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靈的工作──使徒行傳中的重要信息(一)
原載於《宣訊》81期,2006年9月,頁2。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原載於《宣訊》81期,2006年9月,頁2。[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我在研讀使徒行傳的時候,注意到其中有三個重要的信息,很值得我們注意與思考。第一個信息是:聖靈的工作。 「聖靈」二字,在使徒行傳出現四十二次之多,我們幾乎可以把使徒行傳稱為聖靈行傳。讓我們選出其中最值得我們注意的七點,加以分析。 1.聖靈降臨在我們身上 主耶穌復活之後,對門徒說:「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一8)這一項預言,今天已經絕大部分應驗在我們眼前。我曾經到過六大洲四十四個國家去講道,可以說我是一個預言成就的目睹者。茲舉我在南韓的經歷為例: 我於一九七四年被邀請到南韓的首都漢城(現稱:首爾)去講道。我親眼看見那裡的基督徒跑步到聚會的地點去,一面跑一面高呼:「耶穌革新!聖靈能力!」(他們以韓語高呼,有人為我譯為中文。)當時我與其他講員及大會工作人員坐在多輛公共汽車裡面,在這些跑步的基督徒旁邊經過,看得很清楚。他們很注重聖靈的工作。 2.聖靈將福音傳遍天下 在五旬節的時候,門徒聚集在一起,忽然發生一件令人希奇的事:聖靈降臨在門徒身上,他們竟然說起別國的話來(二1-4)。這恰是預先表明福音將要傳遍各處講不同話語的人中間。 3.聖靈引導傳福音者 聖靈引導腓利帶領一位埃提阿伯(即埃塞俄比亞,非洲的一個國家)大有權勢的太監信主,這太監將福音帶到非洲去(八26-39)。這是福音廣傳的重要一站。 4.聖靈充滿帶來信心,領人歸主 「這巴拿巴原是個好人,被聖靈充滿,大有信心。於是有許多人歸服了主。」(十一24)聖靈充滿帶來信心,使許多人信主。 今天有人認為講方言是聖靈充滿的表現與證據。這是靈恩派的見解。他們所說的方言不是一種語言,乃是一種單調的怪音。這是許多人所聽過的。 5.聖靈差遣宣教士 「他們事奉主、禁食的時候,聖靈說:『要為我分派巴拿巴和掃羅[即保羅],去做我召他們所做的工。』」(十三2)今天我們需要求主藉著聖靈差派宣教士到世界各處去傳福音。感謝神,祂已經差派了許多宣教士出去,但是仍有不少的地區尚未聽聞福音,他們需要宣教士。 6.聖靈開展宣教事工 聖靈差遣保羅到歐洲的腓立比去傳福音。這是福音傳到歐洲的開始(十六6-15)。感謝神,後來歐洲的教會差遣了眾多的宣教士往各國去傳福音,包括中國在內;而第一位到中國來的宣教士是倫敦傳道會(The 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的馬禮遜牧師,他的墳墓仍保全到今天(位於澳門馬禮遜小教堂後的基督教墳場)。我曾去看過,並站在墓前為他向神獻上感謝。 7.聖靈建立教會 「聖靈立你們作全群的監督,你們就當為自己謹慎,也為全群謹慎,牧養神的教會,就是祂用自己血所買來的(或譯:救贖的)。」(二十28)神用祂自己的血買了教會,表示神為了建立教會付上了最大的代價:「藉著祂[基督]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成就了和平。」(西一20) 主為祂的教會付上了如此大的代價,我們也應當有為教會付代價的心志。阿們!
原載於《宣訊》81期,2006年9月,頁2。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我在研讀使徒行傳的時候,注意到其中有三個重要的信息,很值得我們注意與思考。第一個信息是:聖靈的工作。
「聖靈」二字,在使徒行傳出現四十二次之多,我們幾乎可以把使徒行傳稱為聖靈行傳。讓我們選出其中最值得我們注意的七點,加以分析。
1.聖靈降臨在我們身上
主耶穌復活之後,對門徒說:「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一8)這一項預言,今天已經絕大部分應驗在我們眼前。我曾經到過六大洲四十四個國家去講道,可以說我是一個預言成就的目睹者。茲舉我在南韓的經歷為例:
我於一九七四年被邀請到南韓的首都漢城(現稱:首爾)去講道。我親眼看見那裡的基督徒跑步到聚會的地點去,一面跑一面高呼:「耶穌革新!聖靈能力!」(他們以韓語高呼,有人為我譯為中文。)當時我與其他講員及大會工作人員坐在多輛公共汽車裡面,在這些跑步的基督徒旁邊經過,看得很清楚。他們很注重聖靈的工作。
2.聖靈將福音傳遍天下
在五旬節的時候,門徒聚集在一起,忽然發生一件令人希奇的事:聖靈降臨在門徒身上,他們竟然說起別國的話來(二1-4)。這恰是預先表明福音將要傳遍各處講不同話語的人中間。
3.聖靈引導傳福音者
聖靈引導腓利帶領一位埃提阿伯(即埃塞俄比亞,非洲的一個國家)大有權勢的太監信主,這太監將福音帶到非洲去(八26-39)。這是福音廣傳的重要一站。
4.聖靈充滿帶來信心,領人歸主
「這巴拿巴原是個好人,被聖靈充滿,大有信心。於是有許多人歸服了主。」(十一24)聖靈充滿帶來信心,使許多人信主。
今天有人認為講方言是聖靈充滿的表現與證據。這是靈恩派的見解。他們所說的方言不是一種語言,乃是一種單調的怪音。這是許多人所聽過的。
5.聖靈差遣宣教士
「他們事奉主、禁食的時候,聖靈說:『要為我分派巴拿巴和掃羅[即保羅],去做我召他們所做的工。』」(十三2)今天我們需要求主藉著聖靈差派宣教士到世界各處去傳福音。感謝神,祂已經差派了許多宣教士出去,但是仍有不少的地區尚未聽聞福音,他們需要宣教士。
6.聖靈開展宣教事工
聖靈差遣保羅到歐洲的腓立比去傳福音。這是福音傳到歐洲的開始(十六6-15)。感謝神,後來歐洲的教會差遣了眾多的宣教士往各國去傳福音,包括中國在內;而第一位到中國來的宣教士是倫敦傳道會(The 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的馬禮遜牧師,他的墳墓仍保全到今天(位於澳門馬禮遜小教堂後的基督教墳場)。我曾去看過,並站在墓前為他向神獻上感謝。
7.聖靈建立教會
「聖靈立你們作全群的監督,你們就當為自己謹慎,也為全群謹慎,牧養神的教會,就是祂用自己血所買來的(或譯:救贖的)。」(二十28)神用祂自己的血買了教會,表示神為了建立教會付上了最大的代價:「藉著祂[基督]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成就了和平。」(西一20)
主為祂的教會付上了如此大的代價,我們也應當有為教會付代價的心志。阿們!
屬靈的戰略
原載於《宣訊》80期,2006年8月,頁2。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原載於《宣訊》80期,2006年8月,頁2。[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一、對付撒但的戰略 撒但詭計多端,甚難對付,但聖經指示我們對付他的戰略: 1.我們不可能逃避撒但,因為他天上地下無處不在,是「空中掌權者的首領」(弗二2);並在天上向神控告我們在地上所犯的罪過,「弟兄勝過牠,是因羔羊的血和自己所見證的道。」(啟十二10) 2.我們「務要抵擋魔鬼,魔鬼就必離開你們逃跑了。」(雅四7) 二、以讚美勝強敵的戰略 當以色列人因摩押人和亞捫人,又有米烏尼人,一同來攻勢他們的時候,以色列人的領袖約沙法便懼怕,他「定意尋求耶和華,在猶大全地宣告禁食」。「約沙法既與民商議了,就設立歌唱的人,頌讚耶和華……眾人方唱歌讚美的時候,耶和華就派伏兵擊殺那來攻擊猶大人的亞捫人、摩押人,和西珥山人,他們就被打敗了。」(參代下二十1-22) 三、勝過自我中心的戰略 保羅在加拉太書二章20節說:「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不再是我」表示否定自我。怎樣否定自我呢?「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基督在我裡面取代了自我的地位,因此我們能勝過自我中心。 「不再是我」使我想起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所說的話:「這大巴比倫不是我用大能大力建為京都,要顯我威嚴的榮耀嗎?」(但四30)在這經文中,尼布甲尼撒王兩次用「我」字,他是自我中心的代表人物。 今日的基督徒也有時在生活中以自我為中心。「我」要如何如何,「我」計劃如何如何。正如新約雅各書四章13節所說的:「你們有話說:『今天明天我們要往某城裡去,在那裡住一年,作買賣得利。』」跟著雅各說:「其實明天如何,你們還不知道。你們的生命是什麼呢?你們原來是一片雲霧,出現少時就不見了。你們只當說:『主若願意,我們就可以活著,也可以做這事,或做那事。』現今你們竟以張狂誇口;凡這樣誇口都是惡的。」(雅四14-16) 四、以喜樂勝憂愁的戰略 主耶穌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你們的憂愁要變為喜樂。婦人生產的時候就憂愁……既生了孩子,就不再記念那苦楚,因為歡喜世上生了一個人。」(約十六20-21) 主耶穌以婦人生孩子為比喻:將要生孩子的時候有憂愁,因怕生產之苦。但是生了孩子以後。卻因得到寶貝的孩子而喜樂。這是喜樂勝過了痛苦。 在基督徒的經驗中,有各種令我們憂愁的事,但是當我們發現這些令我們憂愁的事,反而幫助我們有屬靈的收穫,我們就喜樂了。這喜樂使我們心滿意足,因而歌唱祈禱感謝神。這一切都是神的恩典。
原載於《宣訊》80期,2006年8月,頁2。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一、對付撒但的戰略
撒但詭計多端,甚難對付,但聖經指示我們對付他的戰略:
1.我們不可能逃避撒但,因為他天上地下無處不在,是「空中掌權者的首領」(弗二2);並在天上向神控告我們在地上所犯的罪過,「弟兄勝過牠,是因羔羊的血和自己所見證的道。」(啟十二10)
2.我們「務要抵擋魔鬼,魔鬼就必離開你們逃跑了。」(雅四7)
二、以讚美勝強敵的戰略
當以色列人因摩押人和亞捫人,又有米烏尼人,一同來攻勢他們的時候,以色列人的領袖約沙法便懼怕,他「定意尋求耶和華,在猶大全地宣告禁食」。「約沙法既與民商議了,就設立歌唱的人,頌讚耶和華……眾人方唱歌讚美的時候,耶和華就派伏兵擊殺那來攻擊猶大人的亞捫人、摩押人,和西珥山人,他們就被打敗了。」(參代下二十1-22)
三、勝過自我中心的戰略
保羅在加拉太書二章20節說:「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不再是我」表示否定自我。怎樣否定自我呢?「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基督在我裡面取代了自我的地位,因此我們能勝過自我中心。
「不再是我」使我想起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所說的話:「這大巴比倫不是我用大能大力建為京都,要顯我威嚴的榮耀嗎?」(但四30)在這經文中,尼布甲尼撒王兩次用「我」字,他是自我中心的代表人物。
今日的基督徒也有時在生活中以自我為中心。「我」要如何如何,「我」計劃如何如何。正如新約雅各書四章13節所說的:「你們有話說:『今天明天我們要往某城裡去,在那裡住一年,作買賣得利。』」跟著雅各說:「其實明天如何,你們還不知道。你們的生命是什麼呢?你們原來是一片雲霧,出現少時就不見了。你們只當說:『主若願意,我們就可以活著,也可以做這事,或做那事。』現今你們竟以張狂誇口;凡這樣誇口都是惡的。」(雅四14-16)
四、以喜樂勝憂愁的戰略
主耶穌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你們的憂愁要變為喜樂。婦人生產的時候就憂愁……既生了孩子,就不再記念那苦楚,因為歡喜世上生了一個人。」(約十六20-21)
主耶穌以婦人生孩子為比喻:將要生孩子的時候有憂愁,因怕生產之苦。但是生了孩子以後。卻因得到寶貝的孩子而喜樂。這是喜樂勝過了痛苦。
在基督徒的經驗中,有各種令我們憂愁的事,但是當我們發現這些令我們憂愁的事,反而幫助我們有屬靈的收穫,我們就喜樂了。這喜樂使我們心滿意足,因而歌唱祈禱感謝神。這一切都是神的恩典。
你們要靠主常常喜樂!──腓立比書中的信息(四)
原載於《宣訊》79期,2006年7月,頁2。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原載於《宣訊》79期,2006年7月,頁2。[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腓立比書中充滿了「喜樂」的信息,「喜樂」在和合本中文聖經出現共十二次(一25,二2,二17兩次,二18兩次,二28,三1,四1,四4兩次,四10)。此外,「歡喜」出現兩次(一18),「歡歡喜喜」出現一次(一4),「歡樂」出現一次(一26),「歡歡樂樂」出現一次(二29),總共十七次。 茲將十七次的意義按照在經文中出現的先後次序解釋如下: 喜樂的因由 1.「我每逢想念你們,就感謝我的神;每逢為你們眾人祈求的時候,常是歡歡喜喜的祈求。因為從頭一天直到如今,你們是同心合意的興旺福音。」(一3-5)保羅「歡歡喜喜」為腓立比教會的弟兄姊妹們禱告,是因為他們「同心合意的興旺福音」。這是何等寶貴的表現。 2.「有的傳基督是出於嫉妒紛爭,也有的是出於好意……這有何妨呢?……基督究竟被傳開了。為此我就歡喜,並且還要歡喜。」(一15-18)雖然有人傳福音的動機不正,但結果福音還是傳開了,有人得救。 保羅的心願 3.保羅説,他住在世間的目的是使信徒「在所信的道上又長進又喜樂」(一25)。保羅再次往腓立比去,目的是令那裡的信徒又長進又喜樂,使他們的歡樂增加。保羅希望他們「同有一個心志,站立得穩,為所信的福音齊心努力。」(一27) 4.保羅希望腓立比教會的弟兄姊妹有合而為一的心,使他的「喜樂可以滿足」(二2)。 喜樂與福音 5.保羅以殉道為喜樂(二17下)。 6.只要他的工作不是「空跑」(二16),他就「喜樂」,也與信徒一同喜樂;信徒也與保羅一同喜樂(二18)。 7.腓立比教會差遣以巴弗提與保羅一同傳福音(二25),同時供給保羅生活上的需用,與保羅一同做福音的精兵。這等於今天教會差遣並支持宣教士。以巴弗提患了病,幾乎要死;但是神憐憫他,醫治他。這一件事也是神對保羅的憐憫,使他在監獄中不至孤單無助。保羅要腓立比教會「歡歡樂樂」的接待以巴弗提、尊重他,「因為他作基督的工夫,幾乎要死,不顧性命」(二29),為要補足腓立比教會供給保羅的不足之處。 靠主常喜樂 8.保羅勉勵腓立比的弟兄姊妹們要「靠主喜樂」(三1)。基督徒在工作中、生活中,常常遇見困難與不如意的事,很容易因此而失去喜樂。他們必須學會「靠主喜樂」的功課。 9.保羅説:「你們[指教會中的弟兄姊妹]就是我的喜樂。」(四1)今天在許多教會中,會友有時是教牧人員的頭痛。教牧與會友的關係十分重要。 10.保羅希望弟兄姊妹「靠主常常喜樂」(四4),而且一而再的強調:「我再説,你們要喜樂。」(四4)可見喜樂不是容易的一件事。保羅自己「靠主大大的喜樂」(四10)。願主幫助我們也能常常喜樂。阿們!
原載於《宣訊》79期,2006年7月,頁2。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腓立比書中充滿了「喜樂」的信息,「喜樂」在和合本中文聖經出現共十二次(一25,二2,二17兩次,二18兩次,二28,三1,四1,四4兩次,四10)。此外,「歡喜」出現兩次(一18),「歡歡喜喜」出現一次(一4),「歡樂」出現一次(一26),「歡歡樂樂」出現一次(二29),總共十七次。
茲將十七次的意義按照在經文中出現的先後次序解釋如下:
喜樂的因由
1.「我每逢想念你們,就感謝我的神;每逢為你們眾人祈求的時候,常是歡歡喜喜的祈求。因為從頭一天直到如今,你們是同心合意的興旺福音。」(一3-5)保羅「歡歡喜喜」為腓立比教會的弟兄姊妹們禱告,是因為他們「同心合意的興旺福音」。這是何等寶貴的表現。
2.「有的傳基督是出於嫉妒紛爭,也有的是出於好意……這有何妨呢?……基督究竟被傳開了。為此我就歡喜,並且還要歡喜。」(一15-18)雖然有人傳福音的動機不正,但結果福音還是傳開了,有人得救。
保羅的心願
3.保羅説,他住在世間的目的是使信徒「在所信的道上又長進又喜樂」(一25)。保羅再次往腓立比去,目的是令那裡的信徒又長進又喜樂,使他們的歡樂增加。保羅希望他們「同有一個心志,站立得穩,為所信的福音齊心努力。」(一27)
4.保羅希望腓立比教會的弟兄姊妹有合而為一的心,使他的「喜樂可以滿足」(二2)。
喜樂與福音
5.保羅以殉道為喜樂(二17下)。
6.只要他的工作不是「空跑」(二16),他就「喜樂」,也與信徒一同喜樂;信徒也與保羅一同喜樂(二18)。
7.腓立比教會差遣以巴弗提與保羅一同傳福音(二25),同時供給保羅生活上的需用,與保羅一同做福音的精兵。這等於今天教會差遣並支持宣教士。以巴弗提患了病,幾乎要死;但是神憐憫他,醫治他。這一件事也是神對保羅的憐憫,使他在監獄中不至孤單無助。保羅要腓立比教會「歡歡樂樂」的接待以巴弗提、尊重他,「因為他作基督的工夫,幾乎要死,不顧性命」(二29),為要補足腓立比教會供給保羅的不足之處。
靠主常喜樂
8.保羅勉勵腓立比的弟兄姊妹們要「靠主喜樂」(三1)。基督徒在工作中、生活中,常常遇見困難與不如意的事,很容易因此而失去喜樂。他們必須學會「靠主喜樂」的功課。
9.保羅説:「你們[指教會中的弟兄姊妹]就是我的喜樂。」(四1)今天在許多教會中,會友有時是教牧人員的頭痛。教牧與會友的關係十分重要。
10.保羅希望弟兄姊妹「靠主常常喜樂」(四4),而且一而再的強調:「我再説,你們要喜樂。」(四4)可見喜樂不是容易的一件事。保羅自己「靠主大大的喜樂」(四10)。願主幫助我們也能常常喜樂。阿們!
與基督合一──腓立比書中的信息(三)
原載於《宣訊》75期,2006年3月,頁2。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原載於《宣訊》75期,2006年3月,頁2。[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保羅在腓立比書中七次提到基督徒與基督合一。這是很寶貴的信息,值得我們特別注意,分述如下: 心意合一 1.保羅說:「我體會基督耶穌的心腸。」(一8)「體會」二字的意思:「體」是二人如同一體的感受與領會。有如中國人所說的:「感同身受」。這是基督徒與基督在心意上的合一。 生死合一 2.「無論是生是死,總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顯大。」(一20)這是保羅與基督在生死上的合一。他將生死置於度外,為要顯大基督。如果一個人不怕死,就一無所懼。 3.保羅說:「我活著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處。」(一21)他如基督一般活著,他知道這樣他就不怕死,因為死時就獲得益處:「情願離世與基督同在,因為這是好得無比的。」(一23)我記得中國福音會的總會長趙天恩博士過世時,有人在輓帳上寫:「與主同在好得無比」。但有一個條件:「活著就是基督」,然後才能夠「死了就有益處」。這是基督徒與基督之間在生死上的合一。 言行合一 4.「行事為人與基督的福音相稱。」(一27)這是基督徒的行事為人與福音真理的合一。這是對傳道人的一個重要提醒:不是單單口裡傳福音,還要在行事為人上將福音真理表明出來。這不是「得把口」的傳道人。廣東話說得很生動:「死剩把口」。 心的合一 5.「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祂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二5-8)這是七步的降卑,由神的形像降至死在十字架上:最痛苦的死、最羞恥的死!這是「基督的心」的描述,何等真實!這是基督徒的心與基督的心的合一。我們原來的心與基督的心正相反:向上爬,高舉自己,反而像撒但「高舉自己與至上者同等」一樣(賽十四14,此處經文以巴比倫比喻撒但)。 我們常在聚會中高唱「永遠高舉耶穌!」,但事實上,我們在生活與事奉中,常常高舉自己,榮耀自己。這是我們必須切實對付的一件事。但願我們心裡與施洗約翰一同說:「祂必興旺,我必衰微。」(約三30) 與主的苦和死合一 6.「使我認識基督,曉得祂復活的大能,並且曉得和祂一同受苦,效法祂的死。」(腓三10)這一節經文提到我們應當與主合一的兩件事:「和祂一同受苦,效法祂的死。」前者是我們當有與基督一同付代價的心;後者表示我們當效法基督的死,這是什麼意思?羅馬書六章10節說:「祂[基督]死是向罪死了。」我們應當向罪死,要在這一件事上與基督合一。 身體的合一 7.腓立比書三章21節說:「祂[基督]要按著那叫萬有歸服自己的大能,將我們這卑賤的身體改變形狀,和祂自己榮耀的身體相似。」這是我們與基督榮耀的身體合一。將來有一天,我們要在天上與主同在,與祂榮耀的、復活的身體相似。正如保羅所說的。 有一天,我們屬主的人,將如中國人所說:「脫下這一個臭皮囊」,得到天上復活的身體,與主耶穌復活的身體一樣,永遠與主同在。保羅說:「復活的身體是不朽壞的,是榮耀的,是強壯的。」(林前十五42-43)我們將來要與主一同復活(西二12)。那將是「更美的復活」(來十一35)這是何等有福的盼望,是主為屬祂的人所預備的,阿們!
原載於《宣訊》75期,2006年3月,頁2。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保羅在腓立比書中七次提到基督徒與基督合一。這是很寶貴的信息,值得我們特別注意,分述如下:
心意合一
1.保羅說:「我體會基督耶穌的心腸。」(一8)「體會」二字的意思:「體」是二人如同一體的感受與領會。有如中國人所說的:「感同身受」。這是基督徒與基督在心意上的合一。
生死合一
2.「無論是生是死,總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顯大。」(一20)這是保羅與基督在生死上的合一。他將生死置於度外,為要顯大基督。如果一個人不怕死,就一無所懼。
3.保羅說:「我活著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處。」(一21)他如基督一般活著,他知道這樣他就不怕死,因為死時就獲得益處:「情願離世與基督同在,因為這是好得無比的。」(一23)我記得中國福音會的總會長趙天恩博士過世時,有人在輓帳上寫:「與主同在好得無比」。但有一個條件:「活著就是基督」,然後才能夠「死了就有益處」。這是基督徒與基督之間在生死上的合一。
言行合一
4.「行事為人與基督的福音相稱。」(一27)這是基督徒的行事為人與福音真理的合一。這是對傳道人的一個重要提醒:不是單單口裡傳福音,還要在行事為人上將福音真理表明出來。這不是「得把口」的傳道人。廣東話說得很生動:「死剩把口」。
心的合一
5.「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祂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二5-8)這是七步的降卑,由神的形像降至死在十字架上:最痛苦的死、最羞恥的死!這是「基督的心」的描述,何等真實!這是基督徒的心與基督的心的合一。我們原來的心與基督的心正相反:向上爬,高舉自己,反而像撒但「高舉自己與至上者同等」一樣(賽十四14,此處經文以巴比倫比喻撒但)。
我們常在聚會中高唱「永遠高舉耶穌!」,但事實上,我們在生活與事奉中,常常高舉自己,榮耀自己。這是我們必須切實對付的一件事。但願我們心裡與施洗約翰一同說:「祂必興旺,我必衰微。」(約三30)
與主的苦和死合一
6.「使我認識基督,曉得祂復活的大能,並且曉得和祂一同受苦,效法祂的死。」(腓三10)這一節經文提到我們應當與主合一的兩件事:「和祂一同受苦,效法祂的死。」前者是我們當有與基督一同付代價的心;後者表示我們當效法基督的死,這是什麼意思?羅馬書六章10節說:「祂[基督]死是向罪死了。」我們應當向罪死,要在這一件事上與基督合一。
身體的合一
7.腓立比書三章21節說:「祂[基督]要按著那叫萬有歸服自己的大能,將我們這卑賤的身體改變形狀,和祂自己榮耀的身體相似。」這是我們與基督榮耀的身體合一。將來有一天,我們要在天上與主同在,與祂榮耀的、復活的身體相似。正如保羅所說的。
有一天,我們屬主的人,將如中國人所說:「脫下這一個臭皮囊」,得到天上復活的身體,與主耶穌復活的身體一樣,永遠與主同在。保羅說:「復活的身體是不朽壞的,是榮耀的,是強壯的。」(林前十五42-43)我們將來要與主一同復活(西二12)。那將是「更美的復活」(來十一35)這是何等有福的盼望,是主為屬祂的人所預備的,阿們!
扭轉萬事的基督──腓立比書中的信息(二)
原載於《宣訊》72期,2005年12月,頁2。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原載於《宣訊》72期,2005年12月,頁2。[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在腓立比書中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有七方面的對比,分述如下: 一、降卑與升高(二6-9) 基督本有神的形象,但是祂甘願虛己,取了奴僕的地位,神卻將祂升為至高。 二、被捆鎖與放膽(一14) 經文:「那在主裡的弟兄多半因我受的捆鎖就篤信不疑,越發放膽傳神的道,無所懼怕。」 一般來説,當一個人為了作一件事而坐牢,別人的自然反應,是盡量避免受嫌疑而退後。但是這些「在主裡的弟兄」,反而「篤信不疑,越發放膽傳神的道」。這是因為他們看見保羅為福音付代價,甘願坐牢,就知道保羅深信神的道是真實的,因此他們「越發放膽傳神的道,無所懼怕」。 三、有益與有損(三7-8) 經文:「我先前以為與我有益的,我現在因基督都當作有損的。」為什麼?「因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保羅的人生價值觀因認識了耶穌基督而一百八十度的改變了。他過去反對基督徒,逮捕他們送入監牢。但是主在大馬色的路上向他顯現,對他説:「掃羅!掃羅!你為什麼逼迫我?」(徒九1-4)然後他失去了視覺,卻獲得了屬靈的看見,其後神又藉著亞拿尼亞使他恢復視力(徒九18)。 掃羅後來改名為保羅(徒十三9),他的原名掃羅是過去以色列人的王,但是保羅卻是「微小」之意。這也令人體會到他生命中鉅大的改變。 四、丟棄與得著(腓三8) 經文:「我為祂〔指基督〕已經丟棄萬事,看作糞土,為要得著基督。」 保羅以失為得,以得為失,與世上一般人的價值觀完全相反。一般人整日所想的都是物質上的好處。正如箴言三十章15節説:「給〔我〕呀,給〔我〕呀!」 五、忘記背後與努力面前(腓三13) 經文:「弟兄們,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著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腓三13-14上) 保羅在這裡説:「我只有一件事」,這表示他的人生中有一個努力與追求的焦點:要得神在基督裡召他來得的獎賞。這一個焦點好像一面放大鏡在陽光中造成一點焦點,可以引起燃燒。人生中努力的焦點可以達致鉅大的成功。 六、被囚與興旺(腓一12) 經文:「弟兄們,我願意你們知道,我所遭遇的事〔指坐監〕更是叫福音興旺。」 在教會歷史中多次顯明:在基督徒遭受迫害之後,教會反而更加興旺。中國大陸的家庭教會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七、活著與死了(腓一21) 經文:「我活著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處。」(腓一21) 保羅又説:「無論是生是死,總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顯大。」(腓一20) 這是何等寶貴的屬靈豪語!這正是歷代殉道士們的榜樣。
原載於《宣訊》72期,2005年12月,頁2。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在腓立比書中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有七方面的對比,分述如下:
一、降卑與升高(二6-9)
基督本有神的形象,但是祂甘願虛己,取了奴僕的地位,神卻將祂升為至高。
二、被捆鎖與放膽(一14)
經文:「那在主裡的弟兄多半因我受的捆鎖就篤信不疑,越發放膽傳神的道,無所懼怕。」
一般來説,當一個人為了作一件事而坐牢,別人的自然反應,是盡量避免受嫌疑而退後。但是這些「在主裡的弟兄」,反而「篤信不疑,越發放膽傳神的道」。這是因為他們看見保羅為福音付代價,甘願坐牢,就知道保羅深信神的道是真實的,因此他們「越發放膽傳神的道,無所懼怕」。
三、有益與有損(三7-8)
經文:「我先前以為與我有益的,我現在因基督都當作有損的。」為什麼?「因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保羅的人生價值觀因認識了耶穌基督而一百八十度的改變了。他過去反對基督徒,逮捕他們送入監牢。但是主在大馬色的路上向他顯現,對他説:「掃羅!掃羅!你為什麼逼迫我?」(徒九1-4)然後他失去了視覺,卻獲得了屬靈的看見,其後神又藉著亞拿尼亞使他恢復視力(徒九18)。
掃羅後來改名為保羅(徒十三9),他的原名掃羅是過去以色列人的王,但是保羅卻是「微小」之意。這也令人體會到他生命中鉅大的改變。
四、丟棄與得著(腓三8)
經文:「我為祂〔指基督〕已經丟棄萬事,看作糞土,為要得著基督。」
保羅以失為得,以得為失,與世上一般人的價值觀完全相反。一般人整日所想的都是物質上的好處。正如箴言三十章15節説:「給〔我〕呀,給〔我〕呀!」
五、忘記背後與努力面前(腓三13)
經文:「弟兄們,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著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腓三13-14上)
保羅在這裡説:「我只有一件事」,這表示他的人生中有一個努力與追求的焦點:要得神在基督裡召他來得的獎賞。這一個焦點好像一面放大鏡在陽光中造成一點焦點,可以引起燃燒。人生中努力的焦點可以達致鉅大的成功。
六、被囚與興旺(腓一12)
經文:「弟兄們,我願意你們知道,我所遭遇的事〔指坐監〕更是叫福音興旺。」
在教會歷史中多次顯明:在基督徒遭受迫害之後,教會反而更加興旺。中國大陸的家庭教會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七、活著與死了(腓一21)
經文:「我活著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處。」(腓一21)
保羅又説:「無論是生是死,總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顯大。」(腓一20)
這是何等寶貴的屬靈豪語!這正是歷代殉道士們的榜樣。
要為所信的福音齊心努力──腓立比書中的信息(一)
原載於《宣訊》70期,2005年10月,頁2。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原載於《宣訊》70期,2005年10月,頁2。[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在腓立比書一章1節,保羅宣稱他是「基督耶穌的僕人」。他站在僕人的立場來事奉與傳福音,並提醒我們: 一、神在過去的恩典是現在的鼓勵 「我每逢想念你們,就感謝我的神。」(腓一3)這表示在過去的日子裡面,神在腓立比的教會中動了善工,施了恩典,也顯明了祂的作為。 二、神永遠對信心有回應 「從頭一天直到如今,你們是同心合意的興旺福音。」(腓一5)「頭一天」就是保羅在腓立比工作開始的那一天。當時保羅與西拉接受了神給他們的馬其頓呼聲,就越過海峽到了歐洲的腓立比城,開始傳福音。想不到工作一開始就面對逼迫:他倆被棍打,囚在內監裡面,手銬腳鐐加在他們身上。這是何等大的打擊! 但是感謝主,他倆在半夜「禱告,唱詩讚美神」。就在這時,「地大震動」,「鎖鍊也都鬆開了」(徒十六22-26)。神永遠對信心有回應。 在新約中五次提到地震: 1.在主耶穌釘十字架的時候,地大震動(太二十七51)。 2.在主耶穌復活的時候,地大震動(太二十八2)。 3.門徒被聖靈充滿的時候,地大震動(徒四31)。 4.保羅與西拉在歐洲的腓立比傳福音坐監時,地大震動。 5.在主再來的預兆中有地震的現象(太二十四7)。 上述五次的地震都是神能力的彰顯,説明祂的計劃必不落空。 三、福音工作是全教會的共同目標 「只要你們行事為人與基督的福音相稱,叫我或來見你們,或不在你們那裡,可以聽見你們的景況,知道你們同有一個心志,站立得穩,為所信的福音齊心努力。」(腓一27) 保羅在這裡提到「同有一個心志」、「站立得穩」、「齊心努力」。這是何等寶貴! 「同有一個心志」表示腓立比的全教會都參與福音事工。今天我們最高的目標就是教會把福音傳給全世界。 華人佔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我相信我們是神所要使用的一個民族。如果我們「齊心努力」傳福音,其影響將是何等的大! 四、好領袖對福音工作非常重要 保羅説:「你們要一同效法我。」(腓三17)這一句話很不容易講。他説:「你們在我身上所學習的、所領受的、所聽見的、所看見的,這些為你們都要去行。」(腓四9) 這是一位真正領袖所説的話。他沒有慚愧、毫不虛偽的把自己擺在眾人面前,要眾人效法他。 翟輔民牧師給我們的榜樣是:他原可承繼父親的豐富家業,卻奉獻自己到中國來傳福音。他也是第一位到越南去的宣教士。在他五十多歲時,主又呼召他到印尼去傳福音。他帶領了約十五萬人歸信基督。他也是一位可效法的傳道人,是宣道會西差會的光榮。
原載於《宣訊》70期,2005年10月,頁2。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在腓立比書一章1節,保羅宣稱他是「基督耶穌的僕人」。他站在僕人的立場來事奉與傳福音,並提醒我們:
一、神在過去的恩典是現在的鼓勵
「我每逢想念你們,就感謝我的神。」(腓一3)這表示在過去的日子裡面,神在腓立比的教會中動了善工,施了恩典,也顯明了祂的作為。
二、神永遠對信心有回應
「從頭一天直到如今,你們是同心合意的興旺福音。」(腓一5)「頭一天」就是保羅在腓立比工作開始的那一天。當時保羅與西拉接受了神給他們的馬其頓呼聲,就越過海峽到了歐洲的腓立比城,開始傳福音。想不到工作一開始就面對逼迫:他倆被棍打,囚在內監裡面,手銬腳鐐加在他們身上。這是何等大的打擊!
但是感謝主,他倆在半夜「禱告,唱詩讚美神」。就在這時,「地大震動」,「鎖鍊也都鬆開了」(徒十六22-26)。神永遠對信心有回應。
在新約中五次提到地震:
1.在主耶穌釘十字架的時候,地大震動(太二十七51)。
2.在主耶穌復活的時候,地大震動(太二十八2)。
3.門徒被聖靈充滿的時候,地大震動(徒四31)。
4.保羅與西拉在歐洲的腓立比傳福音坐監時,地大震動。
5.在主再來的預兆中有地震的現象(太二十四7)。
上述五次的地震都是神能力的彰顯,説明祂的計劃必不落空。
三、福音工作是全教會的共同目標
「只要你們行事為人與基督的福音相稱,叫我或來見你們,或不在你們那裡,可以聽見你們的景況,知道你們同有一個心志,站立得穩,為所信的福音齊心努力。」(腓一27)
保羅在這裡提到「同有一個心志」、「站立得穩」、「齊心努力」。這是何等寶貴!
「同有一個心志」表示腓立比的全教會都參與福音事工。今天我們最高的目標就是教會把福音傳給全世界。
華人佔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我相信我們是神所要使用的一個民族。如果我們「齊心努力」傳福音,其影響將是何等的大!
四、好領袖對福音工作非常重要
保羅説:「你們要一同效法我。」(腓三17)這一句話很不容易講。他説:「你們在我身上所學習的、所領受的、所聽見的、所看見的,這些為你們都要去行。」(腓四9)
這是一位真正領袖所説的話。他沒有慚愧、毫不虛偽的把自己擺在眾人面前,要眾人效法他。
翟輔民牧師給我們的榜樣是:他原可承繼父親的豐富家業,卻奉獻自己到中國來傳福音。他也是第一位到越南去的宣教士。在他五十多歲時,主又呼召他到印尼去傳福音。他帶領了約十五萬人歸信基督。他也是一位可效法的傳道人,是宣道會西差會的光榮。
在個人及肢體生活上的長進──從歌羅西書中看屬靈的長進(四)
原載於《宣訊》67期,2005年7月,頁2。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原載於《宣訊》67期,2005年7月,頁2。[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彼此聯絡,一起長進 「持定元首。全身既然靠著祂,筋節得以相助聯絡,就因神大得長進。」(西二19) 教會是基督的身體,這身體上有許多肢體,互相連絡結合在一起。連絡得好的時候,身體就得以長進。因此教會的弟兄姊妹須有彼此的交通、團契、互相關懷。這是非常重要的。我發現有的教會傳道人講道很好,但教會不一定興旺,因為會眾聽慣了,沒有什麼感動。但是如果教會裡面有肢體之間的美好交通,一起祈禱、交通、見證、互相關懷、勉勵,教會就興旺,弟兄得到造就。這不是說講道不重要,但是在講道之外若沒有肢體交通,就有很大的缺欠。我事奉主已經五十多年,觀察了很多教會,獲得一個結論:單單講道仍然不足。那些真正蒙恩靈性長進的教會,都是多有肢體交通。 有一次,我到香港長洲去,在一個夏令營地舉行的夏令會中講道,那裡蚊子很多。散會之後回到宿舍睡覺時,看見桌子上有蚊香,卻沒有架子。我想出一個辦法:將一盤蚊香放在下面充作架子,就把蚊香點燃起來。睡了不久,我被蚊香煙味弄醒,發現上下兩盤蚊香一起燃燒。我想到基督徒也是如此:弟兄姊妹在一起,一人熱心也會影響別人一同熱心起來。反過來說,一個人冷淡也會影響別人一同冷淡。我聽過有人說:「我是否熱心是我個人的事,與別人無關。」事實並非如此,一個人冷淡,他會發出冷氣,那些與他在一起的人就會冷淡下來。反之,一個熱心的基督徒會發出熱氣,使那些與他在一起的人也會熱心起來。一個愛主的人會影響別人也愛主。讓我們靠著主做恩典的出口,這是何等寶貴的一件事。 除舊換新,學像基督 「不要彼此說謊;因你們已經脱去舊人和舊人的行為,穿上了新人。這新人在知識上漸漸更新,正如造他主的形象。」(西三9-10) 這一種「更新」甚為重要,使我們愈來愈像主。這與羅馬書八章29節有同樣的意義,那裡說:「祂預先所知道的人,就預先定下效法祂兒子的模樣……。」這是神預定的旨意。 上述兩處經文告訴我們「漸漸更新」的方法:第一,「脱去舊人」;第二,「穿上新人」。 我記得,當我約十二歲時,在山東省青島市聽宋尚節博士講道。那天晚上他走上講台,好像一個大胖子,因為他穿了許多件的衣服。每一件衣服上寫了一種罪的名稱。當他講到對付一種罪時,就脱去一件衣服。這樣一件一件的脱去。脱完以後,跟著穿上一件一件的新衣服,上面寫著新人的各種屬靈的美德。這一種講道方式在我記憶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除舊換新是神在我們身上的旨意,也是我們追求的目標。但願我們認定這一個目標,像保羅所說:「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奬賞。」(腓三13-14) 我記得中日戰爭期間,我在中國大後方陝西省城固縣「國立西北聯合大學」的外文系讀書時,曾一度靈性退步。當時一對西教士獲邀請在該系授課,他們的名字是孔保羅牧師夫婦(Rev. & Mrs. Paul Contento)。有一段時間我的靈性有些後退,孔師母為我擔心。有一天,當她見到我時,伸出一根手指,對我說:「保羅說,我只有一件事。」講完就走開了。我明白她的意思:保羅只有一件事,而我卻有許多分心的事。這一種關心使我醒覺。我一直記念他們。後來孔師母推薦我到英國愛丁堡大學攻讀神學,畢業後回到香港事奉,實在是主的大恩典。
原載於《宣訊》67期,2005年7月,頁2。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彼此聯絡,一起長進
「持定元首。全身既然靠著祂,筋節得以相助聯絡,就因神大得長進。」(西二19)
教會是基督的身體,這身體上有許多肢體,互相連絡結合在一起。連絡得好的時候,身體就得以長進。因此教會的弟兄姊妹須有彼此的交通、團契、互相關懷。這是非常重要的。我發現有的教會傳道人講道很好,但教會不一定興旺,因為會眾聽慣了,沒有什麼感動。但是如果教會裡面有肢體之間的美好交通,一起祈禱、交通、見證、互相關懷、勉勵,教會就興旺,弟兄得到造就。這不是說講道不重要,但是在講道之外若沒有肢體交通,就有很大的缺欠。我事奉主已經五十多年,觀察了很多教會,獲得一個結論:單單講道仍然不足。那些真正蒙恩靈性長進的教會,都是多有肢體交通。
有一次,我到香港長洲去,在一個夏令營地舉行的夏令會中講道,那裡蚊子很多。散會之後回到宿舍睡覺時,看見桌子上有蚊香,卻沒有架子。我想出一個辦法:將一盤蚊香放在下面充作架子,就把蚊香點燃起來。睡了不久,我被蚊香煙味弄醒,發現上下兩盤蚊香一起燃燒。我想到基督徒也是如此:弟兄姊妹在一起,一人熱心也會影響別人一同熱心起來。反過來說,一個人冷淡也會影響別人一同冷淡。我聽過有人說:「我是否熱心是我個人的事,與別人無關。」事實並非如此,一個人冷淡,他會發出冷氣,那些與他在一起的人就會冷淡下來。反之,一個熱心的基督徒會發出熱氣,使那些與他在一起的人也會熱心起來。一個愛主的人會影響別人也愛主。讓我們靠著主做恩典的出口,這是何等寶貴的一件事。
除舊換新,學像基督
「不要彼此說謊;因你們已經脱去舊人和舊人的行為,穿上了新人。這新人在知識上漸漸更新,正如造他主的形象。」(西三9-10)
這一種「更新」甚為重要,使我們愈來愈像主。這與羅馬書八章29節有同樣的意義,那裡說:「祂預先所知道的人,就預先定下效法祂兒子的模樣……。」這是神預定的旨意。
上述兩處經文告訴我們「漸漸更新」的方法:第一,「脱去舊人」;第二,「穿上新人」。
我記得,當我約十二歲時,在山東省青島市聽宋尚節博士講道。那天晚上他走上講台,好像一個大胖子,因為他穿了許多件的衣服。每一件衣服上寫了一種罪的名稱。當他講到對付一種罪時,就脱去一件衣服。這樣一件一件的脱去。脱完以後,跟著穿上一件一件的新衣服,上面寫著新人的各種屬靈的美德。這一種講道方式在我記憶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除舊換新是神在我們身上的旨意,也是我們追求的目標。但願我們認定這一個目標,像保羅所說:「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奬賞。」(腓三13-14)
我記得中日戰爭期間,我在中國大後方陝西省城固縣「國立西北聯合大學」的外文系讀書時,曾一度靈性退步。當時一對西教士獲邀請在該系授課,他們的名字是孔保羅牧師夫婦(Rev. & Mrs. Paul Contento)。有一段時間我的靈性有些後退,孔師母為我擔心。有一天,當她見到我時,伸出一根手指,對我說:「保羅說,我只有一件事。」講完就走開了。我明白她的意思:保羅只有一件事,而我卻有許多分心的事。這一種關心使我醒覺。我一直記念他們。後來孔師母推薦我到英國愛丁堡大學攻讀神學,畢業後回到香港事奉,實在是主的大恩典。
重聚營營歌《建道家、建道情》
原載於《建道通訊》104期,1996年6月,頁16。
原載於《建道通訊》104期,1996年6月,頁16。 詞:滕近輝 曲:林子揚 海浪拍岸岩,聲聲入夢,再挑建道情。 四載海闊天空,窗前獻身壯志話心聲。 建道一家,靈裡友情,歌頌祈禱,祈禱歌頌。 憂喜甘苦與共,盡向施恩寶座前陳情。 如今各奔西東,祭壇聖火仍然熊熊? 如今各奔西東,祭壇聖火仍然熊熊? 互禱互勉奮進終全程!奮進終全程!奮進終全程!
原載於《建道通訊》104期,1996年6月,頁16。
詞:滕近輝
曲:林子揚
海浪拍岸岩,聲聲入夢,再挑建道情。
四載海闊天空,窗前獻身壯志話心聲。
建道一家,靈裡友情,歌頌祈禱,祈禱歌頌。
憂喜甘苦與共,盡向施恩寶座前陳情。
如今各奔西東,祭壇聖火仍然熊熊?
如今各奔西東,祭壇聖火仍然熊熊?
互禱互勉奮進終全程!奮進終全程!奮進終全程!
悼念滕近輝師母
原載於《建道通訊》91期,1993年3月,頁5。
原載於《建道通訊》91期,1993年3月,頁5。 滕師母、傅忠愛校友已於一月二十八日在美國紐約奈亞寓所安息主懷,終年六十四歲,安息禮拜亦已於一月三十日在美國舉行。滕師母為建道遷港後首屆畢業生之一(一九五一年),與本院永遠榮譽院長滕近輝牧師結婚四十年,培育六名兒子並一生忠心襄助滕牧師的事奉,令滕牧師的事奉無後顧之憂,實為賢妻良母。滕師母生性樂觀虔誠愛主,熱心主工,為後進之典範。滕師母自九二年春發現患上癌症後,幾經診治無效終於脫離病魔纏繞,安息主懷,深信作工的果效隨著她。我們深切懷念她。請眾建道之友及校友確切紀念主忠心僕人滕牧師及其家人,更求主繼續大大使用滕牧師未來的事奉,造益普世及華人教會。
原載於《建道通訊》91期,1993年3月,頁5。
滕師母、傅忠愛校友已於一月二十八日在美國紐約奈亞寓所安息主懷,終年六十四歲,安息禮拜亦已於一月三十日在美國舉行。滕師母為建道遷港後首屆畢業生之一(一九五一年),與本院永遠榮譽院長滕近輝牧師結婚四十年,培育六名兒子並一生忠心襄助滕牧師的事奉,令滕牧師的事奉無後顧之憂,實為賢妻良母。滕師母生性樂觀虔誠愛主,熱心主工,為後進之典範。滕師母自九二年春發現患上癌症後,幾經診治無效終於脫離病魔纏繞,安息主懷,深信作工的果效隨著她。我們深切懷念她。請眾建道之友及校友確切紀念主忠心僕人滕牧師及其家人,更求主繼續大大使用滕牧師未來的事奉,造益普世及華人教會。
懷念滕近輝師母(一封無法投遞的信)
原載於《建道通訊》91期,1993年3月,頁5。
原載於《建道通訊》91期,1993年3月,頁5。 滕近輝師母,傅忠愛女士(1951班校友),在世六十四載,便先被神接回天家。按人來說,她仍未踏上高齡,便先離開我們,實在感到非常惋惜。但深知她已息了世上被疾病纏累的痛苦,先回到神的家中,有一天必會再相見,叫我們稍得安慰。下面藉一封無法投遞的信箋,來表達我們對她一生的敬意與懷念。 滕師母︰我們懷念您 自您從建道畢業後,四十多年來,盡心竭力以歌聲傳揚真理信息,以愛維繫姊妹們的信心,以神賦您的恩賜,全力投入教會各項聖工,您「火熱」事主不間斷的表現,叫我們從心底裏對您發出敬佩之情。 滕師母:我們懷念您 由您年青到您步入人生的終點,您那清淡年華的形象,您那簡樸的家居生活模式,您對物質的一無所求,一無所羡,願意為主而活,為主「喫苦」的態度,叫我們想起便肅然起敬。 滕師母:我們懷念您 從北角堂到灣仔堂、到跑馬地堂、黃竹坑堂、華基堂;由香港到九龍、到新界、到印尼、到紐約,您與滕牧師同心並肩建立教會;您那願為主去宣教植堂的「開荒」精神,充份表現出巾幗不讓鬚眉的氣質。 滕師母:我們懷念您 願您一生持守著建道「火熱、喫苦、開荒」精神的美好榜樣,能成為建道家每一位成員的典範! 然 九三年二月十三日
原載於《建道通訊》91期,1993年3月,頁5。
滕近輝師母,傅忠愛女士(1951班校友),在世六十四載,便先被神接回天家。按人來說,她仍未踏上高齡,便先離開我們,實在感到非常惋惜。但深知她已息了世上被疾病纏累的痛苦,先回到神的家中,有一天必會再相見,叫我們稍得安慰。下面藉一封無法投遞的信箋,來表達我們對她一生的敬意與懷念。
滕師母︰我們懷念您
自您從建道畢業後,四十多年來,盡心竭力以歌聲傳揚真理信息,以愛維繫姊妹們的信心,以神賦您的恩賜,全力投入教會各項聖工,您「火熱」事主不間斷的表現,叫我們從心底裏對您發出敬佩之情。
滕師母:我們懷念您
由您年青到您步入人生的終點,您那清淡年華的形象,您那簡樸的家居生活模式,您對物質的一無所求,一無所羡,願意為主而活,為主「喫苦」的態度,叫我們想起便肅然起敬。
滕師母:我們懷念您
從北角堂到灣仔堂、到跑馬地堂、黃竹坑堂、華基堂;由香港到九龍、到新界、到印尼、到紐約,您與滕牧師同心並肩建立教會;您那願為主去宣教植堂的「開荒」精神,充份表現出巾幗不讓鬚眉的氣質。
滕師母:我們懷念您
願您一生持守著建道「火熱、喫苦、開荒」精神的美好榜樣,能成為建道家每一位成員的典範!
然
九三年二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