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聖經看教會領袖的律則
原載於《宣訊》60期,2004年12月,頁2。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在聖經中清楚提及關於教會領袖的多種律則,它們對今日教會的領袖們有重要的提醒
原載於《宣訊》60期,2004年12月,頁2。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在聖經中清楚提及關於教會領袖的多種律則,它們對今日教會的領袖們有重要的提醒
分述如下:
一、成為榜樣
領袖們應該走在會友的前面,做他們的榜樣。主耶穌説:「我是好牧人」(約十11),這一位好牧人把羊從圈裡放出來,他走在羊群的前面(約十4),羊群跟在後面走。領袖們不是以地位與權柄來吩咐會友當怎樣行,乃是做他們的榜樣。
一位愛主的牧者會感動會友也愛主;一位聖潔的牧者會感動會友也追求聖潔;一位注重祈禱的牧者會感動會友注重祈禱……。
二、認識群羊
主耶穌説:「他〔好牧人〕按著名叫自己的羊」(約十3下),好牧者應該追求更多認識自己的羊,為他們祈禱。大教會的牧者不容易做到這一件事,因此,大教會應學習實施「分區牧養」──將會友按居住的地區分組,每一區派—位教會同工牧養。會友愈多,牧者也愈多。如此,眾會友可以獲得教會同工的探訪與代禱。有些教會讓長老與執事也參與探訪會友的工作。
三、效法基督
教會領袖應該效法基督,保羅説:「你們該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樣。」(林前十一1)當一位領袖要求會友效法他的時候,他必須記住他自己必須先效法基督,然後才能有效的要求會友效法他。
「基督徒」一名,其原文(希臘文)是由兩個字合成的:「基督」與「人」。當一個人與基督密切連在一起時,他就是一位「基督人」,亦即「基督徒」一名的原意。
四、學習「隊工」
「隊工」的精意有三點:
- 隊工的成員須學習「團隊精神」,即合作的心態,而不是獨斷獨行,我行我素,或自以為是。
- 隊工的成員須學習互相欣賞,清楚自己的崗位。
- 隊工的成員必須清除自我中心的心態,而學習「基督中心」的精神。
保羅在這件事上也給我們留下美好的榜樣(西四7-14);他提到他的八位同工之名:推基古、阿尼西母、亞里達古、巴拿巴的表弟馬可、耶數、以巴弗、路加、底馬。
五、不居功,歸榮耀給神
希律王不歸榮耀給神,因此受了神的刑罰而死亡(徒十二23)。這是我們的鑑誡。保羅説:「無論作什麼,都要為榮耀神而行。」(林前十31)
六、無私心,求眾人得造就
保羅説:「親愛的弟兄啊,一切的事都是為造就你們。」(林後十二19)保羅也説,愛是不求自己的益處(林前十三5)。然而一般人卻是自私自利──自我中心。
七、不忌才,知人善任
教會的領袖應該不忌才,反而善用人才,為神國的緣故愛護並提拔人才。更進而積極栽培人才,務使神家人才濟濟,以致神國日益擴展與興旺。
巴拿巴被神大大使用,帶領了許多人歸主。當他發現保羅是一個人才,就去尋找他,找到之後就帶他到安提阿去,成為比自己更好、更成功的新領袖(徒十一24-26)。
八丶不自誇,存謙卑的心
教會領袖應具有謙卑的美德。「摩西為人極其謙和,勝過世上的眾人。」(民十二37)使徒保羅説:「你有什麼不是領受的呢?若是領受的,為何自誇,彷彿不是領受的呢?」(林前四7)
九、有計劃,目標明確
教會的好領袖對事工有好計劃與明確目標,並且在釐定目標上有短線與長線的配合,然後以決心「向著標竿直跑」(腓三14)。
十、有毅力,不屈不撓
教會的領袖應有毅力,不屈不撓。摩西帶領以色列人經過曠野四十年,歷盡各種艱難,終於在神的恩領之下,到達目的地的邊界。
十一、注重溝通
上情下達,下情上達,彼此了解,方能同心合意事奉主與傳福音。一個和睦與合作的教會,必定是—個興旺發展的教會。
摩西在這件事上又留下一個好榜樣:「摩西去召了民間的長老來,將耶和華吩咐他的話,都在他們面前陳明。百姓都同聲回答説:『凡耶和華所説的,我們都要遵行。』」(出十九7-8)
十二、注重組織
教會的領袖應該注重適當的組織。「那時,門徒增多,有説希利尼話的猶太人向希伯來人發怨言,因為在天天的供給上忽略了他們的寡婦。十二使徒叫眾門徒來,對他們説:『我們撇下神的道去管理飯食,原是不合宜的。所以弟兄們,當從你們中間選出七個有好名聲、被聖靈充滿、智慧充足的人,我們就派他們管理這事。但我們要專心以祈禱、傳道為事。』……神的道就興旺起來。」(徒六1-7)
十三、注重代禱
教會領袖應注重代禱,也發動會友代禱,應為未信主的人代禱。當以色列人與亞瑪力人作戰時,摩西到山上去為以色列人舉手祈禱……,摩西何時舉手,以色列人就得勝(出十七11)。一間多祈禱的教會,一定蒙神祝福。
屬靈素質的追求
滕近輝主講,編輯室整理,未經滕牧師過目
原載於《宣訊》14期,2001年2月,頁2。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屬靈不是一味説不可這樣不可那樣,那只會變成一種責備的傳統。上帝在基督裡的豐盛何等寶貴,加拉太書具體而微的表達聖經的屬靈觀。
滕近輝主講,編輯室整理,未經滕牧師過目
原載於《宣訊》14期,2001年2月,頁2。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一、正確的屬靈觀
屬靈不是一味説不可這樣不可那樣,那只會變成一種責備的傳統。上帝在基督裡的豐盛何等寶貴,加拉太書具體而微的表達聖經的屬靈觀。
1.「靠聖靈入門」(三3):聖靈帶領我們進入神的家,開始了新生命,就是重生。希臘文「重生」又可解作「從上而生」,人間一切都是平面的,「從上」就是與神相通,改變原來的價值觀。當心中的天窗開啟,人生立時變得立體。
2.「因信得著所應許的聖靈」(三14):信心與聖靈的工作有密切的關係。有人批評基督教沒有深奧的道理,只講信心。他們不了解神藉著這信所成就的大事,就如一粒黑色的小種子,最終能變成一棵巨大的樹,開花結果,同樣是不可思議的。
3.聖靈給我們兒子的心,呼叫:「阿爸!父!」(四6):這親切的稱呼,表現出父子愛的關係。聖靈給我們兒子的名分,產生活潑真實愛的關係,在愛中與父相交,尊主為大,以神為樂。屬靈一定少不了愛。
4.結出聖靈的果子(五22-23):沒有聖靈的果子,沒法稱為屬靈的人。長進的生命會有屬靈的追求,九樣聖靈的果子也會逐一出現,雖然一開始都是很幼嫩的。
5.用溫柔的心挽回犯過的人,又當自己小心,恐怕也被引誘(六1):屬靈人有溫柔的心,不是落井下石、定罪的心,要將犯錯的人挽回過來。自己也當謹慎小心,常存謙卑,恐怕自己成為有名無實的屬靈人,要保持一種屬靈的「怕」(holyfear)。
6.「人若無有,自己還以為有,就是自欺了」(六3):有時自己裡面沒有某種特質,別人從外表看卻以為你有,稱讚你,你就以為有,就自欺了。所以要察驗自己的行為,專在自己,不在別人,小心分析、透視。
7.「順著聖靈撒種的,必從聖靈收永生」(六8):永生裡有很豐富的福份,而且從今生就開始。沒有撒種就沒有收成,這是很簡單的道理,但人卻很容易自欺。
二、性格調整與屬靈素質
性格與屬靈素質有密切不可分的關係。我們的屬靈素質也會受到個人性格的影響。性格是天生的,卻可以透過後天而改變,性格調整就是:放棄不好的,擴大良好的。
神會改變我們,卻要我們醒覺,與神合作,與聖靈合作。什麼時候不好的性格出現,什麼時候就要對付它,雖然不一定能百分之百改變,但過程中上帝會給予豐富的恩典。經過自覺的改造而來的性格,更顯寶貴。
要把自己的弱點一一寫下來,一目了然的看。我們最容易忘記的,就是自己的缺點。我們習慣把自己的優點放大,將缺點縮小至看不見。但在這個表前,我們可能會很驚訝,立時對自己有不同的評估、感受,也會很自然的求主憐憫。在這個表前,我們不能驕傲,只能求主對付,勝過。
們可以不被「天生」所定死,恩典可以使我們在與聖靈的合作中轉型。這是一個信心的觀點。信心是:我不能,神能。有信心就與神同感,靈性長進就是要「超越自己」。我以信心來仰望、祈禱,看自己,看同工,看信徒,看工作。有了信心,我們的感受、反應、心態、目標、決定都更新變化,是成功的重要關鍵。神永遠回應信心,哪裡有信心,那裡有神的工作,這是信心的律則。
至於好的性格,也要保持、保守,什麼時候一鬆懈,原來的弱點又會出現,所以性格的調整與發展,是一生追求、學習的功課。
當困難重重的時候——談談工作與環境
原載於《播種人》5期,1962年2月,頁14。
「制難」與「制於難」有很大的分別。當一個人遭遇困難的時候,可能有兩種情形:制難,即制勝困難;或制於難,即被困難所制服。制難產於心,制於難亦產於心。所以制難之心與制於難之心,造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與工作。
原載於《播種人》5期,1962年2月,頁14。
「制難」與「制於難」有很大的分別。當一個人遭遇困難的時候,可能有兩種情形:制難,即制勝困難;或制於難,即被困難所制服。制難產於心,制於難亦產於心。所以制難之心與制於難之心,造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與工作。
保羅說:「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林後四8)。當他被困難團團圍住的時候,他的內心仍然保持着勝利。他的信心不被「困住」,因此勝利至終是屬於他的。
舉個例子來說,假設兩個人面對徒步環行地球的艱鉅工作(假如海洋是可以步行而過的話),一個心裏想:這是不可能的一件事;但另一個人想:假如我每日行六小時,三年半的行程就是地球的圓圈。這兩種想法代表了兩種工作的態度,一種引向失敗,一種導致成功。
英國歷史家卡萊爾Carlyle說:「每一樣高貴的工作,起初都是不可能的。」普通人最容易說:「不可能」,但是眞有信心的人常記得主耶穌的話:「你們必因信看見神的榮耀。」當保羅在被困難包圍的時候(我們還沒有遭遇那樣的困難),說:「不是憑眼見,乃是憑信心」。肉眼閉上,信服纔得張開。
每人的工作都有困難,大禮拜堂的牧師辭職,小禮拜堂的傳道搖頭嘆氣。成功的大衣裏面,不曉得隱藏了多少代價與艱難。不過成功以後,一般人就看不見這些了,以為成功是容易的,徼倖的。
多少人羨慕保羅,但是如果眞要他們作保羅的話恐怕作了一個月就後悔了——沒有想到要付這麼大的代價!
當我們遭遇困難的時候,讓我們默想聖經中為我們記載的榜樣:
- 「亞伯拉罕在無可指望的時候,因信仍有指望。」(羅四18)
- 「我們既然蒙憐憫,受了這職份,就不喪胆。」(林後四1)
- 「(保羅說)我們從前在亞西亞遭遇苦難,被壓太重,力不能勝」(林後一8)
- 「他們因着信,軟弱變為剛強,爭戰顯出勇敢」(來十一34)
- 「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
- 「所以你們要把下垂的手發酸的腿挺起來」(來十二12)
- 「三百人吹角……(敵人)被殺的約有十二萬」(士七22,八10)
- 迦勒與約書亞並非眼瞎,看不見迦南地居民的可怕,但他的着眼點不同。其他的十個探子是看環境的艱難可怕,而他二人是看神的同在與能力。結果如何?神說:「我就把他領進他所去過的那地(迦南)」(民十四24)
事奉主的弟兄姊妹們,願主在你被困難包圍的時候,安慰你,鼓勵你,使你曉得怎樣運用信心,終能制難而不制於難。
長進
(劉國安筆記)
原載於《播種人》7期,1963年4月,頁4-5,15。
「全身既然靠着他筋節得以相助聯絡,就因上帝大得長進。」(西二19)
今晚我們特別注意「長進」這兩個字。新的同學必定有一個新的盼望:希望在靈性上有進步;在與主的關係上有長進。舊同學也有他們希望長進的新目標。總之,盼望我們大家在這學期中都成為有長進的學期。
(劉國安筆記)
原載於《播種人》7期,1963年4月,頁4-5,15。
「全身既然靠着他筋節得以相助聯絡,就因上帝大得長進。」(西二19)
今晚我們特別注意「長進」這兩個字。新的同學必定有一個新的盼望:希望在靈性上有進步;在與主的關係上有長進。舊同學也有他們希望長進的新目標。總之,盼望我們大家在這學期中都成為有長進的學期。
我們要有長進,必須相助聯絡。就是說與主的關係能保持正確的程度,則自然就有長進了。我們盼望在這一個學期內,每一個同學都能與主互相緊密聯絡。好比鎖鏈的環子,每一環都是健全的,才能發揮鎖鏈的力量,換言之,我們每一環是健全的,那麼整個團體才是健全的;才可以有力量要求長進的。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們這團體是否被撒但攻進來,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責任。我們若盼望大家能長進,那更應該特別儆醒。團體中每一個份子得自己檢察,自己小心,免得成了最弱的一環,被撒但所攻破。以前我們也曾發生過不大不小的事,究竟發生的原因是為了甚麼呢?是因為我們當中某一環破損了,以致更多的環相繼損壞,就成了一個缺口。盼望我們同聲求告神,因着我們每環與祂能緊密相助聯絡,使我們這一學期成為有長進的一個學期。
「這些事你要殷勤去作,並要在此專心,使眾人看出你的長進來。」(提前四15)以上是保羅對提摩太所說的一段話。怎樣可以表現出長進來呢?第一,要殷勤;第二,要專心。假如中國人都沒有別的長處,那麼起碼殷勤是中國人的長處。這一點我在東南亞曾看見華僑眞的在殷勤方面有極好的表現。我在印尼瑪琅神學院,看見有一位已經有十個小孩子的學生,但他的成績卻令人非常滿意。有一位教員對我說:「我想少給他一點分數都不可以。」可見這一位已有家庭負擔的學生之殷勤向學了。他的殷勤是難能可貴的。
其次是專心,專心就是能集中焦點,使努力不致白費。我在日本曾參觀明治天皇的博物館,裏面陳列出明治天皇成功的紀念物。明治天皇是日本一個了不起的人物,他使日本中興,因為他的專心,很快使日本從一個弱小的國家成了一個大國。日本能在短短的時間內有着這麼大的改變,全賴明治天皇的專心。
我們在屬靈方面肯專心,雖然受許多痛苦,但假如肯集中所得的經歷,我們很快就得着長進。
「惟用愛心說誠實話,凡事長進,連於元首基督。」(弗四15)一個有愛主的心的人,他會長進得很快。有人信主幾年,已能為主作很有功效的工作,為甚麼有些人卻那樣遲遲沒有表現呢?這是因為有愛與沒有愛的分別。我們有愛主的心,我們的長進就迅速了。
「誠實」不單限於話語,還要有誠實的態度。如能常用眞誠的態度觀看自己,結果就看出自己非往上進不可。用誠實的態度看自己,對自己沒有虛諱。對主也應該沒有虛諱,將自己的本相放在自己眼前,求主光照。我們的長進就是當主的亮光照到我們本相時得着的,所以應常借主的目光看自己。最漂亮的人在X光底下也顯出了不好看的骨頭,各位不要怕神的光將我們顯露,當主顯露我們的弱點,是要使我們蒙福的時候。
「不是說,我已經得着了,已經完全了,我乃是竭力追求,或者可以得着基督耶穌所以得着我的。」(腓三15)
在這一章經文中,保羅提供了五點成功的秘訣,我們試作簡單的討論:
(一)他在十二、十三兩節內曾兩次提到相仿的意思:「不是說我已經得着了」。保羅覺得自己不夠;覺得自己的不足。這謙卑不是一種感覺。有一位小孩,他彈琴遠比他兄姊好,因此他就疏於練習了。有一次去聽一位比他年紀小的小朋友演奏,他發覺人家遠比他好時,他就自動積極練習起來了。有一個小孩對父母說:「今學期我不願升班,因為我留在原班,必定會考第一名。」我們不要自欺,我們要常把自己與最好的比較,就能激發我們要求長進了。我們的靈性要與最高的比較,就發覺自己的不夠,渴慕長進的心就增加了。
(二)「忘記背後」(腓三13):過去我們靈性上的成就,我們要忘記。昨天不是屬於你的;前天也不是屬於你的,祗有今天纔屬於你的。現在你的事奉怎樣?現在你的靈性怎樣?義人昨日所行的義,「都不被記念」(結卅三13),可見以前的好處是不算數的,祗有今天的事纔被神數算,假如我們抓着昨天我們不過是抓着空氣;我們抓着前天,我們不過是抓着泡影,祗有今天的事纔實在是我們的。
(三)「向着標竿直跑」(腓三14):過去我們要得的而還未得着的是甚麼呢?我們應細細想出來,我們再一次認準我們的目標,既有了目標,我們就知道我們不是打空氣了。沒有目標,斷不能有成功的。
(四)愛得獎賞(腓三14):不是過得去就算了,目的就是要得獎賞。我相信保羅時刻抱着得獎賞的心。我們作傳道人要作一個最好的傳道人;作神學生要作最好的神學生。
(五)價值觀念的改變(腓三7-8):為要得基督,看萬事就看作有損的,我們肯負代價決心要得着,主眞是不給也不成。以上五點乃是長進的秘訣。
要長進,我們應該在那幾方面長進呢?
- 在恩典和智識上長進(彼後三18):恩典加上智識就均衡了,單在智識上長進,就成了屬靈上陋惡的怪物。智識是帶來責任的;恩典卻帶來義務。主將恩典多給誰就向誰多要,這是很公平;也是很均衡的。
- 對主的愛上長進(約翰十七26):我們常聽主的話,一次又一次,有一天我們猛然醒過來,我們會發抖,因為發覺主的愛在我們身上如此浩大。主向他的門徒講了再講,盼望祂的愛能常在他們心中。我們眞盼望能早日醒覺主在我們身上莫大的愛。
- 在心志上長進(弗四21-24):穿上新人,脫去舊人的私慾、迷惑等,在心志上改換一新,努力要求像主。
- 在扎根上長進(西二7):在祂裏面扎根,根在隱藏的地方生長,因此要在隱密處學習長進。在地底的深處是水源的所在,植物的枝葉在烈日下炙曬,但因為它的根有水源的支持,它就更青翠更茂盛了。你有沒有看見有主恩典的人失敗?有、正因為他在隱密處沒有扎根。
- 在感謝上長進(西二7):感謝是我們生活的基本態度。流淚時你能感謝嗎?有試探來臨時你能感謝嗎?要盼望在感謝的心上增長,這要看我們凡事上有沒有學曉感謝。
「弟兄們,在心志上不要做小孩子。」(林前十四2):我們很多時候心志仍像小孩子,不夠堅強;不夠進取,我們必須有堅強的心志,在心志上改換一新,無論在感謝上、扎根上、對主的愛心和智識上都要要求長進。
被聖靈充滿必須說方言嗎?
原載於《播種人》9期,1964年1月,頁1-4。
當這個問題擺在我面前要我回答的時候,我感覺戰戰兢兢,因為時於這一個問題的答案,其關係是何等大,我身上所負的責任也是何等大。但是我們不能逃避答案;對於如此重要的一個問題,我們必須尋得答案。
原載於《播種人》9期,1964年1月,頁1-4。
當這個問題擺在我面前要我回答的時候,我感覺戰戰兢兢,因為時於這一個問題的答案,其關係是何等大,我身上所負的責任也是何等大。但是我們不能逃避答案;對於如此重要的一個問題,我們必須尋得答案。
我在兩難之間
我在兩難之間:一方面我看見有些在生活上滿有見證,熱心愛主,頭腦清楚的基督徒,在那裏說方言;另一方面有三件事也引起我的注意。
一、在靈恩運動之全面歷史中,產生了許多不良的現象與後果(請注意「全面」二字,不是指一個地區)。
約翰衛斯理所領導的大復興運動。他在一七三九年一月一日的日記中這樣記下:「我們(約六十人)在斐特巷舉行愛筵,當我們繼續禱告的次晨三時的時候,「神的能力強烈的降臨在我們身上……當我們從因神的同在而生出驚畏awe的感覺中稍為恢復時,我們同聲唱出:神阿,我們讚美祢!」但是在這大有能力的復興運動中,沒有說方言的表現。
慕迪有被聖靈充滿的經驗:一八七一年是他一生工作的大轉機,他說:「一種極深的飢渴感動進入我心中,我覺得如果我得不到這一種服事主的能力,寧願死去……我繼續求主以聖靈充滿我,一天……阿,我不能形容它……是過於我的心所能擔受的,我甚至需要求主止住這大能的感動!」但是在他的經驗中沒說方言。
芳尼所領導的復興運動,也是極其奇妙,聖靈能力的表現到了難以思議的地步,但是在他整本的傳記中找不到方言。
杜雷博士Dr. Torrey說:「我被引導去追求聖靈充滿……最後我決定,若不得到聖靈充滿,就再不登台講道……我終於在一個禮拜之內獲得這祝福。」但是他沒有說方言。
在中國教會歷史中,宋尚節博士所領導的復興運動也沒有說方言的事。
總之:在中外的大復興運動中,都沒有方言的表現。
三、在我自己的經驗中,聖靈充滿與說方言也似乎沒有一定的關聯。我曾經在一連幾個禮拜的時間,一直在極度充滿的狀態之下,心靈裏充滿了禱告,常常有一連兩小時的禱告,在鎖住的房間裏,感動的熱淚不斷的在流着,靈裏的高峯與讚美的喜樂,像浪潮一樣一陣一陣的泛濫,禱告是湧出來的,迸出來的,但是室外的人聽不見什麼,最多知道我是在關門安靜禱告。我心靈裏充滿了主的愛與得勝,講道有新的能力,似乎心裏充滿了要傳的信息,湧流出來。我毫無懷疑的相信是被聖靈充滿。這一切的來源只是因為我正在繙譯「祈禱出來的能力」那一本書,書中句句話語在打動着我的心,我就在跪下禱告時,進入了這種充滿的狀態,一連一二月的時間。而我沒有說方言。
上述兩方面的情形,使我覺感處在兩難之中,按照我的感情來講,我巴不得說方言是一條正確的路,讓我全心追求,投身在那無比的興奮與快樂的巨流裏,讓它吞滅一切軟弱。但是,我必須凡事以聖經的話為依循,我必須在主的話語中找出答案。到底聖靈充滿必須說方言麼?說方言是聖靈充滿的唯一標記麼?這不是一個抽象理論的問題,乃是一個實際追求的路綫問題。所以極其重要。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我們都應當追求說方言,或更正確的說,我們都應該按說方言的路綫追求聖靈充滿。
我再一次說,我決不是用一種不關痛癢的態度來作答案,我知道有不少謙卑追求的信徒正在憂焦的向着這一個問題(我從遙遠的星洲接到一封長信詢問答案。)同時,這問題與我自己有密切的關係。
我們在聖經中發現什麼?
在一本宣講「靈浸」的書裏(香港有許多基督徒手中都有這一本書),這樣說:「使徒行傳中有五次提到靈浸,而每次都有說方言的表現。」(見該書第一一四—八頁)。實在是這樣麼?讓我們看下列的各處經文:
- 「那時,彼得被聖靈充滿,對他們說……」(徒四8)。這裏沒有提說方言。
- 「禱告完了,聚會的地方震動,他們就都被聖靈充滿,放膽講論神的道。」(徒四31)。這裏沒有提說方言。
- 「司提反被聖靈充滿,定睛望天……大聲喊着說,不要將這罪歸與他們。」(徒七55,60)。這裏沒有提說方言。
- 「(保羅)被聖靈充滿」(徒九17)。這裏沒有提說方言。
- 「門徒滿心喜樂,又被聖靈充滿。」(徒十三52)。這裏沒有提說方言。
從以上的經文裏,我們看見:
- 該書只指出提及說方言的經文,而不提其它關於聖靈充滿的經文。
- 按照上述之經文,聖靈充滿的表現是:見證眞道的能力;膽量;定睛望天;充滿主愛饒恕仇敵;為主受苦時充滿喜樂。這些是聖經所告訴我們聖靈充滿的表現。
不錯,使徒行傳中提到聖靈充滿有時有說方言的表現,例如:二4,十46,十九6。但是讓我們注意幾件事:
- 當彼得在哥尼流的家裏講道時,聖靈降在「一切聽道的人身上」。請注意:這些人並未追求聖靈充滿與說方言,他們只是剛剛信主。
a﹒這與今天拼命追求說方言的情形正相反:不是求來的。
b﹒這些人未經潔淨的階段,尚未對付個別的罪,可見他們的情形與我們所追求的聖靈充滿不同。當時所發生的乃是一件特殊的事。 - 凡是有說方言的表現的經文,都是用「降」字——聖靈降在他們身上。例如:「保羅經過了上邊一帶地方,就來到以弗所,在那裏遇見了幾個門徒,問他們說,你們信的時候,受了聖靈沒有?他們回答說,沒有。保羅說,這樣,你們受的是什麼洗呢?他們說,是約翰的洗。保羅說……當信那在他以後要來的,就是耶穌,他們……就奉主耶穌的名受洗。保羅按手在他們頭上,聖靈便「降」在他們身上,他們就說方言,又說預言。」(徒十九1-6)
這裏所用的是「降」字,不是聖靈充滿。他們是初次得到聖靈,因為他們是初初信主。請注意:他們沒有追求說方言,也沒有在聖靈的亮光下對付自己的罪。
聖靈也是「降」在那些哥尼流家中聽道信主的人身上。不是說聖靈充滿。
在撒瑪利亞,也是用「降」字(徒八16)。這裏雖然沒有明說方言,但從徒八18可以看出當時有說方言的表現。請注意,他們也沒有求說方言。
一個重要的發現
因此,我們有一個重要的發現:在提到降聖靈與方言相連的四處經文中(僅有四處),都是用「降」字(二3,此處譯為「落」,八16,十44,十九6)。「降」字表明是聖靈初次臨到他們。為了這特別的意義,所以有特殊的表現——說方言。
請記住,這四次聖靈降臨有特殊的意義:一、五旬節是聖靈初次降臨在信徒身上。二、在撒瑪利亞是聖靈初次降在外邦人身上。三、在哥尼流的家中,神特別向彼得作見證,顯明外邦人也是蒙神揀選的。彼得後來根據這一個見證,力爭應該向外邦人傳福音。四、在以弗所,聖靈降臨顯明約翰的洗與奉主名受洗大大不同。所以上述四次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因此神賜下特殊的現象,都不是求來!不,沒有一次是求來的!連五旬節以前的「同心合意的禱告」,也不過「等候」主的應許成就而已。
讓我們再從保羅書信中看方言的問題。我從保羅的教訓中可以歸納出三個要點:
- 保羅故意把方言放在各種恩賜的最後。兩次都是這樣(林前十二10,十二28)。
- 保羅明顯說,方言是一種恩賜。既是恩賜就是普遍性的。
- 保羅明說:「豈都是說方言的麼?」(林前十二30)。這一句話似乎應該結束一切辯論,使那些主張「必須說方言」的閉口無言,但是他們提出一個辯駁的理由。
他們說:就事奉的恩賜說,不一定人人都說方言,但就聖靈充滿說,人人都必須說方言。
又有人說:「說方言的不一定是聖靈充滿,但是聖靈充滿必然說方言。」
上述的兩種說法,意義是一樣。就是把方言分為兩種:恩賜的方言與聖靈充滿的方言。
但是問題的解決在於:是誰作了這個劃分?是人還是主的話?我們在聖經中找不到這種劃分。在理論上與實際上,這個理由都有困難。就實際上說,你怎能分辨那一個人是在說恩賜的方言?那一個是在說聖靈充滿的方言?
結論:我們應該注意的兩件事
我們到底應該怎樣決定我們對方言派的態度呢?我們可以說他們是被邪靈充滿麼?不可。因為聖靈可以「隨己意」令人在聖靈充滿的時候說方言。我們只可以說,因為追求的路綫與真理有出入,同時因為「有時」追求的方式是出於「人意」(例如製造身體與精神的極度緊張,興奮,不自知覺的疲倦,與靈裏的眞空等),因此撒但「有時」乘機而入,造成有害的情形。正如許多事實所證明的。有許多時候,那些眞正被聖靈充滿而說方言的人,還不知道在某些時地,實在有人被撒但利用的事實,所以他們很眞誠的勸告那些反對他們所採路綫的人,認為他們是攔阻聖靈。有時,他們不了解那些說過方言的人為什麼反而似乎隱藏這恩賜。這些人的經驗告訴他們不要過於高舉方言,雖然他們自己眞正的說過方言。保羅正是這樣。
但是,讓我加上一句,在神恩典的手中,一件不合眞理的事,也可以被祂使用,完成祂的旨意,成為恩典的出口。教會裏不是多有不合眞理的事麼?但是神仍然使用那些教會,作為祂恩典的出口。
二、我們極其需要追求聖靈充滿!千萬不要為了方言問題而放下了追求聖靈充滿!求主常常提醒我們。
【院長的話】創·守·擴
原載於《建道通訊》28期,1979年6月,頁2。
八十年前,本院的先賢們創立了這一間「以至聖之眞道自建」的傳道人訓練機構。他們表現了信心,完全奉獻,愛主的精神,留下了「開荒,吃苦,火熱」的座右銘。
原載於《建道通訊》28期,1979年6月,頁2。
八十年前,本院的先賢們創立了這一間「以至聖之眞道自建」的傳道人訓練機構。他們表現了信心,完全奉獻,愛主的精神,留下了「開荒,吃苦,火熱」的座右銘。
一九七五年,華人敎會承繼了建道的屬靈遺產,依靠主奔走前程。在過去三年多的日子裡面,本院同工以戰戰兢兢的心情,渡過了「守」的階段,在父神恩待之下,學生,師資,經濟和院務各方,經歷了「穩」。
當此八十週年院慶之際,本院應該以更大的信心走進「擴」的階段。院慶籌備委員會擇選以賽亞書五十四章第二節作為金句:「要擴張你帳幕之地,張大你居所的幔子,不要限止。要放長你的繩子,堅固你的橛子。」
「繩子」是準繩,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目標與計劃。這「繩子」要「放長」—更高的目標,更大的計劃!同時,必須「堅固你的橛子」。「橛子」代表基礎。這就是說,當我們進行擴展計劃的時候,必須恢復和加强「開荒,吃苦,火熱」的建道精神。只有擴展而沒有堅固,換言之,只有量而缺乏質,結果是倒塌。
本院擴展的目標,有左列幾個要點:
一、學生數目增至一百五十。過去三年中,學生數目已經增加了百分四十—由七十人增至一百人。但是我們希望在前面的五年內,再增加百分之五十。
二、院舍隨學生之增加,而相應的擴建。「白如雪紀念樓」是第一步。
三、加强師資—本院現有專任講師共十二位,希望在三年內增至十五位。目前的專任講師中,有博士及碩士學位的,共八位。
四、訓練範圍的擴展—本院目前有三系:神學系,基督敎敎育系,差傳系,希望將來能設立聖樂科,訓練敎會聖樂人才。
五、設立硏究科—大學畢業生獻身為主的人漸漸增加,本院希望在三年內設立「聖經硏究碩士科」Master Biblical Studies,是二年制的課程。
六、加强伸延制夜校的訓練工作。
七、加强行政效率—本院計劃將來有一位全時間的院長,領導本院前進。求主預備。
願主幫助本院,隨時領受主的引導與指示,在每一件事上合乎祂的心意。
【院長的話】本院師資的前景
原載於《建道通訊》24期,1977年10月,頁1。
本院師資的重點是四重的:信仰、靈性、經驗、學歷。目前,本院共有專任講師十一位,兼任講師七位。
原載於《建道通訊》24期,1977年10月,頁1。
本院師資的重點是四重的:信仰、靈性、經驗、學歷。目前,本院共有專任講師十一位,兼任講師七位。 明年(一九七八年秋季)鄭貽富校友和溫以諾先生都將加入專任講師行列。前者將於明年獲得美南浸信會神學院博士學位(Ph.D.),後者亦將於明年獲得紐約大學博士學位。他們都已經有事奉的經驗,在信仰與靈性上都有好的表現。
本院本學年已經增加了兩位專任講師和專任圖書館主任。就是張練能牧師、張信瑤女士和凌少薇女士。張練能牧師是本院校友,在美國達拉斯神學院獲得神學碩士學位(Th.M.)。張信瑤女士也是本院校友,獲得美國惠敦大學基督教教育碩士學位。凌女士在中文大學考獲碩士以後,又在美國德州女子大學獲得圖書館學碩士學位。
在聘請之中的還有兩位專任講師,希望在主的帶領之下,他們都能在明、後年加入本院事奉的陣線。一位已有博士學位(Th.D.),另一位明年將可獲得博士學位。他們都是很愛主的弟兄。
神的恩典是奇妙豐富的,深信本院在主的帶領之下,將走上更加蒙福的道路,為基督的國度訓練合乎主用的人才。
我自己將於本年十二月往南婆羅洲工作一年,暫時離開本院,由艾理德牧師代理院長職務。請代禱為盼。

【院長的話】光輝的傳統——翟趙羅林精神
原載於《建道通訊》23期,1977年5月,頁1。
「翟趙羅林精神」構成建道神學院的一個特別名詞,極其寶貴。這一個名詞代表建道的傳統。
原載於《建道通訊》23期,1977年5月,頁1。
「翟趙羅林精神」構成建道神學院的一個特別名詞,極其寶貴。這一個名詞代表建道的傳統。
(一)翟輔民精神
翟牧師(Dr. R. A. Jaffray)原籍加拿大,父親是多倫多報業領袖,殷望其子繼承父志,但翟牧應主恩召,獻身來華宣道。於一八九七年抵達中國,除在華人中間盡力工作之外,翌年即發動向越南傳福音,多次往該處勘察及親身工作。一九一六年正式被總會委任為越南西差會主席(以梧州為辦事處),同時仍繼任華南區西差會主席、建道院長、聖經報主筆。各種事工蓬蓬勃勃發展。一九二八年一月又順服主帶領往印尼開荒工作,一九三一年遷居印尼,離開已經居住卅四年的廣西梧州。一九四二年被日軍囚入集中營,一九四五年去世。這時印尼已有萬餘會友。翟牧一生忠心耿耿,將一切擺在祭壇上,致力擴展基督國度,不遺餘力,蔚成風範。
(二)趙柳塘精神
趙柳塘牧師是建道歷史中第一位華人院長(一九二三—二六)。他信主的第二年考獲中央政府留美獎學金,正在那時他蒙主呼召獻身聖工,他毅然決定放棄留學的黃金機會,進入建道受造就。後被選任院長,兼任宣道會華南區華會主席。他是廣州和港九培靈研經大會的發起人之一及講員;成為一位華南教會著名領袖。
(三)羅聖愛精神
羅聖愛女士曾任建道女院院長。卅歲時進入建道事奉主,直至六十一歲退休,前後工作卅一年。羅女士於十八歲時曾舉行一次特別儀式,當眾宣告她一生不嫁,全心全意事奉主。赴會者三百人,一同為她禱告和感恩。她在一九二○年將所承受的遺產全部變賣,建造女院院舍。這種捨己的精神感動了許多人。
(四)林証耶精神
校友林証耶牧師於一九二九年加入翟輔民牧師所創立的「中華海外佈道團」,同年與校友練光臨牧師往南洋工作。林牧師進入荷屬婆羅洲(即現今之加里曼坦),在達雅族土人中間傳福音十五年。成為華人最先進的宣教士。他的寶貴經驗永遠留在「蓬島闢荒記」裡面。
稍後,校友曾道行牧師進入印尼峇里島工作,建立了教會;校友朱醒魂牧師、黃頌恩牧師、莊澤之牧師等,都在印尼担起福音聖工。練光臨牧師則進入馬來亞工作。兩年前更遠赴南美洲的Trinidad為主作宣教工作。
這四種精神好像一枝號角,今天仍然向我們發出呼召!

差傳的循環律與危機
原載於《宣教情》2期,1995年4月,頁2。
聖經歷史是一個使命的歷史,以亞伯拉罕為開始。
原載於《宣教情》2期,1995年4月,頁2。
聖經歷史是一個使命的歷史,以亞伯拉罕為開始。
向亞伯拉罕顯現,對他說:「我要賜福給你……你也要叫別人得福。」(創12:2)。這兩句話中寓藏著一個循環律:神賜福給亞伯拉罕,他又使別人得福,當他這樣作的時候,就更蒙神賜福給他。如此循環不息,蒙福的人越來越多,這是神的旨意與計劃。
這循環律不但用在亞伯拉罕身上,也用在他的後裔身上。神對他說:「地上萬族要因你的後裔得福」(創22:18)。他的後裔是誰?“後裔”二字有三個意義:第一個意義是指基督而言,這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意義(後裔二字的原文是單數)。第二個意義是指以色列人而言(集體性的單數),神要藉他們恩待萬民。第三個意義是指基督徒而言,他們是亞伯拉罕屬靈的子孫(加拉太3:7)。今天,神恩待拯救了我們,為要藉我們去傳拯救的福音給那些尚在救恩門外的人。
保羅把這循環律教導給他所建立的各教會,要他們去作差傳的工作,例如:他向哥林多教會進行差傳教育(林後10:15-16),他提出四個要點:
- 傳道人不僅建立教會,將福音的範圍推廣,並且藉著這新教會把福音的範圍“更加開展”。
- 上述推廣工作的動力是“信心增長”。
- 這是幾何級數的推進。
- 基本的戰略是到“以外的地方”去。
保羅所建立的教會差派宣教士出去傳福音。例:腓立比教會差派宣教士(腓2:25);歌羅西教會差派宣教士(西4:12);哥林多教會差派宣教士(林前16:17);路司得教會差派宣教士(徒16:3);帖撒羅尼迦教會差派宣教士(徒27:2)等。
保羅所建立的教會“差錢”出去幫助宣教工作(腓4:15-18)
保羅所建立的教會以祈禱支持宣教士(弗6:19、西4:3、帖前3:6、帖後3:1)每一位宣教士都有許多人為他禱告。
教會把自己的傳道人差派出去:安提阿教會把自己最重要的兩位領袖差派出去作宣教工作:保羅與巴拿巴。這是千古美談。
但是在這使命的循環進程中,有些危機存在,可能造成使命的停頓:
1﹒目標上的危機
亞伯拉罕在使命的路上,幾乎停止在哈蘭:半途而廢。羅得貪求容易而揀選了“瑣爾”(小的意思),結果鑄下大錯,他和後人都受了虧損(創19:20-22)。
2﹒曠野漂流的危機
以色列人失去了目標,在曠野打圈子四十年,成為以色列人使命史上的大危機。
3﹒不建橋而建塔的危機
以色列人建立王國,尋求自己的榮耀,落入巴別塔的陷阱中。今日有些教會只求成為大教會,忘記了大使命。
4﹒信心與順服的危機
非拉鐵非教會雖然“只有一點力量”,但他們願意“遵守主的道”,接受主的使命,願意憑信心去傳福音,主就給他們一個敞開的門。(啟3:7-8)。
大使命旌旗下的動人事蹟-你為福音作了什麼?
原載於《宣教情》2期,1995年4月,頁1。
當宣教士Mitchelson第一次乘船到太平洋的新亥卜里底斯島(New Hebrides)準備登陸時,島上的土人各持武器集結在海邊。
原載於《宣教情》2期,1995年4月,頁1。
當宣教士Mitchelson第一次乘船到太平洋的新亥卜里底斯島(New Hebrides)準備登陸時,島上的土人各持武器集結在海邊。船長對他說:「我不能讓你在這樣的危險中登陸,我負不了這樣的責任。」他回答說:「我離開故鄉,撇下一切,就是爲了向這些人傳福音,我怎能返回呢?」船長終於同意。他登陸後,雙手舉起一本聖經,鎭定的向土人走去。他們看見他未帶武器,就准他走近。這樣他把福音傳給他們。數年後,他在曾食人肉的土人中間與他們同領聖餐。
在廿世紀初頁的中國教會歷史中,有一位著名的人物,名叫席勝魔,他在內地會宣教士的帶領下信主,從一個鴉片鬼一變而為一位滿有愛心與能力的福音使者。在他的傳記中(席勝魔傳—福音證道社出版),有一段感人的故事:席勝魔常爲霍州的居民信主祈禱,求主光照他們。祈禱的日子久了,席師母就忍耐不住,對丈夫說:「我們祈禱夠了……上霍州去開局就是了(開局就是開設藉戒吸鴉片而傳福音的基址)。莊稼已經熟了。」他回答說:「沒錢買鐮刀,怎能收割莊稼呢?」……第二天早禮拜後,席勝魔又爲霍州祈禱,席師母便過來把一個小包放在桌上說:「上帝准了我們的祈禱了,這就是。」他打開一看,裡面有金銀手飾,如耳環、手鐲、髮簪、釵子等;是她結婚時的聘禮。她願意照馬利亞所行,把玉瓶打碎。
在「聖經與中華」一書中有這樣的記載:施約瑟會督(聖公會)是將聖經譯爲中文的一員健將,他也是上海聖約翰大學的創辦人。當他在武昌市工作時,因中風而癱瘓,兩手只有二指可用,然而他仍不屈不撓,以廿五年時間以打字機把聖經譯爲中文。這實在是聖經繙譯史中可紀念的一頁。
在同一本書中記載另一件感人至深的事蹟:德國莫拉維亞弟兄會差遣了Pagell夫婦於一八五三年七月(比戴德生早兩個月)到西藏去傳福音,那地方每年有九個月下雪,他們工作了卅年以後死在那裡,耶斯基博士獨自一人繼續他們的工作,經過了十二個年頭,殷勤開荒。……
美國的耶德遜(Judson)夫婦十九世紀初年到緬甸去開荒佈道,他們的傳記(浸信會出版社)裡面記載耶牧師坐牢的情形:「這監牢是很舊的木屋,約四丈長,三丈闊,除了板壁上的裂縫沒有通氣的地方,很薄的屋頂擋著火一般的太陽……裡面拘禁了百多名的男女犯人……耶牧師在這污穢的地方住了一個多月就發燒病倒了……得到釋放以後……往家中走去,正開著大門……他望見一個穿污穢衣服的緬甸婦人抱著很瘦弱的嬰孩……他萬想不到那是他自己的孩子……看見妻子躺在地上,面色蒼白……四週雖然污穢,她卻是一位靈性高潔的美麗婦人,她在這十四年中只知跟從心愛的伴侶同走愛神愛人的偉大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