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牧師的書法
作者:何崇謙
原載於《滕近輝牧師伉儷榮休感恩會特刊》,1987年6月28日,頁11。
作者:何崇謙原載於《滕近輝牧師伉儷榮休感恩會特刊》,1987年6月28日,頁11。 我喜愛觀賞牧師的書法,因滕書正氣凜然,磊落清逸,而意境倜儻,直達胸臆。滕牧師擅寫行書和隸書。行書深得柳公權雍容秀勁之神韻,並廣涉諸家,如趙孟頫,文徵明,何紹基等,而氣質最近文氏。隸書清雅,取乙瑛碑的神髓而自變體,線條一波三折卻取何紹基的顫筆。牧師性情平和,深深流露於書體之中,獨自成貌,豁達開舒。不認識他的人,也可以從他的字跡間,感受到一派高剛灑脫的風範。正說明「法度為軀殼,功力為衣冠,學識為舉止,性靈為生命」的書道四端。 「評書易,落筆難」,這次胆敢對着功力深厚的滕書作評論,沒有別的,只是想藉此機會,表示個人對滕牧師書法造詣的欣賞與羨慕。筆者知道向滕牧師索書的人甚多,只覺遺憾未能見得這些作品,要不然本文的內容不致那麼枯乾。筆者手邊只有宣道出版社印製的滕書「萬年曆」;因此本文只能就此三十一幅作品,說明牧師的書法藝術的幾個特點。(讀者最好邊讀邊參考「萬年曆」)。 一、在一字裏,線條粗幼相間,用筆輕重分明,使字有強烈的立體感(十五日的「騰」,廿四日的「廣」)。 二、以方筆為主的表現,轉折處多方角。(十二,十九,廿三日全篇)。 三、一條幅中,字與字間,大大小小,粗粗幼幼,真行兼備,一靜一動,姿態多端。這樣的表現以第五日為典型:「善」與「行」的強烈對比,「遍」與「人」的動與靜。又如第一日的「恩」字落筆粗而造型大,「招」字細小而筆劃幼;「蒼生」偏於真(楷)而含蓄,「正路」偏於草而躍動。其他作品如第二、六、十三、十五日也是如此作風。 四、多用顏真卿的筆意,有時也取何紹基的變體入隸書,如「信望愛」的一張便是。此外,「禱聲常繞殿」那幅明顯是顏真卿的變體,寫來氣派逼人。 五、一字中的耀與磔,用筆重而伸長,形成書的主要風格。如廿二日的「非」,五日的「宇」,十九日的「閉」便是。寫「辶」或「廴」的收筆處多成長勾,勁力十足,如第一日的「途」、廿八日的「建」、十三日的「褪」,十八日的「健」,與廿七日的「遠」字等。 崇謙完成於赴澳洲前七小時 一九八七年三月廿八日
作者:何崇謙
原載於《滕近輝牧師伉儷榮休感恩會特刊》,1987年6月28日,頁11。
我喜愛觀賞牧師的書法,因滕書正氣凜然,磊落清逸,而意境倜儻,直達胸臆。滕牧師擅寫行書和隸書。行書深得柳公權雍容秀勁之神韻,並廣涉諸家,如趙孟頫,文徵明,何紹基等,而氣質最近文氏。隸書清雅,取乙瑛碑的神髓而自變體,線條一波三折卻取何紹基的顫筆。牧師性情平和,深深流露於書體之中,獨自成貌,豁達開舒。不認識他的人,也可以從他的字跡間,感受到一派高剛灑脫的風範。正說明「法度為軀殼,功力為衣冠,學識為舉止,性靈為生命」的書道四端。
「評書易,落筆難」,這次胆敢對着功力深厚的滕書作評論,沒有別的,只是想藉此機會,表示個人對滕牧師書法造詣的欣賞與羨慕。筆者知道向滕牧師索書的人甚多,只覺遺憾未能見得這些作品,要不然本文的內容不致那麼枯乾。筆者手邊只有宣道出版社印製的滕書「萬年曆」;因此本文只能就此三十一幅作品,說明牧師的書法藝術的幾個特點。(讀者最好邊讀邊參考「萬年曆」)。
一、在一字裏,線條粗幼相間,用筆輕重分明,使字有強烈的立體感(十五日的「騰」,廿四日的「廣」)。
二、以方筆為主的表現,轉折處多方角。(十二,十九,廿三日全篇)。
三、一條幅中,字與字間,大大小小,粗粗幼幼,真行兼備,一靜一動,姿態多端。這樣的表現以第五日為典型:「善」與「行」的強烈對比,「遍」與「人」的動與靜。又如第一日的「恩」字落筆粗而造型大,「招」字細小而筆劃幼;「蒼生」偏於真(楷)而含蓄,「正路」偏於草而躍動。其他作品如第二、六、十三、十五日也是如此作風。
四、多用顏真卿的筆意,有時也取何紹基的變體入隸書,如「信望愛」的一張便是。此外,「禱聲常繞殿」那幅明顯是顏真卿的變體,寫來氣派逼人。
五、一字中的耀與磔,用筆重而伸長,形成書的主要風格。如廿二日的「非」,五日的「宇」,十九日的「閉」便是。寫「辶」或「廴」的收筆處多成長勾,勁力十足,如第一日的「途」、廿八日的「建」、十三日的「褪」,十八日的「健」,與廿七日的「遠」字等。
崇謙完成於赴澳洲前七小時
一九八七年三月廿八日
我所認識的滕師母
作者:林高勵志
原載於《滕近輝牧師伉儷榮休感恩會特刊》,1987年6月28日,頁6。
作者:林高勵志原載於《滕近輝牧師伉儷榮休感恩會特刊》,1987年6月28日,頁6。 我真正與滕師母有來往接觸是這十多年間的事。就在這不長不短的年日中,使我有機會較為深入明白,作為一位被神重用的牧者的妻子委實不簡單。 滕師母使我欽佩的地方,不在於她的精明能幹、作事勤快,沒有架子,平易近,而且性格爽朗,心無詭詐——這些都是可從她外面看得見的優點,但我最欽佩的卻是那蘊藏在她生命深處的屬靈美德,對主中心與不變的愛心。三十五來,她一直與滕牧師同心事主,在滕牧師的事奉生活中,滕師母百分之百的支持與配搭是絕對不能忽略的,因為滕牧師除了教會工作外,還有許多其他的事奉,且經常被邀到外地講道,而在家裡,負起照顧群男孩、打點一切家務的任都落在她的肩上、滕牧師的事奉毫無後顧之憂。在教會,她除參加全教會性的聚會外,風雨不改的參加祈禱會、協助婦女會、成人團契、主日學、探訪等等,信徒安息禮拜缺少司琴嗎?她有求必,絕不嫌辛苦。在宣道書局,早在她的孩子還幼嫩的時候,已開始定期的事奉……我們還經常看見她與滕牧師一起參加不同層面的聚會……無論多麼勞碌,她總是默默的參予,聽不到怨言,滕牧把他三十年最美好的時光為北宣獻上祭壇上,這裡面實在也融合師母所擺上的奉獻,所付上的代價與全心全力的支持。 滕牧師退休了,他的事奉將會從現在的高峰邁向另一個高峰,在新的崗位上,相信滕師母會很快適投入,我們在向滕牧師道謝之時也不忘向師母衷心說聲:「滕師母,謝謝您!」
作者:林高勵志
原載於《滕近輝牧師伉儷榮休感恩會特刊》,1987年6月28日,頁6。
我真正與滕師母有來往接觸是這十多年間的事。就在這不長不短的年日中,使我有機會較為深入明白,作為一位被神重用的牧者的妻子委實不簡單。
滕師母使我欽佩的地方,不在於她的精明能幹、作事勤快,沒有架子,平易近,而且性格爽朗,心無詭詐——這些都是可從她外面看得見的優點,但我最欽佩的卻是那蘊藏在她生命深處的屬靈美德,對主中心與不變的愛心。三十五來,她一直與滕牧師同心事主,在滕牧師的事奉生活中,滕師母百分之百的支持與配搭是絕對不能忽略的,因為滕牧師除了教會工作外,還有許多其他的事奉,且經常被邀到外地講道,而在家裡,負起照顧群男孩、打點一切家務的任都落在她的肩上、滕牧師的事奉毫無後顧之憂。在教會,她除參加全教會性的聚會外,風雨不改的參加祈禱會、協助婦女會、成人團契、主日學、探訪等等,信徒安息禮拜缺少司琴嗎?她有求必,絕不嫌辛苦。在宣道書局,早在她的孩子還幼嫩的時候,已開始定期的事奉……我們還經常看見她與滕牧師一起參加不同層面的聚會……無論多麼勞碌,她總是默默的參予,聽不到怨言,滕牧把他三十年最美好的時光為北宣獻上祭壇上,這裡面實在也融合師母所擺上的奉獻,所付上的代價與全心全力的支持。
滕牧師退休了,他的事奉將會從現在的高峰邁向另一個高峰,在新的崗位上,相信滕師母會很快適投入,我們在向滕牧師道謝之時也不忘向師母衷心說聲:「滕師母,謝謝您!」
給我們恩和義
作者:袁麗珠
原載於《滕近輝牧師伉儷榮休感恩會特刊》,1987年6月28日,頁6。
作者:袁麗珠原載於《滕近輝牧師伉儷榮休感恩會特刊》,1987年6月28日,頁6。 黄竹坑堂的弟兄姊妹向以滕牧師爲敬愛的屬靈長者,原因是他一直給予我們很大的自由,好讓我們盡量發揮所能,從多方的探索、失敗、改進中漸漸學習到真正的自立。但他不會因給了我們自由而不理會我們。他常表關懷、問候、諮詢我們的情況。他也同師母在禱告中記念我們,尤其我們遇着困難的時期;當我們提出需要他幫忙時,他每每樂於幫助,如教會規則、人事處理、信仰問題等。 記得八一年初,他為幫助我們堂委會解決一件困擾我們多月的事,冒着風雨來到我們堂中,當他踏黃竹坑堂時全身都濕了!然他仍留下與我們開會,直至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後才離去。 我們也不斷得到他屬靈的餵養,當我們邀請他講培靈會、特別主日講道、專題兼問題解答,只要不撞期,他都答允來到我們堂中講解主的真理,藉此造就及勉勵我們。 總括來說他給予我們堂很大的自由,使我們可以自由地運作。但在我們提出需要時又會給予我們實際的支持及鼓勵,故此,我們深領會到他的和義,願主繼續賜福他,使用他,成為更多人的祝福!
作者:袁麗珠
原載於《滕近輝牧師伉儷榮休感恩會特刊》,1987年6月28日,頁6。
黄竹坑堂的弟兄姊妹向以滕牧師爲敬愛的屬靈長者,原因是他一直給予我們很大的自由,好讓我們盡量發揮所能,從多方的探索、失敗、改進中漸漸學習到真正的自立。但他不會因給了我們自由而不理會我們。他常表關懷、問候、諮詢我們的情況。他也同師母在禱告中記念我們,尤其我們遇着困難的時期;當我們提出需要他幫忙時,他每每樂於幫助,如教會規則、人事處理、信仰問題等。
記得八一年初,他為幫助我們堂委會解決一件困擾我們多月的事,冒着風雨來到我們堂中,當他踏黃竹坑堂時全身都濕了!然他仍留下與我們開會,直至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後才離去。
我們也不斷得到他屬靈的餵養,當我們邀請他講培靈會、特別主日講道、專題兼問題解答,只要不撞期,他都答允來到我們堂中講解主的真理,藉此造就及勉勵我們。
總括來說他給予我們堂很大的自由,使我們可以自由地運作。但在我們提出需要時又會給予我們實際的支持及鼓勵,故此,我們深領會到他的和義,願主繼續賜福他,使用他,成為更多人的祝福!
滕牧師:謝謝您!
作者:簡亦微
原載於《滕近輝牧師伉儷榮休感恩會特刊》,1987年6月28日,頁6。
作者:簡亦微原載於《滕近輝牧師伉儷榮休感恩會特刊》,1987年6月28日,頁6。 約三十年前,在建道認識滕牧師,跟他學哲學和普通書信。當時進入建道,不過唸完中學,是個黃毛小子,信主不過三幾年。雖然未知道天高地厚,也聽說滕牧師被主重用,心裡自然有幾分敬意。 建道四年混過去之後,在頭一間教會工作不滿一年,撞得滿鼻子灰,躲在家裡,不知進好還是退好。那時,已故潘士諤牧師在大埔黃肇枝中學教聖經,不斷有同學信主,便請求滕牧師在大埔開分堂,同時希望能讓我負責工作。潘牧師在神學院常關懷鼓勵,如今更是患難見真情。而滕牧師竟肯答允我,則可見其胸襟。 讀神學院的那些日子,倒學會拉拉手風琴,在鄉村佈道去。來到大埔,也想到村屋去傳福音。和滕牧師提起這事,想不到他自掏腰包,拿出數百塊錢,交給我用來為大埔堂買手風琴。這事我深刻難忘。 今年宣道會立會一百年,我在宣道會工作,先後剛好四分一個世紀,其中大部份時間在香港,前後參與大埔堂,華基堂,田灣堂,和利福堂的開辦工作,大埔堂和華基堂是北角堂的分堂,田灣堂和利福堂是華基堂的分堂,也得到北角堂間接或直接的協助。這麼多年來,在滕牧師默默的引導,教化,和護庇之下,慢慢的可以獨當一面。除了謝謝天父之外,讓我說一聲:滕牧師,謝謝您!
作者:簡亦微
原載於《滕近輝牧師伉儷榮休感恩會特刊》,1987年6月28日,頁6。
約三十年前,在建道認識滕牧師,跟他學哲學和普通書信。當時進入建道,不過唸完中學,是個黃毛小子,信主不過三幾年。雖然未知道天高地厚,也聽說滕牧師被主重用,心裡自然有幾分敬意。
建道四年混過去之後,在頭一間教會工作不滿一年,撞得滿鼻子灰,躲在家裡,不知進好還是退好。那時,已故潘士諤牧師在大埔黃肇枝中學教聖經,不斷有同學信主,便請求滕牧師在大埔開分堂,同時希望能讓我負責工作。潘牧師在神學院常關懷鼓勵,如今更是患難見真情。而滕牧師竟肯答允我,則可見其胸襟。
讀神學院的那些日子,倒學會拉拉手風琴,在鄉村佈道去。來到大埔,也想到村屋去傳福音。和滕牧師提起這事,想不到他自掏腰包,拿出數百塊錢,交給我用來為大埔堂買手風琴。這事我深刻難忘。
今年宣道會立會一百年,我在宣道會工作,先後剛好四分一個世紀,其中大部份時間在香港,前後參與大埔堂,華基堂,田灣堂,和利福堂的開辦工作,大埔堂和華基堂是北角堂的分堂,田灣堂和利福堂是華基堂的分堂,也得到北角堂間接或直接的協助。這麼多年來,在滕牧師默默的引導,教化,和護庇之下,慢慢的可以獨當一面。除了謝謝天父之外,讓我說一聲:滕牧師,謝謝您!
我所認識的滕牧師
作者:呂焯安
原載於《滕近輝牧師伉儷榮休感恩會特刊》,1987年6月28日,頁5。
作者:呂焯安原載於《滕近輝牧師伉儷榮休感恩會特刊》,1987年6月28日,頁5。 我在宣道會信主,在宣道會的教會成長,在宣道會的神學院受造就,在宣道會的教會事奉至今。從最初認識近輝牧師至今,一路都有越來越多的機會接觸。在我心目中,牧師有兩個明顯的形像:一是學者,二是牧者。 從我開始有機會聽滕牧師講道,看滕牧師所寫的書,到在神學院上滕牧師的課,有一個很深的印象,滕牧師像一個學者。不單外形、外貌像學者,最重要的是他的學識,無論是聖經、神學、歷史等,都十分淵博,令人佩服。雖然我並不是百分之百完全同意所有他的觀點,但我卻是十分佩服牧師在治學方面所下的工夫,還成為我的激勵。 我不是宣道會北角堂的會友,沒有機會直接受際牧師的牧養。但自從開始在宣道會的教會事奉後,就有較多機會接觸。滕牧師有如一位家長,在宣道家帶我們。許多次因應事工上的需要找牧師,之前總是有些戰,但是傾談之後,牧師那份牧者的心懷,很自然的就除去了我的戰。他很有耐心的聽又很有卓見的提點,很有愛心的幫助和支持,令我欣賞這位牧者不已。我深深體會到牧師之所以受多人愛戴,並不是虛有其名的。這位受人愛戴的良牧,就成了我牧養事奉的典範!
作者:呂焯安
原載於《滕近輝牧師伉儷榮休感恩會特刊》,1987年6月28日,頁5。
我在宣道會信主,在宣道會的教會成長,在宣道會的神學院受造就,在宣道會的教會事奉至今。從最初認識近輝牧師至今,一路都有越來越多的機會接觸。在我心目中,牧師有兩個明顯的形像:一是學者,二是牧者。
從我開始有機會聽滕牧師講道,看滕牧師所寫的書,到在神學院上滕牧師的課,有一個很深的印象,滕牧師像一個學者。不單外形、外貌像學者,最重要的是他的學識,無論是聖經、神學、歷史等,都十分淵博,令人佩服。雖然我並不是百分之百完全同意所有他的觀點,但我卻是十分佩服牧師在治學方面所下的工夫,還成為我的激勵。
我不是宣道會北角堂的會友,沒有機會直接受際牧師的牧養。但自從開始在宣道會的教會事奉後,就有較多機會接觸。滕牧師有如一位家長,在宣道家帶我們。許多次因應事工上的需要找牧師,之前總是有些戰,但是傾談之後,牧師那份牧者的心懷,很自然的就除去了我的戰。他很有耐心的聽又很有卓見的提點,很有愛心的幫助和支持,令我欣賞這位牧者不已。我深深體會到牧師之所以受多人愛戴,並不是虛有其名的。這位受人愛戴的良牧,就成了我牧養事奉的典範!
致滕牧師——我的牧師、良師、導師
作者:黃碩然
原載於《滕近輝牧師伉儷榮休感恩會特刊》,1987年6月28日,頁5。
作者:黃碩然原載於《滕近輝牧師伉儷榮休感恩會特刊》,1987年6月28日,頁5。 滕牧師:謝謝您。 記憶中學畢業前的一年,我被同學帶到北宣家您在崇拜時傳講「受苦僕人」的信息,觸動了我的心弦,叫我決意脫離一切的阻礙,接受在十架上為我的罪被釘受死的耶穌救主。在考問心事時,您陪伴我們四個將接受浸禮的少年人流淚認罪的情景,至今仍時刻浮現在我眼前。多年來,我持續地得到從您心靈深處生發出來的油綠青草的餵養,使我得飽足,得成長。滕牧師:謝謝您。 當我決心離開多人冀盼能擠身進去的學府,願意對神的呼召作出順命的回應時,是您的體諒,接納和鼓勵,使我能看清楚神的心意。也是您幫助我去排除周遭的難處,並陪同我渡過「三號風球」高掛的怒海,踏進神學院去接受操練與造就。您不單是我的好牧者,您更是我的「良師」。每一堂課,您都是那麼的認眞和執著,將聖經中的每一字每一句,給同學們清楚的講解和教導。我不但能從您口中去學習明白神的話,更能從您生命的傾注中去學習事奉主應有的品質與態度。 滕牧師:謝謝您。 在我背後的事奉中,難免經歷困擾,疑惑的苦困。但您一而再的給予我個別的指導和輔導,使我得扶持免跌倒。猶記孤單無助的留學生涯,只有您這位比誰都忙碌的導師,不止一次抽空給我寫信,提醒我再進修的目的,也讓我知除了神以外,還有人關心和代禱。您對人的個別關顧情懷,給我留下美好榜樣。 我深信,我今日所擁有的一切,都是神的恩才成的。但我也深知,在我生命中,有一位好牧者,他牧養我,教導我,眷顧我,使我漸得豐盛的生命,這是何等的寶貝和福氣。
作者:黃碩然
原載於《滕近輝牧師伉儷榮休感恩會特刊》,1987年6月28日,頁5。
滕牧師:謝謝您。
記憶中學畢業前的一年,我被同學帶到北宣家您在崇拜時傳講「受苦僕人」的信息,觸動了我的心弦,叫我決意脫離一切的阻礙,接受在十架上為我的罪被釘受死的耶穌救主。在考問心事時,您陪伴我們四個將接受浸禮的少年人流淚認罪的情景,至今仍時刻浮現在我眼前。多年來,我持續地得到從您心靈深處生發出來的油綠青草的餵養,使我得飽足,得成長。滕牧師:謝謝您。
當我決心離開多人冀盼能擠身進去的學府,願意對神的呼召作出順命的回應時,是您的體諒,接納和鼓勵,使我能看清楚神的心意。也是您幫助我去排除周遭的難處,並陪同我渡過「三號風球」高掛的怒海,踏進神學院去接受操練與造就。您不單是我的好牧者,您更是我的「良師」。每一堂課,您都是那麼的認眞和執著,將聖經中的每一字每一句,給同學們清楚的講解和教導。我不但能從您口中去學習明白神的話,更能從您生命的傾注中去學習事奉主應有的品質與態度。
滕牧師:謝謝您。
在我背後的事奉中,難免經歷困擾,疑惑的苦困。但您一而再的給予我個別的指導和輔導,使我得扶持免跌倒。猶記孤單無助的留學生涯,只有您這位比誰都忙碌的導師,不止一次抽空給我寫信,提醒我再進修的目的,也讓我知除了神以外,還有人關心和代禱。您對人的個別關顧情懷,給我留下美好榜樣。
我深信,我今日所擁有的一切,都是神的恩才成的。但我也深知,在我生命中,有一位好牧者,他牧養我,教導我,眷顧我,使我漸得豐盛的生命,這是何等的寶貝和福氣。
我的屬靈父親、良牧
作者:陳永標
原載於《滕近輝牧師伉儷榮休感恩會特刊》,1987年6月28日,頁5。
作者:陳永標原載於《滕近輝牧師伉儷榮休感恩會特刊》,1987年6月28日,頁5。 滕牧師不單是我屬靈的父親,也是我的良牧。在過去二十六年中,他一直影響着我的人生,從信主到在真道上成長,他的信息與生活的見證都在我身上起了一定的作用。 他確是一位全所有奉獻的牧者。很多時候早上五時許醒來,見他已在預備講章或寫稿。每次應邀出外講道回港後,他都立刻工作,從不為自己留下少許時間休息,以適應時差(也不能不佩服他的魄力),有時週六晚上才回港;明天週日竟負責三,四次講道。有一次盲腸炎,因未能及早發覺,盲腸破了,引致腹膜炎,幾乎致命,但他只休息了很短的時間,就回復正常工作。他很少在北宣講十一奉獻的信息,但他以身作則作超過十一的奉獻,宣道會的薪酬是偏低的(特別是早期),但他會以教會有需要而婉拒執事會加薪的決議。 他雖然這樣忙,但卻沒有忽略家庭的生活。對師母及兒子們的愛護,可從生活中流露出來。廿多年前,當我與他的家庭同住一房子的時候,深感到他的兒子們對他既敬且愛,真是一位模範的父親。記得他在北宣事奉銀禧感恩會上會說師母是一個滿分的妻子。 因此滕牧師不單是信徒屬靈的典範,也是我們為人丈夫與父親所學習的榜樣。
作者:陳永標
原載於《滕近輝牧師伉儷榮休感恩會特刊》,1987年6月28日,頁5。
滕牧師不單是我屬靈的父親,也是我的良牧。在過去二十六年中,他一直影響着我的人生,從信主到在真道上成長,他的信息與生活的見證都在我身上起了一定的作用。
他確是一位全所有奉獻的牧者。很多時候早上五時許醒來,見他已在預備講章或寫稿。每次應邀出外講道回港後,他都立刻工作,從不為自己留下少許時間休息,以適應時差(也不能不佩服他的魄力),有時週六晚上才回港;明天週日竟負責三,四次講道。有一次盲腸炎,因未能及早發覺,盲腸破了,引致腹膜炎,幾乎致命,但他只休息了很短的時間,就回復正常工作。他很少在北宣講十一奉獻的信息,但他以身作則作超過十一的奉獻,宣道會的薪酬是偏低的(特別是早期),但他會以教會有需要而婉拒執事會加薪的決議。
他雖然這樣忙,但卻沒有忽略家庭的生活。對師母及兒子們的愛護,可從生活中流露出來。廿多年前,當我與他的家庭同住一房子的時候,深感到他的兒子們對他既敬且愛,真是一位模範的父親。記得他在北宣事奉銀禧感恩會上會說師母是一個滿分的妻子。
因此滕牧師不單是信徒屬靈的典範,也是我們為人丈夫與父親所學習的榜樣。
忠心推動差傳事工的牧者
作者:李佳音
原載於《滕近輝牧師伉儷榮休感恩會特刊》,1987年6月28日,頁4。
作者:李佳音原載於《滕近輝牧師伉儷榮休感恩會特刊》,1987年6月28日,頁4。 「謙和、渾厚、溫文、爾雅」這是二十三年前我在馬寶道「北宣」第一次訪晤滕牧師時所獲得的深刻印象。在滕牧師的鼓勵之下,我加入了「北宣」的事奉行列,在二十多年的事奉中,從牧師身上學習到許多屬靈的功課。 滕牧師在「北宣」」力倡差傳事奉,一九六二年開始差派宣教士前往印尼蘇北進行開荒工作。一九七七年十二月五日勝牧師與師母曾往印尼西加里曼丹事奉一年,這是華人教會領袖以身作則的宣教事奉,使人深深體會到滕牧師激勵青年人獻身為宣教士的苦心!對於「北宣」會友這是最實際的差傳教育,此外亦使香港各教會許多青年人領悟普世宣教的責任,而且深深受到激勵。 滕牧師擔任香港差傳事工聯會主席以及香港中華宣道會海外佈道會主席,十多年來,貢獻良多。記得他前往印尼西加擔任宣教士之前會經表示盼望將來有數以百計的華人宣教士走上宣教行列,將福音帶往天涯地角。今日「北宣」會友已有三位獻身成為宣教士前往海外工場事奉,此外香港亦有更多青年人獻身為宜教士被差派往海外傳福音,相信一向推動差傳事工不遺餘力的滕牧師內心亦必深感欣慰。
作者:李佳音
原載於《滕近輝牧師伉儷榮休感恩會特刊》,1987年6月28日,頁4。
「謙和、渾厚、溫文、爾雅」這是二十三年前我在馬寶道「北宣」第一次訪晤滕牧師時所獲得的深刻印象。在滕牧師的鼓勵之下,我加入了「北宣」的事奉行列,在二十多年的事奉中,從牧師身上學習到許多屬靈的功課。
滕牧師在「北宣」」力倡差傳事奉,一九六二年開始差派宣教士前往印尼蘇北進行開荒工作。一九七七年十二月五日勝牧師與師母曾往印尼西加里曼丹事奉一年,這是華人教會領袖以身作則的宣教事奉,使人深深體會到滕牧師激勵青年人獻身為宣教士的苦心!對於「北宣」會友這是最實際的差傳教育,此外亦使香港各教會許多青年人領悟普世宣教的責任,而且深深受到激勵。
滕牧師擔任香港差傳事工聯會主席以及香港中華宣道會海外佈道會主席,十多年來,貢獻良多。記得他前往印尼西加擔任宣教士之前會經表示盼望將來有數以百計的華人宣教士走上宣教行列,將福音帶往天涯地角。今日「北宣」會友已有三位獻身成為宣教士前往海外工場事奉,此外香港亦有更多青年人獻身為宜教士被差派往海外傳福音,相信一向推動差傳事工不遺餘力的滕牧師內心亦必深感欣慰。
流奶與蜜的牧師
作者:鄔苗根
原載於《滕近輝牧師伉儷榮休感恩會特刊》,1987年6月28日,頁4。
作者:鄔苗根原載於《滕近輝牧師伉儷榮休感恩會特刊》,1987年6月28日,頁4。 我在北宣長大,聽滕牧師講道算起來超過一千次了,從我開始明白所聽的道這二十年來,我覺得滕牧師講道的內容能夠與生活相結合,一點也不沉悶,我常常都得到提醒。聖經馬太福音說:「荊棘上豈能摘葡萄呢?蒺藜裏豈能摘無花果呢?」生命如何,果子也如何,這是永遠不變的定律。在舊約裏神帶領以色列人進入應許之地,當時迦南地被形容為「流奶與蜜」之地,我借用唐崇榮牧師一次在北宣講道的一句話:「北宣的牧師是流奶與蜜的牧師。」另一次聽已故基督精兵聖樂團創辦人之一歐陽廣賀先生講話,他說當他和牧師商量要借北宣地方,作為聖樂團每星期詩之用,牧師對他說:「你們借用北宣的地方,會給北宣帶來福氣。」這種屬靈的眼光和心胸,也是令人佩服的。 滕牧師要退休了,我相信牧師只是在北宣「主任牧師」的崗位上退休,我也相信主要在以後的日子繼續使用滕牧師,讓其他地方更多弟兄姊妹能得到幫助。最後我要說一句:「滕牧師,謝謝你。」
作者:鄔苗根
原載於《滕近輝牧師伉儷榮休感恩會特刊》,1987年6月28日,頁4。
我在北宣長大,聽滕牧師講道算起來超過一千次了,從我開始明白所聽的道這二十年來,我覺得滕牧師講道的內容能夠與生活相結合,一點也不沉悶,我常常都得到提醒。聖經馬太福音說:「荊棘上豈能摘葡萄呢?蒺藜裏豈能摘無花果呢?」生命如何,果子也如何,這是永遠不變的定律。在舊約裏神帶領以色列人進入應許之地,當時迦南地被形容為「流奶與蜜」之地,我借用唐崇榮牧師一次在北宣講道的一句話:「北宣的牧師是流奶與蜜的牧師。」另一次聽已故基督精兵聖樂團創辦人之一歐陽廣賀先生講話,他說當他和牧師商量要借北宣地方,作為聖樂團每星期詩之用,牧師對他說:「你們借用北宣的地方,會給北宣帶來福氣。」這種屬靈的眼光和心胸,也是令人佩服的。
滕牧師要退休了,我相信牧師只是在北宣「主任牧師」的崗位上退休,我也相信主要在以後的日子繼續使用滕牧師,讓其他地方更多弟兄姊妹能得到幫助。最後我要說一句:「滕牧師,謝謝你。」
我的良師、導師和同工
作者:胡欽
原載於《滕近輝牧師伉儷榮休感恩會特刊》,1987年6月28日,頁4。
作者:胡欽原載於《滕近輝牧師伉儷榮休感恩會特刊》,1987年6月28日,頁4。 我認識牧師有卅四年之久,這些歲月中;在建道他是我的良師,五六年回到北宣事奉,他是我的導師,五七年起他是我的同工,直到如今。牧師對主的事奉“靜”與“動”,生活方式,處事待人,在我看來,均超乎常人,令我敬佩讚嘆!他是真基督徒,主的忠僕,肉身成道,活在我們中間,作羣羊的好榜樣。 我與他同工卅年之久,看在眼內,存在心裏,略提幾句,你與我一同向主獻上感恩: 在主前:我與他同住過一段時間,見到他每天早上三,四點鐘起身禱告、讀經、默想,我明白了他充沛靈力的來源。 在人前:態度謙讓,言語柔慎,樂意助人,善用主道,勉勵了許多人行在主的路上。雖有人來意不善,他用嚴肅的態度,回報一祝福。 事奉上:在他看來事奉的工作不分大小,他都盡力而為,善用時間,不推卸從各方面來的機會,事奉主。至於事奉的果效,有目共睹。 記得一件小事:北宣在五八至六〇年代,購堂分期付款常見赤字,牧師日間教神學,晚上不動聲色,帶着疲倦輭弱的身體,默默的翻譯每日讀經釋義,一連五個通宵,收來稿費補上教會不足。他這一份為主的心意,到如今還在震撼我的心底。 發現一件奇事:我與他卅年共處同工,見他日以繼夜,為主負軛,但在他的生活字典裏,態度表現中,聲音表達裡,我查不到的字:“忙” 、“急” 、“怨” 、“恨”。只有主自己。 父神將滕牧師安排在北宣事奉,帶領牧養我們在主裏成長。我們應該一同向主獻上感恩。向主僕牧師說一聲,謝謝。
作者:胡欽
原載於《滕近輝牧師伉儷榮休感恩會特刊》,1987年6月28日,頁4。
我認識牧師有卅四年之久,這些歲月中;在建道他是我的良師,五六年回到北宣事奉,他是我的導師,五七年起他是我的同工,直到如今。牧師對主的事奉“靜”與“動”,生活方式,處事待人,在我看來,均超乎常人,令我敬佩讚嘆!他是真基督徒,主的忠僕,肉身成道,活在我們中間,作羣羊的好榜樣。
我與他同工卅年之久,看在眼內,存在心裏,略提幾句,你與我一同向主獻上感恩:
在主前:我與他同住過一段時間,見到他每天早上三,四點鐘起身禱告、讀經、默想,我明白了他充沛靈力的來源。
在人前:態度謙讓,言語柔慎,樂意助人,善用主道,勉勵了許多人行在主的路上。雖有人來意不善,他用嚴肅的態度,回報一祝福。
事奉上:在他看來事奉的工作不分大小,他都盡力而為,善用時間,不推卸從各方面來的機會,事奉主。至於事奉的果效,有目共睹。
記得一件小事:北宣在五八至六〇年代,購堂分期付款常見赤字,牧師日間教神學,晚上不動聲色,帶着疲倦輭弱的身體,默默的翻譯每日讀經釋義,一連五個通宵,收來稿費補上教會不足。他這一份為主的心意,到如今還在震撼我的心底。
發現一件奇事:我與他卅年共處同工,見他日以繼夜,為主負軛,但在他的生活字典裏,態度表現中,聲音表達裡,我查不到的字:“忙” 、“急” 、“怨” 、“恨”。只有主自己。
父神將滕牧師安排在北宣事奉,帶領牧養我們在主裏成長。我們應該一同向主獻上感恩。向主僕牧師說一聲,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