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宣門口流出的河水:越深越廣?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四年八月二十六日「牧者心聲」。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四年八月二十六日「牧者心聲」。 北宣門口流出的河水:越深越廣? 先知以西結在異象中看見一條河,從聖殿門口流出,它愈流愈深愈流愈廣,澆灌全約但平原(結四十七1-20)。這一條河是豐盛生命之河,是神慈愛與救恩之河,是傳福音使命之河。每一間教會的門口,和每一個基督徒人生的門口,都應該流出這一條河——成為賜福的渠道。 關於這一條河有兩個重要的關鍵: 其一是這一條河經過祭壇,然後從門口流出。河身是明顯的部份,祭壇是願藏的部份。由隱而顯;隱是顯的基礎。經過祭壇的河才能愈流愈深,愈流愈廣。 其二是這一條河需要不時濬通。一般的河流天長日久之後,容易被沙石阻塞,以致河牀愈來愈淺,水量愈來愈少。像中國的黃河一樣。因此濬挖的工程是絕對需要的。 本堂的差傳事工由一九六二年開始,已有二十二年的歷史。在主恩待之下,不斷有所進展,但經過了廿餘年的時間後,極需要屬靈的更新和濬通。更新是由重新確定祭壇上的奉獻心志而來;濬通是藉排除阻塞之物,擦亮異象的視線,和挖深挖廣河道而達成。 讓我們不要忘記,這一條河的源頭在神那裡,在他的保守與恩待之下,普世華人教會的差傳事工,必定愈加發展和推廣。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四年八月二十六日「牧者心聲」。
北宣門口流出的河水:越深越廣?
先知以西結在異象中看見一條河,從聖殿門口流出,它愈流愈深愈流愈廣,澆灌全約但平原(結四十七1-20)。這一條河是豐盛生命之河,是神慈愛與救恩之河,是傳福音使命之河。每一間教會的門口,和每一個基督徒人生的門口,都應該流出這一條河——成為賜福的渠道。
關於這一條河有兩個重要的關鍵:
其一是這一條河經過祭壇,然後從門口流出。河身是明顯的部份,祭壇是願藏的部份。由隱而顯;隱是顯的基礎。經過祭壇的河才能愈流愈深,愈流愈廣。
其二是這一條河需要不時濬通。一般的河流天長日久之後,容易被沙石阻塞,以致河牀愈來愈淺,水量愈來愈少。像中國的黃河一樣。因此濬挖的工程是絕對需要的。
本堂的差傳事工由一九六二年開始,已有二十二年的歷史。在主恩待之下,不斷有所進展,但經過了廿餘年的時間後,極需要屬靈的更新和濬通。更新是由重新確定祭壇上的奉獻心志而來;濬通是藉排除阻塞之物,擦亮異象的視線,和挖深挖廣河道而達成。
讓我們不要忘記,這一條河的源頭在神那裡,在他的保守與恩待之下,普世華人教會的差傳事工,必定愈加發展和推廣。
不通的捷徑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四年七月一日「牧者心聲」。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四年七月一日「牧者心聲」。 捷徑是甚麼?是花拳繡腿;捷徑是甚麼?是偷工減料是速成料;是未經楷書的行書;是鍍金,是打荷爾蒙針的肥鷄;是「簡易成功秘訣」;是人工珍珠;是惡性補習……。 在屬靈的境界中,我們時常被許多捷徑包圍,它們不斷的向我們招手,使我們不知不覺的被吸引而走上去。 一、沙土上的房屋——「這種房屋建造得很快,因為不必打基礎。但是風浪一來,即刻倒塌。許多人想跳過靈修的工夫,虔誠的操練,順服的功課,而一躍進入豐盛生命的境界裡。 二、不經曠野的迦南——「非利士的道路雖近,神卻不領他們從那裡走……神領百姓繞道而行,走紅海曠野的路……」(出十三17-18)。神不帶領以色列走捷徑,卻帶領他們過曠野,鍛鍊他們的心志。磨鍊是每個事奉主的人所必須經歷的途徑。在磨鍊中的正確態度,才能帶領我們進入屬靈的迦南。你目前正在遇到試鍊麽?你的反應是甚麼?逃避?抱怨?退後?還是接納與感恩? 三、拔苗助長——拔苗即刻見功。我們常有急功的心態,所以採用各種形式的拔苗方法,而求避免澆灌和耕耘的勞苦。天賦的口才可以立刻吸引不少的人,但只有付上禱告代價而獲得的恩膏,才能眞正建立弟兄姊妹的靈性。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四年七月一日「牧者心聲」。
捷徑是甚麼?是花拳繡腿;捷徑是甚麼?是偷工減料是速成料;是未經楷書的行書;是鍍金,是打荷爾蒙針的肥鷄;是「簡易成功秘訣」;是人工珍珠;是惡性補習……。
在屬靈的境界中,我們時常被許多捷徑包圍,它們不斷的向我們招手,使我們不知不覺的被吸引而走上去。
一、沙土上的房屋——「這種房屋建造得很快,因為不必打基礎。但是風浪一來,即刻倒塌。許多人想跳過靈修的工夫,虔誠的操練,順服的功課,而一躍進入豐盛生命的境界裡。
二、不經曠野的迦南——「非利士的道路雖近,神卻不領他們從那裡走……神領百姓繞道而行,走紅海曠野的路……」(出十三17-18)。神不帶領以色列走捷徑,卻帶領他們過曠野,鍛鍊他們的心志。磨鍊是每個事奉主的人所必須經歷的途徑。在磨鍊中的正確態度,才能帶領我們進入屬靈的迦南。你目前正在遇到試鍊麽?你的反應是甚麼?逃避?抱怨?退後?還是接納與感恩?
三、拔苗助長——拔苗即刻見功。我們常有急功的心態,所以採用各種形式的拔苗方法,而求避免澆灌和耕耘的勞苦。天賦的口才可以立刻吸引不少的人,但只有付上禱告代價而獲得的恩膏,才能眞正建立弟兄姊妹的靈性。
一幅事奉的圖畫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四年七月一日「牧者心聲」。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四年七月一日「牧者心聲」。 保羅說:「你們明顯是基督的信,藉著我們修成的,不是用墨寫的,乃是用永生神的靈寫的,不是寫在石版上,乃是寫在心版上。」(林後三3)。 這一節經文構成一幅生命事奉的圖畫: 一隻手握著一枝筆,筆尖蘸有墨水,在心形的版上書寫。它所寫成的一封信返映在心版上方的一張臉上,隱約顯出基督的樣式,發出光輝。周圍有許多眼睛正在注視著它。 這手是「永生神」的手,在祂有永遠的生命;這筆是事奉者的生命,藉著奉獻自己交在神的手中,被祂使用;這墨水是賜生命的聖靈,祂所寫出來的筆劃是聖經中神話語的「精意」(三6),不是「字句」「字句叫人死,精意叫人活」;這些生命的筆劃構成一封信——「基督的信」,見證基督,彰顯基督,「變成基督的形狀,榮上加榮,正是由主的靈變成的」(三18)這基督的形像反映在基督徒的面上,發出光輝,「被衆人所知道所念誦的」(三2)。這生命的信就是生命事奉的結果。 在這一幅圖畫中有幾個重點:一、我們必須把自己藉著不斷的奉獻保守在神手中;二、我們必須不斷的「飲於聖靈」(林前十二13 ),獲得祂的同工,三、我們了解、接受、經歷神話語的精意,然後傳達它,四、我們工作的目標,是在自己和別人的生命中產生基督的樣式;五、這事奉才是「長存的職事」(三11 ),有永恒的價值。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四年七月一日「牧者心聲」。
保羅說:「你們明顯是基督的信,藉著我們修成的,不是用墨寫的,乃是用永生神的靈寫的,不是寫在石版上,乃是寫在心版上。」(林後三3)。
這一節經文構成一幅生命事奉的圖畫:
一隻手握著一枝筆,筆尖蘸有墨水,在心形的版上書寫。它所寫成的一封信返映在心版上方的一張臉上,隱約顯出基督的樣式,發出光輝。周圍有許多眼睛正在注視著它。
這手是「永生神」的手,在祂有永遠的生命;這筆是事奉者的生命,藉著奉獻自己交在神的手中,被祂使用;這墨水是賜生命的聖靈,祂所寫出來的筆劃是聖經中神話語的「精意」(三6),不是「字句」「字句叫人死,精意叫人活」;這些生命的筆劃構成一封信——「基督的信」,見證基督,彰顯基督,「變成基督的形狀,榮上加榮,正是由主的靈變成的」(三18)這基督的形像反映在基督徒的面上,發出光輝,「被衆人所知道所念誦的」(三2)。這生命的信就是生命事奉的結果。
在這一幅圖畫中有幾個重點:一、我們必須把自己藉著不斷的奉獻保守在神手中;二、我們必須不斷的「飲於聖靈」(林前十二13 ),獲得祂的同工,三、我們了解、接受、經歷神話語的精意,然後傳達它,四、我們工作的目標,是在自己和別人的生命中產生基督的樣式;五、這事奉才是「長存的職事」(三11 ),有永恒的價值。
我的祈禱功課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四年六月二十四日「牧者心聲」。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四年六月二十四日「牧者心聲」。 我在十八歲蒙恩得救,那時是中日戰爭時期。我隨即參加教會禮拜三晚的祈禱會。學習與成年人一起祈禱。不久之後,我和另三位靑年組成佈道隊,常往鄉間去向農民傳福音(河南毫州),步行來回十餘英哩,每次出發前後的熱誠祈禱對我起了訓練作用。 後來在中國大後方的大學團契裡面的後二年當中,聖靈開始在全國各大學的團契內大大工作,甚為興旺,到處彌漫著祈禱的氣氛,心裏火熱,通宵祈禱屢見不鮮。那是我參加通宵祈禱經驗的開始。 在英國讀神學期間,一位從美國來的博士班學生,每主日下午來找我一起祈禱,對我大有幫助,後來他到阿富汗傳福音。 來到香港以後,神在五十年代,藉著我翻譯「祈禱出來的能力」一書的機會,恩待我的靈性,賜下一次復興。 翻譯中,眼淚滴在稿紙上,有時停譯跪下祈禱,一跪下二三小時很快過去,進入一種充滿狀態。北角堂頭廿年的歷史中每年除夕的通宵祈禱,也富於屬靈的意義。 數次在韓國的經驗,看見他們通宵祈禱的熱誠,和教會迅速的增長,也是我的重要功課之一。 六年來(由印尼的一年開始),我盡量保持每週一次的禁食祈禱,其中必有神的許多恩典。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四年六月二十四日「牧者心聲」。
我在十八歲蒙恩得救,那時是中日戰爭時期。我隨即參加教會禮拜三晚的祈禱會。學習與成年人一起祈禱。不久之後,我和另三位靑年組成佈道隊,常往鄉間去向農民傳福音(河南毫州),步行來回十餘英哩,每次出發前後的熱誠祈禱對我起了訓練作用。
後來在中國大後方的大學團契裡面的後二年當中,聖靈開始在全國各大學的團契內大大工作,甚為興旺,到處彌漫著祈禱的氣氛,心裏火熱,通宵祈禱屢見不鮮。那是我參加通宵祈禱經驗的開始。
在英國讀神學期間,一位從美國來的博士班學生,每主日下午來找我一起祈禱,對我大有幫助,後來他到阿富汗傳福音。
來到香港以後,神在五十年代,藉著我翻譯「祈禱出來的能力」一書的機會,恩待我的靈性,賜下一次復興。
翻譯中,眼淚滴在稿紙上,有時停譯跪下祈禱,一跪下二三小時很快過去,進入一種充滿狀態。北角堂頭廿年的歷史中每年除夕的通宵祈禱,也富於屬靈的意義。
數次在韓國的經驗,看見他們通宵祈禱的熱誠,和教會迅速的增長,也是我的重要功課之一。
六年來(由印尼的一年開始),我盡量保持每週一次的禁食祈禱,其中必有神的許多恩典。
歷史中四次全民性的祈禱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四年三月二十五日「牧者心聲」。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四年三月二十五日「牧者心聲」。 美國南北戰爭中,北軍連打敗仗,而那主張繼續保持黑奴制度的南軍卻節節勝利。這時,林肯總統號召全國禁食祈禱一日(一八六三年三月卅日),結果局勢逐漸扭轉,終於大功告成,廢除了黑奴制度。林肯總統的名言是:「我不能求上帝站在我們一邊,我只能求上帝幫助我們站在祂的一邊。」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當英倫面對德軍狂炸,全國渐臨覆亡時候,邱吉爾首相呼籲全國人民禁食祈禱一日,結果英國神蹟性的化危為安。 當猶太人面對波斯帝國全面大屠殺的時候,王后以斯帖號召一切猶太人三日禁食祈禱,結果神用了奇妙的方法拯救他們。他們把這一天定為「普珥節」,來紀念全民得救,一直到今天。 還有,士師撒母耳帶領以色列人,在米斯巴舉行全民性的特別祈禱會(撒上七5-13),在神面前認罪悔改,結果耶和華把他們從強敵非利士人的大軍手中拯救出來。他們在勝利之後,立了一塊石碑,刻上了「以便以謝」的字樣,表示:「到今日,耶和華都幫助我們。」 如果本堂渴望復興,就必須在祈禱上學更多的功課。求主先復興我們個人的祈禱和教會的祈禱會。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四年三月二十五日「牧者心聲」。
美國南北戰爭中,北軍連打敗仗,而那主張繼續保持黑奴制度的南軍卻節節勝利。這時,林肯總統號召全國禁食祈禱一日(一八六三年三月卅日),結果局勢逐漸扭轉,終於大功告成,廢除了黑奴制度。林肯總統的名言是:「我不能求上帝站在我們一邊,我只能求上帝幫助我們站在祂的一邊。」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當英倫面對德軍狂炸,全國渐臨覆亡時候,邱吉爾首相呼籲全國人民禁食祈禱一日,結果英國神蹟性的化危為安。
當猶太人面對波斯帝國全面大屠殺的時候,王后以斯帖號召一切猶太人三日禁食祈禱,結果神用了奇妙的方法拯救他們。他們把這一天定為「普珥節」,來紀念全民得救,一直到今天。
還有,士師撒母耳帶領以色列人,在米斯巴舉行全民性的特別祈禱會(撒上七5-13),在神面前認罪悔改,結果耶和華把他們從強敵非利士人的大軍手中拯救出來。他們在勝利之後,立了一塊石碑,刻上了「以便以謝」的字樣,表示:「到今日,耶和華都幫助我們。」
如果本堂渴望復興,就必須在祈禱上學更多的功課。求主先復興我們個人的祈禱和教會的祈禱會。
保守教會的能源:祈禱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四年六月三日「牧者心聲」。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四年六月三日「牧者心聲」。 本堂把本月定為「祈禱月」。 按照主耶穌的預言,末世是在祈禱上沉落的時代(路十八1對照8)。在這裏的一個時代中,主耶穌發出了一個挑戰的呼聲:「人子來的時候,遇得見世上有(祈禱的)信心麼?」 你我被這個時代特點的潮流所冲去呢,還是逆流而上,在祈禱上與神同工呢? 祈禱是教會的能源,我們必須竭力保守它。 在衛理宗的歷史中,有一個特別的日子叫做「衛理宗的五旬節」。約翰衛斯理在他的日記裏寫著:「一七三九年一月一日。六十餘位弟兄聚集在費德巷(Fetter Lane)舉行愛筵。約在凌晨三時,當我們繼續同心祈禱的時候,上帝的能力大大降在我們身上……一俟我們從敬畏和驚奇的感覺中稍為恢復常態,我們一起唱詩:上帝啊,我們讚美祢! 我們承認祢是主宰!」約翰衞斯理的同工,著名佈道家惠特斐(Whitefield)回憶這一次的經驗時說:「真像五旬節一樣!」 這復興運動漸漸擴展到許多地方,對英國的影響極大。 呼籲: 本堂面對時代的潮流,必須加強少年的工作,「暑期活動週」正是這樣的一種努力,值得我們投身。本堂極需四十餘位老師和總務人員。但現在報名參加的只有三份之一。弟兄姊妹們,你願意為了這一項重要而有意義的事工獻上你的時間和力量麼?主需要你。唯一的條件是你是一位重生得救,已加入教會的基督徒。請你響應吧!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四年六月三日「牧者心聲」。
本堂把本月定為「祈禱月」。
按照主耶穌的預言,末世是在祈禱上沉落的時代(路十八1對照8)。在這裏的一個時代中,主耶穌發出了一個挑戰的呼聲:「人子來的時候,遇得見世上有(祈禱的)信心麼?」 你我被這個時代特點的潮流所冲去呢,還是逆流而上,在祈禱上與神同工呢?
祈禱是教會的能源,我們必須竭力保守它。
在衛理宗的歷史中,有一個特別的日子叫做「衛理宗的五旬節」。約翰衛斯理在他的日記裏寫著:「一七三九年一月一日。六十餘位弟兄聚集在費德巷(Fetter Lane)舉行愛筵。約在凌晨三時,當我們繼續同心祈禱的時候,上帝的能力大大降在我們身上……一俟我們從敬畏和驚奇的感覺中稍為恢復常態,我們一起唱詩:上帝啊,我們讚美祢! 我們承認祢是主宰!」約翰衞斯理的同工,著名佈道家惠特斐(Whitefield)回憶這一次的經驗時說:「真像五旬節一樣!」
這復興運動漸漸擴展到許多地方,對英國的影響極大。
呼籲:
本堂面對時代的潮流,必須加強少年的工作,「暑期活動週」正是這樣的一種努力,值得我們投身。本堂極需四十餘位老師和總務人員。但現在報名參加的只有三份之一。弟兄姊妹們,你願意為了這一項重要而有意義的事工獻上你的時間和力量麼?主需要你。唯一的條件是你是一位重生得救,已加入教會的基督徒。請你響應吧!
神學教育與聖靈之風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四年五月七日「牧者心聲」。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四年五月七日「牧者心聲」。 獻身事主的青年愈來愈多,這是一種令人希奇的現象。其原因何在?無人能用任何方法使青年放下一切,走上獻身全職事主之路。這現象乃是出於聖靈的感動。當聖靈之風吹動的時候,教會和神學院應該拉起船帆,順風而駛。 或有人問,當香港面對一九九七的時候,應該繼續擴展麽?答案是:這一件事的決定應該是在於神,而非在於人。如果聖靈正在感動更多的靑年獻身,這就顯明神必有祂的計劃。祂正在按照將來更大的機會和需要,而預備人才。 如果建道神學院擴建成功,容納學生的總人數就會從目前的150增加到300,即等於每年可比目前增收卅位新學生。那麽在一九九七之前就可以多訓練出來四百位傳道人。那對教會是多麽大的貢獻!如果一九九七之後還有五十年的話,這個數目更可大大增加。其意義實在難以估計! 在教會歷史中,神常使危機變為轉機。教會復興之前常有難處出現,但神的奇妙卻造成意料之外的改變。教會歷史的主要部份,就是危機和轉機構成的。 因此,讓我們以信心面對前面的一切,也讓我們更加積極地支持建道神學院的擴建計劃。我們為主所付的代價必不落空,到了時候必收成。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四年五月七日「牧者心聲」。
獻身事主的青年愈來愈多,這是一種令人希奇的現象。其原因何在?無人能用任何方法使青年放下一切,走上獻身全職事主之路。這現象乃是出於聖靈的感動。當聖靈之風吹動的時候,教會和神學院應該拉起船帆,順風而駛。
或有人問,當香港面對一九九七的時候,應該繼續擴展麽?答案是:這一件事的決定應該是在於神,而非在於人。如果聖靈正在感動更多的靑年獻身,這就顯明神必有祂的計劃。祂正在按照將來更大的機會和需要,而預備人才。
如果建道神學院擴建成功,容納學生的總人數就會從目前的150增加到300,即等於每年可比目前增收卅位新學生。那麽在一九九七之前就可以多訓練出來四百位傳道人。那對教會是多麽大的貢獻!如果一九九七之後還有五十年的話,這個數目更可大大增加。其意義實在難以估計!
在教會歷史中,神常使危機變為轉機。教會復興之前常有難處出現,但神的奇妙卻造成意料之外的改變。教會歷史的主要部份,就是危機和轉機構成的。
因此,讓我們以信心面對前面的一切,也讓我們更加積極地支持建道神學院的擴建計劃。我們為主所付的代價必不落空,到了時候必收成。
獻身者的「角」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四年五月六日「牧者心聲」。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四年五月六日「牧者心聲」。 「角」在聖經中象徵能力。例如在舊約時代的金香爐上鑄有四角,表示祈禱的能力。 聖經中所提及的諸角之一,象徵獻身給神的人所具有的屬靈能力,可以稱其為「獻身者之角」。 雅各的兒子約瑟有「角」(申卅三17),為甚麼?因為他有一個特點:他被稱為「那與弟兄迴別之人」(卅三16)。他之所以與別人不同,在於他敬畏耶和華,將自己分別為聖獻與神。因此神的能力在他身上彰顯出來。 這使我們想起基甸來(士七19)。他和三百勇士,一手執角一手執瓶,瓶內裝著火把。他們潛入敵營之後,就齊吹角,打破瓶子,點起火把,大聲呼喊:「耶和華和基甸的刀!」他們都是獻身給耶和華的人,將生命置於度外。結果,神的能力彰顯,數萬敵軍潰敗。 他們手中無刀,但他們呼喊説:「基甸的刀」。是的,基甸的獻身精神就是他屬靈的刀。這武器鋒利無比,使他獲得勝利。 今天的教會正需要一班肯為主將自己擺在祭壇上的獻身者。他們不是在那裏斤斤計較地位、名聲、特權,乃是進入戰區的戰士們。他們成為教會的真正力量,正如以利亞與以利沙被稱為「以色列的戰車馬兵」(王下二12,十三14)。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四年五月六日「牧者心聲」。
「角」在聖經中象徵能力。例如在舊約時代的金香爐上鑄有四角,表示祈禱的能力。
聖經中所提及的諸角之一,象徵獻身給神的人所具有的屬靈能力,可以稱其為「獻身者之角」。
雅各的兒子約瑟有「角」(申卅三17),為甚麼?因為他有一個特點:他被稱為「那與弟兄迴別之人」(卅三16)。他之所以與別人不同,在於他敬畏耶和華,將自己分別為聖獻與神。因此神的能力在他身上彰顯出來。
這使我們想起基甸來(士七19)。他和三百勇士,一手執角一手執瓶,瓶內裝著火把。他們潛入敵營之後,就齊吹角,打破瓶子,點起火把,大聲呼喊:「耶和華和基甸的刀!」他們都是獻身給耶和華的人,將生命置於度外。結果,神的能力彰顯,數萬敵軍潰敗。
他們手中無刀,但他們呼喊説:「基甸的刀」。是的,基甸的獻身精神就是他屬靈的刀。這武器鋒利無比,使他獲得勝利。
今天的教會正需要一班肯為主將自己擺在祭壇上的獻身者。他們不是在那裏斤斤計較地位、名聲、特權,乃是進入戰區的戰士們。他們成為教會的真正力量,正如以利亞與以利沙被稱為「以色列的戰車馬兵」(王下二12,十三14)。
「最優級」式的心態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四年四月廿九日「牧者心聲」。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四年四月廿九日「牧者心聲」。 使徒保羅在監獄中寫以弗所書時,應該心情消沉,但他卻流露了「最優級」式的心態。該書中滿了「最優級」的各種形容詞眼: 一、關於恩典——「這恩典是神用諸般聰明智慧,充充足足賞給我們的。」(一8) 二、關於恩召的指望——「祂的恩召有何等指望……何等豐富的榮耀!」(一18) 三、關於神的能力——「祂向信的人所顯的能力,是何等浩大!」(一19)神能照著運行在我們心中的大力,充充足足的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三20) 四、關於教會——「是那充滿萬有者所充滿的!」(一23) 五、關於基督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三18) 六、關於信徒靈命的成長——「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四13) 七、關於聖靈——「乃要被聖靈充滿!」(五18) 八、關於教會與基督的合一——「極大的奧秘!」(五32) 九、關於屬靈的戰爭——「倚賴祂的大能大力,作剛強的人!」(六10) 十、關於祈禱——「靠著聖靈,隨時多方禱告祈求,並要在此儆醒不倦,為眾聖徒祈求……」(六18) 主啊!求你救我們脫離消沉,沮喪,後顧,小信,狹窄,消極,憂疑的心情,而把保羅的「最優級」式的心態賜給我們!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四年四月廿九日「牧者心聲」。
使徒保羅在監獄中寫以弗所書時,應該心情消沉,但他卻流露了「最優級」式的心態。該書中滿了「最優級」的各種形容詞眼:
一、關於恩典——「這恩典是神用諸般聰明智慧,充充足足賞給我們的。」(一8)
二、關於恩召的指望——「祂的恩召有何等指望……何等豐富的榮耀!」(一18)
三、關於神的能力——「祂向信的人所顯的能力,是何等浩大!」(一19)神能照著運行在我們心中的大力,充充足足的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三20)
四、關於教會——「是那充滿萬有者所充滿的!」(一23)
五、關於基督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三18)
六、關於信徒靈命的成長——「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四13)
七、關於聖靈——「乃要被聖靈充滿!」(五18)
八、關於教會與基督的合一——「極大的奧秘!」(五32)
九、關於屬靈的戰爭——「倚賴祂的大能大力,作剛強的人!」(六10)
十、關於祈禱——「靠著聖靈,隨時多方禱告祈求,並要在此儆醒不倦,為眾聖徒祈求……」(六18)
主啊!求你救我們脫離消沉,沮喪,後顧,小信,狹窄,消極,憂疑的心情,而把保羅的「最優級」式的心態賜給我們!
靈性的防禦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四年四月八日「牧者心聲」。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四年四月八日「牧者心聲」。 主耶穌多次向門徒說,「你們要謹慎」。祂指出靈命中各種危機。已經獻身的基督徒應該特別加以注意。 (一)表面化:失去真意。 主耶穌說:「你們要小心,不可將善事行在人的面前。」(太六1)。許多人失去了行善的真意。照樣,獻身者極易流入「為成功而工作」、「為工作而工作」的心態之中。我們不要以工作代替主。讓我們時時透過「為人」而達成「為主」的最高目標。 (二)軟化:失去戰鬥力。 主耶穌說:「總要儆醒……免得入了迷惑……肉體却軟弱了。」(太二十六41 )。我們的肉體喜歡安樂椅的生活,因此失去屬靈的堅強鬥志。由祈禱的鬆懈開始,漸漸軟化整個人生。 (三)規條化:失去活潑的生命力。 主耶穌說:「你們要謹慎,防備法利賽人的酵。」(太十六6)。法利賽人的酵象徵「規條化」的心態。無數的獻身者,在事奉的路上走了一段時間以後,就落入「例行公事」或「律法條例」的狀態之中。把「條例」變成對己對事對人的標準。結果,對事呆板,對人嚴冷。這樣的人獲得了「點死術」,與「點金術」前後輝映。 (四)物質化:失去靈力。 主耶穌說:「你們要謹慎,防備撒都該人的酵。」(太十六6)。撒都該人的酵象徵物質化的心態。在這一個偏重物質的時代中,獻身者極易陷入以物質因素衡量一切價值的習慣之中。數字成為最重要的標準,因而失去了聖靈的能力。(下轉第四頁)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四年四月八日「牧者心聲」。
主耶穌多次向門徒說,「你們要謹慎」。祂指出靈命中各種危機。已經獻身的基督徒應該特別加以注意。
(一)表面化:失去真意。
主耶穌說:「你們要小心,不可將善事行在人的面前。」(太六1)。許多人失去了行善的真意。照樣,獻身者極易流入「為成功而工作」、「為工作而工作」的心態之中。我們不要以工作代替主。讓我們時時透過「為人」而達成「為主」的最高目標。
(二)軟化:失去戰鬥力。
主耶穌說:「總要儆醒……免得入了迷惑……肉體却軟弱了。」(太二十六41 )。我們的肉體喜歡安樂椅的生活,因此失去屬靈的堅強鬥志。由祈禱的鬆懈開始,漸漸軟化整個人生。
(三)規條化:失去活潑的生命力。
主耶穌說:「你們要謹慎,防備法利賽人的酵。」(太十六6)。法利賽人的酵象徵「規條化」的心態。無數的獻身者,在事奉的路上走了一段時間以後,就落入「例行公事」或「律法條例」的狀態之中。把「條例」變成對己對事對人的標準。結果,對事呆板,對人嚴冷。這樣的人獲得了「點死術」,與「點金術」前後輝映。
(四)物質化:失去靈力。
主耶穌說:「你們要謹慎,防備撒都該人的酵。」(太十六6)。撒都該人的酵象徵物質化的心態。在這一個偏重物質的時代中,獻身者極易陷入以物質因素衡量一切價值的習慣之中。數字成為最重要的標準,因而失去了聖靈的能力。(下轉第四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