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的實存主義:獻身、投身、委身
原載於《抉擇月刊》,1975年6月,頁15。
原載於《抉擇月刊》,1975年6月,頁15。 哲學上的實存主義(Existentialism)有它的功過。功:它將哲學與人生密切的拉在一起,跳越了純理論性的探討。過:它把哲學拘限在純主觀的自我範疇裡面,成為世紀末自我沉耽潮流的幫兇;它引向虛無主義。 就教會而言,神學上的實存主義也有它的功過。功:它加強了基督教教義的個人化( personal appropriation of Christian doctrines),使客觀的教義在主觀的個人行動上產生更多抉擇性的作用。這正是祁克果(Kierkegaard)的貢獻。過:它有抹煞聖經教義的客觀歷史性的一貫傾向,這等於鑿損了基督教信仰的 歷史基礎。 今天教會的需要,就是取實存主義之長,而避其短。 今天教會所需要的基督徒,是那些讓信仰在他們的人生中產生抉擇性(decisive)作用的人。抉擇性的意義正是實存性的意義。這一種實存性的意義,可以用三個名詞表達出來:獻身,投身,委身。筆者用它們來表達三個觀念。這三個名詞在中文上的意義不易分清,筆者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用它們來代表三個重要的英文字:dedication, involvement, commitment,分述如下: (一 )獻身(dedication) 筆者用獻身來代表一種人生態度:基督徒把自己奉獻給基督,抱定為主而活的基本人生態度。這是一般性的奉獻(general dedication)。這一種奉獻否定了“自我”,確定了“基督”,正是保羅所說的:“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 這一種奉獻是真正基督化人生的基礎,是絕對不可缺少的。沒有任何一個人 能夠不獻身而真正跟從基督的腳步。 獻身的呼召是向每一個基督徒發出來的,正如保羅向所有的基督徒說:“我以上帝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 獻身裡面包括著獻心。保羅之所以不說獻心而說獻身,是因為獻身比獻心更加具體。獻心可能變成感情上的空洞名詞,事實上有許多獻心而不獻身的基督徒。“心”是獻上了,但是“身”仍然為自己而活。保羅有鑑於此,所以他在講到奉獻的時候,不厭其詳的反覆說明:“將自己獻給上帝,並且將肢體作義的器具獻給上帝”(羅6:13)。 箴言裡面也是這樣教導我們:“我兒,要將你的心歸我,你的眼目也要喜悅我的道路”( 23:26)不但將“心”獻給主,也要獻上眼目和腳步——身體。這樣才能真正走上主的道路。 (二)投身(Involvement) 投身與“潔身自好”恰恰相反。後者是絕對需要的,因為一個潔身自守的人才能超越潮流,衆睡而獨醒。但是主的旨意決不是只要我們“超越”,祂也要我們投身——進入人羣見證基督,彰顯基督,傳揚基督。 事實上我們看見過︰一些熱心的基督徒從來沒有帶領一個人信主,因為他們與非基督徒沒有來往。 “投身”使基督徒與社會人士的接觸面加闊,換一句話說,“投身”使福音與 社會人士的接觸面加闊。這是廣傳福音所需要的。 最近,香港監獄裡面的一個殺人犯,因為一個基督徒青年與他接觸,而真誠的悔改接受了基督。他在監獄中有了明顯的改變,感動幾個人尋求救恩真道。 一個女基督徒在一間基督教機構所主辦的弱能兒童院內工作。她到一間教會的婦女團契裡去報告這些兒童們的需要。她們受了感動願意為兒童們縫製衣被;該教會青年團契的弟兄姊妹們聽見他們的需要,願意去為兒童院義務粉刷牆壁。 一個基督徒家庭認領了孤兒院的兩個孩子,供給他們的教育費…… 。 他們都不是獨善其身的人,他們關懷别人,投身在廣大需要的激流中。 (三)委身(Commitment) 獻身是態度,投身是關懷,而委身比二者更加具體,是將自己的生命委置於一件或數件的工作上,作為努力的目標。 一個人的精力和時間有限,若希望有所貢獻和成就,必須集中力量在一項或數項事工上。當我們確定了目標之後,就要忠誠的,勇敢的,抱著信心和決心去完成它。這目標成為人生的焦點。 有焦點的人生才能發揮作用。當陽光透過一片凸鏡時,就造成了焦點,它的熱度極高,能引起燃燒。照樣,委身造成人生的焦點,產生熱力與能力,可以完成榮神益人的事工。 到非洲去傳道的宣教士施瑪利(Mary Slessor),少年時是一個極怕羞的少女。 但是在她委身於非洲的宣教事工以後,她成為一個驚人的工作者。在她死後,倫敦傳道會需要派廿餘位男宣教士去接替她一個人的工作!這是委身所產生的能力。 美國的羅斯福總統會說了一句話: “我的智力平常,但卻會加以高度的運用。” 高度運用就是焦點,這焦點把一個平常人變成有作為的人。 今天的教會需要獻身,投身,委身的基督徒!他們是腳踏實地的“實存”者,過著真實的生活。
原載於《抉擇月刊》,1975年6月,頁15。
哲學上的實存主義(Existentialism)有它的功過。功:它將哲學與人生密切的拉在一起,跳越了純理論性的探討。過:它把哲學拘限在純主觀的自我範疇裡面,成為世紀末自我沉耽潮流的幫兇;它引向虛無主義。
就教會而言,神學上的實存主義也有它的功過。功:它加強了基督教教義的個人化( personal appropriation of Christian doctrines),使客觀的教義在主觀的個人行動上產生更多抉擇性的作用。這正是祁克果(Kierkegaard)的貢獻。過:它有抹煞聖經教義的客觀歷史性的一貫傾向,這等於鑿損了基督教信仰的 歷史基礎。
今天教會的需要,就是取實存主義之長,而避其短。
今天教會所需要的基督徒,是那些讓信仰在他們的人生中產生抉擇性(decisive)作用的人。抉擇性的意義正是實存性的意義。這一種實存性的意義,可以用三個名詞表達出來:獻身,投身,委身。筆者用它們來表達三個觀念。這三個名詞在中文上的意義不易分清,筆者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用它們來代表三個重要的英文字:dedication, involvement, commitment,分述如下:
(一 )獻身(dedication)
筆者用獻身來代表一種人生態度:基督徒把自己奉獻給基督,抱定為主而活的基本人生態度。這是一般性的奉獻(general dedication)。這一種奉獻否定了“自我”,確定了“基督”,正是保羅所說的:“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
這一種奉獻是真正基督化人生的基礎,是絕對不可缺少的。沒有任何一個人 能夠不獻身而真正跟從基督的腳步。
獻身的呼召是向每一個基督徒發出來的,正如保羅向所有的基督徒說:“我以上帝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
獻身裡面包括著獻心。保羅之所以不說獻心而說獻身,是因為獻身比獻心更加具體。獻心可能變成感情上的空洞名詞,事實上有許多獻心而不獻身的基督徒。“心”是獻上了,但是“身”仍然為自己而活。保羅有鑑於此,所以他在講到奉獻的時候,不厭其詳的反覆說明:“將自己獻給上帝,並且將肢體作義的器具獻給上帝”(羅6:13)。
箴言裡面也是這樣教導我們:“我兒,要將你的心歸我,你的眼目也要喜悅我的道路”( 23:26)不但將“心”獻給主,也要獻上眼目和腳步——身體。這樣才能真正走上主的道路。
(二)投身(Involvement)
投身與“潔身自好”恰恰相反。後者是絕對需要的,因為一個潔身自守的人才能超越潮流,衆睡而獨醒。但是主的旨意決不是只要我們“超越”,祂也要我們投身——進入人羣見證基督,彰顯基督,傳揚基督。
事實上我們看見過︰一些熱心的基督徒從來沒有帶領一個人信主,因為他們與非基督徒沒有來往。
“投身”使基督徒與社會人士的接觸面加闊,換一句話說,“投身”使福音與 社會人士的接觸面加闊。這是廣傳福音所需要的。
最近,香港監獄裡面的一個殺人犯,因為一個基督徒青年與他接觸,而真誠的悔改接受了基督。他在監獄中有了明顯的改變,感動幾個人尋求救恩真道。 一個女基督徒在一間基督教機構所主辦的弱能兒童院內工作。她到一間教會的婦女團契裡去報告這些兒童們的需要。她們受了感動願意為兒童們縫製衣被;該教會青年團契的弟兄姊妹們聽見他們的需要,願意去為兒童院義務粉刷牆壁。
一個基督徒家庭認領了孤兒院的兩個孩子,供給他們的教育費…… 。
他們都不是獨善其身的人,他們關懷别人,投身在廣大需要的激流中。
(三)委身(Commitment)
獻身是態度,投身是關懷,而委身比二者更加具體,是將自己的生命委置於一件或數件的工作上,作為努力的目標。
一個人的精力和時間有限,若希望有所貢獻和成就,必須集中力量在一項或數項事工上。當我們確定了目標之後,就要忠誠的,勇敢的,抱著信心和決心去完成它。這目標成為人生的焦點。
有焦點的人生才能發揮作用。當陽光透過一片凸鏡時,就造成了焦點,它的熱度極高,能引起燃燒。照樣,委身造成人生的焦點,產生熱力與能力,可以完成榮神益人的事工。
到非洲去傳道的宣教士施瑪利(Mary Slessor),少年時是一個極怕羞的少女。 但是在她委身於非洲的宣教事工以後,她成為一個驚人的工作者。在她死後,倫敦傳道會需要派廿餘位男宣教士去接替她一個人的工作!這是委身所產生的能力。
美國的羅斯福總統會說了一句話: “我的智力平常,但卻會加以高度的運用。” 高度運用就是焦點,這焦點把一個平常人變成有作為的人。
今天的教會需要獻身,投身,委身的基督徒!他們是腳踏實地的“實存”者,過著真實的生活。
三大考驗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二年八月一日「牧者心聲」。
五年前,在本港舉行了第一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赴會者約一千五百人,來自世界廿餘個不同的地區。那一次的會議是嘹亮的角聲,號召全世福曾信仰的華人教會,走上合一、合作、見證、與復興的道路。因此,它是一次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二年八月一日「牧者心聲」。
每一個基督徒和傳道人都面對三大考驗:
一、時間的考驗:僵化
我們在屬靈生活中(包括靈修、聚會、事奉等),漸漸習以為常,不知不覺地失去了活潑的悟性感應(reflection),而墜入機械式的反應(reflex),以致心靈逐漸僵化。僵化的靈性沒有屬靈的創造力,沒有對主愛的活潑回應,沒有喜樂。這一切引向冷漠、退後、跌倒。
二、困難的考驗:軟化
一切困難都對人造成一種危機。在這危機中有兩種可能的反應:信心的堅強態度,或軟化,退後,頹喪。
讓我們在一切困難中,藉著祈禱學習信心的功課。信心是超越性的——超越環境,超越限制,超越自己,超越感覺,超越情緒……信心把我們和神結連起來。
三、世俗的考驗:腐化
世俗裏面物質享受的追求,永遠有「迷」和「醉」的作用,其過程是漸進式的,令人難以防備。它使基督徒漸漸失去對屬靈事物的興趣,忘記主的愛和話語,放棄事奉,跟著「罪」透過眼睛悄悄鑽進潛意識中,觀念中,行動中。終於結出罪果。
求主幫助我們在這些考驗中得勝。
生命的奧秘——神人之間生命的貫連
原載於《抉擇月刊》,1975年6月,頁2。
原載於《抉擇月刊》,1975年6月,頁2。 基督教信仰中最美麗而寶貴的一件事,就是神人之間生命上的聯繫。 使徒彼得說得好:“……叫我們既脫離世上從情慾而來的敗壞,就得與上帝的性情有份”(彼得後書1:4)。“與上帝的性情(德性)有份”就是與上帝的生命發生關連。 聖經裡面論及人類的腐化,也題及人類的聖化(成聖)。腐化開始於分化 —— 神人分離。上帝的生命是良善生命之源。當人類依附於上帝生命裡面的時候,就吸取這生命,因而生活於良善之中。這一種依附,是透過對上帝聖善旨意的順服而得以維繫的。這就是為甚麼聖經重視人類對上帝的順服。這一種順服不是庶黎對暴君的順服,而是子女對嚴父慈母的順服,也是學生對賢明良師的順服。人類悲劇的發生,就是由於自我的意欲代替了上帝的旨意,因而拋棄對上帝的順服。這一種分化導致生命的腐化,繼之產生生活的墮落。 人類所真正需要的福音,就是如何與上帝的生命恢復聯繫,使腐化的生命再獲得聖化,由墮落中復起。 這正是聖經所啟示給人類的福音的主題:上帝在人類歷史中搭起了一座神人復通的橋樑——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祂將上帝的慈愛、真理、榮耀,彰顯給人類;又藉著十字架上的犧牲,彌補了神人之間因罪過而造成的破裂,付上了贖罪的代價。 每一個接受基督的人,同時也接受了祂的生命,這就是重生或新生。這新的生命就是神人復合的開始。 神人之間生命的貫連,有其具體表現: (一) 同類的生命之間才可能有團契 人類與其他動物之間,不可能有心靈的團契。一隻狗可能對主人有感情,但是牠不能與主人談心。主人不可能將心事或理想告訴狗,因為他們的生命不同。 一個人在重生(獲得上帝的生命)以後,就開始與上帝有心靈的團契。這一種團契可以從祈禱(與上帝談心)和理想( 上帝的旨意)的追求上表現出來。 聖經用“父子”關係來表達上帝與重生的人在生命上的貫連。保羅在這一個道理上有生動的描寫:“你們既為兒子,上帝就差祂兒子的靈,進入你們的心,呼叫阿爸父”(加拉太書4:6)。一個人在重生以想後,不但獲得了“兒子的名份,也獲得了“兒子的靈(實際的生命)”。他在祈禱中流露出來兒子的心——稱上帝為“阿爸,父”。保羅特别用“阿爸”兩個字, 因為這是孩子向父親最自然的親愛稱呼。 祈禱是每一個重生的基督徒的自然流露, 表明他已經獲得了上帝的生命。一個從不祈禱的基督徒,很難令人相信他已經重生。 使徒約翰說:“……從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已經顯現出來……我們將原與父 (上帝) 同在,且顯現與我們那永遠的生命,傳給你們……與父(上帝)相交( 團契)”(約翰壹書1:2-3)。這一段話的意思,正是說明:在我們有了上帝的生命之後,就與祂發生團契的關係。 (二)同類的生命之間有相似的形貌 任何一種花木的種子,生長起來以後,,一定呈現其特有的形態,葉形,花形,果形,都有不變的特點,因為它們具有該類的生命。動物也是如此。百足蟲所生的子孫,必然有同樣數目的足,一條不會多,一條不會少,因為它們有同類的生命。人 類又何嘗不是如此?此即所謂“有其父,必有其子。”將子女們酷似其父的面貌特 點拚合在一起,就儼然是一幅父親的畫像!聖經說,上帝照祂自己的形像造人,意思就是說,在上帝與人類之間有生命上 的聯繫。但是可惜,在上帝與人類之間發生了生命上的分化以後,這人性中上帝的形像就遭受破壞。 當一個人重生的時候,上帝的形像就開始在他身上重現。保羅把它叫做“新人” (以弗所書4:24)。這新形像逐漸更完整 的呈現於重生者的生命中——“這新人在知識上漸漸更新,正如造他之主的形像(歌羅西書 3:10)。這形像的本質是“真理的仁義和聖潔”(以弗所書4:24)。 這新形像的呈現有兩個條件:上帝的生命;向基督的學習。這兩個條件不但是保羅所注重的,也是基督自己所注重的。保羅一方面講到,基督的生命在重生者身上流露出來,另一方面講到“學基督”主耶穌一方面講到好樹結好果子(生命的流露 ),另一方面說:“你們要學我的樣式”(馬太福音 11:28)。 上述兩個條件缺一不可;單注重任何一個,都是偏差,離開了聖經的路線。 (三)同類的生命之間有相同的本性 狗有狗性,虎有虎性,蛇有蛇性,人有人性,上帝有神性。在虎穴中長大的人,雖然受了虎性的影響,但是仍會不時流露出人性;反過來說,人所養大的老虎,雖然比較一般老虎稍為馴良,但是遲早會發出虎性。鹹井流出鹹味的水;甘泉流出甜美的水。這是必然的。 水向下流,這是定理,不能改變;除非你將它化為蒸汽,它才會向上升。同樣,聖經告訴我們:有罪性的人必然作出罪惡的事。有人說得好:一個人不是因為作了罪惡的事才是罪人;乃是因為他是個罪人,所以作出罪惡的事。反過來說,一個人有 了上帝良善的生命,就作出良善的事來。 正如主耶穌所說的:“善人從他心裡的善,,就發出善來”(路加福音6:45)。 所以,罪惡問題的解決,在於內在生命的改變,這正是耶穌基督所講的“重生”。社會因素的改變,只有其有限的功效。最顯著的例子,就是瑞典。瑞典的福利制度是全世界的模範,但是罪案的增加也是驚人的。 人類最大的需要,就是生命的改變,然後輔以社會的改革和福利制度的建立。 生命改變的途徑,就是透過耶穌基督接受上帝的生命,又讓這生命在我們的日常生 活中流露出來。 保羅接受了這新生命以後,從他的經 驗裡說了那最妙而又最真實的一句 話:“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加拉太書2:20)。這是舊生命的否定和新生命的確定。“活著”二字,既是生命又是生活。生命:內在的基督;生活:表露的基督。 (四)同類的生命之間有相同的能力 鹿有迅速奔馳的能力,蚱蜢有跳躍的能力,松竹有耐寒的能力,人有思維的能力。同類的生命生產同類的生命;下一代具有上一代同樣的生命能力。 墮落的人性雖然仍有思維的能力,但是已經喪失道德的能力,陷入道德無能的窘境之中。正如保羅的自白:“我所願意的,我並不作;我所恨惡的,我倒去作。“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 (羅馬書 7:16, 18)。保羅的經驗 […]
原載於《抉擇月刊》,1975年6月,頁2。
基督教信仰中最美麗而寶貴的一件事,就是神人之間生命上的聯繫。 使徒彼得說得好:“……叫我們既脫離世上從情慾而來的敗壞,就得與上帝的性情有份”(彼得後書1:4)。“與上帝的性情(德性)有份”就是與上帝的生命發生關連。
聖經裡面論及人類的腐化,也題及人類的聖化(成聖)。腐化開始於分化 —— 神人分離。上帝的生命是良善生命之源。當人類依附於上帝生命裡面的時候,就吸取這生命,因而生活於良善之中。這一種依附,是透過對上帝聖善旨意的順服而得以維繫的。這就是為甚麼聖經重視人類對上帝的順服。這一種順服不是庶黎對暴君的順服,而是子女對嚴父慈母的順服,也是學生對賢明良師的順服。人類悲劇的發生,就是由於自我的意欲代替了上帝的旨意,因而拋棄對上帝的順服。這一種分化導致生命的腐化,繼之產生生活的墮落。
人類所真正需要的福音,就是如何與上帝的生命恢復聯繫,使腐化的生命再獲得聖化,由墮落中復起。
這正是聖經所啟示給人類的福音的主題:上帝在人類歷史中搭起了一座神人復通的橋樑——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祂將上帝的慈愛、真理、榮耀,彰顯給人類;又藉著十字架上的犧牲,彌補了神人之間因罪過而造成的破裂,付上了贖罪的代價。 每一個接受基督的人,同時也接受了祂的生命,這就是重生或新生。這新的生命就是神人復合的開始。
神人之間生命的貫連,有其具體表現:
(一) 同類的生命之間才可能有團契
人類與其他動物之間,不可能有心靈的團契。一隻狗可能對主人有感情,但是牠不能與主人談心。主人不可能將心事或理想告訴狗,因為他們的生命不同。
一個人在重生(獲得上帝的生命)以後,就開始與上帝有心靈的團契。這一種團契可以從祈禱(與上帝談心)和理想( 上帝的旨意)的追求上表現出來。
聖經用“父子”關係來表達上帝與重生的人在生命上的貫連。保羅在這一個道理上有生動的描寫:“你們既為兒子,上帝就差祂兒子的靈,進入你們的心,呼叫阿爸父”(加拉太書4:6)。一個人在重生以想後,不但獲得了“兒子的名份,也獲得了“兒子的靈(實際的生命)”。他在祈禱中流露出來兒子的心——稱上帝為“阿爸,父”。保羅特别用“阿爸”兩個字, 因為這是孩子向父親最自然的親愛稱呼。 祈禱是每一個重生的基督徒的自然流露, 表明他已經獲得了上帝的生命。一個從不祈禱的基督徒,很難令人相信他已經重生。
使徒約翰說:“……從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已經顯現出來……我們將原與父 (上帝) 同在,且顯現與我們那永遠的生命,傳給你們……與父(上帝)相交( 團契)”(約翰壹書1:2-3)。這一段話的意思,正是說明:在我們有了上帝的生命之後,就與祂發生團契的關係。
(二)同類的生命之間有相似的形貌
任何一種花木的種子,生長起來以後,,一定呈現其特有的形態,葉形,花形,果形,都有不變的特點,因為它們具有該類的生命。動物也是如此。百足蟲所生的子孫,必然有同樣數目的足,一條不會多,一條不會少,因為它們有同類的生命。人 類又何嘗不是如此?此即所謂“有其父,必有其子。”將子女們酷似其父的面貌特 點拚合在一起,就儼然是一幅父親的畫像!聖經說,上帝照祂自己的形像造人,意思就是說,在上帝與人類之間有生命上 的聯繫。但是可惜,在上帝與人類之間發生了生命上的分化以後,這人性中上帝的形像就遭受破壞。
當一個人重生的時候,上帝的形像就開始在他身上重現。保羅把它叫做“新人” (以弗所書4:24)。這新形像逐漸更完整 的呈現於重生者的生命中——“這新人在知識上漸漸更新,正如造他之主的形像(歌羅西書 3:10)。這形像的本質是“真理的仁義和聖潔”(以弗所書4:24)。
這新形像的呈現有兩個條件:上帝的生命;向基督的學習。這兩個條件不但是保羅所注重的,也是基督自己所注重的。保羅一方面講到,基督的生命在重生者身上流露出來,另一方面講到“學基督”主耶穌一方面講到好樹結好果子(生命的流露 ),另一方面說:“你們要學我的樣式”(馬太福音 11:28)。
上述兩個條件缺一不可;單注重任何一個,都是偏差,離開了聖經的路線。
(三)同類的生命之間有相同的本性
狗有狗性,虎有虎性,蛇有蛇性,人有人性,上帝有神性。在虎穴中長大的人,雖然受了虎性的影響,但是仍會不時流露出人性;反過來說,人所養大的老虎,雖然比較一般老虎稍為馴良,但是遲早會發出虎性。鹹井流出鹹味的水;甘泉流出甜美的水。這是必然的。
水向下流,這是定理,不能改變;除非你將它化為蒸汽,它才會向上升。同樣,聖經告訴我們:有罪性的人必然作出罪惡的事。有人說得好:一個人不是因為作了罪惡的事才是罪人;乃是因為他是個罪人,所以作出罪惡的事。反過來說,一個人有 了上帝良善的生命,就作出良善的事來。 正如主耶穌所說的:“善人從他心裡的善,,就發出善來”(路加福音6:45)。
所以,罪惡問題的解決,在於內在生命的改變,這正是耶穌基督所講的“重生”。社會因素的改變,只有其有限的功效。最顯著的例子,就是瑞典。瑞典的福利制度是全世界的模範,但是罪案的增加也是驚人的。
人類最大的需要,就是生命的改變,然後輔以社會的改革和福利制度的建立。 生命改變的途徑,就是透過耶穌基督接受上帝的生命,又讓這生命在我們的日常生 活中流露出來。
保羅接受了這新生命以後,從他的經 驗裡說了那最妙而又最真實的一句 話:“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加拉太書2:20)。這是舊生命的否定和新生命的確定。“活著”二字,既是生命又是生活。生命:內在的基督;生活:表露的基督。
(四)同類的生命之間有相同的能力
鹿有迅速奔馳的能力,蚱蜢有跳躍的能力,松竹有耐寒的能力,人有思維的能力。同類的生命生產同類的生命;下一代具有上一代同樣的生命能力。
墮落的人性雖然仍有思維的能力,但是已經喪失道德的能力,陷入道德無能的窘境之中。正如保羅的自白:“我所願意的,我並不作;我所恨惡的,我倒去作。“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 (羅馬書 7:16, 18)。保羅的經驗 正是典 型的例子。這一種“由不得我”的痛苦,是人類的最大悲劇。
基督的生命是勝利的生命:他勝過了罪惡,勝過了自我,勝過了死亡。當一個人接受了基督生命的時候,他同時也接受了這生命的得勝能力。正如使徒約翰所說: “凡從上帝生的,就勝過世界(約翰一書 5:4)。又如保羅所說:“感謝上帝,祂常帥領我們在基督裡誇勝(哥林多後書2:14)
一隻小鴨生下來就會在水裡優哉遊哉的游水,因為它的生命具有這一種能力。 一隻小雞就不同了。鴨能駕御水,而雞卻受制於水。這正是生命上的分別。照樣,重生者與未重生者之間,也有分别:重生者能凌駕罪惡潮流之上,而未重生者卻受罪惡的轄制。
每一種生命至少具有兩種基本的能力:結果子的能力,和自保的能力。當病菌侵入人體的時候,人體的血液中立刻產生白血球,將病菌殺死。這是生命的自保能力。照樣,一個獲得了基督生命的人,也有抵擋罪誘的能力。同時他有結屬靈果子的能力。他是枝子,基督是樹。樹的生命汁漿流入枝子裡面,枝子就會結果子。
(五)同類的生命之間有相同的愛惡
蒼蠅喜歡腐物,以臭為香,而蝴蝶卻飛翔於花叢之中,享受大自然的美麗;鷹喜歡展翼於海闊天空之中光天化日之下,,而豬卻混跡於污泥糟糠之中。這都是生命的不同所產生的不同愛好。
墮落的人性喜好情慾的污穢,生活在不見天日的黑暗之中,“以暗為光 ”,“ 以苦為甜 ”,“以惡為善”(以賽亞書5:20)。 一個重生的人,卻愛慕良善,“追求公義,信德,仁愛,和平。”他恨惡罪惡,逃避邪情私慾;他樂上帝所樂,惡上帝所惡,憂上帝所憂。正如詩人所說:“你們愛耶和華的人,都當恨惡罪惡!(詩篇 97:10)。
惜別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二年七月廿五日「牧者心聲」。
五年前,在本港舉行了第一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赴會者約一千五百人,來自世界廿餘個不同的地區。那一次的會議是嘹亮的角聲,號召全世福曾信仰的華人教會,走上合一、合作、見證、與復興的道路。因此,它是一次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二年七月廿五日「牧者心聲」。
惜別
本堂執事潘邦泰先生伉儷已於昨天移民赴美。他倆在本堂已超過廿七年,留下了美好的榜樣。他們一直以愛主的心忠誠而安靜的參與聖工。他們在我心中所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廿多年來,一直參加本堂祈禱會,未曾稍輟。這是多麼難能可貴的一件事!
聖靈的工作
臺北的「青年宣道大會」蒙主特別恩待。近二千青年出席會議,一切井井有條,每天每餐時間,都有一二百人禁食祈禱。主辦者校園團契已於會後作出報告:大會中獻身「全職事奉」者共三百七十五人(其中一百七十人會前已經奉獻)另外六百〇二人表示若主呼召,他們也願意全職事奉。此外,有三百〇九人將人生主權奉獻給主。感謝主!求主使這些愛主的青年們,成為臺灣教會的大祝福。
再一次呼籲
本堂已經報名參加本會聯合夏令營的人甚少,只有四十餘人,離開一百六十人的目標太遠了!我難以相信這是事實。報名截止日期已經迫近,我懇切的為本堂在本會事工中所應起的作用,和應有的貢獻,再作一次呼籲。讓我們努力,使這首次的聯合聖工不致失敗,遭受打擊,反而有合主心意的成功。
蒙召團
原載於《抉擇月刊》,1975年5月,頁15。
原載於《抉擇月刊》,1975年5月,頁15。 “教會”的原文是“被召出者”的意思,所以教會可以稱為“蒙召團”。教會裡面的每一個份子應該知道他蒙召的身份與使命是甚麼,然後他才會有追求的目標。 讓我們從新約中的幾個名詞來看蒙召者的使命與身份: (一)弟兄團 毛克禮博士在其“彼得前書釋義”中指出:“教中弟兄” (彼前2:17)的原文,是“弟兄團”的意思。這是很寶貴的一個提示:教會是一個“弟兄團”(姊妹們當然包括在內,因為在彼得的時代,是以弟兄為代表的),換言之,教會裡面的衆會友彼此有“手足之情”,用聖經的字彙來講,正是“肢體之情” (林前12:27)。若“手足之情”一變而為“手足之爭”,那真是悲劇了!“弟兄團” 提醒我們“竭力保守合而為一的心”。 (二)祭司團 彼得前書二章五節中“祭司”二字的原文可以譯為 “祭司團”,因為用一個單數的字來表示多數的人。使徒彼得用“聖潔的祭司團”來形容教會。是的,教會正是屬靈的祭司們所組成的團體。每一個基督徒都是蒙召作“祭司”的,這是一個高貴的身份與使命。 就身份來講,祭司的地位在舊約時代是極崇高的。彼得把基督徒稱為“有君王之尊的祭司” (彼前2:9)。最寶貴的是,基督徒與基督同為祭司——分享基督自己的祭司職份,這是多麼大的權利! 就使命來講,祭司是中間人:向上帝代表人;向人代表上帝。換言之,祭司站在人的地位上向上帝代求;又站 在上帝方面代表祂向人發言。祭司的特性就是他的“認同性”(identification):他認為自己和他所代表的人是合一的,深深體會他的痛苦,窘境,和需要,而為他代禱。另一方面,他也必須深深體會上帝的心意,了解祂的法度,彰顯祂的聖潔與慈愛。這種認同性或合一性,是基督徒使命的特質。 (三)新團 保羅對基督徒說:“你們既是:無酵的麵,應當把舊酵除凈,好使你們成為新團” (林前5:7)。保羅把基督徒稱為“新團”。不錯,這裡的“團”字是指麵團而言,但是其基本意義仍是代表一個團體。保羅用“新團”來形容 基督徒的聖潔生活。他勉勵基督徒把罪惡的酵“除凈”不留絲毫。這是教會所應有追求聖潔的絕對態度。“一點麵酵能使全團發起來”(林前5:6),這是不可忽視的一 句話。 聖潔在聖經中有三種意義:①表示上帝遠超世人;② 凡與上帝發生關係的人或物,都稱為聖職或聖物;③表示道德上的潔凈。但是,聖經中所講的“潔凈”並不單指道德上的潔凈,還有另一種重要的含義,就是除去一切“結果子”的攔阻。所以主耶穌說:“ …… 修理乾凈,使枝子結果子更多” (約15:2)。 (四)使者團 保羅把基督徒稱為“基督的使者” (林後5:20),這是極有意義的一種稱呼,把基督徒的使命很清楚表達出來。教會是基督使者的集團。 保羅在這裡所說的“使者”,有一個特別的含義,就是福音的使者。他們的使命是“求人與基督和好”。這一 個“求”字裡面,含有謙卑,懇切,迫切的意思。教會裡面的每一個份子應該認識自己的“福音使者”的任務,而努力去完成它。 (五)初果團 雅各把基督教稱做“初熟的果子” (雅1:18)。這 一個名詞也是用單數的字來代表多數的人,因此可以譯為 “初果團” 。 在聖經裡面,“初熟的果子”和“奉獻”的觀念緊密的連在一起。初熟的果子是奉獻給上帝的。就這一種意義來講,教會是一個“奉獻團”,教會裡面的每一個份子應該有把自己奉獻給主的態度與生活。 (六)寄居團 彼得用一個猶太人的專名詞來形容基督徒:“寄居的”(彼前1:1)。這三個字的原文(diaspora),是指著僑居國外的猶太人而言。他們雖然僑居國外,但是他們的生活中樞仍是耶路撒冷——他們盡忠的對象,奉獻的對象,信仰的中心,國籍的所屬,連繫的中心等等,都是耶路撒冷。基督徒也是一樣,他們一切的一切,都與榮耀中的基督有關,祂是中樞。 教會是“寄居團”,基督徒生活在地上,卻不屬於地; 他們一切的一切都受基督的指揮。他們有雙重國籍:地上某國的國民,和基督國度的國民;或用保羅的話來講,他們是“天上的國民” (腓3:20)。 (七)蒙召團 教會既是蒙召者所組成的團體,就決不可忘記自己蒙召的使命。彼得說: ①“那召你們的(上帝)既是聖潔的,你們在一切所行的事上也要聖潔”(彼前1:15)。 ②(上帝)召你們出黑暗入光明”(2:9)。 ③“你們蒙召原是為此(行善)”(2:21)。 ④“你們是為此蒙召(祝福别人)”(3:9)。 ⑤ “那用自己榮耀和美德召我們的主……叫我們得與上帝的性情有份” (彼後1:3—4 )。 這是何等榮耀的恩召!但願我們“行事為人與蒙召的恩相稱”(弗4:1)。
原載於《抉擇月刊》,1975年5月,頁15。
“教會”的原文是“被召出者”的意思,所以教會可以稱為“蒙召團”。教會裡面的每一個份子應該知道他蒙召的身份與使命是甚麼,然後他才會有追求的目標。
讓我們從新約中的幾個名詞來看蒙召者的使命與身份:
(一)弟兄團
毛克禮博士在其“彼得前書釋義”中指出:“教中弟兄” (彼前2:17)的原文,是“弟兄團”的意思。這是很寶貴的一個提示:教會是一個“弟兄團”(姊妹們當然包括在內,因為在彼得的時代,是以弟兄為代表的),換言之,教會裡面的衆會友彼此有“手足之情”,用聖經的字彙來講,正是“肢體之情” (林前12:27)。若“手足之情”一變而為“手足之爭”,那真是悲劇了!“弟兄團” 提醒我們“竭力保守合而為一的心”。
(二)祭司團
彼得前書二章五節中“祭司”二字的原文可以譯為 “祭司團”,因為用一個單數的字來表示多數的人。使徒彼得用“聖潔的祭司團”來形容教會。是的,教會正是屬靈的祭司們所組成的團體。每一個基督徒都是蒙召作“祭司”的,這是一個高貴的身份與使命。
就身份來講,祭司的地位在舊約時代是極崇高的。彼得把基督徒稱為“有君王之尊的祭司” (彼前2:9)。最寶貴的是,基督徒與基督同為祭司——分享基督自己的祭司職份,這是多麼大的權利!
就使命來講,祭司是中間人:向上帝代表人;向人代表上帝。換言之,祭司站在人的地位上向上帝代求;又站 在上帝方面代表祂向人發言。祭司的特性就是他的“認同性”(identification):他認為自己和他所代表的人是合一的,深深體會他的痛苦,窘境,和需要,而為他代禱。另一方面,他也必須深深體會上帝的心意,了解祂的法度,彰顯祂的聖潔與慈愛。這種認同性或合一性,是基督徒使命的特質。
(三)新團
保羅對基督徒說:“你們既是:無酵的麵,應當把舊酵除凈,好使你們成為新團” (林前5:7)。保羅把基督徒稱為“新團”。不錯,這裡的“團”字是指麵團而言,但是其基本意義仍是代表一個團體。保羅用“新團”來形容 基督徒的聖潔生活。他勉勵基督徒把罪惡的酵“除凈”不留絲毫。這是教會所應有追求聖潔的絕對態度。“一點麵酵能使全團發起來”(林前5:6),這是不可忽視的一 句話。
聖潔在聖經中有三種意義:①表示上帝遠超世人;② 凡與上帝發生關係的人或物,都稱為聖職或聖物;③表示道德上的潔凈。但是,聖經中所講的“潔凈”並不單指道德上的潔凈,還有另一種重要的含義,就是除去一切“結果子”的攔阻。所以主耶穌說:“ …… 修理乾凈,使枝子結果子更多” (約15:2)。
(四)使者團
保羅把基督徒稱為“基督的使者” (林後5:20),這是極有意義的一種稱呼,把基督徒的使命很清楚表達出來。教會是基督使者的集團。
保羅在這裡所說的“使者”,有一個特別的含義,就是福音的使者。他們的使命是“求人與基督和好”。這一 個“求”字裡面,含有謙卑,懇切,迫切的意思。教會裡面的每一個份子應該認識自己的“福音使者”的任務,而努力去完成它。
(五)初果團
雅各把基督教稱做“初熟的果子” (雅1:18)。這 一個名詞也是用單數的字來代表多數的人,因此可以譯為 “初果團” 。
在聖經裡面,“初熟的果子”和“奉獻”的觀念緊密的連在一起。初熟的果子是奉獻給上帝的。就這一種意義來講,教會是一個“奉獻團”,教會裡面的每一個份子應該有把自己奉獻給主的態度與生活。
(六)寄居團
彼得用一個猶太人的專名詞來形容基督徒:“寄居的”(彼前1:1)。這三個字的原文(diaspora),是指著僑居國外的猶太人而言。他們雖然僑居國外,但是他們的生活中樞仍是耶路撒冷——他們盡忠的對象,奉獻的對象,信仰的中心,國籍的所屬,連繫的中心等等,都是耶路撒冷。基督徒也是一樣,他們一切的一切,都與榮耀中的基督有關,祂是中樞。
教會是“寄居團”,基督徒生活在地上,卻不屬於地; 他們一切的一切都受基督的指揮。他們有雙重國籍:地上某國的國民,和基督國度的國民;或用保羅的話來講,他們是“天上的國民” (腓3:20)。
(七)蒙召團
教會既是蒙召者所組成的團體,就決不可忘記自己蒙召的使命。彼得說:
①“那召你們的(上帝)既是聖潔的,你們在一切所行的事上也要聖潔”(彼前1:15)。
②(上帝)召你們出黑暗入光明”(2:9)。
③“你們蒙召原是為此(行善)”(2:21)。
④“你們是為此蒙召(祝福别人)”(3:9)。
⑤ “那用自己榮耀和美德召我們的主……叫我們得與上帝的性情有份” (彼後1:3—4 )。
這是何等榮耀的恩召!但願我們“行事為人與蒙召的恩相稱”(弗4:1)。
基督真理的獨特性
原載於《抉擇月刊》,1975年5月,頁2。
原載於《抉擇月刊》,1975年5月,頁2。 耶穌基督所宣講的真理,有啟發性 (creativeness),創造性(originality ),絕對性(absoluteness), 均衡性(balancedness),及獨特性(uniqueness )。筆者過去在本刊會論及其中之二,茲進而討論其“獨特性” 。 耶穌基督的真理至少具有下列五種獨特性: ( 一 )關於上帝真理的獨特性 基督將極顯著的重點放在上帝的父性上。這是最寶貴的啟示,上帝與人類關係的基本觀念,由此改觀。上帝不再僅是遠超人類,高高在上,威嚴可怕的全能者, 祂更是滿有慈愛的天父。 不錯,在舊約的先知書裡面,上帝是以色列人之父的這一種觀念已經存在,甚至在摩西五經中就已經有其端倪。但是耶穌基督把上帝的父性放在最重要的地位上,成為上帝與人類之間關係的最顯著的特點。例如,在馬太福音裡面,耶穌基督與門徒的談話中,有四十一次用“父”字 來代替上帝。換一句話說,當耶穌基督提到門徒與上帝之間關係的時候,絕大部份是用“父”來表達。 但是,筆者在這裡要指出一件重要的事,就是當耶穌基督稱上帝為父的時候,祂顯然有兩種意思: ①就創造的意義上講,上帝是一切人類的父親。例如“浪子故事”所表達的,“小兒子雖然離父遠走高飛,仍然被稱為兒子。 ②但是,我們在四福音中清楚看見,耶穌基督只在向門徒講話的時候,才用“你們 的父”來代替上帝;祂向一般聽眾講道的 時候,並不這樣講。可見在祂的心目中,“父”的意義有兩種:普通意義與特殊意義。只有那些屬上帝的人,才是祂的真正 兒女。祂曾清楚說,有許多人是魔鬼的兒女。 “主禱文”最能表達耶穌基督對於上 帝父性的注重。祂教導門徒禱告,第一句就說:“我們在天上的父”這是基督徒禱告的特色:與父交談。 人類與上帝的父子關係,打開了一個新的天地,其中瀰漫著自由的親切感,無拘無束的團契,滲透著愛的尊敬,喜樂, 面對面的交談,彼此的了解……這是人類與上帝關係的最高境界。最高尚的人性在這裡滋長,欣欣向榮,甚至與上帝的神性融合為一,恢復了人類最初的情況:帶著上帝的形像的人性。 父子的關係更表達著生命的聯繫。人類透過對基督的信仰而獲得基督生命的注 入,進而與上帝在生命上團契,這是救恩 的絕對條件。所以基督說:“若不藉著我, 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 (二)關於人類價值觀念的獨特性 路加福音八章裡面有一段記載,富有意義,值得我們特別注意。耶穌基督把鬼群從一個人身上趕出去,它們就進入豬群 ( 約二千隻),跟著鬼群本性發作,使豬投入海中淹死。這一件事顯明了一個富有意義的比較:在耶穌基督的心目中,一個人的生命比二千隻豬(約值二百萬港元)更貴重。 耶穌基督將人看得極高貴,人類的尊嚴觀念由之而生。人類的尊嚴是人權的基礎,而人權是理想社會的基礎。事實告訴我們,凡是基督教所到之處,人類價值觀念隨之改觀。 例如,基督所主張的一夫一妻制,就是建立在人類尊嚴的基礎上,祂把輕視女人的觀念擊毀。因此凡是基督教文明所及之處,女人的地位都普遍獲得提高。 另一個明顯的例子:在基督教文明圈子裡面的國家中,醫生診治病人的態度顯然與其他國家不同。這是眾所週知的事實。它的根本原因也是緣於基督對每個人的重視。 人類的自由平等也是從人類的尊嚴觀念延伸出來的。基督在當時猶太人種族自義感極濃厚的背景中,說了一句超時代的 話:“我另外有羊 (指外邦人),不是這圈裡的,我必須領他們來,他們也要聽我的聲音,並且要合成一群,歸一個牧人了”(約10:16)。 基督說,好牧人為了一百隻羊中迷失的一隻 (代表迷失的人),寧願撇下九十九隻去尋找牠。這一個比喻顯示祂對人——甚至罪人——的重視。 基督對人的重視及於兒童。祂對於兒童的重視洋溢在馬太福音第十八章內。祂甚至於把兒童當作人類的老師。這一種重視啟發了基督教國家對兒童福利的推進。 基督對人類的重視,決不亞於今日流 行的人文主義(Humanism),但是祂在高抬人類之前,先指出人類現實的情況: 沉溺於罪惡之中。祂對人類決不妄抱膚淺的樂觀主義。祂的樂觀是透過悲觀的樂觀, 祂曾為了實現祂的樂觀,付上了生命的代價。基督對人類的估價是最冷靜的,最現實的,但是祂透過祂的愛注視著人類在“生命改造”以後的榮耀歸宿:與祂自己合而為一。 這正像一位母親,她清楚知道孩子的一切弱點,但是透過她的愛,她付上一切的代價去達成她對孩子最高的希望。 ( 三) 關於服務觀念的獨特性 四福音中最突出的記載之一,就是基督為門徒洗腳。這是破天荒的事——主人為僕人洗腳,老師為學生洗腳!基督藉著這件事,在人類歷史中打開了一扇大門,引往新的途徑。在人生觀念中投下了一顆炸彈!在自私人性的山嶺中炸開了一條服務的新隧道。 “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這一句話一直在廿個世紀的時間走廊中震盪著,感動了千萬人走上這一條道路,踏著祂的足蹤前進,在人類歷史中放出美麗的光彩,從自私與罪惡的雲層中照射出來! 關於服務,基督提出了四個要點 ( 太 […]
原載於《抉擇月刊》,1975年5月,頁2。
耶穌基督所宣講的真理,有啟發性 (creativeness),創造性(originality ),絕對性(absoluteness), 均衡性(balancedness),及獨特性(uniqueness )。筆者過去在本刊會論及其中之二,茲進而討論其“獨特性” 。
耶穌基督的真理至少具有下列五種獨特性:
( 一 )關於上帝真理的獨特性
基督將極顯著的重點放在上帝的父性上。這是最寶貴的啟示,上帝與人類關係的基本觀念,由此改觀。上帝不再僅是遠超人類,高高在上,威嚴可怕的全能者, 祂更是滿有慈愛的天父。
不錯,在舊約的先知書裡面,上帝是以色列人之父的這一種觀念已經存在,甚至在摩西五經中就已經有其端倪。但是耶穌基督把上帝的父性放在最重要的地位上,成為上帝與人類之間關係的最顯著的特點。例如,在馬太福音裡面,耶穌基督與門徒的談話中,有四十一次用“父”字 來代替上帝。換一句話說,當耶穌基督提到門徒與上帝之間關係的時候,絕大部份是用“父”來表達。
但是,筆者在這裡要指出一件重要的事,就是當耶穌基督稱上帝為父的時候,祂顯然有兩種意思:
①就創造的意義上講,上帝是一切人類的父親。例如“浪子故事”所表達的,“小兒子雖然離父遠走高飛,仍然被稱為兒子。
②但是,我們在四福音中清楚看見,耶穌基督只在向門徒講話的時候,才用“你們 的父”來代替上帝;祂向一般聽眾講道的 時候,並不這樣講。可見在祂的心目中,“父”的意義有兩種:普通意義與特殊意義。只有那些屬上帝的人,才是祂的真正 兒女。祂曾清楚說,有許多人是魔鬼的兒女。
“主禱文”最能表達耶穌基督對於上 帝父性的注重。祂教導門徒禱告,第一句就說:“我們在天上的父”這是基督徒禱告的特色:與父交談。
人類與上帝的父子關係,打開了一個新的天地,其中瀰漫著自由的親切感,無拘無束的團契,滲透著愛的尊敬,喜樂, 面對面的交談,彼此的了解……這是人類與上帝關係的最高境界。最高尚的人性在這裡滋長,欣欣向榮,甚至與上帝的神性融合為一,恢復了人類最初的情況:帶著上帝的形像的人性。
父子的關係更表達著生命的聯繫。人類透過對基督的信仰而獲得基督生命的注 入,進而與上帝在生命上團契,這是救恩 的絕對條件。所以基督說:“若不藉著我, 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
(二)關於人類價值觀念的獨特性
路加福音八章裡面有一段記載,富有意義,值得我們特別注意。耶穌基督把鬼群從一個人身上趕出去,它們就進入豬群 ( 約二千隻),跟著鬼群本性發作,使豬投入海中淹死。這一件事顯明了一個富有意義的比較:在耶穌基督的心目中,一個人的生命比二千隻豬(約值二百萬港元)更貴重。
耶穌基督將人看得極高貴,人類的尊嚴觀念由之而生。人類的尊嚴是人權的基礎,而人權是理想社會的基礎。事實告訴我們,凡是基督教所到之處,人類價值觀念隨之改觀。
例如,基督所主張的一夫一妻制,就是建立在人類尊嚴的基礎上,祂把輕視女人的觀念擊毀。因此凡是基督教文明所及之處,女人的地位都普遍獲得提高。
另一個明顯的例子:在基督教文明圈子裡面的國家中,醫生診治病人的態度顯然與其他國家不同。這是眾所週知的事實。它的根本原因也是緣於基督對每個人的重視。
人類的自由平等也是從人類的尊嚴觀念延伸出來的。基督在當時猶太人種族自義感極濃厚的背景中,說了一句超時代的 話:“我另外有羊 (指外邦人),不是這圈裡的,我必須領他們來,他們也要聽我的聲音,並且要合成一群,歸一個牧人了”(約10:16)。
基督說,好牧人為了一百隻羊中迷失的一隻 (代表迷失的人),寧願撇下九十九隻去尋找牠。這一個比喻顯示祂對人——甚至罪人——的重視。
基督對人的重視及於兒童。祂對於兒童的重視洋溢在馬太福音第十八章內。祂甚至於把兒童當作人類的老師。這一種重視啟發了基督教國家對兒童福利的推進。
基督對人類的重視,決不亞於今日流 行的人文主義(Humanism),但是祂在高抬人類之前,先指出人類現實的情況: 沉溺於罪惡之中。祂對人類決不妄抱膚淺的樂觀主義。祂的樂觀是透過悲觀的樂觀, 祂曾為了實現祂的樂觀,付上了生命的代價。基督對人類的估價是最冷靜的,最現實的,但是祂透過祂的愛注視著人類在“生命改造”以後的榮耀歸宿:與祂自己合而為一。
這正像一位母親,她清楚知道孩子的一切弱點,但是透過她的愛,她付上一切的代價去達成她對孩子最高的希望。
( 三) 關於服務觀念的獨特性
四福音中最突出的記載之一,就是基督為門徒洗腳。這是破天荒的事——主人為僕人洗腳,老師為學生洗腳!基督藉著這件事,在人類歷史中打開了一扇大門,引往新的途徑。在人生觀念中投下了一顆炸彈!在自私人性的山嶺中炸開了一條服務的新隧道。
“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這一句話一直在廿個世紀的時間走廊中震盪著,感動了千萬人走上這一條道路,踏著祂的足蹤前進,在人類歷史中放出美麗的光彩,從自私與罪惡的雲層中照射出來!
關於服務,基督提出了四個要點 ( 太 20:20-28):
①跟從祂的人與一般人有不同的基本觀念。
基督對門徒說:“你們知道外邦人…… 只是在你們中間不可這樣,你們中間誰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誰願為首就必作你 們的僕人”( 25-27 )。一般人所尋求的是權利地位,但是跟從基督的人所尋求的是服務。
②偉大的真正標準是服務,服務愈多愈偉大(27)。
③在服務的過程中有“苦杯”(23),但是這苦杯是值得喝的,因為它與真正的榮耀是成正比例的。
④基督自己是服務的最高榜樣(28)
(四)關於人生苦難觀念的獨特性
當基督的門徒看見一個生來失明的人,就問他說:“他的失明是由於誰的罪? 他自己的呢,還是他父母的呢?”在門徒的觀念中,人類的痛苦是由罪而來,這是當時流行的觀念。
聖經舊約的約伯記,會指出人類痛苦與撒但的關係(約伯記第一章),但是基督在這裡講出更富有創造性的答案:人類的痛苦有其積極的,建設性的作用,甚至於顯出上帝的榮耀(約9:1)。
這一個答案也開闢了一個新天地,它引導基督徒對於痛苦採取了一種新態度 —— 從消極的忍受一變而為積極的利用;學習在痛苦的經驗中吸取靈感和啟發,因而使痛苦成為變相的祝福。“痛苦學校” 產生了不少偉大人物,痛苦的打擊使信徒的品格與心靈更加堅強,成熟。
這一個答案擴展了基督徒的眼界,使他們能從人生的逆境中,看出上帝的美意, 因而欣然接受苦痛的考驗。這樣,沮喪變為勇氣,埋怨變為接納。
這種作用可以在教會歷史中許多人物 身上看出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馨香沒 藥”的主人翁,和失明牧師馬特遜的祈禱:“主啊,我為了玫瑰的刺感謝你。
(五) 關於救恩觀念的獨特性
基督說:“人子來……捨命作多人的 贖價”(可10:45 )。基督所講關於救恩的真理,其特點在於“救贖”與“重生”。
世上一般宗教的拯救觀,其焦點在於 “自救”。他們勸人行善,鼓勵人濟貧救危,藉之建立功德。( 至於其他的一些低 級宗教,只求賄賂神鬼免禍求福,不在話下。)這當然是好的。但是基督更進深一 步,面對人性醜惡的現實,指出人類在上帝面前的真正處境,針對其心靈與道德上的需要,對症下藥。
基督所宣講的救恩真理包括下列三個獨特要點:
① 祂指出人類在道德上的無能 —— 基督明言人類都有罪性,沒有一個人是良善的 ( 可10:18 );人類從惡的本性就發出惡的行為。祂要人類認識自己的本相。這無異於否定人類在道德上自救的能力。這是 一般人所不歡喜接受的。但是保羅的自述 (羅七章)證實了這一個真理。
② 祂指出人類與宇宙主宰的關係 —— 人類 正處於與上帝為敵的情況之中,他們必須歸向(即悔改之原意)上帝。祂是慈愛與公義的,這兩種本性在祂與人類的關係上 產生了對立:祂的公義要求對人類施行審判與刑罰;而祂的慈愛要求救恩。這對立的統一成全在基督的十架救贖上:基督為人類代死就維繫了上帝的公義本性,因而上帝可以自由施行救恩。因此基督把祂自己的死看為絕對必要,而且祂清楚而確實的指出,祂的捨己正是舊約時代獻祭制度真義的成全,也應驗了先知們的預言。這是基督教獨有的救贖之道。它是建立在上帝本性上的救恩。
③ 祂指出重生的必須性——當一個人接受 基督的時候,他就是歸向了上帝,蒙受了救恩。但是基督也指出了救恩的另一面: 一個接納基督的人,就有了新生命的入注, 導致內在生命的改變,獲得遵行上帝旨意 (即行善)的新力量,走上神人合一之途。 這獨特的救恩正是人類所最需要的*
轉捩點的造成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二年七月四日「牧者心聲」。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二年七月四日「牧者心聲」。 請弟兄姊妹們為以下所提三個重要的聚會代禱,因為他們可能成為重要的轉捩點。 一、臺灣校園團契(等於本港的學生福音團契)主辦「青年宣教會議」,定於7月5日至10日(本週一至週六),假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舉行,目的是向臺灣大專學生及畢業生發出傳福音的挑戰,從而創造臺灣教會發展的新動力。已經有一千九百位大專學生及畢業生報名參加,且已徵得一千零卅七位代禱勇士,為大會祈禱。唐崇榮先生與滕近輝牧師分擔晚上培靈會和早上查經會。另有上午「使命研究」的十八個專題,以及下午「獻身之路」的廿三個專題。求主興起臺灣的大專基督徒學生及畢業生,造成強大的福音生力軍! 二、北美華人宣道會用了兩年的時間,籌備「北美華人宣教大會」,希望倚靠主掀起北美華人普世宣教的浪潮。大會時間是今年八月廿五日至卅一日,假加拿大宣道會神學院舉行,希望有一千二百人參加。目前已經有八百餘人報名。 三、本港宣道會各堂聯合夏令營,將於八月廿三日至廿八日,假烏溪紗營地舉行,名額是九百五十人。這是宣道會極有意義的創舉,在主恩待之下,可能為本會帶來新氣象——新團結,新異象,新動力!九龍塘宣道會也參加。現在已經到了報名的時候,希望本堂有一百六十位弟兄姊妹們參加!請快些報名吧!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二年七月四日「牧者心聲」。
請弟兄姊妹們為以下所提三個重要的聚會代禱,因為他們可能成為重要的轉捩點。
一、臺灣校園團契(等於本港的學生福音團契)主辦「青年宣教會議」,定於7月5日至10日(本週一至週六),假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舉行,目的是向臺灣大專學生及畢業生發出傳福音的挑戰,從而創造臺灣教會發展的新動力。已經有一千九百位大專學生及畢業生報名參加,且已徵得一千零卅七位代禱勇士,為大會祈禱。唐崇榮先生與滕近輝牧師分擔晚上培靈會和早上查經會。另有上午「使命研究」的十八個專題,以及下午「獻身之路」的廿三個專題。求主興起臺灣的大專基督徒學生及畢業生,造成強大的福音生力軍!
二、北美華人宣道會用了兩年的時間,籌備「北美華人宣教大會」,希望倚靠主掀起北美華人普世宣教的浪潮。大會時間是今年八月廿五日至卅一日,假加拿大宣道會神學院舉行,希望有一千二百人參加。目前已經有八百餘人報名。
三、本港宣道會各堂聯合夏令營,將於八月廿三日至廿八日,假烏溪紗營地舉行,名額是九百五十人。這是宣道會極有意義的創舉,在主恩待之下,可能為本會帶來新氣象——新團結,新異象,新動力!九龍塘宣道會也參加。現在已經到了報名的時候,希望本堂有一百六十位弟兄姊妹們參加!請快些報名吧!
讀經秘訣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二年六月二十日「牧者心聲」。
五年前,在本港舉行了第一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赴會者約一千五百人,來自世界廿餘個不同的地區。那一次的會議是嘹亮的角聲,號召全世福曾信仰的華人教會,走上合一、合作、見證、與復興的道路。因此,它是一次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二年六月二十日「牧者心聲」。
讀經需要秘訣,試舉其四:
一、將經文作為祈禱的內容
經文是外在的,祈禱是內在的。怎樣使外在的經文進入內心,變成自己屬靈追求的目標呢?最好的方法,就是從自己所讀的經文中,尋出要點,然後根據它們去祈禱。這樣,不但讀經有果效,而且可以幫助自己的祈禱生活,新鮮而活潑。
二、背誦金句
在自己所讀的一段經文中,尋出一節作為金句或鑰句,然後背誦。 這樣,在一日之中,這一句寶貴的話會在心中重覆出現,成為幫助,而且可以「反覆思想」。
三、捕抓亮光與靈感
讀經時,準備好一本筆記簿,每天把最重要的心得,用幾句話寫下來。這樣,你就「捕捉」了每日的亮光與靈感。集少成多,可能成為你一生的寶藏。若沒有筆記,就成了「捕風捉影」。
四、讀經以愛神之心
「愛」字在詩一一九篇中,出現了十八次。這是詩人讀經的主要動力。讓我們把聖經當作「家信」來讀,是天父寫給我們的,把祂的「心事」告訴我們。
南行觀感點滴(一)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二年五月十六日「牧者心聲」。
五年前,在本港舉行了第一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赴會者約一千五百人,來自世界廿餘個不同的地區。那一次的會議是嘹亮的角聲,號召全世福曾信仰的華人教會,走上合一、合作、見證、與復興的道路。因此,它是一次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二年五月十六日「牧者心聲」。
這次南行十八日,到達新加坡,印尼蘇島,及曼谷三處地方。心中有不少感受,畧述點滴:
新加坡的教會一般說來相當興旺,根據有人統計,共有中英文教會二百餘間。中學生中間基督徒佔百分之二十二,而大學生和講師中間基督徒竟然高達百分之三十。全國朝氣勃勃,市面美麗整潔,政治廉明,成為亞洲各國的模範。
在基督教界內有幾件事值得特別一提:一是新加坡四大宗派所合辦的「三一神學院」,在近一二年來漸漸轉為福音信仰,六月將委出新院長,一位學生福音團契同工出身的神學博士呼聲最高。這一件事實對整個新加坡教會,將產生重大影響。二是新加坡教會對「華福」運動的支持,是各地區中最積極的。三是新加坡大學畢業生中間考慮獻身全職事奉主者,數目相當多。學生福音團契就我赴新之便,舉行了一次「全職事奉」聚會,出席者竟多達四五十人,同時組成「前綫團契」。四是衞理公會在傳福音上相當積極。這一次,十三間華語衛理堂聯合起來幫助一間新堂(建築費一千萬港幣,落成一年),舉行佈道會,向該區廿萬居民傳福音。這是一種很好的互助方式。衛理公會會督一連六晚參加聚會,對會衆起了很好的作用。
「中神主日」談 屬靈的投資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二年四月二十五日「牧者心聲」。
五年前,在本港舉行了第一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赴會者約一千五百人,來自世界廿餘個不同的地區。那一次的會議是嘹亮的角聲,號召全世福曾信仰的華人教會,走上合一、合作、見證、與復興的道路。因此,它是一次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二年四月二十五日「牧者心聲」。
一般的投資需要三個條件:資本、對市場需求的認識,和機會的把握。屬靈的投資也是一樣。
今日教會最大的需要是人才。因此,在人才訓練上的投資是最有價值的。在社會上,有許多慈善家願意獻出大量的金錢,來供给有志的青年上進讀書,而引以為榮。各國新派的教會當局也在人才訓練上,大量投資,所以他們的教牧與神學人員在學歷上總是領先。但是福音信仰的教會,在神學教育的投資上,卻處於落後狀態之中。各神學院競相聘請學成歸來的高資講師,但是他們是怎樣獲得博士學位的?他們不但須有獻身在教育上事奉的心志,讀書的資質,奮鬥攻讀的毅力,還要辛辛苦苦的工讀。無人幫助。教會在師資的訓練上未曾出力,只在他們學成之後,盡量以低薪聘請他們在神學院授課。這是一般的真實情況。但是感謝神,祂使本堂執事會有所認識。當中神決定選派溫偉耀弟兄往英國牛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時後,本堂決定供應他學費的一部份(每月約三千二百元,即三百英鎊),作為本堂對神學師資訓練的一點貢獻。
神呼召了七十餘位大學畢業生進入中神受造就,也預備了優良的師資。這顯然是神的作為。這樣的一間神學院真值得我們帶著感恩的心去更多支持與代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