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門徒的使命與策略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42期,1981年9月,頁8-10。
[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作門徒」與「得門徒」合在一起,就構成教會的全部內容。「作門徒」是基督徒內在生命的流露;而「得門徒」是向外傳福音得人歸向基督的事工。這正符合大會主題:「生命與事工」。
一、得門徒的使命
主耶穌呼召門徒時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跟從我」是作門徒;「得人如得魚」是得門徒。每一個作主門徒的人都應該作「得門徒」的工作。
今天,普世華人教會必須建立强烈的傳福音的使命感!有如保羅的使命感:「我不以性命為念……只要成就我從主耶穌所領受的職事!」有如宋尚節的使命感:將金鑰匙丟在太平洋裡面!有如戴德生的使命感:「我若有一千條性命,我願意都給中國!」更有如主耶穌的使命感——在約翰福音裏祂卅七次提到父差祂到世上來。祂從十二歲起就說:「我當以父的事為念!」直到祂在十字架上說:「成了!」祂以生命成全了父所託付祂的使命!
從聖經看我們的使命是:
1﹒神聖的使命
約翰福音廿章20-21節記載:復活的主將祂有釘痕的手和有槍傷的肋旁給門徒看,然後說:「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這是何等神聖的一刻!讓我們永不要忘記:我們是從主有釘痕的手裡接受了使命,又是站在祂受傷的肋旁繼續執行我們的使命!
2﹒戰鬥性的使命
保羅把傳福音的責任與職分交託給提摩太,對他說:「你要為眞道打那美好的仗!」保羅在提摩太前後書四次用「打仗」來形容福音的工作。保羅要提摩太以戰鬥的精神完成使命。主要我們打「美好」的仗而不是打敗仗!要我們作「精兵」而不是作「逃兵」!要我們在福音的戰爭中有高漲的士氣!失去士氣的軍隊永遠不能打美好的勝仗!
3﹒普世性的使命
華人教會福音工作的箭頭,應該指向全世界的各民族。基督徒應該愛自己的國家,但不是狹窄的國家主義;基督徒應該愛自己的民族,但不是狹窄的民族主義。我們應有「屬靈的國際主義」,關心的對象是全世界,工作的範圍是普天下。
讓我們記住,主把往普天下傳福音的大使命交託給門徒。使徒時代的教會同時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撒瑪利亞、小亞細亞和歐洲宣揚福音!今天我們也應同時在本地,在外地,向本族,向外族宣揚福音!多少華人教會因心胸小和信心小而不肯開始差傳工作!多少教會認為别的教會有力量而自己的教會沒有力量作差傳而失去許多福分!普世華人教會只有十分之一開始走上差傳的路。但願每一間教會都走上差傳的路!
當日神對亞伯拉罕說:「地上萬族要因你得福。」今天神也對華人教會說:「地上萬族要因你得福。」當日神如何說,耶路撒冷要成為一個沒有城牆的城市,因為它要無限止的發展。今天,神照樣要把一切華人教會的牆拆掉,讓它無限止的廣傳福音。但願從此在每一間華人教會的門口,都有一條差傳的河流出來,好像在先知以西結的異象裡面,有一條河從聖殿的門口流出一樣,滋潤約但河平原的廣大地土,成為物產豐富的地方!
二、得門徒的策略
聖靈是神的策略家。祂引導耶穌的事工(可一12);祂引導使徒時代教會中的一切福音事工。「使徒行傳」實在是「聖靈行傳」。聖靈也在整個教會歷史中引導福音事工。因此,我們可以從四福音、使徒行傳和教會歷史中獲得聖靈所使用的策略,也可以祈求聖靈按照今日時代的特點,引導我們推進福音聖工。
主耶穌吩咐門徒先等候聖靈降臨,然後才開始福音工作,可見聖靈是福音工作的創始者。同時,聖靈也是福音事工的成終者,因為主曾說:「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着能力,從耶路撒冷……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
正如主耶穌是我們信心的創始成終者,同樣,聖靈是普世福音事工的創始成終者。
綜言之,聖靈是普世福音事工的策略家,祂又是創始成終者。
聖靈行動的箭頭永遠是向外的。聖靈是「奉差遣往普天下去的」(啟五6)。內向的教會是與聖靈背道而馳的。被聖靈充滿的個人或教會,永遠是外向的——向外廣傳福音。
策略永遠不是死板的,必須活潑運用,因時制宜。但有些策略的通則,是可普遍應用的。以下要提出的即屬這一類:
1﹒栽培信徒靈性與愛人靈魂的心
教會的靈性若沒有基礎,缺少愛靈魂的心,就必然對福音事工缺少響應與熱誠。因此,傳道人和長執應先省察自己,追求建立靈性和傳福音的熱誠,然後藉着祈禱和講道,建立會友的靈性和傳福音的熱誠。
安提阿的教會是熱愛基督的教會(故得「基督徒」的綽號——徒十一26)。最早的差傳事工始於他們。
教會復興與福音事工是循環性的:教會復興時就熱誠傳福音;熱誠傳福音時教會就更復興。有人說,今日華人教會尚未復興,所以不可能眞正從事差傳工作。但是,只要肯開始作差傳工作,就可能造成教會的復興。
2﹒養成外向的心態
主耶穌說:「我另外有羊,不是這圈裡的,我必須領他們來。」(約十16)。這話原意指將有外邦人信主。但這話有其自然的延伸意義,就是主要更多的人得救。「另外有羊」應該成為我們的心態——常常想為主得更多的羊。這種心態產生「展望」的眼光:不單單看教會裡面有多少羊,更要看教會外面千萬億迷失的羊!
主耶穌吩咐門徒「向田舉目」,不是低頭看已經收割的麥子。「舉目」是奔向禾田的第一步。
主「看見」「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太九36)。這六個字有其一定的先後次序:先「看」,才能見「許多」迷失的羊,然後才生出「憐憫」的心,跟着產生傳福音的行動。
由此可得一個具體的策略:傳道人要常常將各種傳福音的實際需要,擺在會友面前,讓他們看見,就產生上述的連鎖反應。
有些傳道人不肯把堂外的福音事工擺在會友面前,因怕會友的奉獻會流到堂外去。我建議傳道人作兩件事:一、發動本堂自己的福音工作,這樣,奉獻自然就會留在本堂。二、鼓勵會友為福音機構奉獻,而且讓獻金經由本堂轉出去,作為本堂對各種福音工作的參與。傳道人很快便發現會友為本堂的奉獻也增加了。
3﹒佈道方法與材料的研究
「得人如得魚」這話含有一個很重要的暗示——方法。捕魚必須有好方法才能多有收穫,而方法與許多事物互相關連:季節、氣候、潮水漲退、光線强弱、地點等等。照樣,佈道需要有好方法,而好方法是由研究得來的。
過去,佈道的成功在於講員的恩賜,故由有恩賜的講員主領的佈道會才有好果效。因此,成功的佈道會比較少。有些教會的佈道方法很成功,但是其他地區的教會卻不得聞知;有些講員有很好的佈道資料或工具,卻為其獨享。
這些問題都可以用設立研究中心的方法來解決。今日華人教會需要在每一個教會集結的中心地點,設立佈道研究中心(台北市已經有一個)。這些中心可以按期交換研究成果。
設立佈道研究中心是急不容緩的事工,值得普世華人教會聯合努力來實現。它所需要的人才與經費不少,但是極有價值。
4﹒佈道事工的專業化與多元化
教會歷史上早就有一班專業的信徒進行傳道的工作,例如教育宣教士、文字宣教士(如廣學會)、慈善工作宣教士等。今天,佈道事工專業化的需要越來越大,因此各種福音機構陸續興起。這是好現象。它們正在作一般個別教會所作不到的事工,例如大眾傳播、出版、工業福音事工、藝術福音事工、學生福音事工、福音戒毒事工等等。眾教會應該把它們看作神所興起作為教會膀臂的事工,而加以鼓勵和支持。這是一條很重要的佈道路線。若教會與機構之間產生對立狀態,那就是最大的不幸。雙方必須彼此了解與合作。
5﹒注重計劃與目標
每教會都應在一年之始訂立佈道工作的計劃和目標,然後教育和鼓勵會眾共同向着目標前進。
教牧和長執應是這些目標與計劃的推動者。有些教會缺乏積極的領導,會友中的先知先覺者就有責任起來推動。
沒有目標的教會是自生自滅的教會,很難發展與進步。今天是一個計劃的時代。教會也應運用神所賜的智慧,走上有計劃的道路。
6﹒重新檢討缺少效果的傳統事工
有些教會事工原本甚好,但竟缺少效果,必有原因,需要檢討與糾正。現舉二例:
ⅰ)有的宗派或教會創設了許多學校。有的在佈道方面頗見果效,但有的卻沒有甚麼果效。為甚麼?通常有三個原因:一是福音工作不夠積極。二是信主的教師太少,對學生不能起影響作用。三是辦學的宗旨問題。有人認為教會應為教育而教育。教育本身的價值就是教會對社會的貢獻。另有人認為教會辦學唯一的目的是傳福音。我們有一條中間路線,是最正確的,就是「兼重政策」:教會應把學校辦好,榮神益人;同時抓住機會,在可能與適當的範圍內積極傳福音。我們深信基督之外並無救恩。
ⅱ)教會所辦的福利工作也同一道理。
上述兩種工作原是可能最有功效的福音橋樑。(天主教在這兩方面的傳教果效,可作證明。)若不能充分利用,實是鉅大損失。
7﹒擴大獻身範圍
最近在我工作的教會裡發生一件事,我覺得很好。有人在教會的月刊裡提出反對用「全時間奉獻」這名詞來形容神學生和傳道人。作者說,每一個完全奉獻的人,都是全時間奉獻,並非讀神學的人才是全時間奉獻。這一種思想表示,我們近年來所宣講的「擴大獻身範圍」的信息,已經在青年心中引起共鳴與響應。放棄「全時間奉獻」,用「全職事奉」四字來形容那些全時間在教會或福音機構工作的人,這改變是一種進步。
求主興起更多「全職事奉」的人,更求主興起千萬非全職而是「全時間奉獻」的人——教師、教授、作家、藝術家、商人、醫生、律師、護士、大眾傳播工作者等等,把福音見證放在人生首位,而不是徒有「全時間奉獻」之名,而只把工作之餘的一點疲乏時間奉獻給主。
8﹒佈道工作家庭化、小組化、團契化
不錯,大型佈道會或全教會性的佈道會仍有其功用及果效,但許多事實顯示,增長最迅速的教會卻是走「化整為零路線」的教會。他們把佈道工作的重點多放在家庭式福音性查經、主日學佈道、各團契佈道、福音營、福音座談會等之上。這值得每間教會去研究與推動。
9﹒機動性的差傳事工
華人教會擴展佈道事工最重要的路線之一,是發動活潑性或機動性的差傳工作。華人教會的差傳工作應有自己的路線,換言之應本色化,而不是沿用西方的傳統觀念。本色化就是找出最適合華人教會自己需要的路線。
今日華人教會最需要的,是分階段的差傳工作。一般華人教會還沒有力量一下子就跳入海外差傳工作。我們若認為只有海外差傳工作才是差傳工作,那就是沿襲西方的差傳觀念,而不適合絕大部分華人教會的需要。若走這一條路,就必然將差傳工作局限於極少數的大教會,永遠不能成為一種普遍的運動。
差傳工作應分段推行。第一階段是本地的福音事工;第二階段是外地華人中間的福音事工;第三階段是超越文化與種族的福音事工。每教會可決定自己要從事那一個階段。但每教會都應有一個最後的目標——往普天下去傳福音。
今天,全世界每一間華人教會都可以開始差傳工作。開始時不怕作得小,只怕不開始!只要憑着信心和祈禱開始,一開始定會發現神的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