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難得的機會——為你準備帶來聽福音的人祈禱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三年十月二日「牧者心聲」。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三年十月二日「牧者心聲」。 本堂卅一週年紀念佈道大會,下週就要來臨。講員沈保羅牧師傳福音既有能力,又富於趣味,曾帶領許多人信主。他將一連五次(三晚及主日兩堂),在本堂講道。沈牧師目前擔任美國西雅圖證道堂牧師,本學期應中國神學研究院邀請,擔任特約講座。本堂趁此機會請他講道,機會難得。敬希各位兄弟姊妹,努力利用這寶貴的機會,帶領親友、同事、同學、踴躍赴會! 我相信你們一嘗主道美味之後,必被吸引,繼續來聽,欲罷不能。 如果你還未曾準備請人來聽福音,請你今天就開始思想計劃:當請甚麼人來聽福音? 在你確定所要請的人以後,就每天為他們祈禱,求聖靈預備他們的心,接受救恩真道。這樣出於信心和愛心的代禱,是有功效的。領人歸主是何等可喜樂的事!「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當香港居民面對一九九七的時候,我相信聖靈已經開始在人們心裏工作,預備他們的心,接受基督。讓我們好好利用目前動盪不安的局勢,帶領人聽道。 感謝主,祂感動了六七十位弟兄姊妹,參加戶外個人談道工作。 請眾弟兄姊妹為他們懇切祈禱,在主的寶座前與他們同工。 也請多多用祈禱托住主的僕人沈保羅牧師,使他成為主能力和恩典的出口。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三年十月二日「牧者心聲」。
本堂卅一週年紀念佈道大會,下週就要來臨。講員沈保羅牧師傳福音既有能力,又富於趣味,曾帶領許多人信主。他將一連五次(三晚及主日兩堂),在本堂講道。沈牧師目前擔任美國西雅圖證道堂牧師,本學期應中國神學研究院邀請,擔任特約講座。本堂趁此機會請他講道,機會難得。敬希各位兄弟姊妹,努力利用這寶貴的機會,帶領親友、同事、同學、踴躍赴會! 我相信你們一嘗主道美味之後,必被吸引,繼續來聽,欲罷不能。
如果你還未曾準備請人來聽福音,請你今天就開始思想計劃:當請甚麼人來聽福音? 在你確定所要請的人以後,就每天為他們祈禱,求聖靈預備他們的心,接受救恩真道。這樣出於信心和愛心的代禱,是有功效的。領人歸主是何等可喜樂的事!「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當香港居民面對一九九七的時候,我相信聖靈已經開始在人們心裏工作,預備他們的心,接受基督。讓我們好好利用目前動盪不安的局勢,帶領人聽道。
感謝主,祂感動了六七十位弟兄姊妹,參加戶外個人談道工作。 請眾弟兄姊妹為他們懇切祈禱,在主的寶座前與他們同工。 也請多多用祈禱托住主的僕人沈保羅牧師,使他成為主能力和恩典的出口。
“擴張”的呼聲:今日華人教需要的九項擴展
原載於《抉擇》,1977年8月,頁3。
原載於《抉擇》,1977年8月,頁3。 昔日耶和華差遣先知以賽亞向以色列人發出呼聲:“要擴張你帳幕之地……向左向右開展!”這呼聲對今日的華人教會具有重大意義: (一)獻身觀念的擴展 過去,當傳道人在講台上發出獻身呼召的時侯,他心目中所想的,和聽道的人所想的,都是限於一個固定的圈子裡面,例如全時間在教會內工作,基督教文字工作,神學教育工作等。但是這一個圈子應該擴大,將大衆傳播,基督教藝術,基督教學校、孤兒院、社會福利等都包括在內。如果這些工作的領袖和同工都是“獻身”的人,其成效必定大大改觀。 但是,有一件事非常重要,就是當我們這樣作的時候,必須有適當的組織,換句話說,這些獻身的人必須在專業訓練之外,接受相當的神學和靈性的訓練。這是我們從來沒有作過的。 天主教從事教育工作和慈善工作的神甫修女們,對天主教徒的增加極有貢獻。這是我們可以作借鏡的。 (二)教牧人員進修上的擴展 當一般教會會友的教育水準日益提高的時候,教牧人員的水準也必須提高。在職教牧人員的進修問題,應該得到各地教會長執會的普遍重視;更應該得到教牧人員自己的重視。 ① 教會長執會方面——長執會應該考慮為傳道人安排進修的機會。如果本地有進修的機會,可以准許他們每週一日進修。如果本地沒有機會,應該安排每三年有半年往他處進修,或每七年有一年進修。長執會不要再認為進修是多餘的,乃是把它看作聘請傳道人的預算的一部份。 ② 教牧人員自己方面——自己安排時間每月讀一二本重要的書籍。在沒有進修機會的地方,傳道人可以聯合起來組織一個進修班;或經常舉行研討會;或與國外機構聯繫,邀請他們派人主持研討班;或組織讀書會等。 (三)主日學觀念上的擴展 華人教會中絕大多數只有兒童和少年主日學,各教會當前要務之一,就是開辦青年級和成人級的主日學。如果教會地方太小,可以開一、二班,作為觀念上的突破。然後按實際情形逐步發展。 成人主日學是教會成人會友訓練的第一步,也是比較容易的一步,因為會友在主日到教會參加聚會的可能性比週日為高。如果一間教會主日拜人數的一半參加主日學,教會就可以在主日學中進行各種的訓練,和推進團契生活。這比在週日晚間舉行成人團契容易得多,而且成績也好得多。 (四)恩賜運用上的擴展 傳道人在講道時,應該不時題醒和鼓勵會友去發現並運用自己的恩賜,在教會裡事奉主。 每一間教會可以在兩方面幫助會友事奉主: ① 儘量將教會內外事奉機會搜集起來,列成一表,派給聚會友以供選擇;填寫之後,教會把他們組織起來。 ② 每兩個月為一種事奉舉行一次訓練班,一連數週,每週一、兩晚。教會邀請專門人才來主持這些訓練班。 (五)工作範圍上的擴展 每一位教會領袖(包括傳道人、長執會、各部門職員在內)都應該將自己的心胸擴大,不再以本堂為工作範圍的極限,乃是將總目標放在基督國度的擴展上。 讓我作下列的建議: ① 容許甚至鼓勵會友,若有餘力,在本堂以外的聖工上運用恩賜,有所貢獻。 ② 關心並支持本堂以外,不分宗派合作性的聖工。 (六)“接納”上的擴展 保羅說:“信心軟弱的,你們要接納……有人信百物都可吃,但那軟弱的只吃蔬菜;吃的人不可輕看不吃的人,不吃的人不要論斷吃的人,因為上帝已經接納他了”(羅14:1-3)。 基督徒在對事物的看法上,和對聖經的解釋上,彼此有不同之處。只要與基本的教義無關,彼此應該接納和尊重。今天,有許多教會與教會之間,信徒與信徒之間的對立和批評,是毋須有的,常是出於誤會。在這些次要的事上,我們要學習彼此接納,彼此交往,彼此相愛,彼此了解。寬大的心胸是寶貴的,蒙恩的。 (七)福音事工上的擴展 每一間教會在福音事工上的擴展與差傳工作有密切的關係。如果一間教會追求福音事工的擴展,他們很自然地會發現,差傳是最具體、最實際、最有效的一種方式。為甚麼呢?下列步驟的意義一目了然: ①力量比較小的教會,其差傳工作可以由本地開始。例如設立佈道所或分堂等。 ②力量比較大的教會,可以同時從事本地的差傳工作和海外的差傳工作。 ③凡是在本堂範圍以外的福音工作,都是差傳工作。所以,當一間教會以物力或人力協助本堂以外的一項福音事工時,他們在實際上正是在進行差傳工作。這種工作必然加強和推廣福音事工。 ④差傳的最終目標,就是華人教會參與世界性的大使命運動;把眼光和心胸擴大,關心本地本族以外的福音事工。 ⑤差傳是每一間教會都可以作的。事實証明,每一間真正接受差傳挑戰的教會,都在傳福音的物力和人力上,有了進步和擴展。 (八)交通上的擴展 在上帝的心目中,祂的每一個兒女都是以個人身份與祂發生生命上的聯繫,而不是以教會、宗派、團體等份子的身份成為祂的兒女的。換一句話說,任何團體,教會,宗派中每一個重生得救的人,都是天父的兒女。既然如此,每一個屬基督的人都應該與其他屬基督的人有交通。當我們這樣作的時候,會訝然發現:原來各宗派中都有這麼多愛主的人! 有一位聖公會的牧師,每日早晨六時全身伏地在基督面前敬拜和禱告。你豈不願意跟這樣的人交通麼? (九)信心和目標上的擴展 保羅對哥林多教會的弟兄姊妹說:“你們信心增長的時候……我們的界限就可以因著你們更加開展……”(林後10:15)。“信心”是“開展”的條件。的確如此。 但願每一間華人教會的傳道人和領袖們,都向主祈求更大的信心,然後以這擴大的信心去尋求工作上的擴大。 至於具體的作法,每一間教會可以設立一個“會務計劃與推進委員會”,以信心的態度去擬定工作發展計劃,然後把計劃透過講道向會眾宣佈,鼓勵他們以信心的態度向目標追求。 一個有目標的教會,百分之九十達成目標。反過來說,一個沒有目標的教會,一定是一個懶洋洋的,散漫的教會,無所作為,自生自滅,沒有前途。有作為的好會友會離開這樣的教會,只賸下一些老弱殘兵,把信仰當做麻醉品。 全世界的華人教會阿,振奮起來吧!
原載於《抉擇》,1977年8月,頁3。
昔日耶和華差遣先知以賽亞向以色列人發出呼聲:“要擴張你帳幕之地……向左向右開展!”這呼聲對今日的華人教會具有重大意義:
(一)獻身觀念的擴展
過去,當傳道人在講台上發出獻身呼召的時侯,他心目中所想的,和聽道的人所想的,都是限於一個固定的圈子裡面,例如全時間在教會內工作,基督教文字工作,神學教育工作等。但是這一個圈子應該擴大,將大衆傳播,基督教藝術,基督教學校、孤兒院、社會福利等都包括在內。如果這些工作的領袖和同工都是“獻身”的人,其成效必定大大改觀。
但是,有一件事非常重要,就是當我們這樣作的時候,必須有適當的組織,換句話說,這些獻身的人必須在專業訓練之外,接受相當的神學和靈性的訓練。這是我們從來沒有作過的。
天主教從事教育工作和慈善工作的神甫修女們,對天主教徒的增加極有貢獻。這是我們可以作借鏡的。
(二)教牧人員進修上的擴展
當一般教會會友的教育水準日益提高的時候,教牧人員的水準也必須提高。在職教牧人員的進修問題,應該得到各地教會長執會的普遍重視;更應該得到教牧人員自己的重視。
① 教會長執會方面——長執會應該考慮為傳道人安排進修的機會。如果本地有進修的機會,可以准許他們每週一日進修。如果本地沒有機會,應該安排每三年有半年往他處進修,或每七年有一年進修。長執會不要再認為進修是多餘的,乃是把它看作聘請傳道人的預算的一部份。
② 教牧人員自己方面——自己安排時間每月讀一二本重要的書籍。在沒有進修機會的地方,傳道人可以聯合起來組織一個進修班;或經常舉行研討會;或與國外機構聯繫,邀請他們派人主持研討班;或組織讀書會等。
(三)主日學觀念上的擴展
華人教會中絕大多數只有兒童和少年主日學,各教會當前要務之一,就是開辦青年級和成人級的主日學。如果教會地方太小,可以開一、二班,作為觀念上的突破。然後按實際情形逐步發展。
成人主日學是教會成人會友訓練的第一步,也是比較容易的一步,因為會友在主日到教會參加聚會的可能性比週日為高。如果一間教會主日拜人數的一半參加主日學,教會就可以在主日學中進行各種的訓練,和推進團契生活。這比在週日晚間舉行成人團契容易得多,而且成績也好得多。
(四)恩賜運用上的擴展
傳道人在講道時,應該不時題醒和鼓勵會友去發現並運用自己的恩賜,在教會裡事奉主。
每一間教會可以在兩方面幫助會友事奉主:
① 儘量將教會內外事奉機會搜集起來,列成一表,派給聚會友以供選擇;填寫之後,教會把他們組織起來。
② 每兩個月為一種事奉舉行一次訓練班,一連數週,每週一、兩晚。教會邀請專門人才來主持這些訓練班。
(五)工作範圍上的擴展
每一位教會領袖(包括傳道人、長執會、各部門職員在內)都應該將自己的心胸擴大,不再以本堂為工作範圍的極限,乃是將總目標放在基督國度的擴展上。
讓我作下列的建議:
① 容許甚至鼓勵會友,若有餘力,在本堂以外的聖工上運用恩賜,有所貢獻。
② 關心並支持本堂以外,不分宗派合作性的聖工。
(六)“接納”上的擴展
保羅說:“信心軟弱的,你們要接納……有人信百物都可吃,但那軟弱的只吃蔬菜;吃的人不可輕看不吃的人,不吃的人不要論斷吃的人,因為上帝已經接納他了”(羅14:1-3)。
基督徒在對事物的看法上,和對聖經的解釋上,彼此有不同之處。只要與基本的教義無關,彼此應該接納和尊重。今天,有許多教會與教會之間,信徒與信徒之間的對立和批評,是毋須有的,常是出於誤會。在這些次要的事上,我們要學習彼此接納,彼此交往,彼此相愛,彼此了解。寬大的心胸是寶貴的,蒙恩的。
(七)福音事工上的擴展
每一間教會在福音事工上的擴展與差傳工作有密切的關係。如果一間教會追求福音事工的擴展,他們很自然地會發現,差傳是最具體、最實際、最有效的一種方式。為甚麼呢?下列步驟的意義一目了然:
①力量比較小的教會,其差傳工作可以由本地開始。例如設立佈道所或分堂等。
②力量比較大的教會,可以同時從事本地的差傳工作和海外的差傳工作。
③凡是在本堂範圍以外的福音工作,都是差傳工作。所以,當一間教會以物力或人力協助本堂以外的一項福音事工時,他們在實際上正是在進行差傳工作。這種工作必然加強和推廣福音事工。
④差傳的最終目標,就是華人教會參與世界性的大使命運動;把眼光和心胸擴大,關心本地本族以外的福音事工。
⑤差傳是每一間教會都可以作的。事實証明,每一間真正接受差傳挑戰的教會,都在傳福音的物力和人力上,有了進步和擴展。
(八)交通上的擴展
在上帝的心目中,祂的每一個兒女都是以個人身份與祂發生生命上的聯繫,而不是以教會、宗派、團體等份子的身份成為祂的兒女的。換一句話說,任何團體,教會,宗派中每一個重生得救的人,都是天父的兒女。既然如此,每一個屬基督的人都應該與其他屬基督的人有交通。當我們這樣作的時候,會訝然發現:原來各宗派中都有這麼多愛主的人!
有一位聖公會的牧師,每日早晨六時全身伏地在基督面前敬拜和禱告。你豈不願意跟這樣的人交通麼?
(九)信心和目標上的擴展
保羅對哥林多教會的弟兄姊妹說:“你們信心增長的時候……我們的界限就可以因著你們更加開展……”(林後10:15)。“信心”是“開展”的條件。的確如此。
但願每一間華人教會的傳道人和領袖們,都向主祈求更大的信心,然後以這擴大的信心去尋求工作上的擴大。
至於具體的作法,每一間教會可以設立一個“會務計劃與推進委員會”,以信心的態度去擬定工作發展計劃,然後把計劃透過講道向會眾宣佈,鼓勵他們以信心的態度向目標追求。
一個有目標的教會,百分之九十達成目標。反過來說,一個沒有目標的教會,一定是一個懶洋洋的,散漫的教會,無所作為,自生自滅,沒有前途。有作為的好會友會離開這樣的教會,只賸下一些老弱殘兵,把信仰當做麻醉品。
全世界的華人教會阿,振奮起來吧!
本堂推動個人佈道聲中 個人佈道的雋語雋事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三年八月二十八日「牧者心聲」。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三年八月二十八日「牧者心聲」。 從前澳洲有一位何金絲姊妹(Miss Huggins),她在十八歲時手足中毒,最後醫生必須把她的兩臂兩腳都鋸掉。自此以後,她只能躺在床上。後來她信了主,非常關心別人的得救,但苦於無能為力。有一天,她想到了一個異想天開的方法:藉着一種特別的設計和裝配,用肩頭寫信。結果,她一生寫了無數的「福音信」,竟然獲得一千六百餘封回信,表示願意信主。這實在是佈道史中的美談。 有英國「蘇格蘭教會之父」之稱的約翰•諾可斯(John Knox),有一句著名的禱語:「求你拯救蘇格蘭,不然我寧可死!」 千萬基督徒都知道幕迪的名字——舉世聞名大佈道家,一生帶領了百萬人歸向主。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那一位帶領他信主的青年主日學教師,祁寶珥先生(Ezra Kimball)。他作夢也想不到,他所帶領到主面前的這一個人,竟然結出了百萬果子! 加拿大Hamilton學院院長Bacchus博士病重,醫生告訴他的家人,他只能活半小時。當他得知這個消息時,要求家人幫助他跪在床上,為全世界歸主祈禱。 在教會歷史中,佈道時流淚最多的是惠特斐爾(Whitfield)。他佈道的效果比約翰衞斯理更加顯著。他說:「我不能自禁。失喪的人不會為自己哭泣,就讓我為他們哭泣吧!」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三年八月二十八日「牧者心聲」。
從前澳洲有一位何金絲姊妹(Miss Huggins),她在十八歲時手足中毒,最後醫生必須把她的兩臂兩腳都鋸掉。自此以後,她只能躺在床上。後來她信了主,非常關心別人的得救,但苦於無能為力。有一天,她想到了一個異想天開的方法:藉着一種特別的設計和裝配,用肩頭寫信。結果,她一生寫了無數的「福音信」,竟然獲得一千六百餘封回信,表示願意信主。這實在是佈道史中的美談。
有英國「蘇格蘭教會之父」之稱的約翰•諾可斯(John Knox),有一句著名的禱語:「求你拯救蘇格蘭,不然我寧可死!」
千萬基督徒都知道幕迪的名字——舉世聞名大佈道家,一生帶領了百萬人歸向主。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那一位帶領他信主的青年主日學教師,祁寶珥先生(Ezra Kimball)。他作夢也想不到,他所帶領到主面前的這一個人,竟然結出了百萬果子!
加拿大Hamilton學院院長Bacchus博士病重,醫生告訴他的家人,他只能活半小時。當他得知這個消息時,要求家人幫助他跪在床上,為全世界歸主祈禱。
在教會歷史中,佈道時流淚最多的是惠特斐爾(Whitfield)。他佈道的效果比約翰衞斯理更加顯著。他說:「我不能自禁。失喪的人不會為自己哭泣,就讓我為他們哭泣吧!」
門徒訓練的起點:了解基督呼召的內容
原載於《抉擇》,1977年7月,頁16。
原載於《抉擇》,1977年7月,頁16。 “門徒訓練”(discipleship training) 是華人教會在本時代中重要的課題。當這一種訓練普遍展開的時候,華人教會將會更成熟,更有力量。 四福音記載,耶穌基督七次呼召人跟隨祂,做祂的門徒。這七次的呼召各有其重點,綜合在一起就構成了基督呼召的內容,也就是祂訓練門徒的內容。 (一) 赴救恩之筵的呼召 基督說:“我來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太9:13)。基督呼召罪人悔改得救。祂將救恩比做筵席(太22:1-14),被邀赴宴的人中間善惡都有,但是他們都是已經悔改的人穿上了上帝所賜的“禮服”。有人拒絕了基督的召請,但是接受邀請的人很多,“坐滿了客”,他們享受豐筵。每一個門徒是一個嘗過主恩滋味的人,這樣他才喜歡與別人分享主恩。 (二) 學主樣式的呼召 基督說:“…… 到我這裡來…… 你們當學我的樣式”(太11:28,29)。基督要每一個門徒學習祂品格與人生的樣式。祂要將祂自己的模式印在他們的身上。每一個門徒必須努力學習“傚法基督”的功課。凡在這一門功課上不及格的門徒,就不是真門徒。“基督學校”裡的學生,不是學書,乃是學師。 讓我們牢牢記住保羅的話:“上帝預先定下我們傚法祂兒子(基督)的模樣”(羅8:29)。這句話告訴我們,上帝預定的旨意就是要我們學習基督的樣式。由此可見上帝是多麼重視這一件事!熱心、事奉、奉獻金錢、祈禱、禁食等等,都不能代替傚法基督的樣式。一個不像基督的人,永遠不能算得上是一個靈性好的人。上帝在我們身上工作的目的,就是使我們像基督。 (三) 負軛的呼召 基督說:“……到我這裡來……你們當負我的軛”(太11:28-29)。 “負軛”二字顯然有工作的意義在內。基督到世上來做僕人,服事上帝幫助人群。祂的軛代表按照父上帝的旨意而工作。祂呼召每一個門徒與祂一同負軛。祂把這軛叫做“我的軛”,其意有二:一是我們作祂所派的工作;另一是好像兩隻牛一樣同負一軛並排耕地。後者包含祂幫助我們負軛的意思在內。這軛雖然原來很重,但是因為有主與我們一同負軛,就變為“輕省”了。負軛的呼召就是事奉的呼召。 (四) 得人的呼召 基督對彼得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太4:18)。 基督呼召我們做他的門徒,為祂傳福音,得人歸向祂,如漁夫得魚一樣 門徒訓練當然包括“得人”的訓練在內。每一個基督徒應該學習如何為主作見証,當別人詢問他信仰緣由的時候,他應該能夠清楚明白的把自己的信仰介紹給人(彼前3:16)。一個沒有經過訓練的人很容易錯過引人歸主的機會。有時雖然機會到手他也不能加以利用。 有一次,在“新生命運動”的一個聚會中,一個基督徒把他的三代屬靈子孫介紹給大家認識。當他帶領一個人信主的時候,立刻教導他如何向别人見証;如此一個一個傳下去,很快便得到三代。這是多麼重要而有效的訓練! (五) 作賜福器皿的呼召 基督說:“人若渴了,可以到我這裡來喝;信我的人,……從他腹中要流出活水江河來(約7:37)。祂的意思就是說,聖靈要充滿基督徒像河水充滿河道一樣。聖靈的工作有兩方面:流入和流出。聖靈不僅流入我們裡面叫我們得到充滿,也從我們裡面溢流出去,叫别人得福。 基督呼召每一個門徒來追求聖靈的充滿和“流出活水的江河”,使别人得福,作賜福的器皿。 (六)背十字架跟從主的呼召 基督說:“人到我這裡來…… 凡不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我的,不能作我的門徒”(路14:26-27)。 基督所走的路是背十字架的路。十字架是甚麼?它代表為了遵行上帝的旨意所付的代價。基督不是在祂生命最後的一刻才背十字架,祂乃是一生背十字架。既然基督的道路是背十字架的道路,那麼,顯然每一個想跟從祂的人也必須背起十字架來,才可能跟從祂。 教會的軟弱在於跟從基督的人太少。“信徒”多,但是“門徒”少。正如一首詩歌所說的:與主同享甘脂的人多,與主禁食祈禱的人卻少;願望與主同掌王權的人多,與主同背十架的人卻少。 (七) 為主發光的呼召 基督說:“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裡走”,“使你們成為光明之子”(約8:12;12:36)。基督是光,每一位跟從他的門徒是在祂的光中生活,成為光明的人。同時,基督要求門徒作“世上的光”,換言之,基督門徒應該有社會見証——在社會中以好行為來見証基督的榮美和上帝的慈愛。 上述基督所發出的七種呼召,向我們指出了基督徒人生的意義和路線,也指出“門徒訓練”的內容。
原載於《抉擇》,1977年7月,頁16。
“門徒訓練”(discipleship training) 是華人教會在本時代中重要的課題。當這一種訓練普遍展開的時候,華人教會將會更成熟,更有力量。
四福音記載,耶穌基督七次呼召人跟隨祂,做祂的門徒。這七次的呼召各有其重點,綜合在一起就構成了基督呼召的內容,也就是祂訓練門徒的內容。
(一) 赴救恩之筵的呼召
基督說:“我來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太9:13)。基督呼召罪人悔改得救。祂將救恩比做筵席(太22:1-14),被邀赴宴的人中間善惡都有,但是他們都是已經悔改的人穿上了上帝所賜的“禮服”。有人拒絕了基督的召請,但是接受邀請的人很多,“坐滿了客”,他們享受豐筵。每一個門徒是一個嘗過主恩滋味的人,這樣他才喜歡與別人分享主恩。
(二) 學主樣式的呼召
基督說:“…… 到我這裡來…… 你們當學我的樣式”(太11:28,29)。基督要每一個門徒學習祂品格與人生的樣式。祂要將祂自己的模式印在他們的身上。每一個門徒必須努力學習“傚法基督”的功課。凡在這一門功課上不及格的門徒,就不是真門徒。“基督學校”裡的學生,不是學書,乃是學師。
讓我們牢牢記住保羅的話:“上帝預先定下我們傚法祂兒子(基督)的模樣”(羅8:29)。這句話告訴我們,上帝預定的旨意就是要我們學習基督的樣式。由此可見上帝是多麼重視這一件事!熱心、事奉、奉獻金錢、祈禱、禁食等等,都不能代替傚法基督的樣式。一個不像基督的人,永遠不能算得上是一個靈性好的人。上帝在我們身上工作的目的,就是使我們像基督。
(三) 負軛的呼召
基督說:“……到我這裡來……你們當負我的軛”(太11:28-29)。
“負軛”二字顯然有工作的意義在內。基督到世上來做僕人,服事上帝幫助人群。祂的軛代表按照父上帝的旨意而工作。祂呼召每一個門徒與祂一同負軛。祂把這軛叫做“我的軛”,其意有二:一是我們作祂所派的工作;另一是好像兩隻牛一樣同負一軛並排耕地。後者包含祂幫助我們負軛的意思在內。這軛雖然原來很重,但是因為有主與我們一同負軛,就變為“輕省”了。負軛的呼召就是事奉的呼召。
(四) 得人的呼召
基督對彼得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太4:18)。
基督呼召我們做他的門徒,為祂傳福音,得人歸向祂,如漁夫得魚一樣
門徒訓練當然包括“得人”的訓練在內。每一個基督徒應該學習如何為主作見証,當別人詢問他信仰緣由的時候,他應該能夠清楚明白的把自己的信仰介紹給人(彼前3:16)。一個沒有經過訓練的人很容易錯過引人歸主的機會。有時雖然機會到手他也不能加以利用。
有一次,在“新生命運動”的一個聚會中,一個基督徒把他的三代屬靈子孫介紹給大家認識。當他帶領一個人信主的時候,立刻教導他如何向别人見証;如此一個一個傳下去,很快便得到三代。這是多麼重要而有效的訓練!
(五) 作賜福器皿的呼召
基督說:“人若渴了,可以到我這裡來喝;信我的人,……從他腹中要流出活水江河來(約7:37)。祂的意思就是說,聖靈要充滿基督徒像河水充滿河道一樣。聖靈的工作有兩方面:流入和流出。聖靈不僅流入我們裡面叫我們得到充滿,也從我們裡面溢流出去,叫别人得福。
基督呼召每一個門徒來追求聖靈的充滿和“流出活水的江河”,使别人得福,作賜福的器皿。
(六)背十字架跟從主的呼召
基督說:“人到我這裡來…… 凡不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我的,不能作我的門徒”(路14:26-27)。
基督所走的路是背十字架的路。十字架是甚麼?它代表為了遵行上帝的旨意所付的代價。基督不是在祂生命最後的一刻才背十字架,祂乃是一生背十字架。既然基督的道路是背十字架的道路,那麼,顯然每一個想跟從祂的人也必須背起十字架來,才可能跟從祂。
教會的軟弱在於跟從基督的人太少。“信徒”多,但是“門徒”少。正如一首詩歌所說的:與主同享甘脂的人多,與主禁食祈禱的人卻少;願望與主同掌王權的人多,與主同背十架的人卻少。
(七) 為主發光的呼召
基督說:“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裡走”,“使你們成為光明之子”(約8:12;12:36)。基督是光,每一位跟從他的門徒是在祂的光中生活,成為光明的人。同時,基督要求門徒作“世上的光”,換言之,基督門徒應該有社會見証——在社會中以好行為來見証基督的榮美和上帝的慈愛。
上述基督所發出的七種呼召,向我們指出了基督徒人生的意義和路線,也指出“門徒訓練”的內容。
約翰福音十二章內八個關於基督的“反合性”真理
原載於《抉擇》,1977年7月,頁3。
原載於《抉擇》,1977年7月,頁3。 約翰福音第十二章裡面,題到關於基督的八件事。在每一件裡面,都有正反兩方面。表面上看起來,它們是互相衝突對立的,但是實際上,它們形成一個整體的真理,使我們更深刻的認識基督。我們可以把這些真理稱為“反合性”的真理 (paradoxical truths)。 (一) 驢駒與王權 “和散那!奉主名來的以色列王,是應當稱頌的!”(十三節)。群衆熱烈稱頌的對象,竟然是一個騎在驢駒背上的拿撒勒人!(“拿撒勒還能出甚麼好的麼?”)。 基督的王權不是軍事性和政治性的,所以他不是騎在高頭大馬上,乃是騎在驢駒上。這正應驗了先知的預言:“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裡⋯⋯ 謙謙和和地騎驢駒子”(亞9:9)。“謙謙和和”在馬太福音中被譯為“溫柔”(太21:5)。基督是和平之君,仁愛之君,也是真理之君(約19:37)。祂以愛統治其國,“凡屬真理的人就聽祂的話”,祂付上生命的代價為真理作見証。 驢駒和王權本來是性質相反的兩件事,但是在基督身上融合為一,多麼寶貴! (二) 死與生 當基督面臨十字架的時候,他說:“一粒麥子若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的子粒來”(廿四節)。 這一個比喻顯然是指著祂自己說的。這比喻用在基督身上極為恰切。祂就是這一粒麥子,甘心為人類受死,卻因為祂的死,就使千千萬萬的人得到新生。 有一位將軍,胸襟上掛滿了勳章,人人羨煞,但勳章下面的胸膛上,有一個子彈穿過留下的傷口,是沒有人知道的。那傷口解釋了勳章的由來。當我們享受新生命的福份時,不要忘記福份後面有釘痕的雙手。 這比喻用在基督徒身上,也很恰切。當我們向自我死了的時候,我們就獲得結果子的豐盛生命。正如原子分裂的時候,自己消失,卻產生巨大的能力;當橄欖被榨碎的時候,橄欖油就流出來;當蠟燭燃燒自己的時候,就發出光來。 (三) 畏避與赴湯蹈火 基督說:“我現在心裡憂愁,我說甚麼才好呢?父阿,救我脫離這時候,但我原是為這時候來的”(廿七節)。 當基督面對十字架的時候,祂清楚知道自己將遭受心靈上和身體上極度的痛苦,所以他自然的反應就是“心裡憂愁”。這顯出祂的人性是多麼真實。 但是祂在軟弱畏縮之中,立刻顯出剛強果敢的心志和精神。祂堅決地擔起捨生救人的任務,完成父上帝的旨意。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如果基督沒有人性的軟弱,祂的剛強和勝利就對於我們沒有真實的意義。反過來說,正因為祂凡事受過試探,所以他才能了解我們的軟弱,又給予我們勝過軟弱的力量。 (四) 失敗與勝利 基督說:“現在這世界受審判,這世界的王要被趕出去”(卅一節)。 “現在”二字是指著基督釘十字架的時候說的。在表面上看,那是基督失敗的時候。但是事實上,基督死於十架的時候,正是勝過撒但的時候。撒但的權勢從十字架開始漸漸衰退,直到基督再來的時候,就完全崩潰。 舊約裡面早就有了關於這一件事的預表,而且那預表也是反合性的。那預表就是摩西在曠野“舉蛇”的事。當時,以色列人被毒蛇咬,耶和華將醫治的方法指示摩西——那是多麼奇特的一個方法!奇特到似乎毫無理由。祂吩咐摩西將一條銅蛇掛在長杆上,然後通告所有受傷仆地的人舉目仰望這高懸的銅蛇,就可以痊癒。就當時看,這一件事毫無道理;但是從預表的角度來看,它卻充滿了寶貴而重要的意義。它是十字架的奇妙預表。請注意,掛在杯子上的不是羔羊,而是蛇!它的意義就是說:基督死於十架的時候,就是撒但失敗和受審判的時候;基督在十字架上勝過撒但,所以祂能將生命給予仰望祂的人。 “被殺的羔羊”正是“猶大支派的獅子”(啟5:5~6)。兩者的合一恰是十字架上失敗與勝利合一的寫照! (五) 羞辱與吸力 基督說:“我若從地上被舉起來,就要吸引萬人來歸我”(卅二節)。 “舉起來”是指著基督釘十字架說的。那是最可羞恥的一件事。但是事實上,基督在十字架上所蒙的羞辱,正構成了祂的吸力!今天,十字架成了基督教的標誌,是最光榮的記號——象徵著無比的愛。最羞恥的變了最榮耀的。它吸引著千千萬萬的人到基督這裡來。 在基督的膜拜者中,有最偉大的音樂家,藝術家,著作家,詩人,君王⋯⋯ 他們都被十架之愛吸引來的。 (六) 死亡與永恆 “衆人回答說:基督是永存的,你怎麼說基督必須被舉起來呢?”(卅四節)。 基督即彌賽亞。在猶太人的心目中,彌賽亞是神性的。他們認為,永恆的基督怎可能死呢? 這一個問題把我們帶入基督教最大的奧秘之中:永恆的“道”成為屬時間的人,而且死在十字架上,以義者的身份代替罪人受罪,成全救贖之功。 這一個問題只有一個答案:永恆的道成為有限的人,為要使有限的人進入無限的永恆裡面,與永恆的上帝互相契合。 (七) 隱藏與顯露 “耶穌說了這話,就離開他們隱藏了”(卅六節)。 基督有時顯露自己,有時隱藏自己。祂隱藏自己的時候,正是祂顯露自己的時候。為什麼呢? 舊約裡面說:“耶和華是自隱的上帝”(賽45:15)。祂向那些真正尋求祂的人顯露祂自己;卻向那些自以為有智慧有才能的人隱藏祂自己。這正是基督所說的:“父阿,天地的主,我感謝你,因為你將這些事向聰明通達人藏起來;向嬰孩就顯出來。父阿,是的,因為你的美意本是如此”(路10:21)。 上帝大過大自然,人在實驗室內不能發現祂;上帝大過人的智慧與理性,人在哲學裡面不能發現祂。祂卻活潑地向那些真純如嬰孩的人顯現,因為他們心靈的眼睛尚未被蒙蔽。 (八) 拯救與審判 基督說:“我來本不是要審判世界,乃是要拯救世界⋯⋯ 我所講的道在末日要審判他”(四十七、八節)。 基督的道是拯救的道,但是有一天,這拯救的道要成為審判的道。基督愛世人,要拯救他們,但是有一天,對於那些拒絕其愛的人,他的愛將要成為審判的根據。基督的真理是救人的真理,但是對於那些違背真理的人,有一天祂的真將要成為審判的理由。
原載於《抉擇》,1977年7月,頁3。
約翰福音第十二章裡面,題到關於基督的八件事。在每一件裡面,都有正反兩方面。表面上看起來,它們是互相衝突對立的,但是實際上,它們形成一個整體的真理,使我們更深刻的認識基督。我們可以把這些真理稱為“反合性”的真理 (paradoxical truths)。
(一) 驢駒與王權
“和散那!奉主名來的以色列王,是應當稱頌的!”(十三節)。群衆熱烈稱頌的對象,竟然是一個騎在驢駒背上的拿撒勒人!(“拿撒勒還能出甚麼好的麼?”)。
基督的王權不是軍事性和政治性的,所以他不是騎在高頭大馬上,乃是騎在驢駒上。這正應驗了先知的預言:“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裡⋯⋯ 謙謙和和地騎驢駒子”(亞9:9)。“謙謙和和”在馬太福音中被譯為“溫柔”(太21:5)。基督是和平之君,仁愛之君,也是真理之君(約19:37)。祂以愛統治其國,“凡屬真理的人就聽祂的話”,祂付上生命的代價為真理作見証。
驢駒和王權本來是性質相反的兩件事,但是在基督身上融合為一,多麼寶貴!
(二) 死與生
當基督面臨十字架的時候,他說:“一粒麥子若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的子粒來”(廿四節)。
這一個比喻顯然是指著祂自己說的。這比喻用在基督身上極為恰切。祂就是這一粒麥子,甘心為人類受死,卻因為祂的死,就使千千萬萬的人得到新生。
有一位將軍,胸襟上掛滿了勳章,人人羨煞,但勳章下面的胸膛上,有一個子彈穿過留下的傷口,是沒有人知道的。那傷口解釋了勳章的由來。當我們享受新生命的福份時,不要忘記福份後面有釘痕的雙手。
這比喻用在基督徒身上,也很恰切。當我們向自我死了的時候,我們就獲得結果子的豐盛生命。正如原子分裂的時候,自己消失,卻產生巨大的能力;當橄欖被榨碎的時候,橄欖油就流出來;當蠟燭燃燒自己的時候,就發出光來。
(三) 畏避與赴湯蹈火
基督說:“我現在心裡憂愁,我說甚麼才好呢?父阿,救我脫離這時候,但我原是為這時候來的”(廿七節)。
當基督面對十字架的時候,祂清楚知道自己將遭受心靈上和身體上極度的痛苦,所以他自然的反應就是“心裡憂愁”。這顯出祂的人性是多麼真實。
但是祂在軟弱畏縮之中,立刻顯出剛強果敢的心志和精神。祂堅決地擔起捨生救人的任務,完成父上帝的旨意。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如果基督沒有人性的軟弱,祂的剛強和勝利就對於我們沒有真實的意義。反過來說,正因為祂凡事受過試探,所以他才能了解我們的軟弱,又給予我們勝過軟弱的力量。
(四) 失敗與勝利
基督說:“現在這世界受審判,這世界的王要被趕出去”(卅一節)。
“現在”二字是指著基督釘十字架的時候說的。在表面上看,那是基督失敗的時候。但是事實上,基督死於十架的時候,正是勝過撒但的時候。撒但的權勢從十字架開始漸漸衰退,直到基督再來的時候,就完全崩潰。
舊約裡面早就有了關於這一件事的預表,而且那預表也是反合性的。那預表就是摩西在曠野“舉蛇”的事。當時,以色列人被毒蛇咬,耶和華將醫治的方法指示摩西——那是多麼奇特的一個方法!奇特到似乎毫無理由。祂吩咐摩西將一條銅蛇掛在長杆上,然後通告所有受傷仆地的人舉目仰望這高懸的銅蛇,就可以痊癒。就當時看,這一件事毫無道理;但是從預表的角度來看,它卻充滿了寶貴而重要的意義。它是十字架的奇妙預表。請注意,掛在杯子上的不是羔羊,而是蛇!它的意義就是說:基督死於十架的時候,就是撒但失敗和受審判的時候;基督在十字架上勝過撒但,所以祂能將生命給予仰望祂的人。
“被殺的羔羊”正是“猶大支派的獅子”(啟5:5~6)。兩者的合一恰是十字架上失敗與勝利合一的寫照!
(五) 羞辱與吸力
基督說:“我若從地上被舉起來,就要吸引萬人來歸我”(卅二節)。
“舉起來”是指著基督釘十字架說的。那是最可羞恥的一件事。但是事實上,基督在十字架上所蒙的羞辱,正構成了祂的吸力!今天,十字架成了基督教的標誌,是最光榮的記號——象徵著無比的愛。最羞恥的變了最榮耀的。它吸引著千千萬萬的人到基督這裡來。
在基督的膜拜者中,有最偉大的音樂家,藝術家,著作家,詩人,君王⋯⋯ 他們都被十架之愛吸引來的。
(六) 死亡與永恆
“衆人回答說:基督是永存的,你怎麼說基督必須被舉起來呢?”(卅四節)。
基督即彌賽亞。在猶太人的心目中,彌賽亞是神性的。他們認為,永恆的基督怎可能死呢?
這一個問題把我們帶入基督教最大的奧秘之中:永恆的“道”成為屬時間的人,而且死在十字架上,以義者的身份代替罪人受罪,成全救贖之功。
這一個問題只有一個答案:永恆的道成為有限的人,為要使有限的人進入無限的永恆裡面,與永恆的上帝互相契合。
(七) 隱藏與顯露
“耶穌說了這話,就離開他們隱藏了”(卅六節)。
基督有時顯露自己,有時隱藏自己。祂隱藏自己的時候,正是祂顯露自己的時候。為什麼呢?
舊約裡面說:“耶和華是自隱的上帝”(賽45:15)。祂向那些真正尋求祂的人顯露祂自己;卻向那些自以為有智慧有才能的人隱藏祂自己。這正是基督所說的:“父阿,天地的主,我感謝你,因為你將這些事向聰明通達人藏起來;向嬰孩就顯出來。父阿,是的,因為你的美意本是如此”(路10:21)。
上帝大過大自然,人在實驗室內不能發現祂;上帝大過人的智慧與理性,人在哲學裡面不能發現祂。祂卻活潑地向那些真純如嬰孩的人顯現,因為他們心靈的眼睛尚未被蒙蔽。
(八) 拯救與審判
基督說:“我來本不是要審判世界,乃是要拯救世界⋯⋯ 我所講的道在末日要審判他”(四十七、八節)。
基督的道是拯救的道,但是有一天,這拯救的道要成為審判的道。基督愛世人,要拯救他們,但是有一天,對於那些拒絕其愛的人,他的愛將要成為審判的根據。基督的真理是救人的真理,但是對於那些違背真理的人,有一天祂的真將要成為審判的理由。
差傳史中進出的燦爛火光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三年八月二十八日「牧者心聲」。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三年八月二十八日「牧者心聲」。 當我凝目聚思時,似乎在時間的熒幕上出現: 使徒保羅在歐洲為了差傳而入獄時,發出信心的豪語:「我為這福音受苦雖被捆綁,然而神的道卻不被捆綁!」 向紅印第安人傳福音的大衞•布銳內德(David Brainard),在冬天的樹林中為紅人的得救而懇切祈禱,竟到衣服被汗濕透。 戴德生的至情之言仍在震盪著:「如果我有一千條性命,我願意都獻給中國!」 在波斯的土地上,一百二十度的日光下,劍橋高材畢業生亨利馬廷,為了福音在奔波……。 威廉克里每天注視著世界地圖,仰首呼喚著:「全世界,全世界,全世界!」 宣道會創辦人宣信牧師流著眼淚呼籲:「讓我們到尚未聽聞福音的地區去傳福音!」 跟著,宣教士開向廣西、高棉、越南、西藏……。 華人第一位去國外山地部落中傳福音的宣教士,林證耶牧師,在印尼東加里曼丹的山路上,奔跑了十五年……。 橫穿非洲心臟地帶卅餘次的李文斯頓,在他最後的一個生日,寫入日記:「耶穌基督,我的主,我的王,我今天再一次將生命奉獻給你……。」 翟輔民牧師在華南,在越南,在印尼,工作四十年以後,被關在日軍集中營中,臨死前仍然在微語:「未得之地,未得之地……。」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三年八月二十八日「牧者心聲」。
當我凝目聚思時,似乎在時間的熒幕上出現:
使徒保羅在歐洲為了差傳而入獄時,發出信心的豪語:「我為這福音受苦雖被捆綁,然而神的道卻不被捆綁!」
向紅印第安人傳福音的大衞•布銳內德(David Brainard),在冬天的樹林中為紅人的得救而懇切祈禱,竟到衣服被汗濕透。
戴德生的至情之言仍在震盪著:「如果我有一千條性命,我願意都獻給中國!」
在波斯的土地上,一百二十度的日光下,劍橋高材畢業生亨利馬廷,為了福音在奔波……。
威廉克里每天注視著世界地圖,仰首呼喚著:「全世界,全世界,全世界!」
宣道會創辦人宣信牧師流著眼淚呼籲:「讓我們到尚未聽聞福音的地區去傳福音!」 跟著,宣教士開向廣西、高棉、越南、西藏……。
華人第一位去國外山地部落中傳福音的宣教士,林證耶牧師,在印尼東加里曼丹的山路上,奔跑了十五年……。
橫穿非洲心臟地帶卅餘次的李文斯頓,在他最後的一個生日,寫入日記:「耶穌基督,我的主,我的王,我今天再一次將生命奉獻給你……。」
翟輔民牧師在華南,在越南,在印尼,工作四十年以後,被關在日軍集中營中,臨死前仍然在微語:「未得之地,未得之地……。」
西行感受點滴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三年七月卅一日「牧者心聲」。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三年七月卅一日「牧者心聲」。 這次赴北美領會,在我所見所聞中,有幾件事略為一提: 一、韓國人在美國的教會,極為興旺。以羅省(Los Angeles)為例,共有韓人卅五萬,教會二百五十間,其中有些堂會會友達三四千人。信徒人數高達全人口百分之五十。該市華人約十五萬,教會約一百間,就比例上說不差,但信徒人數就差得太遠了。這對華人教會是一個好的挑戰。 二、我在美國東南部的華人夏令會中講道十次,參加人數超過五百,破以往記錄,可見該區華人教會正在增長中。崙華和磐華兩個孩子,也從附近(二百哩外)的宣道會神學院來赴會,一享天倫之樂,感謝主。最使我高興的,是磐華在全班希臘文考試中,得最高成績。這實在是主的恩典。 三、在加拿大多倫多市的「神學講習班」中,日間四堂課,晚間二堂課,一連五日。學生繳費上課。參加人數也破了以往六年的記錄:日間一百二十餘人,晚間三百人。這顯示該市的華人教會不斷發展。跟著舉行「寫作訓練班」,有五十餘人參加。七月十七日晚舉行「中神之夜」,赴會人數也破了記錄:四百多人。這顯出他們對中神的愛護。 四、美國南部曉士頓市的華人教會,已由兩年前的八間增至十八間。其中陳國安和黃繼榮二位牧師(建道校友)所帶領的教會,發展最迅速,主日崇拜人數已達七百。這次有十一間堂參與了聯合培靈會。 五、三藩市華人已達三十五萬,共有教會一百二十間。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三年七月卅一日「牧者心聲」。
這次赴北美領會,在我所見所聞中,有幾件事略為一提:
一、韓國人在美國的教會,極為興旺。以羅省(Los Angeles)為例,共有韓人卅五萬,教會二百五十間,其中有些堂會會友達三四千人。信徒人數高達全人口百分之五十。該市華人約十五萬,教會約一百間,就比例上說不差,但信徒人數就差得太遠了。這對華人教會是一個好的挑戰。
二、我在美國東南部的華人夏令會中講道十次,參加人數超過五百,破以往記錄,可見該區華人教會正在增長中。崙華和磐華兩個孩子,也從附近(二百哩外)的宣道會神學院來赴會,一享天倫之樂,感謝主。最使我高興的,是磐華在全班希臘文考試中,得最高成績。這實在是主的恩典。
三、在加拿大多倫多市的「神學講習班」中,日間四堂課,晚間二堂課,一連五日。學生繳費上課。參加人數也破了以往六年的記錄:日間一百二十餘人,晚間三百人。這顯示該市的華人教會不斷發展。跟著舉行「寫作訓練班」,有五十餘人參加。七月十七日晚舉行「中神之夜」,赴會人數也破了記錄:四百多人。這顯出他們對中神的愛護。
四、美國南部曉士頓市的華人教會,已由兩年前的八間增至十八間。其中陳國安和黃繼榮二位牧師(建道校友)所帶領的教會,發展最迅速,主日崇拜人數已達七百。這次有十一間堂參與了聯合培靈會。
五、三藩市華人已達三十五萬,共有教會一百二十間。
為什麼我們要有團契的生活?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三年七月十七日「牧者心聲」。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三年七月十七日「牧者心聲」。 神的旨意原是要我們走這一條路綫。我們的反應只能有一個,便是接受,而且照著去做。在彼前二章十七節說明:「要親愛教中的弟兄」,「教中的弟兄」原文是一個字,解作「弟兄團」。孔子說道:「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意思是沒有分開男或女,而是全部。今天我們在基督的家裏,在神的愛中彼此建立這合神心意的團契,是弟兄姐妹一個很大的福氣。 有人比喻這世界好像一個沙漠,而「家」便是其中的「綠洲」。一個人回到家中,進到愛裏面,受尊重,他的心靈便得到力量的回復,享受著當中的平安。有人在外面受了委屈,打擊,輕視,但回到家裏,享受父母子女的愛,弟兄姊妹間的慰問,促使你從所受的壓力中恢復過來,精神也為之而復原起來。屬靈的家庭,更是如此,在這滿佈罪惡的世界裏,到處給予我們屬神的人許許多多的壓力,使心靈疲乏,受壓制,忍受痛苦,團契在這境況上正是我們的力量,透過主裏的互勉,激勵,安慰與扶持,使沉痛的心靈,鬱鬱不歡的矛盾,從中得到力量,再次面對這社會上種種的沖激。因此,團契實在是天父給我們的一大恩典。特別在這時代的洪流當中,撒但用盡各樣的方法,破壞家原有的作用,務使各人彼此不和,這是他手段之一,我們實在須要小心,不然便中了他的詭計。神要建立的正是撒但要破壞的對象,竭力追求神的心意而行之,走教會正確的路綫,也是父神的心意。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三年七月十七日「牧者心聲」。
神的旨意原是要我們走這一條路綫。我們的反應只能有一個,便是接受,而且照著去做。在彼前二章十七節說明:「要親愛教中的弟兄」,「教中的弟兄」原文是一個字,解作「弟兄團」。孔子說道:「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意思是沒有分開男或女,而是全部。今天我們在基督的家裏,在神的愛中彼此建立這合神心意的團契,是弟兄姐妹一個很大的福氣。
有人比喻這世界好像一個沙漠,而「家」便是其中的「綠洲」。一個人回到家中,進到愛裏面,受尊重,他的心靈便得到力量的回復,享受著當中的平安。有人在外面受了委屈,打擊,輕視,但回到家裏,享受父母子女的愛,弟兄姊妹間的慰問,促使你從所受的壓力中恢復過來,精神也為之而復原起來。屬靈的家庭,更是如此,在這滿佈罪惡的世界裏,到處給予我們屬神的人許許多多的壓力,使心靈疲乏,受壓制,忍受痛苦,團契在這境況上正是我們的力量,透過主裏的互勉,激勵,安慰與扶持,使沉痛的心靈,鬱鬱不歡的矛盾,從中得到力量,再次面對這社會上種種的沖激。因此,團契實在是天父給我們的一大恩典。特別在這時代的洪流當中,撒但用盡各樣的方法,破壞家原有的作用,務使各人彼此不和,這是他手段之一,我們實在須要小心,不然便中了他的詭計。神要建立的正是撒但要破壞的對象,竭力追求神的心意而行之,走教會正確的路綫,也是父神的心意。
蒙召者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三年五月二十九日「牧者心聲」。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三年五月二十九日「牧者心聲」。 使徒保羅蒙主選召,接受了「福音執事」的職分。他在林後四章寫出了他蒙召的感受與心志。這也正是每一個獻身接受福音使命者所應有的態度: 一、不傳「自己」,乃傳「基督」(5)——不是吸引人歸向自己,乃是引人歸向基督。 二、基督為「主」,自己為「僕」(5)——站定僕人的地位。 三、在自己的「瓦器」裏,裝入神的「寶貝」(7)。這樣,卑微的瓦器便成為貴重的器皿。那沒有寶貝在裏面的瓦器,才永遠是卑賤的器皿。 四、身上常帶著基督的「死」,因而常顯明基督的「生」(10),並且這「生」的功效也臨及別人(12) 五、「外體」雖然毀壞,「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16)——心靈永遠年青。 六、至暫至輕的「苦楚」,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17)。這正是十架引往冠冕的真理。 七、不念「所見」,乃念「所不見」(18)——這正是「暫時」價值與「永遠」價值的區別。 八、在「心光」中,得見「面光」(6)——當神的光照耀在我們心中時,我們才能看見神的榮光顯在基督面上。我們在這面光中敬拜和工作。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三年五月二十九日「牧者心聲」。
使徒保羅蒙主選召,接受了「福音執事」的職分。他在林後四章寫出了他蒙召的感受與心志。這也正是每一個獻身接受福音使命者所應有的態度:
一、不傳「自己」,乃傳「基督」(5)——不是吸引人歸向自己,乃是引人歸向基督。
二、基督為「主」,自己為「僕」(5)——站定僕人的地位。
三、在自己的「瓦器」裏,裝入神的「寶貝」(7)。這樣,卑微的瓦器便成為貴重的器皿。那沒有寶貝在裏面的瓦器,才永遠是卑賤的器皿。
四、身上常帶著基督的「死」,因而常顯明基督的「生」(10),並且這「生」的功效也臨及別人(12)
五、「外體」雖然毀壞,「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16)——心靈永遠年青。
六、至暫至輕的「苦楚」,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17)。這正是十架引往冠冕的真理。
七、不念「所見」,乃念「所不見」(18)——這正是「暫時」價值與「永遠」價值的區別。
八、在「心光」中,得見「面光」(6)——當神的光照耀在我們心中時,我們才能看見神的榮光顯在基督面上。我們在這面光中敬拜和工作。
祈禱的能力在歷史中的彰顯
原載於《抉擇》,1977年6月,頁16。
原載於《抉擇》,1977年6月,頁16。 祈禱的能力非僅理論,乃是歷史中彰顯的事實。今天,在這一個偏重理論和方法的時代中,讓我們再看一看祈禱的能力在歷史中的輝煌記錄。 ● 號稱“愛爾蘭使徒”的聖帕垂克(St. Patrick),為了將福音傳入愛爾蘭,而在愛爾蘭邊境的一個……山頭上懇切祈禱四十天。結果主給他打開了愛爾蘭的福音工作。 ● 在衛理宗的歷史中,有一個特別的日子叫做“衛理宗的五旬節”(the Methodist Pentecost)。約翰衛斯理在他的日記裡面寫著: “一七三九年一月一日。六十餘位弟兄聚集在費德巷(Fetter Lane)舉行愛筵。約在凌晨三時,當我們繼續同心祈禱的時候,上帝的能力大大降在我們身上……一俟我們從敬畏和驚奇的感覺中稍為恢復常態,我們就一同唱詩:上帝阿,我們讚美你!我們承認你是主宰!” 約翰衛斯理的同工,著名佈道家惠特(Whitefield)回憶這一次的經驗時說:“真像五旬節一樣!”一個月之後他在卜勒斯特(Bristol)向二萬工人講道,大有果效。這復興運動漸漸擴展到許多地方,對英國的影響極大。 ● 美國在十八世紀時有一位著名的教會領袖,名叫愛德華約拿單(Jonathan Edwards),他是耶魯大學的創辦人。他在聖靈感動之下,開始對教會的復興有了沉重的負擔。他決定三日三夜禁食祈禱,那就是“新英格蘭大復興”的開始。他雖然聲音小,又患近視,講道時俯身誦讀講章,但是聖靈大有能力的作工。 ● 在世界宣教運動的歷史中,我們也清楚看見差傳事工的發動與祈禱有密切的關係。比爾遜博士(Dr. Arthur Pierson)在他所著的宣教史中告訴我們:威廉加里(William Carey)所帶領的世界宣教運動,是由一個祈禱會開始的。他形容這一個經常的祈禱會是同心的,熱切的,堅強的,為了世界人類的得救而向上帝呼求。而這一個祈禱會的產生,又是受了“新英格蘭大復興”的影響。 ● 在英國“倫敦傳道會”(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的歷史中,同樣的彰顯著祈禱的能力。下面是一個寶貴的例子: 倫敦傳道會差遣了宣教士往大溪地(Tahiti)島去傳福音。他們在那裡工作了十四年以後,仍然毫無果效,連一個人信主也沒有。該差會當局開始考慮放棄該島的宣教工作。但是正當這一個重要關頭,有少數委員大有信心,他們認為這正是上帝就要顯出大能作為的時刻。他們提議:不但不要放棄這一項工作,反而要召開特别祈禱會。當局接納了他們的意見。在祈禱會中氣氛極為熱切。結果,一個神蹟出現了: 兩隻船從相對的兩個港口駛出,一隻從英國駛向大溪地;另一隻從大溪地駛向英國。兩隻船在海洋中照面駛過。一隻船上帶著差會寫給宣教士的信,鼓勵他們繼續憑信心工作下去;另一隻船上帶著宣教士的信,向差會報告工作忽然有了轉機和突破,偶像勢力崩潰,許多人信了主。後來該島居民的百分之七十信奉基督教,成為歐美以外基督徒比例最高的地區。最近有人統計,該島上的教會先後會派出千人往各處傳福音。 ● 在宣教史中還有一個感人的例子: 今年是莫拉維亞弟兄會的連環祈禱運動的二百五十週年紀念。他們把這一種祈禱叫做“每小時代求”(Hourly Intercession)。這運動是四十八位信徒開始的,男女各半。每人每日為了福音工作祈禱一小時。後來,在秦親道夫(Zinzendorf)的鼓勵之下,該會的全體會友都參加了這一個連環代禱運動,竟然持續了二百五十年之久,實在極其難能可貴。他們的祈禱和他們的宣教事工打成一片,成為宣教史中的奇葩。 ● 美國教會歷史中的著名佈道家杜雷博士(Dr. R. A. Torrey),曾在美國,英國,和澳洲,帶領數十萬人歸主。在他的佈道工作中,有一項關於祈禱的佳話: 杜雷博士每次在佈道會中講道的時候,有一位失明的同工,名叫奈士(Nash),在台後為他祈禱,講多久就祈禱多久。杜雷博士認為這是他蒙主使用的重要原因。這位奈士弟兄從前在未失明時無心禱告,當別人祈禱的時候,他睜眼四望。失明後痛改前非,成為代禱戰士,貢獻很大。 ● 葛培理博士也是極注重祈禱。在每一次的佈道大會以前,在籌備工作中有絕對不可缺少的一項,就是組成千萬個祈禱小組,用半年至一年的時間為佈道大會祈禱。 有人問,為甚麼葛培理博士的佈道工作能歷久不衰,而且在發展之中?我相信千萬人的代禱是他成功的鑰匙。
原載於《抉擇》,1977年6月,頁16。
祈禱的能力非僅理論,乃是歷史中彰顯的事實。今天,在這一個偏重理論和方法的時代中,讓我們再看一看祈禱的能力在歷史中的輝煌記錄。
● 號稱“愛爾蘭使徒”的聖帕垂克(St. Patrick),為了將福音傳入愛爾蘭,而在愛爾蘭邊境的一個……山頭上懇切祈禱四十天。結果主給他打開了愛爾蘭的福音工作。
● 在衛理宗的歷史中,有一個特別的日子叫做“衛理宗的五旬節”(the Methodist Pentecost)。約翰衛斯理在他的日記裡面寫著:
“一七三九年一月一日。六十餘位弟兄聚集在費德巷(Fetter Lane)舉行愛筵。約在凌晨三時,當我們繼續同心祈禱的時候,上帝的能力大大降在我們身上……一俟我們從敬畏和驚奇的感覺中稍為恢復常態,我們就一同唱詩:上帝阿,我們讚美你!我們承認你是主宰!”
約翰衛斯理的同工,著名佈道家惠特(Whitefield)回憶這一次的經驗時說:“真像五旬節一樣!”一個月之後他在卜勒斯特(Bristol)向二萬工人講道,大有果效。這復興運動漸漸擴展到許多地方,對英國的影響極大。
● 美國在十八世紀時有一位著名的教會領袖,名叫愛德華約拿單(Jonathan Edwards),他是耶魯大學的創辦人。他在聖靈感動之下,開始對教會的復興有了沉重的負擔。他決定三日三夜禁食祈禱,那就是“新英格蘭大復興”的開始。他雖然聲音小,又患近視,講道時俯身誦讀講章,但是聖靈大有能力的作工。
● 在世界宣教運動的歷史中,我們也清楚看見差傳事工的發動與祈禱有密切的關係。比爾遜博士(Dr. Arthur Pierson)在他所著的宣教史中告訴我們:威廉加里(William Carey)所帶領的世界宣教運動,是由一個祈禱會開始的。他形容這一個經常的祈禱會是同心的,熱切的,堅強的,為了世界人類的得救而向上帝呼求。而這一個祈禱會的產生,又是受了“新英格蘭大復興”的影響。
● 在英國“倫敦傳道會”(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的歷史中,同樣的彰顯著祈禱的能力。下面是一個寶貴的例子:
倫敦傳道會差遣了宣教士往大溪地(Tahiti)島去傳福音。他們在那裡工作了十四年以後,仍然毫無果效,連一個人信主也沒有。該差會當局開始考慮放棄該島的宣教工作。但是正當這一個重要關頭,有少數委員大有信心,他們認為這正是上帝就要顯出大能作為的時刻。他們提議:不但不要放棄這一項工作,反而要召開特别祈禱會。當局接納了他們的意見。在祈禱會中氣氛極為熱切。結果,一個神蹟出現了:
兩隻船從相對的兩個港口駛出,一隻從英國駛向大溪地;另一隻從大溪地駛向英國。兩隻船在海洋中照面駛過。一隻船上帶著差會寫給宣教士的信,鼓勵他們繼續憑信心工作下去;另一隻船上帶著宣教士的信,向差會報告工作忽然有了轉機和突破,偶像勢力崩潰,許多人信了主。後來該島居民的百分之七十信奉基督教,成為歐美以外基督徒比例最高的地區。最近有人統計,該島上的教會先後會派出千人往各處傳福音。
● 在宣教史中還有一個感人的例子:
今年是莫拉維亞弟兄會的連環祈禱運動的二百五十週年紀念。他們把這一種祈禱叫做“每小時代求”(Hourly Intercession)。這運動是四十八位信徒開始的,男女各半。每人每日為了福音工作祈禱一小時。後來,在秦親道夫(Zinzendorf)的鼓勵之下,該會的全體會友都參加了這一個連環代禱運動,竟然持續了二百五十年之久,實在極其難能可貴。他們的祈禱和他們的宣教事工打成一片,成為宣教史中的奇葩。
● 美國教會歷史中的著名佈道家杜雷博士(Dr. R. A. Torrey),曾在美國,英國,和澳洲,帶領數十萬人歸主。在他的佈道工作中,有一項關於祈禱的佳話:
杜雷博士每次在佈道會中講道的時候,有一位失明的同工,名叫奈士(Nash),在台後為他祈禱,講多久就祈禱多久。杜雷博士認為這是他蒙主使用的重要原因。這位奈士弟兄從前在未失明時無心禱告,當別人祈禱的時候,他睜眼四望。失明後痛改前非,成為代禱戰士,貢獻很大。
● 葛培理博士也是極注重祈禱。在每一次的佈道大會以前,在籌備工作中有絕對不可缺少的一項,就是組成千萬個祈禱小組,用半年至一年的時間為佈道大會祈禱。
有人問,為甚麼葛培理博士的佈道工作能歷久不衰,而且在發展之中?我相信千萬人的代禱是他成功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