限制了。
讓我們來思想七方面的超越。
(一)超越自己原來性格上的侷限
使徒約翰的原名為半尼其,即雷子之意。不少聖經學者認為是指他原來的性格而言的。路加福音9:54記載了約翰對於不接待耶穌和他的村人而有的反應。他問主耶穌要不要他求神降火下來燒滅這些人,就像以利亞所作的。他的心中可能有兩個意思,其一是:做以利亞不錯,可以得到他的神蹟能力與榮耀。他誤會了神蹟能力的意義。第二個意思則是對付那些不歡迎他的人。這是原來的約翰。雷子發雷霆時有如晴天霹靂,難以預測;但他後來卻成爲主所愛,也是愛主的使徒。約翰福音裏有一些的信息,例如約3:16、14:21,是其它福音書所沒有的,因此新派的聖經學者懷疑約翰福音的作者不是約翰。我們認為約翰福音與其它福音書不同,乃是因爲約翰由主領受的深度與注意的角度有所分別。因此,另外三本福音書加上約翰福音便成了完美的基督的寫照,成為我們敬拜、學習、見證與追求的對象。可見約翰的改變乃性格超越的改變。常言道,「性難改」,此話很真確。然而,在基督裏,約翰可以改變。我們也可以讓祂來改變我們。
我小時候是個極其內向的孩子。每回客人來訪,我便躲藏,客人走了,我才出現。因此,當我奉獻時,我的母親又高興又擔心地說:「你這個樣子怎麼做牧師呢?」我自己也不敢妄想做牧師,只想在神學院教書,做些文字工作便可。後來因爲參與鄉村佈道隊,漸漸地訓練出講道的膽量。十九歲尾時,我被邀請在一個教會的主日講道。今天我已經超越了自己的性格很多,但不能完全超越。感謝主,讓我的會眾不怪我說話少。有人會覺得言少是驕傲,但是言多必失,兩面作難。感謝主,神給我的會眾很同心,不嫌我少言,所以我能三十年牧養一個教會。這是神給我極大的恩典及性格上的改造。
(二)超越恩賜上的侷限
提摩太有雙重的限制,第一是性格上的膽怯(提後1:7,2:1)。很多事奉主的人也有性格上的膽怯,擔心這個怕那個,膽怯造成了他們的壓力。提摩太的第二個限制是他需要恩賜的發揮長進(提前4:14-16;提後1:6)。保羅被聖靈感動告訴他,若要在恩賜上超越原來的水準,必須有四個條件:(1)勿「輕忽」恩賜。切勿以為自己恩賜太小,無法貢獻甚麼。神所賜的恩賜都是好的而且重要,倘若發揮得好,可以超越原來恩賜的水準,神必定要用他。一個人的估價不在自己而在於主。焦點轉移到主身上便可以不再輕看主所賜的恩賜,因爲主不輕看;(2)「殷勤去作」,使用恩賜;(3)「專心」一意;(4)有「恆心」、忠心地運用恩賜。
教會的宣道史告訴我們提摩太是被棍打死的,他原來是膽怯的人,後來卻有屬靈的膽量、獻身的精神,走上殉道士的行列。多麼大的改變!他做了出色的主僕,超越了自己的恩賜、原來的性格。
(三)超越傳統上的侷限
彼得是個有很強猶太背景的人,觀念根深蒂固,要他向外邦人傳福音需要大的動力啓發才能改變。神給他一個新的異象——由天而降的大布,裏面有各樣的活物(使徒行傳10:9-16)重現了三次。彼得看到了神的異象,他了解到過去以為不潔淨的外邦人如今潔淨了。由此可見要超越傳統的限制實非易事。今日事奉行列中常要面對超越傳統的挑戰。中國人很保守,北美的中國人也不例外。在保守的環境裏要面對許多與福音有密切關係的事,若不能活用屬靈的原則,便會留下許多工作的障礙,受其限制。我們必須常常檢討在我們的傳統中有甚麼是屬於神工作的限制或攔阻。彼得超越了傳統的限制,以致耶路撒冷的教會在彼得帶領下有了默契,向猶太人與外邦人傳福音。
我們很容易將相對的事物當成了絕對的,或是把絕對的事相對化,二者均爲嚴重的錯誤。若把絕對的事相對化,我們就會漸漸放棄了那絕對基本信仰,而相對的信仰卻一點點地增加。我一生中經歷了華人教會中新派的興起,福音派興起及逐漸站立得穩,新派的漸衰微,特別在大學生中福音信仰運動的興盛(IVF),及SCM(爲迎合人的心態而妥協)的衰微。我在愛丁堡大學讀神學時,那裏的教授一半是新派,一半是福音信仰。接觸之下得知新派神學是甚麼,問題的焦點何在,以致於後來在神學教育中可以很小心地確定純正的信仰,把絕對的當成是絕對的。我們若將相對的和絕對的事物劃分清楚,對相對的事務有開闊的心胸,便不會受到不必要的限制攔阻。在傳統裏有些東西是相對的,我們可以靠主藉著交通、討論,讓弟兄姊妹、教會的領袖階層了解這是相對的限制,是傳統的包袱,是可以放下的。
(四)超越人際關係上的侷限
在事奉中人際關係是個很大而且複雜的問題。有位傳道人說:「我們教會中有三個頭痛人物,我求神把他們拿去,結果變成了四個。」後來他改求神幫助他如何藉著禱告,透過愛心、交通來解決問題,結果問題解決了,他學了一個大功課,付了代價,也看見神的工作。
保羅和巴拿巴對馬可的看法不同,二人分成兩隊(徒15:37-39)。他們均非出於私心,而是本於為工作之好處,神仍繼續使用這兩隊。感謝神,在神的保守下,馬可有了大的改變。保羅也未被他過去的看法所封閉,繼續地觀察,最後他對馬可的估價完全改變了。他看見馬可是可用之才,要他做同工。過去的不同,後來的融和,這是在神恩待中的大超越——人際關係的超越。
每個教會均有不同的人際關係問題,事奉主的人都必須面對它。讓主在這事上教導我們新的功課,給我們更高的智慧、更強的愛。保羅面對這樣的問題時,給哥林多教會嚴重的警告(參林後2:5-11),原來公義的心態也會成為撒旦利用的方法。巴斯卡(Pascal)有句名言:”Love has its own reason that reason does not understand.”(愛有它的道理是理性無法了解的)。理性和愛各有它們的領域。感謝主,神將我們帶入愛的領域,用愛的眼光看一切,便有不同的結論、感受和作法。我們需要在神面前謙卑跪下等候、禱告、求主親自來解決,按祂的時間、方法,完成他美好的旨意。這是事主很重要的超越和學習。
(五)超越靈性上的侷限
靈性的程度、經驗與我們的事奉有直接的關係。如何超越這個限制?聖經提供的方法是學習操練禁食的禱告,感謝神在此事上教導我,每週有一次禁食禱告。當我心靈覺得下沉,心裏的剛強減少時,經過禁食禱告,剛強的感覺又增加。有時面對的工作是明顯地超出自己的能力,便有了壓力,經過禁食禱告,內心就剛強起來。心裏的剛強是屬靈的士氣。兩軍作戰,士氣高昂的一方,即使武器差一點,仍然可以戰勝。我事奉主四十三年,我的經驗是:心裏若剛強:靈性強,愛主的心強,禱告強,即使沒有財力也可以做好工作。反之,若無財力又無剛強,只有關門一途。我們的靈命如何,乃是決定性的因素。
保羅為以弗所教會禱告,求神叫他們心裏的力量剛強起來(弗3:14-16)他有自己的經驗:他到歐洲是按照神的引導(馬其頓的呼聲)才去的,一去便坐監,而且手銬腳鐐地被下在監裏。若換成你、我,我們會懷疑、抱怨、消沉。但是保羅、西拉半夜裏唱詩、禱告、讚美神!他們心裏有神蹟,外面的神蹟隨即而生,結果地大震動,許多囚犯信主,獄卒全家信主。這是他們到歐洲的第一個工作果效。
大使命的第一步,就是超越亞洲進軍歐洲:大震動!神回應我們的愛、奉獻、禱告與信心,我們的神永遠是個回應的神!
(六)超越能力觀念上的侷限
中國大陸家庭教會裏面會發生過不少神蹟奇事(他們並非靈恩派),這是神的恩惠之工。這一個事實鼓勵我們放闊我們有關能力的視野與容量,向神求神蹟與奇事在我們的事奉中彰顯。
有不少時候,是我們的觀念限制了我們的工作,以致我們從不期待神蹟發生在我們的工作中。我們的觀念也限制了我們禱告的範圍:乾脆不求神。「期待神作大事」這一種信心也包括了神蹟奇事在內。當然「大事」並不限於神蹟奇事,但也並不排除神蹟奇事。我求神給我一個超自然的信心觀念與追求,把我提升到「自然」的水平之上。
先知以利沙向神求,「願那感動以利亞的靈,加倍的感動我!」結果他所行的神蹟比以利亞多了一倍。他有屬靈的雄心大志與高闊的視野,結果神回應了他的渴慕。
另一方面,我們要小心,不可把幾件奇事當作我們追求的實質。那是降低了我們的屬靈水準。我們的大事是國度的擴展與靈性的超越:與基督同行、同工、彰顯神的榮耀。
(七)超越信心上的侷限
主耶穌所說的「照著你的信心給你成全」,是一個不變的屬靈原則。冬天的暖氣爐和夏天的冷氣機,都是先扭動了或按下了樞掣才發生溫度上的改變。先有信心的提升,才跟著發生效果上的改變。保羅說:「他向我們這信的人所顯的能力,是何等浩大!」(弗1:19)信心之父亞伯拉罕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榜樣:「他所信的,是那叫死人復活,使無變爲有的神」(羅4:17)。
聖經上提到一些死了卻仍然說話的人(來11:4),他們都是有信心的人。信心的主要工作就是把我們提升超越自己,再不以自己衡量自己,乃是以神的恩典與能力來看自己。
保羅的驚人之語就是「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腓4:13)
讓我們不要忘記普世宣教運動之父的名言,事實上就是這運動的能源:期待神作大事:嘗試為神作大事。「期待」與「嘗試」是孿生子,不能分開。
主阿,提升我超越自己!!!
(編按:本文原是滕近輝牧師在大使命中心主辦之「敎牧與長執研討會」上分享之信息,後再經講者補充内容而成。)
向動態的聖靈敬禮
原載於《大使命季刊》第8期,1995年8月,頁6-8。
原載於《大使命季刊》第8期,1995年8月,頁6-8。 這是我第六次到南韓來了,每一次都因韓國教會所蒙的大恩感覺到心靈的震撼、挑旺和信心的堅固。這一次也不例外。 約四千赴會者從約二百個國家到漢城來參與這一次的普世宣教會議,是最大型的一次會議。大會選定在漢城舉行,這背景與大會配合起來,相得益彰,加強了赴會者的感動與造就。在赴會者中,巴西的隊伍最強大,但最搶眼的是由俄國和東歐來的弟兄姊妹,他們列隊唱著動聽的聖詩步入會堂前的場地,令人感動。他們的出現是神奇妙作為的見證。印度百餘位同工的獻詩更引起四海一家的感嘆與掌聲。 在一次來自多地的華人同工聚會中,我與他們分享我的感受,題目是:「動的聖靈」,完全以韓國教會與大會見聞為背景。撮要如下(已加補充): 1. 聖靈發動祈禱:懇求的靈(亞12:10) 大會籌備會主席金俊坤牧師(韓國學園傳道會總幹事,全國教會最出色的領袖)爲大會禁食祈禱四十日,多年來,他已多次如此祈禱。他也是過去數次巨型聚會的主席,例如1974年的「福音大爆炸」(五十萬人赴會)、1980年的「普世宣教會議」(五十萬人赴會)等,對韓國教會有巨大的影響。 大會中我所參加的一組裏面,有一位是南非洲一個小國的女王,她作見證說,在她的王宮中每週有兩次的禁食祈禱會,是她自己帶領的。可能是史無前例,全國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基督徒。 我那一組內還有一對夫婦,都是醫生,是從澳洲來的。我有一次和他們談話,發現他們是到中東也門的醫療宣教士,在那裏工作已經七年。他們說在大會之後,他們將到新疆的烏魯木齊去,只作一件事,就是雙腳站在那回教徒的地區裏,為他們的歸向基督祈禱,從事一場屬靈爭戰。這樣的人真是好像聖經所說「世界不配有的人」(來11:38),令人感動不已。 大會中的一個主日,我與大會主席王永信牧師在一間長老會的「環球堂」分擔主日資訊,其主任牧師告訴我們,他每晚七時半就寢,晨二時半起身祈禱。這一間教會只有十年歷史,但已有七千成年會友,分四次主日崇拜。一千會友已受訓練作聖經教師。該堂每年經費是一千萬美元,其中三百萬作宣教經費,他們已經派出158位宣教士到海外傳福音。他們經常出版八種刊物,其中有中文版,這一切令人驚奇感嘆!神的作爲超出人的想像。 大會中不少人以一睹韓國教會每日黎明前的祈禱會爲快。這種祈禱會已有四十五年的歷史,仍然繼續不輟。它自1950年從北韓共產政權下逃出的信徒開始,一直維持到今日,是苦難與逼迫的產物。大會的會場 Chung Hyun長老會(可容六千人)就是一個好例子,每日晨禱會(主日除外)的詩班就有二百人,令人咋舌。 大會的書面報告中提到北美近一二年推進祈禱運動,已有廿多個專門發動祈禱的機構,是聖靈的工作。 2. 聖靈發動普世差傳——直到地極(徒1:8) 南韓教會已經派出四千位宣教士到世界各地去傳福音。單單在俄國已達五百位,爲第三世界之冠,成為各國教會極大的鼓舞與榜樣。這些宣教士不包括短期宣教士在內,他們是以破釜沉舟的心志出發的。韓國教會的目標是在主後二千年派出一萬位宣教士。 這一個目標能達成麼?從一件事可以明顯看出他們確實可能成功:大會中的一晚,在奧林匹克運動場舉行「大學生差傳之夜」(Student Mission 2000),赴會者達八萬人之眾,顯出韓國大學生對普世宣教的熱誠。據雲,去年在同一地點舉行的敬拜讚美大會中,有一萬個大學生奉獻自己作宣教士。求主成全,寫出宣教史上新的一頁。 美南浸信會頂層領袖在大會報告,他們的宣教士在過去十年中已由2,800位增至4,300位。 3. 聖靈發動教會增長(徒2:4,14,41;4:4) 大會中印度同工報告,目前印度的信徒已達四千七百萬人之數,是顯著的增長。此外,印度國內各個同語言地區互派之宣教士已有三千餘位。 至於韓國,自從1974年舉行「福音大爆炸」之後,全國信徒數目已從三百萬增至一千二百萬,佔全國人口的四分之一。但金牧師在大會中報告,最近信徒數目的增長已經停止,他們正在推動新的努力計劃,目標是主後二千年時到達全國人口的一半。目前韓國已經出現敵對基督教的勢力,他呼求代禱。 新加坡的基督徒人數也在增長中,據雲新加坡政府因基督徒增長迅速而禁止報導人數,以免刺激其他宗教。一般估計,基督徒在學生中間的比例已超過百分之廿。 在香港,大學生中間的基督徒比例也在迅速增長中。 至於美國,我在二年前注意到新聞週刊報導:每主日約有百分之五十一的人到教會做禮拜。這是一個相當多的比例,但基督徒對社會的影響太小。 4. 聖靈發動對神的敬拜讚美(路10:21) 道成肉身的基督給我們一個好榜樣:「那時耶穌被聖靈感動,就歡樂說:『父啊,天地的主,我要感謝你…父啊,是的,你的美意本是如此。』」聖靈也感動信徒,使我們歡欣、感謝、讚美、敬拜。聖靈提升我們,超越形式,進入心靈的敬拜讚美,多麼甜美! 大會中放映了普世各地「為耶穌遊行」的錄影帶,到處洋溢著讚美的歌聲。 今天有更多的教會開始了對敬拜讚美的新感受與投入,這是聖靈的新工作,決不是靈恩派的專利品。一個宣稱爲非靈恩派的組織,「敬拜讚美運動」,影響了韓國、台灣、香港、北美許多非靈恩派的教會,開始了對敬拜讚美的新里程。各宗派的教會可以藉慎審過濾的過程引進新方式,達成加強敬拜讚美的實質。 大會中有顯著的敬拜讚美祈禱的氣氛,但仍需多一點的過濾,方能適合眾人。 5. 聖靈發動合而為一的心(結47:10;約7:37-39) 那由聖靈而來的豐盛生命之河,流經隱基底與隱以革蓮,此兩處地方有許多水泉所形成的小池塘,現在河水湧來,把它們連在一起,水勢更加壯闊! 聖靈在韓國造成了各教會之間的合作,所以有這麼大的作為與成就。事實上,韓國的教會原是容易分裂的,但是在大體上能夠合作,這是神的恩典。 大會中也見到各宗派之間的合作:美南浸信會是美國最大的宗派,一貫的作風是自己作一切。但這一次大會中有他們頂層的領袖出席,投入主後二千運動裏面。聖公會總會佈道部的總幹事在大會上發言,題目赫然是:「教會的存在就是為了宣教」!巴西最大的宗派神召會是大會中最大的代表團。 6. 聖靈發動新生的一代(詩104:30) 這一節經文說神藉聖靈創造一切,又藉聖靈使大地更新。每年春天的時候,大地得新生,枯草復萌,欣欣向榮,正所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聖靈真像春風,帶來新生。 新一代的兒童與青少年,是教會的生力軍。教會必須在他們身上用工夫。大會中有一件事引起我特別的注意,就是約二、三十位十歲以下的兒童也有時參加聚會,他們是來示範的,顯示一件新事,就是兒童也可以訓練成爲福音的代禱軍!我在餐廳裏聽見他們齊聲熱切的祈禱!在大會開幕禮中,大會總幹事 Luis Bush講道時,每講一段,就有人到臺上短禱,其中竟有一位兒童,這是一個重要的啟發。 7. 聖靈發動愛心(羅5:5) 「聖靈將神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裏。」 在大會中我的那一組裏面,還有一位政府顯要,就是前南韓總理Lee Yung Dug,他讀出了一篇信息:如何在政治與社會中爲基督作見證,他與現任總統都是長老會的長老。他在資訊中提到他致力於將登山寶訓中的愛在社會中表達出來,他也表示在神面前代表全國認罪。 上文提到的女王也見證她嘗試在國內推行愛心的服務。 天國是個人性的,也是群體性的。天國的品質應該投射在社會裏面:「叫你們宣揚(見證)那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前2:9)。 結言 正如大會主席王永信牧師在開幕禮講道時所說的:「如手掌大的雲卻帶來傾盆大雨」,我們在各處發現聖靈正在初步動工的跡象,求主賜下大恩雨!阿們,阿們!
原載於《大使命季刊》第8期,1995年8月,頁6-8。
這是我第六次到南韓來了,每一次都因韓國教會所蒙的大恩感覺到心靈的震撼、挑旺和信心的堅固。這一次也不例外。
約四千赴會者從約二百個國家到漢城來參與這一次的普世宣教會議,是最大型的一次會議。大會選定在漢城舉行,這背景與大會配合起來,相得益彰,加強了赴會者的感動與造就。在赴會者中,巴西的隊伍最強大,但最搶眼的是由俄國和東歐來的弟兄姊妹,他們列隊唱著動聽的聖詩步入會堂前的場地,令人感動。他們的出現是神奇妙作為的見證。印度百餘位同工的獻詩更引起四海一家的感嘆與掌聲。
在一次來自多地的華人同工聚會中,我與他們分享我的感受,題目是:「動的聖靈」,完全以韓國教會與大會見聞為背景。撮要如下(已加補充):
1. 聖靈發動祈禱:懇求的靈(亞12:10)
大會籌備會主席金俊坤牧師(韓國學園傳道會總幹事,全國教會最出色的領袖)爲大會禁食祈禱四十日,多年來,他已多次如此祈禱。他也是過去數次巨型聚會的主席,例如1974年的「福音大爆炸」(五十萬人赴會)、1980年的「普世宣教會議」(五十萬人赴會)等,對韓國教會有巨大的影響。
大會中我所參加的一組裏面,有一位是南非洲一個小國的女王,她作見證說,在她的王宮中每週有兩次的禁食祈禱會,是她自己帶領的。可能是史無前例,全國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基督徒。
我那一組內還有一對夫婦,都是醫生,是從澳洲來的。我有一次和他們談話,發現他們是到中東也門的醫療宣教士,在那裏工作已經七年。他們說在大會之後,他們將到新疆的烏魯木齊去,只作一件事,就是雙腳站在那回教徒的地區裏,為他們的歸向基督祈禱,從事一場屬靈爭戰。這樣的人真是好像聖經所說「世界不配有的人」(來11:38),令人感動不已。
大會中的一個主日,我與大會主席王永信牧師在一間長老會的「環球堂」分擔主日資訊,其主任牧師告訴我們,他每晚七時半就寢,晨二時半起身祈禱。這一間教會只有十年歷史,但已有七千成年會友,分四次主日崇拜。一千會友已受訓練作聖經教師。該堂每年經費是一千萬美元,其中三百萬作宣教經費,他們已經派出158位宣教士到海外傳福音。他們經常出版八種刊物,其中有中文版,這一切令人驚奇感嘆!神的作爲超出人的想像。
大會中不少人以一睹韓國教會每日黎明前的祈禱會爲快。這種祈禱會已有四十五年的歷史,仍然繼續不輟。它自1950年從北韓共產政權下逃出的信徒開始,一直維持到今日,是苦難與逼迫的產物。大會的會場 Chung Hyun長老會(可容六千人)就是一個好例子,每日晨禱會(主日除外)的詩班就有二百人,令人咋舌。
大會的書面報告中提到北美近一二年推進祈禱運動,已有廿多個專門發動祈禱的機構,是聖靈的工作。
2. 聖靈發動普世差傳——直到地極(徒1:8)
南韓教會已經派出四千位宣教士到世界各地去傳福音。單單在俄國已達五百位,爲第三世界之冠,成為各國教會極大的鼓舞與榜樣。這些宣教士不包括短期宣教士在內,他們是以破釜沉舟的心志出發的。韓國教會的目標是在主後二千年派出一萬位宣教士。
這一個目標能達成麼?從一件事可以明顯看出他們確實可能成功:大會中的一晚,在奧林匹克運動場舉行「大學生差傳之夜」(Student Mission 2000),赴會者達八萬人之眾,顯出韓國大學生對普世宣教的熱誠。據雲,去年在同一地點舉行的敬拜讚美大會中,有一萬個大學生奉獻自己作宣教士。求主成全,寫出宣教史上新的一頁。
美南浸信會頂層領袖在大會報告,他們的宣教士在過去十年中已由2,800位增至4,300位。
3. 聖靈發動教會增長(徒2:4,14,41;4:4)
大會中印度同工報告,目前印度的信徒已達四千七百萬人之數,是顯著的增長。此外,印度國內各個同語言地區互派之宣教士已有三千餘位。
至於韓國,自從1974年舉行「福音大爆炸」之後,全國信徒數目已從三百萬增至一千二百萬,佔全國人口的四分之一。但金牧師在大會中報告,最近信徒數目的增長已經停止,他們正在推動新的努力計劃,目標是主後二千年時到達全國人口的一半。目前韓國已經出現敵對基督教的勢力,他呼求代禱。
新加坡的基督徒人數也在增長中,據雲新加坡政府因基督徒增長迅速而禁止報導人數,以免刺激其他宗教。一般估計,基督徒在學生中間的比例已超過百分之廿。
在香港,大學生中間的基督徒比例也在迅速增長中。
至於美國,我在二年前注意到新聞週刊報導:每主日約有百分之五十一的人到教會做禮拜。這是一個相當多的比例,但基督徒對社會的影響太小。
4. 聖靈發動對神的敬拜讚美(路10:21)
道成肉身的基督給我們一個好榜樣:「那時耶穌被聖靈感動,就歡樂說:『父啊,天地的主,我要感謝你…父啊,是的,你的美意本是如此。』」聖靈也感動信徒,使我們歡欣、感謝、讚美、敬拜。聖靈提升我們,超越形式,進入心靈的敬拜讚美,多麼甜美!
大會中放映了普世各地「為耶穌遊行」的錄影帶,到處洋溢著讚美的歌聲。
今天有更多的教會開始了對敬拜讚美的新感受與投入,這是聖靈的新工作,決不是靈恩派的專利品。一個宣稱爲非靈恩派的組織,「敬拜讚美運動」,影響了韓國、台灣、香港、北美許多非靈恩派的教會,開始了對敬拜讚美的新里程。各宗派的教會可以藉慎審過濾的過程引進新方式,達成加強敬拜讚美的實質。
大會中有顯著的敬拜讚美祈禱的氣氛,但仍需多一點的過濾,方能適合眾人。
5. 聖靈發動合而為一的心(結47:10;約7:37-39)
那由聖靈而來的豐盛生命之河,流經隱基底與隱以革蓮,此兩處地方有許多水泉所形成的小池塘,現在河水湧來,把它們連在一起,水勢更加壯闊!
聖靈在韓國造成了各教會之間的合作,所以有這麼大的作為與成就。事實上,韓國的教會原是容易分裂的,但是在大體上能夠合作,這是神的恩典。
大會中也見到各宗派之間的合作:美南浸信會是美國最大的宗派,一貫的作風是自己作一切。但這一次大會中有他們頂層的領袖出席,投入主後二千運動裏面。聖公會總會佈道部的總幹事在大會上發言,題目赫然是:「教會的存在就是為了宣教」!巴西最大的宗派神召會是大會中最大的代表團。
6. 聖靈發動新生的一代(詩104:30)
這一節經文說神藉聖靈創造一切,又藉聖靈使大地更新。每年春天的時候,大地得新生,枯草復萌,欣欣向榮,正所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聖靈真像春風,帶來新生。
新一代的兒童與青少年,是教會的生力軍。教會必須在他們身上用工夫。大會中有一件事引起我特別的注意,就是約二、三十位十歲以下的兒童也有時參加聚會,他們是來示範的,顯示一件新事,就是兒童也可以訓練成爲福音的代禱軍!我在餐廳裏聽見他們齊聲熱切的祈禱!在大會開幕禮中,大會總幹事 Luis Bush講道時,每講一段,就有人到臺上短禱,其中竟有一位兒童,這是一個重要的啟發。
7. 聖靈發動愛心(羅5:5)
「聖靈將神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裏。」
在大會中我的那一組裏面,還有一位政府顯要,就是前南韓總理Lee Yung Dug,他讀出了一篇信息:如何在政治與社會中爲基督作見證,他與現任總統都是長老會的長老。他在資訊中提到他致力於將登山寶訓中的愛在社會中表達出來,他也表示在神面前代表全國認罪。
上文提到的女王也見證她嘗試在國內推行愛心的服務。
天國是個人性的,也是群體性的。天國的品質應該投射在社會裏面:「叫你們宣揚(見證)那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前2:9)。
結言
正如大會主席王永信牧師在開幕禮講道時所說的:「如手掌大的雲卻帶來傾盆大雨」,我們在各處發現聖靈正在初步動工的跡象,求主賜下大恩雨!阿們,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