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長的話】平凡中的靈感
原載於《建道通訊》29期,1979年10月,頁1-2。
原載於《建道通訊》29期,1979年10月,頁1-2。 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人,過著平凡的生活。但是有不少人在平凡的生活中,不斷吸取靈感,因而造成有價值有意義的收穫和成就。這一個信息對神學生和一般傳道人有密切關係。 神學生帶著興奮的心情進入神學院,每一件事和每一種學習都是新鮮的。但是過了一段時期以後,一切都習以為常,心情漸漸平靜下來,各種現實問題逐漸發生,甚至導致失望與消沉。這時,便產生危機。每一個神學生必須對這一種心理狀態有所認識,然後在平凡的生活中,學習如何吸取神豐富的恩典。 一、在平凡的固定靈修生活中,追求保持愛主和愛慕主話的心 為了達成這一個目標,有兩個好方法:一、將所讀每段經文的各要點,作為祈禱的要點。二、約定一二位同學,同心祈禱。至少每週一次。 二、抓住每一個平凡的講道機會,加以充份利用,儘量發揮恩賜 在任何一次講道機會中,千萬不要隨便,要充份準備,當作一件大事,全力以赴。這樣必然進步迅速。 三、在平凡,甚至卑微的實習工作中,完全投入 這樣,你會使平凡的實習產生寶貴的價值和作用,因而獲得心靈的滿足與喜樂。 四、在平凡的生活中,像文學家一般,學習不斷吸取靈感 把這些靈感隨時記下,它們成為你與人分享的豐富資源,講道和寫作的材料。 五、在平凡的肢體生活中,發揮你對愛的最高理想與實習 與人相處得好,是屬靈生活的一種藝術;也是主僕的寶貴財產,更是將來事奉成功的要素。六、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學習捨己精神 沒有一個不肯捨己的人,能成為主恩典的通渠。捨己是真正門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神學院的年日,正是這一種基本學習的開始。 七、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學習逐步改造自己的性格 有的神學生過於內向,有的過於外向,有的太喜歡說話,有的太沈默,有的太好勝,有的太消極……這些都不適合聖工。每個神學生應該學習認識自己,分析自己,改進自己,這都是為了更合主用的緣故。 八、在平凡的生活中,進行偉大理想的構思 人類的一切成就都是由理想而來。停止了理想,就停止了進步。聖工也是一樣。主阿,求你賜給我們有理想的一代傳道人!
原載於《建道通訊》29期,1979年10月,頁1-2。
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人,過著平凡的生活。但是有不少人在平凡的生活中,不斷吸取靈感,因而造成有價值有意義的收穫和成就。這一個信息對神學生和一般傳道人有密切關係。
神學生帶著興奮的心情進入神學院,每一件事和每一種學習都是新鮮的。但是過了一段時期以後,一切都習以為常,心情漸漸平靜下來,各種現實問題逐漸發生,甚至導致失望與消沉。這時,便產生危機。每一個神學生必須對這一種心理狀態有所認識,然後在平凡的生活中,學習如何吸取神豐富的恩典。
一、在平凡的固定靈修生活中,追求保持愛主和愛慕主話的心
為了達成這一個目標,有兩個好方法:一、將所讀每段經文的各要點,作為祈禱的要點。二、約定一二位同學,同心祈禱。至少每週一次。
二、抓住每一個平凡的講道機會,加以充份利用,儘量發揮恩賜
在任何一次講道機會中,千萬不要隨便,要充份準備,當作一件大事,全力以赴。這樣必然進步迅速。
三、在平凡,甚至卑微的實習工作中,完全投入
這樣,你會使平凡的實習產生寶貴的價值和作用,因而獲得心靈的滿足與喜樂。
四、在平凡的生活中,像文學家一般,學習不斷吸取靈感
把這些靈感隨時記下,它們成為你與人分享的豐富資源,講道和寫作的材料。
五、在平凡的肢體生活中,發揮你對愛的最高理想與實習
與人相處得好,是屬靈生活的一種藝術;也是主僕的寶貴財產,更是將來事奉成功的要素。六、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學習捨己精神
沒有一個不肯捨己的人,能成為主恩典的通渠。捨己是真正門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神學院的年日,正是這一種基本學習的開始。
七、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學習逐步改造自己的性格
有的神學生過於內向,有的過於外向,有的太喜歡說話,有的太沈默,有的太好勝,有的太消極……這些都不適合聖工。每個神學生應該學習認識自己,分析自己,改進自己,這都是為了更合主用的緣故。
八、在平凡的生活中,進行偉大理想的構思
人類的一切成就都是由理想而來。停止了理想,就停止了進步。聖工也是一樣。主阿,求你賜給我們有理想的一代傳道人!
「父親形象」的突破
原載於《宣道文礪》第28期,1996年8月,頁10-11。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原載於《宣道文礪》第28期,1996年8月,頁10-11。[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嚴父」是一般華人心目中父親的形象。通常來說,父親與子女間極少說話或接近,更談不上心意的交流了。在這種形象的傳統下,曾經產生了多少隔膜,甚至悲劇!不錯,在華人這一種文化傳統中,數千年來也曾產生了無數孝順和敬愛父親的子女,濃厚的孝思隨處流露,但是這種觀念模式今天已經暴露其種種缺點,而且造成了家庭生活中的許多危機。 爆炸性的擁抱 面對兩個差不多跟自己一樣高,已在高中讀書的兒子,我鼓足了勇氣,閉上眼睛,過去擁抱了他們。我從來沒有這樣做過。這是一個爆炸性的經驗,對我和他們都是如此。一陣愛的洪流漫過我的心靈,這是我們父子間新關係、新開放、新感情的開始。另一次,我和已經二十五歲的兒子互相擁抱的時候,眼淚——他的和我的——湧流出來,沖開了新的溝通。 一次爆炸性的認錯 一次,我向進大專的兒子發脾氣,心中十分不安,最後決定順從聖靈的感動,向他認錯。那是一個炸彈——炸毀了「嚴父」的權威形象,炸毀了父親永遠沒有錯的形象!但它卻造成了兒子靈性的轉機。 一句爆炸性的話 億萬孩子從來沒有向父親說過︰「父親,我愛你。」億萬父親從來沒有向子女說過︰「孩子,我愛你。」他們從來沒有洩漏過心中的祕密——一個緘封得太久了的祕密!一個炸彈安藏在這一個祕密裏面,祕密之盒一旦被打開,即刻發生爆炸!多麼動聽的爆炸聲!多麼美麗的突破!防堤一開,愛的洪流就沖出來。 浪父回頭曲 「……父親就往遠方去了……」他的影子消失在辦公室、公司、餐廳、會議廳、交際、活動、朋友中間,這些曾使得他與子女難得一見。「於是他醒悟過來,說,在我家裏有可愛的太太和兒女,我要起來回家去,對他們說,我得罪了天,也忽略了你們,從今以後……子女們說,我們的父親是失而復得的……他們就歡樂起來……」 爆炸性的呼聲 「法官,請你判我坐監吧!我只忙於賺錢、活動、應酬、娛樂,我沒有教導和照顧我的孩子。你不要判他有罪,判我吧,判我吧!」這法庭上的一幕,已在千萬父親的心靈中重演、又重演過。 新形象的建立——導師良友 「嚴父」的嚴字沒有錯——只要嚴得有理,嚴得正確。子女絕對需要父親權威性的管教。事實上有許多子女巴不得父親嚴格的教導他們,約束他們,訓練他們。人性深處有一個真空地帶,是為了愛的權威預備的。 父親們,你的「父親形象」是否須要突破? 〔本文節錄自《大使命季刊》第十一期(九六年五月),承蒙大使命中心允准節錄,特此鳴謝。〕
原載於《宣道文礪》第28期,1996年8月,頁10-11。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嚴父」是一般華人心目中父親的形象。通常來說,父親與子女間極少說話或接近,更談不上心意的交流了。在這種形象的傳統下,曾經產生了多少隔膜,甚至悲劇!不錯,在華人這一種文化傳統中,數千年來也曾產生了無數孝順和敬愛父親的子女,濃厚的孝思隨處流露,但是這種觀念模式今天已經暴露其種種缺點,而且造成了家庭生活中的許多危機。
爆炸性的擁抱
面對兩個差不多跟自己一樣高,已在高中讀書的兒子,我鼓足了勇氣,閉上眼睛,過去擁抱了他們。我從來沒有這樣做過。這是一個爆炸性的經驗,對我和他們都是如此。一陣愛的洪流漫過我的心靈,這是我們父子間新關係、新開放、新感情的開始。另一次,我和已經二十五歲的兒子互相擁抱的時候,眼淚——他的和我的——湧流出來,沖開了新的溝通。
一次爆炸性的認錯
一次,我向進大專的兒子發脾氣,心中十分不安,最後決定順從聖靈的感動,向他認錯。那是一個炸彈——炸毀了「嚴父」的權威形象,炸毀了父親永遠沒有錯的形象!但它卻造成了兒子靈性的轉機。
一句爆炸性的話
億萬孩子從來沒有向父親說過︰「父親,我愛你。」億萬父親從來沒有向子女說過︰「孩子,我愛你。」他們從來沒有洩漏過心中的祕密——一個緘封得太久了的祕密!一個炸彈安藏在這一個祕密裏面,祕密之盒一旦被打開,即刻發生爆炸!多麼動聽的爆炸聲!多麼美麗的突破!防堤一開,愛的洪流就沖出來。
浪父回頭曲
「……父親就往遠方去了……」他的影子消失在辦公室、公司、餐廳、會議廳、交際、活動、朋友中間,這些曾使得他與子女難得一見。「於是他醒悟過來,說,在我家裏有可愛的太太和兒女,我要起來回家去,對他們說,我得罪了天,也忽略了你們,從今以後……子女們說,我們的父親是失而復得的……他們就歡樂起來……」
爆炸性的呼聲
「法官,請你判我坐監吧!我只忙於賺錢、活動、應酬、娛樂,我沒有教導和照顧我的孩子。你不要判他有罪,判我吧,判我吧!」這法庭上的一幕,已在千萬父親的心靈中重演、又重演過。
新形象的建立——導師良友
「嚴父」的嚴字沒有錯——只要嚴得有理,嚴得正確。子女絕對需要父親權威性的管教。事實上有許多子女巴不得父親嚴格的教導他們,約束他們,訓練他們。人性深處有一個真空地帶,是為了愛的權威預備的。
父親們,你的「父親形象」是否須要突破?
〔本文節錄自《大使命季刊》第十一期(九六年五月),承蒙大使命中心允准節錄,特此鳴謝。〕
教會歷史中扭轉局勢的祈禱
原載於《宣道文礪》第25期,1996年2月,頁3-4。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原載於《宣道文礪》第25期,1996年2月,頁3-4。[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在二千年的教會歷史中,曾有不少扭轉大局的祈禱,茲列擧一部分,作為今天華人教會的提醒與鼓勵。 一、敲開了愛爾蘭福音之門的四十天祈禱 聖帕提克(St. Patrick)被稱為愛爾蘭的使徒。他於主後第四世紀末出生於大不列顛羣島,幼年時被愛爾蘭的海盜擄到愛爾蘭,被賣為奴隸,有六年之久。他在此期間經歷了重生,成為基督徒。其後,他逃回本國,得到主的呼召,在四十歲時到愛爾蘭去傳福音。開始之前,他爬上一座高山,俯視平原,在那裏祈禱了四十天。然後他下山到處佈道,建立了三百多間教會,為二萬人施洗。他曾十二次面對死亡,終於完成使命,約在主後四六零年,他寫了《懺悔錄》(Confession),敘述靈性經歷及佈道情況。他使我們想起主耶穌四十天的禁食祈禱。 二、約翰諾克斯(John Knox)的祈禱完成了蘇格蘭的宗教革命 我在蘇格蘭愛丁堡大學的New College讀神學的時候,每天經過院中的諾克斯雕像,上面刻了他著名的禱詞︰「求給我蘇格蘭,不然我寧可死!(Give me Scotland or I die!)」這是他獻身祈禱的中心。這種強烈的使命感,感動了許多人,終於建立了蘇格蘭教會(Church of Scotland),那裏數世紀之久被稱為敬虔之土。這讓我們想起了舊約的以斯帖王后之祈禱與獻身精神︰三晝三夜禁食祈禱。她說︰「我若死就死吧!」結果令波斯國內的猶太人被她感動,響應了她的呼召,同心地向神呼求,結果滅族的危機成為蒙恩的轉機。 三、莫拉維亞弟兄會的同心祈禱帶來大西洋兩岸的大復興 莫拉維亞弟兄會的六百餘位弟兄姊妹,開始了長時間的熱切祈禱,尋求靈裏的合一與復興,結果在一七三二年,聖靈大大澆灌在他們身上,於是他們開始了普世宣教的工作,在頭十年內就差派了宣教士到北方的格陵蘭島、非洲、北美、南美與亞洲。他們的復興影響了衞斯理約翰,為英國帶來了復興;然後,衞斯理約翰的同工懷特腓德(George Whitefield)到北美去,成為北美大覺醒運動(The Great Awakening)的主要領袖之一。這大復興又產生了一個祈禱運動,而且蔓延到英國去,造成了普世的宣教運動,克理威廉(William Carey)就是這運動早期的領袖,被稱為近代普世宣教運動之父。 四、衞理公會的五旬節 在衞斯理約翰的日記中,有這樣的記載︰一七三九年一月一日,他和六十位同工通宵祈禱。清早三時,聖靈澆灌在他們身上,使他們大有能力;他們充滿了喜樂,高聲敬拜讚美神……那日被稱為衞理宗的五旬節。跟着,英國的大復興便開始了。歷史學家認為那一次全國性的復興,救英國脫離了一次像法國大革命式的流血暴動,也帶來了社會改革運動。 五、愛德華約拿單(Jonathan Edwards)三日三夜的祈禱成為北美大覺醒的前奏曲 愛德華約拿單是北美大覺醒的主要領袖。他那出於心中沈重負擔的三日三夜祈禱,成為大復興的序曲,與保羅三晝三夜的祈禱前後輝映。他是一位著名的學者,兼具敬虔的靈性,是極有能力的佈道奮興講員,也是美國一所最著名的大學之創辦人。 六、北美印第安人中間的使徒布銳內德大衞(David Brainerd) 他對北美土人極有傳福音的負擔,常常獨自到樹林中為到土人的信主懇切祈禱,甚至在冬天的低溫中仍汗透衣服。結果,印第安人中間產生大復興,是復興史上光輝的一頁。他的書信,是傑出的屬靈遺產之一。 七、葛培理佈道運動中的祈禱因素 我記得在一九五四年,香港眾教會聯合邀請葛培理於英倫一連三個月的佈道大會之後,到香港來主領一場佈道會。會前擧行了通宵祈禱會,數百人聚集在青年會向神懇切呼求,當時我也在其中。結果,當晚有五萬人坐滿兩個球場,數千人決志信主。次日星島日報頭版新聞的標題是︰五萬人聆聽一個人的聲音。七十年代,他被邀請到巴西首都擧行佈道會,會前一年之久,已有五千個祈禱小組(每組十人,共五萬人)為大會懇切祈禱,結果每晚有二十萬人赴會,決志人數破了紀錄。 八、韓國教會的祈禱精神震撼全球,帶來教會增長上的大躍進 眾所周知的漢城福音大爆炸(一九七四年)期內,六十萬人通宵祈禱,結果在八年之內,韓國基督徒人數由三百萬增至一千萬。漢城被羣山包圍,而每一座山頭上都有許多祈禱室,教會怎能不興旺! 九、中國大陸福音廣傳的動力 在中國大陸開放之前,全球教會的祈禱集中在中國教會身上,於是從神的寶座發出極大的能力。此外,成千上萬為了信仰被囚的信徒,在獄中只作一件事,就是祈禱,並且有時被迫禁食祈禱(無餐可食),你想,如此的祈禱洪流升向神的寶座,怎能不獲得神的大能回應!結果,中國信主人數的增長,比韓國至少大十倍。 但願這些歷史先例,能帶給華人信徒強大的祈禱動力。
原載於《宣道文礪》第25期,1996年2月,頁3-4。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在二千年的教會歷史中,曾有不少扭轉大局的祈禱,茲列擧一部分,作為今天華人教會的提醒與鼓勵。
一、敲開了愛爾蘭福音之門的四十天祈禱
聖帕提克(St. Patrick)被稱為愛爾蘭的使徒。他於主後第四世紀末出生於大不列顛羣島,幼年時被愛爾蘭的海盜擄到愛爾蘭,被賣為奴隸,有六年之久。他在此期間經歷了重生,成為基督徒。其後,他逃回本國,得到主的呼召,在四十歲時到愛爾蘭去傳福音。開始之前,他爬上一座高山,俯視平原,在那裏祈禱了四十天。然後他下山到處佈道,建立了三百多間教會,為二萬人施洗。他曾十二次面對死亡,終於完成使命,約在主後四六零年,他寫了《懺悔錄》(Confession),敘述靈性經歷及佈道情況。他使我們想起主耶穌四十天的禁食祈禱。
二、約翰諾克斯(John Knox)的祈禱完成了蘇格蘭的宗教革命
我在蘇格蘭愛丁堡大學的New College讀神學的時候,每天經過院中的諾克斯雕像,上面刻了他著名的禱詞︰「求給我蘇格蘭,不然我寧可死!(Give me Scotland or I die!)」這是他獻身祈禱的中心。這種強烈的使命感,感動了許多人,終於建立了蘇格蘭教會(Church of Scotland),那裏數世紀之久被稱為敬虔之土。這讓我們想起了舊約的以斯帖王后之祈禱與獻身精神︰三晝三夜禁食祈禱。她說︰「我若死就死吧!」結果令波斯國內的猶太人被她感動,響應了她的呼召,同心地向神呼求,結果滅族的危機成為蒙恩的轉機。
三、莫拉維亞弟兄會的同心祈禱帶來大西洋兩岸的大復興
莫拉維亞弟兄會的六百餘位弟兄姊妹,開始了長時間的熱切祈禱,尋求靈裏的合一與復興,結果在一七三二年,聖靈大大澆灌在他們身上,於是他們開始了普世宣教的工作,在頭十年內就差派了宣教士到北方的格陵蘭島、非洲、北美、南美與亞洲。他們的復興影響了衞斯理約翰,為英國帶來了復興;然後,衞斯理約翰的同工懷特腓德(George Whitefield)到北美去,成為北美大覺醒運動(The Great Awakening)的主要領袖之一。這大復興又產生了一個祈禱運動,而且蔓延到英國去,造成了普世的宣教運動,克理威廉(William Carey)就是這運動早期的領袖,被稱為近代普世宣教運動之父。
四、衞理公會的五旬節
在衞斯理約翰的日記中,有這樣的記載︰一七三九年一月一日,他和六十位同工通宵祈禱。清早三時,聖靈澆灌在他們身上,使他們大有能力;他們充滿了喜樂,高聲敬拜讚美神……那日被稱為衞理宗的五旬節。跟着,英國的大復興便開始了。歷史學家認為那一次全國性的復興,救英國脫離了一次像法國大革命式的流血暴動,也帶來了社會改革運動。
五、愛德華約拿單(Jonathan Edwards)三日三夜的祈禱成為北美大覺醒的前奏曲
愛德華約拿單是北美大覺醒的主要領袖。他那出於心中沈重負擔的三日三夜祈禱,成為大復興的序曲,與保羅三晝三夜的祈禱前後輝映。他是一位著名的學者,兼具敬虔的靈性,是極有能力的佈道奮興講員,也是美國一所最著名的大學之創辦人。
六、北美印第安人中間的使徒布銳內德大衞(David Brainerd)
他對北美土人極有傳福音的負擔,常常獨自到樹林中為到土人的信主懇切祈禱,甚至在冬天的低溫中仍汗透衣服。結果,印第安人中間產生大復興,是復興史上光輝的一頁。他的書信,是傑出的屬靈遺產之一。
七、葛培理佈道運動中的祈禱因素
我記得在一九五四年,香港眾教會聯合邀請葛培理於英倫一連三個月的佈道大會之後,到香港來主領一場佈道會。會前擧行了通宵祈禱會,數百人聚集在青年會向神懇切呼求,當時我也在其中。結果,當晚有五萬人坐滿兩個球場,數千人決志信主。次日星島日報頭版新聞的標題是︰五萬人聆聽一個人的聲音。七十年代,他被邀請到巴西首都擧行佈道會,會前一年之久,已有五千個祈禱小組(每組十人,共五萬人)為大會懇切祈禱,結果每晚有二十萬人赴會,決志人數破了紀錄。
八、韓國教會的祈禱精神震撼全球,帶來教會增長上的大躍進
眾所周知的漢城福音大爆炸(一九七四年)期內,六十萬人通宵祈禱,結果在八年之內,韓國基督徒人數由三百萬增至一千萬。漢城被羣山包圍,而每一座山頭上都有許多祈禱室,教會怎能不興旺!
九、中國大陸福音廣傳的動力
在中國大陸開放之前,全球教會的祈禱集中在中國教會身上,於是從神的寶座發出極大的能力。此外,成千上萬為了信仰被囚的信徒,在獄中只作一件事,就是祈禱,並且有時被迫禁食祈禱(無餐可食),你想,如此的祈禱洪流升向神的寶座,怎能不獲得神的大能回應!結果,中國信主人數的增長,比韓國至少大十倍。
但願這些歷史先例,能帶給華人信徒強大的祈禱動力。
神的醫治
原載於《宣道文礪》第16期,1994年8月,頁2-3。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原載於《宣道文礪》第16期,1994年8月,頁2-3。[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今日一般華人教會對神的醫治所注意的程度和教導是否足夠?神的醫治有沒有救贖上的意義(redemptive significance)? 歷史淵源 從教會歷史的角度來看,可知幾個大宗派都相信和注意神的醫治。如聖公會,其公禱書中有一段提到抹油為病人禱告,就表示出聖公會是贊成並支持神醫治疾病的。如信義會指神在馬丁路德的妻子Katherine病重垂危時,聽了他懇切的禱告,使她由死復生;他的同工Melanchthon也是在最危險的情況中得到神的醫治,所以馬丁路德很着重抹油禱告。他說過︰只要不把抹油當作是聖禮,就可以憑着信心,為患病的人禱告。又如衞理公會約翰衞斯理也很着重為病人禱告。他把醫病看為使徒的恩賜(Apostolic gift)。十九世紀,美國衞理公會是各大宗派中最注重為病人禱告的一個宗派,這是很少人注意到的一件事。從一些著名的福音信仰傳道者的事奉中,也可以看見一些例子。司布真在他的傳記中,有一章是講他在倫敦的會幕堂中以祈禱治病的情況與效果。南非長老會的著名牧師慕安得烈(Andrew Murray)的著作,至今仍有許多人閱讀,他也經歷到神的醫治,所以在他的講壇與著作中常提到神的醫治。慕迪先生的同工杜雷博士也注重神的醫治。在北美有許多的人讀A. J. Gordon(Gordon College的創辦人)的著作,也看到他特別看重神的醫治。宣道會的創辦人宣信牧師(A. B. Simpson)也經歷過神特別的醫治——他四十多歲時身體很輭弱,一天,他在沮喪的時候默想,突然得到信心接受神的醫治,結果他的病立刻痊愈,成為他事奉的轉捩點。從那時候直至他年邁逝世,一直保持健壯的精神和體力。因此,他再一次把神醫治的信息着重表達出來。他認為,身體的醫治是全備福音的一部分。 神醫與救贖 神醫治疾病,是否屬於神救贖計畫中的一部分呢?馬太福音八章十七節︰「這是要應驗先知以賽亞的話,說︰他代替我們的輭弱,擔當我們的疾病。」這一節經文是引用以賽亞書五十三章四節︰「他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這裏「憂患」、「痛苦」,其原文是指疾病與病痛。這一節經文表達了馬太對神的醫治與祂的救贖兩者之間的關係。以賽亞書五十三章是講到耶穌基督擔當我們的罪,把我們從罪的咒詛中拯救出來,在此計畫的表達中,清楚用了疾病得醫治的字眼。德國一位著名的聖經學者德里茲(Delitzsch, Franz)認為這節經文表示神醫治疾病是有救贖上的意義。從前Princeton Seminary的教授A. A. Hodge也採用同樣看法;R. A. Torrey也是一樣。 對於治病在救贖工作上的地位,今日在神學上有五種不同的看法︰(一)否定身體的醫治是神救贖之工的一部分。(二)肯定身體的醫治是在神的救贖計畫之中,但加進時間的因素︰在主再來時方得成就。葉菲德(Benjamin Warfield. B.)持此看法。(三)肯定神對身體的醫治是神救贖計畫的一部分,但將它置於次要的地位上,就是說,身體的醫治與罪的救贖在比較下雖屬次等的地位,卻是神全備救贖的一部分,不應輕視、忽略。在神學與實踐上應肯定其地位。(四)非常注重「神醫」的恩賜,將之發揮,成為神醫大會,成為教會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功用。這是靈恩派的路線。(五)時代主義認為神醫是國度性的,現時暫不存在。我認為第三種看法最合乎聖經真理。一般來講,今日的教會忽略了這一部分的真理,沒有足夠的教導,也沒有足夠的實踐。原因之一,是以為講神的醫治容易與靈恩派的神醫混在一起,被人誤會、批評。因此,許多教會避免講神的醫治,但這樣做是矯枉過正。 取得平衡 疾病從哪裏來?雖然聖經沒有很清楚的啟示,但我們可以作一個合理的推想︰亞當夏娃在墮落以前是沒有病的。身體的疾病是罪的咒詛一部分。雅各書五章十六節︰「你們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使你們可以得醫治。」醫治承接上文,是指身體疾病的醫治(當然也可以包括屬靈的醫治在內)。可見罪與病有關。在舊約中,耶和華特別警告以色列人說︰如果他們不遵行祂的誡命,祂要刑罰他們,包括疾病在內。從根本意義來說,疾病與罪有關係,這是人類從亞當承受的,以個別的情況來說,並非一切的疾病都是從罪而來,有時神要藉着疾病顯出祂的榮耀,有時神用疾病來對付罪,有時神藉疾病來叫人領受更深、更高、更完全的屬靈功課。 今天教會注重神醫治疾病這件事不夠,在這件事上信心的操練也不夠。我們須要對神的醫治有更強的信心,有更多的實踐,讓我們更多的接受神對身體醫治的恩典。
原載於《宣道文礪》第16期,1994年8月,頁2-3。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今日一般華人教會對神的醫治所注意的程度和教導是否足夠?神的醫治有沒有救贖上的意義(redemptive significance)?
歷史淵源
從教會歷史的角度來看,可知幾個大宗派都相信和注意神的醫治。如聖公會,其公禱書中有一段提到抹油為病人禱告,就表示出聖公會是贊成並支持神醫治疾病的。如信義會指神在馬丁路德的妻子Katherine病重垂危時,聽了他懇切的禱告,使她由死復生;他的同工Melanchthon也是在最危險的情況中得到神的醫治,所以馬丁路德很着重抹油禱告。他說過︰只要不把抹油當作是聖禮,就可以憑着信心,為患病的人禱告。又如衞理公會約翰衞斯理也很着重為病人禱告。他把醫病看為使徒的恩賜(Apostolic gift)。十九世紀,美國衞理公會是各大宗派中最注重為病人禱告的一個宗派,這是很少人注意到的一件事。從一些著名的福音信仰傳道者的事奉中,也可以看見一些例子。司布真在他的傳記中,有一章是講他在倫敦的會幕堂中以祈禱治病的情況與效果。南非長老會的著名牧師慕安得烈(Andrew Murray)的著作,至今仍有許多人閱讀,他也經歷到神的醫治,所以在他的講壇與著作中常提到神的醫治。慕迪先生的同工杜雷博士也注重神的醫治。在北美有許多的人讀A. J. Gordon(Gordon College的創辦人)的著作,也看到他特別看重神的醫治。宣道會的創辦人宣信牧師(A. B. Simpson)也經歷過神特別的醫治——他四十多歲時身體很輭弱,一天,他在沮喪的時候默想,突然得到信心接受神的醫治,結果他的病立刻痊愈,成為他事奉的轉捩點。從那時候直至他年邁逝世,一直保持健壯的精神和體力。因此,他再一次把神醫治的信息着重表達出來。他認為,身體的醫治是全備福音的一部分。
神醫與救贖
神醫治疾病,是否屬於神救贖計畫中的一部分呢?馬太福音八章十七節︰「這是要應驗先知以賽亞的話,說︰他代替我們的輭弱,擔當我們的疾病。」這一節經文是引用以賽亞書五十三章四節︰「他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這裏「憂患」、「痛苦」,其原文是指疾病與病痛。這一節經文表達了馬太對神的醫治與祂的救贖兩者之間的關係。以賽亞書五十三章是講到耶穌基督擔當我們的罪,把我們從罪的咒詛中拯救出來,在此計畫的表達中,清楚用了疾病得醫治的字眼。德國一位著名的聖經學者德里茲(Delitzsch, Franz)認為這節經文表示神醫治疾病是有救贖上的意義。從前Princeton Seminary的教授A. A. Hodge也採用同樣看法;R. A. Torrey也是一樣。
對於治病在救贖工作上的地位,今日在神學上有五種不同的看法︰(一)否定身體的醫治是神救贖之工的一部分。(二)肯定身體的醫治是在神的救贖計畫之中,但加進時間的因素︰在主再來時方得成就。葉菲德(Benjamin Warfield. B.)持此看法。(三)肯定神對身體的醫治是神救贖計畫的一部分,但將它置於次要的地位上,就是說,身體的醫治與罪的救贖在比較下雖屬次等的地位,卻是神全備救贖的一部分,不應輕視、忽略。在神學與實踐上應肯定其地位。(四)非常注重「神醫」的恩賜,將之發揮,成為神醫大會,成為教會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功用。這是靈恩派的路線。(五)時代主義認為神醫是國度性的,現時暫不存在。我認為第三種看法最合乎聖經真理。一般來講,今日的教會忽略了這一部分的真理,沒有足夠的教導,也沒有足夠的實踐。原因之一,是以為講神的醫治容易與靈恩派的神醫混在一起,被人誤會、批評。因此,許多教會避免講神的醫治,但這樣做是矯枉過正。
取得平衡
疾病從哪裏來?雖然聖經沒有很清楚的啟示,但我們可以作一個合理的推想︰亞當夏娃在墮落以前是沒有病的。身體的疾病是罪的咒詛一部分。雅各書五章十六節︰「你們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使你們可以得醫治。」醫治承接上文,是指身體疾病的醫治(當然也可以包括屬靈的醫治在內)。可見罪與病有關。在舊約中,耶和華特別警告以色列人說︰如果他們不遵行祂的誡命,祂要刑罰他們,包括疾病在內。從根本意義來說,疾病與罪有關係,這是人類從亞當承受的,以個別的情況來說,並非一切的疾病都是從罪而來,有時神要藉着疾病顯出祂的榮耀,有時神用疾病來對付罪,有時神藉疾病來叫人領受更深、更高、更完全的屬靈功課。
今天教會注重神醫治疾病這件事不夠,在這件事上信心的操練也不夠。我們須要對神的醫治有更強的信心,有更多的實踐,讓我們更多的接受神對身體醫治的恩典。
宣道會精神的持守與發揮——以利亞的神在哪裏呢?
原載於《宣道文礪》第14期,1994年4月,頁1。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原載於《宣道文礪》第14期,1994年4月,頁1。[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教會歷史中著名佈道家慕迪先生曾說,當他感覺自己的靈性須要挑旺時,就去聽宣信牧師講道。倪柝聲先生在他對同工訓練的課程中,宣信牧師的著作列為必讀之書。有「教會增長學之父」美稱的馬蓋文教授(Donald MacGaveran)有好幾次說,宣道會的差傳事工是好榜樣。由諸如此類的例子,可見神實在使用了宣信牧師,也恩待了宣道會的普世宣教事工。 當我想到宣道會的宣教事工時,腦海中多次出現一幅情景︰十九世紀末葉三位宣道會的宣教士到了非洲比屬剛果(今日的札伊爾),其中一位在教會建立之前,患傳染病死亡——他的墳墓在教會之前。另一位因工作困難而遷移到另外一個非洲工場去。第三位受不了工作的難處而返回美國。當宣信牧師在聚會中宣佈了這些消息時,同時呼召人為剛果獻身,結果有九位青年到台前來應召。三位倒下去,九位接上來!一九七三年我到札伊爾去的時候,在一間有二千人參與主日聚會的宣道會堂中講道,心中深深體會到福音的大能和神在百般困難中藉着宣教士所作成的奇妙工作。當時宣道會在該國已有六萬名會友。 我們在這樣的一個屬靈傳統裏面事奉主,內心常受激勵。我們願意常常祈禱說︰願那感動宣信與翟輔民的靈,也感動我。求主將宣道會精神一代一代的注入全世界各國的宣道會會友心中。 神恩待了香港宣道會的事工,每年都有所擴展。堂會的數目已增至九十一間,在全港各教會中起了鼓勵的作用。差傳事工也穩步向前,有更多的堂會參與差傳。最突出的,是神學教育的發展。建道神學院的學生數目已經遠超「十年增長計畫」的目標二百五十人,達到三百餘人。此外,出版社及社會服務等也有所進展。這一切都是我們要感謝讚美神的。 若按「十年增長計畫」來看,除神學教育已超額完成之外,堂會數目的增長也符合預期的進度,但會友人數及宣教士人數等則與目標相差尚多。 至於各堂內部事工方面,顯然有些堂會已有進展,但仍有部分堂會有待努力,向計畫書所提供的目標與作法繼續積極追求。 宣道會同工的年輕化,事實上是變相的祝福,帶來了新的潛能與挑戰。新一代的傳道人有其優點與新條件。雖然欠於經驗,但長於進取。經驗可能成為包袱與攔阻;新手可作新途徑的嘗試而造就新氣象與新成就。「後生可畏」的事實,常常在歷史中出現。我常常想到新加坡政府的年輕官員們的光輝成就。這在政治上是事實,在教會中也可以成為事實。在神的恩待與扶助之下,讓我們拭目以待。年輕的同工們,為神立大志吧!時代的聖工已落在你們的肩頭上。年輕的以利沙用信心說︰「願感動以利亞的靈,加倍的感動我!」當他用以利亞的外衣打約但河水的時候,水就分開,出現了一條路,他就走過去。他在用外衣打水的時候說︰「以利亞的神在哪裏呢?」以利亞的神並沒有因以利亞離開而消失。今天,以利亞的神仍然繼在。真正的問題是︰「今天的以利沙在哪裏呢?」求主今天在宣道會裏興起許多以利沙來。 是的,今天以利沙的神仍在,宣信的神仍在。今天,我們需要他們的心志,這心志必然帶來復興。只有在這一種精神與心志中,才能達成「十年增長計畫」。
原載於《宣道文礪》第14期,1994年4月,頁1。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教會歷史中著名佈道家慕迪先生曾說,當他感覺自己的靈性須要挑旺時,就去聽宣信牧師講道。倪柝聲先生在他對同工訓練的課程中,宣信牧師的著作列為必讀之書。有「教會增長學之父」美稱的馬蓋文教授(Donald MacGaveran)有好幾次說,宣道會的差傳事工是好榜樣。由諸如此類的例子,可見神實在使用了宣信牧師,也恩待了宣道會的普世宣教事工。
當我想到宣道會的宣教事工時,腦海中多次出現一幅情景︰十九世紀末葉三位宣道會的宣教士到了非洲比屬剛果(今日的札伊爾),其中一位在教會建立之前,患傳染病死亡——他的墳墓在教會之前。另一位因工作困難而遷移到另外一個非洲工場去。第三位受不了工作的難處而返回美國。當宣信牧師在聚會中宣佈了這些消息時,同時呼召人為剛果獻身,結果有九位青年到台前來應召。三位倒下去,九位接上來!一九七三年我到札伊爾去的時候,在一間有二千人參與主日聚會的宣道會堂中講道,心中深深體會到福音的大能和神在百般困難中藉着宣教士所作成的奇妙工作。當時宣道會在該國已有六萬名會友。
我們在這樣的一個屬靈傳統裏面事奉主,內心常受激勵。我們願意常常祈禱說︰願那感動宣信與翟輔民的靈,也感動我。求主將宣道會精神一代一代的注入全世界各國的宣道會會友心中。
神恩待了香港宣道會的事工,每年都有所擴展。堂會的數目已增至九十一間,在全港各教會中起了鼓勵的作用。差傳事工也穩步向前,有更多的堂會參與差傳。最突出的,是神學教育的發展。建道神學院的學生數目已經遠超「十年增長計畫」的目標二百五十人,達到三百餘人。此外,出版社及社會服務等也有所進展。這一切都是我們要感謝讚美神的。
若按「十年增長計畫」來看,除神學教育已超額完成之外,堂會數目的增長也符合預期的進度,但會友人數及宣教士人數等則與目標相差尚多。
至於各堂內部事工方面,顯然有些堂會已有進展,但仍有部分堂會有待努力,向計畫書所提供的目標與作法繼續積極追求。
宣道會同工的年輕化,事實上是變相的祝福,帶來了新的潛能與挑戰。新一代的傳道人有其優點與新條件。雖然欠於經驗,但長於進取。經驗可能成為包袱與攔阻;新手可作新途徑的嘗試而造就新氣象與新成就。「後生可畏」的事實,常常在歷史中出現。我常常想到新加坡政府的年輕官員們的光輝成就。這在政治上是事實,在教會中也可以成為事實。在神的恩待與扶助之下,讓我們拭目以待。年輕的同工們,為神立大志吧!時代的聖工已落在你們的肩頭上。年輕的以利沙用信心說︰「願感動以利亞的靈,加倍的感動我!」當他用以利亞的外衣打約但河水的時候,水就分開,出現了一條路,他就走過去。他在用外衣打水的時候說︰「以利亞的神在哪裏呢?」以利亞的神並沒有因以利亞離開而消失。今天,以利亞的神仍然繼在。真正的問題是︰「今天的以利沙在哪裏呢?」求主今天在宣道會裏興起許多以利沙來。
是的,今天以利沙的神仍在,宣信的神仍在。今天,我們需要他們的心志,這心志必然帶來復興。只有在這一種精神與心志中,才能達成「十年增長計畫」。
現代華人教會神學家滕近輝牧師之普世差傳宣教觀
作者:蕭錦華 撮要 本文爬梳滕牧師的專書、論文、講章、牧養感言、回憶錄及訪問等載述,考察他從六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紀初各時期推動本地海外華人差傳事工過程中形成發展的普世差傳宣教觀念,以及影響其觀念發展的基督教歷史和時代背景包括諸信仰運動思潮,揭示當代華人教會普世宣教神學思想發展之成就。針對基督教天主教聯合思潮、普世基督教合一運動、東方宗教興起、國家主義、自由派福音派差傳觀爭辯、普救主義、華人教會狹隘佈道視野及普宣事業不振等問題,借鑑十七至十九世紀歐洲敬虔運動、屬靈大學生運動及世宣運動等宣教擴展歷史,響應十九世紀中以來歐美基督教會合一運動、普世教會增長與差傳運動、亞洲教會差傳意識覺醒、韓國教會爆增、華人教會的屬靈復興、合一協作、植堂差傳、研經培靈、神學教育等運動及福音派《惠敦宣言》普世佈道立場,滕牧師從六十年代起從聖經差傳異象、使徒教會發展及個人豐富的世界宣教經驗,建構發展面向華人教會的普世差傳宣教神學觀念。他主張基督教會尤其華人教會合一、 研經培靈、普及門訓、加強差傳的年會、神學教育、護教學裝備及文字事工, 感召青年,培訓一流宣教人才,緊握差傳異象和救恩信仰,傳承教會尤其宣道會屬靈傳統,推行普宣。信徒應掌握差傳事工的循環擴展規律和神與救贖論本位佈道觀念,平衡超世入世等兩面傳教進路,養成普世教會思想,以基督應許權柄為確據,效法主愛及其精神,憑信心、同心、禱告、方言預表及聖靈引導大能,合一總動員進行本地海外的教會植堂增長及差傳事工,兼重質量,以差傳為主線, 走從本國到普世、宣講為本見證為輔的跨民族文化宣教路線,完成普世福音大使命。差傳由國際視野的戰略型先知教會領袖帶領,作好佈道預工繼工,利用新時代佈道組織及方法工具,佈道與社會服務並行,因地制宜進行本色化、處境化宣教。東西方教會尤其福音派華人教會進行跨國族、宗派、教會、堂會合作傳教,不結天主教不倚西差會,應用國度擴展原則,追求普世教會拓展,建立基督國度。總之,滕牧師以聖經異象、基督大使命、聖靈權能、使徒教會進路、教會差傳增長擴展、國度建立為中心的普宣神學觀,對於當代華人教會的普宣思想與差傳事業的建立發展,作出莫大貢獻,也標誌着當代華人普宣神學思想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原載於《建道學刊》54期(2020年7月),頁 135-175。
作者:蕭錦華
撮要
本文爬梳滕牧師的專書、論文、講章、牧養感言、回憶錄及訪問等載述,考察他從六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紀初各時期推動本地海外華人差傳事工過程中形成發展的普世差傳宣教觀念,以及影響其觀念發展的基督教歷史和時代背景包括諸信仰運動思潮,揭示當代華人教會普世宣教神學思想發展之成就。針對基督教天主教聯合思潮、普世基督教合一運動、東方宗教興起、國家主義、自由派福音派差傳觀爭辯、普救主義、華人教會狹隘佈道視野及普宣事業不振等問題,借鑑十七至十九世紀歐洲敬虔運動、屬靈大學生運動及世宣運動等宣教擴展歷史,響應十九世紀中以來歐美基督教會合一運動、普世教會增長與差傳運動、亞洲教會差傳意識覺醒、韓國教會爆增、華人教會的屬靈復興、合一協作、植堂差傳、研經培靈、神學教育等運動及福音派《惠敦宣言》普世佈道立場,滕牧師從六十年代起從聖經差傳異象、使徒教會發展及個人豐富的世界宣教經驗,建構發展面向華人教會的普世差傳宣教神學觀念。他主張基督教會尤其華人教會合一、 研經培靈、普及門訓、加強差傳的年會、神學教育、護教學裝備及文字事工, 感召青年,培訓一流宣教人才,緊握差傳異象和救恩信仰,傳承教會尤其宣道會屬靈傳統,推行普宣。信徒應掌握差傳事工的循環擴展規律和神與救贖論本位佈道觀念,平衡超世入世等兩面傳教進路,養成普世教會思想,以基督應許權柄為確據,效法主愛及其精神,憑信心、同心、禱告、方言預表及聖靈引導大能,合一總動員進行本地海外的教會植堂增長及差傳事工,兼重質量,以差傳為主線, 走從本國到普世、宣講為本見證為輔的跨民族文化宣教路線,完成普世福音大使命。差傳由國際視野的戰略型先知教會領袖帶領,作好佈道預工繼工,利用新時代佈道組織及方法工具,佈道與社會服務並行,因地制宜進行本色化、處境化宣教。東西方教會尤其福音派華人教會進行跨國族、宗派、教會、堂會合作傳教,不結天主教不倚西差會,應用國度擴展原則,追求普世教會拓展,建立基督國度。總之,滕牧師以聖經異象、基督大使命、聖靈權能、使徒教會進路、教會差傳增長擴展、國度建立為中心的普宣神學觀,對於當代華人教會的普宣思想與差傳事業的建立發展,作出莫大貢獻,也標誌着當代華人普宣神學思想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原載於《建道學刊》54期(2020年7月),頁 135-175。
二十世紀華人福音信仰者的面譜: 滕近輝牧師的思想和事工
作者:梁家麟 撮要 滕近輝牧師可說是二十世紀普世華人教會最重要的領袖。他一生的思想和 事功,既是華人福音信仰者在此時期尋索回應教會內外的各種挑戰、掌握時代機遇、積極發展的一個頗為完整的歷程;而他的思想和言論,所參與締造的各項事業,亦塑造了當代甚或更遠的未來的華人教會的外觀和路線。檢視滕牧師的生平和事功,我們便大致掌握華人教會在二十世紀的面貌,或說是最好一面的面貌。 本文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討論滕近輝如何繼承他身處的時代的不同的屬 靈和事工傳統,並藉以塑造他的身分和使命。我們會分開四個段落:第一是他所承傳的華人教會的屬靈傳統;第二是他對十九世紀以來華人福音信仰和事工的繼承;第三是他跟二十世紀福音派運動的關係;第四是他在宣道會運動中的繼往與開來。 第二部分,我們檢視滕近輝在七十年的事奉生涯裏在思想和事工上的獨特貢獻,他如何塑造二十世紀香港乃至普世的華人教會。文章分別介紹他在堂會牧養和發展、神學教育、文字工作、青年事工和普世合一運動等方面的成就。可以看出,滕近輝是一個滿有屬靈智慧,有學識與見識的領袖;更是身體力行的實踐者,參與和推動多種事工,領導普世教會的發展。 原載於《建道學刊》45期(2016年1月),頁 1-52。
作者:梁家麟
撮要
滕近輝牧師可說是二十世紀普世華人教會最重要的領袖。他一生的思想和 事功,既是華人福音信仰者在此時期尋索回應教會內外的各種挑戰、掌握時代機遇、積極發展的一個頗為完整的歷程;而他的思想和言論,所參與締造的各項事業,亦塑造了當代甚或更遠的未來的華人教會的外觀和路線。檢視滕牧師的生平和事功,我們便大致掌握華人教會在二十世紀的面貌,或說是最好一面的面貌。
本文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討論滕近輝如何繼承他身處的時代的不同的屬 靈和事工傳統,並藉以塑造他的身分和使命。我們會分開四個段落:第一是他所承傳的華人教會的屬靈傳統;第二是他對十九世紀以來華人福音信仰和事工的繼承;第三是他跟二十世紀福音派運動的關係;第四是他在宣道會運動中的繼往與開來。
第二部分,我們檢視滕近輝在七十年的事奉生涯裏在思想和事工上的獨特貢獻,他如何塑造二十世紀香港乃至普世的華人教會。文章分別介紹他在堂會牧養和發展、神學教育、文字工作、青年事工和普世合一運動等方面的成就。可以看出,滕近輝是一個滿有屬靈智慧,有學識與見識的領袖;更是身體力行的實踐者,參與和推動多種事工,領導普世教會的發展。
原載於《建道學刊》45期(2016年1月),頁 1-52。
滕近輝與八十年代初香港福音派的政教挑戰
作者:邢福增 撮要 滕近輝牧師是見證着華人教會變遷的重要人物。檢視他對華人教會的影 響,大多均從「屬靈」的層面探討其事奉職事,相對而言,他對社會政治課題的回應,卻未受到充分的關注。本文以八十年代初香港教會的時代背景為脈絡,聚焦社關及中國這兩個香港基督教無法迴避的課題,探討滕近輝對福音信仰與社會關懷的理解。其中涉及1984年發生的三起事件:與大專基督徒就關社問題對話、〈信念書〉的發表及香港基督教人士訪京團。上述三個例子雖是獨立事件,卻具體地展現了滕氏在其中的反省與實踐,並突顯出華人福音派面對的政教挑戰。 原載於《建道學刊》45期(2016年1月),頁 53-76。
作者:邢福增
撮要
滕近輝牧師是見證着華人教會變遷的重要人物。檢視他對華人教會的影 響,大多均從「屬靈」的層面探討其事奉職事,相對而言,他對社會政治課題的回應,卻未受到充分的關注。本文以八十年代初香港教會的時代背景為脈絡,聚焦社關及中國這兩個香港基督教無法迴避的課題,探討滕近輝對福音信仰與社會關懷的理解。其中涉及1984年發生的三起事件:與大專基督徒就關社問題對話、〈信念書〉的發表及香港基督教人士訪京團。上述三個例子雖是獨立事件,卻具體地展現了滕氏在其中的反省與實踐,並突顯出華人福音派面對的政教挑戰。
原載於《建道學刊》45期(2016年1月),頁 53-76。
滕近輝與青年基督徒
作者:郭偉聯 撮要 滕近輝事奉的年代,正值香港青年基督徒風起雲湧之際,本文利用口述歷史及文獻資料,描述滕在當時年輕人眼中的形象,指出他服侍年輕人的特點。本文亦以滕的著作為資料,分析滕如何看待年輕人,並他在教會發展的位置。 原載於《建道學刊》45期(2016年1月),頁 77-92。
作者:郭偉聯
撮要
滕近輝事奉的年代,正值香港青年基督徒風起雲湧之際,本文利用口述歷史及文獻資料,描述滕在當時年輕人眼中的形象,指出他服侍年輕人的特點。本文亦以滕的著作為資料,分析滕如何看待年輕人,並他在教會發展的位置。
原載於《建道學刊》45期(2016年1月),頁 77-92。
滕近輝牧師對教會合一的貢獻
作者:陳智衡 撮要 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普世基督教運動引發香港教會的基要主義和普世派的爭論。當時滕牧師是基要主義的學者和牧者。但由於滕牧師十分重視福音佈道, 所以他努力推動普世基督教運動以外的教會合一運動,他突破了基要主義和普世派長期的爭論。滕近輝牧師是世界華福中心的創辨人之一,而華福中心是為了推動華人教會往普天下去傳福音而成立的。 原載於《建道學刊》45期(2016年1月),頁 93-104。
作者:陳智衡
撮要
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普世基督教運動引發香港教會的基要主義和普世派的爭論。當時滕牧師是基要主義的學者和牧者。但由於滕牧師十分重視福音佈道, 所以他努力推動普世基督教運動以外的教會合一運動,他突破了基要主義和普世派長期的爭論。滕近輝牧師是世界華福中心的創辨人之一,而華福中心是為了推動華人教會往普天下去傳福音而成立的。
原載於《建道學刊》45期(2016年1月),頁 9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