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牧師的書法
作者:何崇謙
原載於《滕近輝牧師伉儷榮休感恩會特刊》,1987年6月28日,頁11。
我喜愛觀賞牧師的書法,因滕書正氣凜然,磊落清逸,而意境倜儻,直達胸臆。滕牧師擅寫行書和隸書。行書深得柳公權雍容秀勁之神韻,並廣涉諸家,如趙孟頫,文徵明,何紹基等,而氣質最近文氏。隸書清雅,取乙瑛碑的神髓而自變體,線條一波三折卻取何紹基的顫筆。牧師性情平和,深深流露於書體之中,獨自成貌,豁達開舒。不認識他的人,也可以從他的字跡間,感受到一派高剛灑脫的風範。正說明「法度為軀殼,功力為衣冠,學識為舉止,性靈為生命」的書道四端。
「評書易,落筆難」,這次胆敢對着功力深厚的滕書作評論,沒有別的,只是想藉此機會,表示個人對滕牧師書法造詣的欣賞與羨慕。筆者知道向滕牧師索書的人甚多,只覺遺憾未能見得這些作品,要不然本文的內容不致那麼枯乾。筆者手邊只有宣道出版社印製的滕書「萬年曆」;因此本文只能就此三十一幅作品,說明牧師的書法藝術的幾個特點。(讀者最好邊讀邊參考「萬年曆」)。
一、在一字裏,線條粗幼相間,用筆輕重分明,使字有強烈的立體感(十五日的「騰」,廿四日的「廣」)。
二、以方筆為主的表現,轉折處多方角。(十二,十九,廿三日全篇)。
三、一條幅中,字與字間,大大小小,粗粗幼幼,真行兼備,一靜一動,姿態多端。這樣的表現以第五日為典型:「善」與「行」的強烈對比,「遍」與「人」的動與靜。又如第一日的「恩」字落筆粗而造型大,「招」字細小而筆劃幼;「蒼生」偏於真(楷)而含蓄,「正路」偏於草而躍動。其他作品如第二、六、十三、十五日也是如此作風。
四、多用顏真卿的筆意,有時也取何紹基的變體入隸書,如「信望愛」的一張便是。此外,「禱聲常繞殿」那幅明顯是顏真卿的變體,寫來氣派逼人。
五、一字中的耀與磔,用筆重而伸長,形成書的主要風格。如廿二日的「非」,五日的「宇」,十九日的「閉」便是。寫「辶」或「廴」的收筆處多成長勾,勁力十足,如第一日的「途」、廿八日的「建」、十三日的「褪」,十八日的「健」,與廿七日的「遠」字等。
崇謙完成於赴澳洲前七小時
一九八七年三月廿八日