祂看見許多人 ,就憐憫他們
原載於《宣道會北角堂第八屆差傳年會大會手冊》,1982年8月,頁3。
「耶穌走遍各城各鄉,宣講天國的福音……祂看見許多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太九章三十五至三十六)。
原載於《宣道會北角堂第八屆差傳年會大會手冊》,1982年8月,頁3。
「耶穌走遍各城各鄉,宣講天國的福音……祂看見許多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太九章三十五至三十六)。
主耶穌的心,是「憐憫」的心,而這憐憫的心是由「看見」產生出來的。若我們想獲得主耶穌的心,就必須先有主的眼。讓我們學習用主的眼光來看一切的事物,然後就會有主的胸懷去憐憫人和關顧人。
差傳的本質就是愛與憐憫。甚麼時候差傳失去了悲憫之心,什麼時候差傳就失去了本質而單留下空殼。
「無所見」就「無所感」,「無所感」就「無所動」。一個未曾看見周圍需要的人,必然不會有任何愛心的關懷行動。但願本年度,每一張信心認獻咭上所寫的數字,都是從「愛心的關懷」發出來的。
主耶穌跟着說:「要收的莊稼多」這一句話是多麼真實!今天世界各地,滿了收莊稼的機會,真是名符其實的「俯拾皆是」。但是物力及人力卻極之缺乏!例如泰國東北部的工場上,宣道會有十五位新宣教士的空額,卻無人補上去。其他地區也何嘗沒有同樣的情況讓我們懇切的「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出去,收祂的莊稼」求主在今年的差傳年會中,向我們講話。
施比受更為有福
原載於《宣道會北角堂第七屆差傳年會大會手冊》,1981年8月,頁3。
原載於《宣道會北角堂第七屆差傳年會大會手冊》,1981年8月,頁3。 差傳事工的基本意義之一,就是「施比受更為有福」。每一間從事差傳工作的教會,是走上了「施」的道路,其必然結果就是「有福」,這當然不是說,我們從事差傳的動機,就是追求自己蒙福。當主耶穌說「施比受更爲有福」的時候,並非講論動機問題,乃是直述其結果。並且「有福」二字的基本意義,是指屬靈的福氣,所以並非一種世俗觀念。 本堂從事差傳工作,已近廿年,每年都有所增展,弟兄姊妹的響應,也越來越積極。同時差傳教育已經瀰漫於本堂各部門之中,形成一種基本的觀念型態。這是一種寶貴的進步,也是在打下真正的差傳基礎。 我深深相信,本堂之所以在各方面的靈工上,都有蒙福的現象,正是因另我們走在「施」的路上,既然如此,我們就應警惕牢牢保守我們的腳步,永遠走在這一條道路上。 「施」量愈大,「福」量也愈大。本堂本年奉獻目標的提升正是本着這一個原則。弟兄姊妹中間仍有一部份尚未在這「施」上有份,願主恩待他們,早早踏上這一條蒙福的道路。
原載於《宣道會北角堂第七屆差傳年會大會手冊》,1981年8月,頁3。
差傳事工的基本意義之一,就是「施比受更為有福」。每一間從事差傳工作的教會,是走上了「施」的道路,其必然結果就是「有福」,這當然不是說,我們從事差傳的動機,就是追求自己蒙福。當主耶穌說「施比受更爲有福」的時候,並非講論動機問題,乃是直述其結果。並且「有福」二字的基本意義,是指屬靈的福氣,所以並非一種世俗觀念。
本堂從事差傳工作,已近廿年,每年都有所增展,弟兄姊妹的響應,也越來越積極。同時差傳教育已經瀰漫於本堂各部門之中,形成一種基本的觀念型態。這是一種寶貴的進步,也是在打下真正的差傳基礎。
我深深相信,本堂之所以在各方面的靈工上,都有蒙福的現象,正是因另我們走在「施」的路上,既然如此,我們就應警惕牢牢保守我們的腳步,永遠走在這一條道路上。
「施」量愈大,「福」量也愈大。本堂本年奉獻目標的提升正是本着這一個原則。弟兄姊妹中間仍有一部份尚未在這「施」上有份,願主恩待他們,早早踏上這一條蒙福的道路。
三分鐘的異象?
原載於《宣道會北角堂第六屆差傳年會大會手冊》,1980年8月,頁3。
當日使徒保羅所見的「馬其頓異象」,其出現時間可能不超過三分鐘,但是它在保羅心中的作用,却不只三分鐘,乃是一生之久。它對初期教會的影響,也歷久不衰。
原載於《宣道會北角堂第六屆差傳年會大會手冊》,1980年8月,頁3。
當日使徒保羅所見的「馬其頓異象」,其出現時間可能不超過三分鐘,但是它在保羅心中的作用,却不只三分鐘,乃是一生之久。它對初期教會的影響,也歷久不衰。
讓我們自省:我們對差傳事工的熱誠與關心,是否「曇花一現」——「三分鐘熱心」?或是「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仰望爲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
末世是廣傳福音最後的一段路程,也是「衝線」的一段路程!讓我們以「同心合意興旺福音」來預備等候主的再來!
在啟示錄的末句(最後祝福之前)裡面,有屬主之人的心聲:「主耶穌阿,我願你來!」但是,在這呼聲之前,還有另一個呼聲:「聖靈和新婦都說:來!聽見的人也該說:來!口渴的人也當來!凡願意的都可以白白取生命的水喝!(啓廿二17)。這兩個呼聲是不可分割的。每一個說「主阿,我願你來」的人,都應該同時發出福音的召請:自來喝生命水!」
差傳年會的目的,就是讓「新婦」(教會)有機會聽聖靈的呼聲,然後與聖靈一同發出福音的呼聲:「來!喝生命水!」每一個聽見這呼聲的信徒,都應該響應而參與福音工作。
第二届世界華人福音會議
原載於基督教宣道會北角堂一九八一年六月七日「牧者心聲」
五年前,在本港舉行了第一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赴會者約一千五百人,來自世界廿餘個不同的地區。那一次的會議是嘹亮的角聲,號召全世福曾信仰的華人教會,走上合一、合作、見證、與復興的道路。因此,它是一次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
原載於基督教宣道會北角堂一九八一年六月七日「牧者心聲」
五年前,在本港舉行了第一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赴會者約一千五百人,來自世界廿餘個不同的地區。那一次的會議是嘹亮的角聲,號召全世福音信仰的華人教會,走上合一、合作、見證、與復興的道路。因此,它是一次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
會後,成立了「華福中心」,設於香港。在過去五年中,華福心推行了差傳,教會增長,中西合作,青年工作等會議;也出版「今日華人教會」月刊及「教牧分享」雙月刊,發行網遍及全球,影响廣泛。
第二屆會議將於本月十七至廿四日在新加坡舉行,赴會者將達一千三百人,香港佔二百人。在香港赴會者中,宣道會同工及會友比例最高。大會數十位講員中。宣道會佔五位。胡牧師和我將出席大會。大會主題是「生命與事工」。大會將推動各地教會的「十年計劃」。
大會的費用相當大,已經收到的奉献相差尚遠,因此今天崇拜中收一次特別奉献,請衆弟兄姊妹們代禱與支持。
但願「華福」異象逐漸造成全世華人教會更强的合一運動與福營事工!阿們。
系統講道的優點與缺點及禁食祈禱的呼籲
原載於基督教宣道會北角堂一九八一年五月三十一日「牧者心聲」
由本主日開始,我每月的講道都有一個系統。(有時要配合該月所推行的事工目標)。系統講道有其優點亦有其缺點。所以在教會歷史中有人推行亦有人反對。
原載於基督教宣道會北角堂一九八一年五月三十一日「牧者心聲」
系統講道的優點與缺點
由本主日開始,我每月的講道都有一個系統。(有時要配合該月所推行的事工目標)。系統講道有其優點亦有其缺點。所以在教會歷史中有人推行亦有人反對。
英國教會的清教徒運動(十六至十八世紀)很注重全年講壇系統化,但最著名的傳道人如司布麵等,却强烈反對系統化的講道,因為他認為講道者必須每週懇切而順服的尋求聖靈的活潑引導,從而决定其講題與內容。
我們可以在兩者之間採取一個折中的路錢。聖靈既可引導講道者每主日講不同的獨立題目,當然也可以引導講道者採取一連串的系統化題目,正如聖靈可以臨時把重要信息賜給講道者,也可以在講道者詳盡的準備中,把信息放在他心中。這正是英國當代著名講道者 Martin Lloyd Jones 所主張的。因此,我在這一年內所要作的,就是系統化的講道,但隨時可以按照當時的需要而改變講題。我們不願意讓任何形式變成桎梏。
禁食祈禱的呼籲
本堂定於本週六晨舉行禁食析禱會,我懇切希望有許多弟兄姊妹們抽出時間,參加這一個重要的學習與追求,使本堂進一步走上「建立所禱的教會」的道路。
神學教育及禁食祈禱的意義
原載於基督教宣道會北角堂一九八一年五月廿四日「牧者心聲」
神學教育是教會的命脉之一,神學教育的索質如何,就决定教牧人員的素質如何。教會的前途與神學教育有極密切的關係,不容忽視。
原載於基督教宣道會北角堂一九八一年五月廿四日「牧者心聲」
神學教育
神學教育是教會的命脉之一,神學教育的索質如何,就决定教牧人員的素質如何。教會的前途與神學教育有極密切的關係,不容忽視。
過去,華人的神學教育完全由西教士主辦。在行政上和經濟上都是如此。因此,一般華人教會完全沒有關心與支持神學教育的觀念。今天,華人教會已經進入一個新時代。神學教育人才倍增,而且已達專門水準。同時,献身全時間事奉的青年也逐漸增加。這是令人鼓舞的好現象。此外,華人教會對神學教育也開始有了新的認識和關心,在支持上有了新的表現。
建道神學院是本會的神學教育機構,已有八十餘年歷史,桃李在六大洲事奉主,學生數目為本港各神學院之冠,而且目前已有繼續發展的計劃,需要甚大。因此,本堂執事會通過,每月奉献八千元,並在「建道主日」收一次特別献金,支持該院聖工。
禁食祈禱的意義
木堂本年度的目標之一,是使本堂成為一個祈禱的教會,而我們要學習的功課之一就是禁食祈禱。但是禁食祈禱是什麼?
- 禁食祈禱是聖經中的榜樣﹣﹣摩西,但以理,尼希米,保羅,安提阿教會,更加上主耶穌!
- 禁食祈禱使我們更能集中精神和心力在祈禱上。
- 禁食祈禱使我們的祈禱更深入,脫離繁忙生活中膚淺匆促的祈禱。
- 禁食祈禱使我們超越只有「代求」的祈禱,而進入「靈交」的祈禱。
- 禁食祈禱表示我們對祈禱的重視和决心。
- 禁食祈禱訓練我們靈性上的堅持力。
- 禁食祈禱引發屬靈的能力(太十七21)。
- 禁食祈禱提供信徒之間最深刻交通的機會。
原載於基督教宣道會北角堂一九八一年五月十七日「牧者心聲」
以後在每一個主日的週刊中,我要和你們談談「北宣」的家事,把我心裏的話傾訴出來。有許多話是在主日講道時沒有機會題說的,但是它們在靈性,事奉,交通,和彼此了解上,都是有意義的。我很快樂能和大家分享「心事」。
原載於基督教宣道會北角堂一九八一年五月十七日「牧者心聲」
主內親愛的弟兄姊妹們:
以後在每一個主日的週刊中,我要和你們談談「北宣」的家事,把我心裏的話傾訴出來。有許多話是在主日講道時沒有機會題說的,但是它們在靈性,事奉,交通,和彼此了解上,都是有意義的。我很快樂能和大家分享「心事」。
感謝主,我得以由本年四月中旬起,有一年的時間不出外領會,留在本堂,作些我應該作的事工。這是令我感覺興奮和欣悅的一件事。這份心情使我覺察到,我的靈性與心力,在近六十歲的年紀,還沒有衰老。(與我去年的感覺顯然不同。)我心靈裏感覺滿有主的同在,和一種屬靈追求的願望。
我常常感謝主,祂賜給本堂一班愛主又愛教會的弟兄姊妹:真誠、謙卑、合一、熱誠事奉主、對福音工作有負担、甘心奉献金錢支持聖工、心胸寬闊﹣﹣不但熟心本堂事工,也關懷堂外福音機構,甚至海外救靈大工。這些表現都令我心中無限欣慰。
本年度我們有許多目標要達成。目前已經進行的,有門徒訓練(約一百八十人參加,一連三個月),崇拜的改進,教牧輔導(每週五晚舉行),祈禱的加强(週四晚祈禱時間約有一百五十人參加,分十五組),讀經運動的推進。
將於六月份開始推動的事工如下:一、主日系統性講道﹣﹣五月第五主日及六月份講題:基督徒的宇宙觀,基督徒的人生觀,基督徒的價值觀,基督徒的倫理觀(敬老主日),基督徒的社會觀。二、學習禁食祈禱﹣﹣每兩個月一次,週六晨七時至九時,禁食早餐。首次定於六月六日舉行。三、信仰座談會﹣﹣暫定每月首個週一晚八時在九 O 三室舉行,試行三個月。歡迎帶領未信主之親友參加。全用討論方式。七月份開始之事工,以後再談。
請為上述事工懸切代薦,求主恩待。
我們的榜樣與挑戰
原載於《宣道會一百年紀念》刊物,1987年。
南美秘鲁首都利瑪市的宣道會,在一九五八年成立,當時只有一百二十位會友。不久牧師離開,會務陷入停頓狀態。有些會友開始懇切祈禱,求主復興教會。
原載於《宣道會一百年紀念》刊物,1987年。
一、南美秘魯宣道會:突飛猛進
南美秘鲁首都利瑪市的宣道會,在一九五八年成立,當時只有一百二十位會友。不久牧師離開,會務陷入停頓狀態。有些會友開始懇切祈禱,求主復興教會。一九七三年,阿根廷籍的史密斯牧師( Rev . Alfredo Smith )到任,他立即展開了一連十五個月的佈道運動。他所採用的方式是:兩週佈道會,跟着兩週裁培聚會,一直連續了十五個月。結果有二千人決志信主,主日崇拜人數增至七百五十人。
美國一個與宣道會有關的基金會以低息貸款給該堂,興建了一間可容納一千人的禮拜堂,也幫助該堂邀猜南美最好的佈道家來領會。結果在十年内(七三至八三年),會友增至二千人,同時建立了十三間分堂,總人數達到五千二百人。
這情況引起世界各地的注意。不少教會增長學者加以研究與報導。今天利瑪市會友已增至七千五百人。
後來史密斯牧師往厄瓜多爾去作宣教士,也有很好的成績。
二、菲律賓宣道會:驚人的信心
宣道會的宣教士由一九0七年開始在菲律賓工作。在最初的二十三年裡,充了困難與攔阻,但在這期間創立了「以便以謝」神學院(一九二五年),成為教會發展的基礎。由三0年代開始,黎明來臨。但第二次世界大戰又帶來破壞與攔阻。戰後,教會迅速發展,一九六一年已有一萬六千八百名受洗會友。由一九七三年開始,他們努力推動佈道與訓練工作,結果,教會大大發展,會友迅速增加。在一九八七年,受洗會友已達十萬二千人,十四年內增加了五倍;教會也增至一千二百周。
但他们並不以此為滿足,又在一九八三年訂立了「二·二·二」計劃:到了主後二OO0年時,教會增至二萬間,會友增至二百萬名。這是多麼大的信心!他們全面發動會友,向着這個目標前進。按照他們過去十年的表現来看,這並不是一個絕對不可能達成的目標。
過去,菲律賓宣道會專在鄉鎮裹工作,但由十年前開始,他們兼向大都市進軍,目前已在馬尼拉市建立了十餘間教會。
三、印尼宣道会:完全奉献的硕果
日期:一九二八年。
當事人:智輔民。
年齡:五十五歲。
背景:已在中國傳道三十二年。
健康:心藏衰弱,自青年起患有糖尿病。
目的地:荷屬東印度(印尼)。
原因:出於年來心中的感動,加上夢中見自己手上有血,須還血債。
經濟背景:北美經濟大蕭條期問( TheGrea Depression ),差會無力支持工作。心須依靠私人積蓄與信心。
同行:五個中國傳道人,全無經濟能力。
任何人悉以上的情况,都會搖頭.但是在完全奉獻與無窮信心之下,翟輔民牧師與五位華人同工.買棹南渡,開展了基督國度中的豐功偉業。
在神的帶領與使用下,他們在華人與達雅族人中間建立了三十多間教會。同時,北美宣教士陸續來到,逐步在加里曼丹與伊里安查亞展開工作。翟牧師於一九四五年死於日軍集中營內。今天,在上述兩處地方與蘇拉威西島上,共有一千五百間教會,受洗會友超過十五萬人,有十七間聖經學院,兩間神學院。
一九七八年,當印尼宣道會慶祝立會五十周年紀念的時候.領袖們仰望主發動了「爪哇五百」( Java 500)計劃:在十二年內進軍爪哇島,建立五百間教會。
在最初八年間,有四十位本地宣教士從加里曼丹的教會被差遣到爪哇工作,在其後四年中,增加了二十五位宣数士。他們在爪哇開始了一間聖經學院就地造才,加強工作。目前,他們已建立了約一百間教會:雖距離日標還遠,但是相信將來必能達成目標。
四、非洲金沙薩市:植堂運动登收
非洲的扎伊爾國( Zaire ),舊稱比屬剛果( Belgian Congo ).它的首都是金沙薩市( Kinshasa )。
宣信牧師在創立宣道會之前,於一八八四年差遣了五位宣教士到比屬剛果去宣揚福音。結果,其中一人在到達後一個月内,就染上虐疾而死。另一人轉往另一個比較容易的地區,加入浸信會差會工作。其餘三人因無法工作而返回美國。一八八七年宣道會成立.翌年差派四位宣教士再往剛果去。在一八九O至一九 OO的十年内,共差派了八十七位宣教士到達剛果,成為當時宣教士最多的宣教區。在這十年內,宣教士付上極大的代價:三十一位宣教士與子女死在剛果;但工作漸有成果。一九一五年,共有受洗會友一千一百餘人。二O年代之後,開始迅速發展。今天,扎伊爾的宣道會僅次於印尼,全國教會達一千六百餘間,另有一千八百餘所未成立教會的聚會處,傳道人數高達四千三百,受洗會友近十一萬人。
金沙薩市宣道會的工作始於一九六五年。當時有宣道會會友從內陸移居金巿。因此宣造會差派傳道人到那裏牧養他們。當時市內已有大宗派的教會存在,宣道會開始植堂運動,在二十二年内建立了五十間堂會,以及在四百零五處有家庭聚會。這五十間堂會都是由家庭聚會逐漸發展而成的。當一處家庭聚會人數漸多,能負擔一位傳道人時,就選出執事成立教會。因此目前的四百零五處家庭聚會都有發展成為堂會的可能性。事實上,有七十幾處家庭聚會已可稱為教會,因其人數已起過一百人。前景極其樂觀。
這種情況可作為各國宣道會植堂工作的借鏡。它是教會增長的基本原則之一。
美国著名的教會增長學家麥蓋文博士( Dr . McGovron ).曾於一九八五年訪問金市宣道會,並加以特別研究。他說:照當時的情況推論,到了一九九○年金巿的宣道會會友可能增至二萬人。
我們的回應
面對上述的榜樣與挑戰,我們可能有種反應,一種是:他們能作得到,因為他們的條件不同;我們卻作不到。另一種是:求主給我們信心,我們應該像他們一樣,努力追求教會增長,在神的恩待之下,我們也可以為主有更大的成就。
香港宣道會所要推動的全面十年計劃,正需要我們憑信心而努力去作。切望各堂同工與會友同心仰望主,投入這追求的行列之中。是所至禱!
宣道會歷史中的高潮
原載於《宣道會一百年紀念》刊物,1987年。
(本文有溯資料取自《全然為主》,宣道出版社出版。)
十五歲的宣信,經歷重生得救。他讀了父親書房中的一本書(《成聖的奧秘)),其中一段深深地進入他的心靈:你所能作的最好一件事,就是相信主耶穌基督。
原載於《宣道會一百年紀念》刊物,1987年。
(本文有溯資料取自《全然為主》,宣道出版社出版。)
■一八五八年
十五歲的宣信,經歷重生得救。他讀了父親書房中的一本書(《成聖的奧秘)),其中一段深深地進入他的心靈:你所能作的最好一件事,就是相信主耶穌基督。不然,你一切行需、新禱、立志、眼淚.都是徒然的。相信主耶穌基督就是車純的相信他此時此刻已接納你,拯救你。因為地說過:「凡到我這裏來的,我總不丢棄他。」」他立刻在湧溢的信心中,好像一個在海裡掙扎到氣盡力竭的人,忽然到達岸邊一樣,跪倒在耶穌足前。這個飽受精神與疾病折磨的青年.獲得了完全而有決定性的重生經歷。他後來把這經歷比作保羅在大馬色路上所經歷的。
■一八七四年
三十一歲的宣信牧師經歷聖靈充滿。
九年前,他在种學院畢業,立即被聘請擔任加拿大安大略省咸美頓市一間長老會的牧師。該堂建築面積之大,是全國長老會教會的第二位,但聚會人數只有座位的四分之一。他在八年半的時裹.得到七百五十位新會友。一八七三年,他被聘轉往美國肯州路易維爾市擔任長老會牧師。他轉移工作崗位是因為他身體軟弱的緣故。他在讀書期間,由於用功過度,又在牧會時工作過勞.以致瀕臨精神崩潰的邊緣。他軟弱的身體與熱切的性格,恰成對比。他在路市的教會中責任較輕.而且每年可得到兩月的假期休養,更可在靈命上追求。他對自己的靈性很不滿意,使他探求更深的生命。
■一八七五年
他在圖書館裹發现一本残舊的書﹣-《更高的基督徒生命》。這一本書幫助他認識並經歷基督活潑而豐足的同在與內居。這奧秘的發現,成需他一生的榮耀與力量:「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腓四13)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轉機。基督的豐富與能力,藉着聖靈的内居,充滿他整個生命﹣﹣思想、感情、意志、身體、工作等等。
■一八七六年
宣信牧師一天夜裏從夢中醒來,因感到神無限的能力而全身戰慄,腦中仍出现着夢中的情景:他坐在一個極大的會場中,滿了無數的人,似乎全世界的基督徒都聚集在那裡。場中的台上坐着許多人,似乎大部份都是中國人。他們在痛苦中無聲的搓着自己的手,他說:「他們面上的表情令我永遠也不能忘記!」在這以前,他從來沒有想過中國人或其他民族的需要。這情景使他因聖靈的感動而全身戰慄,他俯伏在主面前.以整個生命向祂說:「主啊,我要去!我要去!」他立刻寫信給妻子,說明他決定往中國宣教的心意.要她先作準備,神一開路就和孩子們一起動身。
神沒有開路.但是神使用他開始了一個向普世傳福音的運動。
■一八八一年
在醫生也束手無策,並且藥石無靈的時候,宣信牧師的心臟病得到神奇妙而完全的醫治。
■一八八二年
宣信牧師在紐約開始「福音會幕堂」﹣﹣一間獨立教會﹣﹣的工作。數年內會友增至千餘人。
■一八八七年
宣信牧師創立宣道會。
■一八八八年
宣道會差遣第一位宣教士往中國去,他的名字是賈錫德醫生( Dr . William Cossidy )。但是當他所乘搭的客輪快抵達日本時,船上發生天花疫症,他拒絕避入安全區,反而投入病人中間去醫治他們,結果,他自己也染上天花而病逝。宣道會的第一位宣教士就是這樣為主犧牲了生命。但是同年,他的妻子和孩子們毅然決定與另外兩位宣教士,一同到達中國。跟著,其他的教宣士開始在四個最困難的地區:廣西、湖南、西藏與蒙古邊境、貴州四川等,從事開荒工作。
■一八八八至一八九五年
這七年是宣道會歷史中發展得最快的一段時期,充滿了神自己奇妙工作。宣教士由一人增至三百人,在十幾個國家中宣揚福音。
■一八九八年
創立建道聖經學院,九十年來訓練了近二千位傳道人。
■一九零零年
中國發生義和團拳匪之亂,宣道會被殺的宣教士共十九人,另有十三名兒童亦遭害。但他們的血澆灌了中國的教會,開放了更美麗的花朵,結出了更豐碩的果實。
■一九二八年
翟輔民牧師與五位華人同工往印尼開始工作。
■一九三九至一九四五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攔阻了許多地區的福音聖工;但相反的,宣道會宣教士的人數卻增至五百餘位。大戰期間,有十位宣教士在日軍集中營內死亡。
■一九四五年
宣道會在香港開始工作。四十七年來,教會增至六十七間,實際會友超過一萬一千人,另有神學院、出版社、海外佈道會、宣道園、學校及其他社會服務等。
■一九四九年
宣教士由中國大陸撤退。
■一九五九年
宣教士增至八百二十四人。各宣教區受洗人數增至十三萬餘。
■一九六零年
宣教區教會開始海外宣教工作,日本一馬當先。
■一九七四年
宣道會正式成一個宗派。
■一九七五年
寮國、高棉、越南被共產黨政府統治,宣教士撒退。「宣道會國際團契」誕生,各國宣道會完全自立,彼此平等,開始新紀元。
■一九七七年
宣教士增至九百人。各宣教區受洗會友人數增至三十三萬二千,共有教會四千四百五十三間。
■一九七八年
美加宣道會開始推動十年倍增計劃。
■一九八一年
加享大宣道會獨立,與美國宣道分開。
■一九八七年
宣道會百周年紀念。宣教士超過一千二百人,在五十四個國家中工作。美國與加拿大共有教會約二千間,廣義會友約三十一萬人。為差傳獻金共三千萬美元,平均每堂每年一萬五千元,比七年前增加一倍。
■一九八八年
香港宣道會發動十年植堂計劃,包括會友訓練、差傳、植堂、會友倍增等在内。
教會生活的五重因素
原載於《宣訊》62期,2005年2月,頁2。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聖經將教會生活的藍圖顯示給我們,其中有五重因素
原載於《宣訊》62期,2005年2月,頁2。
[本文獲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授權轉載]
聖經將教會生活的藍圖顯示給我們,其中有五重因素:
一、敬拜
敬拜是被造者向創造者的全德、全知、全能,所表現的心意與姿態。敬拜是基本的事奉。在使徒時代,敬拜與事奉互相通用(徒十三2);啟示錄裡面也用事奉表示敬拜(啟二十二3);英文的敬拜與事奉也常用同一個字:service。
我們用心靈與誠實敬拜父神。聖經新譯本將「誠實」譯為「真理」,這是很有理由的。因為「心靈」與「誠實」的基本意義相同,所以這樣的譯法似乎重複;而且,「誠實」的原文亦有真理之意。以心靈與真理敬拜父神,才是最好的敬拜,因為它既誠實又符合聖經所顯示關於敬拜的真理。
教會必須培植敬拜的氣氛與實質。信徒應該改變以講道為崇拜中心的觀念,代之以敬拜為中心。許多信徒經常在崇拜時遲到,因而破壞敬拜的氣氛與實意,這是因為他們認為只要趕得上聽道就可以了。
二、教導
教導信徒是教會的主要功能之一。但是在過去,一般教會偏重講台的教導,而忽略了其他教導的方式。不錯,講道是極其重要的,當保羅提及各種恩賜時,他説:「其中更要羨慕的是作先知講道。」(林前十四1)事實上,沒有一間缺少靈糧供應的教會,能興旺與發展,但是如果單靠「講台」就會產生下列各種問題:
- 整間教會建立在一位有講道恩賜的人身上,他一離開,教會就垮台。
- 有講道恩賜的傳道人比較少,結果興旺的教會也跟著少。
- 「講台」只能作單方面的灌輸,而無「雙軌式」的交互作用,這樣的栽培工作不夠完整。
主日學(兒童、青少年、成人)可以彌補這個缺口。主日學是教導工作中重要的一環。凡是主日學興旺的教會,一定是信仰與靈性有根基的教會。
三、傳福音
教會是福音的燈台。教會必須努力傳福音:集體的、個人的;直接的、間接的;近處的、遠處的;言語的、生活的;等等。在傳福音的事工上,教會必須總動員。
主日學是教會傳福音的重要基地之一。其作用至少有三方面:
- 帶領學生歸向基督。
- 鼓勵與訓練學生去傳福音。
- 教職員成為傳福音的幹部。
四、事奉
聖經告訴我們,事奉有三種:1.工作的事奉。2.本位的事奉:信徒站在受造者的本位上,向父神獻上敬拜。3以生命的見證來榮耀父神。這三樣都是不可或缺的。單有工作的事奉,並不能滿足主的心意。生命的事奉加強工作的事奉。每一個蒙恩的信徒都應該有完整的事奉生活。
本位的事奉以敬拜與讚美為重心;工作的事奉以恩賜與忠心為重心;生命的事奉以表現基督的樣式為重心。
主日學是訓練會友的好場地,全家上主日學應該是教會的重要目標與發展。
五、團契
對團契生活的注重,似乎是現代教會的新重點。但是事實上,在古老的「使徒信經」中,早已有「我信聖徒相通」的真理,只是近代才獲得更普遍的注意,以及方法上的改進。
橫面的團契建於縱面團契的基礎上。橫面的團契是信徒與信徒之間的交通;縱面的團契是信徒與父神之間的交通。二者缺一,都是不健全的團契生活。
各種年齡的信徒都需要團契生活。有些教會的成年信徒缺少屬靈的活力與長進,究其原因在於缺少團契生活。主日學能同時提供縱面及橫面的團契生活,成人主日學的發展,將帶給教會更全面的發展。
總結
教會是一個有機體,其發展與長進在於其整體的適當與活潑的配搭,好像一個身體一樣。正如保羅所説:「眼不能對手説:『我用不著你;』頭也不能對腳説:『我用不著你。』」(林前十二21)
願主恩待眾教會,賜下量與質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