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進
劉國安筆記
原載於《播種人》7期,1963年4月,頁4-5,15。
「全身既然靠着他筋節得以相助聯絡,就因上帝大得長進。」(西二19)
今晚我們特別注意「長進」這兩個字。新的同學必定有一個新的盼望:希望在靈性上有進步;在與主的關係上有長進。舊同學也有他們希望長進的新目標。總之,盼望我們大家在這學期中都成為有長進的學期。
劉國安筆記
原載於《播種人》7期,1963年4月,頁4-5,15。
「全身既然靠着他筋節得以相助聯絡,就因上帝大得長進。」(西二19)
今晚我們特別注意「長進」這兩個字。新的同學必定有一個新的盼望:希望在靈性上有進步;在與主的關係上有長進。舊同學也有他們希望長進的新目標。總之,盼望我們大家在這學期中都成為有長進的學期。
我們要有長進,必須相助聯絡。就是說與主的關係能保持正確的程度,則自然就有長進了。我們盼望在這一個學期內,每一個同學都能與主互相緊密聯絡。好比鎖鏈的環子,每一環都是健全的,才能發揮鎖鏈的力量,換言之,我們每一環是健全的,那麼整個團體才是健全的;才可以有力量要求長進的。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們這團體是否被撒但攻進來,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責任。我們若盼望大家能長進,那更應該特別儆醒。團體中每一個份子得自己檢察,自己小心,免得成了最弱的一環,被撒但所攻破。以前我們也曾發生過不大不小的事,究竟發生的原因是為了甚麼呢?是因為我們當中某一環破損了,以致更多的環相繼損壞,就成了一個缺口。盼望我們同聲求告神,因着我們每環與祂能緊密相助聯絡,使我們這一學期成為有長進的一個學期。
「這些事你要殷勤去作,並要在此專心,使眾人看出你的長進來。」(提前四15)以上是保羅對提摩太所說的一段話。怎樣可以表現出長進來呢?第一,要殷勤;第二,要專心。
假如中國人都沒有別的長處,那麼起碼殷勤是中國人的長處。這一點我在東南亞曾看見華僑眞的在殷勤方面有極好的表現。我在印尼瑪琅神學院,看見有一位已經有十個小孩子的學生,但他的成績卻令人非常滿意。有一位教員對我說:「我想少給他一點分數都不可以。」可見這一位已有家庭負擔的學生之殷勤向學了。他的殷勤是難能可貴的。
其次是專心,專心就是能集中焦點,使努力不致白費。我在日本曾參觀明治天皇的博物館,裏面陳列出明治天皇成功的紀念物。明治天皇是日本一個了不起的人物,他使日本中興,因為他的專心,很快使日本從一個弱小的國家成了一個大國。日本能在短短的時間內有着這麼大的改變,全賴明治天皇的專心。
我們在屬靈方面肯專心,雖然受許多痛苦,但假如肯集中所得的經歷,我們很快就得着長進。
「惟用愛心說誠實話,凡事長進,連於元首基督。」(弗四15)一個有愛主的心的人,他會長進得很快。有人信主幾年,已能為主作很有功效的工作,為甚麼有些人卻那樣遲遲沒有表現呢?這是因為有愛與沒有愛的分別。我們有愛主的心,我們的長進就迅速了。
「誠實」不單限於話語,還要有誠實的態度。如能常用眞誠的態度觀看自己,結果就看出自己非往上進不可。用誠實的態度看自己,對自己沒有虛諱。對主也應該沒有虛諱,將自己的本相放在自己眼前,求主光照。我們的長進就是當主的亮光照到我們本相時得着的,所以應常借主的目光看自己。最漂亮的人在X光底下也顯出了不好看的骨頭,各位不要怕神的光將我們顯露,當主顯露我們的弱點,是要使我們蒙福的時候。
「不是說,我已經得着了,已經完全了,我乃是竭力追求,或者可以得着基督耶穌所以得着我的。」(腓三15)
在這一章經文中,保羅提供了五點成功的秘訣,我們試作簡單的討論:
(一)他在十二、十三兩節內曾兩次提到相仿的意思:「不是說我已經得着了」。保羅覺得自己不夠;覺得自己的不足。這謙卑不是一種感覺。有一位小孩,他彈琴遠比他兄姊好,因此他就疏於練習了。有一次去聽一位比他年紀小的小朋友演奏,他發覺人家遠比他好時,他就自動積極練習起來了。有一個小孩對父母說:「今學期我不願升班,因為我留在原班,必定會考第一名。」我們不要自欺,我們要常把自己與最好的比較,就能激發我們要求長進了。我們的靈性要與最高的比較,就發覺自己的不夠,渴慕長進的心就增加了。
(二)「忘記背後」(腓三13):過去我們靈性上的成就,我們要忘記。昨天不是屬於你的;前天也不是屬於你的,祗有今天纔屬於你的。現在你的事奉怎樣?現在你的靈性怎樣?義人昨日所行的義,「都不被記念」(結卅三13),可見以前的好處是不算數的,祗有今天的事纔被神數算,假如我們抓着昨天我們不過是抓着空氣;我們抓着前天,我們不過是抓着泡影,祗有今天的事纔實在是我們的。
(三)「向着標竿直跑」(腓三14):過去我們要得的而還未得着的是甚麼呢?我們應細細想出來,我們再一次認準我們的目標,既有了目標,我們就知道我們不是打空氣了。沒有目標,斷不能有成功的。
(四)愛得獎賞(腓三14):不是過得去就算了,目的就是要得獎賞。我相信保羅時刻抱着得獎賞的心。我們作傳道人要作一個最好的傳道人;作神學生要作最好的神學生。
(五)價值觀念的改變(腓三7-8):為要得基督,看萬事就看作有損的,我們肯負代價決心要得着,主眞是不給也不成。以上五點乃是長進的秘訣。
要長進,我們應該在那幾方面長進呢?
(1)在恩典和智識上長進(彼後三18):恩典加上智識就均衡了,單在智識上長進,就成了屬靈上陋惡的怪物。智識是帶來責任的;恩典卻帶來義務。主將恩典多給誰就向誰多要,這是很公平;也是很均衡的。
(2)對主的愛上長進(約翰十七26):我們常聽主的話,一次又一次,有一天我們猛然醒過來,我們會發抖,因為發覺主的愛在我們身上如此浩大。主向他的門徒講了再講,盼望祂的愛能常在他們心中。我們眞盼望能早日醒覺主在我們身上莫大的愛。
(3)在心志上長進(弗四21-24):穿上新人,脫去舊人的私慾、迷惑等,在心志上改換一新,努力要求像主。
(4)在扎根上長進(西二7):在祂裏面扎根,根在隱藏的地方生長,因此要在隱密處學習長進。在地底的深處是水源的所在,植物的枝葉在烈日下炙曬,但因為它的根有水源的支持,它就更青翠更茂盛了。你有沒有看見有主恩典的人失敗?有、正因為他在隱密處沒有扎根。
(5)在感謝上長進(西二7):感謝是我們生活的基本態度。流淚時你能感謝嗎?有試探來臨時你能感謝嗎?要盼望在感謝的心上增長,這要看我們凡事上有沒有學曉感謝。
「弟兄們,在心志上不要做小孩子。」(林前十四2):我們很多時候心志仍像小孩子,不夠堅強;不夠進取,我們必須有堅強的心志,在心志上改換一新,無論在感謝上、扎根上、對主的愛心和智識上都要要求長進。
當困難重重的時候——談談工作與環境
原載於《播種人》5期,1962年2月,頁14。
「制難」與「制於難」有很大的分別。當一個人遭遇困難的時候,可能有兩種情形:制難,即制勝困難;或制於難,即被困難所制服。制難產於心,制於難亦產於心。所以制難之心與制於難之心,造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與工作。
原載於《播種人》5期,1962年2月,頁14。
「制難」與「制於難」有很大的分別。當一個人遭遇困難的時候,可能有兩種情形:制難,即制勝困難;或制於難,即被困難所制服。制難產於心,制於難亦產於心。所以制難之心與制於難之心,造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與工作。
保羅說:「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林後四8)。當他被困難團團圍住的時候,他的內心仍然保持着勝利。他的信心不被「困住」,因此勝利至終是屬於他的。
舉個例子來說,假設兩個人面對徒步環行地球的艱鉅工作(假如海洋是可以步行而過的話),一個心裏想:這是不可能的一件事;但另一個人想:假如我每日行六小時,三年半的行程就是地球的圓圈。這兩種想法代表了兩種工作的態度,一種引向失敗,一種導致成功。
英國歷史家卡萊爾Carlyle說:「每一樣高貴的工作,起初都是不可能的。」普通人最容易說:「不可能」,但是眞有信心的人常記得主耶穌的話:「你們必因信看見神的榮耀。」當保羅在被困難包圍的時候(我們還沒有遭遇那樣的困難),說:「不是憑眼見,乃是憑信心」。肉眼閉上,信服纔得張開。
每人的工作都有困難,大禮拜堂的牧師辭職,小禮拜堂的傳道搖頭嘆氣。成功的大衣裏面,不曉得隱藏了多少代價與艱難。不過成功以後,一般人就看不見這些了,以為成功是容易的,徼倖的。
多少人羨慕保羅,但是如果眞要他們作保羅的話恐怕作了一個月就後悔了——沒有想到要付這麼大的代價!
當我們遭遇困難的時候,讓我們默想聖經中為我們記載的榜樣:
「亞伯拉罕在無可指望的時候,因信仍有指望。」(羅四18)
「我們既然蒙憐憫,受了這職份,就不喪胆。」(林後四1)
「(保羅說)我們從前在亞西亞遭遇苦難,被壓太重,力不能勝」(林後一8)
「他們因着信,軟弱變為剛強,爭戰顯出勇敢」(來十一34)
「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
「所以你們要把下垂的手發酸的腿挺起來」(來十二12)
「三百人吹角……(敵人)被殺的約有十二萬」(士七22,八10)
迦勒與約書亞並非眼瞎,看不見迦南地居民的可怕,但他的着眼點不同。其他的十個探子是看環境的艱難可怕,而他二人是看神的同在與能力。結果如何?神說:「我就把他領進他所去過的那地(迦南)」(民十四24)
事奉主的弟兄姊妹們,願主在你被困難包圍的時候,安慰你,鼓勵你,使你曉得怎樣運用信心,終能制難而不制於難。
滕近輝師母談婚後生活
作者:曾曼萍
原載於《播種人》2期,1960年3月,頁6-10。
作者:曾曼萍原載於《播種人》2期,1960年3月,頁6-10。 一九五九年除夕前一日,我去訪問傅忠愛姊妹,也就是本文要談到的滕近輝師母。這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嘗試的工作——「採訪新聞」。 這一次的訪問,真的有些難倒我了。我擔心的是:「到底問些什麼?怎樣問?我怎能在這短短的一兩個鐘頭中,去儘量觀察她的生活呢?」但是這種訪問的新奇、陌生和有趣,漸漸克服了我的驚惶,心情反而寧靜且輕鬆了。 乘電梯升至十一樓,正想推開電梯門,門卻自己呀的一聲開了,你道怎的?原來是滕近輝牧師正好送客出門。在他旁邊,立著一位女士,戴著一副深色的玳瑁眼鏡,手裏織著一件灰色的毛線衣,笑瞇瞇的,跟滕牧師一道送客。她就是滕師母。 他們夫婦倆很客氣的招待我進屋,滕師母招待我進臥房裏去傾談。我的訪問,正式的開始了—— 我道明來意後,接著這樣問她:「請問滕師母是那年進建道,那年畢業的呢?」 「一九四八年進去,一九五一年畢業的。」 「有多少位同班呢?」 「我們一共有二十位同學,男女同學剛巧各佔一半。」 由於這次訪問有一個特別的目的,所以我不得不這樣問下去:「滕師母,當妳在學院時,曾否想及妳的『終身大事』呢?」她笑了,也許是因為我問得太唐突了吧?但是她沒有拒絕給我答覆: 「在我的記憶裏,似乎從未有這樣想過。」 我再問:「其他與妳同學的姊妹們如何?有否為這些事祈禱?甚至感到煩惱?」回答仍是:「從來沒有。」並且她向我解釋她們之所以對這件事從未想及的原因,是為了她們當時多抱有往海外傳道的志願與熱望,連她自己也是一心以為快要到印尼工作的,所以對這些所謂「大事」也沒心去想了。她一邊說,一邊卻勾起我一個新的思想:「真的,先以父家的事為念、神沒有理由不為祂的兒女計劃與安排的,而且,在學時期,也不是去想這些事的時候。」 我們談到這裏,只如一件剛起了頭的毛線衣,只織了一個衣腳,還有許多話在後頭呢。所以我又問:「滕師母,那麼你什麼時候有這意思的呢?怎樣開始的?」她停了手上的編織工夫,沉思了一會: 「這是一九五二年的事了,何時鑑先生(當時尚未被封立為牧師)向我提及與滕先生的婚事。我未給他一個正面的答覆,只允在禱告中尋求神的旨意。後來,一九五三年我們就結婚了。」我素悉滕師母為人爽朗活潑,態度輕鬆愉快,今天更顯然的可見到她這種特性,但我想她應該多說這麼一句:「這一件終身大事,我感到十分美滿。」 我看到他們在神的帶領下,組織了這一個可愛的家,使我不期然想起以撒與利百加來,深深為他們感謝神。但我又想到另一個問題,本來是有些難為情的,可是這上面一大串問題的趨勢就是向著這路線走,所以我不得不又開口:「滕師母,我懷疑一個像我跟妳這樣奉獻與主的,結了婚,這終身傳道的志願能否達到呢?怎樣可以達到呢?」也許她以為我是故意針對「神學院女生應否結婚」的問題而有此一問,所以她有些不大好意思,又微微的笑了一笑: 「是的,我覺得多少有點影響,因為有丈夫和孩子們要服侍與照料。雖然如此,我還可以做一些探訪,教主日學和司琴的工作。」從滕師母的回答,使我們知道,即令有影響,也只是外表上的。可不是嗎?她是神賜與其僕人的賢妻,孩子是神託付與他們的產業,服事丈夫與孩子,不也是服事神嗎?何況她還有教會的工作要做呢。 她一直未放開過手上的編織工作,看她如此忙,我不期然想到:「她的靈修與追求有否受影響呢?」所以我又多口了:「滕師母,妳一天之中什麼時候靈修呢?」 「嗯,白天事情多,所以我多在晚間做我的靈修。」我又得了一個答案:「一個結了婚的姊妹,她的靈修與追求,實際上仍可以繼續的。」 我們正談得興緻很濃時,忽然跑來一個嬉皮笑臉,天真活潑的小孩子,邊唱邊說的跑向滕師母這邊來。 「崧華,來,叫『亞姨』啦。」 「亞姨!」多響亮清脆的聲音!那種調皮相怪逗人愛。這孩子是她的次子,今年只四歲大,她並且告訴我這孩子膽子很大,真是什麼都不怕;他六歲的大哥磯華卻在這一點跟他剛相反,很怕惹事,但卻愛讀書;三子礎華卻靜得像個女孩子,也有兩歲多了;最小的潞嘉怎樣呢?他只九個多月大。你若要問我:「這小孩子有什麼特性?」那我希望一年以後再答覆你了,因為現在他的母親也不能斷然的告訴我呢。滕師母共有四個孩子,都是男孩,我故意問她:「為什麼最小的不也叫個什麼『華』?」 她很快的答道:「不要再『華』了。」 我明白她此語何意,再打趣道:「希望妳明年添位千金。」她連聲說:「夠啦,夠啦。」其實,你猜猜她聽了我這一句話,心裏會有什麼反應呢? 我們一直傾談了很久,有些重要的,也有些是瑣碎的。但我還是覺得不夠,我覺得應該站在「播種人」採訪記者的地位,再向她作一個如下的請示:「滕師母,妳是『過來人』,從妳的經驗與觀察,妳覺得有什麼忠告可以帶給那些未結婚的女校與在院的女同學呢?」她很慎重的默然了半晌,只給我一個她本人的經驗作為借鏡。她告訴我,當做介紹人的何牧師向她提及此事之時,她在等候神的旨意中,第二天早上,神給她一句經文作為指示:「當將你的事交托耶和華,並倚靠祂,祂就必成全。」(詩卅七:5)她雖不多說,但我感到很滿意,我深感真不負此行。
作者:曾曼萍
原載於《播種人》2期,1960年3月,頁6-10。
一九五九年除夕前一日,我去訪問傅忠愛姊妹,也就是本文要談到的滕近輝師母。這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嘗試的工作——「採訪新聞」。
這一次的訪問,真的有些難倒我了。我擔心的是:「到底問些什麼?怎樣問?我怎能在這短短的一兩個鐘頭中,去儘量觀察她的生活呢?」但是這種訪問的新奇、陌生和有趣,漸漸克服了我的驚惶,心情反而寧靜且輕鬆了。
乘電梯升至十一樓,正想推開電梯門,門卻自己呀的一聲開了,你道怎的?原來是滕近輝牧師正好送客出門。在他旁邊,立著一位女士,戴著一副深色的玳瑁眼鏡,手裏織著一件灰色的毛線衣,笑瞇瞇的,跟滕牧師一道送客。她就是滕師母。
他們夫婦倆很客氣的招待我進屋,滕師母招待我進臥房裏去傾談。我的訪問,正式的開始了——
我道明來意後,接著這樣問她:「請問滕師母是那年進建道,那年畢業的呢?」
「一九四八年進去,一九五一年畢業的。」
「有多少位同班呢?」
「我們一共有二十位同學,男女同學剛巧各佔一半。」
由於這次訪問有一個特別的目的,所以我不得不這樣問下去:「滕師母,當妳在學院時,曾否想及妳的『終身大事』呢?」她笑了,也許是因為我問得太唐突了吧?但是她沒有拒絕給我答覆:
「在我的記憶裏,似乎從未有這樣想過。」
我再問:「其他與妳同學的姊妹們如何?有否為這些事祈禱?甚至感到煩惱?」回答仍是:「從來沒有。」並且她向我解釋她們之所以對這件事從未想及的原因,是為了她們當時多抱有往海外傳道的志願與熱望,連她自己也是一心以為快要到印尼工作的,所以對這些所謂「大事」也沒心去想了。她一邊說,一邊卻勾起我一個新的思想:「真的,先以父家的事為念、神沒有理由不為祂的兒女計劃與安排的,而且,在學時期,也不是去想這些事的時候。」
我們談到這裏,只如一件剛起了頭的毛線衣,只織了一個衣腳,還有許多話在後頭呢。所以我又問:「滕師母,那麼你什麼時候有這意思的呢?怎樣開始的?」她停了手上的編織工夫,沉思了一會:
「這是一九五二年的事了,何時鑑先生(當時尚未被封立為牧師)向我提及與滕先生的婚事。我未給他一個正面的答覆,只允在禱告中尋求神的旨意。後來,一九五三年我們就結婚了。」我素悉滕師母為人爽朗活潑,態度輕鬆愉快,今天更顯然的可見到她這種特性,但我想她應該多說這麼一句:「這一件終身大事,我感到十分美滿。」
我看到他們在神的帶領下,組織了這一個可愛的家,使我不期然想起以撒與利百加來,深深為他們感謝神。但我又想到另一個問題,本來是有些難為情的,可是這上面一大串問題的趨勢就是向著這路線走,所以我不得不又開口:「滕師母,我懷疑一個像我跟妳這樣奉獻與主的,結了婚,這終身傳道的志願能否達到呢?怎樣可以達到呢?」也許她以為我是故意針對「神學院女生應否結婚」的問題而有此一問,所以她有些不大好意思,又微微的笑了一笑:
「是的,我覺得多少有點影響,因為有丈夫和孩子們要服侍與照料。雖然如此,我還可以做一些探訪,教主日學和司琴的工作。」從滕師母的回答,使我們知道,即令有影響,也只是外表上的。可不是嗎?她是神賜與其僕人的賢妻,孩子是神託付與他們的產業,服事丈夫與孩子,不也是服事神嗎?何況她還有教會的工作要做呢。
她一直未放開過手上的編織工作,看她如此忙,我不期然想到:「她的靈修與追求有否受影響呢?」所以我又多口了:「滕師母,妳一天之中什麼時候靈修呢?」
「嗯,白天事情多,所以我多在晚間做我的靈修。」我又得了一個答案:「一個結了婚的姊妹,她的靈修與追求,實際上仍可以繼續的。」
我們正談得興緻很濃時,忽然跑來一個嬉皮笑臉,天真活潑的小孩子,邊唱邊說的跑向滕師母這邊來。
「崧華,來,叫『亞姨』啦。」
「亞姨!」多響亮清脆的聲音!那種調皮相怪逗人愛。這孩子是她的次子,今年只四歲大,她並且告訴我這孩子膽子很大,真是什麼都不怕;他六歲的大哥磯華卻在這一點跟他剛相反,很怕惹事,但卻愛讀書;三子礎華卻靜得像個女孩子,也有兩歲多了;最小的潞嘉怎樣呢?他只九個多月大。你若要問我:「這小孩子有什麼特性?」那我希望一年以後再答覆你了,因為現在他的母親也不能斷然的告訴我呢。滕師母共有四個孩子,都是男孩,我故意問她:「為什麼最小的不也叫個什麼『華』?」
她很快的答道:「不要再『華』了。」
我明白她此語何意,再打趣道:「希望妳明年添位千金。」她連聲說:「夠啦,夠啦。」其實,你猜猜她聽了我這一句話,心裏會有什麼反應呢?
我們一直傾談了很久,有些重要的,也有些是瑣碎的。但我還是覺得不夠,我覺得應該站在「播種人」採訪記者的地位,再向她作一個如下的請示:「滕師母,妳是『過來人』,從妳的經驗與觀察,妳覺得有什麼忠告可以帶給那些未結婚的女校與在院的女同學呢?」她很慎重的默然了半晌,只給我一個她本人的經驗作為借鏡。她告訴我,當做介紹人的何牧師向她提及此事之時,她在等候神的旨意中,第二天早上,神給她一句經文作為指示:「當將你的事交托耶和華,並倚靠祂,祂就必成全。」(詩卅七:5)她雖不多說,但我感到很滿意,我深感真不負此行。
八不
原載於《播種人》2期,1960年3月,頁4-5。
原載於《播種人》2期,1960年3月,頁4-5。 不燬 摩西所見「荊棘不燬」的異象,不但實現於以色列人身上,也實現於他自己身上。在四十年的艱鉅工作中,與如火的試煉中,他的忠心沒有被燒燬,他的愛心沒有被燒燬。四十年而不燬,這是神恩,這是保守,這是神蹟!但是有人剛開始事奉,就被試煉所燒燬了! 不乾 「葉子也不枯乾」(詩一3),因為生命的汁漿時時供應。 一同事奉主的校友們,我們的事奉是否青綠色?我們工作的心情是否青綠色?枯乾的事奉與心情,是很痛苦的。感謝主,祂恩典的「溪水」正是為我們預備的。不乾的秘訣就是「吸取」湧流不息的「溪水」。我們需要繼續學習「吸取」的功課。 不竭 神對以利亞說:「罈內的麵必不減少,瓶裏的油必不缺短」(王上十七14)。 你的講章用完了沒有?還有富源等待你去開發。活水的江河是流不盡的。我曾經站在滔滔河邊驚異的思索:為什麼小的源頭能維持這大河不息的傾流?不管我們的答案怎樣,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神能使我們對信徒的供應,源源不竭,但是我們必須追求,必須開發。 不落 摩西禱告的手舉起不落,直到戰爭完畢的時候(出十七12)。我們的手放下了沒有?摩西的秘訣在那裏?在於有人扶持。我們也需要同心禱告的友伴,彼此扶住舉起的手。 不乏 「他們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賽四十31) 我們多麼羨慕迦勒!他能說:「現今我八十五歲了,還是強壯……我的力量那時如何,現在還是如何。」我們能否在自己的崗位上說。「我奉獻的時候如何熱心愛主,現在還是如何?」 不息 「愛是永不止息」。「許多人因為……愛心漸漸冷淡?惟有忍耐到底的……」(太廿四12)。 每一個人都可以舉出好些使愛心冷淡的理由,但是最寶貴的是「到底」兩個字。不要再提理由了,求主保守我們的愛,使之「永不止息」。 不老 「他們年老的時候,仍要結果子,要滿了汁漿而常發青」(詩九十二14)。 年齡日老的主僕,不一定靈性日老。年老的身體配上一顆年輕而結果子的心靈,是多麼美麗的一件事!真是靈界裏的「鶴髮童顏」了。 不退 「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的,努力面前的。」「他若退後,我心裏就不喜歡他」(來十38)。前線的兵士一個一個的退下來了。其中有你?有我?看哪,那些奮勇當先,始終不渝的戰士們!其中有你?有我?
原載於《播種人》2期,1960年3月,頁4-5。
不燬
摩西所見「荊棘不燬」的異象,不但實現於以色列人身上,也實現於他自己身上。在四十年的艱鉅工作中,與如火的試煉中,他的忠心沒有被燒燬,他的愛心沒有被燒燬。四十年而不燬,這是神恩,這是保守,這是神蹟!但是有人剛開始事奉,就被試煉所燒燬了!
不乾
「葉子也不枯乾」(詩一3),因為生命的汁漿時時供應。
一同事奉主的校友們,我們的事奉是否青綠色?我們工作的心情是否青綠色?枯乾的事奉與心情,是很痛苦的。感謝主,祂恩典的「溪水」正是為我們預備的。不乾的秘訣就是「吸取」湧流不息的「溪水」。我們需要繼續學習「吸取」的功課。
不竭
神對以利亞說:「罈內的麵必不減少,瓶裏的油必不缺短」(王上十七14)。
你的講章用完了沒有?還有富源等待你去開發。活水的江河是流不盡的。我曾經站在滔滔河邊驚異的思索:為什麼小的源頭能維持這大河不息的傾流?不管我們的答案怎樣,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神能使我們對信徒的供應,源源不竭,但是我們必須追求,必須開發。
不落
摩西禱告的手舉起不落,直到戰爭完畢的時候(出十七12)。我們的手放下了沒有?摩西的秘訣在那裏?在於有人扶持。我們也需要同心禱告的友伴,彼此扶住舉起的手。
不乏
「他們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賽四十31)
我們多麼羨慕迦勒!他能說:「現今我八十五歲了,還是強壯……我的力量那時如何,現在還是如何。」我們能否在自己的崗位上說。「我奉獻的時候如何熱心愛主,現在還是如何?」
不息
「愛是永不止息」。「許多人因為……愛心漸漸冷淡?惟有忍耐到底的……」(太廿四12)。
每一個人都可以舉出好些使愛心冷淡的理由,但是最寶貴的是「到底」兩個字。不要再提理由了,求主保守我們的愛,使之「永不止息」。
不老
「他們年老的時候,仍要結果子,要滿了汁漿而常發青」(詩九十二14)。
年齡日老的主僕,不一定靈性日老。年老的身體配上一顆年輕而結果子的心靈,是多麼美麗的一件事!真是靈界裏的「鶴髮童顏」了。
不退
「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的,努力面前的。」「他若退後,我心裏就不喜歡他」(來十38)。前線的兵士一個一個的退下來了。其中有你?有我?看哪,那些奮勇當先,始終不渝的戰士們!其中有你?有我?
【院長的話】創·守·擴
原載於《建道通訊》28期,1979年6月,頁2。
八十年前,本院的先賢們創立了這一間「以至聖之眞道自建」的傳道人訓練機構。他們表現了信心,完全奉獻,愛主的精神,留下了「開荒,吃苦,火熱」的座右銘。
原載於《建道通訊》28期,1979年6月,頁2。
八十年前,本院的先賢們創立了這一間「以至聖之真道自建」的傳道人訓練機構。他們表現了信心,完全奉獻,愛主的精神,留下了「開荒,吃苦,火熱」的座右銘。
一九七五年,華人教會承繼了建道的屬靈遺產,依靠主奔走前程。在過去三年多的日子裡面,本院同工以戰戰兢兢的心情,渡過了「守」的階段,在父神恩待之下,學生,師資,經濟和院務各方,經歷了「穩」。
當此八十週年院慶之際,本院應該以更大的信心走進「擴」的階段。院慶籌備委員會擇選以賽亞書五十四章第二節作為金句:「要擴張你帳幕之地,張大你居所的幔子,不要限止。要放長你的繩子,堅固你的橛子。」
「繩子」是準繩,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目標與計劃。這「繩子」要「放長」—更高的目標,更大的計劃!同時,必須「堅固你的橛子」。「橛子」代表基礎。這就是說,當我們進行擴展計劃的時候,必須恢復和加強「開荒,吃苦,火熱」的建道精神。只有擴展而沒有堅固,換言之,只有量而缺乏質,結果是倒塌。
本院擴展的目標,有左列幾個要點:
一、學生數目增至一百五十。過去三年中,學生數目已經增加了百分四十—由七十人增至一百人。但是我們希望在前面的五年內,再增加百分之五十。
二、院舍隨學生之增加,而相應的擴建。「白如雪紀念樓」是第一步。
三、加強師資—本院現有專任講師共十二位,希望在三年內增至十五位。目前的專任講師中,有博士及碩士學位的,共八位。
四、訓練範圍的擴展—本院目前有三系:神學系,基督教教育系,差傳系,希望將來能設立聖樂科,訓練教會聖樂人才。
五、設立研究科—大學畢業生獻身為主的人漸漸增加,本院希望在三年內設立「聖經研究碩士科」Master Biblical Studies,是二年制的課程。
六、加強伸延制夜校的訓練工作。
七、加強行政效率—本院計劃將來有一位全時間的院長,領導本院前進。求主預備。
願主幫助本院,隨時領受主的引導與指示,在每一件事上合乎祂的心意。
【院長的話】本院師資的前景
原載於《建道通訊》24期,1977年10月,頁1。
本院師資的重點是四重的:信仰、靈性、經驗、學歷。目前,本院共有專任講師十一位,兼任講師七位。
原載於《建道通訊》24期,1977年10月,頁1。
本院師資的重點是四重的:信仰、靈性、經驗、學歷。目前,本院共有專任講師十一位,兼任講師七位。 明年(一九七八年秋季)鄭貽富校友和溫以諾先生都將加入專任講師行列。前者將於明年獲得美南浸信會神學院博士學位(Ph.D.),後者亦將於明年獲得紐約大學博士學位。他們都已經有事奉的經驗,在信仰與靈性上都有好的表現。
本院本學年已經增加了兩位專任講師和專任圖書館主任。就是張練能牧師、張信瑤女士和凌少薇女士。張練能牧師是本院校友,在美國達拉斯神學院獲得神學碩士學位(Th.M.)。張信瑤女士也是本院校友,獲得美國惠敦大學基督教教育碩士學位。凌女士在中文大學考獲碩士以後,又在美國德州女子大學獲得圖書館學碩士學位。
在聘請之中的還有兩位專任講師,希望在主的帶領之下,他們都能在明、後年加入本院事奉的陣線。一位已有博士學位(Th.D.),另一位明年將可獲得博士學位。他們都是很愛主的弟兄。
神的恩典是奇妙豐富的,深信本院在主的帶領之下,將走上更加蒙福的道路,為基督的國度訓練合乎主用的人才。
我自己將於本年十二月往南婆羅洲工作一年,暫時離開本院,由艾理德牧師代理院長職務。請代禱為盼。

【院長的話】光輝的傳統——翟趙羅林精神
原載於《建道通訊》23期,1977年5月,頁1。
「翟趙羅林精神」構成建道神學院的一個特別名詞,極其寶貴。這一個名詞代表建道的傳統。
原載於《建道通訊》23期,1977年5月,頁1。
「翟趙羅林精神」構成建道神學院的一個特別名詞,極其寶貴。這一個名詞代表建道的傳統。
(一)翟輔民精神
翟牧師(Dr. R. A. Jaffray)原籍加拿大,父親是多倫多報業領袖,殷望其子繼承父志,但翟牧應主恩召,獻身來華宣道。於一八九七年抵達中國,除在華人中間盡力工作之外,翌年即發動向越南傳福音,多次往該處勘察及親身工作。一九一六年正式被總會委任為越南西差會主席(以梧州為辦事處),同時仍繼任華南區西差會主席、建道院長、聖經報主筆。各種事工蓬蓬勃勃發展。一九二八年一月又順服主帶領往印尼開荒工作,一九三一年遷居印尼,離開已經居住卅四年的廣西梧州。一九四二年被日軍囚入集中營,一九四五年去世。這時印尼已有萬餘會友。翟牧一生忠心耿耿,將一切擺在祭壇上,致力擴展基督國度,不遺餘力,蔚成風範。
(二)趙柳塘精神
趙柳塘牧師是建道歷史中第一位華人院長(一九二三—二六)。他信主的第二年考獲中央政府留美獎學金,正在那時他蒙主呼召獻身聖工,他毅然決定放棄留學的黃金機會,進入建道受造就。後被選任院長,兼任宣道會華南區華會主席。他是廣州和港九培靈研經大會的發起人之一及講員;成為一位華南教會著名領袖。
(三)羅聖愛精神
羅聖愛女士曾任建道女院院長。卅歲時進入建道事奉主,直至六十一歲退休,前後工作卅一年。羅女士於十八歲時曾舉行一次特別儀式,當眾宣告她一生不嫁,全心全意事奉主。赴會者三百人,一同為她禱告和感恩。她在一九二○年將所承受的遺產全部變賣,建造女院院舍。這種捨己的精神感動了許多人。
(四)林証耶精神
校友林証耶牧師於一九二九年加入翟輔民牧師所創立的「中華海外佈道團」,同年與校友練光臨牧師往南洋工作。林牧師進入荷屬婆羅洲(即現今之加里曼坦),在達雅族土人中間傳福音十五年。成為華人最先進的宣教士。他的寶貴經驗永遠留在「蓬島闢荒記」裡面。
稍後,校友曾道行牧師進入印尼峇里島工作,建立了教會;校友朱醒魂牧師、黃頌恩牧師、莊澤之牧師等,都在印尼担起福音聖工。練光臨牧師則進入馬來亞工作。兩年前更遠赴南美洲的Trinidad為主作宣教工作。
這四種精神好像一枝號角,今天仍然向我們發出呼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