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認識的滕牧師
作者:呂焯安
原載於《滕近輝牧師伉儷榮休感恩會特刊》,1987年6月28日,頁5。
作者:呂焯安原載於《滕近輝牧師伉儷榮休感恩會特刊》,1987年6月28日,頁5。 我在宣道會信主,在宣道會的教會成長,在宣道會的神學院受造就,在宣道會的教會事奉至今。從最初認識近輝牧師至今,一路都有越來越多的機會接觸。在我心目中,牧師有兩個明顯的形像:一是學者,二是牧者。 從我開始有機會聽滕牧師講道,看滕牧師所寫的書,到在神學院上滕牧師的課,有一個很深的印象,滕牧師像一個學者。不單外形、外貌像學者,最重要的是他的學識,無論是聖經、神學、歷史等,都十分淵博,令人佩服。雖然我並不是百分之百完全同意所有他的觀點,但我卻是十分佩服牧師在治學方面所下的工夫,還成為我的激勵。 我不是宣道會北角堂的會友,沒有機會直接受際牧師的牧養。但自從開始在宣道會的教會事奉後,就有較多機會接觸。滕牧師有如一位家長,在宣道家帶我們。許多次因應事工上的需要找牧師,之前總是有些戰,但是傾談之後,牧師那份牧者的心懷,很自然的就除去了我的戰。他很有耐心的聽又很有卓見的提點,很有愛心的幫助和支持,令我欣賞這位牧者不已。我深深體會到牧師之所以受多人愛戴,並不是虛有其名的。這位受人愛戴的良牧,就成了我牧養事奉的典範!
作者:呂焯安
原載於《滕近輝牧師伉儷榮休感恩會特刊》,1987年6月28日,頁5。
我在宣道會信主,在宣道會的教會成長,在宣道會的神學院受造就,在宣道會的教會事奉至今。從最初認識近輝牧師至今,一路都有越來越多的機會接觸。在我心目中,牧師有兩個明顯的形像:一是學者,二是牧者。
從我開始有機會聽滕牧師講道,看滕牧師所寫的書,到在神學院上滕牧師的課,有一個很深的印象,滕牧師像一個學者。不單外形、外貌像學者,最重要的是他的學識,無論是聖經、神學、歷史等,都十分淵博,令人佩服。雖然我並不是百分之百完全同意所有他的觀點,但我卻是十分佩服牧師在治學方面所下的工夫,還成為我的激勵。
我不是宣道會北角堂的會友,沒有機會直接受際牧師的牧養。但自從開始在宣道會的教會事奉後,就有較多機會接觸。滕牧師有如一位家長,在宣道家帶我們。許多次因應事工上的需要找牧師,之前總是有些戰,但是傾談之後,牧師那份牧者的心懷,很自然的就除去了我的戰。他很有耐心的聽又很有卓見的提點,很有愛心的幫助和支持,令我欣賞這位牧者不已。我深深體會到牧師之所以受多人愛戴,並不是虛有其名的。這位受人愛戴的良牧,就成了我牧養事奉的典範!
致滕牧師——我的牧師、良師、導師
作者:黃碩然
原載於《滕近輝牧師伉儷榮休感恩會特刊》,1987年6月28日,頁5。
作者:黃碩然原載於《滕近輝牧師伉儷榮休感恩會特刊》,1987年6月28日,頁5。 滕牧師:謝謝您。 記憶中學畢業前的一年,我被同學帶到北宣家您在崇拜時傳講「受苦僕人」的信息,觸動了我的心弦,叫我決意脫離一切的阻礙,接受在十架上為我的罪被釘受死的耶穌救主。在考問心事時,您陪伴我們四個將接受浸禮的少年人流淚認罪的情景,至今仍時刻浮現在我眼前。多年來,我持續地得到從您心靈深處生發出來的油綠青草的餵養,使我得飽足,得成長。滕牧師:謝謝您。 當我決心離開多人冀盼能擠身進去的學府,願意對神的呼召作出順命的回應時,是您的體諒,接納和鼓勵,使我能看清楚神的心意。也是您幫助我去排除周遭的難處,並陪同我渡過「三號風球」高掛的怒海,踏進神學院去接受操練與造就。您不單是我的好牧者,您更是我的「良師」。每一堂課,您都是那麼的認眞和執著,將聖經中的每一字每一句,給同學們清楚的講解和教導。我不但能從您口中去學習明白神的話,更能從您生命的傾注中去學習事奉主應有的品質與態度。 滕牧師:謝謝您。 在我背後的事奉中,難免經歷困擾,疑惑的苦困。但您一而再的給予我個別的指導和輔導,使我得扶持免跌倒。猶記孤單無助的留學生涯,只有您這位比誰都忙碌的導師,不止一次抽空給我寫信,提醒我再進修的目的,也讓我知除了神以外,還有人關心和代禱。您對人的個別關顧情懷,給我留下美好榜樣。 我深信,我今日所擁有的一切,都是神的恩才成的。但我也深知,在我生命中,有一位好牧者,他牧養我,教導我,眷顧我,使我漸得豐盛的生命,這是何等的寶貝和福氣。
作者:黃碩然
原載於《滕近輝牧師伉儷榮休感恩會特刊》,1987年6月28日,頁5。
滕牧師:謝謝您。
記憶中學畢業前的一年,我被同學帶到北宣家您在崇拜時傳講「受苦僕人」的信息,觸動了我的心弦,叫我決意脫離一切的阻礙,接受在十架上為我的罪被釘受死的耶穌救主。在考問心事時,您陪伴我們四個將接受浸禮的少年人流淚認罪的情景,至今仍時刻浮現在我眼前。多年來,我持續地得到從您心靈深處生發出來的油綠青草的餵養,使我得飽足,得成長。滕牧師:謝謝您。
當我決心離開多人冀盼能擠身進去的學府,願意對神的呼召作出順命的回應時,是您的體諒,接納和鼓勵,使我能看清楚神的心意。也是您幫助我去排除周遭的難處,並陪同我渡過「三號風球」高掛的怒海,踏進神學院去接受操練與造就。您不單是我的好牧者,您更是我的「良師」。每一堂課,您都是那麼的認眞和執著,將聖經中的每一字每一句,給同學們清楚的講解和教導。我不但能從您口中去學習明白神的話,更能從您生命的傾注中去學習事奉主應有的品質與態度。
滕牧師:謝謝您。
在我背後的事奉中,難免經歷困擾,疑惑的苦困。但您一而再的給予我個別的指導和輔導,使我得扶持免跌倒。猶記孤單無助的留學生涯,只有您這位比誰都忙碌的導師,不止一次抽空給我寫信,提醒我再進修的目的,也讓我知除了神以外,還有人關心和代禱。您對人的個別關顧情懷,給我留下美好榜樣。
我深信,我今日所擁有的一切,都是神的恩才成的。但我也深知,在我生命中,有一位好牧者,他牧養我,教導我,眷顧我,使我漸得豐盛的生命,這是何等的寶貝和福氣。
我的屬靈父親、良牧
作者:陳永標
原載於《滕近輝牧師伉儷榮休感恩會特刊》,1987年6月28日,頁5。
作者:陳永標原載於《滕近輝牧師伉儷榮休感恩會特刊》,1987年6月28日,頁5。 滕牧師不單是我屬靈的父親,也是我的良牧。在過去二十六年中,他一直影響着我的人生,從信主到在真道上成長,他的信息與生活的見證都在我身上起了一定的作用。 他確是一位全所有奉獻的牧者。很多時候早上五時許醒來,見他已在預備講章或寫稿。每次應邀出外講道回港後,他都立刻工作,從不為自己留下少許時間休息,以適應時差(也不能不佩服他的魄力),有時週六晚上才回港;明天週日竟負責三,四次講道。有一次盲腸炎,因未能及早發覺,盲腸破了,引致腹膜炎,幾乎致命,但他只休息了很短的時間,就回復正常工作。他很少在北宣講十一奉獻的信息,但他以身作則作超過十一的奉獻,宣道會的薪酬是偏低的(特別是早期),但他會以教會有需要而婉拒執事會加薪的決議。 他雖然這樣忙,但卻沒有忽略家庭的生活。對師母及兒子們的愛護,可從生活中流露出來。廿多年前,當我與他的家庭同住一房子的時候,深感到他的兒子們對他既敬且愛,真是一位模範的父親。記得他在北宣事奉銀禧感恩會上會說師母是一個滿分的妻子。 因此滕牧師不單是信徒屬靈的典範,也是我們為人丈夫與父親所學習的榜樣。
作者:陳永標
原載於《滕近輝牧師伉儷榮休感恩會特刊》,1987年6月28日,頁5。
滕牧師不單是我屬靈的父親,也是我的良牧。在過去二十六年中,他一直影響着我的人生,從信主到在真道上成長,他的信息與生活的見證都在我身上起了一定的作用。
他確是一位全所有奉獻的牧者。很多時候早上五時許醒來,見他已在預備講章或寫稿。每次應邀出外講道回港後,他都立刻工作,從不為自己留下少許時間休息,以適應時差(也不能不佩服他的魄力),有時週六晚上才回港;明天週日竟負責三,四次講道。有一次盲腸炎,因未能及早發覺,盲腸破了,引致腹膜炎,幾乎致命,但他只休息了很短的時間,就回復正常工作。他很少在北宣講十一奉獻的信息,但他以身作則作超過十一的奉獻,宣道會的薪酬是偏低的(特別是早期),但他會以教會有需要而婉拒執事會加薪的決議。
他雖然這樣忙,但卻沒有忽略家庭的生活。對師母及兒子們的愛護,可從生活中流露出來。廿多年前,當我與他的家庭同住一房子的時候,深感到他的兒子們對他既敬且愛,真是一位模範的父親。記得他在北宣事奉銀禧感恩會上會說師母是一個滿分的妻子。
因此滕牧師不單是信徒屬靈的典範,也是我們為人丈夫與父親所學習的榜樣。
忠心推動差傳事工的牧者
作者:李佳音
原載於《滕近輝牧師伉儷榮休感恩會特刊》,1987年6月28日,頁4。
作者:李佳音原載於《滕近輝牧師伉儷榮休感恩會特刊》,1987年6月28日,頁4。 「謙和、渾厚、溫文、爾雅」這是二十三年前我在馬寶道「北宣」第一次訪晤滕牧師時所獲得的深刻印象。在滕牧師的鼓勵之下,我加入了「北宣」的事奉行列,在二十多年的事奉中,從牧師身上學習到許多屬靈的功課。 滕牧師在「北宣」」力倡差傳事奉,一九六二年開始差派宣教士前往印尼蘇北進行開荒工作。一九七七年十二月五日勝牧師與師母曾往印尼西加里曼丹事奉一年,這是華人教會領袖以身作則的宣教事奉,使人深深體會到滕牧師激勵青年人獻身為宣教士的苦心!對於「北宣」會友這是最實際的差傳教育,此外亦使香港各教會許多青年人領悟普世宣教的責任,而且深深受到激勵。 滕牧師擔任香港差傳事工聯會主席以及香港中華宣道會海外佈道會主席,十多年來,貢獻良多。記得他前往印尼西加擔任宣教士之前會經表示盼望將來有數以百計的華人宣教士走上宣教行列,將福音帶往天涯地角。今日「北宣」會友已有三位獻身成為宣教士前往海外工場事奉,此外香港亦有更多青年人獻身為宜教士被差派往海外傳福音,相信一向推動差傳事工不遺餘力的滕牧師內心亦必深感欣慰。
作者:李佳音
原載於《滕近輝牧師伉儷榮休感恩會特刊》,1987年6月28日,頁4。
「謙和、渾厚、溫文、爾雅」這是二十三年前我在馬寶道「北宣」第一次訪晤滕牧師時所獲得的深刻印象。在滕牧師的鼓勵之下,我加入了「北宣」的事奉行列,在二十多年的事奉中,從牧師身上學習到許多屬靈的功課。
滕牧師在「北宣」」力倡差傳事奉,一九六二年開始差派宣教士前往印尼蘇北進行開荒工作。一九七七年十二月五日勝牧師與師母曾往印尼西加里曼丹事奉一年,這是華人教會領袖以身作則的宣教事奉,使人深深體會到滕牧師激勵青年人獻身為宣教士的苦心!對於「北宣」會友這是最實際的差傳教育,此外亦使香港各教會許多青年人領悟普世宣教的責任,而且深深受到激勵。
滕牧師擔任香港差傳事工聯會主席以及香港中華宣道會海外佈道會主席,十多年來,貢獻良多。記得他前往印尼西加擔任宣教士之前會經表示盼望將來有數以百計的華人宣教士走上宣教行列,將福音帶往天涯地角。今日「北宣」會友已有三位獻身成為宣教士前往海外工場事奉,此外香港亦有更多青年人獻身為宜教士被差派往海外傳福音,相信一向推動差傳事工不遺餘力的滕牧師內心亦必深感欣慰。
流奶與蜜的牧師
作者:鄔苗根
原載於《滕近輝牧師伉儷榮休感恩會特刊》,1987年6月28日,頁4。
作者:鄔苗根原載於《滕近輝牧師伉儷榮休感恩會特刊》,1987年6月28日,頁4。 我在北宣長大,聽滕牧師講道算起來超過一千次了,從我開始明白所聽的道這二十年來,我覺得滕牧師講道的內容能夠與生活相結合,一點也不沉悶,我常常都得到提醒。聖經馬太福音說:「荊棘上豈能摘葡萄呢?蒺藜裏豈能摘無花果呢?」生命如何,果子也如何,這是永遠不變的定律。在舊約裏神帶領以色列人進入應許之地,當時迦南地被形容為「流奶與蜜」之地,我借用唐崇榮牧師一次在北宣講道的一句話:「北宣的牧師是流奶與蜜的牧師。」另一次聽已故基督精兵聖樂團創辦人之一歐陽廣賀先生講話,他說當他和牧師商量要借北宣地方,作為聖樂團每星期詩之用,牧師對他說:「你們借用北宣的地方,會給北宣帶來福氣。」這種屬靈的眼光和心胸,也是令人佩服的。 滕牧師要退休了,我相信牧師只是在北宣「主任牧師」的崗位上退休,我也相信主要在以後的日子繼續使用滕牧師,讓其他地方更多弟兄姊妹能得到幫助。最後我要說一句:「滕牧師,謝謝你。」
作者:鄔苗根
原載於《滕近輝牧師伉儷榮休感恩會特刊》,1987年6月28日,頁4。
我在北宣長大,聽滕牧師講道算起來超過一千次了,從我開始明白所聽的道這二十年來,我覺得滕牧師講道的內容能夠與生活相結合,一點也不沉悶,我常常都得到提醒。聖經馬太福音說:「荊棘上豈能摘葡萄呢?蒺藜裏豈能摘無花果呢?」生命如何,果子也如何,這是永遠不變的定律。在舊約裏神帶領以色列人進入應許之地,當時迦南地被形容為「流奶與蜜」之地,我借用唐崇榮牧師一次在北宣講道的一句話:「北宣的牧師是流奶與蜜的牧師。」另一次聽已故基督精兵聖樂團創辦人之一歐陽廣賀先生講話,他說當他和牧師商量要借北宣地方,作為聖樂團每星期詩之用,牧師對他說:「你們借用北宣的地方,會給北宣帶來福氣。」這種屬靈的眼光和心胸,也是令人佩服的。
滕牧師要退休了,我相信牧師只是在北宣「主任牧師」的崗位上退休,我也相信主要在以後的日子繼續使用滕牧師,讓其他地方更多弟兄姊妹能得到幫助。最後我要說一句:「滕牧師,謝謝你。」
我的良師、導師和同工
作者:胡欽
原載於《滕近輝牧師伉儷榮休感恩會特刊》,1987年6月28日,頁4。
作者:胡欽原載於《滕近輝牧師伉儷榮休感恩會特刊》,1987年6月28日,頁4。 我認識牧師有卅四年之久,這些歲月中;在建道他是我的良師,五六年回到北宣事奉,他是我的導師,五七年起他是我的同工,直到如今。牧師對主的事奉“靜”與“動”,生活方式,處事待人,在我看來,均超乎常人,令我敬佩讚嘆!他是真基督徒,主的忠僕,肉身成道,活在我們中間,作羣羊的好榜樣。 我與他同工卅年之久,看在眼內,存在心裏,略提幾句,你與我一同向主獻上感恩: 在主前:我與他同住過一段時間,見到他每天早上三,四點鐘起身禱告、讀經、默想,我明白了他充沛靈力的來源。 在人前:態度謙讓,言語柔慎,樂意助人,善用主道,勉勵了許多人行在主的路上。雖有人來意不善,他用嚴肅的態度,回報一祝福。 事奉上:在他看來事奉的工作不分大小,他都盡力而為,善用時間,不推卸從各方面來的機會,事奉主。至於事奉的果效,有目共睹。 記得一件小事:北宣在五八至六〇年代,購堂分期付款常見赤字,牧師日間教神學,晚上不動聲色,帶着疲倦輭弱的身體,默默的翻譯每日讀經釋義,一連五個通宵,收來稿費補上教會不足。他這一份為主的心意,到如今還在震撼我的心底。 發現一件奇事:我與他卅年共處同工,見他日以繼夜,為主負軛,但在他的生活字典裏,態度表現中,聲音表達裡,我查不到的字:“忙” 、“急” 、“怨” 、“恨”。只有主自己。 父神將滕牧師安排在北宣事奉,帶領牧養我們在主裏成長。我們應該一同向主獻上感恩。向主僕牧師說一聲,謝謝。
作者:胡欽
原載於《滕近輝牧師伉儷榮休感恩會特刊》,1987年6月28日,頁4。
我認識牧師有卅四年之久,這些歲月中;在建道他是我的良師,五六年回到北宣事奉,他是我的導師,五七年起他是我的同工,直到如今。牧師對主的事奉“靜”與“動”,生活方式,處事待人,在我看來,均超乎常人,令我敬佩讚嘆!他是真基督徒,主的忠僕,肉身成道,活在我們中間,作羣羊的好榜樣。
我與他同工卅年之久,看在眼內,存在心裏,略提幾句,你與我一同向主獻上感恩:
在主前:我與他同住過一段時間,見到他每天早上三,四點鐘起身禱告、讀經、默想,我明白了他充沛靈力的來源。
在人前:態度謙讓,言語柔慎,樂意助人,善用主道,勉勵了許多人行在主的路上。雖有人來意不善,他用嚴肅的態度,回報一祝福。
事奉上:在他看來事奉的工作不分大小,他都盡力而為,善用時間,不推卸從各方面來的機會,事奉主。至於事奉的果效,有目共睹。
記得一件小事:北宣在五八至六〇年代,購堂分期付款常見赤字,牧師日間教神學,晚上不動聲色,帶着疲倦輭弱的身體,默默的翻譯每日讀經釋義,一連五個通宵,收來稿費補上教會不足。他這一份為主的心意,到如今還在震撼我的心底。
發現一件奇事:我與他卅年共處同工,見他日以繼夜,為主負軛,但在他的生活字典裏,態度表現中,聲音表達裡,我查不到的字:“忙” 、“急” 、“怨” 、“恨”。只有主自己。
父神將滕牧師安排在北宣事奉,帶領牧養我們在主裏成長。我們應該一同向主獻上感恩。向主僕牧師說一聲,謝謝。
臨別
作者:滕近輝
原載於《滕近輝牧師伉儷榮休感恩會特刊》,1987年6月28日,頁1。
作者:滕近輝原載於《滕近輝牧師伉儷榮休感恩會特刊》,1987年6月28日,頁1。 今天,我對「依依不捨」有了新的感受。 要離開相聚了三十年的「北宣家」,是我不敢想的一件事。這裏有我三十年的生命痕跡。要放下我和同工們及弟兄姊妹們所共同建立起來的工作,激起內心深處不息的漣漪。感恩中帶着驅不盡的惆悵。我在這裏向主獻上了最好的年華來時是三十幾歲的小夥子,現在是「老牧師」行伍中的一份子。我在這裏笑過、哭過、夢過、流淚祈禱過、徹夜不眠過、歌唱過、奮鬥過、呼喊過、發現過自己許多的弱點,經歷過主數不清的恩惠與憐憫……這一切都烙在我的生命上。而於今——要離別了。 在這起伏的心情中,我要留下幾句心裏的話: 「永不減弱北宣的脈搏——傳福音。」 「永不忘記北宣的金箴——施比受更為有福。」 「永不離開北宣的動力寶——信心的祈禱。」 「永不損傷北宣的福鏈——合而為一的心。」 「永不背棄北宣的立場——純正的信仰,建於無誤的聖經上。」 「永不降低北宣的標準——成聖的生活。」 「永不失落北宣的異象——胸懷世界。」
作者:滕近輝
原載於《滕近輝牧師伉儷榮休感恩會特刊》,1987年6月28日,頁1。
今天,我對「依依不捨」有了新的感受。
要離開相聚了三十年的「北宣家」,是我不敢想的一件事。這裏有我三十年的生命痕跡。要放下我和同工們及弟兄姊妹們所共同建立起來的工作,激起內心深處不息的漣漪。感恩中帶着驅不盡的惆悵。我在這裏向主獻上了最好的年華來時是三十幾歲的小夥子,現在是「老牧師」行伍中的一份子。我在這裏笑過、哭過、夢過、流淚祈禱過、徹夜不眠過、歌唱過、奮鬥過、呼喊過、發現過自己許多的弱點,經歷過主數不清的恩惠與憐憫……這一切都烙在我的生命上。而於今——要離別了。
在這起伏的心情中,我要留下幾句心裏的話:
「永不減弱北宣的脈搏——傳福音。」
「永不忘記北宣的金箴——施比受更為有福。」
「永不離開北宣的動力寶——信心的祈禱。」
「永不損傷北宣的福鏈——合而為一的心。」
「永不背棄北宣的立場——純正的信仰,建於無誤的聖經上。」
「永不降低北宣的標準——成聖的生活。」
「永不失落北宣的異象——胸懷世界。」
大使命的心路歷程
原載於《宣教情》15期,1998年春,頁1。
聖經歷史是一個使命的歷史,以亞伯拉罕為開始。
原載於《宣教情》15期,1998年春,頁1。
在大使命的實踐過程中,每一間教會和每一個基督徒都需要經過下述的心路歷程:
(一)從亞伯蘭到亞伯拉罕(創17:4-5)
亞伯拉罕原來的名字是亞伯蘭(意即「崇高的父」),但是神為他改名為亞伯拉罕(意即「多國之父」),因為「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創12:3)。「崇高的父」是一很好的名字,但只是獨善其身而已,與他人無關無益;但是「多國的父」卻是賜福的器皿,使普世蒙恩。每一位華人基督徒都應該有這一種心態的轉變和學習的過程。不然就永遠是內向的基督徒,不能把福音傳遍世界。
(二)從變像山到加利利山
基督的三位使徒在「變像山」上親眼看見主耶穌改變形像,顯出祂神性的榮耀(太17:1-5)。這是何等的福份!他們對基督有了更深的認識,在他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彼後1:17-18)。後來復活的主在加利利山上向使徒們顯現,把大使命賜給他們:「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太28:16-20)。他們認識基督的神性榮耀長進到接受普世傳福音的託付。在他們接受託付的同時,也接受了應許:大使命成功的保証——「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20)。
(三)從耶路撒冷到安提阿
耶路撒冷的教會日漸興旺,但是他們只在本城傳福音,直到後來神讓逼迫臨到他們,他們才向四面逃散,同時把福音傳開(徒8:1,4)。當安提阿教會建立起來,信徒們才在保羅和巴拿巴的帶領之下,按聖靈的運動與帶領協力推動差傳事工,把他們最好的人差派出去,向更遠的地區傳福音。
如果福音一直停留在耶路撒冷,大使命就不能實現。很明顯的安提阿教會代了耶路撒冷的教會,成為神工作的中心。從耶路撒冷型轉變為安提阿型。這是重要的心路歷程。
(四)從庇推尼到腓立比(徒16:3)
保羅與西拉原想在小亞細亞繼續工作下去計劃往北方的庇推尼去,此時他們被聖靈攔阻,然後引導他們越過亞洲進入歐洲傳福音第一站就是腓立比。從無福音事工進入新時期:向全世界進軍。
保羅在亞洲時,已經不傳向猶太人傳福音,但是進入歐洲以後更多向外族人傳福音,於是福音事工更加萬,他奠定了大使命的百世策略。
今天,華人教會差傳工作也是從向海外華人傳福音入手,漸向萬族展開。
大使命的價值觀
原載於《宣教情》14期,1998年2月,頁1。
聖經歷史是一個使命的歷史,以亞伯拉罕為開始。
原載於《宣教情》14期,1998年2月,頁1。
一個人認為什麼最有價值,他就會竭力去追求它,完成它,把它放在人生的首位上。照樣,一個基督徒對大使命的價值觀,也會決定他對大使命的行動。
讓我們看看聖經對大使命的價值觀:
(一)大使命是聖經中的三大命令之一:
1﹒愛神:“你們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們的神。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太22:37,38)
2﹒新命令:“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約13:34)
3﹒大使命:“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太28:19)
這三條命令都是我們必須遵守的。
(二)大使命是神的心:“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求主幫助我們摸到神的心,也讓祂摸到我們的心。
(三)大使命是聖靈降臨最重要的目的——“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証。”(徒1:8)
(四)大使命是全部聖經中心信息——它貫串全部聖經,從創世記直到啟示錄。創世記內救恩歷史一開始,神就把這信息告訴亞伯拉罕(創12:2-3,22:18):神要藉著他和他的後裔,使地上萬國蒙福得救。“後裔”二字包括主耶穌,以色列人和基督徒在內(加3:16,7)。其中以主耶穌為主,但也包括另二者在內,因為神要用他們作器皿,把福音傳遍世界。以色列人失敗了,基督徒不可失敗。
主耶穌在啟示錄裡面三次提到大使命(啟3:8,14:15-16,22:17)。
(五)大使命的價值就是人靈魂的價值——主耶穌說:“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人還能拿什麼換生命呢?”(太16:26)。大使命就是拯救靈魂的工作,比一切更重要。主自己就是為了這目的而犧牲了祂的生命在十字架上。靈魂的果子是“永存”的果子(約15:16)。
(六)大使命的使者將獲得永遠榮耀——“那引領多人歸義的要發光如星,直到永遠”(但12:3)。
(七)宣教士的腳蹤何等佳美——“報福音傳喜信的人,他們的腳蹤何等佳美!”(羅10:15)。這是神最欣賞的。
(八)大使命是建立神普世國度的必要條件——“你們要先求神的國和祂的義”(太6:33)。這是優先次序。
(九)大使命與主的再來結合為一——“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然後末期(主再來)才來到”(太24:14)。
讓我們不要把大使命變成小使命。
『短期宣教』價值評估
原載於《宣教情》13期,1997年9月,頁1。
聖經歷史是一個使命的歷史,以亞伯拉罕為開始。
原載於《宣教情》13期,1997年9月,頁1。
短期宣教的聖經根據
在摩西的律法中,有關於「拿細耳人」的條例(民六1-12)。任何一個以色列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決定在任何的一段時間裡面,把自己獻給神,離俗「歸神為聖」作拿細耳人。時間的長短由自己決定,滿期以後即恢復原來身份。照樣,任何一個信徒都可以把自己人生的一段時間來獻給神,專職作宣教士,或在本地福音工作。
短期宣教簡史
西方的短期宣教制度,於四五十年前已經開始。美國聯合長老會首先發動。六十年代中,數大宗派跟隨其後。同時,美國兩大福音信仰的差會聯合會(IFMA,EFMA),也因長期宣教士缺少而接納短期宣教士。世界各地政局動盪,新興國家對歐美宣教士入境諸多限制,共產政權擴張等,諸如此類的因素,促使西方差會重新檢討宣教士的差遣方式。同時,美國政府所發動的「和平使團」(Peace Corps)服務計劃,成績卓著,頗受各國歡迎,也引起差會領袖們的再思。於是,多姿多彩的短期宣教方式逐漸誕生。
北美短期宣教士的總數,超過一萬八千。
短期宣教士的貢獻
綜合西方與東方的情況來講,短期宣教士顯然有下列各種貢獻:
1﹒短期宣教的方式,對於華人教會而言,已成為今日福音運動所產生之屬靈熱能的出口之一。那些參與此類事工的傳道人與青年弟兄姊妹們,在實際工作的經歷中,見證的心志與熱誠獲得挑旺,然後將差傳事工的負擔與異象帶回自己的教會裡面,影響全體會眾,加強差傳動力。
2﹒根據西方差傳學者的統計,短期宣教士(二年以上者)當中,有20%轉為長期宣教士。而那些四年以上的短期宣教士當中,竟有一半轉為長期宣教士。由此可見,短期宣教制度對差傳事工,確有貢獻。
西方的短期宣教士約有下列數種:
1﹒教育宣教士—在基督教背景的大專學院裡面任教,有些講師是以宣教士的精神工作的。他們工作的時間由一年至三年不等。
2﹒已經退休的工作者—他們已經到了退休的年齡(或提早數年退休),利用餘下光陰義務為差會工作。或作秘書,或任庶務員,或教書等。
3﹒神學教育工作者—他們利用「安息年」到第三世界的神學院裡面去授課,或半年或一年,這一種方式越來越流行。一方面,他們可以獲取國外工作經驗,另一方面,也有所貢獻,一舉兩得。
4﹒巡迴訓練講座—西方某些機構,有感於第三世界各國教會在人才訓練方面的廣大需要,就聘請專門人才週遊各地,舉行訓練班。
5﹒暑期工作隊—西方各宗派相繼發動暑期宣教與服務工作,鼓勵大學生參加。例如宣道會每年暑期都有很多青年,從北美外出,協助各國的工作。
宣道會西差會的反應
在這樣一個多變的時代中,宣道會西差會採取什麼立場呢?直至今日,當局仍盡力保持長期宣教士的制度,配以「青年使團」。因為他們認為短期宣教制度,可能成為青年人逃避神呼召他們終身作宣教士的藉口與橋樑。短期宣教制度可能在長期的作用上,成為宣教事工的致命打擊。雖然真正結果尚待時間證明,但他們寧願採取謹愼態度與路線。
華人宣道會是否適於短期宣教制度的實施?
本會可以試行雙管齊下的策略。一方面將工作重點放在長期宣教士身上,盡量教導並鼓勵青年弟兄姊妹毫無保留的獻身,終生作宣教士;另一方面,如果發現合用的宣教人才,也可以按照其當時的感動,幫助他們走上宣教事奉第一步,而將以後道路交在主手中。總之,我們在這開創的階段之中,應憑著信心,使用各種方式把福音迅速傳開!主會一步一步的引導我們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