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滕近輝牧師安息主懷
曹錦昌上尉
救世軍卜維廉隊
今早得悉尊敬的滕近輝牧師安息主懷,深感抱歉。
曹錦昌上尉
救世軍卜維廉隊
主內滕張佳音博士:
今早得悉尊敬的滕近輝牧師安息主懷,深感抱歉。
但願天父給妳有安靜的時間,聖靈給妳安慰。
禱告記念後事的一切安排。
柴樹良牧師
前香港基督徒短期宣教訓練中心總幹事
感謝神,在我靈程成長路上,你的著作與講道對我的靈命大有造就。
柴樹良牧師
前香港基督徒短期宣教訓練中心總幹事
敬愛的滕牧師:
感謝神,在我靈程成長路上,你的著作與講道對我的靈命大有造就。在我按牧時,你在訓勉中鼓勵我要按正意分解真理之道,至今記憶猶新,這也是我一生致力追求的事奉。還有,你寶貴的話:「事事為別人著想,處處求榮耀主名」,我會堅守。
原載於基督教宣道會北角堂一九八一年五月十七日「牧者心聲」
以後在每一個主日的週刊中,我要和你們談談「北宣」的家事,把我心裏的話傾訴出來。有許多話是在主日講道時沒有機會題說的,但是它們在靈性,事奉,交通,和彼此了解上,都是有意義的。我很快樂能和大家分享「心事」。
原載於基督教宣道會北角堂一九八一年五月十七日「牧者心聲」
主內親愛的弟兄姊妹們:
以後在每一個主日的週刊中,我要和你們談談「北宣」的家事,把我心裏的話傾訴出來。有許多話是在主日講道時沒有機會題說的,但是它們在靈性,事奉,交通,和彼此了解上,都是有意義的。我很快樂能和大家分享「心事」。
感謝主,我得以由本年四月中旬起,有一年的時間不出外領會,留在本堂,作些我應該作的事工。這是令我感覺興奮和欣悅的一件事。這份心情使我覺察到,我的靈性與心力,在近六十歲的年紀,還沒有衰老。(與我去年的感覺顯然不同。)我心靈裏感覺滿有主的同在,和一種屬靈追求的願望。
我常常感謝主,祂賜給本堂一班愛主又愛教會的弟兄姊妹:真誠、謙卑、合一、熱誠事奉主、對福音工作有負担、甘心奉献金錢支持聖工、心胸寬闊﹣﹣不但熟心本堂事工,也關懷堂外福音機構,甚至海外救靈大工。這些表現都令我心中無限欣慰。
本年度我們有許多目標要達成。目前已經進行的,有門徒訓練(約一百八十人參加,一連三個月),崇拜的改進,教牧輔導(每週五晚舉行),祈禱的加强(週四晚祈禱時間約有一百五十人參加,分十五組),讀經運動的推進。
將於六月份開始推動的事工如下:一、主日系統性講道﹣﹣五月第五主日及六月份講題:基督徒的宇宙觀,基督徒的人生觀,基督徒的價值觀,基督徒的倫理觀(敬老主日),基督徒的社會觀。二、學習禁食祈禱﹣﹣每兩個月一次,週六晨七時至九時,禁食早餐。首次定於六月六日舉行。三、信仰座談會﹣﹣暫定每月首個週一晚八時在九 O 三室舉行,試行三個月。歡迎帶領未信主之親友參加。全用討論方式。七月份開始之事工,以後再談。
請為上述事工懸切代薦,求主恩待。
與主親近、燦爛光輝的一生──懷念滕近輝牧師
周永健牧師
中國神學研究院榮休院長
滕近輝牧師是上帝厚賜近代華人教會寶貴的禮物。我們感謝上帝的恩賜,為滕牧師的一生獻上感恩。
周永健牧師
中國神學研究院榮休院長
滕近輝牧師是上帝厚賜近代華人教會寶貴的禮物。我們感謝上帝的恩賜,為滕牧師的一生獻上感恩。
滕牧師生於中國,往蘇格蘭修讀神學,長時期在香港生活與事奉,亦有數年移居美國。他曾在美國爾班拿宣教大會主領研經,在加里曼丹宣教,他的足跡遍佈世界各地,所到之處,為神大大使用。他的事奉超越地域疆界。
滕牧師是一位堂會的牧者,畢生牧養信徒,傳講聖道;他是一位領袖,曾擔任神學院院長,多間機構董事會主席等;他是一位老師,曾在多所神學院授課;他是一位作者,著述等身。滕牧師學貫中西,多才多藝,書法揮灑秀麗。他的事奉超越堂會和宗派,他參與及推動的事工全面並且多元性。
滕牧師是許多人的恩師,也是我的恩師。我認識滕牧師超過半個世紀,中學生年代在宣道會北角堂的佈道會決志信主,後來申請就讀美國的神學院,滕牧師為我親筆書寫推薦信,回港初期他為我安排事奉的崗位,使我有機會在建道神學院及播道神學院任教,並參與聖經《新譯本》的翻譯事工。中國神學研究院創校後,他是首任院長,慶幸在他領導之下與他同工,在日常接觸和工作中,從他身上學習良多,並深受他的感染。我相信不少人與我有相似的經歷。
滕牧師是傳道人的典範,他溫文有禮,謹言慎行,柔中帶剛。他給人的印象也許是外貌嚴肅,不苟言笑,但與他相處日久,便知道他平易近人,看見他輕鬆談笑的一面。他心胸寬廣,態度開明,器重同工,提拔後輩,成人之美,功成身退,不說閒言閒語,不私下或背後批評別人。他的品格崇高,使人欽佩,是我輩的楷模。
一九八二年,中國神學研究院全體講師執筆撰文,誌賀滕院長六十壽辰,出版《事奉的人生》一書,見證「事奉」是滕牧師生命的主題,並紀念他事主的勞苦及成就。如今,我們敬愛的滕牧師按上帝的旨意,服侍了他那世代的人,就安睡了。我們永遠懷念他。
原載於《恩典懷清輝:滕近輝牧師紀念特刊》,頁92。
敦柔若水,道劍如虹──感激、懷念僕人領袖滕近輝牧師
余達心牧師
中國神學研究院榮休院長
從沒向他拜過師,也沒有得他的確認,但自年青時候開始,已一心決定,以滕牧師為我的生命師傅,以他作屬靈的榜樣。年青時遠距離的聽他講道,固然因他的道對他仰慕不已,到有機會近距離的與他同工同行,看到一位真正敬虔、氣度宏大、溫柔謙讓的領袖,那就不得不從心底裡佩服他了。
余達心牧師
中國神學研究院榮休院長
從沒向他拜過師,也沒有得他的確認,但自年青時候開始,已一心決定,以滕牧師為我的生命師傅,以他作屬靈的榜樣。年青時遠距離的聽他講道,固然因他的道對他仰慕不已,到有機會近距離的與他同工同行,看到一位真正敬虔、氣度宏大、溫柔謙讓的領袖,那就不得不從心底裡佩服他了。
我在1965年信主後,因對信仰熱切追求,經常參加培靈會,因而被滕牧師的釋經講道深深地吸引着,所以有一段時間亦步亦趨地跟着他的「道踪」,到處聽他講道,得到極大的屬靈造就。滕牧師以他的道鑄人無數,因此,除了以文字出版的書籍,他的重大著述乃是以釋經講道,將道寫在千百人的心中。
1974年,正當我在福樂神學院進修時,忽然收到時任中神創校院長的滕牧師的信,邀請我加入中神。75年畢業後,滿懷不配和感恩的我開始與他在中神同工,與他近距離接觸。此外,他也邀請我在《抉擇月刊》當他的助手,專責編輯新開闢的「福音版」。就這樣,滕牧師成了我的恩師。
從異象到創校,中神屢歷艱困。銳意發起大學生獻身運動,堅持提高神學訓練的學術水平,強調福音的表述、敬虔的操練必須與嚴謹的釋經和縝密的信仰思辯結合起來,這樣的理想與取向受到不少質疑,甚至抗拒。要不是滕牧師挺身而出,把自己的信譽押上去,肯定中神的路向,更毅然擔負起院長之職,以扶立這學院的開展與成長,中神大抵沒有今日。我們對他感激之深,不能言喻。
滕牧師作領袖的風範與氣度是我在華人教會中少見的。眾人以為美的事,他會極度留心,甚至不惜放下自己有理有據的見解,對同工全力支持。然而在關鍵時刻,他也會獨排眾議地堅持那艱難的決定。在一次事工推展的討論中,他靜心地聽完同工們的剖析與建議,以清晰而有力的論據提出相反意見。然而當他看到同工們堅定的信念和熱忱,他欣然放下自己的意見,決定與同工一起全力推動這事工。回望這事工的發展,我們醒覺,他當時的論據是多麼高明!他作決定時不單對同工們有極大的信任與尊重,更重要的是,他是從大處看事情,沒有被小節拘禁。他對人的敦厚更令我折服。在一次事工檢討中,同工們都因某些事態而對負責的同工表達不滿。他聽着聽着,一言不發,等到大家議論完畢,他提出另一個角度看這件事,婉委地維護這受批評的同工。另一次,在關鍵的時刻,他作了一個極艱難的決定,而這決定影響深遠。一些教會領袖對他不滿,並有人寫信批評他。他並沒有為自己辯解,只默然地承受一切壓力;更難得的是,他恩慈地、沒有表現絲毫芥蒂地,繼續與這位同工合作和相交。他真的是一位柔和謙卑的僕人領袖。
他對人的尊重,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聽他在八十大壽晚宴上所講及的一件事。在分享訪問中,有人請他講述在事奉中最深刻的幾件事。他道出一個深藏心內四十多年的秘密。一天清早,他五點鐘回教會祈禱,開門進去時赫然發現一位姊妹在那裡為教會打掃,看到這情景,為了不讓那位姊妹覺察,他輕輕退回門外,深知她選擇在這時間服事,是不要讓人知曉。他說,這是姊妹與神之間的事,因尊重她,所以一聲不響,讓她在隱密處服侍主。滕牧師的敬虔在這件事上表露無遺。
滕牧師講道,充滿生命的感染力,不在激昂的語調,不在工巧的釋經,而在於他對神的道那種真切的領悟從生命透出。他的道簡潔清晰卻鏗然有力,是出自生命體悟的感染力。例如他的一篇講道就深深的嵌在我的心中,成了我生命重要的導引。那次他講主再來,我聽的時候感受到,他所講的是他生命的主導信念。三十多年了,仍記得他如何以自己寫的一首詩作總結,而其中幾句就成了我多年來的座右銘:「透過主的再來看萬事,透過主的再來看自己;我的燈是否剔亮?我的油是否添滿?是否能欣然對主說,主啊,我願祢來。」多少弟兄姊妹因他的道而向神徹底委身,我就是其中一個。說他道劍如虹實最為貼切。
我們為神將這位傑出的領袖賜給華人教會而感恩,因為這是一份極厚重的禮物。滕牧師的生命仍將會繼續向我們說話。
原載於《恩典懷清輝:滕近輝牧師紀念特刊》,頁93-94。
李思敬牧師
中國神學研究院榮休院長
1974年4月,滕近輝牧師出任中國神學研究院首任院長。75年9月28日開學禮上,滕牧師代表所有同工,「為了中國教會的神學教育,獻上我們的忠心」。
李思敬牧師
中國神學研究院榮休院長
1974年4月,滕近輝牧師出任中國神學研究院首任院長。75年9月28日開學禮上,滕牧師代表所有同工,「為了中國教會的神學教育,獻上我們的忠心」。
這三十八年來,中神一直不敢稍忘那從天上來的異象;願感動滕牧師的靈,加倍的感動我們。
原載於《恩典懷清輝:滕近輝牧師紀念特刊》,頁95。
陳濟民牧師
前中國神學研究院講師
前中華福音神學院院長
滕牧師是牧者、作家、詩人、宣教士、神學教授和院長,但他從不誇耀自己。他成為教會的領袖,是神自己高舉。他講道感人,明顯是聖靈的工作。若不是他提供蔭庇,華人神學教育也難有今天。
陳濟民牧師
前中國神學研究院講師
前中華福音神學院院長
滕牧師是牧者、作家、詩人、宣教士、神學教授和院長,但他從不誇耀自己。他成為教會的領袖,是神自己高舉。他講道感人,明顯是聖靈的工作。若不是他提供蔭庇,華人神學教育也難有今天。
感謝神,祂將一位活得像主耶穌的傳道者賜給華人教會!
原載於《恩典懷清輝:滕近輝牧師紀念特刊》,頁95。
姚添壽牧師
前宣道會香港區聯會總幹事
敬愛的滕牧師,你在我事奉生命上不斷地給我勉勵,在我神學畢業、結婚、按牧、就職總幹事等重要時刻,你的訓勉對我是莫大的祝福。
姚添壽牧師
前宣道會香港區聯會總幹事
敬愛的滕牧師,你在我事奉生命上不斷地給我勉勵,在我神學畢業、結婚、按牧、就職總幹事等重要時刻,你的訓勉對我是莫大的祝福。
你對宣道會的委身,是我要效法的。你在不同階段一次又一次的奉獻給主,成為了我的榜樣。感謝神,多謝你!
我心柔和謙卑──悼念滕近輝牧師
程婉玲姊妹
文化更新研究中心院長顧問
2013 年 12 月 19 日 收 到 92 歲滕近輝牧師安息主懷的消息,內心當然不捨,但沒感半點黯然。他在生時神態總是祥和,面容總散發出心靈的滿足、靈裡的安逸,令人感到「他在主裡面,主在他裡面」的真實,他被接返天家就是與天父團聚,最自然不過。
程婉玲姊妹
文化更新研究中心院長顧問
2013 年 12 月 19 日 收 到 92 歲滕近輝牧師安息主懷的消息,內心當然不捨,但沒感半點黯然。他在生時神態總是祥和,面容總散發出心靈的滿足、靈裡的安逸,令人感到「他在主裡面,主在他裡面」的真實,他被接返天家就是與天父團聚,最自然不過。
那天早上,我走到辦公室陳列書籍的櫥窗,拿出他的回憶錄《都是恩典》,緬懷他的天路歷程;當我逐頁翻看時,感到一道道暖流,鼓勵我繼續抓緊上帝的恩典,依循聖經真理,按著召命前行。
滕牧師在他70年的事奉生涯裡,經歷華人教會發展,他在此書列出「八次具有重要意義的屬靈運動」,第八次便是中國文化更新運動。故此,在他參與不下數百個的事工之外,他仍支持文化更新研究中心的事工。1994 年文更成立,滕牧師接受我們邀請成為贊護人,為我們注下強心針,為文化更新事工禱告守望。 過去10年來,我們有數 次 珍貴的機會接觸滕牧師,得到他的肯定和鼓勵:
2004 年 4 月 23 日,梁博士應牧師邀請,在牧職神學院講課,授課期間,牧師一直在場,即使之後梁博士和神學生的座談時段,牧師也積極參與其中,在旁的我感到這位大牧師的謙虛和他對聖經教導的真摰熱愛。
香港文更在國內的事工發展迅速,2008 年首次租下辦公室,配合發展步伐,滕牧師慷慨答應我們為辦公室提筆,祝福我們,今天他的字畫仍放置在辦公室正門當眼處。
2009 年,文更在港成立十周年,我們舉行了異象分享會,聚會的開始由贊護人滕牧師祝禱。當年他即使行動不便,也特意在師母的扶持下一同出席慶祝晚會,為事工及賓客祈禱。今天,我即使記不起他的禱詞內容,卻深刻記起他禱告時合上眼睛的神態,令人想起耶穌基督的柔和謙卑,令人想起聖經馬太福音十一章 29 節經文:「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
最後一次見牧師是三年前的春節。2011 年 2 月 18 日 年 初 六, 梁燕城博士、蘇永乾主席和同工們特約滕牧師和師母午飯,一同慶賀新春。那天,剛踏入 90 歲的滕牧師比以前更靜,熱鬧的中菜館環境未對他做成煩擾,他就是有種自得其樂的滿足。在師母的鼓勵下,牧師如孩子般唱起活潑的基督教歌謠來,雖然我聽不清楚歌詞內容,但單看著他發自內心的喜樂,我不難感染到詩歌的喜樂力量。之後,為讓牧師多休息,我們沒再打擾他,那次便成為我們與滕近輝牧師最後一次見面。
安靜寡言的滕近輝牧師用他的生命活出基督,用最悠然自得的一舉手一投足,勸導我們當負基督的軛、學基督的樣式。我受教了,因為他的心確實柔和謙卑!
像一首美善純潔的詩歌──記念滕近輝牧師
梁燕城博士
文化更新研究中心創會院長
最後一次見滕牧師,他年事已高,很多事情已忘記,卻表現出一種孩子的單純天真,說有一首詩歌很好,即時唱給我聽,只見他邊唱邊用手打節拍,非常喜樂。
梁燕城博士
文化更新研究中心創會院長
最後一次見滕牧師,他年事已高,很多事情已忘記,卻表現出一種孩子的單純天真,說有一首詩歌很好,即時唱給我聽,只見他邊唱邊用手打節拍,非常喜樂。我見他全心投入歌頌上帝,這時他已不再是莊嚴的大牧師,卻是一個在上帝面前清心的屬靈生 命。 牧 師 是 一職份,一個角色,但他本身生命卻是一首美善純潔的詩歌。
第一次聽滕牧師講道時才二十三歲,只覺他身上流露一種靈性的香氣,他生命就是聖靈的彰顯,而且眼光胸襟寬大遙遠。看到他的氣質,就像看到聖靈。他稍後得知我有長期的中國哲學訓練與修養,並以此服事神,即全面鼓勵,將信仰貫通中國文化,貢獻上帝的國度。文化更新研究中心成立,他即全面支持,視為中國教會歷史性的運動。
他說收到文更出版的高端學刊《 文化中國 》,每期都仔細閱讀,由封面讀到封底,因這是他多年的祈禱,期望中國基督教應對中國文化有融通交流。這是他的屬靈洞察,也是一種弘識孤懷,明白信仰必須打通文化精神和價值,當時能了解這重要性的人並不太多。
二十年來文化更新事工與《文化中國》已茁壯成長,有很高的成果,對中國民族文化作出建樹,滕牧師晚年對此十分欣慰,親自唱詩歌給各同工,不久後亦乘鶴而去,進入上帝那榮美之家,在晶瑩榮光中與主相見。我們永不忘記他的單純與胸襟,在我心中,他的一生,就像在上帝面前唱出一首美善純潔的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