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寶訓中關於人生的七個基本問題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六年三月九日「牧者心聲」。
(一)荊棘上豈能摘葡萄呢?蒺藜裏豈能摘無花菓呢?」(太七16)
在平凡的言詞中卻藏着極重要的基本真理:重生。好樹結好果子,壞樹結壞果子,若要果子改變,必須先改變樹的生命。
接枝的方法可以改良植物的品種,照樣,我們以單純而真誠的信心,接受基督,與祂的生命接連,因而獲得生命的更新:重生。
(二)「鹽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鹹呢?」(太五13)
這一個問題帶出基督徒道德的眞理。「鹽」象徵基督徒在世上所應該發揮的道德影響力。
主耶穌到世上來的首要任務,不是講道德說仁義,乃是宣講生命的眞理和成全救恩。但是,新生命必然帶來新品格。
(三)「你裏頭的光若黑暗了,那黑暗是何等大呢?」(太六23)
這一個問題帶出靈修的眞理。眼睛明亮的人,全身光明;但是,心眼——「裏頭的光」——更加重要!
這「裏頭的光」是藉着靈修來維持和剔亮的。靈修是基督徒的內光之源,在這忙碌的「行動時代」裏面,讓我們燃起心燈,然後才能在這充滿誘惑與迷亂的世界上,有真知灼見。
(四)「為甚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樑木呢?」(太七3)
這一個問題帶出基督徒待人接物的眞理,也就是做人的道理。
我們必須先「正己」,然後才能「正人」;主耶穌從這裏指向金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七12)。這金律教導我們爭取道德上的主動:先去作在别人身上!然後別人就會受感動而回應在我們身上。
(五)「你們若單愛那愛你們的人,有甚麼賞賜呢?就是稅吏不也是這樣行麼?」
(太五46)
這一個問題帶出愛仇敵的真理。基督的十架大愛是人類歷史中最偉大動人的事蹟!它也是基督徒生命中最强的動力。每一個蒙十架救贖的人,在這大愛的推動之下,去愛那些原來不可愛的人。
(六)「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麼?」(太六26)
這一個問題帶出信心的眞理。主耶穌在登山寶訓裏面,十七次用「天父」這一個名稱。
主耶穌教導我們憑着信心向天父祈求。信心的祈禱把我們與宇宙間的能源接連起來,使我們能作成原本作不到的事。
(七)「生命不勝於飲食麼?身體不勝於衣裳麼?你們那一個能用思慮使壽數多加一刻呢?」(太六25,27)
這一個問題帶出人生意義與價值的眞理。人生的眞價值不在於物質的享受,乃在於「生命」。這生命不在於它的長度,乃在於它的質。從這裏,主耶穌指向人生的眞意義:「先求神的國,和祂的義。」(太六33)。人生的意義不是求財,而是求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