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禧:恩典的串珠
原載於《宣道北角堂五十週年紀念特刊》,頁92。
原載於《宣道北角堂五十週年紀念特刊》,頁92。 在這金禧之慶的時刻,讓我一粒一粒的數算這些寶貴的恩典之珠。是的,都是恩典! 珠一: 一群祈禱讚美的老太太們,從上海逃難來港,聚居北角。每次聚在一起就發出祈禱與讚美之聲,獲得父神豐富恩典的回應。這是我對北宣最早的印象。 珠二: 逼遷的恩典——五七年我加入北宣事奉的行列,當時租用下一間鋪位作聚會之用。業主通知加租一倍逼遷,結果引致購堂之舉。 珠三: 每年年底的通宵祈禱會蒙神垂聽悅納,恩典與日俱增。 珠四: 面對購買堂址之舉,教會苦無首期付款,此時教會暫在附近租用幼稚園聚會,會眾坐在幼稚園的小凳子上,學習謙卑的功課。神感動劉福群牧師願意動用他的積蓄,作為首期付款,購買附近馬寶道一座大廈七樓的兩個單位,合共一千二百餘呎。教會用九百呎,其餘三百呎作為傳道人兩家的住處(滕牧師一家四口,黎姑娘一家二口,都用雙架床),胡欽同工則住堂內間出的一間小室內。劉牧師自願開設主日早堂英語崇拜,午堂是華語聚會,由我負責。迅即增至四百人聚會(英語150,華語250)。 珠五: 六七年香港動亂樓價大跌,使北宣獲得英皇道購買堂址的良機。可容五、六百人聚會,不久坐滿,增加一堂聚會,並一直維持主日晚堂。至八十年代,聚會人數達一千四百人。 珠六: 北宣在六十年代初期,開始推動差傳事工,差出宣教士。宣道會其他堂會亦先後推動差傳事工,最後組成宣道聯合差會,差派宣教士往十餘國家傳福音。 珠七: 北宣執事會心胸廣闊,不但關心本堂事工,也贊助福音機構與神學院事工。每年經費之中,三分之二為堂外事工。 珠八: 北宣先後建立了十餘間的分堂。在建立的過程中,會友組成佈道隊往新區協助事工。今日這些堂會皆有其發展。早期本堂與各分堂每年舉行兩次聯合浸禮,數百人加入教會,年年如此。 珠九: 我由七四年開始,兼任中國神學研究院義務院長,及在建道神學院任教。北宣歷年來進入神學院受造就的會友,超過一百人。 珠十: 我在八七年退休時,神奇妙的引導會友蕭壽華弟兄加入本堂事奉。神大大使用他,使北宣踏入新的迅速發展時期,購置新堂址,事工突飛猛進,主日有九堂崇拜,總人數達四千多人。 奇珠: 胡欽牧師得主引導,組成基金會,傾力在中國安徽等地協助建築二百餘所禮拜堂、培訓中心及學校。他每年多次在國內奔跑,有重大貢獻,是一朵奇葩。 是的,都是恩典。
原載於《宣道北角堂五十週年紀念特刊》,頁92。
在這金禧之慶的時刻,讓我一粒一粒的數算這些寶貴的恩典之珠。是的,都是恩典!
珠一:
一群祈禱讚美的老太太們,從上海逃難來港,聚居北角。每次聚在一起就發出祈禱與讚美之聲,獲得父神豐富恩典的回應。這是我對北宣最早的印象。
珠二:
逼遷的恩典——五七年我加入北宣事奉的行列,當時租用下一間鋪位作聚會之用。業主通知加租一倍逼遷,結果引致購堂之舉。
珠三:
每年年底的通宵祈禱會蒙神垂聽悅納,恩典與日俱增。
珠四:
面對購買堂址之舉,教會苦無首期付款,此時教會暫在附近租用幼稚園聚會,會眾坐在幼稚園的小凳子上,學習謙卑的功課。神感動劉福群牧師願意動用他的積蓄,作為首期付款,購買附近馬寶道一座大廈七樓的兩個單位,合共一千二百餘呎。教會用九百呎,其餘三百呎作為傳道人兩家的住處(滕牧師一家四口,黎姑娘一家二口,都用雙架床),胡欽同工則住堂內間出的一間小室內。劉牧師自願開設主日早堂英語崇拜,午堂是華語聚會,由我負責。迅即增至四百人聚會(英語150,華語250)。
珠五:
六七年香港動亂樓價大跌,使北宣獲得英皇道購買堂址的良機。可容五、六百人聚會,不久坐滿,增加一堂聚會,並一直維持主日晚堂。至八十年代,聚會人數達一千四百人。
珠六:
北宣在六十年代初期,開始推動差傳事工,差出宣教士。宣道會其他堂會亦先後推動差傳事工,最後組成宣道聯合差會,差派宣教士往十餘國家傳福音。
珠七:
北宣執事會心胸廣闊,不但關心本堂事工,也贊助福音機構與神學院事工。每年經費之中,三分之二為堂外事工。
珠八:
北宣先後建立了十餘間的分堂。在建立的過程中,會友組成佈道隊往新區協助事工。今日這些堂會皆有其發展。早期本堂與各分堂每年舉行兩次聯合浸禮,數百人加入教會,年年如此。
珠九:
我由七四年開始,兼任中國神學研究院義務院長,及在建道神學院任教。北宣歷年來進入神學院受造就的會友,超過一百人。
珠十:
我在八七年退休時,神奇妙的引導會友蕭壽華弟兄加入本堂事奉。神大大使用他,使北宣踏入新的迅速發展時期,購置新堂址,事工突飛猛進,主日有九堂崇拜,總人數達四千多人。
奇珠:
胡欽牧師得主引導,組成基金會,傾力在中國安徽等地協助建築二百餘所禮拜堂、培訓中心及學校。他每年多次在國內奔跑,有重大貢獻,是一朵奇葩。
是的,都是恩典。
迦勒精神——心志不渝四十五載
原載於《宣道北角堂四十五週年紀念特刊》,頁3。
原載於《宣道北角堂四十五週年紀念特刊》,頁3。 約書亞記十四章六至十五節(參閱民數記十三、十章) 感謝神帶領北宣行在祂的道路上四十五年,愈走愈光明。力上加力,恩上加恩。讓我們在這記念的日子,以迦勒精神來彼此勉勵。 在這一段文裡面,我們發現勒精神寶貴內容: 1. 神為迦勒作見證(第六節,參閱民14:24) 神向摩西為迦勒作見證說:「惟獨我的僕人迦勒,因他另有一個心志」。「惟獨」與「另有」四字把迦勒從一般以色列人中分別出來。他是一個與眾不同的人,他沒有被一般人的心態同化,當其他的探子因無信心而向以色列報惡訊的時候,他與約書亞獨排眾議,持定信心,傳達喜訊。因此神把他們二人帶進應許美地。迦勒是因信領受應許的見證人之一。 2. 迦勒「專心」跟從神(第八、九、十四節) 這三節經文三次到提到迦勒「專心跟從耶和華」。「專心」是迦勒的標誌。專心產生人生的焦點,而焦點永遠產生能力。凡是有焦點的人都是有成就的人,他們鍥而不捨的奔向成功。 3. 迦勒長期保持信心的動力:四十五年 短期的堅持並不太難,但是長期心志不渝卻極為難能可貴。「若不灰心,到了時候就必收成」(加6:9)。 4. 迦勒保持「強壯」(第十一節) 迦勒在八十五歲時仍然保持四十歲時的強壯。這持久的強壯至少有兩因素:一是心志影響體力,二是保持「爭戰」與活動(「出入」)。願北宣在四十五歲,仍然保持屬靈的活力:「向著標竿直跑」(腓3:14)。 5. 迦勒以信心的眼光看強敵(第十二節) 迦勒眼前呈現兩種景象: (1)「亞衲族人」——高大兇猛令人懼怕(民13:33)。 (2)「寬大堅固的城」——可成為豐富的產業。 迦勒的眼光集中於目標的價值上,因而以信心去面對敵人,發出呼聲:「那是極美之地」,「我們足能得勝」(民13:30,14:7)。這是他四十五年前的呼聲,今日如何?他在四十五年後仍說:「我就把他們趕出去。」(書14:12) 6. 迦勒獲得美地:希伯崙(第十四、十五節) 迦勒把希伯崙美地從「最尊大」的敵人亞巴手中奪取過來引致「國中太平」。 7. 迦勒蒙祝福(第十三節) 他成為後世千萬基督徒的榜樣與激勵,也恰是北宣四十五週年紀念中的祝福。
原載於《宣道北角堂四十五週年紀念特刊》,頁3。
約書亞記十四章六至十五節(參閱民數記十三、十章)
感謝神帶領北宣行在祂的道路上四十五年,愈走愈光明。力上加力,恩上加恩。讓我們在這記念的日子,以迦勒精神來彼此勉勵。
在這一段文裡面,我們發現勒精神寶貴內容:
1. 神為迦勒作見證(第六節,參閱民14:24)
神向摩西為迦勒作見證說:「惟獨我的僕人迦勒,因他另有一個心志」。「惟獨」與「另有」四字把迦勒從一般以色列人中分別出來。他是一個與眾不同的人,他沒有被一般人的心態同化,當其他的探子因無信心而向以色列報惡訊的時候,他與約書亞獨排眾議,持定信心,傳達喜訊。因此神把他們二人帶進應許美地。迦勒是因信領受應許的見證人之一。
2. 迦勒「專心」跟從神(第八、九、十四節)
這三節經文三次到提到迦勒「專心跟從耶和華」。「專心」是迦勒的標誌。專心產生人生的焦點,而焦點永遠產生能力。凡是有焦點的人都是有成就的人,他們鍥而不捨的奔向成功。
3. 迦勒長期保持信心的動力:四十五年
短期的堅持並不太難,但是長期心志不渝卻極為難能可貴。「若不灰心,到了時候就必收成」(加6:9)。
4. 迦勒保持「強壯」(第十一節)
迦勒在八十五歲時仍然保持四十歲時的強壯。這持久的強壯至少有兩因素:一是心志影響體力,二是保持「爭戰」與活動(「出入」)。願北宣在四十五歲,仍然保持屬靈的活力:「向著標竿直跑」(腓3:14)。
5. 迦勒以信心的眼光看強敵(第十二節)
迦勒眼前呈現兩種景象:
(1)「亞衲族人」——高大兇猛令人懼怕(民13:33)。
(2)「寬大堅固的城」——可成為豐富的產業。
迦勒的眼光集中於目標的價值上,因而以信心去面對敵人,發出呼聲:「那是極美之地」,「我們足能得勝」(民13:30,14:7)。這是他四十五年前的呼聲,今日如何?他在四十五年後仍說:「我就把他們趕出去。」(書14:12)
6. 迦勒獲得美地:希伯崙(第十四、十五節)
迦勒把希伯崙美地從「最尊大」的敵人亞巴手中奪取過來引致「國中太平」。
7. 迦勒蒙祝福(第十三節)
他成為後世千萬基督徒的榜樣與激勵,也恰是北宣四十五週年紀念中的祝福。
「四十」的象徵意義
原載於《宣道北角堂四十週年紀念特刊》,頁4。
原載於《宣道北角堂四十週年紀念特刊》,頁4。 在聖經中,「四十」這一個數字具有明顯的象徵意義:完全的試驗與証實。例如主耶穌在曠野受魔鬼的試探四十天,經過了充份的考驗,又完全証實了祂的勝利;祂死後復活,向門徒顯現四十天之久,充份証明祂勝過了死亡、撒但及罪惡的權勢;摩西派十二探子到迦南去偵察實況四十天,結果証明神的應許是真實的;以色列人在曠野四十年,証實了神的供應:「這四十年耶和華你的神常與你同在,故此你一無所缺」(申2:7) 「四十」對北角宣道會來說,也有同樣的寶貴意義:四十年來神的豐盛恩典在北宣身上清楚証明出來,讓我用五個「四十」來數算神的恩典。 五個「四十」 第一個「四十」:北宣開始時約有四、五十人聚會,而今日已近二千人出席主日崇拜,恰四十培。 第二個「四十」:北宣開始時的會址約有建築面積七百呎,而今日新堂有二萬八千呎。 第三個「四十」:北宣的工作是以佈道隊開始的,隊員三、四人,而四十年來鄑北宣會友中讀神學的約百四、五十人。 第四個「四十」:北宣以一間教會開始,而今日北宣所設立的分堂、分堂的分堂、以及宣教士所設立或主持的堂會,約有四十間(包括本堂會在內)。 第五個「四十」:北宣由一九六二年開始差遣第一位宣教士往五大洲工作(亞、南美、非、澳、歐)。本年度差傳預算是三百零二萬元。 前瞻 我相信北宣的同工與會友們必會繼續牢記「施比受更為有福」的經訓,奔跑前要的道路,在進入新當之後,成為更大的福渠,使更多人蒙恩。求主興起更多愛主的弟兄姊妹,熱心事奉,同心合意的興旺福音,也渴慕追求那更深更高的靈命。願北宣成為時代的燈台。阿門。 我希望能親眼看見北宣的金禧大慶。 一九九二年五月廿八日
原載於《宣道北角堂四十週年紀念特刊》,頁4。
在聖經中,「四十」這一個數字具有明顯的象徵意義:完全的試驗與証實。例如主耶穌在曠野受魔鬼的試探四十天,經過了充份的考驗,又完全証實了祂的勝利;祂死後復活,向門徒顯現四十天之久,充份証明祂勝過了死亡、撒但及罪惡的權勢;摩西派十二探子到迦南去偵察實況四十天,結果証明神的應許是真實的;以色列人在曠野四十年,証實了神的供應:「這四十年耶和華你的神常與你同在,故此你一無所缺」(申2:7)
「四十」對北角宣道會來說,也有同樣的寶貴意義:四十年來神的豐盛恩典在北宣身上清楚証明出來,讓我用五個「四十」來數算神的恩典。
五個「四十」
第一個「四十」:北宣開始時約有四、五十人聚會,而今日已近二千人出席主日崇拜,恰四十培。
第二個「四十」:北宣開始時的會址約有建築面積七百呎,而今日新堂有二萬八千呎。
第三個「四十」:北宣的工作是以佈道隊開始的,隊員三、四人,而四十年來鄑北宣會友中讀神學的約百四、五十人。
第四個「四十」:北宣以一間教會開始,而今日北宣所設立的分堂、分堂的分堂、以及宣教士所設立或主持的堂會,約有四十間(包括本堂會在內)。
第五個「四十」:北宣由一九六二年開始差遣第一位宣教士往五大洲工作(亞、南美、非、澳、歐)。本年度差傳預算是三百零二萬元。
前瞻
我相信北宣的同工與會友們必會繼續牢記「施比受更為有福」的經訓,奔跑前要的道路,在進入新當之後,成為更大的福渠,使更多人蒙恩。求主興起更多愛主的弟兄姊妹,熱心事奉,同心合意的興旺福音,也渴慕追求那更深更高的靈命。願北宣成為時代的燈台。阿門。
我希望能親眼看見北宣的金禧大慶。
一九九二年五月廿八日
北宣的「珍珠禧」
原載於《宣道北角堂三十週年紀念特刊》,頁3。
原載於《宣道北角堂三十週年紀念特刊》,頁3。 今年是本堂的「珍珠」禧年,是值得特別慶祝,紀念,與感恩的。 卅年的豐富恩典永誌北宣心頭! 在聖經中,「三十」象徵成熟。例如:利未人從卅歲開始正式在會幕中事奉耶和華(民四),約瑟卅歲時開始作埃及的宰相(創四十一46),大衛卅歲時開始作王(撒下五4),主耶穌卅歲時開始傳道。 從上述的一個例子,我們可以作以下四方面的總結: 成熟的事奉——成熟的事奉包括成熟的屬靈態度與成熟的恩賜。成熟的事奉是健全有效的事奉,因為它裡面有捨己、隱藏、合作的質素。 成熟的治理——約瑟卅歲開始作埃及的宰相,治理全國。今天教會需要更健全與成熟的屬靈組織。屬靈組織的真正義意,是為聖靈的工作安排出口,使祂能不受攔阻的發揮能力。 成熟的領袖——大衛在卅歲時作王,領導以色列全國。今天教會需要成熟的領袖,包括傳道人、執事、各部門職員、各團契職員等。成熟的領袖應有大衛愛神的心,親近神的追求,對聖殿(教會)的關心,堅強的信心與活潑的屬靈動力。 成熟的佈道——主耶穌在卅歲時開始傳道。我們需要做法主救人的熱誠,付代價的精神,和不停止的努力。在聖經中,珍珠也代表基督國度的寶貴(太十三44-46)。有人願意「變賣一切」去獲得它。求主在本堂中多興起這樣的人。
原載於《宣道北角堂三十週年紀念特刊》,頁3。
今年是本堂的「珍珠」禧年,是值得特別慶祝,紀念,與感恩的。
卅年的豐富恩典永誌北宣心頭!
在聖經中,「三十」象徵成熟。例如:利未人從卅歲開始正式在會幕中事奉耶和華(民四),約瑟卅歲時開始作埃及的宰相(創四十一46),大衛卅歲時開始作王(撒下五4),主耶穌卅歲時開始傳道。
從上述的一個例子,我們可以作以下四方面的總結:
成熟的事奉——成熟的事奉包括成熟的屬靈態度與成熟的恩賜。成熟的事奉是健全有效的事奉,因為它裡面有捨己、隱藏、合作的質素。
成熟的治理——約瑟卅歲開始作埃及的宰相,治理全國。今天教會需要更健全與成熟的屬靈組織。屬靈組織的真正義意,是為聖靈的工作安排出口,使祂能不受攔阻的發揮能力。
成熟的領袖——大衛在卅歲時作王,領導以色列全國。今天教會需要成熟的領袖,包括傳道人、執事、各部門職員、各團契職員等。成熟的領袖應有大衛愛神的心,親近神的追求,對聖殿(教會)的關心,堅強的信心與活潑的屬靈動力。
成熟的佈道——主耶穌在卅歲時開始傳道。我們需要做法主救人的熱誠,付代價的精神,和不停止的努力。在聖經中,珍珠也代表基督國度的寶貴(太十三44-46)。有人願意「變賣一切」去獲得它。求主在本堂中多興起這樣的人。
感恩與展望
原載於《宣道北角堂二十五週年紀念特刊》,頁1。
原載於《宣道北角堂二十五週年紀念特刊》,頁1。 「銀禧」是一個美麗的名詞,在其中也藏着神美麗的恩典。是的,在本堂廿五年的歷史中,充滿着神的恩典!銀禧紀念的日子,正是數算恩典和獻上感謝祭的日子。這就是發行本刊的基本意義。神的恩典是數不清的,因為太豐富了!雖然數不清,還是要數一數。 感恩 本堂經過「三遷」,「四擴」,「六支」和「卅倍」的歷程: (一)「三遷」 本堂於一九五七年,被北角道的業主以加倍收租的方式,逼遷往渣華街的一間幼稚園內聚會——一遷。又於一九五八年遷入馬寶道五十二號自堂址,由三樓躍至七樓,真是步步登高——二遷。再於一九六八年來英皇道現址——三遷。(二)「四擴」 北角道十一號地下的堂址只有十一呎寬,卅三呎長,可坐七十人。馬寶道五十二號七樓的堂址的九百五十呎,可坐一百五十人——一擴。與堂址相連的一層,約五六百呎,是教會以分期付款方式買下作為我一家與黎姑娘的住處。新堂址迅速坐滿之後,為了聖工的擴展,我請求教會將我住的一層之半打通,這樣可以多坐五十人當時我只有四個孩子)——二擴。聚會人數繼續增加,於是教會在同座大厦十一樓租了一層,作爲我一家與黎姑娘一家的住處,將原有兩層合併作聚會之用,可坐二百五十人。聚會人數繼續增加,遂於一九六二年開始在主日上午舉行兩次崇拜,總人數約三百五十——三擴。一九六八年遷來現址,實用面積六千呎,可坐五六百人,迅速坐滿,遂於一九六九年開始主日上午舉行兩次崇拜——四擴。 (三)「六支」 本堂由一九六一年開始,先後設立九間支堂,其中三間未能繼續,只餘六間。此六間之中四間已經完全自養自立。 (四)「卅倍」 本堂開始時約有五十人聚會,而今日主日上午崇拜聚會人數達千人,加上各堂的五百人,恰增加了卅倍。上述一切都是主的恩典。 展望 聖經中「七」是象徵完全的數字。本堂在過去只經歷了「四」,尚差三擴才到「七」。目前,本堂弟兄姊妹已經開始談到擴堂的事,因為現址已不敷應用(不敢推動成人主日學)。目前可見的可能性,是購買樓上的三千呎和租用本堂同層的四千呎地方。讓我們繼續向主祈求。 我希望本堂以建立廿間支堂為目標,希望主日崇拜人數增加到二千人,宣教士五十人。讓我們憑著信心向主懇求吧!如果我們所求的不是為了自己,乃是為了基督國度的擴展,主就能成就這一切,榮歸其名! 但是——有一個必需的條件:我們在每一步的發展中,必須抱定作「賜福器皿」的心志。 願主再賜下「三擴」,成全其圓滿恩惠。 以下是與本堂擴展有關的一段小插曲: 回憶在我於廿年前來本堂工作以前,有一間大禮拜堂邀請我去做主任,但我心中沒有主的引導和感動,所以沒有去。不久之後,我忽然夢見自己做了一間教會的牧師。次日,北角堂的二位代表(其中一位是本堂早期執事周顧雅娥姊妹)來邀請我。我的心已經被主預備好,就答應了。那時本堂還在十一呎寬卅三呎長的地方聚會呢!但主的引導沒有錯。我當時夢見禮拜堂的樣子清楚的留在我記憶中:一間正式的禮拜堂,周圍擺滿了一盆一盆的花。這是否本堂最後「一擴」的情景?
原載於《宣道北角堂二十五週年紀念特刊》,頁1。
「銀禧」是一個美麗的名詞,在其中也藏着神美麗的恩典。是的,在本堂廿五年的歷史中,充滿着神的恩典!銀禧紀念的日子,正是數算恩典和獻上感謝祭的日子。這就是發行本刊的基本意義。神的恩典是數不清的,因為太豐富了!雖然數不清,還是要數一數。
感恩
本堂經過「三遷」,「四擴」,「六支」和「卅倍」的歷程:
(一)「三遷」
本堂於一九五七年,被北角道的業主以加倍收租的方式,逼遷往渣華街的一間幼稚園內聚會——一遷。又於一九五八年遷入馬寶道五十二號自堂址,由三樓躍至七樓,真是步步登高——二遷。再於一九六八年來英皇道現址——三遷。(二)「四擴」
北角道十一號地下的堂址只有十一呎寬,卅三呎長,可坐七十人。馬寶道五十二號七樓的堂址的九百五十呎,可坐一百五十人——一擴。與堂址相連的一層,約五六百呎,是教會以分期付款方式買下作為我一家與黎姑娘的住處。新堂址迅速坐滿之後,為了聖工的擴展,我請求教會將我住的一層之半打通,這樣可以多坐五十人當時我只有四個孩子)——二擴。聚會人數繼續增加,於是教會在同座大厦十一樓租了一層,作爲我一家與黎姑娘一家的住處,將原有兩層合併作聚會之用,可坐二百五十人。聚會人數繼續增加,遂於一九六二年開始在主日上午舉行兩次崇拜,總人數約三百五十——三擴。一九六八年遷來現址,實用面積六千呎,可坐五六百人,迅速坐滿,遂於一九六九年開始主日上午舉行兩次崇拜——四擴。
(三)「六支」
本堂由一九六一年開始,先後設立九間支堂,其中三間未能繼續,只餘六間。此六間之中四間已經完全自養自立。
(四)「卅倍」
本堂開始時約有五十人聚會,而今日主日上午崇拜聚會人數達千人,加上各堂的五百人,恰增加了卅倍。上述一切都是主的恩典。
展望
聖經中「七」是象徵完全的數字。本堂在過去只經歷了「四」,尚差三擴才到「七」。目前,本堂弟兄姊妹已經開始談到擴堂的事,因為現址已不敷應用(不敢推動成人主日學)。目前可見的可能性,是購買樓上的三千呎和租用本堂同層的四千呎地方。讓我們繼續向主祈求。
我希望本堂以建立廿間支堂為目標,希望主日崇拜人數增加到二千人,宣教士五十人。讓我們憑著信心向主懇求吧!如果我們所求的不是為了自己,乃是為了基督國度的擴展,主就能成就這一切,榮歸其名!
但是——有一個必需的條件:我們在每一步的發展中,必須抱定作「賜福器皿」的心志。
願主再賜下「三擴」,成全其圓滿恩惠。
以下是與本堂擴展有關的一段小插曲:
回憶在我於廿年前來本堂工作以前,有一間大禮拜堂邀請我去做主任,但我心中沒有主的引導和感動,所以沒有去。不久之後,我忽然夢見自己做了一間教會的牧師。次日,北角堂的二位代表(其中一位是本堂早期執事周顧雅娥姊妹)來邀請我。我的心已經被主預備好,就答應了。那時本堂還在十一呎寬卅三呎長的地方聚會呢!但主的引導沒有錯。我當時夢見禮拜堂的樣子清楚的留在我記憶中:一間正式的禮拜堂,周圍擺滿了一盆一盆的花。這是否本堂最後「一擴」的情景?
年終回顧與前瞻
原載於北宣年報,1980年,頁2。
原載於北宣年報,1980年,頁2。 1980年轉瞬已成過去,我們與摩西一同禱告說:「求你指教我們如何數算自己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1980年轉瞬已成過去,我們與摩西一同禱告說:「求你指教我們如何數算自己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願你堅立我們手所作的工,我們手所作的工願你堅立。」(詩90:12,17)。 本堂在過去一年內,滿有虧欠,但主不丟棄我們,仍然賜給我們很多恩典,過於我們所配得的。本刊的目的,就是見證與述說主的憐憫與恩典。 主賜給本堂不少熱心愛主、事主、見證主的弟兄姊妹們,在各部門和各團契裹面努力工作,願主悅納並堅立他們為主所作的一切,使之有永遠的屬靈果效。 我也爲了各位同工的忠心事奉,向主獻上感謝。 求主把保羅的態度與心志賜給我們:「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著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着標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裏從上頭召我來得的獎賞。」(腓3:13-14)。當我抄錄這兩節經文的時候,忽然一陣感動從我心中流過,使我感覺重新得力。 保羅的這幾句話裏面,充滿了寶貴的信息: 我自己已經決定,再不接受外地領會的邀請,我所已經接納的邀請到81年4月中旬為止,從那時開始,我將要集中時問與力量於本堂的事工上,以一整年的時間推進各項事工。(中間只有一次外出,即出席第二屆華福會議。) 過去多年來,我每年外出領會的時間,約在三個月至四個月之間,因為外出的次數多,在本堂的時間時斷時繼,以致不敢發動系統性的工作。由81年4月中旬開始,我希望靠著主的恩典,與眾同工和弟兄姊妹,追求達成下列目標: 上述各項只有在主恩及全體弟兄姊妹的共同努力之下,才能達成!
原載於北宣年報,1980年,頁2。
1980年轉瞬已成過去,我們與摩西一同禱告說:「求你指教我們如何數算自己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1980年轉瞬已成過去,我們與摩西一同禱告說:「求你指教我們如何數算自己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願你堅立我們手所作的工,我們手所作的工願你堅立。」(詩90:12,17)。
本堂在過去一年內,滿有虧欠,但主不丟棄我們,仍然賜給我們很多恩典,過於我們所配得的。本刊的目的,就是見證與述說主的憐憫與恩典。
主賜給本堂不少熱心愛主、事主、見證主的弟兄姊妹們,在各部門和各團契裹面努力工作,願主悅納並堅立他們為主所作的一切,使之有永遠的屬靈果效。
我也爲了各位同工的忠心事奉,向主獻上感謝。
求主把保羅的態度與心志賜給我們:「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著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着標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裏從上頭召我來得的獎賞。」(腓3:13-14)。當我抄錄這兩節經文的時候,忽然一陣感動從我心中流過,使我感覺重新得力。
保羅的這幾句話裏面,充滿了寶貴的信息:
- 謙卑——保羅不以他所已經作成的爲滿足,照樣,本堂也不要已經作成的為滿足。求主賜給我們更廣大的屬靈眼光看見更廣的禾田,看見弟兄姊妹們更深的屬靈需要。
- 專心一意——「我只有一件事」。求主使我們專心「以父的事爲念」。
- 不故步自封——「忘記背後」,不生活在過去裏面。
- 為主進取——「努力面前的」。
- 豎起目標——「向着標桿」。
- 有迫切感「直跑」!永不鬆懈!
- 得獎賞的心志!靠著主超越一般的水準,滿足主的心意!
我自己已經決定,再不接受外地領會的邀請,我所已經接納的邀請到81年4月中旬為止,從那時開始,我將要集中時問與力量於本堂的事工上,以一整年的時間推進各項事工。(中間只有一次外出,即出席第二屆華福會議。)
過去多年來,我每年外出領會的時間,約在三個月至四個月之間,因為外出的次數多,在本堂的時間時斷時繼,以致不敢發動系統性的工作。由81年4月中旬開始,我希望靠著主的恩典,與眾同工和弟兄姊妹,追求達成下列目標:
- 在敬拜上——追求建立更濃厚、更喜樂、更活潑的敬拜氣氛,有更釋放,更發自內心的讚美歌唱。尤其在聖餐聚會上推行新的方式。
- 在教導上——追求主日講壇系統化,加強專題性查經聚會。開始全教會性的基督教教育,開始每週一個晚上的教牧輔導時間。
- 在傳福音上——追求繼續推進差傳事工;設立一間分堂;繼續協助本港各福音機構;推進堂內的佈道事工(包括主日傳道,各單位佈道,整體佈道會,個人佈道訓練等)。使傳福音成爲本堂最強的重點。
- 在肢體交通上——追求建立教會全面的團契生活,特別推動成年會友的團契生活;加強探訪。
- 在事奉上——追求更週密的組織,發動,與訓練。
- 在祈禱上——追求建立弟兄姊妹對祈禱的重視與熱誠;加強全教會性的祈禱會,鼓勵執事及各部門職員對祈禱會的重視及參與,建立二百人的祈禱會;嘗試每季一次的禁食祈禱。恢復「新會友祈禱學習班」。
上述各項只有在主恩及全體弟兄姊妹的共同努力之下,才能達成!
滕牧師的書法
作者:何崇謙
原載於《滕近輝牧師伉儷榮休感恩會特刊》,1987年6月28日,頁11。
作者:何崇謙原載於《滕近輝牧師伉儷榮休感恩會特刊》,1987年6月28日,頁11。 我喜愛觀賞牧師的書法,因滕書正氣凜然,磊落清逸,而意境倜儻,直達胸臆。滕牧師擅寫行書和隸書。行書深得柳公權雍容秀勁之神韻,並廣涉諸家,如趙孟頫,文徵明,何紹基等,而氣質最近文氏。隸書清雅,取乙瑛碑的神髓而自變體,線條一波三折卻取何紹基的顫筆。牧師性情平和,深深流露於書體之中,獨自成貌,豁達開舒。不認識他的人,也可以從他的字跡間,感受到一派高剛灑脫的風範。正說明「法度為軀殼,功力為衣冠,學識為舉止,性靈為生命」的書道四端。 「評書易,落筆難」,這次胆敢對着功力深厚的滕書作評論,沒有別的,只是想藉此機會,表示個人對滕牧師書法造詣的欣賞與羨慕。筆者知道向滕牧師索書的人甚多,只覺遺憾未能見得這些作品,要不然本文的內容不致那麼枯乾。筆者手邊只有宣道出版社印製的滕書「萬年曆」;因此本文只能就此三十一幅作品,說明牧師的書法藝術的幾個特點。(讀者最好邊讀邊參考「萬年曆」)。 一、在一字裏,線條粗幼相間,用筆輕重分明,使字有強烈的立體感(十五日的「騰」,廿四日的「廣」)。 二、以方筆為主的表現,轉折處多方角。(十二,十九,廿三日全篇)。 三、一條幅中,字與字間,大大小小,粗粗幼幼,真行兼備,一靜一動,姿態多端。這樣的表現以第五日為典型:「善」與「行」的強烈對比,「遍」與「人」的動與靜。又如第一日的「恩」字落筆粗而造型大,「招」字細小而筆劃幼;「蒼生」偏於真(楷)而含蓄,「正路」偏於草而躍動。其他作品如第二、六、十三、十五日也是如此作風。 四、多用顏真卿的筆意,有時也取何紹基的變體入隸書,如「信望愛」的一張便是。此外,「禱聲常繞殿」那幅明顯是顏真卿的變體,寫來氣派逼人。 五、一字中的耀與磔,用筆重而伸長,形成書的主要風格。如廿二日的「非」,五日的「宇」,十九日的「閉」便是。寫「辶」或「廴」的收筆處多成長勾,勁力十足,如第一日的「途」、廿八日的「建」、十三日的「褪」,十八日的「健」,與廿七日的「遠」字等。 崇謙完成於赴澳洲前七小時 一九八七年三月廿八日
作者:何崇謙
原載於《滕近輝牧師伉儷榮休感恩會特刊》,1987年6月28日,頁11。
我喜愛觀賞牧師的書法,因滕書正氣凜然,磊落清逸,而意境倜儻,直達胸臆。滕牧師擅寫行書和隸書。行書深得柳公權雍容秀勁之神韻,並廣涉諸家,如趙孟頫,文徵明,何紹基等,而氣質最近文氏。隸書清雅,取乙瑛碑的神髓而自變體,線條一波三折卻取何紹基的顫筆。牧師性情平和,深深流露於書體之中,獨自成貌,豁達開舒。不認識他的人,也可以從他的字跡間,感受到一派高剛灑脫的風範。正說明「法度為軀殼,功力為衣冠,學識為舉止,性靈為生命」的書道四端。
「評書易,落筆難」,這次胆敢對着功力深厚的滕書作評論,沒有別的,只是想藉此機會,表示個人對滕牧師書法造詣的欣賞與羨慕。筆者知道向滕牧師索書的人甚多,只覺遺憾未能見得這些作品,要不然本文的內容不致那麼枯乾。筆者手邊只有宣道出版社印製的滕書「萬年曆」;因此本文只能就此三十一幅作品,說明牧師的書法藝術的幾個特點。(讀者最好邊讀邊參考「萬年曆」)。
一、在一字裏,線條粗幼相間,用筆輕重分明,使字有強烈的立體感(十五日的「騰」,廿四日的「廣」)。
二、以方筆為主的表現,轉折處多方角。(十二,十九,廿三日全篇)。
三、一條幅中,字與字間,大大小小,粗粗幼幼,真行兼備,一靜一動,姿態多端。這樣的表現以第五日為典型:「善」與「行」的強烈對比,「遍」與「人」的動與靜。又如第一日的「恩」字落筆粗而造型大,「招」字細小而筆劃幼;「蒼生」偏於真(楷)而含蓄,「正路」偏於草而躍動。其他作品如第二、六、十三、十五日也是如此作風。
四、多用顏真卿的筆意,有時也取何紹基的變體入隸書,如「信望愛」的一張便是。此外,「禱聲常繞殿」那幅明顯是顏真卿的變體,寫來氣派逼人。
五、一字中的耀與磔,用筆重而伸長,形成書的主要風格。如廿二日的「非」,五日的「宇」,十九日的「閉」便是。寫「辶」或「廴」的收筆處多成長勾,勁力十足,如第一日的「途」、廿八日的「建」、十三日的「褪」,十八日的「健」,與廿七日的「遠」字等。
崇謙完成於赴澳洲前七小時
一九八七年三月廿八日
我所認識的滕師母
作者:林高勵志
原載於《滕近輝牧師伉儷榮休感恩會特刊》,1987年6月28日,頁6。
作者:林高勵志原載於《滕近輝牧師伉儷榮休感恩會特刊》,1987年6月28日,頁6。 我真正與滕師母有來往接觸是這十多年間的事。就在這不長不短的年日中,使我有機會較為深入明白,作為一位被神重用的牧者的妻子委實不簡單。 滕師母使我欽佩的地方,不在於她的精明能幹、作事勤快,沒有架子,平易近,而且性格爽朗,心無詭詐——這些都是可從她外面看得見的優點,但我最欽佩的卻是那蘊藏在她生命深處的屬靈美德,對主中心與不變的愛心。三十五來,她一直與滕牧師同心事主,在滕牧師的事奉生活中,滕師母百分之百的支持與配搭是絕對不能忽略的,因為滕牧師除了教會工作外,還有許多其他的事奉,且經常被邀到外地講道,而在家裡,負起照顧群男孩、打點一切家務的任都落在她的肩上、滕牧師的事奉毫無後顧之憂。在教會,她除參加全教會性的聚會外,風雨不改的參加祈禱會、協助婦女會、成人團契、主日學、探訪等等,信徒安息禮拜缺少司琴嗎?她有求必,絕不嫌辛苦。在宣道書局,早在她的孩子還幼嫩的時候,已開始定期的事奉……我們還經常看見她與滕牧師一起參加不同層面的聚會……無論多麼勞碌,她總是默默的參予,聽不到怨言,滕牧把他三十年最美好的時光為北宣獻上祭壇上,這裡面實在也融合師母所擺上的奉獻,所付上的代價與全心全力的支持。 滕牧師退休了,他的事奉將會從現在的高峰邁向另一個高峰,在新的崗位上,相信滕師母會很快適投入,我們在向滕牧師道謝之時也不忘向師母衷心說聲:「滕師母,謝謝您!」
作者:林高勵志
原載於《滕近輝牧師伉儷榮休感恩會特刊》,1987年6月28日,頁6。
我真正與滕師母有來往接觸是這十多年間的事。就在這不長不短的年日中,使我有機會較為深入明白,作為一位被神重用的牧者的妻子委實不簡單。
滕師母使我欽佩的地方,不在於她的精明能幹、作事勤快,沒有架子,平易近,而且性格爽朗,心無詭詐——這些都是可從她外面看得見的優點,但我最欽佩的卻是那蘊藏在她生命深處的屬靈美德,對主中心與不變的愛心。三十五來,她一直與滕牧師同心事主,在滕牧師的事奉生活中,滕師母百分之百的支持與配搭是絕對不能忽略的,因為滕牧師除了教會工作外,還有許多其他的事奉,且經常被邀到外地講道,而在家裡,負起照顧群男孩、打點一切家務的任都落在她的肩上、滕牧師的事奉毫無後顧之憂。在教會,她除參加全教會性的聚會外,風雨不改的參加祈禱會、協助婦女會、成人團契、主日學、探訪等等,信徒安息禮拜缺少司琴嗎?她有求必,絕不嫌辛苦。在宣道書局,早在她的孩子還幼嫩的時候,已開始定期的事奉……我們還經常看見她與滕牧師一起參加不同層面的聚會……無論多麼勞碌,她總是默默的參予,聽不到怨言,滕牧把他三十年最美好的時光為北宣獻上祭壇上,這裡面實在也融合師母所擺上的奉獻,所付上的代價與全心全力的支持。
滕牧師退休了,他的事奉將會從現在的高峰邁向另一個高峰,在新的崗位上,相信滕師母會很快適投入,我們在向滕牧師道謝之時也不忘向師母衷心說聲:「滕師母,謝謝您!」
給我們恩和義
作者:袁麗珠
原載於《滕近輝牧師伉儷榮休感恩會特刊》,1987年6月28日,頁6。
作者:袁麗珠原載於《滕近輝牧師伉儷榮休感恩會特刊》,1987年6月28日,頁6。 黄竹坑堂的弟兄姊妹向以滕牧師爲敬愛的屬靈長者,原因是他一直給予我們很大的自由,好讓我們盡量發揮所能,從多方的探索、失敗、改進中漸漸學習到真正的自立。但他不會因給了我們自由而不理會我們。他常表關懷、問候、諮詢我們的情況。他也同師母在禱告中記念我們,尤其我們遇着困難的時期;當我們提出需要他幫忙時,他每每樂於幫助,如教會規則、人事處理、信仰問題等。 記得八一年初,他為幫助我們堂委會解決一件困擾我們多月的事,冒着風雨來到我們堂中,當他踏黃竹坑堂時全身都濕了!然他仍留下與我們開會,直至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後才離去。 我們也不斷得到他屬靈的餵養,當我們邀請他講培靈會、特別主日講道、專題兼問題解答,只要不撞期,他都答允來到我們堂中講解主的真理,藉此造就及勉勵我們。 總括來說他給予我們堂很大的自由,使我們可以自由地運作。但在我們提出需要時又會給予我們實際的支持及鼓勵,故此,我們深領會到他的和義,願主繼續賜福他,使用他,成為更多人的祝福!
作者:袁麗珠
原載於《滕近輝牧師伉儷榮休感恩會特刊》,1987年6月28日,頁6。
黄竹坑堂的弟兄姊妹向以滕牧師爲敬愛的屬靈長者,原因是他一直給予我們很大的自由,好讓我們盡量發揮所能,從多方的探索、失敗、改進中漸漸學習到真正的自立。但他不會因給了我們自由而不理會我們。他常表關懷、問候、諮詢我們的情況。他也同師母在禱告中記念我們,尤其我們遇着困難的時期;當我們提出需要他幫忙時,他每每樂於幫助,如教會規則、人事處理、信仰問題等。
記得八一年初,他為幫助我們堂委會解決一件困擾我們多月的事,冒着風雨來到我們堂中,當他踏黃竹坑堂時全身都濕了!然他仍留下與我們開會,直至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後才離去。
我們也不斷得到他屬靈的餵養,當我們邀請他講培靈會、特別主日講道、專題兼問題解答,只要不撞期,他都答允來到我們堂中講解主的真理,藉此造就及勉勵我們。
總括來說他給予我們堂很大的自由,使我們可以自由地運作。但在我們提出需要時又會給予我們實際的支持及鼓勵,故此,我們深領會到他的和義,願主繼續賜福他,使用他,成為更多人的祝福!
滕牧師:謝謝您!
作者:簡亦微
原載於《滕近輝牧師伉儷榮休感恩會特刊》,1987年6月28日,頁6。
作者:簡亦微原載於《滕近輝牧師伉儷榮休感恩會特刊》,1987年6月28日,頁6。 約三十年前,在建道認識滕牧師,跟他學哲學和普通書信。當時進入建道,不過唸完中學,是個黃毛小子,信主不過三幾年。雖然未知道天高地厚,也聽說滕牧師被主重用,心裡自然有幾分敬意。 建道四年混過去之後,在頭一間教會工作不滿一年,撞得滿鼻子灰,躲在家裡,不知進好還是退好。那時,已故潘士諤牧師在大埔黃肇枝中學教聖經,不斷有同學信主,便請求滕牧師在大埔開分堂,同時希望能讓我負責工作。潘牧師在神學院常關懷鼓勵,如今更是患難見真情。而滕牧師竟肯答允我,則可見其胸襟。 讀神學院的那些日子,倒學會拉拉手風琴,在鄉村佈道去。來到大埔,也想到村屋去傳福音。和滕牧師提起這事,想不到他自掏腰包,拿出數百塊錢,交給我用來為大埔堂買手風琴。這事我深刻難忘。 今年宣道會立會一百年,我在宣道會工作,先後剛好四分一個世紀,其中大部份時間在香港,前後參與大埔堂,華基堂,田灣堂,和利福堂的開辦工作,大埔堂和華基堂是北角堂的分堂,田灣堂和利福堂是華基堂的分堂,也得到北角堂間接或直接的協助。這麼多年來,在滕牧師默默的引導,教化,和護庇之下,慢慢的可以獨當一面。除了謝謝天父之外,讓我說一聲:滕牧師,謝謝您!
作者:簡亦微
原載於《滕近輝牧師伉儷榮休感恩會特刊》,1987年6月28日,頁6。
約三十年前,在建道認識滕牧師,跟他學哲學和普通書信。當時進入建道,不過唸完中學,是個黃毛小子,信主不過三幾年。雖然未知道天高地厚,也聽說滕牧師被主重用,心裡自然有幾分敬意。
建道四年混過去之後,在頭一間教會工作不滿一年,撞得滿鼻子灰,躲在家裡,不知進好還是退好。那時,已故潘士諤牧師在大埔黃肇枝中學教聖經,不斷有同學信主,便請求滕牧師在大埔開分堂,同時希望能讓我負責工作。潘牧師在神學院常關懷鼓勵,如今更是患難見真情。而滕牧師竟肯答允我,則可見其胸襟。
讀神學院的那些日子,倒學會拉拉手風琴,在鄉村佈道去。來到大埔,也想到村屋去傳福音。和滕牧師提起這事,想不到他自掏腰包,拿出數百塊錢,交給我用來為大埔堂買手風琴。這事我深刻難忘。
今年宣道會立會一百年,我在宣道會工作,先後剛好四分一個世紀,其中大部份時間在香港,前後參與大埔堂,華基堂,田灣堂,和利福堂的開辦工作,大埔堂和華基堂是北角堂的分堂,田灣堂和利福堂是華基堂的分堂,也得到北角堂間接或直接的協助。這麼多年來,在滕牧師默默的引導,教化,和護庇之下,慢慢的可以獨當一面。除了謝謝天父之外,讓我說一聲:滕牧師,謝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