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柔嫩受感的心
原載於《北宣週刊》,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四日「牧者心聲」。
韓德爾(Handel)寫「彌賽亞」神曲,他的整個心靈都投入其中。當他寫到「祂被藐視……」一段描寫基督受苦的預言時,一面作曲一面流淚,直至停筆伏案哭泣。恰破好友撞見,他的這種真情才被世人所知。
美國西岸加洲「太平洋花園援助會」的創辦人克拉克上校(Colonel Clarke),碩高壯大,體重二百五十磅,但是對一般墮落流離失所的人,卻充滿愛心與同情,多次流淚。他自己覺得不好意思,掙扎制止。但是他後來發現,當他不再流淚時,心靈似乎漸漸剛硬起來,憐憫之心減弱。於是他在祈禱中求神再恢復他的眼淚。
保羅為以弗所的信徒流淚(徒廿19),為哥林多的信徒流淚(林後二4),為腓立比的信徒流淚(腓三18)。
先知耶利米被稱為「流淚的先知」,正如希臘古代哲學家Heraclitus被稱為「哭泣的哲學家」一樣。耶利米書中和耶利米哀歌中,充滿了先知的憂國之淚(耶九1,10,八18,四19,十四17,十五18,哀二11,三48,49)。
聖經記載主耶穌自己三次流淚,其中一次,是當主最後進入耶路撒冷的,為它哀哭(路十九41-42)。充份顯出主耶穌對人類的悲憫之情。
使徒彼得也曾「痛哭」(路廿二62),他是為自己痛哭,因為他曾經軟弱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