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近輝牧師歡送會後記
作者:李關婉芬
原載於《建道通訊》69期,1987年8月,2頁。
作者:李關婉芬原載於《建道通訊》69期,1987年8月,2頁。 我們所敬愛的滕近輝牧師將於七月底遠赴美國乃役神學院肩負當地華人道學碩士課程工作,是以學院特地預備在六月十日的早上為滕牧師舉行歡途會,是次歡途會有如下的特色: 1.攻其不備:為免滕牧師有所推卻、學院只是邀請滕牧師作專題分享。 當天早上滕牧師在往長洲的渡輪上偶遇曾仲愚牧師同往建道時,想必定「有所懷疑」;多得曾牧師堅守諾言,未有洩露長洲之行的目的。 2.笑話連篇:當日的司儀可能是心情緊張及太過文藝化,竟將開場白的「減輕」說成「息了」,致令大家發出會心微笑。及後由曾仲愚牧師致詞,未知是否太高興之故,曾牧師竟改為臨時述史,披露了滕牧師與建道間鮮為人知的歷史,引得哄堂大笑。 3.心曲盡獻:歡送會由教職員以「事奉耶穌蒙福」——詩作序曲,繼由各班以詩歌或表演顯示對滕牧師的心意,雖則佔用了最多時間,但卻能扣人心弦。 4.物輕情重:最後,每班均預備了精緻的禮物送予滕牧師。其中要以張慕皚院長代表院方致送的禮物最具深意——近輝樓金鑰匙,意表學院歡迎滕牧師隨時再回「建道」家。 歡送會過後,我們的代禱亦要隨滕牧師的出發而切實開始!
作者:李關婉芬
原載於《建道通訊》69期,1987年8月,2頁。
我們所敬愛的滕近輝牧師將於七月底遠赴美國乃役神學院肩負當地華人道學碩士課程工作,是以學院特地預備在六月十日的早上為滕牧師舉行歡途會,是次歡途會有如下的特色:
1.攻其不備:為免滕牧師有所推卻、學院只是邀請滕牧師作專題分享。
當天早上滕牧師在往長洲的渡輪上偶遇曾仲愚牧師同往建道時,想必定「有所懷疑」;多得曾牧師堅守諾言,未有洩露長洲之行的目的。
2.笑話連篇:當日的司儀可能是心情緊張及太過文藝化,竟將開場白的「減輕」說成「息了」,致令大家發出會心微笑。及後由曾仲愚牧師致詞,未知是否太高興之故,曾牧師竟改為臨時述史,披露了滕牧師與建道間鮮為人知的歷史,引得哄堂大笑。
3.心曲盡獻:歡送會由教職員以「事奉耶穌蒙福」——詩作序曲,繼由各班以詩歌或表演顯示對滕牧師的心意,雖則佔用了最多時間,但卻能扣人心弦。
4.物輕情重:最後,每班均預備了精緻的禮物送予滕牧師。其中要以張慕皚院長代表院方致送的禮物最具深意——近輝樓金鑰匙,意表學院歡迎滕牧師隨時再回「建道」家。
歡送會過後,我們的代禱亦要隨滕牧師的出發而切實開始!
滕牧師訪問記:事奉的動力——主的恩典
原載於《建道通訊》69期,1987年8月,頁2。
原載於《建道通訊》69期,1987年8月,頁2。 我們所尊敬的滕近輝牧師,三十多年來一直在華人教會中多元化地事奉主,服事眾教會及弟兄姊妹,是位靈力充沛的教會領袖。有關他個人與主相交的經歷、預備信息的經過及平靜安穩的秘訣,是任何一位盼望靈命長進及更踏實事奉主的人所不可忽視的。 滕牧師認為與主靈交是日常生活中的主要項目,每日接觸神的話語所用的時間,可分兩方面: 1﹒靈修性讀經——每讀一段經文,抓住信息要點,把要點與自己的情況及需要連在一起,再根據這些要點祈禱。由靈修性祈禱再進入為各方面需要代禱。數十年來,每日都有不同的內容,每日都有新鮮的感覺。 2﹒研究性讀經——為講道、為教書而深入研究聖經,是有興趣、活潑的。注意經文的深入意思,如有疑問及不清楚時便查原文聖經,對聖經認識了解,隨時都會有幫助。 預備信息方面,可分三方面來說: 1﹒領會講道——多數是冬夏令會或特別聚會,講題是被指定的,按照所指定的題目講道,可幫助自己對神的話語深一步思想,也注意到平時忽視及不喜歡的題目,讓自己有均衡發展。由於教會籌備者事前要求大綱,必須清楚的詳盡的預備,對自己也是個很好的訓練。 2﹒查經講道——由於在北宣帶領每個星期四的查經祈禱會,常常按卷查經,要有題目及講義,需要眉目清楚,讓弟兄姊妹容易掌握信息要點,故三十多年來,聖經內很多重要書卷都查過了,對自己的研經有很大幫助。 3﹒主日講道——在預備方面多是自己平時讀經的心得或感受,在平時發現弟兄姊妹的需要,便會拿出來分享,有時也會按實際需要作出適時的教導。三十多年來,已講過三千篇以上的講章了。 滕牧師感謝北角宣道會給他有相當自由去協助其他機構的事工,執事們看到神國度的多方面需要,而讓他按心中感動幫助其他機構,使他能超越堂會事奉主。 至於時間安排方面,除打理北宣本堂主要工作外,可按工作重要性來安排時間,一直運用優先次序的原則,不容許次要的事佔去自己的時間。在工作中有交託的態度,把有限的時間善於運用,一切交託神,內心保持平靜,凡事以屬靈的重要性來決定取捨。 滕牧師永遠會把靈修生活及講道放在第一位,寫作是講道的副產品。在神學院教書是預備講章的最大幫助,備課時要看參攷書,從書內吸收材料可用在講道上,神學院的工作與教會的工作能充份配合。 滕牧師強調有信息與弟兄姊妺分享全是靠著神的恩典。神的恩典是事奉的動力,做事時祇要專心去做,清楚感受神的幫助,有暢順的思路,全心全意倚靠祂及榮耀祂,祂夠用的恩典必會隨時地臨到事奉祂的人,叫他們超越自己的能力而作成,總之,事奉就是靠主的恩典。
原載於《建道通訊》69期,1987年8月,頁2。
我們所尊敬的滕近輝牧師,三十多年來一直在華人教會中多元化地事奉主,服事眾教會及弟兄姊妹,是位靈力充沛的教會領袖。有關他個人與主相交的經歷、預備信息的經過及平靜安穩的秘訣,是任何一位盼望靈命長進及更踏實事奉主的人所不可忽視的。
滕牧師認為與主靈交是日常生活中的主要項目,每日接觸神的話語所用的時間,可分兩方面:
1﹒靈修性讀經——每讀一段經文,抓住信息要點,把要點與自己的情況及需要連在一起,再根據這些要點祈禱。由靈修性祈禱再進入為各方面需要代禱。數十年來,每日都有不同的內容,每日都有新鮮的感覺。
2﹒研究性讀經——為講道、為教書而深入研究聖經,是有興趣、活潑的。注意經文的深入意思,如有疑問及不清楚時便查原文聖經,對聖經認識了解,隨時都會有幫助。
預備信息方面,可分三方面來說:
1﹒領會講道——多數是冬夏令會或特別聚會,講題是被指定的,按照所指定的題目講道,可幫助自己對神的話語深一步思想,也注意到平時忽視及不喜歡的題目,讓自己有均衡發展。由於教會籌備者事前要求大綱,必須清楚的詳盡的預備,對自己也是個很好的訓練。
2﹒查經講道——由於在北宣帶領每個星期四的查經祈禱會,常常按卷查經,要有題目及講義,需要眉目清楚,讓弟兄姊妹容易掌握信息要點,故三十多年來,聖經內很多重要書卷都查過了,對自己的研經有很大幫助。
3﹒主日講道——在預備方面多是自己平時讀經的心得或感受,在平時發現弟兄姊妹的需要,便會拿出來分享,有時也會按實際需要作出適時的教導。三十多年來,已講過三千篇以上的講章了。
滕牧師感謝北角宣道會給他有相當自由去協助其他機構的事工,執事們看到神國度的多方面需要,而讓他按心中感動幫助其他機構,使他能超越堂會事奉主。
至於時間安排方面,除打理北宣本堂主要工作外,可按工作重要性來安排時間,一直運用優先次序的原則,不容許次要的事佔去自己的時間。在工作中有交託的態度,把有限的時間善於運用,一切交託神,內心保持平靜,凡事以屬靈的重要性來決定取捨。
滕牧師永遠會把靈修生活及講道放在第一位,寫作是講道的副產品。在神學院教書是預備講章的最大幫助,備課時要看參攷書,從書內吸收材料可用在講道上,神學院的工作與教會的工作能充份配合。
滕牧師強調有信息與弟兄姊妺分享全是靠著神的恩典。神的恩典是事奉的動力,做事時祇要專心去做,清楚感受神的幫助,有暢順的思路,全心全意倚靠祂及榮耀祂,祂夠用的恩典必會隨時地臨到事奉祂的人,叫他們超越自己的能力而作成,總之,事奉就是靠主的恩典。
在事奉上的長進──從歌羅西書中看屬靈的長進(三)
原載於《宣訊》66期,2005年6月,頁2。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原載於《宣訊》66期,2005年6月,頁2。[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照祂榮耀的權能,得以在各樣的力上加力,好叫你們凡事歡歡喜喜的忍耐寬容。」(西一11) 歡歡喜喜,忍耐寬容 「力上加力」表示豐富的力量。感謝主,我們可以隨時從主那裡領受豐富的力量。我們時時、事事都需要力量;我將特別需要力量的一件事提出來,就是事奉。在事奉上需要進步,而進步需要力量。 這一節經文告訴我們,當我們「力上加力」時,就產生「歡歡喜喜的忍耐寬容」如果一個人沒有力量,他就會失去「歡歡喜喜」,開始怨天尤人、嘆氣,心靈枯乾。反過來講:什麼時候一個人一面事奉一面歌唱,你就知道他心中有力量。這樣的事奉蒙神悅納。同時自己與別人皆得益處。當我在事奉中感覺勉強,要別人推動我們,才肯去做,就表示我已經失去力量。有力量就有歡喜與「忍耐寬容」。 「忍耐」是對工作,「寬容」是對人。我們在事奉中難免有工作上的難處,這時候就需要忍耐;有時在人事上有難處,就需要寬容。不僅忍耐寬容,並且是「歡歡喜喜的忍耐寬容」。當我們在事奉中看見這樣表現的人,我們會深受感動。我們應為他們感謝神。 我見過一位八十八歲的姊妹,她因年老不能在教會裡面做什麼。但她仍有一顆願意事奉主的心。有一天她發現了一件可以為主作的事:教會裡的公用聖經有一部分已經破損,她就用透明膠紙把它們黏連起來。有些聖經的外殼有殘損的,她就把它們修整好。過了一段時間,禮拜堂的聖經都好看了。沒有人要她去作這件事,是主的愛激勵她而作的。當我發現這一件事的時候,好像聽了一篇最好的講章,很受感動。在神的家中,大小的事都需要愛主的人去作,而且是歡歡喜喜的去作。 為主而作,絕不馬虎 有一天,我很早到教會去,發現教會的一位女執事在那裡擦窗戶。她怕被人看見,所以很早就到教會去作這一件事。其實教會裡有工人,並不需要她作這一件事。她的家境富有,有兩三個女傭,她自己不需要作什麼。如果不是主的愛激勵她,她決不會這樣作。而且她不願意被別人知道,完全是為了主。我看見以後,立刻離開。一直到今天她仍未知我已看見她這樣作。我感覺這是她與主之間很神聖的一件事。我為她感謝主。她所作的正如歌羅西書三章23節所說的:「無論作什麼,都要從心裡作,像是給主作的,不是給人作的。」 意大利著名畫家米開朗基羅,他在一座禮拜堂的天花板上繪畫,有時整天在高架上仰臥作畫,非常細心。有人對他說:「這麼高的地方,誰會看得清楚,隨便一點不要緊。」他回答說:「不能馬虎,我知道,神知道。」這是一種為神工作的精神。
原載於《宣訊》66期,2005年6月,頁2。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照祂榮耀的權能,得以在各樣的力上加力,好叫你們凡事歡歡喜喜的忍耐寬容。」(西一11)
歡歡喜喜,忍耐寬容
「力上加力」表示豐富的力量。感謝主,我們可以隨時從主那裡領受豐富的力量。我們時時、事事都需要力量;我將特別需要力量的一件事提出來,就是事奉。在事奉上需要進步,而進步需要力量。
這一節經文告訴我們,當我們「力上加力」時,就產生「歡歡喜喜的忍耐寬容」如果一個人沒有力量,他就會失去「歡歡喜喜」,開始怨天尤人、嘆氣,心靈枯乾。反過來講:什麼時候一個人一面事奉一面歌唱,你就知道他心中有力量。這樣的事奉蒙神悅納。同時自己與別人皆得益處。當我在事奉中感覺勉強,要別人推動我們,才肯去做,就表示我已經失去力量。有力量就有歡喜與「忍耐寬容」。
「忍耐」是對工作,「寬容」是對人。我們在事奉中難免有工作上的難處,這時候就需要忍耐;有時在人事上有難處,就需要寬容。不僅忍耐寬容,並且是「歡歡喜喜的忍耐寬容」。當我們在事奉中看見這樣表現的人,我們會深受感動。我們應為他們感謝神。
我見過一位八十八歲的姊妹,她因年老不能在教會裡面做什麼。但她仍有一顆願意事奉主的心。有一天她發現了一件可以為主作的事:教會裡的公用聖經有一部分已經破損,她就用透明膠紙把它們黏連起來。有些聖經的外殼有殘損的,她就把它們修整好。過了一段時間,禮拜堂的聖經都好看了。沒有人要她去作這件事,是主的愛激勵她而作的。當我發現這一件事的時候,好像聽了一篇最好的講章,很受感動。在神的家中,大小的事都需要愛主的人去作,而且是歡歡喜喜的去作。
為主而作,絕不馬虎
有一天,我很早到教會去,發現教會的一位女執事在那裡擦窗戶。她怕被人看見,所以很早就到教會去作這一件事。其實教會裡有工人,並不需要她作這一件事。她的家境富有,有兩三個女傭,她自己不需要作什麼。如果不是主的愛激勵她,她決不會這樣作。而且她不願意被別人知道,完全是為了主。我看見以後,立刻離開。一直到今天她仍未知我已看見她這樣作。我感覺這是她與主之間很神聖的一件事。我為她感謝主。她所作的正如歌羅西書三章23節所說的:「無論作什麼,都要從心裡作,像是給主作的,不是給人作的。」 意大利著名畫家米開朗基羅,他在一座禮拜堂的天花板上繪畫,有時整天在高架上仰臥作畫,非常細心。有人對他說:「這麼高的地方,誰會看得清楚,隨便一點不要緊。」他回答說:「不能馬虎,我知道,神知道。」這是一種為神工作的精神。
在認識神上長進──從歌羅西書中看屬靈的長進(二)
原載於《宣訊》65期,2005年5月,頁2。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原載於《宣訊》65期,2005年5月,頁2。[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以悟性認識神 歌羅西書一章9至10節:「因此,我們自從聽見的日子,也就為你們不住的禱告祈求,願你們在一切屬靈的智慧悟性上,滿心知道神的旨意;好叫你們行事為人對得起主,凡事蒙祂喜悅,在一切善事上結果子,漸漸的多知道神。」 當我們讀這兩節經文的時候,好像覺得有點矛盾:既然已經「滿心知道神的旨意」,「滿心」就是一百分,怎麼可能在下文又說:「漸漸的多知道神」?這好像是矛盾,其實不是矛盾,因為這兩節經文的範圍不同。第9節是講「智慧與悟性」,這是指知識方面的了解,而第10節是進入生活的圈子裡面:「行事為人對得起主,凡事蒙祂喜悅,在一切善事上結果子。」 有人問:「悟性」與理性之間有什麼分別?悟性是靈光照過的理性。一個人單憑理性不能認識神,但是聖靈光照他的理性,使他的理性變為悟性,他就能悟解神是怎樣的一位神。 有些人讀大學教育系,畢業後繼續讀碩士、博士,這時我們是否可以稱呼他們為「教育家」呢?還不能。我們只能稱呼他們為「教育學家」。直到他們在教育界作育英才,善於教導,有很好的成績,那時我們稱他們為教育家,因為他們把理論都實行出來了。 以渴慕的心祈禱 我們需要屬靈的知識,這是很重要的,因為知識是智慧的基礎。智慧與知識有什麼分別?智慧是知識的活潑運用。有人頭腦裡面裝滿了書本的知識,而不會運用。有人把這樣的人叫做「書呆子」。基督徒可能在頭腦中滿有神的話,但是不曉得怎樣把它實踐出來。有人說了一句話很有意思:「認識聖經與認識神是兩回事。」聖靈的光照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在聖靈的光照中我們看見主的形象在聖經中返照出來。然後在聖靈繼續的工作中,我們漸漸變成主的樣式。這正是保羅在哥林多後書三章18節所說的:「我們眾人既然敞著臉得以看見主的榮光,好像從鏡子裡返照,就變成主的形狀,榮上加榮,如同從主的靈變成的。」這是屬靈的映象術,使基督的形象彰顯在我們的面上。讀經的目標就是「變成主的形狀」。 有人問我自己是怎樣讀經的,我幾十年來一直用一方法,就是我靈修的時候,讀一段經文,然後按經文的內容來祈禱。這樣立志使經文與我的生活打成一片。這就是所謂「生命讀經」。當我如此作的時候,發現每天的祈禱都是新鮮的。如果我們只為所想到的事項而祈禱,就會千篇一律了。神所垂聽的祈禱是由渴慕之心所發出來的祈禱。 以懇切的態度禱告 主耶穌說:「祈求,就給你們;……叩門,就給你們開門。」(太七7)「祈求」與「叩門」有什麼分別?主耶穌是否在修辭?不是。一個叩門的人,相信屋內有人,所以叩了再叩,一直到開門為止。主既然應許給我們開門,那麼我們可以憑信心抓住祂的應許而祈求。 主耶穌向門徒發出關於祈禱的另一個信息:「常常禱告,不可灰心。」(路十八1) 祈禱是一個反合性的信息:一方面主要我們常常禱告,另一方面祂提醒我們不可以為「話多了必蒙垂聽」(太六7),最重要的是信心與懇切。 主耶穌自己為我們留下了最好的榜樣:祂在客西馬尼園中三次懇切祈求父神救祂脱離十字架上的痛苦(太二十六39、42、44)。但是另一方面,祂對父神說:「我父啊,倘若可行,求祢叫這杯離開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祢的意思。」祂重複的說了三次。 保羅也曾「三次求過主,叫這刺離開我」(林後十二8),但是他也像耶穌一樣,最後接受了主的安慰:「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林後十二9)保羅發出最後信心的呼聲:「我什麼時候軟弱,什麼時候就剛強了!」(林後十二10) 求主幫助我們在認識神上有長進。
原載於《宣訊》65期,2005年5月,頁2。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以悟性認識神
歌羅西書一章9至10節:「因此,我們自從聽見的日子,也就為你們不住的禱告祈求,願你們在一切屬靈的智慧悟性上,滿心知道神的旨意;好叫你們行事為人對得起主,凡事蒙祂喜悅,在一切善事上結果子,漸漸的多知道神。」
當我們讀這兩節經文的時候,好像覺得有點矛盾:既然已經「滿心知道神的旨意」,「滿心」就是一百分,怎麼可能在下文又說:「漸漸的多知道神」?這好像是矛盾,其實不是矛盾,因為這兩節經文的範圍不同。第9節是講「智慧與悟性」,這是指知識方面的了解,而第10節是進入生活的圈子裡面:「行事為人對得起主,凡事蒙祂喜悅,在一切善事上結果子。」
有人問:「悟性」與理性之間有什麼分別?悟性是靈光照過的理性。一個人單憑理性不能認識神,但是聖靈光照他的理性,使他的理性變為悟性,他就能悟解神是怎樣的一位神。
有些人讀大學教育系,畢業後繼續讀碩士、博士,這時我們是否可以稱呼他們為「教育家」呢?還不能。我們只能稱呼他們為「教育學家」。直到他們在教育界作育英才,善於教導,有很好的成績,那時我們稱他們為教育家,因為他們把理論都實行出來了。
以渴慕的心祈禱
我們需要屬靈的知識,這是很重要的,因為知識是智慧的基礎。智慧與知識有什麼分別?智慧是知識的活潑運用。有人頭腦裡面裝滿了書本的知識,而不會運用。有人把這樣的人叫做「書呆子」。基督徒可能在頭腦中滿有神的話,但是不曉得怎樣把它實踐出來。有人說了一句話很有意思:「認識聖經與認識神是兩回事。」聖靈的光照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在聖靈的光照中我們看見主的形象在聖經中返照出來。然後在聖靈繼續的工作中,我們漸漸變成主的樣式。這正是保羅在哥林多後書三章18節所說的:「我們眾人既然敞著臉得以看見主的榮光,好像從鏡子裡返照,就變成主的形狀,榮上加榮,如同從主的靈變成的。」這是屬靈的映象術,使基督的形象彰顯在我們的面上。讀經的目標就是「變成主的形狀」。
有人問我自己是怎樣讀經的,我幾十年來一直用一方法,就是我靈修的時候,讀一段經文,然後按經文的內容來祈禱。這樣立志使經文與我的生活打成一片。這就是所謂「生命讀經」。當我如此作的時候,發現每天的祈禱都是新鮮的。如果我們只為所想到的事項而祈禱,就會千篇一律了。神所垂聽的祈禱是由渴慕之心所發出來的祈禱。
以懇切的態度禱告
主耶穌說:「祈求,就給你們;……叩門,就給你們開門。」(太七7)「祈求」與「叩門」有什麼分別?主耶穌是否在修辭?不是。一個叩門的人,相信屋內有人,所以叩了再叩,一直到開門為止。主既然應許給我們開門,那麼我們可以憑信心抓住祂的應許而祈求。
主耶穌向門徒發出關於祈禱的另一個信息:「常常禱告,不可灰心。」(路十八1)
祈禱是一個反合性的信息:一方面主要我們常常禱告,另一方面祂提醒我們不可以為「話多了必蒙垂聽」(太六7),最重要的是信心與懇切。
主耶穌自己為我們留下了最好的榜樣:祂在客西馬尼園中三次懇切祈求父神救祂脱離十字架上的痛苦(太二十六39、42、44)。但是另一方面,祂對父神說:「我父啊,倘若可行,求祢叫這杯離開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祢的意思。」祂重複的說了三次。
保羅也曾「三次求過主,叫這刺離開我」(林後十二8),但是他也像耶穌一樣,最後接受了主的安慰:「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林後十二9)保羅發出最後信心的呼聲:「我什麼時候軟弱,什麼時候就剛強了!」(林後十二10)
求主幫助我們在認識神上有長進。
【院長的話】更深的生命
原載於《建道通訊》69期,1987年8月,頁1。
原載於《建道通訊》69期,1987年8月,頁1。 「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裏面活著。並且我如今在肉身活著,是因信神的兒子而活,他是愛我,為我捨己。」(加二:20)這節經文是宣信博士最注重的經文之一,也是宣道會所注重的。即所謂“開到水深之處”。生命愈深,基礎愈堅固。“不再是我,乃是基督”——被否定的自我和被肯定的基督,乃是更深生命的基礎和秘訣。自我的對付是必須的,沒有別的途徑可繞行。一個自我還未受對付的人,很難事奉主事奉得好。自我常呈現的人便成為自己的攔阻,一手建立,一手破壞。現試分析領受這節經文: 一﹒更深的生命是與基督聯合的生命。秘訣在於「同」字,我的生命與主合一,「同釘」在原文的時式是表示一種既成的事實,是神所成全的地位。保羅如此說,一方面是他的經驗和追求,亦是他認清了神的定命。“同釘”是我們的立場,是我們所當守住的。在神的計劃裏,我們要和基督同釘十字架,十字架的意義在於認同和合一(Identification)。從客觀而言,主與我們認同,為我們釘十字架。第二,就主觀而言,我與主同釘十字架。客觀的認同就是贖罪,是救恩的基礎。主觀的認同就是我與主同釘十字架。代死是主作的,同死是我們作的。這兩方面的認同是十字架的真正意義。十字架的救贖是福音的中心;我們與主同死、同活是另一重心。合起來便是全備的福音。 二﹒更深的生命是否定自我的生命——「不再是我」。生命聖詩內「非我唯主」是宣信牧師作曲的,每次唱的時候我們都受提醒和鼓勵。在本節經文中,「我」字出現了六次,都是被否定的,因為是與基督同釘十字架。 三﹒更深的生命是一個反合性(Paradoxical)的生命與生活。保羅一方面說:“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隨即卻說:“如今我活著”。表面看來是矛盾的,其實卻是一個很深的真理。我們活著是被動也是主動的。被動是基督在我們裏面推動一切,而我們在被動下卻運用個人的意志接受主並主動的順服祂,所以仍然是“我活著”。是主活在我裡面,也是我活在主裡面。 四﹒更深的生命是一個具體的生命和生活。保羅說:“我如今在肉身活著”。肉身與肉體有很大分別,不能混為一談。肉身是肢體、是我整個人的具體生活。與基督同活很易成為一個空泛的口號,失去了具體的含意。當我們能夠在每天的生活、事奉裏切實做到與主同活時,就可如保羅一樣經歷在肉身活著是因信神的兒子而活。在日常生活上與主同活、同死,否定自我,高舉基督。在平凡的生活中顯出偉大。 五﹒更深的生命是信心的生活。“我如今在肉身活著,是因信神的兒子而活”。明年是宣道會向華人開始工作的百週年紀念。宣道會香港區聯會特別將原定於十二月二十六日在伊館舉行的末次感恩讚美會改至八八年一月十六日舉行。在1888年第一位來華的宣道會宣教士還未抵中國便染病死於旅途中,表面看來他的工作是落空的,後來卻發現在旅途上被他帶領歸主的幾位中國人在中國有傳福音的工作開展。「一粒麥子若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這件事正是這節經文的寶貴詮釋。憑信而活、而把自己獻上、傳福音、事奉是不會落空的,因基督是我們信心的創始成終者。這次在美國宣道會百週年大會中看見一位百歲高齡的西國宣教士站起來向七、八千人講話,滿有信心的表現,叫多人受感動。 六﹒更深的生命是愛的生命:“祂是愛我,為我捨己。”在這次宣道會百週年大會中,有三百多位宣教士從不同國家而來,他們當中有兩鬢斑白的,也有年輕的;他們拿著自己所事奉的區域或國家的旗幟在會場遊行,掌聲不絕。我相信沒有一人不受感動。在呼召的時候,有許多青年人到台前奉獻自己。現在宣道會的宣教士人數已超過一千二百人,被愛激勵而奉獻的人願意到主所要他去的地方去事奉。戴德生牧師常向侯任宣教士發一個問題:「你為甚麼要到中國去?」最受讚賞的回答是「因為主的愛激勵我!」惟其如此,才能勝過一切的攔阻、困難。這個力量也是我們今天事奉主的最大力量,「祂是愛我,為我捨己!」 (本文乃滕牧師於六月十日歡送會中所分享信息)
原載於《建道通訊》69期,1987年8月,頁1。
「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裏面活著。並且我如今在肉身活著,是因信神的兒子而活,他是愛我,為我捨己。」(加二:20)這節經文是宣信博士最注重的經文之一,也是宣道會所注重的。即所謂“開到水深之處”。生命愈深,基礎愈堅固。“不再是我,乃是基督”——被否定的自我和被肯定的基督,乃是更深生命的基礎和秘訣。自我的對付是必須的,沒有別的途徑可繞行。一個自我還未受對付的人,很難事奉主事奉得好。自我常呈現的人便成為自己的攔阻,一手建立,一手破壞。現試分析領受這節經文:
一﹒更深的生命是與基督聯合的生命。秘訣在於「同」字,我的生命與主合一,「同釘」在原文的時式是表示一種既成的事實,是神所成全的地位。保羅如此說,一方面是他的經驗和追求,亦是他認清了神的定命。“同釘”是我們的立場,是我們所當守住的。在神的計劃裏,我們要和基督同釘十字架,十字架的意義在於認同和合一(Identification)。從客觀而言,主與我們認同,為我們釘十字架。第二,就主觀而言,我與主同釘十字架。客觀的認同就是贖罪,是救恩的基礎。主觀的認同就是我與主同釘十字架。代死是主作的,同死是我們作的。這兩方面的認同是十字架的真正意義。十字架的救贖是福音的中心;我們與主同死、同活是另一重心。合起來便是全備的福音。
二﹒更深的生命是否定自我的生命——「不再是我」。生命聖詩內「非我唯主」是宣信牧師作曲的,每次唱的時候我們都受提醒和鼓勵。在本節經文中,「我」字出現了六次,都是被否定的,因為是與基督同釘十字架。
三﹒更深的生命是一個反合性(Paradoxical)的生命與生活。保羅一方面說:“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隨即卻說:“如今我活著”。表面看來是矛盾的,其實卻是一個很深的真理。我們活著是被動也是主動的。被動是基督在我們裏面推動一切,而我們在被動下卻運用個人的意志接受主並主動的順服祂,所以仍然是“我活著”。是主活在我裡面,也是我活在主裡面。
四﹒更深的生命是一個具體的生命和生活。保羅說:“我如今在肉身活著”。肉身與肉體有很大分別,不能混為一談。肉身是肢體、是我整個人的具體生活。與基督同活很易成為一個空泛的口號,失去了具體的含意。當我們能夠在每天的生活、事奉裏切實做到與主同活時,就可如保羅一樣經歷在肉身活著是因信神的兒子而活。在日常生活上與主同活、同死,否定自我,高舉基督。在平凡的生活中顯出偉大。
五﹒更深的生命是信心的生活。“我如今在肉身活著,是因信神的兒子而活”。明年是宣道會向華人開始工作的百週年紀念。宣道會香港區聯會特別將原定於十二月二十六日在伊館舉行的末次感恩讚美會改至八八年一月十六日舉行。在1888年第一位來華的宣道會宣教士還未抵中國便染病死於旅途中,表面看來他的工作是落空的,後來卻發現在旅途上被他帶領歸主的幾位中國人在中國有傳福音的工作開展。「一粒麥子若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這件事正是這節經文的寶貴詮釋。憑信而活、而把自己獻上、傳福音、事奉是不會落空的,因基督是我們信心的創始成終者。這次在美國宣道會百週年大會中看見一位百歲高齡的西國宣教士站起來向七、八千人講話,滿有信心的表現,叫多人受感動。
六﹒更深的生命是愛的生命:“祂是愛我,為我捨己。”在這次宣道會百週年大會中,有三百多位宣教士從不同國家而來,他們當中有兩鬢斑白的,也有年輕的;他們拿著自己所事奉的區域或國家的旗幟在會場遊行,掌聲不絕。我相信沒有一人不受感動。在呼召的時候,有許多青年人到台前奉獻自己。現在宣道會的宣教士人數已超過一千二百人,被愛激勵而奉獻的人願意到主所要他去的地方去事奉。戴德生牧師常向侯任宣教士發一個問題:「你為甚麼要到中國去?」最受讚賞的回答是「因為主的愛激勵我!」惟其如此,才能勝過一切的攔阻、困難。這個力量也是我們今天事奉主的最大力量,「祂是愛我,為我捨己!」 (本文乃滕牧師於六月十日歡送會中所分享信息)
在傳福音上長進──從歌羅西書中看屬靈的長進(一)
原載於《宣訊》64期,2005年4月,頁2。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原載於《宣訊》64期,2005年4月,頁2。[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在歌羅西書中多次提到基督徒靈性的長進,對基督徒有重要的提醒,祈與主內弟兄姊妹互相勉勵。 真知道神的恩惠 歌羅西書一章6節:「這福音傳到你們那裡,也傳到普天之下,並且結果,增長,如同在你們中間,自從你們聽見福音,真知道神恩惠的日子一樣。」這是保羅對歌羅西基督徒的見證;他們接受了福音,結了果子又把福音傳出去。這是美好的見證。 他們為什麼傳福音呢?原因就是一章6節的下半節所説的:「自從你們聽見福音,真知道神恩惠……」「真知道」三個字很重要:他們真知道什麼?他們真知道「神的恩惠」。神的恩惠就是祂愛子耶穌的愛,已經在十字架上顯明出來。他們知道十字架的愛能拯救一切相信的人。當他們真知道這十架大愛的時候,就被這愛激動而樂意與他人分享。「真知道」三個字很重要:不是僅僅頭腦中的知道,乃是經驗中的知道,是他們深深體會到的無比之愛。這愛推動他們向別人傳福音;與別人分享十架大愛。 被基督的愛激勵 在香港的一間學院內有基督徒學生團契。團契中的一位職員很熱心工作,但他自己還未真正的認識基督。他所以熱心是因為喜歡活動與交際。 有一年,在受難節的時候,該團契決定演出基督釘十字架的話劇。籌備會討論時,推選這位職員擔任基督的角色,在劇中要把他釘在十字架上。最後預演時,燈光轉暗,他們用很細的鐵絲把他的雙手綁在十字架上,在他的腳跟下面安裝一小片木頭,可以承托他的腳跟。然後把十字架豎起來。預演的時間相當長,他掛在十字架上很辛苦。預演之後他回到家裡要睡覺時,忽然想到:今晚只表演一下,已經感覺如此辛苦,當日主耶穌真的被釘在十字架上,那痛苦是何等的大。聖靈感動了他,把十字架的愛充滿在他心中。這時他就在床邊跪下,開始流淚,打開心門接受主耶穌做他的救主;從此以後他大大改變,熱心事奉主,傳福音,因為他體會了十架大愛,明白了這愛是何等「長闊高深」,「過於人所能測度的」(弗三18-19)。 弟兄姊妹們,如果我們真的體會了十字架的愛,我們一定不會在傳福音的事上袖手旁觀。 有一次我到越南去,見到一位山地的傳道人,他曾被越南的共產黨捉去,他竟然向他們傳福音。誰也想不到越共把他放走了。他又去傳福音,越共又捉了他,放了他,如此七擒七縱。他身材矮小,卻有堅強的心志傳福音,這是何等令人感動的一個寶貴見證。 求神幫助我們在傳福音上有長進。
原載於《宣訊》64期,2005年4月,頁2。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在歌羅西書中多次提到基督徒靈性的長進,對基督徒有重要的提醒,祈與主內弟兄姊妹互相勉勵。
真知道神的恩惠
歌羅西書一章6節:「這福音傳到你們那裡,也傳到普天之下,並且結果,增長,如同在你們中間,自從你們聽見福音,真知道神恩惠的日子一樣。」這是保羅對歌羅西基督徒的見證;他們接受了福音,結了果子又把福音傳出去。這是美好的見證。
他們為什麼傳福音呢?原因就是一章6節的下半節所説的:「自從你們聽見福音,真知道神恩惠……」「真知道」三個字很重要:他們真知道什麼?他們真知道「神的恩惠」。神的恩惠就是祂愛子耶穌的愛,已經在十字架上顯明出來。他們知道十字架的愛能拯救一切相信的人。當他們真知道這十架大愛的時候,就被這愛激動而樂意與他人分享。「真知道」三個字很重要:不是僅僅頭腦中的知道,乃是經驗中的知道,是他們深深體會到的無比之愛。這愛推動他們向別人傳福音;與別人分享十架大愛。
被基督的愛激勵
在香港的一間學院內有基督徒學生團契。團契中的一位職員很熱心工作,但他自己還未真正的認識基督。他所以熱心是因為喜歡活動與交際。
有一年,在受難節的時候,該團契決定演出基督釘十字架的話劇。籌備會討論時,推選這位職員擔任基督的角色,在劇中要把他釘在十字架上。最後預演時,燈光轉暗,他們用很細的鐵絲把他的雙手綁在十字架上,在他的腳跟下面安裝一小片木頭,可以承托他的腳跟。然後把十字架豎起來。預演的時間相當長,他掛在十字架上很辛苦。預演之後他回到家裡要睡覺時,忽然想到:今晚只表演一下,已經感覺如此辛苦,當日主耶穌真的被釘在十字架上,那痛苦是何等的大。聖靈感動了他,把十字架的愛充滿在他心中。這時他就在床邊跪下,開始流淚,打開心門接受主耶穌做他的救主;從此以後他大大改變,熱心事奉主,傳福音,因為他體會了十架大愛,明白了這愛是何等「長闊高深」,「過於人所能測度的」(弗三18-19)。
弟兄姊妹們,如果我們真的體會了十字架的愛,我們一定不會在傳福音的事上袖手旁觀。
有一次我到越南去,見到一位山地的傳道人,他曾被越南的共產黨捉去,他竟然向他們傳福音。誰也想不到越共把他放走了。他又去傳福音,越共又捉了他,放了他,如此七擒七縱。他身材矮小,卻有堅強的心志傳福音,這是何等令人感動的一個寶貴見證。
求神幫助我們在傳福音上有長進。
【院長的話】神學教育與聖靈之風
原載於《建道通訊》54期,1984年6月,頁1。
原載於《建道通訊》54期,1984年6月,頁1。 獻身事主的青年愈來愈多,這是一種令人希奇的現象。其原因何在?無人能用任何方法使青年放下一切,走上獻身全職事主之路。這現象乃是出於聖靈的感動。當聖靈之風吹動的時候,教會和神學院應該拉起船帆,順風而駛。 或有人問,當香港面對一九九七的時候,應該繼續擴展麼?答案是:這一件事的決定應該是在於神,而非在於人。如果聖靈正在感動更多的青年獻身,這就顯明神必有祂的計劃。祂正在按照將來更大的機會和需要,而預備人才。 如果建道神學院擴建成功,容納學生的總人數就會從目前的一百五十增加至三百,即等於每年可比目前增收卅位新學生。那麼在一九九七之前就可以多訓練出來四百位傳道人。那對教會是多麼大的貢獻!如果一九九七之後還有五十年的話,這數目更可大大增加。其意義實在難以估計! 在教會歷史中,神常使危機變為轉機。教會復興之前常有難處出現,但神的奇妙作為卻造成意料之外的改變。教會歷史的主要部份,正是危機和轉機構成的。 因此,讓我們以信心面對前面的一切,也讓我們更加積極的支持建道神學院的擴建計劃。我們為主所付的代價必不落空,到了時候就必收成。 (註:此文取自宣道會北角堂五月份週刊之「牧者心聲)。
原載於《建道通訊》54期,1984年6月,頁1。
獻身事主的青年愈來愈多,這是一種令人希奇的現象。其原因何在?無人能用任何方法使青年放下一切,走上獻身全職事主之路。這現象乃是出於聖靈的感動。當聖靈之風吹動的時候,教會和神學院應該拉起船帆,順風而駛。
或有人問,當香港面對一九九七的時候,應該繼續擴展麼?答案是:這一件事的決定應該是在於神,而非在於人。如果聖靈正在感動更多的青年獻身,這就顯明神必有祂的計劃。祂正在按照將來更大的機會和需要,而預備人才。
如果建道神學院擴建成功,容納學生的總人數就會從目前的一百五十增加至三百,即等於每年可比目前增收卅位新學生。那麼在一九九七之前就可以多訓練出來四百位傳道人。那對教會是多麼大的貢獻!如果一九九七之後還有五十年的話,這數目更可大大增加。其意義實在難以估計!
在教會歷史中,神常使危機變為轉機。教會復興之前常有難處出現,但神的奇妙作為卻造成意料之外的改變。教會歷史的主要部份,正是危機和轉機構成的。
因此,讓我們以信心面對前面的一切,也讓我們更加積極的支持建道神學院的擴建計劃。我們為主所付的代價必不落空,到了時候就必收成。
(註:此文取自宣道會北角堂五月份週刊之「牧者心聲)。
榮歸我主:滕近輝牧師六秩榮壽感恩會
作者:曾仲愚
作者:曾仲愚 原載於《建道通訊》40期,1982年2月,頁4。 (一)滕近輝牧師六秩榮壽感恩會記敘 滕牧六秩榮壽之慶乃由宣道會香港區聯會屬下各單位同工所發動,以表懷念他多年來領導宣道會各堂聖工之發展,迅速走上自立之途及不遺餘力扶掖後進,造就不少人才,分散世界各地;勞苦功高,配得敬重。決定於一九八二年一月十三日下午七時,假宣道會北角堂舉行祝壽感恩見証會,八時在金京酒樓聯歡聚餐。是日赴會者除本會同工、各堂執事代表及建道校友外,餘者皆為教會先進賢達,濟濟一堂,生色不少;聚會氣氛有莊有諧,使我們衷心地將「榮歸我主!」 學院方面,為了向多年師長祝賀及向神表達感恩,也於該日早會時假校友紀念堂舉行感恩慶祝會,由張慕皚院長主持。有師長致詞、見証、獻唱、以及全體同學獻詩——「願主賜福保護你」、院方致送禮物、同學致送紀念物品,最後由滕牧師講述主恩、汪教士祈禱、艾師母獻花給滕師母等,情況熱鬧,充滿感恩。中午師長、同學一齊用膳,以及同工們一齊分享生日蛋糕;接著,下午散學後,學院同工們又一同乘船出外參加壽慶和壽筵。該日實為一難忘的日子! (二)感恩晚會花絮 容保羅牧師致詞,以六點詳論滕牧師之美德,使聽者動容、肅然起敬。 湯兆奇牧師以滕近輝三字為題,暢所欲言,妙語橫生,最後竟以客語高歌一曲,帶來輕鬆氣氛。 建道老少咸集詩班,一曲「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愛隨著我⋯⋯」,充份流露出對滕牧師的情懷,是何等真純。 滕近輝以詩篇103:3-5節列出蒙恩見証五點,與大衛英雄所見略同,可見神向敬畏祂的人所施的恩惠,是古今依然。 滕牧師、師母靜聽會衆高唱「祝你生辰快樂」歌後,面露笑容,吹熄蠟燭,共切蛋糕,重溫「結婚」舊夢。 金京聚餐筵開十九席,大家無拘無束高談闊論,分享佳餚,盡歡而散。
作者:曾仲愚
原載於《建道通訊》40期,1982年2月,頁4。
(一)滕近輝牧師六秩榮壽感恩會記敘
滕牧六秩榮壽之慶乃由宣道會香港區聯會屬下各單位同工所發動,以表懷念他多年來領導宣道會各堂聖工之發展,迅速走上自立之途及不遺餘力扶掖後進,造就不少人才,分散世界各地;勞苦功高,配得敬重。決定於一九八二年一月十三日下午七時,假宣道會北角堂舉行祝壽感恩見証會,八時在金京酒樓聯歡聚餐。是日赴會者除本會同工、各堂執事代表及建道校友外,餘者皆為教會先進賢達,濟濟一堂,生色不少;聚會氣氛有莊有諧,使我們衷心地將「榮歸我主!」
學院方面,為了向多年師長祝賀及向神表達感恩,也於該日早會時假校友紀念堂舉行感恩慶祝會,由張慕皚院長主持。有師長致詞、見証、獻唱、以及全體同學獻詩——「願主賜福保護你」、院方致送禮物、同學致送紀念物品,最後由滕牧師講述主恩、汪教士祈禱、艾師母獻花給滕師母等,情況熱鬧,充滿感恩。中午師長、同學一齊用膳,以及同工們一齊分享生日蛋糕;接著,下午散學後,學院同工們又一同乘船出外參加壽慶和壽筵。該日實為一難忘的日子!
(二)感恩晚會花絮
容保羅牧師致詞,以六點詳論滕牧師之美德,使聽者動容、肅然起敬。
湯兆奇牧師以滕近輝三字為題,暢所欲言,妙語橫生,最後竟以客語高歌一曲,帶來輕鬆氣氛。
建道老少咸集詩班,一曲「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愛隨著我⋯⋯」,充份流露出對滕牧師的情懷,是何等真純。
滕近輝以詩篇103:3-5節列出蒙恩見証五點,與大衛英雄所見略同,可見神向敬畏祂的人所施的恩惠,是古今依然。
滕牧師、師母靜聽會衆高唱「祝你生辰快樂」歌後,面露笑容,吹熄蠟燭,共切蛋糕,重溫「結婚」舊夢。
金京聚餐筵開十九席,大家無拘無束高談闊論,分享佳餚,盡歡而散。
【院長的話】生產之苦
原載於《建道通訊》32期,1980年6月,頁1。
原載於《建道通訊》32期,1980年6月,頁1。 本院因獻身事主的學生逐漸增加,必須擴建院舍。擴建之後,本院的容納量可由目前的一百人增至一百五十人,這是一次「生產」性進展。 每一次的生產都必須經受生產之苦。這「苦」包括了建築費的籌劃在內。因為實際的需要,新院舍的建築面積增加了一倍。原來的擴建計劃只能解決女同學宿舍的需要,男同學的宿舍仍是問題。因此,為了節省金錢,我們決定一次過解決兩種需要,免得將來物價更加上漲時,再興土木建築男生室舍。 新的擴建面積增至超過一萬方呎,分為三層:頂層是女生宿舍,可容七十人;中層是圖書館(將比現有的圖書館大二倍);下層是餐廳與生活室。完成之後,現有的圖書館可改為課室,而現有男生宿舍樓下的課室,可成為宿舍。 這樣修改圖則多用了時間,政府對圖則的批准也多用了時間,因此工程的開始將延遲了不少,卻是值得的。 建築費比原定的增加了近一倍——由九十萬增至一百七十萬。我們已購買一座臨時的小木碼頭,和二架小摩托運材車,從長洲的後灣將建築材料運上山頂。五月底已看見建築材料逐漸運至建築地盤。 在這第一步發展的「生產之苦」裏面,本院需要衆主內弟兄姊妹,眾教會(包括校友們所主持之教會在內)的關心與幫助。目前本院已經有九十萬元(包括呂明才基金會所允諾的卅萬元在內),尚差八十萬元。願豐富的主施恩賜下,使更多獻身青年能夠進入本院接受造就,他日擴展聖工,廣傳福音,榮歸主名。
原載於《建道通訊》32期,1980年6月,頁1。
本院因獻身事主的學生逐漸增加,必須擴建院舍。擴建之後,本院的容納量可由目前的一百人增至一百五十人,這是一次「生產」性進展。
每一次的生產都必須經受生產之苦。這「苦」包括了建築費的籌劃在內。因為實際的需要,新院舍的建築面積增加了一倍。原來的擴建計劃只能解決女同學宿舍的需要,男同學的宿舍仍是問題。因此,為了節省金錢,我們決定一次過解決兩種需要,免得將來物價更加上漲時,再興土木建築男生室舍。
新的擴建面積增至超過一萬方呎,分為三層:頂層是女生宿舍,可容七十人;中層是圖書館(將比現有的圖書館大二倍);下層是餐廳與生活室。完成之後,現有的圖書館可改為課室,而現有男生宿舍樓下的課室,可成為宿舍。
這樣修改圖則多用了時間,政府對圖則的批准也多用了時間,因此工程的開始將延遲了不少,卻是值得的。
建築費比原定的增加了近一倍——由九十萬增至一百七十萬。我們已購買一座臨時的小木碼頭,和二架小摩托運材車,從長洲的後灣將建築材料運上山頂。五月底已看見建築材料逐漸運至建築地盤。
在這第一步發展的「生產之苦」裏面,本院需要衆主內弟兄姊妹,眾教會(包括校友們所主持之教會在內)的關心與幫助。目前本院已經有九十萬元(包括呂明才基金會所允諾的卅萬元在內),尚差八十萬元。願豐富的主施恩賜下,使更多獻身青年能夠進入本院接受造就,他日擴展聖工,廣傳福音,榮歸主名。
【院長的話】獻身者之「角」
原載於《建道通訊》31期,1980年3月,頁2。
原載於《建道通訊》31期,1980年3月,頁2。 「角」在聖經中象徵能力。例如在舊約時代的金香爐上鑄有四角,表示祈禱的能力。 聖經中所題及的諸角之一,象徵獻身給神的人所具有的屬魅能力,可以稱之為「獻身者之角」。 雅各的兒子約瑟有「角」(申卅三17),為甚麼?因為他有一個特點:他被稱為「那與弟兄迥別之人」(卅三16)。他之所以與別人不同,在於他敬畏耶和華,將自己分別為聖獻與神。因此神的能力在他身上彰顯出來。 這使我們想起基甸來(士七19)。他和三百勇士,一手執角一手執瓶,瓶內裝著火把。他們潛入敵營之後,就一齊吹角,打破瓶子,點起火把,大聲呼喊:「和華和基甸的刀!」他們都是獻身給耶和華的人,將生死置於度外。結果,神的能力彰顯,數萬敵軍潰敗。 他們手中無刀,但他們呼喊說:「基甸的刀」。是的,基甸的獻身精神就是他屬靈的刀。這武器鋒利無比,使他獲得勝利。 每一個獻身的人都可以說:「你(耶和華)高舉了我的角,如野牛的角!」(詩九十二10) 如果基甸沒有獻身的心志,他決不敢在敵營中吹角:因為那樣作就等於向敵人說:「起來殺我吧!」基甸的精神何等寶貴! 今天的教會正需要一班肯為主將自己擺在祭壇上的獻身者。他們不是在那裏斤斤計較地位,薪水,名聲,特權,乃是進入戰區的戰士們。他們成為教會的真正力量,正如以利亞與以利沙被稱為「以色列的戰車馬兵」(王下二12,十三14)。他們正是耶和華箭袋中「磨亮的箭」(賽四十九2),也是祂手中的「權杖」,用以彰顯祂的權能。
原載於《建道通訊》31期,1980年3月,頁2。
「角」在聖經中象徵能力。例如在舊約時代的金香爐上鑄有四角,表示祈禱的能力。
聖經中所題及的諸角之一,象徵獻身給神的人所具有的屬魅能力,可以稱之為「獻身者之角」。
雅各的兒子約瑟有「角」(申卅三17),為甚麼?因為他有一個特點:他被稱為「那與弟兄迥別之人」(卅三16)。他之所以與別人不同,在於他敬畏耶和華,將自己分別為聖獻與神。因此神的能力在他身上彰顯出來。
這使我們想起基甸來(士七19)。他和三百勇士,一手執角一手執瓶,瓶內裝著火把。他們潛入敵營之後,就一齊吹角,打破瓶子,點起火把,大聲呼喊:「和華和基甸的刀!」他們都是獻身給耶和華的人,將生死置於度外。結果,神的能力彰顯,數萬敵軍潰敗。
他們手中無刀,但他們呼喊說:「基甸的刀」。是的,基甸的獻身精神就是他屬靈的刀。這武器鋒利無比,使他獲得勝利。
每一個獻身的人都可以說:「你(耶和華)高舉了我的角,如野牛的角!」(詩九十二10)
如果基甸沒有獻身的心志,他決不敢在敵營中吹角:因為那樣作就等於向敵人說:「起來殺我吧!」基甸的精神何等寶貴!
今天的教會正需要一班肯為主將自己擺在祭壇上的獻身者。他們不是在那裏斤斤計較地位,薪水,名聲,特權,乃是進入戰區的戰士們。他們成為教會的真正力量,正如以利亞與以利沙被稱為「以色列的戰車馬兵」(王下二12,十三14)。他們正是耶和華箭袋中「磨亮的箭」(賽四十九2),也是祂手中的「權杖」,用以彰顯祂的權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