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的目標之一:成聖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五年六月三十日「牧者心聲」。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五年六月三十日「牧者心聲」。 靈修的目標之一,就是達到成聖的地步。成聖的意義究竟如何呢? 一、地位上的成聖與生活中的成聖 二、關係上的成聖與生命上的成聖 三、消極性的成聖與積極性的成聖 四、狹義的成聖與廣義的成聖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五年六月三十日「牧者心聲」。
靈修的目標之一,就是達到成聖的地步。成聖的意義究竟如何呢?
一、地位上的成聖與生活中的成聖
- 地位上的成聖——「因爲祂一次獻祭,便叫那得以成聖的人永遠完全。」(來十14)。使徒保羅把一切信徒稱為「聖徒」因為他們都已經被基督的寶血洗淨,站在聖潔的地位上。
- 生活上的成聖——「人若自潔,脫離卑賤的事,就必作貴重的器皿,成為聖潔,合乎主用。」(提後二21)
二、關係上的成聖與生命上的成聖
- 關係上的成聖——在舊約時代中,凡與神或會幕或聖殿發生關聯的人,皆冠以聖字,例如:「聖物」、「聖職」、「聖膏油」、「聖民」等。
- 生命上的成聖——「神啊,求你為我造清潔的心,使我裡面重新有正直的靈。」(詩五十一10)
三、消極性的成聖與積極性的成聖
- 消極的成聖——分別。基督徒應該與一切不合神旨意的事物分開。
- 積極的成聖——「歸耶和華為聖」。「歸」字有獻的意思,即把自己獻給耶和華,屬祂所有,為祂所用。
四、狹義的成聖與廣義的成聖
- 狹義的成聖——道德的潔淨,「就當潔淨自己,除去身體靈魂一切的污穢,敬畏神得以成聖。」(林後七1)
- 廣義的成聖——主耶穌說:「凡結果子的,祂就修理乾淨,使枝子結果子更多。」(約十五2)
「今日屬靈人」的表現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五年六月二十三日「牧者心聲」。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五年六月二十三日「牧者心聲」。 一、一個屬靈的人「不體貼」、「不隨從」肉體,而隨從聖靈(羅八5)。他追求靠著聖靈去勝過世俗潮流中的「肉體的情慾,眼目的情慾,今生的驕傲」(約壹二16)。 二、一個屬靈的人有一個超越物質主義的人生總目標,就是「先求神的國和祂的義」(太六33)。 三、一個屬靈的人是一個「用心靈和誠實」敬拜神的人。(約四23-24) 四、一個屬靈的人是一個結出聖靈果子的人(加五22-23)。若一個人沒有聖靈的果子卻自認是一個屬靈的人,那是自欺欺人之談。 五、一個屬靈的人是一個按照神啟示的原則去行事為人的人。他把自己的理智、感情、和意志,完全放在聖經眞理的權威之下,因為他深信聖經是聖靈所默示的。 六、一個屬靈的人能超越聖經的字句而進入「精意」之內。「精意」二字的原文是「靈」(林後三6),係指聖靈啟示字句時原意而言。 七、一個屬靈的人是一個親近神的人,他常讀經祈禱。 八、一個屬靈的人重視拯救靈魂的事工,著眼於俱有永恆價值的事物。 九、一個屬靈的人是一個關心別人的人,「用溫柔的心」去「挽回」那些「被過犯所勝」的人,又會謙卑保守自己,免被引誘(加六1)。他不是一個自義而歡喜定人罪的人,相反的,他有一顆同情和體恤的「溫柔」之心,盡力去「挽回」。 十、一個屬靈的人是一個追求在社會中榮耀神的人,他在世上作光作鹽,彰顯神的慈愛與公義。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五年六月二十三日「牧者心聲」。
一、一個屬靈的人「不體貼」、「不隨從」肉體,而隨從聖靈(羅八5)。他追求靠著聖靈去勝過世俗潮流中的「肉體的情慾,眼目的情慾,今生的驕傲」(約壹二16)。
二、一個屬靈的人有一個超越物質主義的人生總目標,就是「先求神的國和祂的義」(太六33)。
三、一個屬靈的人是一個「用心靈和誠實」敬拜神的人。(約四23-24)
四、一個屬靈的人是一個結出聖靈果子的人(加五22-23)。若一個人沒有聖靈的果子卻自認是一個屬靈的人,那是自欺欺人之談。
五、一個屬靈的人是一個按照神啟示的原則去行事為人的人。他把自己的理智、感情、和意志,完全放在聖經眞理的權威之下,因為他深信聖經是聖靈所默示的。
六、一個屬靈的人能超越聖經的字句而進入「精意」之內。「精意」二字的原文是「靈」(林後三6),係指聖靈啟示字句時原意而言。
七、一個屬靈的人是一個親近神的人,他常讀經祈禱。
八、一個屬靈的人重視拯救靈魂的事工,著眼於俱有永恆價值的事物。
九、一個屬靈的人是一個關心別人的人,「用溫柔的心」去「挽回」那些「被過犯所勝」的人,又會謙卑保守自己,免被引誘(加六1)。他不是一個自義而歡喜定人罪的人,相反的,他有一顆同情和體恤的「溫柔」之心,盡力去「挽回」。
十、一個屬靈的人是一個追求在社會中榮耀神的人,他在世上作光作鹽,彰顯神的慈愛與公義。
偏差的屬靈觀念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五年六月十六日「牧者心聲」。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五年六月十六日「牧者心聲」。 誰是「屬靈的人」?這是一個極重要的問題。 讓我們找出一些對「屬靈」的偏差觀念: 一、將屬靈限於某些術語之內——有人只愛講一些屬靈術語或名詞,叫人聽見時,覺得他們是屬靈的人。 二、將屬靈限於某種性格之內——人的性格各有不同,這是神造人的妙處之一。但有人將屬靈限於某種性格之內,認為只有這一類型的人,才是屬靈。在許多中國信徒的意識中,只有安靜、沉默、內向的人,才是屬靈,因為不少著名的傳道人是如此。這是一種不成熟的觀念。事實上,也有活潑幽默、而又虔誠的傳道人。 三、將屬靈限於生活的一部份之內——只將屬靈限於聚會、聽道、事奉等的圈子內,而沒有將屬靈的原則應用於生活的每一個部份內。 四、生硬的將人生劃為屬靈與屬世的兩部份——將祈禱、讀經、聚會、傳輻音等視為屬靈,而將社會的、事業的、家庭的等,視為屬世。忘記了「在一切事上為主而活」和「在凡事上榮耀神」的原則。 五、消極的屬靈——單從消極的角度看屬靈,只注意不可作什麼,而忽略了應該積極去作什麼。有所不為,而有所為。 「在神我們的父面前,那清潔沒有玷污的虔誠,就是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並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雅一27)。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五年六月十六日「牧者心聲」。
誰是「屬靈的人」?這是一個極重要的問題。
讓我們找出一些對「屬靈」的偏差觀念:
一、將屬靈限於某些術語之內——有人只愛講一些屬靈術語或名詞,叫人聽見時,覺得他們是屬靈的人。
二、將屬靈限於某種性格之內——人的性格各有不同,這是神造人的妙處之一。但有人將屬靈限於某種性格之內,認為只有這一類型的人,才是屬靈。在許多中國信徒的意識中,只有安靜、沉默、內向的人,才是屬靈,因為不少著名的傳道人是如此。這是一種不成熟的觀念。事實上,也有活潑幽默、而又虔誠的傳道人。
三、將屬靈限於生活的一部份之內——只將屬靈限於聚會、聽道、事奉等的圈子內,而沒有將屬靈的原則應用於生活的每一個部份內。
四、生硬的將人生劃為屬靈與屬世的兩部份——將祈禱、讀經、聚會、傳輻音等視為屬靈,而將社會的、事業的、家庭的等,視為屬世。忘記了「在一切事上為主而活」和「在凡事上榮耀神」的原則。
五、消極的屬靈——單從消極的角度看屬靈,只注意不可作什麼,而忽略了應該積極去作什麼。有所不為,而有所為。
「在神我們的父面前,那清潔沒有玷污的虔誠,就是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並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雅一27)。
靈修:保持靈覺敏銳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五年六月九日「牧者心聲」。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五年六月九日「牧者心聲」。 數年前我被邀請到中東領會。有一天,幾位同工帶我到毘斯迦山頂上去,踞高下望,整個約但河平原一望無遺;再向遠處看,基列山地呈現眼前,何等巍峨壯麗!這使我體會到,當日摩西看見神的應許美地,清楚的展現在他眼前,他就生出了愛慕的心。照樣,在我們靈修時,我們看見屬靈福份的美好,就產生愛慕的心,而愛慕產生追求,從此再不輕視屬靈的福氣,反而全心全意的追求。我們聯想到保羅的話:「但願神藉著啟示的靈,照亮你們心中的眼睛,使你們知道祂的恩召有何等指望;祂在聖徒中得的基業,有何等豐盛的榮耀。」(弗一18)。這裡面我們看見了兩件事:第一,神給我們的恩召有何等指望;第二,神在聖徒身上所得的基業,有何等豐盛的榮耀。第一方面是我們從神所得的——天上各樣屬靈的福氣;第二方面是神在我們身上所得到的——何等豐盛榮耀的基業。我們從神「得」,神又從我們「得」。但願聖靈開我們的心眼,讓我們清楚地看見這兩方面。 在以弗所書第一章內有十個「得」字,其中六個是我們從神「得」,另四個是神從我們「得」。這兩方面的「得」合在一起,就是神寶貴的永遠計劃。 缺少靈修的人,靈覺麻木,以致這個世界中物質的享受充滿他肉體的眼睛。懇求主照亮我們心中的眼睛,把我們帶到高處,清楚看見神旨意,保持敏銳的靈覺和追求。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五年六月九日「牧者心聲」。
數年前我被邀請到中東領會。有一天,幾位同工帶我到毘斯迦山頂上去,踞高下望,整個約但河平原一望無遺;再向遠處看,基列山地呈現眼前,何等巍峨壯麗!這使我體會到,當日摩西看見神的應許美地,清楚的展現在他眼前,他就生出了愛慕的心。照樣,在我們靈修時,我們看見屬靈福份的美好,就產生愛慕的心,而愛慕產生追求,從此再不輕視屬靈的福氣,反而全心全意的追求。我們聯想到保羅的話:「但願神藉著啟示的靈,照亮你們心中的眼睛,使你們知道祂的恩召有何等指望;祂在聖徒中得的基業,有何等豐盛的榮耀。」(弗一18)。這裡面我們看見了兩件事:第一,神給我們的恩召有何等指望;第二,神在聖徒身上所得的基業,有何等豐盛的榮耀。第一方面是我們從神所得的——天上各樣屬靈的福氣;第二方面是神在我們身上所得到的——何等豐盛榮耀的基業。我們從神「得」,神又從我們「得」。但願聖靈開我們的心眼,讓我們清楚地看見這兩方面。
在以弗所書第一章內有十個「得」字,其中六個是我們從神「得」,另四個是神從我們「得」。這兩方面的「得」合在一起,就是神寶貴的永遠計劃。
缺少靈修的人,靈覺麻木,以致這個世界中物質的享受充滿他肉體的眼睛。懇求主照亮我們心中的眼睛,把我們帶到高處,清楚看見神旨意,保持敏銳的靈覺和追求。
詩班的事奉——一個呼籲——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五年五月十九日「牧者心聲」。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五年五月十九日「牧者心聲」。 詩班的事奉在教會崇拜中佔了很重要的地位,代表會眾以優美的歌聲讚美神,將榮耀歸於祂。會眾的歌唱自有其重要意義,但是詩班的獻唱,使崇拜更豐富,以更高的歌唱水準讚美神。這正是以由神而來的恩賜榮耀神。 詩班的聖經根據,是舊約聖殿中的廿四個詩班,天天歌唱讚美神。在啟示錄中,天上的詩班也佔了重要的地位,時常出現。 當然,詩班獻唱的關鍵在於班員以眞誠的心靈來歌唱讚美神而不是表演。因此,詩班班員的正確事奉觀是很重要的。事實上,我深信本堂的詩班員是為了事奉神而參加詩班行列的,因為在本堂,詩班無風頭可出,只有天長日久的付出練習時間的代價,忠誠的站住崗位。這是使我們感謝神的。 本堂還有許多有歌唱恩賜的弟兄姊妹們,未曾加入詩班,以致詩班班員常呈人數不足的現象。人數零落的詩班會減低讚美敬拜的氣氛,使神的榮耀受到虧損。同時,若詩班人數充足,則可使班員在練習時間的要求上,獲得輪流喘息的機會,也可以有小組獻唱的機會。 因此,我奉主的名發出呼籲:懇切希望更多有歌唱恩賜的弟兄姊妹踴躍參加詩班,使本堂敬拜與讚美的心靈得以振奮起來!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五年五月十九日「牧者心聲」。
詩班的事奉在教會崇拜中佔了很重要的地位,代表會眾以優美的歌聲讚美神,將榮耀歸於祂。會眾的歌唱自有其重要意義,但是詩班的獻唱,使崇拜更豐富,以更高的歌唱水準讚美神。這正是以由神而來的恩賜榮耀神。
詩班的聖經根據,是舊約聖殿中的廿四個詩班,天天歌唱讚美神。在啟示錄中,天上的詩班也佔了重要的地位,時常出現。
當然,詩班獻唱的關鍵在於班員以眞誠的心靈來歌唱讚美神而不是表演。因此,詩班班員的正確事奉觀是很重要的。事實上,我深信本堂的詩班員是為了事奉神而參加詩班行列的,因為在本堂,詩班無風頭可出,只有天長日久的付出練習時間的代價,忠誠的站住崗位。這是使我們感謝神的。
本堂還有許多有歌唱恩賜的弟兄姊妹們,未曾加入詩班,以致詩班班員常呈人數不足的現象。人數零落的詩班會減低讚美敬拜的氣氛,使神的榮耀受到虧損。同時,若詩班人數充足,則可使班員在練習時間的要求上,獲得輪流喘息的機會,也可以有小組獻唱的機會。
因此,我奉主的名發出呼籲:懇切希望更多有歌唱恩賜的弟兄姊妹踴躍參加詩班,使本堂敬拜與讚美的心靈得以振奮起來!
寫給求眞理的朋友們 幻影與實體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五年四月十四日「牧者心聲」。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五年四月十四日「牧者心聲」。 耶路撒冷的御園中 湖水小心翼翼地 怕抖碎夕陽投下的樹影 只讓晚風的輕步 貶著夢幻的眼睛踏過倒映的花叢 所羅門從紫色的王袍中伸出一雙御手 一隻手握著權杖一隻手四周尋搜 喃喃地自語 「捕風的捕風,捉影的捉影 都是捕風,都是捉影」 智慧之君在深思中低下了頭 第一道星光在湖面上跳抖 它的光輝閃入他的靈魂 於是他松開緊緊握住的手 放走了那原來握不住的風和影 然後又緊緊地握起,向上舉首 「日光之下,虛空的虛空 虛空的虛空 都是捕風,都是捉影 讓我握住那日光之上的實存者 祂的途徑是永恒的意義與喜樂」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五年四月十四日「牧者心聲」。
耶路撒冷的御園中
湖水小心翼翼地
怕抖碎夕陽投下的樹影
只讓晚風的輕步
貶著夢幻的眼睛踏過倒映的花叢
所羅門從紫色的王袍中伸出一雙御手
一隻手握著權杖一隻手四周尋搜
喃喃地自語
「捕風的捕風,捉影的捉影
都是捕風,都是捉影」
智慧之君在深思中低下了頭
第一道星光在湖面上跳抖
它的光輝閃入他的靈魂
於是他松開緊緊握住的手
放走了那原來握不住的風和影
然後又緊緊地握起,向上舉首
「日光之下,虛空的虛空
虛空的虛空
都是捕風,都是捉影
讓我握住那日光之上的實存者
祂的途徑是永恒的意義與喜樂」
獻身中的「缺環」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五年三月三日「牧者心聲」。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五年三月三日「牧者心聲」。 在基督徒獻身為主而活的過程中,時常容易缺少重要的一環。我們可以從基甸建築耶和華祭壇的過程中,看出這缺環是甚麽。士師記六24記載,基甸在俄弗拉為耶和華築了一座祭壇,這是第一環。在下文廿五、廿六節中,告訴我們第二環和第三環:「當夜耶和華吩咐基甸說,你取你父親的牛來,就是那七歲的第二隻牛,並拆毀你父親為巴力所築的壇,砍下壇旁的木偶,在這磐石上整整齊齊的為耶和華你的神築一座壇,將第二隻牛獻為燔祭,用你所砍下的木偶作柴。」這兩環就是:拆毀巴力的祭壇;和「整整齊齊」的建成耶和華的祭壇。第二環是絕對不可少的:拆毀巴力的壇,把壇上的偶像砍毀,就是巴力和亞舍拉的偶像;然後用偶像的木頭當柴向耶和華獻祭。偶像的木頭成為了耶和華獻祭的柴,多麼奇妙!這才是眞正的祭。 弟兄姊妹!如果我們要將自己奉獻,建起祭壇,單有第一步的奉獻還不夠,那不過是態度,不過是起步;還要拆毀偶像。世俗上一切的一切,不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要把一切奉獻給神,這才能完成我們向耶和華的奉獻。這時的祭壇才是「整整齊齊」的祭壇。我們要問:建壇在前或拆偶像在前?兩樣都在前。奉獻的態度在拆除偶像之前;但是拆除偶像又是在實際的奉獻之前。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五年三月三日「牧者心聲」。
在基督徒獻身為主而活的過程中,時常容易缺少重要的一環。我們可以從基甸建築耶和華祭壇的過程中,看出這缺環是甚麽。士師記六24記載,基甸在俄弗拉為耶和華築了一座祭壇,這是第一環。在下文廿五、廿六節中,告訴我們第二環和第三環:「當夜耶和華吩咐基甸說,你取你父親的牛來,就是那七歲的第二隻牛,並拆毀你父親為巴力所築的壇,砍下壇旁的木偶,在這磐石上整整齊齊的為耶和華你的神築一座壇,將第二隻牛獻為燔祭,用你所砍下的木偶作柴。」這兩環就是:拆毀巴力的祭壇;和「整整齊齊」的建成耶和華的祭壇。第二環是絕對不可少的:拆毀巴力的壇,把壇上的偶像砍毀,就是巴力和亞舍拉的偶像;然後用偶像的木頭當柴向耶和華獻祭。偶像的木頭成為了耶和華獻祭的柴,多麼奇妙!這才是眞正的祭。
弟兄姊妹!如果我們要將自己奉獻,建起祭壇,單有第一步的奉獻還不夠,那不過是態度,不過是起步;還要拆毀偶像。世俗上一切的一切,不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要把一切奉獻給神,這才能完成我們向耶和華的奉獻。這時的祭壇才是「整整齊齊」的祭壇。我們要問:建壇在前或拆偶像在前?兩樣都在前。奉獻的態度在拆除偶像之前;但是拆除偶像又是在實際的奉獻之前。
中國神學研究院的八個「一」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五年二月廿四日「牧者心聲」。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五年二月廿四日「牧者心聲」。 中國神學研究院的八個「一」 中神的立場與現況,可以用八個「一」表達出來。 (一)一個信仰標準——聖經。本院倚靠主竭力保持福音信仰的神學路線,也盼望能在福音信仰的神學研究上,漸漸有一點點的貢獻。 (二)教會合一——本院學生來自各宗派。他們在院內獲得彼此的了解,將來自然會引導他們的教會走上合作之路。 (三)靈性恩賜學術合一——本院這一個學期開始時,舉行五天的全校師生退修會,學習禁食祈禱。本院每週有三次聚會由學生操練講道。各門功課認眞學習。 (四)教會與機構合一——本院畢業生當中,有不少的人投入福音機構事奉。這樣,無形之中促進了教會與機構之間的合作。 (五)教牧工作與信徒工作之合一——本院每年每季開設延伸制課程,每年參加的信徒總數近千人。這些信徒成為各教會中教牧人員的助手。 (六)本地傳道與海外傳道合一——本院將來在香港開設差傳課程,造就差傳人才。由羅曼華博士主持。 (七)福音事工對象的合一——過去本港教會以中產階級及知識份子為工作對象,但現在已經看見了基層人士(工人階層)的需要,所以本院開設了「基福課程」,以供應這一方面工作人員的需求。 (八)專職事奉與帶職事率的合一——本院除了訓練全職事奉人才之外,還設有文憑科,目的是訓練帶職事奉者。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五年二月廿四日「牧者心聲」。
中國神學研究院的八個「一」
中神的立場與現況,可以用八個「一」表達出來。
(一)一個信仰標準——聖經。本院倚靠主竭力保持福音信仰的神學路線,也盼望能在福音信仰的神學研究上,漸漸有一點點的貢獻。
(二)教會合一——本院學生來自各宗派。他們在院內獲得彼此的了解,將來自然會引導他們的教會走上合作之路。
(三)靈性恩賜學術合一——本院這一個學期開始時,舉行五天的全校師生退修會,學習禁食祈禱。本院每週有三次聚會由學生操練講道。各門功課認眞學習。
(四)教會與機構合一——本院畢業生當中,有不少的人投入福音機構事奉。這樣,無形之中促進了教會與機構之間的合作。
(五)教牧工作與信徒工作之合一——本院每年每季開設延伸制課程,每年參加的信徒總數近千人。這些信徒成為各教會中教牧人員的助手。
(六)本地傳道與海外傳道合一——本院將來在香港開設差傳課程,造就差傳人才。由羅曼華博士主持。
(七)福音事工對象的合一——過去本港教會以中產階級及知識份子為工作對象,但現在已經看見了基層人士(工人階層)的需要,所以本院開設了「基福課程」,以供應這一方面工作人員的需求。
(八)專職事奉與帶職事率的合一——本院除了訓練全職事奉人才之外,還設有文憑科,目的是訓練帶職事奉者。
十字架象微雙重的團契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五年二月十七日「牧者心聲」。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五年二月十七日「牧者心聲」。 十字架有縱橫兩線,如果我們用縱線來代表基督在十字架上所建立的上帝與人類之間的團契,那麼,我們就可以用橫線來代表十字架所建立的人與人之間的團契。所以十字架的兩條線可以象徵雙重的團契:神與人之間的團契和人與人之間的團契。 這恰是使徒保羅在以弗所書第二章裏面所講的眞理: 「你們從前遠離上帝的人,如今卻在基督耶穌裡靠著祂的血(十字架),已經得親近(團契)了。因祂使我們和睦,將兩下合而為一(團契),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弗二13,14)。 人類的罪惡造成雙重的隔膜——人與上帝之間的隔膜,和人與人之間的隔膜。世界上充滿了個人與個人之間的摩擦,團体與團体之間的對立,階級與階級之間的鬥爭,種族與種族之間的仇恨,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戰爭,這一切都是人類的罪惡造成的,人人都要負責。基督的十字架拆除了上述雙重的隔膜,與其無比的愛,建立了團契的橋樑。 當人與上帝之間的隔膜被拆除的時候,人與人之間的正常關係就得以建立,因為人與神的關係是人與人的關係的基礎。再進一步說,當一個人恢復他與上帝和他與別人之間正常關係的時候,他也同時恢復了他與自己的正常關係。 現代人的痛苦之一就是「自我隔膜」(self-estrangement),或稱「自我迷失」。當一個人「與上帝和好」的時候,也就同時與自己和好了(self-reconciliation);人認識了上帝就能認識自己;人發現了上帝,就同時發現了自己人生的意義,而且在人生意義的實踐中,獲得人格的統一。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五年二月十七日「牧者心聲」。
十字架有縱橫兩線,如果我們用縱線來代表基督在十字架上所建立的上帝與人類之間的團契,那麼,我們就可以用橫線來代表十字架所建立的人與人之間的團契。所以十字架的兩條線可以象徵雙重的團契:神與人之間的團契和人與人之間的團契。
這恰是使徒保羅在以弗所書第二章裏面所講的眞理:
「你們從前遠離上帝的人,如今卻在基督耶穌裡靠著祂的血(十字架),已經得親近(團契)了。因祂使我們和睦,將兩下合而為一(團契),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弗二13,14)。
人類的罪惡造成雙重的隔膜——人與上帝之間的隔膜,和人與人之間的隔膜。世界上充滿了個人與個人之間的摩擦,團体與團体之間的對立,階級與階級之間的鬥爭,種族與種族之間的仇恨,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戰爭,這一切都是人類的罪惡造成的,人人都要負責。基督的十字架拆除了上述雙重的隔膜,與其無比的愛,建立了團契的橋樑。
當人與上帝之間的隔膜被拆除的時候,人與人之間的正常關係就得以建立,因為人與神的關係是人與人的關係的基礎。再進一步說,當一個人恢復他與上帝和他與別人之間正常關係的時候,他也同時恢復了他與自己的正常關係。
現代人的痛苦之一就是「自我隔膜」(self-estrangement),或稱「自我迷失」。當一個人「與上帝和好」的時候,也就同時與自己和好了(self-reconciliation);人認識了上帝就能認識自己;人發現了上帝,就同時發現了自己人生的意義,而且在人生意義的實踐中,獲得人格的統一。
定序中的活潑創意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五年二月十日「牧者心聲」。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五年二月十日「牧者心聲」。 一個靈性尚屬幼稚的基督徒,凡事皆需倚靠形式與興趣的刺激,才能得着屬靈的益處。一旦形式固定下來,停止變化的時候,他的感受與興趣逐漸減退,靈性就低沉下來。他有時跑到大自然裡面去高歌聖詩,便會靈性一振。但是多去幾次以後,又變成索然無味了。總之他是一個屬靈的嬰兒。那些流失的基督徒多半是如此的。他們抱怨崇拜程序死板乏味,團契聚會老套。 一個靈性成熟的基督徒,就能超越形式與客觀條件的限制。他因爲有愛主的心,所以一首最熟悉的詩,一節最習慣的經文,能引起他敬拜與讚美的心;他能從最平凡的講道裡面,吸取信息,因爲其中有主的話;他能從對兒童的講章中獲得益處,因爲他有謙卑溫柔的心;他能從幾句最平凡的見證裡面感到喜樂,因爲他知道那是一顆愛主的心中發出來的聲音;當有人爲着身邊有人唱詩不好聽或不合拍節而討厭的時候,他却感受到一個屬主重生的弟兄或姊妹的頌讚,是多麼可貴;當有人爲了一首沒有與講題互相配合的詩,而滿心批評不能歌唱的時候,他却以心靈享受詩歌中的美意……他每日從早已熟悉的經文中,重溫神的心意,感到心靈滿足,思量着如何在生活中去實行。 因此,他能從固定不變的秩序中(崇拜或靈修),滿足於愛裡面的活潑創意。 柔和謙卑的主阿,我感謝你,敬拜你,讚美你。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五年二月十日「牧者心聲」。
一個靈性尚屬幼稚的基督徒,凡事皆需倚靠形式與興趣的刺激,才能得着屬靈的益處。一旦形式固定下來,停止變化的時候,他的感受與興趣逐漸減退,靈性就低沉下來。他有時跑到大自然裡面去高歌聖詩,便會靈性一振。但是多去幾次以後,又變成索然無味了。總之他是一個屬靈的嬰兒。那些流失的基督徒多半是如此的。他們抱怨崇拜程序死板乏味,團契聚會老套。
一個靈性成熟的基督徒,就能超越形式與客觀條件的限制。他因爲有愛主的心,所以一首最熟悉的詩,一節最習慣的經文,能引起他敬拜與讚美的心;他能從最平凡的講道裡面,吸取信息,因爲其中有主的話;他能從對兒童的講章中獲得益處,因爲他有謙卑溫柔的心;他能從幾句最平凡的見證裡面感到喜樂,因爲他知道那是一顆愛主的心中發出來的聲音;當有人爲着身邊有人唱詩不好聽或不合拍節而討厭的時候,他却感受到一個屬主重生的弟兄或姊妹的頌讚,是多麼可貴;當有人爲了一首沒有與講題互相配合的詩,而滿心批評不能歌唱的時候,他却以心靈享受詩歌中的美意……他每日從早已熟悉的經文中,重溫神的心意,感到心靈滿足,思量着如何在生活中去實行。
因此,他能從固定不變的秩序中(崇拜或靈修),滿足於愛裡面的活潑創意。
柔和謙卑的主阿,我感謝你,敬拜你,讚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