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湧出的詩歌
作者:朱正文
原載於《大使命》雙月刊,第108期,2014年2月,頁27。
作者:朱正文原載於《大使命》雙月刊,第108期,2014年2月,頁27。 懷念剛被主接去的滕近輝牧師,心中湧出一首詩歌: 「祂要見祂形象的反照,從那忠心奉獻的人。」 主僕人如其名,是個完全奉獻的人,他很靠近榮耀光輝的主,靠近他的人,也就彷彿見到主榮美的形象。 跟他共事,十分佩服他處事的風格,總是具有一種spiritual appropriateness,很容易意會到「主耶穌就是這樣的」。 主使用祂的忠僕,足跡遍天下,挑旺靈火,彰顯神榮於人世間。 聽他講道,閱他文章,觀其言行,有一詩句盤旋腦海中: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主僕的生命素為聖靈管治,屬靈的能力從他身上細水長流,澤及每一個心靈碰到他的人。他將主的話藏在心中,傳於囗中,活於生命中。 以前想起他,今後懷念他,這節經文該是最恰當了! 「衪必興旺,我必衰微。」 主僕最偉大之處就是他絕對不認為自己有甚麼偉大之處。 他很自然地看出別人的長處。 他很容易容忍別人的短處。 他只傳基督,一生效法及高舉基督。 主啊,謝謝禰將滕牧師賜給我們結伴天道同行。 敬愛的滕牧師,謝你作恩師、知交。 容後天家重聚。
作者:朱正文
原載於《大使命》雙月刊,第108期,2014年2月,頁27。
懷念剛被主接去的滕近輝牧師,心中湧出一首詩歌:
「祂要見祂形象的反照,從那忠心奉獻的人。」
主僕人如其名,是個完全奉獻的人,他很靠近榮耀光輝的主,靠近他的人,也就彷彿見到主榮美的形象。
跟他共事,十分佩服他處事的風格,總是具有一種spiritual appropriateness,很容易意會到「主耶穌就是這樣的」。
主使用祂的忠僕,足跡遍天下,挑旺靈火,彰顯神榮於人世間。
聽他講道,閱他文章,觀其言行,有一詩句盤旋腦海中: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主僕的生命素為聖靈管治,屬靈的能力從他身上細水長流,澤及每一個心靈碰到他的人。他將主的話藏在心中,傳於囗中,活於生命中。
以前想起他,今後懷念他,這節經文該是最恰當了!
「衪必興旺,我必衰微。」
主僕最偉大之處就是他絕對不認為自己有甚麼偉大之處。
他很自然地看出別人的長處。
他很容易容忍別人的短處。
他只傳基督,一生效法及高舉基督。
主啊,謝謝禰將滕牧師賜給我們結伴天道同行。
敬愛的滕牧師,謝你作恩師、知交。
容後天家重聚。
從「遠看」到「遠看」
作者:吳羅瑜
原載於《大使命》雙月刊,第108期,2014年2月,頁26。
作者:吳羅瑜原載於《大使命》雙月刊,第108期,2014年2月,頁26。 最初接觸滕近輝牧師,是在上世紀60年代下半期,那時候他常應邀在香港大學基督徒團契(CA)的聚會裏講道。我作為團契的一分子,從座位裏遠望他,不但欣賞他溫文爾雅的儀表、流利漂亮的國語,更對他精彩的聖經講解大為欽佩。他和當時CA的好幾位著名講員(如艾德理、蔡偉賢、鮑會園、馮蔭坤),讓我徹底改變了先前對傳道人的錯誤看法,不再以為讀書不成功之人才會奉獻讀神學。因為他們的見證,我對神持開放態度,結果自己也蒙了呼召,最後也踏上了全時間事奉的道路。 離開香港到美國讀神學後,又一次從聽眾席遠看滕近輝牧師,那是1973年終在爾班納(Urbana)學生宣教大會的查經講道上。不同的是,參加者人數眾多,滕牧師是以流利英語主講。那一次,我對福音信仰的普世性有了更深的體會。 1976年返港事奉後,翌年的春季我擔任建道神學院的客座講師,每週一次到長州講授約翰福音。那時,滕牧師除了在宣道會北角堂牧會之外,也兼任建道的義務院長,我因而經常在輪船上碰到他和師母傅忠愛女士。我心目中的滕牧師是國際級的大人物,始終對他有點「敬而遠之」,倒是感到和滕師母可以輕鬆交談,也覺得她是滕牧師難得的賢內助。 1977年我加入中國神學研究院專職事奉,雖然並非核心小組的成員,但仍有不少機會近距離認識滕牧師──中神義務的首任院長。在我的印象中,滕牧師縱然在華人教會圈子裏身兼多職,但對中神的事情和發展卻充分了解,也透過言教身教參與了學院方向的釐定,以及對學生與同工的塑造。1989年6月他卸去中神院長一職,當時院方致送給他的禮物中有文集一冊,編輯自他從1978年6月起至1988年初在《中神院訊》發表的文章及在早會主講的信息。該文集的書名為《一份禮物:給事奉的人》,筆者有幸為編者之一,在編者序中特別提到滕牧師本人三方面的特徵和重點:對事情持平衡的態度、抱廣闊的心胸、強調福音信仰的立場。這也是他對後輩殷切的期望。 後來,滕牧師往紐約在宣道會乃役神學院華人部擔任主任並授課,我也在1995年離開了香港,雖然陸續聽到他再婚與回港任教牧職神學院的消息,但跟他再沒有接觸。最後一次見到他,又是從觀眾席上遠望他坐在台上,但他已不再是講員,也不再是眾人注目的焦點;然而,他仍然面帶笑容,在中神喜慶的聚會中,樂意充任配角,鼓勵聽眾奉獻,支持中神的事工。 這位就是我所認識的滕近輝牧師──神在祂的時間裏,賜給華人教會的一份禮物!
作者:吳羅瑜
原載於《大使命》雙月刊,第108期,2014年2月,頁26。
最初接觸滕近輝牧師,是在上世紀60年代下半期,那時候他常應邀在香港大學基督徒團契(CA)的聚會裏講道。我作為團契的一分子,從座位裏遠望他,不但欣賞他溫文爾雅的儀表、流利漂亮的國語,更對他精彩的聖經講解大為欽佩。他和當時CA的好幾位著名講員(如艾德理、蔡偉賢、鮑會園、馮蔭坤),讓我徹底改變了先前對傳道人的錯誤看法,不再以為讀書不成功之人才會奉獻讀神學。因為他們的見證,我對神持開放態度,結果自己也蒙了呼召,最後也踏上了全時間事奉的道路。
離開香港到美國讀神學後,又一次從聽眾席遠看滕近輝牧師,那是1973年終在爾班納(Urbana)學生宣教大會的查經講道上。不同的是,參加者人數眾多,滕牧師是以流利英語主講。那一次,我對福音信仰的普世性有了更深的體會。
1976年返港事奉後,翌年的春季我擔任建道神學院的客座講師,每週一次到長州講授約翰福音。那時,滕牧師除了在宣道會北角堂牧會之外,也兼任建道的義務院長,我因而經常在輪船上碰到他和師母傅忠愛女士。我心目中的滕牧師是國際級的大人物,始終對他有點「敬而遠之」,倒是感到和滕師母可以輕鬆交談,也覺得她是滕牧師難得的賢內助。
1977年我加入中國神學研究院專職事奉,雖然並非核心小組的成員,但仍有不少機會近距離認識滕牧師──中神義務的首任院長。在我的印象中,滕牧師縱然在華人教會圈子裏身兼多職,但對中神的事情和發展卻充分了解,也透過言教身教參與了學院方向的釐定,以及對學生與同工的塑造。1989年6月他卸去中神院長一職,當時院方致送給他的禮物中有文集一冊,編輯自他從1978年6月起至1988年初在《中神院訊》發表的文章及在早會主講的信息。該文集的書名為《一份禮物:給事奉的人》,筆者有幸為編者之一,在編者序中特別提到滕牧師本人三方面的特徵和重點:對事情持平衡的態度、抱廣闊的心胸、強調福音信仰的立場。這也是他對後輩殷切的期望。
後來,滕牧師往紐約在宣道會乃役神學院華人部擔任主任並授課,我也在1995年離開了香港,雖然陸續聽到他再婚與回港任教牧職神學院的消息,但跟他再沒有接觸。最後一次見到他,又是從觀眾席上遠望他坐在台上,但他已不再是講員,也不再是眾人注目的焦點;然而,他仍然面帶笑容,在中神喜慶的聚會中,樂意充任配角,鼓勵聽眾奉獻,支持中神的事工。
這位就是我所認識的滕近輝牧師──神在祂的時間裏,賜給華人教會的一份禮物!
虛己的神僕──懷念滕近輝牧師
作者:陳濟民
原載於《大使命》雙月刊,第108期,2014年2月,頁25。
作者:陳濟民原載於《大使命》雙月刊,第108期,2014年2月,頁25。 那是在香港唸中學的時候,教會的牧師請了一位年青的傳道人來講道,說他姓滕,剛從英國讀完神學回來不久,在神學院教書。此後,這位年青的傳道人成了我們教會經常的客座講員。記得他講道的一個特點是經常會有好幾「點」,因時間的關係有時候要不是沒有講完,就是將後面的一些要點輕輕帶過。但是,他講道確是感人。有一次,媽媽聽了他講的道,頗有所感地對我說:「今天他說傳道人講道最要緊的是要出自內心,這是真的。」後來,有一段時期他在宣道會北角堂牧會,少來講道了,但牧師還是會請他為夏令營的講員。而當他可以接受自己教會外的主日講壇時,我們的教會雖然人數不多,他還是經常來講道;牧師說這是因為他並非看教會的大小而決定是否接受邀請。 對個人而言,筆者靈命的成長也受了滕牧師的影響,有兩件事特別印象深刻。在中學時代,神在筆者參加的青少年團契動工,有幾位團友每星期有一天課餘會與附近另一間教會的二、三位青年人一起追求認識神,筆者也是其中的一位成員。除了讀經禱告之外,有二次也請屬靈長輩來教導我們,其中一次請的就是滕牧師(那時,他還沒有按立牧職,在播道神學院教書,記得他是連續好幾個星期來教我們。)那個時候沒有人教我們供養傳道人的原則,事實上也沒有經濟能力,所以也就完全不懂得要付舟車費;至今每想起這件事,都深感慚愧!另一件事是,我們自以為熱心了,相對地也認為其他團友需要對主認真,所以就籌辦了一個退修會,請滕牧師主講,希望他可以叫其他的人也熱心起來。沒想到的是,他講道中提到所羅門聖殿中的兩根柱子,筆者自己深受感動,自此在事奉上更加認真。 參與中國神學研究院的工作回亞洲事奉以後,對滕牧師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在1960至70年代,華人教會中反智的氣氛相當濃厚,加上我們幾個人事奉經驗不多,回想起來也確實有點年青氣盛,往往得罪了人而不自覺,要不是神安排了滕牧師幫助,真的是難以得到華人教會的接納和認同。中神第一次在香港向教牧同工分享異象,是在滕牧師的支持和參與下舉行的;香港董事會的成立,也是他召集的。非常感謝神的,是滕牧師答應當中神的第一任院長。 滕牧師做院長是義務性的,完全沒有酬勞。但是,只要他在香港,每星期一定會固定來辦公。不明內情的人,會以為他是掛名的院長。其實他雖然不一定每次都會參加會議,卻是逢請必到,而且必定會仔細地看我們的會議記錄,看到不妥的決議也會提供他的意見。在經濟上,他也會替我們籌劃。有一次閒聊時,他相當輕鬆地告訴我們,他當了中神院長以後,生平第一次寫信給人籌款。令筆者感激的,是他一方面給我們這些後輩很大的空間運作,另一方面為我們承擔了外界的壓力。記得有一次,一位文筆鋒利的老牧師對我們產生嚴重的誤解,寫文章罵我們,滕牧師看到,生氣了,寫了一篇文章為我們辯護。可以說,他是為我們而挨罵的。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滕牧師的學識。滕牧師文筆好,是許多人都知道的事,他接受的神學教育,是西方傳統傳道人的裝備,也是不少人知道的。從他的講道,我們卻很難知道他的神學修養,與他一起事奉時,有時難免也會暗中推敲。直到有一次與他配搭,到美國明尼蘇達州的明尼亞波利城教延伸課。那次自己講甚麼課已經忘了,但清楚記得,滕牧師那次是講以弗所書。他教課的風格仍然和講道一樣,有很多「點」,但清楚明瞭。可是,仔細聽來,他不僅含蓋了傳統上以弗所書中教會論的要點,也不著痕跡地觸及了那時西方一些討論的議題。筆者那時的感受,他那來的時間讀那麼多書?有些時候,學識是不能以學位衡量的! 感謝神,祂賜下一位活得像主耶穌的傳道者給華人教會!
作者:陳濟民
原載於《大使命》雙月刊,第108期,2014年2月,頁25。
那是在香港唸中學的時候,教會的牧師請了一位年青的傳道人來講道,說他姓滕,剛從英國讀完神學回來不久,在神學院教書。此後,這位年青的傳道人成了我們教會經常的客座講員。記得他講道的一個特點是經常會有好幾「點」,因時間的關係有時候要不是沒有講完,就是將後面的一些要點輕輕帶過。但是,他講道確是感人。有一次,媽媽聽了他講的道,頗有所感地對我說:「今天他說傳道人講道最要緊的是要出自內心,這是真的。」後來,有一段時期他在宣道會北角堂牧會,少來講道了,但牧師還是會請他為夏令營的講員。而當他可以接受自己教會外的主日講壇時,我們的教會雖然人數不多,他還是經常來講道;牧師說這是因為他並非看教會的大小而決定是否接受邀請。
對個人而言,筆者靈命的成長也受了滕牧師的影響,有兩件事特別印象深刻。在中學時代,神在筆者參加的青少年團契動工,有幾位團友每星期有一天課餘會與附近另一間教會的二、三位青年人一起追求認識神,筆者也是其中的一位成員。除了讀經禱告之外,有二次也請屬靈長輩來教導我們,其中一次請的就是滕牧師(那時,他還沒有按立牧職,在播道神學院教書,記得他是連續好幾個星期來教我們。)那個時候沒有人教我們供養傳道人的原則,事實上也沒有經濟能力,所以也就完全不懂得要付舟車費;至今每想起這件事,都深感慚愧!另一件事是,我們自以為熱心了,相對地也認為其他團友需要對主認真,所以就籌辦了一個退修會,請滕牧師主講,希望他可以叫其他的人也熱心起來。沒想到的是,他講道中提到所羅門聖殿中的兩根柱子,筆者自己深受感動,自此在事奉上更加認真。
參與中國神學研究院的工作回亞洲事奉以後,對滕牧師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在1960至70年代,華人教會中反智的氣氛相當濃厚,加上我們幾個人事奉經驗不多,回想起來也確實有點年青氣盛,往往得罪了人而不自覺,要不是神安排了滕牧師幫助,真的是難以得到華人教會的接納和認同。中神第一次在香港向教牧同工分享異象,是在滕牧師的支持和參與下舉行的;香港董事會的成立,也是他召集的。非常感謝神的,是滕牧師答應當中神的第一任院長。
滕牧師做院長是義務性的,完全沒有酬勞。但是,只要他在香港,每星期一定會固定來辦公。不明內情的人,會以為他是掛名的院長。其實他雖然不一定每次都會參加會議,卻是逢請必到,而且必定會仔細地看我們的會議記錄,看到不妥的決議也會提供他的意見。在經濟上,他也會替我們籌劃。有一次閒聊時,他相當輕鬆地告訴我們,他當了中神院長以後,生平第一次寫信給人籌款。令筆者感激的,是他一方面給我們這些後輩很大的空間運作,另一方面為我們承擔了外界的壓力。記得有一次,一位文筆鋒利的老牧師對我們產生嚴重的誤解,寫文章罵我們,滕牧師看到,生氣了,寫了一篇文章為我們辯護。可以說,他是為我們而挨罵的。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滕牧師的學識。滕牧師文筆好,是許多人都知道的事,他接受的神學教育,是西方傳統傳道人的裝備,也是不少人知道的。從他的講道,我們卻很難知道他的神學修養,與他一起事奉時,有時難免也會暗中推敲。直到有一次與他配搭,到美國明尼蘇達州的明尼亞波利城教延伸課。那次自己講甚麼課已經忘了,但清楚記得,滕牧師那次是講以弗所書。他教課的風格仍然和講道一樣,有很多「點」,但清楚明瞭。可是,仔細聽來,他不僅含蓋了傳統上以弗所書中教會論的要點,也不著痕跡地觸及了那時西方一些討論的議題。筆者那時的感受,他那來的時間讀那麼多書?有些時候,學識是不能以學位衡量的!
感謝神,祂賜下一位活得像主耶穌的傳道者給華人教會!
生命的事奉 ── 悼念滕近輝牧師
作者:温以諾
原載於《大使命》雙月刊,第108期,2014年2月,頁24。
作者:温以諾原載於《大使命》雙月刊,第108期,2014年2月,頁24。 《生命的事奉》(1984,宣道)一書,正是滕近輝牧師一生的寫照。簡列前輩生命的素質三項,悼念滕近輝牧師: 1. 天國胸懷 滕近輝牧師出生於山東長老會家庭,受學於英國長老會大學,數十年來按牧、牧會、從事神學教育,均於香港及美國華人宣道會服事。因具天國胸懷,他的投身、擺上及貢獻,卻是超越宗派、國界、種族的藩籬。多次被誤會、毀謗、攻擊,他也奮不顧身,在所不計地為天國之故,勇闖邁進地任董事、作顧問、當主編,可敬可佩! 2. 差傳熱忱 滕牧師擁有強烈的差傳熱忱,故此藉用講台、文字、教育等在港臺及海外推動差傳事工。且身體力行地於1977年,帶同師母以身作則,前往印尼加里曼丹宣教一年,然後於1978在建道神學院,創辦普世華人中首項差傳系課程,真是高瞻遠見,教人臣服!可慶可嘉! 筆者在他兒子及前妻兩次喪禮中,感受前輩哀傷中仍具深切的差傳熱忱,真情流露,在場者無不受感掉淚,情景歷歷在目。如今想來仍覺情難自禁! 3. 提拔後輩 滕牧師刻意提拔及努力扶掖後進,引進不少同工參與神學教育、治會牧養、差傳及文字等多項事奉,筆者身受恩情。滕牧師於任建道神學院院長期 間,1978年筆者被邀當差傳系主任,且配合宣道會北角堂植堂計劃,安排在黃竹坑宣道會學習牧會,恩情難忘!
作者:温以諾
原載於《大使命》雙月刊,第108期,2014年2月,頁24。
《生命的事奉》(1984,宣道)一書,正是滕近輝牧師一生的寫照。簡列前輩生命的素質三項,悼念滕近輝牧師:
1. 天國胸懷
滕近輝牧師出生於山東長老會家庭,受學於英國長老會大學,數十年來按牧、牧會、從事神學教育,均於香港及美國華人宣道會服事。因具天國胸懷,他的投身、擺上及貢獻,卻是超越宗派、國界、種族的藩籬。多次被誤會、毀謗、攻擊,他也奮不顧身,在所不計地為天國之故,勇闖邁進地任董事、作顧問、當主編,可敬可佩!
2. 差傳熱忱
滕牧師擁有強烈的差傳熱忱,故此藉用講台、文字、教育等在港臺及海外推動差傳事工。且身體力行地於1977年,帶同師母以身作則,前往印尼加里曼丹宣教一年,然後於1978在建道神學院,創辦普世華人中首項差傳系課程,真是高瞻遠見,教人臣服!可慶可嘉!
筆者在他兒子及前妻兩次喪禮中,感受前輩哀傷中仍具深切的差傳熱忱,真情流露,在場者無不受感掉淚,情景歷歷在目。如今想來仍覺情難自禁!
3. 提拔後輩
滕牧師刻意提拔及努力扶掖後進,引進不少同工參與神學教育、治會牧養、差傳及文字等多項事奉,筆者身受恩情。滕牧師於任建道神學院院長期 間,1978年筆者被邀當差傳系主任,且配合宣道會北角堂植堂計劃,安排在黃竹坑宣道會學習牧會,恩情難忘!
懷念一位屬靈長者
作者:陳惠文
原載於《大使命》雙月刊,第108期,2014年2月,頁22-23。
作者:陳惠文原載於《大使命》雙月刊,第108期,2014年2月,頁22-23。 (圖左起)陳惠文會長、李伯舜牧師、招鶴齡弟兄、滕近輝牧師、王永信牧師、負責錄音義工。1996年在大使命中心德州銅谷營地,為滕牧師製作專題講座錄像開鏡前攝。 我不是北宣人,也不是建道人,但滕牧師在我靈命的成長和事奉的學習上,卻有不可磨滅的影響。多年來,我非常欣賞滕牧師獨具風格的書法、華實並陳的寫作、精闢的釋經講道;但更令我佩服的是他婉約的言談舉止、誠懇的待人接物、細緻的愛心關懷,以及全然擺上的無私事奉。 每當我覺得各方面的要求如排山倒海而來,感到力不能勝時,我就會想到滕牧師。數十年來,他都是一身兼多職,卻沒有看到他被累垮了,倒是從容不迫。有一個時期,滕牧師是香港宣道會北角堂的主任牧師、建道神學院的院長、中國神學研究院的院長,也是十多個機構的董事會主席。真不知道他是如何安排時間的,又怎能記得不同事工、神學院或機構的需要,來主持不同機構的董事會呢?直到今日,我仍然不明白!然而,這正是我們後輩學習的榜樣──「兼有馬利亞的心和馬大的手」(滕牧師一次講道時的用語)。 我願意描述幾次我與滕牧師近距離接觸的回憶,以表達我對這位屬靈長者的敬意: 滕牧師是華福運動的發起人之一,曾擔任華福董事會主席多年,而筆者在70年代後期至80年代中在香港華福中心任執行幹事。開始時,華福同工只有4位全時間同工,作為執行幹事,有時需要和任董事會主席的滕牧師聯絡。當時我仍是個剛學習事奉的黃毛丫頭,覺得屬靈長輩的「靈氣逼人」(借蔡元雲醫生描寫另一位屬靈長輩的用語),加上滕牧師外貌嚴肅,不苟言笑,更使我敬而遠之。記得當時的滕師母和王永信牧師、師母看見我與滕牧師通電話時都是「立正敬禮」,常笑說:「滕牧師在電話的另一端是看不到你『立正』的。」可見我對滕牧師的態度! 相信沒有多少人會從滕牧師口中聽過「絕對不可以」,我是其中少數人之一(如果還有其他人)。那年是王永信牧師60歲生日,之前的兩、三年是滕牧師和鮑會園牧師的60歲生日,香港的宣道會和播道會都分別為他們舉行壽宴,香港華福中心同工們覺得也應該為王牧師慶祝,但卻苦無經費。正發愁的時候,接到一位財務顧問寄來2,000港元,指明請30多位辦公室同工吃聖誕大餐。大家歡喜雀躍,一致決定將這筆錢用作為王牧師慶祝生日。雖然是1985年,但2,000港元仍是一個小數目,怎能舉行壽宴?幾經打聽、聯絡,一位在某快餐店任經理的義工願意承擔以2,000港元預備200人的餐飲。於是,首先通知當時香港華福區委會總幹事朱文正牧師,豈料朱牧師把我們這個決定告訴滕牧師,滕牧師立刻請朱牧師囑我即時與他聯絡。電話接通後,我向滕牧師解釋用快餐店的原因,但滕牧師很鄭重地說:「無論如何,不能用快餐店。絕對不可以。要在酒樓(餐館)慶祝,不夠錢,就告訴我。」當然,我只好遵命。由此可見滕牧師對同工的心意! 離開華福後,我在美國進修跨文化研究期間,和滕牧師、師母接觸的機會較少。一次,突然收到滕牧師的信,還附有1,000美元的支票,說是一位弟兄支持我的費用。當時,滕傅忠愛師母臥病在牀,需要不少醫藥費,所以我將支票寄還給滕牧師;但滕牧師堅持要我收下。我只好存著感恩的心領受。 進修後,加入大使命中心。想不到滕牧師又是大使命中心國際董事會的主席,所以繼續有見面的機會。尤其是90年代後期,大使命中心在美國德州有一個退修營地,每年我們都舉辦一些營會、講座和事工策略會議,滕牧師是主要的講員之一。滕牧師很喜歡我們的營地,而且每次都選擇同一個房間。有一次,他在營地住了10多天,我問他要洗衣服嗎?我們可以替您用營地的洗衣機洗衣服。他笑著說:「不用,我自己用手洗了。」又有一次,他襯衣的鈕扣掉了,問我借針線。我說,讓我們替您縫吧。他說:「不用,不用。我會縫,我自己來縫。」可見滕牧師凡事親力親為,不假手於人,連日常小事都不例外。 後來,滕牧師長居香港,我們見面的機會少了,但每一次見面,他都對我親切的問候。他的言行和生命,都在激勵我更盡心事奉。今日,滕牧師已完成了在世上的工作,回到天父家,領受公義的冠冕。但願我們後輩更忠心事主,不辜負滕牧師數十年來對我們的身教和言教。
作者:陳惠文
原載於《大使命》雙月刊,第108期,2014年2月,頁22-23。

(圖左起)陳惠文會長、李伯舜牧師、招鶴齡弟兄、滕近輝牧師、王永信牧師、負責錄音義工。1996年在大使命中心德州銅谷營地,為滕牧師製作專題講座錄像開鏡前攝。
我不是北宣人,也不是建道人,但滕牧師在我靈命的成長和事奉的學習上,卻有不可磨滅的影響。多年來,我非常欣賞滕牧師獨具風格的書法、華實並陳的寫作、精闢的釋經講道;但更令我佩服的是他婉約的言談舉止、誠懇的待人接物、細緻的愛心關懷,以及全然擺上的無私事奉。
每當我覺得各方面的要求如排山倒海而來,感到力不能勝時,我就會想到滕牧師。數十年來,他都是一身兼多職,卻沒有看到他被累垮了,倒是從容不迫。有一個時期,滕牧師是香港宣道會北角堂的主任牧師、建道神學院的院長、中國神學研究院的院長,也是十多個機構的董事會主席。真不知道他是如何安排時間的,又怎能記得不同事工、神學院或機構的需要,來主持不同機構的董事會呢?直到今日,我仍然不明白!然而,這正是我們後輩學習的榜樣──「兼有馬利亞的心和馬大的手」(滕牧師一次講道時的用語)。
我願意描述幾次我與滕牧師近距離接觸的回憶,以表達我對這位屬靈長者的敬意:
滕牧師是華福運動的發起人之一,曾擔任華福董事會主席多年,而筆者在70年代後期至80年代中在香港華福中心任執行幹事。開始時,華福同工只有4位全時間同工,作為執行幹事,有時需要和任董事會主席的滕牧師聯絡。當時我仍是個剛學習事奉的黃毛丫頭,覺得屬靈長輩的「靈氣逼人」(借蔡元雲醫生描寫另一位屬靈長輩的用語),加上滕牧師外貌嚴肅,不苟言笑,更使我敬而遠之。記得當時的滕師母和王永信牧師、師母看見我與滕牧師通電話時都是「立正敬禮」,常笑說:「滕牧師在電話的另一端是看不到你『立正』的。」可見我對滕牧師的態度!
相信沒有多少人會從滕牧師口中聽過「絕對不可以」,我是其中少數人之一(如果還有其他人)。那年是王永信牧師60歲生日,之前的兩、三年是滕牧師和鮑會園牧師的60歲生日,香港的宣道會和播道會都分別為他們舉行壽宴,香港華福中心同工們覺得也應該為王牧師慶祝,但卻苦無經費。正發愁的時候,接到一位財務顧問寄來2,000港元,指明請30多位辦公室同工吃聖誕大餐。大家歡喜雀躍,一致決定將這筆錢用作為王牧師慶祝生日。雖然是1985年,但2,000港元仍是一個小數目,怎能舉行壽宴?幾經打聽、聯絡,一位在某快餐店任經理的義工願意承擔以2,000港元預備200人的餐飲。於是,首先通知當時香港華福區委會總幹事朱文正牧師,豈料朱牧師把我們這個決定告訴滕牧師,滕牧師立刻請朱牧師囑我即時與他聯絡。電話接通後,我向滕牧師解釋用快餐店的原因,但滕牧師很鄭重地說:「無論如何,不能用快餐店。絕對不可以。要在酒樓(餐館)慶祝,不夠錢,就告訴我。」當然,我只好遵命。由此可見滕牧師對同工的心意!
離開華福後,我在美國進修跨文化研究期間,和滕牧師、師母接觸的機會較少。一次,突然收到滕牧師的信,還附有1,000美元的支票,說是一位弟兄支持我的費用。當時,滕傅忠愛師母臥病在牀,需要不少醫藥費,所以我將支票寄還給滕牧師;但滕牧師堅持要我收下。我只好存著感恩的心領受。
進修後,加入大使命中心。想不到滕牧師又是大使命中心國際董事會的主席,所以繼續有見面的機會。尤其是90年代後期,大使命中心在美國德州有一個退修營地,每年我們都舉辦一些營會、講座和事工策略會議,滕牧師是主要的講員之一。滕牧師很喜歡我們的營地,而且每次都選擇同一個房間。有一次,他在營地住了10多天,我問他要洗衣服嗎?我們可以替您用營地的洗衣機洗衣服。他笑著說:「不用,我自己用手洗了。」又有一次,他襯衣的鈕扣掉了,問我借針線。我說,讓我們替您縫吧。他說:「不用,不用。我會縫,我自己來縫。」可見滕牧師凡事親力親為,不假手於人,連日常小事都不例外。
後來,滕牧師長居香港,我們見面的機會少了,但每一次見面,他都對我親切的問候。他的言行和生命,都在激勵我更盡心事奉。今日,滕牧師已完成了在世上的工作,回到天父家,領受公義的冠冕。但願我們後輩更忠心事主,不辜負滕牧師數十年來對我們的身教和言教。
懷念 主僕滕近輝牧師
原載於《大使命》雙月刊,第108期,2014年2月,頁20-21。
原載於《大使命》雙月刊,第108期,2014年2月,頁20-21。 九二寒暑情 暮鼓晨鐘聲 主道傳天下 千錘百煉工 大愛逐霄漢 遍傳救主恩 悉心建教會 扶掖後來人 主內王永信、張茀迪、陳惠文及 大使命中心全體同工 敬輓 二0一三年十二月十九日
原載於《大使命》雙月刊,第108期,2014年2月,頁20-21。
九二寒暑情 暮鼓晨鐘聲
主道傳天下 千錘百煉工
大愛逐霄漢 遍傳救主恩
悉心建教會 扶掖後來人
主內王永信、張茀迪、陳惠文及
大使命中心全體同工 敬輓
二0一三年十二月十九日
繼續長進
原載於《大使命》雙月刊,第58期,2005年10月,頁15-16。
原載於《大使命》雙月刊,第58期,2005年10月,頁15-16。 一個人成為基督徒後,必須繼續長進,以下列出要追求長進的各方面: 一、恩上加恩 從祂豐滿的恩典裡,我們都領受了,而且恩上加恩。(約一16) 二、力上加力 照祂榮耀的權能,得以在各樣的力上加力,好叫你們凡事歡歡喜喜地忍耐寬容。(西一11) 三、在屬靈上結果子更多 凡屬我(主)不結果子的枝子,祂就剪去;凡結果子的,祂就修理乾淨,使枝子結果子更多。(約十五2) 四、要在所信的道上長進 我(保羅)既然這樣深信,就知道仍要住在世間,且與你們眾人同住,使你們在所信的道上又長進、又喜樂。(腓一25) 五、愛心多而又多 我(保羅)所禱告的,就是要你們的愛心,在知識和各樣見識上多而又多。(腓一9) 六、結聖靈果子 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這樣的事,沒有律法禁止。(加五22-23) 七、得豐盛生命 盜賊來,無非要偷竊、殺害、毀壞;我(耶穌)來了,是要叫羊(信徒)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十10) 八、深深考察自己的行為 神阿、求你鑒察我、知道我的心思、試煉我、知道我的意念,看在我裡面有甚麼惡行沒有,引導我走永生的道路。(詩一三九23-24) 九、使眾人看出你的長進 這些事你要殷勤去做,並要在此專心,使眾人看出你的長進來。(提前四15) 十、漸漸多認識上帝 好叫你們行事為人對得起主,凡事蒙他喜悅,在一切善事上結果子,漸漸地多知道神。(西一10) 十一、果子(指宣教方面)要漸漸增多 並不求甚麼餽送,所求的就是你們的果子漸漸增多,歸在你們的賬上。(腓四12) 十二、在知識上(指屬靈方面)漸漸更新 穿上了新人。這新人在知識上漸漸更新,正如造他主的形像。(西三10) 十三、在恩典和知識上有長進 你們卻要在我們主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和知識上有長進。願榮耀歸給祂,從今直到永遠。阿們。(彼後三18) 十四、十六步的長進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驕傲),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林前十三4-8) 十五、要作智慧人(指屬靈方面) 你們要謹慎行事,不要像愚昧人,當像智慧人。(弗五15) 十六、七步的長進 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識;有了知識,又要加上節制;有了節制,又要加上忍耐;有了忍耐,又要加上虔敬;有了虔敬,又要加上愛弟兄的心;有了愛弟兄的心,又要加上愛眾人的心。(彼後一5-8)
原載於《大使命》雙月刊,第58期,2005年10月,頁15-16。
一個人成為基督徒後,必須繼續長進,以下列出要追求長進的各方面:
一、恩上加恩
從祂豐滿的恩典裡,我們都領受了,而且恩上加恩。(約一16)
二、力上加力
照祂榮耀的權能,得以在各樣的力上加力,好叫你們凡事歡歡喜喜地忍耐寬容。(西一11)
三、在屬靈上結果子更多
凡屬我(主)不結果子的枝子,祂就剪去;凡結果子的,祂就修理乾淨,使枝子結果子更多。(約十五2)
四、要在所信的道上長進
我(保羅)既然這樣深信,就知道仍要住在世間,且與你們眾人同住,使你們在所信的道上又長進、又喜樂。(腓一25)
五、愛心多而又多
我(保羅)所禱告的,就是要你們的愛心,在知識和各樣見識上多而又多。(腓一9)
六、結聖靈果子
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這樣的事,沒有律法禁止。(加五22-23)
七、得豐盛生命
盜賊來,無非要偷竊、殺害、毀壞;我(耶穌)來了,是要叫羊(信徒)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十10)
八、深深考察自己的行為
神阿、求你鑒察我、知道我的心思、試煉我、知道我的意念,看在我裡面有甚麼惡行沒有,引導我走永生的道路。(詩一三九23-24)
九、使眾人看出你的長進
這些事你要殷勤去做,並要在此專心,使眾人看出你的長進來。(提前四15)
十、漸漸多認識上帝
好叫你們行事為人對得起主,凡事蒙他喜悅,在一切善事上結果子,漸漸地多知道神。(西一10)
十一、果子(指宣教方面)要漸漸增多
並不求甚麼餽送,所求的就是你們的果子漸漸增多,歸在你們的賬上。(腓四12)
十二、在知識上(指屬靈方面)漸漸更新
穿上了新人。這新人在知識上漸漸更新,正如造他主的形像。(西三10)
十三、在恩典和知識上有長進
你們卻要在我們主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和知識上有長進。願榮耀歸給祂,從今直到永遠。阿們。(彼後三18)
十四、十六步的長進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驕傲),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林前十三4-8)
十五、要作智慧人(指屬靈方面)
你們要謹慎行事,不要像愚昧人,當像智慧人。(弗五15)
十六、七步的長進
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識;有了知識,又要加上節制;有了節制,又要加上忍耐;有了忍耐,又要加上虔敬;有了虔敬,又要加上愛弟兄的心;有了愛弟兄的心,又要加上愛眾人的心。(彼後一5-8)
基督徒的戰略
原載於《大使命》雙月刊,第58期,2005年10月,頁15-16。
原載於《大使命》雙月刊,第58期,2005年10月,頁15-16。 兩軍作戰的重點在於戰略的運用,運用得好就獲得勝利,運用得不好就遭敗績。屬靈的戰爭何嘗不是如此? 我們在聖經裡面發現不少屬靈戰略的原則,茲選用一些華人所熟悉的字眼把它們表達出來: 一、以退為進 聖經告訴我們「以退為進」的三個角度: 1. 溫柔退讓 主耶穌說:「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太五5) 溫柔的人善於退讓,卻在事實上大有所獲。舊約中以撒的事,是最好的例證(創廿六18-22),以撒在挖井的事上三次退讓,結果他「必在這地昌盛」,敵人也「明明看見耶和華與他同在」(創廿六28)。 2. 化敵為友 以退為進即等於以善勝惡,「你的仇敵若餓了就給他吃,若渴了就給他喝。」(羅十二20)結果化敵為友。 3. 退避 保羅對提摩太說:「你要逃避私慾。」(提後二22)逃避就是「退」,但是這一種退避卻使信徒在靈性上進步:「與那些清心禱告主的人追求公義、信德、仁愛、和平。」 二、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下圍棋是一種思想上的訓練,也是一種運用戰略的學習。初學圍棋的人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只注意一個個的「子」,而忽略了整個的「勢」;為了搶救一個子而失去整片的地盤。 主耶穌在世時,法利賽人也犯了這個毛病;謹守安息日的條例(甚至不肯讓一個病人得醫治),而忽略了最重要的真理——愛。這就是小處著眼,大處失著。 好多時候,有些教會在小事上斤斤計較,甚至發生磨擦,但是在屬靈的大事上——傳福音、教會發展、背十字架、禱告——卻十分落後。這是犯了屬靈的「兵家大忌」。 三、避免腹背受敵 如果一支隊伍陷入腹背受敵的處境,那就是最危急的情勢;基督徒必須小心不致落入這種情況之中。 甚麼是腹背受敵的處境呢? 雅各用四個字來形容私慾的試探:「牽引誘惑」(雅一14)。這四個字譯得極好,很符合原文的意思。其主要意思就是:試探在我們身上造成「裡應外合」的情況。外在的利,引起內心的貪;外在的色,引起內在的慾。這樣就出現了夾攻的情勢,也就是腹背受敵。因此,基督徒要遠離那些具有誘惑作用的事物。 四、虛其實,實其虛——虛虛實實 中國歷史中諸葛亮的空城計,可以說是這種戰略的高度運用。孔明用虛虛實實的手法,使敵人摸不著實情,就在懸猜之中退去。 在基督徒的生活中,只有祈禱可以「實其虛」——把基督徒的弱點變為上帝施恩的機會,也就是保羅所說:「我甚麼時候軟弱,甚麼時候就剛強了。」(林後十二10) 撒但詭計多端,我們不是牠的敵手,只有當基督介入這場戰爭的時候,我們才能得勝。只有基督的戰略才能使撒但有莫測高深之感;所以我們必須藉著祈禱運用基督的能力和智慧,才能實其虛。 同時,祈禱也能虛其實,因為它能救我們脫離自恃自負。我們的優點常是自恃自負的原因。當我們能因儆醒祈禱而虛己的時候,撒但就無計可施了。 五、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知彼而不知己,則攻出無備,必敗;知己而不知彼,則攻無所循,必敗。所以兵家在出戰以前,先求認識自己和認識敵人。不然,有敗無勝。詩篇裡面有一句話說:「你的命令常存在我心裡,使我比仇敵有智慧。」(詩一一九98)神的真理使我們認清撒但的真面目,這就是「知彼」;同時,神的真理也像鏡子一樣,能使我們看清自己的本相(雅一23),這就是「知己」。因此,我們能勝過撒但。 保羅也說:「我們並非不曉得撒但的詭計。」(林後二 11)他接著說:「感謝神,常率領我們在基督裡誇勝。」(林後二 14) 六、擒賊先擒王 如果能夠作到「先擒王」的地步,賊勢必然因為失去領導而潰不成軍。主耶穌的教訓正與這一句成語不謀而合。祂說:「人怎能進壯士的家,搶奪他的家具呢?除非先捆住那壯士,才可以搶奪他的家財。」(太十二29)這壯士就是撒但,我們必須先藉著祈禱運用神的能力,將牠捆綁,然後才能把那些被牠奴役的人釋放出來。教會聖工是一場屬靈的戰爭,如果我們工作而不祈禱,就難以得勝。因為我們自己不是撒但的對手,那就等於未捆綁壯士而貿然進入他的家,恐怕只會吃他的苦頭,而得不到任何收穫。 七、攻心為上 在兩軍爭戰之中,如果一方士氣高昂,另一方面士氣低沉,勝敗未戰已定。所以打擊對方士氣是兵家要訣。撒但善於此種冷戰,使基督徒信心動搖,戰意消沉,不攻自敗。撒但在冷戰中放「火箭」(弗六16),只有「信德的籐牌」,才能抵擋它。基督徒必須保持信心,「不喪膽」,不退後,「仰望那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大衛說:「我呼求的日子,祂就使我心裡有力量。」「心裡的力量」就是士氣,這力量是由祈禱而來。 八、驕兵必敗 驕兵無備,所以容易中計上當,終歸失敗。勝而不驕,敗而不餒,才能穩操勝券。基督徒很容易非驕即餒,才以敗多勝少。「驕傲在跌倒以先」,這話一點不錯。 驕傲有三種表現: 1. 輕敵——低估敵人的作戰能力,常常招致敗績。「希望最好的可能,準備最壞的可能」,確是金石之言。 2. 自負——正如彼得所說:「別人跌倒,我卻永不跌倒。」 3. 無備——驕兵疏於防備,結果敵人「攻其無備」,轉勝為敗。 九、孤立分化,各個擊破 善兵者時常伺機進行離間,使敵人互相猜忌,失去合作,然後各個擊破,或坐收漁人之利。這是撒但善於使用的手法。基督徒必須「竭力保守合而為一的心」,才能在強敵面前站立得住。 十、切斷糧草 如果糧草源源供應,軍隊就可以久戰不衰;反之,接濟斷絕,援兵不至,就會全軍覆沒。基督徒必須時常與主保持密切聯繫,才能支取祂的能力。那些與葡萄樹分離的枝子,必然枯乾,變為火柴。因此活潑的靈修時間是基督徒的命脈。 願主幫助我們在個人生活和發會聖工中,善於運用這些戰略。 (本文摘自滕近輝牧師著《時代的挑戰》,宣道書局1975年出版。蒙宣道出版社准予轉載。)
原載於《大使命》雙月刊,第58期,2005年10月,頁15-16。
兩軍作戰的重點在於戰略的運用,運用得好就獲得勝利,運用得不好就遭敗績。屬靈的戰爭何嘗不是如此?
我們在聖經裡面發現不少屬靈戰略的原則,茲選用一些華人所熟悉的字眼把它們表達出來:
一、以退為進
聖經告訴我們「以退為進」的三個角度:
1. 溫柔退讓
主耶穌說:「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太五5)
溫柔的人善於退讓,卻在事實上大有所獲。舊約中以撒的事,是最好的例證(創廿六18-22),以撒在挖井的事上三次退讓,結果他「必在這地昌盛」,敵人也「明明看見耶和華與他同在」(創廿六28)。
2. 化敵為友
以退為進即等於以善勝惡,「你的仇敵若餓了就給他吃,若渴了就給他喝。」(羅十二20)結果化敵為友。
3. 退避
保羅對提摩太說:「你要逃避私慾。」(提後二22)逃避就是「退」,但是這一種退避卻使信徒在靈性上進步:「與那些清心禱告主的人追求公義、信德、仁愛、和平。」
二、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下圍棋是一種思想上的訓練,也是一種運用戰略的學習。初學圍棋的人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只注意一個個的「子」,而忽略了整個的「勢」;為了搶救一個子而失去整片的地盤。
主耶穌在世時,法利賽人也犯了這個毛病;謹守安息日的條例(甚至不肯讓一個病人得醫治),而忽略了最重要的真理——愛。這就是小處著眼,大處失著。
好多時候,有些教會在小事上斤斤計較,甚至發生磨擦,但是在屬靈的大事上——傳福音、教會發展、背十字架、禱告——卻十分落後。這是犯了屬靈的「兵家大忌」。
三、避免腹背受敵
如果一支隊伍陷入腹背受敵的處境,那就是最危急的情勢;基督徒必須小心不致落入這種情況之中。
甚麼是腹背受敵的處境呢?
雅各用四個字來形容私慾的試探:「牽引誘惑」(雅一14)。這四個字譯得極好,很符合原文的意思。其主要意思就是:試探在我們身上造成「裡應外合」的情況。外在的利,引起內心的貪;外在的色,引起內在的慾。這樣就出現了夾攻的情勢,也就是腹背受敵。因此,基督徒要遠離那些具有誘惑作用的事物。
四、虛其實,實其虛——虛虛實實
中國歷史中諸葛亮的空城計,可以說是這種戰略的高度運用。孔明用虛虛實實的手法,使敵人摸不著實情,就在懸猜之中退去。
在基督徒的生活中,只有祈禱可以「實其虛」——把基督徒的弱點變為上帝施恩的機會,也就是保羅所說:「我甚麼時候軟弱,甚麼時候就剛強了。」(林後十二10)
撒但詭計多端,我們不是牠的敵手,只有當基督介入這場戰爭的時候,我們才能得勝。只有基督的戰略才能使撒但有莫測高深之感;所以我們必須藉著祈禱運用基督的能力和智慧,才能實其虛。
同時,祈禱也能虛其實,因為它能救我們脫離自恃自負。我們的優點常是自恃自負的原因。當我們能因儆醒祈禱而虛己的時候,撒但就無計可施了。
五、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知彼而不知己,則攻出無備,必敗;知己而不知彼,則攻無所循,必敗。所以兵家在出戰以前,先求認識自己和認識敵人。不然,有敗無勝。詩篇裡面有一句話說:「你的命令常存在我心裡,使我比仇敵有智慧。」(詩一一九98)神的真理使我們認清撒但的真面目,這就是「知彼」;同時,神的真理也像鏡子一樣,能使我們看清自己的本相(雅一23),這就是「知己」。因此,我們能勝過撒但。
保羅也說:「我們並非不曉得撒但的詭計。」(林後二 11)他接著說:「感謝神,常率領我們在基督裡誇勝。」(林後二 14)
六、擒賊先擒王
如果能夠作到「先擒王」的地步,賊勢必然因為失去領導而潰不成軍。主耶穌的教訓正與這一句成語不謀而合。祂說:「人怎能進壯士的家,搶奪他的家具呢?除非先捆住那壯士,才可以搶奪他的家財。」(太十二29)這壯士就是撒但,我們必須先藉著祈禱運用神的能力,將牠捆綁,然後才能把那些被牠奴役的人釋放出來。教會聖工是一場屬靈的戰爭,如果我們工作而不祈禱,就難以得勝。因為我們自己不是撒但的對手,那就等於未捆綁壯士而貿然進入他的家,恐怕只會吃他的苦頭,而得不到任何收穫。
七、攻心為上
在兩軍爭戰之中,如果一方士氣高昂,另一方面士氣低沉,勝敗未戰已定。所以打擊對方士氣是兵家要訣。撒但善於此種冷戰,使基督徒信心動搖,戰意消沉,不攻自敗。撒但在冷戰中放「火箭」(弗六16),只有「信德的籐牌」,才能抵擋它。基督徒必須保持信心,「不喪膽」,不退後,「仰望那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大衛說:「我呼求的日子,祂就使我心裡有力量。」「心裡的力量」就是士氣,這力量是由祈禱而來。
八、驕兵必敗
驕兵無備,所以容易中計上當,終歸失敗。勝而不驕,敗而不餒,才能穩操勝券。基督徒很容易非驕即餒,才以敗多勝少。「驕傲在跌倒以先」,這話一點不錯。
驕傲有三種表現:
1. 輕敵——低估敵人的作戰能力,常常招致敗績。「希望最好的可能,準備最壞的可能」,確是金石之言。
2. 自負——正如彼得所說:「別人跌倒,我卻永不跌倒。」
3. 無備——驕兵疏於防備,結果敵人「攻其無備」,轉勝為敗。
九、孤立分化,各個擊破
善兵者時常伺機進行離間,使敵人互相猜忌,失去合作,然後各個擊破,或坐收漁人之利。這是撒但善於使用的手法。基督徒必須「竭力保守合而為一的心」,才能在強敵面前站立得住。
十、切斷糧草
如果糧草源源供應,軍隊就可以久戰不衰;反之,接濟斷絕,援兵不至,就會全軍覆沒。基督徒必須時常與主保持密切聯繫,才能支取祂的能力。那些與葡萄樹分離的枝子,必然枯乾,變為火柴。因此活潑的靈修時間是基督徒的命脈。
願主幫助我們在個人生活和發會聖工中,善於運用這些戰略。
(本文摘自滕近輝牧師著《時代的挑戰》,宣道書局1975年出版。蒙宣道出版社准予轉載。)
大使命必然完成的保證
原載於《大使命》雙月刊,第48期,2004年2月,頁2-3。
原載於《大使命》雙月刊,第48期,2004年2月,頁2-3。 主耶穌在啟示錄第五章一至十節,將福音必然傳遍天下的保證在異象中向使徒約翰顯示出來。茲將此保證中的七個要素指出如下: 一. 神的寶座(五1,6,7) 「寶座」二字在本段經文中出現三次,可見其重要性。這寶座象徵神在宇宙中至高無上的權柄。祂在這寶座上統管萬有。天上地下的一切都在祂的管理之下。祂命有即有,命立即立。主耶穌曾說:「兩個麻雀不是賣一分銀子麼,若是你們的父不許,一個也不能掉在地上,就是你們的頭髮也都被數過了。」(太十29-30)連撒但也只能在神許可的範圍之內活動。神說有就有,命立就立。「諸天」按照祂的法則運行,萬物按照祂的律則存在。人生也是在祂的掌管之中。有人說得好:「英文中的歷史一字是由 “his” 與 “story” 二字合成的。」是的,歷史是神作為的奇妙故事。 二. 神的「右手」(五1) 經文:「我(約翰)看見坐寶座的右手中有書卷。」 神的「右手」象徵祂工作的能力,正如哈巴谷書三章四節所說的:「從祂(耶和華)手裡射出光線,其中藏著祂的能力。」這右手象徵神的大能,它能使無變為有。 三. 猶大支派中的獅子 經文:「我又看見一位大力的天使,大聲宣告說:有誰配展開那書卷,揭開那七印呢?在天上、地上、地底下,沒有能展開、能觀看那書卷的。因為沒有配展開,配觀看那書卷的,我就大哭。」(五2-4) 這書卷象徵神的救恩計劃,如果不能展開,救恩就不能完成。這是最值得約翰大哭的事。正在此時,在神寶座前侍立的?廿四位長老(四10)中之一,就對約翰說:「不要哭。看哪!猶大支派中的獅子、大衛的根,祂已得勝,能以展開那書卷,揭開那七印。」(五5) 這「獅子」就是指耶穌基督,獅子象徵勝利與能力。「大衛的根」表示祂是大衛的後裔,又是大衛的根源。祂是得勝能力的根源。 「祂能以展開那書卷」意即祂能完成神的救恩計劃。「揭開七印」表示祂能完成神秘封的旨意。 四. 羔羊 經文:「我又看見…有羔羊站立,像是被殺過的。」(五6)這羔羊是指耶穌基督另外的一個形像,恰與祂的獅子形像相反:一強一弱形成強烈對比,合成基督的完美救贖之功。祂的能力恰由於祂的軟弱,正如保羅所說:「祂因軟弱被釘在十字架,卻因神的大能仍然活著。」(林後十三4) 這一位神的羔羊為了世人的罪流血捨命。祂的寶血有大能力,能洗淨我們一切的罪,正如許多基督徒所愛唱的詩歌:「真有能!能!奇妙大能力,在羔羊寶血內…」 五. 七靈 經文:「七角七眼,就是神的七靈」(五6次句) 這七靈就是聖靈的全備工作。 聖經中題及聖靈的七種工作: 1.「良善的靈」(尼九20) 聖靈感動與帶領基督徒過良善的生活,超越社會中一切損人利己的情況。 2. 「正直的靈」(詩五十一10) 大衛在犯罪跌倒之後,向神求「正直的靈」來幫助他脫離一切神不喜悅的事。 3. 「公義的靈」(賽四3) 神以公義的靈將以色列人中間一切不公義的現象除去,得以成聖。 4. 「智慧和聰明的靈」(賽十一2) 「智慧」是生活性的,而「聰明」是知識性的,兩者合在一起就產生美好的人生。 5. 「謀略和能力的靈」(賽十一2) 「謀略」是策劃性的,而「能力」是行動性的,兩者合在一起就產生美好的實際果效。 6. 「知識和敬畏耶和華的靈」(賽十一2) 「知識」是認知性的,而「敬畏」是關係性的,兩者合在一起,就產生美好的基督化人生。 7. 「使人懇求的靈」(亞十二10) 聖靈感動基督徒向神懇切祈禱,這是有負擔的祈禱。 「例行公事」式的祈禱,是無動於衷的祈禱,而有負擔的祈禱是發自迫切的心,有真誠的負擔,產生屬靈的能力。而「七靈的七角七眼」(五6次句)中的七角七眼有以下意義: 1.「七角」——「角」象徵能力;「七」象徵完全。因此「七角」象徵完全的能力。 2.「七眼」——「眼」象徵智慧,「七」象徵完全。因此「七眼」象徵完全的智慧。 單有能力而無智慧,是「有勇無謀」;反之,單有智慧而無能力,是「紙上談兵」。 有勇有謀方可穩操勝券,百戰百勝。 這「七靈」帶領基督徒把福音傳到普天下去。 但是,另有兩種能力也是不可缺少的。 […]
原載於《大使命》雙月刊,第48期,2004年2月,頁2-3。
主耶穌在啟示錄第五章一至十節,將福音必然傳遍天下的保證在異象中向使徒約翰顯示出來。茲將此保證中的七個要素指出如下:
一. 神的寶座(五1,6,7)
「寶座」二字在本段經文中出現三次,可見其重要性。這寶座象徵神在宇宙中至高無上的權柄。祂在這寶座上統管萬有。天上地下的一切都在祂的管理之下。祂命有即有,命立即立。主耶穌曾說:「兩個麻雀不是賣一分銀子麼,若是你們的父不許,一個也不能掉在地上,就是你們的頭髮也都被數過了。」(太十29-30)連撒但也只能在神許可的範圍之內活動。神說有就有,命立就立。「諸天」按照祂的法則運行,萬物按照祂的律則存在。人生也是在祂的掌管之中。有人說得好:「英文中的歷史一字是由 “his” 與 “story” 二字合成的。」是的,歷史是神作為的奇妙故事。
二. 神的「右手」(五1)
經文:「我(約翰)看見坐寶座的右手中有書卷。」
神的「右手」象徵祂工作的能力,正如哈巴谷書三章四節所說的:「從祂(耶和華)手裡射出光線,其中藏著祂的能力。」這右手象徵神的大能,它能使無變為有。
三. 猶大支派中的獅子
經文:「我又看見一位大力的天使,大聲宣告說:有誰配展開那書卷,揭開那七印呢?在天上、地上、地底下,沒有能展開、能觀看那書卷的。因為沒有配展開,配觀看那書卷的,我就大哭。」(五2-4)
這書卷象徵神的救恩計劃,如果不能展開,救恩就不能完成。這是最值得約翰大哭的事。正在此時,在神寶座前侍立的?廿四位長老(四10)中之一,就對約翰說:「不要哭。看哪!猶大支派中的獅子、大衛的根,祂已得勝,能以展開那書卷,揭開那七印。」(五5)
這「獅子」就是指耶穌基督,獅子象徵勝利與能力。「大衛的根」表示祂是大衛的後裔,又是大衛的根源。祂是得勝能力的根源。
「祂能以展開那書卷」意即祂能完成神的救恩計劃。「揭開七印」表示祂能完成神秘封的旨意。
四. 羔羊
經文:「我又看見…有羔羊站立,像是被殺過的。」(五6)這羔羊是指耶穌基督另外的一個形像,恰與祂的獅子形像相反:一強一弱形成強烈對比,合成基督的完美救贖之功。祂的能力恰由於祂的軟弱,正如保羅所說:「祂因軟弱被釘在十字架,卻因神的大能仍然活著。」(林後十三4)
這一位神的羔羊為了世人的罪流血捨命。祂的寶血有大能力,能洗淨我們一切的罪,正如許多基督徒所愛唱的詩歌:「真有能!能!奇妙大能力,在羔羊寶血內…」
五. 七靈
經文:「七角七眼,就是神的七靈」(五6次句)
這七靈就是聖靈的全備工作。
聖經中題及聖靈的七種工作:
1.「良善的靈」(尼九20)
聖靈感動與帶領基督徒過良善的生活,超越社會中一切損人利己的情況。
2. 「正直的靈」(詩五十一10)
大衛在犯罪跌倒之後,向神求「正直的靈」來幫助他脫離一切神不喜悅的事。
3. 「公義的靈」(賽四3)
神以公義的靈將以色列人中間一切不公義的現象除去,得以成聖。
4. 「智慧和聰明的靈」(賽十一2)
「智慧」是生活性的,而「聰明」是知識性的,兩者合在一起就產生美好的人生。
5. 「謀略和能力的靈」(賽十一2)
「謀略」是策劃性的,而「能力」是行動性的,兩者合在一起就產生美好的實際果效。
6. 「知識和敬畏耶和華的靈」(賽十一2)
「知識」是認知性的,而「敬畏」是關係性的,兩者合在一起,就產生美好的基督化人生。
7. 「使人懇求的靈」(亞十二10)
聖靈感動基督徒向神懇切祈禱,這是有負擔的祈禱。
「例行公事」式的祈禱,是無動於衷的祈禱,而有負擔的祈禱是發自迫切的心,有真誠的負擔,產生屬靈的能力。而「七靈的七角七眼」(五6次句)中的七角七眼有以下意義:
1.「七角」——「角」象徵能力;「七」象徵完全。因此「七角」象徵完全的能力。
2.「七眼」——「眼」象徵智慧,「七」象徵完全。因此「七眼」象徵完全的智慧。
單有能力而無智慧,是「有勇無謀」;反之,單有智慧而無能力,是「紙上談兵」。
有勇有謀方可穩操勝券,百戰百勝。
這「七靈」帶領基督徒把福音傳到普天下去。
但是,另有兩種能力也是不可缺少的。
六. 祈禱的能力
經文:「這香就是眾聖徒的祈禱」(五8)
祈禱是廣傳福音不可或缺的條件,祈禱是倚靠神的具體表示。一個不祈禱的人表示他並不需要神的幫助。福音事工絕對需要神藉著聖靈來感動人決志信主,傳道人單憑自己的知識與口才是不可能使人真正悔改信主的。
七. 獻身者的能力
經文:「他們唱新歌,說:祢配拿書卷,配揭開七印;因為你曾被殺,用自己的血從各族、各方、各民、各國中買了人來,叫他們歸與神,又叫他們成為國民,作祭司歸與神,在地上執掌王權。」(五9-10)
此處經文題及兩種「歸與神」:其一是藉寶血的救贖歸與神(五9);另一是藉「作祭司歸與神」(五10),即藉獻身而歸與神。第二種是獻身給神的基督徒。他們在事奉中顯露了委身的心態:自動與自發,並以事奉神為基督徒人生的基本意義與天職。他們在事奉中也滿喜樂——被「喜樂油」所膏抹。
總結:
願神今天在世界各地興起具有上述七重屬靈素質的基督徒來,組成「往普天下去」的福音大軍。他們看見了「神的寶座」;看見了「神的右手」;看見了「羔羊的七角七眼」;看見了「羔羊手中的書卷」即神的救恩計劃及祂的話語——「沒有一句不帶著能力」(路一37);看見了聖靈的全備工作;看見了祈禱的「金爐」,與其上的祈禱之「香」;看見了羔羊的「血」;看見了獻身的大軍!
阿們!阿們!
培靈會方式的再思
原載於《大使命》雙月刊,第42期,2003年2月,頁18。
原載於《大使命》雙月刊,第42期,2003年2月,頁18。 普世各地的華人教會,具有一個相當明顯的特色,就是每年舉行一次或數次培靈性的聚會。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工。一般說來,這樣作的教會,其會友比較熱心與具有較高的屬靈素質。 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培靈會常面對三種問題:一是倚靠外地或外堂較著名的講員,而這些講員人數不多,難以邀請得到,同時邀請的教會需要具有赴會人數眾多的保證。第二個問題是:培靈會的方式千篇一律,缺少活潑的創意。第三個問題是缺少祈禱的支持。 本文的焦點是在第二個問題上。茲提出幾項可試行的方式: 一. 三元式 開始時,台上有兩位講員彼此討論一項與基督徒信仰或靈性有關的問題或難處,提出不同的意見。然後第三位講員上台。前兩人將問題向他徵詢意見,他就根據聖經指出答案。 這一種三元式的表達,能使問題的意義實踐化或具體化,引起聽眾的興趣與新鮮的感受 二. 藉詩歌傳達信息 講員將一首著名而得多人喜愛的詩歌讀出,指出其作者或歌詞的特殊背景,然後由詩班或小組唱出,跟著會眾同唱。最後講員傳講信息。 三. 見證講道 在講員講道之後,有一位會友上台作個人見證,使信息產生具體的培靈作用。 四. 朗誦法 將一本培靈名著的一段,以朗誦的方式讀出,可加手勢。有如學校裡面朗誦比賽的聲調、手勢與表情。亦可朗誦一段經文。然後由講員講道。 五. 知名人士見證 知名基督徒的個人見證,道出基督徒在社會中榮神益人的見證。可用訪問方式演出。 六. 名畫培靈會 以幻燈投射基督教名畫,並藉之宣講培靈信息。 七. 集思廣益法 由一人提出人生中一個一個的具體問題,然後有人把有關的經文讀出作為答案。講員可以穿針引線,講出培靈信息及生活指引。 八. 教會各部門輪流主領培靈會 教會中的主日學部、婦女部、青年部、聖樂部、執事部、慈善部、團契部等等,可以輪流負責教會培靈會的安排,產生新鮮感,吸引會眾參加。 總結:培靈會的基本問題,還是會眾的屬靈素質。素質好的教會可以從任何方式的培靈會得到益處。
原載於《大使命》雙月刊,第42期,2003年2月,頁18。
普世各地的華人教會,具有一個相當明顯的特色,就是每年舉行一次或數次培靈性的聚會。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工。一般說來,這樣作的教會,其會友比較熱心與具有較高的屬靈素質。
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培靈會常面對三種問題:一是倚靠外地或外堂較著名的講員,而這些講員人數不多,難以邀請得到,同時邀請的教會需要具有赴會人數眾多的保證。第二個問題是:培靈會的方式千篇一律,缺少活潑的創意。第三個問題是缺少祈禱的支持。
本文的焦點是在第二個問題上。茲提出幾項可試行的方式:
一. 三元式
開始時,台上有兩位講員彼此討論一項與基督徒信仰或靈性有關的問題或難處,提出不同的意見。然後第三位講員上台。前兩人將問題向他徵詢意見,他就根據聖經指出答案。
這一種三元式的表達,能使問題的意義實踐化或具體化,引起聽眾的興趣與新鮮的感受
二. 藉詩歌傳達信息
講員將一首著名而得多人喜愛的詩歌讀出,指出其作者或歌詞的特殊背景,然後由詩班或小組唱出,跟著會眾同唱。最後講員傳講信息。
三. 見證講道
在講員講道之後,有一位會友上台作個人見證,使信息產生具體的培靈作用。
四. 朗誦法
將一本培靈名著的一段,以朗誦的方式讀出,可加手勢。有如學校裡面朗誦比賽的聲調、手勢與表情。亦可朗誦一段經文。然後由講員講道。
五. 知名人士見證
知名基督徒的個人見證,道出基督徒在社會中榮神益人的見證。可用訪問方式演出。
六. 名畫培靈會
以幻燈投射基督教名畫,並藉之宣講培靈信息。
七. 集思廣益法
由一人提出人生中一個一個的具體問題,然後有人把有關的經文讀出作為答案。講員可以穿針引線,講出培靈信息及生活指引。
八. 教會各部門輪流主領培靈會
教會中的主日學部、婦女部、青年部、聖樂部、執事部、慈善部、團契部等等,可以輪流負責教會培靈會的安排,產生新鮮感,吸引會眾參加。
總結:培靈會的基本問題,還是會眾的屬靈素質。素質好的教會可以從任何方式的培靈會得到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