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洪流與時代的夾縫
原原載於《抉擇月刊》,1974年9月,頁16。
兩個月以前,我寫過「基督真理的創造性」,本期再指出基督真理的另一個特點:均衡性。這一個特點使我們更加認識基督真理的寶貴價值。 均衡的真理造成均衡的人生,而我們所需要的,正是均衡的人生。
原原載於《抉擇月刊》,1974年9月,頁16。
歷史告訴我們,各時代中對人類有貢獻的人,都是那些投身時代洪流之中的的人;反過來說,那些被時代淘汰的人,就是那些留在時代夾縫裡的人。
時代夾縫
那些留在時代夾縫裡面的人,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由於對時代的特性缺乏認識,以致在不知覺中被撇在時代後面的人;另一種是逃避時代的挑戰,而鑽入夾縫裡面藏身的人。總之,他們都成了時代的犧牲者。
時代的夾縫是甚麼?
(一)悲觀主義所形成的時代夾縫
每一個時代裡面,都有一股新潮流在冲激着人群。這一股激流的成份有好有壞。悲觀主義者缺少實地分析的眼光,就將潮流當作一個整體看待,加以絕對的否定。他們既不能制止潮流的進行,就只好悲觀的退入時代的夾縫裡面去,尋找心理上的寧靜,讓時代隨意發展下去。他們完全與時代脫節。
(二)消極主義所形成的時代夾縫
許多人只對時代潮流的壞因素作單純的消極反應:批評、不滿、牢騷、嘆息。這種反應的最後結果是隔離——跌入夾縫。我們不能只靠隔絕去完成任何任務。隔離的結果是萎縮。是的,夾縫裡面沒有擴展的餘地。消極性的反應只有一個命運——永遠跟着時代的尾巴跑。
(三)逃避現實所形成的時代夾縫
現實的潮流裡面充滿了醜惡、隔膜、矛盾、虛空、痛苦、孤單。如果要面對這一切,需要勇氣、智慧、獻身、戰鬥。但是逃避這一切,只需要兩條向後轉的長腿。許多人揀選了逃避,但是逃避實在是失敗的代名詞。時代的潮流終必追上逃避者——若不是追上他們,就是追上他們的子女。這一個夾縫終必破裂。
(四)兩個時代之間的夾縫
處於兩個時代之間的人,感覺徬徨,沒有方向,只有被窒息了的信息。他們站在一個時代的尾巴上,向新的時代發怔。漸漸他們發現自己被遺棄在時代的夾縫中。從遺棄到遺忘。
時代洪流
既然時代的夾縫不是我們的安身之所,那麼我們就必須投身在時代的洪流中。投身時代洪流具有兩種意義:
(一)作中流砥柱
在時代潮流的因素中,有一部份是壞的,它們把許多青年毀滅了。這些因素的力量強大,難以抵禦。那些沒有基督信仰和生命的,很容易被它冲走。這些因素構成了時代潮流的主流。當基督徒面對這主流的時候,決不可悲觀,也不可只作消極性的反應,更不可逃避,我們只有一條路可走:挺身而出,積極的傳福音,作見証,發動各種攻勢,呼召大批志願軍開入戰場,以福音的能力作中流砥柱。這是積極的反應,主動的作戰。我們決不靜靜等待時代的淘汰。在這一種的投身之中,就產生了基督的強大隊伍。
讓我們永遠記住:在這一個時代中,不是戰士,就是俘虜!這一個時代不容許基督徒衰老、畏縮,患得患失!基督徒的人生裡面沒有悲觀,因為我們有一位勝利的主。
但基督徒的態度並不是幼稚的樂觀主義——沒有悲觀的樂觀。我們的樂觀是透過悲觀的樂觀,是現實與信仰的揉和體。我們以沉痛的心去承認現實的醜惡,而且相信這種醜惡還要惡化下去(多麼悲觀!),正如聖經所言;但是我們深深相信基督的最後勝利!這樂觀使我們在現實的醜惡中,不計目前成敗的戰鬥下去。
(二)駕御洪流
我們既然不能逃避潮流,就要積極的認識潮流,分析潮流,把潮流裡面中立性的因素加以利用,成為我們的工具;了解時代青年的心理,移入他們的營地去作戰,而不是在幻想的陣地裡,在他們聽不到的地方吶喊,用他們聽不懂的語言挑戰。
具體來講,在禮拜堂裡「等」人來信主,就是跌入時代的夾縫裡面去;跑到教會外面「去」見証基督,就是投入時代的需要,按照今日社會的組織特點,打入一般人生活圈子裡去。例如工業福音團契的工作,就是按照工業時代的社會特點,打入工人生活裡面去傳福音;香港「突破」運動裡面計劃開始的青年輔導工作,就是投入本時代青年的生活圈子裡面去,與他們一同面對現實的各種問題,最後引領他們發現基督,接受基督;學生福音團契的工作,就是投入本時代學子的生活圈子裡面去,藉着許多時代問題的討論,引領他們認識基督。差傳工作就是趁着第三世界興起的潮流和局勢,鼓勵這些國家的教會,負起廣傳福音的責任;教會的大眾傳播運動,就是追求充份利用本時代的特有工具,去傳揚福音。夏令福音營就是主動的去拉青年們進入一個安靜的地方,使他們在安排好的與時代觀念發生關連的氣氛中,聆聽基督的真理。福音咖啡屋,就是使那些因時代潮流的冲激而不肯與教會接觸的青年們,有遇見基督的機會。
從事這些工作的人,必須對基督的福音有堅強的信心,透徹的了解,知道自己的使命所在,不氣餒,不妥協。
基督所要求於我們的,就是「獻身和投入」!只有這些人是真正的駕御了時代。
五律交戰中的福音
原載於《抉擇月刊》,1974年9月,頁2。
保羅描寫人類心靈中最激烈的戰爭(羅馬書7:7-8:11),每一個具有敏銳 道德感的人,都會深深感覺到這戰爭所產生精神上的痛苦。這種戰爭在人類歷史中不斷的進行着。
原載於《抉擇月刊》,1974年9月,頁2。
保羅描寫人類心靈中最激烈的戰爭(羅馬書7:7-8:11),每一個具有敏銳道德感的人,都會深深感覺到這戰爭所產生精神上的痛苦。這種戰爭在人類歷史中不斷的進行着。
參加這場戰爭的,有五個「律」:「心中的律」(即良心之律),「肢體中犯罪的律」(即肉體之律),「上帝的律」(即舊約的律法),「死律」,和「賜生命聖靈的律」(羅馬書7:23,22;8:2)。 首先交鋒的是良心之律和肉體之律。
讓我們先聽保羅向我們介紹「良心之律」:它有幾個不同的名稱,有時稱為「裡面的人」(the inner man)(羅7:22);有時稱為「心中的律」(羅7:23) 有時稱為「我」。良心之律是如何的呢?
(1)感情方面——良心之律「喜歡上帝之律」(7:22 );它「恨惡」罪惡(7:15)。 這表示它是愛善恨惡的。
(2)理智方面——良心之律「應承」(即同意)上帝之律是善的。這表示它了解善的意義。
(3)意志方面——良心之律「立志為善」(7:18 )。
現在讓我們聽保羅向我們介紹「肉體之律」:保羅把它稱作「肢體中犯罪的律」 ( 7:23 )。在它裡面「沒有良善」(7:18),它與善為敵,滲透一切善(7:21)。
這兩個律彼此交戰的時候,結果如何?保羅說,肉體之律把良心之律擊倒,把它「擄去」,要它「附從」自己。在這種情況之下,良心之律無能為力,只能立志却行不出來。是的,人類的良心是處於被俘擄的景况之中,階下囚當然不會有甚麼 作為。因此,人類表現著極大的矛盾:「我所願意的,我並不作;我所恨惡的,我倒去作」( 7:15)。人類永遠在扮演着這一個悲劇的角色。
正當良心之律被打倒在地的時候,上帝之律走了過來,參加戰爭。它是如何的呢?保羅也對它加以介紹:它是「聖潔、公義、良善的」(7:12)。
當上帝之律參戰的時候,表面上看來,它是來幫助良心之律的,但是實際上, 它竟然作了肉體之律的助手。它作了三件事:
(1)它發動罪———「罪趁着機會,就藉着誡命(上帝之律)叫諸般的貪心在我裡面發動」(7:8)。這似乎是一件令人難以置信的事,但是事實確實如此。這裡是 一個事實的例證:
九龍有一間中學,設立了基督徒學生團契,有一次當筆者去宣講福音的時候, 校長在升降機裡面對我說:「你看見壁上用小刀刻的字麼?我在這升降機初建成的時候,對學生說,你們絕對不可在壁上畫字。想不到,第二天就出現了這小刀刻劃的字。」校長未講之前,無事發生,一講之後,即刻出事。這正是保羅所說,誡命發動罪。
(2)它使人知罪——上帝之律能使人知罪——(7:7),但它不能救人脫離罪,或勝過罪。
(3)它引誘欺騙人——「罪趁着機會,就藉着誡命引誘我,並且殺了我」(7:11)。 為甚麼保羅說誡命引誘人或欺騙人呢?誡命的字句常使人誤會其精意,正如基督在世時猶太人的情形一樣,誡命對他們成為一種沒有意義的束縛。他們自以為遵守了誡命,事實上他們在精意上違反了上帝的旨意。四福音中滿了這一類的實例。
為甚麼上帝之律在實際上產生了相反的效果呢?保羅把真正的原因告訴了我們。他說,「律法(上帝之律)是屬靈的,但我是屬肉體的」(7:14 )。屬肉體的人不可能遵守屬靈的誡命和原則。這是生命的問題,屬肉體的生命無法發出屬靈生命的行動。因此,屬靈的誡命,無論它多麼好,都不可能對屬肉體的人有任何幫助。 正如對飛鳥有益的事物,對於魚類却無盆,甚至起相反的作用:清新的空氣使人身體健康,但是如果你把一條魚從水裡拉上來,放在清新的空氣中,它會立刻死亡。
因此,上帝之律在實際上的作用,只是將人定罪,沒有實際的功效。
當上帝之律與肉體之律在實際上合作,而將人類與其良心之律擊倒的時候, 「死律」就跳過來,招住人類的喉嚨,欲置之死地!
「死」字充滿在這一段經文裡面——共用十二次:死!死!死!死亡的陰影遮 蓋了一切。保羅在絕望中呼喊說:「我真是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肉 體之律)呢?」( 7:24 )。
「取死的身體」這一句話,有一個特殊的歷史背景:當時,羅馬帝國有一種特別的刑法,就是把犯人和一個已經死了的人面對面綁在一起,在野外,等他慢慢因懼怕和昆蟲的咬啃而死亡。這犯人無法擺脫那死人的身體。保羅就用這一件事來形容他無法擺脫那「肉體之律」!
正在這最危急的當兒,忽然一切改觀——保羅的絕望呼聲變成了歡呼:「感謝上帝!」( 7:25 )。到底發生了甚麼事?
在上述的四律之外,還有第五律,就是「賜生命的聖靈之律」(8:2)。它在這生死關頭加入戰爭,頓使戰局改觀!
保羅告訴我們,聖靈的生命之律如何運行和發生功效:
(1)聖靈的生命之律是在基督救贖的基礎上運行的。換一句話說,它不單獨行動,它 永遠與基督的救贖相輔而行。保羅說,這生命之律「在基督裡」釋放了他(8:2)。 上帝的救恩計劃分為兩部份:a 「上帝差遣自己的兒子,成爲罪身的形狀,作了贖罪祭」(8:3)——這是十架救贖之功;b 然後,聖靈就在那些接受基督的人心中運行,幫助他們在生活中「成就律法的義」(8:4)。換一句話說,上帝藉着基督使我們獲得「得救的地位」,然後又藉着聖靈使我們獲得「得救的實際」, 那就是說,聖靈使我們有遵行上帝旨意(律法)的能力。
保羅在8:10-11,把基督的工作和聖靈的工作加以比較。他說:「基督若在你 們心裡,身體就因罪而死,心靈却因義而活。」換言之,基督的救贖只使我們的 靈魂活過來得救,却不能使我們的身體活過來成為上帝手中的器皿。我們的身體 仍在「肢體之律」的控制之下。但是他繼續說:「然而那叫耶穌從死裡復活者的靈,若住在你們心裡………使你們必死的身體又活過來。」換言之,聖靈能使我們 的身體活過來,脫離罪和死的律,成為上帝手中的器皿。這不是輕看基督的救贖, 乃是將基督與聖靈在救贖之工中的作為,清楚的表達出來。
(2)聖靈的運行需要一個條件,就是「隨從」(8:4-6)。保羅所說的「隨從」聖靈,包括「體貼聖靈」的意思在內。隨從是被動的順服,體貼是主動的順服。這兩樣合在一起,就符合了聖靈運行的條件。這樣的基督徒就得到聖靈的能力,勝過罪和死的律。
一個屬靈的人,就是一個與聖靈有正確關係的人。保羅在這一章經文裡面,告 訴我們這一種正確的關係是甚麼。
(1)「體貼聖靈的事」( 8:5 )——意即以聖靈的事為念。
(2) 「靠着聖靈治死身體的惡行」( 8:13)——意即藉着信心與聖靈合作,對付肉體。
(3)「被上帝的靈引導」(8:14) ——在意志上向聖靈降服。
(4)「聖靈住在你們心裡」(8:9 )——「住」字表示經常的聯繫,而非偶然的相交。
人類正受着罪和死的律所控制,道德感越強的人,越感覺這控制之軛是多麼沉重。基督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救贖之功,加上聖靈在這救贖的基礎上所運行的能力, 正供應了人類最大的需要,這就是人人所需要的「拯救的福音」。
朋友,請你用信心來接受這福音。
四個劃時代的異象——四幅屬靈的圖案
原載於《抉擇月刊》,1974年8月,頁16。
兩個月以前,我寫過「基督真理的創造性」,本期再指出基督真理的另一個特點:均衡性。這一個特點使我們更加認識基督真理的寶貴價值。 均衡的真理造成均衡的人生,而我們所需要的,正是均衡的人生。
原載於《抉擇月刊》,1974年8月,頁16。
在聖經的記載中,我們至少可以看見四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異象。而它們也正是基督徒人生的里程碑。
(一)伯拉河畔:賜福器皿的嚮往
亞伯蘭在伯拉河(底格里斯河)畔的吾珥,看見耶和華在異象中向他顯現(使徒行傳7:2),對他說:「我要賜福給你,你也要叫別人得福」(創12:2)。換一句話說。耶和華要用他作賜福的器皿,而且當他這樣作的時候,他自己也要蒙福——成為選民的始祖,開始一個新的時代。
但是,在耶和華的這一個應許之中,有一個必須履行的條件:離開他的故鄉吾珥,走上耶和華的道路,換一句話說,他必須離開他所習慣的生活,行走耶和華的道路,作賜福的器皿。
照樣,如果今天我們接受基督對我們的呼召,去作賜福的器皿,我們也必須放下我們所習慣的生活方式:自我中心,願意將自己獻於主的手中,讓祂按照祂的心意去用我們。
我們必須學習,將我們的以撒獻給基督,像亞伯拉罕一樣;我們必須學習走信心的道路,像亞伯拉罕一樣,因為在賜福器皿的道路上,常有攔阻,非有信心不能勝過;我們必須學習認識:自己的福份和別人的福份是分不開的,這正是耶和華所指示亞伯拉罕的。你會否看見這一個異象?你會否接受基督的呼召?如果你這樣作,你的人生必然進入一個新的時期,正像亞伯拉罕接受了這個異象而開始了一個新時代一樣。
(二)何烈山麓:腐化毒素的擺脫
摩西在何烈山麓看見了耶和華的異象;荊棘燃而不毀。耶和華藉這個異象呼召摩西,然後用他帶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奔向應許之地。出埃及是以色列人歷史中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以色列人在埃及面對兩大危機︰奴役與腐化。二者的目的,都是使以色列人離開耶和華,也離開祂為他們所定的人生道路作賜福的器皿。奴役是用壓力來迫以色列人離開耶和華和祂所定的道路;腐化是用物欲來引誘以色列人自動的離開耶和華和祂所定的道路。逼迫與腐化是撒但一貫使用的二種武器。逼迫在外,腐化在內,這就叫做內外夾攻。後者比前者更難防禦。以色列人在埃及住了四百餘年以後,就不想離開了,他們死心塌地的做奴隸。摩西也灰心了,他在曠野裡嘆息了四十年。
但是何烈山麓的異象,給摩西一個極大的挑戰——耶和華有保守的能力:燒而不毀!這異象已經應驗在摩西一生和選民整個的歷史中。只要他們仰望祂,跟隨祂。祂必幫助和保守他們,引導他們走賜福器皿的道路。
但願今日的基督徒也看見這個異象。讓我們擺脫世俗中一切攔阻我們跟隨基督的腐化毒素。這就是我們生命強化時期的開始。只要我們仰望和跟隨基督,祂就能永遠保守我們,在我們身上成全祂最好的計劃:用我們作賜福的器皿。甚麼力量都不能毀掉我們!
(三)輟工的殿旁:不竭能源的支取
先知撒迦利亞悲傷的躑躅在已停工的聖殿旁邊的碎石中間,波斯帝國的壓力使已經開始了的建殿工程停頓下來——一停就是好多年。也許那天晚上,先知在悲傷和疲乏之中,和衣睡眠於未完成的聖殿址內。耶和華就向祂顯示異象(撒迦利亞四章)。當他將這一個異象的內容向以色列人宣告的時候,他們就大受激勵,挺身而起,合力將聖殿建成(以斯拉4:23-5:2)。這一個異象開始了以色列人的中興時代。
這一個異象的內容是甚麼?一個金燈台在兩棵橄欖樹之間,以四十九條油管相連,將橄欖樹的油引入燈內,供應能源。在這異象中有呼聲發出:「大山哪,你算甚麼呢!」「……倚靠耶和華的靈方能成事!」這一個異象在以色列人身上發揮了極大的功效,他們將「大山山一般的攔阻,鏟為平地,而且進一步,這座大山的石頭成為建殿的材料——阻力變為助力!
兩棵橄欖樹象徵聖靈的能力,它們的油源源不絕的藉着管子(信心:「倚靠」)流入燈內,使燈發光。這燈象徵耶和華的百姓,他們倚靠聖靈的能力,「方能成事」;成業之後,就光芒四射,榮耀耶和華。
這一個異象的信息,是我們永遠需要的:聖靈的能力。如果主耶穌離世前對門徒最重要的信息,是聖靈的能力,那麼我們就千萬不可輕視它。一個忽略主耶穌所最重視之事的人,必然是最愚蠢的人!讓我們在這一個注重方法的時代中,不要忽略追求聖靈的能力。但願末世時代是一個聖靈能力彰顯的時代。
(四)愛琴海濱:福音巨流的奔放
那一天夜裡,使徒保羅迷惘的躺在愛琴海濱特羅亞的一間旅店裡的床上:「主到底要引領我到哪裡去?」當夜,他看見了「馬其頓的異象」海洋的那邊!海洋的那邊!更遙遠的地方!
主耶穌把小亞細亞傳福音的門,都在保羅面前關起來,却開了西方之門。從此傳福音的巨流越過愛琴海,向歐洲奔放。這是主所揀選的路線,後世歷史證明這是最正確的路線。這個異象開始了教會歷史的新時代。今天,這一個異象已經臨到了東方的教會:海洋的那邊!海洋的那邊!這是一個擴展心腦和視野的異象。這一個異象將使東方的教會開始一個新的時代——差傳時代。
亞洲的教會應投入這福音的洪流,成為完成大使使命的一股生力軍。過去在華人教會裡面,只有差傳事工的星星火花,零散的飄蕩着。今天,讓這些星星火花滙集起來,形成一種廣泛的運動。過去的歷史告訴我們,星星火花並不能成事。唯一的盼望就是大家聯合在一起,,同心去播撒差傳事工的種子,期待差傳的洪流出現!!上述四個異象構成四幅圖案:油瓶(器皿),燒而不毁的荆棘,橄欖樹之間的金燈台,和號角(馬其頓呼聲聲)。
讓這四個圖案不斷的向我們傳講着信息。
基督真理的均衡性
原載於《抉擇月刊》,1974年8月,頁2。
兩個月以前,我寫過「基督真理的創造性」,本期再指出基督真理的另一個特點:均衡性。這一個特點使我們更加認識基督真理的寶貴價值。 均衡的真理造成均衡的人生,而我們所需要的,正是均衡的人生。
原載於《抉擇月刊》,1974年8月,頁2。
兩個月以前,我寫過「基督真理的創造性」,本期再指出基督真理的另一個特點:均衡性。這一個特點使我們更加認識基督真理的寶貴價值。均衡的真理造成均衡的人生,而我們所需要的,正是均衡的人生。
(一)靈性需要與物質需要的均衡
當基督受撒但試探的時候,他說:「人活着,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上帝口裡所出的一切話。」基督的意思就是說,人生的基本需要有二:物質(以食物為代表)和真理(上帝之道)。「不單」二字顯示兩者都是需要的。基督不否認人生裡面的物質需要。上帝既然創造人類的身體,當然承認其需要。人類為了供應其物質需要而作的種種努力,是合理的,並不違反上帝的旨意。科學進步使人類的物質福利增進,這當然是好的。基督教並非苦修的宗教,它承認人類一切合理的需要。
但是,人類有一個危險的傾向,就是「單靠食物」,基督所要否定的,就是這個。人類的物質生活必須受靈性真理的約束和領導,不然,物質的追求就導向虛空、壓榨、拜金、甚至於毀滅。這就是為甚麼今日科學的進步正把人類帶向毀滅的邊緣。
基督所稱「無知的人」,是那些「為自己積財,在上帝面前(靈性)卻不富足」的人(路12:21)。今天我們需要那些「不為五斗米(物質)折腰(失去真理亮節)」的人。
(二)神道與人道的均衡
基督在世時,有些人為了逃避奉養父母的責任,就說:「各耳扳」,意思就是「我已經把錢奉獻給上帝了。」基督責備他們不應該這樣行。這些人把神道和人道混淆不清,基督糾正了他們的錯誤。
基督清楚指出:人道是以神道為本,二者是絕對不可分割的。除去神道,人道就漂浮無基,終必崩潰。但是,在實行上,二者不可混亂。一個敬奉上帝追求神道的人,必須戰戰兢兢的克盡人道,不可以神道為推搪的藉口。這種合而分、分而合的關係,使人生走上康莊大道。
基督說:「你們把這些事(愛心的表現)行在我弟兄中最小的一個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太25:40)。這一句話,把神道和人道的既分又合,表達得生動而貼切。
基督向那些把薄荷奉獻十分之一而不行公義的人,發出嚴重的警告。他們所犯的錯誤,正是神道與人道割離的悲劇。
在另一方面,單要人道而不要神道,也是不正確的,等於捨本取末。基督說:「你在祭壇上獻禮物的時候,想起弟兄向你懷怨,就把禮物留在壇前,先去同弟兄和好」神道使我們「想起」我們與別人之間不和諧的關係,而尋求改進,這是神道對人道的幫助。
(三)「有諸內」與「形諸外」的均衡
基督極注意道德的內在性,但是同時他也非常重視真理在行動上的外在表現。
基督說:「你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作的(善事)。」這是內在道德的真實境界,毫無虛偽與釣譽的卑鄙動機。基督所宣講天國的意義之一,就是這一種內在之善的境界。所以基督說:「看哪,天國就在你們心裡。」
但是,在另一方面,基督要我們將這一種內在的真善,也彰顯於外。祂說:「人點燈,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燈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點燈的目的,是「照亮一家的人」,使人得好處;照樣,當我們彰顯善行的時候,目的絕不是自炫自耀,乃是使人得益處,使天父得榮耀。
甚麼時候應該隱善,什麼時候應該揚善?這是一個很微妙的問題。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只能以動機來決定。如果動機不是為了自炫,那麼或隱或顯都是好的。若對別人有激勵作用並且使天父得榮耀,就可以顯善;若沒有這種作用,就應該隱善。
(四)良善與智慧的均衡
基督說:「你們要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太10:16)。「靈巧」代表智慧,「馴良」代表良善。這兩樣的聯結,含有重大的意義。
許多善良的人不能成功,原因是缺少智慧。善而無謀,結果不能成全自己的善,何等可惜!聖經很注重行善的智慧,這是每一個良善的人所應該學習的。
有些善良的人受人家的誤會,一部份原因是由於他們作事缺少智慧,以致容易引起誤會。保羅在這一方面頗有心得,他說:「我們要留心行光明的事」(林後8:21)。意思就是說,我們不但要行正大光明的善事,還要小心去作,免得留下批評和誤會的餘地。
撒但和世上的惡勢力,時刻與良善的人作對,所以善人若不運用智謀,就難以取勝,一切善意都歸徒然。那是最大的悲劇。
(五)信心與悔改的均衡
基督在開始傳道的時候,他的第一句話就是「你們要悔改,信福音。」悔改和信,是基督對我們的要求。
信的意義是接受——接受上帝為我們預備的一切恩典。但是,在我們接受以前,必須先履行一個條件,就是悔改。沒有悔改的信心,不是真信心。偽信心毫無益處。
陶恕博士(Dr.Tozer)在其所著「引往能力之路」一書中,特别指出:悔改是我們自己必須作的,上帝不能代替我們悔改。如果我們不肯悔改而希望得救,那是絕對不可能的。他說,今天教會的軟弱無力,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會裡面太多沒有經過悔改的信徒。基督旣然把悔改與信心並提,我們就絕對不可忽略悔改,如果忽略就是自誤;不講悔改道理的傳道人就是誤人。基督清清楚楚的說:「凡稱呼我主阿主阿的人,不能都進天國,唯有遵行天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去。」
(六)入世與超世的均衡
基督說:「我不求你(指天父)叫他們離開世界,只求你保守他們脫離罪惡。他們不屬世界,正如我不屬世界一樣。求你用真理使他們成聖……你怎樣差我到世上,我也照樣差他們到世上」(約17:15-18)。
我們在這一段經文中,看見兩個極重要的對比:1.不離世界而離世界之惡;2.進入世界而不屬世界。
換言之,入世而不屬世;超世而不離世。
讓我們問:主用什麼方法使基督徒達到這樣的水準?我們在這一段經文裡面看見主所用的兩種方法:真理和使命。前者可以說是消極的方法:藉真理成聖;後者是積極的方法:推出基督去改變和拯救世人。前者是防腐;後者是放射。只有當基督徒自覺的擁有真理的時候,他們才能勝過世上的罪惡;只有當基督徒擁有使命感的時候,他才能有超世的生活態度。
(七)權利與義務的均衡
基督說:「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要作你們的用人。」誰為大?用人——服務別人的人。基督在這裡把偉大的真正意義和衡量的標準告訴我們:服務。
「大」是權利;服務是義務。權利與義務是並行的,相連的,永不可分離的。
我有一天在香港中環走進一家書店,在書架上取下一部書,翻的時候發現了一位著名的傳教士所講的一句話:
「七種致死之罪:沒有正義的戰爭;沒有原則的政治;沒有道德的商業;沒有品格的教育;沒有貞操的婚姻;沒有犧牲的禮拜;沒有義務的權利。」是的,這七種罪惡正在毀滅着人類!
但願每一個享受基督權利和恩典的人,都担起基督所委託給我們的責任和義務。
(八)今生與來生的均衡
基督教導門徒禱告說:「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在這一句話裡面,「地上」和「天上」結連在一起。上帝的旨意將天上和地上貫通起來。祂的旨意與我們在地上的生活有關,也與我們的永生有關。
在這一句話裡面,「天上」是「地上」的標準,因為上帝的旨意在天上充份的被遵行。換一句話說,我們是在天上的亮光中看地上的一切。當我們這樣看的時候,就會注意那些有永恆價值的事物,而不至於被暫時性的物欲所蒙蔽。我們就會積極的,發憤的去追求屬天的高尚事物。這樣,我們整個的人生標準就提高起來。
有了來生的盼望,今生就更正確,更豐富,更喜樂,更向上。基督到世上來,不但把上帝顯示給我們看,也把永生之道給予我們。他為我們開了一條「又新又活的路」這條路由今生開始直通入永生之門。
基督福音的意義:交換
原載於《抉擇月刊》,1974年5月,頁10。
原載於《抉擇月刊》,1974年5月,頁10。 如果我必須用兩個字來表示基督福音的意義,我會用“交換”兩個字。 (一)人子 <—-> 神子 使徒保羅說:神子生為人子,為要使我們成為神子(加拉太書4:4-5 )。我們成為神的兒子,這不僅是地位上的改變而已,也是內在生命上的改變 。保羅說:「你們既為兒子,上帝就差祂兒子的靈進入你們的心,呼叫“阿爸,父”。小孩子向父親叫“阿爸” 是最自然的事,因為他們之間有生命 (血統)的關係。當一個人以信心接受神子基督的時候,聖靈就進入他裡面,使他獲得神子的生命,成為天父的真兒女。一個重生的基督徒必然與他的天父之間有生命的交通;這交通就是祈禱。而且,這交通不是形式化的,乃是父子之間的傾談。“阿 爸”二字把這種自由交通的意味,很生動的表達出來。這生命的交通使“上帝的形像”漸漸在他的生活中彰顯出來。 (二)貧窮 <—-> 富足 「祂(基督)本來富足,却為你們成了貧窮,叫你們因祂的貧窮,可以成為富足」(林後8:9)。 基督的貧窮可以用“赤貧”二字來形容。祂生在馬槽裡,成為人下人;祂做木匠的兒子,作粗重 的工作,祂“沒有枕首的地方”;祂和門徒有時須要搓麥穗充飢;祂赤身露體的死在十字架上,唯一 的內衣還要被兵士拈鬮取去。祂在物質上是毫無所有,但是祂將心靈的豐富賜給一切接受祂的人:豐盛的生命,滿足的喜樂,充沛的靈力,和不息之愛。 約翰衛斯理的親筆遺囑,於二百年前被人發現。遺囑上所提到只有三樣東西:書籍,一只錶,和 一件聖袍。這是他在物質上所有的一切 ;但是他會 使千萬人的靈性因他的工作得到富足。他實在是走在基督的道路上。 保羅也是一樣,當他走到人生旅途的終點時,他寫信給提摩太,信中提到他的“皮卷”和“那件外衣”(提後4:13)。他在物質方面所擁有的極少,,但是我們可以用他自己的話來形容他:「似乎貧窮,却是叫許多人富足的;似乎一無所有,卻是樣樣都有的」(林後6:10)。 (三)捆綁 <—-> 自由 在馬可福音15:1–14有這樣的記載:猶太教的領袖們將耶穌捆綁起來,押送到羅馬巡撫彼拉多那裡去。結果耶穌被定了罪,反而一個強盜巴拉巴被釋放了。這是多麼大的一個諷刺!但是在這一個諷刺裡面,藏着一個重要的福音真理:基督自動的犧牲了祂的自由,却使原來被罪惡捆綁的人獲得釋。教會歷史相傳,這一個強盜後來悔改作了基督徒。我相信他是最了解“代贖”真理的一個人——那正是他自己的親身體驗:基督代他而死。 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一個真理。 基督說:「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約8:32) 。當我們被基督的真理所限制 (捆綁)的時候,就獲得真正的自由。真理和自由是分不開的。沒有真理的自由是放蕩,最後淪為奴役。 一個撇棄真理的自由者,必然成為自我的奴隸,正如一個完全不受管教,約束與限制的兒童終必成為一個無用或危險人物一樣。 聖經告訴我們,基督所給予我們的自由是有原則的: 1 愛——基督徒的自由永不違反仁愛的原則 (加5: 13) 2 服務——基督徒的自由永遠是在服務的架構中進 行的。 3 眞理——基督徒的自由永不可與真理為敵。 (四)負扼 <—-> 安息 基督說:「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馬太福音11:29 ) 基督所說“我的軛”含有三種意義: 1 軛表示對上帝旨意的順服——基督到世上來,為要遵行上帝的旨意。祂也邀請我們來負同樣的軛當我們順服與遵行上帝旨意的時候,心靈裡面就有安息與滿足。 2 軛表示工作——當我們與主一同事奉天父和服務 人羣的時候,心靈中就有安息與滿足。 3 軛表示十字架——基督為我們在十架上捨己,作成救贖之工。祂也要求我們與祂同釘十字架,正如保羅所說:「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着」( 加 2:20)。一個走捨己道路的人,心靈中獲得最大的 安息與滿足。 基督為我們負軛,却使我們走上安息的道路,又與祂一同負軛。 […]
原載於《抉擇月刊》,1974年5月,頁10。
如果我必須用兩個字來表示基督福音的意義,我會用“交換”兩個字。
(一)人子 <—-> 神子
使徒保羅說:神子生為人子,為要使我們成為神子(加拉太書4:4-5 )。我們成為神的兒子,這不僅是地位上的改變而已,也是內在生命上的改變 。保羅說:「你們既為兒子,上帝就差祂兒子的靈進入你們的心,呼叫“阿爸,父”。小孩子向父親叫“阿爸” 是最自然的事,因為他們之間有生命 (血統)的關係。當一個人以信心接受神子基督的時候,聖靈就進入他裡面,使他獲得神子的生命,成為天父的真兒女。一個重生的基督徒必然與他的天父之間有生命的交通;這交通就是祈禱。而且,這交通不是形式化的,乃是父子之間的傾談。“阿 爸”二字把這種自由交通的意味,很生動的表達出來。這生命的交通使“上帝的形像”漸漸在他的生活中彰顯出來。
(二)貧窮 <—-> 富足
「祂(基督)本來富足,却為你們成了貧窮,叫你們因祂的貧窮,可以成為富足」(林後8:9)。
基督的貧窮可以用“赤貧”二字來形容。祂生在馬槽裡,成為人下人;祂做木匠的兒子,作粗重 的工作,祂“沒有枕首的地方”;祂和門徒有時須要搓麥穗充飢;祂赤身露體的死在十字架上,唯一 的內衣還要被兵士拈鬮取去。祂在物質上是毫無所有,但是祂將心靈的豐富賜給一切接受祂的人:豐盛的生命,滿足的喜樂,充沛的靈力,和不息之愛。
約翰衛斯理的親筆遺囑,於二百年前被人發現。遺囑上所提到只有三樣東西:書籍,一只錶,和 一件聖袍。這是他在物質上所有的一切 ;但是他會 使千萬人的靈性因他的工作得到富足。他實在是走在基督的道路上。
保羅也是一樣,當他走到人生旅途的終點時,他寫信給提摩太,信中提到他的“皮卷”和“那件外衣”(提後4:13)。他在物質方面所擁有的極少,,但是我們可以用他自己的話來形容他:「似乎貧窮,却是叫許多人富足的;似乎一無所有,卻是樣樣都有的」(林後6:10)。
(三)捆綁 <—-> 自由
在馬可福音15:1–14有這樣的記載:猶太教的領袖們將耶穌捆綁起來,押送到羅馬巡撫彼拉多那裡去。結果耶穌被定了罪,反而一個強盜巴拉巴被釋放了。這是多麼大的一個諷刺!但是在這一個諷刺裡面,藏着一個重要的福音真理:基督自動的犧牲了祂的自由,却使原來被罪惡捆綁的人獲得釋。教會歷史相傳,這一個強盜後來悔改作了基督徒。我相信他是最了解“代贖”真理的一個人——那正是他自己的親身體驗:基督代他而死。
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一個真理。
基督說:「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約8:32) 。當我們被基督的真理所限制 (捆綁)的時候,就獲得真正的自由。真理和自由是分不開的。沒有真理的自由是放蕩,最後淪為奴役。 一個撇棄真理的自由者,必然成為自我的奴隸,正如一個完全不受管教,約束與限制的兒童終必成為一個無用或危險人物一樣。
聖經告訴我們,基督所給予我們的自由是有原則的:
1 愛——基督徒的自由永不違反仁愛的原則 (加5: 13)
2 服務——基督徒的自由永遠是在服務的架構中進 行的。
3 眞理——基督徒的自由永不可與真理為敵。
(四)負扼 <—-> 安息
基督說:「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馬太福音11:29 )
基督所說“我的軛”含有三種意義:
1 軛表示對上帝旨意的順服——基督到世上來,為要遵行上帝的旨意。祂也邀請我們來負同樣的軛當我們順服與遵行上帝旨意的時候,心靈裡面就有安息與滿足。
2 軛表示工作——當我們與主一同事奉天父和服務 人羣的時候,心靈中就有安息與滿足。
3 軛表示十字架——基督為我們在十架上捨己,作成救贖之工。祂也要求我們與祂同釘十字架,正如保羅所說:「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着」( 加 2:20)。一個走捨己道路的人,心靈中獲得最大的 安息與滿足。
基督為我們負軛,却使我們走上安息的道路,又與祂一同負軛。
(五)罪人 <—-> 新人
「上帝使那無罪的,替我們成為罪,好叫我們 在祂裡面成為上帝的義」( 林後5:21 )。「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林後5:17) 基督站在罪人的地位上,受了上帝公義的審判却因此使一切信靠祂的人成為新人;新的地位, 新的態度,新的心性,新的生活。
但是這更新不是一蹴而成的,乃是逐步達成的。保羅說:「要脫去舊人和舊人的行為;穿上了新人,這新人在知識上漸漸更新,正如造他主「基督的形像」(西3:10) 。 基督救贖的目的,是使“舊人”變成“新人” 而這新人正是基督自己的樣式。換一句話說,基督教的目標是“基督化”。
(六)降低 <—-> 升高
基督降卑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從最高到最低。 「祂本有上帝的形像,不以自己與上帝同等為強取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 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 (腓2:6–8 )。
祂在降卑之後,被上帝升為至高,而且也使屬祂的人與祂一同升高。聖經用最令人驚奇的話來形容基督徒在基督裡面所得到的崇高地位:上帝的兒女;基督的朋友;上帝的同工;與基督一同作王;與基督合一;基督的身體;基督的新婦… 許多人批評基督教,認為它否定了人的價值:把他看作罪人,根性敗壞;完全附屬上帝,要絕對順服其旨意;否定自我等等。但是事實上,上述的種種否定,正是積極提高人類身價的準備。聖經確定了人類在墮落之前的崇高地位:具有上帝的形像;又確定了人類在被救贖以後的崇高地位:與基督合一。
基督教面對人類醜惡的現實,而指出他們的出 路。所以基督教對人類的否定,正表現它的現實感而不是在那裡大發其玫瑰夢。
(七)生 <—-> 死
「祂(基督)替衆人死,是叫那些活着的人不再為自己活,乃為那替他們死而復活的生活」(林後5:15)。
基督之死使我們得生。不但如此,祂的死使我們的人生獲得新目標:為主而活。我們人生的目標轉移了方向——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乃是以基督為中心。保羅說得好:我活着就是基督。他又說:身上常常帶着耶穌的死,使耶穌的生也顯明在我們身上」(林後4:10) 。
這生死的交換包含兩個要點,缺一不可:
1. 因基督之死,我們出死入生,不至沉淪滅亡。
2. 因基督之死,我們從以自我為中心的舊生活,進入以基督為中心的新生活。
許多基督徒只注意第一點,而忽略了或拒絕了第二點,那不是上帝的旨意,也不合聖經的教訓。
(八)荊冠 <—-> 榮冠
基督戴了荊冠,忍受了最大的羞辱;但是祂為我們爭取了榮冠。聖經中多次提及基督徒將來要戴榮耀的冠冕——永世中的光榮。基督教是一個今生 與來生並重的宗教,並不偏重於任何一方面。永生之路是今生就開始的,正如詩人說:「上帝啊,鑒察我,看在我裡面有甚麼惡行沒有,引導我走永生的道路」(詩139:24 )。
基督教是一個均衡的宗教:它在今生觀與來生觀之間,有適度的調和;二者揉合為一。有時乍觀之下,基督教似乎偏重來生,但是看實加以分析之後,就會發現並非如此。聖經教導我們以來生的眼光看今生,又以今生的眼光看來生。當我們這樣看一切事物的時候,就不致有所蒙蔽。永世的眼光使我們發現事物的永恆價值如何,不致迷醉於暫時的享受之中;同時也會使我們實事求是的去作每一件事,不致貪圖虛名,務名失實。
總括一句來講,基督的福音引導我們認識天父,投回他的懷抱,獲得心靈的富足,享受真的自由幸福,負起基督之軛去順服天父的旨意,擔起祂所託付給我們的責任,捨己從主,讓基督的樣式(新人)彰顯在我們的生活中因而與基督一同升高,獲得永遠的榮耀和福份。這一切都是藉着基督與我們的交換而獲得的 。
教會傳統的重估
原載於《抉擇月刊》,1974年5月,頁2。
教會的傳統並非固定的,乃是不斷演變的,今天的新措施可能成為敎會明天的傳統。例如約翰衛斯理開始他的露天佈道會時,那是一種傳福音的新方式。他常於清早五時,在郊外舉行露天聚會,許多人因此信主。但時至今日,教會的佈道會已被視爲一種傳統方式。主日學也是一樣。所以我們今天應該用「非固定」的眼光來看教會的傳統。
原載於《抉擇月刊》,1974年5月,頁2。
教會的傳統並非固定的,乃是不斷演變的,今天的新措施可能成為教會明天的傳統。例如約翰衛斯理開始他的露天佈道會時,那是一種傳福音的新方式。他常於清早五時,在郊外舉行露天聚會,許多人因此信主。但時至今日,教會的佈道會已被視為一種傳統方式。主日學也是一樣。所以我們今天應該用「非固定」的眼光來看教會的傳統。
當我們檢討教會的傳統時,應該注意三個標準:
(一)聖經的原則
教會傳統的權威,是建立在聖經的真理上,並非教會本身的固有 物。換一句話說,甚麼時候教會走在聖經真理的途徑上,教會就有權威;甚麼時候教會離開聖經的真理,就失去權威。因此,教會只有代表性的權威。
基督在世時把權威賜給門徒,祂說:「凡你們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們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馬太 18:18 )。如果我們單看這兩句話,我們會覺得門徒有很大的權柄。 但這權柄是有其原則的。門徒不能隨自己的喜惡任意捆綁人,也不能任意釋放人。他們之所以能捆綁人,乃是因為那人被基督的真理捆綁 ——定罪;他們之所以能釋放人,也是因為那人被基督 理所稱義。 當他們宣告「這人是被捆綁的」時候,他們不過是執行代表性的權威——代表基督根據其真理作宣告而已。
我們不可按照自己的意見,或任何人的理論,來評判基督的教會;評判的唯一標準是上帝在聖經裡面的啟示。如果教會的傳統離開了聖經真理的路線,我們就可以否定它、反對它、改革它,不管它的歷史有多麼久遠。這正是十六世紀宗教革命的精神。「回到聖經去」應該永遠是我們的口號。
我們毋須跟着教會的傳統走,但也毋須盲目的反對教會的傳統;只要認定基督真理的路線就好了。正如一個基督徒不是隨潮流,也不 是反潮流;他乃是跟隨基督。當潮流與基督的真理相反的時候,他就是反潮流;當潮流的某一部與基督的真理互相符合時,他就是隨潮流或隨或反,完全以基督的真理為準則。大家讚許的事,不一定對;大家反對的事,不一定錯。或對或錯,對基督徒來說,只有一個標準,就是基督。因此基督徒是超然於潮流之上,根據真理進行批判。當我們跟隨基督時,自然知道潮流的那一部份是應該摒棄的;那一部份是應該支持的。
基督徒既非盲目的保守,也非盲目的前進。
當我們聽見有人出來高呼改革教會時,我們所應該有的反應是問: 「他的意見是否合乎聖經的真理?」這種冷靜的聆聽與思考,是本時代中極需要的態度。
今天的一切都在「動」的狀態中——這是一個動的時代。一切的 「典型」都正在動盪。基督徒當然也是在這時代特點的影响之下。聖靈正在利用這時代的特點,讓基督徒有一個機會去冷靜的檢討一下: 今日教會的傳統中有甚麼不合聖經真理的地方沒有。
教會什麼時候失去「自我批判」的能力,教會就會退步萎縮。這批判是以基督的真理為根據。我們必須保持這「自我批判」的能力,因爲它造成教會的更生和復興。
我們很容易被傳統拘圄,或被潮流沖走。大家都是如何想,如何講,如何作,所以我也如何如何,以致失去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
在另一方面,今日的青年有一個普遍的特點,就是他們要自己思考和評判,這是極好的現象。但是這一件事有一個難處,就是他們缺少一個確定的標準。既然沒有標準,自己就成了標準,結果產生混亂 。今日是一個缺少客觀標準的時代,因此主觀的萬花筒造成了各行其道的情况,實存主義因而廣泛流行。
在這樣的背景之中,青年基督徒却擁有一個客觀的標準,就是基督的真理。每一個真正的基督徒都是用這一個標準去衡量一切,包括教會的傳統在內。
有一件事我們要特别注意,就是當我們用聖經真理的標準去評判 教會傳統的時候,必須避免過份注重經文的字句,不然便會落入舊約 時代法利賽人的極端字句主義裡面去。
例如:有的教會主張教會裡面只應該有執事:有的認爲應該同時有長老和執事。這原是細節小事,不成問題;但是如果兩間教會因此而有爭執和批評,就是跑到字句主義裡面去了。
又例如:香港有的教會主張:當一個人表示信主時,他應該立刻受洗或受浸,因爲這正是埃提阿伯的太監所行的(使徒行傳8:38)。另有的教會認爲一個人表示信主以後,教會對他應該有一年以上的觀察和考驗,然後他才可以受洗或受浸。當這兩種意見成為律例的時候,就是律法主義或字句主義。
聖經所講的是原則,不是細則;什麼時候我們把聖經的原則當作細則,什麼時候敎會就會四分五裂。對於上述兩個例子,聖經關於前者(長老與執事問題),所給我們的原則,是分工合作,使教會裡面的事務不致攔阻或影響屬靈聖工的進展。使徒們設立執事,是可使他們自己可以「專心以祈禱傳道為事」(使徒行傳6:4)。至於長老與執事的名稱,乃是細則。細則是可以變通的,而原則是不變的。
至於上述二例的後者(接受水禮的時間問題),聖經所給我們的原則是每一個真誠信靠基督接受祂為救主的人,可以接受水禮,加入教會。至於接受水禮的時間乃是細則。如果一間教會的領袖認為某人信主的時間雖短,但已經清楚表現其真誠信心,就可以接納他加入教會。另一方面,如果一間教會認為某慕道友的信仰表現當有問題,他們可以將他接受水禮的時間延後。總之,接受水禮時間的早晚,不必硬性規定,那只是細則的執行而已。
總之,我們要謙虛的去追求接納聖經所啟示給我們的教會原則,認真的去運用和實施。同時,我們不要在細則上去爭論,消耗不需要的精力。讓我們在這大時代中,集中精力和時間去積極的廣傳福音展聖工:讓我們把生命,心血,恩賜,金錢,一切的一切,都擺在祭壇上。
有人說了一句話,很值得我們注意:「今日的講道,可以幫助一 個人發了脾氣而認罪;但不能造成捨身取義為基督真理殉道的偉大精神。」發脾氣而認罪是好的,是新生命的表現之一,但是比起為基督犧牲就是小事了。我們並非輕看小事,因為善美的基督徒生活是許多小事構成的,但是我們應該有屬靈的壯志,常常學習從大處着眼 。
(二)聖靈的活潑引導
在不同的時代中,聖靈對教會和基督徒有不同重點的引導。聖靈了解每一個時代的特點,就引導教會走在適合那個時代需要的路上。 聖靈不受我們思想和觀念的限制,祂的工作是活潑的,我們必須給祂自由工作的機會,不然,我們就成爲聖靈工作的障礙。
如果有一種新觀念或新工作方法,是不合教會傳統的,但是已經顯明是聖靈的工作——使人歸向主,敬虔愛主,篤信聖經,熱心見證主,我們就應該謙卑接受,投身其中,讓聖靈的潮流推着我們前進。
在使徒時代中,聖靈的引導常是出乎使徒們意料之外的,但是他 們一知道是聖靈的引導,就順服接受,結果聖靈的能力顯明,聖工成就。讓我睜大眼睛注意聖靈的引導,不要因為麻木而被他撇在後面。 聖靈是上帝賜給教會的最大能力,我們對祂是輕忽不得的。今日教會面對超然勢力的攻擊與抗衡,我們必須有聖靈的超然能力的幫助,才能獲得勝利。
(三)時代的特性與需要——突破藩籬
每一個時代有其特性,今日的時代更是如此。每一個時代的教會都應該問:「在這一個時代中,我們怎樣引人信主和愛主呢?」
最近香港學生福音團契出版了「突破」雜誌,其目的是要用側面的方式,把基督福音的種子撒在青年學子的思想中。這是一種適合時代需要的嘗試。正面傳福音的刊物和文章比較多,但是它們接觸不到非基督徒的學生們。一些熱心傳福音的基督徒們,甘願担起編輯和籌劃經濟支持的沉重担子,冒一部份基督徒不了解和批評的危險,去完成心中的負担:滲透非基督徒青年的思想,引導他們歸向基督。 在教會和非基督徒之間,實在有一重厚厚的藩籬,非基督徒的青年們不肯摸一下教會的出版物。這籓籬在本時代中日漸加厚,這是本時代的特點之一。怎樣去突破這籓籬?就是本時代的大需要。
願聖靈將合乎時代需要的亮光,戰略,和能力,賜給今日基督的教會。
眺望田野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16期,1979年4月,頁4-6。
[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16期,1979年4月,頁4-6。[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接受福音和傳揚福音,是每一個基督徒的權利和責任。我們傳福音的時候,可能不知不覺成了習慣,不是被愛推動,乃是例行公事。求主使華人的差傳工作有愛的內容,不是為了一個運動、一個節目,而是為了被主的愛所推動而工作。 「眺望田野」正是主耶穌所說的「舉目向田觀看」。我的信息重點放在「看見」這兩個字上面。聖經告訴我們,「看見」與差傳有密切的關係。 請先看太九36至38。主「看見」許多人好像羊沒有牧人一樣,就憐憫他們。當我們用主的眼光來看人羣的時候,就有了主滿有憐憫的心。但願在我們的差傳運動裏,有主的眼光與感覺。 然後又看見主的方法,第38節:「所以你們當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出去,收他的莊稼。」主所指示的方法是「求」。差傳運動不可缺少「求」字。 在教會歷史中,一切有價值的、持久的、眞實的屬靈運動,都是求來的。華人差傳的運動,若失去禱告的內容,就成了空殼。上帝的膀臂運行的時候什麼都成了。缺少了上帝的同在,我們就好像當日門徒半夜搖櫓甚苦,搖來搖去還是在原來的地方打圈子。 太廿八章第7節的「看哪」,是表示著重的意思。主的使者在這裏很著重把這個信息傳達給門徒。什麼信息?提醒他們主曾經說要在加利利與他們相會;這個信息重覆了三次,可見這件事非常重要。這信息準備了門徒的心,他們到加利利去,在與主所約定的山上遇見了主,主耶穌把大使命給他們,「耶穌近前來對他們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大使命,是我們必須看見的一件事。在這個使命後面有應許:主與我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今天,華人教會的基督徒必須看見大使命的意義,差傳運動的同工們要在各地各方說「看哪,看哪,大使命已經放在我們的肩頭上!」大使命裏面有權柄、有應許、有成功的展望。 再看約廿19至21。復活的主對門徒說:「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這是主的使命的託付。在此之前,門徒先看見主手中的釘痕、肋旁的槍傷。當日門徒接受主的差遣,因為他們裏面有一個動力,就是愛——主手中的釘痕、肋旁的槍傷所代表的愛。我相信門徒以後事奉主遭遇難處時,他們回想所見過的釘痕和槍傷就重新得力。每一個作差傳事工的弟兄姊妹,必須看見你是在主的釘痕和肋旁槍傷之下來工作。 再看約四35。當門徒用肉眼觀看的時候,他們感覺目前還沒有到收割的時節——還差四個月!但是主耶穌說:「舉起你們信心的眼睛來,向田觀看,莊稼已經熟了,可以收割了。」信心的觀看得到不同的結論。對於有信心的人,莊稼隨時是熟的,隨時都有收割的機會,不必等候。收割的機會是信心所決定的,不是環境所决定的。奧古斯丁講過一句話:「沒有準備的人,得時變作不得時;有準備的人,不得時變作得時。」我們用信心的眼睛看田野,我們立刻很興奮,呼喊說:「同工們,來啊!莊稼已經熟了,可以收割了,讓我們動手吧!」 信心有感染力,你和有信心的人在一起,信心就高漲;你與沒有信心的人在一起,信心就消沉。在教會當中能成事的人,就是那些常說「能、能、能」的人。教會裏面有個爭戰,有人說不能,有人說能。那些教會是有發展的教會?就是那些說「能」的基督徒佔上風的教會。求主幫助我們說:「雖然我不能,但是主能。」 再看可十28。彼得對主說:「主啊,看哪!我已經撇下一切來跟從祢。」彼得不太放心,他怕主的眼睛看不清楚、還沒發覺他這麼大的犧牲。主要彼得看見他有所撇下的將有百倍的獲得。 我們中間有人正在考慮奉獻自己作宣教士,或有人已經決定作宣教士。有人決定的時候覺得自己有很大的犧牲,他們怕主不知道他們的犧牲有多大,心中深處常常有一個聲音說:「主啊,看哪!主啊,看哪!」主已經看見你把自己的心與身都獻在祭壇上。主要你看見,你為主放下的,要還你百倍;你所放下的不是犧牲,乃是蒙了特别大的恩典。 今天有很多青年人,仍然貪愛世界,以物質的享受為人生追求的目標,捨不得放下這些來响應主的呼召;每次聽見主的呼召就心裏發痛。主要你用新的眼光來看你的奉獻、用新的感覺來接受祂的呼召。「百倍」是主的計算;勇敢地接受主的呼召吧!快快樂樂地把自己獻在祭壇上吧!作宣教士的道路,是先鋒的道路,是特權的道路,是享受主應許的道路,是滿有人生意義的道路,是「百倍」的道路! 下面33節,主說:「看哪!我們上耶路撒冷去,人子要被交給人。」彼得說完了「看哪」以後,主也說「看哪,人子要上十字架。」當彼得看見十字架以後,就覺得自己的奉獻微不足道。 再看路十三7。園主說:「看哪!已經三年之久,我每年來找果子,找來找去找不到,只有葉子,沒有果子,不如把它砍了吧,何必讓它白佔地土呢?」 百分之九十九的華人教會在大使命的實行上,白佔地土。看哪!我們的虧欠! 如果華人教會仍看不見自己的虧欠就不會起來。我們還會自誇、自滿。主提醒我們:「以後若結果子便罷,不然,就把它砍了。」 最後啟一7說:「看哪!主必再來。」我們在主再來的亮光中看差傳工作,心裏面立刻有保證。主必再來,完成祂已經開始的工作,祂是最後勝利的王,是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主。就像抗戰時期基督徒學生特别喜歡唱的一首詩歌說:「耶穌不失敗,不失敗,不失敗,永遠不失敗。」 看哪!讓我們看見這一位主。差傳工作是這一位主給我們的託付;祂得勝,那些跟從祂的人也必得勝。 (本文摘錄自作者於一九七八年十二月香港青年差傳冬令大會開會禮中傳講之信息)。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16期,1979年4月,頁4-6。
[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接受福音和傳揚福音,是每一個基督徒的權利和責任。我們傳福音的時候,可能不知不覺成了習慣,不是被愛推動,乃是例行公事。求主使華人的差傳工作有愛的內容,不是為了一個運動、一個節目,而是為了被主的愛所推動而工作。
「眺望田野」正是主耶穌所說的「舉目向田觀看」。我的信息重點放在「看見」這兩個字上面。聖經告訴我們,「看見」與差傳有密切的關係。
請先看太九36至38。主「看見」許多人好像羊沒有牧人一樣,就憐憫他們。當我們用主的眼光來看人羣的時候,就有了主滿有憐憫的心。但願在我們的差傳運動裏,有主的眼光與感覺。
然後又看見主的方法,第38節:「所以你們當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出去,收他的莊稼。」主所指示的方法是「求」。差傳運動不可缺少「求」字。
在教會歷史中,一切有價值的、持久的、眞實的屬靈運動,都是求來的。華人差傳的運動,若失去禱告的內容,就成了空殼。上帝的膀臂運行的時候什麼都成了。缺少了上帝的同在,我們就好像當日門徒半夜搖櫓甚苦,搖來搖去還是在原來的地方打圈子。
太廿八章第7節的「看哪」,是表示著重的意思。主的使者在這裏很著重把這個信息傳達給門徒。什麼信息?提醒他們主曾經說要在加利利與他們相會;這個信息重覆了三次,可見這件事非常重要。這信息準備了門徒的心,他們到加利利去,在與主所約定的山上遇見了主,主耶穌把大使命給他們,「耶穌近前來對他們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大使命,是我們必須看見的一件事。在這個使命後面有應許:主與我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今天,華人教會的基督徒必須看見大使命的意義,差傳運動的同工們要在各地各方說「看哪,看哪,大使命已經放在我們的肩頭上!」大使命裏面有權柄、有應許、有成功的展望。
再看約廿19至21。復活的主對門徒說:「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這是主的使命的託付。在此之前,門徒先看見主手中的釘痕、肋旁的槍傷。當日門徒接受主的差遣,因為他們裏面有一個動力,就是愛——主手中的釘痕、肋旁的槍傷所代表的愛。我相信門徒以後事奉主遭遇難處時,他們回想所見過的釘痕和槍傷就重新得力。每一個作差傳事工的弟兄姊妹,必須看見你是在主的釘痕和肋旁槍傷之下來工作。
再看約四35。當門徒用肉眼觀看的時候,他們感覺目前還沒有到收割的時節——還差四個月!但是主耶穌說:「舉起你們信心的眼睛來,向田觀看,莊稼已經熟了,可以收割了。」信心的觀看得到不同的結論。對於有信心的人,莊稼隨時是熟的,隨時都有收割的機會,不必等候。收割的機會是信心所決定的,不是環境所决定的。奧古斯丁講過一句話:「沒有準備的人,得時變作不得時;有準備的人,不得時變作得時。」我們用信心的眼睛看田野,我們立刻很興奮,呼喊說:「同工們,來啊!莊稼已經熟了,可以收割了,讓我們動手吧!」
信心有感染力,你和有信心的人在一起,信心就高漲;你與沒有信心的人在一起,信心就消沉。在教會當中能成事的人,就是那些常說「能、能、能」的人。教會裏面有個爭戰,有人說不能,有人說能。那些教會是有發展的教會?就是那些說「能」的基督徒佔上風的教會。求主幫助我們說:「雖然我不能,但是主能。」
再看可十28。彼得對主說:「主啊,看哪!我已經撇下一切來跟從祢。」彼得不太放心,他怕主的眼睛看不清楚、還沒發覺他這麼大的犧牲。主要彼得看見他有所撇下的將有百倍的獲得。
我們中間有人正在考慮奉獻自己作宣教士,或有人已經決定作宣教士。有人決定的時候覺得自己有很大的犧牲,他們怕主不知道他們的犧牲有多大,心中深處常常有一個聲音說:「主啊,看哪!主啊,看哪!」主已經看見你把自己的心與身都獻在祭壇上。主要你看見,你為主放下的,要還你百倍;你所放下的不是犧牲,乃是蒙了特别大的恩典。
今天有很多青年人,仍然貪愛世界,以物質的享受為人生追求的目標,捨不得放下這些來响應主的呼召;每次聽見主的呼召就心裏發痛。主要你用新的眼光來看你的奉獻、用新的感覺來接受祂的呼召。「百倍」是主的計算;勇敢地接受主的呼召吧!快快樂樂地把自己獻在祭壇上吧!作宣教士的道路,是先鋒的道路,是特權的道路,是享受主應許的道路,是滿有人生意義的道路,是「百倍」的道路!
下面33節,主說:「看哪!我們上耶路撒冷去,人子要被交給人。」彼得說完了「看哪」以後,主也說「看哪,人子要上十字架。」當彼得看見十字架以後,就覺得自己的奉獻微不足道。
再看路十三7。園主說:「看哪!已經三年之久,我每年來找果子,找來找去找不到,只有葉子,沒有果子,不如把它砍了吧,何必讓它白佔地土呢?」
百分之九十九的華人教會在大使命的實行上,白佔地土。看哪!我們的虧欠!
如果華人教會仍看不見自己的虧欠就不會起來。我們還會自誇、自滿。主提醒我們:「以後若結果子便罷,不然,就把它砍了。」
最後啟一7說:「看哪!主必再來。」我們在主再來的亮光中看差傳工作,心裏面立刻有保證。主必再來,完成祂已經開始的工作,祂是最後勝利的王,是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主。就像抗戰時期基督徒學生特别喜歡唱的一首詩歌說:「耶穌不失敗,不失敗,不失敗,永遠不失敗。」
看哪!讓我們看見這一位主。差傳工作是這一位主給我們的託付;祂得勝,那些跟從祂的人也必得勝。
(本文摘錄自作者於一九七八年十二月香港青年差傳冬令大會開會禮中傳講之信息)。
使徒時代教會的十二個危機(三):重點的危機——信徒或門徒?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15期,1979年3月,頁37-38。
[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15期,1979年3月,頁37-38。[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使徒行傳的特色之一,是幾乎只有這本書才稱基督徒做「門徒」。這個詞在書中出現四十次。「信徒」一詞只用過一次。「弟兄」或「弟兄們」出現過廿五次;「聖徒」則有四次。「門徒」一詞的突出,是否有甚麼意義?我想有的。 顯然,這反映出初期教會普遍使用「門徒」一詞。當時的基督徒羣體特别喜用它,更甚於其他名稱如信徒、聖徒、或基督徒。使徒們顯然贊同用這名詞,否則它就不會不脛而走。本書的作者路加是保羅的門徒,由此可知,保羅自己也贊成用這稱號。 當時的人偏愛這名稱,事必有因。最合乎邏輯的推論是:初期基督徒選用這名詞,因為他們認為這最能代表基督徒眞正的本質——基督徒是基督的門徒。這顯出在使徒帶領之下的初期教會,非常看重門徒訓練。 初期教會面臨重點危機的時候,做了明智的抉擇,把門徒訓練放在教會生活的根基上;我們若認識這一點,必大得啟示,同時也得着莫大的挑戰。 今天的福音派教會,在抗拒神學上的自由主義之際,結果卻為「相信主義」所俘擄,只顧相信基督教信仰最重要的因素,而忘記信仰不過是到達目的的途徑,是通往與神相交那又大又美的花圃的門檻。由於這樣誤解聖經的觀點,很多教會都偏離了使徒的傳統,放錯重點,以致失去屬靈的能力。 我相信,初期教會得能力的秘訣,大部份在於他們看重門徒訓練。他們跟從使徒們的榜樣,回應主對作門徒的呼召:「捨己背起十字架來跟從我。」他們把一切(包括生命)獻給基督,藉此表示捨己的甘心和準備。這種精神,不但在耶路撒冷的教會中昭然若揭,也見諸林後八1至5所提的馬其頓教會。 從四福音可見,主所發出作門徒的呼召有八方面: 一、呼召眞誠的悔改(太四17;九13)。 二、呼召學主的樣式(太十一28至29)。 三、呼召過捨己背十架的人生(路九23)。 四、呼召過服事的人生——「你們要負我的軛(太十一29)。 五、呼召過賜福他人的人生——流出活水江河(約七37)。 六、呼召過為基督作見証的人生——「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太四19)。 七、呼召與基督在光明中行——過聖潔、與基督相交的人生(約八12)。 八、呼召過絕對委身於基督的人生(太十37)。 具備上述條件的每一位眞門徒,必然成為屬靈的炸藥,能夠為神完成大事。教會的眞實力,不在乎受洗入會的人數,乃在乎門徒的數目。 近年亞洲越來越多教會,都大大醒覺到需要訓練門徒,並且願意開始(甚至已經開始了)門徒訓練的事工,這是令人鼓舞的。所有亞洲教會領袖務必在自己的教會內推動,使它成為一個普遍的運動。 在注重門徒訓練之餘,我們當然也不應漠視或忽略使徒行傳及其他新約聖經中對基督徒的其他稱號。這五個稱號:信徒、聖徒、基督徒、弟兄、和門徒,都各有它本身的價值和重要性,是我們必須明白了解的。 這五個稱號合在一起的時候,就總括了聖經對基督徒的概念——他是信徒:相信並且領受神對他的一切應許;他是聖徒:分别為聖歸神;他是基督徒:被基督所佔有;他是弟兄:享受與神其他的兒女密切的相交;他是門徒:是基督的學生和跟從者。 我們的立場是:保持正確的重點,不失去平衡。或者說:有平衡,卻特別着重門徒訓練。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15期,1979年3月,頁37-38。
[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使徒行傳的特色之一,是幾乎只有這本書才稱基督徒做「門徒」。這個詞在書中出現四十次。「信徒」一詞只用過一次。「弟兄」或「弟兄們」出現過廿五次;「聖徒」則有四次。「門徒」一詞的突出,是否有甚麼意義?我想有的。
顯然,這反映出初期教會普遍使用「門徒」一詞。當時的基督徒羣體特别喜用它,更甚於其他名稱如信徒、聖徒、或基督徒。使徒們顯然贊同用這名詞,否則它就不會不脛而走。本書的作者路加是保羅的門徒,由此可知,保羅自己也贊成用這稱號。
當時的人偏愛這名稱,事必有因。最合乎邏輯的推論是:初期基督徒選用這名詞,因為他們認為這最能代表基督徒眞正的本質——基督徒是基督的門徒。這顯出在使徒帶領之下的初期教會,非常看重門徒訓練。
初期教會面臨重點危機的時候,做了明智的抉擇,把門徒訓練放在教會生活的根基上;我們若認識這一點,必大得啟示,同時也得着莫大的挑戰。
今天的福音派教會,在抗拒神學上的自由主義之際,結果卻為「相信主義」所俘擄,只顧相信基督教信仰最重要的因素,而忘記信仰不過是到達目的的途徑,是通往與神相交那又大又美的花圃的門檻。由於這樣誤解聖經的觀點,很多教會都偏離了使徒的傳統,放錯重點,以致失去屬靈的能力。
我相信,初期教會得能力的秘訣,大部份在於他們看重門徒訓練。他們跟從使徒們的榜樣,回應主對作門徒的呼召:「捨己背起十字架來跟從我。」他們把一切(包括生命)獻給基督,藉此表示捨己的甘心和準備。這種精神,不但在耶路撒冷的教會中昭然若揭,也見諸林後八1至5所提的馬其頓教會。
從四福音可見,主所發出作門徒的呼召有八方面:
一、呼召眞誠的悔改(太四17;九13)。
二、呼召學主的樣式(太十一28至29)。
三、呼召過捨己背十架的人生(路九23)。
四、呼召過服事的人生——「你們要負我的軛(太十一29)。
五、呼召過賜福他人的人生——流出活水江河(約七37)。
六、呼召過為基督作見証的人生——「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太四19)。
七、呼召與基督在光明中行——過聖潔、與基督相交的人生(約八12)。
八、呼召過絕對委身於基督的人生(太十37)。
具備上述條件的每一位眞門徒,必然成為屬靈的炸藥,能夠為神完成大事。教會的眞實力,不在乎受洗入會的人數,乃在乎門徒的數目。
近年亞洲越來越多教會,都大大醒覺到需要訓練門徒,並且願意開始(甚至已經開始了)門徒訓練的事工,這是令人鼓舞的。所有亞洲教會領袖務必在自己的教會內推動,使它成為一個普遍的運動。
在注重門徒訓練之餘,我們當然也不應漠視或忽略使徒行傳及其他新約聖經中對基督徒的其他稱號。這五個稱號:信徒、聖徒、基督徒、弟兄、和門徒,都各有它本身的價值和重要性,是我們必須明白了解的。
這五個稱號合在一起的時候,就總括了聖經對基督徒的概念——他是信徒:相信並且領受神對他的一切應許;他是聖徒:分别為聖歸神;他是基督徒:被基督所佔有;他是弟兄:享受與神其他的兒女密切的相交;他是門徒:是基督的學生和跟從者。
我們的立場是:保持正確的重點,不失去平衡。或者說:有平衡,卻特別着重門徒訓練。
滕近輝牧師訪談錄
原載於《播種人》46期,1982年6月,頁16-19。
原載於《播種人》46期,1982年6月,頁16-19。 問:馬傑偉、王志學 滕:滕近輝牧師 (註:因時間關係,此文未經受訪者核閱。) (滕牧師時任建道神學院校董會主席,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院長) 「我深深感覺到時間過得多麼快,我的人生毫不停留的奔向結束。我的眼睛盯在鐘面上,而我的心靈面對嚴肅的一刻。短促的人生——無情的時光——我怎樣使用這短暫的一生?」——滕近輝(節錄自嚴肅的一刻) 一、生平剪影 問:幾年前,滕牧師曾經寫了一篇文章,題目是「嚴肅的一刻」,文中提及一些重要的時刻,可否與我們分享它對你的影響? 滕:我有好幾次面對死亡及人生意義的挑戰,那篇文章所表達的,是我在那些嚴肅的時刻,內心的一些反應和啟發,使我領悟到人生短暫,因而認真地思想:人生怎樣才過得有意義?怎樣從自己的信仰看人生?怎樣在神手中給祂使用?怎樣完成神的旨意?我把神的榮耀,別人所要得的救恩,自己的人生價值綜合在一起,從而決定我一生的路線。每一個人都可能在一生中的某個時刻,突然醒悟過來了;我們可以稱之為靈感,但退到最後都是神的恩典、聖靈的作為,但在人方面,需要了解、接納,並把它化作生命的動力。於我,那些嚴肅的時刻,是神造就我的過程中的一部份,讓我認真地面對自己的一生,把自己徹底地奉獻,給祂使用。 問:就生活態度而言,有些神學生是積極的、向前的,時常生動地計劃將來;有些則是安份的、被動的,也可以說是順服的一羣。但是,前者可能有「野心大」、「自我中心」的嫌疑,而後者,則可能是苟且偷安。你覺得上述兩種態度可否調和? 滕:所謂積極的人生觀,是時常積極尋求神在我身上的計劃,而不是積極地為自己打算,這是兩件截然不同的事。進取心如果與尋求神的心意聯合起來,就可以脫離自我尋求的危機。 問:一個稍微積極的神學生,往往很渴望盡力裝備自己,被主使用,但面對眾多的責任,浩瀚的知識,常會感到力不從心。請問你年青時有沒有這種感受? 滕:沒有。我在大學念外文系,接觸很多西方的文學作品,又參加過抗日的學生活動,但最後還是抓住了傳福音的焦點;有了焦點,就不會有力不從心的感覺了。 問:你所受的大學教育,對你有甚麼影響? 滕:我從小就很喜愛文藝,唸大學時讀了很多英美的文學著作和譯作。透過文學,我對人性和社會有了深一層的了解,對我後來的事奉有很大幫助。神在語文方面給我的裝備,也擴大了我的工作範圍。在今日社會裏,國際關係緊密,語言的運用對傳道人有很大的工具價值。所以,一直以來,我每天都讀一段德文和印尼文聖經,而希臘文、英文,中文也沒有停止學習。 問:神學畢業時你有沒有徬徨的感覺? 滕:畢業的時候,沒有甚麼雄心大志,也沒有為前途擔心過,只有一個念頭,就是傳福音,單純地把自己放在神手中,神怎樣用就怎樣用,完全沒有傍徨的感覺。 問:你把「路標」一書獻給以禱告托住你事奉十八年之久的母親;請問她對你的事奉有甚麼影響? 滕:我到外地讀書,母親留在內地,一別就是十八年,到母親死時也沒有機會相見。她的代禱,是神恩待我的一個要素。 問:很多人認為滕牧師氣量大,能容納異己:請問這是你自己的性格,抑或是經過長時間的操練而成的呢? 滕:我之所以能容納不同的意見,與我的基本看法很有關係。我對一些身外事從不斤斤計較,遇到不同的意見,就把着眼點放在它的優點,不注視缺點,從大處着眼,盡量不與人相爭,一切放在神手中,神可能用不同的方法作工,取捨應交給神決定。這是我處事的宗旨,這是一生都要學習的功課。例如宗派問題,基本的信仰重點一致就可以了,無需在枝節上爭執。 問:滕牧師時常受人稱讚,又有很多人重視你的意見,你心裏會不會產生驕傲的心理?如果有,你怎樣應付? 滕:我自己的觀念是這樣的——工作的果效與兩個因素有關:(一)最重要、最基本的是神的恩典、聖靈的作為和聖經的路線;(二)恩賜的發展、工具的運用,並對時代的認識。(老一輩的傳道人,重視前者,缺欠後者;而新一代卻恰好相反;其實二者應該互相配合才好。)別人接納我的意見,不是因為我的地位,只不過我兩方面兼顧,意見中庸;所以我不會覺得自己有何特出之處,也沒有驕傲的心理。我想,這也是神的恩典使我擁有一個不重成敗、淡泊名利的性格;因此我從未想過要出人頭地,也未想過要做領袖、受人意。建道及中神的事奉,不是我所盼望達到的目標,而是實際環境把我推到那些崗位上去。至於領會,我從來沒有寫信說甚麼我要來了,請為我安排聚會等說話;都是別人的邀請,如果我有時間、有感動、便答應,然後盡力去做,所以心裏沒有得失的困擾。 問:請問滕牧師這幾年有沒有甚麼計劃? 滕:明年會開始寫作;不是說其他工作完全放下,晚上及主日仍會講道,有需要時也會領會,但工作的主體是寫作。大部份時間用在寫作上,自己還未嘗試過,是否耐得住,現在仍未知道。不過很清楚這是神的心意。目前的工作很難放下,但相信神會安排。現存的資料,已經夠寫幾年,題目也想好了,以後可能一面寫一面補充。本來西方的寫作環境比較好,但我內心有很大的感觸:到西方去的,當然有些是出於神的引導,但很多是為自己,潛意識中隱藏着自己的因素,然後放在神的旨意之中,再加上一些所謂「需要」作藉口,就趕快放下東方的工作。所以我心裏有個強烈的願望就是無論做甚麼,都留在東方。 二、幾點意見及提醒 問:“The missing note in modern evangelical is the matter of godliness”——D. Martyn Lloyd-Jones.你認為華人教會是否有同樣問題? 滕:東方教會一向都有一個明顯的重點,就是靈性的重點。當然,現代的青年,思想背景、觀念、衣著、生活標準都與上一代不同,但基本上,屬靈方面的觀念沒有甚麼大問題。教會裏熱心的青年、眞正奉獻的神學生,都能把持這個基本的重心。但有一點值得一提:近來似乎流行一種平衡的觀念,甚麼都平平穩穩卻失去了老一輩傳道人的徹底奉獻、不怕勞苦的精神。 問:Carl Henry指出,聖經無謬誤的問題,是西方福音派教會將要面臨的主要問題,你覺得華人教會會不會有同樣的趨勢? 滕:我希望華人教會千萬不要捲入這個漩渦。按照今天的路線走就好了,不要特意把它提出來討論,否則可能引起很多意想不到的問題。 問:請問滕牧師對社會關懷的工作有何意見? 滕:(一)教會應該有聯合的喉舌,透過輿論,向社會傳達社會公義的信息。(二)鼓勵信徒在職業上表達信仰,發揮教會對社會的影響,而不必由教會做團體性的社會或政治行動。(三)香港的福利工作,已達到一定的水準,教會重復政府的工作,只不過是錦上添花,偶有不足,教會可作補充,但不應在此消耗太多人力物力。教會的工作重點是傳福音;救靈工作有永恆的價值,不應被物質價值所削弱。(四)我們不必批評新派教會不顧福音工作,因為他們除了這種工作,就沒有其他工作可以做;況且他們對社會有貢獻,這也可能是神安排他們扮演的角色,我們不可輕視。 滕:近來教會有一些青年人很喜歡討論理性及社會問題,這種討論有它的價值。然而,如果討論的人已有堅強的靈性基礎,就沒有甚麼問題,問題在於那些沒有根基的人身上,他們被吸引,出於興趣而討論,一旦發現他們不能夠眞正做些甚麼時,討論完了也便完了,在社會卻未能產生甚麼作用,那時興趣沒有了,靈性沒有了,信仰也失去了,離開教會的就是這一羣青年。這是一個我們要警惕的危機。
原載於《播種人》46期,1982年6月,頁16-19。
問:馬傑偉、王志學
滕:滕近輝牧師
(註:因時間關係,此文未經受訪者核閱。)
(滕牧師時任建道神學院校董會主席,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院長)
「我深深感覺到時間過得多麼快,我的人生毫不停留的奔向結束。我的眼睛盯在鐘面上,而我的心靈面對嚴肅的一刻。短促的人生——無情的時光——我怎樣使用這短暫的一生?」——滕近輝(節錄自嚴肅的一刻)
一、生平剪影
問:幾年前,滕牧師曾經寫了一篇文章,題目是「嚴肅的一刻」,文中提及一些重要的時刻,可否與我們分享它對你的影響?
滕:我有好幾次面對死亡及人生意義的挑戰,那篇文章所表達的,是我在那些嚴肅的時刻,內心的一些反應和啟發,使我領悟到人生短暫,因而認真地思想:人生怎樣才過得有意義?怎樣從自己的信仰看人生?怎樣在神手中給祂使用?怎樣完成神的旨意?我把神的榮耀,別人所要得的救恩,自己的人生價值綜合在一起,從而決定我一生的路線。每一個人都可能在一生中的某個時刻,突然醒悟過來了;我們可以稱之為靈感,但退到最後都是神的恩典、聖靈的作為,但在人方面,需要了解、接納,並把它化作生命的動力。於我,那些嚴肅的時刻,是神造就我的過程中的一部份,讓我認真地面對自己的一生,把自己徹底地奉獻,給祂使用。
問:就生活態度而言,有些神學生是積極的、向前的,時常生動地計劃將來;有些則是安份的、被動的,也可以說是順服的一羣。但是,前者可能有「野心大」、「自我中心」的嫌疑,而後者,則可能是苟且偷安。你覺得上述兩種態度可否調和?
滕:所謂積極的人生觀,是時常積極尋求神在我身上的計劃,而不是積極地為自己打算,這是兩件截然不同的事。進取心如果與尋求神的心意聯合起來,就可以脫離自我尋求的危機。
問:一個稍微積極的神學生,往往很渴望盡力裝備自己,被主使用,但面對眾多的責任,浩瀚的知識,常會感到力不從心。請問你年青時有沒有這種感受?
滕:沒有。我在大學念外文系,接觸很多西方的文學作品,又參加過抗日的學生活動,但最後還是抓住了傳福音的焦點;有了焦點,就不會有力不從心的感覺了。
問:你所受的大學教育,對你有甚麼影響?
滕:我從小就很喜愛文藝,唸大學時讀了很多英美的文學著作和譯作。透過文學,我對人性和社會有了深一層的了解,對我後來的事奉有很大幫助。神在語文方面給我的裝備,也擴大了我的工作範圍。在今日社會裏,國際關係緊密,語言的運用對傳道人有很大的工具價值。所以,一直以來,我每天都讀一段德文和印尼文聖經,而希臘文、英文,中文也沒有停止學習。
問:神學畢業時你有沒有徬徨的感覺?
滕:畢業的時候,沒有甚麼雄心大志,也沒有為前途擔心過,只有一個念頭,就是傳福音,單純地把自己放在神手中,神怎樣用就怎樣用,完全沒有傍徨的感覺。
問:你把「路標」一書獻給以禱告托住你事奉十八年之久的母親;請問她對你的事奉有甚麼影響?
滕:我到外地讀書,母親留在內地,一別就是十八年,到母親死時也沒有機會相見。她的代禱,是神恩待我的一個要素。
問:很多人認為滕牧師氣量大,能容納異己:請問這是你自己的性格,抑或是經過長時間的操練而成的呢?
滕:我之所以能容納不同的意見,與我的基本看法很有關係。我對一些身外事從不斤斤計較,遇到不同的意見,就把着眼點放在它的優點,不注視缺點,從大處着眼,盡量不與人相爭,一切放在神手中,神可能用不同的方法作工,取捨應交給神決定。這是我處事的宗旨,這是一生都要學習的功課。例如宗派問題,基本的信仰重點一致就可以了,無需在枝節上爭執。
問:滕牧師時常受人稱讚,又有很多人重視你的意見,你心裏會不會產生驕傲的心理?如果有,你怎樣應付?
滕:我自己的觀念是這樣的——工作的果效與兩個因素有關:(一)最重要、最基本的是神的恩典、聖靈的作為和聖經的路線;(二)恩賜的發展、工具的運用,並對時代的認識。(老一輩的傳道人,重視前者,缺欠後者;而新一代卻恰好相反;其實二者應該互相配合才好。)別人接納我的意見,不是因為我的地位,只不過我兩方面兼顧,意見中庸;所以我不會覺得自己有何特出之處,也沒有驕傲的心理。我想,這也是神的恩典使我擁有一個不重成敗、淡泊名利的性格;因此我從未想過要出人頭地,也未想過要做領袖、受人意。建道及中神的事奉,不是我所盼望達到的目標,而是實際環境把我推到那些崗位上去。至於領會,我從來沒有寫信說甚麼我要來了,請為我安排聚會等說話;都是別人的邀請,如果我有時間、有感動、便答應,然後盡力去做,所以心裏沒有得失的困擾。
問:請問滕牧師這幾年有沒有甚麼計劃?
滕:明年會開始寫作;不是說其他工作完全放下,晚上及主日仍會講道,有需要時也會領會,但工作的主體是寫作。大部份時間用在寫作上,自己還未嘗試過,是否耐得住,現在仍未知道。不過很清楚這是神的心意。目前的工作很難放下,但相信神會安排。現存的資料,已經夠寫幾年,題目也想好了,以後可能一面寫一面補充。本來西方的寫作環境比較好,但我內心有很大的感觸:到西方去的,當然有些是出於神的引導,但很多是為自己,潛意識中隱藏着自己的因素,然後放在神的旨意之中,再加上一些所謂「需要」作藉口,就趕快放下東方的工作。所以我心裏有個強烈的願望就是無論做甚麼,都留在東方。
二、幾點意見及提醒
問:“The missing note in modern evangelical is the matter of godliness”——D. Martyn Lloyd-Jones.你認為華人教會是否有同樣問題?
滕:東方教會一向都有一個明顯的重點,就是靈性的重點。當然,現代的青年,思想背景、觀念、衣著、生活標準都與上一代不同,但基本上,屬靈方面的觀念沒有甚麼大問題。教會裏熱心的青年、眞正奉獻的神學生,都能把持這個基本的重心。但有一點值得一提:近來似乎流行一種平衡的觀念,甚麼都平平穩穩卻失去了老一輩傳道人的徹底奉獻、不怕勞苦的精神。
問:Carl Henry指出,聖經無謬誤的問題,是西方福音派教會將要面臨的主要問題,你覺得華人教會會不會有同樣的趨勢?
滕:我希望華人教會千萬不要捲入這個漩渦。按照今天的路線走就好了,不要特意把它提出來討論,否則可能引起很多意想不到的問題。
問:請問滕牧師對社會關懷的工作有何意見?
滕:(一)教會應該有聯合的喉舌,透過輿論,向社會傳達社會公義的信息。(二)鼓勵信徒在職業上表達信仰,發揮教會對社會的影響,而不必由教會做團體性的社會或政治行動。(三)香港的福利工作,已達到一定的水準,教會重復政府的工作,只不過是錦上添花,偶有不足,教會可作補充,但不應在此消耗太多人力物力。教會的工作重點是傳福音;救靈工作有永恆的價值,不應被物質價值所削弱。(四)我們不必批評新派教會不顧福音工作,因為他們除了這種工作,就沒有其他工作可以做;況且他們對社會有貢獻,這也可能是神安排他們扮演的角色,我們不可輕視。
滕:近來教會有一些青年人很喜歡討論理性及社會問題,這種討論有它的價值。然而,如果討論的人已有堅強的靈性基礎,就沒有甚麼問題,問題在於那些沒有根基的人身上,他們被吸引,出於興趣而討論,一旦發現他們不能夠眞正做些甚麼時,討論完了也便完了,在社會卻未能產生甚麼作用,那時興趣沒有了,靈性沒有了,信仰也失去了,離開教會的就是這一羣青年。這是一個我們要警惕的危機。
從劉福群故院長遺著「十架與冠冕」看建道的精神遺產:開荒、吃苦、火熱
原載於《播種人》40期,1979年6月,頁4-6。
原載於《播種人》40期,1979年6月,頁4-6。 劉故院長生前,不時提說建道先賢們的事蹟。這些「故事」彰顯了神對建道的恩典,同時也是劉故院長的「感動的泉源」。同樣,今天,它們也是我們的策勵。這些事蹟充份的表現了「開荒、吃苦、火熱」的建道精神。茲趁此八十週年慶祝與感恩之際,節譯「十架與冠冕」書內關於先賢的記載如下: 「……宣信博士在香港的時候,得知廣西省人口近一千萬,而福音從未到達該省。這一位偉大的宣教領袖深受感動,返國後立刻呼籲一百位宣教士往中國去傳福音。一位受過醫科訓練的青年(高樂弼醫生Dr. Glover)聽見宣信博士所發出的挑戰,就向主說:『我在這裡,請差遣我。』他立刻受到家人與朋友的反對。這是撒但掌權的世界裡面常有的現象。最後,神的呼召於一八九九年成為事實,高醫生到達香港,經澳門,轉抵梧州。神的計劃成形,建道誕生。第一班只有學生四人,…是華南的第一間聖經學院……二人來自廣東,二人來自廣西梧州與南寧……。 ……一九○二年,翟輔民牧師(R.A.Jaffray)繼高樂弼醫生為建道院長……翟牧師不僅為中國廣西省的居民大有負擔,他並且關心東南亞各國中的華人與本地人。神的靈如何在他心中工作,如何引導他展開工作,是很有興趣的一年事……翟牧師曾受嚴厲的批評,因為他在廣西的工作上似乎分心,將其他國家的事工拉到身上來。但是神給了他堅強的心志,他在傳福音的事工上毫不退縮……他憑著信心到越南去,供應那裡福音的需要。很奇妙的,他買到了一塊地皮,建立了佈道所。那是基督教在越南最早的工作。他差派建道畢業生到那裡去,作為第一批開荒宣教士…… 「翟牧師選擇了梧州,作為他退休以後的久居地。他按計劃進行準備……他用自己的錢建造住所,座落在白鶴山上,正在桂江與西江的匯流處,被包圍在神偉大的創造的美景中……但是,有一天,令人驚訝的事終於發生了!翟牧師在早餐時從樓上走下來,眼睛閃閃發光,祈禱後,他將昨夜發生的事告訴了大家。他見到了異象:他在那裏跑,後面有人追他。他的雙手滿了血漬,不能洗掉……他是一個殺人兇手麼?這時他醒過來,全身出汗而抖動。他立刻想起了以西結書三18的話:「你若不警戒他(惡人),他必死在罪孽之中,我卻要向你討他喪命的罪。」翟牧師相信這是從神而來的異象,要他往婆羅洲開闢福音工場,對他而言,這是神的命令,我們對他說:「你的新房子怎麼辦?」「啊,這些東西。」他的手一揮,「不過是屬地捆綁的象徵。主已藉著祂的靈向我的靈說話。」……在此時以前,我尚未真正的欽慕翟牧師……但是從此之後,我心中生出對他深深的敬愛。他從未在他的靚屋中住過一天,而是我與劉師母住在那裏……我在他身上看見了基督。他離開梧州時,毫無留戀、怨言與遺憾……翟牧師深受那位出身英國曲棍國手的宣教士—司達德(C.T.Stuad)的影響(他留在中國、印度、與非洲工作)。他留用當時英國運動員慣用的粗語,來形容獻身的精神:D.C.D.(Don’t care a damn!)意即「毫不在乎!」翟牧師借用這三個字,當作一本小冊子的題目,形容完全的奉獻…… 「翟牧師被神使用在印尼開闢了新工場,而與他同工的人都是建道的畢業生……無怪乎宣教精神運流在建道的血液裡,直到今日…… 「當高樂弼醫生在一八九九年到達香港時,他曾到澳門去講道,他在那裡遇見了一位靈性飢餓的姊妹,就是廿六歲的羅聖愛先生。她當時在廣州真光中學教書,早於十四歲時接受耶穌為救主。高醫生所講關於獻身的信息,感動了她的心,她決定往梧州去開辦建道女院。一九○三年這希望成為事實。她在女院事奉主前後卅一年,直到退休為止……她在年輕時,請求父親准許她一生不嫁。父親以為這不過是她暫時的心情。但是她十八歲時仍不肯結婚。她父親是一位熱心的信徒,終於同意她終身不嫁的志願……後來有一天,父親為她安排了一次特別的典禮,親友們好似參加婚禮一樣來赴會,由牧師主持,但那不是平常的婚禮,乃是她獻身事主的典禮。超過三百人參加這最奇特的婚禮。有花、有唱歌,但是沒有地上的新郎。她公開宣佈:基督是她一切的一切。一九二○年,為了全心倚靠主的供給,她將地上的一切財產送給宣道會,作為聖工經費,包括她銀行的存欵,和出售數間屋子所得的現欵在內。她順從內心深處的感動,將一切放在祭壇上,她願意過「自願貧窮」的一生……她對我的一生有很大的影響……一九六八年四月廿七日,主召她返回天家…… 「當青年的趙柳塘正在廣西桂林準備參加留美選拔考試的時候,恰有宣道會的一位加拿大籍宣教士,Mr. Alvin Field,也在桂林。他既熱心又受過良好教育。他剛開始了一個英文查經班,不少人參加,其中有趙柳塘。……一年內,趙柳塘公開宣佈他對基督的信仰,並且開始為主作見證。後來政府公佈考試結果,趙柳塘是唯一被錄取的學生。他領取了公費,準備放洋,攻讀法律。但是他在離開桂林以前,感覺應該主領一次聚會。神使用了他的講道,很見蒙福。他在往東海岸去的路上,先後在平東與梧州主領佈道會,許多老朋友來聽他講道。最後,他自己深受感動,他開始掙扎著尋求神為他一生的旨意。他在一張紙上寫下,如果他事奉基督可能得到的各樣好處,其中沒有任何一項是今世的利益。他將永遠是一個窮傳道。但是,這樣,他能將基督傳給同胞……他整夜在心靈中爭戰。次日清晨,他終於決定獻身給主,一生向同胞宣揚福音。平安喜樂充滿了他的心,他將公費還給政府;放棄出洋。親友以為他瘋了,甚至西教士也勸他重新考慮,但是他並不搖動……他決定進入建道受造就……後來成為建道院長,最後成為宣道會華南區主席……」 這些先賢們的動人榜樣,才是建道真正的產業,願主繼續帶領我們走在這一條蒙福的路上。
原載於《播種人》40期,1979年6月,頁4-6。
劉故院長生前,不時提說建道先賢們的事蹟。這些「故事」彰顯了神對建道的恩典,同時也是劉故院長的「感動的泉源」。同樣,今天,它們也是我們的策勵。這些事蹟充份的表現了「開荒、吃苦、火熱」的建道精神。茲趁此八十週年慶祝與感恩之際,節譯「十架與冠冕」書內關於先賢的記載如下:
「……宣信博士在香港的時候,得知廣西省人口近一千萬,而福音從未到達該省。這一位偉大的宣教領袖深受感動,返國後立刻呼籲一百位宣教士往中國去傳福音。一位受過醫科訓練的青年(高樂弼醫生Dr. Glover)聽見宣信博士所發出的挑戰,就向主說:『我在這裡,請差遣我。』他立刻受到家人與朋友的反對。這是撒但掌權的世界裡面常有的現象。最後,神的呼召於一八九九年成為事實,高醫生到達香港,經澳門,轉抵梧州。神的計劃成形,建道誕生。第一班只有學生四人,…是華南的第一間聖經學院……二人來自廣東,二人來自廣西梧州與南寧……。
……一九○二年,翟輔民牧師(R.A.Jaffray)繼高樂弼醫生為建道院長……翟牧師不僅為中國廣西省的居民大有負擔,他並且關心東南亞各國中的華人與本地人。神的靈如何在他心中工作,如何引導他展開工作,是很有興趣的一年事……翟牧師曾受嚴厲的批評,因為他在廣西的工作上似乎分心,將其他國家的事工拉到身上來。但是神給了他堅強的心志,他在傳福音的事工上毫不退縮……他憑著信心到越南去,供應那裡福音的需要。很奇妙的,他買到了一塊地皮,建立了佈道所。那是基督教在越南最早的工作。他差派建道畢業生到那裡去,作為第一批開荒宣教士……
「翟牧師選擇了梧州,作為他退休以後的久居地。他按計劃進行準備……他用自己的錢建造住所,座落在白鶴山上,正在桂江與西江的匯流處,被包圍在神偉大的創造的美景中……但是,有一天,令人驚訝的事終於發生了!翟牧師在早餐時從樓上走下來,眼睛閃閃發光,祈禱後,他將昨夜發生的事告訴了大家。他見到了異象:他在那裏跑,後面有人追他。他的雙手滿了血漬,不能洗掉……他是一個殺人兇手麼?這時他醒過來,全身出汗而抖動。他立刻想起了以西結書三18的話:「你若不警戒他(惡人),他必死在罪孽之中,我卻要向你討他喪命的罪。」翟牧師相信這是從神而來的異象,要他往婆羅洲開闢福音工場,對他而言,這是神的命令,我們對他說:「你的新房子怎麼辦?」「啊,這些東西。」他的手一揮,「不過是屬地捆綁的象徵。主已藉著祂的靈向我的靈說話。」……在此時以前,我尚未真正的欽慕翟牧師……但是從此之後,我心中生出對他深深的敬愛。他從未在他的靚屋中住過一天,而是我與劉師母住在那裏……我在他身上看見了基督。他離開梧州時,毫無留戀、怨言與遺憾……翟牧師深受那位出身英國曲棍國手的宣教士—司達德(C.T.Stuad)的影響(他留在中國、印度、與非洲工作)。他留用當時英國運動員慣用的粗語,來形容獻身的精神:D.C.D.(Don’t care a damn!)意即「毫不在乎!」翟牧師借用這三個字,當作一本小冊子的題目,形容完全的奉獻……
「翟牧師被神使用在印尼開闢了新工場,而與他同工的人都是建道的畢業生……無怪乎宣教精神運流在建道的血液裡,直到今日……
「當高樂弼醫生在一八九九年到達香港時,他曾到澳門去講道,他在那裡遇見了一位靈性飢餓的姊妹,就是廿六歲的羅聖愛先生。她當時在廣州真光中學教書,早於十四歲時接受耶穌為救主。高醫生所講關於獻身的信息,感動了她的心,她決定往梧州去開辦建道女院。一九○三年這希望成為事實。她在女院事奉主前後卅一年,直到退休為止……她在年輕時,請求父親准許她一生不嫁。父親以為這不過是她暫時的心情。但是她十八歲時仍不肯結婚。她父親是一位熱心的信徒,終於同意她終身不嫁的志願……後來有一天,父親為她安排了一次特別的典禮,親友們好似參加婚禮一樣來赴會,由牧師主持,但那不是平常的婚禮,乃是她獻身事主的典禮。超過三百人參加這最奇特的婚禮。有花、有唱歌,但是沒有地上的新郎。她公開宣佈:基督是她一切的一切。一九二○年,為了全心倚靠主的供給,她將地上的一切財產送給宣道會,作為聖工經費,包括她銀行的存欵,和出售數間屋子所得的現欵在內。她順從內心深處的感動,將一切放在祭壇上,她願意過「自願貧窮」的一生……她對我的一生有很大的影響……一九六八年四月廿七日,主召她返回天家……
「當青年的趙柳塘正在廣西桂林準備參加留美選拔考試的時候,恰有宣道會的一位加拿大籍宣教士,Mr. Alvin Field,也在桂林。他既熱心又受過良好教育。他剛開始了一個英文查經班,不少人參加,其中有趙柳塘。……一年內,趙柳塘公開宣佈他對基督的信仰,並且開始為主作見證。後來政府公佈考試結果,趙柳塘是唯一被錄取的學生。他領取了公費,準備放洋,攻讀法律。但是他在離開桂林以前,感覺應該主領一次聚會。神使用了他的講道,很見蒙福。他在往東海岸去的路上,先後在平東與梧州主領佈道會,許多老朋友來聽他講道。最後,他自己深受感動,他開始掙扎著尋求神為他一生的旨意。他在一張紙上寫下,如果他事奉基督可能得到的各樣好處,其中沒有任何一項是今世的利益。他將永遠是一個窮傳道。但是,這樣,他能將基督傳給同胞……他整夜在心靈中爭戰。次日清晨,他終於決定獻身給主,一生向同胞宣揚福音。平安喜樂充滿了他的心,他將公費還給政府;放棄出洋。親友以為他瘋了,甚至西教士也勸他重新考慮,但是他並不搖動……他決定進入建道受造就……後來成為建道院長,最後成為宣道會華南區主席……」
這些先賢們的動人榜樣,才是建道真正的產業,願主繼續帶領我們走在這一條蒙福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