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時代教會的十二個危機(二):逼迫的危機——氣餒或發展?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14期,1979年2月,頁36-37。
經文:使徒行傳第四、五、七、八章。
初期教會的歷史,是逼迫和增長的歷史。一般而言,逼迫和增長是彼此敵對的。可是,透過初期基督徒的信心和忠心,逼迫的危機在神的恩典之下變成增長的途徑。本來互相敵對的逼迫和增長,現在竟相輔相成了。
對初期教會來說,逼迫在四方面促成增長:
一、在耶路撒冷,彼得和其他使徒三次被囚(四3;五18;十二4),多次被鞭打、恐嚇;但這巨大的壓力,反把門徒拉得比從前更緊密,逼使他們屈膝求告神,也更發揮他們的英雄本性。他們為着能因基督的名受辱駡和强暴而歡喜,且更努力的為主作見証。從下面三節連續的經文可看到,逼迫和教會增長是有直接的重要關連:「他們離開公會,心裏歡喜,因被算是配為這名受辱;他們就每日在殿裏,在家裏,不住的教訓人,傳耶穌是基督。那時,門徒增多。」(五41-六1)
二、後來,司提反成為教會歷史上第一位殉道者。他殉道的時候,看見一個榮耀的異象;看見神的榮耀,及耶穌站在神的右邊。這異象使他勝過死亡和憎恨,他獻上了主自己在十架上所獻上的愛和赦免的禱告。當這異象傳給其他門徒的時候,就成為全教會得鼓勵和默示的大泉源。殉道不再是可怕的事,卻是可羨慕的光榮。顯然,司提反的死並非初期教會的打擊,卻提昇了他們傳福音的士氣。如果是打擊,只會打擊了那目睹司提反殉道的掃羅的自信心,卻為他日後在大馬色路上,接受復活的主所彰顯的大能和炫目的榮光而舖路。
三、從司提反殉道開始,一股新且勁的逼迫浪潮,蔓延整個耶路撒冷城,門徒開始散佈周圍各地。整個情勢,其實是化了裝的祝福。逼迫猶如一次爆炸,把福音向每一方面轟開。我們發現福音最少在五個方向發展:
- 透過佈道家腓利的工作,福音傳到撒瑪利亞,大有功效,然後因着埃提阿伯太監的悔改,那大好信息傳到了北非。
- 再次透過佈道家腓利辛勞的旅程,福音到了巴勒斯坦西岸的亞鎖都區域。
- 逃亡的基督徒北上,遠至安提阿,一路上不但向猶太人,也向外邦人傳福音。他們最後在安提阿定居。
- 其他門徒分散到西方的腓尼基和居比路,在當地傳福音。
- 透過彼得的工作,福音傳到沿岸的約帕、呂大、沙崙、和該撒利亞,直到耶路撒冷的西北。
四、根據第十二章的記載,逼迫在希律王統治時再度肆虐。耶路撒冷信徒的一位高層領袖雅各被害,彼得身陷囹圄。教會面臨大危機。在這最緊急的關頭,整個教會盡了他們所能做的——他們同心合意的用信心的禱告投靠神。他們對自己的禱告有眞信心。儘管似乎神並無垂聽他們的祈求;因為當他們在為雅各禱告的時候,他已被害,他們仍然禱告。他們在禱告上有正確的信心,也有正確的態度——或生或死,只求神的意旨成就。神蹟發生了,整個局面也改觀——大危機變成大祝福。在使徒行傳中,有兩個發生在監獄中的神蹟:一個在腓立比監獄,一個在耶路撒冷監獄;兩者都是神對信心的應允。
這個逼迫,淨化了和强化了他們的信心,使它經過大試煉後,比金子更寶貴。教會的素質比從前而純淨。然後,我們在十二章24節讀到這寶貴的話:「神的道日見興旺,越發廣傳。」
總括來說,逼迫對初期教會有四方面的目的:它是催化劑,從基督門徒的身上提煉出最好的素質;它為那些為基督受苦的人帶來新的、神的榮耀的異象;它為福音的廣傳拓開更大的領域;它成為教會本質的提煉廠。
從教會歷史可充份証明,很多世紀以來,逼迫和試煉不過是教會增長和發展的一部份秘訣。今天,當世上很多地方的教會面臨壓迫的時候,以上信息對教會特别有關宏旨。作為教會領袖的我們,應教導我們的會眾如何面對可能來臨的壓迫,好讓他們不致於毫無準備,而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