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傳統的價值與權威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70期,1984年4月,頁8-10。
[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教會有傳統,這是事實,但傳統並非固定的,而是在不斷演變中,今天新的措施可能成為明日的傳統。例如約翰衛斯理的露天佈道會,在當時是一個新的傳福音方式,他常在清晨五時在郊外主領佈道會,多人信主得救,這在當時來說,是一個新的方向,一種新的途徑,但到了今日,在教會裏開佈道會已成為傳統的方式。又如主日學,其發展是近世的事,起初是教會一種新的事工,但今天已成傳統,可見傳統是經常在變遷之中。
我們應如何看教會傳統的價值與權威?我們要用一種非固定的眼光來看,同時要認識到教會傳統的權威是建基於神的啟示。教會有權威,但教會的權威不是本身具備的,而是來自神的啟示,甚麼時候教會走在神啟示的路上,教會就有權威,甚麼時候離開神的啟示,就失去權威。我們若探討教會的傳統有沒有價值,就要看那傳統是否基於神的啟示,這是十分重要的事。
教會的權威是從神領受的權威,《馬太福音》十八章十八節說:「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們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單看這句話,我們覺得門徒有很大的權柄,但若進一步想,就發現這權柄有其基礎和根據。門徒不能隨便捆綁一個人,也不能任意釋放一個人,門徒所以能捆綁一個人,是因為看到那人是被基督的眞理所捆綁,意思是他被眞理所定罪,門徒就根據眞理的權威捆綁他,宣告他是被捆綁的,而在地上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
另一方面,門徒也可以根據基督的眞理宣告一個人的釋放,門徒所作的,就是執行基督的權柄,這是一種代表性的權柄。
我們要看教會傳統的權威,就得先知道神的啟示是甚麼,然後根據神的啟示來評判教會的傳統。今天,每一基督徒都有一個評判的地位,評判的標準就是《聖經》。當教會的傳統離開《聖經》的路線時,我們就可以否定那一傳統,不管這傳統已流傳多少年代,仍可被否定。我們不是跟隨傳統做事,也非盲目的反傳統,基督徒不跟着世界的潮流走,但也不反潮流,我們跟從的是基督,若基督的方向與潮流的方向相反,我們就要反潮流,但如果潮流的某一部分與基督的方向相同,我們就在那一部分順潮流而行。所以或順或逆,都以基督為根據,並非出於自己的喜好。眾人都喜歡的不一定好,但也不一定錯,我們若跟隨基督,就會清楚看到甚麼是該擁護的,甚麼是該反對的。我相信在這個新時代裏愈來愈多基督徒有這樣的眼光,不是說過去沒有,但不如今天的普遍。我們在這新時代裏一步一步向前走,需要根據《聖經》和基督作評準,才能有正確的眼光。
當有人站起來高呼改革時,我們在心裏馬上要有這樣的反應:我要聽聽他所講的是否合乎《聖經》的眞理。這種冷靜的聆聽與思攷,在今天的時代極為需要。今天的時代有一個好處,就是一切事物都在一種動的狀態之中,在一般人的思想裏,沒有甚麼是固定的,都在變動之中,基督徒也受這種思想影響。我相信聖靈會利用這個時代的特點,讓基督徒藉此機會冷靜思攷今天教會的傳統到底合不合《聖經》,這是很大的好處。教會甚麼時候失去自我評判的能力,就停止進步。教會絕不可失去獨立思攷與評判的能力,而評判的依據就是基督的眞理。今天的年輕人有一特點,就是愛自己獨立思攷和評判,但是一般非基督徒的青年沒有標準,於是自己就變為自己的標準,他們有思想與評判的自由,卻沒有標準,於是就產生混亂,這是全世界的青年人所面對的眞實情況。但基督徒不但有思想的自由、評判的權利,還有眞理的標準,因此當我們思想與評判時,要持定基督眞理的標準,那後果就不是混亂,而是進步。這是屬靈的檢討,這檢討對今天的教會有極良好的作用。
評判教會的傳統,切勿過於極端,不要過分着重表面的字句。有人說要按《聖經》來評判教會,其實是根據《聖經》的字句,作為絕對的尺度來衡量教會。例如:有一個團體十分着重「回到《聖經》去」這個口號,他們指出今天的教會有那些那些地方不合《聖經》,一定要改變,他們所提的要點之一,就是人信主後應立刻受洗或受浸,因為埃提阿伯太監(參徒八)是一信主即受洗,因此信徒也應如此。這種「回到《聖經》」的做法,事實上是回到《聖經》表面的字句。若有另外一個團體說,隨便給一個人施洗太危險,一定要等一段時間,看他有否新生命的表現,於是規定人信主後必須等候兩年才可受洗,這是另一個極端。我們用《聖經》來評判教會的傳統,要小心避免跑到字面的極端去。我現在提出三個評判教會傳統的準則:
一、《聖經》基本的原則
神的話語給予我們基本的原則,但切忌把原則變成字句。倘若有兩間教會對立,一間只設立執事,另一間則認為有執事也必須有長老,兩間教會因此對立,各執一詞,都說自己是依據《聖經》,這就是把原則變為細則,因而產生錯誤。教會甚麼時候把一個屬靈的原則變為字句,就馬上四分五裂,同一教會的人也可能變成水火不容。我們必須盡量去體會和了解《聖經》的基本原則,而以這些原則本身作為標準。
我舉一個實例:有一教會為籌募經費而舉行賣物會,因為一般會友沒受過奉獻眞理的教導和訓練,不願甘心樂意奉獻,必須透過一些較吸引的方法才肯奉獻。倘若這教會每逢有經濟需要就舉行賣物會,而忽略教導信徒熱心奉獻和受託作好管家的眞理,就忽略了很基本很重要的屬靈原則。賣物會本身沒錯,有人批評賣物會所定價格太高,是欺騙,我覺得這批評太過分。誠然,賣物會所訂的售價比物品的原價高,但這並不是偷偷的做,而是公開的,大家都曉得。人來賣物會,是明知物品的賣價遠超它本身的價值,他們所以買這貴東西,一方面是要湊熱鬧,另一方面還想支持籌款工作,所以這並非欺騙。重點不是賣物會的對錯,眞正問題的焦點其實是教會忽略了運用最基本的屬靈原則:訓練信徒負起甘心樂意奉獻、做好管家的責任。若不舉行賣物會,信徒就不奉獻,這是失敗,是忽略了基本的屬靈原則。我們的注意力要放在基本的事上,而非表面的事上,就不致鑽牛角尖,不會為自己造成許多問題,減少很多不必要的對立,而能走在神心意的路上。有人認為教會若舉行聖樂聚會來籌募經費,就沒問題,賣物會則絕對不可,其實兩種方法的基本性質一樣,都不是弟兄姊妹毫無條件的奉獻,而是必須加上一些有吸引性的節目他們才願意奉獻。因此,主要的問題仍是教會教導的責任。
倘若一間教會已盡力訓練信徒奉獻,但是明白奉獻不等如實行奉獻,因為人性的輭弱,信徒在奉獻的事上仍表現冷淡,教會於是就人性的輭弱給他們一點幫助,用一些特別的節目來吸引他們,使他們更樂意奉獻,這可以不可以?這與屬靈價值無關,而是為遷就人性的輭弱退一步的辦法。神用不用退一步的辦法呢?有些時候用。神對我們的旨意是最好的,但有時我們不體會、不接受,神就退而求其次,就我們的輭弱而用退一步的方法。無疑教會應有最高的目標和準則,求屬靈眞正的價值,但當我們盡了一切的努力和本分後,也不要因別人流露了人性的輭弱而苛刻地批評。我相信我的教會永遠不會有賣物會,但我從不批評那些有賣物會的教會,我只是盼望所有教會都注重那個屬靈的最基本原則,盡量求最高的標準,而不是退而求其次。我們評判教會的傳統,一方面要持定基督的眞理,另一方面還要寬容人性的輭弱,也許有人不同意,這我也了解,事實上我巴不得自己可以說要百分之百贊成絕對的標準,但我若在神與人面前誠實的話,我會說只要我們一天仍在肉身之內,就至少要有一些的寬容,但是不要太多。也許我是在打自己的嘴巴,但這是出自我內心的誠實話。
若我的教會每週舉行一次聖餐,我就不要批評每月舉行一次聖餐的教會;若我的教會是每季舉行一次聖餐,我也不要批評每週舉行一次聖餐的教會。我們切忌把原則變為字句。我們別把寶貴的屬靈精力花費在字句上,或花在雞毛蒜皮的事上。今天這個大時代有極多的需要,有許多重要的事工亟待完成,我們別在小事上虛耗屬靈的力量,我深信這是神的心意。
有人說過這樣的話,十分正確:今天的講道也許能使一個基督徒發了脾氣而認罪,但卻未能造成一個人為眞理而犧牲性命。為發脾氣認罪是好的,是靈性的一部分,是生命的表現,但比起為信仰、為眞理而犧牲性命卻差得太遠了。我們今天應有的方向,是把力量集合起來,為眞理而犧牲,而不是花費氣力在小事情上。我絕不輕看小事,因為小事乃生命的表現,然而今天教會應有更大的目標,我們要把整個生命,把一切投在這個總目標上,要榮耀神、要傳福音、要教會增長……這許多工作的需要,就是把我們整個生命擺上仍不夠用!所以我們要於大處着眼,持定屬靈基本的原則,作為評判教會傳統的第一個標準。
二、聖靈的引導
聖靈對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引導,聖靈曉得這個時代的需要,就在這時代引導教會走一條合乎時代需要的路。聖靈是活潑的,祂曉得一切的情形,也曉得人心的需要,所以祂能帶領教會走上適切時代需要的道路。我們要給聖靈工作的機會,讓聖靈可以在教會中自由運作,發揮祂的能力。倘若有一個方法,雖不合傳統,但在其中卻可以看到聖靈能力的彰顯,叫人重生、悔改、奉獻、愛主……這樣的話,這方法是可行的,因為這是聖靈活潑的帶領,我們千萬不要限制聖靈活潑的工作。
三、時代的特性
在這個時代,我們應如何傳福音?如何引導人走愛主的道路?若一個團體出版一種突破性的刊物,用側面的方法來傳福音,把福音的種子撒在一般年輕人的心中,這方法可能是過去華人教會沒做過的。然而,在今天這個時代裏有這樣的需要,這是新的東西,非傳統的東西,但卻是時代需要的產品。
我們用這三個準則和方法:(一)《聖經》的基本原則、(二)聖靈的引導、(三)時代的需要,來評判教會的傳統,就能肯定與認識傳統的價值與權威。
今天,華人教會處於一個新的時代,在這個新時代裏有許多的可能性,大的可能性。當我們往前觀看的時候,心裏就有一個禱告:「主啊,求祢帶領華人教會在這新時代裏更有果效地事奉祢,更有果效地傳福音。主啊,我們該作甚麼?求主引領前路。」
這樣的禱告,主必答允。
(本文原為作者於一九七三年香港福音證主協會所舉辦之「教會教育事工研討會」中之講稿,經編輯室整理,並經作者過目允許刊出,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