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於維園佈道之前 爲福音付代價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一年十月四日「牧者心聲」。
五年前,在本港舉行了第一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赴會者約一千五百人,來自世界廿餘個不同的地區。那一次的會議是嘹亮的角聲,號召全世福曾信仰的華人教會,走上合一、合作、見證、與復興的道路。因此,它是一次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一年十月四日「牧者心聲」。
本堂的八個團契聯合起來,在傳福音的事工作積極的努力——以「去」的姿態進入維多利亞公園作個人談道工作。這是信心和為福音付代價的工作,必不落空。
去年的經驗使不少團友得到鼓勵。他們發現公園裏面的人,不少願意和他們談論信仰的事。也有數十位願意應邀參加佈道會,而且接受福音。願主今年賜給他們更好的機會,帶領更多的人歸向基督。
保羅為福音付代價的精神,使我們受感動。他「多受勞苦,多下監牢,受鞭打是過重的,冒死是屢次有的……被棍打了三次,被石頭打了一次,遇着船壞三次,一晝一夜在深海裏,又屢次行遠路,遭江河的危險,盜賊的危險……曠野的危險,假弟兄的危險……多次不得睡,又飢又渴……受寒冷,赤身露體,還有為眾教會掛心的事,天天壓在我身上……」(林後十一23-29)。此外,他為了福音放棄結婚的權利;放棄「靠福音養生」的權利,親自織造帳棚維持自己和同工的生活,同時拚命傳福音;他放棄「自由身」的權利,甘願「作眾人的僕人」;他將萬事看作糞土為要得着並見證基督。
願主在這一個時代裏面,興起更多願意為福音付代價的人。
門徒生活的要素「領了祂的教,學了祂的真理」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一年九月二十七日「牧者心聲」。
五年前,在本港舉行了第一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赴會者約一千五百人,來自世界廿餘個不同的地區。那一次的會議是嘹亮的角聲,號召全世福曾信仰的華人教會,走上合一、合作、見證、與復興的道路。因此,它是一次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一年九月二十七日「牧者心聲」。
——弗四2——
耶穌基督的每一個門徒都要殷勤學習祂的道。在這一種學習之中,愛主和愛主的話是不可或缺的動力。詩篇在這一件事上,給我們留下美好的榜樣。
詩篇一一九篇的作者,對神的話充滿了熱愛,使人誦讀之際,深受感動。「愛」字在本篇中出現了十八次,都是表達作者對神言語的感覺與態度。在一五九節至一七四節的十五節經文中,就有六次題及對神言語的愛慕。
此外,「切慕」二字用了四次;又有四次說,以神的話為「樂」;七次說「一心」遵守神的話。神的話在「上膛甘美」(一〇三節);在「半夜」頌讚神的話(六二節);「趁天未亮」仰望神的話(一四七節);「趁夜更未換」思想神的話(一四八節);「一天七次」因神的典章而讚美神(一六四節);因神的話而「心碎」(二十節);以神的話為「詩歌」(五四節);神的話「勝於金銀」(七二節);以神的話為「產業」(一一〇節)。
我們求主加强我們對聖經的愛慕之心,每日領受靈糧。
基督教教育主日談 教會「學校化」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一年九月二十日「牧者心聲」。
五年前,在本港舉行了第一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赴會者約一千五百人,來自世界廿餘個不同的地區。那一次的會議是嘹亮的角聲,號召全世福曾信仰的華人教會,走上合一、合作、見證、與復興的道路。因此,它是一次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一年九月二十日「牧者心聲」。
聖經裏面題及每一個屬主的人有四個名稱:信徒,聖徒,基督徒,門徒。每一個名稱有其重點,都是寶貴的。「信徒」注重對主耶穌的信心;「聖徒」注重成為聖潔的地位與實際;「基督徒」注重與基督的密切關係;「門徒」注重跟從主,俲法主,和見證主。
基督教教育的重點,就是在於向基督學習。每一個屬主的人都要作祂的學生。教會的意義之一,就是「基督的學校」。在這一間學校裏,每一個學生都是終身的。正所謂「活到老,學到老」,亦即「學無止境」。基督對我們的呼召,正是「你們要學我的樣式」。
基督的教學法是「身教」——以身作則。而基督學生的學習法也是「身學」——「照着主向我們所作的去作」(約十三17)。「身學」的學生就是門徒。一般的學生是學課本,但是門徒是學耶穌。門徒學習的目標是生命的長進:更像基督。
謙卑是學習的基本條件。正如保羅所說:「這不是說,我已經得着了,已經完全了,我乃是竭力追求……」(腓三12)。一個有學問的人是一個「學者」——學習的人。在希伯來文裏面,「學」字的加强式,就是「教」字。英文的「學者」與「學生」是同一個字(Scholar)。中文的「學問」二字是「學」與「問」合成的。
但願本堂每一位弟兄姊妹,都謙卑的不斷的學習。
「火熱事奉」的來源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一年九月十三日「牧者心聲」。
五年前,在本港舉行了第一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赴會者約一千五百人,來自世界廿餘個不同的地區。那一次的會議是嘹亮的角聲,號召全世福曾信仰的華人教會,走上合一、合作、見證、與復興的道路。因此,它是一次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一年九月十三日「牧者心聲」。
使徒保羅勸勉信徒,要「心裏火熱,常常服事主。」(羅十二11)。但是,「火熱」(或熱誠)是由何產生?
聖經告訴我們,熱誠的來源有左列數種:
一、獻身的心志——保羅先講獻身(羅十二1),然後才講「心裏火熱常常服事主」(十二11)。是的,只有一個了解「獻身」真理的人,才會熱誠而持久的事奉主。
二、在主道上受了真正的造就——「亞波羅在主道上受了教訓,心裏火熱……」(徒十八25)。熱誠不是盲目的衝動,乃是建立在對真理了解的基礎上。正如聖經記載, 那兩個往以馬忤斯去的門徒說:「祂和我們說話,給我們講解聖經的時候,我們的心豈不是火熱的麼?」(路廿四22)。
三、對神的愛——聖經上用「我為你的殿心裏焦急,如同火燒」一句話來形容主耶穌對聖殿的關心(約二17)。這一句話原來是大衛的自述,表達他如何因為愛神而關心神的殿。這句話也是預言,應驗在主耶穌身上。
四、熱心的信徒所產生的影響——「你們的熱心激動了許多人」(林後九2)。每一個熱誠事奉主的人,都產生屬靈的影響力,感動別人照樣去作。
願主保守我們熱誠事奉祂的心志。
喜樂的事奉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一年九月六日「牧者心聲」。
五年前,在本港舉行了第一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赴會者約一千五百人,來自世界廿餘個不同的地區。那一次的會議是嘹亮的角聲,號召全世福曾信仰的華人教會,走上合一、合作、見證、與復興的道路。因此,它是一次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一年九月六日「牧者心聲」。
你的事奉裏面是否已經失去了喜樂?
喜樂的事奉是由下列各因素產生出來的:
一、「歡歡喜喜」的在代禱工作上事奉主——保羅說:「我每逢為你們眾人祈求的時候,常是歡歡喜喜的祈求」(腓一4)。為什麼?因為他「深信那在你們心裏動了善工的必成全這工」(腓一6)。換一句話說,他深信他的代禱决不落空。事實上,他的代禱已經有了明顯的果效:「從頭一天直到如今,你們是同心合意的興旺福音」(腓一5)。
二、以喜樂的心在事奉上付代價——「我若被澆奠在其上,也是喜樂。」(腓二17)。「澆奠」是獻祭的最後一步:奠祭。保羅喜樂的把自己的生命獻上當作對主的祭物,報答上文所說的(腓二8)十架大愛。
三、以「歡樂」的心與主同工——保羅說:「我現在為你們受苦倒覺歡樂……在我肉身上補滿基督患難的缺欠。」(西一24)。這話的意思就是說,保羅了解,他所受苦是與基督一同受苦。這是何等大的安慰!主向我們呼召説:「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我們的事奉就是向主所發呼召的回應。
從羅馬書十二章看事奉上的平衡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一年八月三十日「牧者心聲」。
五年前,在本港舉行了第一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赴會者約一千五百人,來自世界廿餘個不同的地區。那一次的會議是嘹亮的角聲,號召全世福曾信仰的華人教會,走上合一、合作、見證、與復興的道路。因此,它是一次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一年八月三十日「牧者心聲」。
一、謙卑與信心——「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十二3),這是謙卑;「照着信心」,這是信心,一方面謙卑,另一方面在工作上大有信心。
二、肢體與全體(十二4-5)身體上的每一肢體追 求自己的強健和發展,同時,也顧及全身的健康和發展。教會中的每一會友或每一部門,應追求進步,但同時也當顧及其他的會友與部門的進步。
三、教導與執事(十二7)――「執事」主要是指會務方面的處理;「教導」是指靈性的栽培。兩者都要有好的表現。馬大的手配上馬利亞的心,就十全十美了。
四、方正與和善(十二9-10)――「惡要厭惡」,這是方正與公義;「彼此親熱」,這是和藹親切,這恰是「內方外圓」,是上上境界。
五、樂觀與現實(十二12)——「在指望中要喜樂」,這是樂觀;「在患難中要忍耐」,這是現實。與現實脫節的樂觀,不是樂觀,乃是糊塗。
六、祈禱與工作(十二12,11)「禱告要恒切」,「常常服事主」。這是最美好的配合。
七、喜樂與負担(十二15)——同情之淚代表心靈的負担。沒有負担的喜樂,是膚淺的,沒有喜樂的負担,是無人能負得起的。
八、和陸與眞理(十二17-18)在眞理的原則下求彼此和陸。沒有眞理的合作,是無價值的。?
差傳主日談 傳福音的動力——體會主愛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一年八月廿三日「牧者心聲」。
五年前,在本港舉行了第一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赴會者約一千五百人,來自世界廿餘個不同的地區。那一次的會議是嘹亮的角聲,號召全世福曾信仰的華人教會,走上合一、合作、見證、與復興的道路。因此,它是一次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一年八月廿三日「牧者心聲」。
主的愛——造成了福音。
主的愛——造成了傳福音的動力。
主對失喪者的愛是:
- 哀泣的愛——當主耶穌從橄欖山坡下來,最後一次遠望耶路撒冷城時,祂不禁哀泣(路十九41)。「巴不得 ……」是主慈愛心腸的呼聲。祂曾站在拉撒路墓旁流淚,實際上是為一切在死亡權下的人哀泣。
- 憐憫的愛——「祂看見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在這一節的上文說:「他走遍各城各鄉,宣講福音」(太九36,35)。是的,主的「憐憫」表現於「走遍」。
- 嘆息的愛——當主耶穌面對一個「耳聾舌結」的人時,祂「仰天嘆息」(可七34)。祂顧念人身體的痛苦,更顧念那些在心靈上向神耳聾舌結的人!
- 孤單的愛——當主耶穌最後以犧牲生命救人的决心走向耶路撒冷時,竟聽見約翰與雅各向祂說:「主阿,你要我們吩咐火從天下降下來,燒滅他們麼?」(路九54)。門徒不了解主的心。祂走在「愛之孤單」的路上。是的 ,祂孤單的走上各各他的十架。
你願意在「愛之孤單」的路上與主同行麼?
詩人體驗中祈禱十喻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一年七月十九日「牧者心聲」。
五年前,在本港舉行了第一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赴會者約一千五百人,來自世界廿餘個不同的地區。那一次的會議是嘹亮的角聲,號召全世福曾信仰的華人教會,走上合一、合作、見證、與復興的道路。因此,它是一次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一年七月十九日「牧者心聲」。
求主賜給我自己更多祈禱的心,也求主帶領本堂走上更有能力的祈禱之路。
在詩篇中,詩人用十個比喩把他們所體驗的祈禱意義表達出來。
一、祈禱如鹿渴慕溪水——「神阿,我的心切慕你,如鹿渴慕溪水。」(詩四十二1)
二、祈禱如堵住破口——「摩西站在破口,使耶和華的憤怒轉消。」缺少祈禱的教會如缺垣之城。
三、祈禱如焚香獻祭——「願我的禱告如香陳列在你面前;願我舉手所求如獻晚祭。」(詩一四一2)
四、祈禱如守夜——「我的心等候主,勝於守夜的等候天亮。」(詩一三〇6)祈禱者是守望者。
五、祈禱如燈——「你必點着我的燈。」(詩十八28)
六、祈禱如向山舉目——「我要向山舉目……我的幫助從造天地的耶和華而來。」(詩一二一1)
七、祈禱如容器——「你要大大張口,我就給你充滿。」 (詩八一10)有信心的祈禱,使教會蒙福。
八、祈禱者如孤雀——「我儆醒不睡,像房頂上孤單的麻雀。」(詩一〇二7)。這是心靈沉重者的祈禱。
九、祈禱如僕人候命——「僕人的眼睛怎樣望主人的手,我們的眼睛也照樣望主人的手。」(詩一二三2)
十、祈禱如旱地盼雨——祈禱帶來復興的甘霖。(詩六三1,一四三6)
青少年主日談偏差與完美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一年七月十九日「牧者心聲」。
五年前,在本港舉行了第一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赴會者約一千五百人,來自世界廿餘個不同的地區。那一次的會議是嘹亮的角聲,號召全世福曾信仰的華人教會,走上合一、合作、見證、與復興的道路。因此,它是一次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一年七月十九日「牧者心聲」。
在華人教會歷史裏面,曾經產生 過兩種偏差的情形:一、一九六〇年 以前,一般教會裏面,中年以上的人多,而青年人少,因此,那些熱心事奉的人都是成年信徒。那時,一般會友渴望青年人興起來愛主事主。二、由七十年代開始,各地教會中青年信徒增多,聖靈在他們中間特別動工,他們信主以後,積極追求,靈性長進得相當快,献身的人也不少。這是令人鼓舞的現象。許多教會都採取「青年工作路綫」。於是,各種聚會青年化。漸漸地,成年會友悄悄退後,他們有慶幸的心情,也有讓賢的精神,但是不知不覺中,他們在神家中失去了積極的參與,也跟着減少了作用。這是另一端的偏差。
上述兩種偏差都不是教會之福,也不是神家應有的現象。它削弱了教會屬靈的實力。八十年代對教會的挑戰之一,就是「會師」——成年軍團與青年軍團重整旗鼓,不是要互相對壘,乃是統一陣綫,投入福音事工的洪流之中!為福音打美好的勝仗!
本堂青年弟兄姊妹的興起,是神的大恩。他們很愛教會,這可以從「甘霖」中看出來。他們也很敬重成年會友,正如最近甘霖的一篇文章「年長兄姊,我深愛你們」所表達的。他們正等待着成年會友的興起與「會師」!
本堂與社會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一年六月十四日「牧者心聲」。
五年前,在本港舉行了第一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赴會者約一千五百人,來自世界廿餘個不同的地區。那一次的會議是嘹亮的角聲,號召全世福曾信仰的華人教會,走上合一、合作、見證、與復興的道路。因此,它是一次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一年六月十四日「牧者心聲」。
我本主日的講題是「基督徒的社會觀」。我想趁着這一個機會,和弟兄姊妹們談談教會與社會的關係。這是極少機會在主日談及的問題。
教會主要的責任是傳揚神救恩的福音,但同時也應在社會中表彰基督的愛。後者就是基督徒關懷社會的根據。這關懷有兩大方面的表現:社會服務與社會正義(包括道德在內)。
本堂對社會服務的參與有下列各項:支持基督教醫院與老人院,新生團契釋囚工作,互愛團契福音戒毒工作(負責總幹事全部薪水),晨曦福音戒毒工作,最近非洲災救濟(三萬元),直接間接負資四間監獄的佈道及道德教育工作,四間青年中心或閱覽自修中心(其工作皆符合政府規定,並設有教會,其中元朗青年中心已被列為模範中心之一),支持突破刊物及輔導中心。本港社會服務情形有下列兩個特點:一、政府已經大力推行社會服務及福利工作,故教會之責任已經減少。二、基督教數個大宗派已經將其主力放在社會服務和教育工作上(擁有百餘間中小學)。鑒於上述兩種情況,我認為本堂應採取四種路綫:
一、認同並欣賞各教會的社會服務工作。繼續本堂現有工作。
二、港九教會在今日情勢上已經有相當的社會服務工作,而且努力傳福音的教會太少,所以本堂應將絕大主力 放在福音事工上。
三、勉勵會友在社會中作鹽作光,發揮生活見證力量。
四、學習參與社會輿論,加强正義與道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