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別
作者:滕近輝
原載於《滕近輝牧師伉儷榮休感恩會特刊》,1987年6月28日,頁1。
作者:滕近輝原載於《滕近輝牧師伉儷榮休感恩會特刊》,1987年6月28日,頁1。 今天,我對「依依不捨」有了新的感受。 要離開相聚了三十年的「北宣家」,是我不敢想的一件事。這裏有我三十年的生命痕跡。要放下我和同工們及弟兄姊妹們所共同建立起來的工作,激起內心深處不息的漣漪。感恩中帶着驅不盡的惆悵。我在這裏向主獻上了最好的年華來時是三十幾歲的小夥子,現在是「老牧師」行伍中的一份子。我在這裏笑過、哭過、夢過、流淚祈禱過、徹夜不眠過、歌唱過、奮鬥過、呼喊過、發現過自己許多的弱點,經歷過主數不清的恩惠與憐憫……這一切都烙在我的生命上。而於今——要離別了。 在這起伏的心情中,我要留下幾句心裏的話: 「永不減弱北宣的脈搏——傳福音。」 「永不忘記北宣的金箴——施比受更為有福。」 「永不離開北宣的動力寶——信心的祈禱。」 「永不損傷北宣的福鏈——合而為一的心。」 「永不背棄北宣的立場——純正的信仰,建於無誤的聖經上。」 「永不降低北宣的標準——成聖的生活。」 「永不失落北宣的異象——胸懷世界。」
作者:滕近輝
原載於《滕近輝牧師伉儷榮休感恩會特刊》,1987年6月28日,頁1。
今天,我對「依依不捨」有了新的感受。
要離開相聚了三十年的「北宣家」,是我不敢想的一件事。這裏有我三十年的生命痕跡。要放下我和同工們及弟兄姊妹們所共同建立起來的工作,激起內心深處不息的漣漪。感恩中帶着驅不盡的惆悵。我在這裏向主獻上了最好的年華來時是三十幾歲的小夥子,現在是「老牧師」行伍中的一份子。我在這裏笑過、哭過、夢過、流淚祈禱過、徹夜不眠過、歌唱過、奮鬥過、呼喊過、發現過自己許多的弱點,經歷過主數不清的恩惠與憐憫……這一切都烙在我的生命上。而於今——要離別了。
在這起伏的心情中,我要留下幾句心裏的話:
「永不減弱北宣的脈搏——傳福音。」
「永不忘記北宣的金箴——施比受更為有福。」
「永不離開北宣的動力寶——信心的祈禱。」
「永不損傷北宣的福鏈——合而為一的心。」
「永不背棄北宣的立場——純正的信仰,建於無誤的聖經上。」
「永不降低北宣的標準——成聖的生活。」
「永不失落北宣的異象——胸懷世界。」
大使命的心路歷程
原載於《宣教情》15期,1998年春,頁1。
聖經歷史是一個使命的歷史,以亞伯拉罕為開始。
原載於《宣教情》15期,1998年春,頁1。
在大使命的實踐過程中,每一間教會和每一個基督徒都需要經過下述的心路歷程:
(一)從亞伯蘭到亞伯拉罕(創17:4-5)
亞伯拉罕原來的名字是亞伯蘭(意即「崇高的父」),但是神為他改名為亞伯拉罕(意即「多國之父」),因為「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創12:3)。「崇高的父」是一很好的名字,但只是獨善其身而已,與他人無關無益;但是「多國的父」卻是賜福的器皿,使普世蒙恩。每一位華人基督徒都應該有這一種心態的轉變和學習的過程。不然就永遠是內向的基督徒,不能把福音傳遍世界。
(二)從變像山到加利利山
基督的三位使徒在「變像山」上親眼看見主耶穌改變形像,顯出祂神性的榮耀(太17:1-5)。這是何等的福份!他們對基督有了更深的認識,在他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彼後1:17-18)。後來復活的主在加利利山上向使徒們顯現,把大使命賜給他們:「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太28:16-20)。他們認識基督的神性榮耀長進到接受普世傳福音的託付。在他們接受託付的同時,也接受了應許:大使命成功的保証——「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20)。
(三)從耶路撒冷到安提阿
耶路撒冷的教會日漸興旺,但是他們只在本城傳福音,直到後來神讓逼迫臨到他們,他們才向四面逃散,同時把福音傳開(徒8:1,4)。當安提阿教會建立起來,信徒們才在保羅和巴拿巴的帶領之下,按聖靈的運動與帶領協力推動差傳事工,把他們最好的人差派出去,向更遠的地區傳福音。
如果福音一直停留在耶路撒冷,大使命就不能實現。很明顯的安提阿教會代了耶路撒冷的教會,成為神工作的中心。從耶路撒冷型轉變為安提阿型。這是重要的心路歷程。
(四)從庇推尼到腓立比(徒16:3)
保羅與西拉原想在小亞細亞繼續工作下去計劃往北方的庇推尼去,此時他們被聖靈攔阻,然後引導他們越過亞洲進入歐洲傳福音第一站就是腓立比。從無福音事工進入新時期:向全世界進軍。
保羅在亞洲時,已經不傳向猶太人傳福音,但是進入歐洲以後更多向外族人傳福音,於是福音事工更加萬,他奠定了大使命的百世策略。
今天,華人教會差傳工作也是從向海外華人傳福音入手,漸向萬族展開。
大使命的價值觀
原載於《宣教情》14期,1998年2月,頁1。
聖經歷史是一個使命的歷史,以亞伯拉罕為開始。
原載於《宣教情》14期,1998年2月,頁1。
一個人認為什麼最有價值,他就會竭力去追求它,完成它,把它放在人生的首位上。照樣,一個基督徒對大使命的價值觀,也會決定他對大使命的行動。
讓我們看看聖經對大使命的價值觀:
(一)大使命是聖經中的三大命令之一:
1﹒愛神:“你們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們的神。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太22:37,38)
2﹒新命令:“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約13:34)
3﹒大使命:“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太28:19)
這三條命令都是我們必須遵守的。
(二)大使命是神的心:“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求主幫助我們摸到神的心,也讓祂摸到我們的心。
(三)大使命是聖靈降臨最重要的目的——“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証。”(徒1:8)
(四)大使命是全部聖經中心信息——它貫串全部聖經,從創世記直到啟示錄。創世記內救恩歷史一開始,神就把這信息告訴亞伯拉罕(創12:2-3,22:18):神要藉著他和他的後裔,使地上萬國蒙福得救。“後裔”二字包括主耶穌,以色列人和基督徒在內(加3:16,7)。其中以主耶穌為主,但也包括另二者在內,因為神要用他們作器皿,把福音傳遍世界。以色列人失敗了,基督徒不可失敗。
主耶穌在啟示錄裡面三次提到大使命(啟3:8,14:15-16,22:17)。
(五)大使命的價值就是人靈魂的價值——主耶穌說:“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人還能拿什麼換生命呢?”(太16:26)。大使命就是拯救靈魂的工作,比一切更重要。主自己就是為了這目的而犧牲了祂的生命在十字架上。靈魂的果子是“永存”的果子(約15:16)。
(六)大使命的使者將獲得永遠榮耀——“那引領多人歸義的要發光如星,直到永遠”(但12:3)。
(七)宣教士的腳蹤何等佳美——“報福音傳喜信的人,他們的腳蹤何等佳美!”(羅10:15)。這是神最欣賞的。
(八)大使命是建立神普世國度的必要條件——“你們要先求神的國和祂的義”(太6:33)。這是優先次序。
(九)大使命與主的再來結合為一——“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然後末期(主再來)才來到”(太24:14)。
讓我們不要把大使命變成小使命。
『短期宣教』價值評估
原載於《宣教情》13期,1997年9月,頁1。
聖經歷史是一個使命的歷史,以亞伯拉罕為開始。
原載於《宣教情》13期,1997年9月,頁1。
短期宣教的聖經根據
在摩西的律法中,有關於「拿細耳人」的條例(民六1-12)。任何一個以色列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決定在任何的一段時間裡面,把自己獻給神,離俗「歸神為聖」作拿細耳人。時間的長短由自己決定,滿期以後即恢復原來身份。照樣,任何一個信徒都可以把自己人生的一段時間來獻給神,專職作宣教士,或在本地福音工作。
短期宣教簡史
西方的短期宣教制度,於四五十年前已經開始。美國聯合長老會首先發動。六十年代中,數大宗派跟隨其後。同時,美國兩大福音信仰的差會聯合會(IFMA,EFMA),也因長期宣教士缺少而接納短期宣教士。世界各地政局動盪,新興國家對歐美宣教士入境諸多限制,共產政權擴張等,諸如此類的因素,促使西方差會重新檢討宣教士的差遣方式。同時,美國政府所發動的「和平使團」(Peace Corps)服務計劃,成績卓著,頗受各國歡迎,也引起差會領袖們的再思。於是,多姿多彩的短期宣教方式逐漸誕生。
北美短期宣教士的總數,超過一萬八千。
短期宣教士的貢獻
綜合西方與東方的情況來講,短期宣教士顯然有下列各種貢獻:
1﹒短期宣教的方式,對於華人教會而言,已成為今日福音運動所產生之屬靈熱能的出口之一。那些參與此類事工的傳道人與青年弟兄姊妹們,在實際工作的經歷中,見證的心志與熱誠獲得挑旺,然後將差傳事工的負擔與異象帶回自己的教會裡面,影響全體會眾,加強差傳動力。
2﹒根據西方差傳學者的統計,短期宣教士(二年以上者)當中,有20%轉為長期宣教士。而那些四年以上的短期宣教士當中,竟有一半轉為長期宣教士。由此可見,短期宣教制度對差傳事工,確有貢獻。
西方的短期宣教士約有下列數種:
1﹒教育宣教士—在基督教背景的大專學院裡面任教,有些講師是以宣教士的精神工作的。他們工作的時間由一年至三年不等。
2﹒已經退休的工作者—他們已經到了退休的年齡(或提早數年退休),利用餘下光陰義務為差會工作。或作秘書,或任庶務員,或教書等。
3﹒神學教育工作者—他們利用「安息年」到第三世界的神學院裡面去授課,或半年或一年,這一種方式越來越流行。一方面,他們可以獲取國外工作經驗,另一方面,也有所貢獻,一舉兩得。
4﹒巡迴訓練講座—西方某些機構,有感於第三世界各國教會在人才訓練方面的廣大需要,就聘請專門人才週遊各地,舉行訓練班。
5﹒暑期工作隊—西方各宗派相繼發動暑期宣教與服務工作,鼓勵大學生參加。例如宣道會每年暑期都有很多青年,從北美外出,協助各國的工作。
宣道會西差會的反應
在這樣一個多變的時代中,宣道會西差會採取什麼立場呢?直至今日,當局仍盡力保持長期宣教士的制度,配以「青年使團」。因為他們認為短期宣教制度,可能成為青年人逃避神呼召他們終身作宣教士的藉口與橋樑。短期宣教制度可能在長期的作用上,成為宣教事工的致命打擊。雖然真正結果尚待時間證明,但他們寧願採取謹愼態度與路線。
華人宣道會是否適於短期宣教制度的實施?
本會可以試行雙管齊下的策略。一方面將工作重點放在長期宣教士身上,盡量教導並鼓勵青年弟兄姊妹毫無保留的獻身,終生作宣教士;另一方面,如果發現合用的宣教人才,也可以按照其當時的感動,幫助他們走上宣教事奉第一步,而將以後道路交在主手中。總之,我們在這開創的階段之中,應憑著信心,使用各種方式把福音迅速傳開!主會一步一步的引導我們的前程。
四個劃時代的異象——四幅屬靈的圖案:引往大使命之路
原載於《宣教情》10期,1996年12月,頁1-2。
聖經歷史是一個使命的歷史,以亞伯拉罕為開始。
原載於《宣教情》10期,1996年12月,頁1-2。
在聖經的記載中,我們至少可以看見四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異象。而它們也正是教會的里程碑。
(一)伯拉河畔:賜福器皿的響往
亞伯蘭在伯拉河(底格里斯河)畔的吾珥,看見耶和華在異象中向他顯現(使徒行傳7:2),對他說:「我要賜福給你,你也要叫人得福」(創12:2)。換一句說話,耶和華要用他作賜福的器皿,而且當他這樣作的時候,他自己也要蒙福——成為選民的始祖,開始一個新的時代。
但是,在耶和華的這一個應許之中,有一個必須履行的條件:離開他的故鄉吾珥,走上耶和華的道路。換一句話說,他必須離開他所習慣的生活,行走耶和華的道路,作賜福的器皿。
照樣,如果今天我們接受基督對我們的呼召,去作賜福的器皿,我們也必須放下我們所習慣的生活方式:自我中心,願意將自己獻於主的手中,讓祂按照祂的心意去用我們。
我們必須學習,將我們的以撒獻給基督,像亞伯拉罕一樣:我們必須學習走信心的道路,像亞伯拉罕一樣,因為在賜福器皿的道路上,常有攔阻,非有信心不能勝過;我們必須學習認識:自己的福份和別人的福份是分不開的,這正是耶和華所指示亞伯拉罕的。
(二)何烈山麓:腐化毒素的擺脫
摩西在何烈山麓看見了耶和華的異象:荊棘燃而不毀。耶和華藉這個異象呼召摩西,然後用他帶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奔向應許之地。出埃及是以色列人歷史中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以色列人在埃及面對兩大危機:奴役與腐化。二者的目的,都是使以色列人離開耶和華,也離開祂為他們所定的人生道路——作賜福的器皿。奴役是用壓力來強迫以色列人離開耶和華和祂所定的道路;腐化是用物欲來引誘以色列人自動的離開耶和華祂所定的道路。逼迫與腐化是撒但一貫使用的二種武器。逼迫在外,腐化在內,這就叫做內外夾攻。後者比前者更難防禦。以色列人在埃及住了四百餘年以後,就不想離開了,他們死心塌地的做奴隸。摩西也灰心了,他在曠野裡嘆息了四十年。
但是何烈山麓的異象,給摩西一個極大的挑戰——耶和華有保守的能力:燒而不毀!這異象已經應驗在摩西一生和教會整個的歷史中。只要我們仰望祂,跟隨祂。祂必幫助和保守我們,引導我們走賜福器皿的道路。
(三)輟工的殿旁:不竭能源的支取
先知撒迦利亞悲傷的躑躅在已停工的聖殿旁邊的碎石中間,波斯帝國的壓力使已經開始了的建殿工程停頓下來,一停就是好多年。也許那天晚上,先知在悲傷和疲乏之中,和衣睡眠於未完成的聖殿址內。耶和華就向他顯示異象(撒迦利亞四章)。當他將這一個異象的內容向以色列人宣告的時候,他們就大受激勵,挺身而起,合力將聖殿建成(以斯拉4:23-5:2)。這一個異象開始了以色列人的中興時代。
這一個異象的內容是甚麼?一個金燈台在兩棵橄欖樹之間,以四十九條油管相連,將橄欖樹的油引入燈內,燃燒發光。在這異象中有呼聲發出:「大山哪,你算甚麼呢!」「倚靠耶和華的靈方能成事!」這一個異象在以色列人身上發揮了極大的功效,他們將「大山」一般的攔阻,鏟為平地,而且進一步,這座大山的石頭成為建殿的材料——阻力變為助力!
兩棵橄欖樹象徵聖靈的能力,它們的油源源不絕的藉著管子流入燈內,使燈發光。這燈象徵耶和華的百姓,他們倚靠聖靈的力量,「方能成事」;成業之後,就光芒四射,榮耀耶和華。
這一個異象的信息,是我們永遠需要的:聖靈的能力。主耶穌離世前對門徒最重要的信息,是聖靈的能力,那麼我們就千萬不可輕視它。
(四)愛琴海濱:福音巨流的奔放
那一天夜裡,使徒保羅迷惘的躺在愛琴海濱特羅亞的一間旅店裡的床上:「主到底要引領我到哪裡去?」當夜,他看見了「馬其頓的異象」——海洋的那邊!海洋的那邊!更遙遠的地方!
主耶穌把小亞細亞傳福音的門,都在保羅面前關起來,卻開了西方之門。從此傳福音的巨流越過愛琴海,向歐洲奔放。這是主所揀選的路線,後世歷史證明這是最正確的路線。這個異象開始了教會歷史的新時代。
今天,這一個異象已經臨到了華人的教會:海洋的那邊!海洋的那邊!這是一個擴展心胸和視野的異象。這一個異象將使東方的教會開始一個新的時代——差傳時代。
過去在華人教會裡面,只有差傳事工的星星火花,零散的飄蕩著。今天,讓這些星星火花匯集起來,形成一種廣泛的運動。
上述四個異象構成四幅圖案:油瓶(器皿),燒而不毀的荊棘,橄欖樹之間的金燈台,和號角(馬其頓呼聲)。
讓這四個圖案不斷的向我們傳講著信息。
我們從宣信牧師所領受的屬靈的產業
原載於《宣教情》9期,1996年9月,頁1。
聖經歷史是一個使命的歷史,以亞伯拉罕為開始。
原載於《宣教情》9期,1996年9月,頁1。

在這新舊世紀際遇而迸發的火花中
全備的基督
“神使祂成為我們的智慧、公義、聖潔、救贖”(林前1:30)。
“我只知道耶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林前2:2)。
四重福音:基督是救主,使我們成聖,醫治者,再來之王。
啟示錄中基督的七個異象:1﹒榮耀的主(啟1:12-20)、2﹒得勝的主(5:1-14)3﹒普世救恩的主(7:9-17)、4﹒得勝者隊伍的主(14:1-5)、5﹒收割莊稼的主(7:14-20)6﹒再來的主(19:11-16)、7﹒審判的主(20:11-15)。
等侯主臨
“你們見祂怎樣往天上去,祂還要怎樣來”(徒1:11)。
“我們卻是天上的國民,並且等侯救主,從天上降臨”(腓3:20)。
“基督在你們心裡,成了榮耀的盼望”(西1:27)。
“我若去為你預備了地方,就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裡去”(約14:3)。
聖靈的能力
“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証”(徒1:8)。
“有七角七眼,就是神的七靈,奉差遣往普天下去的”(啟5:6)。
完全奉獻
“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羅12:1)
“要像從死裡復活的人,將自己獻給神,並將肢體作義的器具獻給神。”(羅6:13)
更深生命
“信我的人,就如聖經所說,從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來”(約7:38)。
“成聖的果子”(羅6:22)。
“我來是要叫羊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10:10)。
“我活着就是基督”(腓1:21)。
廣傳福音,直到地極
“你們要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可16:15)。
“人要奉祂的名傳悔改赦罪的道,從耶路撒冷起,直到萬邦”(路24:47)。
“我另外有羊,不是這圈裡的,我必須領他們來,他們要聽我的聲音,並要合成一群,歸一個牧人了”(約10:16)。
“將福音傳到你們以外的地方”(林後10:16)。
復興的靈阿,震動吧!
原載於《宣教情》8期,1996年6月,頁4。
聖經歷史是一個使命的歷史,以亞伯拉罕為開始。
原載於《宣教情》8期,1996年6月,頁4。
在這新舊世紀際遇而迸發的火花中
讓我們這一羣獻身的福音使者們
再一次看見基督國度的異象
舉起“耶和華尼西”的旌旗
高唱信心之歌
重掘以利沙的渠道(王下三16)
讓聖靈的大能充溢其中
讓我們迴跨無數世紀與他一起呼籲:
“願那感動以利亞的靈
加倍的感動我!
加倍的感動我!”
讓世界再聽到那信心的呼喊:
“耶利哥城傾倒了!
耶利哥城傾倒了!”
讓我們這些曾被主愛震動的人
去震動世上無數失喪的麻木心靈
一同奔向“那不能震動的國度”(來十二28)
讓整個教會再一次傾聽永恆之主的宣告:
“再一次,我不單要震動地
還要震動天!”(來十二26)
神哪,在你震動世界之前
先震動我們吧!震動吧!震動吧!
重新溫習教會歷史中——復興與差傳運動前夕的祈禱之火
原載於《宣教情》8期,1996年6月,頁3-4。
聖經歷史是一個使命的歷史,以亞伯拉罕為開始。
原載於《宣教情》8期,1996年6月,頁3-4。
在二千年的教會歷史中,曾有不少扭轉大局的祈禱,茲列舉一部分作為今天華人教會的提醒與鼓勵。
一﹒敲開了愛爾蘭福音之門的四十天祈禱
聖帕提克(St.Patrick)被稱為愛爾蘭的使徒。他於主後第四世紀末,出生於大不列顛群島,幼年時被愛爾蘭的海盜擄到愛爾蘭,被賣為奴隸,有六年之久。他在此期間經歷了重生,成為基督徒。其後他逃回本國,得到主的呼召,在四十歲時到愛爾蘭去傳福音。開始之前,他爬上一座高山,俯視平原,在那裡祈禱了四十天。然後他下山到處佈道,建立了二百間教會,為二萬人施洗。他曾十二次面對死亡,終於完成使命。約在主後四六零年,他寫了《懺悔錄》(Confession),敘述靈性經歷及佈道情況。他使我們想起主耶穌四十天的禁食祈禱。
二﹒約翰諾克斯(John Knox)的祈禱完成了蘇格蘭的宗教革命
在蘇格蘭愛丁堡大學中有諾克斯雕像,上面刻了他著名的禱詞:「求給我蘇格蘭,不然我寧可死!(Give me Scotland or I die!)」這是他獻身祈禱的重心。這種強烈的使命感,感動了許多人,終於建立了蘇格蘭教會(Church of Scotland),蘇格蘭數世紀之久被稱為敬虔之土。這讓我們想起了舊約的以斯帖王后的祈禱與獻身精神:三晝三夜禁食祈禱。她說:「我若死就死吧!」結果波斯國內的猶太人被她感動,響應了她的呼召,同心地向神呼求,結果滅族的危機成為蒙恩的轉機。
三﹒莫拉維亞弟兄會的同心祈禱帶來差傳運動與大躍進
莫拉維亞弟兄會的六百餘位弟兄姊妹,開始了長時間的熱切祈禱,尋求靈裡的合一與復興,結果在一七三二年,聖靈大大澆灌在他們身上,於是他們開始了普世宣教的工作,在頭十年內就差派了宣教士到北方的格陵蘭島、非洲、北美、南美與亞洲。這復興影響了衛斯理約翰,為英國帶來了復興;然後,衛斯理約翰的同工懷特腓德(George Whitefield)到北美去,成為北美大覺醒運動(The Great Awakening)主要領袖之一。這大復興又產生了一個祈禱運動,而且蔓延到英國去,造成了普世宣教運動,克理威廉(William Carey)就是這運動早期的領袖,被稱為近代普世宣教運動之父。
四﹒衛理公會的五旬節
在衛斯理約翰的日記中,有這樣的記載:一七三九年一月一日,他和六十位同工通宵祈禱。清早三時,聖靈澆灌在他們身上,使他們大有能力;他們充滿了喜樂,高聲敬拜讚美神……那日被稱為衛理宗的五旬節。跟著,英國的大復興便開始了。歷史學家認為那一次全國性的復興,救英國脫離了一次像法國大革命式的流血暴動,也帶來了社會改革運動。
五﹒愛德華約拿單(Jonathan Edwards)三日三夜的祈禱成為北美大覺醒的前奏曲
愛德華約拿單是北美大覺醒的主要領袖。他那出於心中沉重負擔的三日三夜祈禱,成為大復興的序曲,與保羅三晝三夜的祈禱前後輝映。他是一位著名的學者,兼具敬虔的靈性,是極有能力的佈道奮興講員,也是美國一所著名大學的創辦人。
六﹒北美印第安人中間的使徒:布銳內德大衛(David Brainerd)
他對北美土人極有傳福音的負擔,常常獨自到樹林中為土人的信主懇切祈禱,甚至在冬天的低溫中汗透衣服。結果,印第安人中間產生大復興,是復興史上光輝的一頁。他的日記,是傑出的屬靈遺產之一。
七﹒葛培理佈道運動中的祈禱因素
我記得在一九五四年,香港眾教會聯合邀請葛培理於英倫一連三個月的佈道大會之後,到香港來主領一場佈道會。會前舉行了通宵祈禱會,數百人聚集在青年會禮堂,向神懇切呼求,當時我也在其中。結果,有五萬人坐滿兩個球場,數千人決志信主。次日星島晚報頭版新聞的標題是:“五萬人聆聽一個人的聲音”。七十年代,他被邀請到巴西首都舉行佈道會,會前一年之久,有五千個祈禱小組(每組十人,共五萬人)為大會懇切祈禱,結果每晚有二十萬人赴會,決志人數破了紀錄。
八﹒韓國教會的祈禱精神震撼全球,帶來教會增長上的大躍進
眾所周知的漢城福音大爆炸(一九七四年)期內,六十萬人通宵祈禱,結果在八年之內,韓國基督徒人數由三百萬增至一千萬。漢城被群山包圍,而每一座山頭上都有許多祈禱室,教會怎能不興旺!
九﹒中國大陸福音廣傳的動力
在中國大陸開放之前,全球基督徒的代禱集中在中國教會身上,於是從神的寶座發出極大的能力。此外,成千上萬為了信仰被囚的信徒,在獄中只作一件事,就是祈禱,並且有時被迫禁食祈禱(無餐可食)。你想,如此的祈禱洪流升向神的寶座,怎能不獲得神的大能回應!結果,中國信主人數的增長,比韓國更快。
但願這些歷史先例,能帶給華人信徒祈禱的動力。
不能磨滅的一程學習——宣道會國際團契第六屆大會印象記
原載於《宣教情》6期,1995年12月,頁2。
聖經歷史是一個使命的歷史,以亞伯拉罕為開始。
原載於《宣教情》6期,1995年12月,頁2。
四海一家
六大洲五十八個國家的宣道會合成一個國際大家庭。每四年舉行一次大會,過去五屆分在紐約、香港、利瑪(秘魯)、聖保羅(美國)、阿比章(非洲)舉行。而這一屆是在南韓的漢城舉行。我曾參加過前四次的大會,而這一次卻是最令人難忘和獲益最多的。約五百位代表聚於一堂,也是歷屆人數最多的一次,顯然是由於仰慕南韓教會蒙恩情況而來的。果然人人深受感動。
各地代表中最惹人注目的,是越南、柬浦寨及俄國的同工們,他們帶給大家好消息。我和從越南來的一位牧師談話,他告訴我,據他各方面的聽聞和觀察,今日越南全國約有五十萬基督徒,比共產黨統治之前多了十倍!廿年內十倍增長,實在驚人。但與中國大陸比較,仍然遜色,後者在四十五年內有近百倍增長。俄國的消息也令人鼓舞,三年內已建立了十餘間教會與聖經學院。目前各國宣道會的神學生已達一萬九千多人,實在感謝主。利巴嫩的宣道會在戰火迷漫之中,仍積極傳福音,以愛心服務去救助患難中的人。非洲Burkina Faso的會友在貧困之中仍推動差傳工作。菲律賓宣道會已達2,023間,他們的代團人數最多,其詩班日日獻唱,既有高度聖樂水準,又有屬靈氣質,對各次聚會的屬靈氣氛,大有幫助。他們是大會中最熱情活潑的一群。北美的教牧們(美國和加拿大),包括會長,各區主任,總會領袖們在內,是歷屆出席最多的。其中也有少數民族區會的領袖與教牧們出席,如越南人、Hmong族人、寮國人、韓國人、西班牙語系牧師們。在世界各國的宣道會中,第二大的是印尼宣道會,會友已超過三十萬。今年的統計報告,全球宣道會會友已近三百萬。
大會東主:韓國宣道會
韓國宣道會原名聖潔會,已有五十年歷史。他們在廿三年前因受宣信牧師著作的影響,議決全體加入宣道會。他們給我們作了美好的榜樣,分述如下:
1﹒增長迅速—廿三年前他們加入宣道會時有178間堂會,但今天已增至八百間,會友約五十萬,是全球最大的宣道會,包括北美在內。他們訂下了更大發展的計劃。
2﹒注重差傳—他們已差派宣教士在各洲十三個國家宣揚福音。
3﹒注重教育—他們設有一間大學及神學院。
4﹒祈禱精神極強—我在主日到一間堂會講道時,發現該堂有三千會友,分五次舉行崇拜。最感動我的是兩件事:一是每日黎明前五點鐘有祈禱會,有七百人參加。二是十年前該堂牧師一連四十日禁食祈禱,每日只喝水不進食。之後教會興旺起來,興建了大禮拜堂,處於貧民區。他們的一位宣教士也告訴我,他有十一天禁食祈禱的經驗。
七萬人慶祝大會
大會最後一天,宣道會的聖潔會在漢城世運會場舉行立會五十週年紀念慶祝大會,赴會會友竟有七萬之多。程序達四小時之久。有四位講員(包括美國宣道會會長在內),六位致詞及各種演唱和表演。
是的,韓國宣道會給全球的宣道會領袖們上了重要的一課,是永難忘記的。
願那感動韓國教會的靈,也照樣感動各國的教會。
大使命—小心胸
原載於《宣教情》6期,1995年12月,頁1。
聖經歷史是一個使命的歷史,以亞伯拉罕為開始。
原載於《宣教情》6期,1995年12月,頁1。
大使命是天父的心,讓我們摸到祂的心。也讓祂摸到我們的心—讓我們的心與祂的心合一。
主耶穌說:“我另外有羊不是這圈裡的,我必須領他們來,他們也要聽我的聲音,並且要合成一群,歸一個牧人了。”(約10:16)。另外,另外……直擴展到全世界。主耶穌胸懷全世界,願祂開闊我們的心胸,一直到包容得下全世界,像祂的心胸一樣。
天父也是一樣,祂“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主耶穌對們徒說:“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
大使命是“廣大”的使命—把全球包括在內;
大使命是“重大”的使命—是主所最重視的;
大使命是“偉大”的使命—其價值崇高無比,等於全球靈魂的總值。
悲劇:大使命竟配上只顧自我的小心胸。
大使命—小信心
主耶穌在賜下大使命之後,跟著發出祂的應許:“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他是大使命的主,祂也是創始成終的主,所以二千年來,在祂的領導與幫助之下,福音已幾乎傳遍全世界,但仍有許多地區未聞福音,等待我們投入。差傳工作決不會落空或失敗,值得華人教會大力投入。
許多教會在大使命上未曾嘗試過信心的投入;也有許多曾受感動獻上自己作宣教士,因為缺少信心就不敢走上去。
戴德生牧師走上大使命的道路時,只有十鎊,但他願意仰望主的供給,結果十變百,變千,變萬,至今已經一百四十年了。
大使命—小地位
許多華人教會與信徒常把大使命放在教會中很小的地位上—只附帶的作一點,裝飾一下。或只在教會偶然稍有餘款時,奉獻一點給差傳工作,安慰一下不安的良心。在會務的先後次序表上,差傳總是在最底下。講台上很少傳講大使命的信息。如果偶然舉辨差傳性聚會,出席人數常是各種聚會中最少的。
大使命—小範圍
每間教會可以由近開始差傳,但不應以近處為永遠的目標。不怕小,只要由小而大;不怕近,只要由近而遠。有的教會永遠把自己限於本區福音工作之內。初期教會的確是由耶路撒冷開始,但他們不久之後擴展到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而歐洲。
福音傳給華人已經一百九十年之久,讓我們倚靠主放長我們差傳的“繩子”(賽54:2)。
大使命—小預算
做生意是量入為出,辦教會是量出為入。有些教會永遠錢少,是因為他們沒有把信心計算進去。有的教會每年憑信心增加差傳的預算,結果實際的奉獻就跟著增加上去。很希奇,金錢的奉獻與靈性的長進之間有密切的關係。奉獻愈多,靈性愈好。有的牧師怕講奉獻,結果教會愈來愈低沈;有時牧師按聖經講為聖工多奉獻,結果奉獻增加,會友喜樂蒙恩,聖工愈來愈興旺。
我們倚靠主提高差傳的預算,看看主如何施恩。
大使命—小代價
華人信徒步步為營,精打細算,前思後想,結果很少很少步上宣教士之路。這已經成了華人的民族性。反而在美國長大的華人青年中間有更高的比例投入宣教行列。
在全球六千間華人教會裡面,只產生了四百多位長期宣教士,平均每間教會只有0.07位宣教士。在那些曾經到台前獻身作宣教士的青年當中,也有很高的比例走不上去。
恩主正在繼續向華人信徒發出呼聲:“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但願更多的華人回應主的呼召,向主說:“我在這裡,請差遣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