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教會復興運動的八角涵義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36期,1981年1月,頁4-5。
[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總意:生命與事奉
目標:教會增長
方法:門徒訓練與神學教育
全世界華人教會需要父神的憐憫,賜下復興。從人方面來看,我們所需要的復興至少有八個角度或因素。讓我們同心在八十年代中為了復興而向父神呼求。沒有復興不是由祈禱而來的。
(一)靈性的更新
華人教會復興運動的基本要素,就是靈性的更新。靈性若沒有復興,任何其他因素與方法都屬皮毛,正如沒有靈魂的軀殼一樣。我們千萬不可容許任何「方法」取代靈性上的基本追求。不然,可能方法越多,教會越輭弱。因此,在本文的圖形裡面,「靈性更新」是在最下面基礎的地方。
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當我們有了靈性的根基,與父神有了正確的關係以後,還需要一些符合聖經眞理的途徑,作為增長與發展的通渠。因此,我們還要提出其他的因素。
(二)門徒訓練
門徒訓練即是基督教教育,兩者的內容在實際上是相同的。「得門徒」與「做門徒」是教會聖工全部內容的綱領。前者就是傳福音,後者就是門徒訓練。
今天是一個「訓練時代」——全教會受訓練,包括傳道人、長老執事,及全體會友在內。這訓練包括三大方面:效法主(亦稱跟從主),事奉主,見證主(包括言語見證、生活見證、及社會見證)。
(三)差傳事工
差傳運動對於華人教會的實際意義,等於傳福音工作的系統性的加强和推廣。事實告訴我們,凡是推行差傳事工的教會,都在傳福音上有更强和更積極的表現。差傳運動等於華人教會傳福音上的復興運動。這是關係重大的一件事,不容忽視。願主在八十年代中,繼續親自引導並推動華人教會的差傳事工。
(四)福音媒介多元化
有些華人教會已經嘗試多元化的福音事工。福音機構在這方面作出了貢獻。在八十年代中,希望華人教會與福音機構之間有更多的連繫與合作。目前已有的福音機構包括廣播、文字、劇團、電視、電影、藝術、聖樂、社區輔導、教育、社會服務(如孤兒院、醫院、盲人院、老人院)等等。透過這些媒介,福音事工得以更加全面展開。
差傳事工與福音機構之間,有密切的關係。當各教會推動差傳事工時,獻身的青年增加。教會只能吸收他們的一部份,另一部份進入福音機構事奉主。同時,這些福音機構獲得各教會差傳獻金(一部份)的支持。由此可見,神有完善的全盤計劃來推動福音事工。
(五)神學教育
神學教育與教會前途之間有密切關係。好的神學教育造就好的教會領袖,教會因而蒙福。故此,教會必須重視神學教育,加以積極的支持與推進。諸如設備的改進、師資的訓練與進修、學生實習機會的供應等,都應該得到教會的關心。希望有一天,神學教育的獻金成為每一間華人教會的基本奉獻項目之一。
一方面,神學院有其僕人性的任務。它是眾教會的僕人,按照教會的需要而訓練合用的人才。教會的需要就是神學院訓練的方針,正如市場的需要決定工廠的製品一樣。但另一方面,神學院也必須按照聖經眞理的路線,來引導教會,糾正傳統上可能發生的偏差。這是它先知性的任務。
(六)擴大獻身範圍
過去,在奮興會或夏令會的奉獻呼召裡面,只有兩種奉獻:奉獻自己全時間事奉主、奉獻自己為主而活。後者的涵義極為空泛。而前者則限於教會裡面的事奉,充其量不過擴及神學院和文字工作上的事奉。其他一切工作皆不在獻身範圍之內,就算偶而有人去作,也是散漫輭弱,缺少組織、計劃、和推動力,處於一種自生自滅的狀態之中。
近數年來青年獻身的情況稍有進步,但仍然缺少觀念上的傳播與強化,以及推動上的系統化。所有從事直接和間接福音工作的人,都應該有獻身的意識,和獻身的形式(例如立約、按手、差遣等儀式)。我們需要教會工作的獻身者、文字工作的獻身者、大眾傳播工作的獻身者、學校福音工作的獻身者、藝術工作的獻身者、醫務工作的獻身者……讓福音透過這一切獻身的途徑傳揚開來!讓我們追求「福音的百花齊放」!
(七)教會合一
華人教會在合一上已經跨進了一步。大家已經逐漸看見:在基本信仰合一的大前題下,我們決不可容許細節上的歧見使我們分裂!我們已經看見:最可怕的不是宗派,而是宗派主義所築起的藩籬!求父神使我們在八十年代中,再跨進一大步:在福音聖工上更加合作;在彼此的態度上更加謙卑;在交通上更加密切。
(八)社會關懷
社會關懷就是信徒的社會見證——在社會生活中流露基督的慈愛與公義。這是我們重生生命的一部份,決不可忽視。每一個信徒被基督差遣進入世界,作鹽作光!這是我們使命的一部份,我們決不能卸責!教會復興的時候,一定會影響社會!
主阿,求你在這一代中,再一次賜下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