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回應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十一日「牧者心聲」。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十一日「牧者心聲」。 西奈曠野會幕中的祭壇上 擺著切成碎塊的祭牲 在熊熊壇火的閃爍中 若隱若現著十架上神羔破碎的生命 在各各他的蔭影中,我看見 馬利亞手中打破的玉瓶 傾倒著愛的至情 二千年的時間之霧,未能掩住 那手中釘痕和肋旁的傷處 廿個世紀的風吹雨淋,未能蝕損 保羅身上纍纍傷痕所繪成的「基督之印」(加六17) 各各他的十字架 將它的影完倒投在愛河的波下 我看見,兩個十字架緊緊的結連 正釘的,倒釘的 倒懸的彼得注目荊冠下基督的血面 「我不配,不配,但這是我的心願」 以破碎回應破碎 以愛痕回應愛痕 以十架回應十架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十一日「牧者心聲」。
西奈曠野會幕中的祭壇上
擺著切成碎塊的祭牲
在熊熊壇火的閃爍中
若隱若現著十架上神羔破碎的生命
在各各他的蔭影中,我看見
馬利亞手中打破的玉瓶
傾倒著愛的至情
二千年的時間之霧,未能掩住
那手中釘痕和肋旁的傷處
廿個世紀的風吹雨淋,未能蝕損
保羅身上纍纍傷痕所繪成的「基督之印」(加六17)
各各他的十字架
將它的影完倒投在愛河的波下
我看見,兩個十字架緊緊的結連
正釘的,倒釘的
倒懸的彼得注目荊冠下基督的血面
「我不配,不配,但這是我的心願」
以破碎回應破碎
以愛痕回應愛痕
以十架回應十架
基督徒專業人士的貢獻與危機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四日「牧者心聲」。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四日「牧者心聲」。 基督徒專業人士在教育水平和社會地位上,都出人頭地。因此他們在福音聖工上也可以擔起特殊的角色。但願末底改對以斯帖的話,能刻記在他們心中:「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份,不是為現今的機會麼?」(斯四14)。 專業基督徒至少可以在以下各方面,作出有意義的貢獻: 一、在職業中發揮基督徒品格的影響力,以生活作見證。這是基督徒對社會的基本貢獻。 二、在同業的基督徒中間,建立交通,相互勉勵,為主作見證,例如香港醫生團契所作的:除了團契聚會之外,透過醫療服務,彰顯主愛及宣傳福音。 三、在基督教福音機構中,作專業性的指導貢獻。 四、在自己所屬的教會中,熱心事奉。有時可以提供專業性的智識與方法,使教會的聖工與管理,更有效率。 另一方面,他們可能面對下列各種危機: 一、在專業高度水準的要求下,越來越忙,以致失去屬靈的追求,異象,和使命感,甚至被世俗同化,失去作用。 二、有些專業基督徒以為,職業上的優越表現能榮耀神,所以可以取代明確的福音見證,因此失去引人皈主的作用。 三、也有些專業基督徒認為,職業與福音見證應該完全分離,因而沒有努力嘗試運用智慧,適當的把見證帶入職業裏面,產生福音的果效。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四日「牧者心聲」。
基督徒專業人士在教育水平和社會地位上,都出人頭地。因此他們在福音聖工上也可以擔起特殊的角色。但願末底改對以斯帖的話,能刻記在他們心中:「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份,不是為現今的機會麼?」(斯四14)。
專業基督徒至少可以在以下各方面,作出有意義的貢獻:
一、在職業中發揮基督徒品格的影響力,以生活作見證。這是基督徒對社會的基本貢獻。
二、在同業的基督徒中間,建立交通,相互勉勵,為主作見證,例如香港醫生團契所作的:除了團契聚會之外,透過醫療服務,彰顯主愛及宣傳福音。
三、在基督教福音機構中,作專業性的指導貢獻。
四、在自己所屬的教會中,熱心事奉。有時可以提供專業性的智識與方法,使教會的聖工與管理,更有效率。
另一方面,他們可能面對下列各種危機:
一、在專業高度水準的要求下,越來越忙,以致失去屬靈的追求,異象,和使命感,甚至被世俗同化,失去作用。
二、有些專業基督徒以為,職業上的優越表現能榮耀神,所以可以取代明確的福音見證,因此失去引人皈主的作用。
三、也有些專業基督徒認為,職業與福音見證應該完全分離,因而沒有努力嘗試運用智慧,適當的把見證帶入職業裏面,產生福音的果效。
本會聯合佈道大會的意義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牧者心聲」。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牧者心聲」。 也許有人問,本會各堂自己主辦佈道會,不是已經夠了麼?為什麼還要在伊館舉行全港九聯合佈道大會?茲將這一次聯合佈道大會的意義分述如下: (一)大會與一九九七——本港各教會為了一九九七而舉行的討論會,已有無數次,但最重要和實際的一件事,還是抓緊機會,在局勢轉變之前,努力宣傳福音,引人歸主。本會期待依靠主,在港九各宗派和各獨立堂會中間,引發更積極更普遍的佈道精神。如果這次佈道大會,在各堂齊心努力之下,能有美好的成績和表現,就會引起其他宗派的注意,而同樣發動佈道事工。那就是一大貢獻。 (二)大會與本堂的角色——本堂是本會區聯會裏面的大哥哥,所以身負榜樣的責任。我們的態度和參與的情況,對其他各堂有直接的影響。本堂人數較多,各堂自然對本堂的出席率寄予較大的希望。同時,本堂對本會聯合事工的一般反應,對今後本會團結力量的發揮,有決定性的作用。這是神對本堂的恩典,所帶來的責任。 (三)前例——去年本會的聯合夏令會,約八百人參加,這個美好的情況,已經顯然對各堂起了新的好作用,對本會的整體長進大有意義。 (四)成敗關鍵——我們已經有好講員,好譯員,好節目,好會場,所需要的是好祈禱,好參與。 願主恩待和使用大會,使許多人蒙恩得救。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牧者心聲」。
也許有人問,本會各堂自己主辦佈道會,不是已經夠了麼?為什麼還要在伊館舉行全港九聯合佈道大會?茲將這一次聯合佈道大會的意義分述如下:
(一)大會與一九九七——本港各教會為了一九九七而舉行的討論會,已有無數次,但最重要和實際的一件事,還是抓緊機會,在局勢轉變之前,努力宣傳福音,引人歸主。本會期待依靠主,在港九各宗派和各獨立堂會中間,引發更積極更普遍的佈道精神。如果這次佈道大會,在各堂齊心努力之下,能有美好的成績和表現,就會引起其他宗派的注意,而同樣發動佈道事工。那就是一大貢獻。
(二)大會與本堂的角色——本堂是本會區聯會裏面的大哥哥,所以身負榜樣的責任。我們的態度和參與的情況,對其他各堂有直接的影響。本堂人數較多,各堂自然對本堂的出席率寄予較大的希望。同時,本堂對本會聯合事工的一般反應,對今後本會團結力量的發揮,有決定性的作用。這是神對本堂的恩典,所帶來的責任。
(三)前例——去年本會的聯合夏令會,約八百人參加,這個美好的情況,已經顯然對各堂起了新的好作用,對本會的整體長進大有意義。
(四)成敗關鍵——我們已經有好講員,好譯員,好節目,好會場,所需要的是好祈禱,好參與。
願主恩待和使用大會,使許多人蒙恩得救。
澳台教會觀感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二十日「牧者心聲」。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二十日「牧者心聲」。 十月十九日至二十一日,澳門各教會聯合舉行「第一屆研經培靈大會」,一連三晨三晚。我應邀主講。假中華基督教會志道堂舉行聚會。(澳門最大的一間禮拜堂)。此次聚會獲得所有廿間教會的支持,所以赴會人數相當好,堂內需要加椅子才容得下會眾。在澳期間有一件事在我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澳門環境特殊,舊教會收縮,新教會極難發展,獨有一間教會,即宣道堂(不是宣道會),由於注重佈道及訓練,在近十年來,由一間增至七間,其本堂聚會人數由一百人增至三百人。這是靈力突破環境限制的好例子。 十月廿二日至十一月十三日,我應台灣校園福音團契之邀,主領一連串聚會,同時也趁機在宣道會數堂領會。三週內講道與授課近五十次。宣道會事工有起色,三週內有四間宣道會舉行獻堂禮,我躬逢其盛,心中充滿對主的感謝。台北宣道神學夜校有廿三位學生,都是各堂中堅份子。 校園團契(相當於香港學生福音團契)全體同工超過百人,負起大專及中學生的福音工作,與加畢業生及文字工作。全台灣有二百個學生團契,經常推行各種訓練,年年在福音性聚會中決志信主的,約三千人。我此行的主要任務,是講授校園同工進修課程廿堂,並在畢業生退修營講道(二百餘人參加,三天),也主領校園主辦的台北聯合青年培靈會,一連三晚(每晚約八百人赴會)。我深感校園同工有很強烈的獻身精神,他們沒有固定的薪水,以信心仰望主的供應。實在難得。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二十日「牧者心聲」。
十月十九日至二十一日,澳門各教會聯合舉行「第一屆研經培靈大會」,一連三晨三晚。我應邀主講。假中華基督教會志道堂舉行聚會。(澳門最大的一間禮拜堂)。此次聚會獲得所有廿間教會的支持,所以赴會人數相當好,堂內需要加椅子才容得下會眾。在澳期間有一件事在我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澳門環境特殊,舊教會收縮,新教會極難發展,獨有一間教會,即宣道堂(不是宣道會),由於注重佈道及訓練,在近十年來,由一間增至七間,其本堂聚會人數由一百人增至三百人。這是靈力突破環境限制的好例子。
十月廿二日至十一月十三日,我應台灣校園福音團契之邀,主領一連串聚會,同時也趁機在宣道會數堂領會。三週內講道與授課近五十次。宣道會事工有起色,三週內有四間宣道會舉行獻堂禮,我躬逢其盛,心中充滿對主的感謝。台北宣道神學夜校有廿三位學生,都是各堂中堅份子。
校園團契(相當於香港學生福音團契)全體同工超過百人,負起大專及中學生的福音工作,與加畢業生及文字工作。全台灣有二百個學生團契,經常推行各種訓練,年年在福音性聚會中決志信主的,約三千人。我此行的主要任務,是講授校園同工進修課程廿堂,並在畢業生退修營講道(二百餘人參加,三天),也主領校園主辦的台北聯合青年培靈會,一連三晚(每晚約八百人赴會)。我深感校園同工有很強烈的獻身精神,他們沒有固定的薪水,以信心仰望主的供應。實在難得。
愛的勝利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三年十月二十三日「牧者心聲」。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三年十月二十三日「牧者心聲」。 愛 驅使著白髮皚皚的亞伯拉罕 身先三百民兵,以生命搏救負義的羅得 愛 在十四年漫長的辛勞歲月裏 支持著雅各等待他生命的喜樂:拉結 愛 舉起約瑟的雙臂,流著眼浪 擁抱那曾經將他拋入流浪痛苦中的哥哥們 愛 使弱質女子路得堅定的對拿俄米說 只有死,只有死,只有死能叫你我相離 愛 使身為波斯大帝寵后的以斯帖 為了拯救同胞毅然說:我死就死吧 愛 使墮入罪淵的抹大拉馬利亞 湧流悔改之淚,滴在恩主的腳上,以髮抹乾 愛 使剛愎驕縱的保羅俯伏主前說 為了祢,為了祢,我把萬事看作糞土 愛 打破玉瓶 把至貴的真哪噠香膏,倒在恩主身上 愛 千百倍的愛,使那最尊貴的人子 背負著沉重的十字架,走向各各他 愛 能否使我這一顆剛硬的心融化 對主說:主啊,是的! 是的! 我愛祢!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三年十月二十三日「牧者心聲」。
愛 驅使著白髮皚皚的亞伯拉罕
身先三百民兵,以生命搏救負義的羅得
愛 在十四年漫長的辛勞歲月裏
支持著雅各等待他生命的喜樂:拉結
愛 舉起約瑟的雙臂,流著眼浪
擁抱那曾經將他拋入流浪痛苦中的哥哥們
愛 使弱質女子路得堅定的對拿俄米說
只有死,只有死,只有死能叫你我相離
愛 使身為波斯大帝寵后的以斯帖
為了拯救同胞毅然說:我死就死吧
愛 使墮入罪淵的抹大拉馬利亞
湧流悔改之淚,滴在恩主的腳上,以髮抹乾
愛 使剛愎驕縱的保羅俯伏主前說
為了祢,為了祢,我把萬事看作糞土
愛 打破玉瓶
把至貴的真哪噠香膏,倒在恩主身上
愛 千百倍的愛,使那最尊貴的人子
背負著沉重的十字架,走向各各他
愛 能否使我這一顆剛硬的心融化
對主說:主啊,是的! 是的! 我愛祢!
臨別的話
原載於《抉擇》,1977年9月,頁16。
原載於《抉擇》,1977年9月,頁16。 四年——這麼快就過去了!在這一段開墾的日子裡,我對這份刊物產生 了感情。我欣賞著同工們的努力和忠心。我的兼任身份使本刊的發展受了阻礙,這是我深深感覺歉疚的。讓我藉著這個機會,向所有愛護本刊的人,特别向那些惠賜大作的人,表示衷心的感謝。 感謝主賜給我這一段在文字工作上事奉祂的時日,現在主向我另有號令 —— 差遣我往印尼屬南婆羅洲——西加里曼坦去從事宣教工作一年,我樂意順服,因為我知道主的恩典是藏在我們的順服裡面。我從七月份起辭去了本刊的工作。願主在前面的日子更加恩待本刊和讀者。
原載於《抉擇》,1977年9月,頁16。
四年——這麼快就過去了!在這一段開墾的日子裡,我對這份刊物產生 了感情。我欣賞著同工們的努力和忠心。我的兼任身份使本刊的發展受了阻礙,這是我深深感覺歉疚的。讓我藉著這個機會,向所有愛護本刊的人,特别向那些惠賜大作的人,表示衷心的感謝。
感謝主賜給我這一段在文字工作上事奉祂的時日,現在主向我另有號令 —— 差遣我往印尼屬南婆羅洲——西加里曼坦去從事宣教工作一年,我樂意順服,因為我知道主的恩典是藏在我們的順服裡面。我從七月份起辭去了本刊的工作。願主在前面的日子更加恩待本刊和讀者。
以「初愛」回應 「到底的愛」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三年十月十六日「牧者心聲」。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三年十月十六日「牧者心聲」。 「祂(基督)既然愛世間屬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約十三1 )。「到底」二字的原文,可以有兩種譯法:一、「到底」(時間上);二、「到極點」(程度上)。主愛我們到底,而且到極處。這是何等寶貴的愛! 我們應該怎樣面對這麽「長闊高深」的愛呢?只有「起初的愛」(啟二4 ),可以配得過這「到底的愛」。 「起初的愛」四字的原文,可以直譯為第一的愛」,等於英文的First love。「第一」有兩個意思:一、「起初」(時間上);二、「最高」(程度上)。 啟二4所説的「起初的愛」,實際上是時間和程度的綜合體。以弗所教會的基督徒們,在他們信主的初期,心中滿了對主耶穌的熱切、深摯、專一的愛。但是漸漸的,這愛被沖淡了,褪色了,甚至變質了。這是何等可惜! 既然主耶穌是以「到底的愛」來愛我們,我們就應當向祂保持「最高的愛」——將祂放在我們人生的首位上,愛祂過於愛一切。這最高的愛也是最深的愛。主耶穌問彼得說:「你愛我比這更深麼?」彼得回答說:「主啊,是的!」今天,我們能同樣的回答主麼?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三年十月十六日「牧者心聲」。
「祂(基督)既然愛世間屬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約十三1 )。「到底」二字的原文,可以有兩種譯法:一、「到底」(時間上);二、「到極點」(程度上)。主愛我們到底,而且到極處。這是何等寶貴的愛!
我們應該怎樣面對這麽「長闊高深」的愛呢?只有「起初的愛」(啟二4 ),可以配得過這「到底的愛」。
「起初的愛」四字的原文,可以直譯為第一的愛」,等於英文的First love。「第一」有兩個意思:一、「起初」(時間上);二、「最高」(程度上)。
啟二4所説的「起初的愛」,實際上是時間和程度的綜合體。以弗所教會的基督徒們,在他們信主的初期,心中滿了對主耶穌的熱切、深摯、專一的愛。但是漸漸的,這愛被沖淡了,褪色了,甚至變質了。這是何等可惜!
既然主耶穌是以「到底的愛」來愛我們,我們就應當向祂保持「最高的愛」——將祂放在我們人生的首位上,愛祂過於愛一切。這最高的愛也是最深的愛。主耶穌問彼得說:「你愛我比這更深麼?」彼得回答說:「主啊,是的!」今天,我們能同樣的回答主麼?
祈禱復興的呼籲:詩人體驗中的祈禱十喻
原載於《抉擇》,1977年9月,頁15。
原載於《抉擇》,1977年9月,頁15。 按照主耶穌的預言,末世是在祈禱上沉落的時代(路18:1對照8)。在這樣的一個時代中,主耶穌發出一個挑戰的呼聲:“人子來的時候,遇得見世上有(祈禱的)信心麼?”你我是被這時代特點的潮流所沖去呢,還是逆流而上,在祈禱上與神同工呢? 大衛身為君王,日理萬機,但是他仍然極重視親近上帝,祈禱竟然成為他的特徵,實在難能可貴!他的禱詞留在詩篇中,與其他詩人的禱詞一同燃起了萬古祈禱的火把! 在詩篇中至少有十個關於祈禱的比喻,可以幫助我們更深體會祈禱的意義和重要,因而在祈禱上更有追求。 (一)祈禱如鹿渴慕溪水 “上帝阿,我的心切慕你,如鹿渴慕溪水…我幾時得朝見上帝呢?”(42:1)。 真正的祈禱是愛慕上帝的表現。祈禱的吸引力在於對上帝的愛。沒有愛的祈禱是重擔;只有愛能使祈禱成為一種享受。 鹿行動活潑迅速,以跑代行,所以牠需要的水份特别多。牠切慕溪水是出自亟切的需要。若沒有溪水的供應,牠便不能繼續行動。照樣,真正的祈禱是靈屬的能源。 (二)祈禱如堵住破口 “摩西站在破口,使他的憤怒轉消”(106:23)。 摩西的代禱有如補救河堤的裂口或城牆的缺口,使猛如洪水的敵人不能入侵。這是一樁意義重大的工作。一間缺少祈禱的教會,就好像一座沒有城垣的城,敵人隨時可以侵入掠奪。 (三)祈禱如焚香獻祭 “願我的禱告如香陳列在你面前,願我舉手祈求如獻晚祭”(141:2)。 古代聖殿中充滿三種香氣:一、聖膏油——以沒藥、香肉桂、菖蒲、桂皮、橄欖油,五種材料製成。一切聖物都要抹上這聖膏油,表示分別為聖獻給上帝(出30:22-29)。二、素祭——素祭是會幕中的七祭之一。素祭裡面有乳香,經火時香氣四溢,充滿會幕。素祭預表基督完全的品格,亦象徵基督以好品格為祭獻與上帝(利2)。三、香——會幕中所燒的香是以五種材料製成的(出30:34-35)。香預表基督的代禱,亦象徵基督徒的祈禱。真誠的祈禱如馨香之氣上達天父。 但願在教會裡面充滿著這三種屬靈的香氣。 (四)祈禱如守夜 “我的心等候主,勝於守夜的等候天亮”(130:6)。 祈禱者有如守望者,為衆人的安全徹夜儆醒不眠。敵人一有動靜,守望者立即發出信號,全體戒備。守望者在當值時睡覺是嚴重罪行。代禱者的責任和貢獻是何等重大! (五)祈禱如燈 “你必點著我的燈”(18:28)。 祈禱使我們“裡面的光”明亮(太6:23),就能在是非,真假、前後、輕重、貴賤、久暫、美惡、義利、光暗之間作正確的分辨。聖靈常常藉著我們的祈禱光照我們,引導我們。 (六)祈禱如向山舉目 “我要向山舉目,我的幫助從何而來?”(121:1)。 此處之“山”有雙關意義:一、指山上的聖殿,即耶和華所在之處;二、山有堅固永存之意,是耶和華所造。詩人以此形容上帝之可靠。祈禱表示對上帝的投靠,向祂支取穩定一切的力量。“倚靠耶和華的人好像錫安山永不動搖。” (七)祈禱如在祭壇上築巢之燕 “我的上帝阿,在你祭壇那裡,燕子為自己找著抱雛之窩。如此住在你殿中的,便為有福”(84:3-4)。 “菢雛之窩”顯然象徵屬靈的生產。在上帝面前的仰望是結出靈果的必需條件。 (八)祈禱如屬靈容器 “你要大大張口,我就給你充滿”(81:10)。 當我們以信心“大大張口”祈求時,上帝就賜予豐富恩惠。上帝的恩惠是與祈禱的容量成正比例的:容量大,恩惠就多;容量小,恩惠就少。 (九)祈禱如孤雀 “我儆醒不睡,像房頂上孤單的麻雀”(102:7). 詩人心靈痛苦,以孤雀自喻。照樣,有不少心靈裡有沉重負擔的人,也儆醒禱告如孤雀。他們雖然在禱告上孤單零仃,但是仍然繼續禱告。這是負擔的表現。 (十)祈禱如僕人候命 “僕人的眼睛怎樣望主人的手……我們的眼睛也照樣望耶和華我們的上帝”(123:2)。 僕人注視主人的手——等候主人以手勢發令,立即進行。照樣,我們以順服的態度禱告,求主指示當行之路,當作之事。聖經告訴我們,主的心意常向等候祂的人顯出。一個多禱告的人,是一個多認識主的人,也是一個多蒙主引導的人。
原載於《抉擇》,1977年9月,頁15。
按照主耶穌的預言,末世是在祈禱上沉落的時代(路18:1對照8)。在這樣的一個時代中,主耶穌發出一個挑戰的呼聲:“人子來的時候,遇得見世上有(祈禱的)信心麼?”你我是被這時代特點的潮流所沖去呢,還是逆流而上,在祈禱上與神同工呢?
大衛身為君王,日理萬機,但是他仍然極重視親近上帝,祈禱竟然成為他的特徵,實在難能可貴!他的禱詞留在詩篇中,與其他詩人的禱詞一同燃起了萬古祈禱的火把!
在詩篇中至少有十個關於祈禱的比喻,可以幫助我們更深體會祈禱的意義和重要,因而在祈禱上更有追求。
(一)祈禱如鹿渴慕溪水
“上帝阿,我的心切慕你,如鹿渴慕溪水…我幾時得朝見上帝呢?”(42:1)。
真正的祈禱是愛慕上帝的表現。祈禱的吸引力在於對上帝的愛。沒有愛的祈禱是重擔;只有愛能使祈禱成為一種享受。
鹿行動活潑迅速,以跑代行,所以牠需要的水份特别多。牠切慕溪水是出自亟切的需要。若沒有溪水的供應,牠便不能繼續行動。照樣,真正的祈禱是靈屬的能源。
(二)祈禱如堵住破口
“摩西站在破口,使他的憤怒轉消”(106:23)。
摩西的代禱有如補救河堤的裂口或城牆的缺口,使猛如洪水的敵人不能入侵。這是一樁意義重大的工作。一間缺少祈禱的教會,就好像一座沒有城垣的城,敵人隨時可以侵入掠奪。
(三)祈禱如焚香獻祭
“願我的禱告如香陳列在你面前,願我舉手祈求如獻晚祭”(141:2)。
古代聖殿中充滿三種香氣:一、聖膏油——以沒藥、香肉桂、菖蒲、桂皮、橄欖油,五種材料製成。一切聖物都要抹上這聖膏油,表示分別為聖獻給上帝(出30:22-29)。二、素祭——素祭是會幕中的七祭之一。素祭裡面有乳香,經火時香氣四溢,充滿會幕。素祭預表基督完全的品格,亦象徵基督以好品格為祭獻與上帝(利2)。三、香——會幕中所燒的香是以五種材料製成的(出30:34-35)。香預表基督的代禱,亦象徵基督徒的祈禱。真誠的祈禱如馨香之氣上達天父。
但願在教會裡面充滿著這三種屬靈的香氣。
(四)祈禱如守夜
“我的心等候主,勝於守夜的等候天亮”(130:6)。
祈禱者有如守望者,為衆人的安全徹夜儆醒不眠。敵人一有動靜,守望者立即發出信號,全體戒備。守望者在當值時睡覺是嚴重罪行。代禱者的責任和貢獻是何等重大!
(五)祈禱如燈
“你必點著我的燈”(18:28)。
祈禱使我們“裡面的光”明亮(太6:23),就能在是非,真假、前後、輕重、貴賤、久暫、美惡、義利、光暗之間作正確的分辨。聖靈常常藉著我們的祈禱光照我們,引導我們。
(六)祈禱如向山舉目
“我要向山舉目,我的幫助從何而來?”(121:1)。
此處之“山”有雙關意義:一、指山上的聖殿,即耶和華所在之處;二、山有堅固永存之意,是耶和華所造。詩人以此形容上帝之可靠。祈禱表示對上帝的投靠,向祂支取穩定一切的力量。“倚靠耶和華的人好像錫安山永不動搖。”
(七)祈禱如在祭壇上築巢之燕
“我的上帝阿,在你祭壇那裡,燕子為自己找著抱雛之窩。如此住在你殿中的,便為有福”(84:3-4)。
“菢雛之窩”顯然象徵屬靈的生產。在上帝面前的仰望是結出靈果的必需條件。
(八)祈禱如屬靈容器
“你要大大張口,我就給你充滿”(81:10)。
當我們以信心“大大張口”祈求時,上帝就賜予豐富恩惠。上帝的恩惠是與祈禱的容量成正比例的:容量大,恩惠就多;容量小,恩惠就少。
(九)祈禱如孤雀
“我儆醒不睡,像房頂上孤單的麻雀”(102:7).
詩人心靈痛苦,以孤雀自喻。照樣,有不少心靈裡有沉重負擔的人,也儆醒禱告如孤雀。他們雖然在禱告上孤單零仃,但是仍然繼續禱告。這是負擔的表現。
(十)祈禱如僕人候命
“僕人的眼睛怎樣望主人的手……我們的眼睛也照樣望耶和華我們的上帝”(123:2)。
僕人注視主人的手——等候主人以手勢發令,立即進行。照樣,我們以順服的態度禱告,求主指示當行之路,當作之事。聖經告訴我們,主的心意常向等候祂的人顯出。一個多禱告的人,是一個多認識主的人,也是一個多蒙主引導的人。
聖經歷史中的10大關鍵
原載於《抉擇》,1977年9月,頁3。
原載於《抉擇》,1977年9月,頁3。 在聖經所記載的歷史中,會屢次出現關鍵性的危機,最重要的有十次。它們不但是歷史中的關鍵,也是基督徒個人屬靈生命中的關鍵。分述如下: (一)賜福器皿的抉擇 上帝呼召亞伯拉罕的時候,對他說:“我必賜福給你,你也要叫别人得福”(創12:2)。亞伯拉罕是否接受上帝的呼召,是一個重大的關鍵——與他自己的幸福有關,也與許多人的幸福有關。這一個呼召裡面有三個條件:一、亞伯拉罕必須離開原居之地,到一個新地方去,開始新的生活。二、他必須了解,他自己的幸福和别人的幸福是連在一起的,不能拆離;三、他必須有信心,因為在這一條“賜福器皿”的路上,有許多困難和試煉。 上帝不但這樣呼召亞伯拉罕,也同樣呼召每一個基督徒作賜福器皿。你是否接受這呼召,是一項重大的抉擇,會影響你整個靈命的前途。 (二)自由與奴役之間的抉擇 上帝計劃將選民從埃及為奴之地拯救出來,他就呼召摩西做祂的器皿。摩西起初不願意,多方推諉,因為過去的失敗使他膽寒。但是在上帝的鼓勵及催促之下,他終於挺身而出,擔起了極重的擔子——帶領三百萬選民出埃及。他數次被這擔子壓倒,其中一次他向上帝求死! 摩西是否能勝過埃及王宮裡的腐化勢力,而以同胞為念,保持信心和愛心?他又是否肯在失敗四十年之後,重新為上帝興起擔當大任?這是極重大的關鍵,與整個以色列人的歷史有關。 照樣,你我是否能勝過世界的腐化作用,保持對主的信心和愛心,“看為基督所受的凌辱比埃及的財物更寶貴”?(來11:16),這也是我們靈命成敗的重大關鍵。 (三)離曠野進迦南的抉擇 如果以色列人不接納約書亞和迦勒的挑戰,他們就會永遠在曠野裡漂流,直至消滅為止。他們永不能承受上帝的應許。雖然第一代的以色列人因剛硬而死於曠野,但新的一代接納了約書亞和迦勒的領導,停止流浪,進入迦南。 許多基督徒在得救之後,長期留在屬靈的曠野裡面漂流,沒有目標,沒有方向,沒有追求,過著不結果子的療野生活。以色列人四十年在曠野漂流,是一個大悲劇!照樣,許多基督徒把他們的寶貴生命,消耗在屬靈的曠野中,也是一個大悲劇! 你在哪裡?在迦南還是在曠野?這是你靈命的大關鍵!你所愛慕的是埃及的“蔥、蒜、韭、肉”還是迦南的嗎哪、奶與蜜? (四)王位攫捨的抉擇 以色列人受周圍列國的影響,想要設立君王來治理他們,代替耶和華。雖然撒母耳勸阻他們,他們竟不肯聽從。耶和華明說,他們這樣作是厭棄上帝作他們的王。他們既然一定要這樣作,耶和華就任憑他們。這任憑就是上帝的審判。以人代替上帝作王,是最愚拙的事。以色列人自以為聰明,卻被聰明所誤。 從此以後,以色列人落在許多昏君手中,受了許多痛苦。以色列人共有四十二個王,其中卅一個“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十一個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但其中八個先好後壞。所以真正的好王只有三個,就是大衛、約西亞、和約坦。 四十二個王之中,十四個被殺,一個自殺,三個被攄,一個被挖眼。多麼悲慘的結果! 正如“萬事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得益處”,照樣,萬事互相效力叫進行上帝旨意的人得益處。遵行上帝的旨意,就是以上帝為王。 人自己作王的時候,就是墮落的開始;人否定自我肯定基督的時候,就是上進的開始。 誰坐在你人生的寶座上?是你自己還是基督? (五)先求上帝之國的抉擇 所羅門王在位的時候,是以色列國的鼎盛時期。其所以如此,與所羅門的抉擇有密切關係。當上帝將選擇的自由賜給他的時候,他竟不為自己求福,求壽,求榮,而只求治理國事的智慧。這實在萬分難得!結果全國蒙福,成為以色列史中的黃金時代。 在你的生命中,上帝的國與義是否佔首位? (六)生命與信仰之間的抉擇 但以理在以色列人被擄期間,成了信仰的精神標誌。他在信仰上始終忠誠不渝。他至少五次為了信仰而將生命置於度外: ① 他初被擄時,為了信仰而冒生命危險違背王命。 ② 他不拜王所立的金像。雖然聖經只記但以理三友之事,未題及但以理(可能但以理患病或出國),但是他的心志必然與三友相同,雖入火窯不違上帝旨意。 ③ 他一日三次面向耶路撒冷,跪在上帝而前禱告,決不因波斯王之命而改變。寧入獅洞不違上帝旨意。 ④ 他忠誠傳達上帝對尼布甲尼撒王的審判,將個人安危置於度外,忠言諫王。 ⑤ 同樣對待伯沙撒王。 但以理在生命與信仰之間的抉擇,堅固了被擄猶太人的信仰,使他們在七十年被總期內,因為有一位忠貞的精神領袖而站立得住。這是猶太人歷史中一個重大的關鍵。 (七)權利與義務之間的抉擇 以斯帖在波斯王宮中享受王后的權利,但是當責任來臨的時候,她毫不畏縮。她在禁食祈禱以後,冒生命危險進行救拯同胞的工作。結果,猶太人不但得免於難,而且大蒙皇帝的恩寵!如果以斯帖不解大義,只顧一己之享受和安全,則以色列歷史將會改觀。 每一個蒙恩的基督徒,都應該擔起基督國度的責任。 (八)重建聖殿與家國的抉擇 以色列人被擄歸回時,決定重建聖殿聖城,那就是他們中興的時候。當時,他們是否肯接納先知哈該和撒迦利亞的勉勵而再接再勵重建聖殿,是一個重大關鍵——決定他們能否中興。 先知撒迦利亞所見的異象,對於以色列人有極大的鼓勵作用。以色列人會被迫停工,落入沮喪深淵之中的十年之久。但是當撒迦利亞把異象傳遞給他們的時候,他們得到復興,重新開工,直到建成聖殿的時候。 以色列人的中興期間,發生了四件大事,都對後世有重大影響: ① 停止拜偶像——舊約新記以色列人拜偶像的可悲情形到甚麼時候才停止呢?正是在這中興的時候。從此以後偶像絕跡,直到今日。 ② 會堂興起——猶太人的會堂起源於被擄時期,但是其興盛時期卻是在中興之後。猶太人在會堂中經常接受信仰教育。 ③ 兒童宗教教育普遍化——猶太人的家庭宗教教育是全世界最成功的,所以猶太人能在亡國二千年後,仍然保持其民族與宗教特性,這種教育亦在中興時期興起。 ④ 在以斯拉的領導之下,猶太人在婚姻上竭力避免與外邦人通婚。這一件事對其血統及信仰之保持,居功至偉。 我們何等很羨華人教會有一個中興的氣象! (九)第一屆教會領袖會議上的抉擇 基督教將是猶太信徒的專利品,抑將成為普世信仰?這一個問題的答案繫於耶路撒冷首屆教會領袖會議的決定。 彼得是否肯按照異象的指示捐棄成見而向外邦人傳福音?這是一個重大的關鍵,決定了教會發展的路線。 […]
原載於《抉擇》,1977年9月,頁3。
在聖經所記載的歷史中,會屢次出現關鍵性的危機,最重要的有十次。它們不但是歷史中的關鍵,也是基督徒個人屬靈生命中的關鍵。分述如下:
(一)賜福器皿的抉擇
上帝呼召亞伯拉罕的時候,對他說:“我必賜福給你,你也要叫别人得福”(創12:2)。亞伯拉罕是否接受上帝的呼召,是一個重大的關鍵——與他自己的幸福有關,也與許多人的幸福有關。這一個呼召裡面有三個條件:一、亞伯拉罕必須離開原居之地,到一個新地方去,開始新的生活。二、他必須了解,他自己的幸福和别人的幸福是連在一起的,不能拆離;三、他必須有信心,因為在這一條“賜福器皿”的路上,有許多困難和試煉。
上帝不但這樣呼召亞伯拉罕,也同樣呼召每一個基督徒作賜福器皿。你是否接受這呼召,是一項重大的抉擇,會影響你整個靈命的前途。
(二)自由與奴役之間的抉擇
上帝計劃將選民從埃及為奴之地拯救出來,他就呼召摩西做祂的器皿。摩西起初不願意,多方推諉,因為過去的失敗使他膽寒。但是在上帝的鼓勵及催促之下,他終於挺身而出,擔起了極重的擔子——帶領三百萬選民出埃及。他數次被這擔子壓倒,其中一次他向上帝求死!
摩西是否能勝過埃及王宮裡的腐化勢力,而以同胞為念,保持信心和愛心?他又是否肯在失敗四十年之後,重新為上帝興起擔當大任?這是極重大的關鍵,與整個以色列人的歷史有關。
照樣,你我是否能勝過世界的腐化作用,保持對主的信心和愛心,“看為基督所受的凌辱比埃及的財物更寶貴”?(來11:16),這也是我們靈命成敗的重大關鍵。
(三)離曠野進迦南的抉擇
如果以色列人不接納約書亞和迦勒的挑戰,他們就會永遠在曠野裡漂流,直至消滅為止。他們永不能承受上帝的應許。雖然第一代的以色列人因剛硬而死於曠野,但新的一代接納了約書亞和迦勒的領導,停止流浪,進入迦南。
許多基督徒在得救之後,長期留在屬靈的曠野裡面漂流,沒有目標,沒有方向,沒有追求,過著不結果子的療野生活。以色列人四十年在曠野漂流,是一個大悲劇!照樣,許多基督徒把他們的寶貴生命,消耗在屬靈的曠野中,也是一個大悲劇!
你在哪裡?在迦南還是在曠野?這是你靈命的大關鍵!你所愛慕的是埃及的“蔥、蒜、韭、肉”還是迦南的嗎哪、奶與蜜?
(四)王位攫捨的抉擇
以色列人受周圍列國的影響,想要設立君王來治理他們,代替耶和華。雖然撒母耳勸阻他們,他們竟不肯聽從。耶和華明說,他們這樣作是厭棄上帝作他們的王。他們既然一定要這樣作,耶和華就任憑他們。這任憑就是上帝的審判。以人代替上帝作王,是最愚拙的事。以色列人自以為聰明,卻被聰明所誤。
從此以後,以色列人落在許多昏君手中,受了許多痛苦。以色列人共有四十二個王,其中卅一個“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十一個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但其中八個先好後壞。所以真正的好王只有三個,就是大衛、約西亞、和約坦。
四十二個王之中,十四個被殺,一個自殺,三個被攄,一個被挖眼。多麼悲慘的結果!
正如“萬事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得益處”,照樣,萬事互相效力叫進行上帝旨意的人得益處。遵行上帝的旨意,就是以上帝為王。
人自己作王的時候,就是墮落的開始;人否定自我肯定基督的時候,就是上進的開始。
誰坐在你人生的寶座上?是你自己還是基督?
(五)先求上帝之國的抉擇
所羅門王在位的時候,是以色列國的鼎盛時期。其所以如此,與所羅門的抉擇有密切關係。當上帝將選擇的自由賜給他的時候,他竟不為自己求福,求壽,求榮,而只求治理國事的智慧。這實在萬分難得!結果全國蒙福,成為以色列史中的黃金時代。
在你的生命中,上帝的國與義是否佔首位?
(六)生命與信仰之間的抉擇
但以理在以色列人被擄期間,成了信仰的精神標誌。他在信仰上始終忠誠不渝。他至少五次為了信仰而將生命置於度外:
① 他初被擄時,為了信仰而冒生命危險違背王命。
② 他不拜王所立的金像。雖然聖經只記但以理三友之事,未題及但以理(可能但以理患病或出國),但是他的心志必然與三友相同,雖入火窯不違上帝旨意。
③ 他一日三次面向耶路撒冷,跪在上帝而前禱告,決不因波斯王之命而改變。寧入獅洞不違上帝旨意。
④ 他忠誠傳達上帝對尼布甲尼撒王的審判,將個人安危置於度外,忠言諫王。
⑤ 同樣對待伯沙撒王。
但以理在生命與信仰之間的抉擇,堅固了被擄猶太人的信仰,使他們在七十年被總期內,因為有一位忠貞的精神領袖而站立得住。這是猶太人歷史中一個重大的關鍵。
(七)權利與義務之間的抉擇
以斯帖在波斯王宮中享受王后的權利,但是當責任來臨的時候,她毫不畏縮。她在禁食祈禱以後,冒生命危險進行救拯同胞的工作。結果,猶太人不但得免於難,而且大蒙皇帝的恩寵!如果以斯帖不解大義,只顧一己之享受和安全,則以色列歷史將會改觀。
每一個蒙恩的基督徒,都應該擔起基督國度的責任。
(八)重建聖殿與家國的抉擇
以色列人被擄歸回時,決定重建聖殿聖城,那就是他們中興的時候。當時,他們是否肯接納先知哈該和撒迦利亞的勉勵而再接再勵重建聖殿,是一個重大關鍵——決定他們能否中興。
先知撒迦利亞所見的異象,對於以色列人有極大的鼓勵作用。以色列人會被迫停工,落入沮喪深淵之中的十年之久。但是當撒迦利亞把異象傳遞給他們的時候,他們得到復興,重新開工,直到建成聖殿的時候。
以色列人的中興期間,發生了四件大事,都對後世有重大影響:
① 停止拜偶像——舊約新記以色列人拜偶像的可悲情形到甚麼時候才停止呢?正是在這中興的時候。從此以後偶像絕跡,直到今日。
② 會堂興起——猶太人的會堂起源於被擄時期,但是其興盛時期卻是在中興之後。猶太人在會堂中經常接受信仰教育。
③ 兒童宗教教育普遍化——猶太人的家庭宗教教育是全世界最成功的,所以猶太人能在亡國二千年後,仍然保持其民族與宗教特性,這種教育亦在中興時期興起。
④ 在以斯拉的領導之下,猶太人在婚姻上竭力避免與外邦人通婚。這一件事對其血統及信仰之保持,居功至偉。
我們何等很羨華人教會有一個中興的氣象!
(九)第一屆教會領袖會議上的抉擇
基督教將是猶太信徒的專利品,抑將成為普世信仰?這一個問題的答案繫於耶路撒冷首屆教會領袖會議的決定。
彼得是否肯按照異象的指示捐棄成見而向外邦人傳福音?這是一個重大的關鍵,決定了教會發展的路線。
這一個異象(徒10:9-16),擴大了彼得的眼界和心胸,因而擴大了福音事工的範圍。
(十)禁食祈禱中的抉擇
安提阿教會的領袖們在禁食祈禱的時候,按照聖靈的引導作了一個重大的抉擇:開始差傳事工!(徒13:1-3)。
從此福音無限廣傅——直到地極!有人說得不錯:教會歷史就是差傳歷史。如果初期沒有差傳,今天你我都不會得救。
華人教會歷史的新頁,勢必由差傳運動寫起!
“得勝者”的行列 向你招手
原載於《抉擇》,1977年8月,頁24。
原載於《抉擇》,1977年8月,頁24。 主耶穌寫信給小亞細亞的七間教會(啟二至三章)。祂在每封信內都題到“得勝者”。 七教會的每一間都有其困難和問題。但是這些“得勝者”在不利的環境中有優越的表現——克服了困難,解決了問題,戰勝了試探,超越了潮流。 (一)以弗所教會中的得勝者 以弗所教會漸漸失去了“起初的愛”(啟2:4)。“起初的愛”可能有兩種解釋:一、時間性的解釋,即中文聖經所譯出的意義,指過去會有過的愛。二、程度性的解釋,“初”字亦可譯為“第一”,即最高的愛。主耶穌的原意可能包括兩種意義在內。 以弗所教會的信徒漸漸失去火熱、真純、深切愛主的心。但是那些“得勝者”在冷淡的環境中仍能保持“起初的愛”,愛主愛人至終不變。這實在是難能可貴的一種勝利。 有人在主愛中,好像泥一樣,越久越硬;有人好像蠟一樣,越晒越軟。 (二)士每拿教會中的得勝者 士每拿教會面對逼迫,主耶穌勉勵他們“至死忠心”(啟2:10)。那些得勝者因經歷逼迫患難而獲致靈性上的“富足”,備受主耶穌的稱讚。他們將要戴“生命的冠冕”,因為他們有豐盛的生命。他們與主一同受苦,也與主一同戴冠冕。 你是否甘心為主受逼迫?你是否樂意為主付代價? 士每拿三字是沒藥的意思。每一個為主受苦的人,都在主面前有馨香之氣,像沒藥一樣。彼得說:為主受苦的人“常有上帝榮耀的靈住在他身上”(彼前4:14)。 (三)别迦摩教會中的得勝者 别迦摩城中有“撒但的座位”(啟2:13),這是指著該城內有大神廟說的。但是真正的問題不在於該城內有撒但的座位,乃在於這座位竟然進入教會裡面(2:13下句)。 該教會接納了“假師傅”的教訓,給錯誤的信仰開了門。主耶穌很重視信仰上的錯誤,所以祂在七封書信中六次題到信仰問題(2:2,6,14-15,20,24,3:3)。 在末世持守聖經的信仰,是很寶貴的一種勝利,因為末世是“許多假先知起來”的時代,信徒容易受他們的迷惑(太24:11)。 主耶穌題到關於撒但的四個名稱: ① “撒但座位”——“座位”是勢力中心的意義。撒但將假宗教當作牠的大本營。 ②“撒但居所”——撒但在教會裡面找尋踏腳之處,然後築巢。牠透過“巴蘭”和“尼哥拉”之類的理論,在教會裡面進行混亂的工作。這兩種理論在本質上都是把異教的理論帶入基督教,造成一種混合。宗教混合是我們必須小心防範的一件事。 ③“撒但深奧之理”(2:24)——撒但善於以彎彎曲曲的詭辯蒙蔽真理,造成似是而非的理論,似乎滿有學問,卻導致錯誤的信仰,離開啟示之道。 ④“撒但一會”(2:9,3:9)——“撒但一會”原文“撒但會堂”,與“猶太會堂”對應。猶太師傅自稱正統,主耶穌卻稱之為“撒但一會的人”。這是另外一個極端。 綜觀上述撒但的四種作為,我們要小心保持由啟示而來的正確信仰,不偏左,不偏右。 (四)推雅推喇教會中的得勝者 主耶穌對這一間教會說:“你已經有的總要持守,那得勝……”(2:26-26)。這是“持守”的得勝。持守甚麼?“我知道你的行為,愛心,信心……又知道你末後所行的善事比起初所行的更多”(2:19)。主耶穌要他們保守愛心的善行,即愛心的服務。這是教會的社會見証,是主所重視的,它是“得勝者”的陣線之一。 (五)撒狄教會中的得勝者 撒狄教會“按名是活的,其實是死的”(3:1)。在這樣有名無實的背景中,得勝者追求屬靈的實際和實質,鄙視“草木禾楷”的表面工程,腳踏實地建立“金銀寶石”的靈命與生活。他們與主同行。 (六)非拉鐵非教會中的得勝者 主耶穌為非拉鐵非教會開了機會之門(3:8)。這“敞開的門”顯然是指傳福音的機會而言。這一間教會的力量雖然小,但是他們肯按照主的旨意盡力去作,就蒙主悅納,獲得敞開的門。主耶穌要他們“持守”傳福音的重點。主明說:若他們持守這重點,就是持守了“冠冕”(3:11)。 持守傳福音的重點,是一種寶貴的得勝。這些得勝者是“上帝殿中的柱子”(3:12)。 (七)老底嘉教會中的得勝者 老底嘉教會的一般情形是“不冷不熱”,自以為“富足”,但是在靈性上卻是貧乏可憐的。主要得勝者在這一種麻木的背景中“發熱心”(3:19);在著重物質享受的潮流中,將主和屬靈的事放在首位上。 主耶穌被老底嘉教會趕到門外,但是得勝者請主坐在人生的首位上。因此,主要得勝者分享祂的寶座(3:21);他們既然勝過了物質的誘惑,主就要他們分享他屬靈的筵席(3:20)。
原載於《抉擇》,1977年8月,頁24。
主耶穌寫信給小亞細亞的七間教會(啟二至三章)。祂在每封信內都題到“得勝者”。
七教會的每一間都有其困難和問題。但是這些“得勝者”在不利的環境中有優越的表現——克服了困難,解決了問題,戰勝了試探,超越了潮流。
(一)以弗所教會中的得勝者
以弗所教會漸漸失去了“起初的愛”(啟2:4)。“起初的愛”可能有兩種解釋:一、時間性的解釋,即中文聖經所譯出的意義,指過去會有過的愛。二、程度性的解釋,“初”字亦可譯為“第一”,即最高的愛。主耶穌的原意可能包括兩種意義在內。
以弗所教會的信徒漸漸失去火熱、真純、深切愛主的心。但是那些“得勝者”在冷淡的環境中仍能保持“起初的愛”,愛主愛人至終不變。這實在是難能可貴的一種勝利。
有人在主愛中,好像泥一樣,越久越硬;有人好像蠟一樣,越晒越軟。
(二)士每拿教會中的得勝者
士每拿教會面對逼迫,主耶穌勉勵他們“至死忠心”(啟2:10)。那些得勝者因經歷逼迫患難而獲致靈性上的“富足”,備受主耶穌的稱讚。他們將要戴“生命的冠冕”,因為他們有豐盛的生命。他們與主一同受苦,也與主一同戴冠冕。
你是否甘心為主受逼迫?你是否樂意為主付代價?
士每拿三字是沒藥的意思。每一個為主受苦的人,都在主面前有馨香之氣,像沒藥一樣。彼得說:為主受苦的人“常有上帝榮耀的靈住在他身上”(彼前4:14)。
(三)别迦摩教會中的得勝者
别迦摩城中有“撒但的座位”(啟2:13),這是指著該城內有大神廟說的。但是真正的問題不在於該城內有撒但的座位,乃在於這座位竟然進入教會裡面(2:13下句)。
該教會接納了“假師傅”的教訓,給錯誤的信仰開了門。主耶穌很重視信仰上的錯誤,所以祂在七封書信中六次題到信仰問題(2:2,6,14-15,20,24,3:3)。
在末世持守聖經的信仰,是很寶貴的一種勝利,因為末世是“許多假先知起來”的時代,信徒容易受他們的迷惑(太24:11)。
主耶穌題到關於撒但的四個名稱:
① “撒但座位”——“座位”是勢力中心的意義。撒但將假宗教當作牠的大本營。
②“撒但居所”——撒但在教會裡面找尋踏腳之處,然後築巢。牠透過“巴蘭”和“尼哥拉”之類的理論,在教會裡面進行混亂的工作。這兩種理論在本質上都是把異教的理論帶入基督教,造成一種混合。宗教混合是我們必須小心防範的一件事。
③“撒但深奧之理”(2:24)——撒但善於以彎彎曲曲的詭辯蒙蔽真理,造成似是而非的理論,似乎滿有學問,卻導致錯誤的信仰,離開啟示之道。
④“撒但一會”(2:9,3:9)——“撒但一會”原文“撒但會堂”,與“猶太會堂”對應。猶太師傅自稱正統,主耶穌卻稱之為“撒但一會的人”。這是另外一個極端。
綜觀上述撒但的四種作為,我們要小心保持由啟示而來的正確信仰,不偏左,不偏右。
(四)推雅推喇教會中的得勝者
主耶穌對這一間教會說:“你已經有的總要持守,那得勝……”(2:26-26)。這是“持守”的得勝。持守甚麼?“我知道你的行為,愛心,信心……又知道你末後所行的善事比起初所行的更多”(2:19)。主耶穌要他們保守愛心的善行,即愛心的服務。這是教會的社會見証,是主所重視的,它是“得勝者”的陣線之一。
(五)撒狄教會中的得勝者
撒狄教會“按名是活的,其實是死的”(3:1)。在這樣有名無實的背景中,得勝者追求屬靈的實際和實質,鄙視“草木禾楷”的表面工程,腳踏實地建立“金銀寶石”的靈命與生活。他們與主同行。
(六)非拉鐵非教會中的得勝者
主耶穌為非拉鐵非教會開了機會之門(3:8)。這“敞開的門”顯然是指傳福音的機會而言。這一間教會的力量雖然小,但是他們肯按照主的旨意盡力去作,就蒙主悅納,獲得敞開的門。主耶穌要他們“持守”傳福音的重點。主明說:若他們持守這重點,就是持守了“冠冕”(3:11)。
持守傳福音的重點,是一種寶貴的得勝。這些得勝者是“上帝殿中的柱子”(3:12)。
(七)老底嘉教會中的得勝者
老底嘉教會的一般情形是“不冷不熱”,自以為“富足”,但是在靈性上卻是貧乏可憐的。主要得勝者在這一種麻木的背景中“發熱心”(3:19);在著重物質享受的潮流中,將主和屬靈的事放在首位上。
主耶穌被老底嘉教會趕到門外,但是得勝者請主坐在人生的首位上。因此,主要得勝者分享祂的寶座(3:21);他們既然勝過了物質的誘惑,主就要他們分享他屬靈的筵席(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