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歷史中扭轉局勢的祈禱
原載於《宣道文礪》第25期,1996年2月,頁3-4。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原載於《宣道文礪》第25期,1996年2月,頁3-4。[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在二千年的教會歷史中,曾有不少扭轉大局的祈禱,茲列擧一部分,作為今天華人教會的提醒與鼓勵。 一、敲開了愛爾蘭福音之門的四十天祈禱 聖帕提克(St. Patrick)被稱為愛爾蘭的使徒。他於主後第四世紀末出生於大不列顛羣島,幼年時被愛爾蘭的海盜擄到愛爾蘭,被賣為奴隸,有六年之久。他在此期間經歷了重生,成為基督徒。其後,他逃回本國,得到主的呼召,在四十歲時到愛爾蘭去傳福音。開始之前,他爬上一座高山,俯視平原,在那裏祈禱了四十天。然後他下山到處佈道,建立了三百多間教會,為二萬人施洗。他曾十二次面對死亡,終於完成使命,約在主後四六零年,他寫了《懺悔錄》(Confession),敘述靈性經歷及佈道情況。他使我們想起主耶穌四十天的禁食祈禱。 二、約翰諾克斯(John Knox)的祈禱完成了蘇格蘭的宗教革命 我在蘇格蘭愛丁堡大學的New College讀神學的時候,每天經過院中的諾克斯雕像,上面刻了他著名的禱詞︰「求給我蘇格蘭,不然我寧可死!(Give me Scotland or I die!)」這是他獻身祈禱的中心。這種強烈的使命感,感動了許多人,終於建立了蘇格蘭教會(Church of Scotland),那裏數世紀之久被稱為敬虔之土。這讓我們想起了舊約的以斯帖王后之祈禱與獻身精神︰三晝三夜禁食祈禱。她說︰「我若死就死吧!」結果令波斯國內的猶太人被她感動,響應了她的呼召,同心地向神呼求,結果滅族的危機成為蒙恩的轉機。 三、莫拉維亞弟兄會的同心祈禱帶來大西洋兩岸的大復興 莫拉維亞弟兄會的六百餘位弟兄姊妹,開始了長時間的熱切祈禱,尋求靈裏的合一與復興,結果在一七三二年,聖靈大大澆灌在他們身上,於是他們開始了普世宣教的工作,在頭十年內就差派了宣教士到北方的格陵蘭島、非洲、北美、南美與亞洲。他們的復興影響了衞斯理約翰,為英國帶來了復興;然後,衞斯理約翰的同工懷特腓德(George Whitefield)到北美去,成為北美大覺醒運動(The Great Awakening)的主要領袖之一。這大復興又產生了一個祈禱運動,而且蔓延到英國去,造成了普世的宣教運動,克理威廉(William Carey)就是這運動早期的領袖,被稱為近代普世宣教運動之父。 四、衞理公會的五旬節 在衞斯理約翰的日記中,有這樣的記載︰一七三九年一月一日,他和六十位同工通宵祈禱。清早三時,聖靈澆灌在他們身上,使他們大有能力;他們充滿了喜樂,高聲敬拜讚美神……那日被稱為衞理宗的五旬節。跟着,英國的大復興便開始了。歷史學家認為那一次全國性的復興,救英國脫離了一次像法國大革命式的流血暴動,也帶來了社會改革運動。 五、愛德華約拿單(Jonathan Edwards)三日三夜的祈禱成為北美大覺醒的前奏曲 愛德華約拿單是北美大覺醒的主要領袖。他那出於心中沈重負擔的三日三夜祈禱,成為大復興的序曲,與保羅三晝三夜的祈禱前後輝映。他是一位著名的學者,兼具敬虔的靈性,是極有能力的佈道奮興講員,也是美國一所最著名的大學之創辦人。 六、北美印第安人中間的使徒布銳內德大衞(David Brainerd) 他對北美土人極有傳福音的負擔,常常獨自到樹林中為到土人的信主懇切祈禱,甚至在冬天的低溫中仍汗透衣服。結果,印第安人中間產生大復興,是復興史上光輝的一頁。他的書信,是傑出的屬靈遺產之一。 七、葛培理佈道運動中的祈禱因素 我記得在一九五四年,香港眾教會聯合邀請葛培理於英倫一連三個月的佈道大會之後,到香港來主領一場佈道會。會前擧行了通宵祈禱會,數百人聚集在青年會向神懇切呼求,當時我也在其中。結果,當晚有五萬人坐滿兩個球場,數千人決志信主。次日星島日報頭版新聞的標題是︰五萬人聆聽一個人的聲音。七十年代,他被邀請到巴西首都擧行佈道會,會前一年之久,已有五千個祈禱小組(每組十人,共五萬人)為大會懇切祈禱,結果每晚有二十萬人赴會,決志人數破了紀錄。 八、韓國教會的祈禱精神震撼全球,帶來教會增長上的大躍進 眾所周知的漢城福音大爆炸(一九七四年)期內,六十萬人通宵祈禱,結果在八年之內,韓國基督徒人數由三百萬增至一千萬。漢城被羣山包圍,而每一座山頭上都有許多祈禱室,教會怎能不興旺! 九、中國大陸福音廣傳的動力 在中國大陸開放之前,全球教會的祈禱集中在中國教會身上,於是從神的寶座發出極大的能力。此外,成千上萬為了信仰被囚的信徒,在獄中只作一件事,就是祈禱,並且有時被迫禁食祈禱(無餐可食),你想,如此的祈禱洪流升向神的寶座,怎能不獲得神的大能回應!結果,中國信主人數的增長,比韓國至少大十倍。 但願這些歷史先例,能帶給華人信徒強大的祈禱動力。
原載於《宣道文礪》第25期,1996年2月,頁3-4。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在二千年的教會歷史中,曾有不少扭轉大局的祈禱,茲列擧一部分,作為今天華人教會的提醒與鼓勵。
一、敲開了愛爾蘭福音之門的四十天祈禱
聖帕提克(St. Patrick)被稱為愛爾蘭的使徒。他於主後第四世紀末出生於大不列顛羣島,幼年時被愛爾蘭的海盜擄到愛爾蘭,被賣為奴隸,有六年之久。他在此期間經歷了重生,成為基督徒。其後,他逃回本國,得到主的呼召,在四十歲時到愛爾蘭去傳福音。開始之前,他爬上一座高山,俯視平原,在那裏祈禱了四十天。然後他下山到處佈道,建立了三百多間教會,為二萬人施洗。他曾十二次面對死亡,終於完成使命,約在主後四六零年,他寫了《懺悔錄》(Confession),敘述靈性經歷及佈道情況。他使我們想起主耶穌四十天的禁食祈禱。
二、約翰諾克斯(John Knox)的祈禱完成了蘇格蘭的宗教革命
我在蘇格蘭愛丁堡大學的New College讀神學的時候,每天經過院中的諾克斯雕像,上面刻了他著名的禱詞︰「求給我蘇格蘭,不然我寧可死!(Give me Scotland or I die!)」這是他獻身祈禱的中心。這種強烈的使命感,感動了許多人,終於建立了蘇格蘭教會(Church of Scotland),那裏數世紀之久被稱為敬虔之土。這讓我們想起了舊約的以斯帖王后之祈禱與獻身精神︰三晝三夜禁食祈禱。她說︰「我若死就死吧!」結果令波斯國內的猶太人被她感動,響應了她的呼召,同心地向神呼求,結果滅族的危機成為蒙恩的轉機。
三、莫拉維亞弟兄會的同心祈禱帶來大西洋兩岸的大復興
莫拉維亞弟兄會的六百餘位弟兄姊妹,開始了長時間的熱切祈禱,尋求靈裏的合一與復興,結果在一七三二年,聖靈大大澆灌在他們身上,於是他們開始了普世宣教的工作,在頭十年內就差派了宣教士到北方的格陵蘭島、非洲、北美、南美與亞洲。他們的復興影響了衞斯理約翰,為英國帶來了復興;然後,衞斯理約翰的同工懷特腓德(George Whitefield)到北美去,成為北美大覺醒運動(The Great Awakening)的主要領袖之一。這大復興又產生了一個祈禱運動,而且蔓延到英國去,造成了普世的宣教運動,克理威廉(William Carey)就是這運動早期的領袖,被稱為近代普世宣教運動之父。
四、衞理公會的五旬節
在衞斯理約翰的日記中,有這樣的記載︰一七三九年一月一日,他和六十位同工通宵祈禱。清早三時,聖靈澆灌在他們身上,使他們大有能力;他們充滿了喜樂,高聲敬拜讚美神……那日被稱為衞理宗的五旬節。跟着,英國的大復興便開始了。歷史學家認為那一次全國性的復興,救英國脫離了一次像法國大革命式的流血暴動,也帶來了社會改革運動。
五、愛德華約拿單(Jonathan Edwards)三日三夜的祈禱成為北美大覺醒的前奏曲
愛德華約拿單是北美大覺醒的主要領袖。他那出於心中沈重負擔的三日三夜祈禱,成為大復興的序曲,與保羅三晝三夜的祈禱前後輝映。他是一位著名的學者,兼具敬虔的靈性,是極有能力的佈道奮興講員,也是美國一所最著名的大學之創辦人。
六、北美印第安人中間的使徒布銳內德大衞(David Brainerd)
他對北美土人極有傳福音的負擔,常常獨自到樹林中為到土人的信主懇切祈禱,甚至在冬天的低溫中仍汗透衣服。結果,印第安人中間產生大復興,是復興史上光輝的一頁。他的書信,是傑出的屬靈遺產之一。
七、葛培理佈道運動中的祈禱因素
我記得在一九五四年,香港眾教會聯合邀請葛培理於英倫一連三個月的佈道大會之後,到香港來主領一場佈道會。會前擧行了通宵祈禱會,數百人聚集在青年會向神懇切呼求,當時我也在其中。結果,當晚有五萬人坐滿兩個球場,數千人決志信主。次日星島日報頭版新聞的標題是︰五萬人聆聽一個人的聲音。七十年代,他被邀請到巴西首都擧行佈道會,會前一年之久,已有五千個祈禱小組(每組十人,共五萬人)為大會懇切祈禱,結果每晚有二十萬人赴會,決志人數破了紀錄。
八、韓國教會的祈禱精神震撼全球,帶來教會增長上的大躍進
眾所周知的漢城福音大爆炸(一九七四年)期內,六十萬人通宵祈禱,結果在八年之內,韓國基督徒人數由三百萬增至一千萬。漢城被羣山包圍,而每一座山頭上都有許多祈禱室,教會怎能不興旺!
九、中國大陸福音廣傳的動力
在中國大陸開放之前,全球教會的祈禱集中在中國教會身上,於是從神的寶座發出極大的能力。此外,成千上萬為了信仰被囚的信徒,在獄中只作一件事,就是祈禱,並且有時被迫禁食祈禱(無餐可食),你想,如此的祈禱洪流升向神的寶座,怎能不獲得神的大能回應!結果,中國信主人數的增長,比韓國至少大十倍。
但願這些歷史先例,能帶給華人信徒強大的祈禱動力。
神的醫治
原載於《宣道文礪》第16期,1994年8月,頁2-3。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原載於《宣道文礪》第16期,1994年8月,頁2-3。[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今日一般華人教會對神的醫治所注意的程度和教導是否足夠?神的醫治有沒有救贖上的意義(redemptive significance)? 歷史淵源 從教會歷史的角度來看,可知幾個大宗派都相信和注意神的醫治。如聖公會,其公禱書中有一段提到抹油為病人禱告,就表示出聖公會是贊成並支持神醫治疾病的。如信義會指神在馬丁路德的妻子Katherine病重垂危時,聽了他懇切的禱告,使她由死復生;他的同工Melanchthon也是在最危險的情況中得到神的醫治,所以馬丁路德很着重抹油禱告。他說過︰只要不把抹油當作是聖禮,就可以憑着信心,為患病的人禱告。又如衞理公會約翰衞斯理也很着重為病人禱告。他把醫病看為使徒的恩賜(Apostolic gift)。十九世紀,美國衞理公會是各大宗派中最注重為病人禱告的一個宗派,這是很少人注意到的一件事。從一些著名的福音信仰傳道者的事奉中,也可以看見一些例子。司布真在他的傳記中,有一章是講他在倫敦的會幕堂中以祈禱治病的情況與效果。南非長老會的著名牧師慕安得烈(Andrew Murray)的著作,至今仍有許多人閱讀,他也經歷到神的醫治,所以在他的講壇與著作中常提到神的醫治。慕迪先生的同工杜雷博士也注重神的醫治。在北美有許多的人讀A. J. Gordon(Gordon College的創辦人)的著作,也看到他特別看重神的醫治。宣道會的創辦人宣信牧師(A. B. Simpson)也經歷過神特別的醫治——他四十多歲時身體很輭弱,一天,他在沮喪的時候默想,突然得到信心接受神的醫治,結果他的病立刻痊愈,成為他事奉的轉捩點。從那時候直至他年邁逝世,一直保持健壯的精神和體力。因此,他再一次把神醫治的信息着重表達出來。他認為,身體的醫治是全備福音的一部分。 神醫與救贖 神醫治疾病,是否屬於神救贖計畫中的一部分呢?馬太福音八章十七節︰「這是要應驗先知以賽亞的話,說︰他代替我們的輭弱,擔當我們的疾病。」這一節經文是引用以賽亞書五十三章四節︰「他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這裏「憂患」、「痛苦」,其原文是指疾病與病痛。這一節經文表達了馬太對神的醫治與祂的救贖兩者之間的關係。以賽亞書五十三章是講到耶穌基督擔當我們的罪,把我們從罪的咒詛中拯救出來,在此計畫的表達中,清楚用了疾病得醫治的字眼。德國一位著名的聖經學者德里茲(Delitzsch, Franz)認為這節經文表示神醫治疾病是有救贖上的意義。從前Princeton Seminary的教授A. A. Hodge也採用同樣看法;R. A. Torrey也是一樣。 對於治病在救贖工作上的地位,今日在神學上有五種不同的看法︰(一)否定身體的醫治是神救贖之工的一部分。(二)肯定身體的醫治是在神的救贖計畫之中,但加進時間的因素︰在主再來時方得成就。葉菲德(Benjamin Warfield. B.)持此看法。(三)肯定神對身體的醫治是神救贖計畫的一部分,但將它置於次要的地位上,就是說,身體的醫治與罪的救贖在比較下雖屬次等的地位,卻是神全備救贖的一部分,不應輕視、忽略。在神學與實踐上應肯定其地位。(四)非常注重「神醫」的恩賜,將之發揮,成為神醫大會,成為教會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功用。這是靈恩派的路線。(五)時代主義認為神醫是國度性的,現時暫不存在。我認為第三種看法最合乎聖經真理。一般來講,今日的教會忽略了這一部分的真理,沒有足夠的教導,也沒有足夠的實踐。原因之一,是以為講神的醫治容易與靈恩派的神醫混在一起,被人誤會、批評。因此,許多教會避免講神的醫治,但這樣做是矯枉過正。 取得平衡 疾病從哪裏來?雖然聖經沒有很清楚的啟示,但我們可以作一個合理的推想︰亞當夏娃在墮落以前是沒有病的。身體的疾病是罪的咒詛一部分。雅各書五章十六節︰「你們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使你們可以得醫治。」醫治承接上文,是指身體疾病的醫治(當然也可以包括屬靈的醫治在內)。可見罪與病有關。在舊約中,耶和華特別警告以色列人說︰如果他們不遵行祂的誡命,祂要刑罰他們,包括疾病在內。從根本意義來說,疾病與罪有關係,這是人類從亞當承受的,以個別的情況來說,並非一切的疾病都是從罪而來,有時神要藉着疾病顯出祂的榮耀,有時神用疾病來對付罪,有時神藉疾病來叫人領受更深、更高、更完全的屬靈功課。 今天教會注重神醫治疾病這件事不夠,在這件事上信心的操練也不夠。我們須要對神的醫治有更強的信心,有更多的實踐,讓我們更多的接受神對身體醫治的恩典。
原載於《宣道文礪》第16期,1994年8月,頁2-3。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今日一般華人教會對神的醫治所注意的程度和教導是否足夠?神的醫治有沒有救贖上的意義(redemptive significance)?
歷史淵源
從教會歷史的角度來看,可知幾個大宗派都相信和注意神的醫治。如聖公會,其公禱書中有一段提到抹油為病人禱告,就表示出聖公會是贊成並支持神醫治疾病的。如信義會指神在馬丁路德的妻子Katherine病重垂危時,聽了他懇切的禱告,使她由死復生;他的同工Melanchthon也是在最危險的情況中得到神的醫治,所以馬丁路德很着重抹油禱告。他說過︰只要不把抹油當作是聖禮,就可以憑着信心,為患病的人禱告。又如衞理公會約翰衞斯理也很着重為病人禱告。他把醫病看為使徒的恩賜(Apostolic gift)。十九世紀,美國衞理公會是各大宗派中最注重為病人禱告的一個宗派,這是很少人注意到的一件事。從一些著名的福音信仰傳道者的事奉中,也可以看見一些例子。司布真在他的傳記中,有一章是講他在倫敦的會幕堂中以祈禱治病的情況與效果。南非長老會的著名牧師慕安得烈(Andrew Murray)的著作,至今仍有許多人閱讀,他也經歷到神的醫治,所以在他的講壇與著作中常提到神的醫治。慕迪先生的同工杜雷博士也注重神的醫治。在北美有許多的人讀A. J. Gordon(Gordon College的創辦人)的著作,也看到他特別看重神的醫治。宣道會的創辦人宣信牧師(A. B. Simpson)也經歷過神特別的醫治——他四十多歲時身體很輭弱,一天,他在沮喪的時候默想,突然得到信心接受神的醫治,結果他的病立刻痊愈,成為他事奉的轉捩點。從那時候直至他年邁逝世,一直保持健壯的精神和體力。因此,他再一次把神醫治的信息着重表達出來。他認為,身體的醫治是全備福音的一部分。
神醫與救贖
神醫治疾病,是否屬於神救贖計畫中的一部分呢?馬太福音八章十七節︰「這是要應驗先知以賽亞的話,說︰他代替我們的輭弱,擔當我們的疾病。」這一節經文是引用以賽亞書五十三章四節︰「他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這裏「憂患」、「痛苦」,其原文是指疾病與病痛。這一節經文表達了馬太對神的醫治與祂的救贖兩者之間的關係。以賽亞書五十三章是講到耶穌基督擔當我們的罪,把我們從罪的咒詛中拯救出來,在此計畫的表達中,清楚用了疾病得醫治的字眼。德國一位著名的聖經學者德里茲(Delitzsch, Franz)認為這節經文表示神醫治疾病是有救贖上的意義。從前Princeton Seminary的教授A. A. Hodge也採用同樣看法;R. A. Torrey也是一樣。
對於治病在救贖工作上的地位,今日在神學上有五種不同的看法︰(一)否定身體的醫治是神救贖之工的一部分。(二)肯定身體的醫治是在神的救贖計畫之中,但加進時間的因素︰在主再來時方得成就。葉菲德(Benjamin Warfield. B.)持此看法。(三)肯定神對身體的醫治是神救贖計畫的一部分,但將它置於次要的地位上,就是說,身體的醫治與罪的救贖在比較下雖屬次等的地位,卻是神全備救贖的一部分,不應輕視、忽略。在神學與實踐上應肯定其地位。(四)非常注重「神醫」的恩賜,將之發揮,成為神醫大會,成為教會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功用。這是靈恩派的路線。(五)時代主義認為神醫是國度性的,現時暫不存在。我認為第三種看法最合乎聖經真理。一般來講,今日的教會忽略了這一部分的真理,沒有足夠的教導,也沒有足夠的實踐。原因之一,是以為講神的醫治容易與靈恩派的神醫混在一起,被人誤會、批評。因此,許多教會避免講神的醫治,但這樣做是矯枉過正。
取得平衡
疾病從哪裏來?雖然聖經沒有很清楚的啟示,但我們可以作一個合理的推想︰亞當夏娃在墮落以前是沒有病的。身體的疾病是罪的咒詛一部分。雅各書五章十六節︰「你們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使你們可以得醫治。」醫治承接上文,是指身體疾病的醫治(當然也可以包括屬靈的醫治在內)。可見罪與病有關。在舊約中,耶和華特別警告以色列人說︰如果他們不遵行祂的誡命,祂要刑罰他們,包括疾病在內。從根本意義來說,疾病與罪有關係,這是人類從亞當承受的,以個別的情況來說,並非一切的疾病都是從罪而來,有時神要藉着疾病顯出祂的榮耀,有時神用疾病來對付罪,有時神藉疾病來叫人領受更深、更高、更完全的屬靈功課。
今天教會注重神醫治疾病這件事不夠,在這件事上信心的操練也不夠。我們須要對神的醫治有更強的信心,有更多的實踐,讓我們更多的接受神對身體醫治的恩典。
宣道會精神的持守與發揮——以利亞的神在哪裏呢?
原載於《宣道文礪》第14期,1994年4月,頁1。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原載於《宣道文礪》第14期,1994年4月,頁1。[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教會歷史中著名佈道家慕迪先生曾說,當他感覺自己的靈性須要挑旺時,就去聽宣信牧師講道。倪柝聲先生在他對同工訓練的課程中,宣信牧師的著作列為必讀之書。有「教會增長學之父」美稱的馬蓋文教授(Donald MacGaveran)有好幾次說,宣道會的差傳事工是好榜樣。由諸如此類的例子,可見神實在使用了宣信牧師,也恩待了宣道會的普世宣教事工。 當我想到宣道會的宣教事工時,腦海中多次出現一幅情景︰十九世紀末葉三位宣道會的宣教士到了非洲比屬剛果(今日的札伊爾),其中一位在教會建立之前,患傳染病死亡——他的墳墓在教會之前。另一位因工作困難而遷移到另外一個非洲工場去。第三位受不了工作的難處而返回美國。當宣信牧師在聚會中宣佈了這些消息時,同時呼召人為剛果獻身,結果有九位青年到台前來應召。三位倒下去,九位接上來!一九七三年我到札伊爾去的時候,在一間有二千人參與主日聚會的宣道會堂中講道,心中深深體會到福音的大能和神在百般困難中藉着宣教士所作成的奇妙工作。當時宣道會在該國已有六萬名會友。 我們在這樣的一個屬靈傳統裏面事奉主,內心常受激勵。我們願意常常祈禱說︰願那感動宣信與翟輔民的靈,也感動我。求主將宣道會精神一代一代的注入全世界各國的宣道會會友心中。 神恩待了香港宣道會的事工,每年都有所擴展。堂會的數目已增至九十一間,在全港各教會中起了鼓勵的作用。差傳事工也穩步向前,有更多的堂會參與差傳。最突出的,是神學教育的發展。建道神學院的學生數目已經遠超「十年增長計畫」的目標二百五十人,達到三百餘人。此外,出版社及社會服務等也有所進展。這一切都是我們要感謝讚美神的。 若按「十年增長計畫」來看,除神學教育已超額完成之外,堂會數目的增長也符合預期的進度,但會友人數及宣教士人數等則與目標相差尚多。 至於各堂內部事工方面,顯然有些堂會已有進展,但仍有部分堂會有待努力,向計畫書所提供的目標與作法繼續積極追求。 宣道會同工的年輕化,事實上是變相的祝福,帶來了新的潛能與挑戰。新一代的傳道人有其優點與新條件。雖然欠於經驗,但長於進取。經驗可能成為包袱與攔阻;新手可作新途徑的嘗試而造就新氣象與新成就。「後生可畏」的事實,常常在歷史中出現。我常常想到新加坡政府的年輕官員們的光輝成就。這在政治上是事實,在教會中也可以成為事實。在神的恩待與扶助之下,讓我們拭目以待。年輕的同工們,為神立大志吧!時代的聖工已落在你們的肩頭上。年輕的以利沙用信心說︰「願感動以利亞的靈,加倍的感動我!」當他用以利亞的外衣打約但河水的時候,水就分開,出現了一條路,他就走過去。他在用外衣打水的時候說︰「以利亞的神在哪裏呢?」以利亞的神並沒有因以利亞離開而消失。今天,以利亞的神仍然繼在。真正的問題是︰「今天的以利沙在哪裏呢?」求主今天在宣道會裏興起許多以利沙來。 是的,今天以利沙的神仍在,宣信的神仍在。今天,我們需要他們的心志,這心志必然帶來復興。只有在這一種精神與心志中,才能達成「十年增長計畫」。
原載於《宣道文礪》第14期,1994年4月,頁1。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教會歷史中著名佈道家慕迪先生曾說,當他感覺自己的靈性須要挑旺時,就去聽宣信牧師講道。倪柝聲先生在他對同工訓練的課程中,宣信牧師的著作列為必讀之書。有「教會增長學之父」美稱的馬蓋文教授(Donald MacGaveran)有好幾次說,宣道會的差傳事工是好榜樣。由諸如此類的例子,可見神實在使用了宣信牧師,也恩待了宣道會的普世宣教事工。
當我想到宣道會的宣教事工時,腦海中多次出現一幅情景︰十九世紀末葉三位宣道會的宣教士到了非洲比屬剛果(今日的札伊爾),其中一位在教會建立之前,患傳染病死亡——他的墳墓在教會之前。另一位因工作困難而遷移到另外一個非洲工場去。第三位受不了工作的難處而返回美國。當宣信牧師在聚會中宣佈了這些消息時,同時呼召人為剛果獻身,結果有九位青年到台前來應召。三位倒下去,九位接上來!一九七三年我到札伊爾去的時候,在一間有二千人參與主日聚會的宣道會堂中講道,心中深深體會到福音的大能和神在百般困難中藉着宣教士所作成的奇妙工作。當時宣道會在該國已有六萬名會友。
我們在這樣的一個屬靈傳統裏面事奉主,內心常受激勵。我們願意常常祈禱說︰願那感動宣信與翟輔民的靈,也感動我。求主將宣道會精神一代一代的注入全世界各國的宣道會會友心中。
神恩待了香港宣道會的事工,每年都有所擴展。堂會的數目已增至九十一間,在全港各教會中起了鼓勵的作用。差傳事工也穩步向前,有更多的堂會參與差傳。最突出的,是神學教育的發展。建道神學院的學生數目已經遠超「十年增長計畫」的目標二百五十人,達到三百餘人。此外,出版社及社會服務等也有所進展。這一切都是我們要感謝讚美神的。
若按「十年增長計畫」來看,除神學教育已超額完成之外,堂會數目的增長也符合預期的進度,但會友人數及宣教士人數等則與目標相差尚多。
至於各堂內部事工方面,顯然有些堂會已有進展,但仍有部分堂會有待努力,向計畫書所提供的目標與作法繼續積極追求。
宣道會同工的年輕化,事實上是變相的祝福,帶來了新的潛能與挑戰。新一代的傳道人有其優點與新條件。雖然欠於經驗,但長於進取。經驗可能成為包袱與攔阻;新手可作新途徑的嘗試而造就新氣象與新成就。「後生可畏」的事實,常常在歷史中出現。我常常想到新加坡政府的年輕官員們的光輝成就。這在政治上是事實,在教會中也可以成為事實。在神的恩待與扶助之下,讓我們拭目以待。年輕的同工們,為神立大志吧!時代的聖工已落在你們的肩頭上。年輕的以利沙用信心說︰「願感動以利亞的靈,加倍的感動我!」當他用以利亞的外衣打約但河水的時候,水就分開,出現了一條路,他就走過去。他在用外衣打水的時候說︰「以利亞的神在哪裏呢?」以利亞的神並沒有因以利亞離開而消失。今天,以利亞的神仍然繼在。真正的問題是︰「今天的以利沙在哪裏呢?」求主今天在宣道會裏興起許多以利沙來。
是的,今天以利沙的神仍在,宣信的神仍在。今天,我們需要他們的心志,這心志必然帶來復興。只有在這一種精神與心志中,才能達成「十年增長計畫」。
回望半世紀的恩典(下)──滕近輝牧師、蕭壽華牧師訪談錄
原載於《宣訊》34期,2002年10月,頁5。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原載於《宣訊》34期,2002年10月,頁5。[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日期:2002年6月5日 時間:晚上8:00-9:30 地點:北宣主任牧師室 主持:陳季瑜傳道 記錄:梁敏慧姊妹、王礽福弟兄 交棒與接棒 問:滕牧師為何會選蕭牧師作接班人,在您初認識蕭牧師時,他給您什麼印象? 滕:那時侯我覺得北宣的前途與年輕人有密切的關係,年輕人要帶領、推動北宣的發展。蕭牧師曾是皇仁團契和港大團契的團長,又擔任青少年部部長多年,對教會工作很關切,在同輩中相當突出。我與他相處當中,感受到他的領導能力與奉獻心志,強烈感到神為北宣預備了蕭牧師。於是我就越過許多人找蕭牧師擔任主任牧師。 從容不迫的滕牧師 問:蕭牧師您在與滕牧師相處的過程裡有什麼感受?您最佩服他什麼? 蕭:滕牧師很忙,但每次找他他都樂意安排時間與我溝通。我十四歲已在北宣聚會,感受最深是他那平穩的性情,有時我説了不合宜的説話,他也表現出毫不介懷的態度。 有些晚上見滕牧師在辦公桌前「啦啦啦」的哼著,筆桿在桌上打拍子,反覆推敲後就執筆書寫。原來那時他在翻譯《生命聖詩》。滕牧師是一個很開放的人,什麼都願意做,樂意嘗試做,所以神給他許多恩賜,讓他在各方面的事工都有果效。他總是以playful(遊樂)的心境在工作,好像沒有什麼壓力。 滕:我一生都沒有感覺過工作有壓力,這是恩典。有一段時間每隔兩三個月會depressed(情緒低落)一次,我相信這跟健康有關。後來我跟自己説I refuse to be depressed(我拒絕沮喪!),我依靠恩典用意志力去拒絕它,以後就沒事了。 蕭:但您有沒有試過因許多工作堆在一起而感壓力,譬如第二天要講道,但又有文件、又有教會事務要處理? 滕:我通常很早就預備講章,如果是去外領會,更會有充份的準備。也試過通宵準備,但我會把壓力轉化在準備工作上。 兩張辦公桌,兩種牧養 問:蕭牧師,您覺得自己的牧養模式跟滕牧師有何分別? 蕭:我立時想到以前到滕牧師的辦公桌上都佈滿書,而現在我的辦公桌卻佈滿文件。我很羨慕滕牧師可以不斷充實自己,給信徒許多的餵養。現在堂會大,我必須處理許多事工、計劃、策略;如果兩者能平衡那就最好。 為北宣感恩 問:北宣家五十年的發展,您們最感恩的是什麼? 滕:有兩件事,第一是同工、執事、弟兄姊妹間能保持和諧的關係和氣氛;第二是大家對差傳的重視,北宣的發展速度十分快,這全是神特別的恩典。同時北宣並不會只內耗,將一切資源用於自己本堂,而是整體的關心神的國度,開支有很大的比例用於堂外,事奉多元化。 蕭:我也同樣為到教會的和諧關係感恩,特別是同工隊伍與執事間的和諧關係。小摩擦偶有發生,但二十多位同工能彼此尊重與接納,不堅持己見,這是很難得的。另外就是神奇妙的供應,北宣在二十五週年時就開始考慮擴堂,結果等了十五年才搬進康澤。這裡的地點相當理想,就連平台、天橋都能配合教會的需要,很多弟兄姊妹是在沒有人引薦下自己走入北宣的。 異象的教會 蕭:記得有一個韓國姊妹在北宣搬來康澤前,在現在外牆掛十字架的地方看見異象,看到主耶穌伸出雙手,像在呼籲人到祂那裡去,她就感到這個地方將要成為教會,一直為此祈禱。到北宣遷來後,她就來到我們當中聚會。 滕:回到開始的講話(編按:見上期),玻璃牆的異夢到我退休時還沒有應驗,但後來我來到康澤新北宣時,看見玻璃門牆後有一盆一盆的植物,知道異夢終於在幾十年後應驗了。 (本文將刊於本年10月出版的《宣道會北角堂五十週年堂慶紀念特刊》,蒙北角堂允許轉載。)
原載於《宣訊》34期,2002年10月,頁5。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日期:2002年6月5日
時間:晚上8:00-9:30
地點:北宣主任牧師室
主持:陳季瑜傳道
記錄:梁敏慧姊妹、王礽福弟兄
交棒與接棒
問:滕牧師為何會選蕭牧師作接班人,在您初認識蕭牧師時,他給您什麼印象?
滕:那時侯我覺得北宣的前途與年輕人有密切的關係,年輕人要帶領、推動北宣的發展。蕭牧師曾是皇仁團契和港大團契的團長,又擔任青少年部部長多年,對教會工作很關切,在同輩中相當突出。我與他相處當中,感受到他的領導能力與奉獻心志,強烈感到神為北宣預備了蕭牧師。於是我就越過許多人找蕭牧師擔任主任牧師。
從容不迫的滕牧師
問:蕭牧師您在與滕牧師相處的過程裡有什麼感受?您最佩服他什麼?
蕭:滕牧師很忙,但每次找他他都樂意安排時間與我溝通。我十四歲已在北宣聚會,感受最深是他那平穩的性情,有時我説了不合宜的説話,他也表現出毫不介懷的態度。
有些晚上見滕牧師在辦公桌前「啦啦啦」的哼著,筆桿在桌上打拍子,反覆推敲後就執筆書寫。原來那時他在翻譯《生命聖詩》。滕牧師是一個很開放的人,什麼都願意做,樂意嘗試做,所以神給他許多恩賜,讓他在各方面的事工都有果效。他總是以playful(遊樂)的心境在工作,好像沒有什麼壓力。
滕:我一生都沒有感覺過工作有壓力,這是恩典。有一段時間每隔兩三個月會depressed(情緒低落)一次,我相信這跟健康有關。後來我跟自己説I refuse to be depressed(我拒絕沮喪!),我依靠恩典用意志力去拒絕它,以後就沒事了。
蕭:但您有沒有試過因許多工作堆在一起而感壓力,譬如第二天要講道,但又有文件、又有教會事務要處理?
滕:我通常很早就預備講章,如果是去外領會,更會有充份的準備。也試過通宵準備,但我會把壓力轉化在準備工作上。
兩張辦公桌,兩種牧養
問:蕭牧師,您覺得自己的牧養模式跟滕牧師有何分別?
蕭:我立時想到以前到滕牧師的辦公桌上都佈滿書,而現在我的辦公桌卻佈滿文件。我很羨慕滕牧師可以不斷充實自己,給信徒許多的餵養。現在堂會大,我必須處理許多事工、計劃、策略;如果兩者能平衡那就最好。
為北宣感恩
問:北宣家五十年的發展,您們最感恩的是什麼?
滕:有兩件事,第一是同工、執事、弟兄姊妹間能保持和諧的關係和氣氛;第二是大家對差傳的重視,北宣的發展速度十分快,這全是神特別的恩典。同時北宣並不會只內耗,將一切資源用於自己本堂,而是整體的關心神的國度,開支有很大的比例用於堂外,事奉多元化。
蕭:我也同樣為到教會的和諧關係感恩,特別是同工隊伍與執事間的和諧關係。小摩擦偶有發生,但二十多位同工能彼此尊重與接納,不堅持己見,這是很難得的。另外就是神奇妙的供應,北宣在二十五週年時就開始考慮擴堂,結果等了十五年才搬進康澤。這裡的地點相當理想,就連平台、天橋都能配合教會的需要,很多弟兄姊妹是在沒有人引薦下自己走入北宣的。
異象的教會
蕭:記得有一個韓國姊妹在北宣搬來康澤前,在現在外牆掛十字架的地方看見異象,看到主耶穌伸出雙手,像在呼籲人到祂那裡去,她就感到這個地方將要成為教會,一直為此祈禱。到北宣遷來後,她就來到我們當中聚會。
滕:回到開始的講話(編按:見上期),玻璃牆的異夢到我退休時還沒有應驗,但後來我來到康澤新北宣時,看見玻璃門牆後有一盆一盆的植物,知道異夢終於在幾十年後應驗了。
(本文將刊於本年10月出版的《宣道會北角堂五十週年堂慶紀念特刊》,蒙北角堂允許轉載。)
回望半世紀的恩典(上)──滕近輝牧師、蕭壽華牧師訪談錄
原載於《宣訊》33期,2002年9月,頁5。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原載於《宣訊》33期,2002年9月,頁5。[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日期:2002年6月5日 時間:晚上8:00-9:30 地點:北宣主任牧師室 主持:陳季瑜傳道 記錄:梁敏慧姊妹、王礽福弟兄 點點滴滴的回憶 問:滕牧師,您是怎樣加入北宣的? 滕:一九五七年有一晚,我夢見自己作了牧師,禮拜堂有一道玻璃門牆,後面是一盆一盆青翠的植物,第二天北宣就派執事來邀請我事奉,當時我覺得是主的預備,就一口答應了;之前有一間新建成的大教堂邀請我,但我沒有感動。這是我一生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依夢行事。 問:在北宣的事奉中,兩位牧者有甚麼難忘的事件? 滕:我想起以前在北角道舉行佈道會前,手捧一碗漿糊,跟胡欽牧師在路邊的電燈柱上貼街招的情景。 有一次台灣宣道會的美國宣教士諾牧師來探望我們,看見我和胡牧師正拿著掃帚打掃,就脱下外套,跟我們一起打掃。 有一次我早上六點回教會,開了門,看見一位女執事正在洗窗戶。她家境相當富有,有傭人。我知道這是她跟神之間的事,就靜靜的離開。 蕭:北宣常常發生水患。雲華時代有一次凌晨五點鐘,胡牧師打電話給我,説教會淹水,叫我馬上下來一起舀水。當時我也是住在雲華大廈,迷迷糊糊的下來後,看見胡牧師已摺起衣袖在舀水,再看,原來樓上水渠出了問題,污水從廁所湧進辦公室,有兩三吋高,你能想到的污物都有,於是我也跟著舀水。 北宣也曾遭人縱火,幸好只燒了門外的壁報板,沒有波及其他地方。又有一次有人入內爆竊,把所有的奉獻箱撬開,又把書室的門拆了,拿了收銀機的錢,幸好那次損失也不算嚴重,不過滕師母看到書室的門被拆掉很心疼,一直説:「怎麼可以這樣!怎麼可以這樣!」 遷堂軼事 問:北宣數度遷堂,當中有甚麼軼事可與我們分享? 滕:我想起劉福群牧師動用自己的積蓄幫助北宣的情形。當時北宣在北角道一個地舖聚會,可坐八十人,但業主要將房租加倍,我們只好暫時租用渣華街一間三樓的幼稚園,坐在學生的椅子上聚會。後來我們用劉牧師的錢付了首期,買了馬寶道的堂址。 當時教會間為兩間房間,一間九百呎,一間三百五十呎。大的作聚會用途,小的再分為兩間,作為我一家人和黎姑娘(按:當時的女傳道黎金貞姑娘)的居所,我一家人睡在一張碌架床,孩子們睡上層,我和師母睡下層,一開門就是教堂。胡牧師則打斜角的睡在四呎乘五呎的廚房裡。 蕭:北宣為了搬到康澤開過許多次會議,有次僅僅為了討論講台該怎樣建造,開至凌晨一點四十五分,足足談了四個小時!多高、多長、多闊、什麼形狀、與座位的距離等,鉅細無遺。現在回想,當時許多會議都談得太過仔細,不過這也反映了大家對教會的愛護。許多弟兄姊妹主動問教會有什麼事情他們可以幫助,能夠給他們工作他們就很開心。 弟兄姊妹的相處 問:與會友相處的過程中,有甚麼片段令您們留下深刻印象? 滕:我主要牧養青年人,每星期有一天下午會跟弟兄姊妹個別約談,與他們談論團契、青年人的處境、信仰等問題,無所不談。我雖然住在禮拜堂後面,但與會友接觸的機會不多,所以這段時間是十分重要的。 蕭:我在這間房裡跟許多弟兄姊妹處理過紀律問題,我還記得他們當時坐在哪個位置,有什麼表情。在我提出詢問時,有些先是驚訝,不知為何我會知道,他們大多坦承回答問題,甚至泣訴,其實那些罪憋在心裡他們也很難受。多年後我看到他們繼續事奉,知道他們已得到醫治,恢復過來,就很得安慰和感恩。 早期的事奉中,我負責婚前輔導小組,帶領奉獻小組、門訓,很享受與弟兄姊妹相處的時間,常有機會與他們個別會談,深入交往,就像好朋友一樣,毋須顧忌,暢所欲言。我每次帶婚前輔導小組都是與太太一起當輔導員的,當我們談論他們的相處之道時,也給我們很多反省,重溫昔日許多片段。 弟兄姊妹常會以書籤寫幾句感謝的話給我,偶爾也會寫封長信給我。有一次收到一封五頁紙的長信,記下我那三個月講道的撮要,又寫下他怎樣得到領受和幫忙,要感謝我。我看後熱淚盈眶,幾乎哭出來,感到得著很大的鼓勵,其實我也需要別人常常的鼓勵。 (本文將刊於本年10月出版的《宣道會北角堂五十週年堂慶紀念特刊》,蒙北角堂允許轉載。)
原載於《宣訊》33期,2002年9月,頁5。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日期:2002年6月5日
時間:晚上8:00-9:30
地點:北宣主任牧師室
主持:陳季瑜傳道
記錄:梁敏慧姊妹、王礽福弟兄
點點滴滴的回憶
問:滕牧師,您是怎樣加入北宣的?
滕:一九五七年有一晚,我夢見自己作了牧師,禮拜堂有一道玻璃門牆,後面是一盆一盆青翠的植物,第二天北宣就派執事來邀請我事奉,當時我覺得是主的預備,就一口答應了;之前有一間新建成的大教堂邀請我,但我沒有感動。這是我一生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依夢行事。
問:在北宣的事奉中,兩位牧者有甚麼難忘的事件?
滕:我想起以前在北角道舉行佈道會前,手捧一碗漿糊,跟胡欽牧師在路邊的電燈柱上貼街招的情景。
有一次台灣宣道會的美國宣教士諾牧師來探望我們,看見我和胡牧師正拿著掃帚打掃,就脱下外套,跟我們一起打掃。
有一次我早上六點回教會,開了門,看見一位女執事正在洗窗戶。她家境相當富有,有傭人。我知道這是她跟神之間的事,就靜靜的離開。
蕭:北宣常常發生水患。雲華時代有一次凌晨五點鐘,胡牧師打電話給我,説教會淹水,叫我馬上下來一起舀水。當時我也是住在雲華大廈,迷迷糊糊的下來後,看見胡牧師已摺起衣袖在舀水,再看,原來樓上水渠出了問題,污水從廁所湧進辦公室,有兩三吋高,你能想到的污物都有,於是我也跟著舀水。
北宣也曾遭人縱火,幸好只燒了門外的壁報板,沒有波及其他地方。又有一次有人入內爆竊,把所有的奉獻箱撬開,又把書室的門拆了,拿了收銀機的錢,幸好那次損失也不算嚴重,不過滕師母看到書室的門被拆掉很心疼,一直説:「怎麼可以這樣!怎麼可以這樣!」
遷堂軼事
問:北宣數度遷堂,當中有甚麼軼事可與我們分享?
滕:我想起劉福群牧師動用自己的積蓄幫助北宣的情形。當時北宣在北角道一個地舖聚會,可坐八十人,但業主要將房租加倍,我們只好暫時租用渣華街一間三樓的幼稚園,坐在學生的椅子上聚會。後來我們用劉牧師的錢付了首期,買了馬寶道的堂址。
當時教會間為兩間房間,一間九百呎,一間三百五十呎。大的作聚會用途,小的再分為兩間,作為我一家人和黎姑娘(按:當時的女傳道黎金貞姑娘)的居所,我一家人睡在一張碌架床,孩子們睡上層,我和師母睡下層,一開門就是教堂。胡牧師則打斜角的睡在四呎乘五呎的廚房裡。
蕭:北宣為了搬到康澤開過許多次會議,有次僅僅為了討論講台該怎樣建造,開至凌晨一點四十五分,足足談了四個小時!多高、多長、多闊、什麼形狀、與座位的距離等,鉅細無遺。現在回想,當時許多會議都談得太過仔細,不過這也反映了大家對教會的愛護。許多弟兄姊妹主動問教會有什麼事情他們可以幫助,能夠給他們工作他們就很開心。
弟兄姊妹的相處
問:與會友相處的過程中,有甚麼片段令您們留下深刻印象?
滕:我主要牧養青年人,每星期有一天下午會跟弟兄姊妹個別約談,與他們談論團契、青年人的處境、信仰等問題,無所不談。我雖然住在禮拜堂後面,但與會友接觸的機會不多,所以這段時間是十分重要的。
蕭:我在這間房裡跟許多弟兄姊妹處理過紀律問題,我還記得他們當時坐在哪個位置,有什麼表情。在我提出詢問時,有些先是驚訝,不知為何我會知道,他們大多坦承回答問題,甚至泣訴,其實那些罪憋在心裡他們也很難受。多年後我看到他們繼續事奉,知道他們已得到醫治,恢復過來,就很得安慰和感恩。
早期的事奉中,我負責婚前輔導小組,帶領奉獻小組、門訓,很享受與弟兄姊妹相處的時間,常有機會與他們個別會談,深入交往,就像好朋友一樣,毋須顧忌,暢所欲言。我每次帶婚前輔導小組都是與太太一起當輔導員的,當我們談論他們的相處之道時,也給我們很多反省,重溫昔日許多片段。
弟兄姊妹常會以書籤寫幾句感謝的話給我,偶爾也會寫封長信給我。有一次收到一封五頁紙的長信,記下我那三個月講道的撮要,又寫下他怎樣得到領受和幫忙,要感謝我。我看後熱淚盈眶,幾乎哭出來,感到得著很大的鼓勵,其實我也需要別人常常的鼓勵。
(本文將刊於本年10月出版的《宣道會北角堂五十週年堂慶紀念特刊》,蒙北角堂允許轉載。)
我們的榜樣與挑戰
原載於《宣道會一百年紀念》刊物,1987年。
南美秘鲁首都利瑪市的宣道會,在一九五八年成立,當時只有一百二十位會友。不久牧師離開,會務陷入停頓狀態。有些會友開始懇切祈禱,求主復興教會。
原載於《宣道會一百年紀念》刊物,1987年。
一、南美秘魯宣道會:突飛猛進
南美秘魯首都利瑪市的宣道會,在一九五八年成立,當時只有一百二十位會友。不久牧師離開,會務陷入停頓狀態。有些會友開始懇切祈禱,求主復興教會。一九七三年,阿根廷籍的史密斯牧師(Rev . Alfredo Smith)到任,他立即展開了一連十五個月的佈道運動。他所採用的方式是:兩週佈道會,跟着兩週栽培聚會,一直連續了十五個月。結果有二千人決志信主,主日崇拜人數增至七百五十人。
美國一個與宣道會有關的基金會,以低息貸款給該堂,興建了一間可容納一千人的禮拜堂,也幫助該堂邀請南美最好的佈道家來領會。結果在十年內(七三至八三年),會友增至二千人,同時建立了十三間分堂,總人數達到五千二百人。
這情況引起世界各地的注意。不少教會增長學者加以研究與報導。今天利瑪市會友已增至七千五百人。
後來史密斯牧師往厄瓜多爾去作宣教士,也有很好的成績。
二、菲律賓宣道會:驚人的信心
宣道會的宣教士由一九0七年開始在菲律賓工作。在最初的二十三年裏,充了困難與攔阻,但在這期間創立了「以便以謝」神學院(一九二五年),成為教會發展的基礎。由三0年代開始,黎明來臨。但第二次世界大戰又帶來破壞與攔阻。戰後,教會迅速發展,一九六一年已有一萬六千八百名受洗會友。由一九七三年開始,他們努力推動佈道與訓練工作,結果,教會大大發展,會友迅速增加。在一九八七年,受洗會友已達十萬二千人,十四年內增加了五倍;教會也增至一千二百間。
但他們並不以此為滿足,又在一九八三年訂立了「二·二·二」計劃:到了主後二OOO年時,教會增至二萬間,會友增至二百萬名。這是多麼大的信心!他們全面發動會友,向着這個目標前進。按照他們過去十年的表現来看,這並不是一個絕對不可能達成的目標。
過去,菲律賓宣道會專在鄉鎮裏工作,但由十年前開始,他們兼向大都市進軍,目前已在馬尼拉市建立了十餘間教會。
三、印尼宣道会:完全奉献的碩果
日期:一九二八年。
當事人:翟輔民。
年齡:五十五歲。
背景:已在中國傳道三十二年。
健康:心藏衰弱,自青年起患有糖尿病。
目的地:荷屬東印度(印尼)。
原因:出於年來心中的感動,加上夢中見自己手上有血,須還血債。
經濟背景:北美經濟大蕭條期問(The Great Depression ),差會無力支持工作。心須依靠私人積蓄與信心。
同行:五個中國傳道人,全無經濟能力。
任何人獲悉以上的情况,都會搖頭.但是在完全奉獻與無窮信心之下,翟輔民牧師與五位華人同工.買棹南渡,開展了基督國度中的豐功偉業。
在神的帶領與使用下,他們在華人與達雅族人中間建立了三十多間教會。同時,北美宣教士陸續來到,逐步在加里曼丹與伊里安查亞展開工作。翟牧師於一九四五年死於日軍集中營內。今天,在上述兩處地方與蘇拉威西島上,共有一千五百間教會,受洗會友超過十五萬人,有十七間聖經學院,兩間神學院。
一九七八年,當印尼宣道會慶祝立會五十周年紀念的時候.領袖們仰望主發動了「爪哇五百」( Java 500)計劃:在十二年內進軍爪哇島,建立五百間教會。
在最初八年間,有四十位本地宣教士從加里曼丹的教會被差遣到爪哇工作,在其後四年中,增加了二十五位宣教士。他們在爪哇開始了一間聖經學院,就地造才,加強工作。目前,他們已建立了約一百間教會;雖距離日標還遠,但是相信將來必能達成目標。
四、非洲金沙薩市:植堂運動豐收
非洲的扎伊爾國(Zaire),舊稱比屬剛果(Belgian Congo).它的首都是金沙薩市(Kinshasa)。
宣信牧師在創立宣道會之前,於一八八四年差遣了五位宣教士到比屬剛果去宣揚福音。結果,其中一人在到達後一個月內,就染上虐疾而死。另一人轉往另一個比較容易的地區,加入浸信會差會工作。其餘三人因無法工作而返回美國。一八八七年宣道會成立.翌年差派四位宣教士再往剛果去。在一八九O至一九OO的十年內,共差派了八十七位宣教士到達剛果,成為當時宣教士最多的宣教區。在這十年內,宣教士付上極大的代價:三十一位宣教士與子女死在剛果;但工作漸有成果。一九一五年,共有受洗會友一千一百餘人。二O年代之後,開始迅速發展。今天,扎伊爾的宣道會僅次於印尼,全國教會達一千六百餘間,另有一千八百餘所未成立教會的聚會處,傳道人數高達四千三百,受洗會友近十一萬人。
金沙薩市宣道會的工作始於一九六五年。當時有宣道會會友從內陸移居金巿。因此宣道會差派傳道人到那裏牧養他們。當時市內已有大宗派的教會存在,宣道會開始植堂運動,在二十二年內建立了五十間堂會,以及在四百零五處有家庭聚會。這五十間堂會都是由家庭聚會逐漸發展而成的。當一處家庭聚會人數漸多,能負擔一位傳道人時,就選出執事成立教會。因此目前的四百零五處家庭聚會都有發展成為堂會的可能性。事實上,有七十幾處家庭聚會已可稱為教會,因其人數已起過一百人。前景極其樂觀。
這種情況可作為各國宣道會植堂工作的借鏡。它是教會增長的基本原則之一。
美國著名的教會增長學家麥蓋文博士(Dr . McGovron),曾於一九八五年訪問金市宣道會,並加以特別研究。他說:照當時的情況推論,到了一九九○年金巿的宣道會會友可能增至二萬人。
我們的回應
面對上述的榜樣與挑戰,我們可能有種反應,一種是:他們能作得到,因為他們的條件不同;我們卻作不到。另一種是:求主給我們信心,我們應該像他們一樣,努力追求教會增長,在神的恩待之下,我們也可以為主有更大的成就。
香港宣道會所要推動的全面十年計劃,正需要我們憑信心而努力去作。切望各堂同工與會友同心仰望主,投入這追求的行列之中。是所至禱!
宣道會歷史中的高潮
原載於《宣道會一百年紀念》刊物,1987年。
(本文有溯資料取自《全然為主》,宣道出版社出版。)
十五歲的宣信,經歷重生得救。他讀了父親書房中的一本書(《成聖的奧秘)),其中一段深深地進入他的心靈:你所能作的最好一件事,就是相信主耶穌基督。
原載於《宣道會一百年紀念》刊物,1987年。
(本文有溯資料取自《全然為主》,宣道出版社出版。)
■一八五八年
十五歲的宣信,經歷重生得救。他讀了父親書房中的一本書(《成聖的奧秘)),其中一段深深地進入他的心靈:「你所能作的最好一件事,就是相信主耶穌基督。不然,你一切行需、祈禱、立志、眼淚.都是徒然的。相信主耶穌基督就是單純的相信他此時此刻已接納你,拯救你。因為地說過:「凡到我這裏來的,我總不丢棄他。」他立刻在湧溢的信心中,好像一個在海裡掙扎到氣盡力竭的人,忽然到達岸邊一樣,跪倒在耶穌足前。這個飽受精神與疾病折磨的青年.獲得了完全而有決定性的重生經歷。他後來把這經歷比作保羅在大馬色路上所經歷的。
■一八七四年
三十一歲的宣信牧師經歷聖靈充滿。
九年前,他在神學院畢業,立即被聘請擔任加拿大安大略省咸美頓市一間長老會的牧師。該堂建築面積之大,是全國長老會教會的第二位,但聚會人數只有座位的四分之一。他在八年半的時間裏,得到七百五十位新會友。一八七三年,他被聘轉往美國肯州路易維爾市擔任長老會牧師。他轉移工作崗位是因為他身體軟弱的緣故。他在讀書期間,由於用功過度,又在牧會時工作過勞.以致瀕臨精神崩潰的邊緣。他軟弱的身體與熱切的性格,恰成對比。他在路市的教會中責任較輕.而且每年可得到兩月的假期休養,更可在靈命上追求。他對自己的靈性很不滿意,使他探求更深的生命。
■一八七五年
他在圖書館裏發現一本残舊的書——《更高的基督徒生命》。這一本書幫助他認識並經歷基督活潑而豐足的同在與內居。這奧秘的發現,成需他一生的榮耀與力量:「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腓四13)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轉機。基督的豐富與能力,藉着聖靈的內居,充滿他整個生命——思想、感情、意志、身體、工作等等。
■一八七六年
宣信牧師一天夜裏從夢中醒來,因感到神無限的能力而全身戰慄,腦中仍出現着夢中的情景:他坐在一個極大的會場中,滿了無數的人,似乎全世界的基督徒都聚集在那裡。場中的台上坐着許多人,似乎大部份都是中國人。他們在痛苦中無聲的搓着自己的手,他說:「他們面上的表情令我永遠也不能忘記!」在這以前,他從來沒有想過中國人或其他民族的需要。這情景使他因聖靈的感動而全身戰慄,他俯伏在主面前,以整個生命向祂說:「主啊,我要去!我要去!」他立刻寫信給妻子,說明他決定往中國宣教的心意.要她先作準備,神一開路就和孩子們一起動身。
神沒有開路.但是神使用他開始了一個向普世傳福音的運動。
■一八八一年
在醫生也束手無策,並且藥石無靈的時候,宣信牧師的心臟病得到神奇妙而完全的醫治。
■一八八二年
宣信牧師在紐約開始「福音會幕堂」——一間獨立教會——的工作。數年內會友增至千餘人。
■一八八七年
宣信牧師創立宣道會。
■一八八八年
宣道會差遣第一位宣教士往中國去,他的名字是賈錫德醫生(Dr . William Cossidy)。但是當他所乘搭的客輪快抵達日本時,船上發生天花疫症,他拒絕避入安全區,反而投入病人中間去醫治他們,結果,他自己也染上天花而病逝。宣道會的第一位宣教士就是這樣為主犧牲了生命。但是同年,他的妻子和孩子們毅然決定與另外兩位宣教士,一同到達中國。跟著,其他的教宣士開始在四個最困難的地區:廣西、湖南、西藏與蒙古邊境、貴州四川等,從事開荒工作。
■一八八八至一八九五年
這七年是宣道會歷史中發展得最快的一段時期,充滿了神自己奇妙工作。宣教士由一人增至三百人,在十幾個國家中宣揚福音。
■一八九八年
創立建道聖經學院,九十年來訓練了近二千位傳道人。
■一九零零年
中國發生義和團拳匪之亂,宣道會被殺的宣教士共十九人,另有十三名兒童亦遭害。但他們的血澆灌了中國的教會,開放了更美麗的花朵,結出了更豐碩的果實。
■一九二八年
翟輔民牧師與五位華人同工往印尼開始工作。
■一九三九至一九四五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攔阻了許多地區的福音聖工;但相反的,宣道會宣教士的人數卻增至五百餘位。大戰期間,有十位宣教士在日軍集中營內死亡。
■一九四五年
宣道會在香港開始工作。四十七年來,教會增至六十七間,實際會友超過一萬一千人,另有神學院、出版社、海外佈道會、宣道園、學校及其他社會服務等。
■一九四九年
宣教士由中國大陸撤退。
■一九五九年
宣教士增至八百二十四人。各宣教區受洗人數增至十三萬餘。
■一九六零年
宣教區教會開始海外宣教工作,日本一馬當先。
■一九七四年
宣道會正式成一個宗派。
■一九七五年
寮國、高棉、越南被共產黨政府統治,宣教士撒退。「宣道會國際團契」誕生,各國宣道會完全自立,彼此平等,開始新紀元。
■一九七七年
宣教士增至九百人。各宣教區受洗會友人數增至三十三萬二千,共有教會四千四百五十三間。
■一九七八年
美加宣道會開始推動十年倍增計劃。
■一九八一年
加拿大宣道會獨立,與美國宣道分開。
■一九八四年
香港宣道會發動十年植堂計劃,以八十間堂會為目標。
■一九八五年
宣教士增至一千一百三十四人。宣教區受洗人數增至五十六萬九千餘人,共有教會一萬一千間。另有慕道友及信徒家庭子女約一百二十萬人(以非洲、印尼、印度、菲律賓為最多,因為是大家庭,而且是父權制度。)故廣義來說,會友達一百八十餘萬人。
■一九八七年
宣道會百周年紀念。宣教士超過一千二百人,在五十四個國家中工作。美國與加拿大共有教會約二千間,廣義會友約三十一萬人。為差傳獻金共三千萬美元,平均每堂每年一萬五千元,比七年前增加一倍。
■一九八八年
香港宣道會發動十年植堂計劃,包括會友訓練、差傳、植堂、會友倍增等在內。
教會生活的五重因素
原載於《宣訊》62期,2005年2月,頁2。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聖經將教會生活的藍圖顯示給我們,其中有五重因素
原載於《宣訊》62期,2005年2月,頁2。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聖經將教會生活的藍圖顯示給我們,其中有五重因素:
一、敬拜
敬拜是被造者向創造者的全德、全知、全能,所表現的心意與姿態。敬拜是基本的事奉。在使徒時代,敬拜與事奉互相通用(徒十三2);啟示錄裡面也用事奉表示敬拜(啟二十二3);英文的敬拜與事奉也常用同一個字:service。
我們用心靈與誠實敬拜父神。聖經新譯本將「誠實」譯為「真理」,這是很有理由的。因為「心靈」與「誠實」的基本意義相同,所以這樣的譯法似乎重複;而且,「誠實」的原文亦有真理之意。以心靈與真理敬拜父神,才是最好的敬拜,因為它既誠實又符合聖經所顯示關於敬拜的真理。
教會必須培植敬拜的氣氛與實質。信徒應該改變以講道為崇拜中心的觀念,代之以敬拜為中心。許多信徒經常在崇拜時遲到,因而破壞敬拜的氣氛與實意,這是因為他們認為只要趕得上聽道就可以了。
二、教導
教導信徒是教會的主要功能之一。但是在過去,一般教會偏重講台的教導,而忽略了其他教導的方式。不錯,講道是極其重要的,當保羅提及各種恩賜時,他説:「其中更要羨慕的是作先知講道。」(林前十四1)事實上,沒有一間缺少靈糧供應的教會,能興旺與發展,但是如果單靠「講台」就會產生下列各種問題:
1.整間教會建立在一位有講道恩賜的人身上,他一離開,教會就垮台。
2.有講道恩賜的傳道人比較少,結果興旺的教會也跟著少。
3.「講台」只能作單方面的灌輸,而無「雙軌式」的交互作用,這樣的栽培工作不夠完整。
主日學(兒童、青少年、成人)可以彌補這個缺口。主日學是教導工作中重要的一環。凡是主日學興旺的教會,一定是信仰與靈性有根基的教會。
三、傳福音
教會是福音的燈台。教會必須努力傳福音:集體的、個人的;直接的、間接的;近處的、遠處的;言語的、生活的;等等。在傳福音的事工上,教會必須總動員。
主日學是教會傳福音的重要基地之一。其作用至少有三方面:
1.帶領學生歸向基督。
2.鼓勵與訓練學生去傳福音。
3.教職員成為傳福音的幹部。
四、事奉
聖經告訴我們,事奉有三種:1.工作的事奉。2.本位的事奉:信徒站在受造者的本位上,向父神獻上敬拜。3以生命的見證來榮耀父神。這三樣都是不可或缺的。單有工作的事奉,並不能滿足主的心意。生命的事奉加強工作的事奉。每一個蒙恩的信徒都應該有完整的事奉生活。
本位的事奉以敬拜與讚美為重心;工作的事奉以恩賜與忠心為重心;生命的事奉以表現基督的樣式為重心。
主日學是訓練會友的好場地,全家上主日學應該是教會的重要目標與發展。
五、團契
對團契生活的注重,似乎是現代教會的新重點。但是事實上,在古老的「使徒信經」中,早已有「我信聖徒相通」的真理,只是近代才獲得更普遍的注意,以及方法上的改進。
橫面的團契建於縱面團契的基礎上。橫面的團契是信徒與信徒之間的交通;縱面的團契是信徒與父神之間的交通。二者缺一,都是不健全的團契生活。
各種年齡的信徒都需要團契生活。有些教會的成年信徒缺少屬靈的活力與長進,究其原因在於缺少團契生活。主日學能同時提供縱面及橫面的團契生活,成人主日學的發展,將帶給教會更全面的發展。
總結
教會是一個有機體,其發展與長進在於其整體的適當與活潑的配搭,好像一個身體一樣。正如保羅所説:「眼不能對手説:『我用不著你;』頭也不能對腳説:『我用不著你。』」(林前十二21)
願主恩待眾教會,賜下量與質的全面發展。
從聖經看教會領袖的律則
原載於《宣訊》60期,2004年12月,頁2。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在聖經中清楚提及關於教會領袖的多種律則,它們對今日教會的領袖們有重要的提醒
原載於《宣訊》60期,2004年12月,頁2。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在聖經中清楚提及關於教會領袖的多種律則,它們對今日教會的領袖們有重要的提醒。分述如下:
一、成為榜樣
領袖們應該走在會友的前面,做他們的榜樣。主耶穌説:「我是好牧人」(約十11),這一位好牧人把羊從圈裡放出來,他走在羊群的前面(約十4),羊群跟在後面走。領袖們不是以地位與權柄來吩咐會友當怎樣行,乃是做他們的榜樣。
一位愛主的牧者會感動會友也愛主;一位聖潔的牧者會感動會友也追求聖潔;一位注重祈禱的牧者會感動會友注重祈禱……。
二、認識群羊
主耶穌説:「他〔好牧人〕按著名叫自己的羊」(約十3下),好牧者應該追求更多認識自己的羊,為他們祈禱。大教會的牧者不容易做到這一件事,因此,大教會應學習實施「分區牧養」──將會友按居住的地區分組,每一區派—位教會同工牧養。會友愈多,牧者也愈多。如此,眾會友可以獲得教會同工的探訪與代禱。有些教會讓長老與執事也參與探訪會友的工作。
三、效法基督
教會領袖應該效法基督,保羅説:「你們該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樣。」(林前十一1)當一位領袖要求會友效法他的時候,他必須記住他自己必須先效法基督,然後才能有效的要求會友效法他。
「基督徒」一名,其原文(希臘文)是由兩個字合成的:「基督」與「人」。當一個人與基督密切連在一起時,他就是一位「基督人」,亦即「基督徒」一名的原意。
四、學習「隊工」
「隊工」的精意有三點:
1.隊工的成員須學習「團隊精神」,即合作的心態,而不是獨斷獨行,我行我素,或自以為是。
2.隊工的成員須學習互相欣賞,清楚自己的崗位。
3.隊工的成員必須清除自我中心的心態,而學習「基督中心」的精神。
保羅在這件事上也給我們留下美好的榜樣(西四7-14);他提到他的八位同工之名:推基古、阿尼西母、亞里達古、巴拿巴的表弟馬可、耶數、以巴弗、路加、底馬。
五、不居功,歸榮耀給神
希律王不歸榮耀給神,因此受了神的刑罰而死亡(徒十二23)。這是我們的鑑誡。保羅説:「無論作什麼,都要為榮耀神而行。」(林前十31)
六、無私心,求眾人得造就
保羅説:「親愛的弟兄啊,一切的事都是為造就你們。」(林後十二19)保羅也説,愛是不求自己的益處(林前十三5)。然而一般人卻是自私自利──自我中心。
七、不忌才,知人善任
教會的領袖應該不忌才,反而善用人才,為神國的緣故愛護並提拔人才。更進而積極栽培人才,務使神家人才濟濟,以致神國日益擴展與興旺。
巴拿巴被神大大使用,帶領了許多人歸主。當他發現保羅是一個人才,就去尋找他,找到之後就帶他到安提阿去,成為比自己更好、更成功的新領袖(徒十一24-26)。
八丶不自誇,存謙卑的心
教會領袖應具有謙卑的美德。「摩西為人極其謙和,勝過世上的眾人。」(民十二37)使徒保羅説:「你有什麼不是領受的呢?若是領受的,為何自誇,彷彿不是領受的呢?」(林前四7)
九、有計劃,目標明確
教會的好領袖對事工有好計劃與明確目標,並且在釐定目標上有短線與長線的配合,然後以決心「向著標竿直跑」(腓三14)。
十、有毅力,不屈不撓
教會的領袖應有毅力,不屈不撓。摩西帶領以色列人經過曠野四十年,歷盡各種艱難,終於在神的恩領之下,到達目的地的邊界。
十一、注重溝通
上情下達,下情上達,彼此了解,方能同心合意事奉主與傳福音。一個和睦與合作的教會,必定是—個興旺發展的教會。
摩西在這件事上又留下一個好榜樣:「摩西去召了民間的長老來,將耶和華吩咐他的話,都在他們面前陳明。百姓都同聲回答説:『凡耶和華所説的,我們都要遵行。』」(出十九7-8)
十二、注重組織
教會的領袖應該注重適當的組織。「那時,門徒增多,有説希利尼話的猶太人向希伯來人發怨言,因為在天天的供給上忽略了他們的寡婦。十二使徒叫眾門徒來,對他們説:『我們撇下神的道去管理飯食,原是不合宜的。所以弟兄們,當從你們中間選出七個有好名聲、被聖靈充滿、智慧充足的人,我們就派他們管理這事。但我們要專心以祈禱、傳道為事。』……神的道就興旺起來。」(徒六1-7)
十三、注重代禱
教會領袖應注重代禱,也發動會友代禱,應為未信主的人代禱。當以色列人與亞瑪力人作戰時,摩西到山上去為以色列人舉手祈禱……,摩西何時舉手,以色列人就得勝(出十七11)。一間多祈禱的教會,一定蒙神祝福。
屬靈素質的追求
滕近輝主講,編輯室整理,未經滕牧師過目
原載於《宣訊》14期,2001年2月,頁2。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屬靈不是一味説不可這樣不可那樣,那只會變成一種責備的傳統。上帝在基督裡的豐盛何等寶貴,加拉太書具體而微的表達聖經的屬靈觀。
滕近輝主講,編輯室整理,未經滕牧師過目
原載於《宣訊》14期,2001年2月,頁2。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一、正確的屬靈觀
屬靈不是一味説不可這樣不可那樣,那只會變成一種責備的傳統。上帝在基督裡的豐盛何等寶貴,加拉太書具體而微的表達聖經的屬靈觀。
1.「靠聖靈入門」(三3):聖靈帶領我們進入神的家,開始了新生命,就是重生。希臘文「重生」又可解作「從上而生」,人間一切都是平面的,「從上」就是與神相通,改變原來的價值觀。當心中的天窗開啟,人生立時變得立體。
2.「因信得著所應許的聖靈」(三14):信心與聖靈的工作有密切的關係。有人批評基督教沒有深奧的道理,只講信心。他們不了解神藉著這信所成就的大事,就如一粒黑色的小種子,最終能變成一棵巨大的樹,開花結果,同樣是不可思議的。
3.聖靈給我們兒子的心,呼叫:「阿爸!父!」(四6):這親切的稱呼,表現出父子愛的關係。聖靈給我們兒子的名分,產生活潑真實愛的關係,在愛中與父相交,尊主為大,以神為樂。屬靈一定少不了愛。
4.結出聖靈的果子(五22-23):沒有聖靈的果子,沒法稱為屬靈的人。長進的生命會有屬靈的追求,九樣聖靈的果子也會逐一出現,雖然一開始都是很幼嫩的。
5.用溫柔的心挽回犯過的人,又當自己小心,恐怕也被引誘(六1):屬靈人有溫柔的心,不是落井下石、定罪的心,要將犯錯的人挽回過來。自己也當謹慎小心,常存謙卑,恐怕自己成為有名無實的屬靈人,要保持一種屬靈的「怕」(holyfear)。
6.「人若無有,自己還以為有,就是自欺了」(六3):有時自己裡面沒有某種特質,別人從外表看卻以為你有,稱讚你,你就以為有,就自欺了。所以要察驗自己的行為,專在自己,不在別人,小心分析、透視。
7.「順著聖靈撒種的,必從聖靈收永生」(六8):永生裡有很豐富的福份,而且從今生就開始。沒有撒種就沒有收成,這是很簡單的道理,但人卻很容易自欺。
二、性格調整與屬靈素質
性格與屬靈素質有密切不可分的關係。我們的屬靈素質也會受到個人性格的影響。性格是天生的,卻可以透過後天而改變,性格調整就是:放棄不好的,擴大良好的。
神會改變我們,卻要我們醒覺,與神合作,與聖靈合作。什麼時候不好的性格出現,什麼時候就要對付它,雖然不一定能百分之百改變,但過程中上帝會給予豐富的恩典。經過自覺的改造而來的性格,更顯寶貴。
要把自己的弱點一一寫下來,一目了然的看。我們最容易忘記的,就是自己的缺點。我們習慣把自己的優點放大,將缺點縮小至看不見。但在這個表前,我們可能會很驚訝,立時對自己有不同的評估、感受,也會很自然的求主憐憫。在這個表前,我們不能驕傲,只能求主對付,勝過。
我們可以不被「天生」所定死,恩典可以使我們在與聖靈的合作中轉型。這是一個信心的觀點。信心是:我不能,神能。有信心就與神同感,靈性長進就是要「超越自己」。我以信心來仰望、祈禱,看自己,看同工,看信徒,看工作。有了信心,我們的感受、反應、心態、目標、決定都更新變化,是成功的重要關鍵。神永遠回應信心,哪裡有信心,那裡有神的工作,這是信心的律則。
至於好的性格,也要保持、保守,什麼時候一鬆懈,原來的弱點又會出現,所以性格的調整與發展,是一生追求、學習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