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蘇恩佩姊妹:握筆的戰士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二年四月十八日「牧者心聲」。
五年前,在本港舉行了第一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赴會者約一千五百人,來自世界廿餘個不同的地區。那一次的會議是嘹亮的角聲,號召全世福曾信仰的華人教會,走上合一、合作、見證、與復興的道路。因此,它是一次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二年四月十八日「牧者心聲」。
蘇恩佩姊妹於上主日被主接回天家。我聽到這消息,心頭一陣深深的悲惘。這是福音文字工作上的一個著大損失。
我第一次認識蘇姊妹,是大約廿年前,她三姊妹一起到馬寶道本堂舊址來,和我約談關於靈性與獻身事主的事。第二次見面是在台北,那時她已從美國惠頓大學讀書回來,担起了「校園」雜誌主編的担子,獲得普遍的重視。這時期中,她的甲狀腺癌發作,醫生說她隨時有生命的危險。她暫時遷往星加坡休養,但是竟然和一些弟兄姊妹創辦了「前哨」,是該地文藝見證的一個重要里程碑。跟着回到香港,和同心的弟兄姊妹們創辦「突破」雜誌,擔任總編輯。這一種「福音預工」的運動,立刻獲得香港各教會青壯年弟兄姊妹們的重視與支持。刊務蒸蒸日上,同工與義工多達二百人。她在港的頭幾年在本堂參加主日崇拜,後來因為渡海路途太遠,改往九龍聚會。在我主持「抉擇」編政的第一年中,她給予我很大的幫助。
她一直身體軟弱,遭受死亡威脅,但她以獻身精神與死亡戰鬥,一天當二天用,開放了生命的燦爛花朵,成為千萬青年基督徒靈感的源頭。雖然她的一生短促,在盛年時夭折,但是她已經達成了人生的光榮任務——跑盡了當跑的路,守住了所信的道,打過了美好的仗。恩佩姊妹,我們為你感謝神!我們懷念 你對基督國度的光榮貢獻。
彼得心目中的教會會友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二年四月四日「牧者心聲」。
五年前,在本港舉行了第一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赴會者約一千五百人,來自世界廿餘個不同的地區。那一次的會議是嘹亮的角聲,號召全世福曾信仰的華人教會,走上合一、合作、見證、與復興的道路。因此,它是一次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二年四月四日「牧者心聲」。
在彼得前書第二章裏面,使徒彼得題到教會會友的十二種特性:
一、有基督生命的人——「主乃活石……你們也就像活石」(4,5)
二、悔改的人——「除去一切惡毒,詭詐,假善……」(1)
三、愛慕靈糧——「愛慕純淨靈奶像才生的嬰孩一樣」(2)
四、領受屬靈的恩典——「嚐過主恩滋味」(3)。知恩,感恩,報恩。
五、作祭司獻靈祭——「奉献神所悅納的靈祭」(5)。
六、有信心——「是被揀選的族類」(9),即亞伯拉罕的屬靈後裔,「以信為本」(加三7)。
七、接受基督的主權——「是國度」(9),基督是國度之王。
八、分別為聖——「是屬神的子民」,即聖利歸神。
九、有永遠盼望——「是寄居者」(11),等候那更美的家鄉。
十、事奉神——「總要作神的僕人」(16)。
十一、有肢體生活——「親愛教中弟兄」(17)。「教中弟兄」的原文是弟兄團。
十二、有使命——見證神的美德,宣揚救恩(9,12)。
???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二年三月廿八日「牧者心聲」。
五年前,在本港舉行了第一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赴會者約一千五百人,來自世界廿餘個不同的地區。那一次的會議是嘹亮的角聲,號召全世福曾信仰的華人教會,走上合一、合作、見證、與復興的道路。因此,它是一次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二年三月廿八日「牧者心聲」。
一位畫家用無數問號勾出一幅人像,而他的心臟是線條最粗重的一個問號。
人是一種發問題的動物。在他所發出的問題之中,有 一個是時時出現的,它是人生中最基本的問題:人生的終極意義是什麼?
這一個問題與信仰緊緊的繫在一起。於是人類將探索的手伸向信仰,它抖動着,在心靈的太空裏摸索……
而摸索的軌跡却又勾描出一個一個的問號。
人類在徬徨中嘆息。
直到有一天……
那無限者踏過愛徑進入時間,以其辛勞的腳步在人間描畫着真理的啟示;加利利海濱震盪着從永恆發出的天音;生命之源涵下甘露;各各他山巔的判冠上綻開着迎春花;十架的長釘結出永恆生命的碩果。
一霎那間,那隻摸索的手停留在另一隻手中——有釘痕的手。它停止了抖動,生命的洪流透過那釘痕,湧進虛空的心靈……
摸索停止,開始了新生的旅程——踏在基督的脚蹤上。
主日學主日談 保持本會的屬靈傳統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二年三月廿一日「牧者心聲」。
五年前,在本港舉行了第一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赴會者約一千五百人,來自世界廿餘個不同的地區。那一次的會議是嘹亮的角聲,號召全世福曾信仰的華人教會,走上合一、合作、見證、與復興的道路。因此,它是一次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二年三月廿一日「牧者心聲」。
主日學主日談 保持本會的屬靈傳統
宣道會至少有三個優良的傳統,都是值得我們盡力保持的:
一、傳福音的精神
「宣道會」顧名思義是注重傳福音的:堂內與堂外,近處與遠處,本地與海外。本會的每一間堂都應該訂立這樣的目標,並努力靠主達成之。
二、分別為聖的生活
本會創辦人宣信牧師,非常注重「成聖」的真理。常常到處宣講這信息,幫助了許多信徒,努力追求聖潔的生活,從屬世不合真理的潮流裏面分別出來,甘願忍受各種歧視的壓力,忠誠跟從基督。這也是我們要倚靠主努力保持的對象。
三、 屬靈的教導
北美宣道會由成立以來,就十分注重主日學的工作,實行全教會上主日學。藉着主日學把聖經的全部真理有系統的教導會友。本會極注意純正的信仰,即完全以聖經的教訓為信仰的基礎。主日學恰是系統教導聖經真理的最佳渠道。本堂正向着「全教會上主日學」的路上前進。希望不斷的有新成就。這是我們要倚靠主努力追求的目標。
在主日學的事工之中,有三個最重要的因素:教員、學生、和家長。第三者是本堂過去所較為忽略的,希望在以後的日子裏面,在這一方面有所進步。
十架能力在現代的彰顯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二年三月七日「牧者心聲」。
五年前,在本港舉行了第一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赴會者約一千五百人,來自世界廿餘個不同的地區。那一次的會議是嘹亮的角聲,號召全世福曾信仰的華人教會,走上合一、合作、見證、與復興的道路。因此,它是一次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二年三月七日「牧者心聲」。
我於一九七五年三月間,往日本北海道首城的凱斯克培靈大會(Hokaido Keswick Convention)講道。到達時正在下大雪。有一位信徒領袖用他的車子到飛機場來接我。後來有人告訴我,這一位接我的弟兄原來是以逼迫教會出名的,他曾决心要把那城內的一座禮拜堂燒掉。但是在行動的前一晚,他奇妙的改變了態度——竟然成為一個最熱心的基督徒,努力為主作見證,宣揚福音!
他說,日本有一間禮拜堂,是用「特別」的石塊建成的。這些石塊原來是那些逼迫教會的人,從附近一大堆石子中取來投擲基督徒和聚會場所的。但是基督徒們以信心和愛心為這些人祈禱。結果,他們中間不少人悔改歸向主。後來他們合力建築一座禮拜堂,就用這一大堆石子建成禮拜堂講台後面的一道牆,牆上懸掛了十字架!這一件事實顯明十字架改變人生的偉大能力。
我們帶着喜樂的心,在這「佈道月」裏面宣揚基督十架大愛。基督說過:「我若在地上被舉起來(釘十架),就要吸引萬人來歸向我。」(約十二32)。這一句話已經成為事實——世上千千萬萬的人已經被這慈愛和能力所感動,而心悅誠服的皈依基督。我們預期在這一個月內,將有許多朋友歸向主。
事奉上的價值觀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二年二月廿一日「牧者心聲」。
五年前,在本港舉行了第一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赴會者約一千五百人,來自世界廿餘個不同的地區。那一次的會議是嘹亮的角聲,號召全世福曾信仰的華人教會,走上合一、合作、見證、與復興的道路。因此,它是一次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二年二月廿一日「牧者心聲」。
本堂每一位在聖工上有份的弟兄姊妹,都需要建立事奉上正確的價值觀:
一、神重看事奉者過於事奉的工作 (可三14,啓二3-4,撒上十五22)。
二、神的工作比人的工作更重要,所以要藉祈禱求神工作。
三、生命的見證比言語的傳達更重要。
四、恩膏比口才更重要。恩膏的主要因素是聖靈的教導。
五、愛心比一切恩賜和知識更重要(林前八1,林前十二31)。
六、品德比熱心更重要(太廿三23)。
七、靈性的恩賜比工具性的恩賜更重要(提後一6-7)——當保羅向提摩太題到恩賜的時候,他所最注意的乃是「剛強,仁愛,謹守」等靈性上的恩賜。
八、質方面的收獲比量更重要(太十三30)。
九、被神「知道」(欣賞)比被人知道更重要(林前八3)。
十、動機比行動和工作更重要。
十一、順服神的旨意比工作上的成功更重要——傳福音的腓利服從聖靈的引導,放下撒瑪利亞城中成功的工作,往曠野去。結果,他帶領了埃提阿伯國的太監歸向主,由此將福音傳往非洲,成為該國教會的先聲。主後第五世紀基督教成為該國的國教,影响久遠廣大。
烙印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二年二月十四日「牧者心聲」。
五年前,在本港舉行了第一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赴會者約一千五百人,來自世界廿餘個不同的地區。那一次的會議是嘹亮的角聲,號召全世福曾信仰的華人教會,走上合一、合作、見證、與復興的道路。因此,它是一次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二年二月十四日「牧者心聲」。
「愛之烙印
像死亡一樣堅强
它是耶和華的烈焰
洪濤不能熄滅,巨流不能淹藏
它以藐視的一瞥投向物欲的媚相
主阿
求你把它印在我的心上,我的臂上」
(雅歌八6-7)
「我身上帶著耶穌的烙印」(加拉太六11)
我永遠屬與祂
祂的名字,祂的名字,在我的生命中印遍
退去吧,撒但,在這烙印之前
銷聲吧,世界,在這烙印之前
入殮吧,死亡,在這烙印之前
歡呼吧
前進吧 你們這一大羣同受烙印的夥伴
新年度事工中的四個視角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二年二月七日「牧者心聲」。
五年前,在本港舉行了第一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赴會者約一千五百人,來自世界廿餘個不同的地區。那一次的會議是嘹亮的角聲,號召全世福曾信仰的華人教會,走上合一、合作、見證、與復興的道路。因此,它是一次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二年二月七日「牧者心聲」。
在本年度開始時的「義工座談會」中,我向本堂的七十餘位同工提出,我們在事奉中應有四個「着眼點」:
一、向後看
二千年前主耶穌的教訓,使徒的信息,及初期教會的榜樣,永遠是我們今天信仰與事奉的基礎與標準。不論時代的變遷,這些基本的原則永遠不變。它們是我們的「根」。我們要常常尋根,才不致在潮流冲激之下迷失方向。
二、向前看
當我們向後看而發現了神啟示的原則以後,就要向前看——把屬靈的原則,按照時代的特性,加以活潑的運用,訂立追求的目標,努力邁進。
三、向周圍看
當我們向周圍看的時候,就發現許多的需要,向我們不斷發出呼聲與挑戰。我們就願意伸出服事之手,被主使用,献上一份熱與愛。主阿,用我!
四、向上看
我們的能源是在上面——父神的寶座那裏。讓我們把眼睛注定在祂的榮面上。當他的右手揮動的時候,我們就重新得力,奔走而不乏倦,飛翔而不疲困!
「我的靈阿!」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二年一月三十一日「牧者心聲」。
五年前,在本港舉行了第一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赴會者約一千五百人,來自世界廿餘個不同的地區。那一次的會議是嘹亮的角聲,號召全世福曾信仰的華人教會,走上合一、合作、見證、與復興的道路。因此,它是一次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二年一月三十一日「牧者心聲」。
「我的靈阿,應當努力前行!」(士五21)。這一個呼聲裏面,充滿了對耶和華的倚靠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它正是我們站在八二年門口的時候,所應該有的態度。
這一個呼聲有幾個特點,值得我們注意:
一、勝利不驕的呼聲——當時,士師底波拉已經帥領以色列人獲得勝利,但是她勝而不驕。因為她知道,真正的勝利是一條路,而不是一個點。她所獲得的勝利不過是勝利之路的起點而已。這一種再接再勵的精神何等寶貴!
二、個人的呼聲——「我」的靈阿,應當努力前行!底波拉在團體的勝利中,不忘記自我的省察與振作,讓我們在屬靈的爭戰中,永遠站穩自己的崗位,堅定而奮發!
三、戰友的呼聲—— 底波拉在這一首歌裏面,三次提到戰友們的英勇犧牲精神(2,9,26),「甘心犧牲自己」是他們的特徵。以色列人的勝利是集體性的勝利。
四、大有成果的呼聲——在這一首詩歌之後,緊緊跟住說:「這樣國中太平四十年」(31)。
八二年情形如何,端在我們的態度與精神如何。如果我們希望八二年成為「豐收之年」,我們就必須有底波拉的心志與精神。
假若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二年一月廿四日「牧者心聲」。
五年前,在本港舉行了第一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赴會者約一千五百人,來自世界廿餘個不同的地區。那一次的會議是嘹亮的角聲,號召全世福曾信仰的華人教會,走上合一、合作、見證、與復興的道路。因此,它是一次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二年一月廿四日「牧者心聲」。
假若
我到達戰場,卻未曾計算過代價;
拉開戰弓,卻發現弓上無前;
拔劍出鞘,卻銹滿兩刃;
舉起戰旗,卻已徽號糢糊;
吹响號角,卻發出無定的聲音;
假若
我手裏提着燈,卻沒有油;
祭壇上燒着熊熊的火,卻沒有祭物;
手裏拿着寶盒,卻沒有黃金乳香沒藥;
頸項上掛着串串的恩賜之花,卻沒有愛果;
舉起斧柄,卻失去了斧頭;
假若
我口若懸河,卻沒有恩膏;
披着錦衣,内心卻是墳墓;
胸前掛着金十字架,背上卻沒有十字架;
口中向主滿了愛情,心卻追隨名利;
手扶着犁,頭卻後顧;
主阿,讓我伏在你的脚前痛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