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福」的意義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三年一月三十日「牧者心聲」。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三年一月三十日「牧者心聲」。 「華福」的意義何在? 一、華福是「運動」 「華福」是主在普世華人教會中,所興起的傳福音運動,其目標是努力在主再來之前完成大使命。我們懇切祈禱,求主使這一個運動產生實際上的作用,催使全球華人教會在傳福音上,作加倍的努力。 二、華福是「感動」 聖靈將一種明確的感動,放入各地華人信徒的心中,所以當有人登高一呼的時候,立刻發生普世性的共鳴與響應,這是聖靈感動的證明。 三、華福是「行動」 華福中心所主辦的一切研討會議,都有一個具體的目標:產生傳福音的實際行動。會議本身沒有什麼價值,但是會議所產生的行動卻有無限的價值。 四、華福是「推動」 那些在福音事工上有行動的教會們,聯合起來,去鼓勵那些尚未有積極行動的教會,同時又自勉更加努力。 五、華福是「震動」 華福運動在主恩待之下,可能在華人教會中造成一種復興的震動。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三年一月三十日「牧者心聲」。
「華福」的意義何在?
一、華福是「運動」
「華福」是主在普世華人教會中,所興起的傳福音運動,其目標是努力在主再來之前完成大使命。我們懇切祈禱,求主使這一個運動產生實際上的作用,催使全球華人教會在傳福音上,作加倍的努力。
二、華福是「感動」
聖靈將一種明確的感動,放入各地華人信徒的心中,所以當有人登高一呼的時候,立刻發生普世性的共鳴與響應,這是聖靈感動的證明。
三、華福是「行動」
華福中心所主辦的一切研討會議,都有一個具體的目標:產生傳福音的實際行動。會議本身沒有什麼價值,但是會議所產生的行動卻有無限的價值。
四、華福是「推動」
那些在福音事工上有行動的教會們,聯合起來,去鼓勵那些尚未有積極行動的教會,同時又自勉更加努力。
五、華福是「震動」
華福運動在主恩待之下,可能在華人教會中造成一種復興的震動。
懷念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三年一月二日「牧者心聲」。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三年一月二日「牧者心聲」。 最近由友人處轉來邊雲波弟兄(「獻給無名的傳道者」的作者)從中國寄出來的一首詩,懷念抗日戰爭期間,我們在陜南所享受的主內交通生活,令我心情激動,不能自己。刊錄如下: 光陰荏苒四十年, 漢江古城景依然? 往昔團契蒙恩眷, 今日感念淚不乾。 同歌共禱聲未遠, 相親相砥話仍甜。 風吹面頰縐紋滿, 霜染鬚眉白髮添。 歲月易逝何所獻? 地土空佔怎能安! 遙念故人雲霞晚, 俯求恩主晨曦間。 且將餘生相共勉, 直到永世在父前。 一九八二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三年一月二日「牧者心聲」。
最近由友人處轉來邊雲波弟兄(「獻給無名的傳道者」的作者)從中國寄出來的一首詩,懷念抗日戰爭期間,我們在陜南所享受的主內交通生活,令我心情激動,不能自己。刊錄如下:
光陰荏苒四十年,
漢江古城景依然?
往昔團契蒙恩眷,
今日感念淚不乾。
同歌共禱聲未遠,
相親相砥話仍甜。
風吹面頰縐紋滿,
霜染鬚眉白髮添。
歲月易逝何所獻?
地土空佔怎能安!
遙念故人雲霞晚,
俯求恩主晨曦間。
且將餘生相共勉,
直到永世在父前。
一九八二
屬靈的暖流“心裡火熱,常常服事主”
原載於《抉擇月刊》,1975年8月,頁15。
原載於《抉擇月刊》,1975年8月,頁15。 墨西哥灣的暖流,在大西洋裡向東北流,造成所謂大西洋支暖流(The Atlantic Drift),加上西南風將它的暖氣吹向歐洲,影響了歐洲的氣候,比應有的溫度高了許多,對於居民的生活,大有裨益。 屬靈的暖流更加寶貴。保羅在他寫給羅馬信徒的信中說:『心裡火熱,常常服事主』(12:11)。這一股暖流透過保羅的心靈與紙筆,從愛琴灣流出,湧至羅馬,然後向四面散開,凡這一封書信及達之處,都受到這暖流的影響,使千千萬萬的基督徒起來熱心事奉主。但願這暖流進入更多的教會裡面去。 屬靈的熱誠是從哪裡來的?我們在聖經中至少可以發現六個來源 (—)『我們的心豈不是火熱的麼』 復活的主在往以馬忤斯的路上,向兩個滿心憂愁的門徒講解舊約的預言如何應驗在祂的死與復活上,他們茅塞頓開,清楚知道耶穌真是彌賽亞,已經從十字架的苦難進入復活的榮耀!這時他們消沉的心就一變而為火熱的心了!認識復活之主,是『心裡火熱』的先決條件。 宗教革命時期的領袖加爾文(Calvin),常在他的書上和信上,印一個圖章:一顆燃燒的心在一隻手中,奉獻給上帝。聖經中「基路伯』三字的原文,其字根是知識之意,而他裡面有火(結1:13)。這正是一種極其重要的結合:不僅有知識,也有火(這火象徵公義,也有火熱事奉之意在內);不僅有火,也有知識;而且火熱的心是由知識而來。 (二)『在主的道上受了教訓,心裡火熱』 以弗所的亞波羅,「心裡火熱』(徒18:25) ,因為他『在主的道上受了教訓。』一個基督徒在真理上越扎根,他的熱心就越持久。對真理認識膚淺的基督徒,只會有暫時的熱心,而且受不起考驗。 當耶和華的話進入先知耶利米內心的時候,他就感覺骨內有火,不能含忍,必須講說(耶 20:9)。如果一個基督徒越有所謂屬靈的知識,就越冷淡,那就表示他所得到的不是真知識,只是頭腦的知識而已。保羅為信徒禱告,求上帝幫助他們『真知道祂』(弗1:17),『滿心知道上帝的旨意。』這一種知識一定使信徒熱心起來。 (三)獻身 保羅先講『將自己獻上當作活祭』,然後跟著講事奉──『心裡火熱常常服事主』(羅12:1-11)。熱心事奉主是獻身者的自然表現。我們不能跳過獻身去講事奉。一個沒有將自己奉獻給主的人,對於事奉沒有興趣;就算事奉,也是勉強的事奉,絕對不會有真正的熱心。 在羅馬書十二章裡面,我們看見四個步驟:上帝的愛à獻身為活祭à心裡火熱à常常服事主。這四個步驟缺一不可。 每一個人都為自己的事滿有熱心,世上找不到一個不『熱心私益』的人;但是透過『獻身』,那一股為了自己的熱心就變成為主熱心了。這一種昇華作用的秘密就是獻身。 (四)『心裡焦急如同火燒』 大衛因為愛耶和華,所以對聖殿有一種極為熱切的關心。他說:『我為耶和華的殿,心裡焦急如同火燒。』這一句話也是預言,主耶穌以同樣的態度來關心上帝的殿(約2:17)。 熱心是從愛心裡面發出來的。一個基督徒有了愛主的心,他就會熱心事奉主。主耶穌愛父上帝,所以祂『以父的事為念』;如果我們愛主,我們就會以主的事為念; 『基督愛教會,為教會捨己。』一個愛主的人也會因為主的緣故而愛教會,熱心聖工。 『心裡如同火燒』的主,面對著『不冷不熱』的老底嘉教會,祂的心裡有甚麼感覺呢?當祂在老底嘉教會門外叩門的時候,我相信祂每叩一次,心中都是充滿了憂傷和焦急!主耶穌對他們的信息就是:『你們要悔改發熱心!』(啟3:19)。 (五)熱心的傅染 哥林多信徒的「熱心激動了許多人』(林後9:2)。是的,熱心是有傳染性的,一個人的熱心可以影響許多人。每一間教會的熱心信徒,不斷的在那裡散發著輻射作用。在主的眼中,他們是何等寶貴!每一個真正熱心的信徒,都吸引了一組人環繞在他周圍,他們作成了許多聖工。他們可能受人的誤會與批評,但是如果教會少了這些人,就作不成甚麼工作。保羅的熱心會被批評為『顛狂』(林後5:13),他並不在意,他只加上一句寶貴的話:『如果我顛狂,是為上帝的緣故。』 (六)偉大的榜樣 主耶穌自己表現了最偉大的熱心。 如果我查考得不錯的話,四福音裡面記載主耶穌二次嘆息,二次『動了慈心』,三次『憐憫』,三次流淚,這些都是熱誠之心的流露。祂走遍城市鄉村宣講天國福音,在黎明之前禱告,有時整夜禱告,以無比堅定的熱誠面對每一次無情的打擊。最後,祂在熱心的最高考驗裡面,向父上帝獻上了祂的生命。 基督的熱誠在保羅身上重現。 保羅在哥林多『為道迫切』(徒18:5),在雅典為了上帝的榮耀 『心裡著急』(徒 17:16),為不肯悔改的信徒『憂愁』(林後12:21),為跌倒的信徒『焦急』(林後11:29),為腓立比那些事奉肚腹的人流淚(腓3:18-19),為以弗所人流淚(徒20:19),為哥林多人流淚(林後2:4)。 熱心的考驗 真正的熱心受得起考驗,而在各種考驗之中,時間的考驗是最不容易經受的。但是聖經中有四位人物,在這一方面留下了動人的見証: 亞伯拉罕獻以撒的時候,約一百一十七歲,那是他愛的高峰。 […]
原載於《抉擇月刊》,1975年8月,頁15。
墨西哥灣的暖流,在大西洋裡向東北流,造成所謂大西洋支暖流(The Atlantic Drift),加上西南風將它的暖氣吹向歐洲,影響了歐洲的氣候,比應有的溫度高了許多,對於居民的生活,大有裨益。
屬靈的暖流更加寶貴。保羅在他寫給羅馬信徒的信中說:『心裡火熱,常常服事主』(12:11)。這一股暖流透過保羅的心靈與紙筆,從愛琴灣流出,湧至羅馬,然後向四面散開,凡這一封書信及達之處,都受到這暖流的影響,使千千萬萬的基督徒起來熱心事奉主。但願這暖流進入更多的教會裡面去。
屬靈的熱誠是從哪裡來的?我們在聖經中至少可以發現六個來源
(—)『我們的心豈不是火熱的麼』
復活的主在往以馬忤斯的路上,向兩個滿心憂愁的門徒講解舊約的預言如何應驗在祂的死與復活上,他們茅塞頓開,清楚知道耶穌真是彌賽亞,已經從十字架的苦難進入復活的榮耀!這時他們消沉的心就一變而為火熱的心了!認識復活之主,是『心裡火熱』的先決條件。
宗教革命時期的領袖加爾文(Calvin),常在他的書上和信上,印一個圖章:一顆燃燒的心在一隻手中,奉獻給上帝。聖經中「基路伯』三字的原文,其字根是知識之意,而他裡面有火(結1:13)。這正是一種極其重要的結合:不僅有知識,也有火(這火象徵公義,也有火熱事奉之意在內);不僅有火,也有知識;而且火熱的心是由知識而來。
(二)『在主的道上受了教訓,心裡火熱』
以弗所的亞波羅,「心裡火熱』(徒18:25) ,因為他『在主的道上受了教訓。』一個基督徒在真理上越扎根,他的熱心就越持久。對真理認識膚淺的基督徒,只會有暫時的熱心,而且受不起考驗。
當耶和華的話進入先知耶利米內心的時候,他就感覺骨內有火,不能含忍,必須講說(耶 20:9)。如果一個基督徒越有所謂屬靈的知識,就越冷淡,那就表示他所得到的不是真知識,只是頭腦的知識而已。保羅為信徒禱告,求上帝幫助他們『真知道祂』(弗1:17),『滿心知道上帝的旨意。』這一種知識一定使信徒熱心起來。
(三)獻身
保羅先講『將自己獻上當作活祭』,然後跟著講事奉──『心裡火熱常常服事主』(羅12:1-11)。熱心事奉主是獻身者的自然表現。我們不能跳過獻身去講事奉。一個沒有將自己奉獻給主的人,對於事奉沒有興趣;就算事奉,也是勉強的事奉,絕對不會有真正的熱心。
在羅馬書十二章裡面,我們看見四個步驟:上帝的愛à獻身為活祭à心裡火熱à常常服事主。這四個步驟缺一不可。
每一個人都為自己的事滿有熱心,世上找不到一個不『熱心私益』的人;但是透過『獻身』,那一股為了自己的熱心就變成為主熱心了。這一種昇華作用的秘密就是獻身。
(四)『心裡焦急如同火燒』
大衛因為愛耶和華,所以對聖殿有一種極為熱切的關心。他說:『我為耶和華的殿,心裡焦急如同火燒。』這一句話也是預言,主耶穌以同樣的態度來關心上帝的殿(約2:17)。
熱心是從愛心裡面發出來的。一個基督徒有了愛主的心,他就會熱心事奉主。主耶穌愛父上帝,所以祂『以父的事為念』;如果我們愛主,我們就會以主的事為念;
『基督愛教會,為教會捨己。』一個愛主的人也會因為主的緣故而愛教會,熱心聖工。
『心裡如同火燒』的主,面對著『不冷不熱』的老底嘉教會,祂的心裡有甚麼感覺呢?當祂在老底嘉教會門外叩門的時候,我相信祂每叩一次,心中都是充滿了憂傷和焦急!主耶穌對他們的信息就是:『你們要悔改發熱心!』(啟3:19)。
(五)熱心的傅染
哥林多信徒的「熱心激動了許多人』(林後9:2)。是的,熱心是有傳染性的,一個人的熱心可以影響許多人。每一間教會的熱心信徒,不斷的在那裡散發著輻射作用。在主的眼中,他們是何等寶貴!每一個真正熱心的信徒,都吸引了一組人環繞在他周圍,他們作成了許多聖工。他們可能受人的誤會與批評,但是如果教會少了這些人,就作不成甚麼工作。保羅的熱心會被批評為『顛狂』(林後5:13),他並不在意,他只加上一句寶貴的話:『如果我顛狂,是為上帝的緣故。』
(六)偉大的榜樣
主耶穌自己表現了最偉大的熱心。
如果我查考得不錯的話,四福音裡面記載主耶穌二次嘆息,二次『動了慈心』,三次『憐憫』,三次流淚,這些都是熱誠之心的流露。祂走遍城市鄉村宣講天國福音,在黎明之前禱告,有時整夜禱告,以無比堅定的熱誠面對每一次無情的打擊。最後,祂在熱心的最高考驗裡面,向父上帝獻上了祂的生命。
基督的熱誠在保羅身上重現。
保羅在哥林多『為道迫切』(徒18:5),在雅典為了上帝的榮耀 『心裡著急』(徒 17:16),為不肯悔改的信徒『憂愁』(林後12:21),為跌倒的信徒『焦急』(林後11:29),為腓立比那些事奉肚腹的人流淚(腓3:18-19),為以弗所人流淚(徒20:19),為哥林多人流淚(林後2:4)。
熱心的考驗
真正的熱心受得起考驗,而在各種考驗之中,時間的考驗是最不容易經受的。但是聖經中有四位人物,在這一方面留下了動人的見証:
亞伯拉罕獻以撒的時候,約一百一十七歲,那是他愛的高峰。
迦勒『專心跟從耶和華』四十五年如一日──從四十歲到八十五歲。
但以理在近九十歲時,每日三次新禱,不怕死亡的威脅。
約翰在九十歲時寫了三封書信,其中充滿了愛,喜樂,與盼望!
但願屬靈的暖流在基督的衆教會裡面湧流!
聖經所描繪的人生:如迷,如射,如穡,如歌,如弈,如戰,如夢
原載於《抉擇月刊》,1975年8月,頁2。
原載於《抉擇月刊》,1975年8月,頁2。 聖經用深入淺出的手法,藉著各種簡單的比喻,把人生的真相表達出來。這些比喻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人生的困惑,戰爭,缺憾,和希望。 (一)人生如謎 詩篇第四十九篇是一首遊吟詩,其韻味有點像歐洲中世紀的『遊吟詩人』(the minstrels)所唱的歌詞。它的主題是『人生之謎』。作者以琴伴唱(第四節),道出各種人所猜的謎底──人生觀,最後他點出正確的謎底。 他提到幾種人生觀: ①唯財觀──許多人『倚仗財貨自誇錢財多』(第六節)。筆者曾在香港的一份報紙上見到一則訃聞,死者之名是 『袁公譚大財,字倍三,號騰利』。大財,倍三,騰利,三者集於一身,可謂大觀矣。名是父親給的,字與號是自己起的,這真是父子同心了。世上有許多人的人生意義就是『錢』。 ②唯名觀──『他們以自己的名,稱自己的地』(第十一節)。許多人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出名。 ③唯知觀──有人以求知為人生目的,終於成為『智慧人』(第十節)。但是知識的結果,是痛苦。『傳道者』說:『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煩;加增知識的,就加增憂傷』(傅道書1:18)。知識和智慧造成了一些『哀哭的哲學家』(weeping philosophers)。我每次看見羅素的照片時,那滿面皺紋與憂傷的表情,都使我想到傳道者的這一句話。 ④唯美觀──許多人把『美』看作人生的第一件事,每天花在美容上的時間有幾個小時。但是『他們的美容必被陰間所滅』。一個十八歲的女孩子發現了祖母十八歲時候的照片,驚呼:『阿婆,你年青的時候真的這麼漂亮?』祖母灰暗的面上,添出一絲灰暗的微笑。 ⑤唯權觀──有人說,人類的歷史就是爭奪權柄的歷史,這話很有道理。但是『人居尊貴中不能長久』(第十二節)。上台的日子幾乎就是下台的日子。 ⑥唯己觀──『你若利己,人必誇獎你』(第十八節)。一般人只求滿足自己,尋歡作樂,正如古代羅馬的宴樂場所裡面設有嘔吐房,吃飽喝足的人可以到那裡去嘔吐,然後再從頭吃過喝過。 本詩篇的作者最後點出兩個重要的字:『醒悟』(第廿節)──醒悟而歸向永恆的生命之源:上帝。祂『救我們脫離陰間的權柄』(第十五節)。保羅說:『醒悟為善』(林前15:34),這是唯善觀──人生之謎的真正謎底。 (二)人生如射 『射』是中國古代學子的四大功課(射,御,書,數)之一。孔子常以射為比喻來講人生的道理。例如他說:『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中庸第十四章)。 這正是聖經所講的。聖經中『罪』字的原文(希臘文),是不能中鵠的意思。甚麼是「犯罪』?犯罪不僅是違反法律而已,凡『失諸正鵠』的事都是犯罪。所以聖經說:『人人都犯了罪(失諸正鵠),虧缺了上帝的榮耀』(羅馬書3:23)。這是人生最正確的描寫。人人有罪,是多麼中肯的話。 (三)人生如穡 『穡』是農事,等於『稼穡』(稼是種,穡是收)。聖經說:『人種的是甚麼,收的也是甚麼。順著情慾撒種的,必從情慾收敗壞;順著聖靈撒種的,必從聖靈收永生』(加拉太書6:7-8)。保羅在這兩節經文之前,加上一句話:『不要自欺,上帝是輕慢不得的。』意思就是說:人若忽略了人生的稼穡之道,就犯了兩項嚴重的錯誤:輕慢上帝和自欺。這是最愚蠢的事! 『人種的是甚麼,收的也是甚麼。』這是自然界的因果定律,也是道德界的因果定律。從來沒有人嘗試改變自然界的這一個因果定律;但是在道德界中,有許許多多的人忽略了這一個定律。自然定律的創立者,是造物的主宰;道德定律的創立者,也是同一位主宰。他如何執行自然界的定律,也必如何執行道德界中的定律。他執行的方式,可能在表面上有所不同,但是至終祂必成全祂自己所設立的一切定律。有許多人因為表面上的延遲,就認為上帝並不執行道德上的因果定律,這樣的想法是『自欺』,也是『輕慢上帝』。這樣的人必自食其果。道德因果定律是鐵律。 聖經上說:『你們的罪必追上你們』(申命記32:23)。許多人跟罪賽跑,希望所犯的罪永遠追不上他們。在這一種賽跑的過程中,有時人遙遙領先,但是最後的結果早已鐵定,無一倖免。那些碰撞這一個鐵律的人,只會撞傷自己。 但是,那些被這一個鐵律拘圄的人仍有福音可聽:鐵律的主宰『道成肉身』,介入因果鐵律之中,親嚐罪因所造成的苦果,並且種下了愛的新因,使那些醒悟回頭的人,可以用信心之手摘享救恩的新果。基督的十字架表明了這道德的因果定律是鐵定的,只可成全,不可廢棄。基督的犧牲就是為了成全這鐵律,正如聖經所說:基督成全了上帝的律法(馬太福音5:17)。祂一方面成全了律法所要求的道德標準,另一方面祂成全了律法的審判——擔當律法的咒詛。 (四)人生如歌 聖經裡面提到,有一種歌是只有某些人才能唱的,其他的人不可能學會(啟示錄14:1-5)。很明顯的,這歌是人生之歌,只有那些有某種人生經歷的人,才會唱它。 唱歌有幾個要點,這些要點對於人生也是一樣重要: ①和諧──和諧的歌曲悠揚悅耳,聽這樣的合唱是一種極高的享受。沒有人喜歡聽噪亂的音樂。照樣,人生之歌亦貴和諧。孔子是一位音樂家,他有時用音樂來形容人生。他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中庸第一章)。『和』不但是『天下之達道』,也是人生的幸福之鑰。聖經告訴我們,人生的和音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如果用這些作為人生的樂符,必然造成和諧美滿的人生。這些都是聖靈在人生中所結的『果子』(加拉太書5:22-23)。 ②休止符一音樂裡面的休止符,增加音樂的效果。它們不但不破壞音樂,反而增加它的美麗。照樣,人在忙碌的生活中,若能時時安靜於主前,聆聽其言,敬獻心香,就會使人脫離罪惡與試探的攪擾,使人生之歌更加動聽。 ③節奏──音樂絕對少不了節奏的規律,正如人生絕對少不了原則的規範。沒有節奏的音樂雜亂無章,正如沒有原則的人生漫無目標。耶穌基督的真理把人生的基本原則告訴我們,當我們按之而行的時候,我們的人生就有規律和成就。原則的規範才能產生真正的自由,正如一個畫家或書法家,順手畫來寫來頭頭是道,因為他已經把規範融會貫通在心中和手上了。 (五)人生如弈 兩人對弈,貴在能預見對方的棋路。高手能預見數著。這一種先見之明,對於人生也是一樣的重要。 許多人患了近視症,只顧眼前的物質生活,忽略了精神上和靈性上最有價值的事物,到頭來得不償失。近視的棋手哪裡有不失敗的道理呢! 保羅說:『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林後4:18)。真正價值的判斷標準,不是當時所見如何,乃是它到底是暫時的還是永恆的?暫時的價值低,永恆的價值高。耶穌基督教導我們以永恆的眼光,來看世上的一切事物。物欲常是心靈的蔽障,讓我們把眼光放遠,清楚看見:『這世界和其上的情慾都要過去,惟獨遵行上帝旨意的人是永遠常存』(約壹2:16)。 (六)人生如戰 […]
原載於《抉擇月刊》,1975年8月,頁2。
聖經用深入淺出的手法,藉著各種簡單的比喻,把人生的真相表達出來。這些比喻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人生的困惑,戰爭,缺憾,和希望。
(一)人生如謎
詩篇第四十九篇是一首遊吟詩,其韻味有點像歐洲中世紀的『遊吟詩人』(the minstrels)所唱的歌詞。它的主題是『人生之謎』。作者以琴伴唱(第四節),道出各種人所猜的謎底──人生觀,最後他點出正確的謎底。
他提到幾種人生觀:
①唯財觀──許多人『倚仗財貨自誇錢財多』(第六節)。筆者曾在香港的一份報紙上見到一則訃聞,死者之名是 『袁公譚大財,字倍三,號騰利』。大財,倍三,騰利,三者集於一身,可謂大觀矣。名是父親給的,字與號是自己起的,這真是父子同心了。世上有許多人的人生意義就是『錢』。
②唯名觀──『他們以自己的名,稱自己的地』(第十一節)。許多人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出名。
③唯知觀──有人以求知為人生目的,終於成為『智慧人』(第十節)。但是知識的結果,是痛苦。『傳道者』說:『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煩;加增知識的,就加增憂傷』(傅道書1:18)。知識和智慧造成了一些『哀哭的哲學家』(weeping philosophers)。我每次看見羅素的照片時,那滿面皺紋與憂傷的表情,都使我想到傳道者的這一句話。
④唯美觀──許多人把『美』看作人生的第一件事,每天花在美容上的時間有幾個小時。但是『他們的美容必被陰間所滅』。一個十八歲的女孩子發現了祖母十八歲時候的照片,驚呼:『阿婆,你年青的時候真的這麼漂亮?』祖母灰暗的面上,添出一絲灰暗的微笑。
⑤唯權觀──有人說,人類的歷史就是爭奪權柄的歷史,這話很有道理。但是『人居尊貴中不能長久』(第十二節)。上台的日子幾乎就是下台的日子。
⑥唯己觀──『你若利己,人必誇獎你』(第十八節)。一般人只求滿足自己,尋歡作樂,正如古代羅馬的宴樂場所裡面設有嘔吐房,吃飽喝足的人可以到那裡去嘔吐,然後再從頭吃過喝過。
本詩篇的作者最後點出兩個重要的字:『醒悟』(第廿節)──醒悟而歸向永恆的生命之源:上帝。祂『救我們脫離陰間的權柄』(第十五節)。保羅說:『醒悟為善』(林前15:34),這是唯善觀──人生之謎的真正謎底。
(二)人生如射
『射』是中國古代學子的四大功課(射,御,書,數)之一。孔子常以射為比喻來講人生的道理。例如他說:『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中庸第十四章)。
這正是聖經所講的。聖經中『罪』字的原文(希臘文),是不能中鵠的意思。甚麼是「犯罪』?犯罪不僅是違反法律而已,凡『失諸正鵠』的事都是犯罪。所以聖經說:『人人都犯了罪(失諸正鵠),虧缺了上帝的榮耀』(羅馬書3:23)。這是人生最正確的描寫。人人有罪,是多麼中肯的話。
(三)人生如穡
『穡』是農事,等於『稼穡』(稼是種,穡是收)。聖經說:『人種的是甚麼,收的也是甚麼。順著情慾撒種的,必從情慾收敗壞;順著聖靈撒種的,必從聖靈收永生』(加拉太書6:7-8)。保羅在這兩節經文之前,加上一句話:『不要自欺,上帝是輕慢不得的。』意思就是說:人若忽略了人生的稼穡之道,就犯了兩項嚴重的錯誤:輕慢上帝和自欺。這是最愚蠢的事!
『人種的是甚麼,收的也是甚麼。』這是自然界的因果定律,也是道德界的因果定律。從來沒有人嘗試改變自然界的這一個因果定律;但是在道德界中,有許許多多的人忽略了這一個定律。自然定律的創立者,是造物的主宰;道德定律的創立者,也是同一位主宰。他如何執行自然界的定律,也必如何執行道德界中的定律。他執行的方式,可能在表面上有所不同,但是至終祂必成全祂自己所設立的一切定律。有許多人因為表面上的延遲,就認為上帝並不執行道德上的因果定律,這樣的想法是『自欺』,也是『輕慢上帝』。這樣的人必自食其果。道德因果定律是鐵律。
聖經上說:『你們的罪必追上你們』(申命記32:23)。許多人跟罪賽跑,希望所犯的罪永遠追不上他們。在這一種賽跑的過程中,有時人遙遙領先,但是最後的結果早已鐵定,無一倖免。那些碰撞這一個鐵律的人,只會撞傷自己。
但是,那些被這一個鐵律拘圄的人仍有福音可聽:鐵律的主宰『道成肉身』,介入因果鐵律之中,親嚐罪因所造成的苦果,並且種下了愛的新因,使那些醒悟回頭的人,可以用信心之手摘享救恩的新果。基督的十字架表明了這道德的因果定律是鐵定的,只可成全,不可廢棄。基督的犧牲就是為了成全這鐵律,正如聖經所說:基督成全了上帝的律法(馬太福音5:17)。祂一方面成全了律法所要求的道德標準,另一方面祂成全了律法的審判——擔當律法的咒詛。
(四)人生如歌
聖經裡面提到,有一種歌是只有某些人才能唱的,其他的人不可能學會(啟示錄14:1-5)。很明顯的,這歌是人生之歌,只有那些有某種人生經歷的人,才會唱它。
唱歌有幾個要點,這些要點對於人生也是一樣重要:
①和諧──和諧的歌曲悠揚悅耳,聽這樣的合唱是一種極高的享受。沒有人喜歡聽噪亂的音樂。照樣,人生之歌亦貴和諧。孔子是一位音樂家,他有時用音樂來形容人生。他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中庸第一章)。『和』不但是『天下之達道』,也是人生的幸福之鑰。聖經告訴我們,人生的和音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如果用這些作為人生的樂符,必然造成和諧美滿的人生。這些都是聖靈在人生中所結的『果子』(加拉太書5:22-23)。
②休止符一音樂裡面的休止符,增加音樂的效果。它們不但不破壞音樂,反而增加它的美麗。照樣,人在忙碌的生活中,若能時時安靜於主前,聆聽其言,敬獻心香,就會使人脫離罪惡與試探的攪擾,使人生之歌更加動聽。
③節奏──音樂絕對少不了節奏的規律,正如人生絕對少不了原則的規範。沒有節奏的音樂雜亂無章,正如沒有原則的人生漫無目標。耶穌基督的真理把人生的基本原則告訴我們,當我們按之而行的時候,我們的人生就有規律和成就。原則的規範才能產生真正的自由,正如一個畫家或書法家,順手畫來寫來頭頭是道,因為他已經把規範融會貫通在心中和手上了。
(五)人生如弈
兩人對弈,貴在能預見對方的棋路。高手能預見數著。這一種先見之明,對於人生也是一樣的重要。
許多人患了近視症,只顧眼前的物質生活,忽略了精神上和靈性上最有價值的事物,到頭來得不償失。近視的棋手哪裡有不失敗的道理呢!
保羅說:『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林後4:18)。真正價值的判斷標準,不是當時所見如何,乃是它到底是暫時的還是永恆的?暫時的價值低,永恆的價值高。耶穌基督教導我們以永恆的眼光,來看世上的一切事物。物欲常是心靈的蔽障,讓我們把眼光放遠,清楚看見:『這世界和其上的情慾都要過去,惟獨遵行上帝旨意的人是永遠常存』(約壹2:16)。
(六)人生如戰
角力,比武,賽跑,摔跤,戰爭等,都是聖經中用來形容人生的比喻。保羅在以弗所書第六章中,以戰爭來描繪基督徒的人生,饒有意義。他提出幾個要點:
①冷戰──冷戰是心理戰,也是士氣戰。保羅說:『依賴主的大能大力,作剛強的人。』心理剛強就士氣高漲,充滿信心,抱必勝決志。撒但無法打擊保羅的土氣,他說:『我甚麼時候軟弱,甚麼時候就剛強了。』
②不打稻草人──我們必須認清戰爭的對象:『我們不是與屬血氣的(指人)爭戰』,乃是與靈界的敵人角力。不然我們就會打空氣或打撒但所豎起的稻草人。一弄錯了對象,我們一定會失敗。對付靈敵決不可用血氣之勇,必須『穿戴上帝所賜的全副軍裝』,才能得勝。
(七)人生如夢
摩西的『人生之詩,(詩篇90)裡面,用「夜間一更』,『一聲嘆息』,『如飛而去』來形容人生,他又加上一句:『如睡一覺」。人生如夢──夢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醒來的時候。人生的結朿是『晚安』,永恆的開始是『早安』。永恆比今生更加重要。死而復活的基督,把墳墓彼岸的消息告訴我們,正如哥倫布帶來新大陸的消息一樣。永恆的榮耀透過基督向我們的靈魂照射。大衛說:『我醒了的時候,得見上帝的形像,就心滿意足了』(詩篇17:15)。
新酒舊袋與新酒新袋
原載於《抉擇月刊》,1975年7月,頁2。
原載於《抉擇月刊》,1975年7月,頁2。 耶穌基督說:“沒有人把新酒裝在舊皮袋裡;若是這樣,皮袋就裂開,酒漏出來,連皮袋也壞了。惟獨把新酒放在新皮袋裡,兩樣就都保全了”(太9:17)。 耶穌基督在這裡論及酒與皮袋的關係。酒代表內在的實質,皮袋代表外在的表達方式;兩者之間有不可忽視的密切關係。實質好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沒有適當的表達方式,美好的實質時常得不到一般人的了解,因此招致失敗,或被埋沒。這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 耶穌基督的這幾句話,有一個背景(太9:14)。這背景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祂的意思。當時法利賽人(一個嚴守猶太教儀式的黨派)每週禁食二次,他們認為這是最虔誠卓越的表現;施洗約翰的門徒也同樣的注重禁食。當他們發現耶穌基督和祂的門徒並不禁食的時候,感覺奇怪。耶穌基督就針對他們的詢問說了上述的幾句話。 我們在這背景和耶穌基督所說的話裡面,發現幾個要點: ①祂並不反對禁食——他說:“那時他們就要禁食”(9:15)。 ②但是,禁食的意義和價值在於內心的實質。如果禁食真是內心負擔和關切的外在表現,那麼它就是寶貴的一件事;但是如果它僅是一種空洞的形式和習慣,它就毫無意義可言。 3禁食並不是惟一敬虔的表現;那因基督的真實同在而獲得的喜樂,也是一樣寶貴的屬靈經驗。“新郎和陪伴之人同在的時候”(9:15),是喜樂的時候,不是“哀慟”的時候。 4如果把新酒裝在舊皮袋裡,皮袋會裂開,兩樣都遭受損失。照樣,如果我們把新的實質放在舊器四裡面,也會遭受同樣的損失。 5新實質需要新工具和新方式。前者與後者同樣重要。 這一個寶貴的真理,可以在下列三個角度上,應用在今日我們的人生中,和教會工作上: (一)歷史的角度:恩典的實質超越律法的儀文。 在歷史上講,耶穌基督所帶來的“恩典與真理的新時代”,超越了律法的儀文;恩典與真理的精意,再不能裝在“飲食(條例),節期,月朔,安息日”的舊皮袋裡面(西2:16)。使徒保羅的終生事工之一,就是帶頒信徒從這舊皮袋裡出來。今天,我們再不在律法儀文之下,乃是在恩典的精意之中。 (二)人生的角度:新生命要求新生活方式 假若有人在獲得新生命之後,仍然在舊人生裡面生活,他的心靈會比以前更加痛苦,因為現在比過去多了良心的不安,和聖靈的責備。長此以往,有一天,他一定會在這種精神壓力下“裂開”,只有損失,沒有收穫。正如耶穌基督所說的:袋裂酒漏,兩樣都損失了。 這裡是兩個事實的例子: 一個吸毒者接受了基督,為自己過去的敗壞和墮落,痛哭流涕,每一次聽道都深受感動。他在戒毒之後,常到教會裡來聚會。但是至終因為不肯離開某一個女人,而逐漸離開基督。 另一個女子,先後與幾個男人姘居,習慣成性,雖然作了基督徒,仍不徹底改變人生方式。結果,她用做禮拜來麻醉良心,始終不能真正跟隨基督。內心的痛苦一定在暗中折磨著她。不然,她就是已經落入更加虛偽的地步。 (三)時代的角度:永恆真理需要時代外衣 超越時間與空間的基督,進人歷史之中,生活於某一時間內的某一地區中,以某種文化的習俗方式和比喻來傳達永恆的真理。無疑的,基督的言論與行動披著以色列色彩的外衣,但是裡面卻藏著適合一切人類需要的真理與能力。 這一件事實在三方面影響著今日的教會所走的路線: A 在講道的方式上──今日的基督徒正在有聲的或無聲的向講道者發出兩種要求: ①將基督的真理和人生的各種現實問題配合起來。 這正是基督在世時講道的方式。祂所講的一切都是針對當時的現實問題而發的。但是後世的講道者漸漸把講章抽象化,因此許多時候講章與現實生活脫節,聽衆就對講道失去了興趣。到了今天,在這一個自由表達意見的時代中,一般基督徒就坦白提出了這一個要求:在講道中指出基督對人生現實問題的答案。 ②多探用對談的方式。 這也是基督在世時所用的方式。他藉著與門徒的對談和問答,把真理闡發出來。但是後世的教會把講道變為獨白式,忽略了聽衆的反應,因此聽衆漸漸失去興趣。 今天是一個對話的時代,人人要求表達意見的自由與機會。教育水準的提高,也使一般信徒具有表達意見的能力。我相信,今後教會在教導工作上的重點,將要越多放在討論式的查經班上,交通聚會上,問題討論會上,和研習班上。傳道人和一切具有屬靈深度的信徒,可以在這些聚會中,用分享的方式幫助别人。 B 在傅福音的方式上──心理學家告訴我們,“時代的語言” 是最具有傳達能力的語言;推而言之,“時代的思想型態”也是最具有表達能力的渠道。舉一個例子,在英語世界裡,當聖經的現代英語意譯本面世的時候(Living […]
原載於《抉擇月刊》,1975年7月,頁2。
耶穌基督說:“沒有人把新酒裝在舊皮袋裡;若是這樣,皮袋就裂開,酒漏出來,連皮袋也壞了。惟獨把新酒放在新皮袋裡,兩樣就都保全了”(太9:17)。
耶穌基督在這裡論及酒與皮袋的關係。酒代表內在的實質,皮袋代表外在的表達方式;兩者之間有不可忽視的密切關係。實質好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沒有適當的表達方式,美好的實質時常得不到一般人的了解,因此招致失敗,或被埋沒。這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
耶穌基督的這幾句話,有一個背景(太9:14)。這背景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祂的意思。當時法利賽人(一個嚴守猶太教儀式的黨派)每週禁食二次,他們認為這是最虔誠卓越的表現;施洗約翰的門徒也同樣的注重禁食。當他們發現耶穌基督和祂的門徒並不禁食的時候,感覺奇怪。耶穌基督就針對他們的詢問說了上述的幾句話。
我們在這背景和耶穌基督所說的話裡面,發現幾個要點:
①祂並不反對禁食——他說:“那時他們就要禁食”(9:15)。
②但是,禁食的意義和價值在於內心的實質。如果禁食真是內心負擔和關切的外在表現,那麼它就是寶貴的一件事;但是如果它僅是一種空洞的形式和習慣,它就毫無意義可言。
3禁食並不是惟一敬虔的表現;那因基督的真實同在而獲得的喜樂,也是一樣寶貴的屬靈經驗。“新郎和陪伴之人同在的時候”(9:15),是喜樂的時候,不是“哀慟”的時候。
4如果把新酒裝在舊皮袋裡,皮袋會裂開,兩樣都遭受損失。照樣,如果我們把新的實質放在舊器四裡面,也會遭受同樣的損失。
5新實質需要新工具和新方式。前者與後者同樣重要。
這一個寶貴的真理,可以在下列三個角度上,應用在今日我們的人生中,和教會工作上:
(一)歷史的角度:恩典的實質超越律法的儀文。
在歷史上講,耶穌基督所帶來的“恩典與真理的新時代”,超越了律法的儀文;恩典與真理的精意,再不能裝在“飲食(條例),節期,月朔,安息日”的舊皮袋裡面(西2:16)。使徒保羅的終生事工之一,就是帶頒信徒從這舊皮袋裡出來。今天,我們再不在律法儀文之下,乃是在恩典的精意之中。
(二)人生的角度:新生命要求新生活方式
假若有人在獲得新生命之後,仍然在舊人生裡面生活,他的心靈會比以前更加痛苦,因為現在比過去多了良心的不安,和聖靈的責備。長此以往,有一天,他一定會在這種精神壓力下“裂開”,只有損失,沒有收穫。正如耶穌基督所說的:袋裂酒漏,兩樣都損失了。
這裡是兩個事實的例子:
一個吸毒者接受了基督,為自己過去的敗壞和墮落,痛哭流涕,每一次聽道都深受感動。他在戒毒之後,常到教會裡來聚會。但是至終因為不肯離開某一個女人,而逐漸離開基督。
另一個女子,先後與幾個男人姘居,習慣成性,雖然作了基督徒,仍不徹底改變人生方式。結果,她用做禮拜來麻醉良心,始終不能真正跟隨基督。內心的痛苦一定在暗中折磨著她。不然,她就是已經落入更加虛偽的地步。
(三)時代的角度:永恆真理需要時代外衣
超越時間與空間的基督,進人歷史之中,生活於某一時間內的某一地區中,以某種文化的習俗方式和比喻來傳達永恆的真理。無疑的,基督的言論與行動披著以色列色彩的外衣,但是裡面卻藏著適合一切人類需要的真理與能力。
這一件事實在三方面影響著今日的教會所走的路線:
A 在講道的方式上──今日的基督徒正在有聲的或無聲的向講道者發出兩種要求:
①將基督的真理和人生的各種現實問題配合起來。
這正是基督在世時講道的方式。祂所講的一切都是針對當時的現實問題而發的。但是後世的講道者漸漸把講章抽象化,因此許多時候講章與現實生活脫節,聽衆就對講道失去了興趣。到了今天,在這一個自由表達意見的時代中,一般基督徒就坦白提出了這一個要求:在講道中指出基督對人生現實問題的答案。
②多探用對談的方式。
這也是基督在世時所用的方式。他藉著與門徒的對談和問答,把真理闡發出來。但是後世的教會把講道變為獨白式,忽略了聽衆的反應,因此聽衆漸漸失去興趣。
今天是一個對話的時代,人人要求表達意見的自由與機會。教育水準的提高,也使一般信徒具有表達意見的能力。我相信,今後教會在教導工作上的重點,將要越多放在討論式的查經班上,交通聚會上,問題討論會上,和研習班上。傳道人和一切具有屬靈深度的信徒,可以在這些聚會中,用分享的方式幫助别人。
B 在傅福音的方式上──心理學家告訴我們,“時代的語言” 是最具有傳達能力的語言;推而言之,“時代的思想型態”也是最具有表達能力的渠道。舉一個例子,在英語世界裡,當聖經的現代英語意譯本面世的時候(Living Bible and Good News for Modern Man),我聽見幾個宣教土說,他們的子女讀了以後,頓悟某些經文的涵意。今天向青年講道的時候,如果能透過他們的思想型態來講,就此較易於接受。同樣意義的講章,若型態與語言不同,其效果也不同。正如一篇被歐美信徒欣賞的講章,可能是中國信徒所不感興趣的。聖靈的工作是活潑的,祂時常選擇活潑的工具與方式。不錯,聖靈“能” 用任何的舊工具與方式來工作,但是這正如聖靈“能”用一個半通中文的西國宣教士一樣──聖靈可以用他作許多事,但是事實上,聖靈能更加用一個中文流暢的宣教士。
葛培理佈道團所製作的幾套影片與電視片,在世界各地發生了很好的果效。在洛桑會議中,穆寧漢 (Mooning-ham)所製作的視聽節目“聖靈行傳’ 74”,比任何講章留下更深的印象。 “突破”運動除了出版突破雜誌之外,最近主辦“突破輔導中心”,這也是用時代的方式去為基督作見證,它的好效果是可期的。只要不離開純正福音的信息,這一類的努力必然有助於基督國度的擴展。
令人驚奇的基督
原載於《抉擇月刊》,1975年7月,頁1。
原載於《抉擇月刊》,1975年7月,頁1。 在聖經的四福音中,常見“驚奇”二字,形容當時一般聽眾對耶穌基督言論與行動的反應。基督的言行不但當時令人驚奇,就是在廿世紀的七十年代,仍然極富挑戰性與啟發性。下面是一些例子: (一)“這是個新道理阿” 這一句話是當時一般人對基督的評論(馬可福音1:27)。最奇怪的是,當時基督並沒有講道,只是用祂的權柄把一個人從魔鬼的捆綁中釋放出來。祂只講了一句話吩咐“污鬼”從那人身上出來。眾人聽見這句話和看見那人得釋放的情形,就“驚訝”說:“這是個新道理阿!” 基督令人驚奇之處,是祂的話語帶著解放的能力,決非空論。今天一般人所感覺興趣的,不再是任何理論,乃是實際的果效和功能。今天是一個注意能力的時代,只要有能力,就受注意和擁護。全世界的人都聆聽那些握有實權,左右局勢,操縱思想,決定前途的人所講的話。當一般人發現基督能把人從撒但手中搶救出來,而予以新生的時候,他們就頓感驚奇。 今天有兩個世界:一個是征服者的世界,另一個是被征服者的世界。奇怪的是,這兩個世界裡面的人常常是同一的人。他們征服了許多自然界裡面的困難,發明了許多科學工具,但是同時他們卻破自私、情慾、仇恨、戰爭、罪惡所征服和俘擄,不由自己的走向毀滅的道路。正如麥希真 牧師所說過的: “這是原子已被分解,人類仍被捆綁的時代; 這是人口稠密,情感孤寂的時代; 這是生活水準提高,道德水平墮落的時代; 這是事業興盛,家庭崩潰的時代; 這是學校教育普及,青年犯罪猖獗的時代; 這時代,人得著一切,卻失掉一切;延長生命,卻殺害生命!……” 今天,人類所最需要的,是科學以外的另一種能力:勝過人類在道德上和靈性上的各種弱點的能力。今天是一個重視自由的時代,但是人類在實際上正在捆綁之中,需要解放。正如基督所說:“凡犯罪的就是罪的奴僕”,“真理必使你們得以自由”(約翰福音8:32)。 俄國文毫托爾斯泰曾對人類感到絕望,但是他在 “我的宗教”裡面說:“當我接受基督教訓的時候,絕望就轉為希望。”英國思想家路易士(C. S. Lewis)在他的自述中,也提到基督真理對他心靈所起的解放作用。是的,世上千千萬萬的人經驗了基督所賜予的能力在人生中所造成的改變。 今天人類所需要的,不再是理論,因為圖書館裡已經充滿千萬理論的書籍;人類所真正需要的,乃是新生命的能力。基督真理所給予我們的,正是這一種能力──“新道理”。 基督的言論和行動將自然界和超自然界接連起來,祂把超自然的能力引進人類的生活中。這一種的接連不是魔術性的,而是道德性的。撒但常以魔法將超自然的能力引入人類的生活範圍中,但是他的目的是引起好奇或恐懼,藉之加強他對人類的控制,例如今日東西方的巫風便是。基督卻完全不同,祂將超自然的道德能力,給予那些通過信仰與他結連的人,使他們獲得新生。如果祂有時行神蹟,那些神蹟都具有道德和慈愛的意義,與魔法完全不同。 (二)對人類影響最大的一句話 基督說:“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馬可福音10: 45)。 凡是基督教所到之處,基督的這一句話都成為一種無與倫比的精神感召。在人類的人生基本態度上,產生了強烈的作用,造成意義重大的改變,真可以稱為人類精神生活中的一顆炸彈。這一種服務的思想,隨著基督教文明的普傳而播揚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去。我相信在人類的精神文化中,影響和貢獻最大的一句話,就是“非以役人,乃役於人。” 但是,基督的這一句話的力量並非單單在於其理論之高超,更在於祂本身的榜樣:祂為了拯救人類而犧牲自己的生命。這精神感召,而非空洞的理論。在基督教影響所及之地,產生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服務事蹟,使人類歷史平添光彩。 (三)七十個十次 基督的名言之一,就是祂對彼得所說的:“不是(饒恕人)到七次,乃是到七十個七次!”(馬太福音18:22)。 七十個七次的饒恕是驚人的!但是在這一次令人驚奇的數字後面,還有一個更命人驚奇的啟示:上帝在基督裡面無條件的饒恕了一切願意悔改的罪人!而且上帝自己藉著道成肉身的基督,付上了饒恕的代價:十字架上的痛苦與犧牲。 基督的慈愛臨到了我們想不到的人身上。例如:基督的慈愛臨及那一個有六個丈夫的撒瑪利亞婦人;臨及那一個在行淫時被捉住的婦人;臨及被以色列人痛恨的稅吏長(稅關主任)撒該;臨及受刑的強盜……這些被人認為無可救藥的人,獲得了基督神聖的饒恕和赦免,也獲得了新生(雖然臨死的強盜沒有機會表現他的新生,但是他有了新生的心靈)。 有人說得好:“饒恕有如玫瑰花被踐踏時,所發出的清香。”這正是基督之愛的寫真。 孔子說:“以德報怨,何以報德?”言外之意,他不贊成以德報怨。他所說的有道理。但是基督所講的饒恕,卻是更深一步,深得命人難以接受。但是在人生裡面,它的確像一枝玫瑰花,無論在瓶中,或在地上被踐踏,都發出悠悠清香。最偉大的心靈才發得出這樣的言論;最偉大的實踐家才能用行動來證明這言論的高超價值。 (四)驚人的樂觀 “夜談重生”是聖經中最美麗的故事之一。 博學而虔誠的尼哥底母,是以色列人公認的思想領袖;基督稱他為“以色列人的先生”。用今天的話來說,他是以色列人的導師。他夜間來見耶穌,表示他是人人認識的領袖,為了避免人的注意而選了這個時間來見耶穌。 基督和他談“重生”之道,令他驚奇。他在深思之後說:“人老了,豈能再進母腹生出來呢?”這一句話在表面上看,似乎幼稚,但是卻藏有深意。他的意思就是說,人的本性已經是固定(老)的了,其難以改變正如一個人難以再進母腹生出來一樣。乾脆是不可能的。 […]
原載於《抉擇月刊》,1975年7月,頁1。
在聖經的四福音中,常見“驚奇”二字,形容當時一般聽眾對耶穌基督言論與行動的反應。基督的言行不但當時令人驚奇,就是在廿世紀的七十年代,仍然極富挑戰性與啟發性。下面是一些例子:
(一)“這是個新道理阿”
這一句話是當時一般人對基督的評論(馬可福音1:27)。最奇怪的是,當時基督並沒有講道,只是用祂的權柄把一個人從魔鬼的捆綁中釋放出來。祂只講了一句話吩咐“污鬼”從那人身上出來。眾人聽見這句話和看見那人得釋放的情形,就“驚訝”說:“這是個新道理阿!”
基督令人驚奇之處,是祂的話語帶著解放的能力,決非空論。今天一般人所感覺興趣的,不再是任何理論,乃是實際的果效和功能。今天是一個注意能力的時代,只要有能力,就受注意和擁護。全世界的人都聆聽那些握有實權,左右局勢,操縱思想,決定前途的人所講的話。當一般人發現基督能把人從撒但手中搶救出來,而予以新生的時候,他們就頓感驚奇。
今天有兩個世界:一個是征服者的世界,另一個是被征服者的世界。奇怪的是,這兩個世界裡面的人常常是同一的人。他們征服了許多自然界裡面的困難,發明了許多科學工具,但是同時他們卻破自私、情慾、仇恨、戰爭、罪惡所征服和俘擄,不由自己的走向毀滅的道路。正如麥希真
牧師所說過的:
“這是原子已被分解,人類仍被捆綁的時代;
這是人口稠密,情感孤寂的時代;
這是生活水準提高,道德水平墮落的時代;
這是事業興盛,家庭崩潰的時代;
這是學校教育普及,青年犯罪猖獗的時代;
這時代,人得著一切,卻失掉一切;延長生命,卻殺害生命!……”
今天,人類所最需要的,是科學以外的另一種能力:勝過人類在道德上和靈性上的各種弱點的能力。今天是一個重視自由的時代,但是人類在實際上正在捆綁之中,需要解放。正如基督所說:“凡犯罪的就是罪的奴僕”,“真理必使你們得以自由”(約翰福音8:32)。
俄國文毫托爾斯泰曾對人類感到絕望,但是他在 “我的宗教”裡面說:“當我接受基督教訓的時候,絕望就轉為希望。”英國思想家路易士(C. S. Lewis)在他的自述中,也提到基督真理對他心靈所起的解放作用。是的,世上千千萬萬的人經驗了基督所賜予的能力在人生中所造成的改變。
今天人類所需要的,不再是理論,因為圖書館裡已經充滿千萬理論的書籍;人類所真正需要的,乃是新生命的能力。基督真理所給予我們的,正是這一種能力──“新道理”。
基督的言論和行動將自然界和超自然界接連起來,祂把超自然的能力引進人類的生活中。這一種的接連不是魔術性的,而是道德性的。撒但常以魔法將超自然的能力引入人類的生活範圍中,但是他的目的是引起好奇或恐懼,藉之加強他對人類的控制,例如今日東西方的巫風便是。基督卻完全不同,祂將超自然的道德能力,給予那些通過信仰與他結連的人,使他們獲得新生。如果祂有時行神蹟,那些神蹟都具有道德和慈愛的意義,與魔法完全不同。
(二)對人類影響最大的一句話
基督說:“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馬可福音10: 45)。
凡是基督教所到之處,基督的這一句話都成為一種無與倫比的精神感召。在人類的人生基本態度上,產生了強烈的作用,造成意義重大的改變,真可以稱為人類精神生活中的一顆炸彈。這一種服務的思想,隨著基督教文明的普傳而播揚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去。我相信在人類的精神文化中,影響和貢獻最大的一句話,就是“非以役人,乃役於人。”
但是,基督的這一句話的力量並非單單在於其理論之高超,更在於祂本身的榜樣:祂為了拯救人類而犧牲自己的生命。這精神感召,而非空洞的理論。在基督教影響所及之地,產生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服務事蹟,使人類歷史平添光彩。
(三)七十個十次
基督的名言之一,就是祂對彼得所說的:“不是(饒恕人)到七次,乃是到七十個七次!”(馬太福音18:22)。
七十個七次的饒恕是驚人的!但是在這一次令人驚奇的數字後面,還有一個更命人驚奇的啟示:上帝在基督裡面無條件的饒恕了一切願意悔改的罪人!而且上帝自己藉著道成肉身的基督,付上了饒恕的代價:十字架上的痛苦與犧牲。
基督的慈愛臨到了我們想不到的人身上。例如:基督的慈愛臨及那一個有六個丈夫的撒瑪利亞婦人;臨及那一個在行淫時被捉住的婦人;臨及被以色列人痛恨的稅吏長(稅關主任)撒該;臨及受刑的強盜……這些被人認為無可救藥的人,獲得了基督神聖的饒恕和赦免,也獲得了新生(雖然臨死的強盜沒有機會表現他的新生,但是他有了新生的心靈)。
有人說得好:“饒恕有如玫瑰花被踐踏時,所發出的清香。”這正是基督之愛的寫真。
孔子說:“以德報怨,何以報德?”言外之意,他不贊成以德報怨。他所說的有道理。但是基督所講的饒恕,卻是更深一步,深得命人難以接受。但是在人生裡面,它的確像一枝玫瑰花,無論在瓶中,或在地上被踐踏,都發出悠悠清香。最偉大的心靈才發得出這樣的言論;最偉大的實踐家才能用行動來證明這言論的高超價值。
(四)驚人的樂觀
“夜談重生”是聖經中最美麗的故事之一。
博學而虔誠的尼哥底母,是以色列人公認的思想領袖;基督稱他為“以色列人的先生”。用今天的話來說,他是以色列人的導師。他夜間來見耶穌,表示他是人人認識的領袖,為了避免人的注意而選了這個時間來見耶穌。
基督和他談“重生”之道,令他驚奇。他在深思之後說:“人老了,豈能再進母腹生出來呢?”這一句話在表面上看,似乎幼稚,但是卻藏有深意。他的意思就是說,人的本性已經是固定(老)的了,其難以改變正如一個人難以再進母腹生出來一樣。乾脆是不可能的。
但是基督對人性的改造,抱著令人驚奇的樂觀!罪人可以改造成為天父的兒女!墮落已久的人仍有重生的希望!世上沒有一個不可救藥的人!罪性可以克服!重生是可能的!
基督的樂觀並非在於人性的本身。就人性本身而言,基督與尼哥底母一樣悲觀。但是基督是從一個完全不同的角度來看人性:聖靈的能力。
正如上帝藉其靈將奇妙的生命賜予萬物,照樣,祂也能藉其露(聖靈)將新生命賜予那些藉信心而與基督結連的人。對於這些人,基督抱著無限的樂觀:他們將要與祂在生命上合而為一!
上帝在大自然界中拖行神蹟;他也在人的心靈中施行神蹟。當蠶吐絲把自己團團纏住的時候,繞上了千萬圈,厚厚的繭絲足有千百尺之長!可憐的蠶兒那裡有力量從絲圍裡衝出來呢 ?必死無疑。但是神蹟就在這裡發生了。蠶的體內在適當的時候,分泌出一滴酸液,具有極強烈的作用,能把繭絲溶開,於是一隻飛蛾就從破口出來了。
照樣,在人性的絕望之中,忽然傳來了夜半喜信!那位夜間來見基督的尼哥底母,發現了他從未聽聞的真理。黎明竟在半夜出現!他雖然當時未能充份了解重生的意義和實際,但是後來他終於明白,就作了基督的門徒。
(五)驚人的預言
“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馬太福音24:14)。
這是基督在二千年前,面對十字架的時候說的一句話。當時祂正在死亡陰影的籠罩之下,但是祂竟發出與當時情勢完全相反的預言。
這一句話在當時看,是絕對不可能實現的。幾個漁夫出身的門徒能作甚麼?“傳遍天下”──談何容易!但是事實告訴我們,這一句預言已經應驗了。在天涯地角的每一處地方,都瀰漫著福音的歌聲!信奉基督的人成為世界歷史中最大的集團。歷世歷代廣傅福音的過程中,發生過無數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蹟──轟轟烈烈犧牲,無名英雄們忘我的精神,開荒佈道中堅苦卓絕的奮鬥……這一切都在響應著基督的愛。
基督是馬槽裡面的和本之王,是驢駒背上的勝利者,是羔羊一般的獅子,是在十字架上捨去生命的豐盛生命腸予者,是戴著荊冕的統冶者,是被囚犯之鏈捆著的解放者。
是的,祂是令人驚奇的基督。
降生頌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牧者心聲」。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牧者心聲」。 (一)乾地弱枝 祂是從「乾地」生出的弱枝,卻綻出「谷中百合花」的美麗; 他懷著一顆破碎的心,卻是心靈破碎者的良醫; 他孤單的受人輕視與壓制,卻向受壓制者熱情的伸出援臂; 他背負著沉重的十字架,卻引領心靈勞苦者進入安息。 (二)死死生生 馬槽上早已蓋著十架陰影,祂誕生為要捨生; 祂帶來死亡的死亡,彰顯由「死」而來的生命; 祂一生行走於「死」的途徑,帶領我們進入豐盛生命之境; 祂私諄諄教導我們與祂同死,好叫我們酷肖祂的容形。 (三)神人團圓 永恆進入時間,無限顯於有限; 聖潔的神子,誕生於罪惡的塵寰; 那條罪惡的深淵,將耶和華與人類隔斷; 道成肉身的奧秘,述說著神人的團圓。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牧者心聲」。
(一)乾地弱枝
祂是從「乾地」生出的弱枝,卻綻出「谷中百合花」的美麗;
他懷著一顆破碎的心,卻是心靈破碎者的良醫;
他孤單的受人輕視與壓制,卻向受壓制者熱情的伸出援臂;
他背負著沉重的十字架,卻引領心靈勞苦者進入安息。
(二)死死生生
馬槽上早已蓋著十架陰影,祂誕生為要捨生;
祂帶來死亡的死亡,彰顯由「死」而來的生命;
祂一生行走於「死」的途徑,帶領我們進入豐盛生命之境;
祂私諄諄教導我們與祂同死,好叫我們酷肖祂的容形。
(三)神人團圓
永恆進入時間,無限顯於有限;
聖潔的神子,誕生於罪惡的塵寰;
那條罪惡的深淵,將耶和華與人類隔斷;
道成肉身的奧秘,述說著神人的團圓。
帖撒羅尼迦教會的榜樣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二年十月十日「牧者心聲」。
五年前,在本港舉行了第一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赴會者約一千五百人,來自世界廿餘個不同的地區。那一次的會議是嘹亮的角聲,號召全世福曾信仰的華人教會,走上合一、合作、見證、與復興的道路。因此,它是一次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二年十月十日「牧者心聲」。
帖撒羅尼迦教會的榜樣
帖前第一章幾乎成了本堂的「堂章」。使徒保羅在這一章內,題及帖撒羅尼迦教會的許多優點,正是本堂的好榜樣:
一、「因信心所作的工夫」(3)——真信心必然產生行動。有信心的教會是「動」的教會。
二、「因愛心所受的勞苦」——愛心帶來許多「麻煩」,打擾我們安逸清靜的生活。我們面對選擇:愛的勞苦或自私的清閒?
三、「因盼望所存的忍耐」——「盼望」永遠是向前看的。在前進的道路上有許多困難,需要我們用耐心來克服。
四、接受與傳遞——「福音傳到你們那裏」(5),「主的道從你們那裡已經傳揚出來」(8)。受與施應該永遠結連在一起。而且在受與施的過程中,必須有「權能和聖靈」(5)的重要因素。
五、「傚法了主」(7)—這是信主後生命上的追求與長進。
六、作榜樣(7)——帖撒羅尼迦教會作了眾教會的榜樣,產生了廣大的影響力,鼓勵了許多人,這是一個寶貴的貢獻。這也應該是本堂的目標。
七、服事神(9)——讓我們以又真誠又活潑的心,來侍奉那「又真又活的神。」
八、榮耀的盼望(10)——等候基督再臨。但願這榮耀的盼望充滿我們的心!
三十週年感恩事項
一、為了本堂卅年來會友中七十二位獻身讀神學事奉主的弟兄姊妹感謝神(不計分堂)。目前正讀神學的有十九位。
二、為本堂二十年的差傳事工感謝神,先後差遣了二十九位宣教士往海外工作。目前與九龍塘宣道會合差十七位宣教士,在七個地區工作。為本年度差傳認獻的新高峯感謝神(九十五萬)。為了華基分堂所差遣的二位宣教士感謝神。
三、為本堂卅年來所設立的九間分堂感謝神。其中三間是分堂所設立的(田灣、水邊圍、鴨梨洲)。
四、為卅年來聚會人數增加了卅餘倍感謝神。由開始時的六十人增致目前的二千餘人(連分堂計算在內)。
五、為本堂本年度受浸與過會的一一八位弟兄姊妹感謝神。
六、為本年八位青年進入神學院受造就感謝神。
七、為主保守本堂同工、執事、各部門委員、各團契職員、主日學教職員工、詩班、與眾弟兄姊妹同心合意興旺福音感謝神。
八、為過去一年,主豐豐富富供給,使堂內外一切事工經費都充足感謝神。
九、為本堂有更多的弟兄姊妹參加佈道隊,本堂、分堂、醫院及個人佈道,感謝神。
十、為靈修部推動家庭聚會,做主門徒訓練,感謝神。
西行觀感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二年九月二十六日「牧者心聲」。
五年前,在本港舉行了第一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赴會者約一千五百人,來自世界廿餘個不同的地區。那一次的會議是嘹亮的角聲,號召全世福曾信仰的華人教會,走上合一、合作、見證、與復興的道路。因此,它是一次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二年九月二十六日「牧者心聲」。
行程的第一站,是南韓的漢城。
在那裏的五天中(八月十七至二十一日),參加了兩個會議:亞洲差傳聯會三年一次的會議,和亞洲教會復興會議。講道四次。大會期間再次感受到南韓教會增長的激勵。在過去九年中,南韓基督徒從三百萬增至九百萬,佔全國人口的四分之一。在全國大學生中,基督徒佔三分之一,教授中基督徒佔百分之二十五,國會議員中,基督徒也佔三分之一。多麼令人振奮鼓舞! 還有值得特別一提的,在亞洲教會復興會議中,通過成立「亞洲福音信仰教會聯會」。
在連任「亞洲差傳聯會」(AMA)主席六年之後,我堅辭再次連任,由印尼的 Oelavianus牧師繼任,深慶得人。
第二站是在加拿大溫哥華宣道會講道,感謝主,又增加了一間新址,目前該市已有四間華人宣道會。第三站是「華人宣道大會」,在雷城宣道會神學院舉行,由美加各地赴會者八百餘人,加上本地的赴會者,近一千人,坐滿了美侖美奐的新禮堂。聖靈在大會中工作,屬靈氣氛甚好,每次聚會前五分鐘,會眾已全部就座,流露了對主道的愛慕心情。這次大會的成功,鼓勵了籌委會決定三年後擴大舉行第二次聚會。
第四站在建道校友會所主辦的三處培靈會中講道:
多倫多、滿地可和溫哥華。共七次聚會。赴會者平均有四、五百人。建道校友在該三處工作者達廿七人。聚會中為建道神學院之獻金近港幣四萬元。目前在北美各地事主的建道校友不下一百五十人,起了美好的作用。
我往北美領會,由於一九六四至今已超過三十次,其中只有一次患小病,實在感謝主的保守。眼見北美華人教會由數時間增至五百餘間,讚美主!
一封令人興奮的信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二年八月二十二日「牧者心聲」。
五年前,在本港舉行了第一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赴會者約一千五百人,來自世界廿餘個不同的地區。那一次的會議是嘹亮的角聲,號召全世福曾信仰的華人教會,走上合一、合作、見證、與復興的道路。因此,它是一次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二年八月二十二日「牧者心聲」。
「滕牧師:我在主裏向你請安。
「……兩年前我曾將一份調查表格寄給你,請你填寫,謝謝你的協助。現在,調查工作已經完畢,謹將一部分調查所得奉告如下。相信你一定會與我們一同為神在「第三世界」(非西方non Western)教會中的作為,而歡喜快樂!
「這報告是根據一九八〇年底以前,從世界各地二百八十五位宣教領袖的報告而作出的。
「第三世界共有三百六十八個差會,他們所差遣出去在異鄉工作的宣教士共有一萬三千位。並且另有二千二百四十九位新宣教士,將在一九八一年內被差派出去。
「這個數字代表著八年來的成長:宣教士方面,百分之二百八十二;差會數方面,百分之八十一。這成長的速度,比北美快五•七倍。
「雖然差傳事工仍然面臨許多困難,但是第三世界的教會顯然已經蒙受了許多恩典,你們的差會也是這個增長的一部分。
Dr. Lawrence E. Keyes
Research Coordinator
O. G. Ministries
這一封信給我們無限的鼓勵!我們在差傳事工上不是孤單的。神正在遍地動工,求神幫助我們更加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