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徒生活中的危機:正流行的十種主義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71期,1984年5月,頁24-26。
[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令人希奇地,今日門徒生活中的危機,仍與二千年前一樣,不過改頭換面而已。當日主耶穌發現門徒們生活中出現危機時,就提醒他們要小心提防。祂所用的字眼是:「謹愼」、「儆醒」、「留心」、「小心」等。祂所提出來的要點,恰與今日流行的一些觀念互相吻合。分述如下。
一、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
主耶穌對門徒們說:「你們要小心,不可將善事行在人的面前。」(太六1)。當時的一般宗教徒,善於自我表現,把善事當作沽名釣譽的工具。主的門徒們甚易受其影響,所以主耶穌提醒他們要小心。
今天正是「表現主義」流行的時代。一般人從兒童時期開始,就受着「自我表現」的鼓勵。社會上的一切理論和風尚,都在直接地提倡「自我表現」。生存在這樣的一個時代裏面,教會很容易受其影響,不知不覺走上表現主義的道路。當大家爭着有所「表現」時,一切就趨於表面化,無人肯作「密室」工夫、品格工夫,和根基工夫了。這種情況的必然結果,就是膚淺和虛偽。這無疑是一種危機。
這危機的解藥,就是主所說的:「你父在暗中察看。」(太六4)讓我們牢牢的記住這一句話。讓我們把表現自己變為表現基督。
二、宗教物質主義Religious materialism
主耶穌對門徒們說:「你們要謹愼防備……撒都該人的酵。」(太十六6)
撒都該人腳踏兩家船,一方面要宗教,一方面要抓世界。他們聰明地形成了一種混合的信仰:宗教性的物質主義。今天在這一個物質主義流行的時代中,教會若不小心,也會陷溺其中。事實上,教會裏面已經有不少宗教物質主義的表現了。
你看:以物質的標準來衡量教會的水準,這不是宗教物質主義麼?以數目字來計算教會的成功,這不是宗教物質主義麼?以長執的社會地位來決定他們在教會中的領導地位,這不是宗教物質主義麼?以行政組織取代靈力和肢體關係,這不是宗教物質主義麼?以建築漂亮的禮拜堂作為最重要的追求目標,這不是宗教物質主義麼?以「大」為教會的追求對象,這不是宗教物質主義麼?不錯,數字、組織、大、獻金等,都有它們的意義和價値,但是我們必須當心它們有酵的作用——發展到變質的地步。
三、規條主義Legalism
主耶穌對門徒說:「你們要謹愼防備法利賽人……的酵。」(太十六6)。法利賽人的酵是律法主義或規條主義的酵。
今天社會的病態之一,是「縱容主義」(permissiveness)——甚麼事都可以作。「容許」(tolerance)成為美德;約束與管制被視為「偏狹」。這是社會敗壞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有不少人認為,針對時弊,教會裏面必須有嚴厲的規條,才是解救這種縱容潮流的良藥。
其實不然。規條主義從來不能解決問題。只有「生命所發的自律」才能救人脫離縱容主義的禍害。只有當教會中有聖靈的工作,多人眞正重生時,我們才可以有功效地宣講屬靈的道德律,得到重生者的遵守。基督徒家庭中、基督教學校中、神學院中都是一樣。門徒生活中的危機之一是以規條代替生命的自律。
四、傳統主義Traditionalism
傳統主義也是法利賽人的酵之一。主耶穌說,他們死守古人的遺傳,卻違背了神的旨意。
今天教會增長和更新的最大阻力之一,就是教會裏面許多出於人意的傳統。有的是聚會方式的傳統(不能容納會友參與較多的方式);有的是牧師權柄的傳統(不能接受由會友而來較合《聖經》的建議);有的是長執權柄的傳統(不能接受傳道人屬靈的領導,也不肯接受訓練。);有的是佈道方式的傳統(只使用某一種固定的佈道方式);有的是年齡上的傳統(對青年壯年會友的不信任);有的是組織上的傳統(只有兒童主日學,成人沒有團契生活。);有的是觀念上的傳統(只顧本堂,不支持福音機構的工作)等等。這些傳統造成聖工停滯不前的現象。
但是,當我們面對教會傳統時,必須十分小心分辨:那些是符合《聖經》的,那些是不符合的,那些是好的,那些是不好的,那些是中性的等等。分辨時,千萬不要犯幼稚病,要注意各種有關的因素。當謀求改變時,絕不可用血氣,必須多祈禱,求主動工,採用協議、漸進方式,等候神的時間和機會。智慧、謙卑、等候,是不可缺少的。不然,害多利少。五、字句主義Letterism
字句主義又是法利賽人的酵之一。他們咬文嚼字,頑守字面意義,造成固執不化和劃地自限的結果。
字句主義今天仍然在影響着教會,攔阻門徒進入「精意」之堂。你看,有人不肯進入講壇在正中的禮拜堂參加崇拜,因為那是人奪取了神的地位;有人一聽見講員用「上帝」二字,就立刻關起心門不能聽道;有人不准用「神」字的傳道人到自己的教會裏來講道;有人不接受「洗」禮的愛主信徒在自己的浸禮教會中同領聖餐;有的教會只可有七位執事,因為初期教會只有七位執事;有人絕不稱呼人為牧「師」,因為主說過不可被人稱為「師」;有人認為每一城市裏面只可以有一所教會,因為使徒時代各城市中只有一所教會,其他的都是「家」等等。這些字句的影響,攔阻門徒進入基督身體的愛之交通裏面去。
六、工作主義Activism
主耶穌對門徒說:「總要儆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太廿六41)
當人認為主耶穌應該工作時,祂卻往曠野去多用時間禱告(參可一32-37)。祂也吩咐門徒要儆醒禱告。
今天是一個行動主義的時代(an activist age):有政治上的行動主義,有社會上的行動主義,也有宗教上的行動主義。讓我借用這一個字眼,來形容教會中許多熱心工作的人。他們以為工作是一切:以工作代替了禱告,代替了關係,代替了愛心,代替了靈性……
「免得入了迷惑」這一句話中的「迷惑」二字,可否包括「工作的迷惑」在內?工作確實可以變成一種迷惑。
有人說得好:「我們在禱告中的(似乎)不工作,把工作的機會給予神。」神一工作,甚麼都成了。
七、自我中心主義Egoism
主耶穌在客西馬尼園中的禱告,最主要的焦點,是「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跟着,祂對門徒說:「總要儆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很自然地,這句話中的要點,是要門徒藉着禱告避免陷入「自我中心」的迷惑,而能和主一同說:「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
今天顯然是一個自我中心的時代:在哲學上來說,實存主義最為流行,而實存主義的基本觀念,是以人自己為一切的標準;在道德上而言,正如保羅所預言末世的情況:「人要專顧自己」,即自私自利。在風氣上來說,人在放縱並表現自己;在文化上而言,人本主義滲透一切,而人本主義即人神對立之下的自我中心。在這樣的潮流中,基督門徒必須學習「不再是我,乃是基督」的基本功課。
八、形式主義Formalism
主耶穌對門徒說:「所以你們應當小心怎樣聽,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凡沒有的,連他自以為有的,也要奪去。」(路八18)
在這裏,主耶穌提及一種人,他們在靈性上是「沒有」的一羣,但是他們卻「自以為有」。他們的結果是由屬靈的貧乏下墜至更貧乏。這是主耶穌要我們「小心」的一件事。
那些「沒有而自以為有」的人,為甚麼會自以為有呢?必然是因為他們具有某種「有」的形式。形式上有而實際上無。這就是形式主義。
形式主義是欺人呢,還是自欺呢?起初是欺人,但是日久之後,連自己也漸漸把形式當作眞實而自以為有了。這就是自欺。基督門徒所尋求的,是實有,而非自以為有。
九、神學上的人本主義Theological humanism
主耶穌對門徒說:「你們應當小心怎樣聽。」(路八18)「所以要回想你是怎樣領受,怎樣聽見的,又要遵守,並要悔改。若不儆醒……」(啟三3)。
主耶穌要門徒「小心聽」——聽得正確,領受得正確,然後才能信仰正確。主耶穌要他們儆醒回想:他們起初是怎樣從主和使徒領受了信仰,並且保守和遵守。
今天是一個用人的理論代替神啟示的時代,而在許多神學理論中滲透着人本主義的思想。不但如此,在福音信仰的教會中,也有不少以人為中心的因素,例如:以人為中心的崇拜(娛樂興趣多於敬拜態度entertainment worship);以人為中心的傳道信息(信耶穌可得喜樂滿足平安,而不講向神悔改);以人的興趣為中心的團契節目等等。
今天,在福音信仰的圈子裏面,那些受過高等神學教育的年輕領袖們,必須特別留心保持聖經信仰,不可妥協和動搖!
十、沒有生命的正統主義Dead orthodoxism
主耶穌對門徒說:「你們要謹愼……你總要饒恕他。」(路十七3、4)。主耶穌要門徒小心不可失去愛心。有一次主醫好了一個手臂枯乾的人,但是週圍那些正統信仰的猶太教徒,卻硬着心要對付主耶穌,因為他們認為祂破壞了安息日的規例。主為他們憂傷而發義怒。
今天,純正信仰確實非常重要。但是,讓我們牢記:有純正信條的人可能尚未重生,那就是死的純正信仰了。若一個人沒有愛心,他的信仰無論多麼正確,都難以證明他是一個重生了的人。基督門徒必須緊記:「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雅二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