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靈性的表現
原載於《宣訊》第102期(2008年6月),頁2。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原載於《宣訊》第102期(2008年6月),頁2。[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一、「回答柔和,使怒消退」(箴十五1) 二、「同心合意……讚美神」(徒二46-47) 三、「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加五22-23) 其中以仁愛為主,喜樂是仁愛的笑容;和平是仁愛的言語;恩慈是仁愛的手;良善是仁愛的心;信實是仁愛的簽字;溫柔是仁愛的眼睛;節制是仁愛的腳步:知道在何處應該止步。正如中國人所説:「君子止步」。 四、「靠主常常喜樂。我[保羅]再説:你們要喜樂。」(腓四4) 五、「愛人如己」(太十九19) 六、「恆切禱告」(歌四2) 七、「你們當以基督的心為心:祂本有上帝的形像,不以自己與上帝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二5-8) 八、「彼此相愛」,主耶穌説:「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十三34-35) 九、「效法基督」(羅十五5) 十、「追求和睦」(羅十四19) 十一、「你們彼此同心,效法基督耶穌,一心一口榮耀上帝……」(羅十五5-6) 十二、「以恩慈相待……彼此饒恕,正如上帝在基督裡饒恕了你們一樣。」(弗四32) 十三、樂意幫助人:「馬其頓和亞該亞人樂意湊出捐項給耶路撒冷聖徒中的窮人。」(羅十五26) 十四、「在善事上聰明,在惡事上愚拙。」(羅十六19) 十五、「彼此體恤」(彼前三8上) 十六、「存慈憐謙卑的心。不以惡報惡……倒要祝福。」(彼前三8-9) 十七、「彼此饒恕」(弗四31) 十八、「光明的子女」──「從前你們是暗昧的,但如今在主裡是光明的,行事為人就當像光明的子女。」(弗五8) 十九、「光明所結的果子就是一切良善、公義、誠實。」(弗五9) 二十、「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林前十三4-8) 二十一、「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林前十三13) 二十二、「你們該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樣。」(林前十一1) 二十三、「你們務要警醒,在真道上站立得穩,要作大丈夫,要剛強。凡你們所作的都要憑愛心而作。」(林前十六13-14)
原載於《宣訊》第102期(2008年6月),頁2。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一、「回答柔和,使怒消退」(箴十五1)
二、「同心合意……讚美神」(徒二46-47)
三、「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加五22-23)
其中以仁愛為主,喜樂是仁愛的笑容;和平是仁愛的言語;恩慈是仁愛的手;良善是仁愛的心;信實是仁愛的簽字;溫柔是仁愛的眼睛;節制是仁愛的腳步:知道在何處應該止步。正如中國人所説:「君子止步」。
四、「靠主常常喜樂。我[保羅]再説:你們要喜樂。」(腓四4)
五、「愛人如己」(太十九19)
六、「恆切禱告」(歌四2)
七、「你們當以基督的心為心:祂本有上帝的形像,不以自己與上帝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二5-8)
八、「彼此相愛」,主耶穌説:「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十三34-35)
九、「效法基督」(羅十五5)
十、「追求和睦」(羅十四19)
十一、「你們彼此同心,效法基督耶穌,一心一口榮耀上帝……」(羅十五5-6)
十二、「以恩慈相待……彼此饒恕,正如上帝在基督裡饒恕了你們一樣。」(弗四32)
十三、樂意幫助人:「馬其頓和亞該亞人樂意湊出捐項給耶路撒冷聖徒中的窮人。」(羅十五26)
十四、「在善事上聰明,在惡事上愚拙。」(羅十六19)
十五、「彼此體恤」(彼前三8上)
十六、「存慈憐謙卑的心。不以惡報惡……倒要祝福。」(彼前三8-9)
十七、「彼此饒恕」(弗四31)
十八、「光明的子女」──「從前你們是暗昧的,但如今在主裡是光明的,行事為人就當像光明的子女。」(弗五8)
十九、「光明所結的果子就是一切良善、公義、誠實。」(弗五9)
二十、「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林前十三4-8)
二十一、「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林前十三13)
二十二、「你們該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樣。」(林前十一1)
二十三、「你們務要警醒,在真道上站立得穩,要作大丈夫,要剛強。凡你們所作的都要憑愛心而作。」(林前十六13-14)
基督徒屬靈生命中的關鍵時刻(二)──大衛的失敗與復興
原載於《宣訊》99期,2008年3月,頁2。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原載於《宣訊》99期,2008年3月,頁2。[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一、大衛王愛神,但他竟然跌倒了。 大衛所寫的詩篇五十一篇真是一字一淚,向神認罪悔改。 有人只學大衛的跌倒,卻不肯像他一樣憂傷痛悔與復興。我們應該向他學習完整的功課。 二、大衛王為何愛神? 撒母耳記上十三章14節:「大衛是合神心意的人。」神對大衛的愛沒有落空:大衛也愛神。他怎樣愛神呢? 詩篇十六篇第5節,大衛説:「耶和華是我的產業,是我杯中的分;我所得的,祢為我持守。」 「杯中的分」就是指酒而言。很多人因飲酒而滿足。但大衛以神為滿足。 詩篇十七篇15節,大衛説:「至於我,我必在義中見祢的面;我醒了的時候,得見祢的形像就心滿意足了。」「醒了的時候」不是指每天早晨睡醒的時候,乃是在永世中醒來。那時他在天家見到神的面,就心滿意足了。他不是因天家的名稱福分而心滿意足,乃是因見神的面。 詩篇一百三十一篇2節,大衛説:「我的心平靜安穩,好像斷過奶的孩子在他母親的懷中……」 斷過奶的孩子與沒有斷過奶的孩子有甚麼分別?沒有斷過奶的孩子在母親懷中一定要吃奶方得滿足:他要的是母親的奶。但是斷了奶的孩子,不再需要母親的奶了。那時,他在母親懷中乃是因母親的愛而滿足。這是大衛愛神的寫照。 三、大衛愛神甚至忘了自己 撒母耳記下六章14至16節:「大衛穿著細麻布的以弗得,在耶和華面前極力跳舞。這樣,大衛和以色列的全家歡呼吹角,將耶和華的約櫃擡上來。耶和華的約櫃進了大衛城的時候,掃羅的女兒米甲從窗戶裡觀看,見大衛王在耶和華面前踴躍跳舞,心裡就輕視他。」第22節説:「我也必更加卑微,自己看為輕賤……」大衛愛神到了無己的境界:最高境界。 有一次,一群鳥按著季候遷飛,甚麼都不能使它們停止。但是有一次,兩隻鳥停止飛翔,降落田間。一隻是幼鳥,另一隻是母鳥。幼鳥受了傷而降落。母鳥雖然有遷飛的天性,但牠被更強的天性所勝了,就是母愛。祂也降落了。 基督的愛激勵我們,使我們回應祂的愛。這是愛的回應。這愛能勝過我們原有的愛己的天性。有一部分的基督徒有這一種表現。成為他們的新動力。 四、大衛樂於親近神 他所寫的詩篇一百二十二篇第1節:「人對我説:我們往耶和華的殿去,我就歡喜。」因為他愛神。有不少基督徒不是如此。 我記得香港一份報紙刊登一篇小品文:「一名男子寫信給他的女友:『海枯石爛,此心不變。』但是在信尾,他説:『我明天來看你,如果不下雨的話。』」我相信他的女朋友讀了這一封信之後,很難相信他真是愛她。一陣雨就把他的愛沖走了。 我們愛神必須以行動表現出來。 有一次,我參加一個聚會,在大家唱詩時,出現一種怪聲。我轉身看見一位弟兄閉著眼睛用走調的聲音唱詩,我很受感動。他心裡充滿愛主的心,忘記了一切!這是真正的愛。
原載於《宣訊》99期,2008年3月,頁2。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一、大衛王愛神,但他竟然跌倒了。
大衛所寫的詩篇五十一篇真是一字一淚,向神認罪悔改。
有人只學大衛的跌倒,卻不肯像他一樣憂傷痛悔與復興。我們應該向他學習完整的功課。
二、大衛王為何愛神?
撒母耳記上十三章14節:「大衛是合神心意的人。」神對大衛的愛沒有落空:大衛也愛神。他怎樣愛神呢?
詩篇十六篇第5節,大衛説:「耶和華是我的產業,是我杯中的分;我所得的,祢為我持守。」
「杯中的分」就是指酒而言。很多人因飲酒而滿足。但大衛以神為滿足。
詩篇十七篇15節,大衛説:「至於我,我必在義中見祢的面;我醒了的時候,得見祢的形像就心滿意足了。」「醒了的時候」不是指每天早晨睡醒的時候,乃是在永世中醒來。那時他在天家見到神的面,就心滿意足了。他不是因天家的名稱福分而心滿意足,乃是因見神的面。
詩篇一百三十一篇2節,大衛説:「我的心平靜安穩,好像斷過奶的孩子在他母親的懷中……」
斷過奶的孩子與沒有斷過奶的孩子有甚麼分別?沒有斷過奶的孩子在母親懷中一定要吃奶方得滿足:他要的是母親的奶。但是斷了奶的孩子,不再需要母親的奶了。那時,他在母親懷中乃是因母親的愛而滿足。這是大衛愛神的寫照。
三、大衛愛神甚至忘了自己
撒母耳記下六章14至16節:「大衛穿著細麻布的以弗得,在耶和華面前極力跳舞。這樣,大衛和以色列的全家歡呼吹角,將耶和華的約櫃擡上來。耶和華的約櫃進了大衛城的時候,掃羅的女兒米甲從窗戶裡觀看,見大衛王在耶和華面前踴躍跳舞,心裡就輕視他。」第22節説:「我也必更加卑微,自己看為輕賤……」大衛愛神到了無己的境界:最高境界。
有一次,一群鳥按著季候遷飛,甚麼都不能使它們停止。但是有一次,兩隻鳥停止飛翔,降落田間。一隻是幼鳥,另一隻是母鳥。幼鳥受了傷而降落。母鳥雖然有遷飛的天性,但牠被更強的天性所勝了,就是母愛。祂也降落了。
基督的愛激勵我們,使我們回應祂的愛。這是愛的回應。這愛能勝過我們原有的愛己的天性。有一部分的基督徒有這一種表現。成為他們的新動力。
四、大衛樂於親近神
他所寫的詩篇一百二十二篇第1節:「人對我説:我們往耶和華的殿去,我就歡喜。」因為他愛神。有不少基督徒不是如此。
我記得香港一份報紙刊登一篇小品文:「一名男子寫信給他的女友:『海枯石爛,此心不變。』但是在信尾,他説:『我明天來看你,如果不下雨的話。』」我相信他的女朋友讀了這一封信之後,很難相信他真是愛她。一陣雨就把他的愛沖走了。
我們愛神必須以行動表現出來。
有一次,我參加一個聚會,在大家唱詩時,出現一種怪聲。我轉身看見一位弟兄閉著眼睛用走調的聲音唱詩,我很受感動。他心裡充滿愛主的心,忘記了一切!這是真正的愛。
基督徒屬靈生命中的關鍵時刻(一)
原載於《宣訊》96期,2007年12月,頁2。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原載於《宣訊》96期,2007年12月,頁2。[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聖經中的幾位人物在危機中有了轉機,這是主的恩典。 一、馬利亞的經歷 約翰福音二十章11節記載馬利亞在主的墓前哭泣,因為她所信仰的主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被埋葬的屍體又不見了。 及至第14至16節記載:她轉過身來看見已經復活的主,雖然她沒有立刻認出來;但是當她聽見主叫她:「馬利亞!」她立刻認出是主耶穌。 有些基督徒相信主已復活,但是主的復活對他們尚無真切的意義,直到主向他們的心靈直接講話。那時,復活的主變為何等真實與寶貴,因而改變了他們的人生。 二、使徒約翰的經歷 啟示錄第一章中記載使徒約翰被放逐到拔摩海島上去,面對迫害與苦工,那是何等困苦! 但是第一章10、12、18節記載約翰轉過身來要看是誰。他聽見後面有聲音,像吹號的聲音。他看見復活之主的榮耀──手中拿著死亡和陰間的鑰匙,那時約翰的感受立刻完全改變。 此後他看見基督的異象,他記下來留在聖經中。 今天,我們也願意有同樣的經歷與感受。 三、使徒彼得的經歷 使徒彼得曾三次跌倒不認主,但最後在神的恩典中復興。 主復活之後,三次問彼得説:「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你愛我嗎?」「你愛我嗎?」彼得回答説:「主啊,是的,祢知道我愛祢。」(約二十一15-17) 彼得有了這樣的經歷後,他的表現如何? 彼得前書四章12至13節:「親愛的弟兄啊,有火煉的試驗臨到你們,不要以為奇怪(似乎是遭遇非常的事),倒要歡喜;因為你們是與基督一同受苦,使你們在祂榮耀顯現的時候,也可以歡喜快樂。」 彼得寫這封書信的時候,正面對大迫害。在那樣的處境中,他如此寫信勉勵那些面對迫害的弟兄姊妹,何等寶貴! 結語 啟示錄三章3節記載主耶穌對撒狄的教會説:「你要回想,你是怎樣領受,怎樣聽見的……」 「回想」有甚麼作用呢?他們記起過去從使徒們所領受的道。 上述的三個例子使我們知道:「危機」可以變為「轉機」。但是在這轉機,我們必須重新領受使徒們所傳達的信仰。 有一次,一個人在走路時,看見一位老婦人站在十字路口,她將手中的拐杖拋上去落下來三次。這人看得莫明其妙,就問她説:「老太太,妳為甚麼這樣作?」她説:「我是基督徒,正在尋求神指示我應走那一條路,我把拐杖拋上去,它落在地面時,拐杖頭指向那一條路,我就選那一條路。」那人説:「我明白。但是妳為甚麼拋上去三次?」她回答説:「因它很笨,不明白我的意思。」 有些基督徒也是這樣尋求神的引導,但最後仍然按自己的心意作決定,是無法把「危機」變為「轉機」的。 基督徒在面對人生每一個關鍵時刻,必須認真回到神的旨意裡。
原載於《宣訊》96期,2007年12月,頁2。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聖經中的幾位人物在危機中有了轉機,這是主的恩典。
一、馬利亞的經歷
約翰福音二十章11節記載馬利亞在主的墓前哭泣,因為她所信仰的主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被埋葬的屍體又不見了。
及至第14至16節記載:她轉過身來看見已經復活的主,雖然她沒有立刻認出來;但是當她聽見主叫她:「馬利亞!」她立刻認出是主耶穌。
有些基督徒相信主已復活,但是主的復活對他們尚無真切的意義,直到主向他們的心靈直接講話。那時,復活的主變為何等真實與寶貴,因而改變了他們的人生。
二、使徒約翰的經歷
啟示錄第一章中記載使徒約翰被放逐到拔摩海島上去,面對迫害與苦工,那是何等困苦!
但是第一章10、12、18節記載約翰轉過身來要看是誰。他聽見後面有聲音,像吹號的聲音。他看見復活之主的榮耀──手中拿著死亡和陰間的鑰匙,那時約翰的感受立刻完全改變。
此後他看見基督的異象,他記下來留在聖經中。
今天,我們也願意有同樣的經歷與感受。
三、使徒彼得的經歷
使徒彼得曾三次跌倒不認主,但最後在神的恩典中復興。
主復活之後,三次問彼得説:「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你愛我嗎?」「你愛我嗎?」彼得回答説:「主啊,是的,祢知道我愛祢。」(約二十一15-17)
彼得有了這樣的經歷後,他的表現如何?
彼得前書四章12至13節:「親愛的弟兄啊,有火煉的試驗臨到你們,不要以為奇怪(似乎是遭遇非常的事),倒要歡喜;因為你們是與基督一同受苦,使你們在祂榮耀顯現的時候,也可以歡喜快樂。」
彼得寫這封書信的時候,正面對大迫害。在那樣的處境中,他如此寫信勉勵那些面對迫害的弟兄姊妹,何等寶貴!
結語
啟示錄三章3節記載主耶穌對撒狄的教會説:「你要回想,你是怎樣領受,怎樣聽見的……」
「回想」有甚麼作用呢?他們記起過去從使徒們所領受的道。
上述的三個例子使我們知道:「危機」可以變為「轉機」。但是在這轉機,我們必須重新領受使徒們所傳達的信仰。
有一次,一個人在走路時,看見一位老婦人站在十字路口,她將手中的拐杖拋上去落下來三次。這人看得莫明其妙,就問她説:「老太太,妳為甚麼這樣作?」她説:「我是基督徒,正在尋求神指示我應走那一條路,我把拐杖拋上去,它落在地面時,拐杖頭指向那一條路,我就選那一條路。」那人説:「我明白。但是妳為甚麼拋上去三次?」她回答説:「因它很笨,不明白我的意思。」
有些基督徒也是這樣尋求神的引導,但最後仍然按自己的心意作決定,是無法把「危機」變為「轉機」的。
基督徒在面對人生每一個關鍵時刻,必須認真回到神的旨意裡。
滕牧師「退休」後做什麼?
作者:潘素行
原載於《宣訊》95期,2007年11月,頁5。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作者:潘素行原載於《宣訊》95期,2007年11月,頁5。[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對華人以至普世教會,滕近輝牧師有多重身分──牧者、神學院院長及教授、宣教士、講員、作者、譯者……數之不盡。但對筆者這隻北角堂「老羊」來説,最切身的是他「北角堂堂主任」的身分。滕牧師牧養北角堂(下稱北宣)三十年,帶領教會走「施比受更為有福」和差傳的路,在上一輩華人信徒心目中,他的名字與「北宣」幾乎是同義詞。 二十年前他從北宣退休,隨即踏上「退而不休」的里程,應邀赴美國宣道會奈亞神學院,開辦「北美華人雙文化教牧事工」課程,並擔任主任及教授達十年之久,期間亦歷任美國華人宣道會主席,在北美各地講道領會。一九九七年與張佳音教士在香港結婚後,滕牧師留港於牧職神學院任講座講師。二○○四至○六年,他陪同師母到美國完成她的宣教學博士論文,期間他有安靜的時間寫畢回憶錄和五本小書。 牧師的兒孫大部分在美國,他本可留美居住,但夫婦倆選擇回港,原因是有北宣及宣道會這個屬靈的家。香港夏天炎熱,滕牧師怕熱,但不會去別處避暑,他微笑説:「我到過四十四個國家講道,什麼地方都不想去了!」 義務工作多籮籮 返港後,牧師過著較優悠的生活,但並非閒著沒事做,世界各地的教會、基督教機構、刊物編輯和個別作者絡繹不絕請他寫文章、書序、賀辭,甚至為教會及機構寫招牌!最近葛福臨佈道大會的會歌,也是請滕牧師撰中文詞及譯成英文的。此外,本港眾多機構和堂會都尊敬這位屬靈長者,經常邀他出席堂慶、按牧及就職典禮等;為免牧師過勞,師母唯有代他婉拒一些邀請。 滕牧師仍然講道,但坦言感到有壓力,因記憶力不如前,需要加倍時間預備講章,過程中,有時後悔答應了人家,但講完道後,又覺得還可以,下次又欣然接受邀請。總之,心情矛盾!他向神的祈求是:能講道到一百歲! 不記往事不長氣 滕牧師現居北角,早睡早起,日常做他一貫喜愛做的事──讀聖經、唱聖詩、祈禱、寫書法。今年九月,師母向建道神學院申請到把全職教學工作轉為部分時間,能有多點時間陪伴他。 滕牧師喜歡去飲廣東茶,但茶翁之意不在茶,志在吃點心!他目前至愛的點心是叉燒包,不過口味會時時變的! 一般長者喜歡「想當年」,滕牧師的人生態度卻是「不記往事,只向前看」,説話也不嘮叨;雖然記憶力遜前,但對青年時精於的學科或嗜好,觸角仍敏鋭。他的英語底子深厚,在國內西北大學求學時,英語演講比賽獲第一名,後來在悠長的事奉年日亦常要以英語致辭和講道,因此儘管他現在老認為自己聽覺不靈,師母卻發覺倘若她偶然英語發音不準,即使説得很小聲,滕牧師也能指出更正!牧師也喜愛音樂,大學時是合唱團的指揮,今天他聽人唱歌,誰走音都聽得出來! 全是恩典,恩上加恩 年初,牧師八十五歲壽辰時,説到自己五○年代患肺病,從沒想過會活到今天那麼久,一切──健康、事奉、家庭──都是恩典。他即將出版的回憶錄就以《都是恩典》為名。
作者:潘素行
原載於《宣訊》95期,2007年11月,頁5。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對華人以至普世教會,滕近輝牧師有多重身分──牧者、神學院院長及教授、宣教士、講員、作者、譯者……數之不盡。但對筆者這隻北角堂「老羊」來説,最切身的是他「北角堂堂主任」的身分。滕牧師牧養北角堂(下稱北宣)三十年,帶領教會走「施比受更為有福」和差傳的路,在上一輩華人信徒心目中,他的名字與「北宣」幾乎是同義詞。
二十年前他從北宣退休,隨即踏上「退而不休」的里程,應邀赴美國宣道會奈亞神學院,開辦「北美華人雙文化教牧事工」課程,並擔任主任及教授達十年之久,期間亦歷任美國華人宣道會主席,在北美各地講道領會。一九九七年與張佳音教士在香港結婚後,滕牧師留港於牧職神學院任講座講師。二○○四至○六年,他陪同師母到美國完成她的宣教學博士論文,期間他有安靜的時間寫畢回憶錄和五本小書。
牧師的兒孫大部分在美國,他本可留美居住,但夫婦倆選擇回港,原因是有北宣及宣道會這個屬靈的家。香港夏天炎熱,滕牧師怕熱,但不會去別處避暑,他微笑説:「我到過四十四個國家講道,什麼地方都不想去了!」
義務工作多籮籮
返港後,牧師過著較優悠的生活,但並非閒著沒事做,世界各地的教會、基督教機構、刊物編輯和個別作者絡繹不絕請他寫文章、書序、賀辭,甚至為教會及機構寫招牌!最近葛福臨佈道大會的會歌,也是請滕牧師撰中文詞及譯成英文的。此外,本港眾多機構和堂會都尊敬這位屬靈長者,經常邀他出席堂慶、按牧及就職典禮等;為免牧師過勞,師母唯有代他婉拒一些邀請。
滕牧師仍然講道,但坦言感到有壓力,因記憶力不如前,需要加倍時間預備講章,過程中,有時後悔答應了人家,但講完道後,又覺得還可以,下次又欣然接受邀請。總之,心情矛盾!他向神的祈求是:能講道到一百歲!
不記往事不長氣
滕牧師現居北角,早睡早起,日常做他一貫喜愛做的事──讀聖經、唱聖詩、祈禱、寫書法。今年九月,師母向建道神學院申請到把全職教學工作轉為部分時間,能有多點時間陪伴他。
滕牧師喜歡去飲廣東茶,但茶翁之意不在茶,志在吃點心!他目前至愛的點心是叉燒包,不過口味會時時變的!
一般長者喜歡「想當年」,滕牧師的人生態度卻是「不記往事,只向前看」,説話也不嘮叨;雖然記憶力遜前,但對青年時精於的學科或嗜好,觸角仍敏鋭。他的英語底子深厚,在國內西北大學求學時,英語演講比賽獲第一名,後來在悠長的事奉年日亦常要以英語致辭和講道,因此儘管他現在老認為自己聽覺不靈,師母卻發覺倘若她偶然英語發音不準,即使説得很小聲,滕牧師也能指出更正!牧師也喜愛音樂,大學時是合唱團的指揮,今天他聽人唱歌,誰走音都聽得出來!
全是恩典,恩上加恩 年初,牧師八十五歲壽辰時,説到自己五○年代患肺病,從沒想過會活到今天那麼久,一切──健康、事奉、家庭──都是恩典。他即將出版的回憶錄就以《都是恩典》為名。
事奉得力的秘訣(二)
原載於《宣訊》93期,2007年9月,頁2。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原載於《宣訊》93期,2007年9月,頁2。[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1.詩篇八十四章5、7節:「靠祢有力量、心中想往錫安大道的,這人便為有福……他們行走力上加力。」這是奔走靈程的力量,從何而來?「靠神」,途中雖然經過流淚谷,但這谷中有「秋雨之福」(收莊稼以前所落下的雨水,使田地得滋潤而有豐富的收穫)。 2.歌羅西書一章11節:「照祂[神]榮耀的權能,得以在各樣的力上加力。」神無所不能的權柄是我們能力的來源,我們必須倚靠祂。 3.箴言書二十四章5節:「智慧人大有能力」。屬靈的智慧是我們奔走靈程所需要的能源,使我們不至於誤入歧途。 4.以賽亞書三十章15節:「主耶和華──以色列的聖者曾如此説: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平靜安穩」是指對神的信心與倚靠而言,這是我們得力的秘訣。 5.以賽亞書四十章31節:「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從新得力。」「等候」即祈禱,信心的祈禱是屬靈能力的來源。那些不祈禱的人等於説:我自己可以做成工作,不需要神。 6.以弗所書三章16節:「求祂按著祂豐盛的榮耀,藉著祂的靈,叫你們心裡的力量剛強起來。」聖靈能使我們心裡的力量剛強起來,由此可見聖靈的工作很重要。 7.腓立比書四章13節:「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主],凡事都能做。」對主的信心是我們力量的來源。主耶穌説:「不要怕,只要信!」(可五36)跟著主使睚魯的女兒復活,這從死裡復活的能力使我們想到死後復活。啟示錄七章9節:「此後,我觀看,見有許多的人,沒有人能數過來,是從各國、各族、各民、各方來的,站在寶座和羔羊面前……」將來我們與一切得救的人都要永遠與主同在。 8.雅各書五章16節下半節:「義人祈禱所發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公義的神悦納義人的祈禱。 9.彼得前書四章11節:「若有服事人的,要按著神所賜的力量服事,叫神在凡事上因耶穌基督得榮耀。」這是榮耀神的力量。 10.腓立比書四章4節:「我們要靠主常常喜樂,我再説,你們要喜樂。」依靠主是喜樂的能源,憂愁的人沒有力量。若我們怨天尤人,躺在地上不肯起來,甚至像約伯咒詛自己的生日(伯三1),極其痛苦。世上有不少人就是因為完全絕望而輕生。使徒保羅在加拉太書五章22節告訴我們:聖靈所結的果子,第一樣是「仁愛」,第二樣就是「喜樂」。可見喜樂是很寶貴的靈果,叫我們繼續有力地生活下去。
原載於《宣訊》93期,2007年9月,頁2。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1.詩篇八十四章5、7節:「靠祢有力量、心中想往錫安大道的,這人便為有福……他們行走力上加力。」這是奔走靈程的力量,從何而來?「靠神」,途中雖然經過流淚谷,但這谷中有「秋雨之福」(收莊稼以前所落下的雨水,使田地得滋潤而有豐富的收穫)。
2.歌羅西書一章11節:「照祂[神]榮耀的權能,得以在各樣的力上加力。」神無所不能的權柄是我們能力的來源,我們必須倚靠祂。
3.箴言書二十四章5節:「智慧人大有能力」。屬靈的智慧是我們奔走靈程所需要的能源,使我們不至於誤入歧途。
4.以賽亞書三十章15節:「主耶和華──以色列的聖者曾如此説: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平靜安穩」是指對神的信心與倚靠而言,這是我們得力的秘訣。
5.以賽亞書四十章31節:「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從新得力。」「等候」即祈禱,信心的祈禱是屬靈能力的來源。那些不祈禱的人等於説:我自己可以做成工作,不需要神。
6.以弗所書三章16節:「求祂按著祂豐盛的榮耀,藉著祂的靈,叫你們心裡的力量剛強起來。」聖靈能使我們心裡的力量剛強起來,由此可見聖靈的工作很重要。
7.腓立比書四章13節:「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主],凡事都能做。」對主的信心是我們力量的來源。主耶穌説:「不要怕,只要信!」(可五36)跟著主使睚魯的女兒復活,這從死裡復活的能力使我們想到死後復活。啟示錄七章9節:「此後,我觀看,見有許多的人,沒有人能數過來,是從各國、各族、各民、各方來的,站在寶座和羔羊面前……」將來我們與一切得救的人都要永遠與主同在。
8.雅各書五章16節下半節:「義人祈禱所發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公義的神悦納義人的祈禱。
9.彼得前書四章11節:「若有服事人的,要按著神所賜的力量服事,叫神在凡事上因耶穌基督得榮耀。」這是榮耀神的力量。
10.腓立比書四章4節:「我們要靠主常常喜樂,我再説,你們要喜樂。」依靠主是喜樂的能源,憂愁的人沒有力量。若我們怨天尤人,躺在地上不肯起來,甚至像約伯咒詛自己的生日(伯三1),極其痛苦。世上有不少人就是因為完全絕望而輕生。使徒保羅在加拉太書五章22節告訴我們:聖靈所結的果子,第一樣是「仁愛」,第二樣就是「喜樂」。可見喜樂是很寶貴的靈果,叫我們繼續有力地生活下去。
事奉主得力的秘訣(一)
原載於《宣訊》90期,2007年6月,頁2。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原載於《宣訊》90期,2007年6月,頁2。[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一、等候神 「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從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賽四十31) 「等候神」就是向神祈禱。祈禱是事奉神得力的重要因素。不祈禱的人等於向主説:「主啊,我不需要祢的幫助。」 二、祈禱 「義人祈禱所發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雅五16) 三、聖潔 「手潔的人要力上加力。」(伯十七9) 那些以聖潔品格事奉神的人,將時時得力。罪惡過犯使事奉失去能力。當一個人舉手祈禱時,神最先看見的就是他的手。如果他的手作了不聖潔的事,神就不聽他的祈禱。所以「手潔心清」將要「力上加力」。 四、認罪 「罪的細繩,將人網住。」(賽五18) 「所以你們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使你們可以得醫治。」(雅五16) 五、以讚美勝強敵 「約沙法既與民商議了,就設立歌唱的人,頌讚耶和華,使他們穿上聖潔的禮服,走在軍前讚美耶和華説:『當稱謝耶和華,因祂的慈愛永遠長存!』眾人方唱歌讚美的時候,耶和華就派伏兵擊殺那來攻擊猶大人的亞捫人、摩押人,和西珥山人,他們就被打敗了。因為亞捫人和摩押人起來擊殺西珥山的人,將他們殺盡……他們又彼此自相擊殺。」(代下二十21-22) 六、信心 「以色列人因著信,圍繞耶利哥城七日,城牆就倒塌了。」(來十一30)主耶穌説:「在信的人,凡事都能。」(可九23)「不要怕,只要信!」(可五36)保羅説:「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腓四13) 七、喜樂 「因靠耶和華而得的喜樂是你們的力量。」(尼八10) 八、同心合意 使徒行傳中有數次提到「同心合意」,例如:「同心合意恆切祈禱」(一14),「同心合意擘餅[聖餐]」(二46),同心合意產生力量。 九、基督的愛 「基督的愛激勵我們……是叫那些活著的人不再為自己活,乃為替他們死而復活的主活。」(林後五14-15)基督的愛如何流沖激,產生力量。 十、神的權能 「照祂榮耀的權能,得以在各樣的力上加力……」(西一11)神的權能使我們力上加力。
原載於《宣訊》90期,2007年6月,頁2。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一、等候神
「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從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賽四十31)
「等候神」就是向神祈禱。祈禱是事奉神得力的重要因素。不祈禱的人等於向主説:「主啊,我不需要祢的幫助。」
二、祈禱
「義人祈禱所發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雅五16)
三、聖潔
「手潔的人要力上加力。」(伯十七9)
那些以聖潔品格事奉神的人,將時時得力。罪惡過犯使事奉失去能力。當一個人舉手祈禱時,神最先看見的就是他的手。如果他的手作了不聖潔的事,神就不聽他的祈禱。所以「手潔心清」將要「力上加力」。
四、認罪
「罪的細繩,將人網住。」(賽五18)
「所以你們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使你們可以得醫治。」(雅五16)
五、以讚美勝強敵
「約沙法既與民商議了,就設立歌唱的人,頌讚耶和華,使他們穿上聖潔的禮服,走在軍前讚美耶和華説:『當稱謝耶和華,因祂的慈愛永遠長存!』眾人方唱歌讚美的時候,耶和華就派伏兵擊殺那來攻擊猶大人的亞捫人、摩押人,和西珥山人,他們就被打敗了。因為亞捫人和摩押人起來擊殺西珥山的人,將他們殺盡……他們又彼此自相擊殺。」(代下二十21-22)
六、信心
「以色列人因著信,圍繞耶利哥城七日,城牆就倒塌了。」(來十一30)主耶穌説:「在信的人,凡事都能。」(可九23)「不要怕,只要信!」(可五36)保羅説:「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腓四13)
七、喜樂
「因靠耶和華而得的喜樂是你們的力量。」(尼八10)
八、同心合意
使徒行傳中有數次提到「同心合意」,例如:「同心合意恆切祈禱」(一14),「同心合意擘餅[聖餐]」(二46),同心合意產生力量。
九、基督的愛
「基督的愛激勵我們……是叫那些活著的人不再為自己活,乃為替他們死而復活的主活。」(林後五14-15)基督的愛如何流沖激,產生力量。
十、神的權能
「照祂榮耀的權能,得以在各樣的力上加力……」(西一11)神的權能使我們力上加力。
羅馬書中的生死之道
原載於《宣訊》87期,2007年3月,頁2。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原載於《宣訊》87期,2007年3月,頁2。[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1.「因從死裡復活,以大能顯明是神的兒子。」(一4) 主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死了,是為我們的罪而死。但是死亡不能控制祂。祂在三日後,從死裡復活,勝過死權。在生與死的對立中,主耶穌以復活勝過了死亡。 2.「亞伯拉罕所信的,是那叫死人復活、使無變為有的神。」(四17) 請參閱創世記十七章15至21節:「神又對亞伯拉罕説:『你的妻子撒萊不可再叫撒萊,她的名要叫撒拉。我必賜福給她,也要使你從她得一個兒子。我要賜福給她,她也要作多國之母;必有百姓的君王從她而出。』亞伯拉罕就俯伏在地喜笑,心裡説:『一百歲的人還能得孩子嗎?撒拉已經九十歲了,還能生養嗎?』……神説:『不然,你妻子撒拉要給你生一個兒子,你要給他起名叫以撒……』」 3.「……我們這信神使我們的主耶穌從死裡復活的人。耶穌被交給人,是為我們的過犯;復活,是為叫我們稱義。」(四24-25) 4.「若因一人的過犯,死就因這一人作了王,何況那些受洪恩又蒙所賜之義的,豈不更要因耶穌基督一人在生命中作王嗎?」(五17) 5.「就如罪作王叫人死;照樣,恩典也藉著義作王,叫人因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永生。」(五21) 死由罪而來,永生是因耶穌基督為我們被釘在十字架上,擔當我們的罪,使我們的過犯得赦免而獲得永生。 6.「……我們在罪上死了的人豈可仍在罪中活著呢?」(六2) 這是一種極大的矛盾人生。 7.「我們藉著洗禮歸入死,和祂[指基督而言]一同埋葬,原是叫我們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六4) 8.「我們若在祂死的形狀上與祂聯合,也要在祂復活的形狀上與祂聯合。」(六5) 9.「我們若是與基督同死,就信必與祂同活。」(六8) 10.「祂死是向罪死了,只有一次;祂活是向神活著。」(六10) 11.「你們向罪也當看自己是死的;向神在基督耶穌裡,卻當看自己是活的。」(六11) 「看」是自我決定的一種態度與觀念。是自己作出的一種選擇。不是單單跟著別人去作。 12.「……倒要像從死裡復活的人,將自己獻給神……」(六13)獻給神是為了被神使用,決定不再為自己活,勝過了自我中心與自私自利。 13.「體貼肉體的,就是死;體貼聖靈的,乃是生命、平安。」(八6) 上文所説的「死」,不是肉體的死:乃是失去了屬靈的生命力與作用。 上文所説的「生命」,也不是指肉體的生命,乃是屬靈的豐盛生命:結出屬靈的果子。正如保羅所説的:「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加五22-23) 我們可以説:「仁愛」是總形容詞,「喜樂」是愛的笑容,「和平」是愛的言語,「忍耐」是愛的肩膀,「恩慈」是愛的手,「良善」是愛的心,「信實」是愛的簽字,「溫柔」是愛的眼睛,「節制」是愛的腳步,不越規。 14.「基督若在你們心裡,身體就因罪而死,心靈卻因義而活。然而,叫耶穌從死裡復活者的靈若住在你們心裡……使你們必死的身體又活過來。」(八10-11)
原載於《宣訊》87期,2007年3月,頁2。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1.「因從死裡復活,以大能顯明是神的兒子。」(一4)
主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死了,是為我們的罪而死。但是死亡不能控制祂。祂在三日後,從死裡復活,勝過死權。在生與死的對立中,主耶穌以復活勝過了死亡。
2.「亞伯拉罕所信的,是那叫死人復活、使無變為有的神。」(四17)
請參閱創世記十七章15至21節:「神又對亞伯拉罕説:『你的妻子撒萊不可再叫撒萊,她的名要叫撒拉。我必賜福給她,也要使你從她得一個兒子。我要賜福給她,她也要作多國之母;必有百姓的君王從她而出。』亞伯拉罕就俯伏在地喜笑,心裡説:『一百歲的人還能得孩子嗎?撒拉已經九十歲了,還能生養嗎?』……神説:『不然,你妻子撒拉要給你生一個兒子,你要給他起名叫以撒……』」
3.「……我們這信神使我們的主耶穌從死裡復活的人。耶穌被交給人,是為我們的過犯;復活,是為叫我們稱義。」(四24-25)
4.「若因一人的過犯,死就因這一人作了王,何況那些受洪恩又蒙所賜之義的,豈不更要因耶穌基督一人在生命中作王嗎?」(五17)
5.「就如罪作王叫人死;照樣,恩典也藉著義作王,叫人因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永生。」(五21)
死由罪而來,永生是因耶穌基督為我們被釘在十字架上,擔當我們的罪,使我們的過犯得赦免而獲得永生。
6.「……我們在罪上死了的人豈可仍在罪中活著呢?」(六2)
這是一種極大的矛盾人生。
7.「我們藉著洗禮歸入死,和祂[指基督而言]一同埋葬,原是叫我們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六4)
8.「我們若在祂死的形狀上與祂聯合,也要在祂復活的形狀上與祂聯合。」(六5)
9.「我們若是與基督同死,就信必與祂同活。」(六8)
10.「祂死是向罪死了,只有一次;祂活是向神活著。」(六10)
11.「你們向罪也當看自己是死的;向神在基督耶穌裡,卻當看自己是活的。」(六11)
「看」是自我決定的一種態度與觀念。是自己作出的一種選擇。不是單單跟著別人去作。
12.「……倒要像從死裡復活的人,將自己獻給神……」(六13)獻給神是為了被神使用,決定不再為自己活,勝過了自我中心與自私自利。
13.「體貼肉體的,就是死;體貼聖靈的,乃是生命、平安。」(八6)
上文所説的「死」,不是肉體的死:乃是失去了屬靈的生命力與作用。
上文所説的「生命」,也不是指肉體的生命,乃是屬靈的豐盛生命:結出屬靈的果子。正如保羅所説的:「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加五22-23)
我們可以説:「仁愛」是總形容詞,「喜樂」是愛的笑容,「和平」是愛的言語,「忍耐」是愛的肩膀,「恩慈」是愛的手,「良善」是愛的心,「信實」是愛的簽字,「溫柔」是愛的眼睛,「節制」是愛的腳步,不越規。
14.「基督若在你們心裡,身體就因罪而死,心靈卻因義而活。然而,叫耶穌從死裡復活者的靈若住在你們心裡……使你們必死的身體又活過來。」(八10-11)
祈禱的大能──使徒行傳中的重要信息(三)
原載於《宣訊》83期,2006年11月,頁2。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原載於《宣訊》83期,2006年11月,頁2。[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使徒行傳中的第三個重要信息是祈禱,分述如下: 1.教會歷史始於禱告 「彼得、約翰、雅各、安得烈、腓力、多馬……和耶穌的母親馬利亞,並耶穌的弟兄,都同心合意地恆切禱告。」(一13-14) 教會歷史始於禱告。今天我們的一切聖工都應該以禱告為開始。主耶穌開始工作的時候,四十晝夜禁食禱告(太四2)。 現代也有一個祈禱的好榜樣,就是「學園傳道會」的領袖白立德博士(Dr. Bill Bright)。他每年有一次四十天的祈禱,因此神大大賜福給他的工作。事實上,他是一九七四年南韓「福音大爆炸(Explo. 74)」的策劃與推動人。 2.使徒專心以祈禱為事 主耶穌的十二使徒專心以祈禱為事(六4)。今天的教會領袖們也應該注重祈禱。 有一首詩歌説:「禱告搖動神的手」。當我們祈禱的時候,神的手就開始工作。我們不可單單倚靠人的方法與才智。正如另一首詩歌説:「非勢力,非才能,乃是倚靠神的靈,方能成事。」(取自撒四6) 3.祈禱產生神蹟:死人復活 「彼得叫她們都出去,就跪下禱告,轉身對著死人説:『大比大,起來!』她就睜開眼睛……便坐起來。」(九40) 4.祈禱產生神蹟:獲救出獄 當希律王迫害教會的時候,他捉拿彼得,把他囚在監牢裡,「交付四班兵丁看守,每班四個人。」當時「教會卻為他切切地禱告神……彼得被兩條鐵鍊鎖著,睡在兩個兵丁當中;看守的人也在門外看守。忽然,有主的一個使者站在旁邊……天使……拍醒他……那鐵鍊就從他手上脫落下來……。」(十二4-10) 這是使徒行傳中第二次因禱告而發生的神蹟。 5.為教會領袖禱告 保羅與巴拿巴「在各教會中選立了長老,又禁食禱告」(十四23)。 今天,教會的會友為教會領袖禱告,也是很需要的一件事。許多會友在對教會領袖不滿意的時候,常常發出批評的話語。結果教會中出現對立、糾紛的情況,使教會更加軟弱,並且給撒但留了地步。這是何等的可惜! 6.為宣教士禱告 「保羅揀選了西拉,也出去[傳道],蒙弟兄們把他們交於[禱告]主的恩中。」(十五40) 今天當教會差派宣教士到遠方去傳福音時,教會的同工與會友們是否記得為他們禱告與關心他們,或是「差了,實了」。 小結:我自己在禱告上的學習與經驗是,當我在英國蘇格蘭的愛丁堡大學讀神學時,有一位從美國來的博士後研究生Christy Wilson每主日下午約我一同禱告。後來我於一九五○年底由英國來到香港。主感動我通宵禱告。我在那一段時間內翻譯《祈禱出來的能力》(Power Through Prayer)。在翻譯的過程中,我受感動,流淚祈禱,淚滴在稿紙上。我永遠記得這一件事,成為我祈禱的動力之一。感謝主!
原載於《宣訊》83期,2006年11月,頁2。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使徒行傳中的第三個重要信息是祈禱,分述如下:
1.教會歷史始於禱告
「彼得、約翰、雅各、安得烈、腓力、多馬……和耶穌的母親馬利亞,並耶穌的弟兄,都同心合意地恆切禱告。」(一13-14)
教會歷史始於禱告。今天我們的一切聖工都應該以禱告為開始。主耶穌開始工作的時候,四十晝夜禁食禱告(太四2)。
現代也有一個祈禱的好榜樣,就是「學園傳道會」的領袖白立德博士(Dr. Bill Bright)。他每年有一次四十天的祈禱,因此神大大賜福給他的工作。事實上,他是一九七四年南韓「福音大爆炸(Explo. 74)」的策劃與推動人。
2.使徒專心以祈禱為事
主耶穌的十二使徒專心以祈禱為事(六4)。今天的教會領袖們也應該注重祈禱。
有一首詩歌説:「禱告搖動神的手」。當我們祈禱的時候,神的手就開始工作。我們不可單單倚靠人的方法與才智。正如另一首詩歌説:「非勢力,非才能,乃是倚靠神的靈,方能成事。」(取自撒四6)
3.祈禱產生神蹟:死人復活
「彼得叫她們都出去,就跪下禱告,轉身對著死人説:『大比大,起來!』她就睜開眼睛……便坐起來。」(九40)
4.祈禱產生神蹟:獲救出獄
當希律王迫害教會的時候,他捉拿彼得,把他囚在監牢裡,「交付四班兵丁看守,每班四個人。」當時「教會卻為他切切地禱告神……彼得被兩條鐵鍊鎖著,睡在兩個兵丁當中;看守的人也在門外看守。忽然,有主的一個使者站在旁邊……天使……拍醒他……那鐵鍊就從他手上脫落下來……。」(十二4-10)
這是使徒行傳中第二次因禱告而發生的神蹟。
5.為教會領袖禱告
保羅與巴拿巴「在各教會中選立了長老,又禁食禱告」(十四23)。
今天,教會的會友為教會領袖禱告,也是很需要的一件事。許多會友在對教會領袖不滿意的時候,常常發出批評的話語。結果教會中出現對立、糾紛的情況,使教會更加軟弱,並且給撒但留了地步。這是何等的可惜!
6.為宣教士禱告
「保羅揀選了西拉,也出去[傳道],蒙弟兄們把他們交於[禱告]主的恩中。」(十五40)
今天當教會差派宣教士到遠方去傳福音時,教會的同工與會友們是否記得為他們禱告與關心他們,或是「差了,實了」。
小結:我自己在禱告上的學習與經驗是,當我在英國蘇格蘭的愛丁堡大學讀神學時,有一位從美國來的博士後研究生Christy Wilson每主日下午約我一同禱告。後來我於一九五○年底由英國來到香港。主感動我通宵禱告。我在那一段時間內翻譯《祈禱出來的能力》(Power Through Prayer)。在翻譯的過程中,我受感動,流淚祈禱,淚滴在稿紙上。我永遠記得這一件事,成為我祈禱的動力之一。感謝主!
屬靈的勝利──使徒行傳中的重要信息(二)
原載於《宣訊》82期,2006年10月,頁2。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原載於《宣訊》82期,2006年10月,頁2。[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使徒行傳中的第二個重要信息是屬靈的勝利,分述如下: 1.基督由死裡復活,勝過死亡(一3) 主耶穌是生命之主,不可能被死亡拘禁,正如使徒保羅所説的:「因從死裡復活,以大能顯明是神的兒子。」(羅一4) 2.彼得與約翰勝過恐嚇(四1-22) 當時彼得與約翰遭官府、長老和文士恐嚇,命令他們「不可奉耶穌的名講論教訓人」(四17)。但是他們二人回答説:「聽從你們,不聽從神,這在神面前合理不合理?……我們所看見所聽見的,不能不説。」(四19-20)這是何等的勇敢與堅強! 3.使徒們勝過迫害(五40-42) 「公會的人……便叫使徒來,把他們打了,又吩咐他們不可奉耶穌的名講道,就把他們釋放了。」(五40)但是使徒「心裡歡喜,因被算是配為這名受辱。他們就每日在殿裡、在家裡不住地教訓人,傳耶穌是基督。」(五41-42)這是何等令人感動與佩服的膽量與忠誠。難怪福音被廣傳開來。今天我們在傳福音的事工上也需要這樣的心志。 4.司提反以受勝惡(七54-60) 當司提反在被猶太人用石頭打死之前,向主祈禱:「主啊,不要將這罪歸於他們!」(七60)這是何等令人感動的愛之勝利!這正如主耶穌在十字架上的呼聲:「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路二十三34)只有當主的十架之愛在我們心裡的時候,我們才能真心饒恕那些對不起我們的人。 5.勝過傳統(十9-48) 彼得看見一個異象:「看見天開了,有一物降下,好像一塊大布……裡面有地上各樣四足的走獸……又有聲音向他説:『彼得,起來,宰了吃!』彼得卻説:『主啊,這是不可的!凡……不潔淨的物,我從來沒有吃過。』……有聲音向他説:『神所潔淨的,你不可當作俗物。』」(十11-15)他看見這異象之後就願意去到猶太人認為不潔淨的外邦人哥尼流家裡去傳福音;那些奉割禮和彼得同來的信徒,也都接受外邦人受洗。 6.勝過自我中心(十一19-26) 巴拿巴「被聖靈充滿,大有信心。於是有許多人歸服了主。」(十一24)巴拿巴知道保羅比他更有恩賜與能力,就請他到自己的工作區去工作。他願意讓保羅取代他自己的領導地位。這是何等難能可貴的表現! 7.勝過種族偏見(十三1-3) 「在安提阿的教會中,有幾位先知和教師,就是巴拿巴[以色列人]和稱呼尼結[即黑人之意]的西面、古利奈人[即埃及人]路求,與分封之王希律同養的馬念[貴族],並掃羅[保羅是以色列人]。」(十三1)他們雖然種族與地位不同,但是能同心合意事奉主。這是何等寶貴難得! 8.勝過逼迫(十六16-25) 保羅與西拉到腓立比傳福音的時候,受到逼迫:被人用棍打,下在監裡,兩腳上了木狗(令人極其痛苦的刑具)。但是「約在半夜,保羅和西拉禱告,唱詩讚美神」(十六25),這是何等令人感動的情況!真是屬靈的大勝利!
原載於《宣訊》82期,2006年10月,頁2。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使徒行傳中的第二個重要信息是屬靈的勝利,分述如下:
1.基督由死裡復活,勝過死亡(一3)
主耶穌是生命之主,不可能被死亡拘禁,正如使徒保羅所説的:「因從死裡復活,以大能顯明是神的兒子。」(羅一4)
2.彼得與約翰勝過恐嚇(四1-22)
當時彼得與約翰遭官府、長老和文士恐嚇,命令他們「不可奉耶穌的名講論教訓人」(四17)。但是他們二人回答説:「聽從你們,不聽從神,這在神面前合理不合理?……我們所看見所聽見的,不能不説。」(四19-20)這是何等的勇敢與堅強!
3.使徒們勝過迫害(五40-42)
「公會的人……便叫使徒來,把他們打了,又吩咐他們不可奉耶穌的名講道,就把他們釋放了。」(五40)但是使徒「心裡歡喜,因被算是配為這名受辱。他們就每日在殿裡、在家裡不住地教訓人,傳耶穌是基督。」(五41-42)這是何等令人感動與佩服的膽量與忠誠。難怪福音被廣傳開來。今天我們在傳福音的事工上也需要這樣的心志。
4.司提反以受勝惡(七54-60)
當司提反在被猶太人用石頭打死之前,向主祈禱:「主啊,不要將這罪歸於他們!」(七60)這是何等令人感動的愛之勝利!這正如主耶穌在十字架上的呼聲:「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路二十三34)只有當主的十架之愛在我們心裡的時候,我們才能真心饒恕那些對不起我們的人。
5.勝過傳統(十9-48)
彼得看見一個異象:「看見天開了,有一物降下,好像一塊大布……裡面有地上各樣四足的走獸……又有聲音向他説:『彼得,起來,宰了吃!』彼得卻説:『主啊,這是不可的!凡……不潔淨的物,我從來沒有吃過。』……有聲音向他説:『神所潔淨的,你不可當作俗物。』」(十11-15)他看見這異象之後就願意去到猶太人認為不潔淨的外邦人哥尼流家裡去傳福音;那些奉割禮和彼得同來的信徒,也都接受外邦人受洗。
6.勝過自我中心(十一19-26)
巴拿巴「被聖靈充滿,大有信心。於是有許多人歸服了主。」(十一24)巴拿巴知道保羅比他更有恩賜與能力,就請他到自己的工作區去工作。他願意讓保羅取代他自己的領導地位。這是何等難能可貴的表現!
7.勝過種族偏見(十三1-3)
「在安提阿的教會中,有幾位先知和教師,就是巴拿巴[以色列人]和稱呼尼結[即黑人之意]的西面、古利奈人[即埃及人]路求,與分封之王希律同養的馬念[貴族],並掃羅[保羅是以色列人]。」(十三1)他們雖然種族與地位不同,但是能同心合意事奉主。這是何等寶貴難得!
8.勝過逼迫(十六16-25)
保羅與西拉到腓立比傳福音的時候,受到逼迫:被人用棍打,下在監裡,兩腳上了木狗(令人極其痛苦的刑具)。但是「約在半夜,保羅和西拉禱告,唱詩讚美神」(十六25),這是何等令人感動的情況!真是屬靈的大勝利!
聖靈的工作──使徒行傳中的重要信息(一)
原載於《宣訊》81期,2006年9月,頁2。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原載於《宣訊》81期,2006年9月,頁2。[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我在研讀使徒行傳的時候,注意到其中有三個重要的信息,很值得我們注意與思考。第一個信息是:聖靈的工作。 「聖靈」二字,在使徒行傳出現四十二次之多,我們幾乎可以把使徒行傳稱為聖靈行傳。讓我們選出其中最值得我們注意的七點,加以分析。 1.聖靈降臨在我們身上 主耶穌復活之後,對門徒說:「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一8)這一項預言,今天已經絕大部分應驗在我們眼前。我曾經到過六大洲四十四個國家去講道,可以說我是一個預言成就的目睹者。茲舉我在南韓的經歷為例: 我於一九七四年被邀請到南韓的首都漢城(現稱:首爾)去講道。我親眼看見那裡的基督徒跑步到聚會的地點去,一面跑一面高呼:「耶穌革新!聖靈能力!」(他們以韓語高呼,有人為我譯為中文。)當時我與其他講員及大會工作人員坐在多輛公共汽車裡面,在這些跑步的基督徒旁邊經過,看得很清楚。他們很注重聖靈的工作。 2.聖靈將福音傳遍天下 在五旬節的時候,門徒聚集在一起,忽然發生一件令人希奇的事:聖靈降臨在門徒身上,他們竟然說起別國的話來(二1-4)。這恰是預先表明福音將要傳遍各處講不同話語的人中間。 3.聖靈引導傳福音者 聖靈引導腓利帶領一位埃提阿伯(即埃塞俄比亞,非洲的一個國家)大有權勢的太監信主,這太監將福音帶到非洲去(八26-39)。這是福音廣傳的重要一站。 4.聖靈充滿帶來信心,領人歸主 「這巴拿巴原是個好人,被聖靈充滿,大有信心。於是有許多人歸服了主。」(十一24)聖靈充滿帶來信心,使許多人信主。 今天有人認為講方言是聖靈充滿的表現與證據。這是靈恩派的見解。他們所說的方言不是一種語言,乃是一種單調的怪音。這是許多人所聽過的。 5.聖靈差遣宣教士 「他們事奉主、禁食的時候,聖靈說:『要為我分派巴拿巴和掃羅[即保羅],去做我召他們所做的工。』」(十三2)今天我們需要求主藉著聖靈差派宣教士到世界各處去傳福音。感謝神,祂已經差派了許多宣教士出去,但是仍有不少的地區尚未聽聞福音,他們需要宣教士。 6.聖靈開展宣教事工 聖靈差遣保羅到歐洲的腓立比去傳福音。這是福音傳到歐洲的開始(十六6-15)。感謝神,後來歐洲的教會差遣了眾多的宣教士往各國去傳福音,包括中國在內;而第一位到中國來的宣教士是倫敦傳道會(The 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的馬禮遜牧師,他的墳墓仍保全到今天(位於澳門馬禮遜小教堂後的基督教墳場)。我曾去看過,並站在墓前為他向神獻上感謝。 7.聖靈建立教會 「聖靈立你們作全群的監督,你們就當為自己謹慎,也為全群謹慎,牧養神的教會,就是祂用自己血所買來的(或譯:救贖的)。」(二十28)神用祂自己的血買了教會,表示神為了建立教會付上了最大的代價:「藉著祂[基督]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成就了和平。」(西一20) 主為祂的教會付上了如此大的代價,我們也應當有為教會付代價的心志。阿們!
原載於《宣訊》81期,2006年9月,頁2。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我在研讀使徒行傳的時候,注意到其中有三個重要的信息,很值得我們注意與思考。第一個信息是:聖靈的工作。
「聖靈」二字,在使徒行傳出現四十二次之多,我們幾乎可以把使徒行傳稱為聖靈行傳。讓我們選出其中最值得我們注意的七點,加以分析。
1.聖靈降臨在我們身上
主耶穌復活之後,對門徒說:「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一8)這一項預言,今天已經絕大部分應驗在我們眼前。我曾經到過六大洲四十四個國家去講道,可以說我是一個預言成就的目睹者。茲舉我在南韓的經歷為例:
我於一九七四年被邀請到南韓的首都漢城(現稱:首爾)去講道。我親眼看見那裡的基督徒跑步到聚會的地點去,一面跑一面高呼:「耶穌革新!聖靈能力!」(他們以韓語高呼,有人為我譯為中文。)當時我與其他講員及大會工作人員坐在多輛公共汽車裡面,在這些跑步的基督徒旁邊經過,看得很清楚。他們很注重聖靈的工作。
2.聖靈將福音傳遍天下
在五旬節的時候,門徒聚集在一起,忽然發生一件令人希奇的事:聖靈降臨在門徒身上,他們竟然說起別國的話來(二1-4)。這恰是預先表明福音將要傳遍各處講不同話語的人中間。
3.聖靈引導傳福音者
聖靈引導腓利帶領一位埃提阿伯(即埃塞俄比亞,非洲的一個國家)大有權勢的太監信主,這太監將福音帶到非洲去(八26-39)。這是福音廣傳的重要一站。
4.聖靈充滿帶來信心,領人歸主
「這巴拿巴原是個好人,被聖靈充滿,大有信心。於是有許多人歸服了主。」(十一24)聖靈充滿帶來信心,使許多人信主。
今天有人認為講方言是聖靈充滿的表現與證據。這是靈恩派的見解。他們所說的方言不是一種語言,乃是一種單調的怪音。這是許多人所聽過的。
5.聖靈差遣宣教士
「他們事奉主、禁食的時候,聖靈說:『要為我分派巴拿巴和掃羅[即保羅],去做我召他們所做的工。』」(十三2)今天我們需要求主藉著聖靈差派宣教士到世界各處去傳福音。感謝神,祂已經差派了許多宣教士出去,但是仍有不少的地區尚未聽聞福音,他們需要宣教士。
6.聖靈開展宣教事工
聖靈差遣保羅到歐洲的腓立比去傳福音。這是福音傳到歐洲的開始(十六6-15)。感謝神,後來歐洲的教會差遣了眾多的宣教士往各國去傳福音,包括中國在內;而第一位到中國來的宣教士是倫敦傳道會(The 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的馬禮遜牧師,他的墳墓仍保全到今天(位於澳門馬禮遜小教堂後的基督教墳場)。我曾去看過,並站在墓前為他向神獻上感謝。
7.聖靈建立教會
「聖靈立你們作全群的監督,你們就當為自己謹慎,也為全群謹慎,牧養神的教會,就是祂用自己血所買來的(或譯:救贖的)。」(二十28)神用祂自己的血買了教會,表示神為了建立教會付上了最大的代價:「藉著祂[基督]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成就了和平。」(西一20)
主為祂的教會付上了如此大的代價,我們也應當有為教會付代價的心志。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