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隨基督」查經會紀要
林來慰整理
原載於《今日華人教會》150期,1991年9、10月,頁5-7。
[本文獲世界華福中心授權轉載]
第四屆華福大會主題中「跟隨基督」的部份,主要是以查經會的方式去思想。大會邀約兩位講員——華福董事會主席滕近輝牧師及前新加坡三一神學院院長鍾志邦博士——各負責傳講三堂研經信息。
滕近輝牧師的信息總題,是「從《腓立比書》看跟隨基督」。第一講的分題是「跟隨基督的基礎:與主合一」,查考《腓立比書》第一章中的教訓。
滕牧師指出:保羅所說的「我活着就是基督」就是基督徒生命的最高表現。如基督而活,我們有了效法的對象;為基督而活,我們有了生活的目標;藉基督而活,基督的能力便在我們身上彰顯出來。《羅馬書》八章二十八至二十九節說明神預定了我們像基督,基督的目標就是我們的目標,祂用我們的腳和口,在傳福音的大使命上為主而活。
《腓立比書》第一章處處流露了保羅與主合一的多種表現。第一,與基督的心腸合一。能「體會基督的心腸」(一8),一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會改觀,在基督裏關心弟兄姊妹,用基督的眼光看弟兄姊妹,我們便可以互相欣賞、代禱、合一,不會失望。神的恩典是全人的、流通的。第二,與基督的形像合一。無論是生是死,我們要彰顯基督(一20),把生死置諸度外。假如基督在我們裏面活着,基督的生命便會在我們身上照常顯大。第三,與基督在愛中合一。保羅說「與基督同在……好得無比」(一23),我們享受與基督同在是否一種感情上的享受?我們要祈求主,使我們有愛祂的感受。有時我們缺乏了與基督同在的甜蜜感受,我們是否可以如詩人所說:「我醒了的時候,得見你的形像,就心滿意足了。」(詩十七15)第四,與基督的工作合一。我們住在世間,便要完成主交託給我們的工作(一24、25)。第五,與基督的喜樂合一(一26)。保羅寫《腓立比書》的時候是在監獄,而「喜樂」一詞卻出現了十七次。能將喜樂帶給人是有福的。我們在工作和人事上有困難,但只要想到主的恩典夠用,就能歡歡喜喜地忍耐、寬容,裏面有力量,而且力上加力。若一面事奉,一面批評、埋怨、歎氣,那就失去了力量。第六,與基督的受苦合一(一29)。我們是否在基督的苦難上有份?跟隨基督是一條十字架的道路,因為基督為我們背負十字架,我們要與基督同背十字架。十字架中有冠冕,冠冕中也有十字架。假如我們的生命中沒有十字架,我們便不是眞的事奉。跟隨基督的基礎就是與主合一。
第二講的分題是「跟隨基督的代價:與主同死」,以《腓立比書》第二章為經文根據。滕牧師重申:跟隨基督腳蹤的人,必須付出與主同死的代價。他指出,「死」字乃「不好的刀」,並沒有人喜歡。
滕牧師闡釋《腓立比書》二章五至八節的著名「虛己篇」,重申主耶穌降世為人的生命,已示範出一條逐步降卑的道路,是作門徒的人也必須踏上的。
他指出,耶穌在道成肉身之時是採取一種「向下」的導向,好讓我們得以經歷「向上」的提升——做神的兒女。
但我們在蒙神升高之後,仍須在生命的經歷上再與主一同降卑,就是與主同死。
在這個過程中,跟隨主的人能夠經歷一些奇妙的「交換」——因着不抓住、堅持一些權利,反得眞正的自由(不自由的自由);因着神子本身成為人子,我們卻又成為神子;因着基督由富足而成為貧窮,使我們從貧窮而變成富足……
滕牧師感慨說,到今天華人基督徒仍然沒有很多人願意做宣教士,其中原因,可能是因為華人擁有太多,要放棄就不容易了。
第三講的分題是「跟隨基督的生命:與主同活」,續以《腓立比書》第三章為研經素材。
「基督離不開十字架,跟隨基督的人,也離不開十字架。」這是滕近輝牧師第三天查經會令人心弦震動的信息。
主來世上是為人的罪被釘十字架上成就救贖;復活的主手上釘痕仍在、肋旁的槍傷仍在;在永世榮耀的主依然像是「被殺過的羔羊」。十字架的傷痕永遠留在主身上,問題是我們信靠主、跟隨主、事奉主的人,是否背着十字架,身上是否有十字架的印記。
保羅傳道不知別的,只知耶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保羅身上也帶着耶穌的印記,包括傳道時為主受苦的傷痕,更包括他整個生命中一些翻天覆地的轉變。滕牧師從《腓立比書》第三章列舉出其中七項:喜樂觀、能力觀、敬拜觀、誇耀觀、損益觀、標準觀、稱義觀。當我們靠近十字架,體會基督犧牲捨命的大愛,我們的生命不能不深深被震動。
神也要不斷培植我們,使我們能靠主建立喜樂的態度,在輭弱中擁抱基督而堅強,視世上之得為失,甚至主所賜的冠冕也能在神的寶座前摘下奉上,且天天在聖靈裏有眞實的敬拜和事奉。
基督用祂的十字架、祂的眞理和愛,和祂自己來得着我們。跟隨基督、與主聯合的人,也應該一生對主所以得着我們的有活潑、持續不斷的回應。
鍾志邦博士第一講的題目,是「從耶穌作僕人的角度去認識作門徒的意義」,他根據《馬可福音》一章一至十三節及八章二十七至三十三節兩段經文,闡明耶穌基督降世,正標誌着新的彌賽亞時代已揭開序幕;而基督竟接受其先鋒施洗約翰「悔改的洗禮」,絕非表示祂需悔改,乃是表明祂完完全全與罪人認同。從浸於約但河水的耶穌身上,我們看見一位受苦的僕人,背負着世人的罪孽,你和我均恍如看見自己。
耶穌受洗時,從天上有父神的聲音說話,聖靈亦像鴿子降在他身上,皆足顯明聖父的聖子與受苦的僕人兩重身分,均集於基督一身。這個莫大的奧秘,至今仍成為猶太人不能接受耶穌的絆腳石,卻是眞確的事實。鍾博士坦然指出,今天教會有很大的試探,只顧歌頌神的尊貴、榮耀、得勝、權能等方面,而忽略基督曾處於作為受苦奴僕的降卑地位。我們只懂慶祝聖誕節和復活節,卻輕輕帶過受難節。他說:「了解基督的僕人角色,是了解做基督門徒,尤其是作門徒的代價的鑰匙。」
他強調,天國的福音,若不強調悔改回轉歸向神、信靠神、對神的福音作出非此即彼的斷然抉擇、付出門徒的代價這些眞理,就不是全備的福音,而是扭曲、片面的福音。
鍾博士第二講的題目,是「耶穌道成肉身與做門徒」。他首先補充昨天未講完的信息,關於基督所傳講的「神國」,是一個內在、屬靈、永恆的國度,要人以悔改、謙卑的心接受神,讓基督在其生命中行使絕對的主權,常常祈求神的旨意成就在其身上。箇中含意,就是要求基督徒過一種與世界完全不同的生活,採取完全不同的價值觀,去衡量自己事奉與生活的成功與失敗,而不走捷徑。
他以《約翰福音》一章十四至十八節及十七章十四至十九節兩段經文,闡述基督「道成肉身」的眞義,就如在人間設置帳棚,暫時居住。他提醒我們:人世間很多事物,甚至是在教會或神學院中的一些地位和職分,也不外是暫時而已,要「拿得起,放得下」。
耶穌基督「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祂立下了一個最佳模式,恩典與眞理缺一不可,必須平衡。全備的福音一方面宣告神的赦罪與接納,另一方面警告神有公義的審判,兩者並重。
鍾博士進一步指出,豐盛的福音,也關乎個人、社會及宇宙三方面;華人教會一向十分注重福音個人的涵義,較忽略其社會性及宇宙性意義。
鍾博士第三講的題目,是「真理與見證」。
承接第二講,他補充指出福音的全面性,不只關乎個人,也同時關乎社會,甚至整個宇宙。天國的福音,與個人信心、個人倫理、家庭危機、社會問題、區域政治、全球污染、空中邪靈莫不有關。他說:「越看見福音的全面性,就越覺福音是如此精彩。只有這樣的福音,才值得我們為此全然擺上。」
他以《約翰福音》十八章中耶穌與彼拉多論「眞理」的對話,指出彼拉多代表羅馬政權,但在羣眾壓力下,反而沒有勇氣和膽量面對眞理;坐在寶座上審判階下囚的彼拉多,結果反被萬王之王、萬主之主耶穌審判。此事激勵我們:為福音作見證時,完全不必害怕地上任何政權,甚至那空中掌權的惡魔,因基督已勝過一切。
今天在世界很多地方,尤其是亞洲,福音的見證莫不到處碰到人間的權柄。他問:「我們在他們面前,是否又肯又敢為眞理作見證?」耶穌基督的榜樣,是永遠站在眞理的一邊,結果卻需付上十字架的代價,並無捷徑。鍾博士說:「在神智慧的安排中,只有這種立場和獻身,才能瓦解人間一切的權柄,包括空中掌權者的權柄。」
他鼓勵更多華人教會的弟兄姊妹,勇敢地闖入「敵人的堡壘」,參與思想的戰爭,為主作見證,絕不妥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