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人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三年五月十五日「牧者心聲」。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三年五月十五日「牧者心聲」。 我們的主正在尋人: (一)主正在尋找「失喪的人」 主耶穌說:「人子來,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路十九10)。迷失永生道路的朋友們,慈愛的主今天正在尋找你。請你歸向祂吧! (二)主正在尋找「站在破口」的人 耶和華說:「我在他們中間尋找人,在我面前……站在破口防堵……」(結廿二30);「摩西站在破口……」(詩一〇六23)。主正在尋找祈禱的基督徒。弟兄姊妹阿,投入祈禱的行列吧! (三)主正在尋找「向祂心存誠實的人」 「耶和華的眼目遍察全地,要顯大能幇助向祂心存誠實的人」(代下十六9)。主正在尋找那些一心一意向著祂的人,尋到以後,就顯出大能藉著他們完成祂的計劃。 (四)主正尋找「合祂心意的人」 「耶和華已尋著一個合祂心意的人」(撒上十三14)。這一個人就是大衞。大衞的特點是愛神,這正是神所寶貴的特點。冷淡退後的弟兄姊妹們,興起愛主吧!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三年五月十五日「牧者心聲」。
我們的主正在尋人:
(一)主正在尋找「失喪的人」
主耶穌說:「人子來,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路十九10)。迷失永生道路的朋友們,慈愛的主今天正在尋找你。請你歸向祂吧!
(二)主正在尋找「站在破口」的人
耶和華說:「我在他們中間尋找人,在我面前……站在破口防堵……」(結廿二30);「摩西站在破口……」(詩一〇六23)。主正在尋找祈禱的基督徒。弟兄姊妹阿,投入祈禱的行列吧!
(三)主正在尋找「向祂心存誠實的人」
「耶和華的眼目遍察全地,要顯大能幇助向祂心存誠實的人」(代下十六9)。主正在尋找那些一心一意向著祂的人,尋到以後,就顯出大能藉著他們完成祂的計劃。
(四)主正尋找「合祂心意的人」
「耶和華已尋著一個合祂心意的人」(撒上十三14)。這一個人就是大衞。大衞的特點是愛神,這正是神所寶貴的特點。冷淡退後的弟兄姊妹們,興起愛主吧!
母親節談 連體•連心•連命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三年五月八日「牧者心聲」。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三年五月八日「牧者心聲」。 一條臍帶把母親和孩子連在一起。誕生時,醫生的一把剪刀,剪斷了母子九個月的連體,卻開始了一生一世的連心。母親的心在哪裏?永遠和孩子連在一起。當母親緊緊抱著嬰兒時,新的連體又出現了。在它裏面,連體和連心揉和在一起。 一個被摟在母親懷中的孩子,叮住母親的眼睛,忽然大叫:「媽媽,我在你的眼珠裏面!」是的,孩子充滿在母親心中,又從母親的瞳仁中反映出來。 母親的懷抱就是孩子的天堂;母親的催眠曲就是天韻;母親的吻就是天露所凝成的滴滴珍珠。 母親的生命意義也和孩子連在一起:連命。不少人用「命根兒」來形容孩子的寶貴。當孩子的生命夭折時,多少母親的生命迅速枯萎?母親的淚和孩子的淚一同流下。誰能剖分母子歡樂的混凝體?誰能計算母親一聲嘆息裏面的摯情分量?誰比一個失敗者的母親更悲傷?誰比一個成功者的母親更快樂? 我讀到「慈母手中綫,遊子身上衣」的詩句時,我眼前出現兒時情景:母親用面漿把布片一層一層的黏在一起。晒乾以後,剪成鞋底的樣式,跟著用鞋錐在上面鑽出密麻麻的孔洞,再用粗針引著蔴綫,一針一針的綴上去,最後把鞋底和鞋面連起來,製成一雙布鞋,穿在我的腳上。 記不清的愛,數不清的愛,報不完的愛……。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三年五月八日「牧者心聲」。
一條臍帶把母親和孩子連在一起。誕生時,醫生的一把剪刀,剪斷了母子九個月的連體,卻開始了一生一世的連心。母親的心在哪裏?永遠和孩子連在一起。當母親緊緊抱著嬰兒時,新的連體又出現了。在它裏面,連體和連心揉和在一起。
一個被摟在母親懷中的孩子,叮住母親的眼睛,忽然大叫:「媽媽,我在你的眼珠裏面!」是的,孩子充滿在母親心中,又從母親的瞳仁中反映出來。
母親的懷抱就是孩子的天堂;母親的催眠曲就是天韻;母親的吻就是天露所凝成的滴滴珍珠。
母親的生命意義也和孩子連在一起:連命。不少人用「命根兒」來形容孩子的寶貴。當孩子的生命夭折時,多少母親的生命迅速枯萎?母親的淚和孩子的淚一同流下。誰能剖分母子歡樂的混凝體?誰能計算母親一聲嘆息裏面的摯情分量?誰比一個失敗者的母親更悲傷?誰比一個成功者的母親更快樂?
我讀到「慈母手中綫,遊子身上衣」的詩句時,我眼前出現兒時情景:母親用面漿把布片一層一層的黏在一起。晒乾以後,剪成鞋底的樣式,跟著用鞋錐在上面鑽出密麻麻的孔洞,再用粗針引著蔴綫,一針一針的綴上去,最後把鞋底和鞋面連起來,製成一雙布鞋,穿在我的腳上。
記不清的愛,數不清的愛,報不完的愛……。
幾件令人興奮的事情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三年五月一日「牧者心聲」。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三年五月一日「牧者心聲」。 最近本港教會中有幾件令人興奮的事,略題如下: 一、面前一九九七的轉變,本會建道神學院發動了八百萬元的擴建計劃。學生數目已增至一百四十人。 二、中國神學研究院在四月間,已有十八人申請入學,是創校以來,同時期報名人數的最高記錄(距開學日期還有四個月)。本學期學生共八十五人,破記錄。由此可見,時局的可能轉變,並未影響青年的奉獻心志。 三、本會今年已獲得政府批准,在四個新邨中主辦幼兒院及教會。分由希伯崙堂、官塘堂、美孚堂、宣恩堂主辦。 四、突破社主辦少年福音事工研討會,有八百人參加。 五、學生福音團契主辦宣教事工研討會,約有七百人參加,顯示本港青年對差傳有興趣,願意學習。 六、本港十間神學院首次大合作,於今夏聯合舉辦各教會長執研討會。將假中文大學舉行。 七、本會宣道出版社主辦「青年聖歌之夜」,連續兩晚,三千人赴會。許多人買不到票,因此建議未來分在數個地區舉行。 八、本會區聯會正在計劃推動各堂進行「五年計劃」,訂定發展目標,信心情緒高漲。 願主在本港顯出更大的作為!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三年五月一日「牧者心聲」。
最近本港教會中有幾件令人興奮的事,略題如下:
一、面前一九九七的轉變,本會建道神學院發動了八百萬元的擴建計劃。學生數目已增至一百四十人。
二、中國神學研究院在四月間,已有十八人申請入學,是創校以來,同時期報名人數的最高記錄(距開學日期還有四個月)。本學期學生共八十五人,破記錄。由此可見,時局的可能轉變,並未影響青年的奉獻心志。
三、本會今年已獲得政府批准,在四個新邨中主辦幼兒院及教會。分由希伯崙堂、官塘堂、美孚堂、宣恩堂主辦。
四、突破社主辦少年福音事工研討會,有八百人參加。
五、學生福音團契主辦宣教事工研討會,約有七百人參加,顯示本港青年對差傳有興趣,願意學習。
六、本港十間神學院首次大合作,於今夏聯合舉辦各教會長執研討會。將假中文大學舉行。
七、本會宣道出版社主辦「青年聖歌之夜」,連續兩晚,三千人赴會。許多人買不到票,因此建議未來分在數個地區舉行。
八、本會區聯會正在計劃推動各堂進行「五年計劃」,訂定發展目標,信心情緒高漲。
願主在本港顯出更大的作為!
利瑪一行的感受(二)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三年四月十七日「牧者心聲」。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三年四月十七日「牧者心聲」。 在利瑪舉行的大會中,宣道會各國代表報告教會增長的計劃與實況。 其中最寶貴的有左列各項: (一)菲律賓——菲律賓宣道會成立於一九四七年,當時只有教會十三間。廿七年後(一九七四)增至四百間。由一九七五年開始,推行五年計劃:以再增加四百間教會和四萬會友為目標。結果,在一九七九年底,實增416間,新會友31,904人。跟著推行四年計劃:希望在八三年底以前,使會友總數增到十萬。截至八二年底為止,教會總數已達1,051間,會友總數71,545人。照此進度推算,八二年底當可達成目標。 (二)非洲扎依爾(Zair)——扎依爾的京都金沙薩(Kinshasa)在一九六五年有了第一間宣道會。至八二年底,增至五十四間,而他們努力的目標,是到八四年底的時候,有八十四間教會。 (三)印尼——目前印尼全國有一千五百多間宣道會,會友及赴會者約卅萬人。但是這些教會的絕大多數是在鄉村地區(加里曼丹及依利安),而最重要的爪哇島上甚少宣道會,這是因為宣道會以開荒為目標的緣故。但印尼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住在爪哇。一九七八年宣道會定下十年計劃,希望在一九九〇年前建立五百間教會在爪哇島上。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三年四月十七日「牧者心聲」。
在利瑪舉行的大會中,宣道會各國代表報告教會增長的計劃與實況。
其中最寶貴的有左列各項:
(一)菲律賓——菲律賓宣道會成立於一九四七年,當時只有教會十三間。廿七年後(一九七四)增至四百間。由一九七五年開始,推行五年計劃:以再增加四百間教會和四萬會友為目標。結果,在一九七九年底,實增416間,新會友31,904人。跟著推行四年計劃:希望在八三年底以前,使會友總數增到十萬。截至八二年底為止,教會總數已達1,051間,會友總數71,545人。照此進度推算,八二年底當可達成目標。
(二)非洲扎依爾(Zair)——扎依爾的京都金沙薩(Kinshasa)在一九六五年有了第一間宣道會。至八二年底,增至五十四間,而他們努力的目標,是到八四年底的時候,有八十四間教會。
(三)印尼——目前印尼全國有一千五百多間宣道會,會友及赴會者約卅萬人。但是這些教會的絕大多數是在鄉村地區(加里曼丹及依利安),而最重要的爪哇島上甚少宣道會,這是因為宣道會以開荒為目標的緣故。但印尼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住在爪哇。一九七八年宣道會定下十年計劃,希望在一九九〇年前建立五百間教會在爪哇島上。
利瑪一行的感受(一)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三年四月十日「牧者心聲」。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三年四月十日「牧者心聲」。 第三屆「宣道會國際團契」大會Alliance World Fellowship於今年三月十二日至二十日在南美秘魯京城利瑪市舉行。本港代表七位同工出席。大會八日,感受甚深。 我第一次到利瑪去,在宣道會宣教士年會中講道,是十二年前的事了。那時,利瑪市只有一間宣道會,約有二百會友。但在過去的十二年中,神在利瑪行了大事:由一間教會變成十二間;由二百會友變成八千;並建成了三間美崙美煥的大禮拜堂,最大的一間可坐二千人,個個主日滿座;另外建立了寬敞的神學院和教育大樓。教會增長的速度,比本港宣道會至少快三倍! 這一切的發展,主要是由於那最早的一間宣道會,在一九七四年發動了一種佈道運動,名叫「面對上帝」,(Encounter with God)。每三個月舉行一連十五晚的佈道會,全體會友投入其中。跟隨決志信主的人參加三個星期的學道班,也投入佈道的行列中。這樣一連進行了九年。於是一間一間的教會成立起來。 我們在國際大會中,白天舉行研討會,晚上就參加三間堂同時分別舉行的佈道會,實地觀察聚會情況,一連八晚。許許多多的人決志信主,令人興奮不已。最後一日下午三時,在大運動場中舉行培靈會,出席者近一萬人,有數百人奉獻自己給主。這是令人難以忘記的一次聚會。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三年四月十日「牧者心聲」。
第三屆「宣道會國際團契」大會Alliance World Fellowship於今年三月十二日至二十日在南美秘魯京城利瑪市舉行。本港代表七位同工出席。大會八日,感受甚深。
我第一次到利瑪去,在宣道會宣教士年會中講道,是十二年前的事了。那時,利瑪市只有一間宣道會,約有二百會友。但在過去的十二年中,神在利瑪行了大事:由一間教會變成十二間;由二百會友變成八千;並建成了三間美崙美煥的大禮拜堂,最大的一間可坐二千人,個個主日滿座;另外建立了寬敞的神學院和教育大樓。教會增長的速度,比本港宣道會至少快三倍!
這一切的發展,主要是由於那最早的一間宣道會,在一九七四年發動了一種佈道運動,名叫「面對上帝」,(Encounter with God)。每三個月舉行一連十五晚的佈道會,全體會友投入其中。跟隨決志信主的人參加三個星期的學道班,也投入佈道的行列中。這樣一連進行了九年。於是一間一間的教會成立起來。
我們在國際大會中,白天舉行研討會,晚上就參加三間堂同時分別舉行的佈道會,實地觀察聚會情況,一連八晚。許許多多的人決志信主,令人興奮不已。最後一日下午三時,在大運動場中舉行培靈會,出席者近一萬人,有數百人奉獻自己給主。這是令人難以忘記的一次聚會。
福音廣播日主談 首項福音事工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三年二月二十日「牧者心聲」。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三年二月二十日「牧者心聲」。 福音廣播實在稱得起是「首項福音事工」,因為它是我們向中國大陸十億同胞傳福音的最佳方式,不受時空及人為的一切限制。 許許多多回過中國大陸的弟兄姊妹,包括我所熟悉的人在內,都接觸過那邊經常收聲福音廣播的人。因聽福音廣播而信主的人相當多。那些已經信主的人,也從福音廣播獲得信仰的指導,和靈性的栽培。因此,福音廣播的重要性和功效,是毋庸置疑的。每一個真正關心向中國大陸傳福音的基督徒,都應該盡力支持福音廣播工作。 近年來,宣道會積極推進福音廣播工作,已經購買並裝設了錄音室,並且有二十位全職與兼任同工在那裏努力工作,錄製了不少福音及栽培性的節目,透過環球及遠東兩個電台,經常向中國大陸及東南亞廣播。並且積極向聽眾作通信栽培的跟進工作。 本堂已參與對本會福音廣播工作的支持,但面對日漸擴大的工作,經費的需要越來越多,希望本堂弟兄姊妹們當中那些尚未為這「首項」事工有新奉獻的人,開始當常支持的行動。奉獻時請寫「為宣道廣播中心」。讓我們抓住目前的黃金機會,向大陸同胞還福音的債。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三年二月二十日「牧者心聲」。
福音廣播實在稱得起是「首項福音事工」,因為它是我們向中國大陸十億同胞傳福音的最佳方式,不受時空及人為的一切限制。
許許多多回過中國大陸的弟兄姊妹,包括我所熟悉的人在內,都接觸過那邊經常收聲福音廣播的人。因聽福音廣播而信主的人相當多。那些已經信主的人,也從福音廣播獲得信仰的指導,和靈性的栽培。因此,福音廣播的重要性和功效,是毋庸置疑的。每一個真正關心向中國大陸傳福音的基督徒,都應該盡力支持福音廣播工作。
近年來,宣道會積極推進福音廣播工作,已經購買並裝設了錄音室,並且有二十位全職與兼任同工在那裏努力工作,錄製了不少福音及栽培性的節目,透過環球及遠東兩個電台,經常向中國大陸及東南亞廣播。並且積極向聽眾作通信栽培的跟進工作。
本堂已參與對本會福音廣播工作的支持,但面對日漸擴大的工作,經費的需要越來越多,希望本堂弟兄姊妹們當中那些尚未為這「首項」事工有新奉獻的人,開始當常支持的行動。奉獻時請寫「為宣道廣播中心」。讓我們抓住目前的黃金機會,向大陸同胞還福音的債。
春節談福 世福與天福之分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三年二月十三日「牧者心聲」。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三年二月十三日「牧者心聲」。 在新春的時候,人們彼此道賀:「新春納福」。到底世福與天福之間有什麼分別? 基督徒所求的天福是什麼? (一)世福 一般人心目中的福氣是:多財多寶多子孫。或以三字來代表:福、祿、壽。因此,最受人供奉的神是財神。一般的宗教信仰,就是祈求眾神賜下福祿壽的舉動。 (二)天福 「福自天申」,是很正確的一句話。真正的福氣是與天道綜合在一起的。無道即無福,道外之福非真福。聖經把真福的特性向我們清楚的說明: 一、天福無慮無惡——「耶和華所賜的福,使人富足並不加上憂慮」(箴十22 )。心為物役,就產生思慮煩擾,也帶來罪惡與痛苦。作金錢奴僕的人沒有福氣。 二、天福以德為基——這正是主耶穌所講「登山寶訓」中「八福」的真義:謙、懺、柔、義、恤、清、睦。 三、天福達於永恆——「祢使他有洪福,直到永遠」詩二十一6)。世俗轉眼消逝,天福存至永恆。 四、天福産生心靈的滿足(提前六6,太五6)。 五、天福有分享性——每一個蒙受天福的人,都願作「賜福的器皿」。「我要賜福給你,你也要叫別人得福」(創十二2)。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三年二月十三日「牧者心聲」。
在新春的時候,人們彼此道賀:「新春納福」。到底世福與天福之間有什麼分別? 基督徒所求的天福是什麼?
(一)世福
一般人心目中的福氣是:多財多寶多子孫。或以三字來代表:福、祿、壽。因此,最受人供奉的神是財神。一般的宗教信仰,就是祈求眾神賜下福祿壽的舉動。
(二)天福
「福自天申」,是很正確的一句話。真正的福氣是與天道綜合在一起的。無道即無福,道外之福非真福。聖經把真福的特性向我們清楚的說明:
一、天福無慮無惡——「耶和華所賜的福,使人富足並不加上憂慮」(箴十22 )。心為物役,就產生思慮煩擾,也帶來罪惡與痛苦。作金錢奴僕的人沒有福氣。
二、天福以德為基——這正是主耶穌所講「登山寶訓」中「八福」的真義:謙、懺、柔、義、恤、清、睦。
三、天福達於永恆——「祢使他有洪福,直到永遠」詩二十一6)。世俗轉眼消逝,天福存至永恆。
四、天福産生心靈的滿足(提前六6,太五6)。
五、天福有分享性——每一個蒙受天福的人,都願作「賜福的器皿」。「我要賜福給你,你也要叫別人得福」(創十二2)。
基督徒人生的六個總則
原載於《抉擇月刊》,1976年4月,頁16。
原載於《抉擇月刊》,1976年4月,頁16。 聖經中用『總歸』,『總意』,『總綱』等字句,來形容基督徒人生的基本原則。每一個基督徒都應該對這些原則有清楚的認識。 (一) 主耶穌說:『這兩條誠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 』(太 22:40)。 『這兩條誠命』是指著『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上蒂』和『愛人如己』說的。簡言之:愛上帝和愛人。 雅各把愛叫做『至尊的律法』(雅2:8);保羅說:『愛就完全了律法』,『一切誡命都包在愛人如己這一句話之內了』(羅13:9-10)。保羅又說:『愛是聯絡全德的 』(西3:14)。 基督徒的言、行、思想、態度、都應該符合愛的基本原則。 當一位牧師主持婚禮的時候,他只需向新郎和新娘發一個基本的問題:『你愛她(他)麼?』如果二人彼此相愛,甚麼問題都巳經解決了。基督徒的人生也是如此──只要我們真正愛天父,甚麼問題都沒有了。 (二) 保羅說:『無論是生是死,總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顯大』(腓1:20)。 這是保羅人生的總則──『總』叫基督在他身上顯大。顯大二字包含有兩個意思:彰顯與得榮耀。 彰顯基督是保羅的人生目標,為了達成這一個目標,他把生死置於度外──『或生或死!』他說:『我活著就是基督。』『像基督』是每一個基督徒追求的目標。 但願我們都能和保羅一同說:『無論作甚麼都要為榮耀上帝而行』(林前10:31)。『光宗耀祖』是每一個中國人的理想;照樣,榮耀上帝是每一個基督徒的理想。『不肖之子』是中國人心目中的大罪,照樣,不省(像)基督也是基督徒最大的羞恥。 (三) 『我們若活著,是為主而活;若死了,是為主而死。所以我們或活或死,總是主的人』(羅14:7—8)。 每一個基督徒『總』是主的人──為主而活。 我們應該為主而活的理由很簡單:『祂替衆人死,是叫那些活著的人不再為自己活,乃為替他們死而復活的主活』(林後 5:14)。 五十餘年前,中國大陸的某一地區會發生一件動人的事。該區發生流行病,死了許多人。有一位中醫身懷驗方到處醫病救人,以最低的價錢出售藥包,活人無算。後來,他因為時常接觸病人,也染上疫症,臨死之前,他對一個會被他救活的人說:『我死了以後,希望你繼續我的遺志,到各處去救人,我把驗方和工作都交給你。』那人在感恩之餘到處奔走救人──他為了他的救命恩人活著。 基督徒以感恩之心,為主而活。 (四) 『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林前9:22)。 每一個基督徒『總』要傳福音救人。『無論得時不得時」,總要為主作見証。 保羅為了傳福音,付上許多代價: ①不結婚(9:5)──保羅為了將全部時間放在傳福音的工作上,竟受家庭的累贅,所以他決定不結婚。他甘願放棄結婚的權利,犧牲家庭的樂趣,一生孑然一身的事奉主傳福音。 ②放棄以『福音養生』的權利(9:6)──保羅為了避免造成福音事工上的阻礙,就甘願親手勞苦製造帳棚,維持自己的生活,因而加重了他的工作負擔。他不是反對靠福音養生(9:7-14),但是他不願意那些聽福音的人誤會他是跑江湖賺錢的福音佬,所以他不肯從他們領受生活費,寧願自己勞苦上加勞苦。 ③犧牲自由甘作僕人(9:19)──保羅原本是自由身,享受羅馬公民的一切特權,無拘無束,無牽無累,但是他了要救人就甘願作衆人的僕人,俯就一切,『與人同得福音的好處』(9:23)。 ④忍受逼迫(林後11:23-29)──這一段經文記載保羅所忍受的患難,若其中任何一樣落在你我身上,都是我們受不了的。 保羅的榜樣激勵我們『總』要救些人,願意為福音付代價。 (五) 『總意就是敬畏上帝』(傳12:13)。 所羅門王寫完了傳道書以後,在結論中這樣說:『總意就是敬畏上帝。』這結論與箴言的結論是一樣的(箴31:30)。箴言被稱為智慧之書,而這智慧之書的首句與末句都是講到敬畏上帝(1:7與31:30──第一章頭六節是序言,第七節才是正文首句)。箴言裡面十八次題到『敬畏耶和華』,可見所羅門是如何重視這一件事。 […]
原載於《抉擇月刊》,1976年4月,頁16。
聖經中用『總歸』,『總意』,『總綱』等字句,來形容基督徒人生的基本原則。每一個基督徒都應該對這些原則有清楚的認識。
(一)
主耶穌說:『這兩條誠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 』(太 22:40)。
『這兩條誠命』是指著『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上蒂』和『愛人如己』說的。簡言之:愛上帝和愛人。
雅各把愛叫做『至尊的律法』(雅2:8);保羅說:『愛就完全了律法』,『一切誡命都包在愛人如己這一句話之內了』(羅13:9-10)。保羅又說:『愛是聯絡全德的 』(西3:14)。
基督徒的言、行、思想、態度、都應該符合愛的基本原則。
當一位牧師主持婚禮的時候,他只需向新郎和新娘發一個基本的問題:『你愛她(他)麼?』如果二人彼此相愛,甚麼問題都巳經解決了。基督徒的人生也是如此──只要我們真正愛天父,甚麼問題都沒有了。
(二)
保羅說:『無論是生是死,總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顯大』(腓1:20)。
這是保羅人生的總則──『總』叫基督在他身上顯大。顯大二字包含有兩個意思:彰顯與得榮耀。
彰顯基督是保羅的人生目標,為了達成這一個目標,他把生死置於度外──『或生或死!』他說:『我活著就是基督。』『像基督』是每一個基督徒追求的目標。
但願我們都能和保羅一同說:『無論作甚麼都要為榮耀上帝而行』(林前10:31)。『光宗耀祖』是每一個中國人的理想;照樣,榮耀上帝是每一個基督徒的理想。『不肖之子』是中國人心目中的大罪,照樣,不省(像)基督也是基督徒最大的羞恥。
(三)
『我們若活著,是為主而活;若死了,是為主而死。所以我們或活或死,總是主的人』(羅14:7—8)。
每一個基督徒『總』是主的人──為主而活。
我們應該為主而活的理由很簡單:『祂替衆人死,是叫那些活著的人不再為自己活,乃為替他們死而復活的主活』(林後 5:14)。
五十餘年前,中國大陸的某一地區會發生一件動人的事。該區發生流行病,死了許多人。有一位中醫身懷驗方到處醫病救人,以最低的價錢出售藥包,活人無算。後來,他因為時常接觸病人,也染上疫症,臨死之前,他對一個會被他救活的人說:『我死了以後,希望你繼續我的遺志,到各處去救人,我把驗方和工作都交給你。』那人在感恩之餘到處奔走救人──他為了他的救命恩人活著。
基督徒以感恩之心,為主而活。
(四)
『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林前9:22)。
每一個基督徒『總』要傳福音救人。『無論得時不得時」,總要為主作見証。
保羅為了傳福音,付上許多代價:
①不結婚(9:5)──保羅為了將全部時間放在傳福音的工作上,竟受家庭的累贅,所以他決定不結婚。他甘願放棄結婚的權利,犧牲家庭的樂趣,一生孑然一身的事奉主傳福音。
②放棄以『福音養生』的權利(9:6)──保羅為了避免造成福音事工上的阻礙,就甘願親手勞苦製造帳棚,維持自己的生活,因而加重了他的工作負擔。他不是反對靠福音養生(9:7-14),但是他不願意那些聽福音的人誤會他是跑江湖賺錢的福音佬,所以他不肯從他們領受生活費,寧願自己勞苦上加勞苦。
③犧牲自由甘作僕人(9:19)──保羅原本是自由身,享受羅馬公民的一切特權,無拘無束,無牽無累,但是他了要救人就甘願作衆人的僕人,俯就一切,『與人同得福音的好處』(9:23)。
④忍受逼迫(林後11:23-29)──這一段經文記載保羅所忍受的患難,若其中任何一樣落在你我身上,都是我們受不了的。
保羅的榜樣激勵我們『總』要救些人,願意為福音付代價。
(五)
『總意就是敬畏上帝』(傳12:13)。
所羅門王寫完了傳道書以後,在結論中這樣說:『總意就是敬畏上帝。』這結論與箴言的結論是一樣的(箴31:30)。箴言被稱為智慧之書,而這智慧之書的首句與末句都是講到敬畏上帝(1:7與31:30──第一章頭六節是序言,第七節才是正文首句)。箴言裡面十八次題到『敬畏耶和華』,可見所羅門是如何重視這一件事。
在舊約和新約中,對一個人最高的讚語就是說他『敬畏上帝」。例如:當亞伯拉罕獻上以撒給上帝的時候,上帝的使者就對他說:『現在我知道你是敬畏上帝的了』(創22:12)。在新約中,百夫長哥尼流獲得『通國所稱讚』,『是個義人』,而他所得到的評語也是『敬畏上帝』(徒10:2,22)。
愛上帝和敬畏上帝連在一起,就構成人神之間最正確的關係。這一種平衡關係造成理想的基督徒人生。
(六)
『無論作甚麼…都要奉主耶穌的名,藉著祂感謝父上帝』(西 3:17)。
一個基督徒無論在何種環境中,都有感恩的態度。聖經告訴我們,感恩與我們的感情、理智、意志,都有關係:
①感恩與感情──『心被恩感,歌頌上帝』(西3:16)。
②感恩與理智──有時上帝的恩典是隱藏的或間接的,我們起初沒有覺察,等到我們了解的時候,就感謝上帝。
③感恩與意志──有時我們在感情上感覺不到上帝的恩典;有時在理智上也不能了解為甚麼有些痛苦的事臨到我們身上;在這時候,我們抓住主的應許以意志來感謝上帝。這是信心的感恩,比前兩者更寶貴。
感恩的人生是喜樂的人生。一個感恩的人是一個知恩的人;一個知恩的人是一個報恩的人;一個報恩的人決不會是一個自私的人。
從羅馬帝國的封條談起
原載於《抉擇月刊》,1976年4月,頁2。
原載於《抉擇月刊》,1976年4月,頁2。 幾個羅馬兵士把一張蓋有羅馬帝國官印的封條,貼在耶路撒冷城外一個墓口的大石上,它禁止任何人輥開這一塊擋住墓口的大石,將耶穌的遺體取出。 這一張封條代表羅馬帝國的權勢,它企圖牢牢的困住基督教的信仰。在這一幕情景中,我們看見人類歷史中一個重要關頭:兩種能力的對立。一方面是當時全球最強大的政權,另一方面是耶穌基督的生命力。這一場鬥爭的結果,影響人類歷史至鉅。 耶穌基督從墳墓裡出來了!復活的基督征服了羅馬!羅馬城中到處聳立著基督的十字架。 從地下教會到普世教會 初期教會遭受羅馬政府的逼害,許多基督徒住在地下穴道裡面,他們在那裡歌唱與聚會。有一天,一位信徒在地下聚會中說:『今天我們是在地穴中聚會,但有一天,頌讚基督的歌聲將要充滿在羅馬王宮裡面!』 這一句信心的預言終於應驗—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 相隔三千年的歌聲互相遙應 約伯在三千餘年前歌唱說:『我知道我的救贖主活著,末了祂必站立在地上!』(伯19:25)。三千年以後,音樂家韓德爾(Handel)在偉大的『彌賽亞 」名曲裡寫著:『我知道我的救贖主活著!』(I know that mv Redeem-er liveth)。每當『彌賽亞』演唱中,女高音獨唱者把『know』字高吭入雲的時候,基督復活的確信與喜樂達到了高度的表現。 筆者記得在英國讀書的時候,聽房東述說一件往事: 有一年,倫敦合唱團在阿爾拔特大廳(Albert Hall)與交響樂隊聯合演出 『彌賽亞』。在最後一次預演中,著名指揮家對擔任獨唱的女高音說:『你相信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了麼?』她說:『是的。』『好,請你把你的信心在「我知道我的救贖主活著」一句歌詞裡面唱出來吧!』 是的,讓每一個基督徒喜樂的,興奮的,確定的,把基督復活的信息見證出來吧! 早期的基督徒在各種的壓力之下,保持堅定的信仰。他們相見時,不是說『早安』或『您好』,乃是被此說『基督已經復活了』。今天,當基督徒面對各種壓力時,也讓我們時時記得,我們有一位復活的主與我們同在。 事實的雄辯 初期教會裡面充滿著對基督復活這一件事實的堅定信念,因為他們親眼看 見四件事實發生在他們中間: ① 那一位兇神惡煞的掃羅,忽然停止了對基督徒的迫害,再不強迫他們褻瀆基督的名,那些『威嚇兇殺的話』竟然變為熱切的見證和對基督的頌讚!他們起初不敢相信 這是事實,避免與他交往,但是大家終於知道了真相: 復活的基督在大馬色(大馬土革)的路上向掃羅(保羅) 顯現,因此他徹底的改變了,到處為基督作見證,傳揚救恩的福音。 ② 五百多位基督徒同時看見了復活的主向他們顯現,他們在各教會中作有力的見證(林前15:6)。 ③十一位使徒都見過復活的基督。雖然他們為了見證基督而受迫害,仍然不屈不撓的說:『我們所看見所聽見的,不能不說!』(徒4:20)。十一位使徒之中有十位為了見證基督而犧牲生命。這一件事實是基督復活最有力的雄辯。 ④基督的能力不斷的在各處彰顯出來,使信徒們深信基督確實巳經從死裡復活。 這種種事實使初期教會的信徒們堅信不疑,也使我們堅信不疑。 基督復活的信仰產生新人生觀 保羅說:『若沒有復活,我們就吃吃喝喝吧,因為明天要死了。』他的意思就是說,一個人若沒有永恆的信仰,他的人生就易於以物質享受為中心。但是保羅跟著說:因為基督徒相信基督復活和永恆的生命,所以『醒悟為善』(林前15:34)。 由相信基督復活而產生『醒悟』,醒悟以後的人生觀是『善』為中心。這一種人生與以享樂為中心的人生,是多麼不同! 保羅又說:『耶穌被交給人,是為我們的過犯:復活,是為叫我們稱義』(羅4:25)。在這一句話裡面,基督的復活和信徒的『稱義』連在一起;其中有深意。 『稱義」包括兩種意思在內:其一是地位上的稱義,這完全是法律性的意義,等於『宣告無罪釋放』;另一是生命與生活上的稱義,以行動表現出來。就後者的意義來講,在基督的復活與信徒的稱義之間,有極密切的關係。 基督的復活表示他生命的能力,這一種能力是我們的『稱義的生命與生活』的基本條件。若沒有基督的生命在我們裡面,我們就絕對不可能過一個稱義的生活。所以,基督的復活完成了 『稱義』的整個意義。 […]
原載於《抉擇月刊》,1976年4月,頁2。
幾個羅馬兵士把一張蓋有羅馬帝國官印的封條,貼在耶路撒冷城外一個墓口的大石上,它禁止任何人輥開這一塊擋住墓口的大石,將耶穌的遺體取出。
這一張封條代表羅馬帝國的權勢,它企圖牢牢的困住基督教的信仰。在這一幕情景中,我們看見人類歷史中一個重要關頭:兩種能力的對立。一方面是當時全球最強大的政權,另一方面是耶穌基督的生命力。這一場鬥爭的結果,影響人類歷史至鉅。
耶穌基督從墳墓裡出來了!復活的基督征服了羅馬!羅馬城中到處聳立著基督的十字架。
從地下教會到普世教會
初期教會遭受羅馬政府的逼害,許多基督徒住在地下穴道裡面,他們在那裡歌唱與聚會。有一天,一位信徒在地下聚會中說:『今天我們是在地穴中聚會,但有一天,頌讚基督的歌聲將要充滿在羅馬王宮裡面!』
這一句信心的預言終於應驗—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
相隔三千年的歌聲互相遙應
約伯在三千餘年前歌唱說:『我知道我的救贖主活著,末了祂必站立在地上!』(伯19:25)。三千年以後,音樂家韓德爾(Handel)在偉大的『彌賽亞 」名曲裡寫著:『我知道我的救贖主活著!』(I know that mv Redeem-er liveth)。每當『彌賽亞』演唱中,女高音獨唱者把『know』字高吭入雲的時候,基督復活的確信與喜樂達到了高度的表現。
筆者記得在英國讀書的時候,聽房東述說一件往事:
有一年,倫敦合唱團在阿爾拔特大廳(Albert Hall)與交響樂隊聯合演出 『彌賽亞』。在最後一次預演中,著名指揮家對擔任獨唱的女高音說:『你相信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了麼?』她說:『是的。』『好,請你把你的信心在「我知道我的救贖主活著」一句歌詞裡面唱出來吧!』
是的,讓每一個基督徒喜樂的,興奮的,確定的,把基督復活的信息見證出來吧!
早期的基督徒在各種的壓力之下,保持堅定的信仰。他們相見時,不是說『早安』或『您好』,乃是被此說『基督已經復活了』。今天,當基督徒面對各種壓力時,也讓我們時時記得,我們有一位復活的主與我們同在。
事實的雄辯
初期教會裡面充滿著對基督復活這一件事實的堅定信念,因為他們親眼看 見四件事實發生在他們中間:
① 那一位兇神惡煞的掃羅,忽然停止了對基督徒的迫害,再不強迫他們褻瀆基督的名,那些『威嚇兇殺的話』竟然變為熱切的見證和對基督的頌讚!他們起初不敢相信 這是事實,避免與他交往,但是大家終於知道了真相: 復活的基督在大馬色(大馬土革)的路上向掃羅(保羅) 顯現,因此他徹底的改變了,到處為基督作見證,傳揚救恩的福音。
② 五百多位基督徒同時看見了復活的主向他們顯現,他們在各教會中作有力的見證(林前15:6)。
③十一位使徒都見過復活的基督。雖然他們為了見證基督而受迫害,仍然不屈不撓的說:『我們所看見所聽見的,不能不說!』(徒4:20)。十一位使徒之中有十位為了見證基督而犧牲生命。這一件事實是基督復活最有力的雄辯。
④基督的能力不斷的在各處彰顯出來,使信徒們深信基督確實巳經從死裡復活。
這種種事實使初期教會的信徒們堅信不疑,也使我們堅信不疑。
基督復活的信仰產生新人生觀
保羅說:『若沒有復活,我們就吃吃喝喝吧,因為明天要死了。』他的意思就是說,一個人若沒有永恆的信仰,他的人生就易於以物質享受為中心。但是保羅跟著說:因為基督徒相信基督復活和永恆的生命,所以『醒悟為善』(林前15:34)。
由相信基督復活而產生『醒悟』,醒悟以後的人生觀是『善』為中心。這一種人生與以享樂為中心的人生,是多麼不同!
保羅又說:『耶穌被交給人,是為我們的過犯:復活,是為叫我們稱義』(羅4:25)。在這一句話裡面,基督的復活和信徒的『稱義』連在一起;其中有深意。
『稱義」包括兩種意思在內:其一是地位上的稱義,這完全是法律性的意義,等於『宣告無罪釋放』;另一是生命與生活上的稱義,以行動表現出來。就後者的意義來講,在基督的復活與信徒的稱義之間,有極密切的關係。
基督的復活表示他生命的能力,這一種能力是我們的『稱義的生命與生活』的基本條件。若沒有基督的生命在我們裡面,我們就絕對不可能過一個稱義的生活。所以,基督的復活完成了 『稱義』的整個意義。
稱義的人生就是善的人生。
『永遠墳場』的悲劇與『空墳』的喜劇
香港有些墳場稱為『永遠墳場』,意思就是說:那些安葬在那裡的人,不需要在數年後被人『執骨』(粵語取出另葬或火化的意思)。
但是,如果『永遠』二字另作解釋,那就變成一樁可怕的悲劇了。
如果墳墓成為一個人『永遠』的歸宿,那是多麼可憐!他的人生成了等死的人生。
再進一步,墳墓所代表的死並非消滅,或『人死如燈滅』之謂,聖經清楚告訴我們:『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一個沒有永生盼望的人所進的墳墓,不是永遠的消滅,而是永遠的『沉淪』。
但是基督從墳墓裡面出來了!祂勝過了死亡的權勢,改變了死亡的意義,她宣告了『死亡的死亡』,用聖經的話來講,就是生命『吞滅』了死亡(林前 15:54)。從此以後,墳墓變為引往天家的『地下通道』,安息禮拜的泣别變成『晚安』,天家的迎接就是『早安』。
復活能力的現代彰顯
筆者於一九七五年三月間,往日本北海道首城的凱錫克培靈會(Hokaido Keswick Convention)講道,到達時正在下大雪,有一位信徒領袖用他的車子來飛機場接我。後來有人告訴我,這一位弟兄原來以逼迫教會出名的,曾經決定要把禮拜堂燒掉。但是在行動的前一晚,復活的基督奇妙的改變了他的心,他竟然成為一個最熱心的基督徒,努力為主作見證,傳揚福音!
他說,日本有一間禮拜堂是用『特别』的石塊建成的。這些石塊原來是那些逼迫教會的人用來投擲基督徒與聚會場的,但是基督徒們以信心和愛心為這些人禱告,結果他們中間有不少人悔改歸向主。後來他們同心合力建造一座禮拜堂,就用這石堆作為建築材料的一部份──建成縣掛十字架的那一面牆。基督復活的生命能力再一次顯出了光輝*
本堂需要許多小牧人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三年二月六日「牧者心聲」。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三年二月六日「牧者心聲」。 「我又勸弟兄們,要警戒不守規矩的人,勉勵灰心的人,扶助軟弱的人。」(帖前五14)。「我們堅固的人,應該承擔不堅固人的軟弱,不求自己的喜悅。我們各人務要叫鄰舍喜悅,使他得益處,建立德行。」(羅十五1-2) 上述兩段經文,是使徒保羅對基督徒的勉勵。他要他們承擔「擔代」和「建立」別人的責任,換一句話說,他要他們做「小牧人」。 主耶穌是「大牧人」(來十三20),或「牧長」(彼前五4);教會裏面的傳道人是「牧人」(猶大12),教會中的每一位弟兄姊妹,都可以成為「小牧人」。 復活的主對彼得說:「你愛我嗎?……你餵養我的小羊……牧養我的羊」(約廿一15-17)。主對彼得說的話,也是對我們說的。愛主的表現之一,是「餵養」和「牧養」主的羊。 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邊,都可能有軟弱的小羊,他們需要鼓勵、代禱、安慰、交通。當我們去幫助他們的時候,就等於對主說:「主啊,是的,你知道我愛你。」 同時,也是對教會的一大貢獻。這樣的教會必然興旺與長進。 也許你不能獻身做一個牧人,但你可以獻身做一個小牧人。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三年二月六日「牧者心聲」。
「我又勸弟兄們,要警戒不守規矩的人,勉勵灰心的人,扶助軟弱的人。」(帖前五14)。「我們堅固的人,應該承擔不堅固人的軟弱,不求自己的喜悅。我們各人務要叫鄰舍喜悅,使他得益處,建立德行。」(羅十五1-2)
上述兩段經文,是使徒保羅對基督徒的勉勵。他要他們承擔「擔代」和「建立」別人的責任,換一句話說,他要他們做「小牧人」。
主耶穌是「大牧人」(來十三20),或「牧長」(彼前五4);教會裏面的傳道人是「牧人」(猶大12),教會中的每一位弟兄姊妹,都可以成為「小牧人」。
復活的主對彼得說:「你愛我嗎?……你餵養我的小羊……牧養我的羊」(約廿一15-17)。主對彼得說的話,也是對我們說的。愛主的表現之一,是「餵養」和「牧養」主的羊。
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邊,都可能有軟弱的小羊,他們需要鼓勵、代禱、安慰、交通。當我們去幫助他們的時候,就等於對主說:「主啊,是的,你知道我愛你。」 同時,也是對教會的一大貢獻。這樣的教會必然興旺與長進。
也許你不能獻身做一個牧人,但你可以獻身做一個小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