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靈力剖視」的評介
評論:周天和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25期,1980年1月,頁26。
[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本書著者滕近輝牧師在書的緒言中開宗明義便說:「我深深的相信,今天基督的眾教會最大的需要,就是聖靈的作為。讓我們一同研究並追求聖靈的能力與充滿。」
接着他在聖經中找出了十四個比喻,詳細分析聖靈的工作和聖靈的充滿之涵義。這十四個比喻是:聖靈如手,如酵,如火,如覆煦,如油,如角,如輪,如眼,如鴿,如光,如風,如水,如印,如樹。
末了,在結論中,他總論聖靈充滿的意義,認為聖靈的充滿有四種:即工作上的聖靈充滿、生命上的聖靈充滿、感情上的聖靈充滿、和聖靈的澆灌(說方言)。不過他認為,生命上的聖靈充滿乃是四種聖靈充滿中最高級的。「這一種的充滿不憑感覺」;「當一個基督徒得到這種聖靈充滿以後,他就結出聖靈的九樣果子」來(168頁)。
其次,工作上的聖靈充滿也十分重要。因此,他勸勉信徒:「我們應該集中精神與力量追求生命上與工作上的聖靈充滿,為主傳福音,為主結果子。」(179頁)
至於聖靈的澆灌,「我們每人應該有渴慕的心,但是不可强求……如果主把方言賜給我們,我們應該感謝着領受;如果主只把聖靈充滿的實際賜給我們,我們也感謝着領受。不要勉强別人去追求方言,也不要禁止別人講方言。」(179頁)
在所引用的十四個比喻中,有一些是比較明顯、比較熟悉的,如聖靈如火,如油,如鴿,如光,如風,如水。其餘則比較隱晦、比較陌生。但經滕牧師加以解釋,也覺得言之成理,至少,從聖靈的功用而言,確有這些涵義。
滕牧師在這本書中所採用的解經法,基本上乃是「靈意的解經法」。這種解經法在釋經學上不是最穩健的解經法;教宣道學的老師也時常警告學生要小心使用。因為這種解經法最容易陷於穿鑿附會的地步,把個人的意思强行加入經文中。
不過滕牧師沒有跌進這個「陷阱」。一方面是由於他所引用的經文,特別是以西結書和啟示錄,基本上都是涵有「靈意」或者象徵意義的;別方面又由於滕牧師本人對聖經眞理早已融會貫通、理解入微,再加上他在教會的事奉以及人生的經歷上都有豐富的經驗和深入的體察,因此對經義之闡釋,確能做到不偏不倚、得心應手、運用自如的地步。
這本書不僅對「靈力」有深刻的「剖視」,對時常縈繞在許多信徒或非信徒心中的好些難題也有簡明扼要的解答。例如:基督教說人人都是「罪人」,這是否把人的價值貶得太低呢?(參20頁)聖經裏面明明說「麪酵」象徵罪惡,那麼,主耶穌用麪酵來象徵聖靈,這樣的解釋正確麼?(28頁)如果我們為了獲得賞賜而為主工作或愛主,那不是很自私嗎?(142頁)……雖然本書原不是為解答這些問題而作,但在適當的場合中對這些問題加以闡釋,確能使讀者獲得「額外」的幫助。
滕牧師根據他豐富的生活經驗,在本書中引用了許多實例和比方去闡釋經義的要點,使內容更加分明生動。不過,在所引用的比方中,有一則在神學上可能容易被人誤解,那就是他在「聖靈如手」那篇中所引用的另一位傳道人所打的比方:
「神的手在水平線之上,來回移動,當一個人從水平線之下升上來的時候,神的手就馬上握住他,這一個人在神的手中就成為有用的器皿。他怎樣能夠從水平線之下升上來呢?祇有一個條件,就是渴慕和追求的心。當一個基督徒,或一個傳道人,心裏有眞正屬靈的渴慕和追求的時候,他就升到水平線之上。這時,神的手就在那裏握住他。」(10頁)
作為勗勉基督徒在屬靈的事上要繼續不斷的渴慕追求,這比方有其一定的作用;可是假如這比方被一些對眞道認識不深的讀者誤以為在救恩的事上,人的行動居先,神的施恩在後,則顯然與聖經所啟示的救恩之道相違。因為聖經清楚表明,當我們還作罪人與神為敵的時候,神就差遣祂的兒子降世為人,去尋找拯救失喪之人,為我們死在十字架上了。(參約三16;路十五1-10;十九10;羅五6-11等。)
本書印刷精美,校對的工夫也做得很好。除了在172頁倒數第二行「方言具有三種重要的意義」的「三」字應作「四」字以外,我並未發現其他的錯誤。本書的封面設計也別出心裁:蔡啟仁先生用十四個藝術性的「靈」字去表達所引用的十四個聖靈的比喻。
凡對聖靈的工作和聖靈的充滿有興趣作進一步研究的基督徒,都當人手一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