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近輝牧師訪談錄
原載於《播種人》46期,1982年6月,頁16-19。
原載於《播種人》46期,1982年6月,頁16-19。 問:馬傑偉、王志學 滕:滕近輝牧師 (註:因時間關係,此文未經受訪者核閱。) (滕牧師時任建道神學院校董會主席,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院長) 「我深深感覺到時間過得多麼快,我的人生毫不停留的奔向結束。我的眼睛盯在鐘面上,而我的心靈面對嚴肅的一刻。短促的人生——無情的時光——我怎樣使用這短暫的一生?」——滕近輝(節錄自嚴肅的一刻) 一、生平剪影 問:幾年前,滕牧師曾經寫了一篇文章,題目是「嚴肅的一刻」,文中提及一些重要的時刻,可否與我們分享它對你的影響? 滕:我有好幾次面對死亡及人生意義的挑戰,那篇文章所表達的,是我在那些嚴肅的時刻,內心的一些反應和啟發,使我領悟到人生短暫,因而認真地思想:人生怎樣才過得有意義?怎樣從自己的信仰看人生?怎樣在神手中給祂使用?怎樣完成神的旨意?我把神的榮耀,別人所要得的救恩,自己的人生價值綜合在一起,從而決定我一生的路線。每一個人都可能在一生中的某個時刻,突然醒悟過來了;我們可以稱之為靈感,但退到最後都是神的恩典、聖靈的作為,但在人方面,需要了解、接納,並把它化作生命的動力。於我,那些嚴肅的時刻,是神造就我的過程中的一部份,讓我認真地面對自己的一生,把自己徹底地奉獻,給祂使用。 問:就生活態度而言,有些神學生是積極的、向前的,時常生動地計劃將來;有些則是安份的、被動的,也可以說是順服的一羣。但是,前者可能有「野心大」、「自我中心」的嫌疑,而後者,則可能是苟且偷安。你覺得上述兩種態度可否調和? 滕:所謂積極的人生觀,是時常積極尋求神在我身上的計劃,而不是積極地為自己打算,這是兩件截然不同的事。進取心如果與尋求神的心意聯合起來,就可以脫離自我尋求的危機。 問:一個稍微積極的神學生,往往很渴望盡力裝備自己,被主使用,但面對眾多的責任,浩瀚的知識,常會感到力不從心。請問你年青時有沒有這種感受? 滕:沒有。我在大學念外文系,接觸很多西方的文學作品,又參加過抗日的學生活動,但最後還是抓住了傳福音的焦點;有了焦點,就不會有力不從心的感覺了。 問:你所受的大學教育,對你有甚麼影響? 滕:我從小就很喜愛文藝,唸大學時讀了很多英美的文學著作和譯作。透過文學,我對人性和社會有了深一層的了解,對我後來的事奉有很大幫助。神在語文方面給我的裝備,也擴大了我的工作範圍。在今日社會裏,國際關係緊密,語言的運用對傳道人有很大的工具價值。所以,一直以來,我每天都讀一段德文和印尼文聖經,而希臘文、英文,中文也沒有停止學習。 問:神學畢業時你有沒有徬徨的感覺? 滕:畢業的時候,沒有甚麼雄心大志,也沒有為前途擔心過,只有一個念頭,就是傳福音,單純地把自己放在神手中,神怎樣用就怎樣用,完全沒有傍徨的感覺。 問:你把「路標」一書獻給以禱告托住你事奉十八年之久的母親;請問她對你的事奉有甚麼影響? 滕:我到外地讀書,母親留在內地,一別就是十八年,到母親死時也沒有機會相見。她的代禱,是神恩待我的一個要素。 問:很多人認為滕牧師氣量大,能容納異己:請問這是你自己的性格,抑或是經過長時間的操練而成的呢? 滕:我之所以能容納不同的意見,與我的基本看法很有關係。我對一些身外事從不斤斤計較,遇到不同的意見,就把着眼點放在它的優點,不注視缺點,從大處着眼,盡量不與人相爭,一切放在神手中,神可能用不同的方法作工,取捨應交給神決定。這是我處事的宗旨,這是一生都要學習的功課。例如宗派問題,基本的信仰重點一致就可以了,無需在枝節上爭執。 問:滕牧師時常受人稱讚,又有很多人重視你的意見,你心裏會不會產生驕傲的心理?如果有,你怎樣應付? 滕:我自己的觀念是這樣的——工作的果效與兩個因素有關:(一)最重要、最基本的是神的恩典、聖靈的作為和聖經的路線;(二)恩賜的發展、工具的運用,並對時代的認識。(老一輩的傳道人,重視前者,缺欠後者;而新一代卻恰好相反;其實二者應該互相配合才好。)別人接納我的意見,不是因為我的地位,只不過我兩方面兼顧,意見中庸;所以我不會覺得自己有何特出之處,也沒有驕傲的心理。我想,這也是神的恩典使我擁有一個不重成敗、淡泊名利的性格;因此我從未想過要出人頭地,也未想過要做領袖、受人意。建道及中神的事奉,不是我所盼望達到的目標,而是實際環境把我推到那些崗位上去。至於領會,我從來沒有寫信說甚麼我要來了,請為我安排聚會等說話;都是別人的邀請,如果我有時間、有感動、便答應,然後盡力去做,所以心裏沒有得失的困擾。 問:請問滕牧師這幾年有沒有甚麼計劃? 滕:明年會開始寫作;不是說其他工作完全放下,晚上及主日仍會講道,有需要時也會領會,但工作的主體是寫作。大部份時間用在寫作上,自己還未嘗試過,是否耐得住,現在仍未知道。不過很清楚這是神的心意。目前的工作很難放下,但相信神會安排。現存的資料,已經夠寫幾年,題目也想好了,以後可能一面寫一面補充。本來西方的寫作環境比較好,但我內心有很大的感觸:到西方去的,當然有些是出於神的引導,但很多是為自己,潛意識中隱藏着自己的因素,然後放在神的旨意之中,再加上一些所謂「需要」作藉口,就趕快放下東方的工作。所以我心裏有個強烈的願望就是無論做甚麼,都留在東方。 二、幾點意見及提醒 問:“The missing note in modern evangelical is the matter of godliness”——D. Martyn Lloyd-Jones.你認為華人教會是否有同樣問題? 滕:東方教會一向都有一個明顯的重點,就是靈性的重點。當然,現代的青年,思想背景、觀念、衣著、生活標準都與上一代不同,但基本上,屬靈方面的觀念沒有甚麼大問題。教會裏熱心的青年、眞正奉獻的神學生,都能把持這個基本的重心。但有一點值得一提:近來似乎流行一種平衡的觀念,甚麼都平平穩穩卻失去了老一輩傳道人的徹底奉獻、不怕勞苦的精神。 問:Carl Henry指出,聖經無謬誤的問題,是西方福音派教會將要面臨的主要問題,你覺得華人教會會不會有同樣的趨勢? 滕:我希望華人教會千萬不要捲入這個漩渦。按照今天的路線走就好了,不要特意把它提出來討論,否則可能引起很多意想不到的問題。 問:請問滕牧師對社會關懷的工作有何意見? 滕:(一)教會應該有聯合的喉舌,透過輿論,向社會傳達社會公義的信息。(二)鼓勵信徒在職業上表達信仰,發揮教會對社會的影響,而不必由教會做團體性的社會或政治行動。(三)香港的福利工作,已達到一定的水準,教會重復政府的工作,只不過是錦上添花,偶有不足,教會可作補充,但不應在此消耗太多人力物力。教會的工作重點是傳福音;救靈工作有永恆的價值,不應被物質價值所削弱。(四)我們不必批評新派教會不顧福音工作,因為他們除了這種工作,就沒有其他工作可以做;況且他們對社會有貢獻,這也可能是神安排他們扮演的角色,我們不可輕視。 滕:近來教會有一些青年人很喜歡討論理性及社會問題,這種討論有它的價值。然而,如果討論的人已有堅強的靈性基礎,就沒有甚麼問題,問題在於那些沒有根基的人身上,他們被吸引,出於興趣而討論,一旦發現他們不能夠眞正做些甚麼時,討論完了也便完了,在社會卻未能產生甚麼作用,那時興趣沒有了,靈性沒有了,信仰也失去了,離開教會的就是這一羣青年。這是一個我們要警惕的危機。
原載於《播種人》46期,1982年6月,頁16-19。
問:馬傑偉、王志學
滕:滕近輝牧師
(註:因時間關係,此文未經受訪者核閱。)
(滕牧師時任建道神學院校董會主席,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院長)
「我深深感覺到時間過得多麼快,我的人生毫不停留的奔向結束。我的眼睛盯在鐘面上,而我的心靈面對嚴肅的一刻。短促的人生——無情的時光——我怎樣使用這短暫的一生?」——滕近輝(節錄自嚴肅的一刻)
一、生平剪影
問:幾年前,滕牧師曾經寫了一篇文章,題目是「嚴肅的一刻」,文中提及一些重要的時刻,可否與我們分享它對你的影響?
滕:我有好幾次面對死亡及人生意義的挑戰,那篇文章所表達的,是我在那些嚴肅的時刻,內心的一些反應和啟發,使我領悟到人生短暫,因而認真地思想:人生怎樣才過得有意義?怎樣從自己的信仰看人生?怎樣在神手中給祂使用?怎樣完成神的旨意?我把神的榮耀,別人所要得的救恩,自己的人生價值綜合在一起,從而決定我一生的路線。每一個人都可能在一生中的某個時刻,突然醒悟過來了;我們可以稱之為靈感,但退到最後都是神的恩典、聖靈的作為,但在人方面,需要了解、接納,並把它化作生命的動力。於我,那些嚴肅的時刻,是神造就我的過程中的一部份,讓我認真地面對自己的一生,把自己徹底地奉獻,給祂使用。
問:就生活態度而言,有些神學生是積極的、向前的,時常生動地計劃將來;有些則是安份的、被動的,也可以說是順服的一羣。但是,前者可能有「野心大」、「自我中心」的嫌疑,而後者,則可能是苟且偷安。你覺得上述兩種態度可否調和?
滕:所謂積極的人生觀,是時常積極尋求神在我身上的計劃,而不是積極地為自己打算,這是兩件截然不同的事。進取心如果與尋求神的心意聯合起來,就可以脫離自我尋求的危機。
問:一個稍微積極的神學生,往往很渴望盡力裝備自己,被主使用,但面對眾多的責任,浩瀚的知識,常會感到力不從心。請問你年青時有沒有這種感受?
滕:沒有。我在大學念外文系,接觸很多西方的文學作品,又參加過抗日的學生活動,但最後還是抓住了傳福音的焦點;有了焦點,就不會有力不從心的感覺了。
問:你所受的大學教育,對你有甚麼影響?
滕:我從小就很喜愛文藝,唸大學時讀了很多英美的文學著作和譯作。透過文學,我對人性和社會有了深一層的了解,對我後來的事奉有很大幫助。神在語文方面給我的裝備,也擴大了我的工作範圍。在今日社會裏,國際關係緊密,語言的運用對傳道人有很大的工具價值。所以,一直以來,我每天都讀一段德文和印尼文聖經,而希臘文、英文,中文也沒有停止學習。
問:神學畢業時你有沒有徬徨的感覺?
滕:畢業的時候,沒有甚麼雄心大志,也沒有為前途擔心過,只有一個念頭,就是傳福音,單純地把自己放在神手中,神怎樣用就怎樣用,完全沒有傍徨的感覺。
問:你把「路標」一書獻給以禱告托住你事奉十八年之久的母親;請問她對你的事奉有甚麼影響?
滕:我到外地讀書,母親留在內地,一別就是十八年,到母親死時也沒有機會相見。她的代禱,是神恩待我的一個要素。
問:很多人認為滕牧師氣量大,能容納異己:請問這是你自己的性格,抑或是經過長時間的操練而成的呢?
滕:我之所以能容納不同的意見,與我的基本看法很有關係。我對一些身外事從不斤斤計較,遇到不同的意見,就把着眼點放在它的優點,不注視缺點,從大處着眼,盡量不與人相爭,一切放在神手中,神可能用不同的方法作工,取捨應交給神決定。這是我處事的宗旨,這是一生都要學習的功課。例如宗派問題,基本的信仰重點一致就可以了,無需在枝節上爭執。
問:滕牧師時常受人稱讚,又有很多人重視你的意見,你心裏會不會產生驕傲的心理?如果有,你怎樣應付?
滕:我自己的觀念是這樣的——工作的果效與兩個因素有關:(一)最重要、最基本的是神的恩典、聖靈的作為和聖經的路線;(二)恩賜的發展、工具的運用,並對時代的認識。(老一輩的傳道人,重視前者,缺欠後者;而新一代卻恰好相反;其實二者應該互相配合才好。)別人接納我的意見,不是因為我的地位,只不過我兩方面兼顧,意見中庸;所以我不會覺得自己有何特出之處,也沒有驕傲的心理。我想,這也是神的恩典使我擁有一個不重成敗、淡泊名利的性格;因此我從未想過要出人頭地,也未想過要做領袖、受人意。建道及中神的事奉,不是我所盼望達到的目標,而是實際環境把我推到那些崗位上去。至於領會,我從來沒有寫信說甚麼我要來了,請為我安排聚會等說話;都是別人的邀請,如果我有時間、有感動、便答應,然後盡力去做,所以心裏沒有得失的困擾。
問:請問滕牧師這幾年有沒有甚麼計劃?
滕:明年會開始寫作;不是說其他工作完全放下,晚上及主日仍會講道,有需要時也會領會,但工作的主體是寫作。大部份時間用在寫作上,自己還未嘗試過,是否耐得住,現在仍未知道。不過很清楚這是神的心意。目前的工作很難放下,但相信神會安排。現存的資料,已經夠寫幾年,題目也想好了,以後可能一面寫一面補充。本來西方的寫作環境比較好,但我內心有很大的感觸:到西方去的,當然有些是出於神的引導,但很多是為自己,潛意識中隱藏着自己的因素,然後放在神的旨意之中,再加上一些所謂「需要」作藉口,就趕快放下東方的工作。所以我心裏有個強烈的願望就是無論做甚麼,都留在東方。
二、幾點意見及提醒
問:“The missing note in modern evangelical is the matter of godliness”——D. Martyn Lloyd-Jones.你認為華人教會是否有同樣問題?
滕:東方教會一向都有一個明顯的重點,就是靈性的重點。當然,現代的青年,思想背景、觀念、衣著、生活標準都與上一代不同,但基本上,屬靈方面的觀念沒有甚麼大問題。教會裏熱心的青年、眞正奉獻的神學生,都能把持這個基本的重心。但有一點值得一提:近來似乎流行一種平衡的觀念,甚麼都平平穩穩卻失去了老一輩傳道人的徹底奉獻、不怕勞苦的精神。
問:Carl Henry指出,聖經無謬誤的問題,是西方福音派教會將要面臨的主要問題,你覺得華人教會會不會有同樣的趨勢?
滕:我希望華人教會千萬不要捲入這個漩渦。按照今天的路線走就好了,不要特意把它提出來討論,否則可能引起很多意想不到的問題。
問:請問滕牧師對社會關懷的工作有何意見?
滕:(一)教會應該有聯合的喉舌,透過輿論,向社會傳達社會公義的信息。(二)鼓勵信徒在職業上表達信仰,發揮教會對社會的影響,而不必由教會做團體性的社會或政治行動。(三)香港的福利工作,已達到一定的水準,教會重復政府的工作,只不過是錦上添花,偶有不足,教會可作補充,但不應在此消耗太多人力物力。教會的工作重點是傳福音;救靈工作有永恆的價值,不應被物質價值所削弱。(四)我們不必批評新派教會不顧福音工作,因為他們除了這種工作,就沒有其他工作可以做;況且他們對社會有貢獻,這也可能是神安排他們扮演的角色,我們不可輕視。
滕:近來教會有一些青年人很喜歡討論理性及社會問題,這種討論有它的價值。然而,如果討論的人已有堅強的靈性基礎,就沒有甚麼問題,問題在於那些沒有根基的人身上,他們被吸引,出於興趣而討論,一旦發現他們不能夠眞正做些甚麼時,討論完了也便完了,在社會卻未能產生甚麼作用,那時興趣沒有了,靈性沒有了,信仰也失去了,離開教會的就是這一羣青年。這是一個我們要警惕的危機。
從劉福群故院長遺著「十架與冠冕」看建道的精神遺產:開荒、吃苦、火熱
原載於《播種人》40期,1979年6月,頁4-6。
原載於《播種人》40期,1979年6月,頁4-6。 劉故院長生前,不時提說建道先賢們的事蹟。這些「故事」彰顯了神對建道的恩典,同時也是劉故院長的「感動的泉源」。同樣,今天,它們也是我們的策勵。這些事蹟充份的表現了「開荒、吃苦、火熱」的建道精神。茲趁此八十週年慶祝與感恩之際,節譯「十架與冠冕」書內關於先賢的記載如下: 「……宣信博士在香港的時候,得知廣西省人口近一千萬,而福音從未到達該省。這一位偉大的宣教領袖深受感動,返國後立刻呼籲一百位宣教士往中國去傳福音。一位受過醫科訓練的青年(高樂弼醫生Dr. Glover)聽見宣信博士所發出的挑戰,就向主說:『我在這裡,請差遣我。』他立刻受到家人與朋友的反對。這是撒但掌權的世界裡面常有的現象。最後,神的呼召於一八九九年成為事實,高醫生到達香港,經澳門,轉抵梧州。神的計劃成形,建道誕生。第一班只有學生四人,…是華南的第一間聖經學院……二人來自廣東,二人來自廣西梧州與南寧……。 ……一九○二年,翟輔民牧師(R.A.Jaffray)繼高樂弼醫生為建道院長……翟牧師不僅為中國廣西省的居民大有負擔,他並且關心東南亞各國中的華人與本地人。神的靈如何在他心中工作,如何引導他展開工作,是很有興趣的一年事……翟牧師曾受嚴厲的批評,因為他在廣西的工作上似乎分心,將其他國家的事工拉到身上來。但是神給了他堅強的心志,他在傳福音的事工上毫不退縮……他憑著信心到越南去,供應那裡福音的需要。很奇妙的,他買到了一塊地皮,建立了佈道所。那是基督教在越南最早的工作。他差派建道畢業生到那裡去,作為第一批開荒宣教士…… 「翟牧師選擇了梧州,作為他退休以後的久居地。他按計劃進行準備……他用自己的錢建造住所,座落在白鶴山上,正在桂江與西江的匯流處,被包圍在神偉大的創造的美景中……但是,有一天,令人驚訝的事終於發生了!翟牧師在早餐時從樓上走下來,眼睛閃閃發光,祈禱後,他將昨夜發生的事告訴了大家。他見到了異象:他在那裏跑,後面有人追他。他的雙手滿了血漬,不能洗掉……他是一個殺人兇手麼?這時他醒過來,全身出汗而抖動。他立刻想起了以西結書三18的話:「你若不警戒他(惡人),他必死在罪孽之中,我卻要向你討他喪命的罪。」翟牧師相信這是從神而來的異象,要他往婆羅洲開闢福音工場,對他而言,這是神的命令,我們對他說:「你的新房子怎麼辦?」「啊,這些東西。」他的手一揮,「不過是屬地捆綁的象徵。主已藉著祂的靈向我的靈說話。」……在此時以前,我尚未真正的欽慕翟牧師……但是從此之後,我心中生出對他深深的敬愛。他從未在他的靚屋中住過一天,而是我與劉師母住在那裏……我在他身上看見了基督。他離開梧州時,毫無留戀、怨言與遺憾……翟牧師深受那位出身英國曲棍國手的宣教士—司達德(C.T.Stuad)的影響(他留在中國、印度、與非洲工作)。他留用當時英國運動員慣用的粗語,來形容獻身的精神:D.C.D.(Don’t care a damn!)意即「毫不在乎!」翟牧師借用這三個字,當作一本小冊子的題目,形容完全的奉獻…… 「翟牧師被神使用在印尼開闢了新工場,而與他同工的人都是建道的畢業生……無怪乎宣教精神運流在建道的血液裡,直到今日…… 「當高樂弼醫生在一八九九年到達香港時,他曾到澳門去講道,他在那裡遇見了一位靈性飢餓的姊妹,就是廿六歲的羅聖愛先生。她當時在廣州真光中學教書,早於十四歲時接受耶穌為救主。高醫生所講關於獻身的信息,感動了她的心,她決定往梧州去開辦建道女院。一九○三年這希望成為事實。她在女院事奉主前後卅一年,直到退休為止……她在年輕時,請求父親准許她一生不嫁。父親以為這不過是她暫時的心情。但是她十八歲時仍不肯結婚。她父親是一位熱心的信徒,終於同意她終身不嫁的志願……後來有一天,父親為她安排了一次特別的典禮,親友們好似參加婚禮一樣來赴會,由牧師主持,但那不是平常的婚禮,乃是她獻身事主的典禮。超過三百人參加這最奇特的婚禮。有花、有唱歌,但是沒有地上的新郎。她公開宣佈:基督是她一切的一切。一九二○年,為了全心倚靠主的供給,她將地上的一切財產送給宣道會,作為聖工經費,包括她銀行的存欵,和出售數間屋子所得的現欵在內。她順從內心深處的感動,將一切放在祭壇上,她願意過「自願貧窮」的一生……她對我的一生有很大的影響……一九六八年四月廿七日,主召她返回天家…… 「當青年的趙柳塘正在廣西桂林準備參加留美選拔考試的時候,恰有宣道會的一位加拿大籍宣教士,Mr. Alvin Field,也在桂林。他既熱心又受過良好教育。他剛開始了一個英文查經班,不少人參加,其中有趙柳塘。……一年內,趙柳塘公開宣佈他對基督的信仰,並且開始為主作見證。後來政府公佈考試結果,趙柳塘是唯一被錄取的學生。他領取了公費,準備放洋,攻讀法律。但是他在離開桂林以前,感覺應該主領一次聚會。神使用了他的講道,很見蒙福。他在往東海岸去的路上,先後在平東與梧州主領佈道會,許多老朋友來聽他講道。最後,他自己深受感動,他開始掙扎著尋求神為他一生的旨意。他在一張紙上寫下,如果他事奉基督可能得到的各樣好處,其中沒有任何一項是今世的利益。他將永遠是一個窮傳道。但是,這樣,他能將基督傳給同胞……他整夜在心靈中爭戰。次日清晨,他終於決定獻身給主,一生向同胞宣揚福音。平安喜樂充滿了他的心,他將公費還給政府;放棄出洋。親友以為他瘋了,甚至西教士也勸他重新考慮,但是他並不搖動……他決定進入建道受造就……後來成為建道院長,最後成為宣道會華南區主席……」 這些先賢們的動人榜樣,才是建道真正的產業,願主繼續帶領我們走在這一條蒙福的路上。
原載於《播種人》40期,1979年6月,頁4-6。
劉故院長生前,不時提說建道先賢們的事蹟。這些「故事」彰顯了神對建道的恩典,同時也是劉故院長的「感動的泉源」。同樣,今天,它們也是我們的策勵。這些事蹟充份的表現了「開荒、吃苦、火熱」的建道精神。茲趁此八十週年慶祝與感恩之際,節譯「十架與冠冕」書內關於先賢的記載如下:
「……宣信博士在香港的時候,得知廣西省人口近一千萬,而福音從未到達該省。這一位偉大的宣教領袖深受感動,返國後立刻呼籲一百位宣教士往中國去傳福音。一位受過醫科訓練的青年(高樂弼醫生Dr. Glover)聽見宣信博士所發出的挑戰,就向主說:『我在這裡,請差遣我。』他立刻受到家人與朋友的反對。這是撒但掌權的世界裡面常有的現象。最後,神的呼召於一八九九年成為事實,高醫生到達香港,經澳門,轉抵梧州。神的計劃成形,建道誕生。第一班只有學生四人,…是華南的第一間聖經學院……二人來自廣東,二人來自廣西梧州與南寧……。
……一九○二年,翟輔民牧師(R.A.Jaffray)繼高樂弼醫生為建道院長……翟牧師不僅為中國廣西省的居民大有負擔,他並且關心東南亞各國中的華人與本地人。神的靈如何在他心中工作,如何引導他展開工作,是很有興趣的一年事……翟牧師曾受嚴厲的批評,因為他在廣西的工作上似乎分心,將其他國家的事工拉到身上來。但是神給了他堅強的心志,他在傳福音的事工上毫不退縮……他憑著信心到越南去,供應那裡福音的需要。很奇妙的,他買到了一塊地皮,建立了佈道所。那是基督教在越南最早的工作。他差派建道畢業生到那裡去,作為第一批開荒宣教士……
「翟牧師選擇了梧州,作為他退休以後的久居地。他按計劃進行準備……他用自己的錢建造住所,座落在白鶴山上,正在桂江與西江的匯流處,被包圍在神偉大的創造的美景中……但是,有一天,令人驚訝的事終於發生了!翟牧師在早餐時從樓上走下來,眼睛閃閃發光,祈禱後,他將昨夜發生的事告訴了大家。他見到了異象:他在那裏跑,後面有人追他。他的雙手滿了血漬,不能洗掉……他是一個殺人兇手麼?這時他醒過來,全身出汗而抖動。他立刻想起了以西結書三18的話:「你若不警戒他(惡人),他必死在罪孽之中,我卻要向你討他喪命的罪。」翟牧師相信這是從神而來的異象,要他往婆羅洲開闢福音工場,對他而言,這是神的命令,我們對他說:「你的新房子怎麼辦?」「啊,這些東西。」他的手一揮,「不過是屬地捆綁的象徵。主已藉著祂的靈向我的靈說話。」……在此時以前,我尚未真正的欽慕翟牧師……但是從此之後,我心中生出對他深深的敬愛。他從未在他的靚屋中住過一天,而是我與劉師母住在那裏……我在他身上看見了基督。他離開梧州時,毫無留戀、怨言與遺憾……翟牧師深受那位出身英國曲棍國手的宣教士—司達德(C.T.Stuad)的影響(他留在中國、印度、與非洲工作)。他留用當時英國運動員慣用的粗語,來形容獻身的精神:D.C.D.(Don’t care a damn!)意即「毫不在乎!」翟牧師借用這三個字,當作一本小冊子的題目,形容完全的奉獻……
「翟牧師被神使用在印尼開闢了新工場,而與他同工的人都是建道的畢業生……無怪乎宣教精神運流在建道的血液裡,直到今日……
「當高樂弼醫生在一八九九年到達香港時,他曾到澳門去講道,他在那裡遇見了一位靈性飢餓的姊妹,就是廿六歲的羅聖愛先生。她當時在廣州真光中學教書,早於十四歲時接受耶穌為救主。高醫生所講關於獻身的信息,感動了她的心,她決定往梧州去開辦建道女院。一九○三年這希望成為事實。她在女院事奉主前後卅一年,直到退休為止……她在年輕時,請求父親准許她一生不嫁。父親以為這不過是她暫時的心情。但是她十八歲時仍不肯結婚。她父親是一位熱心的信徒,終於同意她終身不嫁的志願……後來有一天,父親為她安排了一次特別的典禮,親友們好似參加婚禮一樣來赴會,由牧師主持,但那不是平常的婚禮,乃是她獻身事主的典禮。超過三百人參加這最奇特的婚禮。有花、有唱歌,但是沒有地上的新郎。她公開宣佈:基督是她一切的一切。一九二○年,為了全心倚靠主的供給,她將地上的一切財產送給宣道會,作為聖工經費,包括她銀行的存欵,和出售數間屋子所得的現欵在內。她順從內心深處的感動,將一切放在祭壇上,她願意過「自願貧窮」的一生……她對我的一生有很大的影響……一九六八年四月廿七日,主召她返回天家……
「當青年的趙柳塘正在廣西桂林準備參加留美選拔考試的時候,恰有宣道會的一位加拿大籍宣教士,Mr. Alvin Field,也在桂林。他既熱心又受過良好教育。他剛開始了一個英文查經班,不少人參加,其中有趙柳塘。……一年內,趙柳塘公開宣佈他對基督的信仰,並且開始為主作見證。後來政府公佈考試結果,趙柳塘是唯一被錄取的學生。他領取了公費,準備放洋,攻讀法律。但是他在離開桂林以前,感覺應該主領一次聚會。神使用了他的講道,很見蒙福。他在往東海岸去的路上,先後在平東與梧州主領佈道會,許多老朋友來聽他講道。最後,他自己深受感動,他開始掙扎著尋求神為他一生的旨意。他在一張紙上寫下,如果他事奉基督可能得到的各樣好處,其中沒有任何一項是今世的利益。他將永遠是一個窮傳道。但是,這樣,他能將基督傳給同胞……他整夜在心靈中爭戰。次日清晨,他終於決定獻身給主,一生向同胞宣揚福音。平安喜樂充滿了他的心,他將公費還給政府;放棄出洋。親友以為他瘋了,甚至西教士也勸他重新考慮,但是他並不搖動……他決定進入建道受造就……後來成為建道院長,最後成為宣道會華南區主席……」
這些先賢們的動人榜樣,才是建道真正的產業,願主繼續帶領我們走在這一條蒙福的路上。
70年代
原載於《播種人》37期,1978年1月,頁2-3。
原載於《播種人》37期,1978年1月,頁2-3。 華人教會今面臨擴展的新時期——從彼得的異象談起 使徒彼得在房頂上守著午正祈禱的時候(大概是禁食祈禱,因為他「覺得餓了」),神將一個重要的異象賜給他:他看見一塊大布由天降下,裏面有各樣的動物。從天上有聲音對他說:「起來,宰了吃!」彼得說:「凡不潔淨的物,我從來沒有吃過。」天上的聲音一連發出三次,然後那大布被收回天上。 當時,彼得處於兩難之間:一方面神在舊約律法中吩咐以色列人不可吃不潔淨的動物;另一方面,現在神吩咐他吃布內一切動物,包括不潔淨者在內。神好像自我矛盾。彼得一定感覺大惑不解。 在這裏藏有一個寶貴而重要的真理。它有三個角度: 一、無限的神向有限的人必然顯為矛盾,因為有限的人不能了解無限的神。這表面的矛盾實際上是神的「反合性」真理(Paradoxical truths)的表現,它們構成神更多層的和諧。例如道成肉身,三位一體等,都是屬於這一類的真理。神的無限屬性是屬於「自隱的神」(賽四五15) 二、舊約律法的「字句」是精意的「影兒」或預表。它們指向屬靈的實體,當實體來到的時候,影兒就自然消滅。 三、影兒時期的一切條例和方法都是過渡性的,所以舊約裏面被認為不潔淨的,現在被稱為潔淨的。因為開始了一個新時代。 由上可見,神為每一個新時代預備了新方式。這一件事對於今日的佈道工作有重大的意義。我們必須尋求神為這一個時代所預備的佈道方式。當彼得了解神的心意時,他就開始向外邦人傳福音。照樣,當我們明白神心意的時候,也會開始超越舊的傳統方法。 今天,讓我們以這一種眼光來看佈道的方法和機會。 但是,在這裏我們需要一個警告: 方法雖多雖新,但我們所需要的能力卻是一樣;聖靈的能力,福音的能力,獻身的能力,祈禱的能力,愛心的能力。任何方法都不能代替這些屬靈的能力。成功的佈道方程式是:能力+方法。 敞開的門——挑戰 今天,主給了我一個「敞開的門」,好像當日祂向非拉鐵非教會所作的一樣(啟三8)。我們應該以信心和順服的心抓住機會,進入這門。 當主向我們發出:「看哪,我在你面前給你一個敞開的門」的呼聲時,你我的反應如何? 華人教會踏入新時期 過去三十年是華人教會向下扎根的時期——學習自立自養自傳,已經漸達到成熟階段。現在,華人教會已經面對一個「擴展」的新時期——福音事工發展的大時代! 在這一個新時期裏面,每一個傳道人,神學生,平信徒領袖,都應該準備好,投入這一「擴展基督國度」的大運動裏面。 過去,我們的眼光是集中在教會「內部」上。現在讓我們向外看——看見廣大群眾如何需要福音!深望眾神學生為福音懷抱大志,不再斤斤於尋找一個「安身之所」,乃是重新抱實「開荒」的奮鬥精神,為福音作戰!當我們這樣勇往直前的時候,主必為我們開一條新的道路。 傳福音的條條大道環列我們的四周: 福音文字工作——新階段、新機會、新訓練、新讀者;只要你有信息可寫,加上技巧的訓練,你便會被人爭相羅致。 學生福音工作——以港九來講,二百餘間中學裏面有學生團契;各教會裏面的青年人數不斷增加;各中小學裏面需要大量有傳福音心志的教師和聖經教師。 差傳工作——泰國北部山地,印尼加里曼坦的內地,台灣的客家語地區,菲律賓各省華人集中區,非洲,南美各地,都有廣大的需要。目前華人差會與各西差會之間已經有默契,凡是有需要的時候,華人宣教士都可以用友誼會員身份加入西教士的工作陣線,而由華人差會支持其生活費用。我們可以用這一種方式差遣華人宣教士進入非洲,南美、和亞洲的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地工作。目前,新加坡已經有十餘位華人宣教士到非洲、泰國、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歐洲等地工作,都是超越文化界線的宣教工作。本港也至少也有四位宣教士從事華人以外的傳福音工作。目前至少有十個西差會接納華人宣教士加入他們的陣線。 監獄傳道工作——我們需要數位全時間的同工,主持港九監獄佈道工作及出獄者的團契工作。 此外大眾傳播(包括影片、話劇、廣播等),工業福音工作,音樂佈道工作,錄音帶福音工作,社會服務福音工作等等,都需要有獻身心志的基督徒投身其中!學園團契在美國號召十華青年投身各種福音事工。讓我們號召三萬華人青年投身福音事工,組成堅強的福音隊伍!
原載於《播種人》37期,1978年1月,頁2-3。
華人教會今面臨擴展的新時期——從彼得的異象談起
使徒彼得在房頂上守著午正祈禱的時候(大概是禁食祈禱,因為他「覺得餓了」),神將一個重要的異象賜給他:他看見一塊大布由天降下,裏面有各樣的動物。從天上有聲音對他說:「起來,宰了吃!」彼得說:「凡不潔淨的物,我從來沒有吃過。」天上的聲音一連發出三次,然後那大布被收回天上。
當時,彼得處於兩難之間:一方面神在舊約律法中吩咐以色列人不可吃不潔淨的動物;另一方面,現在神吩咐他吃布內一切動物,包括不潔淨者在內。神好像自我矛盾。彼得一定感覺大惑不解。
在這裏藏有一個寶貴而重要的真理。它有三個角度:
一、無限的神向有限的人必然顯為矛盾,因為有限的人不能了解無限的神。這表面的矛盾實際上是神的「反合性」真理(Paradoxical truths)的表現,它們構成神更多層的和諧。例如道成肉身,三位一體等,都是屬於這一類的真理。神的無限屬性是屬於「自隱的神」(賽四五15)
二、舊約律法的「字句」是精意的「影兒」或預表。它們指向屬靈的實體,當實體來到的時候,影兒就自然消滅。
三、影兒時期的一切條例和方法都是過渡性的,所以舊約裏面被認為不潔淨的,現在被稱為潔淨的。因為開始了一個新時代。
由上可見,神為每一個新時代預備了新方式。這一件事對於今日的佈道工作有重大的意義。我們必須尋求神為這一個時代所預備的佈道方式。當彼得了解神的心意時,他就開始向外邦人傳福音。照樣,當我們明白神心意的時候,也會開始超越舊的傳統方法。
今天,讓我們以這一種眼光來看佈道的方法和機會。
但是,在這裏我們需要一個警告:
方法雖多雖新,但我們所需要的能力卻是一樣;聖靈的能力,福音的能力,獻身的能力,祈禱的能力,愛心的能力。任何方法都不能代替這些屬靈的能力。成功的佈道方程式是:能力+方法。
敞開的門——挑戰
今天,主給了我一個「敞開的門」,好像當日祂向非拉鐵非教會所作的一樣(啟三8)。我們應該以信心和順服的心抓住機會,進入這門。
當主向我們發出:「看哪,我在你面前給你一個敞開的門」的呼聲時,你我的反應如何?
華人教會踏入新時期
過去三十年是華人教會向下扎根的時期——學習自立自養自傳,已經漸達到成熟階段。現在,華人教會已經面對一個「擴展」的新時期——福音事工發展的大時代!
在這一個新時期裏面,每一個傳道人,神學生,平信徒領袖,都應該準備好,投入這一「擴展基督國度」的大運動裏面。
過去,我們的眼光是集中在教會「內部」上。現在讓我們向外看——看見廣大群眾如何需要福音!深望眾神學生為福音懷抱大志,不再斤斤於尋找一個「安身之所」,乃是重新抱實「開荒」的奮鬥精神,為福音作戰!當我們這樣勇往直前的時候,主必為我們開一條新的道路。
傳福音的條條大道環列我們的四周:
福音文字工作——新階段、新機會、新訓練、新讀者;只要你有信息可寫,加上技巧的訓練,你便會被人爭相羅致。
學生福音工作——以港九來講,二百餘間中學裏面有學生團契;各教會裏面的青年人數不斷增加;各中小學裏面需要大量有傳福音心志的教師和聖經教師。
差傳工作——泰國北部山地,印尼加里曼坦的內地,台灣的客家語地區,菲律賓各省華人集中區,非洲,南美各地,都有廣大的需要。目前華人差會與各西差會之間已經有默契,凡是有需要的時候,華人宣教士都可以用友誼會員身份加入西教士的工作陣線,而由華人差會支持其生活費用。我們可以用這一種方式差遣華人宣教士進入非洲,南美、和亞洲的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地工作。目前,新加坡已經有十餘位華人宣教士到非洲、泰國、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歐洲等地工作,都是超越文化界線的宣教工作。本港也至少也有四位宣教士從事華人以外的傳福音工作。目前至少有十個西差會接納華人宣教士加入他們的陣線。
監獄傳道工作——我們需要數位全時間的同工,主持港九監獄佈道工作及出獄者的團契工作。
此外大眾傳播(包括影片、話劇、廣播等),工業福音工作,音樂佈道工作,錄音帶福音工作,社會服務福音工作等等,都需要有獻身心志的基督徒投身其中!學園團契在美國號召十華青年投身各種福音事工。讓我們號召三萬華人青年投身福音事工,組成堅強的福音隊伍!
無根的一代,有根的工人
原載於《播種人》36期,1977年6月,頁8-9。
原載於《播種人》36期,1977年6月,頁8-9。 這一代的青年被稱為「沒有根的一代」,這是一個很恰切的名稱。傳統觀念的繩索已經切斷,他們被潮流沖去——忽東忽西,忽上忽下,忽前忽後,忽新忽舊,忽笑忽哭,忽愛忽恨。在道德觀念上沒有根,在人生觀念上沒有根;沒有自己的堅信,沒有自己的立場,無形中被人牽著鼻子走。 這一個無根的時代卻同時是一個震盪的時代。我曾多次想到一節經文:「使那不被震動的常存」(來十二27)。當地震發生的時候,沒有根基的一切都會倒塌,只賸下那些根基穩固的建築物。一個沒有根的人在時代的動盪中,一定會倒下去——頹廢,消沉,變性,或者索性麻醉自己,放蕩,玩世,最後無聲無息的倒下。 基督要每一個跟從祂的人有堅固的基礎,受得起時代震盪的考驗。 (一)在信仰上有根有基 主耶穌為祂的教會預備了「磐石」(太十六18),這磐石是指著教會對基督堅固的信仰說的。彼得直告了這信仰:「你是基督(彌賽亞),是永生神的兒子。」這宣告有兩個因素:一、基督本身;二、教會對基督的信仰。總言之,這磐石就是基督和教會對祂的信仰。每一個基督徒,尤其是每一個主的工人,必須對基督清楚,確定,和堅固的信仰。不然,他在這一個懷疑的時代中便站立不住。 (二)在真理上扎根 當真理之道的種子撒入人心時,其中一部份落在「土淺」的地方,不能扎根,所以一發芽就枯乾了。 今天,基督的工人有三種趨勢: 1專重心靈,棄絕一切頭腦的知識;對時代的一切只有消極的反應,沒有主動的掌握。他們影響的圈子越來越小;聖靈在他們中間的工作也越來越少。他們把神限制得很小;他們傳福音的作用逐漸縮萎。 2專重頭腦知識,靈命枯萎,以方法代替聖靈,以理論代替禱告,以研究代替心靈的吸收,以工作代替愛神。 3注重靈性,也注重神學(即對聖經的系統了解,和註釋性的認識);將心靈和知識都納入屬靈的範圍之內。 第三種趨勢是正確的。今日教會青年漸漸多注意神學的討論,這是好現象,表示他們在真理上正在追求扎根。心靈與神學並重,才能站穩。心靈的熱誠只能一時,真理上的根基才能持久。今日港九各神學院的夜校學生超過六百人,他們既要出時間又要繳學費,這是追求的現象。 (三)在傳福音上堅定—「站立得穩」 保羅說:「你們同有一個心志,站立得穩,為所信的福音齊心努力。」(腓一27)。「站立得穩」等於有根有基。這幾個字是指著傳福音的事工說的。 基督的工人必須以傳福音為首務。今天的神學生和傳道人,一般來說,缺少開荒工作的心志,避難就易,不肯「完全擺上」。我們多麼容易忘記,香港只有百份之五的人是基督徒。每間教會必須有計劃的來推進福音事工,不可任其自然發展。 (四)在事奉上堅定—「不可搖動」 保羅說:「務要堅固,不可搖動,常常竭力多作主工。」(林前十五58)。「堅固,不可搖動」正是有根有基的意思。保羅要我們在事奉上「堅固」而「竭力」,恒久保持這種精神。「在主裏面的勞苦不是徒然的。」「願你們多人都顯出這樣的殷勤……一直到底。」(來六11)。 (五)在愛心上有根有基 保羅說:「…叫你們的愛心有根有基」(弗三17)。 這「愛心」包括愛人和愛神在內。 愛主減退的開始就是基督工人走下坡的開始。在這一個追求物質享受的時代裏面,我們多麼容易失去愛主的追求! 以弗所的教會是一個好教會,但是她竟然漸漸失去「起初的愛」。基督的工人們啊,千萬不要忘記主的話:我們失去「起初的愛」的時候,就是我們失去燈臺的時候!(啟二4-5)
原載於《播種人》36期,1977年6月,頁8-9。
這一代的青年被稱為「沒有根的一代」,這是一個很恰切的名稱。傳統觀念的繩索已經切斷,他們被潮流沖去——忽東忽西,忽上忽下,忽前忽後,忽新忽舊,忽笑忽哭,忽愛忽恨。在道德觀念上沒有根,在人生觀念上沒有根;沒有自己的堅信,沒有自己的立場,無形中被人牽著鼻子走。
這一個無根的時代卻同時是一個震盪的時代。我曾多次想到一節經文:「使那不被震動的常存」(來十二27)。當地震發生的時候,沒有根基的一切都會倒塌,只賸下那些根基穩固的建築物。一個沒有根的人在時代的動盪中,一定會倒下去——頹廢,消沉,變性,或者索性麻醉自己,放蕩,玩世,最後無聲無息的倒下。
基督要每一個跟從祂的人有堅固的基礎,受得起時代震盪的考驗。
(一)在信仰上有根有基
主耶穌為祂的教會預備了「磐石」(太十六18),這磐石是指著教會對基督堅固的信仰說的。彼得直告了這信仰:「你是基督(彌賽亞),是永生神的兒子。」這宣告有兩個因素:一、基督本身;二、教會對基督的信仰。總言之,這磐石就是基督和教會對祂的信仰。每一個基督徒,尤其是每一個主的工人,必須對基督清楚,確定,和堅固的信仰。不然,他在這一個懷疑的時代中便站立不住。
(二)在真理上扎根
當真理之道的種子撒入人心時,其中一部份落在「土淺」的地方,不能扎根,所以一發芽就枯乾了。
今天,基督的工人有三種趨勢:
1專重心靈,棄絕一切頭腦的知識;對時代的一切只有消極的反應,沒有主動的掌握。他們影響的圈子越來越小;聖靈在他們中間的工作也越來越少。他們把神限制得很小;他們傳福音的作用逐漸縮萎。
2專重頭腦知識,靈命枯萎,以方法代替聖靈,以理論代替禱告,以研究代替心靈的吸收,以工作代替愛神。
3注重靈性,也注重神學(即對聖經的系統了解,和註釋性的認識);將心靈和知識都納入屬靈的範圍之內。
第三種趨勢是正確的。今日教會青年漸漸多注意神學的討論,這是好現象,表示他們在真理上正在追求扎根。心靈與神學並重,才能站穩。心靈的熱誠只能一時,真理上的根基才能持久。今日港九各神學院的夜校學生超過六百人,他們既要出時間又要繳學費,這是追求的現象。
(三)在傳福音上堅定—「站立得穩」
保羅說:「你們同有一個心志,站立得穩,為所信的福音齊心努力。」(腓一27)。「站立得穩」等於有根有基。這幾個字是指著傳福音的事工說的。
基督的工人必須以傳福音為首務。今天的神學生和傳道人,一般來說,缺少開荒工作的心志,避難就易,不肯「完全擺上」。我們多麼容易忘記,香港只有百份之五的人是基督徒。每間教會必須有計劃的來推進福音事工,不可任其自然發展。
(四)在事奉上堅定—「不可搖動」
保羅說:「務要堅固,不可搖動,常常竭力多作主工。」(林前十五58)。「堅固,不可搖動」正是有根有基的意思。保羅要我們在事奉上「堅固」而「竭力」,恒久保持這種精神。「在主裏面的勞苦不是徒然的。」「願你們多人都顯出這樣的殷勤……一直到底。」(來六11)。
(五)在愛心上有根有基
保羅說:「…叫你們的愛心有根有基」(弗三17)。
這「愛心」包括愛人和愛神在內。
愛主減退的開始就是基督工人走下坡的開始。在這一個追求物質享受的時代裏面,我們多麼容易失去愛主的追求!
以弗所的教會是一個好教會,但是她竟然漸漸失去「起初的愛」。基督的工人們啊,千萬不要忘記主的話:我們失去「起初的愛」的時候,就是我們失去燈臺的時候!(啟二4-5)
方向與出路
原載於《播種人》35期,1977年1月,頁2-3。
原載於《播種人》35期,1977年1月,頁2-3。 播種人的編輯要我寫一篇關於華人教會發展方向和神學生出路的文章,我很願意藉著這機會,思考一下這一個問題,因此答應下來。 近幾年來,華人教會和基督教機構很明顯的有下列數種發展方向。 一、差傳觀念的成長 根據統計,各地華人教會中間已經發動差傳事工的不下百間,在一九七六年內差傳獻金的總數,超過二百五十萬。差傳的古老觀念以簇新的姿態出現在華人教會裏面,成為一股傳福音的新動力。這顯然是聖靈的工作。最近,差傳的觀念已經擴大而將本地的福音事工也包括在內。這樣一來,那些過去認為海外差傳工作太渺茫的教會,現在也開始注意到本地的差傳工作了。只要是開展性的福音工作,不論海外或本地,都劃入差傳的圈子以內。這一種趨勢必然漸漸產生華人教會「倍加運動」的洪流。 在這種情勢之下,有一個因素舉足輕重,就是神學生是否有開荒和犧牲的精神。如果有,各教會就不會缺乏海外宣教士和本地開荒的傳道人;如果沒有,華人教會福音工作的開展就會大受攔阻。這是一個重要的關鍵。 我相信,既然聖靈已經藉著各種福音會議,在各地華人教會中造成了傳福音的新重點,祂必然會興起許多神學生,願意為福音付代價,再不以地位、薪金、名聲為重,甘心走上十字架的道路,作華人教會擴展的先鋒部隊。 二、專才化的趨勢 華人教會各部門的水準日益提高,對於專才的需求越來越大。例如文字工作專才、神學教育專才、輔導專才、行政專才、大眾傳播專才、美術專才、基督教教育專才、學生工作專才、教牧專才等等。在這一種新需求之下,神學生應該認識清楚自己的恩賜與託付,努力學習和充實自己,追求達到專才的水準。海外宣教工場一樣需要專才的。 過去一個有恩賜的人可以作任何部門的工作,例如一位佈道家可以作神學院院長,出版社社長等等,一位神學院講師可以教授任何一個科目,又教新約、又教舊約、又教神學。但是今天,每一部門都在那裏尋求專門人才。這是進步,表示水準已經提高。舊時代已經漸漸過去了。 三、行政、組織、方法、經營等觀念獲得屬靈的意義 過去,「屬靈」的圈子被劃得太小太窄,這是傳統的人意造成的。今天,一切屬世的才能都可以經過「奉獻」的聖化,而按照屬靈的原則用在聖工上。例如科學化的行政管理,成為教會屬靈果效的因素之一;健全的組織成為聖靈能力的出口之一。教會的發展已不再像過去靠一個領袖的靈感,而多靠集體的靈感之方法、系統,已被發現是聖靈恩賜的一部份。 在這種新發展之下,神學生應該追求更寬廣的知識基礎,事奉的幅面越大,效果總和的幅面也越大。 四、基督教機構自立觀念漸漸成長 有一件事是顯然可見的,凡是西差會所統屬的機構,都難以達到自立的地步,尤以文字工作為然。但是,一到華人專才的手中,就漸漸走上自立之途。至少有四個出版機構是如此。例如台灣的道聲出版社,他們一反傳統路線,一面出版基督教書籍,一面出版高級的有價值的文藝書籍,因此獲致三個好的效果:(一)經濟不但自立,而且還有盈餘,可以發展工作;(二)透過非宗教書籍的推銷,把基督教著作打進一般書店裏面去,而且銷路頗好;(三)供應了基督徒廣闊的閱讀需要。基督徒不但需要閱讀屬靈書籍,還需要閱讀有益的非宗教性書籍。過去,基督教出版社印行的圈子太小,以致一般青年信徒除了純屬靈書籍以外,都要往一般書店裏面去尋找讀物,容易受到不好的影響。 神學生應該學習注意到信徒們全面生活的需要:靈修生活、社交生活、感情生活、理智生活、健康生活等。這樣才能正確的、全備的,對他們予以輔導。 五、奉獻觀念日漸擴大 近年來,好像基督教興學證基會一類的團體漸漸興起來,在他們的號召之下,不少愛主的青年願意以獻身的精神,放下官立學校優厚的待遇,進入積極傳福音的學校裏面去任教,發揮了甚好的效能,令人鼓舞!他們的獻身與教牧人員的獻身,是一樣的寶貴。我從前有一個時期認為一個身為校長的牧師,是一個後退的牧師,但是今天我的觀念已經改變了。一位熱心傳福音的校長能帶領許多學生信主,不亞於一位牧師。 獻身的範圍是廣闊的,神學生們可以按照聖靈的帶領走上各種事奉的崗位——只要你全心全意的事奉主。 但願各神學院的學生在最近的將來,都增加一倍!
原載於《播種人》35期,1977年1月,頁2-3。
播種人的編輯要我寫一篇關於華人教會發展方向和神學生出路的文章,我很願意藉著這機會,思考一下這一個問題,因此答應下來。
近幾年來,華人教會和基督教機構很明顯的有下列數種發展方向。
一、差傳觀念的成長
根據統計,各地華人教會中間已經發動差傳事工的不下百間,在一九七六年內差傳獻金的總數,超過二百五十萬。差傳的古老觀念以簇新的姿態出現在華人教會裏面,成為一股傳福音的新動力。這顯然是聖靈的工作。最近,差傳的觀念已經擴大而將本地的福音事工也包括在內。這樣一來,那些過去認為海外差傳工作太渺茫的教會,現在也開始注意到本地的差傳工作了。只要是開展性的福音工作,不論海外或本地,都劃入差傳的圈子以內。這一種趨勢必然漸漸產生華人教會「倍加運動」的洪流。
在這種情勢之下,有一個因素舉足輕重,就是神學生是否有開荒和犧牲的精神。如果有,各教會就不會缺乏海外宣教士和本地開荒的傳道人;如果沒有,華人教會福音工作的開展就會大受攔阻。這是一個重要的關鍵。
我相信,既然聖靈已經藉著各種福音會議,在各地華人教會中造成了傳福音的新重點,祂必然會興起許多神學生,願意為福音付代價,再不以地位、薪金、名聲為重,甘心走上十字架的道路,作華人教會擴展的先鋒部隊。
二、專才化的趨勢
華人教會各部門的水準日益提高,對於專才的需求越來越大。例如文字工作專才、神學教育專才、輔導專才、行政專才、大眾傳播專才、美術專才、基督教教育專才、學生工作專才、教牧專才等等。在這一種新需求之下,神學生應該認識清楚自己的恩賜與託付,努力學習和充實自己,追求達到專才的水準。海外宣教工場一樣需要專才的。
過去一個有恩賜的人可以作任何部門的工作,例如一位佈道家可以作神學院院長,出版社社長等等,一位神學院講師可以教授任何一個科目,又教新約、又教舊約、又教神學。但是今天,每一部門都在那裏尋求專門人才。這是進步,表示水準已經提高。舊時代已經漸漸過去了。
三、行政、組織、方法、經營等觀念獲得屬靈的意義
過去,「屬靈」的圈子被劃得太小太窄,這是傳統的人意造成的。今天,一切屬世的才能都可以經過「奉獻」的聖化,而按照屬靈的原則用在聖工上。例如科學化的行政管理,成為教會屬靈果效的因素之一;健全的組織成為聖靈能力的出口之一。教會的發展已不再像過去靠一個領袖的靈感,而多靠集體的靈感之方法、系統,已被發現是聖靈恩賜的一部份。
在這種新發展之下,神學生應該追求更寬廣的知識基礎,事奉的幅面越大,效果總和的幅面也越大。
四、基督教機構自立觀念漸漸成長
有一件事是顯然可見的,凡是西差會所統屬的機構,都難以達到自立的地步,尤以文字工作為然。但是,一到華人專才的手中,就漸漸走上自立之途。至少有四個出版機構是如此。例如台灣的道聲出版社,他們一反傳統路線,一面出版基督教書籍,一面出版高級的有價值的文藝書籍,因此獲致三個好的效果:(一)經濟不但自立,而且還有盈餘,可以發展工作;(二)透過非宗教書籍的推銷,把基督教著作打進一般書店裏面去,而且銷路頗好;(三)供應了基督徒廣闊的閱讀需要。基督徒不但需要閱讀屬靈書籍,還需要閱讀有益的非宗教性書籍。過去,基督教出版社印行的圈子太小,以致一般青年信徒除了純屬靈書籍以外,都要往一般書店裏面去尋找讀物,容易受到不好的影響。
神學生應該學習注意到信徒們全面生活的需要:靈修生活、社交生活、感情生活、理智生活、健康生活等。這樣才能正確的、全備的,對他們予以輔導。
五、奉獻觀念日漸擴大
近年來,好像基督教興學證基會一類的團體漸漸興起來,在他們的號召之下,不少愛主的青年願意以獻身的精神,放下官立學校優厚的待遇,進入積極傳福音的學校裏面去任教,發揮了甚好的效能,令人鼓舞!他們的獻身與教牧人員的獻身,是一樣的寶貴。我從前有一個時期認為一個身為校長的牧師,是一個後退的牧師,但是今天我的觀念已經改變了。一位熱心傳福音的校長能帶領許多學生信主,不亞於一位牧師。
獻身的範圍是廣闊的,神學生們可以按照聖靈的帶領走上各種事奉的崗位——只要你全心全意的事奉主。
但願各神學院的學生在最近的將來,都增加一倍!
奉獻的意義
原載於《播種人》34期,1976年6月,頁8-9。
原載於《播種人》34期,1976年6月,頁8-9。 傳道人應該在教會中多宣講奉獻的信息;一般的基督徒也應該明白奉獻的道理;已經奉獻的基督徒若能明白奉獻的真義,他們的奉獻就會更真實更徹底。 奉獻的意義是什麼? (一)奉獻是「將心歸主」 「我兒,要將你的心歸我,你的眼目也要喜悅我的道路。」(箴廿三26) 心代表愛,獻心就是獻愛。一個奉獻的人必然是一個愛主的人。有了愛,就解決了基本上的問題。在舉行婚禮的時候,證婚人不必向新郎新娘發許多問題——只問一個問題就夠了:「你愛她(他)麼?」如果答案是「愛」,一切問題都不成問題。 一個「將心歸主」的人,他的眼睛也會跟著他的心轉向主,正如一個人的心想什麼,他的眼睛就看什麼一樣。一個真正將心獻給主的人,他的眼睛不但看主的道路,而且他也會「喜悅」主的道路。一個以主為樂的人才能歡歡喜喜甘心樂意的事奉主。 (二)奉獻是將自己人生的主權交給主 保羅在奉獻道路的始點向主說:「主阿,我當作什麼?」(徒廿二20)。每一個奉獻的人都肯說:「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天父)的意思。」他也能與保羅一同說:「我不再是自己的人……」(林前六19)。 有人說得好,一個奉獻的人就好像一個人開一張支票,簽上自己的名,但是不寫欵額,將支票交給主,說:「主阿,請你按你的旨意填上吧,你說什麼就是什麼。」你是否已經這樣將人生支票交給主? 另有人說,奉獻就是把自己人生每一個房間的鑰匙都交給主,不留下任何一把。 也有人說,奉獻好像一個人把車上的駕駛盤交給主,說:「請隨便駕駛,你開到那裏,我就到那裏。」 讓我加上說:奉獻就是把自己當作一隻手套,讓主的手戴上,祂的手支配一切。 (三)奉獻是作主的器皿 「將自己獻給神,並將肢體作義的器具獻給神。」(羅六13) 在這一節經文裏面,「獻」字和「器具」二字連在一起。一個奉獻的人把自己擺在主的手裏,作為器具,讓祂來使用,完成祂的計劃。這樣的人必然「先求神的國和祂的義。」 「器具」暗示工作。一個奉獻的人必然是一個工作的人。奉獻不僅是一種感覺,或感情,乃是實際的行動與工作。所以保羅在這一節經文裏面不但說「將自己獻給神」,而且緊跟著說:「並且將肢體作義的器具獻給神。」意思就是說,奉獻必須表現於行動上和工作上。 拜偶像的人把所獻上的祭物在偶像面前擺一擺就算了,最後乃是獻的人把它吃掉。拜真神卻不可以如此。我們把自己獻在祭壇上,讓神來得,來使用。 (四)奉獻是為主而活 「一人既替眾人死,眾人就都死了。並且祂替眾人死,是叫那些活著的人不再為自己活,乃為那替他們死而復活的主活。」(林後五14) 一個奉獻的人已經把人生的目標改變——過去是為自己活,現在是為主活。這一種改變是主的愛所造成的。 在這一節經文裏面有三種交換: (1)愛的交換——主愛我們,我們愛主。 (2)死的交換——主為我們死,我們為主向自己死。 (3)生的交換——主為我們復活,我們為主活。 這三種交換是每一個真正為主活的人所不可少的。 (五)奉獻是以基督為人生中心 「我活著就是基督」(腓一20)。「使祂在凡事上居首位。」(西一18) 一個奉獻的人把基督當作人生的中心,一切的一切都是圍繞著祂而進行。「基督徒」三字的原意是「基督人」——一個密切與基督連在一起的人。當日安提阿教會的信徒被非信徒冠以「基督徒」的綽號,因為他們被基督充滿了——他們所講的是基督,所高舉的是基督,所歌頌的是基督,所敬拜的是基督,所愛的是基督,所跟從的是基督,所傚法的是基督……。 一個奉獻的人把基督當作他的標準,他不再「傚法這個世界」,乃是「心意更新而變化,查驗何為神的純全,善良,可喜悅的旨意」(羅十二2)。他不再跟從世界的潮流,乃是認定基督的腳步,堅決的跟從祂,不計代價。 主阿,求你多興起真心奉獻的人。
原載於《播種人》34期,1976年6月,頁8-9。
傳道人應該在教會中多宣講奉獻的信息;一般的基督徒也應該明白奉獻的道理;已經奉獻的基督徒若能明白奉獻的真義,他們的奉獻就會更真實更徹底。
奉獻的意義是什麼?
(一)奉獻是「將心歸主」
「我兒,要將你的心歸我,你的眼目也要喜悅我的道路。」(箴廿三26)
心代表愛,獻心就是獻愛。一個奉獻的人必然是一個愛主的人。有了愛,就解決了基本上的問題。在舉行婚禮的時候,證婚人不必向新郎新娘發許多問題——只問一個問題就夠了:「你愛她(他)麼?」如果答案是「愛」,一切問題都不成問題。
一個「將心歸主」的人,他的眼睛也會跟著他的心轉向主,正如一個人的心想什麼,他的眼睛就看什麼一樣。一個真正將心獻給主的人,他的眼睛不但看主的道路,而且他也會「喜悅」主的道路。一個以主為樂的人才能歡歡喜喜甘心樂意的事奉主。
(二)奉獻是將自己人生的主權交給主
保羅在奉獻道路的始點向主說:「主阿,我當作什麼?」(徒廿二20)。每一個奉獻的人都肯說:「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天父)的意思。」他也能與保羅一同說:「我不再是自己的人……」(林前六19)。
有人說得好,一個奉獻的人就好像一個人開一張支票,簽上自己的名,但是不寫欵額,將支票交給主,說:「主阿,請你按你的旨意填上吧,你說什麼就是什麼。」你是否已經這樣將人生支票交給主?
另有人說,奉獻就是把自己人生每一個房間的鑰匙都交給主,不留下任何一把。
也有人說,奉獻好像一個人把車上的駕駛盤交給主,說:「請隨便駕駛,你開到那裏,我就到那裏。」
讓我加上說:奉獻就是把自己當作一隻手套,讓主的手戴上,祂的手支配一切。
(三)奉獻是作主的器皿
「將自己獻給神,並將肢體作義的器具獻給神。」(羅六13)
在這一節經文裏面,「獻」字和「器具」二字連在一起。一個奉獻的人把自己擺在主的手裏,作為器具,讓祂來使用,完成祂的計劃。這樣的人必然「先求神的國和祂的義。」
「器具」暗示工作。一個奉獻的人必然是一個工作的人。奉獻不僅是一種感覺,或感情,乃是實際的行動與工作。所以保羅在這一節經文裏面不但說「將自己獻給神」,而且緊跟著說:「並且將肢體作義的器具獻給神。」意思就是說,奉獻必須表現於行動上和工作上。
拜偶像的人把所獻上的祭物在偶像面前擺一擺就算了,最後乃是獻的人把它吃掉。拜真神卻不可以如此。我們把自己獻在祭壇上,讓神來得,來使用。
(四)奉獻是為主而活
「一人既替眾人死,眾人就都死了。並且祂替眾人死,是叫那些活著的人不再為自己活,乃為那替他們死而復活的主活。」(林後五14)
一個奉獻的人已經把人生的目標改變——過去是為自己活,現在是為主活。這一種改變是主的愛所造成的。
在這一節經文裏面有三種交換:
(1)愛的交換——主愛我們,我們愛主。
(2)死的交換——主為我們死,我們為主向自己死。
(3)生的交換——主為我們復活,我們為主活。
這三種交換是每一個真正為主活的人所不可少的。
(五)奉獻是以基督為人生中心
「我活著就是基督」(腓一20)。「使祂在凡事上居首位。」(西一18)
一個奉獻的人把基督當作人生的中心,一切的一切都是圍繞著祂而進行。「基督徒」三字的原意是「基督人」——一個密切與基督連在一起的人。當日安提阿教會的信徒被非信徒冠以「基督徒」的綽號,因為他們被基督充滿了——他們所講的是基督,所高舉的是基督,所歌頌的是基督,所敬拜的是基督,所愛的是基督,所跟從的是基督,所傚法的是基督……。
一個奉獻的人把基督當作他的標準,他不再「傚法這個世界」,乃是「心意更新而變化,查驗何為神的純全,善良,可喜悅的旨意」(羅十二2)。他不再跟從世界的潮流,乃是認定基督的腳步,堅決的跟從祂,不計代價。
主阿,求你多興起真心奉獻的人。
撒但的四活物
原載於《播種人》31期,1975年1月,頁2-4。
原載於《播種人》31期,1975年1月,頁2-4。 聖經中提及上帝的四活物(結一4-25),但是聖經中也暗藏著撒但的四活物,二者形成尖銳的對比。 (一)上帝的四活物(結一4-25) 上帝的四活物亦名基路伯,是四位一體的。它是一種特別的天使,以兩種方式進行對上帝的事奉:生命的事奉——彰顯上帝的榮耀(四活物的異象被稱為耶和華榮耀的異象——結三23);工作的事奉——遵行上帝的命令,執行任務。它是基督徒事奉上帝的榜樣。 四活物有四個面:獅面,牛面,人面,鷹面。獅面代表勇敢、剛強、勝利;牛面代表服務與事奉;人面代表智慧;鷹面代表屬天性格。這四種特性也是基督徒應有的樣式。 (二)撒但的四活物(啟九1-11) 使徒約翰看見一個異象:黑煙從無底坑(象徵撒但的住處,意即他使人墜落永無止境)中冒出來,遮蔽日光(象徵黑暗權勢遮蔽上帝的真理之光),在這黑煙中飛出來一種特別的蝗蟲(象徵破壞),它將四種形像集於一身: (1)馬 「蝗蟲的形狀好像預備出戰的馬一樣」(啟九7)。約翰如何描寫這馬? 「我在異象中看見那些馬和騎馬的:騎馬的胸前有甲如火,與紫瑪瑙,並硫磺……有火,有煙,有硫磺,從馬的口中出來……這馬的能力是在口裏和尾巴上,因這尾巴像蛇,並且有頭,用以害人。」(啟九17-19)。顯然,這些馬代表戰爭的兵器。這樣的形容詞在約翰的時代令人感覺神奇,但是在今天,卻正是現代武器的恰切描述。「尾巴上有頭」,豈不是表示這武器的前後都有作戰的設備和指揮?(例如坦克車)。 撒但的工作之一,就是發動戰爭毀滅人類。人類歷史裏充滿了戰爭,撒但正是這些戰爭幕後的煽動者。啟示錄給我們看見,越接近主再來的時候,戰爭越多,因為撒但「知道自己的時候不多」(啟十二12),就更加變本加厲,興風作浪,製造仇恨與戰爭,使人互相殘殺,勾心鬥角。就筆者記憶所及,自從七七事變中日戰爭以來,沒有一天沒有戰爭,此起彼落,了無寧日。殺人武器日新月異,戰爭的規模之大,威力之強,正像啟示錄所說的:「雹子每一個重九十斤」(啟十六21),這豈不正是今日核子武器的寫照?從天上降落的「茵陳」(毒菌),豈不正是今日細菌戰或核彈試爆所造成有毒的幅射塵的預言?(啟八10-11)。 (2)人——男面女髮 「臉面好像男人的臉面,頭髮好像女人的頭髮」(啟九7-8)。這是否指著今日男人留長頭髮說的?不是。因為在過去的歷史裏面,不同時代中的各國內,都曾有男人留長髮,例如:中國明朝男人的盤髮,清朝男人的長辮,歐洲十八、十九世紀男人的長髮等。 那麼,這節經文是指著甚麼說的呢?筆者相信它是指著今日的「中性」潮流講的。這種潮流不僅將男女服裝上的區別除掉,並且導向亂雜的性關係,即所謂雜交,因而淫亂泛濫,性道德破產,一片黃潮! 中國人常說:「百善孝當先,萬惡淫為首。」這一句話很有道理,因為「孝」與「淫」都是有「孕育性」的事:孝裏面孕育著其他的善行;淫裏面孕育著其他的罪惡。淫亂從不單行,它帶來妬、恨、殺、貪、報復,因而破壞健康,家庭幸福,社會秩序!淫亂的長堤一旦潰缺,就一泄千里,不可收拾! 撒但的工作在末世配合人類思想的潮流,採取了不同的戰略。他在文化落後的地區,利用迷信造成懼怕的氣氛,然後以懼怕控制人心;他在科學倡明的地區,就利用物與慾的誘惑,破壞道德觀念;再進一步,當一般人在物慾中浮沉而產生心靈空虛的感覺,轉而對超自然的事物發生興趣時,他就會公然露面,以「水晶球」,邪術,占卜,星相,鬼魂等等,在文明社會裏面造成一股強大的歪風,甚至煽動人創辦「撒但教」,崇拜魔鬼自己!撒但達成了他最高的願望:不但叫人跪拜受造之物,而且叫人直接的,明目張膽的,敬拜撒但自己!今日歐美社會公開背叛基督的時候,正是邪風與罪惡與日俱增的時候。這是必然的——人拒絕了基督,撒但便乘機而入,大行其道。拒絕基督就等於引狠入室。 (3)獅 「牙齒像獅子的牙齒」(啟九8)。這裏的獅子與耶和華四活物中的獅子不同,它不是象徵勇敢和勝利,乃是代表殘忍。主耶穌說,末世的現象之一,就是「不法的事增多」,例如劫殺,姦殺,恐怖行動,黑社會報仇,開片,集體打鬥,戰爭……這些都是殘忍的表現。人類的心腸越來越硬,何止鐵石心腸!在撒但的推行之下,人類心靈的腐化與硬化並駕齊驅。 (4)蠍子 「好像地上蠍子的能力一樣」(啟九3)。蠍子的能力是在於它的毒刺——豈非今日毒針的寫照?今日吸毒問題蔓延到世界各國,多少大好青年淪為毒奴,非人非鬼,自毀前程,毒窟偷生,喪盡人類尊嚴,可哀可悲莫此為甚!為甚麼人類會如此自戕?只有一個原因,就是這根毒針是在「黑煙」中出現的,換一句話說,它是黑暗勢力的產物。在黑暗中的人,已經喪失分辨真偽、是非、慾情、善惡、輕重、高卑的能力,在撒但的蔽眼手法之下失去了理智的運用。撒但在今日社會裏面,製造了無數奴隸:色奴、賭奴、毒奴、利奴、罪奴,將人性中上帝的形象破壞無遺。 這根毒刺也代表今日各種毒害人類心靈的理論。它藉著小說,刊物,畫報,流行曲,電視,電影,主義等等,把毒素滲透在一般人的思想和觀念中。它的目的是叫人類自己毀滅自己。何其陰毒!可惜人類蒙昧無知,中其詭計,「以暗為光」,「以苦為甜」,「以惡為善」,反對與諷刺那些大聲疾呼的人,盲從那些甘作撒但工具的人。 為甚麼這根毒刺只「傷害那些額上沒有上帝印記的人」?(啟九4)。這並不是撒但對基督徒的慈悲,乃是因為他不可能傷害那些真正屬上帝的人。那些有上帝印記的人,有基督住在他們心裏,引導他們,管理他們,保守他們;他們超越罪惡潮流之上,洞察撒但的詭計,已從黑暗歸向光明。這些跟從基督的人,在祂的真理中獲得了真正的自由。
原載於《播種人》31期,1975年1月,頁2-4。
聖經中提及上帝的四活物(結一4-25),但是聖經中也暗藏著撒但的四活物,二者形成尖銳的對比。
(一)上帝的四活物(結一4-25)
上帝的四活物亦名基路伯,是四位一體的。它是一種特別的天使,以兩種方式進行對上帝的事奉:生命的事奉——彰顯上帝的榮耀(四活物的異象被稱為耶和華榮耀的異象——結三23);工作的事奉——遵行上帝的命令,執行任務。它是基督徒事奉上帝的榜樣。
四活物有四個面:獅面,牛面,人面,鷹面。獅面代表勇敢、剛強、勝利;牛面代表服務與事奉;人面代表智慧;鷹面代表屬天性格。這四種特性也是基督徒應有的樣式。
(二)撒但的四活物(啟九1-11)
使徒約翰看見一個異象:黑煙從無底坑(象徵撒但的住處,意即他使人墜落永無止境)中冒出來,遮蔽日光(象徵黑暗權勢遮蔽上帝的真理之光),在這黑煙中飛出來一種特別的蝗蟲(象徵破壞),它將四種形像集於一身:
(1)馬
「蝗蟲的形狀好像預備出戰的馬一樣」(啟九7)。約翰如何描寫這馬?
「我在異象中看見那些馬和騎馬的:騎馬的胸前有甲如火,與紫瑪瑙,並硫磺……有火,有煙,有硫磺,從馬的口中出來……這馬的能力是在口裏和尾巴上,因這尾巴像蛇,並且有頭,用以害人。」(啟九17-19)。顯然,這些馬代表戰爭的兵器。這樣的形容詞在約翰的時代令人感覺神奇,但是在今天,卻正是現代武器的恰切描述。「尾巴上有頭」,豈不是表示這武器的前後都有作戰的設備和指揮?(例如坦克車)。
撒但的工作之一,就是發動戰爭毀滅人類。人類歷史裏充滿了戰爭,撒但正是這些戰爭幕後的煽動者。啟示錄給我們看見,越接近主再來的時候,戰爭越多,因為撒但「知道自己的時候不多」(啟十二12),就更加變本加厲,興風作浪,製造仇恨與戰爭,使人互相殘殺,勾心鬥角。就筆者記憶所及,自從七七事變中日戰爭以來,沒有一天沒有戰爭,此起彼落,了無寧日。殺人武器日新月異,戰爭的規模之大,威力之強,正像啟示錄所說的:「雹子每一個重九十斤」(啟十六21),這豈不正是今日核子武器的寫照?從天上降落的「茵陳」(毒菌),豈不正是今日細菌戰或核彈試爆所造成有毒的幅射塵的預言?(啟八10-11)。
(2)人——男面女髮
「臉面好像男人的臉面,頭髮好像女人的頭髮」(啟九7-8)。這是否指著今日男人留長頭髮說的?不是。因為在過去的歷史裏面,不同時代中的各國內,都曾有男人留長髮,例如:中國明朝男人的盤髮,清朝男人的長辮,歐洲十八、十九世紀男人的長髮等。
那麼,這節經文是指著甚麼說的呢?筆者相信它是指著今日的「中性」潮流講的。這種潮流不僅將男女服裝上的區別除掉,並且導向亂雜的性關係,即所謂雜交,因而淫亂泛濫,性道德破產,一片黃潮!
中國人常說:「百善孝當先,萬惡淫為首。」這一句話很有道理,因為「孝」與「淫」都是有「孕育性」的事:孝裏面孕育著其他的善行;淫裏面孕育著其他的罪惡。淫亂從不單行,它帶來妬、恨、殺、貪、報復,因而破壞健康,家庭幸福,社會秩序!淫亂的長堤一旦潰缺,就一泄千里,不可收拾!
撒但的工作在末世配合人類思想的潮流,採取了不同的戰略。他在文化落後的地區,利用迷信造成懼怕的氣氛,然後以懼怕控制人心;他在科學倡明的地區,就利用物與慾的誘惑,破壞道德觀念;再進一步,當一般人在物慾中浮沉而產生心靈空虛的感覺,轉而對超自然的事物發生興趣時,他就會公然露面,以「水晶球」,邪術,占卜,星相,鬼魂等等,在文明社會裏面造成一股強大的歪風,甚至煽動人創辦「撒但教」,崇拜魔鬼自己!撒但達成了他最高的願望:不但叫人跪拜受造之物,而且叫人直接的,明目張膽的,敬拜撒但自己!今日歐美社會公開背叛基督的時候,正是邪風與罪惡與日俱增的時候。這是必然的——人拒絕了基督,撒但便乘機而入,大行其道。拒絕基督就等於引狠入室。
(3)獅
「牙齒像獅子的牙齒」(啟九8)。這裏的獅子與耶和華四活物中的獅子不同,它不是象徵勇敢和勝利,乃是代表殘忍。主耶穌說,末世的現象之一,就是「不法的事增多」,例如劫殺,姦殺,恐怖行動,黑社會報仇,開片,集體打鬥,戰爭……這些都是殘忍的表現。人類的心腸越來越硬,何止鐵石心腸!在撒但的推行之下,人類心靈的腐化與硬化並駕齊驅。
(4)蠍子
「好像地上蠍子的能力一樣」(啟九3)。蠍子的能力是在於它的毒刺——豈非今日毒針的寫照?今日吸毒問題蔓延到世界各國,多少大好青年淪為毒奴,非人非鬼,自毀前程,毒窟偷生,喪盡人類尊嚴,可哀可悲莫此為甚!為甚麼人類會如此自戕?只有一個原因,就是這根毒針是在「黑煙」中出現的,換一句話說,它是黑暗勢力的產物。在黑暗中的人,已經喪失分辨真偽、是非、慾情、善惡、輕重、高卑的能力,在撒但的蔽眼手法之下失去了理智的運用。撒但在今日社會裏面,製造了無數奴隸:色奴、賭奴、毒奴、利奴、罪奴,將人性中上帝的形象破壞無遺。
這根毒刺也代表今日各種毒害人類心靈的理論。它藉著小說,刊物,畫報,流行曲,電視,電影,主義等等,把毒素滲透在一般人的思想和觀念中。它的目的是叫人類自己毀滅自己。何其陰毒!可惜人類蒙昧無知,中其詭計,「以暗為光」,「以苦為甜」,「以惡為善」,反對與諷刺那些大聲疾呼的人,盲從那些甘作撒但工具的人。 為甚麼這根毒刺只「傷害那些額上沒有上帝印記的人」?(啟九4)。這並不是撒但對基督徒的慈悲,乃是因為他不可能傷害那些真正屬上帝的人。那些有上帝印記的人,有基督住在他們心裏,引導他們,管理他們,保守他們;他們超越罪惡潮流之上,洞察撒但的詭計,已從黑暗歸向光明。這些跟從基督的人,在祂的真理中獲得了真正的自由。
真正的屬靈
滕近輝講、梁淑貞記
原載於《播種人》30期,1974年6月,頁3-5。
滕近輝講、梁淑貞記原載於《播種人》30期,1974年6月,頁3-5。 加六1:「弟兄們,若有人偶然被過犯所勝,你們屬靈的人,就當用溫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又當自己小心,恐怕也被引誘。」 在這節經文中,有四個非常重要的字「屬靈的人」。究竟誰是屬靈的人?這是我們亟欲知道的。倘若我們不能作一個屬靈的人,就是失敗的基督徒。讓我們看清「屬靈」的真面目,以確定我們追求的目標。 首先,我們要找出一些對「屬靈人」的錯誤觀念。綜合而言,有下列幾種: 1﹒將屬靈限於某種術語之內:很多人愛用一套屬靈的術語,專門講一些屬靈的名詞,叫別人聽見時,自然而然的覺得這人很屬靈,而自己也自認是「屬靈的人」。然而,當我們遇見一個滿口屬靈話語的人時,卻不免心存戒備,暗付這人是否真正的屬靈,抑或是假裝出來的。 2﹒將屬靈限於某種性格之內:人的性格各有不同,這是神造人的奇妙。有人卻將屬靈限於某種性格之內,認為只有這一類型的性格才是屬靈。在中國一般信徒的意識中接受了一個屬靈的典型,就是安靜,沈默,內向。因為我們所接觸到的著名神僕多是屬於這一類型。 無可否認,神所重用的工人有不少是屬這一類型的,但將「屬靈的人」和這種類型混為一談,卻未免過於狹窄。倘若某人活潑,健談,外向,詼諧,我們是否視他們為不屬靈呢? 3﹒將屬靈限於生活的一部份之內:只在教會生活中有熱心表現的人,就認為是屬靈的人,這是何等錯誤的觀念。將屬靈的範圍圈限於參加聚會,聽道,而沒有將屬靈的原則應用於生活的每一部份內,確是可惜。 4﹒將人生劃為屬世和屬靈兩部:將身體的,社會的,事業的均視為屬世;將聚會,讀經,祈禱等視為屬靈。在社會上的生活見證,身體上的操練,愛家庭,盡職責等,均認為與屬靈無關。這是一種錯誤而狹隘的觀念。 5﹒將屬靈看作是消極的:單從消極的角度去看屬靈,不可作什麼,不可作什麼,而忽略了積極方面應作的事。於是消極成了人生的主調,凡事都以消極的態度去看。而該作的卻沒有作,這樣的觀念,是極偏差的。 上面所提五種錯誤的觀念,是一般人容易犯的。所以我們要看清楚,免得陷入這些錯謬的思想中。 另一方面,我們更要按聖經的真理,來看看真正的屬靈到底如何。 1﹒在經歷上:一個屬靈的人必須是重生得救的人。因為重生得救是聖靈的工作,若仍未得著聖靈所賜的新生命,又何能談得上屬靈呢?所以每一個基督徒,神學生,傳道人都應該省察自己,看看自己有沒有基督的生命。在不少的實例上,我們發現有些傳道人,在開始工作了一段時間以後,才真正的重生得救。在未談到真正的屬靈以先,這是一個必須清楚的問題。 2﹒在人生的總目標上:太六25-34中,主耶穌基督講及屬物質和屬靈。屬物質方面,就是人在那裏思想,吃甚麼,穿甚麼,全是物質方面的事。然而屬靈方面,主說:「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這是屬靈的基礎。一個屬靈的人,在他生命中的總目標,就是把神的國和神的義置於人生的首位,要榮耀神,遵行祂的旨意。 若一個人沒有這目標,他絕不可能是一個屬靈的人。我們的目標,是要完成神在我們身上的託付,不讓任何事攔阻這目標的完成。 不久以前,一位青年由美到港,他曾在美受過很好的教育,並執教於某所大學,然而卻遭受人的批評,認為他靈性不夠屬靈。但是,這位年青人卻肯放下他優越的職位,豐厚的收入,安定的生活,到遠東來事奉主。在某些方面,他可能是未夠成熟,然而,他卻有一個正確的目標,知道神在他身上的計劃,毅然撇下一切,甘心奉獻自己。他的奉獻確勝於那些批評他的人。這並不是說,一個人只要有奉獻的心志,別的事情便可以放鬆隨便;絕對不可,他仍須在其他欠缺的地方努力追求。但一個人若只注意小事,沒有奉獻的表現,犧牲的心志,那麼他的價值就小。故此,要由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3﹒在信仰上:不以人的理論為標準,而單以神的啟示為標準。林前十五3-4,保羅說:「我當日所領受又傳給你們的,第一,就是基督照聖經所說,為我們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聖經所說,第三天復活了。」保羅所傳的福音,是按神的啟示——「聖經所說」沒有憑別人或自己的見解。一個屬靈的人在信仰上,是按神的啟示為標準。提後三16:「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換言之,是由聖靈感動而寫成,聖經既是聖靈的作品,接受聖經,才可稱之謂屬靈。 4﹒在敬拜上:腓三3告訴我們,「以神的靈敬拜」,這就是裏面的敬拜。按聖靈的感動,帶領,以心靈敬拜。屬血氣的敬拜是外表的,專注重儀式,節目,及裝飾;但屬靈的敬拜,卻注重心靈與神密切的關係,有敬畏,謙卑的心。 然而我們不能存幼稚的觀念,以為凡有儀式的教會都不好,這未免武斷。倘若儀式在實際上能幫助敬拜者的靈性,使他們的心靈和儀式所表達的敬拜混和在一起,這是好的。反過來說,完全沒有儀式的教會,不一定是以靈以誠敬拜神。他們可能視講道重於其他一切,忽略敬拜的真義。這也是偏差。不錯,禮拜中的講道非常重要,但絕不能取代敬拜。如果儀式能加強內心的崇拜,是很好的,不過千萬不能本末倒置。 5﹒在品格上:加五22-23講到聖靈所結的果子。一個屬靈的人必定有聖靈在他身上所結的果子。若沒有聖靈的果子,卻自認屬靈,這不過是自欺,因為憑一棵樹的果子就可認出樹的本質來。我們無法相信一個屬靈人,在他生命中沒有聖靈的果子。 要結聖靈的果子,最大的攔阻就是肉體,所以要克服肉體,才能結出聖靈的果子。哥林多的教會有很多屬肉體的表現,所以結不出聖靈的果子來。因此一個真正屬靈的人,要追求克服肉體。 6﹒在事實上:一個屬靈的人,在事奉上是按屬靈的原則。回到聖經,並不是說回到聖經的字句,乃是回到聖經的精義。有人在受洗的事上,認為一信主就應該受洗,不然就違反聖經的例子。然而這是否合乎聖經的精義呢?倘若一個人真有重生的確據,那麼他一信主就可以立即受洗;如果不清楚,就必須清楚之後才給他受洗。這才是合乎聖經的精義。 7﹒對神的關係上:一個屬靈的人是一個親近神的人。他常常讀經,默想神的話;藉著禱告,把大小事情帶到神面前。一個沒有禱告的人,等於在行動上說,我不需要神,我可以憑自己的力量事奉神,我可以解決一切的問題。禱告正是表示需要神,將一切事交託祂,求祂成全。這才是屬靈的表現。 8﹒在價值觀念上:一個屬靈的人,是重看靈性,輕看物質,重看永遠,輕看暫時的人。林後四16-18:「所以我們不喪膽,外體雖然毀壞,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膽重無比永遠的榮耀。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這裏有外體與內心的比較,外體(屬物質的)漸漸毀壞,內心(屬靈的)卻一天新似一天。這個生命所愛慕的,是將來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他甘於受苦,認定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他注重永恆的價值。這並不是說不顧現實,乃是在「來生的亮光中看今生的一切。」 9﹒在追求上:屬靈的人是追求的,謙卑的,渴慕聖靈的充滿。他知道自己的虧欠,不足,因此虛心追求。如果一個人覺得自己無所缺乏,只看見別人的不是,就沒有裏面真正的渴慕。他不可能是一個屬靈的人。一個屬靈人必是追求渴慕聖靈的充滿,非到充滿的狀態,他不會滿足,即使他有軟弱,但心中卻渴慕一個很高的目標。 讓我們都追求作一個屬靈的人,把錯誤的觀念矯正,按神的話追求,做神心意中一個真正屬靈的人。
滕近輝講、梁淑貞記
原載於《播種人》30期,1974年6月,頁3-5。
加六1:「弟兄們,若有人偶然被過犯所勝,你們屬靈的人,就當用溫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又當自己小心,恐怕也被引誘。」
在這節經文中,有四個非常重要的字「屬靈的人」。究竟誰是屬靈的人?這是我們亟欲知道的。倘若我們不能作一個屬靈的人,就是失敗的基督徒。讓我們看清「屬靈」的真面目,以確定我們追求的目標。
首先,我們要找出一些對「屬靈人」的錯誤觀念。綜合而言,有下列幾種:
1﹒將屬靈限於某種術語之內:很多人愛用一套屬靈的術語,專門講一些屬靈的名詞,叫別人聽見時,自然而然的覺得這人很屬靈,而自己也自認是「屬靈的人」。然而,當我們遇見一個滿口屬靈話語的人時,卻不免心存戒備,暗付這人是否真正的屬靈,抑或是假裝出來的。
2﹒將屬靈限於某種性格之內:人的性格各有不同,這是神造人的奇妙。有人卻將屬靈限於某種性格之內,認為只有這一類型的性格才是屬靈。在中國一般信徒的意識中接受了一個屬靈的典型,就是安靜,沈默,內向。因為我們所接觸到的著名神僕多是屬於這一類型。
無可否認,神所重用的工人有不少是屬這一類型的,但將「屬靈的人」和這種類型混為一談,卻未免過於狹窄。倘若某人活潑,健談,外向,詼諧,我們是否視他們為不屬靈呢?
3﹒將屬靈限於生活的一部份之內:只在教會生活中有熱心表現的人,就認為是屬靈的人,這是何等錯誤的觀念。將屬靈的範圍圈限於參加聚會,聽道,而沒有將屬靈的原則應用於生活的每一部份內,確是可惜。
4﹒將人生劃為屬世和屬靈兩部:將身體的,社會的,事業的均視為屬世;將聚會,讀經,祈禱等視為屬靈。在社會上的生活見證,身體上的操練,愛家庭,盡職責等,均認為與屬靈無關。這是一種錯誤而狹隘的觀念。
5﹒將屬靈看作是消極的:單從消極的角度去看屬靈,不可作什麼,不可作什麼,而忽略了積極方面應作的事。於是消極成了人生的主調,凡事都以消極的態度去看。而該作的卻沒有作,這樣的觀念,是極偏差的。
上面所提五種錯誤的觀念,是一般人容易犯的。所以我們要看清楚,免得陷入這些錯謬的思想中。
另一方面,我們更要按聖經的真理,來看看真正的屬靈到底如何。
1﹒在經歷上:一個屬靈的人必須是重生得救的人。因為重生得救是聖靈的工作,若仍未得著聖靈所賜的新生命,又何能談得上屬靈呢?所以每一個基督徒,神學生,傳道人都應該省察自己,看看自己有沒有基督的生命。在不少的實例上,我們發現有些傳道人,在開始工作了一段時間以後,才真正的重生得救。在未談到真正的屬靈以先,這是一個必須清楚的問題。
2﹒在人生的總目標上:太六25-34中,主耶穌基督講及屬物質和屬靈。屬物質方面,就是人在那裏思想,吃甚麼,穿甚麼,全是物質方面的事。然而屬靈方面,主說:「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這是屬靈的基礎。一個屬靈的人,在他生命中的總目標,就是把神的國和神的義置於人生的首位,要榮耀神,遵行祂的旨意。
若一個人沒有這目標,他絕不可能是一個屬靈的人。我們的目標,是要完成神在我們身上的託付,不讓任何事攔阻這目標的完成。
不久以前,一位青年由美到港,他曾在美受過很好的教育,並執教於某所大學,然而卻遭受人的批評,認為他靈性不夠屬靈。但是,這位年青人卻肯放下他優越的職位,豐厚的收入,安定的生活,到遠東來事奉主。在某些方面,他可能是未夠成熟,然而,他卻有一個正確的目標,知道神在他身上的計劃,毅然撇下一切,甘心奉獻自己。他的奉獻確勝於那些批評他的人。這並不是說,一個人只要有奉獻的心志,別的事情便可以放鬆隨便;絕對不可,他仍須在其他欠缺的地方努力追求。但一個人若只注意小事,沒有奉獻的表現,犧牲的心志,那麼他的價值就小。故此,要由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3﹒在信仰上:不以人的理論為標準,而單以神的啟示為標準。林前十五3-4,保羅說:「我當日所領受又傳給你們的,第一,就是基督照聖經所說,為我們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聖經所說,第三天復活了。」保羅所傳的福音,是按神的啟示——「聖經所說」沒有憑別人或自己的見解。一個屬靈的人在信仰上,是按神的啟示為標準。提後三16:「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換言之,是由聖靈感動而寫成,聖經既是聖靈的作品,接受聖經,才可稱之謂屬靈。
4﹒在敬拜上:腓三3告訴我們,「以神的靈敬拜」,這就是裏面的敬拜。按聖靈的感動,帶領,以心靈敬拜。屬血氣的敬拜是外表的,專注重儀式,節目,及裝飾;但屬靈的敬拜,卻注重心靈與神密切的關係,有敬畏,謙卑的心。
然而我們不能存幼稚的觀念,以為凡有儀式的教會都不好,這未免武斷。倘若儀式在實際上能幫助敬拜者的靈性,使他們的心靈和儀式所表達的敬拜混和在一起,這是好的。反過來說,完全沒有儀式的教會,不一定是以靈以誠敬拜神。他們可能視講道重於其他一切,忽略敬拜的真義。這也是偏差。不錯,禮拜中的講道非常重要,但絕不能取代敬拜。如果儀式能加強內心的崇拜,是很好的,不過千萬不能本末倒置。
5﹒在品格上:加五22-23講到聖靈所結的果子。一個屬靈的人必定有聖靈在他身上所結的果子。若沒有聖靈的果子,卻自認屬靈,這不過是自欺,因為憑一棵樹的果子就可認出樹的本質來。我們無法相信一個屬靈人,在他生命中沒有聖靈的果子。
要結聖靈的果子,最大的攔阻就是肉體,所以要克服肉體,才能結出聖靈的果子。哥林多的教會有很多屬肉體的表現,所以結不出聖靈的果子來。因此一個真正屬靈的人,要追求克服肉體。
6﹒在事實上:一個屬靈的人,在事奉上是按屬靈的原則。回到聖經,並不是說回到聖經的字句,乃是回到聖經的精義。有人在受洗的事上,認為一信主就應該受洗,不然就違反聖經的例子。然而這是否合乎聖經的精義呢?倘若一個人真有重生的確據,那麼他一信主就可以立即受洗;如果不清楚,就必須清楚之後才給他受洗。這才是合乎聖經的精義。
7﹒對神的關係上:一個屬靈的人是一個親近神的人。他常常讀經,默想神的話;藉著禱告,把大小事情帶到神面前。一個沒有禱告的人,等於在行動上說,我不需要神,我可以憑自己的力量事奉神,我可以解決一切的問題。禱告正是表示需要神,將一切事交託祂,求祂成全。這才是屬靈的表現。
8﹒在價值觀念上:一個屬靈的人,是重看靈性,輕看物質,重看永遠,輕看暫時的人。林後四16-18:「所以我們不喪膽,外體雖然毀壞,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膽重無比永遠的榮耀。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這裏有外體與內心的比較,外體(屬物質的)漸漸毀壞,內心(屬靈的)卻一天新似一天。這個生命所愛慕的,是將來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他甘於受苦,認定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他注重永恆的價值。這並不是說不顧現實,乃是在「來生的亮光中看今生的一切。」
9﹒在追求上:屬靈的人是追求的,謙卑的,渴慕聖靈的充滿。他知道自己的虧欠,不足,因此虛心追求。如果一個人覺得自己無所缺乏,只看見別人的不是,就沒有裏面真正的渴慕。他不可能是一個屬靈的人。一個屬靈人必是追求渴慕聖靈的充滿,非到充滿的狀態,他不會滿足,即使他有軟弱,但心中卻渴慕一個很高的目標。
讓我們都追求作一個屬靈的人,把錯誤的觀念矯正,按神的話追求,做神心意中一個真正屬靈的人。
成聖面面觀
原載於《播種人》28期,1973年6月,頁2-4。
原載於《播種人》28期,1973年6月,頁2-4。 成聖是聖經的基本信息之一,其含義甚為豐富。我們可以從六對角度來分析其內容: 一、地位上的成聖與生活上的成聖 A地位上的成聖 經文:「因為基督一次獻祭,便叫那得以成聖的人永遠完全。」(來十14) 使徒保羅把一切信徒稱為「聖徒」(西一4),因為他們都已經被基督的寶血洗淨,站在聖潔的地位上。但是我們有了成聖的地位以後,還要追求。 B生活上的成聖 經文:「人若自潔,脫離卑賤的事,就必作貴重的器皿,成為聖潔,合乎主用。」(提後二21) 聖經中有很多地方勉勵聖徒追求聖潔,成為名符其實的聖徒,在實際生活上脫離一切罪污。 二、關係上的成聖與生命上的成聖 A關係上的成聖——在舊約時代中,凡與神或會幕或聖殿發生關聯的人,皆冠以聖字,例如:「聖物」、「聖職」、「聖膏油」,「聖民」等。 B生命上的成聖——「神啊,求你為我造清潔的心,使我裏面重新有正直的靈。」(詩五十一10) 三、消極性的成聖與積極性的成聖 A消極性的成聖:分別 基督徒應該從非基督徒中間分別出來:「信主的和不信主的有什麼相干呢?」,「你們和不信的原不相配」(林後六14-15),「我的民哪,要從那城出來」(啟十八4)基督徒應該與一切不合神旨意的事物分開,不可沾染世上的罪污。 B積極性的成聖:「歸耶和華為聖」 「歸」字有獻的意思——把自己獻給耶和華,屬祂所有,為祂所用。 單有「分別」是不夠的,因為任何單具消極性的事物都不是最有價值的。「分別」不過是真理的一面而已,有了「獻」才有方向,才有作為,才有成就。 四、狹義的成聖與廣義的成聖 A狹義的成聖:道德性的潔淨 經文:「就當潔淨自己,除去身體靈魂一切的污穢,敬畏神得以成聖。」(林後七1) B廣義的成聖——主耶穌說:「凡結果子的。祂就修理乾淨,使枝子結果子更多。」(約十五2) 這裏的「修理乾淨」是修剪雜枝的意思。這一種潔淨與結果子有密切的關係,因為將雜枝剪去之後,葡萄樹的汁漿可以避免消耗於雜枝上,轉而集中於結果子上,因此產量增加。 所以這一種潔淨的意義,是摒除一切結果子的攔阻,使枝子達成它的任務。 當一位國畫家不小心將墨汁滴在畫面上的時候,那就一個污點,雖然那滴墨正是繪畫所用的顏料,但是因為它落在不應該落的地方,所以被稱為污點。照樣,當一個基督徒在他的生活中容讓任何事物來攔阻他結果子的時候,他的生活中就有了污點,需要潔淨。除去了這污點,他的生命中就有了焦點——集中力量結果子。 五、今生的成聖與來生的成聖 A今生的成聖——「那召你們的既是聖潔的,你們在一切所行的事上,也要聖潔。」(彼前一15)。我們在今世中追求聖潔,但是總不能到達絕對聖潔的地步。反過來說,雖然我們不能在今生達到完全聖潔的地步,但是我們的目標卻是「全然成聖」(帖前王23)。保羅在腓立比書三章十五節裏面,清楚暗示我們:凡追求完全的人就是完全人。 B來生的成聖——「神在創立世界以前,在基督裏揀選了我們,使我們在祂面前成為聖潔,無有瑕疵。」(弗一4) 這裏所說的「成為聖潔無有瑕」,一方面是指著信徒完全成聖的地位說的,另一方面是指著他們永世中完全成聖的實際說的。新耶路撒冷裏面永無罪過。 六、漸進成聖觀與轉機成聖觀 (The Progressive Concept of Sanctification and the Crisis Concept of Sanctification) A漸進成聖觀——信徒在蒙恩得救以後,就站在成聖的地位上,而這地位包括了聖靈的內居,聖靈在他們裏面開始了實際的工作,使他們逐漸成為聖潔,其過程是漸進式的,而非突變式的。 B轉機成聖觀——另有些神學家認為:信徒的實際情形並非如此,他們常常在屬靈的生活中有兩個明顯的階段:肉體為主,隨從私欲;聖靈為主,得以成聖。在他們的屬靈生命史中有一個轉機,從第一個階段引往第二個階段。這轉機是聖靈所造成的。聖靈充滿了他們的時候,就把他們從肉體中釋放出來,開始過聖潔的生活。 事實上,上述兩種理論是並立的,這兩種情形同時存在於信徒的經驗中,這兩種觀念聯在一起時,才是完整的成聖論,我們不必將它們放在對立互斥的地位上,而應該將它們綜合起來,成為正確的成聖觀。
原載於《播種人》28期,1973年6月,頁2-4。
成聖是聖經的基本信息之一,其含義甚為豐富。我們可以從六對角度來分析其內容:
一、地位上的成聖與生活上的成聖
A地位上的成聖
經文:「因為基督一次獻祭,便叫那得以成聖的人永遠完全。」(來十14)
使徒保羅把一切信徒稱為「聖徒」(西一4),因為他們都已經被基督的寶血洗淨,站在聖潔的地位上。但是我們有了成聖的地位以後,還要追求。
B生活上的成聖
經文:「人若自潔,脫離卑賤的事,就必作貴重的器皿,成為聖潔,合乎主用。」(提後二21)
聖經中有很多地方勉勵聖徒追求聖潔,成為名符其實的聖徒,在實際生活上脫離一切罪污。
二、關係上的成聖與生命上的成聖
A關係上的成聖——在舊約時代中,凡與神或會幕或聖殿發生關聯的人,皆冠以聖字,例如:「聖物」、「聖職」、「聖膏油」,「聖民」等。
B生命上的成聖——「神啊,求你為我造清潔的心,使我裏面重新有正直的靈。」(詩五十一10)
三、消極性的成聖與積極性的成聖
A消極性的成聖:分別
基督徒應該從非基督徒中間分別出來:「信主的和不信主的有什麼相干呢?」,「你們和不信的原不相配」(林後六14-15),「我的民哪,要從那城出來」(啟十八4)基督徒應該與一切不合神旨意的事物分開,不可沾染世上的罪污。
B積極性的成聖:「歸耶和華為聖」
「歸」字有獻的意思——把自己獻給耶和華,屬祂所有,為祂所用。
單有「分別」是不夠的,因為任何單具消極性的事物都不是最有價值的。「分別」不過是真理的一面而已,有了「獻」才有方向,才有作為,才有成就。
四、狹義的成聖與廣義的成聖
A狹義的成聖:道德性的潔淨
經文:「就當潔淨自己,除去身體靈魂一切的污穢,敬畏神得以成聖。」(林後七1)
B廣義的成聖——主耶穌說:「凡結果子的。祂就修理乾淨,使枝子結果子更多。」(約十五2)
這裏的「修理乾淨」是修剪雜枝的意思。這一種潔淨與結果子有密切的關係,因為將雜枝剪去之後,葡萄樹的汁漿可以避免消耗於雜枝上,轉而集中於結果子上,因此產量增加。
所以這一種潔淨的意義,是摒除一切結果子的攔阻,使枝子達成它的任務。
當一位國畫家不小心將墨汁滴在畫面上的時候,那就一個污點,雖然那滴墨正是繪畫所用的顏料,但是因為它落在不應該落的地方,所以被稱為污點。照樣,當一個基督徒在他的生活中容讓任何事物來攔阻他結果子的時候,他的生活中就有了污點,需要潔淨。除去了這污點,他的生命中就有了焦點——集中力量結果子。
五、今生的成聖與來生的成聖
A今生的成聖——「那召你們的既是聖潔的,你們在一切所行的事上,也要聖潔。」(彼前一15)。我們在今世中追求聖潔,但是總不能到達絕對聖潔的地步。反過來說,雖然我們不能在今生達到完全聖潔的地步,但是我們的目標卻是「全然成聖」(帖前王23)。保羅在腓立比書三章十五節裏面,清楚暗示我們:凡追求完全的人就是完全人。
B來生的成聖——「神在創立世界以前,在基督裏揀選了我們,使我們在祂面前成為聖潔,無有瑕疵。」(弗一4)
這裏所說的「成為聖潔無有瑕」,一方面是指著信徒完全成聖的地位說的,另一方面是指著他們永世中完全成聖的實際說的。新耶路撒冷裏面永無罪過。
六、漸進成聖觀與轉機成聖觀
(The Progressive Concept of Sanctification and the Crisis Concept of Sanctification)
A漸進成聖觀——信徒在蒙恩得救以後,就站在成聖的地位上,而這地位包括了聖靈的內居,聖靈在他們裏面開始了實際的工作,使他們逐漸成為聖潔,其過程是漸進式的,而非突變式的。
B轉機成聖觀——另有些神學家認為:信徒的實際情形並非如此,他們常常在屬靈的生活中有兩個明顯的階段:肉體為主,隨從私欲;聖靈為主,得以成聖。在他們的屬靈生命史中有一個轉機,從第一個階段引往第二個階段。這轉機是聖靈所造成的。聖靈充滿了他們的時候,就把他們從肉體中釋放出來,開始過聖潔的生活。
事實上,上述兩種理論是並立的,這兩種情形同時存在於信徒的經驗中,這兩種觀念聯在一起時,才是完整的成聖論,我們不必將它們放在對立互斥的地位上,而應該將它們綜合起來,成為正確的成聖觀。
淺析宗教性之實存主義對神學之影響
滕近輝講 林大衛記
原載於《播種人》27期,1973年1月,頁2-5。
滕近輝講 林大衛記原載於《播種人》27期,1973年1月,頁2-5。 「實存主義」(Existentialism)始自十九世紀丹麥之祁克果與法國之Pascal宗教性的思想,繼而影響非宗教性的哲學家,故「實存主義」可分為宗教性與非宗教性的,非宗教性的實存主義代表人物有沙特,卡繆,海德格等;宗教性的則以布特曼(Rudolf Bultmann)與田立克為首。 「實存主義」的基本原則是「存在先於本質」(Existence before Essence),以下六點為宗教性的實存主義對於神學影響的分析。 (一)主觀代替客觀(Subjectivism instead of Objectivism) 實存主義將客觀之研究去掉。單注意事物與「我」之關係,從「自我實存」(Self-existence)的眼光與角度來看一切事物,故客觀的結論不再是重要的,重點則放在我與「環境」(Environment)上,「個人之經驗」(personal experience)為最高的標準。在實存思想影響下,將客觀的真理放下,著重主觀性的經驗,「人本主義(Humanism)遂因而產生,因經驗的中心為自我,而人本主義便是高抬自我,以自我為中心。人本主義充斥於今日的新神學思想中。 (二)委身代替旁觀性的研究(Commitment instead of Disinterested Reflection) 祁克果的著作多次提及亞伯拉罕獻以撒的事,他認為此乃意志上的決定,非客觀的描述,這決定使他整個的生命都置諸其上,因以撒對亞伯拉罕來說比自己的生命更寶貴,這獻上絕非旁觀的研究,而是他委身於其中。現代人喜歡「實存主義」原因之一是它有「委身」的挑戰,非默然旁觀者的研究,乃是與自己有切身的關係,是整個生命的抉擇,在「委身」中所作意志上的決定和情感上的掙扎,影響個人的人格。這一重點對於今日教會是一個挑戰。 在純正信仰的圈子中,我們當看重基督徒獻身的信息,鼓勵信徒將生命獻在祭壇上。 (三)對立的代替敘述的(Paradoxical instead of Propositional) 在祁克果的神學思想中,很多真理是「對立性」的,所謂「對立」,並非矛盾,乃一特別的狀態,而這狀態表明屬靈真理的「深度」(depth)祁克果以為屬靈之真理非「平舖直敘的」(propositional)乃是保持著對立性的,在這對立裏,隱藏著高度的「諧和」(harmony in paradox)祁克果認為在許多屬靈的真理中,我們尚不能完全瞭解其對立中的諧和,它們並非矛盾,乃是過於人的理智所能暸解,而這對立性將屬靈真理的內容有深度地表達出來。 祁克果認為在基督徒信仰中,有一「最高的對立」(the absolute paradox),便是「道成肉身」(the Incarnation),無限的神成了肉身,住在世人中,世人是有限的,無限的進入有限之中,屬於有限之內,無限的與有限的發生了密切的關連,這是理智所不能完全理解的,這種的「對立」,在某種的角度來看,便是「荒謬」(absurdity),而這「荒謬的思想」(the concept of the absurd)對祁克果來說非常重要,這著重點否定了傳統基督教對「敘述性」的真理與「著重」的信條。(creed) 「實存」反對敘述性的觀念,認為平舖直敘的教義並不表達神啟示的真理,因而成為「反信條」(anti-creed)的思想。其實「信條」與「信條主義」(creedalism)二者之間有極大之分別;信條乃基督徒絕對需要的,因為它是我們「信仰之結晶」(creed in the crystalization of our faith)。但信條主義者以為信條能救人,信條等於宗教經驗一切的一切,有了信條便是有了信仰,這是極大的錯誤,就如保羅所說:「有了敬虔的外貌,失卻敬虔的實義」。「實存主義」在此有一貢獻,也造成一危機,其貢獻乃叫我們注意我們的信仰是有深度的和活潑的,在啟示中有些真理是對立的,我們不必勉強將其諧和化,可以用對立來表大其深度,實存主義對我們的挑戰是要我們保守自己的信仰不要成為死的信條主義,造成的危機是反信條;信條是根據聖經而得的結論,絕對不能放棄。 (四)處境的代替普遍的(Situational instead of General) 「實存主義」極注重在人在某一處境中特殊的反應。事物的意義與其特殊之處境有不能分割的關係,不能將事物從其處境中取出,來分析,研究,決定;反之,必須將事物與其處境作一整體性之研究。每件事有其「活的背景」(living context),若將一真理從其「背景」中抽出,便不再是真理。處境的特殊情況決定一切事物的意義。 「實存」注重個別的處境,自我之決定不能普遍地應用在任何的環境,而任何的原則亦不能普遍地作為一切處境決擇的原則(No situation should be generalized in its […]
滕近輝講 林大衛記
原載於《播種人》27期,1973年1月,頁2-5。
「實存主義」(Existentialism)始自十九世紀丹麥之祁克果與法國之Pascal宗教性的思想,繼而影響非宗教性的哲學家,故「實存主義」可分為宗教性與非宗教性的,非宗教性的實存主義代表人物有沙特,卡繆,海德格等;宗教性的則以布特曼(Rudolf Bultmann)與田立克為首。
「實存主義」的基本原則是「存在先於本質」(Existence before Essence),以下六點為宗教性的實存主義對於神學影響的分析。
(一)主觀代替客觀(Subjectivism instead of Objectivism)
實存主義將客觀之研究去掉。單注意事物與「我」之關係,從「自我實存」(Self-existence)的眼光與角度來看一切事物,故客觀的結論不再是重要的,重點則放在我與「環境」(Environment)上,「個人之經驗」(personal experience)為最高的標準。在實存思想影響下,將客觀的真理放下,著重主觀性的經驗,「人本主義(Humanism)遂因而產生,因經驗的中心為自我,而人本主義便是高抬自我,以自我為中心。人本主義充斥於今日的新神學思想中。
(二)委身代替旁觀性的研究(Commitment instead of Disinterested Reflection)
祁克果的著作多次提及亞伯拉罕獻以撒的事,他認為此乃意志上的決定,非客觀的描述,這決定使他整個的生命都置諸其上,因以撒對亞伯拉罕來說比自己的生命更寶貴,這獻上絕非旁觀的研究,而是他委身於其中。現代人喜歡「實存主義」原因之一是它有「委身」的挑戰,非默然旁觀者的研究,乃是與自己有切身的關係,是整個生命的抉擇,在「委身」中所作意志上的決定和情感上的掙扎,影響個人的人格。這一重點對於今日教會是一個挑戰。
在純正信仰的圈子中,我們當看重基督徒獻身的信息,鼓勵信徒將生命獻在祭壇上。
(三)對立的代替敘述的(Paradoxical instead of Propositional)
在祁克果的神學思想中,很多真理是「對立性」的,所謂「對立」,並非矛盾,乃一特別的狀態,而這狀態表明屬靈真理的「深度」(depth)祁克果以為屬靈之真理非「平舖直敘的」(propositional)乃是保持著對立性的,在這對立裏,隱藏著高度的「諧和」(harmony in paradox)祁克果認為在許多屬靈的真理中,我們尚不能完全瞭解其對立中的諧和,它們並非矛盾,乃是過於人的理智所能暸解,而這對立性將屬靈真理的內容有深度地表達出來。
祁克果認為在基督徒信仰中,有一「最高的對立」(the absolute paradox),便是「道成肉身」(the Incarnation),無限的神成了肉身,住在世人中,世人是有限的,無限的進入有限之中,屬於有限之內,無限的與有限的發生了密切的關連,這是理智所不能完全理解的,這種的「對立」,在某種的角度來看,便是「荒謬」(absurdity),而這「荒謬的思想」(the concept of the absurd)對祁克果來說非常重要,這著重點否定了傳統基督教對「敘述性」的真理與「著重」的信條。(creed)
「實存」反對敘述性的觀念,認為平舖直敘的教義並不表達神啟示的真理,因而成為「反信條」(anti-creed)的思想。其實「信條」與「信條主義」(creedalism)二者之間有極大之分別;信條乃基督徒絕對需要的,因為它是我們「信仰之結晶」(creed in the crystalization of our faith)。但信條主義者以為信條能救人,信條等於宗教經驗一切的一切,有了信條便是有了信仰,這是極大的錯誤,就如保羅所說:「有了敬虔的外貌,失卻敬虔的實義」。「實存主義」在此有一貢獻,也造成一危機,其貢獻乃叫我們注意我們的信仰是有深度的和活潑的,在啟示中有些真理是對立的,我們不必勉強將其諧和化,可以用對立來表大其深度,實存主義對我們的挑戰是要我們保守自己的信仰不要成為死的信條主義,造成的危機是反信條;信條是根據聖經而得的結論,絕對不能放棄。
(四)處境的代替普遍的(Situational instead of General)
「實存主義」極注重在人在某一處境中特殊的反應。事物的意義與其特殊之處境有不能分割的關係,不能將事物從其處境中取出,來分析,研究,決定;反之,必須將事物與其處境作一整體性之研究。每件事有其「活的背景」(living context),若將一真理從其「背景」中抽出,便不再是真理。處境的特殊情況決定一切事物的意義。
「實存」注重個別的處境,自我之決定不能普遍地應用在任何的環境,而任何的原則亦不能普遍地作為一切處境決擇的原則(No situation should be generalized in its significance),每一處境應有個別的處理。「處境道德」(Situational Morality)——亦即「新道德」(New Morality)論點是;某一環境與另一環境的道德水準不同,沒有一道德的命令能適合一切處境。故處境倫理學否定了「絕對性的命令」(Categorical Commandments),連聖經的命令也否定了。「處境道德」認為只有「愛」才能引導我們在任何處境上應有的行動,「愛」以外的任何命令是不相干的(Love is the only guideline in making a moral decision in all situations, anything else is irrelevent)。「處境倫理學」之大危機是將特殊性的問題當作普通性的問題來研究,而將特殊的狀況當作經常的狀況。
(五)面對代替推論(Encounter instead of Reason)
「面對」(Encounter: face to face)意思是不能繞過,不能逃避,亦不願逃避。「實存主義」否定理智,與理性對立。基要派的教會被新神學派稱之為逃避理性的教會(anti-intellectual),因為他們的一切均單從信心作出發點,這是因為十八世紀之「理性運動」(Rationalism)之崛興,將信仰的基礎折毀,故篤信聖經者避免談及理性。但今天福音派的神學家漸感應透過信心面對理性的挑戰,故此,目前福音派與基要派在含義上有一些的分別,基本上他們都是絕對地相信聖經,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的基本信仰,但重點卻有些分別:
基要派(Fundamentalist)反對理智。福音派(evangelist)信仰聖經,接受聖經啟示的一切,但認為理智乃一不可忽略的工具;應作學術性之研究,透過信心,運用理智,故今天被稱為「福音主義復興時代」(The Age of the Rise of Evangelicalism)。但這也可能帶來危機:不知不覺也走新派路線,離開信心的立場,若我們以信心為根基,理智的運用為副,保持這均衡,便能運用神給我們理智的恩賜而無危險。
「實存主義」只反理智,認為理性不能給予我們宇宙奧秘的答案,從理性不能得絕對的認識,Francis A. Schaeffer稱之為「沒有門的房間」實存純理性的哲學為沒有門的思想,因而「實存」不再找理智的門,只找實存的出路,這便出現實存的「面對」,與人與事的面對。
巴特(Karl Barth)與布特曼(Rudolf Bultmann)均反對辨惑學(Apologetics),認為在純理性裏不可能有護教,衛道的系統;傳統上神存在的真理,哲學的證明不能成立,這便來到「信心的跳躍」(leap of faith)意思是信心與理智中間有一鴻溝,二者間無法接連,只有憑信心來跳躍過去。對我們的挑戰是注意心靈「內在」(inwardness)的經驗,法國思想家柏斯高(Pascal)將理智與心靈分開,他認為「愛」有一道理是理智所不懂的(Love has a reason that reason does not understand)故我們應注意與神「面對」,非理智性乃是遭遇性的具體經驗,這也造成否定理性,規避理性的危機(escape from reason)。
(六)現代的代替歷史的(Contemporary instead of historical)
我們的信仰非過去的乃是現在的,祁克果極注重「第一手的門徒」(first hand discipleship),認為當直接向基督學習,將門徒的意義現代化,如布特曼否定神蹟的事實,但注意神蹟代表的意義,否定其歷史上的真實性(historical reality),單注意其現代的含義(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這樣連神學性的含義也否定了(theological significance),事實上若聖經所記非為歷史事實,何必在此找真理?若我自己有一主觀的真理,我可隨意加在任何事上。故此,將聖經的歷史性否定了,隨即將聖經的信息也否定了,若聖經的事跡是假的,如何從其中得真理?新派神學家幻想將聖經中神學的真理與信仰的真理從歷史的背景中抽出,好讓現代的人能接受之,適合知識份子的口胃,但這都枉費心力。布特曼亦講及末世論(Eschatology),但他並非認為主耶穌要再來,他的論點是「今天生活在將來的亮光中」(To live in the light of the future),將過去的放在現在,把將來的拉到現在,「將來的亮光」給我們啟示光照與智慧。過去現在與將來都匯合成一大現在。這便造成田立克(Paul Tillich 1884-1965)的象徵的末世論(Symbolic Eschatology)。
總結——「實存主義」對神學與教會有二作用:
A 挑戰:叫我們注意一些被忽略的真理。
B 危機:
l 偏重人本的思想。
2 否定客觀啟示。
3 否定敘述的真理。
4 造成處境倫理學之出現。
5 造成反護教學觀念(反理智)。
6 否定聖經的歷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