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時代教會的十二個危機(六):孤立的危機——隔離主義或處境化?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18期,1979年6月,頁40-42。
[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經文:徒五42;十五13-31;十六4-5。
使徒們兩次面臨孤立的危機,而兩次都做了正確的抉擇。
I、關乎傳福音的方法
當使徒們開始傳福音的時候,他們最少有兩種方法可以選擇:一種是集中力量,建立一個「總部」,然後從這總部推動一切工作,包括講道在內;另一種是把事工分散,羣眾在那裏,就在那裏工作。
結果他們選擇後者,「每日在殿裏,在家裏,不住的教訓人」(五42),而且得到很大的果效。假若他們選擇前者,就會在民中孤立起來,像我們今天的教會一樣,只在教堂的四壁內活動。
當時的聖殿位於市中心,是各階層人士聽取新聞、恭聆宗教訓誨、做生意、崇拜、求乞、遊玩、看罪犯受死刑、尋求消遣的地方。把當日的聖殿比作今日倫敦的「海德公園」並不為過,人可以在那裏聽見各種的意見和偉論,也可以享受各種意想不到的樂趣。這樣的地方,是一般人表現自己、得到最多人注意的有利陣地。使徒就在這樣的地方放置他們的講壇,基督徒也在那裏談論他們的信仰,使徒們也在此施行神蹟(三7)。
使徒和門徒也在「各家中」,舉行聚會。這些家庭聚會,漸漸變成有效地推行佈道和訓練事工的「家庭教會」。羣眾既聽到福音,又接受了訓練,於是便組成强而有力、合一而分工的教會。
聖殿佈道為教會帶來一種「能見度」,這在傳福音事工上是很重要的,因為它在教會和羣眾之間建立了一道心理上的橋樑。但家庭佈道卻更重要,因為它產生了個人的接觸,而這是佈道和訓練最有效的方法。
家庭佈道和家庭團契,仍然是我們今天的教會所面臨最大的挑戰。這兩者都是「敬虔運動」成功的秘訣;是英國十八世紀差傳運動成功的秘訣;也是華人教會中「小羣」運動成功的秘訣。最近我聽說,瑞典宣教差會中的五百多位宣教士,幾乎全部來自約五百個瑞典家庭差傳禱告會。
II、關乎使徒大會
初期教會面臨一個大危機,結果舉行了第一次教會大公會議(使徒行傳第十五章)。經過不少討論和爭辯(徒十五7),他們在聖靈的引導下(十五28)達到一致的結論:立刻果敢堅決的拒絕妥協,並實行「處境化」的明智之舉。
(一)拒絕妥協
耶路撒冷教會的領袖和會眾中的「猶太黨」,向使徒們施壓力,甚至鼓動他們立例,强行為所有基督徒行割禮。保羅和他的跟隨者都激烈反對,因為這抵觸了福音的基本眞理:因信稱義;任何回到律法綑綁之下的開倒車做法,都是對基督徒自由的致命打擊。使徒彼得也提出反對,他的兩個基本理由是:恩典是純粹的,同時神曾用聖靈澆灌未受割禮的外邦人。最後雅各作出結論,並提出反對割禮的議案,獲得使徒們和教會長老們一致接納。這項決議對教會歷史有莫大的影響,使各處門徒心裏歡喜,得着堅固(十五31)。
(二)「處境化」的明智之舉
使徒的頒令(徒十五28-29)包括五點:免行割禮,禁戒祭偶像的物,和血,並勒死的牲畜,和姦淫。這些事項的眞正意義可分析如下:
1) 免行割禮的意義,如上所述,乃在拒絕在福音眞理上妥協。
2) 禁戒姦淫,是一條道德律,這律適用於各時代的基督徒。當時特別在所有罪惡中提到姦淫,是因為當時的特殊環境:小亞細亞的宗教節期中,民眾盛行在廟宇中與娼妓行淫。很多基督徒都面臨這極大的試探。
3) 禁戒血和勒死的牲畜,屬於另一類問題。這兩樣都是舊約的遺習;在新約的亮光中,這些不過是屬靈事物的影兒。血預表基督的代贖之血。基督徒已活在屬靈的實際(而非影子)中,故不應受它的束縛。保羅書信也很清楚的闡釋了這眞理。「聖靈和使徒」立下這些命令,顯然有另一種原因:摒除佈道的攔阻。換言之,這些禁令乃為因地制宜而定——在基督徒和猶太人之間建立福音的橋樑。使徒雅各在使徒行傳十五章20-21節把這用意說得很清楚:「……要寫信吩咐他們禁戒……因為從古以來,摩西的書在各城有人傳講,每逢安息日在會堂裏誦讀。」意思就是說,雖然這兩件事沒有甚麼屬靈價值,但既然所有的猶太人都奉行,且成為生活的一部份,假若信主的猶太人打破這些古老的習俗,就會在基督徒和猶太人之間,產生心理上和文化上的障礙。
4) 關於其餘的事項,即禁戒祭偶像的物,我必須很小心的指出,這是介乎屬靈的實際和影兒之間的東西。在不同的場合,它會有不同的涵義。
在哥林多前書十章,保羅從三個角度論吃祭偶像的物:
(i)基督徒可以放心的從市上買任何東西來吃(十25)。
(ii)但在軟弱的弟兄面前,基督徒要小心,不因吃祭偶像的物而絆倒别人(十28-33)。
(iii)若吃祭偶像的物是在廟宇內與拜偶像相連的場合中吃的,基督徒就絕對不可參與(十21)。
驟看之下,保羅似乎是自相矛盾;對同一件事卻有三種不同說法。但事實上,保羅是在實際的生活上活用眞理。眞理若離開活的境况,就不再是活的眞理了。
總括來說,使徒行傳十五章中的使徒禁令,像刀一樣有兩鋒:一方面拒絕在福音眞理上妥協,另一方面是因地制宜。這兩方面就合成「處境化」的兩重聖經根據:因地制宜,而不妥協。
今天的亞洲教會,應多尋求具體的方法去應用處境化的原則,而這原則將大大加强在亞洲區傳福音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