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分裂到合作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14期,1979年2月,頁4-6。
一九七六年八月在香港舉行的「世界華人福音會議」,是世界華人教會領袖在合作上的新表現,令人鼓舞!赴會的人是世界各地各宗派的聖職人員與平信徒領袖們(皆以個人身份參加),包括了聖公會(其中有新加坡會督和沙巴會督),長老會(星、馬、臺赴會者相當多,其中臺灣長老會總幹事是大會主席團之一),浸信會(其中有港、馬浸聯會主席,港九浸聯會總幹事,神學院長等),信義宗(其中有港、馬信義會監督,神學院長,港九路德會主席,禮賢會會牧,崇眞會總幹事等),衛理宗(其中有港九循道衛理聯合教會副主席,馬來亞巴生衛理公會教區長,臺灣教區長,港九循理會主席等),中華基督教會,神召會,弟兄會,播道會(其中有港九聯會主席及神學院長等),潮人生命堂,中華傳道會,中國佈道會,宣道會等;另外還有許多獨立教會的領袖們,神學院長們(十餘位),基督教獨立機構的領袖們(例如文字工作、廣播工作、研究工作、戲劇工作、工業福音工作,福利工作等等)。赴會者總數達一千五百人,來自世界六大洲的廿五區,濟濟一堂,站在聖經的立場上,一同追求「同心合意興旺福音」。
這絕對不是一件偶然的事。如果在十年前(甚至在五年前)有人想發動舉辦世界華人福音會議,他們必定會失敗。這一次「華福會」能夠舉行成功,其基本原因有二:
世界各地華人教會領袖在福音聖工上普遍的採取了更積極的態度。這一種新熱誠促使他們超越傳統上的藩籬,互相合作,尋求如何能更有效的宣揚福音。
各地華人教會領袖獲致更廣闊的視野,對於合作有進一步的認識與追求。
新合作的神學基礎
在過去廿年裏,福音信仰的圈子內進行着一種辯論與分化:一方面是極端的「分離主義」(Separatism),以麥堅泰(McIntire)所帶領的萬國基督教聯合會」(I.C.C.C.)為代表。他們竭力主張基要信仰的基督徒必須從那些加入普世基督教協進會(W.C.C.)的宗派中出來。他們積極的、正面的、激烈的批評與攻擊新派神學。
另一方面是反對分離主義和激烈主義的福音路線。他們有六個特點:
在信仰上保持對聖經絕對的信心;在神學上清楚指出現代主義(liberalism or modernism)與聖經不合之處;
在策略上避免消極的批評與攻擊,而注重積極的傳達福音要義,保持愛心的態度;
對於基督福音的個人性意義和社會性意義,均加以注意;
注意神學的和學術的研究;
不主張福音信仰的基督徒從大宗派中退出,而注重在大宗派中培植並加强福音信仰的力量和影響力,積極的宣傳福音;
注重合作。
這一種合作是橫貫在各宗派之中的。我們要問:這一種合作的神學基礎是甚麼?
答案:按照聖經的教訓,基督的身體——教會——是所有重生的基督徒所組成的,而這些基督徒是散佈在各宗派之中的。換一句話說,眞教會(無形的教會)的份子是以個人為單位的,而非以團體為單位的,凡上帝所接納的,我們為甚麼不能接納?我們是誰,竟敢把上帝的眞兒女摒拒於團契之門以外?當教會聚會所(俗稱小羣)內一部份基督徒發現這一個眞理的時候,他們就願意與一般教會裏面的基督徒來往,否定了他們傳統上與其他教會絕緣的路線。同樣的道理也可以推衍到我們自己身上。
有一件不可否認的事實,就是每一個宗派裏面都有不少重生得救眞正屬主的基督徒,他們不應該彼此分裂,而是應該熱誠合作,積極宣傳福音。
舉一個實際的例子:前內地會的會長華福蘭(Bishop Houghton),是聖公會的一位會督,一生忠於基督,也忠於聖公會。又例如英國的凱錫克培靈會(Keswick Convention)對於全世界的教會大有貢獻,而其骨幹份子大部份是聖公會的牧師。就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來說,各大宗派的華語教會百分之九十五是福音信仰。他們之間漸漸有更多的合作,這是美好的表現。
不要把相對的當作絕對的
在新合作之中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各宗派互相尊重其特點及不同點。例如行洒水禮的教會與行浸禮的教會之間,不應因洗禮方式之不同而失去屬靈的交通和聯繫;各宗派在神學的重點上有所不同;福音信仰的教會在經文的解釋上也有所不同;這些都是相對的,是在基本信仰領域內的伸縮地帶。我們千萬不要把它們當作絕對的,因而失去交通,造成分裂。當一個相信「一次得救永遠得救」的基督徒,不肯和一個相信「得救之後仍可能滅亡」的基督徒同領聖餐的時候,他們就是走出上帝的旨意以外了。當我們還是「對着鏡子觀看,模糊不清」的時候,讓我們以愛心互相接納吧!正如保羅在羅馬書十四章所講的。
我們為了世界華人教會領袖在互相合作上的新表現感謝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