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時代教會的十二個危機(三):重點的危機——信徒或門徒?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15期,1979年3月,頁37-38。
[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使徒行傳的特色之一,是幾乎只有這本書才稱基督徒做「門徒」。這個詞在書中出現四十次。「信徒」一詞只用過一次。「弟兄」或「弟兄們」出現過廿五次;「聖徒」則有四次。「門徒」一詞的突出,是否有甚麼意義?我想有的。
顯然,這反映出初期教會普遍使用「門徒」一詞。當時的基督徒羣體特别喜用它,更甚於其他名稱如信徒、聖徒、或基督徒。使徒們顯然贊同用這名詞,否則它就不會不脛而走。本書的作者路加是保羅的門徒,由此可知,保羅自己也贊成用這稱號。
當時的人偏愛這名稱,事必有因。最合乎邏輯的推論是:初期基督徒選用這名詞,因為他們認為這最能代表基督徒眞正的本質——基督徒是基督的門徒。這顯出在使徒帶領之下的初期教會,非常看重門徒訓練。
初期教會面臨重點危機的時候,做了明智的抉擇,把門徒訓練放在教會生活的根基上;我們若認識這一點,必大得啟示,同時也得着莫大的挑戰。
今天的福音派教會,在抗拒神學上的自由主義之際,結果卻為「相信主義」所俘擄,只顧相信基督教信仰最重要的因素,而忘記信仰不過是到達目的的途徑,是通往與神相交那又大又美的花圃的門檻。由於這樣誤解聖經的觀點,很多教會都偏離了使徒的傳統,放錯重點,以致失去屬靈的能力。
我相信,初期教會得能力的秘訣,大部份在於他們看重門徒訓練。他們跟從使徒們的榜樣,回應主對作門徒的呼召:「捨己背起十字架來跟從我。」他們把一切(包括生命)獻給基督,藉此表示捨己的甘心和準備。這種精神,不但在耶路撒冷的教會中昭然若揭,也見諸林後八1至5所提的馬其頓教會。
從四福音可見,主所發出作門徒的呼召有八方面:
一、呼召眞誠的悔改(太四17;九13)。
二、呼召學主的樣式(太十一28至29)。
三、呼召過捨己背十架的人生(路九23)。
四、呼召過服事的人生——「你們要負我的軛(太十一29)。
五、呼召過賜福他人的人生——流出活水江河(約七37)。
六、呼召過為基督作見証的人生——「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太四19)。
七、呼召與基督在光明中行——過聖潔、與基督相交的人生(約八12)。
八、呼召過絕對委身於基督的人生(太十37)。
具備上述條件的每一位眞門徒,必然成為屬靈的炸藥,能夠為神完成大事。教會的眞實力,不在乎受洗入會的人數,乃在乎門徒的數目。
近年亞洲越來越多教會,都大大醒覺到需要訓練門徒,並且願意開始(甚至已經開始了)門徒訓練的事工,這是令人鼓舞的。所有亞洲教會領袖務必在自己的教會內推動,使它成為一個普遍的運動。
在注重門徒訓練之餘,我們當然也不應漠視或忽略使徒行傳及其他新約聖經中對基督徒的其他稱號。這五個稱號:信徒、聖徒、基督徒、弟兄、和門徒,都各有它本身的價值和重要性,是我們必須明白了解的。
這五個稱號合在一起的時候,就總括了聖經對基督徒的概念——他是信徒:相信並且領受神對他的一切應許;他是聖徒:分别為聖歸神;他是基督徒:被基督所佔有;他是弟兄:享受與神其他的兒女密切的相交;他是門徒:是基督的學生和跟從者。
我們的立場是:保持正確的重點,不失去平衡。或者說:有平衡,卻特別着重門徒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